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十篇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十篇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07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1

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分析面的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低碳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

一是节能降耗指标圆满完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3万吨、造纸1万吨、铁合金8600千伏安,工业节能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工业三废资源化,全市制糖业已基本形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达22户;完成了46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全市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非工领域节能,共推广节能灯77万支,每年可节约1.6万吨标煤;累计建成沼气10.6万口,建成沼气化乡镇7个,沼气化村115个,沼气普及率达32.8%,实施节柴改灶36.7万户,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汽、柴油综合单耗从2007年每百吨公里8.64升下降到2010年的8升;公共机构能耗下降5%;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06%。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期间,围绕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削减的目标任务,通过不断强化工程、结构、管理三项减排措施,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全市14户制糖企业着力实施和运行好“pSB光合菌剂治理酒精废液CoD减排工程”,解决了占全市90%以上的工业废水CoD排放问题,制糖业“增产减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翔区污水处理厂和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其他7县污水处理工程积极推进,实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零”的突破。全市污染治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与2005年相比,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83.07%提高到96.8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1.18%提高到52.07%;工业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从86.16%、82.9%和94.35%提高到95.1%、91.97%和100%。全市主要污染物CoD和So2削减量分别达12010吨和566吨,分别比2005下降10.11%和5%,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秘境”保护行动、新家园行动计划、城市市容市貌百日整治活动、南汀河和西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重大举措,全市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城乡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截止2010年,8县(区)17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Ⅱ、Ⅲ类水质标准,全部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境内7条主要河流10个监测断面达Ⅱ、Ⅲ类水质的各占40%、达Ⅳ类水质的占20%,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8县(区)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状况保持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6.63%提高到60.56%,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由10.42%提高到10.49%。

二、明确目标,确保“十二五”低碳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全市将面着加快发展与完成低碳节能减排目标的双重考验。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的重大机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低碳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是:

(一)低碳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9.5%。

(二)节能目标。到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8.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重点企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市新开工房屋建筑工程全部按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达到省有关要求;营业性公路运输载客,货车汽、柴油综合单耗下降到每百吨公里7.8公升,内河船舶运输燃料单耗下降到每千吨公里34公斤;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达95%以上,全市60%以上的家庭使用高效节能灯;农村新建户用沼气池5万口以上。

(三)减排目标。到2015年,计新增排放量,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5.2%、氨氮削减7.0%,二氧化硫削减0.1%。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要认真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规划产业和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发展低能耗、污染少、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进行资产整合,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方式向低碳、绿色、高效方向转变。

二是优化能源配置,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比例。要深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实现节能重心从“单一依靠工业”到“依靠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农业、公共机构等多项”转变;不断优化能源配置,实施低碳节能减排调度,努力提高全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采取丰枯、峰谷分时电价等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转移用电负荷,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对铁合金、水泥、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积极争取列为全省生物质能试点市,引进国内外燃料乙醇先进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加大城乡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企业为载体,构建以高新适用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链条效应,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继续抓好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县)建设,在制糖、建材、生物等重点行业组织实施重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制糖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糖业节能、节水、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回收、市场汇聚、再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循环系统;抓好高耗水企业节水示范,重点支持制糖、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项目,矿井水利用和企业中水回用等废水资源化项目。通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突出重点领域,切实抓好低碳节能减排工作。要认真落实低碳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低碳节能减排日常监管,突出抓好工业硅、锗、铜、锌、制糖、造纸、矿山采选、建材、电力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用能设备节能监测;培育低碳节能环保示范企业,促进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抓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管理;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推进“低碳节能环保型”园区、企业、酒店、社区、单位、学校和村镇的创建。

五是实施示范带动,全面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在建材、冶炼、制糖和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煤层气(瓦斯)利用、绿色照明等6大节能示范工程,使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制糖、造纸、食品等行业为治理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实施环保基础设施示范建设工程,使城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是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低碳节能减排成果应用。要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大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节能灯等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节能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低碳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低碳节能减排国内外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三、强化措施,为完成低碳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推进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市政府成立由我任组长,中义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低碳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和市环保局分别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检查考核及日常监管;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县区政府是实施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主体,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全面抓好落实。要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市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公安局、农业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和认真抓好各自领域的低碳节能减排工作,形成共同推进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合力。

(二)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低碳节能减排的投入,省每年也将安排专项资金,继续加大低碳节能减排投入。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抓住正式成为国家首批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省区的机遇,以项目为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县(区)政府每年要将低碳节能减排引导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增长逐年增加投入,为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弘扬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使节能低碳和绿色消费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2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战略目标;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6—0097—02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群,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突显出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齐齐哈尔市要保持经济和社会长久和谐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机制。根据复杂科学理论,低碳经济系统本质上属于复杂巨系统,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作为系统运行的主体——生态经济系统;作为运行的支持系统——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以及政府作为保障(如图1所示)。〔1〕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系统的视角研究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齐齐哈尔市低碳主体系统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单一

齐齐哈尔市冬季长而且寒冷,因此供暖需求较大,煤炭的消耗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其能源结构较为单一。另外,齐齐哈尔市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均不能自给。比如:天然气加油站只有二马路和南市郊。

2.产业结构不合理

(1)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大而全”“小而全”形式,大企业本地区专业化配套产业集聚作用不强,社会化专业化协作生产程度差,大企业对本市经济拉动小。

(2)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外缘不断向延伸,很多工业企业分布在中心城区,工业布局分散、零乱,未能及时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园区。

(3)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存在“大企业发展难,小企业难发展”的现象。大企业的产品,如机床、铁路货车、轧钢设备等产品水平基本为国内先进,提高档次需要的科技、固定资产、资金投入偏大,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小企业规模太小,原始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不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地方财政对工业扶持力度小。近年地方财政对工业企业基本没有资金投入,国家出台的一些税收和融资扶持政策,因企业存在债务冗员等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政策享受不到,影响工业企业发展。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1.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

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

2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齐齐哈尔市的一些涉及出口和国际生产的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供应不足,严重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的建设上马。

3.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发展齐齐哈尔市的经济来说,迫切重要,但是政府、企业到社会公众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的提高,却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甚至还有些企业被明令并停的设施,依然明关暗不关的现象,检查时关闭,检查后偷开、偷排,这些现象屡禁不止。

