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02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创新;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4(S)-0027-2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是使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来进行创新。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改进演示手段,演示方法或演示技巧进行实验创新

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所进行的,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也就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演示力的合成实验中,很多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一个方木板上固定三个滑轮,如图1所示:在p点固定一条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两条细绳,分别通过B、C两滑轮悬挂三个和四个钩码,画出拉力方向。然后只用一根细绳通过a滑轮悬挂五个钩码。这样就证明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我认为这种做法,效果不太好,可信度较低,思维有局限性。可将这些缺点列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的方法。我在做这个实验时,在黑板上边缘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钉了两颗铁钉a、B,直接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悬挂在铁钉上。然后叫两组学生(每组两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做一次实验,如图2、3所示。F1和F2是两把弹簧称拉动皮筋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F′是一把弹簧称将橡皮筋同样拉到o点时的读数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力的图示作出F1和F2的合力F,最后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利用自制教具创新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自制教具本身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平抛运动是学生接触曲线运动的第一个实例,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但水平分运动的情况课本上是通过频闪照片分析而得,在课堂上是无法演示的,因此我做了如下图4所示的平抛运动演示仪应用于课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演示器材结构如图4:右端上、中、下是三根完全相同的斜槽轨道,它们由两块竖直铁片固定。斜槽轨道底端水平,这是为了使小球离开轨道后做平抛运动。在斜槽轨道右端相同位置固定三个电磁继电器,三个电磁继电器的接线端用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两根接线柱上。底端也是用两块铁片固定在水平轨道上,并在铁片上标出刻度,刻度的零刻线在斜槽轨道末端,其目的是为了能直接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而水平轨道左端向上弯曲,则是为了防止小球在运动中运动得太远。

在平抛运动的授课过程中,竖直分运动是由两颗小球在同一高处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来演示。实验时让两个小球同时开绐下落,由于它们同时落地,可知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但水平方向的运动如何通过实验来完成呢?

首先将两根电线通过一个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将两颗小球放在中、下两斜槽轨道上,让电磁继电器吸住。然后断开开关,两小球同时下落,并在水平轨道上相撞。由于两小球通过斜槽轨道末端时速度大小是相同的,只是上面一颗小球做平抛运动,下面一颗小球离开斜槽轨道末端后做匀速直线运动。两小球相撞就说明它们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即证明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我又做了一次,只是这一次我是将另一个小球分别放在上、下两个斜槽轨道上,也就是改变了两小球间的高度差,两小球最后还是相撞了。因此充分说明了平抛物体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另外,由于水平铁片和竖直铁片上都有刻度,由刻度可知上、中两斜槽轨道的高度差为H1:H2=1:4。引导学生思考:只用一颗小球能否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呢?答案是可以的。其做法是先将小球置于中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1。然后再将小球置于上斜槽轨道,让小球运动,由水平铁片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2。因高度差H1:H2=1:4,故可知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t1:t2=1:2,因此,只要读出S1:S2的值就可知道,如果比值等于1:2,则也可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注入式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打破常规,多角度思考,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伽俐略的理想实验;牛顿推导万有引力定律时的“月――地检验”实验等。他们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常规,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已知加速度去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那么,我们能否反过来思考:在不计一切阻力的情况下,能否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呢?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创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重要性

数学教学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理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创新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

1.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压抑、束缚的状态,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积极主动地表达。同时,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单一,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

2.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自由地学习与表达

数学是非常关键的学科,教师、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教学结构的创新,在教学中恨不得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需要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创新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状态逐渐转化为主动状态,从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逐渐提升为求知的动力。同时,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新教学情境,将枯燥的知识融入一定有趣的情境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将声音、图片、文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一些难以操作的数学细节可以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用更广阔的思维思考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甚至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对于其他理科的学习具有关键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这些能力都会促进学生走向更高的层次。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上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4.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能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逐渐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创新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立.巧用激励性语言,开启学生智慧――例谈“激励”在数学教学片断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2(23).

