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45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1

【关键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人格;应付方式

theResearchonRuralLiushouChildren'sperson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CopingStyle.DuanYuxiang.Zhongshaninstitute,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Zhongshan528402,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ersonalityandits'relationshipwithcopingstyleofruralLiushouchildreninjuniorschool.methods372ruralLiushouchildrenwereinvestigatedwiththe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Gong-Yaoxian'sepQandCopingStylingQuestionnaire.Resultsthescoreofchildren'spersonalityaveragevalueisinthemiddlerange;therearegradeandtypedifferencesinintroversion-extroversionitem;psychoticismandneuroticismcantogetherpredictimmaturecopingstyleschoosingofLiushouchildren,suchasrationalizingandescaping.ConclusionDespitethecharacteristicsisstable,andalsoelastic,soprovidingadvantageousconditioncanpromoteLiushouchildren'spersonalitydevelopment.

【Keywords】Junior;Liushouchildren;personality;Copingstyle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子女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1]。人格亦称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亦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国外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发展会伴随和产生不同的应付方式[2]。本研究通过了解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原则,在湖南省的邵阳和浏阳地区选取5所初级中学,抽取七年级至九年级各5个班。实际受测样本为804人,剔除乱答题、不完整答题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757人,应答率为94%。样本构成:按类型分,留守儿童为372人,非留守儿童为385人,平均年龄为14.45±1.131岁。在留守儿童中,女生为201人,男生为171人。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epQ人格问卷(儿童版)[3]是88个题目组成,由p、e、n和L4个分量表组成,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应付方式问卷[8]由肖计划编制,共62个条目。该量表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等6个分量表,适用于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出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人群,信度在0.62~0.72之间,是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应激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留守时间等基本资料。

1.2.2施测方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一起在课堂上集中发放试卷,学生根据问卷指导语答卷,答完卷后当场收回。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样本差异的显著性t、F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的基本情况见表1。

根据常模的量表剖析图可知,各个维度的中间值(t分数)为38~62,即低于38或者大于62都是属于非正常范围。表1表明,留守儿童各个维度的平均值是处于中间值范围,但是从最小值和最大值来看,都属于非正常范围,他们的人格发展可能存在某些问题。这也就提示我们,有些留守儿童的个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2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因子上出现了年级和类型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在该项因子分上平均分也相应升高,并且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平均分显著性大于七年级。从类型上的比较来看,在精神质和神经质项目上,留守组的平均分小于非留守组,但是在内外向项目上,留守组的平均分显著大于非留守组。

2.3留守儿童人格特质各因子对应付方式选择的回归分析见表3。相关分析表明,应付方式各因子与人格特质各因子存在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范围为:-0.202~0.415(p<0.05)。进一步,分别以应付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以人格特征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留守儿童来说,内外向可以预测其问题解决这类成熟型和自责这类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选择。神经质可以预测求助这类成熟型和幻想这类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选择。神经质和精神质可以共同预测退避和合理化等这些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选择。

3讨论

家庭环境的恶化是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是得到证明的心理学普遍原理。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一方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同非留守儿童不一样,留守儿童处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形成安静、离群、内省、不关心他人的个性。因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怎样才能挣许多钱?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这样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路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奈到无助到向往的过程,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心理历程,他们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因子上出现了年级和类型差异。这提示我们,是否留守是农村儿童人格发展中内外向维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也告诉我们,尽管人格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也具有可塑性,人格的发展也是有弹性的。故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是促进其人格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对付方式是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4]。本文调查发现具有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学生面对应激时,主要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具有外向型个性倾向的学生面对应激时,主要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成熟的应付方式;具有精神质人格倾向的学生面对应激时,很少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成熟的应付方式,过多采用消极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这同杨海英和赵永光等[5,6]的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倾向选择不成熟的应付方式缓解焦虑、冲突和痛苦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相对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而性格内外倾向人格对心理健康影响也大,这一结果同Lu[7]的研究不是完全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中的特殊被试有关系。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辅导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评价困难,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加强个性锻炼,培养稳定乐观的情趣。

4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研究,2006,3:60-65

[2]KobassSC.Stressfullifeevents,personality,andhealth:anin-quiryintohardn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79,37(1):1-1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27

[4]蒋庆飞.104名幼儿教师的应付方式和个性特征及相关性.中国行为科学,2007,16(4):133-134

[5]杨海英.高三学生应对方式和个性因素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33

[6]赵永光.边防海岛战士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的研究.临床军医杂志,2007,35(4):606-607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于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孤僻、厌恶、焦虑、忧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将可能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与样本特征描述

(一)调查设计

据南京市有关部门做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南京市的留守儿童大约有10万多,主要集中在高淳县、六合区、溧水县、江宁区和浦口区这5个区县,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0%,部分农村地区达70%。相对于其他地区,南京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孩子的物质需求基本能够满足,但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问题。本次调查在南京市六合区选取了横梁镇、龙袍镇两个样本乡镇,随机抽取了8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8~16岁之间,班级覆盖二~八年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80份,实际回收8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样本特征描述

本次调查抽取了80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样本,其样本特征如下(如表1):①性别特征:调查的男性留守儿童相对较多,其中女生36名(占总人数45%),男生44名(占总人数55%)。②年级分布:班级覆盖二~八年级,小学生主要集中于四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初中生的调查对象分布则相对均衡。具体分布为二年级5名(占6.25%),三年级11名(占13.75%),四年级18名(占22.5%),五年级11名(占13.75%),六年级10名(占12.5%),七年级13名(占16.25%),八年级12名(占15%)。③年龄特征:被调查者的年龄从8岁到16岁,主要集中于9岁、10岁、12岁、14岁留守儿童的调查。样本总体被分为三个年龄层次,分别为8~10岁32人(占40%),11~14岁36人(45%),15~16岁12人(占15%)。

表1留守儿童的性别与年级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对于儿童而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其智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研究从自我评价、是否开心、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见到陌生人的表现等方面调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情愉悦度较低,自卑心理较重

保持心情的基本愉悦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促进自信心的增加,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很开心的。虽然孩童时期应该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但是调查中只有11.75%农村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一直比较开心,45%认为自己多数时间比较开心,却有27%认为自己多数时间不开心,更有16.25%认为自己一直不开心。而从自我评价方面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我评价较低,多数比较没有主见,甚至没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在调查中,仅有11.2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做得很棒、很好,而有70%认为自己做得一般,甚至有15%认为自己做得比很多人差,还有3.75%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

(二)集体活动参与较低,人际交流能力较弱

集体活动是增强团体凝聚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将有利于其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它将可以促进自我认识,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调查数据来看,非常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留守儿童占11.25%,比较喜欢的占25%,一般的占42.5%,不喜欢的占21.25%。由此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不高,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且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显现的更为随意。据调查数据显示,见到陌生人时,仅有5%的留守儿童是感到新奇,而选择感到一般的占73.75%,选择讨厌的则有21.25%。

