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25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学生。

分类号B848.9

1引言

人们倾向于将健康限定于“非病理状态”,限定于“生理状态”,生理无病即健康,这是早期对健康的比较消极的和狭隘的解释。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严格的解释,认为“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1]。这个解释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狭隘解释,健康并非仅仅是非病理状态,应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又跃上了新的台阶,人们认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解释和理解健康,人们提出了“康宁”(wellbeing)和“幸福”(wellness)的概念[2],其健康的含义更加广泛,而且具有积极意义,健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目标,是努力方向[3]。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同时人们也提到了心理健康素质。但是,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尚有不少争论,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2方法

2.1访谈对象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5人,包括儿童心理、医学心理、普通心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大学教师(10人)、中学教师(10人)、小学教师(10人),大学生(15人)、中学生(10人)和小学生(10人)。

2.2研究工具

自行编写的访谈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12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你认为什么是健康?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

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在你周围的人中,心理健康的人占多大比例?

你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应该具备哪些内在的心理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你认为主要与哪些心理特点有关?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

你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此问题在访谈时要根据被试的回答进行追问)

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有哪些表现?

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他在遇到困难时将如何表现?

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在调查或访问的时候使用相应的表达方式。

2.3访谈过程

研究使用访谈形式。访谈过程、研究过程均做详细记录(个别有录音记录)。最后对所有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关于健康的概念

3.1.1专家、教师(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解释

关于健康的解释涉及如下几种观点:(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当然病指身心两个方面。特别是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持这种看法。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传统的健康观点。(2)正面看法。健康是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比较多的专家和大学教师持这个观点。(3)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是身心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人们主要认同的是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健康的核心。(4)统一的解释。认为健康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自己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统一,是自己和环境的统一,是身体、心理和环境的统一。(5)功能的解释。认为健康是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工具。

3.1.2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解释

学生的解释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大学生倾向于涉及身心无病,而中、小学生更多地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因此小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比较有局限性。(2)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身心健康。(3)统一的解释。健康是良好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的统一。(4)道德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心灵美。因此,学生的解释与教师的解释有差异,学生的解释更加具体,范围更小,而且很少涉及社会方面的解释,有些小学生将健康理解为道德术语,健康就是健康的思想。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2.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如下观点:(1)心理健康是一种性格。主要是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自信的心态。(2)正面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3)统一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是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的统一。(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涉及认识、情绪、动机和社会多个方面;涉及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适应性。(5)消极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6)心理健康就是能力,多种能力的统一,如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3.2.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2)反面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3)道德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思想好和心灵美。有相当部分的小学生有这样的理解。(4)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乐观和自信的性格,是健康的观念和宽容,是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人的心理承受力。(5)能力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认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情绪调节能力,完成活动的能力。

3.3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3.3.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涉及如下一些方面:(1)评价标准。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要从主观的方面获得主观的指标,而且要获得客观的指标。(2)内容标准。在评价人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考虑如下内容:情绪、意志、动机和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和合作、性格、自我评价、认识能力或智力等。(3)性格标准。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有如下性格特点:乐观向上、豁达大度、自信坚强、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自尊自爱、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环境认识。(4)功能上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如下功能:适度的心理反应,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适应和环境适应。(5)动力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这样的动力特点:追求完美,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统计学的标准。心理正常的人要在正态分布的80%内。(7)其他标准。如家庭幸福,经济宽裕,社会学标准,医学标准。

3.3.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包括正常的思维,积极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目标,乐观的生活态度,信任自己和别人,处事稳重,良好的心理承受力。(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如下的性格特点:不紧张,乐观积极,自信,坦诚,有理想和信念,良好的承受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对待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思想好,不做坏事,乐于助人,敢于改正不良习惯,不说粗话。

3.4心理健康的人的比例

3.4.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两极分化的特点。(1)乐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95%以上。(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左右。(3)大多数人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

3.4.2学生的看法

学生的观点也分两个极端。(1)乐观的估计。认为健康的人在90%以上,甚至100%。(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甚至10%。(3)多数人的估计。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或70~80%。

3.5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

3.5.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共有如下几个观点:(1)内容的解释。从心理健康具有的内容方面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的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涉及如下一些内容:性格(稳重、勤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情绪(稳定、自控),能力(中等以上,聪明,良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意志(意志力强,有对待困难的决心),自我认识水平(良好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强烈的动机和信念,平和的活动心态(交往、娱乐等)。(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主要表现在性格上,或者这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品质高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上进心,乐于助人,积极乐观,自控性强,容忍,有坚持性,有承受力,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有远大理想,中庸,平和无私,灵活的应变能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还应该有人际交往能力―作者)。

3.5.2学生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观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解释。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特点,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内容:性格(乐观,开朗,自信,爱学习,助人,思想好,意志坚强等),尊重自己和他人,行为与社会一致,情绪稳定等。(2)性格的解释。绝大多数都是这方面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自信,乐观,开朗,情绪稳定,积极进取,容忍大度,乐于助人,自控力好,意志坚强,爱学习,性格随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礼貌正义,和他人友好相处,有理想,诚实,外向,不自大骄傲,自理能力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3)品质的解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这个方面的解释比较多,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特点: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正义。学生的解释很少涉及能力,也很少考虑人的认识水平。

3.6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特点

3.6.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专家和教师有这样的看法:(1)内容的解释。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自我效能感降低,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认识封闭,控制欲得不到满足,自我评价错误,情绪控制不当,认识歪曲,行为怪异,心理承受力差,对待事物的态度存在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动机欲望问题等。(2)性格的解释。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心胸狭窄,性格内向,自卑(不自信),精神不振,胆小,紧张,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情绪暴躁,沉默寡言,不合群,孤僻,自私,好胜心太强,没有目标,承受力差,责任感差,自我评价能力差,优柔寡断,偏执,不懂放弃,闭锁等。(3)情绪的解释。认为这样的人其情绪有这样的特点:情绪的稳定性差,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没有涉及能力和其他问题。

