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控技术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12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1

论文关键词: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1x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CDma2000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eV-Do于2001年被itU-R接受为3G技术标准之一。

2.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国镜.科学化税源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8-19.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2

1实现原理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此架构是一个开放的、可扩展、可组合的分布式软件架构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封装为服务。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跨平台的方式进行设计,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用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参考web服务技术的实现方式,通过采用轻量级XmL编码技术、内容过滤、数据压缩和专有战术传输协议等改造手段,适应以无线信道为主、带宽较窄、分布式的战术环境。在服务控制系统架构上,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以适应战术通信系统的分布式环境。

2技术特点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将战术通信网络的各项功能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最终用户或者其它服务,提供一种开放、灵活的系统集成框架与标准化的接口,使得采用不同技术的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并可通过网络把服务按需动态组成应用软件。此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所述:(1)Soa技术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服务)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Soa的核心是服务,它专注于“以业务为中心”的服务,这些服务具有业务级的事务粒度。Soa的核心实质是实现服务和技术的完全分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服务的重组和集成,以达到服务的可重用性[2]。服务控制采用Soa技术[3]架构,面向应用层提供服务。web服务是Soa架构的一种实现,迄今为止,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的技术。依托web服务技术,根据战术通信网络具有的无线信道多、带宽窄等特点,进行改进设计的适应战术环境下的一种web服务技术[4]。(2)网络服务封装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控制技术采用统一的标准,将战术通信网络提供的各种能力封装为可重用、可注册、可发现、可管理、具有统一的远程调用接口的服务组件。(3)网络服务即插即用网络服务的即插即用能力主要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服务发现功能等。1)服务注册。战术通信网络以受控、安全的方式将自己能够提供的服务及调用该服务所必需的信息注册到服务注册中心,并接受注册中心的管理。2)服务。服务注册中心将网络服务的调用信息以通用的形式对外。3)服务发现。采用基于总线架构的分布式服务发现技术和基于语义匹配的、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发现技术实现服务发现,使应用系统能够自动查找、定位网络服务,获得服务调用的相关信息。(3)网络服务柔性重组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控制平台实现战术通信服务的模块化、可重用与接口标准化,支持服务合成与编排。(4)分布式目录服务技术由于战术通信网络是分布式网络,管理分布的服务资源成为必然,如何快速定位服务、获取服务成为异构环境下服务资源利用的关键。目录服务[5]为网络中的各种服务提供了统一的存储容器,并为服务的名称、位置、访问、管理和安全等信息设计了统一的描述方法,使网络服务能够协作工作。(5)资源移动性管理能力由于战术通信网络具有高度移动性特点,导致网内用户、节点或网络都具有移动特性,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控制平台确保用户移动过程中和移动后,均能够获得不变的通信服务质量;即便在网络资源变化后,也能够自动调整网络资源,保持通信服务的不间断。

3管理架构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使得战术通信网络环境下各类通信服务的管理与相互协作成为可能。使用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的管理规范提供一套管理接口,并辅以一个灵活公用的框架,使用战术通信服务控制实现分布式环境中网络资源的管理。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由服务提供者对战术通信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战术通信服务需要跨越多个管理域进行部署,服务控制系统必须能够跨不同的管理域有选择地共享服务管理信息;提供机制保证被管理域能够按照预定的服务等级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因此,服务管理需要构建网状的、分布式的管理架构,采用基于策略的网络自组织管理技术,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网络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大幅改善战术通信服务质量。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的功能实体为服务管理节点。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协同架构,该架构将网络分为多个管理域,在每个域内部署一个服务管理节点,使管理功能和管理信息的交互分布到全网的各个节点。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架构如图1所示。

4主要构成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由服务管理和战术通信服务组成。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1)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指对战术通信服务进行描述、选择、组合、初始化、监视、控制、报告和质量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行为的总称。服务管理对战术通信服务正常高效地部署、运行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服务管理定义了战术通信网络中分布式服务的功能与属性,并给出服务管理的标准,使得对跨异构战术网络环境的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及相互协作成为可能;对用户、应用系统使用服务进行认证和授权,以及确保服务和数据在整个系统中是可发现、可访问、可理解、可利用和可重组;提供了运行时环境,负责管理服务运行、执行服务级别协议(SLa)。该功能主要由服务注册/发现、服务信息管理、服务监控、服务编排、服务访问认证/授权以及SLa管理组成。1)服务注册/发现。服务注册指战术通信服务提供者在服务信息库中增加服务详细描述信息;服务发现指在服务信息库中查找匹配满足查询条件的服务。2)服务信息管理。定义战术通信网络中服务的功能与属性,如服务名称、有效性、响应时间和利用率等,使得跨网络环境服务的统一管理及相互协作作为可能。3)服务监控。对服务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4)服务编排。可将现有服务和新建服务组织编排起来,从而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集合。5)服务访问认证/授权。建立战术通信服务访问架构和全局认证授权机制,确保服务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完善的安全控制策略确保战术通信服务的安全可控。6)SLa管理。SLa(ServiceLevelagreement)信息维护管理,保证服务提供者之间共享资源的一致性和为用户提供服务质量保证。SLa中包含共享的信息细节和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等级保证[6]。(2)战术通信服务战术通信服务将战术通信网络的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态势感知、数据分发等基础能力,以及为上层应用提供的与网络相关的基础公共功能,封装为可灵活部署、高度抗毁的服务,为战术应用和业务系统提供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能力。战术通信服务包括网络态势感知和传输服务[7]等。1)网络态势感知服务。感知、计算网络拓扑,端到端时延、带宽、丢包率等链路状态。为上层系统的业务决策和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比如什么样的QoS、发送速率、编码方式等。2)传输服务。结合缓存、压缩、组播、网络状态感知等技术,实现战术网络环境下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它是各种服务间交互信息的基础。传输服务中的网络加速服务,是针对战术通信网络具有的低带宽、高时延、高误码和低可靠等特点,为实现服务之间信息交互,需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战术网络环境下信息高效、有序和可靠的传输,包括专有传输协议定制、基于信息的优先级进行区分服务、数据压缩、数据拼接、数据就近缓存以及多路径传输等技术。

