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重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6:13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诗歌学习;情境教学法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后,现代诗歌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然而现代诗的形式比古诗词自由,诗歌内涵更开放,意象的经营重于修辞,这就造成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能一下子很难进入诗境,也给教师教学现代诗带来了难度。所以创设诗歌情境,通过朗读体悟、深抓意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十分有

必要。

一、现状初探

1.偏离文学

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遮掩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文学自身的认识,过于重视对诗歌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解析,而不是对其自身文学性、语文性的探究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诗歌鉴赏的课程变成思想教育课程,使诗歌教学脱离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比如以往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对现代诗歌自身的文学性展开研究。

2.体验缺失

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最热衷的手段就是记忆全文、背诵释义。这样做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不利于学生欣赏品位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诗歌文化的真正普及,渐渐学生会失去读诗的兴趣。如在品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以往我经常要求学生揣摩情感变化,把握感情基调,然后根据情感线索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却不注重详细体悟真情实景。

3.难以入境

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和对诗人创作手法风格不熟悉,导致诗歌阅读困难等现象。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写于1942年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国破家亡背景之下诗人内心的悲恸之情。

二、披文入情

1.抓住意象

情境设置主要是要求教师抓住诗歌的意象营造意境进行深入的研讨。例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我将这一堂课的主题定位为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内在意境有一个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内在诗韵,教师抓住诗节中“油伞”“斗笠”“帘子”“蓑衣”等有意蕴的意象,配乐朗读这一小节,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加以描述。教师用自己的朗读带学生进入了富有江南气息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还原诗歌营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有个学生就说: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一个穿着素衣的小孩,拿着油纸伞在青石白瓦的小巷里与春雨嬉戏。这是多么有意境的氛围啊,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过了一回小诗人的瘾,将课堂诗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这种情境还原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中体悟诗歌的美好,爱上读现代诗,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深化朗读

现代诗虽不像古诗那样极重视音律、节奏整齐、声调和谐,但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情趣也是最直接的好方法。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要想还原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浓郁的爱国思乡之情,学生读时就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深深浅浅,控制好节奏,突出重音。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读的时候将那种浓浓的愁情寓于心中: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然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

3.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所处环境进行创作,教师在课上可以结合诗人自身的特点进行讲解,也有利于具体情境的创设。例如,我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课外研读了很多郑愁予的诗歌,了解到诗人郑愁予是台湾现代诗人中最早在现代和传统的合奏中做出成绩的人。其诗歌创作因保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他虽然也有对西方现代诗的移植,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悠悠的古典意蕴是他诗歌不变的底色。于是在确定了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特点这一主题之后,我再精心研读诗歌,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和诗人的成名作《错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境。

总之,情境设置不仅是一种授课方法,更是一种体会现代诗歌的重要艺术。恰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可以为学生和现代诗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真正地激活现代诗歌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2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亲身经历和目睹这样的诗歌教学现状之后,我结合近几年对诗歌教学方法的摸索尝试,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现提出“吟诵,体验,研习,改创”诗歌教学模式,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吟诵。吟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策略。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音乐美就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吟诵诗歌时,我要求学生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小声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句读;这是学习诗歌的最起码的一点,先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能够识字。第二步,大声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音韵,注意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从声音的轻重,语调的缓急,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指导学生,这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步,吟诵诗歌。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诗歌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感情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来吟诵诗歌,这可以使学生自由自主地理解把握诗歌。我在教学《氓》《蜀道难》《登高》时,让学生先吟诵诗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诗歌教学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情感,我们都是愿意把现成的教参的答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一直使学生处于接受的被动位置。学生的不参与直接导致了诗歌教学的失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诗歌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体验是吟诵的升华,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找准切入点。在教授《蜀道难》时,我让学生从找出诗中相互照应的句子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且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危;在教授《登高》时,我让学生找准表示作者情感的词“悲”入手,体验诗人的悲伤情怀。

3.研习。诗歌的研习主要是学生在体验把握作者的感情之后,对诗歌进行的有效解读,包括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赏析,语言的品评以及技巧手法的赏析。诗歌的研习应注意整体解读与特色解读相结合。诗歌的整体解读有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有时需要知人论世,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解读诗歌。

