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25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1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因素,因此,研究和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自主学习的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以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以人为本”,实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如,在班级管理中,民主竞选班干部,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以形成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成人、成功、成才。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激励学生;同时,利用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特殊意义。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利用可以让学生产生幸福感的因素,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利用学校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班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让学生喜欢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幸福感。

2.乐观。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碰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讲解一些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同时进行激励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在碰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满意感,最终实现有效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能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使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得到了满足。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1.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仿效,成为学生的行动方向。校风和学风具有暗示性和激励性,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所以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个人争创三好规划》等形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尊重,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尤深。教师性格活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处事公道、恩威并济、一丝不苟,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许多心理障碍会在教师感染下得到缓解。如果教师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处事不公,就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2

1.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结合赏识教育

新课标的推行中,提出了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进行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小学生一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沟通,和同学交流,在长辈、教师面前表现,因而在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高频率地和学生互动,积极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对于学生偶尔产生的极其幼稚的想法要呵护和鼓励,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幼稚想法进行升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将英语知识充分自然、熟悉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激起学习热情

课堂的教学中少不了提问环节,它可以很好地向学生设置疑难问题,激起学生的斗志和征服欲,进而引起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要完成对问题的设计,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仔细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与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充分考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时机的成熟性,多式多样的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进行提问部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有目的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中,让学生探索其中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充分注意每一个问题都要明确目标,问题是不可以随便问的,教师应该针对每一堂课的知识点并对此进行提问,做到有的放矢,趁热打铁,才会让所问的问题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但是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单元的需要,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感受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因为这个让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新课标的推行,引入了许多新观念,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为改善学生学习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改善师生的关系,需要教师多多进行师生互动。而当前少部分教师出现了互动意识的缺乏,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教学效果不符合预期。也有部分教师在互动时缺乏灵活性,在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只注意到问题本身,没有考虑到问题的结果带来的影响,过于频繁的提问或者问过于简单、困难的问题都会降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在师生互动时,注意师生地位的平等性,英语课程是语言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不断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创新、改进,与新兴的时代相结合,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平等,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愿意学习,有深入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和学生互动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对教学活动精心安排,让言语互动。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大对英语课程性质和学习功能的认知,认识到英语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从而才能更好地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事物还不太多,所以很多生活习惯、谈吐举止都和父母与教师有极大的关系,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学生每天相处,给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不仅仅只是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还要注重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为了提高学生心理的积极性,教师还需要给自身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学会给自己减压,减少外界对自身情绪的干扰,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将自己无论发生什么困难都积极面对的良好心态反映给学生。总的来说,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更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推进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作者:姜雯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3

关键词:命题指导评改

一般的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命题、指导、评改三个部分。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导孩子如何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命题――引感,激活想象。

当学生面对不同的作文命题时,我发现他们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一种是兴趣高涨,文思泉涌;另一种是思路闭塞,毫无冲动。所以,此时,如何设计作文命题不只是语文教学问题了,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钻到学生心里出题”“教者命题,题目所含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才符合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呢?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作文命题时,我们要尽量考虑到这些心理因素,,尽量使题目新、奇、巧、活。所以作文命题时,不必那么庄重严肃,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去出题,让学生也刻板地照题规规矩矩地作文,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启示,一个波澜,一种表情,均可作为我们的命题依据。例如:《妈妈的爱》、《永远难忘的事》等这类命题,既陈旧又概括,学生能够想到的题材无非是妈妈为自己做饭,生病时妈妈送自己去医院;朋友之间产生矛盾,又如何和好,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情……这样的作文如果文笔不错的学生还可以写得生动,如果文笔一般的学生来写,文章就变得很俗了。所以,在命题时,我更多地注重题目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更多地注重学生感情的宣泄,让他们看到题目,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例如:《妈妈笑了》,学生会立刻想到:妈妈在什么时候笑了?为什么笑了?与我有关吗?《如果灾难来临》,学生看到题目,不仅会联想到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灾害事件,而且细心的孩子会从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发掘人性的美好,从而选定题材进行构思。

中学生亦较喜欢那些具有争辩性、质疑性的作文题,如《学生该不该经商》、《老师莫下海》等。这些题目可引发学生互相争辩,打“笔墨官司”,既可活跃他们的思想,增强他们争辩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也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如果命题符合了学生心理,是学生想说的心里话,他们又有切身感受和体验,易打开他们联想的屏幕,使那些美好难忘的镜头重现笔端。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所以好的作文命题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应该唤起学生的美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引发创作冲动。

