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碳战略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38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14-02

2003年,英国政府先提出创建低碳经济,并且表示到2050年减排50%。而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说明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是我国企业需要长期奋斗来实现的目标。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效,达到减排的效果。从国际的角度,企业碳排放总量的减少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走向国际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角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环境绩效,有助于其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因此,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与企业的成本管理相结合。

1低碳经济条件下传统成本管理的缺点

(1)传统成本管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以降低眼前的成本为目标,较少关注企业长远的利益,而低碳经济条件下,只有关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才能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成本管理内容和手段不合理。传统的成本信息源自企业的会计系统,很少计量环境成本,至多考虑企业的废水处理费。而其注重产品投产后的成本管理,事前的成本管理环节较为薄弱,不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考虑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平衡,不合理的投资决策将阻碍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传统成本管理脱离企业的战略目标。传统成本管理目标是降低成本,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排污费等。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分析,而低碳经济理念要求创建低碳社会,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则需要战略成本管理。

2战略成本管理——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

(1)低碳经济对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在低碳风暴已经席卷全球的形势下,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低碳经济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更要贯穿成本管理的始终。无论是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要考虑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以从长远角度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其次,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形势,规划企业成本管理应当采用的方法,进行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最后,采用合适的成本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设定标准时可以考虑减排量等具体的低碳经济的需求,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损害了其环境,降低成本是否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考查成本管理的实施情况。

因此,低碳经济下成本管理的现实选择是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管理,即战略成本管理。结合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具体的成本管理、计算和分配方法,实现企业内外部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2)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的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再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将低碳经济思想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全局,进行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重构,采用标杆分析法或者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进行企业成本的比较分析和考核分析,保证重新构建的价值链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与企业发展的目标。

3低碳经济下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1)成本管理的战略分析。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取得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必须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的环境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环境分析。其包括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政府的要求,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在国际环境背景下,各国要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创建低碳经济。而我国2010年两会的主题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首要提案就是低碳环保问题。就各个行业来说,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努力实行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中小型企业也在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成本管理的始终,以适应宏观环境的需要。二是企业微观环境分析。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企业本身而言,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因废气的排放而承担的监管成本,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对企业的宏微观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后,采用Swot分析法,即根据企业所面临宏观环境,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根据企业的微观环境,分析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将优势发挥的极致,改进劣势,甚至将劣势变为优势,从而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定战略方法。

(2)成本管理的战略方法。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是由每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与价值相关的作业链连结而成的。可以从企业内部、横向、纵向进行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指分析企业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的每个作业链所造成的成本,以及为此而承担的环境负荷。任何一个企业均处在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因此企业可以将自身置于行业价值链中进行横向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调整其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范围,以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纵向分析是指将企业与处于行业价值链中同一位置的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测算竞争对手的成本,低碳实现效果,了解其战略方案,通过扬长避短的策略取得竞争优势。

其次是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所产生的成本动因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的整体规模、结构等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企业由于投资规模、价值链的长宽度范围、提供多样性产品和产品设计等的不合理,而导致的企业承担额外的成本。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企业执行相关作业程序而造成的成本,企业由于生产产品运用的技术处理方法不到位等而形成的成本。

最后是重构企业的价值链。根据企业的成本战略分析的结果,了解到企业在整个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外界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其企业内部、横向和纵向价值链中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根据企业产生环境成本的动因分析,扬长避短,加大环境投资力度,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局面。

(3)成本管理绩效评价。

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应建立及时的反馈系统,即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采用标杆分析法,包括内部标杆和竞争对手标杆。内部标杆就是通过将价值链重构以后企业的成本与重构前已存在的最节约的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在重构价值链以后,是否降低了成本。竞争对手标杆是指将企业价值链重构后产生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以分析其是否取得了成本领先的优势,或者是在差异化战略下是否有成本优势或效益优势。

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可以嵌入平衡计分卡思想来进行绩效考核,从企业所取得的财务绩效、客户、企业的内部运营流程以及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的所产生的成本、所节约的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绩效和竞争优势,以及是否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实现。

总之,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采用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的局面。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除了重构价值链外,还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动因,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制定一些制度性的控制方法,包括责任成本制度等。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贯穿其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2

