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31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1

*~*年,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务共计3670户,提供就业岗位16781个(人),总收入44462万元,人均收入264954元。2004年,全区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人数达29194人,旅游总收入达67969万元,人均收入23282元。2005年,3万多人次的农牧民通过参加旅游接待服务,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依托旅游实现致富。现在,约有300多户农牧民依靠丰厚的旅游收入,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

1、个体经营

以农牧民个人或家庭为单位,适合开发经营旅馆、餐馆、向导、驮运、农副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服务项目。投资少、经营灵活,农活与旅游服务可以兼顾,是农牧民开发旅游的行之有效的起步方式。藏民家庭旅馆,既为旅游者提供饮食住宿,又提供牦牛、背夫、向导,是徒步旅游者、背包旅游者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经营的改善,有些个体旅游经营户发展成为优秀的个体经营者。江孜县农民顿珠金巴创办“拉孜农民旅馆”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固定资产由17万元增加到400万元。聂拉木县阿顿旅馆年收入13万元,利润7万元。

个体和家庭旅游企业的局限性除了规模小之外,很大程度上经营管理不规范,随意性较强,往往是家族内部人员形成的自然分工。要积极引导个体和家庭旅游企业逐步规范化、企业化,其中一些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向股份合作制转型。

2、股份集资

以乡、村为单位,或若干家庭和个人自愿集资、出劳力,组成产权明确、资产、责任与利益相关联的联合开发、自主经营的旅游景区和企业。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集体的资产。这种体制的开发经营资金较丰厚、人力资源较丰富,适合开发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饭店、度假村、旅游客运公司、农副产品观光和生产基地、手工艺品生产厂家等。昌都地区的曲孜卡温泉度假村投资40万元,修建有50个床位、60个餐位,形成一定的接待规模。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形式,实现了资金、人力和智力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是引导牧民共同致富的有效形式。这种较大规模的合作制企业,要有责权利结合和制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要有公道的能人管理,必要时聘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专职管理人员。

3、“公司+农户”中心城市的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饭店)与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村合作,共同开发旅游景点。这种方式把城市旅游企业的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乡村中的景观资源、人力资源和物产资源结合起来,适合开发中型或大型旅游景区和度假村,是城乡结合、旅游支农的一种新形式。中国旅行社与堆龙济庆县东嘎乡桑木村五组合作开发的民俗旅游村,嘎吉林有限公司征用娘热乡土地,建立娘热藏族风情园,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桑木村以原生的村寨农舍、田园风光,民间艺术、民族歌舞的乡村风情吸引城市居民与内地客人。娘热乡民俗旅游点由经过加工的藏民风情园、藏民族手工艺精品园、林卡娱乐园、精品旅游园和藏式婚俗园组成,农牧民参与制作酸奶、糌粑、演出藏戏、提供骑马等服务,建成首家以藏文化为主题、游客可参与的乡村旅游园区,已成为第一个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旅游局倡导的城市饭店、旅行社与农牧村庄对口帮助,传授旅游接待服务技能、支援接待设备、组织城市游客进村,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支农的特点,是统筹城乡旅游互动的一大创造,值得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旅游企业与本地农牧民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利益分割问题。一般来说,外来企业往往把追求最大限度的赢利放在首位,而当地农牧民又往往看重自身的眼前利益。处理好外来企业与当地农牧民的双方利益,包括双方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是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长期合作的关键。由于旅游经营与分配的决策权在于外来企业,因此在这方面,外来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从制度上,实行股份制是保证双方的合理利益的有效制度,外来企业以资金入股,当地农牧民以土地和景观资源入股。股权明晰,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有法律保障。

4、政府支助、群众集资

地方政府(或对口省市)出资(或部分出资),修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当地农牧民积极参与,筹措部分资金,承包开发或经营旅游项目。2004年全区旅游系统争取到扶贫资金共1000万元,用于资助农牧民办旅游。这种方式在农牧民无力集资开发景区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投入引导性资金,并发动农牧民以出劳力、筹资金、承包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把政府与农牧民的两种积极性结合起来,能迅速起步,快见成效。林芝公众村古生态园的开发就属于这种类型。公众村紧贴八一镇,毗邻川藏公路,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名木古树众多。各方集资50万元,开发了“千年核桃王”、“古杨鼎立”、“糌粑喷香”、“鹦鹉叼桑”、“朗玛奇柳”、“杰江柳王”、“核桃绝唱”、“农家乐”等项目。