二.指导――巧设情境,诱发动机。

教师的指导,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情境,把作文训练变成合乎写作规律的过程。如果经过教师指导,学生思维活跃了,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那么写作文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其作文能力必定有所进步。如何巧设情境呢?首先,像阅读教学一样,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例如:在指导《如果灾难来临》写作时,我会用课件幻灯出一些灾难的图片,配上比较的低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到一片狼藉、消沉压抑的情境中来,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灾难来临时的痛苦……这样的情境创设,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对孩子产生了震慑和影响,只要有心灵触动的,就一定有话可说。其次,指导内容上要有所讲究,力求“精”,不要面面俱到地讲写作知识,而要抓住要害,有针对性,比如说,一节课侧重一个要点(开头、结尾、修辞……),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踏踏实实地掌握并运用,自行分析,自行思考,自行作文。另外,指导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比如说,可以利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辩论的形式来进行指导。有一次,我在作文指导前,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学生自行分为正反两组,正方支持学历重要,反方支持能力重要。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双方都针对“学历”和“能力”进行了阐释,进而顺藤摸瓜,找到击倒对方的关键。整个课堂不仅活跃,而且充满着激情。决定胜负不是关键,学生由此摩擦出的知识的火花才是关键!之后,他们带着还未消逝的激情,构思自己的文章,效果超出预想。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而言,启发他们思考的最好媒体是他们自己发言,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效果,远远胜过其他方式。因此,组织课堂讨论,把传统课堂的信息单向传递交为多向传递,使学生在讨论中,在多种信息的作用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异常活跃的思维,还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特定氛围的情绪感染,使多数学生已经是“材源广开,不写不快了”。

三.评改――以鼓励为原则,多种评改方式。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人在取得进步并对更高的目标“有盼头”的时候,会更加努力,产生前进的更大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应设法使学生获得这种成功感。批改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意见。因为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从中感到升腾的喜悦,精神的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反过来又成为作文的动机,不断地自觉愉快地去自我追求,自我实现。

作文讲评过程中,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要只着眼少数几个,而使大多数同学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作文只是少数几个同学的事,其他同学只不过是陪衬而已,从而自暴自弃,消极对抗。老师讲评涉及面要广,要照顾到中等水平的大多数,使每个同学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从而增加自信,不断努力。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坚持鼓励性原则的前提下,老师一定要进行面对面的讲评,也就是说,在全班范围内讲评过后,还有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地知道,这样的效果往往比课堂讲评更好也更实在,教师也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内心,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思维动向,进行更好的命题工作。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4

摘要羽毛球运动是一种集娱乐,健身,休闲的体育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羽毛球运动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羽毛球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传统体育教育只重视了身体健康的锻炼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剧烈,人际关系复杂,就业难等问题使大学生过早地承受了各种压力:自卑、抑郁、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由于专业兴趣低,大学生常常感觉学习缺乏动力、就业困难使大学生感觉竞争压力大;遭受亲情、友情伤害使大学生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恋爱受挫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空虚和压抑感。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失去信心、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乖僻、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我伤害和犯罪。

二、羽毛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正确认识自己

羽毛球运动的集体性能够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羽毛球运动是集体性运动,除了有单打之外,还有双打、混双,这是需要与别人配合和沟通的。在运配合程中就能将个人的能力、素质、魅力显现出来。使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羽毛球教学过程有助于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单打、双打、混合双打来进行练习,通过不停的跑动,来回地击打羽毛球,练习者的注意力从烦闷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在场上尽情地享受羽毛球带来的快乐。不看重比赛的结果,而是去享受整个比赛的过程,学会正确面对失败的结果,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同时,羽毛球活动本身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羽毛球训练和比赛中体验到的竞争的失败,从而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提高个性修为。

(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来吸引更多热爱羽毛球运动的学生加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学生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的信心,能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与协助精神。羽毛球运动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参加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和配合的过程。对高校学生来说,羽毛球运动有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协作的过程,这将有效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羽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运动,都要在场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对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要求强,而且运动量较大。因此,必须要依靠意志品质的支撑才能掌握好羽毛球技术。在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与自身的疲劳、伤痛,甚至生理极限挑战的机会,战胜这种挑战的最坚实的基础是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羽毛球运动因其竞争性、对抗性、大强度等诸多因素的要求,使意志品质在该项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学生坚持参加羽毛球运动,对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五)消除疲劳,增强情绪的掌控能力