[2]汪兰.关于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3

一、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培养。

在教育教学中,个性属于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个性培养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唤醒和激发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会存在差异性,因此个性培养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具体的培养内容包括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个性培养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个性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养成。二是个性培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三是个性培养可以构建大学生创造性的知识体系。

(二)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缺乏基本的教学实践经验。虽然在一些社团活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个性培养教育有所涉及,但缺乏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管理模式,因此,个性培养教学显得较为松散,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和价值。另外,教学激励措施发展滞后、教学评价不够科学、教学手段相对匮乏也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个性培养教育的现状,可以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具体目标。高等教育院校在教学之初就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规划,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自身的人生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步做好每一件事,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去对待所有的工作和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思想上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个性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个性培养除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以外,营造浓厚的氛围也是重要的培养手段。高校要把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提高到重要的高度来对待,可以形成校园标语或者校训,来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三是建立良好的管理队伍,做好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具体工作。大学生个性培养工作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和工作,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建立学生辅导员、学生团委等学生管理教育机制,通过学生组织的引导教育,促使大学生个性培养得到有效推进和提升。

二、重视大学生的兴趣开发

在大学教育中,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兴趣开发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要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具体的兴趣开发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高校角度来看,要重视课程设置。

各大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添能够确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尤其在制度构建上,要建立选修课、学科转换等方面的学习培养框架,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从而为大学生的兴趣开发奠定基础。

(二)重视教师对于学生教学的积极引导。

作为高校教师要想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实现教学内容上的优化性,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大学生往往都会在实践学习中建立求知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如果高校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把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的相关知识。将大学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先进性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兴趣开发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创新人才

论文摘要:新的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其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章从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和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对学校体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新的世纪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纪,是多元化思想文化冲突与激荡的世纪。当代知识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创新教育列入本国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因此,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探索的热点。

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摆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试行)的通知》中强调:“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对一所本科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见,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如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1.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采用不同的信号,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应激训练,使之协调、平衡地发展。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查找到自身技术动作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球类运动项目,只有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对方的情况分析指定自己的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一旦这种能力变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体育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体育教师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利用自身的创新教法和创新精神来感召学生,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创新的激情。体育课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强化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场所,包括思想意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如教学内容的创新中,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就必须变革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和单调的弊端,更多地利用具有地域特色,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

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本身,创办教育的目的是为育人服务的。体育教育的特点就是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扩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具有主动学习、参加锻炼的自觉性。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的同时,创造性、个性得到激发,为具备创新潜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体育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未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认真和全面的总结。在面临新环境、新要求、新的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个性特征,体育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面太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与考试评价机制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第二,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灵活。第三,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民主氛围和创新的人文环境,人文教育薄弱,只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氛围不浓。第四,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创新,领导部门不重视及创新环境运行体制不完善。第五,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外部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条件落后,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一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观念和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教育学的知识背景,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意识不强。另外,绝大多数教师是由体育院校培养的,很容易使教师在教育、训练、科研中沿袭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各类院校横向的信息交流和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文化氛围欠缺。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认识肤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落差较大。三是硬件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和实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量和质上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四是创新氛围不浓。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重视、严格要求。五是现行教育体制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观念认识不清,体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学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法,提倡探究式、自主式教学以及问题法、发现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想象力。通过教与学的积极双向活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多向思维,学会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进行分析。

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好奇心、进取心、想象力、挑战性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便利条件。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大胆怀疑,发表各种意见和建议,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坚持培养学生勇与挑战、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能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

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探索,开拓未来;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能仅停留在过去书本的理论界,要有新思想、新思路、新教法,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主体性教育主要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独立、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个性。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个学生,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和评价过程中来,改变以往保守、权威和专制的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5.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评体系。改革以往那种“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呆板,以技术教学为目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评价形式单一,只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

6.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首先,体育课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自我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主动性才能增强,创造性才能发挥。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确保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健全体育创新机制,保证体育创新机制能长期、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2]黄汉生.面向21世纪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J].体育学刊,1997(3).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14

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也取决于创新,同时创新对一个人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创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创新如此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应该是教学某一环节的任务,而应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门训练,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渗透。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素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本文中,我就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展开论述。

一、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进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也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不厌其烦,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中学化学学习也是如此。化学学科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有一定的抽象性,想要学生取得好的化学成绩,把化学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那么中学教师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

较之于其它学科而言,化学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化学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实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较抽象的化学概念时,往往会出现畏难心理和厌学心理,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规律,教师在讲解较难理解的化学概念之时,可以有效的将化学实验引进课堂教学,让化学实验辅助教师的教学,奇异的实验现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越来越强烈。

二、打牢化学基础知识

进行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创新性思维的基础也是“知识”。进行化学学习就必须要有化学直觉,而化学直觉产生的源泉是“知识”,只有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化学知识,才能产生敏锐的化学直觉。

