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市场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07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1

一、当前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态势与特征

在经历了2003-2010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近两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征。

传统市场国家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2011年2月,世界领先的光伏产业领导国德国率先下调了光伏上网电价,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其它欧洲各国纷纷跟进。2010年,光伏装机增速最快之一的捷克,更是提出了包括征收26%的“太阳能税”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刚进入2012年,在中国宣布降低太阳工程补贴标准几乎同一时间,欧洲多国也宣布光伏补贴削减计划。德国政府从2012年3月9日起将补贴降低29%之多,从5月起开始每月都降低一定百分比,从7月1日起10mw以上的工厂得不到任何补贴。英国宣布,将向光伏安装户回购电力的补贴由每千瓦时43便士调降至每千瓦时21便士。欧洲是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三的份额。欧美各国大幅削减光伏补贴,给太阳能产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受欧洲各国下调光伏补贴的影响,其所占全球市场比例不断下降,但欧洲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龙头地位不会有根本变化。与传统市场发展趋缓相反,其他新兴市场却在快速崛起,全球市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首先,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光伏系统应用的政策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国内光伏系统项目安装的积极性。2012年,全国新增装机量约为4.5Gw,同比增长66%,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其次,日本自福岛危机之后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力度,《光伏补贴法案》自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光伏项目投资积极性很高。最后,2012年,美国装机量增加至3.2Gw,发展速度惊人。专家预测,2012年,亚太地区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将提高到26%,欧洲市场占据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下滑至48.5%,未来美、中、日将会取代传统的欧洲国家,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量最多的国家。此外,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安装市场也积极启动,发展潜力较大。

成本下降带动了系统安装量的提升。近年来,光伏产品价格一路下跌。2010年9月,125毫米的硅片价格为2美元/片,如今跌至0.6美元/片;多晶硅也由两年前的55美元/千克跌到现在不足18美元/千克;2010年5月,组件价格是1.3美元/瓦,现在下降到0.7美元/瓦。制成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系统安装成本明显下降,以前光伏组件(含硅片等原材料)占整个电站成本的60%以上,现在则只有40%左右了。以美国为例,2011年,光伏系统的平均安装成本比2010年下降了11%到14%;2012年上半年,加州地区又比2011年下降了3%到7%。成本下降带动了光伏安装量大幅攀升,2011年,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24Gw,增长了24%。2012年,各主要市场国家的安装量继续攀升,如德国在2012年初预计当年新增装机量目标是2.5-3.5Gw,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达到了破纪录的8Gw。

贸易争端此起彼伏。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本国、本地区的光伏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2011年10月,美国率先对我国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终裁结果,反倾销税率为18.32%-249.96%,反补贴税率为14.78%-15.97%。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公告,跟风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虽然目前欧盟尚未作出裁决,但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前不久,印度也宣布将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北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虽然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壁垒,市场开拓难度加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光伏产业仍将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生存条件会持续艰难。

二、江苏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困难

光伏产业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多晶硅原料到电池组件生产,再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我省的企业都有涉足。2011年,江苏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89.9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201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发展遭遇空前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大幅跳水。光伏组件从2011年的平均每瓦1.5美元降至目前的0.7-0.8美元。2012年1-10月,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了48.9%。虽然企业的出货量增加,但产品价格的急剧下跌造成企业营业收入锐减。根据我省四家主要光伏企业(阿特斯、天合、韩华、中电电气)的财报,四家企业共计出货量为3.5Gw,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实现营业收入32.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4%。

企业经营困难。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总负债超过600亿元,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其中,天合光能为67.57%,阿特斯为79.47%,尚德接近85%。过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当前整个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已将光伏产业列为“高危”行业,纷纷收缩贷款规模,从严放贷,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加大。

生产出现停滞。江苏近千家光伏制造企业,有近半处于停产状态,大型企业也严重开工不足,员工下岗或待工。徐州中能硅业受到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倾销挤压,目前,库存7000吨,生产已处于停滞。尚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

三、多管齐下,促进江苏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困难重重的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中国光伏产业联盟预计,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35Gw以上,其中,欧美市场约占全球的40%-50%;中、美、日将贡献近45%的新增市场装机量,其中,中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10Gw,同比增长122%。如何把握政策利好的契机,促进江苏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是我省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规划并严格落实。最近,国家扶持光伏产业的政策陆续推出。2012年12月,财政部拨付70亿元资金,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3157兆瓦,示范项目原则上要在2013年6月底前建成。据悉,“十二五”规划关于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或将从21Gw再次上调至40Gw。江苏省作为光伏大省,要抓住有利契机,抓紧制定完善光伏发电规划,并积极争取在国家总体规划中占据较大份额。由于统筹规划滞后,我省光伏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13个地级市均建有光伏产业园,大型光伏企业只有20多家,其余数以百计的均是中小企业。此外,由于缺少太阳能资源基础数据,光伏发电企业仅根据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估算,造成一些电站建成后实际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的局面。建议我省对太阳能资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光伏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计划,以年度计划指导项目核准,避免一哄而上,培育持续稳定的光伏发电市场。另外,要注重光伏发电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的协调,建立简捷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为未来大规模的光伏应用奠定基础。

集成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虽然当前的发展遭遇困境,但光伏产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政府应集成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一是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目前,涉及到光伏电站项目的有发改、住建、财政、工信、市容、电网等多个部门,企业要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疲于应付,无所适从。建议光伏系统项目由发改部门负责立项审批(小于一定规模的采用备案制),由住建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监管,由财政部门负责补贴发放。同时,将光伏发电项目审批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二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建议政府加大与银行的协调力度,研究光伏项目的金融支持方案,对于有订单、有市场、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采取封闭式贷款、专款专用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改进电价补贴方式。目前,江苏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高于标杆电价部分暂在省出台的电价附加每千瓦时一厘钱中解决,但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审核、拨付严重滞后。建议简化补贴发放流程,改进补贴方式,省里留成部分可先行发放,国家返还部分省里也可先行垫付、年终结算,以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加快建立健全光伏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的产业技术标准可以有效防范出现劣质产品、原材料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甚至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方面长期滞后,与光伏大国地位不相称。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质量和安全性,美国和欧洲均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进行规范,如美国的UL标准、欧洲的tUV标准等,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更为国外产品设立了隐性市场门槛。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兄弟省份已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浙江成立了太阳能光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跟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江苏作为光伏大省,有能力也有责任率先实践。对一些江苏急需、又有江苏产业特色的相关技术要求积极申报各级标准,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将水平领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申报国家、行业标准。通过提高技术标准门槛,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低劣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大对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要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以终端市场为重点的光伏产业技术研发,特别是电池转化率、发电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家庭能源系统技术等基础性研究,降低成本,提升能效,增强稳定性,加快光伏发电走向平价电力的进程。适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制保障。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整合产业链资源。我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三大板块中都拥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当前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要遵循市场规律,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剥离不良资产,推动兼并整合,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一是鼓励“走出去”,转化一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有效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企业境外投资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电站等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和服务,以带动我省光伏产品出口。二是推动重组改造,调整一批。坚持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如债权人重组负债企业,优势企业重组劣势企业,骨干企业重组中小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坚决关停落后,淘汰一批。借助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对关键设备实行强制检测认证、光伏产品指导目录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