羽毛球运动可以在活动躯体的同时放松紧张的情绪,从而是身心慢慢进入一种自然放松的快乐之中,使锻炼者恢复到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因此,大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抗疲劳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心灵的紧张得到缓解,使身心得到放松,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消除疲劳。教师在练习中要教育学生对正常的情绪可进行适当合理的宣泄,对不良情绪要控制,以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使情绪缓解,在失败面前对自己宽慰,以减少内心的失望,或以幽默的方式来超然洒脱的对待窘困的场面。心理自我调节训练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与身体放松的好方法,应使学生学会适当休息与放松,对学生强调心理松弛训练是非常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如紧张的学习可通过打羽毛球得到放松。

三、结语

羽毛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积极参加羽毛球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同时可以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大效果,羽毛球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增强情绪掌控的能力。如果我们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羽毛球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在羽毛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素质;班主任;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37-002

五年制(3+2)高职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基本上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没有考取高中,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高职。在高职学生的家长当中,有一部分家长能比较理智的看待职业技术教育,清楚子女的学习能力,不去挤高考的“独木桥”,选择高职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适合的;也有部分学生平时成绩不错,家长对他们曾经满怀期望,但由于临阵发挥失常或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选择高职是他们的无奈之举;还有少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并不认同,甚至存在偏见,只希望孩子在高职班混张大专文凭。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心理波动的“惊涛骇浪”期,家长的思想不可避免影响到子女对学业的看法及学习的态度,这就增加了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难度,给我们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带来了挑战。

一、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现状

当前高职生的主流是好的,政治思想状况总体上健康向上,能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笔者曾随机抽取了本校200名高职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8%的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81.2%的学生尊敬师长,90.3%的学生遵守校规校纪,87.7%的学生助人为乐,91.3%的学生孝敬父母,78.7%的学生爱护公物,75.4%的学生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94.5%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应该保持纯洁的友谊,不能陷入“早恋”的泥潭。

但是不可否认,高职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普遍模糊,思想呈多元化的状态,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价值观等正在形成,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与当今的学习型社会格格不入;更有甚者,消极厌学,公然违纪,屡教不改。结合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发现,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令人担忧的心理现象,亟待我们加以重视:

1.自卑

这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往往学习成绩比较好,有希望考取普通高中,但是由于中考发挥失常而进入高职,他们心犹不甘,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又不能够正确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认为高职比普通高校低人一等,因而缺乏自信心,给自己学习和学校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迷茫

进入高职之后,学习强度大大减轻,学生在初中阶段绷紧的弦一下子松懈,心理落差较大,学习相对轻松,似乎用不着再拼搏努力。由于没有压力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显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3.自负

由于高职的起始阶段在中专,相对于一般的中专班而言,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平时的行为习惯,高职的学生都有较大的优势,而且高职比初中降低了学业要求,取得好成绩比较容易。因此有些学生自以为了不起,骄傲轻狂。

4.忧虑抑郁

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初中阶段靠勤奋苦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职之后,由于不能及时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等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成绩滑坡,致使他们消极失落,患得患失。

5.得过且过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够认真,作业经常抄袭,多因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得过且过。

6.自暴自弃

如果说“得过且过”的学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暴自弃”的学生则是连“钟”都不怎么“撞”。他们自制力差,经常制造事端,在别人的嫌弃或另眼相待的眼神中逐渐失去自尊心与上进心,“破罐子破摔”,成为令人头痛的“后进生”、“问题生”。

尽管这些不良心态并不是高职学生思想意识的主流,但是能量不容小觑,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要做好高职班的班主任工作,必须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中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而奇妙、有规律可循的心理现象,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具有非凡的意义,倘若我们能够了解并充分运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效应,不仅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的自信和潜能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6

 

随着心理学在高中教学阶段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因而受到教师们的高度关注。站在教育改革的角度上来讲,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特征以及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着从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方面着手,针对目前高中阶段心理学教育对于当前教学的意义及心理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指导进行深入探究。

 

一、高中教学中心理学的意义

 

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高中生普遍面临着高考这个重大的升学目标,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和家人等方面的多方关注,繁重的课业学习以及课下排满的补习指导班,使学生们背负着较为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甚至有了逃学的行为。由于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驱使下,教师们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这是衡量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考量标准,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感受。许多高中生在重要考试前夕,都会出现厌食、失眠、焦虑和心情低落等现象,长此以往危害着学生的身体健康。