(三)心理需求满足度较低,心理不健康倾向较多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留守的现状,留守儿童也是有着自身的需求的,他们渴望与家人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在调查中,有17.50%的儿童认为自己时常被别人欺负,36.25%认为有时被欺负,20%认为很少被欺负,26.25%认为没有被欺负。而在被欺负的儿童中,有40%认为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他人的欺负,35.5%认为是因为自己胆小怕事,18%认为是因为别人挑衅,15%认为是其他原因。这显示出,留守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保护与关爱,但由于其心理需求无法实现,留守儿童将会对父母更加失望,甚至走向更大的误区,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相对缺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处于8~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帮助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增强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更多的孩子缺乏与父母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使其性格更加孤僻。在调查的80名留守儿童中(如图1),仅有21名儿童固定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更多的是一个月内联系一次或者不固定的联系,而问及其希望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时,有83.75%的儿童希望每天或者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也有5%的儿童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与此同时,表明儿童们希望与父母沟通,希望父母能帮助自己解除困难。但已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这样的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已逐渐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真切的情感经历,留守儿童形成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的性格特征。

图1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实际周期和期望周期比较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另外,在其仅有的交流中,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生活等物质需求,心理关注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如图2),有63.75%的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17.5%的家长更多的是交流吃穿住等日常生活,16.25%的家长谈及到身体健康方面,仅有2.5%的家长会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这说明了家长关心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等其他情况,而非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使其性格不能健康发展,从而难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道德品质,而在正常的情感道德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图2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时主要交流内容分布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二)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关注度不够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集体,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和稳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教育化程度较低,农民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则更是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在所有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如下:只有父亲在外打工的占42.5%,只有母亲在外打工的占12.5%,父母亲都在外打工的占45%,其中还有5%的离婚率。父母外出打工的连续时间也是清晰可见的。23.75%的父母为1~3个月,35%为3~6个月,36.25%为半年至一年,而5%为一年以上。这样的外出打工现状,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缺失,且暂时无法改变。而农村家庭的离婚情况也将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其临时监护就尤为重要。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5%与母亲一起生活,13.75%与亲戚一起生活,3.75%与其他人一起生活,还有2.5%自己生活。由此显示出,其临时监护人的重要性,他们关系到儿童整个成长状况优良程度。然而这些临时监护人也有着本身的局限性,对于年纪较大的(外)祖父母们,他们普遍自身科学知识匮乏,仅能用传统的观念培养自己子孙,且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与此同时,部分不完全留守的儿童中,多数也只是母亲留守,而在农村地区女性在家庭中的威望普遍不高,且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如表2),农村家庭中父亲的文化程度相对于母亲来说略高,总体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阶段。因此,儿童一般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有时甚至会与其发生口角和摩擦,母亲的管教作用几乎难以得到发挥。对于那些与亲戚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也多数只能得到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心理问题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那些自己生活的儿童,更是缺乏各方面关心与照顾,其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表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调查,2012

(三)心理教育缺乏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而在心理教育这一方面农村教育略显匮乏,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不够,也缺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据调查显示,仅有6.25%的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课,而在仅调查到的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学生中,仅有1人喜欢,1人一般,3人不喜欢。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缺乏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说明其教育方法、教育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农村家庭中,儿童的父母多数在外打工,学生的教育问题(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学校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关心与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心理变化和突发状况,是学校特别需要关注的点,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学校不能与其取得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使得留守儿童所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管理所无法避免的障碍。

(四)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错误引导

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工业发展相对较快,而农业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上经济条件的各种限制,使得农村父母不得不把子女留置家中,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由于社会教育制度还没有完善,社会上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少年,他们是一些不良风气的携带者,整日不做实事,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管教,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沾染不良习性,从而带来价值观念偏差,最终误入歧途,产生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各种媒体的有效管理,传播出不适宜儿童了解的信息(如:虐待儿童、城乡歧视等),致使众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心理,使其更加孤僻、自卑;互联网的不正确传播与引导,也使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

(一)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医生。父母的言行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关键因素。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工在外的父母更需要与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持较为畅通的联系与沟通,多关注其生活细节、情感变化,完善整个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临时监护人,也要多关心小孩,避免粗暴式与自由式教育,保持与其父母的密切沟通,将其情况告知其父母,帮助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而对于整个家庭,父母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保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

(二)学校应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首先,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必要环节。其次,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强化其对学生的了解,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再则,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展开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了解其想法与困难,帮助其解决问题。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三)社会应更多关心与引导留守儿童

农民外出打工是目前无法改变的现状,所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作为社会人,应当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其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下转171页)(上接50页)习环境。除此以外,还应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发挥舆论作用,杜绝不良思想及行为的传播,呼吁更多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四)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

心理疾病是21世纪的常见病,需要更多关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帮助。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发挥媒体作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村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农村人民了解心理健康疾病的严重性,从而使他们开始重视其子女的心理教育问题,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于政策实施,应该设定明文规定,让有关部门之间进行互相监督,同时针对此项目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负责,并对每个留守儿童资料进行存档,确保每项政策具体实施到每家每户,保证工作的有效、透明。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0-10-20.

[2]江苏新闻.南京留守儿童调查留守孩子成长过程危机重重[n].金陵晚报,,2007-6-28.

[3]南京新闻.在农村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组图)[n].南京日报,,2011-1-19.

[4]邓承杰.从农村离婚案谈留守妇女婚姻状况[].http:///html/article/201008/20/424410.shtml,2010-10-20.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和父母是否长期在场监护和照顾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泰顺县九峰乡小学部分留守儿童的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2调查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人物:泰顺县九峰乡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九峰乡全乡总面积40.3平方公里,属于山地地区,辖7个行政村,6154人(2005年),耕地面积2296.3亩。乡政府驻西地村,辖7个行政村(新和、九峰、半岗、西地、头、前坪仔、石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教育程度不高。

2.2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使用少儿心理健康量表(mHS-Ca)。少儿心理健康量表是在借鉴目前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评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的,从24个方面去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过程,也反映他们的心理特征。其内容归属于5个领域①认知:包含感知觉、注意、记忆、智力、学习与工作5个条目。②思维与语言:包含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5个条目。③情绪维度:包括焦虑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3个条目。④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⑤个性特征:包括自信与自尊、安全与信任、责任感、活泼性、仁慈心、需要满足6个条目。

此次调研分发了100份问卷,回收经整理后有85份数据可用,有效率85%,其中男生43人,女生42人。

2.3问卷的信度指标健康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13,5个领域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认知(0.517),思维与语言(0.633),情绪(0.466),意志与行为(0.611),个性特征(0.477)。全量表的a系数为0.847,分半信度为0.800.学生与父母报告的一致性分别为认知(0.785),思维与语言(0.835),情绪(0.627),意志与行为(0.717),个性特征(0.750),总分的一致性为0.874[1]。

3数据分析

3.1九峰乡留守儿童的认知维度健康状况特征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2]简言之,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认知维度即从多方面认定认知水平。如图1,疾病状态所占比例为0,高健康状态为12%,一般健康状态为48%,较好健康状态为36%,亚健康状态为4%。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认知维度处于中上水平,可能由于国家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认知维度并未出现明显缺陷。