进行创新活动最忌讳产生“迷信”心理,对知识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都会使人的思想僵化守旧,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将知识绝对化,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与探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讲课时,不能只对教材上的化学结论进行讲解,并注重强调知识的准确性与不可动摇性,而忽略人们探索知识的艰辛历程及知识的尚待完善之处,否则,学生会对知识产生一种神圣感与崇拜感,消退学生对知识的质疑精神,影响学生创新力的发展。

三、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

从创新的本质来看,创造性活动与一般的思维活动有明显区别,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思维活动。当学生顺从的进行知识学习时,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就会受到抑制;对学生想象力的抑制,就是对学生创新欲望的泯灭,创造性人才将被埋没。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行为开展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安全与自由,其中通过赞扬与鼓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心理安全感。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安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使身心处于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学生的思想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只有在学生思维极其活跃的状态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由、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新型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的创造力逐步得到激发。

四、用新的学习方法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是否能够有效接受知识,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创新教学的有效性都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社会充满激烈竞争,未来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学习能力,因此,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学习,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必须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不仅要及时消化知识,还在于是否具备获取新知识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目标要明确。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规划,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步骤性,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困难的克服,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注重学习的选择性。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习的选择性,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使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能够有效筛选出有效信息。有选择的学习给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6

重视班级文化

教师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通过黑板报文字宣传,“创新一角”的展览和“创新文学”等板块进行宣传,教师还要注意外部的影响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倡班级“创新”主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班级活动促进自身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规划中,可以定期举行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的方式加深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办黑板报的方式整体竞赛,通过对各组的绘画、内容选材和版面规划等进行打分,整体分数较高的小组可以获得本月份的“创新优秀小组”旗帜,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个人的竞赛作品可以是文学作品的创新或物品创新,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创新能手”,而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投稿的方式进行鼓励创作。经过“创新主题”活动,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实质性、实践性的活动。

加强班级交流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前提下互相学习,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班级交流是实现进步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班级管理中促进平等关系的建立,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日常创新意识评价的分析和总结,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行动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根据记录分析学生是否进步,从而为教师的下一步班级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加强学科渗透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重要学习阶段的转折点,为了避免“学习机器”式学生的出现,教师要通过各学科的渗透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实现有效创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多样的学习方式,从而避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单一性教育。

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配合学科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深入课堂学习由于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学科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根据各学科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的转换促使学生深入课堂。例如在《思想品德》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以辩论发言的方式谈谈对“创新素质”的认识,而在《数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解题多样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在《语文》中,教师可以立意习作“以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立题目写作等。如此,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实践中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降低教师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难度。

开展多样教学,通过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多样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开展任务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在任务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大体要求,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创新。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和融合实现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

重视科学管理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班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革,教师要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作为基础,通过多样管理手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教师要以“创新素质”作为核心内容。班级的科学管理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关键之一应该得到充分重视,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类管理,通过对各种创新能力的划分促成更深层次的进步和发展,然后,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创新素质的不同表现进行“升降”,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依据和动力。

结束语

在班级管理中,只有以学生的基本能力作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作为目标,以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动力,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中学生创新素质标准。

参考文献

[1]赵立多.当代高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障碍与改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创新为基础与前提,教育的进步更是如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初中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强、思维发散、目光独到的特点,为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土壤。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思维运用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学习成绩。

一、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具有相异性特点,而思维表现有诸多形式,例如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其中一种,是指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想逻辑影响与束缚,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全新的、独特的思维展现过程。例如,学生问老师,天上会不会有两个太阳?老师回答说: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天上怎么会有两个太阳呢?但宇宙是无穷尽的,跳出太阳系,银河系就有很多太阳。因此,创新性思维要求学生不受现成的思维逻辑束缚,尤其是针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学习思维培养策略

1.创设情景教学,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充分立足于学生自身。初中生本身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面对客观世界时缺乏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实践中,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情景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活跃课堂氛围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将课文内容进行演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从实际生活入手,避免学生被公式化的方程禁锢思想。在课后的阅读材料中,有一个《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故事,教师可以将此案例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解答,从而使课堂氛围更具活跃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土壤。

2.塑造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同时,初中数学本身与小学数学存在量与质的不同,抽象思维更加明显,具有一定难度,也是学生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采取差异化教学的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励,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来源于积累,更来源于一次一次的突破,而突破正是创新性思维逻辑的体现。例如,在《整式的乘除》的教学实践中,幂的运算、幂的乘方等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随后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知识点难度则会提升。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教师需要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性思维方式,打破常规,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解题方式与步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解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3.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合作,在沟通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学习过程中,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数学学习,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力求通过可行的、有效的沟通,通过思维交流,及时纠正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创新性思想,继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实践,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教师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是立足点与出发点,创造性地理解与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产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提升学习交流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初中数学本身具有较大难度,学生间的差距开始显现、教师在采取针对性、丰富性教学的基础之上,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的长久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欣.新课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3(11).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8