政府主办、国家投资在开发农牧区旅游的起步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这种靠国家投资的旅游设施和项目如何能良性经营、持续发展是一个难题。如何使新建的旅游项目避免旧式国有、国营企业的弊端,走上市场运作的轨道,需要着手研究对策。否则,既缺乏活力,也难以增值保值。这种主要或部分由国家投资的旅游项目从一开始要按企业方式运作,国家投入的经营性资金部分按国有股折入,民间投入部分也折算为股金,组成股份制公司经营,政府有关部门不直接插手经营。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视具体情况,可继续实行国有控股、参股方式,或适时把国有股出让,转化为社会资本企业。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地域广阔,主要旅游城镇与景区之间距离遥远,各地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不能遍地开花。要因地、因时制宜,典型引导、逐步推进、持续发展。

1、客源市场与服务功能对接

根据的情况,乡村旅游点的目标市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位于部级或世界级旅游区(线)附近,如定日至珠峰、普兰镇至“神山圣湖”等地的农牧民旅游点,主要面向国内外客源市场,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外的观光、探险或宗教朝觐旅游者,以提供食宿、向导、驮运等服务为主要功能;另一种是中心城镇附近,如拉萨市的娘热乡民俗旅游点、林芝地区公众村古生态园,主要客源和功能是本地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兼顾外来客人的观光休闲。

2、选址条件

一要贴近中心城镇或旅游主干道,居民和游客较集中;二要依托著名的风景旅游区(点),或生态环境质量高、景观美的农牧村;三要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较强,通电、通讯条件具备。

3、经营主体

农牧民旅游开发政府应在道路、通电、电讯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支持,在开发旅游经营项目上前期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引导资金,但不宜开办纯国有性质的经营性的旅游企业,应该鼓励发展股份、私营、个体经济,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劳务+股金式的集体经营企业。总之,一定要办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企业,逐步培育农牧民的商品意识、经营观念,避免滋生单纯依赖政府的倾向。

4、管理与服务

旅游、技术质量监督、工商、卫生和公安部门联合制定《自治区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实行定点管理。制定乡村旅游定点标准,由工商部门发放营业执照,由旅游部门发放定点标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对乡村旅游服务点,按其硬件条件和软件水平实行质量等级制度,使之逐步标准化、规范化。

5、教育与培训

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教育。藏民族传统观念中,自给自足、重僧轻俗、重农牧轻商贸、重情轻利(如热情接待远方来客而不计报酬)的影响很深,阻碍了农牧民积极参与商贸活动的积极性。要用事实教育农民积极参加商贸和旅游服务,参加市场竞争、发展商品经济是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要把诚实、好客的传统与旅游经营服务结合起来,提供劳务服务和农副产品,实现发家致富。内地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证明,农牧民通过参加旅游服务迅速地产生商品意识、服务意识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要进行质价相符、优质优价的教育,引导农牧民公平交易、诚实经商。

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教育。教育农牧民在保持藏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造,为客人提供游览、住宿、餐饮、表演、特色商品、农副产品和骑马、向导、背夫等各种服务与商品,向他们传授各类服务技能,并制定符合区情的农牧民旅游服务标准。

环境意识与卫生意识。民众有自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审美要求,如不伤害动物、种花植草、讲究装饰,但也有安于现状、不求改进、不注意卫生的不良习俗。要教育他们进一步美化家园、讲究卫生,改进生活环境,同时教育他们在装饰家园时要保持民族特色,不要丢弃地方风貌,不要盲目模仿城市中的一些建筑形式。

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要讲求实效,言传身教,典型带路。组织他们参观和内地农民办旅游的实例。

