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32

创意产业特征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群特征;集聚原理;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031—04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业界和政府开始推动和规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聚的作用引起了文化创意企业经营行为和竞争优势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产业集群的聚集原理并强化和引发了产业的竞争优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其特征

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特定区域内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在业务联系上具有关联性,可以共享大部分的产业要素,一些企业在业务上是互补关系,因此,可以产生共生效应,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其次,集群内部很容易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信用机制,减少投机和短期行为,使企业间保持一种彼此信任的非正式关系,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从而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再次,集群能降低产业的进入门槛,缩小文化创意竞争者之间实力的差距,根据波特的产业竞争模型,产业集群能影响竞争变量和由此促进产业的竞争,有利于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最后,集群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压力,无形强化了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创新。在区域内企业的创新可以很便捷的外溢到区域内的其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李玉敏,2007)。

如果以地理近邻性的单一标准来判别,目前在空间上连片或者成块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地区可视为产业集群。但仅考察文化创意企业的地理聚集形态并不能理解其作为集群存在的涵义,比照amin(1994)和王缉慈(2001)对企业集群的判别标准,并结合文化创意企业的特征,本文认为需要考察其三个方面的特征:企业的性质、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需求条件。

(一)企业的性质

作为集群网络组织中的结点,企业的性质一直是企业集群研究中关注的重点。amin(1994)强调了集群以中小企业结网的性质,从而隐含指出企业应该具有相对平等的集群权力,但这一观点受到markusen(1996)的质疑,她认为现实中存在的集群并不完全由中小企业组成,大企业为主导的集群更为突出,因而必须考察集群权力不对等情况下的集群状况。但在集群专业化方面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即集群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更易于各方的互动,以获取信息交流和劳动力市场共享方面的利益。对于文化创意企业集群而言,强调大企业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强调在同一经营领域的多个具有市场垄断力量的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专业化经营的多企业地理集聚才易于形成外部规模优势,从而扩张市场范围和建立地方品牌,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企业以差异化竞争为主的特点也要求具有相当实力的多个企业的并存,这样才能保证集群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并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中小企业破产所导致的集群衰退。

(二)企业的互动关系

对网络化过程的理解需要从网络形态和互动关系入手,messner等(2000)概括了网络结构的三个特征:行为主体间的水平联结、跨组织关系和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基石,然而网络组织中的关系与市场及企业层级组织中的关系都不同,企业中的关系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市场中的关系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网络组织中的关系则是以互动为导向的。由于在集群中一方依赖于他方控制的资源,利益的获得又依赖于整体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合作各方必须不以牺牲他方利益去谋取己方利益。则集群网络组织的价值在于诱发各种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与联合,来发挥异质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的互补和协同效果。在文化创意企业集群中,当由于企业聚集创造出原来不具备的要素资源如更通畅的信息、市场需求的扩大及区域品牌时,通过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资源整合并进行利益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三)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针对市场而言的,指本国市场对该项集聚所提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需求条件的状况决定了集群的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市场模式则具有强化竞争的效应。对文化创意企业集群而言,提供文化产品的需求条件在于文化企业能否实现对于这些供应产品渠道的共享与整合,而社会对于企业集群的需求则主要体现在市场范围的扩张效应上。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市场范围不仅具有当地性,也应该具有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

可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以专业化经营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密集团聚,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的产业网络组织体系,通过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扩张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创造更具集聚优势的需求条件并进行利益分配的经济形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异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总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差异。

(一)结构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结构上的最大差异是其已经融入了文化的因素。传统产业集群的结构是以价值导向为联结方式的,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以文化传播和渗透以及价值实现为联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下的企业之间的互联关系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更具有扩展性。在这种结构下的企业组织模式与传统产业集群下企业之间的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传统企业集群下的同类企业之间更加偏向竞争关系,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下的企业关系更加注重合作,而相同的文化则是合作的纽带。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加注重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整合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的整合对于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则是有力的促进。

(二)跨越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不仅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群集,更突出地表现在虚拟网上的集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产业集群不仅表现为企业在同一地理位置的集聚,更表现出跨地理空间的集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往往同现代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地联系,现达的科技手段使文化创意这种无形的产品内质得以突破空间的界限和约束,使得价值流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超地理空间的存在形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具有张力,其经济辐射效应更强。

(三)呈现出柔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呈现出更加柔性的特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方式和内容已经较以前有了本质的变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向心力也由以前的价值实现变成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以这种为动力的群集网络中,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结表现为柔性特征,也就是讲,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时,其内在的结构和可扩展性较以往有了更大提高,而这种扩展性和更多的接口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结构更加丰富,内部的协调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集群的柔性特征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选择,在这种柔性机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聚集原理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集聚而言,区位条件、市场规模、初始企业布局、专业化和政府规划成为其聚集的要素。

(一)产业区位的形成

区位论的奠基人之一廖什(Losch)以垄断代替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从而创立了服务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商业区位论。廖什认为,价格差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弹性是决定商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商业区位论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区位选择和形成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以认为,企业集群的形成正是最大利润导致的市场为中心的区位形成问题,产业中心的形成会形成自强化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同一地域集聚,从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二)市场规模扩张

文化创意企业在某一地域的集聚涉及到其服务能力所限的市场规模问题,依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即是企业中心向其腹地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问题。克氏认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向其腹地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不同,从而其腹地的大小也不同,正是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结网保证了对于所服务区域的覆盖。我们可以据此理解为,当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具有向某一地域集聚的趋势时,具有提升这一中心地等级的效应,从而扩张市场规模。实事是,当市场规模由于文化企业的聚集从而扩大时,其提升中心地等级的功能与上述区位条件具有相互强化的效应。

(三)初始企业选址的路径依赖

初始企业布局对企业集群产生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实,如北京的798、宋庄文化产业区,上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西安唐延安路创意产业带等。这也获得了相关理论的证明,如新经济地理学在强调收益递增的基础上指出,规模经济与运费(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来讲主要是人员成本)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倾向于集聚的内聚力,从而导致初始企业布局对后来的企业产生地理指向性的影响,最终形成集聚。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地理学虽然从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和外部效应两个角度讨论了这一内聚力的形成机理,但仍然不能从理论上解释初始企业的选址问题,克鲁格曼将其归于“偶然性”,初始企业的空间选址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且这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既可能由经济因素引起,也可能由非经济因素引起,但初始企业选址的偶然性却对后续企业的聚集带来路径依赖的必然性结果。

(四)专业化带来的区域品牌效应

对于生产型企业集群来说,专业化除带来生产关联、劳动力共享和规模效应外,还由于专业化的路径依赖性质而带来聚集效应。但对于以非生产型企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集群而言,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同时存在,从而显示了专业化经营对于聚集的重要性质。当聚集于某一区域的企业具有专业化经营性质时,会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如北京和上海的创意艺术产业区,众多艺术家和艺术画廊高度聚集,从而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形成一种单个企业无法复制的无形资产,这相当于给专业化经营的文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从而节约了成本(张晓明,2011)。但这种广告效应所带来的收益并非为单个企业所有独占,而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所共享,换言之,专业化带来的品牌广告效应内生的促进了文化企业的聚集。

(五)政府规划

与生产型企业集群以市场自发形成机理不同的是,服务型企业集群的形成往往带有规划的性质,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更是得益于业界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上海在全国较早的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已经有逾百家政府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也已形成并挂牌成立了近2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方式与单个文化企业的竞争是完全不同的,当不能完全区分不同消费偏好的消费者群体时,价格竞争就成为企业最终的竞争方式,但价格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破产退出竞争,或两败俱伤从而导致市场的破坏。企业集群的特征是以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竞争来取代恶性价格竞争,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由于双方都明确知道合作竞争的巨大利益,并完全能够意识到破坏这一合作竞争所付出的代价,从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总能够比单个企业具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但由于文化创意企业具有产品差异性竞争和价格竞争的本性,如何通过集群来协调其行为就显的非常关键,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导致的价格竞争(伯川德竞争)向非价格竞争(古诺竞争)转移的内在机制,以及聚集产生的资源整合和价值观趋同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空间聚集的古诺竞争

