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的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39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1

婚姻:从异性到同性? 〔摘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表明我国正在从创意产业阶段向创意经济阶段发展,文化产业必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从产业发展层面而言,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通过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和市场扩张四种模式实现。

〔关键词〕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市场扩张

〔中图分类号〕G124;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01-05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其主线,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符合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深远意义。

2008年以来,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力图在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创新,开发新的增长点,引领经济复苏,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世界各国推进产业转型的重点领域。从历史上看,历次危机中创意产业的逆势上扬均成为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一,如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好莱坞和迪斯尼的崛起,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动画王国的崛起,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流”的风靡等等,经验表明,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能找到其发展的机会。文化创意是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的强大引擎。创意产业超越传统文化产业的范畴,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业态,其特点在于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行业都可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或应用其成果,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升级。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早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后危机时代,英国正在努力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2008年3月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专门就创意产业支持并推动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进行了调研。英国政府还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文化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该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在英国政府的引导下,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并与金融业一起成为英国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据统计,过去10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了93%。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影响非常大,全国53%的人参与创意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英国的“新名片”1。

美国纽约也正在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此次金融危机前,纽约以金融、保险和房地产(FiRe)为支柱产业,2005年上半年,纽约FiRe占所有产业中工资支出的84%2。正是由于FiRe产业发展过火而失控,引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纽约吸取教训,转向智力、文化和教育(iCe)为代表的产业。从总体上看,美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在从FiRe转向iCe。iCe包括信息、创意、能源和环境等领域。

“十二五”时期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当其时。上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温饱阶段,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文化创意产业不可能有大发展。这次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人均GDp已达3500美元,去年超过4000美元。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在大大加快,2008年电影票房增长35%,动漫游戏增长97%。尽管2009年是受危机影响最大、最困难的一年,我国仍实现了113%的经济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长超过17%。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也都在17%以上。可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既适应国际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从“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从产业发展的层面而言,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通过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和市场扩张四种模式实现。

1.资源转化模式

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通常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其增长的代价是自然资源逐渐消失和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和资本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创意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因为通过创意能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经营,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资源广泛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以及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与对市场的把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经过资源资本市场的多重转化,创意产业也在这些转化中兴起和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转化模式主要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当人的创造力成为经济增长主导资源时,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深刻和广泛的拓展,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一则神奇的民间传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元素等均可纳入资源的范畴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用资源。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2

关键词:创意元素;创意与文学资源产业化的关系;创意人才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52-01

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虽然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学资源也是卷帙浩繁,但目前对文化尤其是对文学资源的开发不足,要想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何为创意

创意是文学资源产业化过程中首要和核心问题。创意本身就是一个广为应用、极为复杂、富有多义性、不断变化、甚至满是矛盾的概念,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那种特殊的、原创性和创意性的理念和技能称之为创意。真正的创意是灵感和常规的、自觉的和人为的表达符号整合成的富有创造的理念,这个整合过程是难以言说的,关乎到人的原创力,甚至有神授之感。同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阐释。

创意需要促使其迸发、转化的合适的社会土壤。所以,保护和尊重个人创造力,提供促使创意产生的宽松、自由的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欧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很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和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这是其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缘由之一,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有效的制度设计都对创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和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我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创意元素在文化产业的行业涉及领域广泛,主要体现在广告、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行业。创意元素的广泛运用使得文化产业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们也要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的核心地位。

文学资源尤其需要创意元素来发展文化产业,比如通过创意,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成功而典型,形成的产业链最长,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大。在这些创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6年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活动.这个创意,以文化的名义,红极一时的“超女”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电视,广告等优势,将触角伸向全球,提高了活动的人气,整个活动采用由商家冠名,电视直播,短信投票等商业化运作方式,使得《红楼梦》未拍先火。还有其他的创意使得《红楼梦》这一宝贵文学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比如说红楼旅游和解读红楼一系列书籍的出版,红楼饮食文化节,红楼十二金钗模仿秀,红楼年度绘画比赛,甚至是红楼礼品店,红楼酒厂等。近几年,《红楼梦》在网络游戏,动漫,旅游路线等方面也有创意成功的案例。

对于创意元素,我们不仅仅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而且要有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文学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资源成为公共资源,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危机感。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中国文学素材拍摄动画大片《花木兰》。其中许多场景运用了中国元素,整个影片中都在体现浓郁的中国风味。如写意朦胧的泼墨山水画风格改写了西方惯用写实的油画表现效果,这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前所未有的。这一创意,为美国在全球抢走3亿432万美元票房。这些都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中国不缺乏文化资源,不缺乏设计师,但缺乏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意元素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作用。

三、创意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少自主拥有核心技术,未能将中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充分的利用起来,在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上缺乏想象力,所以制作出来的产品往往雷同性高,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从思想意识方面鼓励群众多创新,多点子,少模仿。其次,注重培养创意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创意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人才、创意策划人、建筑师等,而且需要创意产业链下游的管理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这里可以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关部门和机构推出或筹备创意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先进技术、能够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作品的创意人才。

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及“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体系的构建。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的基础是那些使用自己的想像力、梦想和幻想的人。

总的来说,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灵魂和生命,只有好的创意才能更好的将文学资源转变成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完善。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3