6、策优惠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规定,“农牧民群众在农牧区开办的旅游接待服务项目和与外部法人、自然人合作开办的旅游接待服务项目所得的收入,免征各项税费”。在目前起步阶段,对外部法人和自然人实行这种免税政策是必要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执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鼓励国内外向农牧区旅游项目投资,积极引导国际援助资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债资金项目,与农村旅游开发项目相结合。其中,对农村旅游接待活动中外国旅游者提出的投资、援助等动议,按自治区涉外项目管理办法办理。

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意义

目前占人口的80%以上、占全区劳动力的70%以上的农村人口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不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0%。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没有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的现代化。这是历史留给的课题。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从前农业社会经工业化阶段进入后工业社会,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常规模式。地广人稀,科技基础差,陆路和水路交通不便,远离国内经济中心地区,用传统方式实现工业化,缺乏人力、科技、资金和市场条件。但具有独特的世界级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符合21世纪世界旅游潮流的旅游产品。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基础与外部条件,完全有可能超越工业经济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并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及相关的农牧林渔和加工业。

以藏族农牧民为主体的乡村风光,与圣城拉萨的城市风貌共同构成一幅民俗风情的全景画,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旅游永远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

几年来开展乡村旅游、引导农牧民办旅游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初显威力。

旅游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从单一的一产向三产转化,农牧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化,提高农牧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加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牧民生产、加工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并就地出售和出口,提高了传统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促进农村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交通、通讯、旅舍、餐馆、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组织藏族风情演出,开展旅游文艺活动,挖掘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促进农牧民更加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造就一批亦农亦牧亦旅的新农(牧)民,就地消化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办家庭旅馆,提供食宿,保护和改进传统民居,改善了人居环境,美化、绿化和净化村落环境,革除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国内外旅游者的接触与交流,使农牧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催发了商品观念、文明观念、卫生观念。

通过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增强了农牧民的环境意识,懂得了“环境就是财富”,提高生态保护的主动性,促进生态建设。

城市旅行社、饭店、旅游公司与农村旅游点多种形式的业务交往,加强了城乡交流与合作,密切了城乡关系,成为城市反哺乡村、服务业促进农业的新方式。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3

[关键词]南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此,对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南阳市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施精扶贫,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南阳城乡发展和建设美丽南阳,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南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开展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

1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网络报刊和有关文献,以及在内乡、西峡、淅川、卧龙区和宛城区等乡镇实地走访调查,收集分析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南阳市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快,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1.1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南阳三面环山,海拔高度在72.2~2212.5m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全市90%以上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丹江库区水质更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3%以上,位居河南省之首。自然景观有以丹江水库景区等为重点的伏牛山旅游区,桐柏淮源旅游景区,富含历史底蕴的卧龙岗和麒麟岗以及独山等;人文旅游资源有以淅川县境内楚都丹阳故址龙城,以“科圣”张衡墓园和故里、“医圣”张仲景的墓地和祠堂、诸葛亮躬耕地的武侯祠、南阳汉画馆等为主的汉文化系列,以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淅川荆紫关古街道、香严寺等为主的古建筑系列。南阳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有桐柏县的神话,内乡县的宣讲圣谕等;民间美术有方城石猴,唐河城郊剪纸;民间音乐有南阳市板头曲,丹江号子等;民间舞蹈有南召县的云彩灯,内乡县竹马舞等;戏曲曲艺有内乡县的宛梆,桐柏县的皮影戏,南阳市三弦书等;传统竞技有社旗县陌陂乡九宫八卦阵,宛城区舞狮竞技等;民间手工技艺有镇平玉雕工艺,镇平手工丝毯工艺等;民间杂技有新野猴艺,西峡县丁河镇的丁河高台等;民俗文化有桐柏县的婚礼习俗,内乡县衙的岁时节令“打春牛”,南阳市的医圣张仲景祭祀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在国务院、省市政策大力扶持下,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建设步伐较快,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全市已初步培育出特色旅游村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300多家,如西峡、内乡、淅川等地已有农家乐200余家,依托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开展“农家乐”型旅游休闲服务。乡村旅游村和生态园蓬勃发展,西峡县化山村、东坪村,卧龙区达士营村,新野县津湾村4家单位为全市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宛城区卢园、豫花园,卧龙区月季博览园,镇平县中原荷花博览园,南召县玉兰生态观光园、宝天生态园6家单位为全市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3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栾西、周南高速公路和郑万高铁即将建成通车,焦柳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跨东西,G311、G312、G207、G209等国道和S59、S98、S103、S231等省道分别从南阳境内穿过,南阳姜营机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仅东南10km,全市已构成立体型交通网络。南阳市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小时车程内,距南阳市区在2小时左右。乡村旅游的客户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尤其是临近省市的都市居民,便利的交通将为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条件,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1.4乡村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南阳市各市县均发展了不同档次农家乐和度假村,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应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休闲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如西峡双龙镇化山村已建成各类农家宾馆近200家,年平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全村建成了“龙潭山庄”、“伏牛山庄”、“龙河山庄”等五大旅游接待宾馆群,初步形成了古典田园和西欧风情等风格,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验服务上,建设了猕猴桃精品果园,依据四季节令特点,建设油菜园、西瓜园、玉米园、甘蔗园,供游客观光采摘、体验农业生产的快乐。1.5乡村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市县各级旅游宣传等部门充分利用“两节一会”、农运会等大型节会活动及南水北调水源地这一优势,依据自身乡村旅游特色,精心策划和包装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活动,编写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借助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全方位展开宣传,打响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如镇平县中原荷花博览园、卧龙区月季博览园、西峡华山村和东坪村、新野县津湾村碧海银滩桃花园。通过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同乡会及艺术团等文学艺术团体,构筑多形式多层次旅游宣传平台,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产品推介,并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及相关纪念产品和餐饮住宿等网上预订等服务。