“创新”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迅速成为各领域的主题词,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一词也成为流行的概念,“钱学森之问”更使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全社会特别期待和关注的事。学术界在创新人才的内涵、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等实然层面的研究,推动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入,也形成了一些似乎常识性的共识,但常识中往往包含着误区,期望本身不能保证路径的正确,面对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别期待,更有必要超越实然层面从哲学的角度对流行的观点和现实的实践作一些反思。

一、反思培养创新人才的哲学视域

“所谓创新实践,是指那些通过对事物规律、属性、关系的新发现或新运用,能够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创新实践在实践的目的、手段、方式、对象等方面不同于先前的实践,而且能够创造出在质上不同于先前实践的新成果。”[1]对于创新实践目前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空间并存论,即人类社会并存着创新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当前创新性的实践占主导地位[2];第二种观点是高层次实践论,即创新实践是一种相对与传统实践方式更高的实践方式,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主要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和实践方式[3];第三种观点,创新是实践的内在本性论,即人类一切的实践本质上都是创新性与常规性的有机统一,实践性与创新性是内在一致的,在当代创新性成为实践的主要特性[1]。创新是因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本质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主动性、能动性就是创新的本质,因此,创新是实践的固有属性,即实践本质上就是创新的。一切时代的实践,一切的实践形式都是创新性与重复性的有机统一。在当代由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已经成为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成为人类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科学实践的主导形式,因此,创新就是相对于重复性实践而言创新性占主导的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5],也就是说,在当代创新性成为实践的主要特质。

当一个社会的实践方式发生变化时,内在地要求人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式必须随之相适应。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社会化,是为每一个个体实现自身的本质、实现全面发展并创造美好生活做准备。创新人才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加依赖情况下对人才特性的表达方式,是有别于传统人才观对人才创新特质的特别强调,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力量发展与实现的特别要求。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

二、创新是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

创新人才这一概念可以作如下三种解读:第一,是与非创新人才相对应的新的人才类型;第二,是比非创新人才更高层次人才;第三,具有创新属性的人才。这三种解读对应三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安排:如果社会具有两类人才,创新人才和非创新人才,学校就有两种类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与不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推而论之,一些大学可以延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大学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究竟哪些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哪些学校只能培养非创新人才?什么样的选拨方式、谁有这样的权利可以把人分成创新与非创新两类不同的群体,使学生在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这既无法操作,也不能让人接受。

如果创新人才是比非创新人才更高的层次的人才,就有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的大学与不具备培养创新人才能力的大学之分。正如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把创新人才作为少数学校对少数人的高要求,即重点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一般院校培养一般创新人才甚至非创新人才,这就形成了与创新人才层次相匹配的级差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我国目前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录取标准是高考的分数,学校的层次与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等级并非直接相关。况且大学有类型的区别,人才也有培养目标的不同。这种直接的类比与联系,把创新教育等直接就等同于知识教育,事实就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人为地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创新实践之外,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创新实践有不同的形式,创新实践的成果也有层次之分。创新人才就有层次与类型的区别。其类别有学术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也可以按学科分为科技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社会创新人才和文化创新人才等。每一种类型的创新人才可以依据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每一种类型的创新人才都可以有拔尖与一般创新人才之分。正如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第2条指出的:“只要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人才定义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知识与能力纬度来看,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一定”是指量的方面的界定,而“知识”与“技能”并提,也就是意味着人才的类型的多样性,一定知识与技能是人才的基础,也就决定人才的不同类型。第二是进行“创造性活动”,这是现代人才的本质属性。第三是在各行各业具有“积极贡献”,即有价值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指人才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才观凸显出创新成为人才的基本属性的要求,也为创新人才的正确认识提供政策依据。

因此,高校就是适应于创新实践需要,促进人才由传统的重复性实践主体向创新实践主体的转变。我们应该超越学校层次与类型的局限,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层次,培养社会需要的某一类型创新人才,同时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自己的类型中培养出卓越的创新人才。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才能满足普遍的创新实践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三、创新是人才的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

对创新人才通常还有两种不同的认知:一是在逻辑层面,创新人才往往被定义为是相对普通人才而言有创造力的人;一是在实际层面,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出创新实绩的人。由于大学是学生能力未能实现的时期,于是人们会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来认识创新人才,认为创新人才就是有独特创造力的偏才与怪才,甚至也有人会武断地认为某些学校自主招收一些特长生,或有些学校包容一些有偏科的学生就是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这一问题包含着两层逻辑:首先,有创造力的人是不是一定是创新人才?其次是对一些有特长或偏科的学生的包容是不是就是培养创新人才?

