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36

新兴市场策略篇1

“icare”策略提升i用户价值

从iBm技术路线来看,i和p两个平台融合是iBm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的。从power4的时候,这种融合趋势就变得比较明确,那时候i和p都采用power4,到power5时走的路线更接近;到power6时,周边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i和p两个平台自然而然地走向融合。

如何给用户带来效益与长远价值呢?iBmpowerSystems资深产品经理贾成儒认为,合并以后,iBm变得更有力量。换一句话说,在硬件开发上只要开发一个平台,就能够让两个操作系统获得比以前更好的高效运行状态,“i的客户从此不必担心他们的计算机会不会有下一代,它的确会有下一代,因为i跟p合并以后,power平台变成iBm所有服务器中最大的一个平台。iBm会持续不断地增强power的技术创新力量。”贾成儒说。

从另一方面来讲,power这个平台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领先,并且仍在逐年上升。因此,对于i的客户来讲,他们的利益在i和p两个平台融合后反而得到更长远的保障。目前6.1版本在power平台上运行高效而稳定。该版本是2008年3月推出的,2009年上半年iBm就增加了许多新功能,贾成儒透露,2009年7月、11月,iBm会陆续再增加新的功能。明年power7出来的时候,iBm会推出7.1版本,并在未来的两年里持续不断增加它的功能。

虽然,iBm还没有提供未来power7处理器的技术规格,但是,贾成儒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明年power7出来的时候在内核数量上将有大的突破。power4、power5、power6都是双核,power7将是多核,通常iBm在做多核的时候,不是说只在原来基础上加一倍。”

可以看出,无论是平台融合还是内核技术创新,iBm期望通过“icare”策略真正提升i用户的长远价值。

新兴行业成power增长要点

即便是在过去10年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power也同样难逃国际金融危机对其影响。面对power在中国市场增长放缓这一事实,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大中华区powerSystems总经理韩忠恒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台湾和香港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自2008年10月份后,这两个地区市场开始下滑;第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没有复苏的成熟行业市场也不容乐观。

那么提升市场的要点是什么?韩忠恒的观点与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渠道委员会副秘书长陈胜喜的观点一致: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中小型iSV的营业额有较大影响,最高幅度可达30%左右。不过这个30%不会完全转嫁为对iSV的压力,因为有很多新兴行业可以去开拓,与iSV开拓新兴行业同时也是it厂商的机会。

因此,iBmpower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每年一度的iBm2009iworld论坛上重点强调了寻找新兴行业的Si、iSV成为合作伙伴的策略,尤其是与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相关的行业,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这些都将成为iBm今后关注的重点。

“在这些重点领域,iBm不断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与更多的iSV展开合作,以使更多基于iBmi系列平台的优秀行业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成长型企业用户。”韩忠恒表示,“目前,有超过2500个iSV提供的5800多种应用和成熟、稳定、简单易用解决方案运行在iBmi平台上,帮助用户简化it基础架构,实现更大成长。”

新兴市场策略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43-0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和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相继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国际视野和略战思维。同年又提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三条科学依据,即“产品的需求市场要稳定且有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明确界定,即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内的,未来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3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良好态势,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一,在2013年整体经济低迷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回升,尤其是上半年在工业经济总体弱势中逆势上扬,部分产业增长速度达到工业经济总体增速的两倍左右,成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盈利状况良好是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收获。部分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同期工业总体增速。有关专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远高于工业发展速度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助推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

第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是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大亮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比例占工业领域的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50%以上;各地均出现了一批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例超过5%甚至超过10%、具有国际先进研发设施和工程化验证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涌现了超千万亿次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大规模基因测序等重大成果。

第三,2013年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

第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重要变化,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数量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比例超过70%,在国家实施的重大产业专项中,民营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占到50%以上。民营企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主导的内生路径、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径、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路径以及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路径相结合。

(一)市场自选则下的内生路径

即在自然市场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其自身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的过程中,得到市场拉动进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产业不仅原有优势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将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其市场地位的确立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也极易受到市场选择中的盲目性、市场波动性以及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政府干预下的外推路径

政府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在于从其萌芽发展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因此发展速度较快。另外由于政府的政策不会轻易波动,因而往往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一路径对于技术亟待突破、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要。然而这一路径也有其不足,例如由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自然市场竞争和市场自然选择的经历,产业素质相对于市场自发方式可能比较低,其自身优势的固化和加强程度也可能相对较低,由此其对外界的抗干扰和应变能力以及自发展自创新能力也随之弱化。

(三)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发生在市场与政府共筑的环境中,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外部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市场自选则路径下相关产业往往受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刺激,促进其要素的充分优化配置以及技术的创新。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就其发展而言,市场作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政府的推动则更多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四)内源式和外源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内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产业将自身的固有优势与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外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从外部直接引进技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内源式发展路径使得新兴产业可以通过研发和创新获得自主专利及知识产权,这也使得其承担的研发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外源式发展路径中引进技术的所需成本通常只有自主研发和创新成本的1/5至1/3,且引进技术因较为成熟而风险较小,然而由于一些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进口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使其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是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机制,而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可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技术、市场与制度的协调互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重要视角。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创新及其产业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等特点。其技术的突破对产业发展起到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群、产业配套体系和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是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大、投资风险高、经营模式不成熟等特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目标是加快从新兴市场向大规模市场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具有三种机制:

第一是应用示范机制,政府通过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不断完善技术体系与产业配套体系,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成熟度。第二是规模化发展与价格形成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项目示范等方式对新产品进行市场支持,促进新产品的规模化使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最终使新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成熟市场。第三是经营模式创新与政策退出机制。经营模式创新是新兴市场转化为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环节。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盈利模式时,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机制进入了良性循环,产业体系与生产要素开始进行市场化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政府早期的扶持政策也进入了逐渐退出并让位于市场化机制的阶段。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刺激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一项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经济资源配置等的系统工程,系统化的政策制度设计与支撑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激励机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标准、市场、投资、产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经济要素的配置机制。其政策体系可以划分为发展规划、科技投入、创新政策三个层次,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创新平台、产业调控等,其主要目标是调控产业布局、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主导设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促进产业化等。

四、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策建议

(一)强化投入期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获取先动优势

产业激励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降低产业风险。一要积极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和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个环节给予财政补贴。二要加快制订有针对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和消费者补贴政策,拉动国内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有效组织公共研发,形成多样化技术储备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需要政府不同的政策支持。政府政策的目的在于构建环境,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社会环境资本,如区域文化传统制度条件与知识产权保障等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期和成长初期,主导设计的不确定性高,政府应通过科技计划等方式,加大公共科技投入,以达到最佳的公共效应和政策引导效果。

(三)以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设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设计走向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市场不确定性高,专业化设备投资大风险高,产业配套能力弱,主导产品没有经济规模,政府作用在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投资沉淀成本以及用户使用创新产品的转换成本,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期,新兴产业技术不断成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商业金融创业投资和其他社会化资金大量进入,市场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不宜再有大量的财政科技投入。政府应重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创业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制订产业发展指南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提升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更多市场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杨丽娜.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n].经济日报,2014-1-6(1).

[3]柳卸林,程鹏.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1:全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狄乾斌,周乐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92-96

[5]乔晓楠,李宏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9-15

新兴市场策略篇3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金融支持,机理及政策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我国,产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对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金融学术界的重视。1970年以来出现的金融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论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Beck(2000)[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探讨,就我国国内而言,谈儒勇(1999)[7]运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丛林(2002)[8]、张金瑞(1990)[9]、庄卫民(2003)[10]等分别对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支持机理,此外,宋泓明(2004)[11]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为国内学者展开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龚仰军(2002)[12]等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并局限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考察,没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划分,来深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顾海峰(2010)[13][14]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理论认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过程,应包括金融支持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过程。其中:产业类型的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中间环节与重要保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终目标。而顾海峰(2010)[15]则讨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对策问题。

本研究认为,产业优化选择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论文网。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过程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特别是国家进入“十二五”时期工商管理论文,随着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以分析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为切入点,针对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作为区域样本,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层面与市场性金融层面系统性地提出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对策。本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与思路

(1)产业优化选择的原则

①比较优势准则。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的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学说。虽然在区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都具有某种资源的相对优势,但某一区域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客观上要求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突出产业的地域属性,即强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②产业关联准则。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产业关联度原则,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产业。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供需关系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

(2)产业优化选择的思路

产业选择的思路就是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指标,来实现从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功能。其中,发展潜力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技术进步潜力。20世纪50年代,索罗运用著名的索罗剩余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资本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索罗之后,罗默、赫尔普曼等又进一步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生模型。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论文,80年代以来已经达到60%-80%。一般主要从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劳动者比率、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本研究选用技术进步速度作为衡量指标,其中:

科技进步速度n=Y/Y-α·(K/K)-β·(L/L),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所得,Y/Y为产业产出的增长率,K/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②市场增长潜力。本研究选用需求收入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国论文网。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

③增长表现:本研究选用产值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表现的指标。

本研究通过给科技进步速度、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增长率等指标社定一定的评价权重系数,即可得到任何产业的加权平均值,该数值就反映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潜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过选择加权平均值比较高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本研究设计的产业优化选择的战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

产业优化选择机制包括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无论在何种机制下,金融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选择机制和市场性选择机制。其中,政策性选择是指在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时,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市场性选择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金融资源流向边际收益高的优质产业。两种产业选择机制并非是对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选择也要通过市场性选择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工商管理论文,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目标。需要说明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政府产业目录的比重大小,完全取决于金融资源在产业优化选择过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以及下面将给出的金融支持对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效率问题。本研究认为,金融支持产业选择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作用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性金融对产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使我国市场性金融更好地发挥产业选择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产业选择作用,特

别是关注政策性金融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法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国际上各国产业政策的实践证明,在任何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中,市场机制作用总存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一旦出现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的阶段或范围,政策性金融就要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如图3-1所示。从图上可以发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商管理论文,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3-1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图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产业优化选择的目标在于从处于低附加值状态的一般性产业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必须强化金融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应体现政策化扶持原则,这种政策化原则不仅体现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体现在市场性金融方面中国论文网。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政府间接干预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引导金融对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效率。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比较全国各个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势,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值很大,但因其处于发展初期而导致产值较低的发展水平,这时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

①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产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模型,政府从中选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居前的若干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然后重新对选出的若干产业进行反复比较筛选,确定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贷领域参与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引导政府全资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对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上海已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