诗歌的特色解读一般是对本诗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或者是同一诗中本句区别于其他诗句的地方进行的有效解读。比如,《琵琶行》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在于诗中对音乐部分的描写,那么我们就要重点赏析这一部分诗句,看诗人如何描写音乐。这就涉及到语言、手法、情感等内容。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蕴情感,就很值得揣摩推敲,我们就要对其进行重点研读。

诗歌的研习在组织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以教师的辅导为辅,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读、品、研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4.改创。诗歌学完后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意犹未尽而“蠢蠢欲动”,提笔赋诗。当然我们不主张我们的学生全部会写诗作赋,但适当进行诗歌改创对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有着积极的意义。

史建筑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常常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创。他称之为“文本变奏”。他的学生将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改创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朝青丝,暮白首,无奈饮尽杯中酒。韶光流,志难酬,吾欲从头,天时不留。过!过!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让学生用诗歌进行过改创,不过学生更喜欢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改创。在学了《琵琶行》之后,学生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改写为:“傍晚,浔阳江头。漫山荻花随风起舞,吹散的白花斜躺在红枫叶中,红色中点缀的白那么醒目,那样凄凉。远处山无生机,近处江水悠悠。我的心情犹如这江,这山。”虽不是上乘佳作,但常练定会有更大收获。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3

一、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教学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漠化。很多诵读难以出彩的教师在处理古代诗歌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把诵读边缘化、符号化,一般只在上课前、下课前,机械地让学生齐读原文,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连这种形式化的朗读也省略掉。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已经成为很多中学教师诗歌教学课堂的特点,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接受能力的弱化、钝化甚至退化。教师重视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解读,轻视诵读的个体化、个性化,这对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诗歌作为纯文学,负载着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学往往是穿插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代诗歌教学和现代散文、古文、新诗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混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临时安排古代诗歌教学的顺序。有的教师甚至把古代诗歌作为学生假期背诵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背过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安排的规律性很难为一般中学老师所认知,古代诗歌成为填补教学缝隙的“边角料”。

3.古代诗歌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在中学课堂上,古代诗歌学习的单一化现象特别突出,不论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抑或怀古咏史诗,也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其教学模式和解读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非常狭窄。课堂上对诗歌解读更多地是重视技巧分析,轻视生活化还原。中高考对诗歌考查内容的模式化与单调性,导致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古代诗歌教学逐渐显现出刻板套作的疲态。

二、针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探析

1.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对诵读的轻视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诗歌教学的功利性,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讲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文学常识”。对诗歌的朗诵和吟诵关注度不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诗无歌”“有作者无读者”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读诗对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见效缓慢,重视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观感悟。另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课余时间的吟诗活动形同虚设。

2.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成因复杂。首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一般由语文老师来承担,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诗歌教师,所以,诗歌教学受到教师个人素养和偏好的制约。其次,即使有的教师诗歌素养比较高,但没有设立相应的校本诗歌课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诗歌教材。虽然高中阶段《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不错的中学生诗歌教材,但其选修的地位无疑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热情,更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对必修文本中诗歌诗歌篇目的研读。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3.诗歌本身短小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学习的难度不大,这是古代诗歌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内容的简单化使得师生对诗歌学习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另外,古代诗歌学习的媒介贫乏,也是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中学古代诗歌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学习诗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意境、技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者是诗歌教学的三驾马车,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会让课堂逊色不少。

1.诵读是源头活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是诗歌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师的范读与指导阅读,学生的试读与品读,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诗意的课堂之中,不但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更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朗诵和诵读技巧,也可以成立诵读社或吟诵学会,增加学生诵读机会,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诵或吟诵场景下自觉增进对古代诗歌的探究意识。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专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另外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写诗歌教材或诗歌读本。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尽可能保障诗歌氛围。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开掘诗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铃》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气氛,学生无法沉浸在一种伤感的离别当中,怎么能体会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无穷魅力呢?意境是肥,营造好意境,诗歌的小苗才会在学生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3.技巧是锄耙工具,古代诗歌学习要懂得开发利用媒介力量。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这一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把握诗歌文本。笔者在执教《雨霖铃》一课时,曾采用诗歌改写的技巧,要求学生将这首词改写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其它词牌作品,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通过创办古典诗歌交流群或订阅古典诗刊的形式,展示师生习作,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技巧是锄耙,它能够起到有效解决重难点的作用,在诗歌学习中,适当运用技巧,能有效增进古代诗歌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4