关键词:旅游创意产业;长沙;优势;策略

一、旅游创意产业现状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文化创意产业,源于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因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特征,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的融合。旅游创意产业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新西兰于2003年发起了全国性组织――“创意旅游新西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建立了创意城市网络,并于2008年9月举办了关于旅游创意的主体会议;2007年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出版专著《旅游、创意、发展》。在实践界也有许多地区发展了旅游创意产业,如迪士尼公司依靠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等等的美丽故事建立了迪士尼主题乐园,将旅游业与创意产业很好的结合。在国内,近几年旅游创意产业也逐渐兴起。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很好地将张艺谋导演的创意和旅游资源相融合,最后取得了意料之外的产业效果。与此类似的还有云南的《印象丽江》。2006年“江浙沪旅游市场论坛”上,旅游专家呼吁“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题即为“北京旅游,创意无限”,作为与文化旅游创意结合最为紧密的旅游商品在北京文化创意展区最为强眼。2008年在北京召开中国旅游产业文化创意推介会,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将有1000亿元分配给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推介会上热议的焦点。

二、长沙发展旅游创意产业优势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长沙市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和旅游中心战略,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市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222.6亿元,增长16.5%;2007年全市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258.9亿元,增长16.5%;2008年全市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300.2亿元,增长15.9%。根据湖南省旅游局2009年旅游工作的总体安排,湖南力争接待入境旅游者124.34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45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1亿人民币。省旅游局还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亿人民币,这也是2009年湖南旅游业重点工作之一。可见,旅游经济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长沙市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日益增大,从2001-2006年,旅行社数量由113家增加到172家。根据2006年长沙市旅行社年检报告统计数据得知,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至2000万元以内的旅行社所占比例达到55%;其中5家国际旅行社营业额超过1亿元大关。“十五”期间,长沙市大力实施“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凸显旅游中心地位”的发展新战略,旅游专项经费由2002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000万元。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政府的扶持,使其产品结构不断合理化、艺术化和科技化。

(二)资源基础坚实

作为湖南省会的长沙,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和旅游中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消费旺盛、文化产品多样,使长沙创意产业的土壤特别厚实。目前,全市共拥有旅游区(点)近百处,其中4a级旅游区(点)8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处,部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具体表现:宗教建筑文化:麓山寺、开福寺、石霜寺、密印寺、云麓宫。历史古迹文化: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爱晚亭、天心阁、浏阳文庙、贾谊故居、炭河里商周遗址、北津城遗址、长沙铜官窑遗址。饮食文化:玉楼东、火宫殿、“甘长顺”面馆、“杨裕兴”粉馆、“徐长兴”烤鸭、“德园”包子等、“老妈”私房菜、坡子街小吃、“式宴堂”、“旨阶堂”、“菜根香”、“秘香居”、“菜香圃”、“庆星园”、“嘉宾乐”等10家。被称为餐馆“十柱”。医药文化:“劳九芝堂”、“李四恰堂”、“达仁堂”、“中华国药局”以及教会办“谦善”药店。工艺文化:湘绣、石雕、红瓷、烟花爆竹。革命文化:清水塘革命区域、刘少奇故居、雷锋纪念馆、新民学会旧址、故居、谭嗣同故居、徐特立故居、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节庆艺术文化:田汉大剧院演艺文化、解放西路酒吧文化、“金鹰”电视艺术节、桔子洲柑橘文化艺术节、湖南旅游节。农耕文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长沙开源九道湾生态农庄、长沙樱花温泉、长沙和风山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

(三)政府政策扶持

在2006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陈润儿要求各区县(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精神,把发展旅游产业摆到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他提出。促进长沙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服务、管理要升级,而且要站在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这个新起点上,认真研究旅游作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眼球经济的内在规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长沙旅游新的跨越。2008年5月《长沙市旅游业总体规划》(20~-2020)体现了发展旅游从创意人手,融合本地特色,形成旅游创意产业的要求。其通过了包括世界旅游组织在内的国内外专家的评审,成为长沙旅游业今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四)相关经验积累

虽然旅游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长沙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创意活动,如连续3届承办了湖南旅游节开幕式,策划组织了花车大巡游、万人多米诺、10万人同唱《浏阳河》、环球狂欢嘉年华等多个大型活动。为今后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作为湖南长沙人的叶文智先后成功策划黄龙洞标志景点“定海神针”投保亿元,“穿越天门”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棋行大地、天下凤凰”世界围棋巅峰对决等多项旅游资源推广等大型创意活动,被业界誉为“旅游策划大师”,其创新思维也应为家乡的旅游创意产业贡献力量。

三、长沙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一)开发区域文化,奠定资源基础

历史的发展证明,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如果被保护和开发好了,都可能会转化

为产业的源泉。因此,要发挥旅游创意产业首先要整理好长沙地区的地特色文化资源,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整合、打造、升级。如长沙的娱乐文化、革命文化、工艺文化等,还可以进一步的开发。同时要注意挖掘、整合、打造、升级的途径。旅游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若要获得健康的发展,要依靠一些自由、灵活而又富于创新的中小企业。调动中小企业的开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旅游创意领域中去,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建立和健全相关收益机制。