(2)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这是通过政府干预商业性金融活动来实现产业选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标,也属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畴。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所表现出的低产值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信贷要求,如果信贷利率过低,则损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如果信贷利率过高,则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接受高启的融资成本。这时工商管理论文,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通过补偿市场利率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部分,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支持上海的产业选择活动。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首先,政府对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实行财政补贴或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活动;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再者,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贴息方式,来引导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活动。

(3)政府应通过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活动,并利用资本市场强大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

具体的政策支持流程为:政府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明确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并引导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来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企业股权,一旦并购成功,意味着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四.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优化选择的政策设计

市场性金融支持上海产业选择的思路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手段,来引导市场性金融对上海产业选择的支持活动,从而实现上海市场性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功能,优化上海产业选择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换效率。市场性金融支持活动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开展金融支持活动,这明显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预原则的政策性金融。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方面给出支持政策:

(1)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良好协作机制的构建,并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体的政策支持组成体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应积极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动的开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工商管理论文,政府要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发起建立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公布企业的信用执行状况,为金融信贷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市场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为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项目)本身,还取决于信贷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

②政府应积极推进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良好的银企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信贷是基于风险内部化的,如果没有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则商业银行将承担全部风险,根本无法实现风险的转移与分散功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承担载体往往处于发展初期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或质押标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而放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贷款。于是,由政府推进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上海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呈现低产值发展水平状态,难以获得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青睐,而这时作为市场性金融机构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赁公司、上海财务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下,优先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因为政府毕竟拥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所以这样的政策性协调、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支持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论文,也是容易操作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还可为其他非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参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活动启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导作用中国论文网。

(2)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这时,如果上海具有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则载体企业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企业产权的转移,使拥有资金实力的新股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载体,从而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与完善上海的产权交易市场,实际上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的可行路径,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引导机制的形成,也是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的重要补充,拓展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尽快进行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筹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产权市场的参与主体、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形式、产权市场的交易标的的评估与定价、产权市场的交易规则、产权市场的监管制度等交易监管政策,并提供科学有效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软件、固定的交易场所、专业化运作的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五.结论与展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应包括产业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过程,其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比例结构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配置。而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整个过程中,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主要目标是从低附加值的一般性产业样本中,遴选出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产业优化选择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性产业优化选择的金融支持机理与对策问题。本研究构建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机理性架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和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对产业优化选择的支持过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论文,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是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作用于信贷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作用,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产业优化选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制定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与金融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

策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升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在国家关于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现实背景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融学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彰显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成果将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础,为金融学术

界继续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King,R.G.,Levine,R.,1993a,“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Quarterly

新兴市场策略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0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若仅仅依靠市场的发展机制则无法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作用。对此,为了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继续发展,我国在2010年国务院就曾出台表明,各级政府需出台政策措施,并着重做好财税政策的引导工作,但在现实中,我国的财税政策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1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优化方向

11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方向为优化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非产业当中的一项环节,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市场地位的培育及产业自身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不断投入,若政府将该产业的发展视为短期发展,仅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而加强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必然会对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使得产业无法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时,应以长期的发展目标来进行优化,着重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1]

12以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为优化目标

财税政策虽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财税政策不可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常常出现资金补贴过多现象,这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极易对政府政策产生依赖,缺乏对市场开拓及技术研发的动力。从以往的财税政策实行经验来看,政府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助上普遍是在初期执行阶段时临时开发的相关政策,且资助方向主要以环保及社会效益方向为主。[2]

13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财税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新型产业,在发展初期必然会存在较高的风险,且在技术以及生产上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面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兴技术及新兴产业形态时,政府的财税支持方向需适时做好调整,并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做好评估工作,对其中隐藏的风险做好掌握,使政府财税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经济环境,能够对新兴产业的各个领域做到及时的支持与资助,使其更符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3]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21改变财税减税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持,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可利用改变财税减税政策,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所积累的资产、技术、人才等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扎实基础。因此,政府需改变减税结构,利用财税政策使传统产业能够向着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具体实施方向:一是扩大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使产业结构在实现提升的同时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新兴产业投资项目的所得税进行适当的减税,支持传统产业通过收购等方式投资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三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财税优惠,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向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看齐与发展。

22政府可将扶持方向放于环保、技术研发领域

从国外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当某种产业开始兴起时,其兴起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参与市场的竞争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在市场当中会遇到各种技术及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新兴产业往往对自身经营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制度的建设范围也是在与多个企业进行竞争后才逐渐完善与进步的。因此,财税政策的扶持重点,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创新与建设,对当前社会所存有的公共技术以及科技服务结构给予充分的支持;其次,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过程中进入了瓶颈时期时,政府需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支持;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支持上,财税政策可根据产业产品与技术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利用产品安全标准、法律等措施来推广产业产品,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开拓有效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参与市场的各个竞争时,财税政策并未参与或指导其竞争犯过错,而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23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财税扶持

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主体地位,政府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核心,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财税扶持。例如,对当前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项目研发给予相应的全额税收抵免制度,也可针对科技型大学或科研院校的立项项目给予资助。针对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或其他科技项目实施财税支持,虽然会在短期当中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税的支出,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有着极大的贡献,对提高我国未来的财税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