3.2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思维维度健康状况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而思维维度=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2]。在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的思维维度健康情况如图2,高健康状态12%,较好健康状态28%,一般健康状态44%,亚健康状态12%,疾病状态4%。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分别为12%和4%,留守儿童在思维维度方面的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3]。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导致思维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学校优秀老师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3.3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情绪维度健康状况所谓情绪维度包括,焦虑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在调查中(图3),疾病状态占4%,亚健康状态占16%,而较好健康状态仅占16%,高健康状态为0,说明在情绪维度留守儿童的缺陷也较明显。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14%有焦虑心理,27.16%有抑郁心理,24.15%有恐惧感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57.16%有过失行为,35.12%有说谎行为,71.4%有偷窃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4]。王良峰指出学习成绩和学习困难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差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可引起恐惧、焦虑、激越等不良情绪[5]。

3.4九峰乡留守儿童的意志行为健康状况特征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在此次的调查研究中(图4),一般健康状况占本次调查的76%,亚健康状态占20%,疾病状态占4%,而高健康状态与较好健康状态却占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留守的意志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极度焦虑和自卑的同时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从而出现对人焦虑问题[6]。

3.5九峰乡留守儿童的个性维度健康状况特征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而个性维度就是人在其性格方面所表现的程度。

个性研究对于学龄儿童的培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发育都有重要意义,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个性关系也较为密切[7]。

就此次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在个性方面上,留守儿童没有一个是处于疾病状态的,更有多数达到了高健康状态,可见,学校对于儿童的个性方面培养是有不错的成效的。不过,虽然如此,亚健康的留守儿童也不少,说明对于留守儿童的个性教育仍不可放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由统计可得,泰顺县泗溪镇九峰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在思维,情绪,意志行为三个维度上较为严重。可能是(1)由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2)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子女身边,由于工作繁忙也很少与子女联系,缺乏交流和沟通,缺少应有的关爱。

4.2建议

4.2.1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歧视性政策。虽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无力承担,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等就学待遇,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使得留守儿童获得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

4.2.2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使教师队伍和学校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村学校要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学校应开设各种娱乐活动,增进各年级,各班的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修建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开设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4.2.3加强家庭教育。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需给子女足够的物质基础,就是对孩子的负责。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二是尽可能的与子女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在沟通中,尽量全面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8]。

参考文献

[1]戴晓阳编:《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版.

[2]认知思维个性百度百科.

[3]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0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13-165.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79-81.

[5]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39-640.

[6]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22):27-28.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教育对策;儿童心理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给出了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比例最高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班主任要和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有的长辈对留守儿童比较溺爱,所以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及时沟通,从而使得家长能够进一步配合学校的工作。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以党的教育政策为基础,时刻和留守儿童及时交流,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其自身意志,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农村教育更应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发展。儿童在十六岁前正是需要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在这方面本身较弱的农村来说,面临更严峻的外出务工的问题,使得形势十分严峻。农村教师更加需要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状况有目的地去关心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同时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份艰巨的任务。

1对留守儿童的多层困境分析

1.1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管制,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容易开小差,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等诸多情况。而且,当前农村小学中,有的留守儿童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自主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而父母的外出务工,让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更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2行为习惯让人愁

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很不好,容易出现说谎、偷盗、打架等情况,而且过分沉迷于电脑和电视,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学生。比如我们班上的一个留守儿童,他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奶奶比较溺爱孙子。有的时候,这孩子会去别的班级向其他学生骗取钱财,严重时还会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关键时期失去了父母的教育,在老人溺爱的环境下,儿童最好的伙伴就是其他留守儿童,儿童都有引起他人关注的想法,势必会做出一些非常规的举动,又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让其形成畸形心理认知。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埋下了隐患。

1.3个性特征异常

有的留守儿童在个性特点方面,常常呈现出两种极端,有的是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有的是比较暴躁顽皮,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需得到解决,这不但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关,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班主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工作。

2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

2.1建立信息档案,深入了解学生

针对小学生来讲,学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班主任从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家长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需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需要认真、耐心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需要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来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开学的时候,可以给各个学生建立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一来,切实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班主任才可以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学生才会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这样班主任才能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班主任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城市中的很多学生不怕父母,却怕班主任,这里的“怕”实际上是敬畏,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关系,尤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很好地排除儿童心理障碍。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指引儿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当然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一方面减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心理指引的第一道关。

2.2班主任应细心观察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班主任不但要传递知识,而且还要观察班上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交流,给予他们关爱。例如:我们班有个女同学,父母常年在北京建筑工地工作,她的生活起居由姑姑来照顾。有一次,我上完课,小姑娘悄悄地跟在我身后一句话不说,当时我主动和她沟通才了解事情始末——这几天,她姑姑不在家,她一个人不敢独自回家睡觉。后来,我和学校相关领导也进一步沟通协调,最终征得这个小姑娘的姑姑的同意后,安排女孩暂时和我一起同吃同住。所以,她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她都会和我主动交流,并且她也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性格开朗的学生。女生相对内向,如果能够令其对老师敞开心扉,讲述内心的想法,建立信任关系后,更容易得到正确指引。男生性格外向,借助怪异举动期望引起他人注意,平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注,慢慢在其心中建立英雄形象,逐步引导其走上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2.3活动,培养健康情感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构建者,是这个班级的“大家长”。留守儿童和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因此在班级活动时需要特别考虑到这个群体的感受。班主任需要征求所有人的意见,构建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大家彼此的交流,让大家成为一个有向心力的集体。例如:班主任可以借助课外活动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并且,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这样一来就会让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鼓励学生们消除彼此之间的不平等性,留守儿童通常已产生心理挫败感,积极的集体内部交流沟通,可以积极指引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发展,让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得以增强,减少与不良社会风气的接触,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2.4加强家校联系,合力培育学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老师的帮助,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支离破碎的家庭,极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从而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让一些学生走入“不归路”。有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这些学生是班主任的重点关注对象。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解决他们的困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媒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联系,让学生有效处理问题。而且,班主任要进行相应的家访工作,定期和家长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2.5架起父母与其子女心灵相通的桥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当前农村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常态,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平日里和子女交流甚少,有的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几乎为零。每年过年父母回家,彼此都感到十分陌生,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交流。这样长期下去,会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疏远。在我的执教生涯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李某某同学的父母常年在上海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很少回家,这个孩子对自己的“妈妈”和“爸爸”没什么概念。当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通过家访取得孩子爸妈的手机号,联系上之后也详细说明了孩子的相关情况,最后叮嘱孩子爸妈即便再忙碌也要勤于沟通,让孩子在年少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另外,我课下也单独和学生做了交代,爸妈在外工作很辛苦,需要定期给爸妈主动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爸妈在外也好放心,从而更好地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3结语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民进城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尤其是近些年东北人口大量外流),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农村的外出务工现象日益突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留守儿童的人数。农民和其子女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党的教育政策,我们不但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到班主任的工作中去。班主任和学生交往最为紧密,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优势。在教育的时候,班主任要使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安排集体活动、及时和家庭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留守儿童的发展更加健康和全面。另外,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这个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它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作为一名乡村人民教师,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够在他(她)们年少的时候,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家庭教育中,都能够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经济得以均衡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潘晓路.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46.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5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出现的一群特殊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经济贫困、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问题亟待关注。我们以《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为理论依据,从生存权、发展权和特殊状态下儿童权利三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状况进行思考和分析。