(二)利用资源基础。开发旅游创意产品

在长沙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长沙市旅游创意产业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有:长沙娱乐文化产业,以创建中国最佳娱乐旅游城市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对长沙演艺中心、酒吧、剧院、KtV量贩等进行体验和展示;农耕文化产业,以利用袁隆平的影响力,以省级农业示范点为依托,开发农耕旅游,建设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建立革命文化产业,以革命旧址、纪念馆和故居为依托,开发红色旅游,建立革命文化旅游产品;长沙地域文化研发设计产业,建立系统化的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创意、制作构架。进一步开发旅游商品创意产业,如湘绣、石雕、红瓷、烟花爆竹等文化和创意元素。

(三)建设创新系统。加强组织协调

创新系统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该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生产与流动、技术扩散和产业群活动,不断采用新工艺、催生新产品并取得巨大投资回报率,有效地实现创新目标。长沙市旅游创新系统的建设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意的研究系统,是长沙进行旅游创意产品的源泉,主要进行知识的创新;二是创意开发系统,是长沙旅游产业发展的依托,是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三是扩散系统,能够使科技成果商业化,甚至产业化。

(四)实施人才兴业。强化智力支撑

从长沙市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相关产业的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缺乏。由此,长沙市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旅游创意产业机构的交流,不拘一格地引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创意人才,让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互相撞击,产生持久的创意灵感和理念。同时,更要加强本土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如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等相关院校中设立旅游创意专业;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培养一批真正既懂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推动长沙地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

(五)加大开拓力度。完善市场机制

长沙是新兴的文化创意消费市场,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为旅游创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其市场机制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区域内生产要素、商业服务及信息的自由流通和结合,促进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但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支持,还必须有实质性的产业发展与推广。如建设旅游创意产业基地重要基础设施是培育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

(六)政府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长沙市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如每年安排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同时政府须设立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和相关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期投入;除了在政策、资金上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倾斜之外,还需政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本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旅游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旅游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4

1、创意产业

⑴创意。创意是指从无到有形成的思路、方案和设计等,具体指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设计发明,具有原创性、效用性和独特性,体现为创造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创意是人类社会为了面向未来,把握发展脉络,引领创造与创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与想法、意念与意向、愿景与企盼来指导生产实践,并使之产生效益的行为。⑵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7年英国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为了快速推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理查德•凯夫斯(文化经济理论学家)、张传伟(2008)等部门、学者从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进行了相关界定。由于各国本身经济文化的差异及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创意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创意产业是指利用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干,创造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商标、版权、设计、自然科学研发成果、就业机会潜力、财富等并表现出具有科学技术性、文化艺术性、服务娱乐性特征的产业。

2、创意农业

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从而使一种新兴特色农业业态—创意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发展起来,而我国的创意农业也于21世纪初在发达省、直辖市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国内学者冯建国(2010)、王爱玲(2010)、王银芹(2010)、章继刚(2010)围绕创意农业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创意农业是指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品牌、景观创意等途径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大幅度提高其效益,实现农业增产与增值、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形成产业规划。我国大陆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兴起,本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冯建国(2011)、舒伯阳(2006)、郑辽吉(2006)等国内学者和农委会、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等部门对休闲农业相关领域也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并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休闲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用科技、创新等手段,精心打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与科普展示、农事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4、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工具、形式、技术、过程、环境、方法、模式、产品、产业、销售、物流等通过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通过对创意休闲农业内涵的初步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发展阶段。

二、创意休闲农业的特征

1、外溢效应与渗透性

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科技、知识、信息等核心元素,通过创意手段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产生大量衍生产品的高附加值产业。根据调查统计,美国工业企业平均投入一美元就能产生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而日本日立公司的设计工作在每1000日元销售收入中所发挥的作用约为51%;可见创意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好的创意可以渗透到多种产品甚至产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关键所在,通过创意手段积极开发、生产创意休闲农产品,在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下,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也将对其他相关产业甚至区域整体发展产生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高附加值与高风险

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分为核心与附加两部分,其中核心部分通过人类智慧的应用,产生独特的、深具个性的创造性思维;而附加部分则通过劳动、资本等传统资源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产品。同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附加部分以核心部分的发展为前提,如没有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创意,附加部分难以产生高附加值。一般来说利润越高的行业其风险就越高,但行业的差异导致风险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区别,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高风险性主要包括交易主体的利润回收方式、创意休闲农产品的生产机制、属于农业的范畴等三个方面。创意产生的时间、市场的认可度等都难以科学的预测,即使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也难以保证所生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是人们所需的产品,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部分创意休闲农业产品(如方形西瓜、企鹅茄子等),很容易被复制,产品本身缺乏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需要生产者不断翻新新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才能保证市场的新鲜感。

3、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它在农业产业本身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休闲、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由于创意休闲农业这一词本身,我们便可直观地看出“创意”是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类型,随着科技、教育、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是新型资源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可再生性。创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现代创意激活传统农业产业的精华或者对其改造提升,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能够被国民所接受的创意休闲农产品。二是创意休闲农业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功能,可以作为资源要素输入经济系统中产生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意休闲农业本身还能够产生需求,创造市场,具有放大效果。三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科技、节能环保、文化的突出优势,创意休闲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创意观念、科技、文化等等。

4、创新性对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创意休闲农业以创意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意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意的独特性、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意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无论对于何种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新性都是其赖以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特征所在;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5、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属于大农业的范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其概念上来看,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建筑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食品加工业、包装业、咨询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延伸与拓展,促进三次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催化产业。

