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化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9:14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1

【关键词】资源税目标定位制度优化

我国资源税制变迁中的目标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矿产资源很长一个时期都是无偿开采的,究其原因是国家忽视了自然资源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沿袭了前苏联地下资源无偿使用的作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划清矿产资源的各种权利。1984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同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了《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与其配套实施。在中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均应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资源税。考虑到当时由于矿产品价格等因素造成很多采掘企业微利和亏损等原因,加之资源税征收经验不足等因素,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直到1992年才对金属矿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矿种铁矿石开征了资源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征收的办法,应税产品销售利润率越高,税率越高。1986年1月1日,国家决定将煤炭资源税的征收办法改为按实际销量定额征收。1992年1月1日起,对铁矿石开始从量定额征收资源税。1986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矿产资源法》中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可见,资源税的开征改变了国有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弊端,起到了运用税收杠杆促进国有资源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并合理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但由从价定率改为从量定额征收无疑是一种倒退,弱化了国有资源的收益。

1993年11月26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在原资源税和盐税合并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其进步之处是对大部分矿产品和盐都征收资源税,为保证调整级差收入在税率设计上采取了幅度比例税率。但定额征收依然是其致命的缺憾。由于当时矿产资源价格比较稳定,其弊端没有立刻显现出来,但毫无疑问,已经埋下了隐患。

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价格飞涨,2008年7月原油一度上涨到每桶147.23美元,我国资源税的定额征税的弊端立刻显现出来,资源价格上涨并没有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这实际上是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再加上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已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于是在新疆等地试点后,从价征收油气资源税在全国铺开。

纵观我国资源税的产生及其改革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税的基本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改革没有明确方向。那么,究竟资源税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笔者认为,资源税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环境补偿,兼顾国家资源收益”。因为,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都明文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其必须承担补偿国家的资源所有权的代价,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亦必须由破坏行为者承担,而且,从社会发展看来,治理环境的成本似乎更高。因此坚持“生态环境补偿,兼顾国家资源收益”的资源税目标定位的基本方向,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资源税改革。

我国资源税制的现存问题分析

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于狭窄。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仅仅包括矿产品和盐,而把大部分国有自然资源排除在外。理论上,凡是国有自然资源的开采、生产等均应该向国家缴纳资源税。资源税应该是国家对国有资源使用者征收的一种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资源权益,合理有效、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同时实现代际补偿。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资源税的计征方法过于呆板,征收比例低。自1984年我国开征资源税以来,除了开始实行过两年左右时间的超率累进税率,其余大部分时间对资源开采均实行定额税率,直到2011年11月1日,对石油、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比例税率。长期以来,税额与价格之间的脱节,使得资源价格上涨,但税额并没有随着增加;按照销售数量和自产自用数量征税,与回采率脱钩,导致了无序开采、“吃菜心”式掠夺开采。一方面,造成国有资源权益受损,国家税收流失;另一方面,高额利润导致资源开采行业过热,造成私挖乱采严重;更重要的是,由于税负过低而使资源价格过低,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使用的节约和能耗降低。从更高层面上讲,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不论从维护国家国有资源权益角度,还是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角度,都必须改变当前计征方法、提高征收比例。

资源税的收入归属违背资源产权属性,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三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不同而改变”。而且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已成为矿产资源所有权发展的必然趋势,联合国《关于自然资源永久宣言》也明确了这个原则。由此看来,根据国家对资源的全民所有性质,资源税收入归属地方政府必然违背资源的产权属性。资源税为环境恢复和改善筹集资金的理由也不必然支持资源税收入归属地方政府。并且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也不是资源税归属地方政府的理由。资源税归属地方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对环境修复和改善的不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矫正资源税的收入归属。

资源开采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缺乏资金保障及监督机制。资源开采必然造成开采地生态破坏,因此,征收资源税就成了为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资源税征收上来后形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些地方政府并不情愿拿出资金用于改善环境和修复生态,并且没有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只有发生大的生态灾害或自然灾害诱发矿难时,才意识到其重要性。

资源税制度的优化

逐步拓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于狭窄,使国家资源权益遭受损失,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开采。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代际公平,必须不断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将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包括耕地资源、滩涂资源、森林资源等。针对当前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实,可先将水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人工水库等资源。建议将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如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产品纳入征收范围,充分发挥资源税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并且考虑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并入资源税,加强土地管理,保护稀缺的土地资源。

