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21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根源可持续发展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特别“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稳步增长,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家“十二五”环保将投入3.1万亿,超“十一五”一倍。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我国的环境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而且环境问题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制约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能否尽快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有利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宏观政策、经济体制、制约机制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对于环境经济问题的产生,人们首先考虑的是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人类通过从环境中取得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经过生产和消费过程,再把废弃物与能量归还给环境。因而,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的对立的统一体。环境既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又承担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如果人类能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进行适度的经济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污染物的产生量少于环境容量,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则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反之,如果人类经济活动违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走粗放型的发展之路,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超过了环境再生能力和环境容纳废物的承载力,则环境就会被严重破坏,并反过来制约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济与环境就会陷入相互掣肘的恶性循环状态。所以,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无限扩张的结果,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和原因。

从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微观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是共享资源,环境问题是经营的外部因素,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不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即所谓的“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方面,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转嫁给全社会而其自身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生产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其经营的目标,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置于经营决策之外,视为外部因素,但这些外部因素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真正的成本损失,企业不会因此增加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环境保护问题就会产生“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势必造成环境保护仅是政府行为,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某个企业来讲,其外部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没有相应的市场机制来约束和规范,势必造成环境问题。

上面分析了经营的外部性因素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进一步研究会发现产权不明晰是其症结所在。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有效作用。价格的变动反映着资源稀缺性程度和需求的变化,从而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符合经济效率的最佳选择,使消费和生产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产权不明晰和缺乏产权主体的情况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即市场主体的行为对第三者造成了影响却并不因此而受损或获益。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

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3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那么,以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经济问题?也就是说,既然外部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那么,如何消除对环境的外部影响,使外部成本和收益内部化呢?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环境;经济法;实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飞跃性发展的同时,国内关于法治方面的建设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法律法规方面,有关经济的部分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完善。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通过经济法的成立得到了有效的满足。但是,其实我国的实施却没有得到预计的成果,有许多问题仍是我国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且一直没有获得透彻的解决。因此,对于我国的经济法而言,还存在着大量可以提升的空间。文章主要对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实施经济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一定的探究,并且希望可以使我国经济法实施的成果得到提升。

一、有关经济法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所谓的经济法说的就是以我国的经济状况为基础[1]。对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整、干涉以及掌控等法律的相关总称。其中,基本定义包括三方面,从根本上来说,经济法隶属法律范畴,是我国国家法律的一个体系,与此同时,它又和我国其他的一些法律有一定的区别。在我国实施经济法,可以使社会的调控作用得到保障,并使我国在经济相关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控,同时,也能够使社会主义相关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得到实现。

二、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特性

经济法在我国的实施,主要是利用公权对市场中私权进行一定干预的法律方式,在经济法实施的过程中,将公权以及市场两大方面的内容牵扯其中,与此同时,也关系到了大量的利益关系,导致经济法实施的难度被大幅度增加。工作难度的加大,致使取得的成果与一系列问题同时存在于经济法实施的过程中。因此,经济法实施的过程时非常复杂的,一些问题致使经济法实施的不足以及缺乏。首先,对经济法相关标准设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具有大量的争议存在,同时,致使经济法在执行法律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阻碍。经济法实施的构成是否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就应该对市场的限定情况进行考虑,在知识层面上来说我国现存的经济法同时具有较为科学的限定准则,但在生活实际中却具有技术以及操作上的障碍。其次,经济法想要得到确切的实施,就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在工作中对产品相关质量的监控以及调查反垄断等各种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资源的消耗,同时这也凸显出影响经济法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就是实施的成本。最后,在对经济法进行实施时,与经济法相违背的行为与对经济法中不法行为的判断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并通常会使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干扰。

三、在我国经济法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一)较高的违法率与较低的查处率的并存

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市场主体的相关不法行为普遍存在于经济法领域中,之所以会存在这些不法的行为,就是因为经济法在实施的时候的不足致使的,而这个原因的产生,是因为普遍存在的不法行为使执法部门执法的压力得到了增加。在我国,有限的执法资源以及不足的经济法执行,致使执法部门对不法行为的查处率偏低,从而致使经济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威慑力,与此同时,也使大量的不法行为存在于国内的经济市鲋小R虼耍就造成了我国经济法执行的过程中,较高违法率与较低的查处率并存的情况。