为了描述不同企业的空间位置,霍特林(Hotelling)首次建立了一个选址模型,并证明了在没有价格竞争情况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态结果导致两家企业均倾向于向城市的中心集聚,而这一均衡是选址策略中的纳什均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进行价格竞争必须对价格的性质进行设定,如果价格由企业成本函数内生给定,在不考虑线性运费的影响(即认为运费是二次的)的情况下,为避免引致对手降低价格,企业倾向于分离布局来弱化价格竞争,此时,均衡是伯川德——纳什均衡(aspremontetal.,1979),但空间差异化的结果会导致聚集不存在。相反,如果假设价格是外生给定的,则企业之间将选择产量竞争,给定产品成本分布函数整体凸的前提,聚集均衡将存在,而且是古诺——纳什均衡(梁琦,2004)。

当价格是外生给定时,企业集群能够依靠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维持集群所需的价格约定,虽然这一约定可能只是一种默契。因为每一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都依赖于其他企业的行为,任何背离默契价格的行为都可能招致恶性价格战的后果。事实是,即使某一群内企业在整体利润最大化下不能实现自身最大化,它也不会贸然打破平衡,因为发动价格战的损失过大,则遵守约定虽然不是最大化战略,却是极大化极小策略,仍然是一个纳什均衡。基于聚集的古诺竞争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的消除市场不稳定带给单个企业的经营风险,由于创意产业集群的需求规模和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基本稳定的,从而群内单个企业能够预期其收益,产量竞争实质上是对集群整体利益的分配手段。

(二)资源整合与价值观趋同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中关于竞争优势的来源有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以活动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和以无形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唐建民,2003)。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则在于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体现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整体优势。可以认为,这一过程即是集群中企业、社区管理者、相关服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念整合和趋同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每一个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都是历史上产业聚集的延续,其结构和功能的逐步完善是通过这一生态系统的演替实现的,当某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中的价值观形成之后,会通过自组织的效应强化,吸引同质企业加入这一演化过程,并扩张其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生态群的资源整合同样具有扩张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效应,并通过集群中的知识溢出和学习机制惠及其他企业;价值观趋同则具有建立区域品牌的效应,强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中商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和聚集带来的产量竞争优势不同的是,这一竞争优势不仅强调对于企业的价值,更体现了对于社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amina.thedifficulttransitionfrominformaleconomytomarshallianindustrialdistricts[J].area,1994,26(1):13-24.

[2]D'aspremont,C.,J.Gabszewicz,andJ.F.thisse.onHotelling'sStabilityinCompetition[J].econometrica,1979(17):1145-1151

[3]markusena.Stickyplacesinslipperyspace:atypologyofindustrialdistricts[J].economicGeography,1996,72(3):293-313

[4]messnerD,meyer-StarmerJ.Governanceandnetworks:toolstoStudytheDynamicsofClustersandGlobalValueChains[C].paperpreparedfortheiDS/ineFproject"theimpactofGlobalandLocalGovernanceonindustrialUpgrading",2000

[5]port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77-90

[6]李玉敏.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与政策支持[J].产业研究.2007,(8):119-120.

[7]梁琦.产业聚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9.

创意产业特征篇2

关键词:创意旅游;旅游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054—05

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创意旅游及其特征属性分析

GreyRichards和CrispinRaymond于2000年提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交互式工坊(interactiveworkshop),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

国际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厉无畏先生在2007年又分别给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国际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可直接参与经历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游客建立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在生活中体验文化。厉无畏先生提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前两者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后者着眼于整个行业,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创意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以又化为本位

创意旅游与文化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都将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不过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前者比后者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创意旅游称为高级的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的创意旅游自然也是如此。创意旅游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体验式消费为主要特征。人们对旅游创意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是对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的要求。创意旅游的文化本位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无形性等特点之外,还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

(1)高品位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温饱等低层次需求一定程度满足后,才会转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创意旅游中,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自己创造的,而游客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才会领悟到周围环境的内涵,与环境产生共鸣。如果游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外在的刺激物对于游客只不过是无关之物,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创意旅游的消费者一定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

(2)高流动性特点

创意旅游相对于其他有形的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世界各地均可以创造并展示表演艺术以及各类艺术品。创意旅游的可移动性特征源于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作为创意旅游客体的旅游目的地不需要大量的实体建筑,也无需支付高额的保护和维修费用,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流动性高的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少。

2.以创意元素为基础

创意旅游中的创意元素蕴含两层含义,其一,创意旅游的客体资源源于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表演艺术、摄影等;但与创意产业相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构成创意旅游,创意旅游要求有动态的创意过程,旅游者不是被动地参观,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创意灵感,发掘创意潜能,从而形成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创意旅游的资源不仅要靠旅游目的地来创造,更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创造。因此,旅游者身担创意消费者和创意生产者两职。旅游者参与到他们所消费的创意体验当中,这是旅游目的地必须要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由于旅游者要能够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这就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有义务激发旅游者的创意过程和创意生产。

创意产业特征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界定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如伯格尔曼(Burgelma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实施创新战略的综合性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资源获得与配置、产业与技术发展预测、企业组织结构和创新文化基础、战略管理等等。巴顿(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企业的价值观。类似的界定有很多,但这些界定都是静态的,不能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于获得机制。从企业演化角度来看,创新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即持续将知识和创意转换为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的流程和体系,从而为企业以及投资者提供价值增值的能力。这种至少应包含以下十个方面:洞察力和策略、企业资源状况、企业资源组合能力、组织智能、创造力、创意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结构、创新激励机制、组织文化。具体来说,洞察力和策略可帮助企业率先发现商机;企业资源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物化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商誉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使企业能够将各种资源进行重组,以形成独特的技术或产品;组织智能能够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创意除了要具备想象力外,还需专业知识和技巧;市场营销能力反映的是使客户接受新产品的能力;组织结构的系统性和渗透性有助于不断催生新的创意;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竞争和创新氛围。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特征

一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建设周期短、体制复杂多样、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经营者经验不足但决策机制灵活、创新意愿强烈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等特征。从企业成长角度来看,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发展期、成熟期、蜕变期或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创新能力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从风险特征、竞争优势和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1.初创期

企业在初创期主要是对已选定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调研,整合各种资源,使企业有基本的生存能力,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

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由于刚进入市场,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其价值并不为消费者所熟悉,因此潜在市场风险较大;同时,产品研发和开拓市场都需要大量资金,但中小型企业资金来源有限,因此企业资金风险也比较大。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中小企业的技术的创新性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只要市场定位准确,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够很快建立技术优势。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新市场机遇的发现催生了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定位新产品或服务,同时积极拓展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并不断扩大市场,依赖技术优势不断向前发展。

2.成长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利润率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打造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小企业容易出现组织危机。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带来对资金的更大需求,因此,资金风险也仍然存在。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这一时期企业形成了主导产品和服务,品牌优势极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受高额利润的驱使,新企业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企业应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以维持企业成长与发展。

3.成熟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企业利润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表现为如下特征:

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实现了管理的正规化后中小企业进入了有序的运转,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和机构的也不断增加,企业将不得不应对机构僵化、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的危机。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市场地位的确定和企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企业规模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成本优势是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在成熟期的产品服务市场几乎饱和,为巩固市场地位,中小企业适时加大创新力度,增加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以获得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所需资源。

