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31

碳中和的概念篇1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没有一个具体阈值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为低碳。长远来说,低碳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来说,走低碳道路需要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在全球将在争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中国借用低碳经济概念,应先消除误解,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节能自然涉及提高能效,但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应向低碳方向转化。煤炭的碳密度比较高,天然气的比较低,风能、太阳能更低。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后来逐渐扩及全球。各国之所以对“低碳”感兴趣,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全球开始出现节能趋势。目前所说的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十年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对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普遍关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采取的策略不同。欧洲把它既当成挑战,又当成重大机遇——可以以此为契机、动力和压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渐渐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在此认识基础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在生产节约和消费节俭的理念基础上,日本提出比“低碳经济”更广泛和全面的“低碳社会”概念。这往往令人联想到前几年关于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一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实践首先出现于德国,却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中国低碳经济背景独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概念近几年传到中国。与日本、欧洲等有所不同,中国提发展低碳经济有独特背景。其一是节能减排。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量大幅度增加,开始注重节能减排,要求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转变原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规划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强度)减少20%”列为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强度下降本身就是经济的低碳化。前几年,中国开始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低碳经济”的含义、作用与循环经济有一定承继关系与交叉重叠。其二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城市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可操作的综合政策单元,无论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循环经济,都能在城市单元上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的说法不胫而走。可以说,在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以“低碳城市”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的。走低碳道路的动力低碳经济被提上日程,是历史的必然。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依赖化石能源创造了很多奇迹;然而从长远来看,石油也好,煤炭也好,总有一天要烧完,人类终究要解决化石能源耗竭后的能源问题。现在,我们遇到更加迫切的问题——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可能等到化石能源烧完后再去解决,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动力问题。如果说

碳中和的概念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H.andweeKeanF.(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and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Crawford和will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碳中和的概念篇3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理念;规划策略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ly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causedwidespreadconcer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allcountriesarebeginningtoreachouttoward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roadhasbeenworldwiderecognition,lowcarbonasakindofideahasbeguntopermeateeveryaspect.thisarticleiscombingthroughtherelatedconceptsandtheoryofthelowcarbonandcommunityconstruction,analyzesthenecessityoflowcarboncommunity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therelevantlowcarboncommunityplanningstrategy.

Keywords:Lowcarboncommunity;lowcarbonidea;pla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97-02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长,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景下,“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低碳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建设中倡导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经济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养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它不能仅仅简单地界定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它需要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处优秀的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资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尽量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办公、休闲、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概念,其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规划建设会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基本概念

2.1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科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从此以后,社区才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是与它所处的地域休戚相关,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它标志着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社区开始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大家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2.2关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的。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建筑,生产、交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人类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所顾忌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倡导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社区发展,使城市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迈进。

2.3低碳社区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达尔文的生物竞争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区中,提出了生态社区的概念。此后社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由邻里构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逐渐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间的限制,发展成为涵盖了传统地域空间、生活空间、职业空间甚至虚拟空间的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强调社区是人与人聚集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关系。

不同空间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区对构建低碳社区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在低碳社区中有以下四种形式: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指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合中的扩展,具体说来涵盖企业组织和办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传统社区所讨论的范畴,具体包括区域、城市、居住区等;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形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等;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形式,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虚拟空间中活动空间的扩展,这类社区没有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比如网络社区、微博等。总之,构建低碳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区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碳排放的目的。

3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的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性质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载体,可见社区是城市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多种综合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支持低碳经济建设。

4低碳社区的规划策略途径

4.1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区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要重视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社区能耗。社区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当地地域气候有关。在寒冷的地域,传统建筑物成院落围合,以利于保温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见图1)。而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建筑物结构以板式较多,其有利于通风采光。住宅规范有一定的恒湿标准,其建筑外形也尽量规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调费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积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湿热地区的群体建筑组合中,为了引进自然风,东南面需要尽量开敞,而西北面则封闭一些较好;长条的建筑类型,中间部位需要开口或者首层架空等。

4.2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

1)完善日照环境。在总体布局中,首先应满足规划对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社区日照环境进行测算,调整优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日照环境(见图2)。每户朝南的房间都可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既可以保证享受充足的阳关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此外根据社区室外日照情况合理布局绿化植物和公共空间,使人活动的空间和植物生长的环境获得更充足的条件。

2)太阳能的利用。规划主要从太阳能路灯设计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这两方面来体现对太阳能的利用:a.社区公共照明规划应尽量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其中包括景观与庭院照明、小区步行道与车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同时要确保太阳能热水器的外观与住宅建筑立面协调统一(见图3),以期达到经济、节能和美观的目的。通过对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源的充分利用,为社区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了新亮点。

4.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采用“邻里结构”,其实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范围来设定邻里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驾驶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城市发展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尽量减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社区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生态意识越来越普及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从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做阐述,总结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规划策略,这些低碳策略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9.