2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内涵不足目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上,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现有的农家乐、生态园及休闲农庄,基本上都是农户借助自己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自发的发展起来的,乡镇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生产经营中,忽视了乡土性和自身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都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盲目建设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致使以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出现了趋同化,基本上都是吃农家饭、采摘、垂钓、打牌、KtV等形式,缺乏特色。2.2规划不足,缺乏整体性目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还处在散乱状态,除少数乡镇外尚缺乏科学规划,乡村旅馆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外界知晓率并不高。在交通、网络、休闲娱乐、教育体验等方面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旅客需求,亟需加强和改善。另外由于缺乏规划和整体性,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缺乏稳定、符合经济规律的旅游市场,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3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条件滞后旅游交通状况不好,交通连接度不高,网络覆盖度不足,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尤其是在乡镇结合处、山区。农户周围的环境状况较差,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饭店、旅馆、公共卫生间不足,服务配套设施不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游客对安全、舒适、卫生等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更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的需求,接待能力较差。2.4发展投入不到位,资金不足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前期投入相对经营者而言较高,短期收益不高,消费市场有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有意经营者缺乏启动资金,已发展的经营者无力壮大规模、提升品质、拓展市场,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南阳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5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当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经营者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专业性不强,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尚有不少小农意识。南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缺少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另外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干部,指导能力不强。2.6宣传不到位,市场影响不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户群是城市居民,尤其是临近省市县的城市居民,然而目前南阳市乡村旅游宣传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和宣传特色,很多乡镇乡村旅游项目甚至在南阳市县都未打响知名度。宣传手段上尚过于依赖报纸和电视媒介,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没有很好的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

