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50

碳中和的认识篇1

关键词:低碳意识低碳行为低碳城市

能源约束和气候变化这两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使得低碳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这不仅要求产业经济的低碳化,还意味着要充分发掘生活领域低碳的巨大潜力,引导社会公众加入节能减排队伍,即社会生活的低碳化。本课题组选取杭州为例,对500位市民进行调查,主要研究市民目前的低碳意识及日常行为状况,全方位分析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识和行为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提高杭州市民的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构建低碳城市提出有效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基础——市民的低碳意识

在全国都呼吁发展“低碳”以来,杭州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大量的宣传普及与长期的积累,杭州人“熟悉”了低碳,初步接受了基本的低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对低碳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1.低碳认知程度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由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共同构成的。前者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范围,而后者则是认知事物时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笔者将从低碳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两个维度对杭州市民的低碳认知程度进行剖析。

(1)低碳认知的深度。

通过调查市民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名词的了解情况,八到九成的市民对这些名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2)低碳的认知广度。

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杭州市民在低碳相关知识的认知上,呈现出认知广度相对较高、认知深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2.低碳认知渠道

不同的人群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获取低碳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存在着差异。

从杭州市市民获得低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来看,报纸、杂志、图书为杭州市民获取低碳知识和信息最多的渠道,比例到达83.2%。电视、电影和互联网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网络普及化的杭州,互联网应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3.市民参与意向

笔者认为,低碳参与意识是指在具备了较高的低碳认知后,指导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入低碳生活的观念与想法。杭州市民已经在具备了一定的低碳认知责任和意识。同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适时地做“减法”,倡导市民减少能产生二氧化碳的不必要行为或减少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为的实行。

二、社会生活低碳化进程

1.杭州市民低碳行为的现状

总体而言,一方面目前杭州市民虽然具有了一定水平的低碳认知,但一定程度上并未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杭州市民许多低碳行为并非是低碳意识指导下的作为,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增加生活支出的经济考量或基于自身的健康考量所作出的低碳行为。

2.杭州市民低碳行为中存在的不足

(1)低碳行为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主。

我们将上述各项市民低碳行为归纳分成四种类型,即:资源节约型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中以节约资源的方式进行的低碳行为)。环保辅助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辅消费过程所采取的低碳行为)、环保产品消费型(即在消费过程中,将低碳产品作为消费选择的低碳行为)、健康促进型(即以促进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低碳行为)。

(2)节能产品使用的不均衡。

使用节能产品对低碳生活的开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杭州市民使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中节能灯的使用率最高,为92.8%。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为42.8%。同时,如充电电池等可循环利用产品的使用率也相对较低,仅为24.0%,远低于一次性电池的使用率70.4%。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市民在使用节能产品中出现不均衡的状况。

(3)一次性产品使用的过量。

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巨额数量导致产生了相当庞大的碳排放量。本次调查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为例。调查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六成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持无所谓,视情况而定的态度,只有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一次性筷子不环保,不会使用。

(4)家电使用时间过长。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一小时电视,一年将排放38.4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天增加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一年将多排放二氧化碳30千克;平均每开一天车,一年将排放二氧化碳98千克。

三、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及改善低碳行为的对策

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发展低碳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杭州市民的现状尚处于较低层次,无法适应杭州市的低碳发展目标需要。要全面加强市民的低碳意识和改善低碳行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市民的参与作用。

1.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理念

加强低碳宣传,把“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重要手段,以宣传营造节能减排与自身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制定长短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高碳”产业的限制与控制,确定短期、中期、长期所要到达的低碳目标及各自的发展路径,协调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发展,降低gdp的碳强度。

3.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低碳产品的应用

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调查中有42.0%的被调查者表示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发绿色建筑,创造低碳居住空间;探索城市“绿波智能交通灯”技术,创建低碳交通系统。

4.完善相关低碳制度,健全各项低碳机制

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体,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引导低碳发展,做好低碳经济发展和传统经济之间的合理地过渡工作。完善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制度,健全各种低碳发展的机制,搭建发展低碳的平台。构建稳定的低碳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新型低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筑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推广“碳预算”、“碳足迹”等低碳指标技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碳中和的认识篇2

一、碳标签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碳足迹标签的发展

一些在碳足迹测量标准上走在前列的国家,如英国和日本,其碳标签为统一化的碳足迹标签,即标签上显示产品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数值。其中,英国是最早推出碳足迹标签的国家,其标签上显示的信息也最多,以t恤衫为例,除了告知具体数值之外,还配以文字告知消费者洗涤温度的选择、避免甩干和熨烫以及循环利用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使用中的碳足迹(见图1)。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参考英日标准以及iSo的相关环境标准,紧随其后纷纷采用碳足迹标签,如法国、台湾等。美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碳标签的发展也最为多样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殊需求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碳标签,碳足迹标签是其认证机构出具的其中一种碳标签,但也说明碳足迹标签在美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和泰国,其碳标签有碳足迹标签和碳减排标签两种类型。在韩国,这两种碳标签代表发展的两个阶段,首先推出的是碳减排标签,强调产品达到规定的减排目标,在企业达标的基础上推出的碳足迹标签则用以强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泰国,两种碳标签同时使用,国内一般采用的是碳减排标签,但是,近段时间以来,泰国的碳标签发展大有在国内也推行碳足迹标签的趋势。

(二)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发展

目前,产品碳足迹评价较为知名的是英国的paS2050和日本的tSQ0010两个国家标准。以英国的paS2050为例,其产品碳足迹评估结果只是碳排放清单,一般只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披露,但是,paS2050规定,如果企业的对外披露必须经由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碳认证问题由此产生。碳认证的结果就是推行paS2050标准的企业要求供应商在产品上加贴第三方机构予以披露碳足迹信息的碳标签。尽管碳标签在发达国家起源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企业自行设计的碳标签也非常流行,但随着碳足迹标准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碳认证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这使得碳标签大有从自愿型碳标签向强制型碳标签发展的趋势。英、法、德等国家正在起草有关行政强制碳认证标签应用于工业产品的相关法案,美国、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对此积极呼应。2008年,iSo开始拟定《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交流的要求和导则》(iSo14067),包括量化计算和沟通标识两大部分,会采纳和完善目前的这两种国家标准,计划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出版。虽然至今还未有其确切出版的信息,但可以明确的是iSo14067标准具有国际权威性,一旦通过,很可能被纳入wto框架,成为各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国际通行标准规则。