【关键词】意象情境化自主性

诗歌、散文、小说等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诗歌不仅是重点,更可以说是难点。它不像散文和小说那样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就如华夏文明一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面对当今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日渐被淡漠的现象,诗歌的学习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一、“学诗难”的原因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引导作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对于诗歌的学习亦是如此,它是诗歌、学生和教师融会贯通的结果。放眼望去,当今“学诗难”的现象并不是无根可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诗歌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诗歌是古人用来记载事件或者抒情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的,由于当时年代久远,有些字词以及用语习惯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接轨,更无法去体会诗歌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再者,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用极少且有韵律对仗工整的几句话,表达作者的情与志。为了达到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作者往往会斟酌用字,有时单单一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字,我们通常称作“字眼”,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自身

“学为所用”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之一,现在我们学习都讲究一个实用性,对于诗歌,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没有实用性。他们认为诗歌对于他们只要记住出现频率高的名言警句就足够了,因为高考无非就考这些,可见,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三)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不把重点放在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他们不舍得多给些时间,他们往往是疏通诗歌的意思,课下背诵,这是很多教师诗歌教学的主旋律。他们看不到诗歌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成人”,诗歌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对于处在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亟待形成的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学习诗歌

对于诗歌的学习,我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作者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与志。那么,给我们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一)了解作者

诗歌是借助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那几句诗句,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比如说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么他的作品的情感基调大体可以跟着唐朝的兴衰来看,“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大多情感基调比较积极乐观,后期随着国家破败,多表现为忧国忧民、感叹百姓疾苦。

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了解了杜甫的大体的写作思想后,在遇到杜甫的诗作,看看其写作时间,通过大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诗歌的学习,把握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归纳总结,不仅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一餐之忧,还可以给学生“捕鱼”的方法,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作品,哪怕是没接触过的,也不至于整体偏离作者的情感,至少可以把握大的方向。

(二)把握意象

对于诗歌,意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一思一感都必须借助景物去表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描写这些景与物的词来感知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看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高昂的还是低迷的,看看景物的描写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品读诗歌就像是独木桥,一个一个的意向的衔接组成了桥,带领我们横越悬崖,跨过江水,达到指定的目的地。

下面我们分析一首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歌中,风是“急”的,猿是“哀”的,落木是“萧萧下”,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到作者是在感叹,甚至是在哀叹,在这种景物的描写下,整首诗的基调意境都是低沉的,我们是不可能从中读出喜悦、激昂的情感的。作者又通过“悲秋”、“多病”,最后直抒胸臆“艰难苦恨繁霜鬓”更写出了作者的凄苦、满腹苦闷。

(三)营造意境

诗歌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尽可能给予形象化。比如在学习整首诗歌之前,可以找几幅诗歌的配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在播放录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加深理解,借助具体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比如上面的《登高》,我们在进行诗歌诵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很形象地感受到有一个两鬓斑白、满脸愁容、身体羸弱的老人站在高处,望着滚滚江水,瑟瑟秋风吹散落叶的凄惨场面,这需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放飞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把自己换位为那个老人,自然而然可以很好地吃透这首诗歌。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5