1.生存权生存权是儿童固有的权利,是儿童权利体系的基础。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存权的内涵在不断变化,标准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主要体现在抚养照顾、人身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问题。(1)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照顾问题。家庭是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家庭成员的抚养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我国《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做了具体规定,明确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但是,在农民工父母外出、亲子两地分隔的情况下,农村地区抚养、照顾儿童的责任多由祖辈、亲戚、邻里、朋友等利益相关人承担。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广大的留守儿童中,有80%以上是隔代监护或临时监护。由于此种监护人的资格、能力缺乏保障,导致现实中监护责任推诿、监护人不尽责或无能力尽责等诸多问题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顺利成长受到影响,甚至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而且,愈是年幼的儿童,自我保护能力愈弱,受到的威胁就愈大。2005年,湖北省郧县城关镇李老汉爷孙俩死在家中7天后才被发现。由于儿子、儿媳双双外出务工,由57岁退休在家的李老汉带3岁的孙子,李老汉突发脑溢血死在家中,而其3岁的孙子也因无人照顾饿死在家中。这个案例体现了我国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照顾方面还存在制度漏洞。(2)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儿童的人身安全既需要家庭的呵护,更应当得到社会的保障。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然而现实中,由于尚未成年,缺乏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国各地农村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主要包括因溺水、交通事故、诱拐、等因素造成的身体和精神的损害情况。比如,2012年11月贵州毕节5名男童被发现闷死在街头垃圾箱内。因家庭贫困,他们曾流浪多日未获救助。在留守儿童人身伤害案件中,女童的案尤其令人扼腕。广西武宣县4名70多岁的老汉3名,被的皆为留守女童……像这样的农村留守女童被侵害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因为缺少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往往成为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保障的缺位。(3)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儿童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儿童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健全人格。儿童的健康问题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是我国儿童立法工作的目的之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作为立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表明国家对儿童健康权的重视。但是,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仍不容忽视。由于生活贫困,亲子长期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料,心理上安抚不足,造成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心理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多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情感关怀和亲子交流,表现出孤僻、冷淡、自卑、沉默等不良性格特征,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情绪、行为、自尊以及人际关系。可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加强社会扶助显得特别重要。

2.发展权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权突出表现在受教育权、表达自由权、劳动保护权等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在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因此,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平等就学权和教育条件平等权两个方面。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平等就学权是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权利基本得到保障,但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因父母工作的变化而反复“流动”甚至辍学。2008年全国妇联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中西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比例高于其他省份,1/3的农村留守儿童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外出打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条件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平等权的实现。即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教育条件的巨大差异和资源配置不公使已经处于不利境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结果只会使农村留守儿童处境更加不利,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另外,父母外出也使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辅导率下降,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在隔代教育中,年事已高、文化程度偏低的祖辈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业。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留守女童的受教育权需要特别关注。

(2)农村留守儿童的表达自由权。有权利就意味着有能力要求尊重,有能力提出要求,并有能力要求对方听取。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在自己的留守问题上普遍没有表达自由。在涉及是否需要外出、何时外出、外出时间长短、孩子由谁来照管等问题上,父母基本不与孩子商量,而是以家长的身份行使最终决定权。儿童在父母外出这样重大的家庭决定中没有话语权,无法获得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即使有时候表现出抗议的举动,微弱的声音也很难得到听取和尊重。忽视留守儿童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容易造成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之间沟通不畅、难以相互理解、情感疏离,留守儿童与委托监护人之间关系疏远、情感冷淡、有心里话也不说出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有被抛弃感,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人民法院报》关于初中少年犯罪的报道就是例证。学生乔某初中一年级便辍学在家,因无所事事便逐渐迷恋网络游戏,无钱上网成了他最大的苦恼,为此竟入室抢劫,最终以抢劫罪判刑,令父母痛心疾首。相对而言,父母在做出决定时征得子女的理解和支持,情况要好得多。这样的留守儿童一般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家庭的困难,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一部分儿童还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以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认可。可见,父母在做出涉及儿童利益的重大决定时征求孩子的意见是多么的重要。

(3)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保护权。劳动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意义深远,它是儿童发展和发挥个人潜能、培养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走向成熟独立的必然途径。但是,对于家庭生活压力大、身心发育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劳动在时间和强度上应得到特定的保护。过早地参与社会劳动,过多地承担家庭负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都是不利的。然而,一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初中以后,辍学打工现象非常严重,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限制了孩子成长成才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承担着强度较大的家务劳动,担负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在这样的家庭劳动中,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劳动带来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已经远远超过这个年龄所应当承受的程度。因此,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保护权,使其享有幸福的童年同样是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内容。

3.特殊状态下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序言中指出,“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顾,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以此确立了在特殊状态下儿童需要特别保护的原则。[2]留守儿童犯罪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且比例逐年攀升,在一些省份已经达到20%。我国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面对如此众多已经步入犯罪道路的留守儿童,少年司法在保障其合法权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少年司法制度还不够完善,对已经犯罪的留守儿童未能尽到保护的义务,影响了帮助其积极转化和重返社会的可能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思考

面对5800万的留守儿童需要关心和扶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坚持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构建立法、行政、司法等三位一体的权益保障机制,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完善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立法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方针政策,也已经颁布并进一步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新《义务教育法》等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法规,还通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了未来十年内中国儿童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为之将付出的努力。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文本为我们描绘了保护儿童利益的美好蓝图,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似乎已得到充分体现。但是现实的问题告诉我们,文本权利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能够将梦变成现实的是执行程序的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程序法的制定,增强现有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使儿童权利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同时,考虑到保护留守儿童权利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在保障各项规定得到妥善落实时,还应确保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和相互配合。另外,完善各项专门立法活动,比如农村贫困儿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农民工子女权益保障制度,都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行政保护(1)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的规定,以及现实生活中各种事实性监护关系的存在,《民法通则》及实施细则中有关监护制度的规定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应从监护资格、监护职责、监护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的委托监护制度,使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期间也能获得安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充分保障。(2)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加强儿童学业和心理辅导。随着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得到保障,儿童因家庭贫困未入学和辍学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有效保证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安全和学习。同时,学校可利用在师资、设施设备方面的优势,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提供一定的学业和心理辅导。但是,针对有些地方父母外出就将儿童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和老师的情况,应考虑采取相应措施,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弥补留守儿童的多方面缺失。创建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同时,积极创建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建立“假日学校”,开通“亲情号码”,弥补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尤其是亲情方面的缺失。(4)建立国家扶助机制,落实政府责任。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放开户籍限制,实现地区城乡间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建立政府工作监督和评估制度,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使政府责任落到实处,避免过度宣讲和口号化,而弱化实际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儿童”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定义留守儿童应考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是父母同时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儿童年龄是14岁,还是16岁,亦或是18岁。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中国是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总面积中比例高,约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边远省份。以湖南为例,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怀化市、永州居住着全省总人口10.13%的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一、二、三产业。为了生存,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被迫将孩子交由其他亲属代管,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极为普遍。山寨留守儿童在民族地区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间特征注定其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少数人中的少数地位,注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监护人时间、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监护人既要忙农活,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管理孩子,很难对留守儿童有效监管,多数监护人道德观念落伍,缺乏道德培养的科学方法,也不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道德价值偏离,道德情感脆弱,道德伦理紊乱。二是父母外出引起亲缘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有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控,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边缘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儿童德育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现实层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客观现实,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性论文没有。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归类如下:第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黄应圣、刘桂平的《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诸如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2]第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叶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从社区的层面调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径。谷佳媚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问题,需要优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育对策。廖鸿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体系上、家庭教育上、社会职能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议。[4]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探索性文章数量相当有限,说明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较零散,学术性表达多于实践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只停留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层面,研究缺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理论建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种特殊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在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没有出现接受城市的排挤,并没有出现家长和未成年子女之间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现象。但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却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通过讲寓言故事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历史上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较早记载。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异常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各国也加大对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从比较德育的研究角度来讲,为寻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1研究目标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现时状况,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构建富有实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2.2研究内容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道德认知研究、道德行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分析、德育本土资源分析、德育实践方法。通过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方面呈现的客观规律。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路径选择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经济状况、社会变迁、传统文化与山寨留守儿童的关系研究;德育目标的选择性研究、基本原则确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对策研究。宏观上包括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系统性的德育体系建构及创新模式研究;微观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适宜的家庭德育对策,该研究的重点是外出父母与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沟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监护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为评价指标是弹性的软指标而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开发,重视教学的实践,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对策重点研究针对山寨留守儿童相关的学校德育策略、教师德育方法、德育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社会德育对策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学习意识薄弱,行动上不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确立。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仔细收集、查阅、鉴别相关文献,在深入比较、分析相关文献后,分析研究文献的侧重点和独特之处,并认识其不足之处,批判性继承文献资料的精华,创新性地发现文献资料的规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点,获取进一步调查的理论框架。