 

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而教育心理学在近些年作为现代教育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学体系的整体概括、教育工作者及被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心理变化过程等,因而在当前的高中教学阶段中被教师们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其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地影响[1]。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如果教师能够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关心,及时的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在实际的教学目标中配合心理学教学来改进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的打开学生封闭的内心和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学在高中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将心理学教育融入到教学课堂之中

 

高中教师要想让心理学教育能够充分地在教学中发挥出有效作用,就要积极地将其引入到教学的课堂当中。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教师可以针对自身授课时的语速、神态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语速要更平缓、态度更温和,更多的使自己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都能够学生们接受,通过自身的授课方式能吸引到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当下的高中课堂上,教师们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形式较为单调,因此部分学生会因为教材内容的抽象、乏味而出现在课堂上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教师在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更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往往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适当的停下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以及接受能力,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时间来适当的进行重复;最后,教师在讲课时要设计更多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在思考过程中逐步的理解教材内容,提升学习效率[2]。

 

(二)增强学生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正常变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老师的教育及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的重要。高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还要针对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来开展教学工作,维护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部分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时,身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和以找家长的方式进行严厉教育,应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不能在谈话中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害,要多以关爱学生的的方式来找学生谈话,多倾听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主,进而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来进行心理疏通指导。通过这样的做法,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不会因为以往教师的严厉批评而出现逆反心理,进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创新高中教学应用方法

 

高中教师在应用心理学教育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教学中多采用发散性思维方式,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3]。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在学习Friendshipanne’Sbestfrien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发言,向学生们讲述自己与好朋友相处的方式,并以bestfriend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创作剧本,上台进行情境表演,并要求学生将该单元中出现的英语单词应用到情境对话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的参与到学习氛围之中,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心理学教育能够在高中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们配合的结果。在应用心理学教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通过适当的心理教育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学习效率,实现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7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1-000-0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与途径,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了;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二是智能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四是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四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五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六是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方面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俄罗斯一著名专家萨拉托夫指出,单单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其学习生活特点就是自我调节,否则就难以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巨大转变,甚至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

2.学业方面

有些大学生不习惯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的学生感到大学学习生活太枯燥。经调查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使得学生大脑过度疲劳,皮层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影响学习效率,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生总处于一种压力之下,长时间紧张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就业方面

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使在校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担心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信念的压力和难度。加上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员的就业安排等,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现阶段有不少医生及体育工作者都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整和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它能调整心境、缓解应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忘记了个人的问题,具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育锻炼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锻炼者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领会和体味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从短期变为主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地进行坚持,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和持久,对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调节和治疗作用更为显著。

四、结论

1.大学生作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大学生在社会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但心理尚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往往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甚至会出现轻生的现象。

2.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要做到同步的原则。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学校应不断的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健康的文化气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且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结合体育教学来预防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调整认知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体育锻炼项目及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进行,前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自身的实践感悟,着重以有氧锻炼项目为主,融到集体有规律性地进行锻炼,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书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J].大众科技.2009(1).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8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认识到美术这门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道路上尽到最大可能的责任,从而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方针路线。通过我的教学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科学性、灵活化都能够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育教育中美术是它的主要培养方式,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最终让不良的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

一、绘画艺术本身就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安排有培养性地让学生们感知美,进而表达美。美术这门教育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成就健康和谐的美好心灵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绘画艺术的同时,使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天赋得到启迪与开发,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健康向上的艺术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也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二、绘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在绘画中就可以让自身的心灵接受熏陶。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和色彩的渲染,学生会在自己一步步创造的理想世界中感受到新鲜和神奇,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润。这是上天对于热爱艺术的人的厚爱。试想,当学生们带着探索的心情,张着好奇寻找的眼睛,让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满腹的激情在绘画创作中得到舒放时,他们的心理自然能得到舒缓和抚慰,不良的情绪也都能得到缓解,课业的压力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抑郁,成长中遭到的各种困惑,心中的躁动和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的调节和平复。与此同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遵从美的规律重新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并赋予自己的认知,并表现出来,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全新的心灵感受。

小学美术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手段,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由的创作,自由的发挥,尽情的喧泄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美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的结果不同,作品风格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艺术的角度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及良好的生活态度追求,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论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还是干其他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画作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有的学生整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可能造型普通,但色彩非常漂亮;有的学生态度认真,卷面整洁;有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解独特……老师要认真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保持和加强这种表现方式,利用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来增强他们能够自我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和能力。