加大对分布式发电的扶持力度。自给式太阳能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方向。江苏应顺应趋势,加大对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的培育,使我省的产能及应用与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相匹配。一是开展分布式电站的试点工作。积极鼓励体育馆、文博馆等综合性建筑体、大型厂矿企业、成片的保障性住房建筑小区等带头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应用太阳能发电。深入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太阳能示范村评选。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由点带面,促进光伏发电市场发展。二是加强对分布式发电的建设管理。比如,住建部门应牵头对建筑物进行统计、归类、分析,解决分布式光伏项目屋顶资源难以获取的矛盾。又如,加紧对光伏发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光伏发电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合同管理。明确各项收费标准和结算方式,探讨由投资补贴转变为电价补贴的具体实施细则,做到开发商、电网企业和用电单位多赢,真正实现“用户侧并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电网调剂余缺”。

及早研究制定欧盟“双反”应对预案。近期,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上频频遭遇贸易战,美国的“双反”仅针对电池环节,企业还能通过将这一环节海外代工的方式进行规避。欧洲这次反倾销调查包括中国的硅片、电池、晶硅组件,几乎是全产业链的“双反”。而且,欧洲是目前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应用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金额204亿美元,约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3%。因此,如果应对不力,欧盟的“双反”对我国的光伏产业很可能造成灭顶之灾。国家非常重视欧盟的“双反”立案,正在积极斡旋。但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欧盟放弃“双反”的基础上,而应主动筹划,加快研究制定应对预案,支持帮助企业开展“双反”应诉,妥善解决分歧和摩擦。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2

最近,中国光伏产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国际市场严重打击,整个行业几乎陷于濒临崩溃的绝境之中。首先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和征收31%~250%的反倾销关税。经历这场让人心悸的贸易保护劫难,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股票全线暴跌,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遇到了严重的财务困境。前不久,德国的光伏企业又向欧盟提出对中国出口欧盟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由于中国几百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近六成以上是进入欧盟市场。一旦欧盟光伏市场大门关闭,将给中国光伏企业造成更加致命的打击。噩耗将至,中国大型光伏企业顿时风声鹤唳,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一片哀鸣。

如何让中国光伏产业走出绝境,已成为中国发展新兴产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总理亲自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光伏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经济日报社组成调研组深入国内各大光伏企业探访问题根源。经调查发现,中国庞大的光伏生产能力90%以上用于供应海外市场,特别是供应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欧盟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国家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光伏产品销路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中国2011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已达30Gw,而未来几年欧美光伏发电装机年需求量预计只有20Gw,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即便没有欧美国家的反倾销限制,预计国内被淘汰出局的光伏企业也将超过30%。如果不能有效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一旦欧盟反倾销定案,中国光伏产业将会惨遭涂炭、一地狼藉。

拯救中国光伏绝不能就事论事,把摆脱危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与欧美国家打光伏贸易战上。中国作为一个对国际市场负责任的大国,也应当通过调整国内市场战略积极主动地调节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回应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发难,不能只靠以牙还牙的贸易战方式深化危机。挽救这一危局的根本出路就是控制光伏产品的出口,扭转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光伏产品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为此,必须尽快启动国内光伏电力市场,加速消化光伏企业的过剩产能。一旦国内光伏电力市场大幅启动,国际市场上的光伏产品供需矛盾也将得到缓解,中国与欧美之间的光伏贸易战也将更加主动、胜券在握。

中国通过大幅启动光伏发电市场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电力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具备。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逐步改善我国的电力能源结构,是“十二五”确定的国家能源战略。经过严峻的市场历练,中国光伏产品的性价比已经达到适于国内推广应用的技术经济水平。过去十年,国产光伏发电组件产品从原来的每瓦6美元降到目前的1美元以下。光伏发电成本从每度电1美元降到每度电1元人民币。大幅度提升光伏发电在中国电力能源中的比重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祸兮福之所倚,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危机,实际上也将成为中国加速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战略良机。

目前,中国的光伏发电在整个电力能源体系中所占比重可谓微乎其微,在国内发展光伏发电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提速,地广人稀和日光资源充沛的西部地区自然会成为国内光伏电力市场开发的一个战略重点。但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无疑也是国内光伏产品广泛应用极有潜力的销售市场。如何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城市屋顶推广清洁能源电力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应用光伏产品实现分布式发电的步伐,更是值得重点研究的战略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在国内推广光伏产品不能只靠光伏企业旱地拔葱,各地政府要对光伏市场开发多给一些阳光雨露,发展低碳经济绝不能叶公好龙。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3

摘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一度达到顶峰,近年来却跌入谷底,固然有国际贸易壁垒在作祟,但产能过剩、市场发展不平衡、技术落后等内部因素才是更致命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启示我们,中国想走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道路,国家的政策支持、行业整合、市场监管是必须的,遵循研发技术、均衡市场、由内到外的发展战略,才能使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光伏产业;新型能源;国际化;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加剧,发展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太阳能发电作为新兴能源具有持续性和清洁性,21世纪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一举成为光伏产能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壁垒、产能过剩、市场发展不平衡、自主技术缺乏等原因使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局,光伏企业纷纷重组、倒闭。光伏产业的寒冬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新兴能源产业国际化道路该何去何从。

二、中国光伏产业困局解析

1、贸易壁垒

从2011年开始,美欧、印度等国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出台反倾销惩罚措施,使得中国依赖出口的光伏产品受到重创,企业纷纷倒闭。反倾销税使得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消失殆尽,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中国这种高度依赖国外进出口市场的光伏产业弊端尽显,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大批光伏企业负债,作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更是于2013年3月宣布破产。

2、市场发展严重失衡,产能过剩

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致命死穴。中国国的光伏产品国内需求比例极小,而且增速缓慢。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电池产量接近全球总产量一半,但是市场格局却严重失衡。一方面太阳能电池生产原料多晶硅国内产量极小,自给率不到10%,大部分依赖进口;另一方面,90%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目前国外市场增速放缓,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光伏产品库存大量积压,各国展开的激烈价格战,使中国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严重下滑。