4.蜕变期或衰退期

企业如果能够在成熟期把握发展机遇,通过开拓创新使企业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它就会进入蜕变期,转变为大型企业,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已满足不了消费者更高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即此阶段中小企业将出现技术和市场风险。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经过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积累,中小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优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以及其它资源,即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具有资源优势。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面对技术和市场风险,中小企业或改变其发展战略,实行归核化战略,重新定位其产品/服务,并对其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对流程进行重构,以避免企业的衰退,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三、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创新能力演化分析

企业的能力是通过其行为体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特征就是创新能力的表征。因此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分析需要将企业行为与企业成长集合起来进行匹配性分析。而企业行为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再结合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就能够完整揭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能力演化的实质。

1.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

技术创新贯穿于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但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诸多局限,因此,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定位极为重要,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为大中型企业进行配套加工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成长发展期,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逐步站稳脚跟打开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一,不断改进加强现有产品的特性和功能,提高产品价格性能比,从而创造需求;第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第三,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差异程度,使企业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成熟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大大增强,技术创新要逐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化:第一,技术创新要结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二,通过企业技术开发,尝试多元化经营,有效化解企业投资风险。第三,有效整合供应、技术、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使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在蜕变期或衰退期,企业需要有效提升企业形象,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持续增加;技术开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自主走向合作;将创新作为企业核心价值,形成创新性企业文化。

2.产品创新与企业成长

企业产品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己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新产品要作大量的市场调研活动,用最低成本取得最大功能。产品进入成熟期属于产出阶段,收获时期,只需要有计划有条不紊地按工艺指导生产。产出越高,企业发展越快,受资金困扰越少。在蜕变期或衰退期,面对技术和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应改变其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其产品和服务,并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对流程进行重构,以避免企业的衰退,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3.市场创新与企业成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如何抢占市场先机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创业初期的,由于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限制,中小企业的产品优势难以充分体现。所以,企业应该掌握并充分发挥某一方面的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进入成长发展期后,中小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市场份提高企业竞争力。虽然这一时期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期因素仍然很多,同时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市场风险仍然很大。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挖掘潜在市场需求,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服务和改善营销方式等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成熟期,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利润率在增加到某一点后将逐渐趋于平稳。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已经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利润总额将大幅增加。因此,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已经获得较为稳固的市场地位,市场风险也大幅降低,但由于后期大批竞争者的介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在这一阶段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力量占领大量细分市场,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进入蜕变期或衰退期后,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因此,能否为市场提供数量充足且质量稳定的产品将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营销体系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开拓也将成为这一阶段企业市场创新的关键。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匹配性分析可知,创新能力诸构成要素在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资源和文化因素。一方面要重视外部科研院所、高校及其它企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再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维持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更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就必须同时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能够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及时更新知识,转变经营理念,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秦娟,杨崇其.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探讨[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06).

[2]童星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中国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

[3]沈卫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7(14).

[4]蒋周莉.福建省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问题及对策研究[J].海峡科学,2007(10).

[5]徐中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J].企业活力,2007(l).

[6]潘成云.中小企业类型、生命周期规律、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0.7.

[7]]舒辉.论企业创新能力结构体系[J].企业管理,2006(4).

[8]马有才,赵友宝.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2).

[9]VadimKotelnikov,Radicalinnovationversusincrementalinnova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2000.

创意产业特征篇4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关系特征;适应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6)02-0184-05

1研究背景

我国科技部于2011年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截止到2015年6月,共有两批32个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38个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单位。2014年我国两会上提出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升级、增强集群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研究创新型产业集群及其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新绩效,是当前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积极探索的热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Voyer[2]通过对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界定,指一个地区的企业集中,并受到大学、研究机构、融资机构等的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一些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并且推动了新生企业的发展[3]。康月敏[4]和李佐军[5]将创新型产业集群定义为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从事高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知名品牌、畅销产品,依托集群内组织间的创新网络,其创新环境、制度和文化充分促进了技术扩散、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等创新活动的产业集群。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本研究将创新型产业集群界定为:某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聚集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组成主体,有着丰富的创新要素,创新活动活跃,以创造新产品、新的管理模式和新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它与传统产业集群、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相比,创新能力更强,创新绩效明显,组织内部形成了创新网络,有力促进了集群内组织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成立,依托珠三角经济区的高速发展,以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基础,于2011年初步形成了广州开发区个性化医疗与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之一。2014年底,该集群有注册企业260余家,其中具有相关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资质且已在正常运营中的170多家,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增长率20%以上[6]。其发展历程可总结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广州开发区政府、药监局和科信局的支持下,我们随机选取该集群中的65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预调查,发现:(1)该集群有完善的产业链和组织结构,创新要素丰富,集群内不仅有企业孵化器、国家或高校科研机构、大量的创新型企业,而且有完善的金融、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各组织相互间形成了密切的社会网络;(2)集群内建有广州国际生物岛、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十几个协同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且定期举办技术、市场、人才的交流会,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活动活跃,产业集群关系特征显著;(3)集群内有多个龙头创新企业,有20多家企业为国家、省或市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其中不少为上市公司如阳普医疗、中大达安基因、冠昊生物、香雪制药等;(4)组织间知识交流活动频繁,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较强。调研发现,该集群内企业间时常交换市场信息、技术知识等,一些企业主要学习和吸收行业中新出现的知识、技术,而一些企业则会创造性的研究和产生全新的知识、技术,并引领行业的发展,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对企业的创新有影响。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征对其知识交流、组织学习有着明显的影响,从社会网络角度对创新产业集群的创新驱动要素、创新绩效的分析是有重要价值的[7]。基于这个背景,本研究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探索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络关系特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Sem模型,提出有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启示。

2理论与假设

2.1组织学习

多项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显著促进了集群企业的创新[3,8]。首先,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个体的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获得创新伙伴之间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有助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于集群企业之间知识的转移,从而提高创新能力[9]。创新型集群内的企业具有高度的嵌入性,其组织学习依赖于集群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技术扩散,而集群创新网络是由各组织之间紧密的社会互动、信任与非正式关系所维系着[10-11]。其次,集群的组成核心为研发能力较强的组织,大多数具备较好的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和共享新信息和新知识,从而对个体和组织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变化[12]。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不同个体的组织学习带来了丰富的技术、信息,成为丰富的知识源,企业间相互的组织学习转而又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13]。目前组织学习的内涵主要有march[14]提出的利用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Crossan[15]提出的适应性学习及创造性学习;Hedberg[16]提出的适应性学习、转换性学习和改变性学习;Daniel[17]等进一步提炼细化的“追求新的知识”与“利用和开发已经知道的知识”;meyers[18]提出的维持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过渡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本研究认为,适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模式更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创造性学习是在自身的知识、技术储备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知识、技术领域,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技术,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19]。但是创造性学习投资回收期长,要求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强,对不少企业来说风险过大、成本高,即使学习能力强的企业若过度开展创造性学习也难免失败,因此适应性学习对于企业也必不可少[20]。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H1:适应性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H2:创造性学习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H3:适应性学习可以促进创造性学习。

2.2社会网络关系特征

从社会网络的嵌入机制分析,由信任、互惠度和联结强度构成的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影响着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获取新的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等,这些知识资源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21]。信任度指企业成员对其合作伙伴的共信任倾向程度,是集群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公平交易情况的反映[22]。信任度直接反映了网络关系的质量,基于组织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合作协调的难度,能保证合作双方默契配合,增加共享知识的意愿和机会,从而促进创新活动,提升创新能力[23]。互惠度体现组织间相互公开分享市场需求、生产制造成本等有用的信息和知识[24]。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关系当中,各组织间通过紧密的联系,相互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促进组织学习和创新[25]。联结强度反映的是集群内各个组织间联系的力度,研究表明,组织间互动的频率、亲密的程度能较好地反映联结强度[26-27]。本文主要研究集群社会关系特征如何通过组织学习(适应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4: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社会网络关系特征与适应性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假设H5: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社会网络关系特征与创造性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假设H6:适应性学习在网络关系特征影响创新绩效方面起到中介作用。假设H7:创造性学习在网络关系特征影响创新绩效方面起到中介作用。

