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5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1

关键字: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

一、乡村旅游成为近年来的潮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的潮流。乡村旅游潮流兴起的原因:1、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据了解,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59.6元。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一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城镇居民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以后,有多余的钱用来休闲娱乐。乡村旅游需求量大,客源市场相当充足。乡村旅游,让城市人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有利于他们放松身心,锻炼体魄。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多以1、2天的短期假期为主。相对于较长距离的外出旅游,城镇居民更加倾向于市郊踏青。

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农村"村村通公路"政策,为农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根据交通运输部门的预测,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390万公里。"村村通公路"政策,使得农村铺上了平坦而且宽敞的水泥路。

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城镇居民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据一些调查显示,农村农民的幸福感比城镇居民高。乡村旅游使城镇居民暂时摆脱繁杂的城市生活,享受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使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旅游,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到乡村旅游,一方面带动了农村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餐饮业和酒店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加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保障。电力设施,供水设施,道路设施和通信设施等设施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信号,没有可以通车的路,那么大多数人应该也不想去那里游玩。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自从有了各种各样的农家乐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呈现出一派讲文明懂礼貌的景象。首先,为了推动发展乡村旅游的伟大政策,党和政府在人才培育方面加大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免费行业培训。其次,乡村旅游的光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农民勇敢尝试,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更加讲文明,更加有道德。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乡村旅游的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乡村旅游项目遍地开花。

乡村旅游景点,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难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了。

5、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城乡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是亲近大自然,接触原生态。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乡村旅游将魅力不再。一方面,乡村旅游的体验使得城镇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希望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丰厚收益,使得农民更加珍惜这个让他们富起来的生态环境。

三、合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虽然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侯,农民缺乏长远规划,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第二,工业的污染和农药的滥用,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阻碍。第三,功利性价值观念入侵,乡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转变观念,出现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传统纯朴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第四,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好,营销力度不够。

发展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那么,该如何合理发展乡村旅游呢?为此,我提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府的引导下,各部门应齐心协力,合理规划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在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和农民兄弟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政策优惠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旅游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力求逐步实现"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管理规范"的宏伟目标。

2、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力度,为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特别要注意的是关系人们衣食住行的电力设施、供水设施、道路设施和通信设施。

3、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开拓市场业务,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媒体杂志来宣传,例如电视广告、微博、电台、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实地的宣传工作,例如乡村旅游企业可以定期到城市里宣传,例如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或是展馆作展销。

4、充分调动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为村民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乡村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当地村民的支持。村民的高度参与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人和"的条件。加大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农民综合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的规范性,为人民大众提供高水平、高品质的服务体验。一方面,政府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免费培训活动,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应鼓励有文化、高素质的大学生热情投入到乡村旅游产业当中,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

5、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应该知识到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发掘当地文化内涵,凸显地方特色,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的。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人们关于乡村旅游的真正需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商家和顾客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鑫.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河南大学2008

[2]崔善.小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

[3]李妍.发展乡村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J].商业经济.2009(05)

[4]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究.2006(10)

[5]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

[6]张曼.基于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2

[关键词]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指由具有农村背景的个人或企业,以当地农民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田园风光、乡村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吸引周边游客到近郊农村或景区周边的农村,开展的观光、游览、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教育等各种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业态,在贵州省遵义市,目前已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遵义市各级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各类文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并相继建成红花岗区勤乐村、桐梓县娄山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对遵义市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民拓宽增收的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致富是关键。茶叶、竹业、果业是该市的特色产业,各地以这些产业为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了产品销售和旅游发展的双赢局面。以凤岗县为例,凤岗县永安镇田坝村在1.5万亩茶园中,穿插建设新式农舍376户,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全部对游客开放,形成了采春茶、品香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观光游、体验游一体化模式,仅2009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目前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

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其乘数效应极大。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经营户达1000余户,从业人员近7000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现金收入3.2亿元。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都市游客,这一特点使得它对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城市的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他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在从事经营的过程中锻炼才干,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带动当地农民从事旅游商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业、种植养殖、建筑业等相关产业,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5.发展乡村旅游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彻底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遵义市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满足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各级政府纷纷拨出资金对辖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建设。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遵义市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的问题

(1)“乡”味不浓,特色不足

所谓“乡”味不浓,是指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特点还不够突出。“乡土性”主要表现在异于城市的农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上,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目前遵义市已经有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它们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该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但总体来看,该市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乡”味不浓,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2)内容单一,参与性不强