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需要实现在节能减排和能源合理使用的双重架构之下的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是降低现有企业的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低碳生产架构。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创新,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环境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低碳经济需要依托政策的扶持与技术的进步,实现在能源消耗上的一场革命性转变,共同为整治全球气候恶化而努力。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新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架构,即通过技术上的进步与更新,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说,需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改变经济体系结构,将传统的煤炭经济转变为以新型的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低碳高效的能源生产模式,在政策上指导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行为。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一直欠完善,我国必须全面推进能源法律的立法进程,利用健全的能源消耗体系来指引社会的低碳发展方向,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的低碳经济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结构和定价制度。在国内培养未来的能源市场,使现有能源市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断更新。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广泛的宣传。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调度方是政府,但社会成员对低碳行业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行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当在国内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在生活中培养节能减排的习惯,鼓励百姓以低碳的方式生活。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在其经营管理中贯彻低碳的思想,在生产中使用更加绿色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2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首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行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企业必须实施高效的成本管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成本归根结底是战略成本,在生产中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这也是企业参与现代商业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现代成本管理意味着在员工、过程、生产环节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产品价值的管理,也是经济效益的管理。过去的成本管理仅仅在微观范围内研究成本,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研究的方向转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这一方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更加准确地决定未来的经营模式。再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成本的降低上,也就是尽可能地进行节约,而现代的成本管理将其转变为用最少的支出来换取最多的利益输入,为赢得利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来说,两者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成本降低是没有限度的,后者将该限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升级,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选择需要遵从企业的竞争策略,成本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经营为指导方向。最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竞争环境,企业与市场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辅相成,也相互约束,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其自身更好地坚持局部尊重整体的理念,眼前利益服从未来利益的理念,尽快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更新和升级,以最快速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3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当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尚未能够完全得到实施,一些政策和环境上的不足仍然存在。政府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低碳经济下,需要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重新的解读,由此衍生出内涵和意义与以往均不同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应用范围。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发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立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尚未成熟。从现有的法律体系来说,不同类型与种类的条例数量众多,但各种法律条例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一些制度虽在局部上初具规模,但是配套的制度仍然十分缺乏,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造成诸多限制。另外,我国当前在能源的管理上具有多方力量分散管理的特点,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容易因为利益冲突或者责任模糊等问题产生能源管理工作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总的来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健全的政策环境,积极用法律为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鼓励新型低碳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在政策给予实现低碳排放的企业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对其生产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可以对企业在低碳生产方面的银行信贷、低碳产品的采购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励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2推动成本动因研究,强化价值链解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碳成本已经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当中,所以,企业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决定了发生多大的成本,包括资源消耗多少、碳排放因环境污染所需支付的费用等。进行碳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企业价值链分析具有了崭新的内容和意义,企业价值链是指创造价值活动的完整链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低碳经济市场地位的确立,消费者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化和低碳性,产品的价值也不再单纯是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描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局限于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碳成本的有效控制,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同时,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从价值链中研究碳足迹,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货物运输、产品仓储和终端销售等,整个流程均要对碳排放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3加强内外部分析,明确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分析要求企业对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竞争战略是战略定位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的产品由于低成本属性使得其可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功能的产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低碳的因素;同时,低碳产品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化,满足客户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来看,实施低碳模式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但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来分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主动应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完成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型,这也将成为有识企业的共同选择。

4结语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零售企业;绿色营销;竞争力

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零售业的发展,同时又会带动消费的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稀缺,这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重视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是社会活动的主体,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必然要求零售企业重视低碳经济的到来,应该开发低碳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其本质是要求所有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注重成本的节约,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8月对广西部分零售企业比如南宁朝阳沃尔玛、南宁百货大楼、南城百货等大型零售企业就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8人,占39%,女性122人,占61%。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以下有18人,占9%,21—30岁之间有90人,占45%,31—40岁之间有50人,占25%,41—50岁之间有40人,占20%,50岁以上有2人,占1%,从这一数据反映出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在“您对绿色供应链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回答了解一点占44%;不了解占43%;没听说过占13%。从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措施,员工也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但了解情况不是很深,说明了企业应该更加进一步让员工参与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动中来。在“企业是否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调查中,回答是的占62%;回答否的占4%;回答不清楚占34%。这说明了零售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是否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的调查中,回答否,没有开展绿色办公措施的占15%;回答是已经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占54%;回答不清楚占31%。说明了企业都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员工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占20%;回答环境理念和技能培训占45%;回答开展公司内部环境宣传占20%;其他占15%。从这一情况反映出,企业要重视员工环境理念的培训,让员工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开展哪些措施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相关活动占16%;回答号召员工参与环境相关公益活动占52%;资助环境相关公益活动10%;参与环境保护相关公益活动占22%,从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已有过半的企业开展了号召员工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2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员工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培训,但培训的力度还不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了解,对绿色产品也不熟悉,也有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2消费者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还比较缺乏

众所周知,实施绿色供应链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消费者一般也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来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虽然对“低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低碳意识也逐步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认为“服务价值较高”,这是阻碍消费者践行绿色环保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说,要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2.3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在调查中,零售企业也认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外部的价值链成员的良好合作,这里的价值链成员不单纯包括员工,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绿色,即环保,而绿色的运作在于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最终形成整体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低碳经济模式下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1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

目前消费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低碳消费看法不一致,认为自己作为单个的消费者,与社会强调的低碳经济无关。在我们的调查者发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可程度比较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看重低碳商品,因为标有低碳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非低碳的商品,因此也不愿意购买标有绿色环保产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中的是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碳商品,这部分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消费者低碳商品的好处以及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公众健康和环境意识深入人心,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选购商品的主要因素时才会考虑到低碳商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的全员管理,即把顾客也纳入到自己的核心成员,企业应该要有与顾客实现“双赢”的战略思维,把顾客看作是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要成员,企业在从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其利益关系人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企业在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也是很有裨益。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召回铅污染玩具这个案例,表面上看,美泰及时召回有害产品,但其深层次含义是通过召回有害产品,一方面显示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2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

低碳经济是一种运营模式,企业应该全方位的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为顾客购物带来便利,减少顾客的购买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应该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的需求,对顾客的要求能够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低碳需求的满足给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企业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低碳需求的管理不单纯是营销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整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有个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传统业务流程是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只能适应静态的、单一的营销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动态市场的反应能力。随着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业务流程应该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多样化的、动态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以此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力。