3.2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发放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儿童的德育抽样调查表共5800份,针对贫困山区山寨儿童的生活条件、学习情况、道德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3访谈法

笔者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座谈会8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校长、老师、留守学生、家长、妇联、关工委、教育主管部门等。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61人(次),对28个中小学生在家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集体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笔者均分类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

3.4实地考察法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的学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乡光明村小、凤凰县板畔乡鱼井村小、永顺县盐井乡热烈村小、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小、花垣县雅酉镇冬尾村小学、保靖县马王乡大坝村小、龙山县桶车乡义比村小、泸溪县达岚镇车头小学,实地与留守儿童学生、监护家长、学校、村委会交流考察,其间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观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真实德育情况,为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了解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特点,解决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提供了背景材料。

4创新之处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是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一部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经济层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经济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们很大一部分生活贫困,生活上缺乏照顾自己的亲人。加上山寨少数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与孩子电话联系,山寨留守儿童情感上更孤独。委托监护人层面,往往因为山寨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会支持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信息闭塞,各种关爱和服务山寨留守儿童的资源匮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在这些因素以及学校条件较差的综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凸显。本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山寨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甚少,故选题就内容而言不失为新的研究领域。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进行的实证性专门研究,详细分析了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情况、问题、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弥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内容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宏观架构及微观梳理,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紧扣民族聚居区和山寨留守儿童两大特殊性,通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满足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论化、抽象化为特征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化为以生活化、具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3]谷佳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7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2013年5月9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利留守儿童。①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其他亲人或者朋友照顾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群体。如此多的儿童远离父亲和(或)母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其教育、健康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忧思。保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从法治角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意义重大。

(一)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正是从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层面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解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农村家庭的困境,也才能真正体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要求。

(二)进一步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法治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作为近年来因缺少关爱而极易成为受侵害对象和少年犯罪事件主角的农村留守儿童,亟待从法治层面得到更多的关爱和重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正是从法律制度体系方面为他们撑起安全的防护伞,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而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学习、安全、心理和品行问题等日渐突出。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危,牵涉到两家甚至几家人的和谐安宁,而几个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就会关系到一个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正是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层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以预防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一)立法理念滞后

成文法律规范在具备固定性特征的同时,必然会有滞后性的弊端。1986年制定实施的我国《民法通则》从十六条到十九条对监护制度作出了相应了原则性规定,对监护人资格、监护变更、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以及民事责任都有所涉及。但这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现实状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教育和医疗等地方政策的限制、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最初的立法者无法预见的。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相应的监护的条款,但又显得笼统和缺乏可操作性,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和不力的现象仍然无法找到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所以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适应当前的环境。

(二)监护制度体系不完备

1.未区分亲权和监护权。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说明我国的监护制度没有区分亲权和监护,亲权只是作为监护制度的一部分内容而已。但第三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毕竟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亲权的延伸和补充,实质上是不能取代亲权的。如果将二者合一,难以使父母明确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与第三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有何不同,既不利于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的,也不利于对未成年子女合法利益的保护。2.委托监护不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十七条规定了监护人的相应条款;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也规定了父母外出务工而不能履行监护职责可以委托其他有监护能力的人对其子女进行监护。但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1)受托监护人的资格确认不明确。受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如何认定,由谁来确认?法定监护人可以将哪些监护职责进行委托,哪些监护职责是父母必须继续承担的?是否可以考虑年满10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的意愿等等,法律对此基本没有明确规定。(2)受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了受托监护人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也有相应的责任条款;虽然也规定了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但缺乏实质性的规定,比如有关监护的劳动报酬请求权等。这种对受托人监护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规定,会影响受托人的积极性。3.国家监护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由其父母所在单位、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当地民政部门来担当。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国家监护的唯一法律依据。然而从现实来看,有关的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本身并无专人履行监护职责,不能承担对被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而民政部门也不是专门的监护机构,虽然有对监护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但也无专人履行监护义务。这一条款缺乏实际操作性。4.缺乏有效的监护监督机制。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但谁来监督监护人的监护行为,采取哪些相应的监督措施却没有明文规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监护人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充分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没有形成完善的监护监督机制,是不能真正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三、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对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更新理念,有必要在当前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中专门设立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规定;也需要对当前的监护制度进行完善。

(一)区分亲权与监护权

亲权是一种身份权,是属于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不得随意抛弃。而监护则是亲权的延伸。②亲权和监护在主体、客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应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使父母明确自己对未成年子女的具体权利义务,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教育、管束和保护的权利义务尤为必要。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中,应当规定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应尽的职责不仅有物质上的,更应当有精神上的。外出的一方应当经常回来探望、照顾以及管理教育孩子,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③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立法中,应当规定父母定期回家看望和照顾子女。若父母严重不负责任,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剥夺其亲权;后果极其严重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制度

1.严格选定受托监护人。应明确规定受托监护人应具备的条件,由父母根据受托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品德修养等状况来确定受托监护人,不仅要求其能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对于已经年满10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应当征求其本人意见来选定受托监护人。同时列明不能担任监护人的消极条件: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身体或经济上的原因没有监护能力者、受刑事处罚被拘禁者、其他被免职的法定人以及具有明显不利于被监护人的因素者不得作为监护人。④2.明确受托监护人的职责和权利。(1)明确受托监护人的职责。应规定受托监护人的具体职责:包括人身方面、财产方面、法定权及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民事责任,同时应规定在严重侵犯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2)明确受托监护人的权利。受托监护人依法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根据补偿原则,受托监护人也同时有依法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国家监护体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时,国家应该对此担负起监护责任,并追究父母监护不力的法律责任。在没有法定监护人、选任监护人时,民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监护机构,有专人负责履行监护事务。为了不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虐待或因无人监管而四处流浪,立法中应明确增设由未成年人住所地的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担任监护人的具体情形。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监督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6-0426-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6.014