遵义市乡村旅游内容单一,游客参与性较差。娱乐方式主要有麻将、、打台球、唱歌,缺乏能持续吸引游客的项目。大多数游客到达目的后,就直奔麻将桌。目前,遵义市乡村旅游除少数几个如凤岗田坝村的茶乡旅游、遵义忠庄勤乐村的葡萄采摘、遵义汇川区田沟的杨梅采摘带有一定的参与性外,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都不强。

(3)层次不高

乡村旅游要提高层次,也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在“乡”味上做足做浓,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目前,国外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多模式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成为受广大游客,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喜爱。遵义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大多地区还局限于"农家乐"这种较低的层次,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很难满足一些具有高品位文化层次的旅游群体的需要。

(4)基础配套设施不全

目前,在遵义市的乡村旅游中,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例如,道路、停车场狭窄,可进入性差;厕所、卫生间等设施简陋;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叫人难以接受。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其生活质量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对住宿、餐饮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自然风光较为满意,而对周边环境、接待设施和条件则普遍感到不满意。

2.在乡村旅游的服务方面的问题

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精明能干、农事经验丰富的农民,但他们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考虑,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经营中与游客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或问题,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很多经营者招募的工作人员多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对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这不但直接削弱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而且妨碍了乡村旅游形象的树立,长期来看更不利于竞争力的形成。

3.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的营销上,多数经营者普遍存在营销意识薄弱,宣传手段单一的现象。遵义市所辖各县市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现有各景点中不乏精致优美、富有特色的景点。尽管如此,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却缺乏包装,也没有开展系统性的宣传、推介或促销,还有很多景点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4.在乡村旅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景区周边卫生状况不好,"脏、乱、差"现象普遍;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三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四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三、遵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措施

1.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1)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当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认真调查与客观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因素,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

(2)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特色

乡村旅游开发要在资源景观的外貌下,深挖它的文化内涵,使资源与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手艺等相结合,提高乡村旅游的产品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设计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要,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应根据自身的旅游优势发展特色产品。

(3)拓宽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

2.强化乡村旅游服务

主要从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意识层次上入手。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乡土文化才能吸引游客,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使其成为自身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总之,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有较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从业人员。

3.加大乡村旅游营销

(1)明确乡村旅游营销主体,打造良好乡村旅游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半公共品的性质,因此乡村旅游很多营销活动应当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承担或资助乡村旅游经营者来开展。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是一种强有效的营销工具,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根据各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因素推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应避免经营者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注重乡村社区合作在品牌建设当中的重要意义。

(2)合理选择多种营销方式

第一,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尤其是互联网,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第二,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

(3)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对乡村旅游的形象进行整体包装,统一营销

目前,遵义市各区县,除桐梓等少数县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外,大多数区县都还没有成立协会组织。乡村旅游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其职责主要开展旅游资源调研、进行市场引导、制定行业标准、进行人员培训、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外进行统一的营销推广。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行业自律,避免过度竞争。

4.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1)研究、制定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

由于目前遵义各级政府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及面临的各种问题研究不够,政府在信贷、税收、营销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均未到位,导致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的研究与制订,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应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与经济功能,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管理手段,出台振兴当地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方案,并及早实施,以使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尽早到位。

(2)规范管理

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推行评估活动,对条件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事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加以系统分析,然后逐一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遵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作用

乡村旅游是依托于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地方淳朴的民族风情,利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因而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

1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1.1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

从乡村旅游业的特长与效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上看,旅游业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旅游集农业生产过程与旅游于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发挥出来,可以推动农产品的销售,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一处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就业的一条好途径。据测算,南陵县工山镇农村旅游业2006年接待11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人就业,有千户农民家庭增加收入。农民就业渠道拓宽以后,农产品售销流畅,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农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二是乡村旅游可以推动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接触与交流过程,这种交流必然会带来城乡居民在生活习惯、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集中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而城市居民自然是现代文明的承载体和传播者,随着城市居民的流动必然会打破农村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要发展旅游就要争取客源,要争取客源,就要搞好卫生,营造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就自然促进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实现。如南陵县工山镇乌霞风景区,景区与乌霞新村规划融为一体,新村投入千万元,平整地面,通水、通电、通路,统一村庄规划和绿化,建楼房数百间,统一设计,是景区一大亮点。

1.2乡村旅游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意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重视绿化和环境卫生,因而使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也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乡村旅游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把握的关键

从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规划,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2.1加强领导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旅游行业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明确旅游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找准发展方向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一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村就地走向现代农业的新途径;二要发挥旅游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游兴农,城乡互动,全面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三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3具有本土特色

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传统的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4

1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两个需要:城市居民、农村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大部分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和心里需求。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尤其是对那些难以长途奔波寻找绿色之梦的双休日游客,更有吸引力。据报道,20__年我国GDp增长9.9,人均GDp达1730美元,但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居100位之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1:46.2:40.7。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总量一般在60~70。而我国农村的第三产业则发展较慢,影响了农民增收。因此,要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发展乡村旅游业。