5关键技术

5.1服务交互技术战术通信服务控制采用基于语义的服务描述技术,可解决战术通信系统之间数据传输不兼容等问题。然而,针对战术通信网络带宽有限、高度动态特点,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和自动组合,使服务可以灵活的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实现“按需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服务能够被应用系统“理解”,即对服务的描述要具备语义信息。基于语义的服务描述技术可解决战术通信网络上各类应用系统“可理解”服务的问题,通过与本体论相结合,经过RDF,RDFS,owL等技术的发展,语义描述具备了以应用系统“可理解”的方式来描述信息的能力。采用在分析战术通信服务描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语义服务技术的方法,实现战术通信服务的语义描述。

5.2分布式目录服务技术从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提供者来看,服务分布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结合服务特点和服务总线技术,提出一种分布式目录服务结构,来提高服务查询效率、服务有效性及目录服务之间的信息同步。分布式目录服务可迅速发现目标服务,且带宽消耗小,对网络动态性适应性强。设计方法是将整个网络自动组织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域都有目录服务,存储本域服务信息,各目录服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通信,并且能够提取其他目录服务中的信息,形成全局目录。

5.3数据分发技术数据分发技术能够识别应用、业务、内容等多优先级信息的传输需求,根据策略将其转换为战术通信资源分配需求,发送至通信网络承载层,进行资源控制;并将资源控制结果反馈给用户。数据分发技术使得战术通信网络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上保障各种信息的服务质量,最优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数据分发技术还能够保障用户/应用系统之间交互信息的实时传输。

5.4服务编排技术服务编排技术是指在运行时刻选择和调用所需服务组件并将之合成为一个复合服务的过程。整个构建复合服务的过程,是在复合服务的运行过程中完成的。动态组合与静态组合不同之处在于,动态组合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运行环境以及动态变化的应用需求。在运行过程中,系统可根据实际运行需要,从服务组件库中动态选择所需要的服务组件来提供和完成相应服务。战术通信服务动态重组采用基于语义的动态服务重组技术。动态重组是在服务的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地选择服务,并进行重组,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其需要的新服务。而语义技术可以提高服务重组效率,实现服务柔性重组的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重组。

5.5传输服务技术传输服务技术能够识别应用、业务、内容等的优先级等级,将其映射为信息的传输需求,根据传输需求结合传输控制策略[8]进行战术通信网络资源分配,将分配指令发送至通信网络承载层执行,实现对各种通信资源的控制,并将资源控制结果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实时掌握信息传输状态。另外可通过应用专有传输协议定制、数据压缩等网络加速技术,使得战术通信网络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上保障各种信息的服务质量,最优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

6结语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3

关键词:电厂;集控系统;设计;运行

随着我国对电力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力能源企业建设与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技术研究者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研究中,信息化控制管理技术研究与实践,为电厂控制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集控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电厂各项控制管理工作质量。为此电厂控制技术研究者,结合专业化集控技术设备发展,以及电厂集控实践内容,开展了集控系统设计与运行研究,为电厂集控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集控系统基本理论简介

在开展电厂集控系统技术设计与运行实践研究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集控系统的基本理论。这里所指的基本理论包括了集控系统原理、组成与运行方式,三个主要内容。

(一)集控系统原理

电厂集控系统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控制技术手段,对电厂运行中的各项控制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的集中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这一系统具有控制信息化、自动化与高效化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结合了数控技术、无线与有线通信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多项控制技术,保证了电厂控制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目标的完成。

(二)集控系统主要组分部分

在集控系统运行中,其主要按照功能与管理作用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炉膛监控控制系统。这一系统主要作用电厂发电锅炉炉膛安全进行监控,进而开展自动控制管理。在实际运行中,其主要监控内容包括了以下部分:锅炉油(或煤)燃烧器运行;锅炉燃烧中

火焰变化情况等内容。并对锅炉跳闸问题进行控制管理。二是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锅炉燃烧率、汽温、汽压等指标进行有效控制;根据载荷情况,对机组进行调整控制;以及对机组故障数据进行记录,三项主要工作内容。三是电厂运行顺序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了对发电铺机控制以及做好设备联锁保护控制两个主要内容。

(三)集控系统运行方式

在电厂机组与整体系统中,设备间的运行方式可以分为基本运行方式、机跟炉运行方式、炉跟机运行方式、机炉互相协调运行方式以及自动发电运行控制方式,五种主要的运行方式。

集控系统在电厂控制管理中的采用,可以保证电厂机组在互动协调与自动控制,两种运行方式控制的完成,进而提高机组控制质量。

(四)集控系统运行保障内容

在集控系统运行中,为了确保系统与机组运行安全稳定,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以下设备的运行稳定。一是控制系统,如计算机控制系统、应急控制系统等;二是电源系统,主要指UpS电源设备;三是监控系统,如检测探头、监控仪表仪器等;四是机组能源设备,如点火装置、气源等设备。为了确保集控系统运行稳定,技术人员需要在设计、管理控制、维护等各项工作中,做好这些设备稳定保障工作,使集控系统在电厂控制管理中发挥出应有作用,进而提高电厂控制管理质量。

二、集控室设计与管理要点

集控室设计与管理工作,是集控系统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在研究中技术人员发现,这一工作的要点包括了以下内容。

1、集控室设计要点。集控室设计过程中,一般采用的便于统一指挥管理、布局合理、建筑美观的设计原则,结合电厂控制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其主要的设计理念包括了以下三点。一是以改造设计为主。在集控室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一般会结合电厂机组原有的控制设备,进行合理化改造设计。这一设计理念既可以保证集控室正常运行,同时解决了设计与建设成本。二是采用四机一控模式。在集控室设计中,技术人员将传统的两机一控或一机一控模式,改变为四机一控模式。这种控制模式的确立具有建设成本低、控制设备使用效率高、控制室占地面积小、控制人员工作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进而使四机一控模式成为了当前集控室设计的主要理念。三是做好应急控制系统设计。在电厂集控系统设计中,为了避免因计算机、电力系统等因素故障问题,造成的电厂运行失控问题。在集控室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做好应急控制设计。如在设计中为控制系统设计应急电源、手动控制系统以及备用计算机系统等,都是集控室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2、集控室运行管理要点