三、创意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区别

1、创意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一般都是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而来,环城游憩带理论与人们休闲消费理念的提升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由于区域休闲农业存在产品雷同、资源相似等问题而使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经营者等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满足人们对刺激、惊险、时尚、养生、美容等创新性、新颖性休闲产品的更大需求。休闲农业应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进行创新性设计,融入科技、人文历史、科技、创意等众多元素,为广大休闲消费者提供乡野质朴与时尚韵味、生态自然与养生美容、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休闲产品,促进休闲农业由低端性生产型产业向高端性创造型产业(创意休闲农业)升级,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的新一轮发展高潮;同样创意农业的发展,只有融合休闲的元素与功能,才能提升创意农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了向休闲创意的新一轮转变趋势。为此两者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向更高一级的创意休闲农业升级已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

2、创意休闲农业体现“创意”与“休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一般来说,虽然任何产业都包含有创意的内容,但创造性在传统产业中只是附属而非主导。创意在传统产业中还只是一般化的理念,如科学研究中专家学者的创造性;而在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中,“创意”与“休闲”就成了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核心。创意休闲农业之所以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不仅保留了原有产业固有的特性,更加注重对“创意”、“休闲”本身的关注,更加注重“创意”、“休闲”的过程,突出“创意”与“休闲”在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创意休闲农业虽然没有脱离农业的范畴,但已不是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它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与农业文化,通过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分解重组,融合并渗透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创意”与“休闲”的核心价值,不是对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简单复制与开发,而是依靠人类的灵感、想象力与智慧,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对传统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进行改造提升,从而使传统农业焕发出与人们对新、奇、怪、特、时尚、养生、美容等需求相吻合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没有创意的激活,传统农业资源再丰富,也很难转化为深受当代消费者欢迎的农业休闲产品。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5

关键词:创意农业;人力资源;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33-02

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首创于台湾。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大连等地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比较典型的如北京的京郊创意农业园区。当前,我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创意素质的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合理开发好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农业创意人才资源,对于推动我国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创意农业的定义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具有融合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效能,从而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既具有创意产业的共有属性和特征,也具有农业特色,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

(二)创意农业的特征

一是高赢利性。创意农业属高回报性、高赢利性的朝阳产业,生产者往往以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我发展及智慧展现为目的,并在创意农业活动中,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高额比较利益的存在不仅能够促使农村人口和城市创意资本自发地向创意农业转移,还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并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北京门头沟村的一对麻核桃顶级精品“狮子头”,这些长在山上的野核桃加入当地文化创意元素后,标价达到1.8万元;上海奉贤农业园生产的一篮五颜六色的小南瓜、茄子和西葫芦,色彩斑斓,命名为“缤纷年华”,使原来非常普通的瓜果、蔬菜一下子“身价百倍”,每篮价值达300多元。二是产品新颖性。创意农业生产者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或集体的智慧,以传统的农业资源结合特有的文化艺术、旅游设计和农业技术等创意手段,将农业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蕴含在农业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文化型、高环保型的新“三高”产品,这是对传统农业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能够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比如,用麦秸做成的梅兰竹菊图、用各种豆子做成的长城游览图,还有用蝴蝶翅膀粘成的古代四大美女肖像等,这些原本并不值钱的原材料经过农民的创意加工,都成了时尚新颖的畅销产品。三是文化艺术性。创意农业的文化艺术性就是通过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引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时尚,拓展消费空间,能够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如市场价格每只卖到80―100元的方形西瓜集营养美味、医疗保健和优质瓜皮于一身,雕刻有各式脸谱的白雪南瓜以及樱桃番茄,在南瓜上绘以京剧脸谱,将葫芦依形处理成乌龟栖息、天鹅起舞等造型等,很受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青睐。

(三)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一是发展创意农业是农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在从事创意农业的同时不仅解决了就业,也提高了收入,使农民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效益。比如,双流县三新村农民种彩色糯玉米,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纯收入每亩4000元,是普通玉米每亩800元的整整5倍;该县的草莓经过“情人节”的创意包装,9颗就可卖到99元。这些通过借助艺术化和个性化将创意文化要素融入的生产方式能够获得高附加值和高赢利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创意农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为农业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条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全面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回报率,更将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使农村向景区转变,一产向三产转变,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农民从事创意农业既可以引进城市资本和实现自我资本积累,又可以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聚集,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创意农业发展的平台,形成以创意农业为核心的生产生活聚集区域,使农村成为经济的亮点和投资的兴奋点,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四是农民从事创意农业可增长文化、科技等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并能够带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的农业生产上来,形成新型的农村社会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创意农业蓬勃兴起背景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或农产品创意不是凭空而来,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善创意的新型农民去探索。目前,我国农村很多有文化、有技术的知识型农民都进城务工去了,而留下来的农民素质整体偏低,致使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科技和文化人才的缺乏,也面临着农业创新创意人才的缺乏。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低给他们在接受新思维、获取信息、提高文化知识、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而创意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新理念的运用,推崇个人或集体的文化创造力,因此,生产者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创意农业的知识和技能,也越易于从事创意农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也就更容易从创意农业中获得成功。但是欲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绝非易事。一方面,创意农业是否能够迅速发展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从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创意农业的蓬勃兴起对迅速、高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意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或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从事创意农业所必需的创意知识和能力。因此,创意农业的蓬勃发展就必然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三、为实现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建立创意农业学习型组织