3、技术落后,更新缓慢

中国光伏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低下,目前的主要技术都是应用国外相对落后的技术,这些技术系统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使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严重削弱。中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光伏产品关键生产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当前这种现状使中国的光伏产业总处于光伏产业的市场低端,依靠产量和规模得以生存,一方面大量进口材料、技术,一方面把技术水平不高的产品拿去与国际高端产品竞争。相比国际光伏产业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中国光伏产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光伏产业脱困策略

1、政策扶持

世界各国视光伏产业为新兴战略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都很大。日本是最早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德国实行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美国推行相应的光伏系统安装补贴政策。正是这些扶持政策拉动了国内市场,使得目前日德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目前在光伏产业遭受重创的特殊时期,中国政府应利用扶持政策鼓励国内太阳能市场发展,同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使得中国光伏产业走出低谷,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2、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幅员广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为1.47×108亿千瓦时,相当于4.9万亿吨标准煤,约等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的总和,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优良条件。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广大,国产光伏电池价格已经大幅度暴跌又给国内市场需求上升创造了条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光伏装机量目标为22Gw~25Gw,2011年中国占全球实际GDp份额已达14.3%,与整个欧元区相仿,而目前欧盟光伏市场规模为20Gw,那么中国“十二五”期间达到22Gw~25Gw的目标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要成功启动国内市场,美欧的“双反”就不可能打垮、消灭中国光伏产业这个竞争对手。为此,光伏产业热盼的产业政策配套细则应尽快颁行,为进一步规范国内市场秩序,酝酿多时的《太阳能光伏行业准入条件》也应及时出台。

3、技术创新、自主研发

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竞争力仍体现在低廉的用工、能源、环境代价之上,这些传统优势都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而逐步淡化和消失,未来的竞争优势肯定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难以改观。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在于相对成本优势,却遭遇了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中国应对国外“双反”调查先要从自我做起,必须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升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研究力量,集中攻克光伏产业的技术壁垒,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产业界互惠合作、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努力尽快形成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是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和企业科研基地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发展模式遵循产、学、研结合。首先,政府要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部级别的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产品检测中心,用以研发光伏产业的关键技术。其次,自主研发同时也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论坛、吸引国外科研人员、技术购买、吸引国外光伏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的双重研发模式,不仅可以实现最低成本的技术变革,同时也可以最快速的缩短国内与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差距。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R-SCp;Q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07-05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常规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不管是从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从国家能源多元化安全战略的角度,光伏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变得愈加显著。我国光伏产业在2009―2011年迅猛发展,但自2011年底开始,连续遭到欧美为主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的制裁,这对于“两头在外”的我国光伏产业造成了重大冲击。目前,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提出的“双反”措施,是世界最大的、最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保护案例。

一、我国光伏产业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案情回顾

光伏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2011年底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因屡遭欧美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受到严重影响。

(一)欧美各国的贸易制裁

从2011年底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分别遭到美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及裁定。

2011年10月18日,美国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双反”调查申请;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中国光伏产品做出反倾销、反补贴终裁,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

2012年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首成立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讼,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欧盟委员会2013年6月4日决定,将2013年6月6日―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后税率将升至47.6%。

2012年11月,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2014年5月22日,印度商工部就光伏产品反倾销案做出终裁,征收最高达每瓦0.81美元的关税。2014年8月,印度财政部决定不执行印度商工部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马来西亚出口至印度的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裁定。

2014年5月14日,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no.2014/38号公告,对我国出口澳大利亚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15年10月反倾销调查正式终止。

2014年12月,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应其国内eclipsallenergyCorporation、Heliene、Silfabontario和Solgate四家光伏企业申请,正式对原产于或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Citt)于2015年7月3日做出最终裁决:涉案产品的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

(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日落复审案情回顾

发生于2012年欧盟与我国就光伏产业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案于2015年12月7日到期。2015年12月5日,欧盟委员会公告宣布,决定对适用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措施启动日落复审调查。2016年1月7日,因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变化符合2013年8月6日,中欧双方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符合最低限价措施的目的,决定终止对华光伏反倾销、反补贴部分期中复审调查。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R-SCp范式理论分析

(一)R-SCp范式分析的特点

R-SCp范式是施蒂格勒(1971)在SCp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基础上,增加政府规制(Regulation)派生出的分支分析范式,其含义是: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产业中企业的市场行为,不同的市场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市场效绩,而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制措施来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进而产生政府期望的市场绩效。

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政府监管,都有共同的涵义,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或者通过某些具体的行动对经济个体或行业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

市场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所在行业所产生的可能性影响,其中包括企业竞争地位、市场结构划分、产品需求的变化。

市场行为:主要是指产业内的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为针对企业外部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解决这方面的影响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价格竞争、技术研发等。

市场效绩: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产生不同的变化时,行业或企业利润、成本、市场份额所可能产生的变化。

R-SCp分析范式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中,加入政府规制,强调它们之间的递进因果关系,经常被用来分析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产业。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所以,只有改善市场结构,采取反垄断的政府规制,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绩效。

(二)R-SCp范式下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分析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是指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战略性产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较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例如常用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壁垒措施。

将R-SCp范式与国际贸易学的关税保护理论相结合来考虑,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解释进口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为动因和实施条件。

1.各国政府往往会对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业补贴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决定各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政府会积极鼓励和扶持本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技术创新的资本密集特征、高失败几率就必然导致民间研究资本和力量的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本支持,势必促使各国政府会对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大量的政策关注、提供各种形式的产业补贴来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也就形成了政府对产业的规制行为(Regulation)。

2.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时期内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密集型、重大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基础,其产品消费需求往往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而能够实施技术创新开发和产品生产的国家会非常少,对先进技术又严格实行保密措施,就会导致产业发展初期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国家十分有限。如果一些企业因获得政府的大力补贴扶持抢先获得产业技术突破,形成产业优势,就比较容易形成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Structure)。

3.垄断利润将驱使产能短期内迅速膨胀过剩

技术领先国的优势企业由于先期进入国际市场并处于垄断地位,能够通过垄断新产品的出口贸易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势必要大力扩大产能;而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政府的补贴也会进一步导致大量的企业投入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能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和提高。但是,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不成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是极度有限的,膨胀的产能将很快就超过新兴的市场需求,生产企业就会进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倾销产品。这就形成了战略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国的补贴和倾销共存的市场行为(Conduct)。

4.保护性关税的利益转移效应推动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根据关税理论,进口国对战略性产业的产品征收高额的保护性关税,可以产生利益转移效应,即通过征收进口关税,进口国能够将出口国的政府补贴或出口企业的垄断利润通过关税收入形式转移成进口国的财政收入,同时又降低了出口国的企业利润、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速度;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也可以转投给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技术,加大追赶技术领先国的能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国政府的补贴行为和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又为进口国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提供了征税依据。这就形成了战略新兴产业贸易保护措施的市场绩效(performance)和进口国的政府规制行为(Regulation)。