3.3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进行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由粗放型向低碳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每个企业都不是孤立运作的,在全球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气候环境,还包括人文、科技等环境。任何一个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全球“大气候”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的社会责任不单纯是对企业负责,还包括对顾客、股东、社会环境的负责。希望企业在开展运营过程中要有低碳创新思维,开发低碳产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非常低,企业真正经营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更多地是经营自己的诚信品质。金钱不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而永续经营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眼光放远一点,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好,其利润才会滚滚而来。

3.4低碳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

低碳是一种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最终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力。低碳产品通常具有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的产品。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低碳产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供应商提供的节能实体产品;其次是自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营销环境;第三是产品的使用及售后服务要节能环保。低碳应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要进行低碳产品的销售,必须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组成。内部价值链成员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外部价值链成员是由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其中供应商是零售企业价值链的源头。如果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就低碳产品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即使自身具有绿色创新思维,也是无济于事。低碳产品可能刚投放市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于消费者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于新型的低碳消费可能还有点适应不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全员推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慢慢凸显出来。低碳产品要为消费者所接受,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个卖点应该表现为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为竞争者轻易模仿,这样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到来,企业应该成为低碳创新的领导者,零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零售企业必须转变自身的战略观念,牢固树立低碳运行理念,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低碳产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昌荣.低碳营销———低碳消费浪潮下的新营销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4).

[2]王淑翠.荆林波基于顾客体验视角的我国百货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4,(12):16-17.

[3]苏云峰.传统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全网电子商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68-69.

[4]董常亮.“云”消费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京),2014,(10):74-78.

[5]宋继承.o2o趋势下消费者产品需求特性变化与营销策略[J].财经理论研究,2014,(5):89-95.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4

关键词:CDm碳汇渔业;风险;设想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二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布局、高水平起步打造“十二五”海洋经济,将会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效益。

 一、清洁发展机制与碳汇渔业的内在关联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是一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的一种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机制。核心内容是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资金、技术投入,换取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低于本国减排的成本完成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CDm项目获得一定的资金和较先进的技术开展节能减排,一举两得。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而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称为碳汇渔业。如果能够与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结合起来,加强碳汇渔业的资本运作,势必会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碳汇渔业的资产属性符合CDm的资本运作要求。《现代经济词典》1的资产定义为:“由企业或个人拥有并具有价值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资产之所以对物主有用,或者是由于它是未来事业的源泉,或者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取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认为资产是一种在未来可预计的能够带来效益,并且可以估计的财产。而CDm的资本运作要求该项目首先应具有资产的属性。碳汇渔业正具备这种资产属性。一方面它的私有资源性符合财产的属性,另一方面被移除的碳量通过计算可以进行交易,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通过对碳汇渔业进行资本运营,可以实现其资源性收益,也可以实现获得额外性的资本性收益。

 

(二)碳汇渔业和CDm的理论基础具有内在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是CDm的理论基础又是碳汇渔业的理论基础。CDm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机制。而发展碳汇渔业的目的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碳汇渔业实施CDm项目,不但可以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削减或控制目标,而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中更好的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目标。

 

(三)碳汇渔业的CDm收益潜在价值巨大。实践证明,渔业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类在其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海洋碳,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浅海贝藻养殖在提供大量优质、健康的蓝色海洋食物同时又降低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双赢的人类生产活动。据有关专家统计,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230万吨碳。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将进一步带动碳汇渔业的增加,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其中贝类固碳180万吨,藻类固碳235万吨2。按市场年度平均价格10欧元每吨的价格估算,我国碳汇渔业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减排额度高达2300多万欧元。“十二五”期间将获得1亿欧元的额外经济收益。

 

(四)CDm项目有利于拓宽渔业利用外资渠道,为渔业积极分子提供资金来源。一方面,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考核政府政绩的硬性指标,发展清洁生产的资金投入需求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海洋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已经进入重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而由于渔业经济国有化程度较低,中小渔业企业和渔民对投资依赖性仍然很强,资金缺口较大。同时受融资渠道的限制,规模化经营发展较慢。而CDm项目的实施,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又可额外获得国外资金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解决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5

[关键词]低碳旅游;旅游产品开发;Swot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B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物,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目的,追求更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旅游发展新方式之一。一个完整的低碳旅游产品是由低碳交通、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餐饮、低碳服务等基本要素构成(黄英,龙良富,2011)。低碳旅游产品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主要由休闲体验型旅游项目、节能型住宿设施、环保型出游工具、轻便化旅游装备等组成,是可以满足低碳旅游者消费意愿的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是低碳旅游者的衍生物,大量低碳旅游者的有效需求将催生低碳旅游产品的产生与创新。(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2010)。盐城市低碳旅游资源丰富,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本文使用战略分析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盐城具有低碳旅游资源的优势

1.盐城旅游资源品种丰富、资源品质高、分布合理

“低碳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低碳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它是吸引低碳旅游者的客体,又是低碳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低碳旅游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低碳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场合或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场合中,碳排放量比较少,并且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审美、感知、享受、体验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资源。与传统的旅游资源不同,低碳旅游资源更关注低碳排放,这是低碳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本文以此为借鉴并低碳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为依据,根据低碳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及消费人群进行低碳旅游的不同方式,参考传统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对照低碳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将盐城的低碳旅游资源划分为2个主类,9个亚类,17个基本类型,总计71个单体,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5个亚类占全国15个亚类的三分之一,而17个类型占全国77个基本类型的22%。可以说,盐城低碳旅游资源无论在主类还是亚类的丰度上,或在基本类型上都属于比较丰富。盐城市17种低碳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共有71个单体,其中主要集中的观光感受文化熏陶类57处,占所有低碳旅游资源的80.28%,感受自然景观类14处,占所有资源的19.72%。这两个主类合计占了单体总量的100%。而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