3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3.1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立足特色,突出内涵,走文化品牌之路,以民俗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走自然风光文化、饮食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之路。注重搜集民间传说、历史文化、饮食文化背景等资料,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原生态古村落和村寨等人文资源,猴戏、庙会、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民俗风情体验、观光体验等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休闲度假型特色旅游产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等,针对当前老龄化现象,发展养生养老特色生态园。3.2整合市场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南阳市各县周边大中城市、著名景区、过境高速公路,构筑大旅游圈。整合各乡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统一管理及对外宣传。结合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效果,坚持利用大型节会宣传南阳市乡村旅游,加强立体广告宣传,在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设立广告牌;利用名人效应,邀请文化艺术名家,采用编唱歌曲、创作文学影视作品、开展摄影比赛、制作写生画册,借名造势,提高南阳各县乡村旅游知名度。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等把南阳乡村旅游产品,方便快捷地传递给市场和消费者。借鉴湖南张家界、河南焦作云台山运作模式,通过主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申报主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高景区和旅游知名度。3.3积极筹集资金,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保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和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同时制定配套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对旅游业投资者在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投资者见效益。3.4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有计划的组织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村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以定向委培、引导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中、高级乡村旅游经纪人才。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厨师、民俗礼仪人员及讲解人员(导游),培养和造就一批本土实用型人才,为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5规范管理,加强服务规定乡村旅馆、旅游村评定标准,实行星级评定,加强奖惩举措,激励乡村旅游经营者良性竞争,促进发展。要求乡村旅馆对照标准搞好配套设施,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卫生。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设立乡村卫生室,方便游客和群众就医。各乡镇、村成立管委会统一管理治安、卫生、公共秩序等,有效保证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旅游管理、工商等部门规范收费标准,指导乡村旅馆制定和完善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设立“黑名单”,明确经营者、顾客的职责和义务,有效防止和处理好重大疾病、突发性事件。总之,目前南阳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探索上还处于模仿状态,缺乏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和科学规划,同国外及发达城市相比,创新理念不足,特色不够鲜明,未能探索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模式,今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南阳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和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以精准定位旅游消费市场为导向,突出乡土特色,按照现代服务理念,打造南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

[2]周金波.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3]秦娟.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9):55-57.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4

关键字: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

一、乡村旅游成为近年来的潮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的潮流。乡村旅游潮流兴起的原因:1、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据了解,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59.6元。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一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城镇居民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以后,有多余的钱用来休闲娱乐。乡村旅游需求量大,客源市场相当充足。乡村旅游,让城市人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有利于他们放松身心,锻炼体魄。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多以1、2天的短期假期为主。相对于较长距离的外出旅游,城镇居民更加倾向于市郊踏青。

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农村"村村通公路"政策,为农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根据交通运输部门的预测,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390万公里。"村村通公路"政策,使得农村铺上了平坦而且宽敞的水泥路。

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城镇居民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据一些调查显示,农村农民的幸福感比城镇居民高。乡村旅游使城镇居民暂时摆脱繁杂的城市生活,享受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使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旅游,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到乡村旅游,一方面带动了农村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餐饮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加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保障。电力设施,供水设施,道路设施和通信设施等设施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信号,没有可以通车的路,那么大多数人应该也不想去那里游玩。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自从有了各种各样的农家乐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呈现出一派讲文明懂礼貌的景象。首先,为了推动发展乡村旅游的伟大政策,党和政府在人才培育方面加大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免费行业培训。其次,乡村旅游的光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农民勇敢尝试,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更加讲文明,更加有道德。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乡村旅游的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乡村旅游项目遍地开花。

乡村旅游景点,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难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了。

5、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城乡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是亲近大自然,接触原生态。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乡村旅游将魅力不再。一方面,乡村旅游的体验使得城镇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希望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丰厚收益,使得农民更加珍惜这个让他们富起来的生态环境。

三、合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虽然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侯,农民缺乏长远规划,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第二,工业的污染和农药的滥用,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阻碍。第三,功利性价值观念入侵,乡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转变观念,出现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传统纯朴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第四,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好,营销力度不够。

发展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该如何合理发展乡村旅游呢?为此,我提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府的引导下,各部门应齐心协力,合理规划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在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和农民兄弟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政策优惠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旅游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力求逐步实现"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管理规范"的宏伟目标。

2、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力度,为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特别要注意的是关系人们衣食住行的电力设施、供水设施、道路设施和通信设施。

3、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开拓市场业务,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杂志来宣传,例如电视广告、微博、电台、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实地的宣传工作,例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定期到城市里宣传,例如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或是展馆作展销。

4、充分调动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为村民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乡村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当地村民的支持。村民的高度参与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人和"的条件。加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农民综合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的规范性,为人民大众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服务体验。一方面,政府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免费培训活动,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应鼓励有文化、高素质的大学生热情投入到乡村旅游产业当中,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

5、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应该知识到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发掘当地文化内涵,凸显地方特色,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的。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人们关于乡村旅游的真正需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商家和顾客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鑫.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河南大学2008

