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9:27

生物质的概念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新课标;效率

G633.91

作为帮助人们认识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学的基础,又是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的前提,它是人们认识生物学这一复杂学科的产物,更是人们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掌握扎实的生物学概念在帮助学生奠定学生生物知识基础的同时,还有助于引导下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思维,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素养。所以,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并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效率的重要需求,更是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养成科学学习生物学习惯的重要前提。那么,具体来说如何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质量呢?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生物概念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提到概念教学大多数教师理解的就是让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殊不知,记忆概念定义知识概念教学的基础,深入理解、掌握并科学运用概念才是概念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这一点出发,为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概念意识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围绕生物概念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从而树立牢固的的概念意识。比如说,关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小节,对“生物呼吸作用”这一概念的定义并非是呼吸作用这个属于的定位,而是指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制造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在细胞中通过线粒体把能量重新释放出来以供给细胞的生活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氧气、水和二氧化碳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又比如说,关于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也包含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等几个方面。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只要其能够将这几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就可算作是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由此可见,当学生在教师的而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逐渐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是概念教学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意识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换言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概念记忆为主要方式的单一模式,转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淡化教师角色,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探究的乐趣,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以概念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简捷明快的引入教学内容,是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水到渠成。例如实验情境,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得出概念,增强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又比如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如挂图、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带着问题学习、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还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有关过蒸腾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最终归纳并理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实践情境开展概念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比如说在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时,为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中的生态系统如树林、池塘等,分析这些环境中不同生物种类之间、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这里概念公式的的理解。总之,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通过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演变为直观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物概念的本质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

三、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为更好的落实生物概念的教学,提高概念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围绕重要概念展开,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促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学事实作为佐证,以便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而且在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进行抽象和概括,构建合理的生物学知识理念,从而建立完整生物学的概念体系。比如说在概念的学习中对每个概念都设计出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比如说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一个家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又比如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如蘑菇、平菇等这一特例,同样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却是菌类不是植物,是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以此类推通过多种正例、反例、特例的对比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从而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

四、结语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极为重要,它对普及生物常识,提升学生的生物知R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我国初中生物的概念教学来说,参差不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教学质量上呈现出一定的差距。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结合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自觉的更新较为思维,创新教学策略,想方设法的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甄真..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06)

[2]于昕.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06)

生物质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重要活化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了认真推敲,尤其特定的含义,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俗语言,掌握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关键字词,把握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看成化合物(因为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不同种元素)。

又如:酸、碱的概念是建立在电解质的基础上的。“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其中的“全部”就是概念的关键词语了。因为硫酸氢钠电离产生的阳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两种,阳离子不是“全部”是氢离子,不符合酸的定义,硫酸氢钠不属于酸,属于酸式盐。因此在讲酸、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指电离产生离子的种类)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转贴于

三、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1)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2)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四、正反列举,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由此可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五、变式理解,“活化”概念

抓好概念的变式理解,是指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级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尔羽,《东莞教研》[J],东莞教育局教研室,2008

[2]何彩霞,《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3]JBBest、黄稀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生物质的概念篇3

1从关键字、词入手剖析概念

1.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密的,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电离时生产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解酸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

1.2剖析词语含义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字数不多,但含义深刻。起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一种。三是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不讲情这三层意思,就显得抽象、不透彻。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是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是指在100克溶剂中;其三是指达到饱和状态时;其四指在上述情况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2从内涵和外延入手揭示概念

化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所谓化学概念明确,就是既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元素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个定义仅仅局限于原子,但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可它们是同一元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实质上“质子数”才是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然后必须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2、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从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入手理解概念

3.1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变化不是孤立的,化学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之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也要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

同一关系:即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乙醇和酒精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物质。

并列关系:即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盐酸、硫酸和硝酸,它们都是酸这个属概念下的三个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物种不同的个性。

主从关系:即一个外延大的概念包含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及其它全部外延。如酸类和硫酸,前者为主后者为从。

研究概念间的关系,还要从外延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弄清概念,防止把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元素与原子,从外延分辨,元素的外延大是宏观概念,原子的外延小,是微观概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3.2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从练习与复习入手巩固运用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还必须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它,运用概念是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的必须途径。

4.1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习题,在学过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有目的,适量精选,由浅显的简单题入手最后到复杂的综合练习,特别是对概念的综合运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对概念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功能进行回忆、复习、辨别和相互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概念,而且可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把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

4.2分析错误,反复纠错

学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老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分析讲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纠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

4.3经常复习,经常应用

生物质的概念篇4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化学基础知识是由许多基本概念组成的体系,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着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摸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少学生化学基本概念模糊不清、死记硬背定义,不会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因此,要切实加强化学基本概念之教学。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做法。