2.3理论模型

上述关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关系特征、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符合“网络关系特征———组织学习———创新绩效”的路径,据此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实证分析

3.1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了广州开发区个性化医疗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相关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资质且在正常运营中的150家企业为样本,发放了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4份,其中有效问卷126份,占回收问卷的94%。在之前的预调查后,对问卷及量表进行了修正。

3.2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对网络关系特征、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的测量参考了国内外学者mcevily等[25]、powel等[28]和朱朝晖[29]等人的量表,采用Likert7分量表的形式,由被调查者直接打分。题项和各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如表1所示。

3.3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对全部样本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整体Cronbach'salpha信度达到了0.943,表明问卷良好的信度。效度检验采用了Kmo和Bartlett检验及因子分析。整体Kmo指数达到了0.886,大于0.8,并且Bartlett检验显著。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Kmo指数均大于0.7,每个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说明问卷有良好的效度。

3.4模型的检验

对于理论模型的实证采用结构方程(Sem)模型来进行分析,分析工具为amoS17.0.软件,模型的拟合程度、网络关系特征、组织学习与绩效关系路径系数分别如表2、3所示。结构方程式模型如图2所示。由表2可知,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大于0.9,nFi和RFi指标接近0.9,RmSea指标则小于0.09,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由表3可知,假设H1~H5均得到了支持。假设H4的路径系数大于0.7,这说明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特征对适应性学习有较强的影响。假设H5的路径系数为0.450,表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对创造性学习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假设H3的路径系数达到了0.587,说明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组织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对创造性学习有一定的促进。假设H1和H2的路径系数表明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均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其中创造性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加强烈。

3.5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模型中社会网络关系特征、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间路径模型的效应系数来体现变量间的影响效果,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3个方面,如表4所示。由表4分析可知,适应性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总效应是0.805,直接效应是0.440,适应性学习通过创造性学习对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是0.365,总效应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表明适应性学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创新绩效,还可以通过促进创造性学习产生间接影响,假设H3成立。网络关系特征对创新绩效的直接效用为0,但是网络关系特征对适应性学习的直接效应有0.724,对创造性学习的直接效应有0.450,网络关系特征通过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对创新绩效有了0.862的正向的间接效用,这表明组织学习中的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在企业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影响创新绩效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假设H6和H7成立。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对创新型集群企业的影响、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了Sem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社会网络关系特征通过直接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从而间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路径系数和效应分析得知,越强的社会网络关系特征,越能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社会网络关系特征能显著影响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组织学习效果。(2)适应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均能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其中创造性学习的影响更大。实证中,组织学习中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均达到了0.4以上的路径系数,创造性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大于适应性学习。通过效应分析发现,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性学习通过创造性学习产生了间接影响,说明适应性学习能有效促进创造性学习。

4.2研究启示

创意产业特征篇5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旅游逐渐兴起,并迅速获得游客青睐。由于传统旅游活动具有商品化、标准化的特点,加之游客旅游需求的转变,创意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创意旅游也需要与富有创意的酒店环境相匹配,实现全新的发展。

一、创意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传统旅游业主要是依托物质文化实体进行活动开发,游客在参观旅游景点的同时,可以从事相关娱乐活动,并进行购物。但这种旅游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问题。其旅游活动具有商品化和标准化的特点,游客只是到某地观赏景点,观看一些表演,旅游过程已无新意。而且旅游过程中的隐性消费问题也给游客带来极大困扰。与此同时,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新颖性、参与性表现出强烈需求,他们希望更多地参与体验过程,实现自我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意旅游应运而生,备受游客欢迎。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创意旅游进行了界定:即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并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体验文化。

创意旅游具有文化性、流动性、互动性的鲜明特征。首先,创意旅游与创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创意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创意旅游的发展。创意旅游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极具创意性。比如手工艺品制作、艺术表演、绘画、摄影、烹饪等文化创意活动,对于激发游客创作灵感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适合游客亲身体验。其次,创意旅游的流动性强。由于不以传统的物质实体为依托,创意旅游中的活动内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可以随时变换地点,减少对物质实体的建设投入,更适合服务于不同地区的游客。最后,创意旅游具有互动性。互动式学习是创意旅游的显著特征,游客可以参与各种创意文化活动,彼此间相互交流切磋,吸收当地文化,实现自我发展。

二、创意旅游活动的开发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而且不同省市地区也有自身的民俗文化优势,因此,创意旅游活动的开发应在紧密围绕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发挥各地区的文化优势,构筑创意旅游产业链。

第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文化创意产业中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旅游业的创新,创意旅游也可以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更多的产值。所以创意旅游活动的开发应积极从创意文化产业中挖掘素材,如创意绘画、创意手工制品、创意演出,同时还应注重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创意旅游开发。为此,政府部门可打造产业互动交流平台,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元素能够更好地融入旅游业。

第二,发挥地区创意文化优势。不同地区有其特定的文化形成基础和发展特色,创意旅游活动的开发也应从地区实际出发,凝聚旅游亮点。比如,政府部门可根据地区文化特点,组织民俗文化节、传统才艺展示等新型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了解民俗文化,增加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并在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中感受创意旅游的魅力。再如,政府部门还可组建创意市集,组织民间创意文化展览,举办创意嘉年华等,使流动和非流动的创意旅游项目得到发展。此外,有的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意基础设施,如主题公园、风情街,政府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以创意基础设施为依托,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意旅游活动。

第三,构筑创意旅游产业链。创意旅游活动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喜爱,各地创意旅游活动异军突起。随着创意旅游开发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创意旅游资源的整合,引导旅游公司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一系列的开发设计活动,构筑起创意旅游产业链。从游客需求来看,他们不仅对创意旅游活动感兴趣,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如有的游客喜好民俗游,有的游客对手工制作情有独钟,有的游客热衷参与艺术活动,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创意旅游活动分散于不同的地区,且各地亦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因此,旅游公司应立足不同地域视角,开发各地区不同类型的创意旅游活动,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创意旅游产业链,加深游客体验。

三、创意旅游与酒店住宿环境的选择

创意旅游开发过程中,酒店住宿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旅游活动实质是传统旅游模式和传统住宿环境的结合。创意旅游开发强调旅游过程的创意性、新颖性,而旅游是一种产业链式的发展,除旅游活动外,餐饮、住宿、购物等也是重要的环节。所以愉悦的创意旅游过程不应与住宿环境相脱节,经过一天的旅游参与体验,游客需要温馨舒适的环境休息,在他们看来,酒店住宿环境已成为旅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新型创意酒店应作为创意旅游开发的一部分,形成旅游体验活动的延伸。

创意产业特征篇6

 

关键词:科技创业企业 要素产权特征 企业所有权 

问题提出 

 

本文所指的科技创业企业是指属于创业投资对象的企业(theHi-techVC-backedfirm)。随着我国政策支持的重点由国有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的转变,加强对这类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显得非常迫切。企业所有权是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简便说法(张维迎,1996)。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企业成员根据自己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讨价还价的均衡结果。科技创业企业的生产要素同样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两大类,前者又可细分为创业家人力资本和生产者人力资本。后者主要是创业资本,可能还有创业家投入的少量物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分别是创业者、创业投资者和雇员。雇员在企业产权理论中被称为生产者,负责执行企业经营者做出的生产决策,在企业中一般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企业所有权主要在创业者和创业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与一般企业相比,由于生产要素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科技创业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所有权结构。 

 

科技创业企业生产要素的产权特征 

 

科技创业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创业资本和创业者人力资本,分析这两种要素的特点是理解这类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关键。 