24科学划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根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其财税优惠政策可从三个方向进行划分:第一,在对环保产业的财税政策上要以引导投资为主。首先是对财政基于一定的支持,针对财税政策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加大财税执行力度,并在政府的采购环节上推广环保产品;其次是对环保型财税、资源财税进行改革,对消费税制进行完善。第二,财税在优惠方向上主要以支持信息技术的产品为主。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市场范围较大,这也意味着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政府需做好专项财政支持工作,对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兴产业做好扶持与推进,以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型工程来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第三,加大对设备指导产业的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我国技术设备生产型产业的进口材料、进口零部件等实行免征关税与进口增值税的优惠力度,使我国技术型新兴产业能够在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发展速度。

3结论

综上所述,财税政策的支持意味着需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来进行重新塑造,在财税政策的优化方向上,财税政策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方向作为优化指标、以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为优化目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财税政策三个方向进行优化,并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改变财税减税政策、将扶持方向放于环保、技术研发领域、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财税扶持、科学划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四个方向来改革财税政策,使其更符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从而更有效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民,胡小梅,王蓓空间效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运用――基于省域1997―2010年高技术产业数据[J].财政研究,2013,3(1):67-68

新兴市场策略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94-05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低消耗、高附加值和强带动性的优势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青睐。“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不仅是产业培育研究的重点内容,更是各地政府实践操作的指南和运行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当前研究现状看,部分学者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王利政(2011)基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区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来研究;王大明(2011)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政府和市场共推型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狄乾斌、周乐萍(2011)则从组织模式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采取柔性产业组织模式和依附高新技术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看,一是当前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的模式研究,缺乏整合和系统性的理论;二是多基于以往相关产业培育模式而进行的借鉴研究,缺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践的理论总结。这样,导致了模式研究难以全面、具体地指导地方政府实践操作,是导致地方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模式选择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和需求,结合各地政府的实践探索,概括和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以求理论层面的系统化以及对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产业来源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其必然有其依托的基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转型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在前期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从产业来源情况看,可以分为两种培育模式,即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一)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

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即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通过引入高新技术或进行要素重组。一方面,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催生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变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传统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技术相互促进,同时,精密加工、机械电子和数控装备等尖端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跃进,从传统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王大明,2011)。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三种运行方式。一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式。主要是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吸收,用高新技术设备代替原有关键设备,增强技术含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并使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转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传统产业的资源支持方式。主要是一些具有支柱作用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传统产业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通过投资、产业配套或直接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向新兴产业输出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三是传统产业的要素重组方式。主要是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已不适应现有经济发展需要,在有序退出经济领域同时,对现有要素进行清算和重组,其中部分要素通过投资、金融中介等多种形式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我国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熊勇清、曾丹,2011)。该模式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同一过程,即使不能在传统产业内部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资源和要素也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持。因此,我们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注重该模式的充分利用。

(二)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即在新兴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其中的战略性要素,选择那些具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由于战略性本身缺乏具体衡量标准,以及出于产业选择本身的便利,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大多基于之前的新兴产业,选择那些相对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

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的运行要注重两个因素。一是对战略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对于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战略性,主要看其是否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主导性和拉动性作用,这主要通过查看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贡献率和作用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产业是否具备战略性以及战略地位大小的主要标准。二是新兴产业战略化要注重地方差异性需要。如果在地方政府对产业的竞争中,能迅速和有效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如果忽视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特性,将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个性化培育和竞争性优势培养。

这种模式优势是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经验,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期内实现培育发展,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地方发展重拾传统发展路径,简单地在新兴产业前面加上“战略”二字,而不去思考二者的差别,沿用旧的培育思路和政策,突出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内涵和满足不了其培育需要。

二、基于培育主体视角的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兼具国家战略和市场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其发展。然而,政府和市场作用机制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培育模式。具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推动模式以及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三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即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解决是否培育,培育什么以及怎么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保障这些问题的实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苏联时期,这种产业培育和发展模式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淡化,但在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依然存在。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投资和风险巨大,且更多体现国家战略,所以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还比较突出。这种模式具有“政府选择——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并制定政策性的培育方案;其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遵照执行其制定的培育方案;最后,为保证培育方案的落实,政府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奖惩政策与措施。其优势在于,政府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和全部力量,在短期内就完成某项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培育,却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与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决策风险较大,政府财政成本较高。

(二)市场推进模式

市场推进模式,即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主体,他们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机制,自主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利用市场集群效应和资源带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众多新兴产业的形成基本都是市场推进模式的结果。我国随着市场体制完善,利用市场推进模式实现产业培育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以来,已有270家企业上市,从创业板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900亿元(侯捷宁,2011)。这些上市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新技术行业,反应了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力的推动效应。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市场引导—企业投入——资源集聚”。首先,有比较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发出新兴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并具有比较便利的资源流动机制;其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些具有较强市场洞察能力的企业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潜力好、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这种模式关键需要企业具有洞察能力和开拓精神,其优势在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企业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市场资源快速实现流动和集中。但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培育,其过程将是漫长的,而且仅靠个别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承担的。

(三)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

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在宏观层面政府负责战略引导和优化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依靠市场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和协作关系。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作用幅度和结合程度不同而已。这种模式的运行依靠政府和企业各自作用的发挥,政府负责产业培育的规划引导,以及在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根据政府引导和政策诱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集聚方式,负责具体的技术研发、商业化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行为。这种模式的运行关键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并形成互补互动格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调动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将政府决策的随意性与市场作用的盲目性降到最低(王大明,2011)。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应该采用该种模式。

三、基于技术创新方式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为核心内容,无论是产业形成基础,还是竞争优势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的。然而,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原创性和学习性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可以有两个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即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