4.市民对节能减排的参与不够

从齐齐哈尔市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来看,仅停留在重点县区、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程度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提高,通过舆论等手段监督到位,也会使很可能使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有所收敛,减排的效果会明显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

5.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新能源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较为谨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从而限制了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发的进程,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齐齐哈尔市低碳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短期受到的损失严重

节能减排工作关系到企业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到政府绩效指标的考核,关系到员工安置、经济补偿、债务清算等善后处理问题,工作难度大。齐齐哈尔市为了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淘汰和关停的对象,通常是主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淘汰工作阻力太大。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因以上的财政税收压力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不力。

2.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齐齐哈尔市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总体上看来,其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如新能源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之间脱节;新能源的各种优惠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等。要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还需加强整体规划等相关制度建设。

二、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本文根据系统科学对齐齐哈尔

(一)长期目标

1.制定具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效目标

到202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把煤炭资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降到40%以下,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把总量能效控制目标分配到各个产业,通过合理的分配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到2030年,齐齐哈尔市基本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由于资源过度消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必须做好每个环节,最终实现完成模式转化。

3.建立比较完善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到2050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加强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中期目标

1.加强能源市场管理,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保障能源市场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2.通过合理引导社会能源需求,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管理体系。

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体制。

(三)近期目标

1.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齐齐哈尔市必须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应对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等多种问题。

2.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现状。化石能源仍然是齐齐哈尔市消耗的主要能源,这是齐齐哈尔市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这些能源的消耗比例,最终把化石能源淘汰出历史舞台,实现碳的减排。

3.大力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齐齐哈尔市必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加强企业间、省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争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三、齐齐哈尔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

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需要有效的战略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立法扶持和财政支持

立法和财政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标准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规章制度;其次是实施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增列低碳经济发展预算支出项目,建立政府低碳经济投资增长机制,明确政府低碳投资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二)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实施碳交易,即政府对一个部门或者企业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并派发许可证,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这个量就可以将剩下的指标放到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买方就是那些超出许可证上限的企业单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碳排放的问题,通过将利益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移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交易的市场机制能够克服强制性限制以及自愿性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湖南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看,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降低中间需求的碳排放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齐齐哈尔市应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方向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用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促进节能和高能效产业发展,并最终降低GDp的碳强度。

(四)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品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持,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齐齐哈尔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主,而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所占比重很小,发展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空间很大,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对降低或减少碳排放具有直接、明显的作用效果。

(五)加大超额排放的惩罚力度

对于超额排放的企业要加大惩罚的力度,务必使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要小于惩罚的额度,这样理性的人为了使成本最小就会自觉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地防止了非法交易、私下交易和幕后操作等行为。此外,基于配额的交易数量渐渐增多,交易法规必须根据交易变化积极应对,细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各项法律法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的规定,符合齐齐哈尔市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政府总体发展规划支持下,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低碳创新能力。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七)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

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齐齐哈尔市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通过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的空间布局、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改分散供暖为集中供暖、改变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等手段;推进新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符合国家认证标志的节能产品;强化政府对节能的监管、引导,促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抓好农村节能,大力开展沼气发电,推广省柴节煤灶;鼓励购买节能小排量汽车等。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3

1研究方法概述

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共包括五个步骤.首先,对旅游要素的能源消耗与碳排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第二步,通过具体方法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第三步,通过碳汇机制的应用与推广,分析低碳旅游的碳汇影响力;第四步,开展低碳旅游意识的调研,分析促使低碳旅游发展的潜在需求和内在驱动力;第五步,提出针对性的低碳旅游发展保障策略,促使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桂林市低碳旅游现状调研

桂林旅游业低碳现状调研从旅游场所与环境入手,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抽样调查桂林的酒店和景区,探知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基础,了解统计桂林市酒店与景区的节能减排举措,定性分析桂林市低碳旅游的现状,以便为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路径与方法.

2.1旅游酒店现状调研

旅游酒店低碳现状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与资料收集,定性分析酒店与景区的能耗与碳排现状,及现有节能减排举措等内容.针对酒店的调研主要从总能耗、电耗及节电举措、水耗及节水举措、客房及餐饮管理、管理规范及其他管理措施等6部分着手.根据调研可知,桂林市的星级酒店能耗成本大约占到总经营成本的10%-20%,其中电和天然气是主要的能耗来源.电能消耗每天约为2.4万度,年消耗量约为876万度;水能消耗每天约为450吨,年消耗量约为16.43万吨;天然气的年消耗能约为35万立方米.在用电方面,酒店的空调与照明是主要的电耗.其中,空调用电占到总电能消耗的75%,照明用电占15%.国家对空调的温控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酒店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空调温度夏季控制在20-22°、冬季23-25°之间[2].酒店对空调的节能十分重视,空调主机大多选用变频,每月清理一次滤网;在外界温度适中时,利用新风保持自然状态.在照明用电方面,桂林市酒店的节能灯使用率在70%-80%之间,根据旅客流量科学调光.在用水方面,桂林市酒店的水能消耗量较大,目前无中水回收系统,主要的节水措施为开关控制、马桶水量缩减、宣传等形式.其中,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的游泳池采用上循环系统,在达到清洁的同时,节约了用水量.在调研时,还获知酒店洗衣房是重要的能耗与水耗场所.各酒店尽量选择能耗低谷时段运作洗衣机器,并选择科学的操作规范精简程序节水节电.在客房与餐饮管理方面,酒店的客房仍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但有相应的回收方法;开始注重客房的绿色环保,引导顾客自主选择床单的更换时间等,马桶由9升更换为6升或5升,采用取电卡控制客房电耗.部分酒店的厨房油烟处理采用水循环或者紫外线照射的方式降低污染.在清洁能源方面,桂林市酒店目前尚未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桂林市各个酒店领导层都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酒店的工程部定期汇报酒店的能耗与水耗,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对员工的教育方面,酒店采用新员工入职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形式.其中,桂林喜来登酒店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SiXSiGma),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而且能增加顾客价值.总体而言,通过酒店的节能减排现状调研发现,桂林酒店的能耗主要包括电、天然气和水,其中电能耗是重点.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从技术规范、保养维护、宣传教育等方面体现对节水、节电的重视,但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仍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酒店采用清洁能源的前期投入太大,投资回报期太长.