三、我国光伏产业遭受贸易保护措施的R-SCp范式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R-SCp分析范式,结合光伏产业的进口国在2012年实施贸易保护行为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来分析进口国政府的贸易保护规制行为,即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的贸易保护行为。

(一)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出口处于全球垄断地位

从光伏产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布来看,由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的电磁及组件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因此吸引了我国大批企业的进入。在2012年时,我国有上百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商和近千家中小型太阳电池制造厂商,产能增长迅速,国内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不断越高(见表1),客观上形成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处于世界垄断地位。

2.欧美国家是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国际垄断买家

全球的光伏产业链最下游的发电集成应用系统的消费市场主要在欧洲和美国。由于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中的战略地位不高,欧美、日本等国家在产业链中游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企业并不多。因此,欧美国家对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消费需求,只能靠进口来满足(见表2),我国出口的电池和组件产品总量中95%都被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在2012年时,欧洲市场的光伏发电集成系统需求占全球80%以上的产业链最终产品需求,其中德国和意大利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量就高达全球装机量的70%。例如,德国2012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8Gw,其超过一半的光伏电池和组件都是从中国进口。

3.国内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竞争激烈且处于自由竞争状态

我国的光伏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由最初仅有的几家光伏企业发展到现在,仅可以统计到的光伏企业就有500多家。国内大部分光伏厂商均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生产并出口的光伏电池和电池组件。谋3可以看出,2009―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国各地企业数量和产能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低价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光伏企业出口额呈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光伏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4.国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差异化小

从产品的特点来看,若供货厂商的产品具有特色,或购买厂家转换货源供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适应时间,则供货厂商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有能力在产品上议价。我国出口的光伏产品主要包括光伏电池和电池组件,这些产品技术要求低、差异较小,大多属于同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优势不足。

(二)光伏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1.国内企业低价竞销出口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

由于我国光伏企业集中在光伏电池和组件领域,80%销售市场在国外,且企业数量众多,难以形成经营联盟。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行为方面,国内的光伏企业在海外拓展时呈现严重的恶意竞争状况,故意降价销售,部分企业甚至报价比成本还低,引发同行业内的严重内耗。国内厂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一方面削薄了中国企业从国际市场本应赚得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容易给国外的反倾销申诉提供口实。例如,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价格从2006年的16美元快速降至2011年的4美元左右。

2.国内企业在光伏电池组件环节横向兼并严重

横向并购可以短期内快速扩张企业产能规模,使生产成本降低。我国的光伏企业在经营中,过于重视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是技术效益,采用横向并购的方式,依靠以规模生产压低成本,而不是靠技术创新来占领市场。例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6年8月收购日本最大的专业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mSK公司。

3.国外企业重点研发下游产品高端应用技术

国外光伏企业发展早,掌握核心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上游电池原料、下游光伏电站集成应用环节,而我国光伏企业大部分缺乏技术创新,都在为欧美代工生产廉价的电池和电池组件。就我国技术比较强的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方面,我国也落后与欧美发达国家。

(三)光伏产业的市场效绩分析

1.国内光伏企业缺少贸易定价权

国际定价权往往指的是某地或者某个机构在某种商品上的定价能左右或严重影响国际上对该商品价格的定价能力,即称为国际定价权。

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地位,导致在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销售领域缺乏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失去产品价格的控制权。

2.国内企业净利润水平逐步下降

2011年,受国内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及美国“双反”调查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导致我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破产。从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的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各家企业的出货量仍大幅上升,但净利润却普遍同比大幅下滑至亏损,归根结底是由于光伏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各大光伏企业在2010年利润水平创高后,自2011年开始大幅度下降,一直到2013部分企业的毛利率有微弱的上涨趋势,但仍未恢复。

3.国外光伏产业掌控行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2012年以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只是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的产能扩张方面,而多晶硅光伏材料的提纯和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等产业核心技术都被国外所掌控,我国一些企业多晶硅光伏材料的提纯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国外先进企业。同时,尽管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氯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均是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工艺落后、产能较小,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解决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此外,自动化程度高的光伏材料加工设备生产技术长期掌握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手中,光伏产业重大装备制造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我国光伏产业主要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昂、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

(四)光伏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或制约,它的目的是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的内在问题,使经济效率最大化。一般规制是围绕对市场中的产品价格、数量或进入、退出市场的控制方面进行。

1.进口国政府获得实施贸易保护行为的主动性

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引起了欧美国家的恐慌,引发贸易摩擦。鉴于我国政府的补贴行为,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外市场进行销售,严重影响国外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的发展,致使国外有些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倒闭,其国内产业链脱节,危及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发展。这是欧美国家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贸易保护行为原因之一。

我国各级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补贴,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补贴行为也给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反补贴”贸易保护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进口国政府对我国光伏产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我国政府提供的产业补贴,本意是减轻我国光伏企业发展负担,而由于光伏产业的全球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特点决定,被欧美国家利用贸易保护关税措施,将我国政府的财政补贴效益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转移给其本国的光伏产业中,压低了我国光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结论

本文将R-SCp范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光伏产业贸易保护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方面:我国国内光伏企业数量众多,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环节,产品同质化明显;我国光伏电池和组件出口处于国际垄断地位,而欧美国家是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垄断进口国;欧美国家拥有产业链的下游产品需求优势,可以利用优势市场地位向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出口压低价格采购。

2.光伏产业的市场行为方面:由于我国国内光伏产业处于自由竞争态势,并盲目扩张电池和组件产能,行业内的价格恶性竞争趋势无法控制。这既导致我国出口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的获利空间缩小,又为国外实施“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提供口实。

3.光伏产业的市场效绩:国外光伏产业掌握核心技术且具有很大的竞价优势;我国光伏企业“赏吩谕狻保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缺少贸易自主定价权。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地位和能力方面明显落后,导致我国一旦遭遇国外的贸易保护制裁却无力实施有效的反制措施。

4.进出口国政府规制方面:我国政府为扶持本国居战略性地位且技术水平落后的光伏产业,不断大幅度进行财政补贴,反而为欧美各国实施“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机会。欧美各国对我国实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能够实现战略性贸易保护关税的利益转移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枫,李云龙.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6).

[2]郑燕,张吉国.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SCp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3(12).