(一)技术领先模式

技术领先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基于在国内外较为领先的技术基础上,围绕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而形成的持续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产业培育中,由于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已申报专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王利政,2011)。因此,生物产业发展中完全可以选择技术领先的模式。技术领先模式是采取“现有技术——竞争创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即在领先的学科和技术领域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然后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推向市场获取商业利润和吸引投资,进而不断培育出新的产业分支,实现产业化。这种运行机制要求,一是产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较为成熟,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二是所属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研发优势、雄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等条件;三是政府在产业培育中重点关注基础研究领域,这是市场和企业所忽略和不愿投入的领域,以保障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的支持。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而发生作用。一方面,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并具有实现不断创新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其竞争力较大,垄断利润较高。但对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我国目前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优势比较缺失。

(二)技术追随模式

技术追随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在没有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较低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吸收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技术,然后再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如湖南省2010年1-11月,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达1.47亿美元,是2009年全年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5.4倍(解佳涛,2011)。同时,技术引进质量进一步提升,使轨道交通、电子信息、钢铁冶金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这些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技术追随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技术引进——吸收创新——产业化”。首先,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后发学习优势,技术的引进是前提基础。其次,对引进的技术,必须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使其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同时,在生产实际中,基于引进技术和现实需要,实现技术的再创新或集成创新,获取自身的创新优势。最后,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见,消化吸收能力是成功的基础,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政府的作用主要在高新技术领域,确定技术发展方向,为企业技术引进提供战略指导,同时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优惠政策,保障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里,我国还没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或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之下,因而,这些领域适宜采用技术追随发展模式。关键是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新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四、基于侧重领域视角的产业培育模式研究

从产业供给和需求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可以分为供给方培育和需求方培育两个方面。由于培育政策关注重点不同,便形成了两种培育模式,即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

(一)供给方培育模式

供给方培育模式是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财政、税收、土地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重点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集群发展,传统的扶持政策都属于这一类。“长期以来,国家支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多地是从供给出发,通过提供公共研发支出和促进产学研合作,以期加快由研究到产品商业化的周期。”。供给方培育模式的主要方式是:企业需求分析——政策供给——推动集群发展。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需求进行分析,了解需求状况。其次,根据企业需求,出台优惠的财政、税收和技术等政策满足这些需求。最后,依托高新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企业的集聚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供给方培育模式优势在于更多关注于企业的技术和资金需求,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产业培育路径较短,见效较快。不足在于,政府扶持痕迹明显,容易导致企业依赖心理,并不能形成长效性的激励机制,容易形成扶持政策的“短板效应”。

(二)需求方培育模式

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手段,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竞争和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美国学者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土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当今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如日本2006年为实施“太阳作战”计划,通过发放补贴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美国2009年为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对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每台节能洗衣机补贴75美元,电冰箱补贴75美元到125美元(冯春林,2011)。需求方培育模式主要在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市场规模和规范市场运作三个层面来发挥作用。引导市场消费,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扩大市场规模,是通过财税扶持政策、外交、金融政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市场运作,是不断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行业自律能力,从而保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当前我国各地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时,不能只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方的扶持,还强调从商业创新、市场培育和需求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从而体现出供给扶持和需求扶持“双管齐下”的政策趋势。

五、模式应用建议

(一)系统研究和逐步探索培育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并要注重不同模式的互动关系和优势整合的研究。同时,先行地区要注重对自身模式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形成创新型的培育模式,以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二)科学看待不同类型的培育模式

不同产业培育模式内涵不同,适应的领域和条件也各不相同:传统产业改造化模式适应于在当地占优势地位的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则适用于比较成熟的、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领域;政府主导模式,适用于产业培育初期,市场推进模式更适应产业发展后期,政府和市场协作模式则要贯穿于整个产业培育过程,并在其中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技术领先模式和技术追随模式要具体根据产业核心技术的成熟度和领先性来确定;供给方培育模式和需求方培育模式,正在出现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因此,应科学分析,适当选择。

(三)综合的选择培育模式

以上分析的模式,都是基于某一研究视角而进行的划分,各种模式各具自身特点和优势,四类模式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综合运用而且可以起到优势互补效应。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选择这四类模式,从而避免简单依赖某一模式的不足,如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应用技术领先的新兴产业战略化模式,同时,也可以实行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培育模式。

(四)动态地调整培育模式

政府在具体运用某类模式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自身产业现状和模式特点加以选择,更需要根据产业培育实际情况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调整,这不仅是产业内在成长周期规律决定的,也是适应周围竞争环境变化的需要。例如,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某产业完全可以从技术追随模式调整为技术领先模式。因此,培育模式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关键是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去选择和调整培育模式。

新兴市场策略篇6

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战略性”决定了产业发展所依赖的主导技术只能通过重大自主创新取得,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大;“新兴性”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产品产业化的风险高。除此之外,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政策、市场、金融和政治风险。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来源于政策的非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并在国家和军工企业两个层面有不一样的表现。在国家层面,国防工业受到国家严格管制,国家国防建设政策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国防经费投入规模和变化程度与军工企业整体效益相关性强。如果国家大幅度削减国防建设规模或放慢建设速度,在面对实现核心保军能力的“硬”约束下,国防工业只能将有限资源优先安排军工领域的生产,压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用领域的投入,导致民品产业发展受限。例如,我国大型运输机运-10项目的反复与最终下马,没有稳定的发展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企业层面,军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发展受国家政策指挥棒影响较大。少数军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争项目和拉投资,较少考虑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例如新能源汽车业纷纷“搭车”低碳概念,然而,目前国内纷纷上马、上路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真正低碳的,无论是燃料电池、生物汽油,还是电动汽车,以现有的技术条件,都还做不到低碳。