2.2旅游景区现状调研

桂林市景区主要保护山水观光类、历史遗迹类、水上活动类和其他类型.针对景区的调研主要从资源保护、能源管理、旅游产品与活动、管理措施和其他内容等5个方面开展.由于桂林的景区类型多样,在调研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希望通过典型景区反映出桂林市景区的节能减排总体现状.山水观光类的景区在资源保护方面,大多无明确游客接待量控制,在节假日等高峰期会适当通过门票价格来调节.此类型的景区内部交通方法均为电瓶车、自行车等清洁交通方式,照明使用节能灯,但是尚未使用清洁能源;通过采用节水开关与节水马桶节约水资源,并提示游客注重节约用水.景区的领导层面开始重视节能减排,提倡员工注重节能减排,但是尚未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桂林历史遗迹类的景区以靖江王府景区为主.在资源保护方面相当重视,景区控制每批入园游客量,景观照明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开关.景区内全程禁烟,每个月都会对景区内的遗迹进行维护与保养.水上活动类的景区主要包括两江四湖和漓江等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从规划开发时期,就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水资源保护,如垂直升船机、湿运、单级双线船闸等.景区运营方面,船只采用环保船,垃圾储备后统一处理;游船每趟间隔十分钟,以保护资源.在景区管理方法,员工之间有节约评比,提倡无纸化办公.

2.3定性分析小结

桂林旅游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主要从酒店和景区两个方面调研.概括而言,二者都因为成本投入大而未使用清洁能源,酒店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贯彻施行,但景区则根据经验实施;在管理方面,二者都十分重视员工教育、宣传引导等内容.总体而言,桂林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节能减排的意识已经得到认可,企业领导重视以及政策环境有利于低碳旅游的全面推广和发展;但是,仍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与规范,尤其是酒店方面,节能减排现状参差不齐,酒店之间可互相学习,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桂林市酒店的整体水平.而景区方面,由于类型多样,因而造成景区的低碳旅游意识的贯彻执行难度大,需要针对各景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

3桂林低碳旅游要素定量测算

3.1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游客依靠交通方式发生位移的距离;二是每种交通方式每千米能耗强度与碳排量.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中10%是与旅游活动有关.[4]但由于桂林是旅游城市,交通运输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比值高于平均水平,参考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交通比值,本文取20%;在航空运输中,46%的旅客是出于旅游目的.且每种交通方式的单位能耗与碳排放量各不相同.在单位行驶距离下,飞机的能耗与碳排是最高的,汽车次之,火车相对最低,分别为396、132、66gCo2/每人每千米[3].桂林作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包含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根据各方式的运输量,计算出旅游交通的能耗值和碳排放量.其中,自驾车的出游方式难于统计,本文暂予忽略.根据统计出的桂林市旅游交通的旅客周转量,结合能耗与碳排系数,得出表1桂林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统计表.可见,2008年桂林市旅游交通的能耗为28.95pJ,碳排放量为255.42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交通能耗为35.23pJ,碳排放量为313.23千t.

3.2旅游酒店

根据我国旅游业现状,旅游住宿业态主要包括星级酒店、无星级旅馆、家庭旅馆和度假村等.旅游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水、电、气的消耗,通过将酒店年消耗的水电气按一定的系数转换,可得出酒店的能耗量.其中,星级酒店155mJ、无星级酒店130mJ、家庭旅馆120mJ、度假村单位能耗90mJ.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酒店业绿色意识不强,加之酒店的运营寿命较长,导致能源消耗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30mJ/每床每晚),为155mJ/每床每晚;其他类型的酒店其单位能耗取值113mJ/每床每晚[4].依据旅游酒店的接待人数,即可定量测算出酒店的能耗值.酒店每床每晚的碳排放量数据取43.2gCo2/mJ,根据桂林酒店业年接待人数数据,即可计算出桂林旅游酒店的碳排放量.根据表2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2.27pJ,碳排放量为0.4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5.41pJ,碳排放量为51.58千t.

3.3旅游活动

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由于旅游活动能耗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难于准确估算.根据国际上的旅游活动能耗与碳排系数,水上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值最高为236.8mJ/人和15300g/人,探险其次为8.5mJ/人和417g/人,能耗与碳排最低的是历史遗迹参观为3.5mJ/人和172g/人[5].旅游活动要素的能耗与碳排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本文试图通过旅游目的地的景区类型来解决.桂林市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以象鼻山、芦笛岩等景区公园为主的山水观光,以漓江和两江四湖为主的水上游览,以靖江王府为主的历史遗迹参观.因为桂林市的旅游活动仍以山水观光为主,所以桂林市全年接待人数中剩余的人数划归于山水观光类型.根据相对应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可计算出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由于一个景区不仅存在一种旅游活动类型,这样统计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为了便于统计,仅筛选其中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进行统计.根据表3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6.3pJ,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为38.95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7.71pJ,碳排放量为47.81千t.

3.4定量分析小结

横向对比:桂林市的旅游业能耗与碳排都是主要来自于旅游交通,其次是旅游酒店,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占比最低.桂林旅游主要依靠自然山水资源,以观光类型为主,所以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的占比相对最低;而旅游交通方面则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能耗与碳排.因此,要充分考虑低碳节能的交通方式,如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旅游系统,以降低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同时也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旅游者与居民的幸福感.纵向对比:桂林旅游的能耗有所增长,涨幅为18.56%,碳排的涨幅为18.78%.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的增长是与桂林市旅游业接待量相关联的,加之2009年才提出低碳旅游概念,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与实施,由此涨幅属于正常情况.

4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

4.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低碳旅游城市

在自身发展方面,桂林目前正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前瞻性、试验性、引导性的改革举措.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鼓励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应用,积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清洁技术与方法,才能促使桂林抓住旅游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完成桂林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在发展低碳旅游城市中,要倍加关注城市生产与生活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区域联动方面,桂林市要充分发挥与区内南宁、柳州,与区外广东省的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又是东盟博览会的会址.桂林在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时,要借组南宁的区域优势,吸引东盟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优秀资源.同时应加强与广东省的交通衔接,多关注广东省等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积极引入低碳化的旅游活动,更新旅游产品与环境.