一、正反两方面对比,讲清概念

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讲“氧化物”的概念时,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氯酸钾(KClo3)是不是氧化物”,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并不一定是氧化物,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句“两种元素”来分析,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是克服学生对基础概念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讲“单质”与“化合物”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容易错误将一些物质(如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认识为单质(因为它们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会误将石灰水、蔗糖水等混合物认识为化合物(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讲酸碱概念时,酸的概念是“阳离子仅是氢离子,阴离子仅是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酸”,碱的概念是“阳离子仅是金属离子,阴离子仅是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碱”,其中“仅是”二字便是关键词,否则,学生易将naHCo3误以为是酸,而将Cu2(oH)2Co3误以为是碱。因此,讲解酸和碱的概念时均要突出“仅是”二字。

三、要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基本概念有些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如,讲“原子”和“分子”概念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区别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就没有这样的性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把概念分解成几个要点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分解,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溶解度的概念时,“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个概念表达较长,而且涉及知识点较多,学生记起来较困难,往往也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概念分解为以下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最大克数。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溶解度,缺一不可。将概念这样分解记起来比较方便,且易理解和掌握。

五、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学完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配套练习加以巩固,这样能促使学生提高对概念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概念的思维灵活性,在不断地应用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认清概念的外延。

六、经常应用,经常复习

生物质的概念篇5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74-02

物理概念是由物理现象、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的基础就是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和学说,如果在掌握物理概念这一环节学生做的不好,那就很难进一步把物理定律以及公式掌握好。相对物理定律来讲,物理概念就像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而物理定律就是支柱。因此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对于学好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了解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进化的

因为人们理解的物理现象,是在有限空间范围内的无限发展和变化,所以针对物理概念整体理解也经历了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从外到内的过程。换言之,一个完整概念往往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明确的概念。比如,对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到牛顿时期超过了两千年。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理论,则是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的,完全抛弃了牛顿物理力的概念。“光”的物理概念,则经历了牛顿“量子粒子说”、“惠更斯波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直至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特征被发掘出来,历时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实际上,任何的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与形成,都会经历一个动态历史的阶段,都有从低到高、从感性到理性的出现、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介绍物理概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目前所学、所讲的东西并不是死的,将来都是会根据实际有所发展的。这样就把概念的定义讲活了。切忌让学生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僵化思想是指学生会以为物理概念是绝对不能破坏的,这样是错误的。事实上,物理学永远是探索中在不断前进、不断得到发展的。讲解物理概念的方式是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结合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物理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有趣味性,会使学生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帮助学生淡化与消除物理概念来源的“神秘感”。没有任何的物理概念、定律可被视为最终真理,人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的物理知识的范围只能是一种相对真理。

二、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反映在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独特本质特性,就是物理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不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相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肯定的。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讲,才能让学生明白:对于某些物质,它们的比值是恒定的,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这种比值不变的特性,是一种物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称为密度。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再说,质量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密度越小了。物理量的内涵,除了把它的本质属性定性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要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来得出它的定义式。最严密、最精确、最概括的方法是用数学公式定义物理量。例如加速度、电阻、电量、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都是量度公式,而不是决定条件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物理量的测量公式和决定条件,结合的文字描述和数学表达,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理解其内涵的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它表明重力、弹性、摩擦力、磁场等这些对象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在概念教学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让学生逐渐的理解。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的外延后,也有利于深化和拓展这对一概念的理解。

三、了解概念、其他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很多物理概念的本质既有不同的一面,又有具有联系的一面,教学时要注重一定的概念本身,但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不同的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让学生能明白这些概念的不同,加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速度,可以模拟一个例子,让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在匀强的磁场中有一矩形导线框,长1.5m,宽1m,线圈平面垂直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为0.06t。线圈磁通量是多少呢?那与磁场平行方向上的线圈,磁通量是多少呢?在这个过程中,磁通量变化是多少呢?如果完成了这个过程,第一次用0.1s,第二次用0.01s,哪次磁通量的变化更快呢?通过这个举例可让学生知道任何位置对应磁通的线圈平面、磁通量状态。磁通等于磁初末状态变化,差异。在磁通量单位时间的变化来表示,即磁通量的变化率。学生把不同物理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清楚,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加强其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要咬文嚼字

比如,楞次定律:“感生电流的方向,总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第一句话指出定律是用来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第二句中的“总是”,其含义是“肯定”。第三句中的“阻碍”,不是“阻止”,当然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感生电流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感生电流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要注意,“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是变化的,引起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在阻碍这个变化的”。总之,对解释单词和句子的词概念的界定,关键的“字”、“词”进行仔细研究,使学生的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五、学会概念的运用