(二)市场风险

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民产业化面临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是影响该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习惯于指令性计划的军工企业,市场风险意识差,往往跟不上民品市场的节奏和竞争形势,民产业化的风险高。二是产品生命周期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的初创期,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速度快,技术创新的机会多,但国防工业的技术开发是按国家计划进行,一旦技术完成并经过在军品上的试验定型等过程,可能就错过了发展新兴产业的窗口期,始终无法占据行业发展的主导权,存在技术滞后的风险。

(三)金融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行业,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且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融资需求有所不同。而国防工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军工产品的利润限制性定价规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需求间相互矛盾,使企业始终处于融资需求缺口较大的状态。无法及时融资的原因有:一是制度性融资障碍多。受保密等因素影响,国防工业的信息披露受到严格控制,与进行市场融资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冲突。二是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和债券是国防工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与上市或公开募集相比,贷款和债券利率要高很多,且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无法及时缓解企业资金需求。因此,融资手段的匮乏和融资机制的不完善,可能无法为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及时有效金融服务,造成因资金链断裂丧失产业发展机遇或产业化失败。

(四)政治风险

国防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都事关国家安全,是重点保密对象。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个转化技术的前沿性与保密性之间的矛盾。如果国防工业将国防科技最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很可能会产生关键技术的外泄,影响国家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此外,国防工业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对科技人员的依赖程度较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诱导下,军工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风险加大,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研发能力,甚至造成国防领域核心技术泄密。不同的模式里各种风险源并不一样。“裂变”模式对传统国防工业依赖性最大,政策风险可能性最大,“融合”模式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政策风险次之,“嫁接”式和“移植”式与传统产业关联性小,政策风险最小;“嫁接”和“移植”需要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市场风险最高,而且“嫁接”因为需要全新的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更高,与“裂变”式仅依靠传统产业相比,“融合”能够结合传统与新兴两个市场,风险最小;在金融风险方面,四种发展方式面临相同的问题,风险差异不大;在政治风险方面,“裂变”、“融合”与“嫁接”都是新兴技术,技术失泄密的可能性最大,而“移植”模式采用的是成熟技术,政治风险最小。

二、对策建议

新兴市场策略篇7

【关键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方法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发展范围以及发展特征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范围包括十种产业。分别为: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新技术产业、新医药产业、海洋产业、空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

(一)演化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会从较低技术水平向较高技术水平,以及向更高技术水平进行演化,即具有演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过程,除受技术进步影响以外,还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知识要素,尤其是高级知识要素的积累,它的众寡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进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知识要素作为支撑。第二,社会需求结构和世界市场的变化。新兴产业所生产的产品都是最新的产品,其产品是否能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并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上”演化的必要前提之一。第三,政府干预的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外部性、协调失灵、在位者惰性等原因,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必须依赖政府行为的干预来克服市场失灵。

(二)周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早期的产业,它与其他产业一样,也会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具有周期性。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三个不同阶段:萌芽、成长和成熟。在萌芽阶段,市场容量非常小,市场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产品的设计是粗糙的,用以制造产品的机器设备是非专门化的;在成长阶段,产量增长速度加快,产品设计逐渐趋向稳定,产品创新下降;成熟阶段,面对的是成熟的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萌芽阶段将最终会走向成长和成熟阶段。

(三)知识密集性与专业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人类大量新知识和高级技术劳动的结晶,具有知识密集性和专业化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高级人才和专业化知识。科技进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才则是知识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高度重视教育和培训,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一种长远的、从源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措施。

三、当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支持力度有限,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银行信贷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供给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当前,多数银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先支持项目类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优惠政策并不多。商业银行总行在对具体办理该类信贷业务分支机构的考核中,没有在其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等实质性方面进行支持,分支机构具体办理业务人员缺乏足够动力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与项目营销。此外,一般性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不会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给予特殊信贷安排。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融资过程中,企业获取的实质性金融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顽疾依然突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难度较大。从信贷投向看,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集中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尤其以大型企业为主,而新材料、生物等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的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的银行业规模结构显示,大型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总资产占大、中、小三类规模银行总计的65%,主要以贷款形式出现的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占63%,吸纳的储蓄存款更是占到78%以上。而理论上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银行总资产仅占13%,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占12%。

(三)政策性的扶持力度不足,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不完善

从当前实际来看,财政资金等政策性资金覆盖面低,担保体系分散风险功能没有充分体现,政策性信用保险体系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的界定、处置不够清晰,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仍难以大规模发挥效用;担保体系分散风险功能没有充分体现,信用保险体系发展滞后。信用保险仅在信用保险贸易融资试点、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中有介入。在此情况下,银行拓展业务和创新产品的动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企业的高风险与银行稳健经营原则不相匹配。

四、完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相关政策制定,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密切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强行业研究,准确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信贷资金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政策,采取差异化信贷策略,优先介入产业化程度高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以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积极参与环保、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跟进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资源丰富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地区,拥有技术基础、成本优势、政策扶植的客户以及关键零部件产能扩张及技术升级项目。

(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快开发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

加大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的力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品种体系,建立信贷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效机制。以多种创造性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金。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进行产品创新,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配合国家的财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对于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分析预警机制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制度,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控及流向的跟踪检查,控制集团客户、关联企业贷款风险,防止多头授信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投资、节能主管部门的合作,逐步建立与新兴产业主管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掌握风险变化趋势,定期完善客户信息资料,及时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吕铁,余剑.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5).