改进资源税的计征方法,提高征收比例。复合计征方法能够综合从价税和从量税各有优点,更好地平衡税负,使之更合理、适度:当资源价格上涨时,从价税使得资源税额会随着价格上升;在资源价格大幅下跌时,从量税使得资源税额又不致减少过多,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互补偿作用。我国资源税实行从量与从价相结合的复合计方征法,分别在开采和销售阶段征收,在开采阶段征收一定量的从量税,并且使得所征税额与回采率挂钩,打击开采资源的浪费现象;在销售阶段开征从价税,防止资源价格上涨导致国有资源权益损失,平衡国家与开采企业利益。税负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并合理处理的定额征收与定率征收的比例关系,充分发挥二者优点。

调整资源税的收入归属。当前我国资源税与其说是共享税,不如说更接近地方税,因为,按照现行规定,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这与资源的国有属性相违背,同时也不利于资源地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因此资源税划归中央政府,形成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可通过构建地方收入税种,如房地产税等,或者增加增值税的地方分享比例予以弥补。防止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错上加错”,或造成“主业损失副业补”的恶性循环。

建立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在资源税划归中央政府的前提下,避免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上的不作为,建立严格的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的补偿机制。

首先,建立专款专用机制,对资源税收入确定专项用途,专门用于补偿资源输出地的经济利益,以及用于支持和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其次,加大资源开发地生态恢复资金的资金使用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一方面能够切实有效实施资源开采地的生态恢复,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实行跨区域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2

[关键词]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建筑企业实施建筑工程的主要开展方式是以建筑项目作为组织单位的,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建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建筑项目的绩效乃至成败。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整体绩效水平,因此亟待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合理配置与使用建筑项目中的人力资源,并对相应的激励和培训制度进行改进与提升,以期将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一、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项目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紧密联系

建筑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项目组织结构形式的关联非常密切,项目如果按照职能式组织结构形式构建,项目成员的分工与工作协调则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如果按照项目式组织结构构建,除了以上内容,项目人员获取等工作内容也将被包括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中。

2.项目团队发展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受项目的规模和工作周期制约

对于规模较小、周期较短的建筑项目,项目团队发展很难被作为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对于工作周期较长,规模较大的项目来说,项目团队的调整与发展则是必须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

3.人力资源组成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绝大多数建筑项目而言,其人力资源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按管理层级的由高至低,有专家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有大中专毕业、知识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的低层管理人员;有学历较低但经验丰富的班组长;此外还有处于最底层的进行具体施工作业的技术工人。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着各种不同的个人追求,个人素质也存在差异,因而由他们构成的建筑项目的人力资源系统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4.人力资源流动性强

建筑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它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存在实现更为有限,带来的显著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经营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的承接,这就决定了,在一个建筑项目完工之后,该项目的组织结构就会解散的可能性,当进行下一个项目时,又可能会由不同的人员组合成新的项目组织,建筑项目解体与建立过程中内部人员很难一成不变,这样频繁的人事变动无疑给建筑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特有的困难。

二、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

1.组织结构

不同的项目对于组织结构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正确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而无法适应项目需要甚至是落伍的组织结构只会严重降低项目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2.责权分配

职责与权力的分配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任何项目管理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职责的承担与权力的分配问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权力过度集中或权利授予不到位的情况,都会严重削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3.人员管理机制

项目的人员管理机制包含着诸多内容,从人员的获取、配置,到后期的培训、考核,都属于人管理的范畴。这些相关管理机制的设置合理与否也直接关系到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这些机制还应是不断改进的,只有这样人力资源利用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需要有较高的技巧,人才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整体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以上几方面对影响因素在研究时是相对独立产生影响的,但在现实中他们随着项目的目标制定与侧重方向不同,在整体目标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也会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关联度也会有所差异。

三、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建筑项目,尤其是大中型建筑项目,由于存在施工内容较多、施工周期较长、投资金额较大、施工风险较大、复杂程度较高、质量标准较高的特点,对建筑项目的体系要求和管理要求更为强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惯性思维和既得利益的根深蒂固,在目前的建筑项目中仍然存在许多重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当前国内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项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还不够,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项目管理层虽然把“人事部”改为了“人力资源部”,但工作职能与方法未得到更新,他们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行,明显跟不上市场的要求。项目经营者的人才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仅没有把项目的成员看作一种宝贵的资源,更加缺少对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

2.组织结构设置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建筑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立项直至施工结束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这些决定了必须要有构建严谨的组织结构保证建筑项目的正常开展。项目管理者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具体的施工方面,没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来改进组织结构,更没有把负责组织结构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作项目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局限于项目施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组织结构,使其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原则

1.只为任务设立岗位

良好的组织结构直接关系到项目管理的成效,也是项目的主体。“因人设事”是目前建筑项目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这是不符合项目系统性和规划性要求的现象。项目中的所有部门与岗位都是应当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置的,只应当先有工作需要而后设立岗位或部门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因事设岗”。只有保证“因事设岗”才能更好避免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保证项目人力资源队伍的精简与高效。