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控力

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其行为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在青幼年时期,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却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情虎头蛇尾,只保持三分钟的热度。所以,美术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在课堂设计中,多加入“为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这种疑问句,让他们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其中的感觉。学生在充满这种热络的气氛中很快就会对美术产生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同时,要安排固定的画画时间,当学生们画画的时候不能让其他的事情干扰到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地进入绘画的状态。对学生在绘画时产生的厌倦情绪、应付差事的状态要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用表扬的方式。而且课程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渐地延长作画的时间,让学生的自控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结合以上几点,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尤其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只有注重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成功之士。

农村小学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就是在认识两者在教育目标、途径、方法、内容上的区别,寻找两者的交合,为教育教学过程达成两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它子课题研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1、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完善心理结构,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又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的必要举措。

2、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达到完美境界的根本标志,人的素质的心理要素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认知是智力因素,后者是非智力因素也叫动力因素。智力因素通常倍受关注,但往往忽视动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至今尚未摆脱理性灌输的阴影。在教育中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种促进人的机体和特质和谐提高的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想象、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3、现代审美心理研究表明: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状态,人的各项心理能力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有机的统一。因此,美的因素不仅可以滋养人的知性,而且也哺育着人的品性,有利于形成人对事物的整体而敏锐的反应方式,孕育着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并且在深刻的意义上造出完美的人格个性,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上的最高要求。

人美的结构

从以上对人美结构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良好心理品质,本身就是人美的基础和条件;反之,当一个人心理品质有了缺陷,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后,人的美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便是同一美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9

在技工学校,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往往是一件费力、难见效的工作,班主任工作岗位也往往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工作岗位。结合自身在技工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所了解到的相关情况,笔者认为造成技工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当前基本困境的原因有三。其一,技工学校班主任服务的对象比较特殊。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中考或高考的失利造就了其长期的心理阴影,其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非一般人所能感受。部分学生虽勤奋好学,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来到技校,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使其对一般的说教充满反感。其次,社会上片面人才观任然盛行,导致“高中热,职专冷”,使得班主任在处理日常工作外,还需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除学生和家长的这种认识,让同学们认同所学专业,对前途树立信心。第三,消极心理弥漫技工学校校园。据了解,技工学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大都不太理想,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难以顾及孩子,使得孩子长期缺乏的基本关爱和起码尊重,从而使得学生过分谨慎、怀疑一切、不能自我确定,或恐惧失败、害怕挑战,或没有目标、缺乏恒心、不晓自律,或自卑懦弱、不敢坚信自身的潜能和智慧,或愤世嫉俗、与人无仵,或固执己见、没有信誉,或对金钱没有中肯的看法,或自大虚荣、清高傲慢,或兼而有之。这些消极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同时对于班主任的管理也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面对这些困境,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去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策略和管理方法。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注重积极情绪的关注、积极个人特点以及积极心理的构建。这对班主任管理班级有重大的启发。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促使技工学校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技工学校的学生,虽然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显得薄弱,但是其在操作技术层面富有优势,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争取成为技能人才,技校生一样可以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作为班主任应该关注到学生的这些积极面,有意识地培养技校生的积极心理和乐观情绪,开挖学生们的潜能,提升学生们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减少消极心理的影响,使学生们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职业定位及其人生定位,深入发掘自我,扬长避短,在文化方面与技能方面均衡发展,在身体方面与心理方面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学习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提升技工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又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其必然是不完备的。班主任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就不可以苛求的心态和求全责备的心理来要求。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有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碍,由此所导致的心理阴影必然会影响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然而,每个学生的心理当中又多有或多或少的积极因素,其乐观情绪、人生智慧、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专长等等,均可以给班主任以启发和思考。班主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个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正确的引导,使自身处于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注重在精神层面收获班主任管理工作上的快感,培养出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长期坚持下去,并且适当地予以修正,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技工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三)掌握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融洽技工学校班主任与所管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技工学校班主任同其所管理班级的学生之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同于任课教师同所教班级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技工学校班主任同其所管理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师生之间互动频繁、矛盾迭出,特别是班主任对“差生”、“问题学生”的成见,往往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班主任掌握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助于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及其存在的缘由,培养自身乐观的心态,注重培养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自身积极的心理,注重培养全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全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帮助全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和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有助于帮助全班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全班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师生之间以积极的态度共同面对班级里面存在的利益纠葛及其矛盾纠纷,在不断解决班级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融洽好师生关系。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做法