[3]张晓明闫申.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势力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7).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5

与此同时,近期国内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光伏产业,推进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工信部等三部委近日《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领跑者”计划准入标准进行量化,意图通过“领跑者”带领全行业突出重围。

频遭“双反”

北京时间7月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案”第一次行政复审终判结果,大幅调高对中国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双反税率。在反倾销税方面,中国强制应诉企业的税率为0.79%和33.08%,其他涉案企业的税率为238.95%;在反补贴税方面,中国强制应诉企业的补贴税率为15.43%和23.28%,其他涉案企业的税率为20.94%。

在此前的7月4日,加拿大也对中国光伏组件和晶片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光伏产品未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

在《中国经济信息》2013年12期的封面文章《双反迷途》中,曾对欧盟对中国发起的光伏双倾销始末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当时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案,在2013年8月以价格承诺达成和解。但此后,关于中国企业违反价格承诺等的指责仍不断。

现在,眼看着当时达成的中欧光伏价格协定年底即将到期,中国光伏企业将迎来喘息之机,有消息称,欧盟再次启动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规避调查,并于5月29日正式立案。如果这一方案得以落实,就将有中国企业被认定违反中欧间此前达成的“价格承诺”,并在今年年底前遭受欧盟惩罚性关税制裁。

而据了解,此番推动欧盟对华光伏发起“反规避立案调查”的,正是欧盟对华“双反”的始作俑者――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其向欧委会申诉,中国光伏企业辗转通过马来西亚等第三地,将产品销往欧洲以规避关税。机电商会法律服务部主任陈惠清对媒体表示,“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的是通过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出口的产品,看是否存在通过转口贸易等规避价格承诺或关税的现象。但根据我们与作出价格协议承诺的企业了解的情况,企业并没有那样操作。”

作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新兴市场,澳大利亚也开始针对中国出口光伏产品进行制裁。商务部6月3日的消息显示,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金属硅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终裁。两家强制应诉企业的倾销幅度为18.3%,补贴率为6.3%,倾销和补贴合并税率为12%。未合作和其他企业的倾销幅度为27%,补贴率为37.6%,合并税率为58.3%。

冲击力几何

机电商会的历史数据显示,首次“双反”后,2012年中国对美的出口额仅为14.02亿美元,下降了42.75%;二次“双反”初裁后,对美出口量下降了65.9%。经过欧盟和美国“双反”的冲击,国内一些出口单一、规模小、产能相对落后的光伏企业纷纷关门停业。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媒体分析称,目前光伏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一方面,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将到期,这时启动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是为政策到期后保护国内行业做准备;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有点“先下手为强”之意,中国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加入世贸的,根据协议,2016年起这个条件就不存在了,美国届时再想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想在2016年前率先采取行动。

有企业人士认为,目前国家光伏企业应对“双反”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英利集团负责人称,2011年以前英利90%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欧美,当时美国“双反”对公司冲击很大,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光伏市场,公司30%以上的产量在国内销售,出口欧盟的占比不足20%,美国市场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日本及其他新兴市场占比30%左右。即便一个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对于公司的影响也远远小于以前。

在最初的双反之后,中国光伏行业就开始转向国内布局,对于这些“双反”结果是否会对初现回暖之兆的光伏业再度造成伤害的问题,较之几年前,舆论反馈相对较为乐观。主流分析认为,经历了两年多的“洗牌”后,中国光伏行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应对贸易摩擦能力显著提高,终裁结果对企业影响不大。

当前,面对欧美市场频频打压的不利态势,中国光伏企业应加强积极调整出口结构,重新布局亚洲市场,以及以建设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正面引导,形成中企力破“双反”重围、强身健体、自强不息的企业形象。

为规避欧美等国的“双反”,中国光伏企业开始积极在海外布局工厂。7月8日,天合光能就宣布将东南亚作为其重要的布局区域之一,并在今年初和5月份分别在马来西亚和泰国成立代工厂。此外,包括保利协鑫在内的国内多家光伏企业也纷纷在布局海外,以期有效的避免欧美等国的“双反”。

技术是领跑关键

在国内方面,政府近期出台一些列扶持政策,也让光伏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看到一线生机。6月8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联合对外《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实施“领跑者”计划,引导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8日还公示了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拓日新能等多家上市公司入围。

市场人士认为,光伏企业进入“领跑者”计划的唯一敲门砖便是技术。面对国际市场的新形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此前对媒体表示,减少贸易摩擦,首先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创新。

据悉,长期以来,我国对光伏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贷款。这种方式在造成产能过剩的同时,也使全行业失去了竞争力。而国际经验显示,美国给光伏企业的贷款侧重于科技研发。支持美国龙头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了市场竞争的有利条件,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使得两国光伏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业内人士认为,领跑者计划会帮助龙头企业从价格战中解放出来。它的意义是树立标杆,引领企业使用新技术,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57-02

一、中国光伏产品遭遇“双反”调查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新的能源越来越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对象,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因此,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重新调整了能源战略格局,制定了相应的新能源战略规划,不断研发新能源技术,尤其是光伏技术。光伏技术是直接将太阳的光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由于太阳能既环保又是可再生的能源,因此,发展光伏产业有利于节能环保,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各国竞相发展光伏产业的原因。然而,近几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出现低迷趋势,美国已有个别光伏企业宣布破产,此时,中国的光伏产业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出口日益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这无疑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2011年以来,中国的光伏产品多次遭受美国与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二、中国光伏产品遭遇“双反”调查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调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也有欧美等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

(一)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中国自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实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使中国已经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公布的2012年各成员国贸易量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仍是全球服务贸易第三大国。在全球贸易增速缓慢的时期,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升,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这无疑给欧美等发达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中国光伏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中国光伏产业的顺利发展,政府给予了诸如税负减免、价格补贴等很大的优惠政策,使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产能不断增长。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中国国内对光伏产品的有效需求有限,导致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总产量的近80%需要销往海外市场,而总出口量的78%则要销往贸易壁垒高筑的欧美市场。在国内,中国的光伏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国外,光伏产品出口屡遭限制,这种“内忧外患”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继续发展、乃至生存的主要障碍。

(三)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新能源技术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其本土的光伏产业,而此时中国光伏产品的大量出口必然会对其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成为其国内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实行贸易保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土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呈现出了隐蔽性、突然性、密集性、针对性和同时性等特点。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并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这无疑使中国成为其他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最集中的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反倾销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来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连续十年来成为接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的原因。

三、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应对欧美的“双反”调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协调作用。当中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的“双反”调查时,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由行业协会牵头,积极组织应诉并进行抗辩,及时跟踪案件发展动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调查,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取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二)加强光伏企业的市场调整,推进光伏行业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中国的光伏产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中国的光伏产量巨大,但是中小企业很难与国际市场上的大企业相抗争,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推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光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打开国内市场并积极开发新兴市场

中国光伏企业的产能过剩,其销量对国际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需求不足。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局面,为中国光伏产业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还得从根本着手,即扩大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由于光伏产品使用成本较高,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只有政府出面才能保证国内光伏市场被带动起来。

另外,中国的光伏企业还应该积极探索光伏产品出口多元化的方式,不能将产品的出口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兴环保能源是全世界所共同需要的,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而其光伏产业发展缓慢,中国的企业应该积极挖掘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寻求更好的出路。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预警机制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逐年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时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中国应该不断根据国际新形势和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对相关国际法规的研究,健全和完善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应该建立贸易保护快速预警机制,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尽量规避和减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慧,于佩.浅析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15).