3.6.2学生的解释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表现,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他们认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思想不好,学习不好或不认真,心理承受力差,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控制能力差,思想态度悲观等。(2)性格。大部分人认为这样的人存在性格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紧张,不愉快,不开朗,胆小,消极悲观,心胸狭窄,自大,骄傲,自卑,内向,傲慢,思想极端,对人不友好,情绪暴躁,自私,沉默寡言,不敢面对现实,封闭等。(3)品质。小学生普遍从品质上解释这个问题,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存在这样的品质问题:思想不好,有暴力行为,作弄人,偷盗,迷信,犯罪等。

3.7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3.7.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看法有这样的观点:(1)将心理健康素质等同于心理素质。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2)健康人的心理素质。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他们从健康样本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素质。(3)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在思想、情绪、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符合正常标准。(4)测量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可以测试的心理承受能力。(5)功能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内在心理特点。

3.7.2学生的解释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但是总体来看有这样一些观点:(1)性质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特点里面的好的心理品质,即他们将心理素质分成两个部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健康的部分就是心理健康素质。(2)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品质,与专家和教师的解释一致。(3)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某些性格特点,如自信,积极,乐观,友好等。(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从一些内容方面去描述,其具体维度内容涉及学习、思想、性格等。(5)统计学上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统计上测得的心理素质的水平。(6)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就是良好的思想品质。

3.8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因素

3.8.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专家和教师涉及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内容结构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内容:性格,品质,能力,文化修养,为人处事态度,对抗压力的能力,应激能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能力,自知能力,自我效能感,开放的认知态度,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方式,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动力,认知素质,情绪素质,行为素质,感知因素等。(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人的性格有关,涉及的性格特点有:开朗的性格,脾气随和,情绪稳定,不怕困难,宽容,有责任心,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自我评价。(3)能力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3.8.2学生的观点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的内容:礼貌行为,良好的性格特点,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主动,应激能力强,情绪调节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恰当的行为方式,客观的自我评价。(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这些性格特点有关:乐观,积极主动,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对待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强,开朗,有主见,坦诚,积极的生活态度。(3)能力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具体包括:适应能力,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3.9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表现

3.9.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看法,有下面几个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涉及以下方面:性格(开朗,开阔),品质高尚,人际关系好,有合作精神,有凝聚力,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动机),能力强,意志力强,积极的工作态度,办事效率高(能力),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身体好,心理承受力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别人,认知素质、社会素质、人格素质、情绪素质等素质好,生活和工作满意度高,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等。(2)性格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就是好的性格,其特点包括:乐观,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自信,宽容,信任他人,善良,有主见,意志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好的心态,热情,适应能力强,积极进取,计划性强,有责任感,享受生活,有爱心。

3.9.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个:(1)内容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生活好,学习好,思想好,为人好,有礼貌,有修养,语言好,乐观主动。(2)性格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性格特点:乐观,自信,意志力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心理放松,情绪稳定,爱学习,与人为善,冷静,积极进取,性格开朗,性格随和,宽容,处理问题的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强。(3)品质的观点。小学生会将心理健康素质与品质联系起来,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的品质: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

3.10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0.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二者的关系,专家和教师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基础,是因果关系。(2)品质―状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品质,心理健康是状态。(3)表现观点。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可以测量的;但是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4)积极―消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积极的心理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消极的心理特点。(5)形成原因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心理健康与环境有关。

3.10.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因,心理健康是果。(2)相互作用观点。认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3)相同观点。认为二者相同。(4)不同水平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更高水平。(5)包含关系的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包含心理健康。

3.11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

3.11.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专家和教师认为低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一些表现:(1)认识的表现。怀疑自己的价值,认知曲解,否定困难,夸大困难。(2)客观归因。找客观原因,责备他人。(3)情绪的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爆发,情绪沮丧,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绝望。(4)动力表现。失去信心,消极。(5)能力的表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适应能力下降。(6)消极行为方式。逃避,应变能力降低,做出极端行为,自杀,抱怨,依附他人等。

3.11.2学生的观点

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消极行为方式。主要有:惊慌,紧张,忙乱,退缩,消极,依赖,放弃,逃避,失去信心,抱怨。(2)情绪表现。恐惧,悲伤,愤怒,孤独等。(3)人际行为。伤害他人,社会退缩。(4)品质。骂人,打人等。(5)饮食和睡眠问题。

3.12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3.12.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认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神经系统,身体各部分健康状况,激素水平)。(3)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特别是早期的环境,学习和工作环境等)。(4)教育因素。(5)重大生活事件。(6)经济条件。(7)性格。(8)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9)个人经历。(10)文化修养。(11)道德修养。(12)年龄。(13)榜样或他人引导。(14)自我。

3.12.2学生的观点

学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这样一些方面:(1)生理因素(包括相貌)。(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早期环境,家庭压力,生活环境)。(3)教育因素。(4)性格因素。(5)思想因素(品质因素)。(6)人际关系。(7)他人的引导。(8)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等)。(9)人际关系。(10)自我认识因素。(11)人生观、价值观。(12)成长环境。(13)文化修养。(14)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Constitutio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Chronicle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47,1:29~43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2

【关键词】产科;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17-02

健康教育是一种解决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增强整体护理效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医院向患者及有关人群全面服务、扩大医院社会功能的重要内容,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可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使患者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目的。

随着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颁布、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及实施农村孕妇住院免费分娩项目的开展,我院产科住院病人明显增多,将健康教育贯穿孕产期保健、母婴保健及病人的整个住院过程,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在产科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综述如下。

1存在问题

1.1护士方面

1.1.1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医护人员未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热情,把健康教育当作是护理以外的额外工作,在诊疗工作中不愿意主动为病人做健康教育;另外,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混为一谈,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愿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1.1.2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护理人员学历相对较低,业务知识不能满足需要,知识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护理人员本身所接受的医学知识不足,对疾病的预防、心理学、保健及康复知识缺乏,教育内容简单,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出院指导内容过于简单。若缺乏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掌握赶不上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就会感到一无内容可讲,二无针对性,导致健康教育的反馈质量差[1]。