4.2在高铁背景下打造城市节能交通网络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实现能耗降低.推广能源效率高的混合动力车,采用先进燃油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桂林城际高铁交通,为旅游业提供便捷、高效、低碳的交通服务.全面发展旅游交通租赁服务业.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快速的旅游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鼓励游客选择汽车租赁服务,大力推进自行车租赁、私家车租赁和合租等项目.优化游船、航空等交通条件,通过技术手段和能源原料变更等实现节能减排.

4.3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景区低碳旅游产品开发

桂林市景区需要从资源保护、旅游活动节能、环境保护、能源管理和经营管理等路径着手,争取改善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现状,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在景区规划与开发期间,应遵循减量化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注重节能减排计划.采用梯度式开发,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景观运营期间,应科学控制游客容量,注意环境的承载力,以减少游客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活动的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绿色服务与消费等方式实现.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使用频率和利用效率,提倡主动计算碳足迹,并通过绿色旅游活动抵消碳排放量,增强公众的低碳旅游意识.景区游览方式应采用清洁能源车,游步道设计要考虑便捷性与景观效果.景观能耗是景区中最重要的部分,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最重.景观灯光效果采用太阳能灯光,路灯采用光控设施.循环利用水资源,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强引力等设施.尽量利用自然水流制造水景,以减少喷泉、人造瀑布等水景的能耗,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建设数字化、自动化的景区管理系统,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4

关键词:滨海旅游;低碳旅游;低碳经济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活动[1],不会牺牲游客自身舒适度,能够综合利用节能、可再生能源、碳汇等途径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是保障游客旅游质量与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共同提升的发展方式[1]。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展低碳旅游建设远早于国内,尤其是他们完善的低碳相关法律,制定未来碳排量目标,产业转型升级,低碳旅游建设投入,发展新型能源,建设低碳社会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虽出发较晚,但国家对于低碳旅游发展非常重视。2012年,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节能环保,推动低碳旅游方式”原则。2016年8月22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性的生态旅游”。《“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旅游者低碳出行”“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水旅游”。海南省作为我国旅游大省,这里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加速推动海南省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国外滨海低碳旅游发展的成果对海南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下的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二、海南滨海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海南旅游碳足迹构成海南四面环海,游客入岛主要依靠民航和水运,岛内则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截至2018年底,海南省民用运输飞机214架,民用汽车12.72万量,私用汽车总量109.95万量,近三年以14.9%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些车辆的使用带来了更大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的消耗,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增加了碳排量及大气污染。滨海旅游业碳足迹中交通碳足迹是最重要的部分,2015年海南交通碳足迹629.21万吨,占比96.06%,其次是住宿碳足迹20.7万吨,占比3.16%,而其他5个类型碳足迹所占比重均较小。其中,境内旅游碳足迹占比(95%)远远大于入境旅游碳足迹(5%),所以在境内交通这方面,节能减排空间相对较大。

(二)海南省低碳旅游政策海南省近几年出台了多部有助于低碳旅游发展的政策。如《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低碳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中提出需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景区、酒店、休闲度假区利用科技节能减排,积极打造低碳城市,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和消费,进行低碳式发展。《海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5年降低12%,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完成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海南滨海旅游低碳政策规划了各行各业未来低碳发展的方向,这不仅需要政府多方面的规划引导,更重要的是去落实旅游目的地交通、酒店、景区、餐饮的低碳发展具体措施。这个过程就需要政府深入旅游业,结合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出低碳旅游考核制度和行业标准,依靠量化的标准来约束企业低碳经营。

(三)海南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态度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作为滨海低碳旅游产品生产和开放方向的决定者,是海南发展低碳旅游的中坚力量[3]。游客参与低碳行为主要取决于自身对节能环保行为的认知程度,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与低碳认知具有一致性[4],认知程度越高,参与度越高;认知程度越低,越不愿意参与。根据管玉梅[5]的调查研究,大部分游客赞同倡导低碳生活能够缓解环境压力,游客低碳环保价值观相对较好。但对于低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弱,半数以上的游客对碳排放理解不到位,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只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三、国外滨海低碳旅游的做法

(一)英国低碳旅游发展的经验英国作为一个海岛国家,低碳化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的先行者,2003年,英国的第一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国家,并将“碳预算”纳入法律范围内,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要求从1990年起,到2010年国内碳排放总量要下降20%,到21世纪中期需减少排放60%。为实现这项目标,减小国内高碳依赖,英国政府激励市场经济,扩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增加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英国还实行了气候变化税,对国内的企业依据高碳能源使用量来征收税金,并且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2013年,英国碳排放量相较1990年减少了26%。英国政府鼓励国民低碳旅游出行,并要求其政府员工及亲属乘坐航行时间在5小时内的航班应乘坐经济舱,为国内民众做出表率。英国在探索发展低碳化的道路上,先后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线路图》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等相关法律政策,起到一个探索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二)新加坡低碳旅游发展的经验新加坡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素有花园城市的美称,陆地面积仅有719.1平方公里,仅仅只有北京的1/23,但这里的人口密度却是北京的6倍,新加坡能够成为世界知名旅游胜地,离不开自身发展建设时对道路规划以及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考虑。新加坡以高经济水平、低排放量模式与英、法、德、挪威等国成为世界低碳化发展的榜样。新加坡交通体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建设贯穿全国的铁路、轻轨系统以及路上公共交通系统。为了限制过多的车辆在高峰时间进入闹市区,采取电子收费系统,同时利用GpS系统调节出租车的效率。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解决了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交通问题,也提升了新加坡在世界旅游目的地中的形象。为更好地打造洁净绿色的城市,新加坡颁布了《环境公共卫生法案》,并专门成立了的“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80年代,新加坡将5%的土地设立为自然保护区,鼓励全民参与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去;90年代,建设绿色走廊,将社区于各公园道路连接起来,提高绿色空间占比;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屋顶绿化等新型园林技术,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这都体现了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低碳化发展作为建设城市的要点。

四、国内外滨海低碳旅游发展经验对海南省的启示

(一)完善低碳旅游政策,加强执行力度健全的低碳旅游政策为地方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保障,能更有效地推广低碳旅游。英国施行气候变化税,将“碳预算”纳入法律政策,明确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强大的执行力提高了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力。近些年,海南省虽注重低碳发展和规划,但依旧有旅游企业不愿意、不接受、不认可低碳发展,甚至做出损害生态环境、危害他人安全只为自身谋取利益的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健全规范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加强执行力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让旅游企业不敢违规、不想违规、不愿违规,构建相互监督体制,控制碳排放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需要政府完善低碳型人才的培训,旅游人才对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积极引进低碳型人才,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加大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宣传,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的低碳意识。