[2]陈金亮,付丽娜.中国频遭欧盟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2,(9).

[3]崔晓玲.欧盟反倾销案添企业胜诉判例[J].中国对外贸易,2012,(9).

[4]尹玉涛.浅析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5]刘梦飞.遭遇调查的光伏产业[J].中国金属通报,2011,(4).

[6]王江,徐婷.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07).

[7]郝军芳.中国光伏产业竞争性分析[J].生态经济,2012,(3).

[8]徐燕.国际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9]向凯.多边贸易体制下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3.

[10]刘迅.中国实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1]孙加燕.美国对华反补贴博弈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2]车文娟.国外对华反补贴成因及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13]朱孟婷.欧盟反倾销与中国企业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1,(2).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7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五年,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达55.2%,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亚洲,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欧洲是最大的需求地。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达到2000兆瓦,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造就了一批龙头企业,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拥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和光伏企业,其产值居全国前列。

(一)重点发展领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多晶硅材料提纯技术、硅片切割工艺、硅屑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工艺、硅片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等。2010年鄱阳湖区已形成高纯硅料年生产能力12600吨,硅片年生产能力4850兆瓦,太阳电池年生产能力1300兆瓦,太阳电池组件年生产能力1000兆瓦。截止2011年8月,仅在新余市注册成立的光伏企业就达82家,其中投产22家,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96%,光伏企业用电量11.7亿度,同比增长80%。

(二)产业基础优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已逐渐形成强势,光伏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6.2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16.23亿元,利税总额62.42亿元,实现了收入和利税一年翻番的目标。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硅片生产,产能突破3吉瓦,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硅片供应商之一。2010年9月全球首条双线双结大面积硅基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江西实现大规模投产。2011年4月,鄱阳湖区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一期5兆瓦工程建设完毕,年产电量为500万千瓦时。在鄱阳湖区光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投资者可利用硅料和硅片的原材料优势,进行深加工形成最终产品,这使光伏企业之间、光伏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优势。

(三)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近年来鄱阳湖区光伏企业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光伏技术人才和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江西赛维LDK从“硅片生产”扩展到“硅料”,发展到薄膜电池,再到电池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发展过程,必将进一步强化鄱阳湖区光伏产业的科技实力。除了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竞争实力外,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晶大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江西赛维BeSt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加威实业有限公司、江西中材太阳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通能硅材料有限公司等,都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

(四)管理工作全面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光伏产业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项目来抓,成立了阵营强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太阳能学会等数名教授作为光伏产业顾问,制定了促进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江西省加强重点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光伏产业集聚地建设公用和自用保税仓,建设综合保税区,支持光伏产业合规收结汇、落实保险。同时,对光伏产业发展给予扶持措施,如融资、电力保障、优先安排用地、税收减免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销售策略单一,生产过剩

2009年仅江西赛维LDK公司总投资约120亿人民币,建成1.5万吨硅料项目投产,实现产能规模1000兆瓦。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吉瓦,而国内已建和在建光伏产能大致为50吉瓦。因我国光伏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国外,欧洲市场占70%以上,整个产业对外依存度太高,在欧洲市场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国内光伏企业根本找不到出口,外销策略严重影响了多晶硅产业的循环发展。而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国内、国外市场同时开发,当国外市场不景气时,国内市场能够消耗大部分太阳电池,可抵御国际市场变动带来的冲击。以下为近几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及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出口额占全年总量的95%以上(见表1)。

(二)过多依赖进口,成本增加

在光伏电池中晶体硅电池目前主导市场,2010年占世界光伏电池产量的80%以上,为了降低成本,各国在技术上进行研究突破,研发工作围绕稳定性高、效率高、成本低的光伏器件和建筑集成应用系统进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一些研究所虽然积极研究太阳电池的生产设备,但在产能及可靠性方面与进口设备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技术工艺的落后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鄱阳湖区光伏产业中的关键设备大部分由欧美进口,这将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制约太阳电池产业的发展。

(三)光伏产业链不够完善

经过努力研发,鄱阳湖区的几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从硅料、硅片生产到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的光伏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然而与江西赛维的多晶硅片产量相比,太阳能电池投资项目与赛维相差甚远,远远跟不上赛维的发展速度。以下为我国2011年主要多晶硅产量和产能公司比较(见表2),鄱阳湖区除了江西赛维,大多数企业都还存在差距。

(四)高层次人才匮乏,技术力量相对落后

国际光伏产业已经由第一代生产硅晶片光伏电池发展到第二代薄膜技术的光伏电池,减少了消耗,降低了成本,现在已进入第三代光伏电池的研发,目标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热损耗、减少光伏电池内阻、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增加光子有效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光伏企业缺乏一支稳定、强有力的技术研发队伍,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中层以上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外国人,企业为此要支付高昂的工资待遇,同时高薪聘请的外籍人士随时都可能离开,这将导致人力资源的不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五)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虽然薄膜电池发展很快,但目前硅片电池仍是太阳能电池的主流,随着非晶硅材料的衰减降低、制造技术的突破,光伏生产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核利用技术的进步,短期内核能在新能源结构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源、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利用也已形成格局,未来光伏产业能否持续发展成为主流还难以定论。

三、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政府补贴,加大金融投资。德国、西班牙光伏补贴每年下降幅度从5%逐步提高到7%—9%,光伏产品每年带来的成本下降也在5%—10%之间。美国实行大幅度减税,奥巴马政府延长或推出补助、奖励政策,使得美国光伏市场有了实质性的增长。我国也可实行政府补贴,驱使光伏产品快速进步;对光伏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国债安排及专项资金支持;对外向型光伏企业实行出口奖励、补贴;对光伏企业制定更优惠的税收奖励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吸纳国内各方面资金和国外资金,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本进入光伏企业投资;在优化配置、财务管理、资产重组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和上市辅导,对光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二,启动国内市场弥补缺口,实现供需平衡。通过整合力量,强化国内同行业企业间合作,加强大型太阳电池组件企业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大力合作,引进外资,吸引电池组件和光伏发电应用项目,有效地改进多晶硅供过于求的现状,避免国内企业间恶性竞争。开拓国内市场,进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试行“光伏扶贫计划”,国家补贴电费;在大中城市应急体系机构及公共应急场所安装应急光伏电源,平时并网,应急使用时独立供电;安装光伏照明灯,用于城市和村镇的道路、街巷、住宅小区、公路、桥梁、隧道照明等,拉动光伏产品的国内需求,改变主要依靠出口为导向的单一战略。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技术进步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进步要依靠人才,创建光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基地定向培养和输送各类普通员工,实现实习与就业联体、教学与生产同步的发展方向。积极组织申报建设部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成企业核心团队,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固定上网电价法。光伏发电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经过十五年以上的发展才能获得,所以完善光伏产业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来培育。世界各发电大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是采用上网电价法,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在使用上网电价,我国可吸取国外的有效经验,出台固定光伏上网电价,尽快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明确各有关方的责、权、利,为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市场保障。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上网电价是良好的经济杠杆,能撬动多方面的资金进入光伏产业。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8