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在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过程中,由于环境和现行制度的限制,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其他人来照顾和教养,这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1-2]。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最新数据报告,该群体已达5800万人①。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亲子分离的特殊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不少研究主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总体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但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没有差异,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乐观。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已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调研分析,探讨这两种观点产生的过程及原因,客观而全面地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建议。

1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评析

1.1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结果及评析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的亲子分离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不少研究者基于自己的问卷调查也持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3-5],行为问题发生率高[6-7],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如社交焦虑、状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1-2,8-11]。

1.1.1对留守与非留守群体间差异性比较结果的分析

以心理健康综合性评定量表为工具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标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魏军锋、郑洪冰通过SCL-90的测查认为,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初中生人际关系敏感且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单亲外出和父母在家的学生[11]。但将该结果与全国中学生SCL-90常模[12]比较发现,即便是得分最高的留守中学生在9个因子上的成绩均显著低于国内中学生常模。因此,从现有结果不能得出父母外出打工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结论。郑显亮、张杰同样用SCL-90对皖北农村展开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躯体化和恐怖两方面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4]。但与常模比较后发现,两群体在敌对、恐怖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说明皖北地区儿童的问题不是源于父母外出儿童留守,而可能是其他原因。黄艳苹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mHt)对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3];但是留守儿童的得分仍远低于该问卷的临界标准65分,说明该留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范围。

一些关于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的调查也主张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徐为民等人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41.3%,非留守儿童为36.6%,二者差异显著[6],但这两个比率均远高于全国常模12.97%[13],同样说明问题行为不仅仅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范方等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127名小学生的研究发现,留守组被试(67人)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4]。由于取样困难,该研究只收集到教师问卷信息而没有家长(或代养人)问卷的信息,因此还需要增大样本量并增加父母/抚养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以进一步验证结果。在情绪问题的评鉴方面,刘正奎等运用儿童抑郁问卷(Children'sDepressioninventory,CDi)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对重庆、贵州两地667名农村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抑郁水平及状态焦虑水平上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2]。将此结果与常模[15]比较发现,无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都显著高于常模。这一结果同样不支持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留守带来的假设。袭开国针对留守儿童焦虑的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9],不同的是他的研究中留守儿童的状态和特质焦虑都显著高于常模,而非留守儿童则与常模没有差异。该结果证实了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但解释为什么他们具有较高的特质焦虑尚须谨慎,因为这毕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张顺等人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安徽省491名三至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留守组社交焦虑的发生率(17.1%)显著高于非留守组(11.7%)[10]。根据孔德怡报告的城乡9~12岁普通学龄儿童社交焦虑问题的13.74%的检出率[16],这些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比率与普通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6,p>0.05)。上述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性比较大多主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通过与常模或正常儿童比较发现,得此结论尚需要更为恰当的统计和比较。

1.1.2对留守群体内部检出率的有关结果的分析

有研究按照某一临界标准考查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评定指标上的检出率。这些研究大都以留守儿童在某些症状指标上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来证明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陈旭等人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redictiontestofproblemChildren,ppCt)测得30.64%的留守儿童有问题行为倾向,该研究采用的检出标准为分量表得分C≥6分[17]。但根据量表手册规定,各分量表得分≥8分者才被视为有问题行为[18]。这样,该研究的结果可能就是检出标准过于严格所至。李宝峰的研究显示,中部农村留守儿童在SCL-90中的检出率为31%[5]。但是这个比率并不能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因为采用同一量表针对正常家庭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也较高,分别为31.71%[19]、37.4%[20],甚至77.9%[21]。王良锋等人运用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LonelinessScale,CLS)对安徽省48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检出86人(17.6%)有孤独感[8]。但该研究没有选取对照组或参照常模进行比较,不知道这17.6%究竟处于什么程度。张悦秋等人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的测查发现,4~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18.7%,高于全国4~16岁儿童常模(10.78%~15.16%)[7],但也没有报告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总之,以上研究都是只针对留守群体内部展开的,所得到的检出率究竟是高是低尚无法确定。

总结上述主张,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其中大部分都忽视了与常模或普通儿童的比较。尽管有些研究进行了留守与非留守群体间比较,但根据原文报告的数据进一步检验后得到3种结果:第一,留守儿童的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参文[3]、[11]);第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得分均高于常模(如参文[1-2]、[4]、[6]);第三,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常模,非留守儿童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参文[9]),这个结果才可能意味着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确实不及非留守儿童。另外有些对留守群体内部的研究(如参文[5]、[8]、[17])由于没有参照对比,无法衡量高低,因此根据目前已有的留守群体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来推论他们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尚需要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1.2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结果及评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另一种观点主张,以往集中于留守儿童弱势因素的研究取向存在盲点和误区。这些研究者同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影响不大[22-25],家庭环境的差异并没有导致适应结果的显著不同[26]。

1.2.1对留守与非留守群体间差异性比较结果的分析

研究者采用心理健康综合评定工具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并无差异。如同样以mHt为工具,何资桥等人发现,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总均分无显著差异,且总均分远低于问卷临界标准65分[22];郭少榕等人的结果与此类似[27]。刘璐等人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调查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24]。胡心怡等人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研究也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在焦虑、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情绪失衡、心理失衡及自尊等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23],“留守”似乎并不直接作用于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尽管有些研究没有报告心理健康指标的成绩,但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无差异现象至少说明,留守状态与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联系。

研究者在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上也发现他们与非留守儿童没有差异。周宗奎等人对湖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上均未有显著差异[28];汪红烨对四川留守儿童研究的结果与之一致[29]。刘霞等人关于留守儿童孤独体验的研究也同样发现,二者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26]。曹绍平等人对双亲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3类儿童的社交焦虑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差异表现[30]。

1.2.2对留守群体内部检出率的有关结果的分析

针对留守儿童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状况,岳慧兰等采用mHt对383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检出标准为总分≥65分或各分量表≥8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5%~10%,8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在正常范围[25],总分比一般偏低。

总之,上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不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几乎都是通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各指标上无差异的结果,来说明“留守”并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影响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除了留守状况这一环境因素外,亲子关系状况、寄养家庭的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当地留守现象的普遍程度以及儿童的个性特征等都可能发生作用。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2.1关于“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标准

尽管都称之为留守儿童,但不同研究者对“留守”的界定不同,有的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子女为留守儿童[22],有的则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来界定留守儿童[3]。这样,根据两个截然相反的任意一个研究结果都不能明确推断留守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且由于被试变量含义的不同,两个研究的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对被试变量合理、统一的界定是保证研究可靠的基础,根据文章开篇提到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因为“老人、亲戚或其他人”不应该包括父/母;但是,也有研究主张,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父母双方在家庭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缺一不可,据此将“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的儿童视为留守儿童[31],这一界定有一点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不能以家庭特殊结构或状况对儿童产生影响来界定儿童是否为“留守”。因此,为了增进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未来的研究对于如何界定留守儿童还需进一步探讨。