集控室运行管理是确保集控系统正常运行与电力机组安全稳定的关键工作。在实际的控制管理中,集控室运行管理包括了以下工作内容。

一是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是集控室控制管理的核心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计算机系统起到了发电机组运行控制;监控设备数据收集、分析、预警、应急处理;电厂信息数据处理等多项工作。为了确实提高计算机系统工作质量,在计算机运行管理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控制程序编制。计算机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电力机组与电厂整体运行实际情况与技术指标,编制计算机运行控制程序,进而使计算机系统完成对电厂集中控制过程。如四机一控过程中,良好的控制程序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对四台发电机组的有效控制,在保证机组独立温度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电厂整体化稳定运行控制目标的实现。(2)计算机系统维护管理。集控计算机系统维护对于集控系统稳定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人员计算机维护工作包括了日常维护、定期维护以及应急维护三个组成部分。日常维护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系统进行定期更新、安全检测等维护工作,一般情况下日常维护不需要进行停机维护。定期维护主要是指以季度、年为单位,定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大规模检测,避免因硬件故障造成的机组控制事故。在定期维护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停机维护。应急维护主要是在集控运行中,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问题时,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的应急处理维护过程。根据系统故障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停机或不停机处理,但是以不停机维护首选方式。

二是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监控系统在集控室运行中,既起到了对机组设备的监控作用,同时对于集控室运行也有着监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集控室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集中在监控数据收集、分析、预警以及自动控制过程中。在集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监控设备会将所获取到数据信息汇总到监控计算机系统中。集控室监控监控计算机的作用就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其中非正常值数据,进行预警与自动控制工作。为此技术人员需要对预警数据以及自动控制过程进行发现,并开展相关设备维护,充分发挥监控系统管理作用。

三、电厂集控运行重点部位运行管理要点

电厂集控运行中,集控室与稳定电源系统、接地保护等部位,都是其在运行管理是其重点部位。对于这些重点控制部位,技术人员应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控制管理并行的方式,做好集控运行保障工作。如在接地保护控制中,技术人员应做好设备环境控制,避免因空气湿度多大、人为损坏等外部因素,破坏集控系统接地保护系统。而在稳定电源系统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电源设备进行定期维护,避免因电源设备故障造成集控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在重点部位控制管理中,技术人员除了做好日常监测维护外,还应对重点部位故障集中点进行分析,以其为维护管理核心内容,做好控制管理工作。如接地设备暴露在墙体外部的易受损部位、监控系统敏感部位、计算机系统安全软件系统等都是这类重点保障的部位。

四、结束语

电厂整体化控制管理,对于电力机组运行稳定与电厂整体安全控制,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新型电厂设计改造中,集控系统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好评。为此电力工程技术人员,针对集控系统技术主要特点,以集控室设计未要点,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为集控室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开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昊伟.小型火电厂自动化集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王艳婷;郑井荣.浅谈电厂集控设计与运行技术[J].科技风.2014(13)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4

关键词火力发电;机组运行;探讨

我国的用电资源向来比较紧张而且发电企业中又以火力发电企业为主力军,由此可见火力发电在我国供电资源中的重要地位。火力发电拥有比较长的历史,发展时间最长并很有成效。然而,火力发电要想起真正作用,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煤炭资源供应,这就无形中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加大了对各种新能源、新替代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就给火力发电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的挑战。火力发电企业必须加快对自身体制的改革步伐,淘汰落后的体制,积极部署和调整新的发展战略。电厂生产安全与稳定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发电机组集散控制系统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于一体,真正改革创新了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管理技术与模式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将生产运行技术与管控技术模式融为一体,智能化水平较高。

1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现状

现阶段,我国基于传统的集中化管控模式进行了创新性自动化模式探索,集散化控制技术与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在发电机组集控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电厂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主要变现为主汽压力系统的控制分析、过热汽温系统控制分析、再热汽温系统的控制分析应用等。在电厂技术规定中并未对系统应用与分析进行严格要求,以致系统安装与运营过程中核心技术效用的发挥受到阻碍,大大增加了电厂运营成本,还造成了技术浪费。还有一方面主要是技术操作与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检修疏忽造成的电力事故、设备损毁、管控不到位、成本增加等。

2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核心技术与运行条件分析

电厂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是基于电厂集控管理现状优化升级研发的一项技术,它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优化调度技术等相结合,具有综合性与实用性。火力发电机组集控技术中包括信息核心技术的应用,集控技术运营中还有相关的条件运行要点,这些要点共同组成了发电机组集控模式。

2.1集控系统核心技术

电力集控运行技术又称为DCS技术,具有先进性、集约性、综合性、信息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运行与管理方面。

电力集控系统运行技术集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生产运营控制与管理技术,而且每一项技术都有不同的运行网络与模式,还融入不同的系统与技术。火力电厂运行系统中的管理技术主要基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原则与目的将各项高效的管理技术融于一体,其中比较常见的便是4C技术应用。电力集控系统中的4C技术综合运用于控制与管理全过程,在管理环节主要是用于发电机组运营情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辅助优化运营调度,此外4C技术用于技术与设备的使用监督管理。火力电厂运行系统中的控制技术主要是将计算机系统与远程控制技术相结合,极大程度地实现了电厂运营控制自动化,4C技术在控制系统中主要用于生产线监控与运营管理技术应用监控等。

2.2集控技术运行条件

集控运行技术管理首先应该明确技术的运行条件,电厂集控技术运行条件主要包括稳定电源、集控发电机组运行系统接地装置、总控室优化的作业环境等。电厂运行集控技术应用过程中这些装置等外部条件对于电厂的运行安全与稳定影响指数较高,尤其是进行大规模生产线运营状态下,集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

电厂集控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几点集控技术要点。首先要对集控技术安装必备的接地装置与电缆抗干扰屏蔽装置。集控技术中包含有纷繁复杂的技术装置,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与装置具有较高的信号与电路要求,必须为集控装置进行合理又全面的装置布局,减少装置、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外部干扰因素,为集控技术的应用与运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是集控技术电子装置的电源供应与切换装置不合要求以致整个运行系统用电存在危险隐患,而且电路电源切换装置不合理导致室温自动调节装置等自动化的技术与装置应用质量不达标,短路现象频繁发生。此外,集控技术系统在应用中还要注意仪用空压机装置的使用与检修,尽量保证生产线中积水等。

3集散系统控制技术模式构建及其应用

3.1电力发电机组主控模式构建

发电机组集控运行系统中主要包括管理技术与控制技术,各项技术的运行都遵循一定的技术模式。在技术应用模式中与传统集中控制技术模式不同的是集散控制技术的分散模式,此外还包括分层控制模式与通讯综合控制模式等。其中分层控制模式是指集控管控中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呈阶梯状管控应用,阶梯化的管控应用主要表现为按照技术等级进行部门职能划分,并实行技术管控责任制,形成集控运行系统中的部门化等级化的工作局面。集控通讯综合控制模式主要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管控技术广泛参与集控系统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对综合管控工作开展提供优化数据参考。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构建集控通讯综合控制模式可以实现多系统接口并线运作,既能提高运行效率又有利于电力运行系统的安全运作。