(二)健全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碳足迹是海南旅游业碳足迹构成的主体。新加坡地小人多,土地资源约束相对较大,但它形成的以轨道交通为主的模式,缓解了公众对交通的需求,同时还降低了碳排量。海南省地形中间高,四周地,北部人口稠密,南部城市外地游客居多,整体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随着海南旅游经济发展加快,更多人口会汇聚到这些城市,就易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既要满足城市低碳交通,又要满足公众对交通便利的追求,就应借鉴新加坡发展轨道和路上公交为主的低碳交通模式,结合新能源减少碳排放量,打造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让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方式时,尽可能选择高铁、公共汽车、自行车、电瓶车或徒步的方式。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5

【关键词】中国碳交易市场排放权配额分配

一、我国处于国际碳排放交易链条的底端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签订,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各国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该市场也不断发展成熟。大多数国家都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实现本国减排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如欧盟于2005年启动了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的排放贸易体系,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间的结合,其交易金额占到全球总量的75%。[1]美国虽然拒绝参加这一公约,但其气候政策也以节能减排为方针。从2009年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可知,美国国内制定了分阶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提出以2005年为基准,202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须降低17%,至2050年排放量须降低83%的目标,并将仿效欧盟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而我国虽然是全球核证减排量(CeRS)[3]一级市场中最大的供应国[4],但由于缺乏自己的交易市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游戏规则及交易价格形成中没有话语权,只是以极低的价格将核证减排量卖给国外企业,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微笑曲线末端。而事实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所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未对后京都时代的各国减排义务做出实质性安排,但是从未来国际气候大会的谈判走势来看,全球减排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中国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5]也必然会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因此,与其对碳关税等贸易壁垒进行反对,不如尽早构建国内碳交易平台及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在这一国际交易中掌握主动权,既有利于十二五规划中环保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

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实现碳排放资源的最优配置

碳排放权交易及其配额分配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资金和低碳推广技术是制约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而逐步市场化的碳排放交易行为,可为我国应对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国家发改委CDm项目管理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2月23日,我国已有82个项目的0.96亿吨经核证减排量获得国际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签发,这为我国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已达近7亿美元。[6]因此,建立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就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实现碳减排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环保和经济升级的双重目标。

诚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政策、理念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而其中,对碳排放权配额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是整个交易机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且是保证交易市场成功运作的基石。因此,下文将以对碳排放权配额分配为重点,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其运作基础、制度设计、操作流程及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关系等。

三、建立国内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以行政许可为运作原理―法律界定

毋庸置疑,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现已成为国际市场中极为稀缺的资源,从而使其拥有了一定的价值、价格,也就促成了交易的发生。那么,在进行国内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时,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碳排放权分配的法律界定问题。法律地位和功能的界定对资源配置具有根本性的影响,[7]只有对配额分配在法律上的运作原理进行明晰,才能降低社会成本,并保证后续交易的顺利进行。

结合国内外的有关实践和我国实际情况,可对碳排放权配额分配作出如下界定:它是由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的一种行政许可,持有排放配额的企业拥有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法定方式和途径排放不大于被许可量的温室气体,和在节余时进行碳排放权配额交易的权利。但是,当许可申请出现欺诈等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是企业实际运营出现应被撤销配额许可的事项时,环保部门有权撤销配额许可。

碳排放权的配额分配本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许可,但由于其独特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对其实际许可、分配时也应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它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分配和交易,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在确定许可分配的具体数量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个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运作成本和发展潜力;对于可能运用高科技的新型企业和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予以不同的配额分配,并对其未来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作出相应评估。[8]第二,由于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许可具有环保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和示范――推动效应,必须使公众意见成为决策制定中重要的一环,把公众参与提升为公众决策。此外,还应给予率先实行减排、交易的企业一定的优惠,并对新加入的企业作出相应规定。

(二)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分阶段确定排放总量目标―分配前提

排放权初始配置是指在制定排污总量的基础上,对环境容量这一公共资源的使用权实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它是进行有效配额分配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排放池”资源总量和交易水平的重要因素。[9]事实证明,排放总量超过或低于实际需要,都不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交易市场的持久繁荣。若排放总量过低,减排目标过高,势必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减排成本和节能压力,影响企业参与减排的积极性;若总量大于实际需要,减排目标过低,又会导致碳交易市场的萎靡甚至是虚置。因此,在制定总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一国当前的环境容量、排放情况和未来科技减排可能达到的水平,寻求可行区域的最优化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既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盈利,又能促进节能科技和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

此外,我国还应借鉴德国等国的经验,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总量控制形式,规定以十年为一个减排期,首先为2012年到2022年确定总量目标,如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2年减少20%,下一个减排期的总量目标可根据上一阶段的执行情况相应提高,并以此类推,按这种模式逐步推进。

(三)合理设计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及许可流程

分配制度是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法律制度的核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可供排量和利益分配。目前各国碳排放权的分配制度依是否需要支付费用可分为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有偿取得又可分为固定价格取得和拍卖取得两种方式。[10]在我国,国家环保部门应当按照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现阶段的减排目标、企业科技水平和市场活跃度预期等进行立法上的科学分配。

首先,在分配方式的选取上,应当采取从无偿划拨到有偿购买方式的转变。碳交易市场建立初期,鉴于调动各参与者的积极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需求,应按照祖父分配法[11]对排放配额进行分配,对满足条件的企业无偿划拨当年的排放配额。企业若通过节能减排、技术革新实现配额节余,则可将节余指标或保有、或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对于超额排碳的企业,则必须按照规定购买超过的数额。当然,为保证企业交易的积极性,超额配额购买的成本应当小于或等于企业自身治理碳排放的成本。当市场较为成熟后,分配方式更需体现企业的公平竞争和经济效益,应逐步降低无偿划拨的数量,提高有偿购买的配额比例。至于购买的方式,可采用招标、拍卖、协议认购等。总之,应从各个阶段市场机制最重要的需求出发,采取渐进方式,逐步实现从无偿划拨到有偿购买的过渡。