1.2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改变我国的“三农”现状,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使农村通讯、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设备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部分投入农业生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同时也能使农村富余的资金和高科技力量得到充分利用,维护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是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现代农业转化的途径,是实现旅游行业中“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经营策略的新选择。乡村旅游能够使旅游发展需要提供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原汁原味的乡村自然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科学论证和合理开发,使乡村旅游优势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乡村旅游能够繁荣地方的经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从生态和经济文化教育角度看,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繁荣地方民俗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几个问题的思考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环保措施不力,环境污染严重等。

2.1乡村旅游的涵义亟需拓展。一般人把乡村旅游的概念局限于“农家乐”等少数几种活动,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大大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拓展,根据已有学者对乡村旅游的阐述以及乡村和旅游的重新审视,乡村旅游可从以下方面界定:

2.1.1地域性。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非都市地区的旅游,非都市旅游包含两个系列,乡村旅游是其中之一。德国部分学者认为发生在乡村的用于旅游和健康的度假区,不是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在乡村的第二套住宅也排除在外。

2.1.2内涵特质。乡村旅游是游客到乡村地区期望得到在都市中所不能体验的经历,与一般的休闲旅游相比,旅游者通过身处广阔宁静的户外空间,感受乡村自然的特质,获得更为亲切友好、更为放松自如的生活观。

2.1.3形式与户外活动。从形式上分,乡村旅游可以看作是普通的农场旅游或农业旅游,但两者是乡村旅游的次一级组成部分。其中,农业旅游是旅游者访问目的主要表现在与农作物、农产品等有关方面相联系,如亲近动物、欣赏葡萄园等;农场旅游是农场为旅游者提供住宿设施,旅游者的核心活动发生在广阔的乡村,如步行、划船等活动,游客入住设施主要由农场提供、或经农场改造而成。

乡村旅游活动及其基本特点:广义乡村旅游的形式,除以上两方面外,还应包括户外野营、山林小屋、远足驾车、手工艺品销售、文化展示、冒险活动、体育活动、步行踪迹、遗产地、节庆活动等一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通常被描述为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各种类型的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乡村活动等为背景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乡村旅游内容众多,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任何非常规的组织形式和精心组织的旅游产品,即一系列非正式和正式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中国5000年文化积淀于广大乡村,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古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聚落、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为旅游吸引物,以所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与经历、农事劳作等有别于乡村社区的居民为目标市场,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方式。

2.2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是经济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被用来指: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在没有相应制度约束下,其短期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失。在乡村旅游地发展中,“公地悲剧”主要表现为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问题。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是特殊和复杂的,是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的结合。房产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等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而在乡村中的每个成员以及外来投资者都可以利用这些公共产权,且不能排他的使用,必然导致“公地悲剧”。在缺乏相应机制管束下,农户之间、投资者展开了无序的公共资源争夺和使用,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就相当薄弱的乡村带来了环境退化,损害了乡村旅游的名声。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当加强管理,乡政府可以采取“民办公助相结合”的发展方略,即以村民自主发展为主、以政府支持为辅的办法。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在宏观上进行指导,村民以入股成立旅游公司的形式,共同使用公共资源。避免恶性竞争,抢占客源,过度使用公共资源。另外,对于外来投资者可以采用公共资源使用权拍卖,竞标的方式,由投资者购得公共资源使用权,政府有监管权、收益权,并对公共资源进行维护工作。

2.3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措施。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5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环大明山;旅游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在推出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政策之后,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为“和谐城乡游”。“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成为打造乡村游的主旋律,乡村旅游也被广大旅游者所选择和接受。广西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本地区的旅游业具有重要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意义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无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乡村旅游目的地说、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内容说等。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乡村旅游包含所有在城市市区以外、乡村地域范围以内、以其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对象开展的旅游活动。狭义地讲,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进行的旅游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在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点睛之笔,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扩大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速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的进程,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缩小城乡差距。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环大明山旅游带的范围是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明山为中心的环大明山辐射区域,包括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4个南宁市辖县及位于环带上的部分市域范围。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建设是以大明山景区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环大明山周边四县,以及南宁市区部分处于环大明山旅游带上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具有山、水、林、泉、洞、文化、民俗资源相辅相成的品位旅游带。