对创新与创造关系的模糊认识一直是对创新与创造人才认知混乱的根源。创造是有对无的否定,创新是新对旧的否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创新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创造能力是创新实践主体的内在特性;创新实践是主体的创造力外化并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事物、新过程、新产品的物质过程。“人的创造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品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能产生社会积极效益的行为。”[4]创造力是个体的自然禀赋和个性品质,创新则是人的社会属性。创新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综合性、过程性、价值性。创新主体能够创造出创新成果、完成创新实践过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主体具有创造能力;第二,能够遵循事物运动与发展的规律;第三,具备实现创新的现实条件;第四,能够创造出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创新产品。因此,创造能力并不简单等同于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可以是有价值的创造,也可以是无价值甚至是负面价值的创造。“创新强调的是创造过程、创造结果与创造目的的统一。也就是说,创新活动的结果必须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或创造社会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6]

创新实践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是在社会系统中实现的创造能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其创造能力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个体创新的动力与创新激情的强弱;创新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实现,在与不同的创新主体的群体合作中展开,创新实践需要不同个体结成的实践共同体才能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与社会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包含着对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是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以价值观为统领的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变革,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创新实践作为生存方式与实践方式的时代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正如刘宝存指出:“我国教育界主要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7]但事实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需要给一些具有特长与天赋的学生以成长的空间,但其主要的任务还是要适应创新实践的需要,使人才培养从知识教育为主向素质、知识、能力相统一的模式转变。当前创新已不再是社会的偶发事件而是普遍行为,教育就应该从以培养少数个体的创造力向让更多的、更普通的学生通过教育提升创新素质与能力而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的转变。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模式枝节的补充,不是对少数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特别关照,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去加以落实,在促进每一位在校学生全面发展中加以实现。

四、培育创新人才需要实施全过程、

全方位的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是就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不可否认,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高等教育阶段往往是个体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最后一个全日制学习阶段,也是个体作为学生身份进行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结束,因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往往成社会和人民大众关注的焦点。”[8]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还是知识创新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加工、传播、应用的中心。同时,大学还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因此,大学已成为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在这个载体中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和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组成一个特殊的实践共同体,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彼此的智力、创造力互相激发,另一方面,学生也是知识创新共同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获得创新的能力。所以,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但必须看到的是,大学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是创新人格、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人格与精神的形成是具有连续性、统合性。因此,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各类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国外对人的创新素质的要求并不是在大学阶段才提出来的,而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并贯穿于其后教育的各个阶段,单纯依靠大学教育根本不能真正地培养出创新人才”[9]。

当今创新实践已成为人们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应该为适应这种存在方式做出变革。所以,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就必须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相互协调与衔接的、有机的、整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和人一生的成长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学者对科学家一类的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的研究也表明:“尽管科学家的成就基本上是在成人后取得的,但科学家的创造力却不是成人后通过培养才形成的,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形成的。而是在未成年之前,生活在一个具有创造因素的环境中形成的。”[10]所以,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源头和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

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特别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才能锻炼与实现创新能力。没有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责任的自觉认知和国家对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相应的政策激励,就没有企业、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高校也无法独立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9

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同时也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中教育作为结束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教育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学科,而其中的作文教育,也是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创新性

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学生时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考试,高考的成绩将成为影响我们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语文科目中,作文成绩更是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很大比重。在历届的高考结束后,满分作文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作文成绩的重要性。本文将主要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现象。

1.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

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中,只有通过对教师的综合水平进行提高,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性,而许多高中学校内的语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1]。

2.对作文实用性的忽视

在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用词造句,要求学生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大量的修饰语,从而忽视了作文本身的实用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使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3.缺乏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学生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以及限制,使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内在的写作才能也无法充分展示,打消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

应该加强我国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培养,充分打造一支强大的教师团队,积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中,可以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通过教师对于创新意识重要性的理解,改变其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实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2]。