1.1.3健康教育宣传时间选择不妥:健康教育的宣教集中在患者住院后的前几天,而不是分阶段、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始终,将入院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混淆,因此,宣教效果也不好。如:病人急诊入院,疼痛难忍,情感上会对教育的内容及教育者不在意,认为:不帮我解决痛苦,反而讲了一大堆大道理,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2],这样,会导致患者的感知能力下降。

1.1.4缺乏沟通技巧与能力:健康教育需要多学科知识做基础,不仅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康复学、行为学、公共卫生学、预防保健等知识。在岗医护人员大多数未接受专门的健康教育培训,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缺乏对孕产妇心理上的安慰、情感上的支持和生理上的帮助,只是简单几句话……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没有掌握沟通的技巧,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则事倍功半。

1.1.5护理人员不足,无专职护士,护士工作忙、任务重,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多,护士不愿承担教育者角色。妇产科病人周转快,床位使用率高,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或缺乏合理安排能力,护士只有在完成其它护理操作工作之后,去实施健康教育,敷衍了事。

1.1.6护理观念滞后:护士对自己角色认识偏差,相当多的护理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分级护理要求,观念未更新,不能正确认识护理角色的多元化,教育角色认识偏差[3],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1.2患者方面

1.2.1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缺乏信任:重医轻护的错误观点在县级及以下医院表现的尤为突出,多数患者认为护士只不过会打针、输液、发药等,尽管护士讲解清楚、详细,但患者仍持怀疑态度,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甚至表现的不耐烦,只相信医生的解释,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落实。

1.2.2孕产妇自身文化层次存在差别和对疾病缺乏认识:孕产妇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多数小学或初中毕业)、自身素质修养较差,认知力差,她们之间的理解、接受能力及需求程度也不相同,加之生活水平低,经济条件及卫生条件较差,多数怀孕后对妊娠期生理变化认识不够,只在临产前来住院或检查(孕期保健检查不按时做),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2对策

2.1提高认识,改变护士的健康观及健康教育观:医护人员首先应充分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之一,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达到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同时,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融洽了护患情感,也提高了医院的信誉。

2.2加强产科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健康教育重点研究知识传播、行为改变的理论、规律和方法,以及社区教育的组织、规划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4],医护人员在不断学习妇产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系统学习健康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及预防医学知识,,掌握健康教育技巧,做到知识广博、善于沟通、语言形象生动、宣教形式丰富,使病人产生信任感,从而利于保健信息的接受,更利于病人的健康教育。

2.3提高护患沟通交流技巧,取得病人信任:语言表述能力与沟通技巧能力是保证患者能否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沟通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实施病人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性沟通中注意积极倾听,谈话时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非语言性沟通即体态语言,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等,在护患交流中护士既要注意自身的非语言交流,又要善于观察患者非语言信息,以增强交流效果[5]。同时还要搞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6],也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基础。护士应及时了解孕产妇的健康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孕产妇的实际问题,使孕产妇感觉到护士在认真考虑她们的问题,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融洽了护患情感。

2.4注意讲授的时机及知识量: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的讲解,切不可将正在熟睡中的患者叫醒,也不可在患者将要入睡前进行,更不可在患者疾病发作时。尽可能选择上午、午后30min、晚上8~9点时病房安静、病者精神较好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7]。每次讲解应抓住患者最想了解的最重要的部分,内容不可过多,分次进行,以免遗忘或疲倦感。

2.5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护理质控范围:随着护理模式向系统化整体护理转变,健康教育成了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之一。健康教育是否流于形式,必须通过病人的“知、信、行”来检验。护理部应把病人作为评价重点,重视对健康教育质量的控制,通过定时和不定时的下科室检查和抽查,不断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反馈到每个执行护士,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确保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应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达到使病人实实在在受益。

3效果

通过对孕产妇实施入院教育、孕期保健、母胎自我监护、产前的身心护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后,产科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既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又使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照顾,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得到缓解,提高了孕产妇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使家属了解了围产期保健知识,增强了保健意识和能力。在产后对产妇进行饮食营养、卫生、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产后性生活与计划生育、婴儿日常护理及计划免疫指导等教育,能使产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产后42天复检时,及时帮助产妇解决问题,克服了产妇住院时间短、产后疲劳、认知能力下降的不足,提高了围产期的保健质量[8,9]。

由此可见,健康教育促进了产妇的心理健康,减少了产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了产褥期感染。健康教育不仅是护理工作而且是整个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10]。

参考文献

[1]于卫华,李志菊.影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多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52

[2]胡容.对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42

[3]高中华.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13):133

[4]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6:

[5]彭雪娟,滕海英.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技巧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2.3(1):212-213

[6]王慧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55

[7]黄巧彩,王淑珍,樊春英.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52-153

[8]吴博成.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3-264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49―02

投稿日期:2005-03-11

作者简介:尚保春(1966-),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笔者于2004年1―6月在新乡地区6所普通高校中就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拟掌握他们对《标准》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促进《标准》在普通高校的贯彻与实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高等机电专科学校、新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平原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6所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设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问卷调查表。于2004年1月-6月在6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87份,剔除异常问卷23份,有效问卷1664份,有效回收率92.44%。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检验,认为问卷可行,具有较高效度;问卷回收后,间隔一个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r=0.893,p<0.01,表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符合社会学要求。

1.2.2数理统计法原始数据由microsoft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数理统计由SpSS10.0forwindows软件包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调查显示(表1),有89.66%的大学生认为“健康第一”的观点是正确的;有87.20%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良好总称;79.45%的大学生认为体质健康是指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可见,多数大学生对健康、体质健康具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被大学生所接受,反映出“健康第一”的教育在普通高校卓有成效。

2.2大学生对《标准》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在“你是否知道《标准》和《实施办法》”的调查中(表2),98.64%的大学生表示肯定,其中有32.51%的大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上讲授、12.68%是通过自学、43.45%是通过测试、11.36%是通过学校的宣传;另外,就大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内容、要求等具体细节性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当中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说明普通高校对《标准》和《实施办法》在大学生中的学习与宣传欠缺有关。