具体分析以上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盐城低碳旅游资源呈“三带一区”的分布格局,以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东部沿海滩涂自然风光带,以东台西溪风景区、大丰草堰古镇、白驹施耐庵纪念馆、响水古云梯关等为主体的中部通榆路沿线人文景观带,以大纵湖风景区、九龙口风景区为代表的西部里下河水乡民俗风情旅游带;盐城市区以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等景点组成的旅游区。这种资源分布格局,资源类型相对集中,有利于低碳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利用。

从盐城低碳旅游资源的质量分析看,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的评价标准,盐城市拥有3个旅游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单体总体的1%,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包括4级1个和3级39个,共计40个,占全部单体总数的56%。它们大多为名人故居、宗教祭祀场所等基本类型,部分为水域、生物等自然景观方面的基本类型以及文化场馆、民俗风情方面的基本类型,类型丰富多样,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这些旅游资源无论在设施上还是活动项目上都是相对比较低碳的。

2.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品牌优势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虽然存在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域,但与这些地域相比,盐城湿地在江苏省甚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旅游吸引物,它有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的战略性资源,充分挖掘出它的旅游价值,无疑会有利的推动盐城旅游的发展。在“湿地观光”的品牌效应下,打造低碳旅游产品。

(二)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劣势分析

盐城低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滩涂湿地和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是盐城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但是由于上述地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任何不适当的、过度的开发都会造成旅游环境的恶化及旅游特色资源的消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不断的扩张,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保护管理能力薄弱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盐城低碳旅游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二、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一)低碳旅游发展契机是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机遇

在2010年8月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江苏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授予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的荣誉称号。

(二)全面小康建设社会带来的契机是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来,盐城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网陆续建成,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有关部门认识到了滩涂是大自然赐于盐城的最宝贵的财富,盐城开发旅游资源,力争盐城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大好机遇已经到来。2002年由盐城市人大审议通过,市政府颁布了《盐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围绕滩涂湿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着力点和工作方向。由国际知名旅游公司编制的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规划完成。2003年12月市委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决定:“大力突破旅游业,把2004年作为‘旅游业发展突破年’,加快推进国家湿地生态公园、湖荡湿地风景区、人文景观旅游区‘三大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尽快把盐城市建成享誉中外的‘东方湿地之都’,以旅游业的大突破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大发展……”。这些重要决定都是盐城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的重要社会支持。

(三)周边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是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挑战

盐城的绿色旅游资源虽然很有特色,但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够,与周边地区的休闲娱乐旅游相比,游客重游率较低。与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相比,知名度明显较低。只有合理化旅游产品结构,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树立低碳旅游产品形象。

(四)游客认知度比较低是盐城市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挑战

低碳旅游是近年来刚推出的新概念,游客对于低碳旅游产品的认知度较低,这相比于周边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的游客市场比较狭窄。

三、盐城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通过对盐城低碳旅游开发Swot分析,可见在盐城发展低碳旅游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来迎接挑战,规避或解决好威胁,避免或弱化劣势带来的不良影响,盐城的低碳旅游会发展的很好。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给出了盐城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对策。

(一)产品策略

旅游产品的具体表现就是线路产品。张明,黄翔认为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方面,可以以“低碳”为卖点(张明,黄翔2011)。可以以低碳来吸引游客以及投资商,充分展现其自然的特色,给游客以绿色环保享受。旅游营销是旅游产品实现其最终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营销组合将会为旅游产品顺利进入和占领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明,黄翔)。盐城市低碳旅游观光产品主要设计为:徒步重感红色人文之旅、漫步花林飘香之旅和专线珍禽异兽之观,具体开发如下:

1.徒步重感红色人文之旅

以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和旧址为依托,以烈士陵园为线,以步行的方式让游客感受红人文化,减少了旅游交通中的碳排放。

主要线路:主要旅游路线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以红色文化研究为主,游客市场定位红色文化研究者或教育者、青少年和儿童。

2.漫步花林飘香之旅

春季以便仓枯枝牡丹花为主题。在旅游活动中加入一些以牡丹花为主题的活动,让游客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如猜诗词有奖活动。活动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低碳旅游知识竞猜,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到春游的乐趣,还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加深低碳理念。

秋季以洋马十里菊香园为主题。秋季的园十里飘香,是赏菊的最佳季节,再配合中秋佳节等假日,加大景点的宣传来吸引中外游客。

除了主题景点之外,以羊寨桃花源、五谷奇树、夕照双株等景点为线,突出自然花木,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在旅途中加入低碳理念的宣传和引导。结合景区游客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各大景点之间积极推广电动车、徒步游等旅游方式,缓解旅游交通压力的同时减少出租车的使用产生的碳排量。

主要线路:①春季:便仓枯枝牡丹园—阳寨桃花源—五谷奇树—夕照双珠。②秋季:洋马十里菊香—阳寨桃花源—五谷奇树—夕照双珠园。以观赏花木休闲为主,游客市场定位为爱花者、观光旅游团以及花草研究者。