[2]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2).

[3]顾海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1(4).

新兴市场策略篇8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撑,因此,应构建合理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加强政府、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的协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融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等多方面支持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而发达的金融支持体系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核心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源的集聚整合,通过产业筛选、淘汰落后和重点扶持,提高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和资源使用效率。在新阶段合理、有重点地运用金融资源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金融支持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的作用机制

第一,在政府的引导下,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元化融资渠道能将分散的储蓄聚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的功能,这也是金融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步。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中介,拓展了企业融资空间,扩大了直接融资份额,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累了必要的资本。

第二,资本导向机制能够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资金导向的作用机制下,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投资回报率、回收期、风险等因素能够较好地识别,引导资金对发展前景广阔、投资收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予以大力的资本供给,促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则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资本导向的校正补充机制。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期和发展期风险较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产业政策进行信贷配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鼓励和支持,引导资金投向,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风险管理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创新业务通过风险的集聚、交易和转嫁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降低了其发展的风险,使得风险高但更具先进生产力的技术获得足够的资本投入,从而促进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使科学技术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金融支持的规模与效率直接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金融支持的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反之亦然。金融支持的规模和效率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发达资本市场的融资、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以及民间资本的融资等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共同作用。金融体系将分散的储蓄聚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通过资金支持机制、资源导向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三个方面解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问题,从而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实现对金融要素的调整分配,促使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带来的高回报又促进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和金融功能的优化,由此交互作用,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因此,金融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有效支持体系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应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优势,根据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政策支撑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金融业发展规划和确定合理的金融资源空间布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定位和引导;鼓励银行、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合作联盟;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包括银行、证券公司、民营资本等在内的多渠道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切实提高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和把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扶持作用。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贴息贷款等财税优惠政策,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对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要予以切实的支持和奖励。建立和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充分放大政府财政资金和行政管理的杠杆效应。大幅度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资金投入,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集中力量专项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同时鼓励和引导地方财政资金投向本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完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首先,央行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金融服务,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方式,创新评估、评审和管理办法,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信贷政策,强化政策针对性和导向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其次,银行机构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信贷政策,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构建风险保障机制,使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企业,可优先享受省助保金贷款相关政策扶持,降低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的贷款风险,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稳健性需要。银行机构要克服障碍,大胆开拓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资金需求的特点,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探索开发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的金融支持形式,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性银行,如科技型银行和产业发展银行、发展债券市场的债权融资融券功能,推出高收益债券等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债券融资工具,加强对还本付息与新兴产业项目现金流相适应的债券产品的创新、加大对创投的扶持力度等。

(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首先,创新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各类直接融资模式。鼓励银行、信托、财务、担保、融资租赁、创投等机构加强合作,多渠道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开发债权、股权相结合的产业融资模式,把民间资本也吸引到新兴产业和重大战略性产业上来,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其次,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区域性债券发行市场,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的门槛,扩大融资机会。同时,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使一些自身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通过上市来进行市场融资和重组并购,扩大创业投资规模。积极发展租赁、拍卖、典当、产权交易等资本市场,活化融资和交易过程,为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合步伐,实现快速成长。

(四)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全面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回报率但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性的产业,其发展迫切需要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壮大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及时完善金融支持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通过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相结合以及联合担保等多种方式,有效分散、化解融资带来的潜在风险,尽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建立一批具有高独立性、中立性和公信力的信用中介机构,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弥补商业化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不足的状况。同时,各信托公司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的合作,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加融资渠道,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积极为新兴产业提供集合信托产品等融资支持。

再次,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作用,创新保险业的风险分担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各类保险,开发信贷损失保险服务,降低银行等投资机构的信贷损失风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全面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五)改进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

首先,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深入了解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积极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经营发展策略和融资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要得到有效保证。

其次,金融机构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财务顾问、现金管理、企业年金、网络银行、保理、债券承销等多样化金融服务,切实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金融服务团队,探索建立专业化金融服务部门。

再次,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注重加强城市金融集聚区的建设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充分发挥金融产业集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集中的作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组织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情报资源,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提供各方面信息,着力解决新兴产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信息服务和专业指导,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有必要深刻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营造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8)

2.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3.袁中华等.后危机时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新金融,2010(5)

4.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8)

5.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政策设计[J].现代财经,2011(9)

6.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8)