调查数据表明(表2),99.7%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标准》所测项目,65.20%的大学生认为《标准》的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能正确反映出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相比,你是否更喜欢《标准》”的调查中,有94.41%的大学生表示肯定,67.61%的大学生非常想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91.35%的大学生对实施《标准》的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可以接受。这充分说明《标准》和《实施办法》已渐渐被大学生所认可、所接受。这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有利于《标准》在普通高校的推广与实施。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大多数大学生对健康具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调查表明:89.66%的大学生认为“健康第一”的观点是正确的;87.20%和79.45%的大学生分别对健康和体质健康的概念有正确的认知。

2)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只是停留在了解、知道的水平;半数左右的大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要求等具体细节性问题的把握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还显得较为欠缺。这与普通高校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学习欠缺有关。

3.2建议 1)学校或体育教学部应加强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充分利用体育课、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专题讲座等渠道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学习,以加深大学生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理解与认识,迅速提高他们对《标准》和《实施办法》的认知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健康理念,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并使他们掌握一些增进健康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

2)体育教师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利于增进健康的知识;同时,高校也应有组织、有目的的对体育教师进行健康知识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4

摘要本文以问卷法对甘肃省东乡县(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四个乡村的200名东乡族妇女进行了健身观的调查,对他们健身观的趋向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籍以了解甘肃省东乡族妇女对健康价值观的理解。

关键词甘肃省东乡族妇女健身价值观

一、前言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观,意指人们对良好健康状态正确、全面性的认识程度。本文试图对东乡族妇女的健身观进行调查分析,籍以了解东乡族妇女对健康理解与认识深度。这将对东乡族妇女开展与普及健康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对东乡县四个村(东源乡、达板乡、果园乡、唐汪乡)200名东乡族妇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东乡族妇女健康观取向

依据东乡族妇女对健康观的评价结果,对14个原始变量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选取有较大贡献率的4个主要成份,作为分析原因的潜在因子。对原始载荷矩阵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因子载荷矩阵,按各主因子中载荷较高的变量所具有共同性质(其载荷量大50%以上)的公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命名,确立了东乡族妇女的主要健康观有主到次依次为:健康就是身体好、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平时生活关系、健康与身心关系。

注明:X1=平时不生病、不吃药;X2=有病扛扛就好;X3=有病按症状买药吃就好;X4=有病及时上卫生所检查;X5=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X6=健康是身体问题;X7=健康与心理无关;X8=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X9=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X10=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X11=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X12=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X13=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X14=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

用thmoson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求出东乡族妇女各主因子的均值,然后用t检验法对东乡族妇女健身观的认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1.在第1主因子中,因子载荷较高的因素是X6、X1、X2、X3。这表明第1主成分同健康与身体有关。健康是身体问题(0.653),平时不生病(0.580),有病一扛就好(0.535),得病按症状吃药就好(0.516)的身体有没有病有密切关系,可命名“身体好因子”,可归为健康就是身体好观念。从表2中可看到,东乡族妇女对健康就是身体好具有一致性认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在第2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2、X10、X8、X4,这表明第2主成分中健康在生活中很重要。健康在生活中非常重要(0.814),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有关(0.786),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有关(0.662),有病及时上医院(0.659),可命名“健康重要因子”,可归为平时重视健康观。对这一观念,东乡族妇女认同性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第3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3、X11、X9、X7。这表明第3主成分同平时不太关注健康有关。健康在生活中不是很重要(0.533)、健康与平时生活习惯无关(0.515)、健康与平时卫生习惯无关(0.510)、健康与心理无关(0.504)的平时不注重健康有关,可命名“无意识因子”可归为无良好健康意识观。表2的数据显示,东乡族妇女对对这一因子的认识有显著性差异(p

4.在第4主因子中,因子负荷较高的是X14、X5。这表明第4主成分同深层次了解认识健康有关。健康包含了身心两方面(0.764)、平时通过媒体(电视/书籍)了解健康知识(0.694)的关系密切,可命名为“身心健康因子,可归为对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观。从表2中看,东乡族妇女之间有较大的差异(p

(二)东乡族妇女体育价值取向的分析

东乡族妇女健身价值观内容取向的构成单一、有序,没有复杂的层次性,每种健康观取向的排序又依据她们所受教育,乡、县卫生宣传及体育活动开展,个体需要、兴趣、爱好、追求而不同。东乡族人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人们对宗教的祭拜非常虔诚,尤其是之前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在是精神上的依赖和寄托。东乡族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女性从小接受教育的情况大致是:6-8岁的学前女童80%可以完成小学学业,20%完全不上学或中途辍学,只有极少数高中毕业并上大学。虽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一些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东乡族的女性跟大都市的女性追求有所不同,她们事业心不强,她们是以贤妻良母为终身奋斗目标,丈夫的地位在她们心目中是很高的,妇女对自己的夫君完全顺从。

接受教育程度的偏低性、宗教的信仰、民俗民风的习俗使她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狭隘与片面性,故在健康全面认识上各有不同性。健康就是身体好,有病扛扛就好,这是他们对健康的单纯认识,有着一致的认同性(p>0.05);而落后的经济、文化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现代社会发展的信息,与大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仍有着一定的差距,致使他们对健康的深层次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健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平时的生活习惯、医疗卫生常识、健康是身与心相互健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R-型因子分析得出甘肃省东乡族妇女的健康观为: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无关。东乡族妇女普遍认同身体好就是健康、健康是重要的,各村东乡族妇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对健康与平时生活关联不大、健康与身心有关的认识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乡族妇女没有形成全面、正确健康观,这与东乡族妇女文化教育偏低、女童教育现状没有效改观,基础知识不够普及,甘肃经济与体育事业落后有关。