2.2关于被试取样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某一个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这就涉及取样的代表性问题,而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这可能是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却得到相反结果的原因之一。单一地区的取样不能充分证明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由留守带来的还是由地区差异造成的。鉴于我国农村较为普遍的儿童留守现象与其心理健康乃至社会稳定之间的重要联系,未来的研究应考虑多地区取样以增大“留守儿童”取样的代表性,开展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专项研究,以便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指导,为国家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

2.3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选定与界定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确定的问题有两方面需要明确,一是什么程度可称之为有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确定。尽管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都是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但对健康与否的筛选有些研究较为随意[17]。另外,有些研究通过留守与非留守的差异性比较来判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分数高于非留守儿童,即为有(某方面的)心理问题。但如前所述,这里涉及与常模和普通儿童比较的问题。因此,若要确定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依照标准化测评工具本身规定的标准进行筛查和检出,更重要的是要与常模或与其他普通儿童群体进行比较。

2.4客观看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亲子分离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出生和遗传、家庭和教养、学校和社会等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同样适用于留守儿童。一般来讲,父母外出打工目的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当留守儿童感受到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家境改善时,就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和满足。同样,当儿童留守在当地成为相对普遍的现象、留守儿童感觉不到自己与他人有什么特别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留守在家的境况可能就不会过于敏感。因此,本着从多种影响因素全方位考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客观看待留守状态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要切实反映其造成的消极结果,又要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全面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本来面貌。

2.5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分化和纵向追踪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部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同样环境下,有些留守儿童发展不良,而有些却发展良好。我们知道,是否受逆境的不良影响同个体的认知与人格有关,明事理、乐观、坚强坚韧等特点能够使个体把逆境当作机会和动力,奋发向上,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弹性”或“韧性”现象[32]。以往研究也表明,这些积极的情感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因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平衡、战胜环境的消极影响[33]。然而,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个体因素,例如智力、性格特征、认知风格、韧性、主观感受等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他们中间有适应不良的个体,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差异的研究,可以探查该群体分化的原因,进而辨别和区分其中的保护性因素和破坏性因素,为心理干预和辅导提供策略和方法。

此外,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为横断设计,即探查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儿童各种心理问题及其表现。但这些问题是暂时的,还是一直持续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留守时间的延长,已有的心理问题会加剧还是会减轻?这是横断研究不能回答的,唯有纵向追踪才能揭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因此,今后应考虑开展纵向跟踪调查,探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的不同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为不同留守时期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辅导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9.

[2]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

[3]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0):669-671.

[4]郑显亮,张杰.皖北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21-122.

[5]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6]徐为民,唐久来,吴德,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1):852-853.

[7]张悦秋,闫冬梅.连云港市农村4~6岁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1):8-10.

[8]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9]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6-467.

[10]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11]魏军锋,郑洪冰.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症状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83-85.

[1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13]忻仁娥,唐慧勤,张志雄.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独生子女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防治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1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15]郑晓华,舒良,张艾琳.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62.

[16]孔德怡.邹城市9~12岁儿童社交焦虑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02,16(3):266.

[17]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6(6):29-33.

[18]周路平,欧倩芝.岳麓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93-594.

[19]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88-789.

[20]杨建军,张毓洪,戴秀英,等.1137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1):41-43.

[21]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6-228.

[22]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21-423.

[23]胡心怡,刘霞,申继亮,等.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02-503.

[24]刘璐,屈程,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内外控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1017-1019.

[25]岳慧兰,傅小悌,张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10):4-6.

[26]刘霞,胡心怡,申继亮.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8-22.

[27]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J].福州大学学报,2006,(3):94-100,2006,18(9):788-789.

[28]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9]汪红烨.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4):99-103.

[30]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82-83.

[31]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9

一、在创新举措中帮扶农村留人群的做法

农村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连云港市妇联便把其作为一项为农村留守人群办实事、做好事的“重点工程”紧抓不放、强力推进,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责任、联动、协作三项工作机制,推进三大行动:

一是以“五大链接”为抓手,全力实施让留守妇女增收的“金手链”创业致富行动。一是抓好培训致富。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等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农村妇女达1万余人;争取省政府农村妇女培训券30万元,直接帮助1500名妇女掌握一门务工技能并成功就业。二是抓好能人带领致富。深化“百名能人带百村”工程,已组织100名“金手链”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村妇代会结对,直接帮助10万多名农村妇女增收。三是抓好项目推动致富。举办家庭创业报告会,编辑、推广了百个“巾帼创业致富金点子”,发放创业项目手册。四是抓好就业促进致富。以“春风送岗位”活动为主线,组织各类女性专场招聘活动。五是抓好城乡统筹致富。开展“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教育、送卫生”五送活动,组织“巾帼文明岗”和女企业家等与村妇代会结对。

二是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母爱零距离”行动。一是帮助“留守儿童”多享母爱。发放《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开展了“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比赛、感恩母亲短信大赛等,积极推进“四个一”举措落实,即:妇代会每年一次座谈、每月一次家访,“留守儿童”每月一封书信,每周一次电话(给父母),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组织编写留守儿童监护人读本,共10讲6万多字;邀请专家、学者分赴各县区,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报告会,倡导科学监护;在全省率先成功申请了爱德基金会“关爱明天--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三是深化“社会妈妈”工程。动员组织各界妇女,特别是“留守儿童”身边的女干部、女能手、女教师、女邻居等,奉献爱心,充当“留守儿童”的“社会妈妈”,给“留守儿童”亲情关爱。

三是以“七件实事”为依托,积极推动形成浓厚关爱氛围的“幸福留守”行动。一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在市网上家长学校开营。二是组织“幸福快车”留守儿童苏州亲子行动,组织留守儿童看望在苏州打工的父母,开展了孩子给父母送去了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共游苏州乐园等活动。三是做好国际助养项目。积极加强与省儿基会和爱德基金会联系合作,积极建立春蕾班;积极争取省爱德基金会国际助养项目在我市的落户,帮助更多的农村孤残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培树典型。建立完善了12个市级示范留守儿童家长学校,12个村级留守儿童示范指导服务站,评选出30名优秀留守儿童。五是深入实施“恒爱行动”。“恒爱行动”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去年共落实500件毛衣的制作和5000多件8成新毛衣的募捐、赠送工作。六是开展妇女健康检查活动。在深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体检活动,为43725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七是开展送温暖行动。在全市发起了“捐棉衣、送温暖”活动,募集捐赠棉衣30000余件、棉被1000多床。

二、在深化认识中看到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在苏北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妇女现状: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其中有50%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忙不过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2、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另外,“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而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大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在一些地方养老和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一些情况问题:一是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户男劳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