(三)碳足迹标签推进碳关税的发展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是根据出口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排放量,或者根据进口国内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来测度,则由进口国搜集相关信息并设定标准来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那么,碳关税只与出口国或者进口国的平均碳足迹有关,无需出具碳排放清单,其实就是无需提品的碳足迹认证标签,但此类征收碳关税的做法容易招致出口国的反对。目前,碳关税以进口产品的实际碳排放为标准进行征收被认为是最为合理,但需要测算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如果所有出口到碳关税实行国的产品都加贴碳足迹标签,碳关税便可依据进口产品碳足迹标签上所标识的Co2排放量进行征收,则碳关税与碳标签便具有关联,而二者的实施如果都是通过权威的碳评价技术标准和第三方机构来实施,则碳关税作为碳的边境调整措施,其征收就更为合理。现在由于碳足迹的国际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碳足迹标签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虽有压力,但还没有被强制加贴,也导致国际贸易中还不能根据碳足迹标签所显示的产品碳足迹来征收碳关税。而iSo14067一旦确定碳足迹的统一规则,碳足迹标签的强制加贴就会解决碳关税的征收技术难题,增强碳关税的可实施性。

(四)碳中和标签的发展

碳中和,又称碳平衡或碳补偿,是指企业和消费者通过付款给专门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造林或其他环保项目的方式来抵消掉其所有减排努力都穷尽之后仍然存在的碳排放。2010年5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推出独立的碳中和规范――paS2060:2010,被认为是BSi从碳足迹走向碳中和的标志。所谓的碳中和标签就是将产品碳中和的情况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代表该产品的碳足迹显著减少,减少的方式是通过碳中和将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完全抵消。跨国间使用碳中和标签,被中和的多余排放量相当于内化碳排放成本于产品之中,提高了产品的出口价格,可以视作碳关税的变形形式,而且是出口企业主动将碳成本加于出口产品价格之上。碳中和标签与碳关税的不同点在于,碳中和的款项留在了出口国,尽管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但是,并没有使出口国利益受到损失,这也是近年来这种碳中和标签发展并没有受到类似碳足迹标签和碳关税那种担忧的原因,甚至被看作是突破碳壁垒的一种方式。如果今后发达国家强行征收碳关税,并不排除发展中大国使用碳中和标签来减轻其影响。碳中和标签的发展与国内外是否实施碳足迹标签无太大关联,仅是欧盟现有的erp指令等生态环保标准,就能促进国内企业为达到该标准所规定的限定排放量而加贴这种碳中和标签。

二、中国碳标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与英国标准协会(BSi)成功申请英国大使馆战略方案基金(SpF)项目资金,用于将paS2050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引入中国,并在水泥和pVC制造业进行试点。2009年6月,CniS和BSi在北京共同主办paS2050中文版会。2010年5月底,环保部4类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并于同年9月对外,企业可以自愿申请认证。2010年9月,CniS和BSi又将碳中和标准引入中国。2010年11月,首批11家企业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该认证,并获得认证标识(见图2)。该标识图案为太阳、青山和绿水,将Co2的文字简化成大写字母C,与国外的碳标签几乎无共性特征。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国产品碳足迹制度的研究课题,参与该课题的多家部级认证机构积极研发各个行业的标准。2011年4月,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了中国企业绿色低碳承诺产品标志(见图3),对签订绿色低碳承诺合同的企业予以该标志并对其承诺的产品进行评估。该协会推出的碳标签有了一些改进,如标签上明确标示Co2字样,采用向下箭头代表该产品在二氧化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但与其他国家的碳标签相比,该标签文字太多,不利于消费者快速识别和记忆,且将绿色与低碳多种主题放在一起,模糊化了消费者对碳标签的认识。2012年9月,中国低碳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成立,协助政府部门提升低碳产品信息化水平以及帮助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对低碳产品认证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认证证书以及认证标识(见图4)。该标识仅设低碳一个主题,且大大简化了前两种碳标签,与国际上一些国家所实施的碳减排标签有类似之处,但没有泰国等国那么丰富的减碳比例含义,而且,aBCDe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认证机构,而消费者认识这些认证机构的差别性必然存在障碍。

中国碳标签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同一时间起步,仅以亚太地区来说,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均是在2009年就已完成从碳标准、碳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的实施工作。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碳标签各项工作的推进相当迟缓,直到今天只完成了韩国碳标签的第一步,也就是只推出了碳减排标签。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碳标签问题上存在两种思维,一是充分认识到碳标签对于引发低碳消费乃至整个产业链的低碳革命的作用;二是也十分忧虑碳足迹标签的实施会加速碳壁垒的形成,也就是说,碳标签的实施,使得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有了国际比较,中国产品所标注的碳排放量若大的话,添加这类数值的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进行销售,会因欧美消费者的低碳选择而被排斥在购买意愿之外,确实会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出口市场份额损失,也会便利于发达国家单边向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就目前中国推出的碳标签而言,则是这两种思维的折中,也就是既采用碳标签,也规避其真实碳排放数值的披露,然而,这种碳标签对于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消费者普遍对于此类标签缺乏认识,并没有引起如能效标签那样的消费者关注。碳标签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一些市场自发型低碳措施效用的发挥,如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产品碳标签上的碳足迹信息缺失,使得消费者无法对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估计,这些消费者进入碳交易市场去进行碳中和的意愿就很低,继而也无法带动企业进行自愿碳交易,自愿碳交易市场在中国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

三、碳足迹标签发展的正确认识

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目前还只是一个可能的发展趋势,在iSo14067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之前,以及在碳中和标签降低碳关税壁垒性的情况下,碳足迹标签对我国来讲应该是进一步调和碳标签低碳革命性与碳壁垒性的发展方向。

(一)碳足迹标签给予外贸企业发展新机遇

目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是优质低价,在这种贸易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恶性竞争,各个外贸企业拼价格使得很多出口业务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一些外贸单子仅以出口退税来维持盈利。欧美市场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使得低碳成为其选择消费品除价格与质量之外的又一尺度,国外标注碳足迹标签的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更高,也更受消费者欢迎。如果我国企业重视欧美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积极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贴碳足迹标签,就可以摆脱在欧美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厄运,赢得国外低碳消费市场的更多份额。既使我国的产品目前达不到低碳排放的标准,仅从一些公司加贴碳中和标签就能赢得欧美市场的事例来看,如广州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海外展会上其碳中和标签成为该企业最为亮眼的标志,如果企业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改善生产过程中较多碳排放环节的同时,通过碳标签来赢得环保美誉和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认可,就能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碳标签已被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外贸企业视为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既使中国国内不推出碳足迹标签,碳足迹标签以及碳中和标签也会在外贸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二)规避碳足迹标签阻挡不住碳壁垒的实施