其次,上文已经提到,碳排放权的配额分配在法律上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即应遵循“申请―许可”的分配流程,但由于配额本身缺乏严格的界定标准,实际许可的运作就必须兼顾这一特点。因此,宜采用“申请―评估―听证―批准”的许可流程:

第一,由企业向主管碳排放交易的环保部门提出配额分配申请,由主管部门进行初步形式审查后进行公示;第二,进入公示的企业向环保部门指定的专业评估机构申请评估,由评估机构根据祖父分配法来确定可行的排放数额,并将这一意见反馈给环保部门;第三,环保部门将评估数据公开并召集听证会,由各利益相关主体充分讨论数额分配的合理与否,并形成听证报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第四,环保部门根据评估机构出具的意见及听证报告,审核并批准一定的排放配额;第五,通知企业并向社会公示。

此外,环保部门还应对企业的排放配额进行年度审核,根据企业当年排放状况、交易状况等对排放数额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若企业将过多的节余配额保有而不进行交易,则应相应地减少其配额分配,以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排放交易,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配额分配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关系―制度衔接

目前,我国参与碳排放权全球交易的主要途径是清洁发展机制、核证减排量的交易以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中国已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因此,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及作为其基石的配额分配法律制度,必须考虑如何将其与基于项目进行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有效衔接。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下的一种双赢减排方式,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其他国家出售。但是,国内企业低价出售二氧化碳排放权,低成本的CDm项目已成为西方投资机构眼中的“廉价肥肉”,例如,国家发改委规定二氧化碳保护价是8~10欧元/吨,而国际市场价格是13~14欧元/吨。国际上的一些碳买家低价从中国购买企业的碳排放量,再转手卖掉,就能获得超过30%的利润,[12]这样的交易模式极大地了损害我国碳交易的收益权;最后,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和规避项目交易风险等。因此,由于种种不确定性,中国碳排放交易的长远重心应是国内碳排放交易机制。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之初,清洁发展机制应与配额分配机制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配额资源,不仅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节能技术,更能提升国内企业的减排积极性。当碳排放市场相对成熟后,我国的重心就应转移到国内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自己的分配及交易体系,不断提升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的话语权。此外,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我国中西部地区可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以达到整体减排的目的。

四、结语

目前,《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尚未对后京都时代的减排方案达成共识,各国都有可能根据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减排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局面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中国最终要加入减排行列。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应当尽早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和配额分配制度,对接国际战略。只有从国际化的视野提升我国的减排实力,才能增加我国在这一国际环境贸易中的话语权。

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他各个要素,如交易监管、融资方案及配套措施,特别是统一交易平台的形成,都需要法律对其加以设计和构建,使这些要素有机形成碳排放交易机制这一复杂而高效的网络。在这一机制的逐步构建和完善中,我们应当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落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0年第7期。

[2]新华网:《美众院艰难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28/content_11612795.htm.

[3]核证减排量,CertificationemissionReduction的英文缩写。核证减排量是清洁发展机制(CDm)中的特定术语,指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颁发的经过指定经营实体(Doe)核查证实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只有联合国向企业颁发了CeR证书之后,减排指标CeR才能在国际碳市场上交易。

[4]根据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注册项目671个,占全球总数35.15%,获得的合法CeR1.686亿吨,占总量47.51%,项目数量和减排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排第二的是印度,第三是韩国。

[5]有关研究预测显示,虽然我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户,并有可能在2010~2020年间成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参见张坤民,何雪炀:《气候变化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展望》,《世界环境》1999年第4期。

[6]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清洁发展机制在全球范围及我国的进展概述》,http://cdmfund.org/list_detail.asp?iD_iD=iDiD090226101751165802.

[7]参见洪名勇,施国庆:《论制度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参见李蜀庆,张香萍:《论建立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9]李挚萍:《与温室气体国际减排交易制度》,《环境保护》2004年第2期。

[10]参见任捷,鲁炜:《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想》,《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祖父分配法是指基于企业的历史排放量或者相应的可以印证排放量的相关数据,或者在历史数据无法取得的情况下根据目前的排放量推算,来确定分配给每一企业或者其他个体的碳排放权数量。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6

关键词:低碳施工;阻碍因素;控制措施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日渐凸现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逐渐被广泛认同,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近20多年来,国际上对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主要针对Co2减排技术开发出大量的减排评价模型,用来研究在全球、区域、国家范围内对经济领域或者部门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发改委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力推低碳技术,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作为低碳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施工亦是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能耗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低碳施工对发展低碳建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低碳施工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分析

为实现施工过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目标,必须加强施工阶段碳排和碳汇的控制。下图一中所示,施工碳排不仅指施工现场的碳排放,还包括与施工相关的其他作业的碳排放,按不同碳源可分为运输碳排、施工现场碳排及废弃物碳排。施工碳汇主要指施工现场的绿化和水系。

1、运输碳排

建筑物建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运输工具将建材从生产地运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运输碳排的因素主要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距离、运输总量、单位建材单位距离运输效率等。

输方式选择。adalberh对不同运输方式下的运输能耗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指出远距离运输应优先考虑海运或铁路运输,近距离运输则以车辆运输为主.

运输总量。根据总体规划,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减少建材的使用量。研究表明,进行工厂化生产,采用装配式施工,可节约5%的建材使用量。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建材,可减少运输损耗,提高材料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运输距离。缩短运输距离可大幅度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以普通载重运输车辆为例,其耗油量约为13升/百公里,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76060g/GJ,每减少百公里运输可实现40.586的碳减排量。

车辆选择。经调查,汽油货车每百吨公里油耗为8L,柴油货车每百吨公里油耗为6L。而相同或相近车型的燃油效率相比,我国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一倍以上,拖挂车辆比单车运输平均降低油耗30%左右。

运输效率。首先,根据车辆的单位距离耗油量、设计荷载等技术参数选择最适合的运输车辆,并定期对其进行检修和维护。研究表明,车辆载重每增加一吨,其能耗可降低6%。其次,加强对车辆驾驶人员的培训,提高节能、低碳运输的环保意识,培养低碳、节能的驾驶习惯;不同操作平的驾驶员驾驶车辆油耗相差达7%-25%。