(一)创业资本的产权特征 

创业资本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本,又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本,因而是一种创新的资本。笔者认为创业资本具有两个最明显的产权特征: 

第一,创业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复合资本。创业企业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不仅缺乏资金,更缺乏管理经验。创新活动和管理活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从事这两种活动需要不同的能力。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管理则需要日常的管理能力,即组织、计划、协调、指挥和控制能力。两种能力形成的原因不完全相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积累来获取,而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是由先天性因素和成长环境决定的。现实中这两种能力的分布相互独立,有管理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一定有管理能力(宋克勤,2001)。 

创业家是一种创新型人才,他们不一定具有管理能力。创业投资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很高的学历和扎实的行业技术知识,因此,他们具有向创业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能力。所以,创业投资的本质就是投资者、管理型企业家(创业投资者)和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家)相互结合的机制,从而能够催生和加快发展新兴企业。可见,创业投资者向创业企业提供两种生产要素:管理能力和资金。前者是创业投资者的人力资本投入,后者是非人力资本投入。 

第二,创业资本具有循环流转性。与实业投资不同,创业投资是资本投资行为。其投资目的不是长期持有创业企业的私人股权,而是追求资本增值和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投资后的成功退出。可以说创业资本的投资是为了退出,因为只有退出才能收回资本并获得收益(张永衡,2002)。创业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循环流转性,创业投资者以资金和管理能力作为其投入,在收获季节以股份出让获得增值的资本收益,然后再将增值的资本投入到新的创业企业中。创业资本的循环流转性,对创业企业的控制权安排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特定的创业企业而言,创业资本只是阶段性的资本,不可能永久地留在企业。基于这种预期,在和创业投资者就企业控制权安排的博弈中,创业者容易做出让步,这提高了创业投资者的讨价还价的优势。 

(二)创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创业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创意产业特征篇7

关键词:河南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和其他地区省份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能力中所具有的特征大致一样,一般为外显性特征,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独创性特征

独创性特征也就是创造出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一样的新事物,而所谓的新主要就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最新创造的或者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的。独创性特征要求的是独特性与新颖性,这样的事物往往能够更吸引打中的眼球。

(二)灵活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方法手段与思维模式中,其不仅要和他人思维框架有所区别与独立,又要和自己从前的思维模式有所区别与独立。在创新创业中并没有固定的或者永恒不变的模式,其是一种具有灵活新与多变性的思维活动,并且总会伴随现象、灵感及直觉等不规范的思维活动而出现。

(三)风险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其核心就是对已有的一种突破,而不是重复或者再现。既然要求的是创新,就不能借鉴成功的已有经验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式,也无法确保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甚至还有可能会得到一些错误结论而导致失败。因此,风险性在创新创业当中是一种突出的特有的特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分析这一特征。

(四)层次性特征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常可以分成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在初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一般指的是对于本人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并且不涉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一种创新能力;在中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主要就是指通过模仿或者改革完善之后,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将材料重新组织与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而在高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就是指经过了长期探索与反复研究后所产生的一种非凡性创造,并且这种创造的出现能够使某一个领域形成新时代划分的局面[1]。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内涵

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到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内涵,就必须对能力与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概念有所了解。首先,技能水平与熟练程度综合起来构成了能力,在西方国家一般表示为“ability”,可以解释成对某种行动执行的一种技巧方式,并在这个行动当中包含着复杂而又协调的理智与动作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次,创新能力从我国当前所流行的一些看法上看,可以将其看做是产生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即产生某一种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特有产品的能力;最后,真正具有创业能力就是指真正对创业的实践性产生影响,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创业实践顺利开展的个体能力,其以智慧性的创造能力作为关键,有着突出的创造性与综合创业水平,并和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能够紧密结合,在个性制约和影响作用下形成并且发挥出作用的一个心理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技能及经验在概况与类比后所形成的在创业实践中复杂而又协调的动作。

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在高职高专学生智力上与开创业绩中善于发现或者创造新事物及新事业的一种能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概况其内涵: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社会实践中较强的能力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小与强弱会有所不同,并且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会紧密相连,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与进展及其结果都会时刻产生着影响,并且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中创新创新的能力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创新创业情境当中实践,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从不熟练到熟练这一创新创业过程。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将智力作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的能力核心便是智力,而智力主要包含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以及记忆力等各种能力综合的一般能力。其表层主要是通过智力与操作能力以及特殊能力相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及各种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发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发现契机、创造契机及掌握住契机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创造以及最佳使用信息的能力等;而中间层次主要是指操作能力组合而形成的各种特殊能力,一般指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而在这里并没有出现智力活动所带来的作用,使得学生无法从横向与纵向层次中将创新创业的能力结构加以整合,同时难以协调解决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等。

创意产业特征篇8

创意人才虽然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普遍具有一些共性。首先,创意人才具有创意与创造力(Florida[3];王飞鹏[5]),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各种尝试和努力,正因如此,创意人才往往比较年轻(Florida[3];陈楚[9])。其次,创意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能力。例如崇尚竞争,喜欢开放和多样性的环境,对个性化和自我认同的追求(Hauffe)[10]。第三,创意人才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虽然创意人才都有独特的想法,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认同,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要求的提高,创意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困难,创意人才并不是全才,所以创意大多数时候主要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作(易华)[11]。Scott和Bruce[12]的研究也表明,团队成员对团队支持创新氛围的认知程度会对个人创意、创新行为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第四,较强的抗压能力。创意人才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主要进行脑力劳动,而且有时候创意者自以为很精彩的创意可能不被认同和接受,这就需要创意人才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不断释放压力,进行新的创意探索(王飞鹏)[5]。第五,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具有不易测量性。创意人才的产品具有独创性,创意工作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律可以遵循,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在一些由团队共同完成的创意中,很难区分个别人的贡献,所以工作成果的质量和团队中个人的贡献都难以测量(李元元、曾兴雯、王林雪)[6]。

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一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13]于1973年提出的,认为胜任力是能明显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andberg[14]也研究表明胜任力是产生优秀绩效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Florida认为创意人才的胜任力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综合能力,具有综合能力才能超越诸多因素的局限,产生有价值的组合或新的观点;第二,自信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即使在别人批评或者偶尔的自我怀疑的情况下,甚至完全颠覆管理常规,都能坚持下去,才能产生真正的好创意;第三,丰富的经验,创意往往偏爱那些经验丰富且事业宽广的头脑,与丰富的知识和多样性的兴趣有关;第四,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意可能耗费很长时间,需有耐力坚持。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创意人才胜任力:单纯理论分析和结合实证分析。第一,单纯理论分析:李津[4]运用冰山模型分析广告创意人才为例,指出区辨类与转化类胜任力特征才是真正使广告创意人才创造较高工作绩效的能力与特质,也是其培训方向;向勇[15]提出以“创意经理人”这一规范的说法取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并经过深度的访谈和调查研究构建了创意经理人的胜任力双素质叠合结构模型;李扬[16]认通过对创意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动漫以及广告产业的创意人才的研究进行分析,认为创意人才应具备知识、创造性思维、工作素质、个性、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几方面要求;杨燕英、张相林[17]认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应具备宽阔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关键的能力项;陈要立[18]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出“高等学校的粗加工”—“企业的深加工”—“社会的精加工”三位一体的加工模式。第二,实证分析:汤舒俊、唐日新[19]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告创意人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告创意人的胜任力共包括创意智力、营销导向、服务意识、沟通和个性坚韧五个因子;张燕等[20]在已经确定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测评方法的组合设计对每个测评指标进行测评;黄芳[21]结合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于正带领其团队完成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的创意制作这个案例,认为创意人才应具有创意能力、文化素养等特征,并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在培养创意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我国对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特征还没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且目前研究较少涉及实证分析,而且样本数量不多,不够具有代表性。研究创意人才胜任力特征无论对创意人才自身还是对用人单位都有实际意义,创意人才可以针对胜任力特征对自己进行评估分析,找出不足,并选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对用人单位来说,胜任力特征给他们提供了招聘人才、培训人才及绩效考核的标准,对创意人才的管理有客观的依据,能更有效的管理创意人才,所以应对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创意人才的管理研究