[4]黄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

[5]陈群云.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6(11):17-19.

碳中和的概念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低碳设计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低碳园林景观概念的提出,起因是全球气候的明显变化和传统石化能源的日趋短缺,人类自进人工业社会以来,城市各领域大量燃烧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石化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并排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迅速变暖。由此引发的极端气候及环境事件在全球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高能耗行业发展迅猛.因此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

一、低碳园林景观的概念与构成

1.低碳(Low―carbon),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的排放[1]。

1.1低碳景观的由来

低碳景观理念已逐渐继生态景观、乡土景观理念后成为国际景观界的主流趋势。在中国,低碳园林景观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在如此的现实条件下,怎样能够在保证园林基本功能的同时维持其“低碳化”的本质,成为了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1.2低碳园林景观(LowCarbonLandscapearchitecture)可以理解为:在景观规划设计、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与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增加景观系统的碳汇能力,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碳汇为基本特征的园林景观体系[3]。

2.低碳园林景观概念分类

2.1低碳概念的园林景观分类

低碳概念在园林景观中可以分为的减碳和固碳这两个方面对低碳环境进行营造。低碳是不仅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概念,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不论在减碳或固碳环节,都需要同时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2.2园林景观中的减碳概念

其落脚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碳能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即低碳景观能量流的植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的碳源来自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因此减碳可以从其城市宏观战略上进行把控,同时在微观上对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从规划战略方面,怀来的“零碳城”模式对低碳景观的营造具有启示意义,所谓零碳并非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碳源和碳汇可相互抵消的动态碳平衡。

2.3园林景观中的固碳概念

固碳概念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主要体现于植物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利用。不同品种的植物固碳的功能不同;同一品种的植物,被配置于不同的环境中,其固碳能力也会不同。

二、以乌鲁木齐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低碳策略现状为例,提出问题所在及对低碳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营造提出新的思路的探索。

1.人工景观多,自然景观偏少

在近20年的乌鲁木齐区域园林景观建设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地方政府为宣扬政绩和排场,兴建的具有宏大气势的规则式景观大道和城市广场等。这种行为只重视了景观的形式与外观,却忽略了景观的生态物种多样与伴生型的等属性。在这些建设过程中对人力、物力的高消耗无疑增大了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碳排放。同时,这种规则式的广场和大道中,植物的配置服从于形式的要求,或品种单一,或配置不符合园林景观的生态原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植物的固碳功能。

在此大背景影响下的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我们的园林景观师,在设计手法上更多的追求“风格化”、“现代化”,造成人工景观(如广场、小品等)或非自然式的植物配置的设计住宅区园林景观的实现。这样的园林景观无论是在减碳还是在固碳方面都无法达到低碳景观的要求。这些特点往往导致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当时很“时尚”的园林景观,并很快显现落后与陈旧,导致很多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的二次翻新改造等重复性建设,从而又加大了碳排放。故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中我们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应注意以上的问题,减少人工景观的盲目使用,多采用自然景观,保证其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避免翻新改造,从而达到固碳减碳的生态园林景观目标。

2.植物配置单一化

在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的景观设计师,为了达到或满足业主的景观视觉观赏效果,往往忽视植物生态链共生伴生性群落的原则,在园区内设置树种过于单一,种植大片草坪,或孤植一株或几株大型乔木,视觉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但养护维护大面积草坪,需要人工机械,消耗石化能源进一步加大了碳排放,在这里我们以乌鲁木齐地区举例说明:草坪养护,一年中7个月属于草坪的养护期,以每周一次草坪修剪养护,一台8马力自走式割草机,一小时消耗1升汽油,产生2.25KG碳排放计算,一年草坪养护的直接碳排放量达到63KG,园林绿化是实现低碳的主动性途径,因为绿色植物具有碳汇的功能。通过园林绿化提高公共绿地的质量,科学布局绿地的分布和结构,使树木生长茁壮茂盛,促使绿地吸碳放氧的能力最大化。在园林植物在配置上,按照一般要求应注意的是:要满足功能的要求;要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场所对植物的要求不同;要注重突出景观风格和特色;要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等