2.确定清晰的责权关系

因为项目的复杂程度增大,传统的树型组织机构有必要向更多元化的新型组织结构开始转变,在这过程中容易出现指令冲突、资源运用超负荷的情况,会使下属人员或部门产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需要明确部门或岗位的主要负责上级,保证组织结构的有序性和可协调性。在设立项目的部门和岗位时,需要将权利与责任进行适当的明确,既要给予能够很好开展工作的相应权力,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又要设置必要的权力制约制度,使得权力在责任的需要范围之内被使用。

3.建立适宜的管理幅度

在确定的管理幅度情况下,项目组织的规模越大,相应的管理层次就越多。而当确定项目组织规模时,管理幅度越大,相应的管理层级就越少。无论建筑项目生命周期时间长短,都只能算是临时性的组织,不可能像长期性组织那样设立较多的管理层级,或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层级间的磨合与调整,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的管理幅度可以适当扩大,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目标。

4.改进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本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公平,也无法完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但应当充分认识到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突出对项目整体绩效起决定性作用工作的重视,对为项目绩效带来明显提高的岗位和个人进行充分激励,将工资的发放与员工的考评结果相结合,改变目前差距太小的状况,体现差别,明确奖惩制度,提高透明度,充分体现民主公平性原则,使员工对项目产生信任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简介: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3

关键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理论;问题;对策

资源优化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同样也是如此。资源优化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资源配置能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化需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而工程网络计划又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程网络计划是解决目前资源优化困境的一项有效措施。具体而言,它将整个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处理,通过网络的形式统筹规划各个项目的先后顺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安排或利用,并最终实现以最小资源消耗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目标。由此可见,如何实现工程网络计划与资源优化的有机结合,应当引起每个施工单位的重点思考。

1.工程网络计划的相关理论阐述

工程网络计划作为一种项目管理工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这些技术产生并被人们逐渐了解。现如今,这项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工程网络计划的应用思路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我们通过网络图,对工程项目的诸多环节进行有序地链接,并估算每一个环节所消耗的时间与资源,从而利用各种动态规划的计算方法、探求出最长权数的工作线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键线路;其次,我们对各个环节中单时差、总时差等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地计算,进而明确各任务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要有效监督各项任务的执行状况,保证各项资源都实现了优化配置。

在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它必然会牵涉到一个资源的利用问题,工程网络计划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提高工程项目的价值效益。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它的资源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工程规模以及设计方案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工程施工方案确定以后,它的资源量又是基本确定的。因此,工程网络计划优化的资源,是相对于确定的资源量而言的。换句话说,工程网络计划不是要去想办法减少资源总量,而是要优化配置现有的资源量,实现资源的均衡。由此可见,工程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涉及到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优化配置有限资源,另一个是实现资源的均衡。具体而言,在优化配置有限资源方面,它主要是由工程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在实践中,工程所需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我们的优化目标是针对这些资源而言的。我们通过对资源量的优化配置,满足工程网络计划的实际需求量,从而实现缩短总工期的目标。现如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采用RSm优化方法,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在实现资源的均衡方面,它不是针对有限资源量而言的,而是要实现整个工程网络计划所需资源的均衡。资源均衡,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在工程实践中避免出现资源耗竭或者资源过剩的问题。如果在实践中出现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就会产生不良的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它会导致资源供需矛盾,进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效益。换一个角度讲,在资源均衡的情况下,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保障,资源也能得到切实的优化。

2.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工程网络计划在资源优化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健康应用的同时,其也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网络计划在优化资源方面的价值,本文对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对象比较单一。

目前,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单个资源而言的。这种状况虽然简化了计算量,但是严重地背离了工程实践,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需要应用多种多样的资源,这些资源的数量、价格、质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均衡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综合考虑,分别对待,切忌搞一刀切。

第二,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考虑不周全。

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网络计划要涉及到工程的方方面面,如资源、工期、成本等等。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将其割裂起来看,而要从总体优化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工程网络计划存在着严重的重资源而轻工期与成本的问题,使得优化的结果具有片面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优化的问题。

第三,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方法不科学。

现如今,工程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往往仅局限于一些小规模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仅靠手工计算就能实现。但是,由于大工程项目的计算量大、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工程网络计划对其还鲜有涉及。而且,它在优化大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着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综合考虑资源、工期和成本三项因素。