3.2电厂集控系统应用的几点建议

火力电厂基于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模式进行了集散控制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在进行集控管控技术与模式构建与应用过程中,具有众多的要点参考,笔者在此就其中的主要系统应用提几点建议。

3.2.1集控系统中主汽压力系统的应用。电厂主汽压力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厂发电运行生产过程中的空气处理,尤其是进行生产车间中煤粉量的控制。电厂主汽压力控制系统对于发电生产环境优化具有突出作用,借助该系统可以进行生产线中主汽压的控制,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创建良好的环境。主汽压力系统使用过程中要做好系统的性能维护,保证主汽压力的有效控制。

3.2.2集控系统中的过热汽温系统应用。该系统主要应用与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煤水比的控制。过热汽温系统能够进行煤水比的粗调、细调及微调,这种集约化的调节管理能够保证煤水比例均衡,简化生产发电中的机械处理环节,从而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该系统应用过程中必须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并着重检查集约化煤水比调整处理的有效性。

3.2.3集控装置中的再热汽温系统应用。该系统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烟风挡板调节及烟气再循环检修,并保证其中的燃烧器装置的使用性能。系统维护中要充分发挥系统中分散化控制模式与等级控制模式效用的发挥,尽量实现各系统的优化管理与控制。

4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中能源需求的增加,电力发电与管理技术应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与运行广泛应用集控运行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电力行业的生产与运营效率,也为电厂生产运营安全稳定提供了便利条件。火力电厂发电组集控技术具有众多的应用优势,加大集控技术的研发与完善势在必行,电厂应该就技术人员管控方面存在问题加大技术培训,以充分发挥集控技术管控效用,形成电厂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局面。

参考文献:

[1]公维华.现代火力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分析[J].机电信息,2011,(06).

[2]高洋.现代火力发电机组的集控运行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

[3]屈佳木.对火力发电厂中发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的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2).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5

  从我们的管理流程来看,从客户签订合同开始,到合同最终执行,交到客户,全过程都在信息系统的监控之下,除了整体产销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系统、科技建设系统之外,宝钢在能源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领域之一,信息技术同样被广泛地应用到宝钢的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它的应用不仅涉及到生产、输送,分配、监控,以及减排当中,而且全面覆盖能源的计划、统计、分析、预测、评估,还有日常管理。在宝钢看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场生产设备的应用,这个方面的应用各个钢铁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自身的尝试;第二个方面是系统生产管理的应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对生产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预测、为系统管理和整体决策服务,以达到优化生产,完善系统的目的。

    给大家汇报一个案例,就是宝钢的能源中心系统。现在讲的宝钢是现在宝钢集团的宝钢分公司,就是过去的宝钢,后来因为上钢和煤钢合并之后,原来最早的那个宝钢,现在是宝钢股份下面的宝钢分公司。今年预计产钢1600万吨,非常典型的一贯制的钢铁企业。

    从能源中心管理系统来看,我们经常说的ems,在提高能源系统的管理效率、优化能源平衡、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功能质量、完善消耗评估技术方面提供一个成熟、有效和使用方便的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一套先进、可靠和安全的能源系统运行、操作和管理平台。

   它的重点是宝钢在能源管理能领域,从传统的装备节能向同时重视系统节能转变,以改善和优化结构。ems涉及三个类型技术,第一是涉及能源的工艺技术,包括能源的平衡模型,节能调度还有信息技术,包括传统的经常说的数据库,系统集成,现代网络。包括我们的现场总线,涉及一些数学工具,还有一些模型,诊断技术,把几种技术综合起来,结合软硬件平台,构建能源中心的管理系统。这是宝钢的能源中心的管理系统的一个示意图,这个左下角的弧形的是宝钢的能源中心的一个集中监控中心,控制宝钢所有的能源,水、风、电、气各种能源都在宝钢的能源中心监控下。

   这是系统结构的一个简图,上面这个方框是能源中心的设备的配置情况。下面所有的设备都是连接到现场的所有的设备。负责数据的收集和现场的监控。

    汇报一下能源中心系统的作用。在线监控,平衡调整,采用综合监控技术,实现对能源系统运行状况的及时监控,并且结合节能调度的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高炉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煤气,如果消化不了就放出去,大概很多同志看到过去钢铁企业都烟囱上冒火,都进入到大气层当中造成污染。第二作用是能源系统实现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针对管理的要求,在公司层面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满足能言工艺系统特点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第三减少能源的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流程。第四,减少能源系统运行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个能源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现场的管理,运行成本,还有检修量大,通过能源中心的建设,可以减少日常管理的,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第五,加大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对全厂性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所以处理异常事故的时候,效率会非常高。第六,优化能源调度和平衡,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第七,进一步对能源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工、进行处理。能源中心系统的作用,提高能源的管理水平还有整体管理水平,还有能源系统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的质量。

   第三能源中心系统的功能和任务,我不详细报告了,第一能源主设备的集中控制,操作调整,能源系统的快速采集,分析处理。

   第四方面汇报一下能源中心系统的技术的要点。第一是现代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第二是节能调度技术。在能源系统里面,结合了我们的能源工艺的技术,这个所有的涉及到的节能调度技术的内容,涉及到宝钢有各种各样的能源设备。以客观信息为依据的基本的能源管理技术,基本的钢铁企业是一个粗放的管理,是基于一种经验性的管理,但是宝钢通过这个系统的运行,把粗放的经经验性的管理,事后的管理做了根本性的转变。然后是无人值守管理技术,在现场有很多的重要的能源的是无人值班的,是实现扁平化的技术,有三个典型特点,显著提高劳动生产力,显著提高能源体运行安全水平,还有显著提高能源供需的动态平衡水平从而实现良好的平衡和节能减排效果。