一、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教学不宜采用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普遍对于诗歌的兴趣不大,教师如果在上课开始就直接进入诗歌的理解教学阶段,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无聊,难以接受。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个“过渡期”,让学生在“过渡期”就对诗歌产生学习的愿望。所谓“过渡期”就是教师结合课外各种资料对将要教授的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故事或者典故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最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开展这个环节,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诗歌相关的文学知识,还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首诗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为对相关故事感兴趣而产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苏教版7年级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教师先对诗歌《次北固山下》的作者王湾做相关介绍: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却偏爱江南春水,常常往来于吴楚间,《次北固山下》是诗人最有名的作品。教师在介绍诗歌作品时可以刻意地突出该诗歌的文学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接着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虽然王湾喜欢江南的春色和美景,但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面对江南美景和孤独的小舟,思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分析之后,可以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个“过渡期”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王湾的诗歌通常是以赞美江南美景为主,但是这首诗歌却有着淡淡的愁绪,同学们知道诗人的这种愁绪是什么吗?”这样的提问为理解设置了悬念。

二、为学生营造诗歌的意境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一首诗歌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略其思想之美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创造相应的氛围,营造与诗歌相应的情境来让学生酝酿情感,产生代入感。所以,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创造合适贴切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意境。教师可以利用绘画联想展示的方式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即教师让学生将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一一想象出来连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尤其是古代诗歌,诗人多数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

例如在古代诗歌《过故人庄》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场景,安宁平静的小山村被矮小连绵起伏的小山包围着,周围是青翠一片,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树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小村庄外,诗人走在山村小路上怡然自得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静谧美好。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营造诗歌的意境,烘托气氛。

比如在学习诗词《水调歌头》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同名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对诗词的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特别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该配上较为古典的音乐,通过我国古代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才能与古诗词较好地契合。比如二胡演奏的名曲《二泉映月》就能营造一种悠远而宁静的诗歌意境。

三、深入发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内涵是诗歌的精华部分。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诗歌情感的大致方向,查找并总结相关资料,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中很少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是等着读者自己发掘的。因此这就使得诗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细节,发挥主观能动性,揣摩诗人的意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6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的调查研究都显示,当前我国的高中生在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兴趣不高的现象,此外学生的阅读面也比较狭窄,没有进行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阅读古典诗歌作为爱好,很多学生甚至是被迫进行阅读,失去了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时存在一定的惰性,失去了创新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失去了兴趣所以变得十分的被动,很少同教师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迁移也受到了限制。长期下去,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功利

近几年来,江苏省在高考中加大了对于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变得比较功利,但是并没有使得学生养成自主背诵古典诗歌的习惯,教师也没有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背诵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都以教材和考试的重点为基础来展开教学,将教参中的重点知识向学生加以灌输,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记下来并且加以背诵,应付不同的考试。因此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学生背什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怎么去欣赏古典诗歌中的美,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

(三)教学策略单一

由于古典诗歌自身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简练,语义十分的跳跃并且内容也很含蓄,因此这就使得古典诗歌并不是那么的通俗易懂。再加上时代出现了疏离等,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时会产生情感上的隔阂,为学生的解读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在当前我国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对诗歌进行程式化的解读,教学的策略十分的单一,没有对教学的形式加以创新,忽视了不同诗歌中体现出的个性。由于诗歌具有独特的抒情性以及音乐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鉴赏教学时应该采取独特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高中教师普遍都采用诗句翻译、配乐朗诵以及意境营造等方式来展开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会对诗歌语言的灵气加以扼杀,从而降低了诗歌的审美情趣,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升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高中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一个客观的要求,由于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的庞杂,因此学生对于古典诗歌在理解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如果这时教师没有对教学进程加以掌控,没有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为学生加以梳理,在关键的地方为学生进行点拨,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还要充分地发挥出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就需要营造出平等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的人情体验加以唤醒,使得学生和教师同时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以及创新。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古典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向以及大量的留白,因此教师只有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能够在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表面语言来对感性的形象进行重构,进入到古典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激发出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熏陶。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李白豪放和飘逸的诗歌之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写一首中国风的诗歌,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李白欢乐背后所蕴含的悲愁和孤寂。此外在课下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古典的音乐,例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在校园内举办诵诗接龙以及吟诗比赛等,这样有利于对学生文学气质的培养。

(三)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产生了全新的教学资源,因此需要全新的教学方式和传播方式,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同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进行《别亦难》以及《月满西楼》等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开始时播放这些诗词歌曲,这样就可以通过旋律来对学生的心灵加以启发。教师在进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讲解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蔡琴的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7