3.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第一,要实现工程网络计划中多资源的优化。

针对目前工程网络计划优化对象单一的问题,我们应当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朝着多资源优化的目标迈进。对于多资源优化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资源间的关系,对它们间的影响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其次,我们要改进多资源优化的方法,在RSm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方法元素;最后,我们要借助各种有用工具,提高多资源优化的效率。

第二,要实现资源、工期与成本的整体优化。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工程网络优化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它的资源、工期与成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因此,在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这三者进行综合考虑与整体优化。除此之外,受优化方法比较欠缺的限制,工程网络计划的优化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开发或引进一些先进的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并综合利用这些技术,实现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三,要加强资源优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力度。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4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博弈论;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国内外工程管理理论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都有很多的物力、人力的投入,尤其是在工程项目优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一些重大项目工程的费用、工期以及资源优化方面等问题的解决有了很明显的进展,甚至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独立静态优化发展

独立静态优化发展阶段是依据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的网络规划技术。工程项目在独立静态优化发展的阶段,通过对网络活动模型的应用,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工期以及资源等做出了较完善的优化。这个阶段优化理论所具有的特点是:时间在不考虑资金时的价值;不考虑项目管理各主体进行优化决策时优化活动造成的影响,项目管理各主体相对独立的完成各自的优化工作。

1.1资源约束进度计划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在资源约束进度计划问题的研究有比较重视,由此资源约束的发展是相对完善的。该过程可以分为两方面:一种是在资源限量的情况下,计划进度应该怎样安排才能够达到指标优化;另一种是实现资源最优限量在定目标时的讨论和研究。根据活动模式可分分为单模式或者多模式问题,单模式问题是各活动只有一个实施模式,定量的持续时间和资源的用量,最短的工期和最优均衡的资源是其优化指标。多模式问题则是各项活动有多个实现方式,持续时间和资源的用量不确定,最优化指标是最短的工期。根据活动能否在执行过程中断,把网络计划分成抢先、非抢先式。抢先式的计划可以在工程中实行活动中断,以后再继续恢复,而非抢先式计划不可以中断,活动只要开始必须进行到结束。

1.2时间和费用的交换问题

时间费用的交换是工程项目关注的另一个优化项目管理问题。该问题是指通过资源分配的增加使项目持续时间缩减。时间费用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对工期在经济压缩,考虑某些活动可以进行压缩及压缩量的多少,在满足整个工程项目的需求下,在压缩活动中时间持续的费用量最低。

2、独立动态优化展

资金在工程项目优化管理的时间价值是人们在1990年后工程项目的增大才得到更多的关注。随后,人们逐渐把工程项目管理优化在资金时间价值方面的考虑称作现金流优化。在十多年的发展和丰富当中,现金流的优化可以分为支付进度和计划进度这两方面的问题。

工程项目的独立动态的发展网络中的各个活动,都可以把活动实行中的现金流的各种发生状况一直折算到活动的结束,这中折算方式能够直接的等效活动结束时发生的现金流。由于考虑到投资的机会成本,研究人员针对项目工程中物资、资金等不可再生资源,运用了不同的规划模型做出了现金流优化在资源的约束下的支付进度问题、压缩工程项目活动的持续时间的实现现金流的优化的问题研究。

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工程项目管理的独立动态的优化理论虽然完善的考虑了资金运用在时间上的价值,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动态的优化过程中,不同工程项目管理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影响。现金流优化论的动态独立发展较好的解决了大型工程项目中工期大、资金额度大时资金时间价值的问题,从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理论的静态发展到独立动态的发展,逐步接进了工程管理的实际。但是在效果上依旧不是很理想,工程管理项目的优化理论和实际的项目工程管理模式的一致性较差。因此,项目管理理论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

3、均衡优化发展

纵观工程项目发展的过程其管理模式已经由单一化转变成多个管理的主体,多个管理主体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除了相互合作,还会出现利益的冲突。因此各个项目之间的管理主体的博弈,最终使项目管理出现均衡的优化模式。

3.1时间费用交换均衡优化

工程项目中,业主希望加快施工进度实现项目的投产,承包商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期望加快工期造成成本的增加。因此出现了业主为了缩短工期而实行合同总价加缩短工期的奖金的项目合同来刺激承包商的施工进度。承包商在缩短工期产生的费用不超过奖金的前提下进行赶工。双方在理性的博弈中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根据双方的策略得出最优方案,最终达成满意的协议

3.2支付进度均衡优化

通常情况下,业主是希望支付费用的时间延后,承包商则希望支付费用的时间提前。业主在项目预算方案和自身资金筹措情况,提出符合自身最大化利益的羡慕支付方案;承包商依照参考业主的支付方案,调整资源的使用都和项目活动的安排计划,达到自身的最大化利益。这就产生了承包商和业主在项目费用支付如何确定的博弈。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各自最大利益理想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因此通过双方的各自让步,在双方的综合考虑商讨下,最终阶段结算方式进行资金的支付,使双方的利益同时较大化,达到支付进度的均衡。