创意农业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符合创意思维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在我国农村,为了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念体现在我国创意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之中,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信息基础上,应该注重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业生产者开展经常性的创新创意知识培训,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关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进一步培养具有更高创意的人才,并通过合作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提高农民参与创意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有创意潜力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创意的新型农民。农村的技术培训等职业教育也不能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知识,还应当更多地关注从事创意农业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鼓励他们从干中学,从经验中学,从而达到提高创意知识水平和创造力的目的,造就一批知识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二是采取定向、委托、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为主的内容,和以经营管理为主的外贸知识、语言能力、市场拓展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技术知识等内容的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资源与创建新的创意学校并重。一方面,要加快创意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做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如利用好原有的职业中学、职业技校等,通过短期的创意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创意农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尽快创建创意学校,从文化艺术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创意理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将农民的整体创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三)启动百万创意农民培训计划,推进创意农业典型示范项目

创意农业项目可以推动农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促使他们逐步从分散型、粗放型的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技能型、集约型的脑力劳动者。由此所吸引的人才流和资金流又会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多彩的农村社区,产生“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如成都市三圣街道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并对参与学历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的村民给予一定奖励,推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五朵金花”的发展壮大才有了创意人才基础。

(四)注重培植专业化的创意农业研发团队

通过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建立专家团队为创意人才的培训与教育服务,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排忧解难,确保创意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注重在当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具有融合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效能的乡土创意开发团队。在一些地方和院校的“村官专业”或者“村官培养基地班”中,恰当的时候可以植入创意农业的概念和知识。

(五)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

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题。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机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创意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吸引到创意农业的第一线,给发展创意农业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设立“创意人才奖”,对在创意农业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6).

[2]陈晓倩,邓婷.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挑战[J].人力资源,2007,(1).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76-02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创意产业的延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指将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人的智慧、技能进行创意整合、开发和运用,最终使文化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新型产业。张家界地区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就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张家界目前的旅游模式过于单一,迫切需要转型。

一、张家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因素

(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张家界单一观光型旅游模式转型的关键

张家界市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不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而且民族文化资源的底蕴也相当浓厚。目前张家界的旅游业开发主要依赖于自然风景的开发,然而这种单一的模式已经饱和,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兴趣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迫切需要转型。

张家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张家界旅游业潜在的巨大财富,当前张家界旅游行业的转型已经初露犄角,但其开发力度不够,在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方面缺乏经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性,能抓住旅游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新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来给旅游者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实现旅游模式的转型。

(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能促进张家界区域经济的增长

自张家界旅游行业发展至今,周边地区也以同样的方式在不断发展,这就对当地的旅游行业形成竞争和威胁,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增长。

张家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是通过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转化、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实现、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扩展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此提供了实施载体(如图1)。

1.民族文化内涵价值的转化,需要丰富而有内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有内涵价值的文化通过创意整合,融合到旅游活动、旅游产品中去,从而转化成创意新产品,必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载体来完成,单纯的民族文化是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必须通过载体的转化。

2.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当经过创意过后的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品之后,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接受等程序,在市场反映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规模。在此过程当中,文化创意产业为广大消费者、旅游者起到了引导作用,扩大了其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进步,为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3.民族文化价值的扩展。当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中成熟后,可利用其市场资源带动张家界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当这三个环节都正常运行的环境下,会产生集群效应,从而会使整个张家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将推动张家界地区经济的增长。张家界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后,就为张家界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创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会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兴起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创意旅游、休闲旅游已经逐渐取代了单调的观光型旅游,成为了旅游行业转型的新趋势。众多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业当中,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为旅游行业指明方向,其文化内涵和价值空间是传统旅游业无法比拟的,开发出的文化创意产品会大大提升张家界地区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影响力,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发展。

二、张家界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策

(一)政府加强完善政策法规,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创意产业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其他行业相互依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明确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部门归属、管理权限也不明确,在这种空白状态下就很难统一发展形成规模,形成规范的管理。

当前,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及时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统筹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建立创意产业集群,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内涵

张家界地区整个文化旅游创意的兴起,并不是靠单个的创意产业就能完成的,不仅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更要带动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当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规模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增强信息的流通,降低创意产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必须形成规模、形成集群,才能实现张家界地区文化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创意产业的规模化为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旅游者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旅游者进入旅游地一定会购买当地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做为纪念或者带给亲朋好友作为礼物,这就为旅游地带来了巨大商机。经过人为加工富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好奇,从而挑起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与普通的旅游产品相比更具备竞争力。

(三)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实际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张家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文化旅游开发要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其中,这样才能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张家界地区文化资源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可以将自然风景与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如张家界武陵源区大型歌舞剧《魅力湘西》就是很好的特例,是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的创意产品的成功案例。

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的作用是双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给张家界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其发展所创造的旅游创意产品不仅仅只作用于前来享受文化产品的游客,而且会升级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界地区整个民间文化氛围。