   (一)优势

   1资源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地处亚热带,生物类型多样,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再加上广西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质、水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着名景点有上林的三里洋渡、马山的金伦洞、武鸣的明秀园、宾阳的民居群等。乡村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乡民乡风敦厚纯朴。优良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使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属于南宁大旅游圈,最远的地区距南宁只有28公里。南宁作为首府城市,近几年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召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旅游客源呈上升趋势。2005年,南宁市全年接待人境旅游者83317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23.47万人次,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号召下,使得“以旅促农”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主题又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可见国家对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肯定。

   环大明山旅游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享受民族政策,加上旅游带又是广西南宁市重点建设的区域,政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多次召开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证,同时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

   1形象劣势。旅游地形象决定了其市场吸引力的大小,这种形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综合的印象,具有稳定性、可识别性、依托性、文化性、可感知性等特征,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的关键因素。环大明山旅游带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民风旅游的有利环境优势。但经过多年的开发,没有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环大明山地区各个村落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一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对外宣传的形象定位处于缺失状态。

   2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会所、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缺乏,产品单一,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少,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综合消费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不大。

   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受交通条件制约,虽然旅游带距南宁较近,但乘车时间仍然比较长,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造成环大明山地区的可进人性比较差,各种公共的宣传标语和设施也缺失。

   作为广西和南宁重点建设的项目,目前环大明山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没有形成规模,餐饮、住宿、购物等仍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制约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性发展。

   (三)机遇

   1政策机会。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广西区内,南宁市政府预计投资44亿元来打造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品牌,对环大明山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方政府对此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节事机会。从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各地商家企业聚集南宁,给南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他节庆活动,如横县每年的茉莉花交易会、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宾阳的炮龙节和上林的油葵花文化旅游节等也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3旅游者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形式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乡村生活。因此,环大明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南宁市区的城市居民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四)威胁

   1竞争威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广西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加上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的相似性,乡村旅游在环大明山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竞争激烈,客源也就大部分被分流。

   2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需求日益增加,加上乡村旅游的好多项目更新换代的加快,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游客的需求生产更多的新型的旅游产品,那么该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能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三、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环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环大明山旅游带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大世界、下渌村、下水源村、花花大世界、三里洋渡、不孤村等旅游景区。

   由表1可看出,乡村旅游虽然推进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各种投资形式并存、开发模式雷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

   1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类型分类的阐述。我国专家学者目前对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根据这种定义,乡村旅游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乡村自然观光型、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遗产旅游等。

   2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类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带内的民俗旅游资源也相当有特色,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按照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的阐述,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观光型、民俗型、休闲度假型。在目前的开发建设中,因为大部分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开发的初期,所以整个产品的体系依然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和民俗型为辅。

   (1)观光型。环大明山旅游带主要以山、水、洞等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在整个游憩带上的各个村落都有所涉及,其中以上林三里洋渡和武鸣县的花花大世界以及龙山保护区的下水源村最具特色。三里洋渡以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两岸11个村屯、长约15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带的发展,主要种植葡萄、桃树等水果。下水源村因其地处龙山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景色怡人,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受。花花大世界园区内有花卉、动植物养殖以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6

关键词: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遵义县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1-0158-02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内容极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满足游客对于尚未城镇化、原始广阔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特有的环境产生兴趣,从而可以满足游客对于民族文化的探秘需求。因此,不断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村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以改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求。

1研究区概况

1.1遵义县概况遵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其国土面积为2487.6km2,辖区有19个镇和2个民族乡,201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84.36万人,实现生产总值242.41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1.5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为32.36亿元。目前,辖区有1个遵义市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2个贵州省经济开发区和七个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繁荣,这些为遵义县发展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在遵义县,不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是红色圣地、绿色发展的福地,而且还是长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交织的地方。

1.2遵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遵义县紧紧围绕打造千年古县,打造最美田园的目标,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招商力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坚实的保障。最近几年来,打造乡村旅馆,不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进而增加农民就机会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14年,遵义县总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对3个新农村示范场进行升级改造,已建乡村旅馆419家、拥有床位8472张,绿化道路27km。在2015年,遵义县接待游客369万人,乡村旅游综合总收入3.82亿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人数达2481人,其中开设乡村旅游官的农民,每月的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

2遵义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景点单一,规模较小目前,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是处在一种自发的开发状态,呈现给游客的旅游资源或者是旅游景点比较单一,相关景区景点建设水平低、市场次序混乱,还有存在部分景区景点有重复开发的现状。少数景区景点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但是多数任然是小打小闹的经营状态。