3.3采购均衡优化

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采购,采购过程包括设备采购、工程采购和其他资源的采购等。为了不影响工期及赶工,买主需分包准时完工与准时得到项目施工的各种所需资源。资源的提前供应和工期额提前完成,都会造成买主花费一定的资金进行保存提前到货的资源和维护提前完工的分包工程。其次,供应商和工程分包商在资源供应或分包工程的实施过程,也有一个按时供应和按时完工的问题,买卖双方在追求各自效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中达成最终的协议完成采购。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的理论在部分问题上虽然没有的达到较好的解决,但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模式。

参考资料:

[1]邓泽民,高春萍,包立军.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王健,刘尔烈,骆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2004(2).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6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区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7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

    

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年国内游客为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国际游客人,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8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系统研发

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科技项目的创新与实施带来的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问题越发严峻。人们不断的创新新科技推动了国家快速发展,而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项目管理面临着知识管理系统问题。知识管理系统的主题对象是科技项目管理,这是一项高层次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技术事业的研究与知识的发展需要具体的管理系统操作与统一规划,这样不仅节省人工成本,也对科研方面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成本。

一、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目的是在项目进行中工作人员更好的管理知识系统,处理科学数据、信息,促进科技项目更好地进行管理与实施。知识管理系统是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知识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知识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开发可以有效地推进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更能系统地操作与管理。

二、目前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科学项目管理是由多个人多组织、不同层次相互协助共同管理的,管理过程所遇到的数据信息、知识信息与其他信息都需要系统的处理。知识系统与人员操作管理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科技项目的管理与发展。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在目前应用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多重资源与创新意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多重信息的整合与重组,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知识管理系统老旧,对数据信息、知识信息与其他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无法有效地进行优化整合与管理。缺乏多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无法对接受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不断地输入与更新,才能与科技项目更加匹配。人工创新意识薄弱,传统思维意识占据主导地位,人才的选拔与储备需要更高层次管理。不断创新,对知识管理系统不断改进与完善,让知识管理系统更适合科技项目管理。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的不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中,对科学技术发展处在不完善体制下,习惯用传统低效率的管理模式,思维落后,缺乏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动力。这不仅影响管理效果,还无法对新知识进行优化与管理。

三、研究知识管理系统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离不开对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整合优化。

(一)整合多重信息资源与共享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是遵循国家科技发展规律产生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整合多重信息资源,实现知识共享更有利于科技发展与管理。1.整合人工信息、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离不开人工信息、人才资源与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存储,优化知识库资源,给有需要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基础。人才资源的选拔与储备很重要,只有不断地选拔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地整合信息资源才能实现强大的知识库信息。2.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对文化知识信息、数据信息、员工信息、科技信息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形成知识库。该知识库实现共享机制,科研人员、部门、单位、专家及其他组织共同分享知识库中的信息。不断整合多样化信息资源,优化知识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更有利于科技项目的研发与管理。

(二)新知识系统取代旧知识系统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只有不断地研发更新,才能与时俱进。新知识系统取代旧知识系统在科技项目管理中是必然趋势。新知识管理系统不断地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输出,完善信息基础,科研人员不断获取先进知识,不断实现创新、创造,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的研发才能取得科技项目的进步。

(三)优化人工管理机制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操作管理,优化人工管理机制,促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能力提升与进步;优化人工管理机制对人工,人才信息资源更快速地整合、输出。人工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助于科技项目层次化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化。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9

关键词:资源、优化、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建设工程中,承包商首要战略目的是使项目满足业主的进度要求,并且获得经济效益。对承包商来说,每一个建设工程都是一场资源与时间的战争。一般地,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简单而言,优化资源配置就是为了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而做的一些合理配置。但是在项目管理中难免会遇到资源冲突的问题,包括资金、技术及管理人员、设备、劳动力、原材料、分包商等。如何解决这些资源冲突问题,并使得项目能满足业主的进度要求,那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项目的进度风险就在这场资源与时间的战争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项目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同上所述,为了赢得与时间赛跑的比赛,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那么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就成为项目管理层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如何做好资源优化配置,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1、资源需求识别项目对资源的需求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资源需求识别应该基于每个时点或时段上来确定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需要。