(二)留守儿童现状:1、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被委托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l%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低,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且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2、缺乏亲情关爱影响心理健康。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不少外出打工者一年甚至几年才返家一次,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厌学,明显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3、教育重视和沟通不够影响学习发展。在苏北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较差,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寄宿条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功能也未能有效发挥。4、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接不力影响安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力量弱,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中,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三)留守老人现状:一是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细碎的家务活。特别是农忙季节,更加劳累。90%以上的老人反映吃不消,太累。二是经济状况差。子女外出务工的确挣了一些钱,但主要用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给父母的支持实际很少,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在接受调查的留守老人中没有养老积蓄的占85%以上。三是疾病困扰多。身体上劳累,精神上牵挂在外的儿女,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内心深感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留守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调查发现,只有18%留守老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有78%的生了病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有4%的连药都吃不起。39%的留守老人由自己承担医药费,31%的由子女承担医药费,25%的与子女分担医药费,5%的医药费由其他途径解决。四是权益受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权益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子女虽然在外打工,但有的却挣不到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的确无力赡养;有的子女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互相计较,导致老人得不到赡养费;有的因为婆媳关系不好而不赡养老人。

三、在加大力度中关爱农村留守人群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农村关爱工程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民心工程”,为妇联工作创新开展提供了新载体,也为农村妇女儿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下一步,各级妇联组织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履职尽责,务实创新,努力使关爱农村留守人群工作到边到底到位。

(一)提高认识,推动关爱氛围再升温。对农村留守人群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是妇联职责所系,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强化领导,全面建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机制,确保在关爱行动中妇联系统有作为、有影响、有特色、有成效。要针对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状况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对策,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要广泛宣传“农村关爱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积极营造“共同关注、真情关爱、真心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积极培树妇联系统实施关爱工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培树农村留守人群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培树留守家庭先进典型,倡扬美德,弘扬新风,共建和谐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篇10

【关键词】人格特征;mmpi;留守儿童

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oftechnicalschoolleft-behindchildrenandtheirleft-behindexperience

XUBao-feng,YeLan-xian,Hanwen-chen,etal.LanzhouUniversityofmedicineClinical,730030,Gansu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ofleft-behindchildrenwhohavebeen16yearsoldandtheirleft-behindexperience.methods245technicalschoolleft-behindchildrenweretestedbymmpi,thencomparedbetweengroups,finallyanalyzedthetherelationbetweenthepersonalityandleft-behindexperiencebyregression.ResultstheboysgroupofLeft-behindChildrenComparedwiththenorm,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exceptL,K,mfscaleofmmpi(p≤0.001),thegirlsgroupComparedwiththenorm,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exceptL,F,K,D,Siscaleofmmpi(p≤0.01);inthegroupofleft-behindchildren,DoubleoutgoingparentsK,Hs,Hy,pdScalescor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singleoutgoingones,Childrenleftbehindintheperiodofpre-schoolF、pd、pa、pt、Sc、mascalescor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periodofschool-age;Regressionanalysisdemonstratedsomedeviatedpersonalityofleft-behindchildrencouldbeforecastaccordingtotheirdifferentLeft-behindexperience.Conclusionther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personalitybetweennormandLeft-behindChildrenwhohavebeen16yearsold;ofleft-behindchildren,Doubleoutgoingparentsthansingleoutgoingonespronetodeviatefromthepersonality;Childrenleftbehindintheperiodofpre-schoolpronetodeviatefromthepersonalitythanchildrenofschool-age.

【Keywords】personality;mmpi;left-behindchildren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半年以上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或学校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18岁以下的儿童[1];农民工打工进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将会长期的存在。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人格等方面普遍差于同龄儿童[2-4],但是研究多为小于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群体,关于以大于16岁以上的学生群体的研究鲜有报导。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近两年研究者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即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18周岁及以下)为宜[1]。为探讨大于16岁以上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我们对245例技校留守儿童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进行测查,研究16岁以上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为河南省卫辉市四所技工类学校在读的一年级农村学生,排除父母离异或死亡的个案。调查时间为2008年4~9月,年龄16~18岁,平均16.3±0.6岁,其中男146例,女99例,共245例。

1.2研究工具采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mmpi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宋维真等修定的mmpi1989年版[5],采用前399题版本,包括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病态pd、男性化女性化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和四个效度量表(不能回答Q、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各量表原始分换算成中国t60分(不加K)。其中原始分Q≥22分或L≥10分定为废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生年龄、性别、父母出外务工及自己留守经历等情况等。

1.3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校选择3个班级同时进行测查。现场测试人员均为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进行。要求学生不填写姓名,测试时间两节课,课间不休息。各班测试结果排除城市学生及农村学生中无留守经历者,留取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1.4统计mmpi测试数据输入上海惠诚心理软件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出到excel2003,并经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2结果与分析

2.1技校留守儿童与全国中学生常模mmpi测试比较将技校留守儿童mmpi测试结果与全国中学生常模进行各量表原始分比较[5],表1显示:男孩组中除L、K、mf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女孩组中,除L、F、K、D、Si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2.2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mmpi测试比较按父母出外务工类型,将留守儿童区分为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两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7p=0.059)。表2显示双亲外出组K、Hs、Hy、pd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组(p

2.3学龄前组与学龄组留守儿童mmpi测试比较

按父母出外务工时儿童所处学习阶段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学龄前组(即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和学龄组(即父母在儿童小学或初中学习阶段出外务工)。各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90)。表3显示,学龄前组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学龄组(p

2.4技校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对mmpi测试各量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mmpi测试各量表值为因变量,选取留守儿童留守经历中a、B两个不同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a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将单亲外出赋值为0,将双亲外出赋值为1;B为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将学龄期赋值为0,将学龄前期赋值为1。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a或B能够预测mmpi测试某些量表值,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能够预测其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

3讨论

mmpi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研究一些特殊人群的个性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往研究多为16岁以下群体,如段成荣[6]采用14岁以下群体,而本研究所取留守儿童年龄介于16~18岁。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相比较,留守儿童诸多量表与常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有明显人格偏离倾向,表现为有多种慢性躯体不适主诉,依赖,冲动,过分敏感,多疑,紧张,焦虑,退缩,胆小,急躁易怒等人格特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类似,如黄艳苹[7]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显示16~18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重视。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对高中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8]。

对于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本研究显示双亲外出组较单亲外出组易出现人格偏离,其人格特征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主诉,抑郁,依赖,不成熟等,这与魏军锋[9]研究结论相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的人格特征,父母双亲都外出,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看护人文化水平低,加之教养方式不当,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不能尽职督导是形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因素。

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者,其儿童与父母在儿童学龄期出外务工的儿童相比存在明显人格偏离,表现为容易冲动,敏感多疑,紧张胆小,急躁易怒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人格特征。父母早年出外务工,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孩子身心不能健康成长,较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文斌[10]认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本研究与此相似。

父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孤儿”,在生理与心理需要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与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不同程度预测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决定系数较小固然与统计数据的处理有关(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另一方面也显示除了本研究中所提及两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留守儿童人格形成有关。众所周知,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他们的家庭结构残缺,留守儿童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学校,就成为影响他们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给予特别照顾,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及关注其身心健康,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总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共同关注。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本研究显示: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应尽量避免在孩子学龄前期外出,最好父母能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应当有利。

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2]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3.

[3]陆建兰,陈国鹏,陆家海.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8-49.

[4]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5]宋维真主编.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7.

[7]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8]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中国教育学刊,2007,12:21-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