2、施工现场碳排

施工现场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施工碳排的最主要来源,且组成要素最为复杂Chen等认为施工现场的碳排包括材料、能源、设备和人力的消耗以及对施工土地的破坏等方面。施工现场碳排按区域分为施工区碳排、生活区碳排和办公区碳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机具选择、照明、食堂用能及能源选择等方面。如图二所示。

施工机具。施工机械设备和电焊设备的耗能通常占施工用电总量的90%以上,高效、节能的电动机工作效率比普通标准电动机高3%-6%,平均功率因数高9%,总损耗比普通标准电动机减少20%-30%,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通过能耗比较,选用节能的机械设备,如利勃海尔吊机、变频节能升降机等,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用;同时,应制定和执行保持设备低耗高效工况的按时保养、维修和检验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行。此外,需加强对施工机具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杜绝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能耗损失。

施工、生活及办公照明。在相同功率情况下,灯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8,为日光灯的1/3;为节能施工现场应严禁使用白炽灯,全面推广LeD照明灯。此外,施工现场应合理配置节能灯数量,严格控制照明强度和照明时间。照明在设计时可按需求分为局部照明、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分级配置节能灯具。施工现场的照明可优先考虑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经照明方案优化,预计现场照明能耗的碳减排可达60%以上。

临时用房。施工现场应增加临时用房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积极使用保温隔热新材料。工程结束后,尽可能回收临时用房材料,避免或减少材料浪费,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临时用房产生的碳排放量。

3、废弃物碳排

施工废弃物的处置也是施工碳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物碳排包括运输碳排和处置碳排,如图三所示。首先,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一方面,废弃物的处置因消耗电能、化石燃料等而产生二氧化碳,增加碳排放;另一方面,废弃物经回收加工后可制成建筑材料再次使用,减少了原材料开发,降低碳排放。

废弃物处理。处理废弃物时优先选择节能、低碳的工艺和设备,充分加工并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避免和减少建筑垃圾的焚烧和填埋。

废弃物运输。坚持贯彻“3R”原则(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制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应达到30%以上。如模板工程可采用定型钢模,并采取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周转次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建材可采用工厂化生产,再运送至现场组装,约可减少30%的废弃物,减少10%的空气污染。

4、施工碳汇

施工现场环境较为复杂,车辆运输、施工机械作业渣土堆放等施工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噪音,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施工现场的绿化可在固定土壤、减少扬尘污染、维护环境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提高施工碳汇总量。

三、低碳施工发展对策措施

1、建立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减少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碳排增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并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评审,选择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同时,施工企业、监理、业主等各参与方应以最大限度减少碳排量为己任,组建低碳施工委员会,实时监控和调整施工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2、推广低碳施工新技术。优化用能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煤炭、火力等传统发电的能源比例。同时,优先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用能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LeD照明灯,选用高效的利勃海尔轮式装载机等。

3、提高现场人员的低碳意识。发展低碳施工应加强低碳环保教育,充分调动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其低碳意识现场人员是低碳施工的最终执行者,离开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再完美的低碳施工方案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4、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与机制。发展低碳施工应充分发挥三套机制和三套政策的作用。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间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政府-行政体制、企业-市场机制、社会公众-社会机制,通过政府行政机制自上而下的努力、市场机制发挥营利性组织横向的努力和社会机制促进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努力。促进低碳施工的推广应用;与三套机制相对应,应尽快制定发展低碳施工的相关政策,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及参与性政策。尤其对于我国节能环保业的投融资困境,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政策予以扶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以及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机制有机结合的格局,充分发挥三大主体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施工是顺应全球低碳经济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推行低碳施工技术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应鼓励研发和大力推广应用低碳施工,对应用低碳施工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并尽快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周笑绿.循环经济与中国建筑垃圾管理[J].建筑经济,2010.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启示[J].建筑经济,2009.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 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 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 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 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 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 pay 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 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性交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 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法律

碳排放源于人类各种类型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高排放、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当今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问题,典型的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能源短缺等。发展低碳经济,是对高碳排放行为的有力回应。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强制性力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策法律环境相当重要。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并争取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制定了未来一定时期的减排目标和促进低碳经济实施的政策和法规。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以来,国务院还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制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及《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1];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编制完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2008年6月,指出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200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阐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种积极措施[2];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3],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即汽车、钢铁、纺织、造船、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作为重点,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的巨大决心;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4]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

2012年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的具体推进措施。未来五年内减排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另外,十二五规划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章规定了大量有关推进低碳经济的手段措施。在气候变化的应对上,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在资源利用领域,“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大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措施,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等等。

一系列利好的国家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舆论导向。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在政策方面的推进已经上升到了“十二五”规划的国家战略,相关法律的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之中。

中国是最早制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从环境保护立法看,我国早在1989年就已经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减排,我国又先后制定了《电力法》(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煤炭法》(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施行)、《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施行)、《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减排提供了基本保障。其中《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对于从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于2009年审议通过,并于2010年4月1日起实施。修正案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光伏等低碳产业的扶持政策,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此外,一部能协调整个能源法体系,涵盖能源战略、能源安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的基本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进入到草案修改阶段,有望明年出台。

在碳汇领域,我国出台规定鼓励开展和推广清洁机制下的碳汇项目。碳汇实施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以下两个通知:一是2006年12月的《关于开展林业碳汇工作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有关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植树造林的规范性指导意见为地方政府碳汇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二是2008年8月的《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明确实施碳汇工作的责任,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加强项目管理”、“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

在矿产资源领域,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也及时跟进了相关立法的修改工作。1996年曾对矿法第一轮修改后,随着矿藏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我国又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矿法的配套法规中明确予以规定。2009年国土资源部还颁布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了矿山开采整体环境规划、治理恢复保证金、治理恢复方案等相关制度,有效推动了矿产资源领域低碳减排的及时跟进。

在金融领域,为了配合节能减排,一系列推进环境保护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先后出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通知》。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联合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2003年颁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以及《上市公司或股票再融资进一步环境审计公告》,将具有不良环境行为的公司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之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7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又公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上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加强了金融领域对环境保护的调节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低碳经济,我国还将在下一步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订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并将进一步落实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三、结论

我国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碳汇金融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环境正处在一个自我修正、日益完善的发展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力度。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制定低碳经济激励政策[J].福建纸业信息.2010(7):1.