“学以致用”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的物理概念只有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是了解和掌握了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习题,习题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掌握。但是要选择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习题,从而达到强化概念的目的。比如:摩擦的概念。摩擦要阻碍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怀疑;静摩擦力必须在静态物体发生?可以怀疑;摩擦阻力?加速度的概念?可以怀疑;速度变动越大,加速度越大?减小的加速度,减速度?加速度是正的,速度会增加?用这种方法,首先对虚假陈述的物理概念,揭示其概念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掌握的物理概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更加精确和深入的概念。

总之,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每一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进行深入研究,并较好地完成物理概念的教学,最终要使学生达到会正确科学地运用物理概念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生物质的概念篇6

下面具体谈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一、注重创设概念教学情境

说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并不陌生,在很多学科中都用到这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因此,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难理解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物理环境,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类比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法等.

例如,在讲“物质的物理属性”时,这一章属于相对简单的一章,但是包含了很多的物理概念.如,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等等.这些概念是学生都背过的,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以“物体的质量”概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并融入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自己得出有关物体质量的相关概念,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二、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所谓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引入和建立该物理概念的原因,即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涉及很多的概念问题.“声音”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很少有学生去研究它的物理意义,而只是简单地记忆它的概念.面对这种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如,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考虑一下,通过电话我们是如何听到对方的声音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结合了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讨论后,可能有的学生说,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是通过说话振动产生的;等等.可能学生得出的结论不是很正确,但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后引入“声音”概念,因此声音的物理意义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又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如,在轿车运动快、自行车运动慢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引入“速度”的概念.因此,速度的物理意义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这种理解物理意义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

三、活化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教师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不要太难,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尽量找一些典型性、灵活性的概念试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生物质的概念篇7

----------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我们都知道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学生们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的判断或者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条是没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么,什么叫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有哪些特点?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及如何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等等,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抽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一切概念都要通过词语来表现,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物理意义)的揭示,条件是对概念外延(适用范围)的限制。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也就失去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因此概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物理概念的特点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例如,我们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机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撇开它的具体形象,从它们的共性去考虑时,就会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于是,我们把这个从一系列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又反映着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理概念。总之,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2.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的。众所周知,许多物理概念,如力、质量、速度、温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个力是100牛顿,某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然而,也有许多物理概念,表面看来,是不定量的。实际上,它们也具有定量的含义。如“平衡”的概念,其定量含义是:如果研究对象是质点,则意味着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零,故其平衡条件为合外力等于零,即F合=0。3.物理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征中学物理涉及的概念约四百余个,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运动、惯性、质量、能量、电、磁、波粒二象性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只有随着知识学习的积累和发展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二类是反映物质及其性质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热、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电阻、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第三类是反映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如:力、力矩、压强、冲量、功、热量。这些概念的特点是:与物质间相互作用密切关联,对于单个物质是毫无意义。第四类是一些描述物理现象的名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反射性、核反应、质量亏损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我们对物理概念的特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下面就讨论一下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二.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感知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知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两种感知方式应当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概念。2.理解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质的特征,能够区分相似的事物,能够比较确切地得出慨括性的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3.运用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达到巩固、深化、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综上所述,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可慨括为如下表所示:认识阶段 知识掌握能 力 发 展 感知阶段 表象、概念 观察、实验能力 理解阶段 科学概念

思维能力 运用阶段 巩固、深化、应用概念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掌握概念的标志,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二是看学生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三是看学生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以致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三.物理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物理现象,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在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其次,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给出准确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最后,通过与有关,相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以上的程序,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其中的原则是应该遵循的。至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方式、选取那些具体事例、选择那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总之,要教好物理,首先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工夫,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故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生物质的概念篇8

一、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基本认识

1。从生物学这一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看生物学核心概念

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任何一个与该学科有内在联系的事实、论据和概念都能不断的被纳入一个不断发展的结构之中,这种基本结构就是需要掌握的科学因素,要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如果要了解生物学的基本结构,我们就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概念就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归纳、推理出来的基本结论,包括一些基本的原理、规律和理论等基本知识,它区别于日常用语中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概念等同于一个词语或者术语来对待。概念是建立在很多的事实感知基础上的,需要众多的事实来支撑,它还是知识的细胞。同一个生物学概念可以用不同的生物学事实来阐述和支撑,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用生物学核心概念统一起来,把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作为重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生物学理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的死记硬背,从而达到真正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2。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

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位于学科的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以外的迁移价值和持久价值的概念性原理、知识规律和方法。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生物学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是核心概念,而对于生物学专家来说可能就不是核心概念,不同的学段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理解为生物学核心概念实际上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形成关于生命本质正确的看法和认识。

二、怎样甄别生物学核心概念

一般状况下,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认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生物学素养,那么怎样在繁多的生物学概念中甄别生物学核心概念呢?