2014年7月16日乌鲁木齐市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内容中充分认识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建设目标,科学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落实低碳排放措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深入开展低碳宣传等一系列举措,为城市低碳园林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以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固碳效益,营造出低碳园林绿地。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垂柳、乌桕、麻栎、醉鱼草、木芙蓉、火棘、锦带花、碧桃、夹竹桃、金钟花、金叶女贞、广玉兰等。

3.1经济原则

为了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更遵循经济原则,应更多的运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较其它植物在适应性和抗性方面表现得更强,并且乡土植物资源丰富,选择面广,选择余地大。乡土植物的应用除本身的优势外,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是就近取材,所以在交通运输上会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有效地做到低碳要求的低能耗。并且乡土植物已适应了本地的气候及土壤环境,可更好的发挥植物本身的固碳能力。

3.2形成合理的群落

还要注意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的互补优势,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低碳园林景观。一是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的合理配置。根据相关的试验表明,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要明显高于乔木树种,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同时灌木地被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要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因此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增加常绿灌木与落叶乔木的配比,除了美化环境的功能外,也能增加绿地的固碳能力,体现低碳理念。二是幼龄树与老龄树的合理配置,合理有效的保护古树名木。从低碳的角度考虑,年龄较低的树种,其固碳能力要高于老龄树。

3.3水景设计方面

水能使园林产生更多生动活泼的景观。在低碳发展的今天,水体景观的营造除了考虑其景观效果外,要更多注重其生态性,创造更适宜人类需求的低碳型水体景观。水景设计在设计时要营造低碳理念,就要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渗透低碳理念。在地址的选择上,就要依靠地形、自然水源来考虑水体景观的设计,这样“就地取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量的消耗。第二就是避免过分追求水体景观豪华的景观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浪费。第三就是在水体景观中对于音乐、灯光等辅助设计效果的应用要注重对其的控制性,这样既可减少水的消耗也会降低能量的损耗。最后就是合理地配置水体植物,不仅可以软化景观效果,同时水体植物有自净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的程度。总之在不断的探索中,设计师会更成熟地营造出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低碳型水体景观。

3.4园林材料的选择

在园林景观的构建,无论是园林建筑还是园林道路铺装,减少碳排放量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选择低碳型材料,以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例如木结构材料的应用,木结构在加工物化的阶段消耗的水及能量较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要少,用这种材料部分代替或者全部代替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将大大减少碳排放和低能耗,同时还可以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更好地固定碳的排放。

3.5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再生能源与低能耗技术及产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已崭露头角。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或重复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比较常见到的应用就是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

3.6园林景观建设中新技术的使用

碳中和的概念篇5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定义剖析

   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做出如下定义:“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归属为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基础的专项自然旅游,强调旅游的“原生态”,如小规模组团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体验异域民俗文化,等等。而我国旅游行业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比较通俗,也易于被公众接受和理解,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主要依靠自然和生态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达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也有学者从旅游者角度给生态旅游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品位高雅,强调休闲、保健、求知和环保理念,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旅游者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各不相同,或者各有侧重,但这些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却都有两个共同点:①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②其主题都强调为保护自然做贡献。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涉及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熏陶乃至人类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低碳旅游”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9年5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题为“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是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方式,它要求将出行观光、度假休闲等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响应,它倡导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住宿、交通、游憩、购物、娱乐等环节中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用行动来实现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具体的定义———“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内在契合性分析

   在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是很时髦的词,虽然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却是相同的,即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都是环保观念在旅游业的自然反映,也可以说都是“环境危机倒逼人类反思和改革”的产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初衷也相同的,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注意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注重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应该说,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旅游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基础上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乡村旅游“对大自然的体验”,生态旅游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效益。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可以说,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引入“低碳”的概念,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推行“环保与节约”,能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两种不同的范畴。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定为自然景观,当然国内也有些专家认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民俗景观也可归属为生态旅游的对象。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旅游只能算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旅游对象(自然景观)的旅游活动,属于自然旅游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种小规模的专项自然旅游,它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低碳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方式。低碳旅游对旅游资源、游客类型、旅游规模等都不作限制,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旅游环境、设施、旅游消费等方面实现低碳化而成为低碳旅游,因此,虽然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二者不属同一范畴,但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就是在原有旅游方式基础上限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足迹”来承担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业责任,其涵盖范围比生态旅游涵盖的范围要更大。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强调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吸收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旅游在陶醉于大自然的享受时,注重保护和修复旅游景区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低碳旅游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作为旅游市场供应方的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作为旅游市场消费方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行为。生态旅游是由于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而催生出的一个新型的旅游市场,它属于自然旅游,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低碳旅游着眼于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强调旅游市场供方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旅游市场需方的“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通过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侧重理念的宣传,倡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更侧重从实践角度说明实现旅游低碳化的具体行为要求;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更象是一种空泛的理念口号,而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对减排的量化)的旅游,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强。