在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尚未,而碳标签还处于自愿实施的阶段,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强制性碳技术标准来达到相同的目的。2007年8月,欧盟颁布的《制定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率先对产品耗能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环保进行强制性约束,进入欧洲市场的几乎所有耗能产品(除车辆以外)都必须加贴Ce(ConformitywitheuropeanDemand,符合欧洲要求)标志。2009年10月,欧盟又公布了《所有能耗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nergy-relatedproducts,2009/125/eC,简称erp指令),耗能产品范围从直接扩展到间接,相应地我国受该指令限制的出口产品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高新技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不失去原有的欧洲市场份额,只能积极配合客户要求,加贴符合规定的标签,如2011年华中第一起自愿碳交易缘起于湖北金利源(集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要求所用面料必须符合欧盟生态环保标准,而当时的金利源公司产品暂时达不到该标准,形势所迫其采用碳中和的方式来化解难题,之后又委托联合国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碳盘查,获得服装“低碳”证明,也就是碳中和标签,从而使得产品能够顺利进入欧盟市场。可以看出,碳壁垒的实施只是因为碳足迹标签的存在而更为直接,即使没有出口国的碳标签制度,也不阻碍发达国家对外构筑碳壁垒。我国规避碳标签的做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意味着对外的成本损失更大,为加贴碳足迹标签或者碳中和标签,目前外贸企业在缺少国家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去寻求国际认证机构的帮助。

(三)碳足迹标签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新思路

碳足迹认证标签还未被强制实施阶段,碳足迹标签对我国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碳壁垒的负面作用。目前,各国使用的碳足迹测量标准不一以及碳标签的种类繁多,为碳标签的国际比较设置了障碍,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多样性来缓解碳标签的壁垒性。而这种标示有碳排放数值的标签加贴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上,辅之以低碳消费以及碳中和的宣传,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消费者可以更为便利地计算自身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激发其低碳消费和进行碳中和的热情,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低碳革新,较之与目前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思路而言,碳标签涉及消费者,也就是涉及企业关心的市场问题,而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必然会激发企业低碳发展的动力,使得企业自发低碳发展转型变得更为顺利,而我国的自愿碳排放市场也会因主动购买碳减排额的消费者和企业增多而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切如果在碳足迹认证标签被强制实施阶段来临之前实现的话,即使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要求加贴碳标签,加贴碳标签的我国产品也会因为有了低碳竞争力而不再是碳壁垒。

四、我国碳足迹标签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碳足迹标签的新认识,在国外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之前,只要我国能够在碳足迹标签发展上策略有方,必然能够达到国内低碳发展与跨越国际碳壁垒的双重效果。

(一)加快推出碳足迹标签

iSo14067的即将对我国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有影响,因为标准改变意味着一切工作又需要重新再来,不如等待标准出台后再推进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相关工作。但是,需要明确的是,iSo14067的推出本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如果该标准不能按照计划及时,这一等待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因为国际社会留给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2020年之后中国的碳减排国际压力会很大。即使iSo14067能够及时推出,各国对此进行调整、发达国家调整后国家标准之间的互认以及这些标准用于强制性碳标签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完全可以在发展中观望iSo14067在各国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国际压力的强度来协调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

(二)确立碳标签的管理机构

各国在发展碳足迹标签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权威的碳足迹认证机构,如英国的碳信托公司、美国三大专门的标准公司、日本经济产业省管理各民间机构认证等。我国在碳标签的发展上有类似日本的做法,都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行,但是,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全权负责并联合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共同推进碳足迹标签的做法不同,我国碳标签开始由环保部在全力推进,其推出的低碳产品标签与包括日本、德国等在内的8个国家已在标签上达成了互认。之后发改委则为规范民间自发的低碳产品认证活动,也推出其低碳认证标识。为保证碳足迹标签的良好发展,可以仿照日本做法,由国家发改委全权负责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联合各个部委来进行,以其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来有效规范各类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

(三)选择特定行业试点碳足迹标签

对于我国而言,统一的碳足迹标签方法并不可取,可以采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同时采用碳减排标签和碳足迹标签这两种形式的碳标签。对于碳足迹标签,可以在特定行业全力推进,如食品和服装纺织业。选择食品行业和服装纺织业,从国内来讲,衣食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消费之中,对于低碳消费的引导作用最大,从国外来讲,这些行业本就属于在欧美国家严格标准下打入市场的进口产品,即使没有碳标签,欧美国家也会采取其他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对其构筑碳壁垒。而且,碳标签在这些行业已有较高的意识,如碳标签在纺织业界的认同度高,更多企业即使不加贴国内碳标签,也会出于海外市场的考虑加贴国外机构认定的碳标签。

(四)促进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

对于还未适应高标准要求的行业企业,可以先推进碳减排标签的加贴,给予生产企业调整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碳减排标签设置减排不同程度的标识,颜色选择可以从红到绿,以代表该产品在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这种颜色变换的标签,消费者即使不通晓其所代表的真正减排数值,仅从颜色的判断就能大致区分各种产品的减排程。通过消费者监督的方式可以激励企业不断加大减排力度,而一旦企业减排具有成效,也就是产品的碳足迹已不高,那么,披露碳足迹就是该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就应该积极促进该产品从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以帮助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五)大力宣传碳标签

统一化的碳标签推出后,仅仅通过认证机构宣传使得企业主动进行认证还不够,应考虑面向消费者去扩大碳足迹标签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这种宣传可以结合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向消费者说明低碳消费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普及生活中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的来源知识,教会消费者测量自身排放碳足迹的方法,推出碳中和的时尚环保理念等,而且要做到这些宣传最终都落脚到碳标签上,达到碳标签在国内商品上加贴之前就让消费者有所熟悉和认同,从而真正引导消费者购物时关注这两类碳标签、并激发其优先选择加贴碳标签产品的热情。

(六)积极协调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

在我国没有统一的碳足迹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而企业又不具备如跨国公司那样自行开发碳标签的实力的情况下,应国外客商要求需要加贴碳足迹标签的出口企业往往寻求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测量碳足迹并加贴该机构认证的碳足迹标签。我国的碳足迹标签推出后,应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进中国碳足迹标签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认工作,使得我国企业对外出口时只要加贴本国的碳足迹标签,就能够符合对方市场的环保低碳要求。这样做,为我国出口企业加贴碳标签省去较大费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相应发展,促进这些机构更为务实地服务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加强与国际同类机构的沟通与交流,把握更为先进的评估技术,促进我国碳足迹标签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郭莉,崔强,陆敏.低碳生活的新工具――碳标签[J].生态经济,2011(7).