(二)对执法部门的过度倚重,并对市场以及社会中法律相关的实施路径不重视

对于经济法而言,其实施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也并不单纯的关乎于执法部门。经济法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利用公权对市场中私权进行一定干预的法律方式,其能够得以实施只要依赖着市场的自我约束以及公权进行的管理等各种行为。在我国,经济法在执行的时候对执法部门的力量过度倚重[2]。有的时候,甚至直接的把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与法律的执行统一看待。在我国经济法不法行为发生率逐渐增高的形势下,对于执法部门也将面对着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致使正常的执法模式无法遏制不法行为的出现。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选择性以及运动式的执法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重要的执法方式。

(三)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使经济法的顺利实施不能得到保障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3]。一些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日渐的得到了制定以及完善,各种各样的监管部门也随之出现。但是,在实践的工作中,监管部门虽然逐渐增多,其中又不乏对内部以及外部的监管,但是,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监管效果,致使经济法的执行不能得到合理的监管,导致实施的经济法无法得到保证。进行执法监督的机制还尚不完全,致使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滥用权力以及腐败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出现,倘若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就是导致当下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受到一定则阻碍。与此同时,使监督人员以及被监督人员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管,能够对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以及完善的机制,但是,对于经济法而言,其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而且没有得到预计的成果。本文主要对经济法的执行中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经济法较高的违法率与较低的查处率的并存,对执法部门的过度倚重,并对市场以及社会中法律相关的实施路径不重视以及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使经济法的顺利实施不能得到保障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探究。并积极的应用一定的力量对法律的实施给予促进,根据实际情况将经济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娟.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一节阅读活动展示课为例[J].英语教师,2016,(4):81-84.

[2]王丽娜.基于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育,2015,(4):36-38.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方法

经济是创造价值、转化与实现价值的结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含有特殊性质的学问,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不同之处,自然科学的实质是精确性、稳定性,例如制造炮弹,必须严格控制各项数据、操作的准确状态,并且自然科学的参数都是可控制和实验的。但经济学却是不同的,一方面,经济学不仅仅要对研究的对象作出系统的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假设行为,所以研究现代经济学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经济学家受到大众的批评,严重的更是指名道姓。这里存在两个原因:一是被批评的经济学家能力有限,另外一个是评估后的某些因素无法预测,即使判断准确,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学家的判断。

一、研究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学问,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经济上的利弊取舍的基础性学科。目前我们国家缺少资源,人类的欲望却非常大,正因为资源和欲望基本矛盾的存在,才出现了现代经济学,迫使人们作出经济利弊的取舍,通过经济学,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程度地需要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现代经济学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手段,综合各种经济分析工具,收集数据、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形成经济学理论的步骤,全面探索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现象,因此现代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科学,代表经济系统分析框架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这种全面的分析,不但分析了理论的形式,同时也为考察经济数据工作提供了工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确分析并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和其研究方法是复杂的。只有正确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其研究方法,才能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解创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现代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及不同的人的经济行为、不同制度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是由于不同理论采用了不同假设和模型的设定,才使得它们能够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并能在接近理论假设的经济环境下,给出合理的推断和科学的预测。

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经济框架理论,但是却是相同的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互相联通的,不存在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特殊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相反,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经济问题却可以用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却可以用来解决,同时经济学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相同时间、同一地区内的相同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就目前来看,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问题都可以使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经济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比对,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正是现代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只要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同时分析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风俗文化下的经济问题及现象。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经济行为准确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在过去的二十几年,许多分析方法不仅仅在现代经济学中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延伸到其他学科,如人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解决问题的方式类似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这就难免不与人打交道。解决现代经济学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和民风,即了解需要进行沟通的人以及人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权衡经济利弊,决定解决问题中所需使用的相对应规则,争取达到最好的解决效果。

现代经济学是通过按照其基本分析框架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经济行为以及人们是怎么进行经济利弊取舍的。这种经济学分析框架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由经济学家确定研究基本方向,然后尝试通过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衰退以及不同周期现象?面对此现象政府需要实施怎样的经济政策缓解经济衰退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差距特别大的国家?市场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它有什么优点?市场会不会控制失灵?如果失去控制,会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解决实控问题;如何只需要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那么是产权明晰还是通过政府干预或是其他解决办法?反观中国的经济学家所面临的则是解决如何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等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以上的问题看起来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但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却是相同的,都是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经济环境的界定、行为假设、制度安排、均衡经济结果、评估比较。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这几个组成部分,更容易掌握现代经济学。

(一)界定经济环境

分析经济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界定经济环境,界定经济环境即处理经济问题时,先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周围环境或背景,从实际问题出发,对经济环境作出界定。经济环境指经济人的特征,现代经济社会制度环境及经济信息结构等组成。经济环境可以界定为两个方面:首先包括对经济环境进行客观描述;其次是对经济环境进行刻画。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艺术。客观的描述经济环境,得到准确经济结论;刻画经济环境,市论证简单化灵活化,运用好这两方面,就可以界定好经济环境。