(二)建议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西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族社会生产活动和人口再生活动中,东乡族女性与生活在农村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女性一样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东乡族女性在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在东乡族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中,东乡族女童上学问题属于最为棘手的问题,东乡族仍然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有机会迈入学堂,才有机会见识世面,女童的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重视,这种情况令人堪忧,如果继续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东乡族妇女的教育问题将不会有所改观,社会地位将会始终得不到好转。总而言之,要想在传统文化濡化的进程中彻底改善东乡族女性教育、社会地位等问题,最首要的任务是唤醒其自我意识,因此,营造环境、接受教育以及鼓励女性参加社会工作都可以起到萌生和强化东乡族妇女自我意识的作用,进而正确引导其正确、健全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晨鹰,张进辅.健康价值观结构探析[J].心理科学.2008.31.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5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大学生;认知度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性健康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性健康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受过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和性态度现状,为全面普及性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延边大学二至四年级在校非医学类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00名大学生下发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196名,女生269名;二年级学生264名,三年级学生165名,四年级学生36名。

1.2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状况调查表”和“大学生性态度调查表”进行调查[1],学生独立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状况

分析大学生性健康知识总体认知状况,在参与调查的465名大学生中,性健康知识及格的学生为279名,及格率为60.1%。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在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2大学生对和卵子的认知度状况

对发育生长及其作用有正确认识的占44.7%,不正确的占41.1%,不知道的占14.2%。对卵子发育生长及其作用有正确认识的占38.9%,不正确的占46.2%,不知道的占14.8%。

2.3大学生对月经、遗精的认知状况

对女性月经周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回答正确的占61.7%,不正确的占17.4%,不知道的占20.9%。对男性性成熟期发生遗精现象认识正确的占87.1%,不正确的占2.8%,不知道的占10.1%。

2.4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有正确认识的占68.4%,不正确的占27.3%,不知道的占4.3%。其中,男学生中回答正确的有136名,占69.4%;女学生回答正确的有182名,占67.7%。男女生之间对艾滋病认知没有统计学差异。

2.5大学生的性态度

2.5.1婚前465名调查对象中,赞成男性可以在婚前有性经验的大学生占35.5%,反对的占28.8%,无所谓者占35.7%;49.5%的男生赞成男性可以有婚前性经验,女生只有25.4%赞成男性的婚前性经验,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男生对男性的婚前更表示宽容。全体学生中,赞成女性可以在婚前有性经验的大学生占25.6%,反对的占42.3%,无所谓者占33.1%;29.4%的男生对女性可以有婚前性经验表示赞成,23.2%的女生对女性可以有婚前性经验表示赞成,男女生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大多数男女学生对女性的婚前表示不赞成。全体学生中,赞成男女相爱可以在婚前有性关系的大学生占35.5%,反对的占25.2%,无所谓者占39.4%;其中男生表示赞成的有43.4%,女生表示赞成的只有29.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即男生对相爱男女的婚前持赞成态度的更多。

2.5.2性对性有正确认识的大学生占71.2%,不正确的占16.8%,不知道的占12.0%。其中,男生对有正确认识的占67.7%,女性有正确认识的占76.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即对性的知识女生比男生认知程度高。

2.5.3同性间

赞成同性间可以有的大学生占7.1%,反对的占70.1%,无所谓者占22.8%。细分男女生的态度,72.5%男生和68.3%女生都反对同性间的,男女生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大多数男女学生对同性间的都持反对态度。

3讨论

3.1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从本次调查来看,在校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及格率为占60.1%,不及格率为39.9%,认知度偏低。封建传统思想观念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给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正在发生扭曲的比重逐渐增高,大学生婚前、校外同居甚至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已经出现,有关性问题给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社会安宁和谐带来了消极影响,而高等院校的性健康教育又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等方面应有的责任和态度,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自觉抵制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促使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高等院校开展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3.2构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体系

3.2.1性健康教育内容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通过素质教育即科学的教育途径,在大学生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大学生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2]。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讲的“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性健康就包含在这两个方面里。世界卫生组织给性健康的定义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的健康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根据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观念享受和控制生殖行为的能力。②消除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以及虚伪的信仰等不良心理因素。③没有器质、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及妨碍与生殖功能的躯体缺陷[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健康包括生殖健康、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其中生殖健康和性生理健康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性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学校度过天真的少年期、异常活跃和“危险”的青春期。到了大学生时期既是身体发育、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高峰时期,因此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必须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来进行。性健康教育,不仅传播性知识,还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性道德,学会自尊、自爱、自律,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使每个大学生用科学的性知识构建自己的性心理,指导自己的,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2.2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

青春期是性发育的重要时期,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其性发育已经成熟,但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趋于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未能从家庭、学校及社会这些正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性健康知识的来源第一位是科普杂志或医药卫生书籍占41.9%,第二位是互联网占32.5%,学校占5.2%,家庭占4.1%[3]。大学生从网络、书籍、杂志、影视等多种渠道获得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但这些性知识并不系统、有些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必须抛开保守陈旧观念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中,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使其成为“老师大大方方地讲,学生自自然然地听”的课程[2]。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男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生殖科学和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增强自信心,以健康的性意识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感情冲动,明白与异往的行为准则,洁身自爱。

3.2.3举办讲座

把性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要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讲座,针对性地讲解障碍、性心理障碍、性道德和性犯罪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分析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和表现,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增强自信心,建立健康人格和行为准则,提高法制意识,防止大学生性犯罪的发生。

3.2.4通过媒体宣传

高等院校可广泛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课题进行宣传教育,使性健康教育成为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各部门协同合作、齐抓共管,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性道德的规范,成为社会的行为楷模。

3.2.5开展专业咨询

可聘请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健康、性医学等专业咨询,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帮助大学生个体解释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性困惑,解决与性相关的各种问题。

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要使大学生适应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既要抵制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大学生掌握性健康知识、端正性观念、加强性道德,仅靠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成长环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结论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性健康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受过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大学生性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偏低。大学生时期既是身体发育、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高峰时期。构建高等院校性健康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性健康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还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性道德。不仅要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又要自觉抵制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蚀,学会自尊、自爱、自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骁,张立实,魏嗣琼.大学生性与健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3.