(四)扩展产业链条,促进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隶属管理虽有区别,也各自有不同之处,但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紧密联系起来。结合不同的元素来进行创意。张家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创意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大大扩展了旅游市场,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如张家界的大型山水实景舞台剧《天门狐仙》的推出,就是文化之间的结合创意,推起了广大游客去张家界的热潮。发展旅游业不要单纯的注重景点门票收入,要扩展其产业链,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

针对张家界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张家界的文物市场和书画艺术市场走进市内,加强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联系;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出参与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可以突出少数民族的特色,体现其艺术性,提升吸引力;特别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活动要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抓住游客的好奇心。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程度越高,文化旅游产业就会发展得越好,从而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密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89):21-24.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7

7月5日,中外农业大学校长高层论坛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30多位中外农业大学校长围绕“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在题为《农业的文化创意化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创意农业是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应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创新农业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创意农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本刊特将厉无畏关于创意农业的精彩论述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创意农业是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广大的乡村区域提出农业文化创意化的思路,其实质内涵在于从单纯的关注农业的产能,转向全面挖掘农业的潜能和创新农业业态。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其理念和模式为城市乃至乡村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

在世界经济步入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产业体系,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创新之路。

创意农业的新思维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的“双创”战略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思维,是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驱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双引擎。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引擎作用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价值。

安徽汪芳生茶业创造工艺型茶,把茶叶编成各种花样,不仅市场价提高了七八倍,还被用做国礼。浙江武义“寿仙谷”利用大棚种植灵芝和铁皮风斗等中草药发展生物医药,取得良好效益。

要强化文化创意的新理念,运用文化创意的新力量,实施科技与文化并驾齐驱的“双创”战略,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开发文化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全面发展。

创意农业的新模式

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以创意产业的手法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

以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功能建设农业产业链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新农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相对于目前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能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

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在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新理念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充分发挥人的创意、创新构想,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博览馆和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促进发展。

发展创意农业要活化文化资源,将其转化成能为农业带来增值的资本。此外,还可以结合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生产活动等,以“秀”吸引消费者,秀出古往今来的农耕文化、秀出新农村新风貌,从而起到吸引旅游者、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的作用。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能以多种形式与不同的产业相融合,形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系统和价值实现系统。

就创意农业而言,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通过创意农业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

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时尚创意产品的载体,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可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

目前国内创意农业一些项目仅停留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良种上,或是以开发观光农业为主,有待进一步增加文化含量,完善产业链,形成创意农业庞大的产业体系。

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

应调整思路,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确立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战略,制定创意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发展的新机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变农业发展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全面挖掘农业的潜能,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农业业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只有突破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界限,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

发展创意农业的关键在于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发挥创意,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构建起较完善的产业系统,从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因此需要事先做好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

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而农村不仅缺人才,还缺投资,这就需要城市大工业的支持。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8

关键词: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景观形态

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当前全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重任的高校正好集合了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极大地顺应并适应这个总体形势。高校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1高校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

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另外,高校普遍拥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游泳馆、音乐厅、博物馆等,这些均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高校也是新的文化消费和时尚的传播中心。

再者,高校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源。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和文化营销,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经营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依托大学城或大学科技园区,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大学科技园区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如北京市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先后建成了海淀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雍和文化园、798文化基地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2创意产业的特性和定义

2.1创意产业的特性

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四大特性:①创新性。它要求以无止境的创新为依托。②高附加值性。创意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和特殊需求,增加了产品的价值。③强融合性、渗透性。创意产品是多种知识的融合,多种学科交叉和多学科人才共同创造的。④高竞争性。创意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创意产品就是在竞争中产生的。

2.2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是从创造者、策划者、设计者出发的理念,它强调创意者的个人创造力,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2国外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据联合国2004年举行的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创意产业已经占世界GDp的11%。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的速度最快,达14%,英国次之,达12%。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英国现有科技园区53个,其中大部分是建在大学附近。科技园区内共有大约1500个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开发研究,其中从事计算机、通讯的公司占36%,生物技术的公司约占15%。园区内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每个公司不足20人,大约50%的公司员工不足5人,50人以上的公司只占7%。在科技园建设总投资额中,大约一半是来自公共资源,其中欧盟各项发展计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一直遵循“高成本,高收益”的投资理念,“利润最大化”永远是他们的第一信条。迪斯尼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迪斯尼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迪斯尼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赢利:票房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DVD是第二轮收入;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是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是第四轮收入;最后,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它是澳大利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该项目投资6000万澳币(其中1500万澳币由昆士兰省政府资助),2001年开始筹建,于2004年5月正式启用,是澳洲第一个由政府与教育界共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主要实体有三个企业事业中心、两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创意产业学院。

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

3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在英语中对景观规划有两种主要的定义,分别源于景观一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解释1:景观表示风景时(我们所见之物),景观规划意味着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解释2:景观表示自然加上人类之和的时候(我们所居之处),景观规划则意味着在一系列经设定的物理和环境参数之内规划出适合人类的栖居之地…第二种定义使我们将景观规划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4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

4.1形式

在环境设计的语境中讲,“形式”就有了一些限定的含义。它可以是非常具体的,如轮廓、植物的姿态、一块石头的外形或水塘的特征等等;也可以是非常抽象地指所有设计物体和空间的相互联系。