描述经济环境:是指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描述,是界定经济环境的首要步骤。一个合适的经济理论可以准确描述研究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但由于不同地域存在经济差异,所以得到的理论一般不同,经济环境描述的越准确,得到的经济结论就越准确。

刻画经济环境:在准确描述经济环境的同时,应该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抓住经济问题的本质。界定经济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就可以真实描述经济环境;如果简单罗列一些情况,会出现忽略经济问题重点,无法看清问题本质。

(二)设定行为假设

设定行为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成分。这个假设非常重要,指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作出假设。经济理论有没有价值,能不能让经济快速地发展,重点在于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能够代表大多数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规则下,每个人将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取舍。面对不同类型的参与者,每个人思维以及行为方式都不同,所以采取的游戏规则也不相同。如果你面对的是做事老实、诚恳的人,你和他的相处或者说游戏规则就会比较简单,不需要设计游戏规则;但如果你面对做事狡猾、没有诚信可言的人,你和他的相处方式会做出很大改变,游戏规则会复杂很多,需要小心应付,与他相处会花费很多的心思和时间。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取舍的、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对经济环境的界定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符合现实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私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利己性假设不单单适用于个人,对国家、集体、家庭、政治家等也适用。人们通常说国由国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假设符合现实的情况,即使是错误假设,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利用其它的利他性假说,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特别重要的。你相信一个人,但这个人却做出欺骗你的行为举止,只要一想到,把一个自私狡猾的人看作是一个单纯的人,以后和他一起做事,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假设错误的严重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严格的财务制度,防止有私欲的人随意挪走公家财产。

(三)给出制度安排

给出制度安排是指游戏规则,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实际情况,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游戏规则。当实际环境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游戏规则也会作出相应调整。游戏规则的变化会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游戏规则会影响个人行为方式,不同的权衡取舍也会导致不同结果的产生。

(四)选择均衡结果

选择均衡结果,即做出权衡取舍的选择,找出最佳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第四个组成部分。一件事往往存在许多可行的方法,人们在选择时,往往选择最佳的方法。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中,遵守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许多可行的方法中权衡取舍,在具有多重选择的情况下,选定的结果的过程就叫做均衡结果。对于利己的人和利他的人来说会选择不同的均衡结果。

(五)进行评估比较

进行评估比较,即对经济制度安排和取舍后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作出评估比较,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第五个组成部分。这种情况和中国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现象很像,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实习岗位,需要一段时间总结过去学习心得体会,并将社会环境同学校生活进行比较。

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都是由以上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如何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就必须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界定及选择方法。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研究平台、构建经济参考体系、给出度量标准及分析工具并注意经济理论适应范围,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及区别等。

(一)研究平台、参照体系和给出度量标尺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经济研究平台,并建立合理地经济参照体系,给出度量标尺,研究任意一项学科的基本步骤都包括提供经济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体系,不但对经济学建立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简化问题思考方式,合理建立现代经济学的评估标准,抓住问题产生的本质。

研究平台:研究平台是由现代经济学中经济理论和某些原理共同组成的。是指当经济现象形成后,需要弄清楚每一个因素产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研究某种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经济状态下,参照系可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度量标尺:尽管存在的许多假定可能与现实不符,但它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参照系。这些参照系的作用不在于准确的代表现实情况,而是在于建立一些理解现实的标尺,为进一步理解现实提供参照系。

(二)分析工具

对经济现象的分析,除了以上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不但需要定性分析,还需要定量分析。

(三)经济理论的作用、一般性与相对性

经济理论能够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也可以对特定的经济环境、经纪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制度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指导现实中出现的经济问题,第二个作用比较重要。

经济理论的一般性:从以上的现代经济学基本框架可以看出,经济学每个理论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假设并以此导出结论所组成的。所以成为好的理论就必须具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释能力就会越强,有说服力。

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当经济学理论具有一般性时,有研究过程也会注意到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即使理论一般化,也一定具有相对性。在讨论经济现象和情况时,避免一项理论通用于各种环境,必须要考虑到它的适用范围,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记住理论使用边界,才不会轻易下结论,否则就会错用某个理论,导致错误的结果产生。

(四)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

学经济学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就应该将技术语言转换成通俗语言,使一般人也可以理解。