进行项目资源识别,首先应该制定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即wBS)将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包。工作分解结构的基本定义是: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即将整个项目按照施工先后顺序先分解成分部工程如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内外装饰、水电安装和收尾竣工等阶段。再将每个分部工程划分成分项工程如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任务包。这些任务包就可看成分组可交付成果。将这些任务包的工作细化,首先确定实施的施工方案,算出具体的工程量,由此来确定该任务包所需要的人力,材料以及机械配置情况。工作分解结构是基础工作,这是确定项目进度计划的前提,也为确定资源需求种类和数量提供依据。

2、进度计划的编排

目前,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一般采用横道计划法和网络计划法.横道计划法的优点是不仅比较容易编制,且简单、明了、直观、易懂.便于检查和计算资源需求状况.由于利用了时间坐标,各项工作的起讫、作业持续时间、工作进度、总工期,以及流水作业都能一目了然.但它在表现内容上也存在许多缺点,如: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便进行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不能反映出哪些工作是主要的、关键性的,也不能从图中看出计划的潜力所在;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电算.网络计划法通过工作关系网络模型,把计划的编制、协调、优化和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横道计划相比,网络计划的优点是把施工过程中的各有关工作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而明确地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可以进行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能在工作繁多、错综复杂的计划中找出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便于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施工中的主要矛盾,确保按期竣工,避免盲目抢工;通过对各项工作机动时间(时差)的计算,可以更好地利用和调配人力与设备,节约人力、物力,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当某一项工作因故提前或拖后时,能从网络计划中预见到它对其他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影响程度,便于采取措施,对进度计划进行有效调整,以确保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复杂的计划进行计算、调整和优化.由此可见,网络计划法比横道计划法更科学,更能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因此,许多施工企业在这几年的项目施工中,都采用了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有许多种类,主要有Cpm法,也称关键线路法;peRt法,也称计划评审技术法和CnY搭接网络计划法等.目前,人们普遍采用关键线路法,步骤如下:2.1按照wBS中划分的任务包,按照施工技术规律和组织关系,以解决各施工阶段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搭接问题,以达到保证质量、安全施工、充分利用空间、争取时间、实现合理安排工期的目的确定施工顺序。2.3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以及机械配置施工阶段划分后,根据工期要求及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计算出每个施工阶段中各个施工工序的工程量.计算出各项目的工程量后再根据施工定额(即按照预算劳动力日完成工程量的2倍)计算出各阶段的劳动力需求计划及机械配置情况。2.4确定各施工阶段的持续时间根据可供使用的人员、机械数量和正常施工的班制安排,计算出在正常情况和赶工情况下正常工作时间和极限工作时间,并计算出相应的直接费用.2.5绘制主要施工阶段初始网络计划图

按照以上各步骤,根据各施工阶段的先后顺序,绘制主要施工阶段的初始网络计划图。

2.6确定关键路线确定关键线路的方法很多,此处采用线路时差法.网络图中虽然有许多条线路,但实际上只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线路.一种是线路持续的时间较关键线路短,在总工期范围内有机动时间的非关键线路;另一种是关键线路.通过计算各路线的时差可以了解到网络图中的各条线路在时间上的富裕程度,从而确定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总的持续时间就是工程的总工期。3、分析资源约束、制定资源计划

在工作分解结构形成之后,项目管理层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包估算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并可根据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确定各种资源需求发生的时间段或时间结点。针对一次实施多个单位工程而言,资源在某一时间段内总是有限的,造成资源紧张的原因很多,包括资金匮乏、市场波动、气候变化、运输不畅、人事变化、计划缺陷等等,而影响了某一项工作就可能对后续工作造成一系列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多个单位工程活动中存在的资源约束进行分析。

资源的约束可以说非常常见,而资源缺乏的后果通常就是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严重时甚至造成项目的失败。对多个单位工程而言,各项目间争夺资源的现象并不鲜见,项目群的管理者遇到这样的问题不是追加投资,就是不断在各项目之间协调,最后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能预先对约束资源进行分析,通过调整进度计划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就能使项目尽可能避免资源的制约。但即便如此,资源约束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从成本角度考虑,项目管理者不可能无限制的投入。约束资源的分析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多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并可制定出更合理的进度方案。

首先,识别出跨项目影响系统目标受到最多约束的资源,即构成项目产出的瓶颈资源,也称为关键资源。其后,项目进度的安排基于关键资源的时间安排。此时关键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尤其重要,此时要重新审视关键资源是否在战略优先级项目上持续使用,避免出现闲置或将资源和时间花费在低优先级项目上。在找到项目间共享资源以及关键资源后,通过资源工作的先后顺序,建立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资源平衡化解资源冲突,找出项目最长任务链,确立为关键链,据此形成多个单位工程的资源计划。