可见的形式是指那些有具体轮廓、外形、姿态和纹理的具体事物,比如说,对于景观形式来讲,包括植被、遮挡以及背景,主要景物(艺术品、建筑和家具)等等。不可见的形式可以被理解为在诸如地方物种和植被、地理特征等生态类型以及涉及到交通、生活和休闲等功能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景观组成部分和过程之中暗含的一种关系,但是在设计更为抽象的风景的时候,更多的无形因素会起作用:如思维方式、文化倾向以及其它一些社会因素。

4.2形式与逻辑

形式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来组织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语言的逻辑,称之为设计语言的逻辑。

只选用一种设计准则、风格或强调可见形式的某些偏好绝不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只有注重设计场所的内在结构,在不可见形式的指导下发展可见形式及其关系、结构和平衡时,才有可能触及设计工作的根本。

4.3形式与情感

因为人类环境存在着压力、不快和烦闷等密集的人为因素,当人们被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所困扰时,就产生了对原始、自然事物的向往,希望面对无伪装的自然环境,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规划设计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源。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的诞生地。

参考文献

[1]英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J].全球科技经济网,2009(12)

[2]有关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析[J].北京文化创意网,2009(12)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9

关键词:自主创新驱动力模式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总是活动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驱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内驱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驱动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创新,起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JosephaloisSchumpeter在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另外管理大师peterF.Drucker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地为某一特定的主体服务。现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以自主作为存在形式,因而自主不仅关系经济范畴,也关系政治范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自主都是不可缺少的。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障。

(二)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原因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在于能产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不断持续自主创新的条件。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对手互相竞争的,永远都是企业。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但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追求的是市场利益最大化,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与组织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进行自主创新的强大内在动力,同时能做到既关注自主创新技术的先进性,又考虑其自主创新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因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导向,决定了其既清楚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难点,又能把握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严格控制成本。因此,只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自主创新的投资者和实施者时,自主创新才最有可能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只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国自主创新才会有强大的源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也才会有质的改变。

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微观表现。企业家为企业而存在,是企业人格化的象征,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如果一个社会要生存,如果它还是一个“社会”的话,就一定得有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JosephaloisSchumpeter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在Schumpeter之后,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受到学者们一致推崇和进一步完善。FrankRnight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以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e.G.Freema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国家制度政策等宏观层面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michaele.porter强调将一批组织集中到一起进行创新,并把这种形式称为Cluster(集群)。miller提出公司企业家精神,并把创新精神作为其最重要的内容。peterF.Drucker明确把企业家精神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我们社会需要一个富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与变革是正常的、健康的、稳定的与连续不断的需要”。通过对突飞猛进的20世纪90年代的观察,peterF.Drucker得出结论:创新已经成为未来构成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殊工具。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系统化的创新思考,这种思考首先建立在对创新来源的研究基础之上。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JosephaloisSchumpeter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能,企业家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才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试图将“一种物质”转换成一种“资源”,或将已有资源组成新颖、生产力更大的结构。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才被赋于更深刻的意义,企业家与其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得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空前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所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驱动力

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源于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具体体现在: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投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活动主体、是自主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等三个方面。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上则分别表现为创新的收益驱动力、创新的资源驱动力、创新的成功期望驱动力三种。此外,创新的企业文化也对企业自主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一)创新的投资收益内驱动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投资主体,追逐投资收益是企业的天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追求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与组织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收益取向,决定了其进行自主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企业对自主技术创新投资收益追求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技术创新收益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收益的大小具有驱动企业自身从事技术创新的功能。当技术创新成功后,巨大的收益会驱动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同时,也会驱动其它企业加入自主技术创新的行列。因此,创新的投资收益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天然基本内驱动力。

(二)创新的资源内驱动力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需具备创新所必要的资源投入,包括财力、技术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资源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创新的资源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具基本内驱动力。

(三)创新的成功期望内驱动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获得自主创新收益是每个企业的本能。企业自主创新不仅仅在于企业能产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期望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能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当一项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之前,对技术创新成功的期望会驱动企业是否选择这项技术创新。创新的成功期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当然基本内诱导力。

(四)创新的企业文化内驱动力

peterF.Drucker认为:“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否则,所谓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却不能掉以轻心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企业应当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来激励企业内的创新活动,不断引导创新,适应变革和鼓励改进。

企业内在的驱动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其驱动模式为:收益、资源、期望、文化驱动企业行为自主创新新产品新市场。

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的“二环模式”

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中,包含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驱动力、企业内在的驱动力二重驱动力,各重驱动力对技术创新起着不同的交互作用。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驱动力处于核心地位,它对其他各重驱动力起到指导、传接和凝聚的作用,失去了企业家创新精神这一核心驱动力,就无从探讨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的本质内涵和属性。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完成。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活动就难以产生或坚持下去。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发展,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努力程度与意志强弱。

企业内在的驱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企业内在的驱动力从企业内部促进、推动企业主动创新,这种主动性不仅使企业在创新时间上领先,而且还能在创新技术上领先,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驱动力主要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其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驱动力,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本内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的“二环模式”,如图1所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千千万万个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如同果树的根。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本内驱动力,如同果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企业自主创新如同果树一样,有了发达的根系、健壮的树干、枝繁叶茂,就能拙壮成长,开花结果。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民经济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细胞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的“二环模式”犹如一个细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一核心驱动力是细胞核,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细胞质与细胞膜。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组成一个独立有序的、能够进行自我调控的企业自主创新驱动系统,驱动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文创产业的起源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创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凝结。企业创新具有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深入剖析、思辨、培育和有效运用企业创新驱动力,不仅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更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科技+创意:企业创新“双轮”驱动力