2杜继煜,韩秀珍.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性健康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8):26.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城镇居民由仅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慢慢转变为对身心健康的同时关注。由此,便引发了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为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城镇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现状、内容,本文以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家属院,在通过问卷调研的同时,深入思考怎样满足其需求,在教育方面我们能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做些什么。

关键词: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一、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认识及需求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

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社区居民大多都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认识,但目前来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另外,社区居民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明确,甚至是误解或偏见。

(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程度方面,有21.55%的居民表示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会去收集心理健康知识,53.45%的居民表示仅仅是偶尔收集心理健康知识,另外还有8.62%的居民认为收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仍需提高。

(三)应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是否有必要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一题中,有23.28%的居民认为应该且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只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由于居民对心理疾病的界定标准了解不足,一般情况下的心理异常并不能造成心理疾病,所以可以预测这部分居民并不想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9.48%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

(一)对不同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不同

调查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自身能力评估、子女教育与智力开发、人际交往指导、心理治疗、择业心理辅导、协调家庭问题7项服务内容。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咨询、子女教育与智力开发、人际交往指导、择业心理辅导、协调家庭问题等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其中,心理健康咨询和人际交往指导居前两位。

(二)不同服务对象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人,居前三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是心理健康咨询、协调家庭问题、自身能力评估;对于中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人际交往指导、子女教育与智力开发位居前三位;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和自身能力评估等排在前三位;对于儿童,自身能力评估也居第一,而位居二、三的服务内容是心理治疗和协调家庭问题。总之,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居民在选择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方面存在差异,即其侧重点不同。

三、关于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促进策略探讨

(一)政府是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

政府是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同时也是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居民是城市的主体,没有心理健康的居民,也就没有城市的文明和进步。因此,政府不仅要积极关注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要采取切实措施,为居民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将居民心理健康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政府不仅要重视居民体质的提高,还要切实重视其心理健康状况,要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有关标准,制定合理的健康目标,并将其列入发展规划当中。

2.增加投入,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社会保障。不仅要重视专业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而且可以依托医院或高校,利用人才资源优势,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并从地位、计划、设施、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保障。

3.政府各级部门要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倾听、反馈民意,使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避免人们的不良情绪积聚过大。

4.从政策上鼓励社会上开办心理咨询机构。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建立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居民可以享受到可靠、便捷和收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心理辅导。

5.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严格把关,加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培训,以及严格与之配套的完善措施的管理,加强引导和管理,从而使心理咨询机构能够服务规范和健康发展。

6.要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心境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调查研究显示,城市绿地的使用对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当人们置身于美丽整洁的环境中时,心情会感到舒爽愉悦,而郁闷、压抑、愤怒等消极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社区是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社区作为生活中直接与居民发生互动联系的一个区域,其心理卫生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管辖范围内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1.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这是居民心理健康的物质保障,为此,要配备具有一定素质的工作人员,使咨询室能够正常开展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社区干部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认可并主动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接收大学毕业生,为社区配备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社区干部,从而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为居民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居民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居民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心理档案来考察效果。

3.社区内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使心理健康知识走进每一个家庭。利用宣传橱窗、发放传单、播放影片等方式传播心理卫生知识,使人们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居民逐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错误认识;消除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等错误认识。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本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两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内容要求:

1、学习心理与智能发展指导。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信心。

(2)引导学生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阅读、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自我监控等策略。

(5)特殊时段的学习心理调适。如竞赛前夕、升学考试前夕。

2、情绪、情感、情操教育。

(1)认识情绪的丰富多样性与易变性。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2)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方式与合理途径。

(3)学会保持积极心境的方法。

3、坚强意志与承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4、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及性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5、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2)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

(3)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逐步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逐步做到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4)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红领巾广播站、多媒体教室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将继续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职业兴趣、交友方式方法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本学期我们将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1、继续开展心理健康课

在预备和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课,每周1课时。旨在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格水平。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将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提高学习效率系列、学习认识自我系列(性别意识、自己的价值、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技巧系列(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情感系列(包括师生情谊、感恩父母、什么是爱情)、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价值观澄清)等。本学年的课程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心理活动课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几乎每节课学生都有活动可以参与,甚至还有户外活动课的内容。

2、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工作

咨询与辅导是达到学校心理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延续了以前的传统,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15-13:00,丁洪春老师和郑佼佼老师会在心理咨询市或各自的办公室,接待来访学生的咨询或预约,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各种形式及时必要的咨询、辅导。实践下来,这个部分的工作经过验证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不仅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好的口碑也在同学中传播,使得更多同学了解到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

3、网络BLoG公告站

考虑到学生上网的不便利,信箱设立的效果不佳。本学期网络BLoG的工作相对减少,仅针对课外拓展、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一些学而有余力的同学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并和老师进行交流。

4、管理心灵絮语栏目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与学校青春藤文学社联合,刊登一些文章介绍心理学常识,同时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5、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全体测试儿童团体智力测验、Y-G人格测验,个别测试SCL90等来完成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预测学生状况,防范于未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从以往工作的经验来看,这项工作往往会被大家忽视或者轻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希望通过新学年的努力,既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也能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崭新的形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8

关键词:高职女生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94-02

性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高职院校女学生居多,正处于青春期向性成熟期转化的阶段,外界刺激使其性意识增强,对异性自然产生好奇,渴望爱隋的性心理,容易过早发生,发生妊娠、生殖器官炎症、性病等,尤其是妊娠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了解少数民族医学高职院校的女生生殖健康现状,针对性开展女性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她们认识自我生理特点,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性困惑,促使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协调发展,实现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对2013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540名女生进行生殖健康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3级女学生540名,其中护理、助产专业女护生400名,临床医学专业女学生140名。均进校1年,已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病理、药理、健康评估、诊断学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1.2方法组织女生听取经验丰富的妇产科专业教师宣讲女性生殖健康知识,现场师生沟通交流,发放教师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的不记名调查问卷,现场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40份,回收率100%,有效试卷532份,有效率98.52%。

2.调查问卷内容

2.1接受青春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包括女生接受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对青春期性知识的了解、最需要的性生理知识、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月经正常的人数、早恋原因与经历等。(详见表1)。

2.2女生处理性健康问题的方式:出现性烦恼的求助对象、对避孕和防治性病措施的认识、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对在校过早导致的不良后果认识及处理方式、对学校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满意度等。(详见表2)