四、结束语

正确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才能够很好的理解现代经济学基本含义和适用范围。本文讲述了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要注意区分现代经济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要性,理解经济理论的一般性和相对性,同时,还要注意将技术语言转换为通俗语言。学习现代经济学,不但要了解其基本原理,还要学习它提出、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有利于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作用其实也就是帮助人们处理日常事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经济学一项是“庸俗”的科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桥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5,6(32):27

[2]林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实质――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扩张[J].中国商界,2010,9(02):318~319

[3]彭鹏.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论述[J].品牌(下半月),2015(12):89~92

[4]王海文.范式的演进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05):232~233

[5]田国强.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02):1160~1165

[6]沈广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283~285

[7]阮守武;张德元.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大学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1):112~114

[8]于金富.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8(09):872~873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内生增长 环境污染 资源稀缺

一、引言

一直以来,早期的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拥有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未十分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各国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近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的资源环境正呈透支之势,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的减少,连同资源需求的增长在加速进行,于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甚至在其1994年的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在过去的40年中,经济学家们已经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对发展努力成功的重要性……在环境上获得可持续增长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定义成为同一语了。”

根据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Solow。等人指出,可持续发展并非意味着要把各种资源存量保持在初始状况。例如,如果美国没有用耕地代替森林,美国可能现在还是一片原始森林,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发达和富裕。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用一种资源合理代替另一种资源,比如用肥沃的耕地来代替原始森林。因此,可持续发展依然需要权衡各种资源,这一问题可以放在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框架

Ramsay(1928)模型提供了现代增长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其跨期效用最大化就是要权衡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如果引入资源耗竭约束和环境污染约束,该模型就是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不错的框架。事实上,利用增长理论框架分析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梅多斯等人提出轰动一时的增长的极限论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DasguptaandHeal(1974)就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采路径,并得出了较为乐观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1986)知识外溢模型和Lucas(1988)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为代表,经济学家们开始放松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关键性假定――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有的对新古典增长模型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有的则完全放弃了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定,构建了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技术创新,新增长理论奠定了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通过分析技术进步抵消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倾向对经济持续增长问题的解释。

20世纪末,资源稀缺和环境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而新兴的内生增长理论却在日臻成熟,它给人们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带来了一种新思路,于是人们的思想便转移到了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在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前提下,在考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后,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否维持和如何维持,解决稀缺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配置。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构建了“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型”框架。这些研究一般都将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在对均衡经济增长路径求解的基础上扩展模型,并据以得出相应的经济含义。

aghion和Howitt(1998)结合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他们首先引入了环境质量指标变量e(e小于0),并将e看作一种会因环境污染而耗竭、但又具有再生产能力的资本品,于是人们的福利便取决于消费和总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而取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可再生性,相应地瞬时效用函数为u(c,e)。以p表示污染流,它是产出水平Y和污染强度Z的增函数,即p(Y,z)。以θ表示最大的可再生速度,显然θ大于0。因此,环境质量跨期动态微分方程为:

e=-p(Y,z)-θe(1)

假设环境质量具有一个上限值和一个下限值,因此对于所有时间t,最优增长路径必须满足约束条件:

emin≤e(t)≤0(2)

此外,除了资源的可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S也会影响可持续发展,S不能为负值,且其变化率是资源开采流量R的负数。这时,影响产出的因素除了资本K和中间产品生产力B,还包括资源开采流量R和污染强度z,即总产出函数为

Y=F(K,B,Rz)

这一产出函数可以采取多种具体函数形式。现在,寻找考虑了环境资源因素的最优增长路径,就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求解目标函数

(3)

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有形资本、智力资本、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初始条件,决定这些状态变量变化率的运动法则,K、B、S的非负约束,以及前面谈到的约束条件(2)。不难得到这一最大化问题的汉密尔顿函数:

(4)

这里,控制变量是消费、研究、污染强度和资源开采。这个汉密尔顿函数和以往传统增长方程没有太大不同,惟一的区别在于这里是一个“绿色的”国民生产净值,考虑到了环境特点、环境损耗和自然资源存量。因此,最优增长路径就是,通过对与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开采有关的成本与收益赋予价格,来在当代人福利与未来人福利之间进行平衡。这样,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就转化成了是否存在国民生产净值最优增长路径的问题。

三、环境污染、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

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可持续发展,一般是从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两个方面展开的。近来,将内生增长