科技、创意和技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世界正在全速跨入以“科技和创意”双驱动的知识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向世人呈现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人类前进历程折射出发展的规律表明,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的兴起与壮大,产业壮大支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进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中又涌动着制度和文化的创新。由此,科技―产业―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相互耦合,相互推进,共同凝聚形成前进的车轮。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认知科学)成为21世纪的先导技术,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并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以开发尚未利用的或可再生资源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为指导思想,成为科技革命的第四波。

创意已经成为引领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创意产业是从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分离出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先发国家的实践证明,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支柱产业和影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潮流与发展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更为迅猛的知识经济革命新阶段,而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又一次分工的产物,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基于创意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领域之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价值为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的创意产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成为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高速增长的朝阳产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科技的普及,产业间的融合化发展不断地走向深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意经济是世界新经济的代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知识经济时代,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中国企业应把握新时代的产业发展规律,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变革商业模式:现代企业创新关键

管理学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经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也不是产品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客户界面、企业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等四维度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这四个维度之间密切联系,互相支持,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系统。

相应地,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客户界面创新、企业核心战略变革、战略资源的新获与重组、价值网络的优化等,其每个维度及要素内容的创新又从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但是,单独的一个维度或某一个要素内容的创新可能都无法构成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只有将各种要素相结合,建立起一个新的盈利系统以及在竞争中获胜的新标准,才能被称为商业模式创新,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它是多种传统创新相融合的系统化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围绕顾客价值创造,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的企业系统化创新活动,实现系统的聚合效应、锁定效应与耦合效应,有效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系统聚合效应。系统聚合效应是主体通过网络共享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而形成的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复合经济效应。一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商业模式会获得市场、社会的认可。市场的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甚至政策等各种资源都会向具有这种商业模式的企业聚合、靠拢。核心企业会因此稳固自己的实力,并以此加强与后向供应商、前向销售商、顾客的关系。通过资本营运,聚合社会资源,使企业更进一步扩大,形成规模,产生规模效益。

例如,由于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有限,联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企业可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建立新的战略联盟形式。新的战略联盟所聚合的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可以使企业在技术、产品、资金或市场等环节进行合作,提高企业自身及联盟整体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新的战略联盟,每个企业都能从中获利,取得比合作以前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利润。

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系统锁定效应。锁定效应是指在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其他利益相关成员进行强化后形成的均衡状态。在网络经济中,锁定效应尤为明显。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网络及网络设备对每一个用户的价值就会增大,企业的单位边际成本反而下降。当用户增加到一定规模时,用户数量的增长就会急剧上升,因为在网络中的投入(包括在设备、软件、技能培训上所积累的资源等)和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用户就不愿意加入到另一个新的网络之中。

此外,商业模式创新聚焦于创造价值的系统。系统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包括供应商、战略联盟者和顾客一起构建起价值创造的网络。价值网络中会产生核心企业,它以有效的网络治理(商业模式的制度创新)将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网络内的各成员都能够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或者说加入价值网络后,各成员能够实现自身状况的“帕累托改善”。通过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价值网络“锁定”效应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这种“锁定效应”是建立在价值创造基础之上,参与各方都有利益体现,因此是相对稳固的。如果放弃则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一个创新商业模式一旦形成锁定效应后,参与各方就很难退出系统,系统会形成自我循环与自我强化。从而使创新商业模式达到系统均衡状态。在这个均衡状态中。如果没有“创造性破坏”的外力,核心企业将会因此而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系统耦合效应。商业模式创新系统在形成系统锁定效应的基础上又形成系统的耦合效应,这种耦合效应促进了资源效率不断改善。

首先,价值网络的不断优化,提高协作企业对创新商业模式核心企业的快速响应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耦合状态下,协作企业能够随着核心企业的变化而快速变化。当核心企业对协助方的需求发生改变时,协作方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而且响应更加迅速,从而提高了系统整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耦合使系统的总目标与各个子系统目标之间产生一致性,使总目标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时还可以通过各个功能子系统的最优组合和相互协同作用达到整体功能最优。这种耦合效应提升了核心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重塑公司文化: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面临着各种挑战,文化意义上的挑战最为深刻。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应对未来挑战,企业须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优秀的思想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质量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运行机制,在全面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辐射作用,企业文化是否成功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众多竞争者中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符合劳动市场的市场环境,更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企业就会凭借市场经营环境的适应性或协调性而成为经营中的优胜者。

企业文化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则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对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之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培育和塑造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来体现。价值观是精神动力的源泉,是行为的支柱。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使人焕发无穷的力量。企业一旦树立追求卓越和创新的企业精神并获得员工的认同后,就会激发起员工自觉的创新热情和行动,从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和整体活力。

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教育和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核心技能,加速知识和技能的扩散。知识扩散机制是实现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内,知识扩散过程也就是知识的传递与转化过程,需经过社会化、外部化、辐合与内部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带动整个技术、思想、创意的扩散,其实质是将知识、技术、创意外化,进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