设计

设计人:

题:牛津上海版广州教材7BUnit5poemsaboutlife(thefirstperiod)

型:新授

时间:40分钟

1.教材分析

7B第五单元主要内容为诗歌。Readinga所表达的情绪是消极的,ReadingB难度较大,因此选取了几首简短易懂,令人感到愉悦的英语诗歌作为第一时的教学内容,为本单元进一步欣赏、学习诗歌做铺垫。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英语诗歌几乎毫无接触,容易对学习英语诗歌产生畏难情绪,本时需要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欣赏和朗读英语诗歌的兴趣。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能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内在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发现英语诗歌特点并能补全英语诗歌中押韵的词。

能力目标

促进对诗歌的领悟理解能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英语诗歌的美,提高欣赏和朗读英语诗歌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欣赏和朗诵英语诗歌;

2)发现英语诗歌特点并能补全英语诗歌押韵的词。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尝试仿写英语小诗。

教学过程设计

Stagesteacher’sactivitiesStudents’activitiespurposes

1.warm-up

(1m)1)HavetheSslistentothesong“twinkletwimnklelittlestar”Listentothemusic播放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为欣赏小诗“twinkletwimnklelittlestar”做铺垫。

2.input

(12m)1)LeadtheSstofindouttherhymsofthepoemandthewaysofrhyming.

2)thenasktheSstothinkofmorewordswiththesamevowel.1)Findouttherhymsofthepoemandthewaysofrhyming.

2)thenthinkofmorewordswiththesamevowel.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英语诗歌押韵的特点,积累更多押韵的词汇,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HavetheSsfillintheblankstofitthepoem.3)Fillintheblanks加深对押韵的认识。

4)presentthepoem“theswing”4)appreciatethepoemandfindthefeaturesofthepoem.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发现诗歌的特点

2.intake

(14m)HaveeachgroupoftheSschooseoneverseofthepoemandtranslateandreciteit.

eachgroupchooseoneverseofthepoem,thentranslateandreadorreciteit.

通过翻译和朗诵,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

3.output

(11m)1)Havesomestudentsrecitethepoeminclass.

2)GuideSstofollowtheexampleofthefirstverseofthepoemandwriteatheirownpoem.1)Readthepoeminclass.

2)writetheirownpoems.

3)presenttheirpoems.1)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仿写小诗,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4.Summary

(1m)

?HaveSssumupwhattheyhavelearnedinthisperiod.

?akeasummaryofthisperiod.帮助学生提炼要点,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诗歌打下基础。

7.assignment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8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9

关键词:古诗语文教学意境情感语言古诗鉴赏

人教版初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169课,其中诗歌8课(古代诗歌7课),6册教材共入选29篇古诗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65课,其中诗歌12课,占教材的18%。以上数据表明,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不可小觑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做好古诗鉴赏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其思想轨迹,领悟他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1]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知人论世”已经成为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重要路径。比如说《将进酒》,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带学生了解一下李白深受“儒”“道”“佛”三家影响,在出世入世间几经徘徊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那么学生便能更好地把握住诗歌基调,理解作者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越、再转狂放的情感变化,从而更震撼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瑰丽,感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无奈,钦慕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冲天豪气中一览大河奔流,纵横捭阖的诗仙之气,体会作者最终归于“万古愁“的唏嘘。另外,了解作者也有利于学生自学、归纳和解读作品。比如说,李白的诗大都清新俊逸,杜甫的诗多为沉郁顿挫,李商隐的诗则是情致深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的情况。

二、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是诗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同时也包括了诗人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与想象空间。叶圣陶在《二十韵》中提到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充分说明了探寻意境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古诗中,“意”不能直接说出,而要借物表现,“境”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由意触发。因此,揣摩诗歌的意境又必须从意象着手,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挖掘其背后的内蕴,体会诗中的感情。比如秦观的《画堂春》,就通过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等残春景象,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采用“以读代讲”“适时点拨“的方法,领导学生分析意象、进入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情感,感悟诗歌之美。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些意象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运用和约定俗成,从而有了特定的意义。这些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应当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的。比如“东篱”,最初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被后世诗人反复使用,有了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又如西风、残照、落叶、枯木、冷雨、北燕等意象常见于悲秋之作,多用于抒发伤老、思乡、怀古等思想感情。