(一)传播正能量,形成积极的班级氛围

什么是正能量?通行的解释是《正能量》一书的作者,英国人怀斯曼的“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正是当下人们普遍缺少却积极追求的。班主任有责任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变得积极、乐观、向上。作为班主任,我们是每天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我们的善良、宽容、正直、睿智、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如阳光一般普照着每一个孩子,学生们会感受到温暖,也会逐渐地成为温暖的人,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发和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其次,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事迹,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好的主题班会,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主题班会课时,班主任要尽量选择正面的事例,特别是社会上影响力较大的事例,如“最美妈妈”、“最美士兵”、“最美司机”、“最美教师”,虽然他们都只是平平凡凡的小人物,但是小人物的正能量却引发了“化学反应”,闪现了人性的光辉,照亮了道德的方向。再次,班主任不仅要善用班干部的“正能量”,还要发掘后进生的“正能量”。班干部是班级中的精英部队,他们吃苦耐劳、朝气蓬勃、团结奋发、健康向上的品质可以辐射到每一位同学,因此善用他们的榜样力量可以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但是后进生的“正能量”也不能忽视,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当一个人得到赏识时,他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当班主任找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的时候,后进生的积极因素就会被调动起来,成为推动班级前进的一份子。

(二)构建积极的班级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支持是当个体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其他人会提供的情感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对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支持来源最多的是同学朋友,因此在班级中构建一个积极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愉快、美好、有意义生活的追求,也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而班主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期待和关怀,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是这个支持系统形成的基础。其次,拥有良好心态的宿舍舍长和班干就是这个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他们不仅要肩负起管理宿舍和班级的责任,还要协调宿舍和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如果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就会把积极的情绪传播给宿舍和班级成员,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宿舍或班级内部产生的问题,关注其成员的思想动态,促进同学们间的沟通。

(三)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精心布置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设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在此放飞梦想、宣泄情绪。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口号、班歌,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等。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作用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1前言

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很多,但是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研究很少,本文意旨通过对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则有其它心理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某民办高校2004、2005、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当年9月份和次年3月份对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测试。

2.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Upi问卷调查表),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表1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入学时)[n(%)]

表2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学期后)[n(%)]

3.2Upi2个主要因子情况分类统计与分析

3.2.1交往障碍因子的统计与分析

表3交往障碍统计情况(入学时)[n(%)]

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年级一类、二类学生的人数有所下降,且三类学生的百分比较入学时都有所提高,这说明参加体育锻炼后确实能够改善和缓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表4交往障碍统计情况(一学期后)[n(%)]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个年级有交往障碍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会了悦纳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悦纳他人,学会与别人合作以及共事,处理好各种关系。

3.2.2抑郁因子的统计与分析

表5抑郁因子统计情况(入学时)[n(%)]

表6抑郁因子统计情况(一学期后)[n(%)]

通过表5与表6的平均百分比的比较发现,每个抑郁因子的选择人数都有所下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情绪体验,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了抑郁症状。

3.3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3.1个体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度动态变化时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自我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因而较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3.3.2家庭因素。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民办高校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优越,学生不能吃苦,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少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在心理上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和心理疾病。

3.3.3社会因素。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社会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压力日趋加大,今后要面临的就业、择业等复杂问题都要自己安排管理,种种压力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茫然不知所措。从而造成过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

3.3.4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高考的重棒下被掩盖,而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又重新得到显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试存在严重偏见、歧视和惧怕。

4学校体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4.1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身体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由于体育运动方便易行,也易被接受,便于自我调节和治疗,且有身心并治的效果。为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4.2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并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4.3学校体育有利于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很好形式,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在运动中,学生间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关系,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建立自信心,经常参加集体项目可提高团队意识,会使人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4.4学校体育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可缓解人的心理压力;如:参加慢跑、太极拳和散步等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能减轻症状。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5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学校体育所营造出来的教育环境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且具有特殊效果的育人环境,它可以调节和缓和不良的心理症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健康的方面发展。民办高校应通过学校体育这一有效手段帮助大学生消除错误观念,使学生树立“民办高校同样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正确观念,全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影,方敏.大学生课余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四川体育科学,2002,3.

[2]李红英,黎勤,杨小兵.浅析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对策.四川体育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