创意人才的培养研究创意人才的培养在世界各地都颇受关注,作为创意人才最根本的要素创造性,它的很多方面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GarySands&Lauraa.Reese[22]对加拿大40个中等规模城区进行研究认为舒适的环境和当地有效的政策才是培养创意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edwardLorenz&Bengt-a。keLundv-all[23]认为在欧洲国家之间创意频率相差较大,而且事关国家的创新成果,研究结果证明,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才能给创意人才提供机会去发展他们的创意。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来源主要依靠人才转移。赵曙明、李程骅[24]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尽快明晰中国的创意产业的战略地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学”;李程骅、赵曙明[25]提倡导实施全民性的“创造性教育”,打造主题各异的“创意生活圈”;陈楚[9]从发掘创意人才、吸引创意人才和培养创意人才三个方面阐述创意人才的开发;易华、胡斌[26]分析了创意人才开发机制,提出借鉴国外已成功推行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建设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三螺旋”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培育优质的创意人才;赵莉、贺艳[27]认为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创新型组织,促使创意人才和企业形成心理契约,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和快速成长。创意人才的激励研究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吸引创意人才,并对创意人才进行培养,而创意人才能否真正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与对创意人才的激励是否有效有关。Florida[3]认为对创意人才的物质激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之外,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对创意人才产生着极大的驱动力。而peterDrucker[28]似乎将激励的境界推上了顶峰,他说要用好创意人才,最关键的是把他们看作“本质上的志愿者”,也就是说,他们靠着对公司宗旨和目标的奉献精神,与公司融为一体,他们工作不是为了获取工资,而是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我国学者楼晓玲、吴清津认为激励创意人才一方面要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着力于人力资源组织架构的重构,将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组合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并专门设立沟通平台,营造宽松、自主、平等沟通的组织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李元元、曾兴雯、王林雪通过对激励与创意动力的关系分析,认为创意人才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对其进行激励的前提,并引入心理契约,构建了一个基于创意人才需求偏好激励组合的激励过程模型。目前的研究对创意人才培养的关注较多,可是大多看法都较为相近,鲜有突破。创意企业对人才开发、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人力资源高端模块的重视不够,而且管理和开发的模式比较单一,这是今后创意人才管理研究的重点。在创意人才激励方面,我国学者研究较少,应开辟新的激励方式,激励创意人才进行自我激励,做到“志愿者”的心态,与组织共成长。

我国创意人才现状研究

创意人才总量缺乏袁界平、张圆圆[29]认为创意人才总量偏少,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过小。王飞鹏[5]进一步分析了创意人才匮乏主要是面临严重的数量短缺和人才质量的问题。一方面是创意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端原创人才短缺。目前为数不多的创意人才中的大多数属于复制型或者模仿型,真正能够创新的人很少,这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是经营人才的短缺。要将创意实现产业化,需要能将创意思想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而多数创意人才通常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致使将创意思想“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创意人才结构失衡刘家珉,李晓晖[30]从年龄结构、工作年限和学历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工业领域创意设计人才的现状后指出,高端人才队伍在向年轻化方向发展;高端人才中大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企业高端人才学历整体较高。而袁界平,张圆圆[29]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从学历上分析,高中和大专占半数,说明学历偏低;从技术等级上分析,绝大多数属于初级人才;从专业结构分析,目前的创意人才中以设计、策划和编辑类型人才居多。虽然学者各抒己见,但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创意人才队伍无论在年龄结构还是技术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现象,没有形成有序的梯队层次,不利于创意人才可持续发展。创意人才流动复杂由于信息不对称,创意人才的流动还没有真正市场化,没有交流平台,致使很多优秀人才找不到发挥才华的舞台,不能实现人尽其才,而创意企业又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甚至出现非良性的“挖墙脚”现象(向勇、张相林)[31]。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甚至认识到每个行业的创意人才有其独特之处,已着手于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掌握情况后使创意人才通过合适的渠道合理流动。易华[11]针对编辑出版创意人才进行分析,对高校同种规格进行创意人才批量复制培养提出警醒,提倡高校、企业和社会要互动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意人才,以适应各行各业的特殊需要,使创意人才合理流动。

研究趋势预测

创意产业特征篇9

自2009年5月26日方案征集通知,至2009年6月19日报名结束,共收到近200家设计机构的积极报名,经过全面综合评议和审慎遴选,9家顶级机构获得竞争资格,参加“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概念规划方案设计。这9家机构是,扎哈・哈迪德设计事务所、福斯特设计公司、包赞巴克设计事务所,aS建筑工作室、UnStudio工作室、KCap建筑与规划事务所、npS设计事务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其中有3家曾荣获过pritzker建筑奖。它们将在未来3个月内提出方案,参与最后的专家评审。

现场勘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主办方组织参与方案征集活动的机构于7月10日上午进行现场勘察。现场勘察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于项目的背景、环境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对应征者的问题进行解答。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是北京延庆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一期项目,位于延庆设计创意产业园区西南角,距延庆县城2cm。规划总用地面积21.02ha、总建筑面积约14.5万m2。规划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用地区四至为:东至妫水公园、南至妫水公园、西至规划路,北至延农路。按照使用功能划分由五部分组成,可以分为培训基地,教育基地,院所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及建筑科学研发基地。整体定位以科研办公为主导功能,主要建设内容为创作场所、培训教育、科研、建筑实验示范、展示场所等建筑,以及保证项目投入使用所必需的室外地面、道路、绿化、各种管线等市政配套设施。该园区结合沿妫水河及三里河良好的生态景观条件,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生态新区,并将依妫水河岸蜿蜒展开,形成一个完全融入自然生态中美丽的创意产业基地。

专业答疑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答疑会,新闻会于当日下午召开。答疑会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对应征者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本次项目仅对建设规划建设面积中的“教育科研用地”部分进行方案征集,总用地面积为174577m2,其中总建设用地面积128610m2,总建筑面积116660m2,道路用地面积36977m2,绿化用地面积8990m2。

1 基地中的7个地块是否需要严格执行7

基地最东边的上、下两块用地的性质是混合用地,因此与其他地块的关系是必须保留的,其他用地的分界线是可以调整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基地中的道路是用来解决项目内部的交通,但也同时作为市政绿化与绿地计算的依据,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全面的考虑。总容积率,总规模是不变的,但具体的细节调整还是有弹性的,允许建筑师的发挥。

2 设计中能否将周边的环境也结合进来?

作为建设方,只负责建设用地内的设计内容,但是由于我们的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很紧密,设计中可以不局限于用地内的设想,可以将我们的设想延伸到周边,比如南侧的绿地。水面。

3 设计中,混合用地中的居住是指旅游性质的。还是长期居住?

任务书中没有提到居住用地的概念,只是存在一些居住性质的功能设置。居住功能设置是作为配套设施存在,仅仅用于科研等创意活动的配套居住。基地的功能主要是围绕建筑创意展开的。

4 基地中的树木有没有保留的要求?

基地中的绿化植物可以说有一定规模且非常大,但是这些树木并不是很名贵,因此希望大家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些绿化植物的影响,但没有绝对保留的要求,可以根据设计的具体情况判断来选择保留那些。

5 是否可以提供基地周边的基础设施布局?现场提到的水位是不是会影响到设计?