三、品读语言、体味美感

古诗短小凝练,却极富变化。饱含着多样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情感内涵、广袤的精神内核以及隽永的语言、诡谲的想象,显示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也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品味诗歌之美,先要品味诗歌语言,研究诗歌语言,又要从欣赏诗歌用字开始。古人对于用字向来严苛。以至于《朱子读书法》[2]中谈到炼字,甚至用到了“猛将用兵”和“酷吏治狱”。相传贾岛行在路上,偶然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不够好,在“推”和“敲”中几番徘徊,苦思不定,后来遇见韩愈,韩愈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大喜过望,当即定下“敲”字。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又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见诗人选字之精,炼字之难。在讲授诗歌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一字之差,相隔天地”的艺术妙境,感受诗人的匠心独运。另外,诗中惯常出现的运用典故、词性活用、句法变化和修辞手法,也是诗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感悟诗歌之美。

四、以意逆志,准确理解

《孟子万章上》[3]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直到今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仍是我们讲述诗歌、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意”,一般认为是读者之“意”;“志”,即作者表达的原意;“逆”,从常规来讲有三层意思,即接受、探究和反求。大致来讲,“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背离作品本来的意思。而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理会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原意。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这一赏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发展思维以及形成独特全面的视角。它的意义不仅局限在诗歌之中,还体现在诗歌之外。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呢?首先,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确,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比如李清照由于境遇与感情的变化,前期的诗多清新明快、后期则转入哀婉悱恻。又如盛唐的诗风豪迈壮丽、爽朗无比,晚唐的诗风却多了悲壮沉郁、愤慨哀伤。另外,一些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以作为学生“以意逆志”的切入点和依据。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锻炼思维,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它的“暗示性”以及对比、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它的绘画、音乐美又可以打开学生心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讲透诗歌、讲好诗歌,从而展现诗歌之美、发挥诗歌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南怀瑾:《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陈晓浒:《向学读书》,凤凰出版社,2014年4月版。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篇10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教学难度虽然不小,但是,在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看来,诗歌教学的程序都是一样的。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教师会让学生先读诗歌,并找出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再一词一句地进行诗歌的讲解,解决学生的问题。之后,让学生全体读诗歌,作业就是背诵诗歌。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健全发展,也没有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机会,不利于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

1.加强诗歌信息的把握

诗歌中所包括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信息,一种是隐性信息。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两种信息进行共同关注。诗歌的标题或者注释中一般都饱含显性信息,通过诗歌的标题,读者一般可以分析出诗歌的内容类型以及情感类型。从标题这样的显性信息入手进行诗歌鉴赏,可以明确诗歌鉴赏行为的方向,大大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而诗歌的注释往往会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不同的诗歌背景对应着不同的时代,也会对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的指向。而诗歌中的作者所选用的多种意象,就是诗歌的隐性信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进行诗歌鉴赏。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诗歌的题目以及诗歌的注释入手,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描述的主体是长沙,而作者是主席。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诗歌描述的大体方向以及主要的情感基调。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中所描述的意象,通过一点一点的探索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2.从特殊意象入手进行诗歌鉴赏

在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都会积累一些意象。在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殊且较为固定的意义,这些意象背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体,往往是某种情感的象征。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去选择诗歌中的意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意象积累的同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得到扩展,这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诗歌中,我们常见的意象有水与雨,这两个意象主要是表达愁绪,像李煜诗作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这样的喻意。而柳树往往是惜别怀远的象征,松、竹、梅、菊往往象征着高尚的人格。

3.关注具有真实道理的诗句的鉴赏

诗歌鉴赏不只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说理诗的鉴赏。虽然说理诗的数量不多,但无论是对文学发展还是对于学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李白、苏轼以及陆游的诗中,往往会出现具有哲理的诗句。教师要对这些诗句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可以将其进行积累与应用。像“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