3.专线:珍禽异兽之观

以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两大主要游览景点,重点突出景区的独特性的优势,开展与丹顶鹤和麋鹿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由于景点相对分散,景点之间采用专线旅游大巴,降低私家车使用以及私家车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主要路线: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游客市场定位为鸟类爱好者、中老年观光团以及国内外动物研究者。

(二)品牌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区域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盐城市在加大低碳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品牌营销战略,塑造自身形象,突出旅游主题,多渠道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具体可从以下两点落实:一是积极提升“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知名度,带动整体的知名度。通过大力宣传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的优势,带动盐城其他景区的知名度;二是积极推广低碳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美誉度。通过积极参加旅游展销会、旅游行业交流会,缔结旅游友好城市,积极推广盐城低碳、生态、文化、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不断提高盐城低碳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促销策略

各大景点可以在网络门户上设立游客碳汇账户,导游在讲解中融入低碳常识,介绍自然碳汇产品都有哪些,旅途中如何降低碳排放等;鼓励游客通过自身体验各种低碳活动来增加碳汇积分,为自己的账户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以兑换相应纪念品和服务。在网络上也可以开放会员制度,积分累计达到一定数额可以升级为景区低碳会员,可以获得优先参与景点开展的各种活动的优先权。让低碳活动贯穿整个游览活动的食、行、游、购、娱各方面,以轻松的游乐活动来倡导健康低碳生活。首先,利用多元化促销手段拓展客源市场,使得盐城成为省内游客的首选,省外游客必选的低碳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次,加强信息网站建设,宣传造势,营造浓厚的低碳旅游氛围,把低碳教育和旅游休闲相结合,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销售。

(四)渠道策略

旅行社可以通过建立低碳旅游产品购买直达车,使得游客在了解旅游产品的时候,能够更直接的进入到低碳旅游产品的专属网站,了解低碳旅游产品。另外可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丹顶鹤保护区设立专人的线路介绍和推销,使得游客能够全面的了解低碳旅游产品,通过与游客面对面接触,在介绍低碳旅游产品过程中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期望,收集游客需求信息。在产品的改良和更新中,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

盐城市低碳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为低碳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客源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满足游客需求的低碳旅游产品。通过分析市场营销策略,对低碳旅游产品提出相对应的可行性策略。盐城低碳旅游产品可通过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促销方式以及网络科技宣传,拓宽游客市场,增加低碳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参考文献]

[1]黄英,龙良富.低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初步构建[J].商业时代,2011(16)

[2]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6)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保护节能减排矛盾关系哲学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对现有经济模式下社会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重新审视和调整,因而难免要造成各种利益团体和个人在若干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冲突,能否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发展低碳经济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

传统经济模式的高碳型特质与全球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的根本缺陷,这一点对我国经济模式也同样成立。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可说是一种典型的高碳型模式,一种以大量消耗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三高一低”的特征十分突出。唯有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模式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也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抉择。然而,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引发现原有经济模式下各种利益主体在各种利益关系上多方面的矛盾冲突,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其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才能确保低碳经济健康、规范化的发展。

关于低碳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矛盾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经济发展与低碳环保这对矛盾之间,实质上应当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要发展、不要低碳,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终究会使发展不可持续;只要低碳,不要发展,那会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唯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是惟一合理的出路,而这正是低碳经济的目标。可以说,实现低碳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理念,是完全合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的,即合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要求。其中,“好”是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是指发展的速度。显然,低碳目标完全合乎“好”的一面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构建和发展以低碳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双赢。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围绕它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地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在于我们首先应当在全社会树立起经济利益与低碳环保的双赢意识和原则。要真正树立起低碳目标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意识,一方面,我们应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意识和低碳化原则,通过普及碳足迹计算来唤起全体公民承担生态责任的自觉性,在经济活动中明确树立起低碳环保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作为一切低碳化创新活动的指导观念,在现实工作中将利用新能源技术、提高现有能源和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等低碳减排的要求与经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等方面利益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破除作为传统经济模式主导思想的利润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做好破旧立新工作,要坚持人本理念,以此来破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物本主义、官本位主义以及单纯经济效益观等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低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行全面考量经济与环境、资源诸方面效益的绿色政绩观,在政绩考核上增加有关低碳减排、节能环保的具体指标,从各方面严格纠正片面追逐GDp政绩的错误做法。

关于全球利益与本国利益的关系

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最先是由英国于2003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提出的,近年主要也是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策划和行动,但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想无疑合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合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应成为全球每一个国家在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的共同指导思想。但对各个国家来说,这里还有一个能否公正认识和处理全球利益和本国利益的关系问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都不同,还有着是属于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而且碳排放量也不同,对于碳排放应当承担的全球社会责任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合理制定减排指标,显然要综合考量本国经济实力、能耗物耗情况、碳排放量情况等多种因素,将低碳减排的社会责任与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统一起来,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如何公正、合理地制订减排指标,既维护好本国利益,又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如何既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又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问题。我国政府在2009年11月底向国际社会公布的大幅度的减排承诺,就是一种惠及本国和全球的双赢承诺。一方面,它顺应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世界潮流,合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彰显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勇于对全人类承担生态责任的良好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消除我国经济“三高一低”的高碳型特质,并有助于促进我国在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关系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化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旨在以低碳目标对传统经济无视环境和资源因素的高碳型特质的扬弃,同时赋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新特质。从哲学上说,这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辩证“扬弃”。其中的“糟粕”,显然就是传统经济模式所具有的“三高一低”的高碳型特质,而“精华”则是传统经济模式所具有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合理有效的种种观念、方法和手段。