陷入低迷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公司把90%以上的产品都卖到了专注于太阳能光伏下游光伏电站的欧洲,在那里,政府为太阳能发电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但当中国这些公司正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欧债危机却使得欧洲政府不断地削减对太阳能发电企业的补贴,再加上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增加,以至于中国公司产能严重过剩。

国际贸易壁垒严重

美国时间2012年11月7日,美国对华太阳能补贴贸易调查案最终尘埃落定,今后5年内美国海关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征双高额惩罚性关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不过幸运的是,由于“双反”关税令不适用追溯原则,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压力。今后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将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并不意味着美国市场大门完全关闭,但中国光伏电池等由于将被征收关税而彻底丧失竞争优势。国内多家光伏巨头均对终裁结果表示失望。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如果光伏龙头被征收超过20%的关税,产品的价格优势将基本丧失,其他被征收超过250%关税的光伏企业,则肯定将无缘美国市场。

欧盟是世界上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之一,其中,针对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规模最大。2012年9月6日欧盟发起的针对中国光伏电池的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300亿元人民币。同年11月5日,中国就欧盟部分成员国的光伏补贴措施,提出与欧盟及其相关成员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正式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

在相继遭遇了美国和欧盟的“双反”之后,中国光伏行业又遭打击。近日,印度反倾销局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将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印度市场狭小,去年安装量尚不足1吉瓦,因此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大,但也有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印度的跟风可能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遭遇全面围剿。

2012年以来,受欧美债务危机和“双反”调查、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国内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有近1/3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多家企业倒闭,其中民营光伏企业成了重灾区。光伏产业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煎熬。据统计,a股太阳能发电板块共计79家上市公司,已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的约为53家,预计出现净利润下滑的有29家,占总数的55%。

“光伏新政”能否转向

面对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2012年12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会议确定了“光伏新政”措施: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完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这次会议确定的光伏新政核心内容为鼓励市场淘汰,减少政府干预。从新政策的导向上可以看出,在政府的调控和指导下,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在进一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力图加快国内市场的建设步伐。

在此次会议之前,2012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表示,“目前国内安装总量不到年产量的10%,开拓国内市场的潜力很大。我们将结合城镇化建设,采取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等措施,在国内开拓更大市场。”

此外,2012年9月12日,国家能源局还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按照《规划》解决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和并网问题,将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对于光伏产品的消化能力,有利于缓解目前光伏企业产能过剩问题。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让他们(欧美)反去吧,只要国内政策做得及时到位,快速充分打开国内市场,就足以吸收过剩的产能,把原本在海外的产能充分吸收。”

事实上,就在国家大力推动光伏新政的政策下,尚德一连接了好几单“非主流”订单。原先最大的欧美客户对中国关门后,非洲成为最具潜力的市场。2012年12月以来,公司接到南非两个光伏电站提供约100兆瓦的太阳能组件订单,并成为以色列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提供商,另外与意大利知名太阳能项目开发商签订了25兆瓦的光伏组件供应合同。

新政面前,依然面临洗牌

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光伏企业在黑暗中向东走,迎接的是曙光;向西行,则是无尽的黑暗。在国际市场壁垒森严、国内市场尚处于鼓励培育阶段的情况下,很多光伏企业在选择不同的自我救赎方式,消除市场不利,增加生存筹码。

2012年,光伏行业将笼罩在阴云之下,行业洗牌也将持续,预计今年之后形势将有所缓和。今年产业上游公司数量将从2010年时的750家淘汰至150家左右。据统计,在本轮寒冬中,有约90家公司将在今年宣布破产,这还不包括那些直接关闭光伏产业业务的公司。预计2014年会有更多公司间的整合重组,许多总部位于中国的合资公司也将退出市场。

目前光伏企业一般有两个选择:要么搬迁至国外,避开欧美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继续做出口,要么转攻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搬迁至东南亚等国家。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搬迁也只能是暂避一时。

商场如战场,中国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战略纵深:与欧美相比,一方面,中国市场有着全球五分之一的消费人群;另一方面,中国的农村市场是一块非常值得精细开发的“处女地”。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调整产品结构,研发一些适合中国地理气候环境的产品,以质优价廉的优势开发本土市场。

“大幅提高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刺激国内市场需求,对光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有利于减缓企业经营压力,加快去库存。”有光伏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台各项救市措施,对光伏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2011年之前,著名光伏企业英利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达到90%以上,去年三季度已经下降到70%,预计2013年国内市场将占到40%以上。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近日表示,今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而截至去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为700万千瓦,这意味着今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过去5年总和的1.4倍。业内分析,国家大幅提高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虽然是出于能源结构调整与缓解国内光伏企业经营压力,但一旦刺激政策推出,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而迟迟难以解决的发电消化矛盾将越发凸显。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9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年9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篇10

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我国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

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中国输出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约250%的高额反倾销税。

美国一再发难中国光伏企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美市场增幅减缓,国内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内忧外患”已然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一、光伏产业国际化的国内制约因素

(一)盲目发展,产能大量过剩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体技术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受政策驱动,全国各省市普遍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当地gdp发展的核心动力,太阳能光伏发电更是以其建设周期短、安全可靠、无噪声、低污染等优点受到追捧。截至2011年下半年,全国陆续有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盲目跟风,低质化重复建设,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国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因此,贯彻“两会”精神,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重点光伏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已成为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重量轻质,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光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技术垄断。在设备制造方面,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此项进口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在晶硅提炼方面,目前国内多数晶硅板制造企业缺乏最核心的晶硅提炼技术,硅锭几乎全部依赖从美国进口,多数企业仅仅担当了来料加工的角色。与此同时,光伏企业的研发投入亦不足。作为中国太阳能光伏龙头企业之一的无锡尚德,属同行业研发投入比例最高者,约为0.8%,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最低已达到1.4%。光伏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首先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