    软条件花钱不一定可以买的着,硬件是可以买的着的。

    第五方面,跟大家汇报一下,能源中心运行的效果。宝钢能源中心从1982年投产以来,经过1987年二期工程改造,又通过1991到1997年的三期改造,现在有各种能源建设的环保的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宝钢的能源生产调度和管理的中枢,这是能源中心的一个图。这张图从1997年到2006年,我们在高炉炼铁的过程当中,会产生煤气,煤气多了就是放出去,就造成污染,同时也造成人员的浪费,1997年我们煤气的放散率12.6%,从1997年明显下降,目前基本上是0.7%,为什么还有零点几呢,有的时候检修安排的时候,确实有的错不开这个时间,所以会存在少量的放散,0.7%是一个非常低的放散率,当然现在还有更多的调整,就是把我们的一些高炉煤气,焦炉煤气作为燃起发电机的原料,这样的话跟发电结合起来,这个方面的结合更加好。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6

一、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什么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呢?这个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及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及管理;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实时、优化配置和调度;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

这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①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测的意义在于: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资源配置及调度;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有效监督,也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保证供水安全。②这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框架,除了采集水资源信息外,还广泛采集流域或地区内的气象、墒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门的需水信息。③它不同于以往的水资源监测系统,仅仅具有监测功能。这种系统更重要的功能是进行实时配置调度。它是在监测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时配置、调度提供决策支持。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局限,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体现“依法治水”的原则。④这种系统应是高新技术的集成。系统的设置应充分吸收国际上最新技术,坚持高起点。它包括监测技术、通信、网络、数字化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⑤它的设置应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状况,水资源管理中不同的重点问题,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也应具有不同的特点。系统的设置还应与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相结合。

这种系统的技术要求是:①以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在线分析,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率,确保监测信息的有效性。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和水量、水质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态环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面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③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高度技术集成,快速、高效、准确、客观地分析处理大量监测数据信息,并根据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动态生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调配计划等辅助决策方案。④以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为基础,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远程控制和科学管理等,即实现水资源调控的现代化。⑤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水资源实时测、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和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其功能概要详见图1。系统的总体结构又可分解为以下主要部分(参见图2):①数据库(包含图形库、图像库和CiS系统),②模型库(包括方法库),③知识库,④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⑤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⑥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⑦实时控制管理子系统。其核心是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其他各部分则为系统核心的补充、延展和支持。

系统总控目的是建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控制各库和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提供相关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数据可靠性在线分析功能。其重点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监测数据预处理,以及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实时在线分析处理等。该子系统还应提供与各类监测仪器衔接的数据采集接口,通过接口模块动态收集监测数据资料,确保存入数据库中的监测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各种水资源水环境监控项目的数据资料,具有监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整编、查询与传输等功能,对水资源监控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该子系统还应提供对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实时控制子系统的数据传输接口。

实时控制子系统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将系统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的成果以实时报告(如水资源预报、水质分析公报、企业排污超标警报、水资源调配建议方案等)和多媒体报警信号(如大屏幕指示、声光警报等)的形式进行动态输出,以供决策部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参考;二是将输出指令直接作用于可控自动化水资源调配和控制设备(如给、排水闸门等),通过有线/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对系统所涉区域内的重点给、排水设备及重点控制工程进行远距离的调节控制。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对实时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模型库中的相应模型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参照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形成水资源(包括水量、水质、水情和水环境等)动态状况的分析成果;并根据分析成果,产生辅助决策报告或直接控制指令。系统还应专门设计有多库协同器,进行各库之间的协调。多库协同器提供系统各库的协同规划、综合调度、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冲突仲裁和通信联络等处理功能。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是本系统的技术核心,它将以国内外近年在水源、水环境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又便于扩展和更新的具有决策支持能力的智能化综合分析系统。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础,准确高效地收集和及时处理大量复杂的监测数据资料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重点。数据库及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是面向数据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数据库内容包括:①水利工程档案库,②监测仪器特征库,③原始监测数据库,④整编监测数据库,⑤监测网站资料库,⑥人工巡视检查资料库,⑦数据自动采集参数库,⑧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库,⑨成果数据库,⑩实时控制日志数据库等。图形库和图像库是数据库的延展和补充。

模型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提供相应分析处理使用的处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例程库。包括各种时态和空间模型、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算法等。包括水情预报模型、水量评价模型、水量预测模型、水质评价模型、水质预测模型、水污染模型、需水模型、生态环境分析模型、洪水演进及仿真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等等。

知识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是用于知识信息的存储及其使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知识库内容包括:①各监控项目的监控指标,②日常巡视检查的评判标准,③监测数据误差限值,④专业规律指标,⑤专家知识经验,⑥水利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的有关条款等。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实施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7

【关键词】负荷控制;需求侧管理;应用

1.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1.1 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通道,控制中心通过无线电台与中转站、接收执行站交换信息,向大中小各用户发送各种负荷控制指令,控制用户侧用电设备的控制系统,实现负荷控制目的。

1.2 工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工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要求在每个变电站装设一台工频信号发射机,应用配电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控制中心发来的控制信号,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在电源电压过零点前25°左右时产生一个畸变,该畸变信号返送到10kV侧,再传输给该变电站的低压侧。

由于畸变是按照信息编码的要求产生的,所以在接收端通过判别电压过零前的畸变来接收编码信息,即可实现用户侧的负荷控制。

1.3 载波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传统的载波通信是把载波信号耦合到高压线的某一相上,经高压线传送,接收端通过从同一相的高压线上获取此载波信号来实现一对一的远方通信。而载波负荷控制技术是把调制到10kHz左右频率的控制信号耦合到配电网的6~35kV母线上,并随配电网传输到位于电网末端的低压侧。位于低压侧的载波负荷控制接收机从电源中检测出此控制信号,完成相应的控制操作。载波电力负荷控制能直接控制到千家万户,有很好的扩展性。

1.4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与载波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相似。该控制技术是在系统内每个变电站装设一套信号注入设备,与变电站一次设备相连。注入设备包括载波式音频信号发射机、站端控制机与信号耦合装置。站端控制机接受来自控制中心的负荷控制命令,转入载波式音频信号发射机,发射机把此命令变成大功率的控制信号,经信号耦合至配电网中,实现载波(音频)控制信号叠加到配电网上,最后传输至用户侧。安装在用户侧的电力负荷控制终端从电源中检测出控制信号,完成相应的操作。

2.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进行需求侧管理分析

2.1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地目的,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和实施手段

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提高能效;(2)负荷管理;(3)能源替代、余能回收及新能源发电。其中负荷管理又称负荷整形,通过技术、经济措施及必要的行政引导激励用户调整其负荷曲线形状,有效地降低电力高峰需求或增加电力低谷需求,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负荷率,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益和供电可靠率。