[2]王志华.wto规则体系下的碳标识认证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碳中和的认识篇3

关键词: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社会认知程度;对策建议

一、前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环保低碳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各类消费者逐渐乐于把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手段,要求购买对环境无害或友好的商品。但是一般的消费者由于能力或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环境性能。在此背景下,低碳产品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低碳标志认证,可以以市场手段引导生产企业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低碳转型。

除此之外,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实施还有着深刻的国际贸易内涵。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较先进的环境技术、严格的环境法律制度和标准,时常在进口过程中提高其国内市场产品的低碳标准,对进口产品设置形形的绿色壁垒。为了增强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完善低碳产品认证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国外低碳产品认证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国内低碳认证认可成果,对低碳产品的认证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低碳认证开展情况

1.国外低碳认证开展状况

目前,碳标签制度已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实行,企业低碳化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前景广泛的制度,可在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推进低碳文化发展并最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1)美国——为商品加注碳标签

美国成立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测量和监测碳排放量。美国目前大概已有70多种商品加注了碳标签。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为其产品进行了低碳认证并加注了碳标签。为产品加注低碳标签对消费者的购买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类似我国目前的“绿色食品”认证,在无形之中也为企业的产品做广告,弥补了企业在获取低碳产品认证上所花费的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一举多得。

(2)日本——碳足迹标识随处可见

相比美国为商品加注碳标签的方式,日本还在国内商品的外包装上详细注明了其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以这种更为直观清晰的方式将产品的碳使用过程展现在消费者的眼前。除了更加清晰明确之外,详细的碳足迹标识还能方便消费者了解自己所使用的物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流动,让低碳环保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提高便于提高大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3)韩国——温室气体排放标志

韩国环境部自2008年下半年起也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标记制度。其标记范围主要包括韩国国内的家电和生活用品等较为易于核算碳排放和碳足迹的商品。在计量方式和政策方面,韩国目前已经出台了较为完整的规划,具体的方案实施也在积极的研究和推进之中。预计在四年之内全部实施开展。

2.国内低碳认证开展情况

2010年9月,由多个部委、多家机构联合进行的我国低碳认证制度研究已经全面启动。环保部于2010年9月27日了国家首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经严格审查、评定,首批共有11家企业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2010年11月25日,由国家环保部主办的“绿色环保大会”在北京召开,表彰此前11家企业生产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产品涉及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四大类。

目前我国已经有低碳产品认证的相关政策计划。在环保部认证机构将我未来低碳认证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目前我国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尚处于起步期,也就是“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的认证阶段。

三、我国开展低碳认证的必要性

1.低碳认证必要性的分析

(1)政治因素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国家的政策将会向低碳经济方向转移。低碳认证作为低碳经济重要的一环,国家政策给了支持。2010年9月11日,“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课题---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项目启动,标志着我国低碳认证走向实施阶段。政策实施是低碳认证有效保证。

国家和地方暂时未有低碳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低碳认证的推广基于市场导向,存在市场无力的不确定性。可观的是,社会上低碳的立法的讨论和研究正陆续走热。

(2)经济因素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暴露出制度、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发展,现在面临低碳经济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给中国的低碳转变,以及低碳认证的实施推广,有积极的意义。相反,整体经济结构的笨重,低碳的转变和低碳认证的推广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冲击。

(3)社会因素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环境复杂。低碳意识不足,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处在了解阶段,在低碳产品的消费意识更弱。低碳教育更是起步晚,影响力弱。但是整个社会低碳意识正在不断新起。低碳认证刚推出,社会认可度也不高。

(4)技术因素

低碳认证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刚兴起。低碳认证的标准不一致,在这方面的技术和标准没有一个国家是绝对完美,对国际化的标准更是需要更多的工作。技术和标准是低碳认证国际化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的低碳技术和低碳认证标准也只在摸索阶段,不确定因素多。

2.低碳认证向中小型企业普及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型企业占我国全部企业的99%,在中国处在中坚地位。据统计,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全国的60%以上,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8%,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低碳经济浪潮下,而中国在2010年12月新推出低碳认证,中小企业更是低碳改革低碳认证的重要力量。在中小企业中推广低碳认证,能刺激鼓励参与低碳改革。促使低碳环保的技术创新,能生产更多的低碳产品,让中国在低碳革命中占领技术高点。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将是国家政策的主要对象,为更好的测量、核算、监测碳排量,中小企业低碳认证可以成为一个重要指标。人民低碳意识日益增长,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加大,企业提供有低碳认证的产品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中,对低碳认证产品需要更加强烈,没有低碳认证将会对中小企业的外贸出口产品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在国际贸易中,法国、美国相继提出碳关税的设想,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中小企业要想在新的形势下实现转变,迎接挑战,巩固中小企业的竞争地位,那么通过低碳认证的政策引导和市场选择,将会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保持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在低碳革命的下的低碳认证,其可行性更加突出。

四、建议与小结

当前,我国在可持续消费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可持续消费政策的法律、经济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建设包裹框架的集体实施策略。例如:

1.开征环保税

环保税并非一个具体税种,而是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产品进行征收的多个税种组合的集合体。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征环保税多年,而我国仍未建立以保护环境为课税目的的独立税种,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及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

2.发行低碳

,国外经济学家称之为第三次分配的“神奇之杖”;购买则被称为“微笑纳税”。对于促进我国低碳产品认证的发展,可以采取发型低碳来筹集资金,同时起到宣传低碳产品的作用。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绿色经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投资渠道较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而以其公益性质在筹集资金方面具有其他融资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目前我国应发行低碳,把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政策创新,更广泛地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发展低碳认证制度。

3.加快绿色经济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组合”,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按照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用公式可以表示为: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在施行低碳产品认证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进行绿色经济创新,在技术、制度、组织三方面进行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实现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维持一个平衡,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能源的低碳化和Co2低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下,中国既不能以牺牲发展速度来保证温室气体减排,又不能置国际压力于不顾,继续保持Co2排放的快速增长。既要确保“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要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实施初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可是在国家的大力推广和民众的认知程度逐渐增高的情况下,相信我国的低碳之路将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何力:哥本哈根之后的道路[J].财经,2009(26).

[2]崔晓东:企业低碳发展与低碳认证[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1).

[3]马燕合黄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迎接低碳经济到来[J].中国科技产业,2008(3):63.

碳中和的认识篇4

关键词:碳标签;推广问题;对策

碳标签是把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储藏运输、使用、回收利用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碳足迹)在产品的外包装上,通过标签的形式,以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排放情况[1],是一种新型生态标签[2]。从企业的层面看,碳标签的实施,使得产品各个环节的能耗、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透明化,便于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节能减排,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宏观层面看,全社会企业积极践行碳标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与核证,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碳标签制度的实施被认为是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推广。碳标签制度的设立与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除应规范碳标签的认证标准、覆盖范围、标签标识等关键要素外,在早期,低碳消费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市场驱动尚缺动力的情况下,还要解决好碳标签推广市场供需两侧的关键性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企业(包括生产厂商、经销商等)低碳生产发展理念的培育与扶持、碳标签标识商品生产的激励性措施的实施、标识商品市场的培育、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与低碳消费行为培育等问题。

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政府、企业、协会组织以及消费者的合力。在众多的角色当中,政府是主导力量,既是碳标签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也是碳标签推广的培育者与引导者;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企业各主体(生产商及经销商)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碳标签的推广程度;协会与组织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是碳标签参与各方的重要桥梁与协调者;消费者作为碳标签推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消费行为以及对碳标签的响应程度将会反作用于碳标签的有关政策制定与推行。

1政府方面

碳标签是一个新生事物,其从理念引领到实践落地,离不开制度的顶层设计。碳标签制度的顶层设计,其实质就是以低碳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指导,创建碳标签实施的总体框架,包括规范测度标准以及认证流程等,以进一步确保碳标签的有序、规范实施。具体而言包括:

1.1组织建设

产品碳标签认证需要发改、质监、工商等各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可成立碳标签推广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碳标签推广认证工作的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检查督促、信息沟通等;同时,设立具体的工作内容与目标,确定试点行业企业,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工作开展。

1.2制度建设

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明确碳标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主要行动、重点工程等进行规划;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解决碳标签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的评估。

1.3舆论建设

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碳标签认证工作对中山市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意义,使得企业和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支持碳标签认证推广工作。

2企业方面

企业是碳标签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企业对碳标签项目的组织和参与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碳标签制度的推广程度。具体而言,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2.1碳标签示范产品建设

通常而言,碳标签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依托,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的测度与认证而形成的。因此,企业在碳标签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先从部分产品/服务着手,例如选取销售量大、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先期进行核算,自行设计或依托相关研究/咨询机构推出相关低碳标识标签,并在该产品/服务上给予加注,塑造积极正面的企业低碳形象,以赢得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支持。在示范效应形成之后,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产品/服务类型,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

2.2供应商参与实施

要科学有效地实施碳标签,离不开上游的供应链的积极参与。企业可以“碳标签”为据点,积极号召上游供应商提供企业或某一产品的物耗、水耗、能耗等数据,并进行相应的碳核算和碳足迹核算,甚至提供核算相关认证,以便进一步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核算工作,生产符合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品种,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3宣传引导

碳标签是企业主动披露产品碳排放信息的方式之一,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宣传,以形成更好的市场效应。为此,企业可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签标识基础上,通过广告宣传、低碳产品促销或相关展览展示等多种方式结合,培育、营造低碳消费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

3协会与组织机构方面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整体的代表,通过发挥协会的综合实力以及协调能力,从而减少单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效率。具体而言,在碳标签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行业协会可在与企业的充分沟通、调研基础上,协助企业梳理碳标签实施的基本流程,总结碳标签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关键节点、形成应对建议,并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便有效推动碳标签的实施;另一方面,协会亦可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沟通,把企业实施碳标签可能面临的难点问题积极反馈,为政府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支持,为碳标签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建言献策。

组织机构是指有别于企业和协会的、具有独立法人的提供低碳咨询的专业服务机构。专业咨询机构因其在低碳领域的人才优势以及服务的专业性,在碳标签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可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如社会低碳能力建设培训、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指导、减碳环节识别及降碳解决方案、碳标识设计及低碳产品市场宣传、营销方案建议等。

4消费者方面

消费者是碳标签推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对碳标签的响应程度,可反作用于生产商、经销商甚至是政策的出台者与制定者。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的认同与追求程度,可进一步影响低碳标识产品规模化的生产程度以及碳标签制度的推广速度与程度。但就目前而言,由于低碳消费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从消费者的低碳产品需求侧到企业供给侧的低碳转型发展,仍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低碳消费市场的有效培育等。

总而言之,在全球变暖及环境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发展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是大势所趋,需要通过法规及市场驱动来促进低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产品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制度的实施正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尽管目前在碳标签推广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只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协会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培育和发展好低碳消费市场,充分发挥碳标签制度的撬动作用,企业和社会的低碳转型势必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碳中和的认识篇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详细了解湘潭市的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这三所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的基本情况。可知高校学生在“低碳体育”意识方面比较缺乏而且在这方面考虑也少,因此需要向学生灌输“低碳体育”的理念和要求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从而促使这种意识的建立。

关键词:湘潭市;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

前言:在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专门讨论人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涉及到人类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要走“低碳”之路;从现今的新闻热门话题“低碳”、低碳经济”等由此联想到在体育领域也需走“低碳”之路。“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鉴于“低碳”、“低碳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把“低碳体育”定义为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体育模式,根据人类社会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供零碳的体育运动场所等目的,在体育的各方面都实行低碳化处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湘潭市的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三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从这三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400人作为调查对象,以这三所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向40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25份,回收率为813%,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23%。

1.2.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和访问的调查结果通过应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为本文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1.2.4逻辑分析法: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系统地逻辑分析,得出见解与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湘潭市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的基本状况

2.1.1湘潭市高校学生了解“低碳体育”这词内涵的情况

关于湘潭市高校学生了解“低碳体育”这词内涵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占有的比例是753%,了解一点占有157%,了解很多仅占有9%,这三个比例来自表2-1;由此说明大部分湘潭市高校学生根本不了解“低碳体育”的内涵,也反应出“低碳体育”这词在湘潭市高校学生的讨论话题中涉及的很少。

表2-1湘潭市高校学生了解“低碳体育”这词内涵的情况

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总计平均百分数

n%n%n%n%

根本不了解767672727878226753

了解一点15151818141447157

了解很多99101088279

2.1.2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校园体育生活中灌输“低碳理念”的情况

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校园体育生活中灌输“低碳理念”的情况其调查数据结果分别是:有必要占有603%,没必要占有16%,无所谓占有237%。由此得出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应有必要在校园体育生活中灌输“低碳理念”,从而就需要学生能在校园体育生活中经常谈论到“低碳体育”这方面的话题,让大家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意识及发现从而能更多的了解和学习校园体育生活中的“低碳理念”知识,同时也能感染自己周边的人去更多的懂得、更深的理解“低碳体育”。

2.1.3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需要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的情况

从表2-2中显示,在需要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方面,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必需要,其占的比例是85%,无所谓占有9%,不需要占有6%,由此看得出湘潭市的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是有必要的,从而通过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更能意识到体育也是需要“低碳化”、“环保化”的重要性。

表2-2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需要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的情况

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总计平均百分数

n%n%n%n%

必需要85858787838325585

无所谓10108899279

不需要555588186

3.结论

湘潭市高校学生对于“低碳体育”这词比较陌生而且对其的理念和知识也不够了解,在这方面有待提高。湘潭市高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校园体育生活中灌输“低碳理念”和需要养成“低碳体育”生活习惯所占比例较高,有助于高校学生“低碳体育”意识的提高。(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参考文献:

[1]王仕军等.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南京陆军指挥学院.2009.05

[2]杨韶华.什么是低碳经济[n].经济日报2009.19

[3]汤家礼.你的生活低碳了么?[J].环球观测站.2005,39(8):80-82.