1。生物学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基本框架的概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的科学,在这门最基本的自然科学中,离不开对事物和现象过细的具体的分析。核心概念可以揭示科学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能够把过细的描述和具体分析的细节片断融入到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之中,在这样的结构里,生物学的信息片断的内在联系就被凸显出来。所以,我们在生物学中要善于建构信息片断的知识结构,并纳入到整个信息结构中去,知识结构之间的节点就是核心概念,因此,核心概念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本框架。生物学事实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它是建立生物学概念的基础,生物学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的结构,而核心概念位于学科知识结构中一般概念的上层,成为核心聚合器,聚合着学科的一般概念,这种聚合不是对一般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对生物学概念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具有迁移应用的价值。通过核心概念的迁移应用就可以解决事实性的问题,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核心概念具有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因为核心概念超越于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

2。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具有文件夹功能的概念

我们如果能够提炼单元的核心概念,并把它们组合成能够反映生物科学基本面貌的核心概念体系,在围绕体系选择内容,淡化一些与该体系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这样选择出来的很少的知识,比课程中庞杂的重视更具有学科教育功能。

3。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具有统摄思维功能的概念

核心概念的梳理和提炼需要按照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一些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整体化,建构起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相互联系的内在体系。这样一个具有逻辑内聚力的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需要整体思维的把握。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基本的概括,例如:“生命有机体维持其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摄取能量”这一核心概念,就是在分析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这一本质的认识,从分析环境和生物体的关系开始,发现了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物体和它周围的环境不断的进行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交换,一些物质在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被排出体外。在整个代谢过程中,生物体内的能量被不断的转化,能量的每一次转化都会失去一些可用的自由能,因此,生物体必须从外界不断的摄取自由能来补充自身的能量,以此保持自身生命性能的稳定。理解“生命有机体维持其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摄取能量”这一核心概念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系统。由此可见,核心概念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核心概念可以统摄一般的概念,可以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一整合学科知识的功能。

4。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具有迁移价值的概念

科学的其它的领域和生物学领域一样,都具有反映事物规律和本质联系的核心概念,对于学科的核心概念的理解把握可以迁移到其它的领域,这样,学习者和研究者就会从整体上用发展的和本质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生物质的概念篇9

1概念的引入

自然、巧妙的概念引入将为概念的形成铺平道路。方法有多种,以下略举几例:

1.1以旧带新引入法: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词语会特别敏感,从已有的知识引入,过渡到新知识,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1.2以实例引入:生活中到处都有生物现象,如果以某些学生有所耳闻的实例作为引入,抛砖引玉,就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响应,容易接受相关知识。

1.3以实验引入:有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比较少见,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可以采用比较有趣的形式引入,如实验。在学习“质壁分离”的时候,就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滴入蔗糖溶液,通过观察会发现,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渐渐出现了空隙,以至分离开来,这时候引入质壁分离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1.4以动画引入:生命现象常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采用动画播放的方式更有效、直接,比如学习“有丝分裂”的时候,就可以先播放有丝分裂全过程的动画。

2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引入一个概念后,要注意对相关现象进行总结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而概念的关键性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反映的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适用范围。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前提,因此,在引入概念后要注意概括和总结以及反复推敲,使学生克服主观臆想,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1对现象进行概括。例如: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2.2从具体到抽象。例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但学生常误以为是具体的化合物,引导学生分析究竟是二氧化碳这种具体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还是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在循环利用,就能让学生从元素这一比较抽象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循环这一概念了。

2.3克服主观臆想,由感性到理性。有的生物名词在生活中和生物学中的意义可能不尽相同,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生物学含义,克服先入为主的主观想法,不要与日常概念混淆。比如,生物学上的呼吸作用不一定要有氧气的参与,也不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种产物。

3强调关键词,抓住概念的本质

生物概念往往都是用精简的语言概括起来的,其中都会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能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其中“遗传效应”、“片段”就是理解此概念的关键。

4注意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学生可能会以偏概全,比如:学生往往会以为激素调节就是体液调节,这就是没注意概念的范围,撇开了二氧化碳、组织胺等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5概念的巩固

一系列概念形成后,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到练习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集合法或概念图的形式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

5.1练习巩固。①举反例法,如:对于究竟什么是糖类,糖类是否一定都是甜的,甜的物质是否一定是糖类,就可以通过举反例轻松解决问题,巩固概念。②对比分析法:形成一定的概念后,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区别理解。

生物质的概念篇10

1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我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2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种手段

2.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2.3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2.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