负荷管理有三种基本类型。(1)削峰:在电网高峰负荷期减少用户的电力需求;通过削峰,降低电网的高峰负荷;(2)填谷,在电网低谷时段启用系统空闲的发电容量,增加用户的电力电量需求;(3)移峰填谷,将电网高峰负荷的用电需求推移到低谷负荷时段,同时起到削峰和填谷的双从作用。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手段方面,主要包括:(1)技术手段,通过采用先进的节电技术和高效设备来提高用电效率;本文正是详述的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这一有效技术手段进行需求侧管理达到负荷整形从而提高客户终端用电效益。(2)经济手段,指各种电价、直接经济激励和需求侧竞价等措施对电力负荷进行调节和引导用电需求。(3)引导手段,对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市场手段。(4)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法律、标准、政策、制度等规范电力消费和市场行为,推动节能增效、避免浪费、保护环境的管理活动。

3.需求侧管理系统结构

需求侧技术系统是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用电服务系统、集中抄表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由主站、通信网络与现场终端组成。为适应需求侧管理技术、支持现场信息共享及综合应用,把独立运行的各个子系统设计并建设成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型主站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需求侧技术系统的终端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配置不同的通信模块就可适应现场不同的通信要求。按终端功能划分,有以下终端设备:标准型负荷管理终端;标准用电服务终端;抄表终端(采集模块、手持抄表器)。

4.功能

4.1 负荷控制与管理

(1)负荷控制功能

负荷侧控制有两种方式:按区域分片控制,对全区域、分区域或单个用户进行即时或定时的负荷控制(投入或切除),控制的模式有功率、电量、功率因数3种;按负荷容量控制,将用户按容量大小分几等级,可以选定一个或几个容量等级的用户进行负荷控制。

(2)远方监控功能

远方监控指对单个用户的负荷进行抄表、跳合闸、监视等。远方抄表:可以定时地对所有用户的负荷进行抄表,或任意地对选定用户的负荷进行实时抄表。远方跳合闸:对选定的单个用户,利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使其个负荷开关跳闸或合闸。远方监视:对于选定的用户,以图形、曲线、文字、表格、声音等方式显示,提供即时抄表的所得内容。历史记录:除抄表所得数据形成的记录之外,还可以形成报警、人工开关操作、负荷侧操作、通信失败等记录。

4.2 远方抄表与电能计费

数字电子式电能表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采用a/D转换对来自电流、电压互感器的电流与电压进行交流采样与数字化处理。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的功能可分为:用电计测功能,包括累计计量与实时计量;监视功能,主要有最大需量监视(计量窗口通常为15min,滑差为1min)与防窃电监视等;控制功能,主要为复费率分时计费的时段控制,有的电能表还具有负荷控制功能;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按时段/费率进行计费、抄表以及组网管理等,费率可根据季节、星期、日或特殊节假日或峰谷期有所不同,费率由供电部门设定;其他功能还有缺相指示、断电、恢复供电时间记录与电压异常报警等。

抄表电能计费一般有以下方式:手工抄表方式;预付费电能计费方式;本地自动抄表方式;远程自动抄表方式。

4.3 线损统计与分析

线损的统计分析功能建立在所有考核点的计量表记均实现远方抄表的基础上,远方抄表的数据可来源于系统内各类终端、调度SCaDa系统、变电站能量采集系统、公用配电变压器等。可对具备条件的线路、变压器台区、营业管辖区进行日、月、年或任意期间内的线损统计分析。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是实施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具有遥控操作、负荷控制、远程抄表、实时监控等功能,为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负荷控制系统的应用使需求侧管理工作有了相应的成效,利用负荷控制系统进行负荷管理,提高了客户终端用电效益,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也将在用电管理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8

通信站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而通信电源集中监控就是将关键监控点设置在不同区域通信点的电源设备上,对电源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实现电源设备的智能化管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主要由信息管理、网络传输、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四个方面构成。

2利用tCp/ip作为系统组网的通信协议

tCp/ip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的技术核心组成部分,能为网络提供数据包虚电路服务,确保数据传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tCp/ip技术的应用能很有效地推动的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按照现阶段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电源监控管理系统的安装都采取将端口的串接点连入各通信点的前置机DDn通道,并且在每一个中心采取多串口卡的方式对DDn通道进行连接,虽然能很便捷地进行组网且节约投资成本,但也暴露出告警数据的丢失和响应时间延后的操作漏洞。众所周知,网络体系的核心技术是tCp/ip协议,引入了tCp/ip协议后不仅能很好地破除网络通信数据损坏、分组时间延后、分组信息丢失、传输信息的重复或混乱等问题,还能很好地解决通信电源设备的硬件故障和网络拥塞等尖锐性的难题。因此,将tCp/ip协议组网技术作为电源监控管理系统中组网方式将是必然的趋势。在现行的网络通信中对告警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甚至于苛刻,要求信息传递的绝对精确和及时,而在通过在电源监控管理系统中导入在tCp/ip协议并作为其通信协议,信息传递的精准性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如果在系统中再设定定时器,系统将重复不断地发现精准信息,一次传递不成功还将二次、三次多次传递,直至传递成功,能有效地防止由于操作系统本身的原因产生消息丢失。

3使用Ftp用于文件的传输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对等网模式将是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发展的方向。利用等网模式来简单阐明网络技术的应用,等网模式是将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在该端口的中心进行SU保存,并设定及时查阅功能,能随时调阅SU保存信息。SU保存时候看似复杂,许多开发商都认为如此高的运作功能必将需求超高科技和操作方法支撑,但SU保存却克服了这一难题,只要在信息收集的工作日,利用系统文件包将信息发生到SC,这样就能很简单地进入历史数据库里对数据进行保存。如需要传输对等网系统中SU保存的设备运行数据和历史数据,可以选择采取Ftp方式进行的传输,既安全又快捷。因为Ftp传输方法是在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更新设计的,利用服务器在其中间建立连接网络,犹如在电源网络系统中建立了一套快捷的网络“高速公路”,确保了信息传输的快速准确性;同时,如要在电源监控管理系统中下载文件SU保存文件,必须要求使用者输入正确的注册名和口令,并将拒绝一切输入错误信息的客户的访问,切实有效地确保了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安全。