碳中和的认识篇6

关键词:低碳意识;化学教育;温室效应

中国面临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化学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形成低碳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气候变化、低碳与我们的距离

有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mm。其中,天津沿岸为196mm,上海为115mm,辽宁、山东、浙江上升均在100mm左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地图上缅怀沿海城市那曾经的辉煌了。

即使你不懂气候变化、低碳,但你一定知道从降生开始都要呼吸,那么你就在制造二氧化碳……近些年,新闻媒体宣传节能减排、全球气候变暖。很多人认为这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低碳减排与我们息息相关,这里的“碳”主要包含有地球大气中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而这六种气体产生自碳基能源,即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

二、化学中存在的低碳意识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诸如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总之,化学可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目前认为,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也就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方面是降低石油、煤等的使用,用新的清洁能源替代,另一方面是提高石油、煤等的利用率。再者,当前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等都已经是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是势在必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初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低碳意识培养的途径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必然会涉及水资源、空气污染、清洁能源等问题,这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使命――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1.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低碳意识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大量砍伐森林,已经引起了气候的一系列变化,而现在出现的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极端的灾害天气等无不与之相关。

通过理论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不得不做的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低碳意识的目的。

2.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渗透低碳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就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进行低碳意识的教育。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已不足以完成其中的教育任务了,因此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起来,达到目前教育赋予的责任,是现代教育的义务。目前“微型化学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即是一种成功的案例。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等目的,也能够有效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低碳从某个角度讲就是碳“零排放”,一方面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另一方面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物充分利用。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可以从减少自然资源运用……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对低碳意识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3.在化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强化低碳意识

通过化学课程设置的特别性,利用课内外设置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从课外的生活中收集有关低碳的素材或者案例进行低碳生活宣传,强化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例如,联合国亲善大使周迅的行动:“我在2008年里飞行里程约15万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约20吨,捐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树苗238棵。”利用“明星”效应在学生心里打上低碳意识的烙印。让学生结合有关数据计算出自己或者自家的碳排放,从而使学生对低碳有形象的认识,同时引领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低碳生活。

此外,结合化学课程设置的课内外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当地河流与湖泊水质、资源利用、政府政策等进行考察调研。根据发现的问题开展环保与低碳宣传,以唤起民众的低碳行为意识。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就与低碳意识不无关系,即可让学生从此方面开展低碳宣传,让更多民众参与到低碳行为中来,为低碳生活出一份力。

总之,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候,转变生活方式、实行低碳生活、推行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最佳选择。化学由于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低碳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低碳意识。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白海军.碳客帝国:碳资本主义和我们的圣经[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3]低碳经济课题组.低碳战争:中国引领低碳世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碳中和的认识篇7

【关键词】低碳消费;问卷调查;长株潭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lowcarbon)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低碳消费是一种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消费。消费者作为实行低碳消费的最小单元,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许多消费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低碳消费对于自身生活及城市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已从日常小事入手,开始培养科学的消费方式。但不容否认的是仍有部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概念比较模糊,“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观念仍然存在。面对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已经成为建设两型社会,保护蓝天碧水的必要举措。有鉴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长株潭消费者低碳消费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旨在为促进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生产、建设两型社会提供参考。

二、调查设计与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在2014年5月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长株潭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知和态度、了解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实践情况以及影响低碳消费实践的因素等方面。样本选择上,我们选取了长株潭地区人流量大、商业繁华的10个商圈(具体见商圈分布),每个商圈驻点通过街头拦问的方式调查50个消费者,共访问500名消费者。样本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本次调查回收的问卷共500份,剔除掉前后矛盾以及填写错误的问卷,统计出有效问卷486份,问卷有效率97.2%。数据统计处理采用excel软件。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消费者对低碳消费持有积极态度,但低碳概念的认知比较欠缺

调查表明,对于“低碳和您的日常生活关系大吗?”和“了解低碳理念后,您会积极响应低碳消费吗?”,调查结果表明,68%的消费者认为低碳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说明他们对低碳生活的支持度较高,有27%的消费者觉得自己的生活和低碳“在某些方面有点关系”,而认为“关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只占5%;另外,对于在理解低碳理念之后,有80%的被调查消费者“会响应而且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践行低碳消费,不过也有14%的消费者选择了“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更有6%的消费者选择了“不会,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这说明消费者对低碳消费持支持的积极态度,意愿上也希望践行低碳消费。

另一方面,81%的消费者通过各种途径只是听过或是知道低碳消费的少数内容,这些消费者还将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几个概念混淆起来,也基本未听说过碳足迹、碳标签等新名词。而只有19%的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相关含义和内容较为熟悉。对于“低碳消费是否会降低生活质量”,49%的消费者认为不会降低生活质量,30%认为会稍微降低,21%认为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这说明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人们对于低碳消费的认识并不深入,绝大部分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仍然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广泛宣传、普及低碳消费知识。

(二)低碳消费实践度不高,是否实施低碳与个人收入和产品定价关系密切

1.日常生活习惯的低碳消费实践分析。

我们选取与消费者日常生活习惯相关的问题,如“是否经常使用环保购物袋购物?”、“是否对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后拨离电源?”、“是否对家庭生活废水二次利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8%的消费者都“能经常使用环保购物袋”,也有42%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为了方便而用一次性的购物袋;在使用完电子设备充电器完成后,63%的消费者“主动自觉拔离电源”,也有24%的消费者“偶尔能做到”,不过也有13%的被调查对象“做不到”;对于家庭生活废水的二次利用,有超过70%的消费者“不能做到”,位居榜首,不过也有25%的消费者“能做到”,也有5%的被调查对象“从来不做”。上述调查结果说明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低碳消费实践度较低,很多的低碳实践取决于是否会影响自身正常生活,是否方便、省事、省力。

2.购物方面的低碳消费实践分析。

有关“您购买东西是否会选择低碳节能型?”、“如果购买低碳产品,在对比同类普通产品,您愿意付出多少额外费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购买低碳节能型产品,“经常购买低碳节能型产品”的消费者占到41%,比重最大,“有时选择购买低碳节能型产品”的消费者为31%,“偶尔购买低碳节能型产品”的消费者占28%;那么对于购买的低碳节能型产品价格高出普通产品的“10%以下”,有54%的被调查对象能够接受,而价格“超过10%~25%”的,35%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当然价格“超过25%",只有11%的消费者愿意支付。居上所知,要引导人们采取低碳消费实践除了宣传教育外还需要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控制,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实施低碳生产,以低碳产品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消费,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低碳消费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因素的考虑决定了低碳消费的普及程度

调查消费者践行低碳消费影响因素时发现,选择经济因素的人数占59%,其次是社会氛围占27%,个人意识占12%。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关注和选择程度。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们收入两极分化较严重,多数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选择低碳消费行为。

对于低碳消费没有普及的原因,33%的消费者选择是对概念不了解,没有养成低碳消费习惯,其次是政府引导不够,消费者不知如何实践,占到27%,还有错误的消费理念影响了消费行为,占到19%。在此,我们必须承认低碳消费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仅仅依靠部分社会群体、企业和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消费者必须从自身出发,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低碳消费理念,并采取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调查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对于长株潭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现状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知道“低碳”的人数较多,但清楚其内涵的人较少。随着近几年宣传力度的加大“低碳”一词已经深入广大消费者的心中,但是对低碳内涵了解深入的人所占比例有限,而且认识上还存在一定误区。此外,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对倡导低碳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在日常消费实践中并没有体现低碳消费理念。