稍后我们会提供一个延庆总体规划布局的图纸,里面包括周边环境的详细内容。

河流的水位差大概是1~2m,对冬季、夏季的设计会存在一定影响,但主要影响的是绿化景观设计,对建筑内部是不存在影响的。后续我们会提供水位的具体季节变化情况。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常年水位与基地的高差大概是8m左右,这一高差是景观设计的主导因素,希望在各位的设计中有所体现。

6 基地中建筑是办公楼模式。还是划分地块提供给不同的工作单位发挥?

项目以统一经营管理为主,多元化模式可能并不是我们首选的模式。

7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是否考虑引进北京现有创意产业?

我们希望基地可以成为北京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建筑创意中心,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设计以及与设计相关的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肯定是需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的。我们的创意园区可能并不是这些机构唯一的场所,而是与城市中心办公区存在互动关系的场所,这里可能更多的是为交流,培训,研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并不是意味着将设计机构的一切都移植到创意园区。

8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是否需要我们提供核心功能的设想?

在任务书中我们对创意区的功能有一些设想,但是这些设想并不是绝对的,大家可以对创意区未来可能的形式进行策划,作为设计的亮点,也可以提出一些更有价值的设想。

专业答疑后,项目律师提醒在座的设计机构注意,在《应征文件》中要求应征人在提供应征文件方案的同时,需向主办方递交应征方案的著作权声明,正本一份,副本三份。如果未按要求提交著作权声明,主办方有权退回应征方案。本次征集活动主要目的是征集多方面的建议,寻找“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项目发展的目标和要旨,主办方在项目规划设计中会用到各位提交的应征方案的部分或全部的内容,这也是举办此次征集活动的目的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主办方在今后规划设计中发生著作权的争议,因此要求应征方提交著作权声明。在著作权声明中主要是授权主办方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使用应征方案的内容,同时应征方案著作权声明并不是要求应征人放弃著作权,而仅仅是授权主办方今后可以使用。

新闻会

1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主持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座落于北京延庆县境内,自2006年开始项目调研、

论证工作。该项目的提出得到了北京市规委、延庆县委,县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该活动自2009年5月发出方案征集通知至报名结束时,共有国内外近200家设计机构报名参加。由此可见,此次活动受到业内人士的共同关注。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的建设使北京创意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延庆县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拓展空间。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将朝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区迈进。参加本次新闻会的有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中共延庆县委、延庆县人民政府及延庆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关领导及专家,来自海内外参加方案征集活动的应征人代表。

2 延庆县人民政府县长孙文楷致开幕词:

延庆县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部级生态县,延庆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此,延庆县政府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在风光秀丽的延庆妫水公园北岸共同建设“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该园区将为国内外知名设计创意机构的创作、展示,科研、培训,交流以及配套服务,提供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富于创新理念的创意产业聚落空间,并将努力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泛建筑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创意,交流和展示平台。为征集到全世界一流的规划创意,延庆县政府和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面向全球方案征集通知并得到了全球200多家设计机构的积极响应。我向积极参与和支持“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设计与建设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延庆县政府将为园区规划和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并给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业内知名机构入驻,集中发展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各类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形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高端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衷心感谢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前来参与该园区的规划设计,我们将以严谨的组织和热情的服务,让大家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体验延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在妫水河畔进行设计创作的乐趣。

3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全面介绍方案征集活动情况及进程: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国征集活动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球设计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响应,共有近200家国内外设计机构报名参加。

从20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的国庆十大工程,到90年代第11届亚运会场馆,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规划到场馆的建设,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型设计研究机构,60年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始终代表着中国建筑设计的方向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面对来自全国范围的激烈竞争,在努力提高原创能力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与国际同行间的广泛合作,完成了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项目,例如北京恒基广场,北京东方广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家大剧院,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深圳文化中心、青岛奥运帆船运动中心,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等。通过合作学习到许多新的设计理念、管理方法和专业技术,对我院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院独立设计完成的国家体育馆、五棵松篮球馆,联想集团总部、中国石油集团总部和正在设计的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等项目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水平。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新北京的国际形象。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宽阔,思想更开放,我们深知文化进步,艺术发展只有在更加广泛的竞争中才能获得新的机遇,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也只有在更加频繁的交流中才能获得新的生命。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远景规划,这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停留在创新理念的层面上,其蕴含的巨大产业前景和经济效益正在日益彰显。建筑艺术是集各方面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建筑作品更集中展现了生活各个方面的创意设计。这个时代给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加宽广的发展机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敏锐地认识到这将是对国内设计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适时地与北京市延庆县政府确定了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项目。

从2006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确立妫河项目起,至今已投入了长达3年多的努力,从早期的调研,分析,逐步提升到专业化论证,直至今天的国际竞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正在稳步地将这个广受关注的项目推向前进。“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位于官厅水库上游妫河北岸,距延庆县城2km,规划总用地面积21.02ha、总建筑面积约14.5万m2。作为北京延庆设计创意产业区一期项目,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将启动并引领延庆乃至北京市的创意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国际一流的集创作、培训、科研,成果展示、文化交流等全面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聚落,并成为北京市泛建筑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今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华诞,同时,也将迎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0年院庆。这60年的漫漫长路,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无到有、走向辉煌、走向国际的发展轨迹!建设中国最卓越建筑设计机构的奋斗目标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本次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活动,也是我们决心推动国内设计行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4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刘玉民公布应征人名单:

扎哈・哈迪德设计事务所、福斯特设计公司,包赞巴克设计事务所。aS建筑工作室。UnStudio工作室、KCap建筑与规划事务所,npS设计事务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 媒体答疑:

(1)《北京日报》建筑创意产业园区在北京是首例,这样的产业园区的出现,将会对北京的创意产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将来“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目前,确实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全国,都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区,但的确还没有一个是由建筑师自己建设、策划、运营的,我们确实希望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建筑师、创意设计师交流的平台,这一交流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建筑师,还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建筑师,同时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建筑设计本就是一个开放的行业,因此我们的创意园区可以涉及到所有泛建筑设计的领域,比如室内设计、展陈、影视艺术等。

(2)《地产商业》:征集文件中对绿色环保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将来建筑创意区的营运模式是什么?是纯粹的建筑展示,还是有其他的目标?

关于绿色环保问题,在我们的征

集文件中已经表达了,希望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概念,也应该能体现设计行业具有世界共同价值观的绿色生态理念,而这种设计理念与目前项目的地理优势相吻合。项目位于具有独特环境的妫河岸边,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地理气候,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中可以运用的元素,因此在征集标书里面着重强调,本项目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场所,更多的需要体现当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理念。

生态环保目前在很多地方被提到,但与建筑相结合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者说国内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建筑师与国际上任何其它国家的建筑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中国的建筑师,设计机构必须对生态、环保足够的重视,在今后国际竞争中,中国的建筑师也应该有能力与国际设计同行同台竞技。“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方案的国际征集活动恰恰表明中国正在进一步开放,向着国际先进水平不断靠拢,希望“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的建设能够展示国内可操作、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先进的生态技术成果,让社会大众了解,认识,掌握生态环保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可以真正的将建筑创作与节能环保的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中国建筑师目前正面临的一个挑战。

北京市延庆县政府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在北京妫水北岸设计建筑创意园区,延庆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延庆县政府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年的合作经验,这一项目的建设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希望在这一园区的设计中,强调生态,环保的理念,这也是与延庆县在北京的功能定位相一致的,即最早的部级生态示范区,并在去年奥运会前获得部级生态县,林木绿化率近年达到了72%,同时每年都在增加。

关于运营模式,我们希望为国内外的设计机构提供一个创作设计、交流展示培训的平台,延庆县政府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希望可以通过良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知名设计机构入驻园区,希望大师的建筑作品同时也是大师的创作工作环境,我想基于这些理念,“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客观的说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并不是简单的赢利性质的开发,而是起到向社会展示,宣传环保节能的窗口作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追求的也并不仅仅是商业回报而是希望建筑师,工程师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能力,迅速拉近与国际先进同行之间的距离。但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也坚信这个项目也会是一个赢利的项目。

(3)《中国日报》创意区建设的时间计划?