模型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所做的研究不少,多是在内生增长框架下探讨包含污染积累及其负效用的短期和长期含义。Stokey(1998)率先进行了关于环境污染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研究,构建了在内生增长理论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框架。她引入了污染强度Z,作为代表性消费者的控制变量之一,利用内生增长的简单aK模型来分析了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在长期增长将停滞、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的情况下,得出了倒U型的环境Kuznets曲线。aghionandHowitt(1998)对Stokey的aK模型的假设稍作改动,正如前面所述,他们给环境质量设定了一个下限值,低于该下限值环境质量将不可逆和累积恶化,并具有非常高的成本。在这一假设下,如果资本无限制地增长,污染强度Z在长期内会渐渐趋近于零,这时消费的增长率将下降到小于零。这就是说,不断提高清洁技术来避免环境灾难的成本,会使得资本的社会边际产出减少到能够维持增长的值之下,因此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如果换一种生产函数,即像熊彼特模型那样区分有形资本和智力资本,则可以得到相反的结论。智力资本即知识生产,是由清洁技术生产的,污染并不能使其社会边际产出减少,如果这种更“绿色”的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快于有形资本的积累速度,这样它就能抵消由于降低污染强度带来的社会资本边际产出的减少,于是可持续发展便得到了保证。沿袭这种思路,Grimaud(1999)在分散经济的熊彼特模型中考察了污染排放许可对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此外,withagen和Vellinga(2001)通过三个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稀缺等新元素会影响长期增长率。后来,Grimaud又进一步细化Stokey和aghion的基本模型,还用“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分析了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采速度(GrimaudandRouge2003)。

内生增长理论因受到生态问题的驱动,主要是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多数文献都忽视了自然资源对增长的贡献或创新在克服资源稀缺中所起到的作用。虽然有些经济学家们也在研究资源稀缺问题,但他们主要是在假定外生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框架下进行的。事实上,除了污染问题外,资源稀缺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同样可以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来分析。早在19世纪70年代,环境经济学家DasguptaandHeal(1974)、Stiglitz(1974)就曾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讨论了自然资源稀缺问题,然而他们的讨论运用的是新古典外生模型而不是内生技术变迁,得出的是增长可持续的乐观结论。内生型创新在缓和资源稀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内生型创新与资源稀缺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近来,一些非经济学领域的调查已经提出了创新与资源可获得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例如,Homer-Dixon(1995)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创新与资源稀缺存在一种双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创新能够缓解资源稀缺,另一方面资源稀缺可能会限制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同时,经济学领域关于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近期讨论,更是加强了这些关于长期经济增长潜在因素的跨国跨地区调查的经验结论。这些经验研究从穷国缺乏能够促进增长的稳定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穷国没能赶上富国的问题。然而,Barbier认为,穷国的制度和政策失败虽然很关键但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传统分析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穷国对自然资源禀赋的结构性依赖,它是穷国增长的一个重要桎梏。穷国为了设法解决资源稀缺问题,可能会选择一条本质上“不可持续”的长期增长路径,而不是能确保“可持续”的长期增长路径。后来,他接着分析了资源稀缺对创新供给的这种约束,认为在一些关键假设下内生增长可以克服资源稀缺问题(Barbier1999)。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探讨的一个主题,关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不能共存的争论很多。这些讨论表明,当不考虑环境问题时,人口增长率和外生技术进步率决定着长期经济增长率。但如果引入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它们似乎对增长率没有什么影响,只产生水平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稳定状态水平会低于没有引入环境因素的初始水平。显然,如果再考虑资源耗竭问题,增长率就可能又会发生变化。因此,创新不过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将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稀缺性质引入最优增长理论才能更好地对经济增长问题做出解释。本文给出了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框架,但关于什么样的政策才能真正实现最优的可持续增长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这些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还涉及到制度体系问题,构建和实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制度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深远话题。

【参考文献】

[1]aghion,philippeandpeterHowitt,1998,endogenousGrowththeory,mitpress.

[2]Dasgupta,parthaandGeofferyHeal,1974,"theoptimalDepletionofexhaustibleResources,"ReviewofeconomicStudies,41,3-28

[3]edwardB.Barbier,1999,"endogenousGrowthandnaturalResourceScarcity,"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Jul1999,14,1,51-74

[4]Grimaud,andre,1999,"pollutionpermitsandSustainableGrowthinaSchumpeterianmodel,"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38(3),249-266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www.lwkoo.cn硕士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发展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化;环境保护;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当前我们进入的工业化时期,以及电子信息化时期,工业化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污染现象非常严重。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所以我们针对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的建立等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1当前的环境监测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得到提升,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当前中国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但是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

从当前的环境问题出发,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目前较为严峻的问题,所以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从中国近几年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工业以及电子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网络、计算机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工业在电子信息化发展下取得发展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污染,例如废水、废物、废渣、废气等,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所以人们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但是当前的环境监测零散,设置的环境监测点较为分散,采集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必然也是分散的,而且数据的采集多为分散式采集,所以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采集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较差,采集到的各种环境监测数据,也多为表面现象,无法将环境污染的及时性监控体现出来。