4、优化进度计划

优化网络计划,应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既定目标对网络计划进行不断的检查、评价、调整和完善,使其更有效地控制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优化方法很多,我们主要采用了工期优化和费用优化两种.4.1工期优化工期优化就是压缩计算工期,以达到要求的工期目标,一般通过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来达到优化目标.对于民用建筑工程,我们采取循环优化法,其步骤为:①首先确定初始网络计划的正常计算工期及其关键线路.②将计算工期与合同工期加以比较,求出需缩短的时间;③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压缩关键线路的长度,并求出网络计划中新的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也可能不发生变化).此时的计算工期如果满足了合同工期,优化结束,否则按同样的步骤,再次压缩关键线路的长度,直到满足合同工期.在优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不能将关键工作压缩成非关键工作;②当出现多条关键线路时,必须将各条关键线路的持续时间压缩同一数值,否则不能有效地缩短工期;③在缩短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时,优先考虑缩短持续时间对质量和安全影响不大的、有充足备用资源的以及缩短持续时间所需增加的费用最少的工作.4.2费用优化

费用优化就是按合同要求的工期寻求最低成本计划的安排过程.网络计划的总费用由直接费和间接费组成.随工期的缩短而增加的费用是直接费;随工期的缩短而减少的费用是间接费.由于直接费随工期缩短而增加,间接费随工期缩短而减少,故必有一个总费用最少的工期,这便是费用优化所要求寻求的目标.费用优化的基本步骤如下.①根据初始网络图,计算在正常工作时间下的计算工期和完成该计划的直接总费用.②计算网络图中各施工项目在正常工作时间和极限工作时间下的正常费用和最高费用,以及每缩短单位时间所增加的费用额,即直接费率,直接费率的计算公式为直接费率=(最高费用-正常费用)/(正常时间-极限时间).③根据费用最小原则,找出关工作中直接费率最小的先压缩,以使直接费用的增加最少.④计算压缩关键工作后的总工期和直接费用,并重新确定关键线路,直到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上的计划总工期等于合同要求的工期,并满足此时总费用为最优.

5、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网络计划动态调整

网络计划编制好后,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因为网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包括了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以及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对网络计划进行定期的调整是监督计划执行,控制工程进度的有效方法,也是保证实现预期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对关键线路上各工序的检查和调整关键线路决定总工期,关键线路上任何一个工序(关键工序)时间的缩短或延长都会影响工程进度.因此检查与调整的重点首先应分析关键工序,研究这些工序是否有可能提前或拖延,并随时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当关键线路上某一工序持续时间缩短或延长,必将相应地改变关键线路上后续各工序的时间参数,因此,需对网络图的有关工序进行必要的调整,重新计算时间参数,使其符合工程总工期的要求.

(2)对非关键线路上各工序的检查和调整非关键线路上的某一工序的施工时间延长了,但在工序的总时差范围内,虽然改变相应工序的时络计划进行调整.如非关键线路的工序延长的时间太长,超过了可以利用的时差,就有可能出现向关键线路的转移,产生了新的关键线路,这时,就需要检查调整非关键线路,以满足工程总工期的要求.(3)定时检查网络计划的执行,掌握施工动态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许多无法预见的情况,因此,在网络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需紧紧抓住关键工序的进度,掌握整个工程进度的动态,定时对施工进度进行检查,对那些不能按原计划执行而产生的偏差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对网络计划图进行调整,并作出网络图调整的情况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调整后是否改变了关键线路,是否会影响工程的总工期,实际施工进度与网络计划进度对比,施工项目是否按计划完成,有哪些项目提前完成,又有哪些项目延迟了,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预测能否按期完成任务.调整后,及时做出新的网络计划,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调整后的网络计划组织施工.

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1、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3、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资源优化的目的篇10

关键词:计划编制要素平衡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47-01

面对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如何确保企业完成生产指标,科学合理的进度与资源配载优化编制网络计划,协调与优化企业资源,适时跟踪调控,全方位、多渠道分析各生产要素的效能,建立Bim信息化模型,集成建筑工程各项信息并使其共享、无损传递,使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是计划编制的新要求、新特点。优化的计划控制是决策的基础;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管理环节。就目前“低价中标,高效施工”市场需求现实,以进度指标为主线,做好“人、机、料、环、法”等要素的平衡,进行动态管理,优化调控,实现合同目标。最终达到满足客户需求,保持市场信誉,获取预期收益,是做好施工计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化控制工作的基本目标。