[2]牛桂敏.节能减排.关键在完善结构调整保障机制[J].环境保护,2008(8):8~11.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9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能源资源多样化。低碳城市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重点要开发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资源多样化,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

2.生产消费低碳化。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鼓励和推行低碳消费,实现城市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

3.温室气体减量化。低碳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发低碳技术,改造高碳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全面控制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大连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紧迫性

(一)面临的问题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处于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全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低碳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大连市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虽然对大连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强劲拉动作用,同时也增大了能源消耗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2.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连城市化速度在全国处于前列。在现有技术和能源消费结构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必然增大化石能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承载压力。

3.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大连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有研究资料表明,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4.机动车保有量剧增。大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0多万辆,近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势必增大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5.城市建筑增速加快。大连市城市建筑增速加快。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全球能源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三分之一与建筑物耗能有关。

(二)建设低碳大连的紧迫性

1.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大连市是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极为匮乏、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城市。要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不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等低碳技术,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大连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比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向外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远远超出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逐步提高我市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3.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大连市未来城市地位、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低碳产品出口与对外服务总额等。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也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夯实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变低碳技术优势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我市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与借鉴

(一)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1.伦敦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减排降至1990年的60%。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帮助企业提高减碳的意识,并提供改变措施的信息。鼓励所有企业的新投资都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绿色交通。通过引进碳价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税,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等激励机制,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伦敦打造成为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

绿色建筑。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2.纽约

为了让纽约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公布了《策划纽约》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成立“能源规划部”。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

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严格的建筑物能耗标准,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3.东京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方面:

资助私人企业减排。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为企业提供多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家庭减排。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加装隔热窗户。

建筑减排。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

(二)国际经验与借鉴

1.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城市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最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伦敦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长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纽约公布了《策划纽约》的计划详情,宣布《纽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东京宣布《气候变化策略》,东京则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

2.全方位的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设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更是城市实现低碳的有利条件。

3.量化的减排目标

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世界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有明确的预期和监督的措施是否有效。

4.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低碳城市的启动和发展依赖于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没有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没有主要领域标杆性项目的示范,城市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建设低碳城市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统筹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台,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社会、居民应该成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

四、建设低碳大连的思考

(一)要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大连”的具体规划???????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科技、规划、交通、建筑、消费等多个领域,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增强低碳城市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尽快建立政府低碳经济的领导机构,组织发改委、规划、财政、统计、建委、环保、科技、交通、城建等部门的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明确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具体步骤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十二五”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低碳经济的具体目标融入到各项指标中去。

(二)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要适应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逐步调整产业重型化趋势,大力发展核电及装备、风电、电子信息、风力发电机组、半导体照明、光伏产业、新材料、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低碳经济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要积极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以推动我市低碳经济的集聚,进一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可依托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打造it产业低碳示范产业园;可在瓦房店现有风电发展的基础上,打造风电产业示范园;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

(三)要强化金融理念,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发展趋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设立“碳交易所”,就占领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北京、上海已成立碳交易所,天津、成都也正在积极打造碳交易所。我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应积极谋划,争取建立东北地区的碳交易所。

建议应积极争取政策,将我市列入低碳金融城市试点,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绿色信贷,并通过创建碳交易所,开展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业务,开展与低碳排放有关的国际间合作,刺激公司客户开发低碳产品和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大连市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

(四)要降低建筑使用能耗,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低碳发展的突破口,推广低碳建筑是我市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改进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低碳建筑的生产能力;要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有计划开展节能、保温技术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

(五)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居民的低碳生活

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率先大规模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

要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形成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创建低碳社会。要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低碳、节能、环保办公设备和用品,制定办公资源使用定额标准,进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使我市尽快跻身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前列。

(六)要设立碳基金,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政府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碳基金,把低碳科技支出作为财政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超收分配的重点,确保财政低碳科技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要完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研发成果转化作为考核研发人员绩效的重要依据,进而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并要密切跟踪国际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沿,加强国际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达.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11,03.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08.

[3]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03.

[4]刘怡君,付允,汪云林.国家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J].建设科技,2009,15.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总结篇10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根据省经信委《关于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定于今年6月中旬,由市经信委等15部门联合举办年全市节能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主题

时间:年6月11日至17日。

主题: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

二、宣传重点

节能宣传周期间,企业、机关、学校、农村、社区、军营等要把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作为宣传重点,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在全社会强化能源资源国情宣传教育,普及合理用能、提高能效、减少浪费的节能理念,进一步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三、任务分工

市、县(区)经信部门、节能办要会同联合主办单位抓好本地区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加强组织协调,制定社会影响力大、预期效果好的活动方案;强化调度督导,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成果和经验,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要结合夏季用电高峰形势,加强有序用电,鼓励节约用电,倡导绿色消费,践行节约行动。要通过举办展览展示会、技术交流会、现场体验活动,印制宣传海报、宣传手册,深入开展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倡导全社会进一步把节能低碳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倡导低碳消费,组织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宣传周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节能汽车、高效电机等。要组织工业企业总结和推广节能增效的经验和成效,继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等活动。市县节能监察机构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开展宣传活动,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市、县(区)发改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和本系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印发节能宣传画及手册,悬挂横幅,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市、县(区)教育部门要在各类学校广泛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通过实地体验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合理用能的行为习惯。

市、县(区)科技部门要积极宣传节能新技术,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推广普及节能、低碳技术。

市、县(区)建设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建筑行动、推广应用新型墙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市、县(区)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宣传交通节能成效,推行节能驾驶和操作,倡导公众绿色出行。

市、县(区)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

市、县(区)商务部门要加强绿色饭店、绿色宾馆建设,倡导公众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市、县(区)环保部门要通过典型案例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市、县(区)文化、新闻宣传部门要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县区、部门及企业节能工作动态、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宣传报道社区、学校开展的节能低碳活动,定期播发节能低碳公益广告,宣传普及节能低碳知识。

市、县(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组织开展“低碳体验日”能源紧缺体验活动,以及使用环保再生纸和抵制商品过度包装等专项活动,积极推进公共机构厉行节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各级工会要继续深入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动员和组织职工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开展以“四个一”(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和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强化青少年节能减排实践。

各级妇联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以低碳家庭健康万里行活动为主线,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宣传实践活动,倡导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