   4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理念的实践与深化

碳中和的概念篇6

关键词:推理 思维 发散

中图分类号:G633.8

习题教学是以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方法和技能为目的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习题学习所占的比重极大,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的实施化学习题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

在化学教育中不少学者都研究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对化学习题的探究上。

何为归纳推理?何为类比推理呢?

一、推理的定义内容

1、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

把某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规律作为该类事物的普遍规律叫归纳推理。但是因为结论带有一定的猜想性所得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归纳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于(1)讲解概念定理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气体摩尔体积,化学价)(2)讲解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检验方法,中和热等)

培养学生科学归纳的能力(1)使学生了解科学归纳的形式规则(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科学归纳的示范(3)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科学归纳的情境(4)教师应设计好科学归纳方法的习题(5)教师应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学。①

2、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胡月红在类比方法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1、教师都在无意识中使用类比方法教授化学基本概念,部分教师认为使用类比方法教学会产生错误理解,对如何正确使用类比方法存有疑惑。 2、使用twa类比教学法,可以克服类比教学的一些弊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类比方法的介绍能显著促进学生对原子概念的学习,对优秀学生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4、类比源的解释能显著促进类比作用的发挥。5、类比中断能避免类比源和目标概念无限类比,减少相异概念的产生,促进对原子结构概念的理解。6、多重类比比单一类比更能促进学生学习。7、类比学习中既有类比方法的介绍。又有类比源!类比中断的解释,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类比的建构,对概念的保持。②

但是类比不当会产生类比型负迁移,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产生错误的作用。

二、推理的作用目前也是

目前,推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共识的普通教育,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的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考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各种探究用推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方面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想法

陈莉辉认为:利用合情推理,非逻辑思维能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合情推理可以通过直觉式启发、类比式启发、归纳式启发、猜想式启发、联想式启发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并同时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推理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推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推理的结论如果和批判的态度相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推理还可以创设创新教育的情境。③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逻辑学有关推理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讨论和研究是欣慰的,我猜测推理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在数学发现的才能,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推理的教育与化学教育相结合将会产生更为令人激动的成果,

基于推理对化学创新的重大关系,化学发展离不开推理,在化学教育中适当展开推理教学是有必要的推理是科学发现的逻辑,虽然归纳推理推出的结论的真实性有待检验,但属于推理的归纳推理从少数的命题推出了多数的命题,它与问题相比产生了内容上的扩展,类比推理推出的命题没有前提的命题多,但是类比推理的结论是问题中所没有的新命题。这说明推理的结论虽然有待检验,但推理产生了新的命题,它们是新的科学探究的起点,由此可以说,是推理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三、运用推理

对于推理的应用,必须一步步运用推理的知识,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思考,才能使习题变得易于理解。有些推理并不能一下看到推理的过程,只能仔细的推敲,才能明白推理的内容。这种推理就是习题解题过程的推理,下面我们以一道习题为例,展示推理的过程。

1、要仔细审题,抓住要点,一定要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例题、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2.74g 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的质量为2.12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在这道题中我们已知的是混合物的质量和剩余物的质量,要求的是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要解这道题的关键就是先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而求碳酸钠的质量必须求碳酸氢钠的质量,而碳酸氢钠的质量又可通过求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来求出,通过前面一步步的推导,我能知道了求碳酸钠质量分数的关键所在。

2、回忆题目中的知识点、概念、定理公式并运用到解题的过程中

这道题的主要讲的就是有关钠的知识,我们应该好好回想一下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在回想中发现加热时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放出,剩下的固体就是碳酸钠。那水呢?我们知道题干中告诉我们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其中水会蒸发所以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和二氧化碳一块放出,加热前和加热后质量的变化即是水和二氧化碳的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质量的变化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质量既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进行推理并注意题目的因果关系,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从题干可知,只要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即可知道碳酸钠的质量,只要求出放出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求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就是反应前后的质量之差。通过以上的推理我们就可算出正确的答案。

(设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x依题意,有:

总之,习题教学,目的是巩固知识,正确认识科学的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行使,培训,评估,讨论,启蒙思想,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①石婷婷,李宏伟,胡志刚。(化学教学中的科学归纳逻辑。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8))

②胡月红.类比方法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6一40.