从当前的环境监测现状进行分析,环境保护的监测人员少,而且工作任务重,对于环境保护监测数据的采集,也仅限于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所以在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较为欠缺。其监测到的数据信息,被层层的过滤,在企业领导层掌握的环境监测数据中,无法及时的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所以也耽误了环境治理的最佳时机。在环境保护监测中,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进而无法保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

2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的建立

环境污染是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问题也尤为凸显。从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所指的环境主要是指空气、水、地面等,自然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需要有完备的电子信息化设备,以便与环境污染等数据进行及时、快速、准确的采集、处理。我们所讲的环境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涵盖面非常大,所以建立完善的电子信息化环境保护监测系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制定环境监测手段、方法等。

环境保护非常的重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如果环境被破坏,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将受到威胁,所以在当前的电子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环境的保护,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建立并完善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构建一个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为环境污染等的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依据。建立的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如下:

建立电子信息化环境保护监测系统,主要是将环境保护与电子信息化设备、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对企业发展中产生的废气、废物、废渣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测,通过电子信息化设备,监测到环境被污染的信息、数据等。目前在环保监测中,主要监测的内容为空气和水源,这两个环境,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使用电子信息化设备,需要具备感受相应环境能力,且具有GpRS功能,设备仪器对监测的周围环境,采取数据样本,然后对这些数据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等。

例如空气和水源的监测,空气和水源的监测一样,都需要有相应感应能力的设备仪器,负责对水源、空气进行样本采集,监测空气、水源等环境的变化,然后使用电子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传送等。假设对一条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只需要在河流中的某些地方设置电子信息化的监测仪器,在河水流经此处时,这些仪器就会监测出该河流的水质。仪器监测的水源质量报告,以电子信息的形式进行传送,电子信息化技术会快速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如果监测到环境出现严重的污染,企业相关部门就会快速的进行污染原因的查找,并制定治理措施。

在构建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中,监测仪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具备超强的感应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标准化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监测水、空气等环境是否发生污染,并对污染指数进行分析,帮助相关部门找到污染的原因。处理需要电子信息化设备仪器之外,还需要建立电子信息传输平台,目前建立的电子信息化环境保护监测系统是在网络、电子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有效的进行环保监测,需要构建一个电子信息传输平台,对环境、网络等进行监测。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线技术、网络等逐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应用,为此也为环境保护系统的完善和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信息化的环保监测平善,有效的分析各种环境的属性和污染等危险因素,防止环境的恶化,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为了改善环境现状,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在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下,构建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有重要的意义。电子信息化环保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提供数据依据,为我国环境、经济、社会的友好发展,提供保障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依据。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7

摘要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也从客观上影响环境。本文介绍中国经济和环境状况及特点,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和验证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实证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我国已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但不排除我国正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的可能。只有积极的环境政策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环境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焦点热点。2009年中国GDp达到约8.7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同时付出了惨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严峻的现实要求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性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英国经济学家达斯(Dasgupta,1992)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简称eKC)假说。即如果没有环境政策干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随经济的增长环境将恶化,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整体环境质量将逐渐得到改善。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二、工业化初期,污染增长快,增加物质产出比保护环境有更大的优先权。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并且也有能力解决环境问题,污染水平就随之下降。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总产值由建国初期119.8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876700亿元,由此认为我国处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环境污染加重的情况。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占GDp的比重没有提高,且投资比例偏小。由此认为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没有显著提高。可初步判断我国正处于环境质量恶化阶段。

工业“三废”污染是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方便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工业废气排放量(GYFS)、工业废水排放量(GYFQ)、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GYGF)作为环境指标,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变量。运用SpSS软件分别对1982~2009年GYFS、GYFQ、GYGF与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有高度的相关性,人均GDp与GYFQ、GYGF变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人均GDp与GYFS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

研究经济发展与污染水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拟合模型主要的三种形式分别为:

(1)二次函数型:

(2)三次函数型:

(3)对数形式:

其中为污染物排放量,为人均GDp。假设除收入以外其他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1982~2009年这一时间段内保持不变,可以用方程的截距项表示。选1982~2009年28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工业污染物排放和人均GDp数据分布特征与规律,用eviews软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所提出的模型,以人均GDp为自变量,上述选取的典型环境指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二次、三次多项式与对数形式的计量模型和相关检验。通过比较各种曲线配合模型的R和F检验的结果发现二次函数型回归分析的拟合度和F检验精度都比较高,回归分析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有:

GYFS(Y)与人均GDp(X)的拟合方程:Y=2971763-791.7700x+0.169265x2

GYFQ(Y)与人均GDp(X)的拟合方程:Y=71457.32-13.15951x+0.021655x2

GYGF(Y)与人均GDp(X)的拟合方程:Y=46103.93+1.872172x+0.007050x2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模型没有呈现一定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三个模拟方程>0,所以GYFS、GYFQ、GYGF与人均GDp的关系图形不是倒U型,而是正U型。GYFS与人均GDp的二次曲线关系的估计结果看,经济增长同GYFS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近似U型关系;GYFQ、GYGF与人均GDp的方程呈现的是也U型的关系,但与GYFS不同,它们是U型曲线的右半侧。这因中国工业化程度低还没有出现标准的eKC曲线中所谓的拐点,中国目前还处于环境曲线的左侧,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质量在恶化。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若在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倒“U”关系的认识上,坚持认为环境质量终随经济的发展而改善,而不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一旦环境污染水平超过了环境承载限度,生态环境就无法恢复了。

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及环境污染趋势,为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生态中国”的建设,建议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排污监督,科学制定环境标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改革我国目前的环保投融资体系,加大对环境改善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环境资源配置体系;积极发挥政府在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调控功能;加强公开环境信息,加强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8

李银星(1964.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教授,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数量经济。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内容、特点、创新点几个方面评述了王莉所著《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认为该著作观点正确、论证严密,结构合理,具有明确的创新点,是一部特别值得重视的著作。

关键词:书评;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优化路径

2013年12月,长春工程学院王莉副教授所著的《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一书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王莉,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的一名副教授,曾获“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人文社科优秀人才”称号,近年来一直从事经济管理与系统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在物流管理、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创新成果。近年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0余篇,并出版了2部学术专著,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该书凝聚了青年学者对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问题的体察与思考,具有鲜明独特的学术思维,基于这一事实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

进入21世纪后,自主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而自主创新环境则是自主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自主创新活动的质量。自主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中心环节,探讨自主创新环境建设问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评价和优化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尤为重要。

一、《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作者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进行该著作的探索研究:

1.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本书在对我国建筑业宏观状况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微观建筑企业对建筑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影响,能够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有效结合。

2.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我国建筑实际情况,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可行性措施。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采用德尔菲法、DemateL方法对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部分,通过调查问卷法采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的模型技术,并使用LiSReL软件进行分析。

4.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使用文献调查法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采用建筑行业社会调查法,综合把握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建筑企业业自主创新创新环境的实际情况。

作者紧紧围绕“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包括十部分,即绪论、自主创新环境相关理论、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环境现状分析、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系统分析、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系统的熵理分析、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系统的和谐分析、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优化路径、结论与展望。这样的章节安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从理论到实践框架结构,相信读者在读过王莉副教授的《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后,就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该著作以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为研究主线,对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利用DemateL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辨识,创新性地将和谐理论应用于自主创新环境的研究中,并对其综合评价,据此我国自主创新环境优化路径。本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对于我国政府绩效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的特点及创新点

与同类书籍相比,这部著作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资料较翔实、丰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建筑企业、发放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为撰写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研究范围广。该著作涉及到到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理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自主创新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演变趋势预测、影响因素、系统分析、熵理分析、和谐分析、综合评价,最后提出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提升路径,研究范围较广,层层深入、研究内容丰富、系统。

第三,研究路径科学、完整。作者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研究路径。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资料查阅及调研、确定基础理论,其次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现状分析、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熵理分析、和谐分析、综合评价,最后提出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优化路径。研究路径清晰、科学且完整。

这部著作的创新点主要有三处:

第一,本部分应用德尔菲法和DemateL方法对影响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辨析,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二,把热力学的熵理论引入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系统的分析中,并依据熵理论提出合理措施,以指导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系统有序运行。

第三,以和谐理论为基础,对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系统的和谐性进行充分分析,并提出改善自主创新环境,构建和谐企业的措施。

三、《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的评价

自主创新环境建设问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评价和优化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由于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不久,现有研究尚未建立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之上,还未能对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还未形成完整体系。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建筑企业科学发展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

《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共10章,20万字,观点正确、论证严密,结构合理,具有明确的创新点,在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方面达到国内前沿水平,是一部兼备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优秀的学术著作。当然,这本著作中还存在着亟需深入研究之处,例如可以在和谐分析中加上和谐度的计算,在评价过程中缺少所选评价方法的优势介绍等。不过无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这本书所秉持的立场和作者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称道的。(作者单位: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学栋,董蕾,陈立杰.和谐企业的特征与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3):34-38.