2.2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都需要相关的高级人才或者懂经营与管理的人员进行指导,这样的乡村旅游才能得到更好的l展。我们常说,一个景区的发展,离不开双懂人才,也就是懂旅游、懂管理的人才。在当前遵义县相关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很多的景区管理人员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再加上资金的不足、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更加高远的意见、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这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2.3宣传力度较小,规划不科学,还未形成品牌景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宣传。遵义县境内乡村旅游的宣传海报、宣传标语以及乡村旅游的宣传口号相当少,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目前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当地农户或当地村镇自主建设自主经营,对于相关的景区景点没有进行整体策划,因此很难在当地或者是贵州省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很多的景区景点缺乏对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具体规划与策划,还没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或者是影响力。

2.4景区景点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感遵义县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或者是开发路径上,其主要的观赏点是在观光层面上,看看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然而真正的乡村旅游开发,应涉及到乡村度假、乡村采风、乡村民间手工艺品的创造、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夏令营等,这样的乡村旅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可选择性较广。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很多仍然处于吃农家饭、采农家果实、看农村风景的状态,这样的乡村旅游是极为传统的开发模式,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2.5景区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是景区,都存在卫生差、环境差的现象。尤其是在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

3遵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便利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农业资源独特遵义县位于川黔结合部,与贵阳、黔东南以及四川、重庆理想位置,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旅游产业,会带来极大的方便,这里也是大西北和整个西南地区通海达江的重要交通点。自古以来,这里也是川黔地区交通的中心枢纽,很多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都经过这里。目前,贵遵高速,川黔铁路贯穿遵义县境内,赤水河及乌江能够直通长江,慢慢的这里将会形成现代物流运输网络。加之遵义县农业资源丰富,有“黔北粮仓”之称,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纯天然、无污染及绿色有机食品,茶园66.78万m2。以四在农家为主要品牌的遵义县乡村旅游发展,将会形成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3.2文化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遵义县历史悠久,据今天有1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承载着千年历史,彰显了无穷的历史魅力。1935年,在长征途中,红军3次进出遵义县,并在这里建立了临时革命政权,同时确立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央军事领导核心。遵义县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绿色发展的福地,而且还是长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交织的地方。遵义比较典型的红色旅游景点有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会议会址、李德和博古旧居、红军政治部旧址、旧居、苏维埃银行、茅台渡口、国酒门等。这些景点看上去跟遵义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联系不大,实际上联系很大。

3.3生态植被良好,气候宜人在遵义县境内,海拔相对较低,大部分在850~1100m之间,平均气温15℃,降水量在1036mm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8.39%,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是发展乡村旅游难得地质地貌环境和相关旅游资源。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垂直茶园较为明显,峡谷、高山、河流以及良好的生态植被和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了遵义县乡村旅游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有乌江、綦江、赤水河三大水系,也有十长瀑布,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丹霞地貌以及飞龙湖等一些著名的经典的旅游景区,是比较适合人们休闲、避暑、观光的地方。

4遵义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4.1统一规划,加强引导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单单靠村民一家一户的经营,是很难发展壮大的,更难形成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更好地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机融合,与新农村建设步调一致,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从而使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中真正受益。这样的发展才能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可持续化。在这个环节中,政府出面引导、指导,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4.2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研发的力度要改变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局面,必须加大乡村旅游a品的开发的力度。在遵义县的相关的农村地区,有着独特的田园风光、别具风格的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的植被和经济作物,这些旅游资源,都具有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力。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其重要的原则就是研究消费者旅游心里、行为,以及整个市场的需求动态,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涵盖观光、购物、游览、娱乐、休闲和度假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体系,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4.3改善旅游软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个朴实的道理,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有着极为重要指导作用。因此,遵义县乡村旅游要在已有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生存条件及投资环境,为遵义县经济的全面振兴、旅游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7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评述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实现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推动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每个黄金周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2007年国家农业部与旅游局联合推出“百千万工程”,争取“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城步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东邻新宁崀山,西连通道侗乡,南抵龙胜、桂林,北通邵阳、长沙。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全县总面积2647km2,总人口26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14.54万人;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81.2%。经济主要靠国家扶贫,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贫乏。加快城步乡村旅游的开发,对城步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以当地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农村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农民很多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之中去,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充分发掘和实现资源的价值,并可通过产业链产生一系列经济增长点,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表明,城步参与旅游农业的农民每户的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的1568元增长到2006的4658元,其平均收入每年也逐渐上升。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完善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能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方面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交流的日趋活跃,不单是城市,就连乡村、集镇的景观风貌与日常生活也已经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如果社区存在传统乡村景观而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又比从事其他经营要多的话,居民就会主动地承担起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形态的责任。例如,长安营的大寨侗族文化村,通过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基础发展乡村旅游,正在加快消失的民族建筑、服饰、歌舞、风俗又鲜活地再现了,并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此外,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这一充满活力的经济产业的基础,为了吸引旅游者,村民就要美化乡村的居住环境,爱护树木、花草和动物,因此,乡村旅游还能激活村民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1.3增进城乡观念交流、推动农村进步