3.结果

3.1一般情况有效研究对象为532名女生,平均年龄20岁,汉族298人,占56%,少数民族234人,占44%,家住县级以上城市的160人,占30%,乡镇及村寨为372人,占70%。

3.260.71%女生在高中受过青春期性教育,在学校获取性健康信息的女生占52.07%,父母告知的最少,仅占6.95%。

3.3对女性生殖健康生理知识非常了饵占1.7%,不了解占78.2%。

3.4月经正常女生占52.3%,月经周期异常、痛经等占47.7%。

3.566.2%女生需要性健康生理知识。

3.6自行看书或上网查阅资料处理性健康问题的占47%,求助父母最少为7.33%。

3.760.7%的女生了解安全套避孕,95.5%的女生了解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这个结果与国内的一项调查提示中国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易感性的认知程度较低的结果恰好相反,这与医学院校学生在进行性知识健康教育时,强调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很大关系,学生只有在掌握了相关的性疾病知识,才能有意识的去保护自己,预防性疾病的发生。

3.865.4%的女生部分了解在校妊娠不良后果,不了解为10.2%。

3.9在校发生妊娠求助老师的占46.7%,惊慌不知道怎么办占3.76%。

3.10对本次生殖健康教育满意度:满意99%,不满意1%。

4.讨论

4.1从调查可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女生主要来自农村,少数民族接近半数,接受性教育的途径主要在学校,父母与子女交流性健康知识甚少,严重忽略子女的性健康教育,这与他们长期在农村,与外界交流少,对子女更羞于交流性知识有关。尽管为医学院校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学习了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但对女性生殖器官健康状态理解少,没有充分将所学知识与自我生长发育紧密联系,不了解在校妊娠的不良后果,尤其妊娠后自行到非正规医院、诊所做人流,术后容易造成生殖器官感染、宫外孕、不孕症、前置胎盘等,为今后婚姻、家庭幸福埋下苦果。因此,开展医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结合学生实际把女性生殖器官结构、功能与临床疾病表现联系起来,运用病例教学,针对性进行性健康教育,探索医学院校性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学校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4.2大学生性知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9

2009年4月,本刊记者就“四不做”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11-04

记者:俞教授您好。首先,想请教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问题。您认为,“无人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教师到校长、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如何解决“无人做”的问题?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从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至今,仅有短短的十年时间,难免会存在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人做”就是其中之一。

“无人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尚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意见》明确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也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俗话说得好,“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确实,“人”字两撇,身体一撇,心理一撇,缺了哪一撇都不行。在“德育为先”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很好的抓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德育工作不能替代的。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政策方面,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比较宏观,缺乏相配套的制度保证,比如编制、职称、人员、课时、大纲等方面尚缺乏可操作的硬性规定。其次在学校方面,《纲要》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主要做,谁主要负责?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再次在教师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初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凭着一种良心和热情在做,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不能以教师的良心和热情来替代保障机制。总的来说,目前的状况是,政策要求软性的多,硬性的少;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人多,负责的少;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多,专职的少。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准备。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储备太少,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大学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比较散乱,不成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熟悉,教学中可能出现讲授心理学概念和学科知识的倾向。

第四,缺乏一支健全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根源。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职责不够明确,教师通常既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在政教处任职,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或者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面对着多重角色的心理教师,学生会降低对这些教师的信任和认同。同时,身兼多职的心理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使他们难以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且也不利于解决和疏导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分化、架空,徒有虚名。

当然,这些情况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会出现的问题。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解决“无人做”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学校领导要端正认识,要从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有趣、有用、有效的。其次政府要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督导,甚至法律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再次要建立教师培养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依靠高校进行专业培养,而不是培训,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多,但短期培训治标不治本。我建议可以在高校教育硕士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现在已经有部分师范院校开始这样的尝试了。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愿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能使教师从“不愿做”到“主动做”?您预计这个转变过程将需要多长时间?

俞国良:我们知道“愿意”与“不愿意”牵涉到的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层面,教师之所以“不愿做”,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学校领导不力。学校领导没有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支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

第二,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如编制、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工作成果难以得到认定,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奖罚制度。这一系列的缺失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与成长中所占分量难以量化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学校、社会受应试教育的指挥,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偏见,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或者至少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中考或高考所涉及的科目,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不愿做”转变为“主动做”,需要从教师的外部和内部来创造条件,其中尤以外部条件的创造最为重要。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首先,需出台政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必须要有一套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考核和评估的合理制度及奖惩措施,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再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城市学校要求师生比达到1:1000,有条件的可以1:800,农村学校可以1:1500。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中。学校领导要在全体教师中加强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师德”的要求和体现,以此来提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从教师层面来说,积极乐观的职业心态非常重要。一个人不可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心态。如果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幸福的期待时,他就会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工作和生活中,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轻松美好。所以,教师应该致力于使自己工作、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难免有不完善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自己充满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自己的职业发展。

当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好几年的时间,如果外部条件创造得不好,这个过程还会延长。但过程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会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会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机制能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

俞国良:教师“不会做”的首要原因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方法技能有限,教师在“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教师“不会做”和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有关系。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多为公共课,教师仅靠这点知识储备显然不够,因此必须依托高校建立系统的培养机制,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方式和服务实践的意识。此外,教师“不会做”也与国内一些决策者对心理学缺乏了解和重视有关。在美国,心理学非常受到重视和普及,美国的1200余所大学中,心理学系就有1600余个,学士学位点的数量在美国高校各专业中排名第一,博士点的数量排名第二。国内高校要广泛地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需要决策者给予心理学足够的重视。

要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需要培养一支能发挥专业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来从事该工作,或者对选拔出的一批非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第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可在高校的教育硕士中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从系统的培养开始。第二,对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解决现阶段师资缺乏的问题。第三,教育部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上岗资格认证做出规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持证上岗。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的原因有哪些?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真做”需要哪些条件作保障?“真做”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能力?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源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错误认识。第一,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混淆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为开展了德育教育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测量,有些学校或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测量。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目前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搞活动、装门面,应付检查的现象。