其次,企业对低碳产品生产投入不足,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相关产品种类极为有限,而现有的低碳产品价格偏高,同时我国低碳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和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导致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可靠性存在疑虑。另外,低碳消费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各种媒体传播,需要丰富其他途径推广低碳消费理念,如可以加强政府宣传引导。

五、对策建议

消费者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共同配合,在多方的共同推动下推广低碳消费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构建生态、文明、健康的低碳消费方式。

(一)政府发挥指引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消费者和企业低碳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长株潭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全民低碳消费意识,深入普及科学的低碳消费知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消费者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需要通过大众媒体、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面向消费者宣传“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等理念,增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刺激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问接促进低碳零售业发展。其次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应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实行低碳化生产,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高效利用能源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企业发挥自主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在生产和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绿色环保和低碳革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节能、减排生产。此外,企业也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购买产品时有所选择,才能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战略。低碳产品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成本,使价格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三)消费者应该更新过时的消费观念,广泛参与低碳消费

居民应强化低碳消费理念,树立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为耻,以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为荣的思想意识。加强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践行低碳消费方式。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而且要兼顾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具体表现为减少便利性消费,拒绝高能源消耗;减少一次性消费,增强低碳和环保意识;减少奢侈性消费,避免大量消耗能源;减少高热量饮食消费,推崇膳食平衡等。

总之,发展低碳消费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模式的革命,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在低碳消费理念的指引下,消费者选择低碳消费方式,践行低碳消费行为尤其关键。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共同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10).

[2]杜威.基于低碳意识视角下的低碳消费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赵敏.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2).

[4]刘华容.关于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4).

[5]马振涛,胡建国.低碳消费政策分析框架与消费行为[J].生态经济,2015(9).

碳中和的认识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廊坊高校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逐渐被世人广泛认识和接受。它是倡导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消费的生活。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但是大学生们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具体行为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效探索引导大学生选择低碳生活、宣传低碳生活,使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让他们更好地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低碳认识上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有85%的大学生熟知“低碳环保”的概念,但是对“低碳生活”内涵模糊不清。另外,很多同学认为推行“低碳”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8%的大学生对减少碳排放非常关注,他们不仅自己过简单的低碳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非常注意减少碳排放并能够向周围的人做宣传;有16%的大学生认同碳排放会带来气候恶化、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等不良影响,且正在采取行动减排;有70%的大学生觉得应该减少碳排放量,但自己并没有采取行动,其真正原因还是未对低碳引起足够的重视;有6%的大学生不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有关系。

2.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受访者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度高达98%,但是,在实践方面,只有7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低碳生活”理念付诸实践,也就是说还没有将低碳意识于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比如在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和一次性筷子等物品时,只图一时方便,又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攀比的心理,他们把购买高档商品看成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幸福生活的象征。因而在青年大学生中出现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和面子消费等消费行为,这就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低碳生活应该体现在生活细节上,需要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坚持。

3.低碳责任意识上的问题

调查中不难看出,现在大学生在力所能及的低碳行为上,都能够起到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碳排放。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主动向他们身边同学、家人及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进行低碳传播的并不多,在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环境,有58%的同学选择观望或认为无所谓,只有42%的同学会积极制止。可见,很多同学虽然自己十分注重环保,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他人宣传,或者对他人的破坏行为不敢制止。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实际上,“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种环保意识和生活理念,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4.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低碳宣传上,学校做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因而学生了解的也相对很少;二是低碳配套设施差,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应有的低碳意识与校园内低碳生活必备的生活设施不同步,造成实施难。校园内很多低碳生活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想实行低碳生活的学生力不从心,这是导致不能低碳的直接原因;三是高校缺乏制度和机制建设。由于没有建立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因而难以明确减排目标、策略以及实施体系,学生很难在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上有所作为,使得建设低碳型校园往往成为口号和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专业知识

现在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低碳生活深层次理解,不选择低碳生活的学生表示,他们不坚持低碳生活是因为缺乏对低碳生活专业知识的了解。应使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低碳、深入低碳,合理全面地宣传推广低碳,让低碳生活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指导,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低碳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校园内能源单一化

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高校能源主要是电能和煤炭,而这些能源消耗过程中都会出现大量的碳排放,并且在能源的利用上也往往是效率很低,造成这种高能耗、高浪费、低效率的现象。这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起到一种反面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低碳行为。

3.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大

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了解途径上,也仅限于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学校教育和环保宣传部门了解得很少,这说明低碳政策的宣传或者广告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4.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开展低碳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而制约学生参与低碳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校园低碳环境的短缺。在调查的一些高校中依然有不少教学楼、餐厅、厕所等公共场所使用耗电量巨大的白炽灯。在高校公共浴室里,部分高校使用的是传统的阀门开关,学生在洗浴过程中一直使用最大水流量进行洗浴并且洗浴时间很长,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推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策略

1.大力宣传

针对目前高校低碳宣传流于形式,只浮于表面,参与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够强的特点,高校应把低碳知识普及作为学生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使每个学生清楚明白“低碳”生活的内涵。利用校园网、校内刊物、广播、宣传橱窗,开设“低碳生活”栏目,宣传介绍“低碳”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环保形势、国际和国外大学的先进做法等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加强对低碳的理解;举办“低碳经济与生活方面”的培训班和讲座,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观念,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将“低碳环保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层层推进,不断增强学生“低碳”的认识,逐渐增强学生低碳环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大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2.行为引导

通过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体验对比等形式,对照低碳生活方式,找出自身与其不相一致的行为习惯,并加以改进,并通过自身示范、宣传扩大影响,辐射到家庭社区。在具体的行为上,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性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构建低碳科学的消费观:少打车,多乘公车、地铁、电车或骑自行车;多吃素食少吃肉;集体去教室学习,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开空调时门窗关闭,及时关闭显示器,对水进行二次利用,选择环保节能型商品;双面用纸或多用电子邮件等无纸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避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重复使用塑料袋、笔杆等;垃圾分类是为了使资源能够被合理地分类回收并循环使用,而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校园内不定期开辟跳蚤市场,让旧书籍、生活用品得到再次使用。

3.文化带动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低碳行为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使他们的低碳行为和习惯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把大学生低碳生活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培养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大学生低碳的文化节,充分发挥环保社团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低碳环保交流会、低碳生活研讨会、低碳行为评比、低碳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如校园网络、学校广播、校刊杂志等传播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低碳教育,在校园形成浓郁的低碳文化氛围。学校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寝室低碳评比、教室低碳调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等,围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细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的主题,自觉地节电、节气、节水、节纸、节油、节粮、节约办公用品,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现象、污染事件,把绿色学习、低碳生活变成每一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携手营造“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碳中和的认识篇9

兰州市是城市污染相对严重的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在市民中的接受和传播现状尤为重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低碳理念在市民中的了解、接受和传播各阶段的情况,以便为低碳生活的推广提供一些事实性材料。