(三)政策扶持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空白

德国、西班牙、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政策扶持。如表1所示,1991年,德国为支持其光伏产业的发展,率先推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随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实施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政策”,“强制上网电价”等一系列完善的光伏扶持政策。我国虽于2006年1月1日正式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法律空白,但在发展规划方面,当时很多规划尚属理论范畴,未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内容。表1描述了我国主要光伏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新能源列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政策推动,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的装机总量约380mw,占全球总量的3%。2012年2月24日,《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光伏产业的发展目标。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在扶持内容上同国外政策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在国家补贴方面,国外对象为企业或居民,而国内主要是企业。第二,在税收信贷优惠方面,除了几个省出台地方性税收优惠推进该地区光伏发电以外,我国尚未出台国家性文件。第三,在国家鼓励技术创新方面,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对新订立的合约,每年承诺价格减少5%,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而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出口组件的阶段。国家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的立法近乎空白。

(四)光伏产业相关标准发展滞后

中国光伏发电标准化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出台的光伏产业国家标准仅有数十项,整个产业的标准规范缺失率超过80%。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标准、多晶硅准入标准、光伏组件国际标准等也刚刚处于计划实施阶段。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的缺失,造成了低端产品大量盲目生产,产能严重过剩。与此同时,国外光伏产品检测标准却越来越完善,我

国只能被动地适应,严重影响了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光伏产业国际化的国外市场制约因素

(一)国内市场需求少,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主要以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表2概括了近十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情况。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平均以每年122.64%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8年的平均产量增长率均在100%以上。2007年到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已由2004年的4%飙升至2011年的48%,超过了一直居全球市场首位的日本。由图1可知,预计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超过40gw,产量将超过24gw,同比增长50%以上,仍将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

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中国光伏企业却严重依赖出口,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月至10月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总额分别为71.13亿美元、201.94亿美元和199.58亿美元。以2010年为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而同期我国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仅为520兆瓦,其余7480兆瓦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4%,其中欧洲市场占据了出口量的80%。如图2所示,2011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供给比例高达48%,而国内对光伏电池需求占比仅为0.4%,市场狭小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光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始终受到“两头在外”的双重制约,产业的上下游均极大地依赖外部市场。海外需求变化、国外补贴政策、汇率变动均会对中国光伏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二)“双反”危机下,光伏产业面临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2011年10月19号,以solarworld为首的7家企业联合向美国政府递交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申请,美国商务部已于2011年11月8号启动立案调查并作出初步裁决。美国虽不是中国最主要的光伏产品出口国,但美国发动“双反”调查很可能造成其他国家的跟风之势。一旦欧洲国家仿效美国做法,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可谓是“雪上加霜”。

(三)欧洲国家普遍对光伏产品需求放缓

欧洲债务危机加深、欧洲市场萎靡使其光伏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欧洲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需求市场。欧洲经济不景气,造成国内光伏产品出现滞销,价格大幅下降,行业亏损严重。

此外,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纷纷出台削减光伏行业补贴的方案。2011年2月,德国通过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方案,宣布将2011年装机总量控制在1gw之内;同年5月,意大利批准新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法案,将每年用于太阳能发电补贴的资金限制在60亿到70亿欧元。2012年4月1日起,德国将屋顶太阳能电站补贴削减20%左右,大型地面太阳能电站补贴最高削减30%。这一系列削减补贴方案,无疑使中国光伏产业陷入更加被动不利的境地。

三、当前形势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拓国内市场

国家应积极实施强制上网电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逐渐细化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如信贷优惠支持等。进一步降低针对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的资金成本,引导各方资本对光伏产业进行长期投入,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采取集约式和分布式并重的思路,在能够就近上网和比较容易解决调峰的地区,建设光电玻璃幕墙,其他地区则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分布式发展的思路。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scm协议),补贴对产品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前提条件,因而对光伏产品的国内消费者给予补贴,将国内消费市场作为光伏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可以有效防范光伏补贴面临的法律风险。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为例,2010年6月国家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明确要求给予购买纯电动车的私人消费者每辆最高6万元的补贴。

(二)掌握核心技术,加速发展薄膜太阳能产业

过去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大产能,如今高成本、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光伏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可行的办法便是推广薄膜技术。薄膜的厚度才是硅片1%的厚度,故用料非常少,能很大程

度降低成本。但薄膜能够有10%的转换效率,使它整体的产品能够比晶硅更有优势。大力发展薄膜太阳能产业,必能促进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细化光伏产业相关标准,放宽行政审批制度

国家应加快光伏产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并明确规定各地电网的最低配额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和完善电池/组件的产品标准、多晶硅材料、光伏生产设备标准和光伏系统的验收标准等。虽然《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标准研制》规定了光伏并网发电国家标准14项,光伏并网发电行业标准10项,但目前政府出台的更多是推荐性标准而不具强制性。为使光伏发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更具有规范性、约束性,更多的强制性标准已成为大势所趋。

放宽相关光伏项目的立项、补贴等审批制度。鼓励更多人才、技术、资本、企业投入到光伏产业中来,赋予省级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审批权。促进光伏发电项目集中化,审批简单化,对居民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尽快实现核心制造设备的国产化

缺乏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是光伏产业的软肋,核心的生产装备基本依靠进口。未来国内光伏产业大范围的装备国产化替代过程仍将持续。国产装备尽管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较进口装备有差距,但在关键性能方面正在逐步接近进口装备,并且在价格和成本方面,国产装备普遍比进口装备低30%-50%,具有较大的价格和成本优势。推进光伏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一方面对装备制造厂商是绝佳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对下游的光伏产品厂商来说可通过装备国产化有效降低成本。

(五)推行海外赞助与并购,绕过贸易壁垒

wto反倾销反补贴相关规则中没有规定企业赞助国外体育赛事或公用设施会受到“双反”调查。国内有些光伏龙头企业已经迈开了海外赞助之路,如晶科能源、阿特斯、英利等。英利曾斥巨资赞助南非世界杯,世界杯结束后,英利订单多达4吉瓦电量计量单位,并且成功实现产品溢价,价格上涨3%—5%。国内光伏企业也可赞助国外公用设施特别是开展涉及国家战略领域层面的合作。因所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的话语权往往比较大,这种项目更具有示范性意义,故可以扩大光伏企业品牌影响力,推动光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国内光伏企业也可并购当地企业,在所在国投资生产,在当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绕开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还可以享受东道国的各种优惠政策,有效打开东道国市场,又可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欧美技术型中小企业,弥补国内在研发和创新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1(7)

[2]张欣,徐长林.太阳能电池:光下隐忧[j].中国海关chinacustoms,2011(6)

[3]宋剑侠.2011年中外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及市场前景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1(6)

[4]刘益君.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

[5]朱震宇.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j].中国市场,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