乡村旅游是城乡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平台,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寻找失落的清净空间和远去的古典文化,农村农民在提供纯净的空间和演绎古朴的乡土风情的同时,也接受城市居民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意识。小农经济几千年封闭保守,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村民与外界的接触,农民摈弃了沿袭几千年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传统观念,结识了许多新事物,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使农民的群体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评述

2.1城步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经营类型

城步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既拥有以苗文化为主的多民族风情,又有两江峡谷和白云湖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令人神往的南山大草原。1993年,城步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并相继提出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兴旅游,建基础”的发展思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优势与潜力,使城步乡村旅游从无到有,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开发建设格局,少数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开发建设,共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360万元,建成了南山、白云洞、大寨侗族风情村等景区景点;改造了县城——白云湖、江头司——南山两条旅游公路,新修了两江公路、威将公路、南山至岩寨公路;开发了南山皇家马车、桃林苗家乐等旅游产品;在此期间,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遗憾的是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一系列因素限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基础设施落后、景区可进入性差、接待能力较低。城步县目前仅有旅行社1家,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其余18家宾馆和招待所的档次较低。城步县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很少,而且离景点远,不集中。有些景区水电、通讯等“缺胳膊少腿”,如沙角洞银杉区,景区群山环抱,现在还没有通电话,手机通讯属盲区,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从产品开发来看,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城步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初级阶段,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只触及皮毛,很多产品都为观光游览型的初级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名牌产品和文化依托。而且仅从服饰、建筑、语言三方面来看,城步县苗侗特色不突出,尤其是服饰汉化明显,汉化程度较高,使竞争力大大减弱。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3新农村建设中城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乡村旅游是一种参与性、文化性、趣味性很强的产业,随着旅游者的日趋成熟,乡村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城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在深入挖掘城步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城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城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创意空间等功能,是兼有观光和教育功能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这一模式在世界上具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美国西部的牧场务农旅游,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一样的工资,以资助旅游费用,不仅解决了农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就近推销产品。从城步的乡村自然资源看来,城步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苔地草原和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该景区内还有老山界和高山红哨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建一个上规模的教育牧场,场内可修建展厅、步道,开设牛舍、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展示奶制品生产的全过程,供学生和游人参观。这样在教授农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游客对他们的农产品有了一定的认可,起到就地宣传促销的作用,并且游客还要交纳一定的学费。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集观光、度假、体验、学习科考等各种活动于一体,必然成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趋势。

3.2体验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该模式属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未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趋向。生态博物馆是指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如民族村寨)建设成为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陈列、保管和展览的基地。主要由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等)和当地居民组成。生态博物馆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通过静态的设施展示和动态的生活展示满足城市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并将之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强调村寨在旅游中的整体性开发和有机成长。体验生态博物馆既具备传统博物馆对典章文物保存、整理、研究及陈列展览的功能,更具备对文化生态社区环境、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动态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实施整体保护,并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的作用。城步的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聚居着2800多名侗族乡亲,这里完整地保留着侗族人民原始、古朴、奇特的民族风情。村民住的全是一色的吊脚楼房;寨中有鼓楼、风雨桥,村民有自己的服饰、语言、节日、风俗,他们还时兴集体舞、对山歌、喝油茶。风雨桥旁边还有88棵古杉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湖南杉树王”也巍然屹立在这群古杉中。因此,城步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的开发应着重发掘乡村遗产,发展为体验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变与不变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空间。

3.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物化与意化相统一过程的认知和体验功能。为了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潜在需求,该模式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加上旅游者自身的体验,使都市人的潜意识现实化,有助于他们实现“回归自然”。城步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涉及内容广泛,有特色民居四合院、八角楼、苗家吊角楼;有民俗风情庆古坛、苗家“烫”新郎、踏花山、踩鼓舞;有民间手工艺刺绣、手编、蜡染、苗乡油茶;特别是城步的傩文化和丰富的傩面具,为其他地方所不能比及。城步民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在桃林、边溪,还是在大寨、南山,均能见到绿树、蓝天、清流、人家的优美画面。因此,城步县桃林苗族文化村、两江峡谷森林公园的设计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乡村环境的真实性,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圈层,向体验旅游和民俗文化的结合方向发展。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体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下,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城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农业资源优势为启动点,注重旅游和农业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之最终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整体化、系统化优势产业,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城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城步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城步建设成湖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全(1)