“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使大多数学生学会心理调解方法,使全体学生的心理潜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匹配,个体和谐统一。“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对该工作要认识到位、定位清楚、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兴趣,要愿意做,能从工作中感到快乐,收获阳光。“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校领导有“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和重要日程中,在学校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有效开展的条件,我归纳为五点,可称为“五子登科”。第一,“房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咨询室、活动室、家具、电脑等;第二,“票子”,即经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经费的投入,包括硬件、软件的配备、教师的报酬、活动的经费、培训的经费等等;第三,“位子”,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其职位编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全校开展心理活动时,需要一定的权利才能协调好各方的参与和配合,比如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安排为德育校长助理,要给其位;第四,“儿子”,此指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如解决职称、评聘、报酬等方面的问题;第五,“车子”,指教师要参加“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真做”,离不开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下去。

“真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能力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能力,具备诊断和判别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类别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的能力,有对重大生活事件或危机事件进行干预的能力。道德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师德。自身心理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亲和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看,在目前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谁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什么角色,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

俞国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开始是一批有良心的责任者在做,现在主要由少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大多数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做,主要包括心理学工作者、德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就实施效果而言,还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更加准确、顺利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及教育行政干部则更多是起辅助和监管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施的主渠道,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专家、教育行政干部、家庭和社会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核心,班主任是主体,校长是领导者,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是指导者,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是评估者。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对“谁”来做?做的效果如何评估?

俞国良:毫无疑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未成年人、学生在做。具体地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个别学生;其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前我国有部分省市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也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方案,比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这些省市的评估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其评估标准也是很好的探索。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看学生自身某些心理指标有无变化,如学生的人格特征、情绪、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是否有良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获得,也可参考思想品德课的一些考评方法;二是看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是否丰富、恰当,教师教育方法是否有用、有效、多样化,教师可对自己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三是看是否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可采用纵向跟踪式评估,比如每年年初为学校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每年再测一两次并存档,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直到学生毕业。此外,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情景测验、观察法、道德评价等几种方式。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今天,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希望,在《意见》和《纲要》之后,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以提供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您认为,这样的文件在《意见》和《纲要》的基础上应该补充哪些刚性内容?

俞国良:1999年的《意见》和2002年的《纲要》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其颁布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内容比较宏观,不便于基层具体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为了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现在需要教育部制定一系列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的、易于操作的文件。

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尚有很多内容需要加以明确规定,如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编制、评聘、资格认证问题,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但目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这一抓手,来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

记者:《纲要》指出要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课程化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那么其教学大纲应包括哪些方面?您认为,目前流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是否包括了教学大纲应包含的内容?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主要是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不恰当地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规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背书、做作业,有的甚至还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课程与学科不同,比如数学在中小学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而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是课程,却不是学科。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其教学大纲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一是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二是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三是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同年级需做出不同的规定;四是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时计划与分配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五是教学评价与考核,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品种五花八门。这些读本代表了编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但缺乏对《纲要》的解读,而且有的读本受利益驱动,由非专业人员编写,没有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质量很难保证,还有的读本存在抄袭现象。当然,这些读本的出现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萌芽阶段是具有积极意义和探索作用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其进行规范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应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推行规范教材,缓解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混乱的状况。

记者:最后,请俞教授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俞国良: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撑起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一项温暖人心的事业。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10

关键词:空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

B84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及精神上的疾病造成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发生的频率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的严重化不仅给大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要。

1.调查方法

为了有效对空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调查,此次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通过问卷的形式来对某航空学院的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是对11级和12级的空乘学生做了不记名的问卷填写调查,其中抽取人数共计600人,男生150人,女生450人。最终调查问卷回收率达到了80%,共计511份。

2空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2.1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基本情况(如图1)

图1:空乘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情况的所占比例

从图1中可以看到结果,大部分空乘专业的学生并不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更不清楚“怎样才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由此可见,大部分空乘学生没有建立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正确客观认识。

2.2空乘专业学生是否重要心理健康(如图2)

图2:空乘专业心理健康重视程度所占的比例

从图2的比例来看,大部分空乘专业的学生意识到认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这个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种积极的意识。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少部分的空乘学生认为是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是无所谓的,这表明了本专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并在老师的协助下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

2.3如何看待心理咨询(如图3)

图3:是否有必要在大学开设心理咨询室

随着这几年不断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事件,各大高等院校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关注和重视,并通过不断加强校园内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图3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空乘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在大学校园开设心理咨询室时,60%的学生认为是“很有必要”,还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个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这几年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使得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健康有了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并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也更加注重对个人在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和心智的成熟方面的培养和完善。作为空乘大学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者困惑时是非常有必要求助心理老师和相关心理咨询机构。

3.有效解决空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1建立健全空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大部分空乘大学生而言,其主要压力和心理负担来源于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空乘专业和整个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空乘专业的平均上机率正处于下滑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广大空乘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当前空乘学生是采用了弹性学分制,也即是说学生在修满学分后可优先提前离校进入社会实习。所以这就给学生的就业时间顺序带来了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部分还未修满学分的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恐惧和失望。为此,学校应意识到这些问题,然后积极引进用人单位,并为空乘学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进行提前的就业引导和准备,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就业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让学生对这个空乘专业具有更加综合性的就业认识,学生不H可从事“空中乘务”工作,同时还有民航其他包括旅游类、公关类、酒店类等诸多领域都可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3.2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高等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并加强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可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广播或者院报等形式来为广大空乘学生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介绍,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并从这些知识中学会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增强个人的心理健康意识。另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著名的心理教授或专家在校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帮助空乘学生化解和疏导内心的各种情绪和压力,并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心理健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空乘大学生以后从事的特殊职业打下坚实而健康积极的心理基础。

3.3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空乘学生的心理素养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与校园内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的。空乘学生可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进而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例如,空乘专业的学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也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另外还可以模拟“空乘大学生就业面试大赛”,让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空乘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不断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是必然的,必须学会用积极心态去乐观面对,逐渐培养空乘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视对空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并根据当前空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十分重要。作为高校,应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社会就业的趋势来正确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