显然,低碳经济并没有完全脱离市场经济范畴,传统经济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杠杆等种种行之有效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包括价格、质量、促销、品牌宣传等市场调节手段,原则上仍然适用于低碳经济,只是加上了低碳化的目标和标准的限制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真正扬弃传统经济的“糟粕”,并确立起低碳环保的新特质,还需要在单纯经济活动之外施加一种强有力的力量,这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可以说,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确保低碳经济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二者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依赖、制约的辩证矛盾关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政府部门是当仁不让的重要职责。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同时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引导低碳市场的发展,扶持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利用,对积极实行低碳发展战略的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予以一定的扶持和激励,如实行税收、信贷优惠和产品补贴等政策,或可针对一些领域中能源严重浪费现象,适当提高有关能源的价格,强制性地促进节能和低碳排放等。而地方政府可联系本地区节能减排情况,在依照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制定与本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和政策等。对于企业来说,作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更应当把低碳价值导向与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

关于低碳发展与大众消费的矛盾关系

要成功地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具有广大消费者对低碳技术、低碳产品较大的市场需求,即要使广大社会公众都成为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主体,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基础。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大众消费一般都属于高碳排放型消费,目前低碳消费的市场受众毕竟还是少数,这显然与低碳发展所要求的低碳消费构成矛盾。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规划;国家立法;政策推动;低碳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50-04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主要发达国家在2012年前温室气体减排的种类、时间表和额度等。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被宣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在此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寻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获取清洁能源,转变经济结构,实现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可以说,低碳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在发展模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和突破。[1]而发达国家依借其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的优势,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举措上成就显著,很值得中国的借鉴和学习。

一、从战略高度部署低碳经济发展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部署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战略规划,2009年,又公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旨在实现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的实质性拓展。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旨在占领绿色技术制高点,开拓低碳经济战略新格局。2007年,布什政府开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博弈中积极谋求主导地位。奥巴马政府则将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低碳经济的战略布局、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与经济振兴进行战略对接。[2]2009年,欧盟决定在2013年前斥巨资打造“绿色知识经济体”的战略构想。2009年,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方案,强化低碳经济发展规模。[3]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可谓高瞻远瞩,步步推进,而且形成整体规模,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前导性影响。按照生态足迹理论(ecologicalfootprinteFp)①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是他们认识到自身生态足迹已经大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大生态安全出现种种危机景象,生态环境具有了不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而且导致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结果。这些战略规划是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危机、发展危机、资源危机的应对举措,是对目前全球生态问题深刻和全面认识的必然选择。

二、以国家立法规划低碳经济发展

从1991―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以及《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005年,美国通过新的综合性能源政策法案,确立美国未来能源政策的法律基础。2007年,美国通过《低碳经济法案》,明确促进零碳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目标。同年,美国通过《美国气候安全法》,实施超标排放额的购买制度。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立法形式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4]2007年,英国出台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立法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5]英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走在全世界的前列。[6]2009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形式确立和规划“碳预算”的国家,确立了碳排放目标和低碳发展计划。[7]

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工业化实现转轨后的特定阶段,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呈略低甚至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结构模式,这是脱钩理论分析的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相应关系。正是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由耦合走向脱钩的最终发展态势,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采纳完善系统的立法规划推动低碳经济的战略发展。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因此,从日本的系列能源法规到英国的《气候变化法》,再到美国的《气候安全法》,都显示出发达国家意图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的战略选择。

三、借强力政策刺激低碳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以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1999年,欧盟国家开始推行节能减排的低碳税制政策。2000年前后,欧盟开始实施碳交易政策,[8]通过排放量交易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北欧国家先后在高排放行业开始征收“地球变暖对策税”。英国通过气候变化税、碳基金、资金补贴、碳交易、减排监测报告和独立认证等一整套政策实现低碳经济战略规划和立法规定。[9]2009年,美国开始贯彻绿色能源政策,明确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对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实施排放权交易等。[10]2007年,日本开始实施环境税收政策,对环境污染重户课以重税,对节能减排效应好的高排放用户实施减税。2009年,日本重启“太阳能鼓励政策”,制定“领跑者制度”,推广节能建筑。

实践证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遵循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曲线规律,即从碳排放强度到人均碳排放量再到碳排放总量的倒U型曲线规律过程。这三个曲线过程形成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高峰期到碳排放总量下降期四个阶段。而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借助的技术手段截然不同,第一阶段主要借助能源和碳密集型技术进步,第二阶段主要借助经济增长驱动,第三、四阶段主要借助碳减排技术。[11]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走过第一个发展阶段,正在由二、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所以,从英国的碳基金政策到欧盟的碳交易政策,从美国的绿色能源政策到日本的领跑者计划,发达国家都借助各种碳减排政策推动本国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与环境污染脱钩的战略规划。