[2]崔善.小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

[3]李妍.发展乡村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J].商业经济.2009(05)

[4]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究.2006(10)

[5]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6]张曼.基于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能否科学、准确地来评价乡村旅游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它是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目前对于该概念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尚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西班牙学者Gilbert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2]。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显著标志,是也乡村旅游的核心[3]。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借助于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自然风光,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的一种旅游模式。通常,农家乐的成本较低,消费不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欢。

农家乐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旅游、加快农业市场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家乐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新窗口,是城乡互动的新桥梁,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以消费合理,价格实惠作为主要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参与。

(二)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乡村的民俗文化为特色,利用当地民族宗教、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歌舞、民族特色节日,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如东北地区满族村寨,满族先民于四千年前聚居在今长白山地区,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族,简称满族。满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合和四合院,代表服饰为旗袍,常见的礼仪有“请安”“打千”。在例如朝鲜族,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喜欢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村寨,以其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是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蔬菜和花木,在整体的园区设计方面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有些还设置了娱乐项目。目前,城镇居民所面对的环境日益收到污染,于是,他们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安静的生活。每逢周末或者是假期,城市居民就会前往这些观光园来领略大自然和田园生活。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国家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在乡村而且国民旅游消费正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的新局面。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2011年国家继续加大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了《乡村旅游服务指南》《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是导致城市居民参加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对于这一点上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在建设上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合时宜、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二)旅游经营不规范,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自身经营,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的表现。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在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审核标准,盲目发展。价格不合理,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经营者随意定价,有的价格过高,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宰客现象,这给游客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中,其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人多位当地的村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而且开发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没有意识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导致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三)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单一雷同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对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论证就匆忙的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究质量,有些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对当地的破坏。一些地区为了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且缺乏市场调研,仅凭着一股热情,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地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的评定方法,从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对不符合标准的经营户予以停止营业。同时,要整体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接待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愉快、安全的旅游环境,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良好农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注重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各区域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尽量使用当地绿色产品,对于园区内的垃圾要进行分类收集,并统一管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可以给与一定的处罚。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明确产品的定位。随着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因素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需求动机。深度挖掘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并以此树立品牌效应,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9(12),2010

[2]GilbertD.Ruraltourismandmarketing:Synthesisandnewwaysofworking[J].toursimmanagement,10(1),1989

[3]陈楠,李陇堂: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农家乐”旅游为例宁夏工程技术11(1)

[4]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地理研究26(3)2007

[5]JamesmcCarthy:Ruralgeography:globalizingthecountryside,progressinHumanGeography32(1)2008

[6]maryCawley,Desmonda.Gillmor:integratedruraltouism:Conseptsandpractice,annalsoftourismResearchVol.35,no.2,2008

[7]BillBramwell,angelaSharman:CollabrotioninlocaltourismpolicymakingannalsoftourismResearchVol.26,no.2,1999

[8]张环宙,许欣: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4(96)2007

[9]BeatonS.Ruraltourisminaustralia:HastheGazealteredtrackingRuralimangsthroughFilmandtourismpromo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6(3),2004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6

一、河南省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优美,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全省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联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发扬民间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抓手。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2013〕10号)文件。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河南乡村旅游,为让中央的政策落地,结合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为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措施。

近年来,全省以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就是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为农村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为主要抓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截止目前,全省共有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省级特色旅游村243个,农家乐12784家,51.4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2012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283.99万人次,总收入262.04亿元。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规划管理仍需加强。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暂时效益好的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环境资源破坏严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特别是一些项目过于分散,难于集中组织线路,各个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够完善。河南乡村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城郊和著名风景区,由于目光短浅、经营意识淡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建设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卫生安全和配套服务上,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服务水平,缺乏专业培训和管理,一些旅游设施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味地迎合部分贪图便宜的消费者的心理,不能适应高端消费人群的市场需求。

3.乡村旅游文化的认知仍需深入。河南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还是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不太注重提升器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各地的服务主要还是采取“拿来主义”,产品单一,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品牌意识不强。