研究设计与资料获取

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是怎样的呢?他们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这种认识的?有效的宣传方式有哪些?政府和大众媒体在宣传低碳理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为回答这些问题,2010年11~12月笔者以兰州市城关区18周岁(含18周岁)以上的市民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到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7.5。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分析调查结果。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240名市民对低碳生活的总体认知状况,包括态度、了解程度和途径;第二部分调查低碳宣传状况,主要从传者、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

实证分析

(一)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1.了解程度不一,总体有一定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有一定了解,仅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非常了解,仍有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低碳生活”不了解。

2.主要通过媒体宣传、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了解低碳生活

在所有的了解途径中,选择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和广告、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这三种途径的人数最多,分别占83.5%、45.2%、24.8%。从环保机构了解低碳生活的比例仅为8.2%,可见环保机构对此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此外,人际传播的作用不明显,家人朋友之间对此的交流比较少,可见低碳生活还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而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手机在人们了解低碳生活方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仅有3.2%的受调查者通过这一途径了解低碳生活。

3.对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持赞成态度,但仍有疑虑

绝大多数受调查者对低碳生活这一生活方式持赞成态度,仅有9.1%的人持无所谓态度。而在对执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时,只有约1/3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执行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水平,有20%的人表示不确定会不会降低,认为可能会降低与可能不会降低的人数基本持平。

(二)低碳宣传

1.低碳生活的传播效果

霍夫兰在《说服与传播》一书中指出,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承认一个事实,一个人并不会注意每一个遇到的信息刺激。理解,承认另一个事实,即信息如果过于复杂或模棱两可,将不能被目标受众所理解。①同时信源的可信性影响着传播效果。②

虽然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与低碳生活相关的事项,但这并不代表着人们会把听到的告诉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事情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或者是觉得事情本身没什么重要性,因此也就没有二次传播的价值。就受调查者对与低碳相关的事项听说情况来看,虽然人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些事项,但是选择将自己听说过的这些事项和朋友家人谈论的人数还不到30%,明确表示不会向家人朋友提及的人数却占到将近20%,近一半的人选择可能会向家人朋友提及这些事项。这就表明,低碳传播有待加强,这与低碳的宣传息息相关。

赖特的“四功能说”中强调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功能,即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③但在对人们日常接触较多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关于低碳宣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6.8%的受调查者表示大众媒体的宣传一般,认为这方面的宣传很少的比例占7.4%,还有3.9%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注意过,认为宣传比较多的不到40%。因此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对于低碳生活的宣传做得还不够到位,大众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作用,也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人对低碳生活不了解。

2.低碳宣传的传播渠道

低碳宣传的方式和措施多种多样,其有效性也不尽相同。在此次调查中,调查者对常见的方式和措施进行了分析:

(1)总体看来,最有效的三种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宣传、组织低碳的相关活动和报刊的宣传。组织学习班、进门入户宣传、传单和横幅这三种方式选择比例最低,可以看出宣传可行性不高。

(2)在保障低碳生活被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执行的措施中,近一半受调查者选择“组织多种宣传方式”和“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监督体制”。此外,选择“国家制定政策和奖惩制度”的比例也较高(20.4%)。出台专门法律以及市民之间相互鼓励监督都不能保障低碳生活被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执行。

3.政府在低碳宣传中的角色

在调查中,81.8%的受调查者表示政府有必要号召市民执行低碳生活,认为在宣传低碳生活中政府的作用可有可无的比例,与明确表示政府没有必要号召市民的比例基本持平,都在10%左右。此外,调查者也对认为政府没有必要号召市民执行低碳生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66.7%的受调查者认为低碳是要市民身体力行的,政府不是执行主体,市民才是;28.6%的受调查者则认为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内容空洞,都是口号性的,对于市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4.7%的人认为是否执行低碳生活完全是个人的态度问题,和政府是否宣传无关。因此,可以看出在低碳宣传中,政府的宣传是有必要的。而在低碳的执行中,市民才是主体,是否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完全看个人,政府宣传与号召只是外在因素。

结语

对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认知层面来看,人们对低碳这一概念已较为了解,但仍存在概念认识不清等误区。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媒体宣传和广告、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了解低碳生活的,说明这三种方式关于低碳生活的宣传较多,同时也表明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

(二)在传播渠道中,最有效的三种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宣传、组织与低碳相关的活动和报刊的宣传。此外还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比如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奖惩机制。从传播效果来看,大众媒体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不够到位,目前的宣传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低碳理念在人际传播中的效果欠佳,一些居民缺乏低碳意识。

(三)从宣传主体来看,政府的宣传是有必要的,但宣传策略不够灵活,内容较为空洞,与人们生活缺乏实际联系。此外,环保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作用。

注释:

①熊澄宇:《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碳中和的认识篇10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围绕低碳消费的命题已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探讨:①低碳消费的含义。陈晓春、谭娟(2009)等认为低碳消费包括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②低碳消费的意义。张一鹏(2009)认为,低碳消费的广泛实施,将从根本上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做出贡献。③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认为,低碳消费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低碳消费则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锁定效应等。④推行低碳消费的对策建议。李胜、陈晓春(2009)分析认为,在形成低碳消费方式中,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分别发挥引领、主导、积极推进和广泛参与的具体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位一体”化的监管体制(刘敏,2009)。

本文试图通过对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分析、揭示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至于人文环境,“人文”是个不甚明确的观念符号,游离于许多概念的边缘,各学科对它的界定颇有歧义。从研究文献看,将人文因素引入经济史和消费史中的一个变数来考察尚不多见。在此,我们对人文环境作一简明的界定———人文,即有关人的文化和文明(朱杏珍,2006)。人文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系统中各种能够反映文化价值内涵的事物的集合,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可理解为低碳消费生存的积淀在特定区域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的社会文化形态。低碳消费体现了消费主体的一种心境,其实质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消费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低碳消费是众多消费主体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人文环境是其发展深化的深层内因(仇保兴,1999)。从广义上讲,任何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某种相对应的文化沉淀的结果。低碳消费的存在和发展受人文环境的约束,只是这个结论的一个新注解。

三、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政府的消费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之中(傅正华,1999)。

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2003年了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澳大利亚在2007年批准了《京都协定书》,在2008年又了酝酿已久的《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日本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2004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胡鞍钢,2008)。我国制定的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因此,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改大排量轿车为小排量轿车甚至采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消费品)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四、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转贴于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五、科学素养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Balderjahn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4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3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J].新华文摘,2009(13)。

[2]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3]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6]朱杏珍。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J].经济管理,2006(2)。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Gutman,Jonathan.ameans-endchainmodelbasedonconsumercatego-rizationprocesses[J].Journalofmarketing,1982(2):60-72.

[9]Richins,m.L.Specialpossessionsandtheexpressionofmaterialvalues[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4(21):522-533.

[10]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J].科学学研究,1999(1)。

[11]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Dubois,B.&Duquesne,p.themarketforLuxuryGoods:incomeversusCulture[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2(1),27:35-44.

[13]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14]王兆峰。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