4使用Http提供万维网浏览

万维网(www)使用的是利用超级文本置标语言(HtmL),通过用HtmL编码一个文件,可以利用tCp/ip协议之上的超文本传输协议发送到地球上任何链接在internet的计算机。电源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同样也可以提供web的浏览功能,避免了工作人员的彻夜值守的状况,使得电源监控系统管理向智能化转变。而此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只需要在通信电源集中监控中心安装任何一台能提供tCp/ip拨号接入功能的计算机,用此计算机作为该系统的核心——web服务器;这样,任意维护管理人员就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浏览器,远程登陆web服务器,第一时间获取整个系统局域网上通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信息数据。系统管理人员利用管理员账号登陆服务器后,还可以随时随地地查阅和调看整套系统的运行数据和历史数据,如果输入的查询条件对需要的历史数据源进行查询,也能在第一时间查询出管理者需要的信息,有效提高监控效率,确保系统的平稳运行。

5结语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9

【关键词】微电网技术;主动式;配电网;应用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都对电力输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配电网很难满足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对间歇式能源的吸纳方面,传统的技术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将被动式电网转化为主动式电网,采用新的技术,实现对大量间歇式能源进行主动管理和控制,就成为了当前电力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微电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其可以有效满足配电网的这种发展需要。微电网技术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配电网的工作效率,也能有效减少能耗,是我国能源及电力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1.微电网技术概述

1.1微电网的概念

当前,不同国家对微电网的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很多学者根据具体的国情,认为微电网主要是指具有分布式电源分派功能的特殊电网,这种特殊电网同时需要承担该地区的中小型发电模式。从微电网的定义看,其与传统电网的虽大区别,就在于其可以自主承担发电任务,因而具有独立运行的特点。

1.2微电网的特点分析

微电网主要通过分布式发电与储存能量的融合而实现的,因而这种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微电网接入大电网通常是以单点的方式接入。这样,在电网端,其就能对发电负荷和单元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分布式电源的互补性质,使得对能源吸收的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也会使得分布式电源受大电网的影响更小;二是在并网运行的模式下,除了主电网可以提供电能之外,微电网也能提供电能给负荷。并且,当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或者电能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主电网运行时,微电网就能主动断开,并能够作为独立的电网运行;三是微电网可以起到平衡能量的作用。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其惯性很小,这样,当分布式电网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电能需要时,通过储存电能,微电网就能实现能量的平衡。四是微电网的运行方式更加灵活。微电网的运行模式既可以是并网运行,也可以是孤岛运行。在并网模式下,对于负荷而言,其电能既可以来自上级电网,也可以来自微电网。而对于微电网而言,其不仅可以从上级电网获得电能,也能将电能输送给上级电网。此外,当电网电能质量不够,或者其发生故障,微电网就能主动与其断开,实现独立运行。五是微电网的经济效益好。微电网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减少能耗,其对能源的利用率很高。因此,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看,微电网的效果更好,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低,且能满足用户对电能的需求变化,其发展前景很广阔,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微电网技术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

微电网技术可以有效调节配电网中双向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因而能够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柔性消纳。这种对分布式电源功率的有效调节,可以在保证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将多余的能量输送到其他电网中,也可以输送到负荷或者微电网系统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对电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通过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主动式配电网可以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节能的效果。

2.2降低电网损耗

在传统的配电网线路中,由于长距离输电,往往会造成一定的电能损失。而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降低电网的损耗。在配电网中,如果电源与储能装置分布不科学,就会影响到配电网潮流的分布,使得电量损耗很难得到控制。所以,对于主动式配电网而言,如何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以及负荷的合理分布至关重要。微电网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可以对潮流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实现降低配电网的电能损耗。

2.3提高配电网电压质量

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由于存在很多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并且负荷也有很多,这就使得配电网的电压分布不稳定,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并且,多数情况下,这种电压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这就容易导致电压质量不高,进而会直接影响到配电网中设备的寿命。所以,对主动式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进行控制尤为重要。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具备电压协调控制功能,能够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的参数进行控制,使得主动式配电网接口处的电压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能够减少电压不稳定现象发生的概率。

2.4提高主动式配电网的可靠性

对于配电网工作,由于受到功率双向流动的影响,潮流分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分布式电源并网使用,也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可靠性。而当微电网和主动式配电网并网运行时,就可以对用电质量和用电需求进行有效保障。并且,当运行中发生故障时,微电网也可以转为独立运行状态,从而能够保证供电的连续性。此外,微电网也会避免因为检修或电网故障而引起的断电现象。所以,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也能提高主动式配电网的可靠性。

2.5降低主动式配电网的管理难度

由于分布式电源分布分散,控制性能又弱,因此,在保证对用户正常供电和经济用电等情况下,就使得配电网的运行管理难度加大,配电网的能量信息也很难控制。微电网技术则可以对分布式电源和负荷进行有效整合。而且,微电网可以作为智能单元接入主电网,从而能够降低对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控制难度。此外,微电网还可以保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经济性,并能对主动式配电网中的能量传输进行调控。只需要通过对微电网的监控,就能将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这样就能有效降低主动式配电网的管理难度。

3.微电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尽管微电网有着很多方面的优势,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微电网在应用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3.1电能质量问题

微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电压、谐波污染和频率/电压闪变等方面。由于配电网上存在很多负荷,因此,沿着线路,节点电压会逐渐下降。而当馈线与分布式电源相接后,系统电压降落就会减小。尤其是在负荷减小的情况下,分布式电源接入处的电压就达到极大值,有时候还会超过电压允许波动的范围,这就会出现高电压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通常需要限制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注入功率,并需要通过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接口装置对出口电压进行调节。微电网中需要应用到很多的电子器件,而这些电子器件就会带来谐波,谐波的振幅就会对配电网中的电压稳定性产生影响,破坏原来的电压波形,造成谐波污染。针对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安装谐波补偿装置,或者开发出性能更好的电子器件。在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存在不可控性和间歇性,同时,电子器件的大量使用也导致系统惯性降低。因此,当用户能量需求发生变化的瞬间,分布式电源就无法及时满足用户负荷需求。这种时候,就会出现频率/电压闪变,并对系统产生冲击。这种问题的解决措施,一般是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独立回路供电或者安装分布式储能装置。

3.2微电网控制及管理问题

微电网控制及管控问题主要表现在并/离网控制和能量管理两个方面。对于微电网而言,对其合理控制是最大利用能源的有效保证,也是实现能量优势互补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微电网应该保证无论是在并网模式下,还是在独立运行模式下,各个节点的电压和频率都应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并且,微电网控制也需要注意电源与负荷之间暂时功率的差额的平衡,并能根据系统需要,实现与主电网分离、并列以及过度运行的自主性。能量管理是微电网使用优势发挥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网的能量控制多是采用分散式控制方法。这种能量控制方法尽管可以提高系统用电的灵活性,但是,对于微电网而言,其能量控制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方面,微电网的能量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间歇性电源,也要考虑到可控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于微电网而言,单一储能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经济性和技术性的需要,所以,采用多种储能技术的配合使用成为了微电网能量管理的主要方向。而这也正是微电网能量管理的难点所在。

4.结论

微电网技术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技术,其在主动式配电网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电网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主动式配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配电网的电能损耗。所以,这种技术不仅具有成本低、管理便捷、可靠性高和灵活性好的优点,更是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发展需要,代表着未来电力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随着微电网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应用,其使用范围也将不断推广,并能有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开松,谢永,涛贾嵘,沈渭程.面向主动式配网的微电网技术探究[J].高压电器,2015(06):97-100.