1进度计划的编制与依据

网络计划,首先要以年度总计划和项目合同条件为最高级目标,分清主次,编制出各项目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其次对工程公司、配合单位、联营项目进行统计,先大项目,后小项目,由点到面,逐项进行网络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进行两项对比:即上月计划与本月实际完成的对比;完成量与总量对比。月度、季度完成量后要与总计划对比,出现负偏差,要在查找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合适生产要素总资源供应能力,以资源配置条件及其合理性,作为计划调整的依据调整,使优化控制发挥作用。工程公司的计划编制应以合同开竣工时间,施工准备、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关系、劳动力、材料供应、机械设施和资金到位及需求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在优化资源配载的基础上编制。表达计划的方式常有横道图、网络图和文字说明几种形式。但实现计划的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科学配载及实施过程的调控及补给,没有可行的资源配载、不进行过程的信息分析对比并及时调控的计划,将起不到对生产计划的控制作用。

2项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编制的要求及种类

施工进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它要保证合同规定交付工程。施工中必须围绕进度计划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进度计划的种类,根据内容划分,有目标性计划与支持性计划。从表达形式来分,有文字说明与图表式。前者表明阶段性任务和形象要求;后者表达工序及时限安排。进度计划首先必须满足目标,为实现目标,就要有材料、机具、设备、构配件、劳动力、作业环境、场地、技术间歇及相互关系等支持性计划,并达到优化配置,这一点无论从总进度与阶段性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都是保证计划最终实现的必要保证条件,都应该按粗到细的原则逐级精确计划。在各种计划工具的应用上,都必须明确各项工作间的组织逻辑、工艺逻辑和关键路线,这是资源优化配载的基础。

3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

项目计划的优化应以效益最大化为指导思想,围绕工期、投入与消耗是优化工作的“三要素”。以合理的调整逻辑,利用时差,以满足工期降低消耗来达到降低成本为目的而进行的。在优化中应以多元逻辑路线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合理分配资源,综合平衡生产要素的协调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资源效率、降低成本的既定目标,才能起到生产要素优化控制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3.1工期调整

(1)搭接流水,缩短工期。不同工序间,将顺序施工改为搭接交叉,前后工序在不同的流水上平行作业,在作业面满足的条件下,流水段分得越细,前后工序间隔越小,搭接程度越高,总工期越短。(2)合理确定流水顺序,因为由工艺决定的工作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哪个流水段在先,哪个流水段在后的流水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流水顺序,总工期不同,找出工期最短最优排序方案,也是保证进度的重要环节。

3.2资源平衡的动态调控

编制计划时,资源的平衡是在静态的时间段落上做出的。但资源的计划消耗随着工程的进行及不同要素的波动和偏差,将随时出现偏离优化的轨迹,因此在力求保持资源平衡进行生产的基础上,作为大型企业应及时发现、掌控不平衡状态,在不超过资源的可供应量,适时调整资源流向,做到合理调配,使生产要素的效能得到最大发挥,确实起到优化控制效果,将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明显,资源用量越趋于均衡,资源用量高峰就越小,资源使用的一次性费用就越少。对于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源量来讲,如果计划能使其在计划期内最优化发挥效率,那么计划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就是均衡的,也将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回报。

3.3成本优化

不同的施工组织,将投入不同的成本。成本最低方案,是进度网络优化的重要内容。工程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一般说来,直接费用低的方案,工期比较长;为了缩短工期,采用先进高效机械或工艺,直接费往往增加;如果不改变效率,则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资源的使用强度,那就势必要扩大现场的临时设施和附属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一次性费用的投入,其结果也要导致直接费用的增加。因此,要求计划工作在不同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后,做出合理计划,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方法。

4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控制

(1)计划应做到层层落实,最终由班组完成生产任务。

(2)跟踪形象进度和产值工作量,是合理确定资源流向的基础。

(3)按时填报开工、停工、竣工报告。及时调整在月度、季度计划中的偏差。

(4)以项目经理为主体建立项目进度控制体系。计划制订实施中,克服不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和调度造成的浪费和损失。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①周密地施工部署,保持各工种均衡作业。②掌握进度变化及时差利用状况,加强调度,搞好协调。③合理配备主辅机械,合理划分使用范围和任务,提高其利用率。④合理确定劳动力和设备进出厂时间,减少盲目调集的损失。

(5)加强与业主配合,及时掌握由于账务原因发包人导致的工期拖延或设计变更发生情况,防范对资源配置状态的扰动,保持资源配载的稳定运营。

5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和分析认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控制,应从企业资源总量作为优化总体计划的基础,从计划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工艺的优化,施工项目的管理等方面做到全息动态统筹,使各项资源效能得到最大发挥,是实现企业市场竞争需求,获取最佳效益的重要管理环节。单一、静态的工程进度计划和产值统计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新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