四、建设低碳社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建设低碳社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中日本最为突出。日本国内能源匮乏,一贯大力倡导建立“低碳型社会”。福田康夫时代,日本就开始着手以能源和环境的高新技术开发和运用打造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日本《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提出了建设低碳社会的重大举措,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建设低碳社会。生活领域让消费者全部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视化,推行绿色积分制度;家电领域推行“领跑者计划”,对低碳排放量家电购置进行补贴;住宅和办公领域制定“低碳化住宅建设标准”,推进绿色信息通信系统;交通运输领域确定二氧化碳排放量课税标准。[12]丹麦为建设“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出行的自行车运动,首都哥本哈根成为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自行车代步已成为丹麦建设低碳社会的文化符号。[13]2009年,韩国在全国实施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二氧化碳储值卡”计划,鼓舞民众参与低碳社会建设。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不可能一次实现。所以,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绝不是坦荡通途的线型道路,而是人类环境质量的“过山车”。而要削减过山车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低碳社会建设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低碳社会的整体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是控制过山车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是削减过山车低谷路线尽早经过拐点的不二选择,[14]这也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终极原由。

五、对中国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的启示

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能脱离世界的大环境来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不断引进、消化、汲取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展开多层面、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低碳经济的战略层次和水平。[15]

1.战略布局。发展低碳经济关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规划,必须进行战略性布局。[16]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7年,中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同年,《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战略重点。2011年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这些规划对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全局性的部署和规划作用。[17]

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相比较,中国的战略布局必须解决好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中碳排放权的界定和分配问题。只有清晰地界定了排放权限,才能最终实现总量控制、减量排放的战略目的。2009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炮制多个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方案,完全忽视发达国家历史上二氧化碳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历史事实,而且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限。这严重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直接违反国际信守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减排原则。[18]而《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预算分时段、临时性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这对碳排放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来说更是设置了层层壁垒。所以,碳排放责任多少和权限大小直接决定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布局,对未来国际间的低碳经济交流合作关涉重大。

2.健全法规。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通过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的实施,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19]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影响因素繁杂。就中国而言,人均GDp的大幅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倍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而中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效率和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可见,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低碳经济战略发展,重心不在能源效率和结构的抑制作用,而在于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依此实现中国产业转型与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

3.落实政策。我国必须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构建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经验,全面贯彻落实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达国家认为碳税和碳关税是最经济的节能减排措施,所以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上几乎不遗余力。但对中国来说,碳税和碳关税政策对GDp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将使中国经济状况恶化,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所下降,长远看碳税和碳关税征收的负面影响将不断弱化。发达国家的碳金融政策是金融机制的创新,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协调金融制度和碳交易金融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推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发达国家的碳汇政策在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中扮演关键角色,对我国利用土地调整和推动林业发展举措储存温室气体于生物碳库的政策制定具有前导性的价值。在碳捕获技术政策的推广领域,发达国家的政策标准和尺度与我国相差较远,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只具有启示效应。而地方政府则应充分利用好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20]。

4.全民参与。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确保低碳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走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路,这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正值发达国家低碳社会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我国应鼓励全民走低碳型生活之路。这就要加强低碳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要让全体国民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熟知低碳生活的基本要义,并能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建设,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21]

5.国际合作。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这既有助于确保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又能及时表达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利益诉求,并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低碳经济的时代洪流中,实现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转变,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全球性变革。

注释:

①也称生态占用理论,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和服务功能的理论。就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特定的单位人口需要的生物生产力地域空间,以生产人自身所需的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理论可以定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2]陈亚雯.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政策与实践创新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8):1-6.

[3]雷鸣,郝莹,龚迪.世界低碳经济趋势与中国的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10,(4):23-26.

[4]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12-116.

[5]Sternn.theeeonomiesofClimateChange:theStem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55.

[6]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London:tSo,2003:2.

[7]Sternnichola.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theSternReview[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185.

[8]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6-27.

[9]CuiShenghui,niuHongbin,wangwei,etal.Carbonfootprintanalysisofthebusrapidtransit(BRt)system:acasestudyofXiamenc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worldecology,2010,(4):329-337.

[10]LuBing.Developingnewlyemerginghigh-endindustriesinthelow-carboneconomy[J].ecologicaleconomy,2010,(6):131-139.

[11]戴红美.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J].企业经济,2011,(8):58-60.

[12]ShimadaKoji,tanakaYoshitaka,etal.Developingalong-termlocalsocietydesignmethodologytowardsalow-carboneconomy:anapplicationtoShigaprefectureinJapan[J].energypolicy,2007,(9):4690-4703.

[1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6.

[14]孙文生,杨洪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1),

[15]戴红美.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思考[J].企业经济,2011,(8):58-60.

[16]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路[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8.

[17]wangYi.aLowCarbonDevelopmentStrateg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J].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09,(4):240-243.

[18]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5-18.

[19]王志华,陈晓雪,陆玉梅.国内低碳经济研究进展[J].管理学家,2011,(9):34.

[20]张晓艳.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44-46.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8

一、我国生态环境与能源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自2000年至今我国能源的消费需求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以2010年为例,我国煤炭消费量比上年增长5.3%,原油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8.2%。

同时,在能源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开始不断增加,能源可持续发展使用受到挑战。以2010年为例,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使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了3%,超过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

此外,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煤炭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较大,如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以及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也造成了能源利用率的降低。

中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仍在不断增长。近年来,为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源消费问题增速总体上逐年放缓,但能源消费的压力并未完全缓解。目前,节能减排成为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思路和重要任务。以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资源为重点,同时减少有害气体、液体的排放,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

二、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在维持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

美国生态学家哈丁指出,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其结果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恶性污染模式。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主流认识将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导致环境危机在80年代全面爆发。为此,西方的环保思想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源头防治。这一痛苦的过程是发展观升华的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过程,是解决问题整体战略的过程。