2.培养学生写作的实用性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实用性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比如,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身周围的事情进行记录,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作更具实用性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于作文进行分析和重写,或者是对作文的开篇和结尾进行反复的练习,使作文在一开始就独具匠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性的主要方式。

3.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性

创新精神无论是对于写作能力,还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在语文课程上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没有结尾的作文,让每个学生自主发挥,写出自认为最合理的结尾,然后再选出其中比较优秀的几篇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发挥不好的学生也要充分地鼓励,并在日后重点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作文大赛,并为取得成绩的学生颁发奖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综上所述,在培养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用性的培养,也要注重创新性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写作实用性的培养,可以使作文更吸引读者的目光,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写作的创新性,并不意味着脱离实际的想象和编造,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实现实用性和创新性两者的结合。双管齐下,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成绩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途径,这对于我国的高中语文学习水平起到了有效的提高作用,是我国教育事业中语文科目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我国的人才输送提供了保障。

作者:熊娟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陶海燕.浅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部分[J].学理论,2013,9(30):312—313.

创新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5-175-02

1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实施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素质教育核心价值目标是以教育对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挖掘。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的方法之一。在教育不断的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人才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步意识到只有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将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2.1影响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

2.1.1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引导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运动兴趣可以促使人在不断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培养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运动的能力。

体育教师应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谈、课外活动等多途径了解、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另外,老师应对学生加强体育与健康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把体育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学习的源动力,以此来激发其间接兴趣。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将来从事某种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同样,运动兴趣的形成也可以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专业或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起到准备作用。

2.1.2磨砺意志品质,保持创新激情

创新不仅是需要激情,更要具备逆境中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体育教学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中、长跑运动是体育课上的学生经常涉及的项目,通过对中、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限状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克服阻力的心理素质。创新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更是需要百折不挠、时韧不拔的品质与精神。由此可知,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3学生个性能力的创新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始终坚持的方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校的创造能力,是当代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外因与内因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以往的教育经验中,强调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外因作用较多。而对于个性尊重等内因方面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容易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归于物质条件、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学风教育但是在实践中只有将内因与外因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机制改革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2.2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

2.2.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气氛

德国海纳特教授曾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们的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有利于集体创造力的发挥。只有在轻松、和谐、自由、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在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的条件下,他们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互动,主动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微笑、语调等形体语言来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过去那种“严肃有余、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那么,只有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追求创造;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最终引导学生将教学实践活动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科学的教学模式,独特的教学方法,灵活的组织形式,营造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满自由、轻松、活泼的创新氛围中得到培养。

2.2.2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民主的教学环境是进行良好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为了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1)师生间相互尊重。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平等,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体育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2)教学民主。体育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前有关练习的内容、练习的步骤、练习的方法等均可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和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3)用真情去感染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在体育课上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揪起感情的波涛,引起共鸣。

3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兴趣,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听从自己的安排,就形成了“你教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的思维定式。学生的个性将被压制,学生的创新动力将被扼杀,大大影响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首先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开始,因为没有学生主动学习,就不能弄清知识的生产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正是创造发明的出发点。

3.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观察力

体育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多的形象性,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竞技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来鼓励和号召大家参与。同时,体育活动是“身体语言”固化为形象思维,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只靠视觉感学习内容,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能保持20%。

3.3形成老师和学生间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创新意识、创新思路,由于学校老师的不作为,导致他们的想法不能及时得到实践,不敢于去完成头脑中的创新想法,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思维惰性,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身体和心灵的解放,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个性,自学、精讲、练习是主要的基本环节,而启发、解疑、小结是辅助环节,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老师应该做到“善于倾听、主动交流、合理评价”。

3.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探索中创新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这里所指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脱离基础知识,一味地“求异”,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能用新视角、新观点重新认识学习内容,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学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采取“引而不发”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要求,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现情景,以图画、录音、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宣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5将创造力的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

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可能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迅速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时空――课外。课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行思考和实践,能以较多的生活实践指导创造活动,能自发组成学习群体,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体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

(2)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目标。

(3)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尊重学生个性。

(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手段,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生理等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对教材和场地和器材的使用要结合教学实际。

(5)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体育课乐学、会学、善学、易学,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亲和力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4.2建议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胡显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艺术,2002.(7).

[2]胡雪勤,常化.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3]柳克奇.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4]刑红林,吕旭.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6).

[5]黄旭.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报,2002.(2).

[6]龙之荣.试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体育[D].体育函授通讯,2002.(5).

[7]娄晶.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绥化学院学报,2005.(9).

[8]施长均.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