2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1乡村旅游经济的概念定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其根据旅游目的、旅游地点、旅游吸引物来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国内较受统一认可的概念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个概念包含2层意思: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需要依托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村,特别是具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以期通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业内热点;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促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可以有力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是带动性很强的一个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餐饮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这些产业发展速度快、消耗资源少、生机活力强,既可迅速带来投资回报,还可以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2.2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能够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以自然观光为主,建设的基础旅游设施基本不会对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产生硬消耗,也很少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因而环境成本极低,有助于改变依靠传统粗放式生产实现经济增长的理念和方式,以达到调整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目标,最终实现既发展当地经济、又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2.3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

乡村旅游的主体多是都市人群。这一群体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或是久居都市、深受城市文化熏染的市民。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掌握信息多,虽然旅行短暂,但是仍然可以为当地乡村的农民带去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从而在与当地农民接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加以影响,进而带动乡村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3提升乡村旅游业品质的建议及措施

3.1下大力保护好乡村环境

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环境秀美、空气清新、绿化硬化、适宜人居的乡村环境,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做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抓紧制定乡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完善乡村污染处理规范;要抓好重点村街的污染预防和整治,坚持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厉打击“十五小”行业和企业,从源头上禁绝环境污染;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违法排污的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避免资源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努力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3.2要传承延续好农村文化

特色的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根本,必须保持和传承,否则乡村旅游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2.1要提高当地农民对保持农村文化的思想认识

引导他们认识到,没有了农村文化特色,就难以吸引到外来游客,要坚持培育延续好纯朴、憨厚、直爽的乡风民风,展现农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可贵品质。

3.2.2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地方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保持好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民宅,深入挖掘民间特色艺术,培育民间艺术家,并借助政府的影响力加大宣传推广,以增强乡村旅游经济的吸引力。

3.2.3要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建设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特色品牌。可以推广独特风味饮食,可以打造特色主题体验,可以推介特殊田园风光。

3.3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善于吸纳农民意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农民的合理化建议、建设性意见要尊重和采纳,并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给予必要体现。要强化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育活动,提高适合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技能,以此提高农民实力、增强农民自信,推动他们更主动、更快速地融入乡村旅游开发。也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注意协调好投资商、开发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权益关系,在土地补偿、股份合作、金融创新等方面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收益,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其后顾之忧,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四在农家乡村旅游促进发展

“四在农家”是遵义市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的社会主义新农建设模式,其创建活动得到中央文明办和贵州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6个省(市)和我省所有州、市(地)的许多农村都在学习借鉴“四在农家”,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简称“富学乐美”。其内涵十分丰富:“富在农家”,就是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乐在农家”,就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美在农家”,就是以人为本,把心灵美、生态美、环境美结合起来,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其中,“富”是基础,“学”是条件,“乐”是动力,“美”是目标。

一、“四在农家”的形成与发展

1.“四在农家”的形成

“四在农家”源于遵义余庆县。2001年初,贫穷落后的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的村民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现状,成立柑桔协会,学习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规模种植红金桔增收致富,进而硬化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改善人居环境,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家庭美德,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爱国守法、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使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余庆县把罗家坡和大屯村民组的经验总结归纳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示范推广。这就是“四在农家”的雏型。

2.“四在农家”的发展

2002年初,“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遵义市各地开始试点。2003年,遵义市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组开展了“四在农家”的创建工作。2004年,遵义市在全市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使覆盖面达80%,受惠农民达85%,标志着“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由试点示范转入连片创建、整体推进阶段。目前,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已达45万余户,硬化通村、通组、连户路1590多公里,180多万人口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35%左右,覆盖1300个乡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条件改善,传统美德正蔚然成风,科技、文化、体育等各具特色活动蓬勃开展。

二、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再加以它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对资源和环境破坏小,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地农民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资源的保护,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四在农家”活动推向深入。

2.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资本积累少,缺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资金,严重影响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甚至还有可能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四在农家”所形成的清新整洁的村野环境、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和村民传统而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成果,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的方式开展,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为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的同时,也将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

3.为农村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强调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核心吸引力。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以祭祀、建筑、农事、节庆等多种多样形态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乡村旅游可以让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精神财富得到传播和发扬,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恢复、保护和弘扬。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在“四在农家”建设中,集中兴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增加了当地居民保护自己传统文化及其依存环境的积极性。

4.实现旅游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四在农家”创建模式,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抓住“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这个有效载体,捆绑使用“四在农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解决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着力开展“四在农家”,打造城郊型、小康型、生态型、自然村寨型等一批中高档乡村旅游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并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当地就业途径,使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农产品就地消费,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四在农家”求富的首要目标。

三、“四在农家”构建的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居住环境改善为旅游发展提供可依托空间