碳中和的概念篇7

【关键词】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碳中和的概念篇8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碳中和的概念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基础概念与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化学二者缺一不可。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课堂教学任务都必须做到对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搭配。

一、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化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但学生只有将每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学会学好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更为抽象的整体化学概念。换句话说,初中化学中的每一理论与概念都是组成化学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学习、基础整合和脉络理清,以便掌握化学的整体脉络。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就有许多需要感知和整理的基础概念,如原子、元素、原子核等概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要求将概念知识进行基础整理后再了解这一章主要有四大知识要点分别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和化学式,并分别列出这四类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条例,学生熟悉记忆后便能给自己脑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物质知识点脉络图。此外,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搞清楚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都有所帮助。

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打牢基础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分量。现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实验教学的手段、方式、效率提升办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实验包括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及二氧化碳溶于水等性质的验证的演示实验。众多不同效果、不同参与形式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这样,一方面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验证,加固学生对二氧化碳基础知识的记忆。

三、交替开展化学教学,构建基础框架

理论概念与实验教学共存于初中化学之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二者属于同等地位。从教学要求来看,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于一体,开展交叉教学,让其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个概念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可信度,可以向学生列举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化石燃料,并了解常见化石燃料的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探究性或者演示性的实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一一验证不同化石燃料的理论概念,让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丰富教学成果

学习知识就像盖楼,需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建设。初中化学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的划分。概念原理性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也分别遵循了这样的排列规律,由教师安排进行层层递进和逐步上升式的教学。当然,这二者在层次递进快慢程度、节奏步调上都比较相似而且相对稳定,教学时产生的效果也能相互呼应。在这种化学教学中,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效率齐头并进,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二者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相互累加,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整体遵循这一规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更为深化,教学难度和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一单元的课程设置属于典型的层层递进形式,教学时可以给不同深入层次的概念原理内容搭配不同难度的化学实验。如教学时教授溶液概念时搭配蔗糖溶解实验、教授溶质和溶剂概念时搭配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搭配水和乙醇的互溶实验等。

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能力的培养也是概念原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重效果。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洗涤玻璃仪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演示性的实验,可以让他们更加的细心并且锻炼出能从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其次,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线索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从质量守恒定律中领悟对等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的条件,还能在不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中逐步锻炼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第三,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观察、推理和思维整合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将有关碳的概念原理教学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概念原理部分还是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中二者都不可缺少。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大家最好能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将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搭配,使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达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中庆.浅析如何对化学概念、原理进行有效教学[J].化学教

与学,2011(5).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教师,2011(23).

碳中和的概念篇10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词似乎来得有点早。前些天,北京宣布进入汽车时代,比美国晚了数十年,我们的国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刚刚迎来了较为富裕的生活方式,便开始迎接低碳时代的来临了。我们该当如何接受呢?

“低碳”承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低碳”概念的背后带有浓重的国际政治博弈色彩,尤其对于中国和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含义是复杂的。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在本次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对世界做出了不凡的承诺,虽然会议本身的结果几乎成了世界的笑柄,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再次在全世界彰显。

回过头来说,中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自己给自己加了这么大的压力呢?我认为,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这是有着长远战略考虑的――

肩负人类的责任

面对着不断融化的南北极冰山,面对着失去栖息地的北极熊,面对着不断对人类家园施虐的自然灾害,正在发展经济的中国必须承担起责任。我们发誓不要重走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甚至对于世界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以国家的高度,倡导并承诺低碳化发展,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对于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战略转型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现在已经被誉为世界的加工厂,但是,整个经济大都在价值链的末端,虽然发展的体量很大,但是综合效益水平并不高。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并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对于能源并不充足的中国来说,是战略转型的绝好时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局面基本相同,我们与西方国家的起步点差异并不太大,并且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增长点。是否能够成功达成战略转型的目标,是对中国的一个挑战,但是如果我们不主动迎接这个挑战,也许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