9月底可以将规划方案完成,随后进行规划方案的报批,希望在明年开始单体项目的设计工作。在征集文件中,已经提到前期的单体项目要考虑的规模,位置,需求,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应征机构合作开发设计。园区内所有项目都应该是优秀的建筑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方案。创意界的机构作为使用的业主,不仅仅园区是开放的,每一个单体建筑也应该是开放的,作为展示行业创意的最新成果,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的平台。

(4)《北京青年报》:传统意义上建筑并没有被划分到文化创意领域中,“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的落成,是否希望可以将建筑归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对今后全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吸引北京,乃至全球的建筑师和创意人来到“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

在国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而且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经营模式。在中国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出现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在北京,乃至全国大型城市纷纷提出规划创意产业园区的理念。

那么,建筑究竟是不是存在于创意产业范畴?

任何的创意活动都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建筑作为承载创意活动的实体,本身对于创意活动肯定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筑容纳了各个艺术门类,创意产业的活动内容,它本身应该更具创意的特点。以前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可能更多的还停留在实用性的层面,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中,建筑与创意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可以说,建筑是创意活动的一部分。

建筑本身就是人们对环境的重新塑造,富有创意性的建筑社区必然会吸引创意同行的加入,目前已经有一些建筑设计机构,研究机构希望能够加入到“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中。关于吸引北京,乃至全球的建筑师和创意人来到“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区”,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同时,随着建筑创意区的不断完善以及创意氛围的形成,希望国际上的创意机构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园区完成他们的创意工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建筑行业内位居前列的设计机构,由责任肩负起引领建筑创意发展,并为设计者创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创意产业产值已达到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延庆镇西屯村西南,是北京市第一个集中为建筑新产品提供实验示范和发展平台的项目。

创意产业特征篇10

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推进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高端发展,相关部门制定了《成都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并明确指出,“为了促进创意设计与新型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创意名城和设计之都”。通过政策扶持推进创意设计和设计服务高端发展,“着力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成都特色的创意设计大师、行业领军人才、品牌设计机构和创意产业集群,把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服务业核心城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成都市确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已探索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纽带,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天府软件园、东村设计创意产业园、“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看,全园区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及制作、企业形象策划、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会展设计在内的设计企业和机构已达730余家,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总数约73%。“创意”是设计艺术构成的核心要素,设计人才的核心素质,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创意设计人才的特质,也恰恰是培养的难点之所在。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4.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1%。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主要由高校学历教育、社会技术培训机构以及创意企业自主培养所构成,但是,当前成都市的创意设计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原创设计的缺乏和对创意设计人才的渴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结症。以动漫业为例,目前成都市的动漫设计与制作能力并不逊于在国内外水平,但就是缺少“会讲故事的人”,急需既懂专业,又懂行业的创意设计人才。动漫行业出现人才需求两头急的窘态:一方面是“造血”不足,另一方面却“失血”太快。原因是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稀少,特别缺少复合型的创意设计人才,另外则是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严重。由于成都产业发展不成熟,企业规模不大,知名的企业不多,而且区域经济的差异导致薪酬方面较低,以及缺少人才交流、扶持与保障等多种因素造成人才的流失。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我国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特别指出“强化人才培养”。随着成都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创意人才无疑是未来需求最广、需求最多,发展潜力最好的职业。因此,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也纷纷想办法帮助创意企业“育才”、“用才”和“留才”。

二、成都市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产业格局已初具规模,但与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创意设计产业总量不大,产业集聚效应不突出,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创意设计人才缺乏问题,笔者从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对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创意设计人才胜任力指标模型,构建评价系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意设计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设计师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进行“智慧性”服务。从总体上来看,创意设计人才的特征是不仅拥有专业设计与制作能力,而且具备较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思维还应当具备独特性和敏感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发现设计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我们对创意设计人才的素质修养、能力水平等几乎都凭主观的判断,缺乏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也导致于我们对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方面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构建创意人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参照相关指标更好地培养胜任为创意设计产业服务所需要的人才。“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弗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关于构建创意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国外较多,近年来国内已有相关专家涉足,有学者对总体的创意人才特征构建了创意人才素质模型,也有学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某一具体产业的创意人才的胜任力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针对创意设计人才的胜任力评价指标系统研究的并不多,也并不成熟。因此,必须加强对创意设计人才的胜任力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一方面从教学评价、企业评价和招聘信息等多方面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另一方面则通过具体实验测量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数据综合,建立评价指标模型。这一指标系统针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文化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综合素质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等多项特征指标构成。胜任力对于预定目标的影响是可以衡量的,有了这一评价指标系统,一方面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评价参照,明晰了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科学的教学体系,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对;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任用人才将会有一个科学、客观的标准,建立合理的薪酬标准、晋升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等,激发人才创造的积极性。

2)调整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结构定位,实施定向培养。

创意设计产业是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空间的融合形态,其特征是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所以,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也非常广泛。人才培养定位要具有征对性,尽量分方向、分层次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目前,创意设计人才的类型划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第一,依据创意设计产业的类型划分,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网络媒体等各种创意产业的设计从业人员。第二种类型,依据从事的岗位类型划分,主要分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其中应用技术型人才可分为执行广告创意等操作型人才和设计总监等智慧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既要懂创意设计的操作步骤,又要懂如何让作品或产品转化为商业效益,这属于复合型人才。目前,成都市的创意设计的企业最缺乏就是经营管理型人才。而且,不同的产业对人才的类型划分还有其独特性,以动漫设计为例,动漫设计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创意,如果按动漫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的人才:一般分为原创型人才(策划、编导、设计)、制作型人才(施工和制作类)与管理型人才(行政、销售、财务类);如果按产业线性生产的流程来分,动漫人才可以分为前期策划人才、中期制作人才、后期合成人才的三部分组成。动漫产业属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虽然成都动漫游戏产业创作能力和技术实力已达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结构的人才。高校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建议相关高校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除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还要培养一部分经营管理型人才。特别是四川大学、川音美术学院、成都大学等高校应着力培养创意设计的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3)优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合作培养。

培养创意设计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成都市的创意设计人才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第一,高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流,其特征是时间长,批量大,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全面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职业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注重学员的实践技术和动手能力进行专门训练,实用性强,现学现用,可以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无缝对接。第三,创意设计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其特点培训时间短、目标对接定位准、实践能力提升快。事实上这三种培养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上都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针对性的专门培养极少。高校培养模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人才实用性不强;职业培训师资良莠不齐,单一片面;企业内部培养属于“临阵磨枪”,数量有限……总之,从长远来看,单一的培养模式并不能解决企业创意设计人才短缺的情况。因此,“合作培养”为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合作培养”以环境条件不同可分为“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两种方式。“校内合作”的以校内工作室培养模式为主要特征,即在校内设立了和企业合作的项目工作室,采用了“课程、项目、岗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制度,即根据工作室的项目的需要,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和业务指导,同时每年派出部分本校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实践或进修学习,达到把握行业动向而紧密联系市场的目的。“校外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基地培训或顶岗实习为主。高校与创业基地和创意园区互动,与设计企业互动,以校企合作方式既能促进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又推动作品向产品、商品转化。如成都市高新区成立了“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围绕高校毕业生实训、企业在职培训等为企业培养和招聘专业人才。西部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红星路一段35号,由西南地区唯一一家部级广告产业园倾力打造。该培训基地不仅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更专注于优秀项目的培育与孵化,能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运营和财务及法律方面的全方位辅导服务。

4)建立创意设计人才交流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