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就是要做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的模式即循环经济模式,与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它解决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基础生产方式。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必须能够可持续。衡量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是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就是标尺之一。中国的可持续目标需要一个个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环评来落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靠战略环评来缓解。

三、节能减排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

节能减排被当成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减贫努力和减灾行动构成重大挑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显示,2001―2006年,中国每年因灾损失的粮食从50年代的每年280万吨猛增到3400万吨,损失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也由50年代的2.1%上升到7.4%。若全球气温升高2℃~3℃,中国2050年的粮食产量将下降20%;北方地区和部分河流年径流量会减少2%―10%;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和冰川雪线上升,已开始让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受到严重威胁;而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个中国经济的三大精华地带构成直接威胁,损失难以估量。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增长主题。“十一五”规划确定将单位GDp的能源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减少10%,而建筑节能的目标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目标的2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比2010年少10%,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少5%;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用水量要分别比2010年减低18%、18%以上和30%,主要污染物排放绝对量减少1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2%左右,森林覆盖率从20%提高到22%。

(二)我国节能减排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实施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环境价值不能完全纳入经济核算体系是制度性根源。环境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人类需要角度评价的工具价值;二是环境本身发展所体现的内在价值。其次是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性,阻碍了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从全球贸易看,发展中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或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主要输出产口附加值高的成品或所谓的高技术、非物质成品,同时从发展中国家输入自然资源。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为了保持产品竞争力,不可能率先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消耗的环境价值更大程度地计入新产品价格,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约束趋于紧张。

鉴于上述问题,我国必须推出有效措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首先,政府应大力宣传,出台可持续政府绿色示范采购政策,通过加强可持续理念的示范和引导,引导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意识,以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鼓励人们购买绿色产品,同时对包装材料、方便餐具等的使用范围广、潜在污染危害重的污染产品开征污染产品消费税。

其次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竞争力;从产业链角度看,需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使价值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从区域角度看,要发展低碳工业园,开拓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区域;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要鼓励低碳产品、代碳技术贸易,但要反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由设置的各种绿色壁垒;从全球金融角度看,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在新能源革命来临之际,中国与发达国家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入绿色长跑的中国企业,不但有尚德、天威英利等新能源公司,还有远大空调等传统企业。这些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没有把节能减排当成自己的负担,反而当成确保自己未来长期成功的竞争优势和重大机遇。

四、中国实施节能减排的着手点

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加快发展生活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促进高技术产业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其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循环经济理念,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要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要围绕资源高效率,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

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民族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五、结论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并共同研究的课题,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以节能环保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我们把握重点,加速推进。企业经济增长要从单纯追求传统经济增长转向持续发展,从单纯追求企业发展转向追求社会和谐,从单纯追求传统经济增长转向追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要追求社会经济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与外需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增长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直线型单向过程向循环过程转变。大力促进调整产业与产品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尽快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增长方式,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何建坤,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与机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2]张小冲,张学军.循环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朱红伟.经济循环和循环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董骁,冯肃伟.论循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营销环境;营销策略[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4-0033-02

1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

2低碳经济的背景和意义

2.1背景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基本特征的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①温室气体剧增;②温度的升高;③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正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2.2意义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代替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3低碳经济下企业营销环境的新变化

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许多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期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英国、德国、美国在制定新时期的低碳经济战略时都把环境保护作为了一项很重要的手段。环境保护的提出不仅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本国的经济向着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靠拢,同时也给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4低碳经济下企业营销策略

4.1产品策略

作为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每一个利益集团只有走技术创新道路,为消费者提供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防止资源浪费的、有效提高效率的产品。

中国有关学者指出,目前中国的低碳产业技术尚不成熟,低端设备产能过剩,很多人看重这块“潜在的蛋糕”,看到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与投资需求,却往往忽略了其替代传统能源的原始任务,忽略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只靠扩大低碳产业来实现,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的努力方向,才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低碳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只有以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品的发展,促进能源节约和资源可再生及高效能低碳产品的开发,才是低碳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因此,企业树立牢固的低碳理念是低碳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

4.2价格策略

企业在对低碳产品进行定价时,应综合考虑产品定价所涉及的因素,如低碳产品的需求情况、低碳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价值情况等,来制定出适宜低碳产品的价格。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低碳产品给予研发资金上的支持、税收上的优惠,对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以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样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低碳产品价格,促进消费者购买。

4.3渠道策略

传统营销依赖层层严密的商业渠道,并且辅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广告等进入市场,这是典型的“高碳营销模式”。而低碳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科技的力量,采用“低碳营销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低碳产品的属性,建立分销渠道,并且在营销过程中树立渠道成员的低碳意识。

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产品属性来选择和建立低碳产品的分销渠道网络,实现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运输指的是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量,使用清洁能源为特征的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算路线,克制迂回和重复运输;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能源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低碳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

4.4促销策略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看,由于低碳产品现在正处于导入期,因此企业的促销策略应首先树立营销人员的低碳意识,然后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挖掘、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引导消费者了解低碳产品、接受低碳产品,并进行合理的消费。

因此企业因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引导,提倡与鼓励消费者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树立“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控制或者减少个人及设备的碳排量,以此引导消费者的合理消费。低碳生活,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强调它是一种态度,而非能力要求,只有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地建立低碳社区、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企业的低碳营销才会落地有声。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森林既是吸收碳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林业部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学习挖掘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Co2,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

王春峰: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