4.乡村旅游人才仍然匮乏。河南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乡村居民,管理形式主要是家族式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法制观念,经营比较粗放,时常会出现强买强卖、赝品横行、拉客宰客等损害游客权益的现象。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一流乡村旅游品牌需要建设一批与之相适应的的从业人才队伍,这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河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并注重与相关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省旅游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尽快编制出台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每个市、县要结合实际,突出资源特色,以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线路整合、设施完善为重点,编制本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特色旅游村的道路交通建设问题,提高通往乡村旅游景区公路的技术标准和通达性;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为游客提供直观、醒目、便捷、清晰的导识服务。积极指导和推动乡村旅游景区开展以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创建活动,加大村容镇貌环境治理力度,推进街道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全面改善旅游村镇生态环境。加强乡村旅游景区水电、通讯、网络设施改造和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加强消防、卫生、治安等综合治理和停车、厕所、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3.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建设。要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推进乡村旅游智能化,逐步建设河南省乡村旅游网、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公共信息数据库及电子商务系统。鼓励休闲农庄、农家宾馆、饭店开通无线宽带网,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产品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网上预订、支付、电子认证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延伸、覆盖。

4.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各地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围绕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完善旅游要素,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名人名村,打造一批现代村庄观光型和时代精神教育型特色旅游村;围绕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资源,打造一批观光度假型旅游小镇;围绕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古村落观光度假型特色旅游村;围绕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态,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和养生写生型特色旅游村;围绕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化,打造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型和科普型特色旅游村;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一批农事农趣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围绕杂技、魔术、庙会、灯会、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民俗文化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围绕绘画、根雕、泥塑、木雕、石刻、铸造等民间手工艺文化资源,打造一批购物体验观光型特色旅游村,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5.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各地要建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上下互动的宣传营销机制,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通信等部门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旅游部门要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包装和线路组合培育的指导工作,把乡村旅游营销纳入大旅游营销计划,进行统一宣传营销。要在重要客源地和机场、车站、商场以及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开展宣传营销。鼓励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营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6.强化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管理。省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公安、工商、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饮水安全、接待服务、经营管理、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统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统计水平。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一句诗道出了人们对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带着对城市喧嚣生活的厌倦,带着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为了让游客更好的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名宿伴随着游客需求逐渐产生。但是,作为一个崭新的旅游产品,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找出民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对我国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的现状

在乡村旅游中,民宿一般是指可以为游客提供早餐和住宿,并能够让游客在住宿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家庭旅馆。当前我国的民宿大多集中在南方,北方占有份额较少,民宿大多聚集在旅游景区附近,以景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形成了集中于景区的特点。目前我国民宿市场火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更是游客的首选,其中杭州、大理等旅游胜地民宿质量与数量均发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国整体的民宿水平没有完全达到这个标准,而且大部分民宿价格偏低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宿价格相比差距过大,从而造成民宿发展出现困境。

二、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民宿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一般旅游相关的产品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但是在民宿的管理中出现主要主管部门缺失的情况,各个部门互有牵扯,都对民宿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责任,却又不清楚自己的部门应该负有多大的责任。主管部门的缺失导致了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对民宿产品的发展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其次,我国民宿发展的过程中资金不足。民宿大多由农民自主经营,这种经营方式需要农民资金负责经营的成本,但是农民本身并没有过多的资金对房屋进行改建使其更符合游客的需求,并且农民很难承受过高的资金成本压力。如果农民将民宿委托流转出去,租金的上涨也会给资金带来巨大的压力。多人合资是解决资金不足的一种办法,但是各个投资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在管理方法、利润分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考量,如果不能尽快的磨合,民宿经营必然出现问题。

第三,我国民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由于乡村旅游是最近几年来兴起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标准,乡村旅游的发展往往更偏向于农家乐领域,这就使民宿领域的发展更加滞后。只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加规范,民宿领域才能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的就民宿旅游相关的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四,民宿产品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发展的地方。由于乡村旅游的地区都比较偏远,民宿地区大多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而且民宿经营资金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民宿经营者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基础设备或是基础设备无法运送到乡村,游客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针对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民宿的帮助扶持。农民在发展经营中处于劣势,为了帮助农民,为了规范民宿市场,政府应该对民宿市场进行扶持,对民宿经营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资金补贴、经营者培训等来帮助民宿更好的发展。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民宿的管理。目前民宿管理非常不完善,政府部门有必要就卫生安全、经营内容、营业资格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让民宿行业得到规范。当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和民宿经营者之间的沟通,让民宿经营者及时的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从而及时的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