真正寻找自己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在追逐西方的发展轨迹。中国的企业都把西方的相关企业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中国的管理学界也都把西方的管理学理念奉若经典。三十年来,这些管理理论与技术确实帮助了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但是,时至今日,中国企业中的许多领先者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前列,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再是西方大企业曾经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我们所面对的市场,也是全新的、没有多少先例可以借鉴的状况。以什么为突破点寻找未来的客户价值,将是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世界性问题。在这个时刻,中国企业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低碳经济,是迎接未来波澜的新的支撑点。我们是去占领还是先让别人去尝试从而继续模仿?答案就是如此分明。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挑战

但是,低碳经济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还有诸多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使得低碳概念不会高度统一。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高度不均衡的状态。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进入较发达的经济区域行列,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甚至堪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相媲美。对于这些城市的居民与企业来说,接受低碳概念并不是很难。但是,正在积极追赶的中部地区和刚刚起步、甚至还处于相当贫困状态的西部地区,让他们接受低碳经济,实在是很难,甚至无从谈起。如何能够紧扣中国的国情来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对中国的重大考验。

中国企业的经营方式面临重大考验。

前面我也说到,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状态中,甚至在这种状况下,经营活动依然举步维艰。因此,低碳经济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距离落实到企业里,还有着漫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些龙头企业肩负起战略转型的重任,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行业、地区的低碳化转型。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从自身的一般经营性活动中找到低碳化的路径,为中国的低碳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低碳相去甚远。

大约在1990年左右,我就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一个数据,指出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达到如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一共需要26个地球。因而从那时起,我就不再相信美国的国际政策是为了让全球共同富裕起来。因为我们要么没有那么多的地球供我们发展,要么无法要求美国人大幅度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

长久以来,美国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吸引着中国的民众,尤其是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更是积极享受着美国般的优裕,并且普遍为国人所向往,并且从心态上来说,比普通的美国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的钻石消费大国,这一系列的新闻不断冲击着国人的眼球,更多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冲进这种以美国为代表的生活方式之中,并且难以自拔。国人对于更大、更多的住房的追求,国人对于更高级汽车的追求,都还在不断攀升。在北京的道路上,我们看到多少超过70%的非营运小汽车是只有一个司机的状态在行驶。让我们的国人在刚刚富裕起来不久就去接受低碳生活水准,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让他们放弃发展,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事情。

我们如何应对“低碳”经济的到来?

从做秀到传播理念

前些天,广州地铁里一批倡导低碳的青年人搞了一次“不穿裤子乘地铁”的行为艺术。相信这种雷人的行为还将会不断地在各地上演。当然,做秀有做秀的作用,对于迅速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对于高强度地传播低碳概念具有无可匹敌的作用。但是,低碳远不是这样的做秀就可以达到宣传作用的。要想让国人真正理解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还需要我们的科普工作者、我们的传媒行业真正拿出科学精神,对民众进行长期的启蒙式的教育,将低碳概念与发展理念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传播。

从概念宣传到行动指南

仅仅传播概念与理念也是不够的。对于广大国民来说,知道低碳概念应该不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低碳对我们行为的具体要求,并且真正地依照这些行为要求去执行,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此,对于相关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来说,有效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更应该逐步制定出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状况下民众的低碳生活行为指南,让民众真正知道应该如何去做。这种指南不应该简单地以国外的相关标准和行为规范为依据,更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事实上,很多民众即便知道了低碳的概念,也很难做出专业的选择。对于个体甚至企业来说,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低碳减排行为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这项工作真的是任重道远。

从行为倡导到政策法规的制定

对于国家的低碳减排承诺来说,仅仅依靠倡导也还远远不够。在进行行为倡导的同时,也要逐步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规,鼓励那些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个人与组织,惩戒那些在达成共识的领域不能积极履行责任的组织和个人。

从个人行为到企业经营行为

对于人民群众个体来说,似乎只有在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出行方式的低碳化以及属于个人的工作方式的选择上努力改变,可是这些对于整个社会的低碳化还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各类组织来说,努力通过经营行为的转变实现低碳化,才是中国真正实现变革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三个层次开展相应的工作:首先,通过在企业文化中加入“低碳文化”要素,倡导员工改变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积极为企业和社会的低碳化做出贡献;

其次,在企业的组织与制度变革中积极进行低碳化的措施实施,比如办公用纸、会议组织安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