“四在农家”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引导村民自觉改善居住环境,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定位村庄功能,严格编制规划,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将乡村公路建设、房屋改造、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考虑,实现村容寨貌清新、整体环境优美、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经过整治与建设,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宽度60公分~80公分的连户硬化路面,连接50%以上的村民组的通村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依托的空间。

2.特色产业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在农家”活动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以茶叶、竹业、果业等特色产业为支撑,集中发展“特色、规模、品牌、生态、效益”农业,涌现出凤冈县土溪坝、余庆县白泥镇具木冲、赤水市复兴镇长江村白鹤园等一批不同产业的示范点。遵义市东部的凤冈县田坝村,昔日是干旱频繁的贫困村,在“四在农家”活动中,建设了1.5万亩茶园,并在其中插花似的修建了新式农舍376户,形成了采春茶、品香茗、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仅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近万人。

3.乡村旅游示范点初见成效

“四在农家”在其创建点中选择开发条件优越乡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开发的示范与探索,并采取实地参观学习、理论培训等形式予以提升。2006年,桐梓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集中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漂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2万人,长住客人达6000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400万元,覆盖5万多农户的256个“四在农家”创建点,正在成为吸引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乐园。2007年6月,又有近6万重庆人陆续来到桐梓县的农村山庄避暑旅游,乡村旅游呈现一遍欣欣向荣的景象。

4.观念更新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四在农家”尤其是“学在农家长智慧”活动,以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宣传栏、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修建,以及专业学术讲座、职业道德与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更新群众思想观念,实现信息共享,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功能配套、管理到位、服务规范的接待点。如湄潭县永兴核桃坝村以旅游服务中心为依托,集中兴建总规划面积8.5万平方米,房屋占地2.7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余户居住,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文化风格的黔北民居,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中的亮点。

5.初步形成众多的特色文化村

桐梓、红花岗等地的“四在农家”乡村创建点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变化的“文化墙”、“美术街”、“诗词碑”和“格言牌”等,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形成了特色独具的文化乡村。至今,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四在农家”特色文化村不断涌现,如余庆县黄金榜村新建152户黔北新民居、57户农家旅馆、农民餐饮、农产品销售点及4个文化表演队,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又如余庆县金橘园、湄潭县龙凤村、仁怀市上坪村、红花岗区文武村、正安县新州镇尹珍大道一条街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瞬时即用的资源。

四、以“四在农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1.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本着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弘扬建筑风貌,以及环境保护,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用以指导乡村旅游建设。力求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四在农家”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原有的“四在农家”创建点上拓展乡村旅游。具体依托遵崇高速公路等覆盖面大、纵贯全境的公路、铁路网来打造旅游线路,在基础条件好、群众强烈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规划旅游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然后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就需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切实保护好还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和乡村旅游资源,以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建立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

现有的“四在农家”旅游点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而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又无权过问,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解决。由于乡村旅游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故应建立一个综合的行政管理机构,以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的问题,杜绝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3.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更多的客源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旅游活动的进行创造了条件和方便,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宣传,销售,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处于旅游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它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旅游者需求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是旅游者达成旅游目的的中介;第二,从旅游目的地供给角度来看,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显而易见,旅行社是拓展旅游市场的急先锋。在“四在农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要想不仅仅局限于重庆、四川这两个市场,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源量,实现有规模地发展,就一定要与旅行社合作,进一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适当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它不仅具有生产、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旅游、教育、医疗和生态功能。它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农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顺应了“四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而今,“四在农家”已使烤烟、茶叶、生猪、蔬菜、水果、药材、竹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四在农家”活动把追求富裕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在这些“四在农家”成果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能给传统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更有利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5.培训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只有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满足游客需求的能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才能使游客得到最佳的旅游体验。而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的智慧,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不可忽缺的。因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界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建成重庆人的避暑胜地

遵义与我国著名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毗邻,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春暖风和,盛夏热而不酷,冬无严寒。再加以黔渝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特别是遵崇高速公路使重庆进入遵义仅2小时,让重庆游客出行更便捷。而“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通村连户路建设,使乡村旅游景点通达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最后,“四在农家”的生活设施工程使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乡村旅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这些对于酷暑盛夏日均气温高达40℃以上的重庆人极具诱惑力。2006年盛夏,就有3000多重庆人陆续来到遵义桐梓县大娄山脚下的乡村租房避暑。2007年五一期间,到桐梓县旅游的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人数达到4541人,使往年无人问津的有限乡村旅馆供不应求。故只要以“四在农家”创建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原则,突出休闲避暑的主题,夯实基础,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创立品牌,建设遵义为避暑胜地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跃平汪志球:建设新农村: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气象[n].人民日报,200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