新兴市场策略篇9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

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如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且主要靠外需和国家政策补助维持。二是服务设施不配套。比如电动汽车的推广,因其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充电场所),既使生产了车也卖不出去,跑不起来。据报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可达几十万辆,去年销量仅万辆。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国产的新产品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尽管我国的高铁、通信、大飞机、汽车及许多高技术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舆论、广告、诚信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群众更相信国外品牌。四是市场发育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远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五是产能过剩。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各自为政一哄而起的重复建设更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给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带来更大困难。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形成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急需深层改革。当前改革面临的难题是:科技储备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高校科研过于强调论文学术水平、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忽视经济效益,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新技术产业化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产学研结合协调机制很不完善,科研既与市场脱节又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研发的成果只能作为科研样品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构建起持续研发的动力机制。科技体制深层改革方向之一是学习发达国家,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政府管理缺乏宏观协调机制。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措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贻误战机,最终落后于人。例如,“三网融合”喊了十几年,至今仍困难重重,其中电信/广电存在的利益冲突,体制分立是根源,使许多领先技术无法及时推广而丧失产业化良机。铁路与民航,煤炭与电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冲突也有类似原因。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和协调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

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与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和政绩竞争环境仍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将会驱使各地方政府本能地选择要素投入式短平快总量增长模式而非科技进步后劲增强式渐进质量增长模式。因而经济工作重心明显地倾向于前者,表现为抓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总量增长不遗余力,实实在在;抓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有气无力,虚张声势。规模扩张增长模式的偏好和大手笔投入带动的中间需求,又给资源和房地产产业等低技术产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而简单低技术产业的过度繁荣发出错误的利益导向,本身就会抑制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如果简单低技术(如房地产)就能轻松获取暴利,谁还愿意去做那费力却获利缓慢的自主创新?房地产暴利的示范效应,吸引企业和资金趋之若鹜,一度使中国进入狂热的全民炒房时代。当普通百姓都把炒房赚钱视为真理的时候,比百姓更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大量进入房地产业及近年来央企争相当地王而非当创新尖兵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政绩竞争对经济总量扩张有短期的积极效果,但对科技进步和推动自主创新作用却是消极的,是产生发展思路误区,导致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和新兴产业市场化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基本思路

1、创新动力和能力是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用体制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是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尽管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大量扶植政策,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却难以有效激活其创新积极性。多数企业的投资取向更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对创新研发投入却非常吝啬。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营业额的0.5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多数企业的赢利模式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而是靠政府政策扶植、银行货款、贿赂关系、广告效应和其他短期行为。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内在原因,除了自身创新基础较差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动力的利益导向环境。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造成环境因素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落后企业实施政策保护,使其免除了被淘汰的生存压力,也就难以激发其为求生存的创新动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能够得到政府保护获取廉价生产要素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企,这些本该是创新主力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却表现出创新动力最差,而那些没有受到政策扶植,随时都面临着生存竞争威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恰恰是创新动力最强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说明,政策保护的效果实际上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创新能力提升和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激活创新动力,这需要相应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或设计,解决企业和产学研联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问题。当前须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为自主创新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源头上尽量做到少走弯路,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从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充分发挥其市场嗅觉灵、技术捕捉准、创新动力足、反应速度快的特点,是确保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三是着力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机制。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快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完整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建立科研立项市场评价标准体系、需求导向试点制度、科研成果经济效益长期跟踪制度。四是积极探索以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为重点的体制机制设计。通过能确保创新利益大于投机利益的体制机制设计,有效激活全民创新的积极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新兴产业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因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及市场培育,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和产业链延伸等,这些涉及发展环境的问题都是政府推进新兴产业进程中须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讲,调控策略仍是用利益导向机制去影响并改善外部环境,进而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而调控效果则取决于相关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且这又与能否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密切相关。

首先,应制定好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扶植政策体系,创新成果若不能产业化应用或缺乏相应的市场支撑,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利益,产学研各方将失去合作的基础,且产业也难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若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则相当于鼓励侵权行为,将直接或间接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无法保证就难以激发相应的动力。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健全的法制环境,打破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打击投机,惩治腐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知识,以相应的政策改变利益导向的预期,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环境障碍赖以存在的利益基础。

新兴市场策略篇10

关键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7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22-02

随着金融危机的慢慢减轻,一个属于“后危机时代”的新兴概念,正在日益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高度关注的焦点。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那么,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概念上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了两个核心词:“新兴”和“战略性”。如果单从这两个限定词来理解,那么,就会有多种理解和选择。因为任何一单位,任何一个区域,大到国家,小到乡镇,都存在着对该地区来讲是新兴性、战略性的产业。这就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是一个有着主观性、随意性的概念。这对于指导实践是不利的。其实,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客观标准。这就涉及了第三个重要限定词――“科技”,当然是现代科技,首先又是高科技。自世界进入科技时代以来,不管人们是开创新兴产业,还是打造战略性产业,抑或仅仅追求一种规模较大的产业,无不深深地烙上了“科技”的印记。甚至可以这样讲,无现代“科技”,则难有“新兴性”产业;无现代“科技”,则难有“战略性”产业。

因此,“战略性”、“新兴性”与“科技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必备的基本特征。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战略性”特征,指的是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产业。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新兴性”特征,也就是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比较低、产品和服务不成熟、相关的标准和政策等不完善,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科技性”特征,这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新出现的或受到改造提升的部门和行业中,那些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能够聚集和吸引世界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占据国内外市场制高点、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网络、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等都属此范畴。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电子信息、新兴材料等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力,个别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由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可以看出,我国已有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并且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环境复杂因素众多,发展面临挑战。我国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在发达国家已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抢占先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再次是构建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如此重大,那我们又该如何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呢?

坚持创新发展,明确先导地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明确创新性产业的先导地位。注意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出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促进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互相配合,引导整个社会投入新兴产业领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