[2]王子豪,李祯,闫光太.浅谈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188.

能源管控技术要点篇10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质量提升;造价控制;工期管理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78-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40

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强化项目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提升、造价控制、工期管理等方面作用显著。而工程造价控制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关系着工程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影响着工程的经济效益,更有必要强化其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项目管理的不断强化,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利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意义十分显著。目前Bim技术已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运用,从其运用效果来看,不仅实现了建筑工程各个要素的科学掌握,而且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升和造价控制的科学,有着很高的现实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为了在未来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好地运用和普及此技术,积极地对其展开研究十分必要。

1Bim技术及发展历史

1.1Bim技术简介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建筑信息管理的英文缩写,指的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就我国目前对此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来看,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Bim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其含义对于提高其具体的利用价值有着显著的意义。

1.2Bim技术发展历史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nk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此技术的渗透范围和被接受程度在不断提升。我国对于Bim的理念和技术接触始于2002年之后。此技术在我国“十一五”的时候被重点提及,认为其是解决建筑方案优化的最有效手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此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升。有关机构对于此技术的研究深入在进一步的增加,而此技术在建筑项目的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也在持续的加强,由此可见此技术还存在着巨大的开发空间,所以强化对其的研究和运用现实意义显著,经济价值突出。

2Bim技术的特点及运用

从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Bim技术存在着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是此技术的可视化特点突出,而充分地运用可视化的特点,整个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会更加的系统,管理问题的解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第二是协调性的特点。协调性指的是在项目管理中,利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管理冲突进行解决,这样管理因素的优化组合效果会更加明显;第三是模拟性的特点。利用Bim技术可以将建筑项目的所有信息进行仿真建设,这种仿真建设使得建筑信息产生了更加完善和精确的模拟效果,在模拟效果的基础上对信息的管理更加的具有科学性;第四是一体化的特点。Bim技术因为能够实现对建筑信息的综合把握,所以信息一体化表现和利用会更加彻底;第五是Bim技术具有参数化的特点。这种参数化特点的运用,使得建筑项目管理有了更加可靠的数据基础,所以管理效率在不嗵嵘。

3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运用和效果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有着突出的应用,其具体的应用效果比较显著,所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3.1在效果展示方面的运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效果展示方面。在工程项目的开展中,投标和竞标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此项内容的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是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能够为项目管理的最终方向打下基础。在实际利用中,Bim技术采用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利用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简言之,利用Bim技术,建筑项目的效果展示图更加吸引眼球,建筑在未来管理中的方向也更加的明确,所以利用此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动力,从而促进管理的质量提升和效率提高。

3.2在项目精度提升方面的运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另一个突出作用是提升了项目的精度。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提升精度能够从更加细微的角度对管理实现强化,这样管理的质量会有进一步提升。在具体的利用中,Bim进行数据库的创建,进而通过建立5D关联数据库,实现准确快速的计算工程量,这样可以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简言之,有了Bim技术的利用之后,整个项目工程的精度计算更加可靠,而基于精度计算基础之上的管理也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管理效果的提升显而易见,这就是Bim技术在精度方面得到运用的突出效果。

3.3在资源控制方面的运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又一项突出应用体现在资源控制方面。从实际目的来看,之所以要进行项目工程的管理,一方面是要进行其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要进行其成本的控制。简单而言,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这是工程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资源控制恰好影响造价,所以实现了资源的控制等于提高了造价的水平。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因为海量的工程数据原因,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由于技术利用实现较好的资源控制效果,所以造价控制水平也上升了一个台阶。

3.4在施工当中的运用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突出运用体现在施工当中。工程施工也是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因为工程施工存在着多变性,所以对一些因素的掌握很难实现科学性。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通过这样的方式,施工质量提升,造价控制的目的进一步达标。

4Bim技术在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方面的突出价值

4.1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难点

在目前的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难点众多,所以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从具体实践来分析,难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数据量大。整个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材料、人员以及施工信息等存在着动态变化性,所以产生的数据十分庞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对数据的分析,造价控制就难达到效果;第二是涉及到的部门和岗位众多。在工程建设中,实际成本的核算需要针对整个项目工程,但是因为部门和岗位的差异性,这种实际成本的核算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三是对应的分解困难,此种困难造成了资源利用损耗的提升;第四是消耗量和资金支付的情况复杂,这种情况使得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更难实现。

4.2Bim技术的利用优势

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重要,但是上述问题使得造价控制的效果十分低下。在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积极地进行Bim技术的利用,能够很好地实现造价控制,主要是因为Bim技术具有精确的数据计算能力,可以快速地对大量的工程数据进行计算。另外,Bim技术能够实现各个岗位和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对于资源消耗等也能有准确的掌握。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利用,造价控制的难度显著降低,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加可靠。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较为广泛的利用价值,积极地分析其内涵特点,并在具体的应用中探讨其效果,进而总结其在造价控制当中的突出价值,这会为Bim技术的应用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勇,管昌生.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管理学报,2012,(4).

[2]秦丹绯.基于Bim技术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实践与思考――以九江职业大学综合楼项目造价控制为例[J].科技信息,2013,(3).

[3]罗文林,刘刚.基于Bim技术的Revit族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5,(S1).

[4]林智敏,朱宏莉.基于Bim技术的工程施工资料集成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7).

[5]周海浪,王铮,吴天华,陈烨.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数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应用[J].建设监理,2016,(2).

[6]邓芮.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J].科技资讯,2016,(18).

[7]张连营,.基于Bim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成本协同管理系统框架构建[J].项目管理技术,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