[2]陈帆,孟钧.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1):14-17.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9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0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4: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00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

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探究活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确小组分工,布置具体任务

a、制定小组计划和实施方案

b、小组协作,提交本组计划并进行交流

2、研究内容与方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为什么?

3、提供收集资料的途径

a、自己发现:观察你所在的小区、学校等,是否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或拍摄照片。

b、查阅资料:可上网、读报、观看电视和报纸。

参考网址:

中央电视台:

搜狐:

新浪:

环境与发展信息网:

中国环保网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篇10

【关键词】物元分析;环境投资;决策

在企业环境投资决策中若选用不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法,不仅运营效率不足,还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危害了环境治理的效果,企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受损。当前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企业在获得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应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重视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最大限度保护环境,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

一、企业环境投资决策理论基础

(一)环境管理会计内涵

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是指一门管理会计、绿色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可为利益主体、支持环境管理系统提供相关环境信息,并对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使用,以便找出最佳的企业效益方案。环境管理会计区别与传统管理会计,是基于传统管理会计衍生下的高级产物,管理会计难度更高。环境管理会计既要重视环境效益,也要关注企业长期效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企业效益,追求更长远的企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结合。环境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包括企业相关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对企业有所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等内容,对其进行收集与分析,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此类信息更为全面、准确,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财务、非财务、数量、非数量信息,以供企业管理层了解到更多层的信息。环境管理会计除了考虑企业生产成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协调关系外,还需将外部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内,这一点是与传统管理会计最大的不同,此种衡量方法有助于企业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对社会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资源的损耗。

(二)投资决策内涵

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对一定时期内的活动方式、内容进行选择和改进的过程。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评估其中潜在的风险,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考虑。或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一种可行的方案进行分析,从多种备选方案选取最佳计划。或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一种可行的方案进行研究。

(三)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在19世纪20年代,多位著名经济学家早对自然资源储备、社会经济福利间的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这两者间的关联,基于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下,表示人类经济活动处于生态边界内,再次阐述了自然资源储备、社会经济福利间的内在关联。一九三二年由某位知名经济学家发表的相关经济学著作中,曾重点探究了市场失灵的问题,采用外部理论解释市场失灵对外界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环境与经济间存在的必然联系。随着人们生产活动的飞速进步,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凸显,人们认识到环境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国外知名经济学家科斯对外部性问题、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外部性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作出了深入研究,尤其是解决环境污染中市场失灵情况,实现了环境经济实践的进步与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人员逐渐重视起环境问题,当前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环境经济学体系,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随之得到大力发展。

二、物元评价模型的建立

物元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考虑量值、特征、事物这几个关键要素,构成一定的模糊物元评价方法。物元分析具体流程为:首先创建物元矩阵,明确经典域、结域物元,然后对关联函数及关联度进行计算,最后分析评价等级。第一,创建物元矩阵,假设物元三要素分别为量值X、特征C、事物名称n,三要素共同构成有序三元组R,上述三要素为事物基本元的描述,根据事物的特征设立量值,建立m个评价等级;第二,明确经典域、结域物元,结合相关标准与地方情况,制定经典域、结域物元;第三,计算关联函数及关联度,结合相关标准与地方情况,制定经典域、结域物元,根据经典域矩阵设定未知等级关联度,计算某一指标的权重,选用差异驱动法再次确认权重,对各项待评指标在相关质量等级中的关联度进行等级评价。当0

三、基于物元分析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投资决策管理目标为减少或规避企业投资运作中所有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具有提高企业投资决策质量的作用,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项目的运营能力、策划能力,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重视社会效益。根据企业的外部性因素与企业效益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投资评价指标包括企业财务指标、非财务财务指标(环境保护、社会效益、企业竞争力等),本研究选择某一船舶制造企业管子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加工管子45万根/年。众所周知,造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给周边环境带来污染,企业长期发展下去,必然加重企业前期投资所限定的环保制度,基于外部环境的因素,选择此项目最佳的投资决策。本次项目有四个备选的投资方案,采用物元分析法选择最优的投资决策。对各项指标进行成本评价、多标准评价、环境风险评价、企业发展战略评价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选取其中物元分析法评价结果级别标准最优的方案,由于本研究篇幅有限,无法做到一一赘述,仅将评价结果在此说明,方案2物元分析法评价结果达到五级标准,而方案1、方案3为四级标准,方案4为三级标准,由此可得出,本次基于物元分析船舶制造企业管子加工项目最佳的企业环境投资决策为方案2,船舶制造企业最先考虑该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