第三,民宿行业本身也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在民宿数量较多的地区,民宿经营者可以联合建立自己的行业组织,组织之间可以就民宿的先进管理经营、民宿经营的最新信息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完善自身的管理。组织也可以制定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让整个民宿市场管理标准化、市场秩序稳定,促进民宿行业的良好发展。

第四,民宿行业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备。政府可以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对乡村的道路进行建设并为民宿提供一定的补贴帮助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民宿经营者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和企业进行合作或多人合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此来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当然,民宿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让游客在舒服的旅游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原生态的风土人情。

四、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8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拉萨市城关区财政收入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与优势

(一)资源优势

(1)娘热沟。娘热乡拥有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其地势比较陡峭,海拔较高,登临其上,自有一番居高临下,心旷神怡之感;人文旅游资源。错落有致的藏式村落,传统的藏民族生活习惯和民俗,具有独特内容、艺术格式以及很高文化价值的藏戏表演;宗教旅游资源。色拉寺、曲贡文化遗址、曲桑日追、格日寺等;娘热民俗风情园。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2004年被评为部级aaa级旅游景点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支沟、斜沟。支沟、斜沟所在的这两个村草地辽阔、空气清新,遍地野花,清澈透明的泉水是治疗溃疡病的天然良药,是开发“牧家园”休闲度假村的最佳之地。

(3)次角林沟。次角林沟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次角林村,距离拉萨主城区只有2公里、位于布达拉宫的正对面。

(4)夺底沟。夺底沟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村,位于区境东北部。该村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0.2万。

(二)区位优势

(1)航空方面。“两桥一洞”工程建成后,拉萨至贡嘎机场距离缩减为53公里。拉萨开通有国际及省际航线,共开通13条航线,每周60多个航班,旺季时80多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

(2)公路交通。现有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315条,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

(3)铁路交通。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进藏旅游时间缩短近半,坐火车进藏旅游成为一大热点。从北京,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兰州,西宁可乘火车直达拉萨,游客来藏旅游很方便。

(三)政策优势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199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明确“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之一”1996年8月,自治区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2000年,自治区党委又做出了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全区六大特色经济产业之一,实施“特色追赶”战略,要求跨越式地加快发展,现在又把旅游业摆在了全区六大特色产业之首;进一步修改和充实1996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制定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2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务的指导意见》,旅游部门坚持开展以“送政策,技术和资金物资下乡”为内容的旅游支农“三下乡”活动,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拉萨市城关区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专门调研聘请区外专家参与规划。

三、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与旅游市场的接轨没有找到切合点

虽然将乡村旅游打造成旅游景区景点项目推向市场但宣传力度不够,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不够。而且乡村旅游形式单调死板,内容缺乏新意与特色。

(二)旅游产品与市场对接程度低

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层次低,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娘热民俗风情园虽然突出了藏族风情的主题,但旅游产品缺乏乡村性,对本地城镇居民缺乏吸引力。

(三)乡村旅游景点的环境建设问题

拉萨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必须加以保护。生态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正是拉萨乃至全区发展旅游业要考虑的首要效益。

(四)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目前,当地居民主要表现为职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较差。提高从业农民的素质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四、对策建议

(一)找准市场定位

次角林沟自然风景较好,且气候宜人,加上锅庄舞、寺庙景点等人文资源,建议定位为“生态旅游区”;支沟、斜沟因其旅游资源状况相似且地理位置靠近,将其放在一起考虑,均可以定位为“假日休闲区”。

(二)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在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法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拉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详规,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步入科学、合理、有序的轨道。

(三)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资源应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开发过度,不注重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

(四)组建乡村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员队伍

首先应加强高等旅游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其次是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培训机构;最后要加强政府旅游行政部门、乡村和高等院校或社会旅游培训机构的联系与沟通。

参考文献:

[1]罗许伍.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阻力问题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