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22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1

关键词:核心力量跳远作用

一、核心力量的概述

“核心力量”的提出主要源于人们对人体核心部位的认识。人们首先提出的是“人体核心稳定性”的概念,主要探讨对脊柱的生理功能。核心概念真正运用到运动中则是Kibler将核心稳定性概念引入竞技体育中,他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状态,使力量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1]。

二、核心力量的作用

(一)提高运动员躯干稳定性,增强身体平衡能力

身体核心肌群是附着在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而人体的重心则位于核心肌肉群所在的部位。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对核心肌群及深层小肌肉进行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躯干的稳定性,增强身体平衡力,进而优化技术动作,提高运动的竞技水平。

(二)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的能量输出,降低能量的消耗,协调上下肢的用力

现代“运动链”的观点认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每个环节都是运动链中的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对力和能量的传输起到巨大作用。核心部位处于人体中心部位,拥有着强大的肌肉群,在“运动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三)提高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中是较为常见的,主要是人体在不稳定的状态下所导致的。运动时核心部位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身体就不足以对抗外来的力量,使四肢的部分肌肉来参与维持身体平衡中来,超出四肢肌肉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肌肉拉伤。核心力量的增强使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动作时能够强有力的保证肢体在动作中的正确位置,加之有深层小肌肉群的保护,可以有效的防治运动损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跳远的项目特点

跳远是运动员通过高速助跑和快速并准确地在起跳线后起跳,创造尽可能远距离的水平跳跃项目。因此,跳远属于一种抛射运动,运动员的目的是跳出最大距离。运动员所跳的远度主要取决于起跳腾起的初速度和腾起角度,而助跑水平速度和起跳的垂直速度又是决定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决定跳远成绩好坏的根本因素就是助跑的水平速度和。跳远的项目特点正是通过起跳完成助跑水平方向上速度和垂直方向上速度的合速度,所以腾起角度是起跳质量的关键因素,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因此,跳远运动员需要具备很强的肢体支撑能力,运动员只有具备了很强的肢体支撑能力才有可能完成高强度的起跳动作。

四、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跳远成绩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起跳的支撑能力

助跑结束时,起跳腿领先于躯干踏上支撑点,但是由于惯性的原因,躯干会继续向前运动,如果肢体的支撑能力不足以对抗向前的惯性,运动员将不能高质量的完成起跳,此时髋角变化角度过大、躯干迅速通过支撑点,导致起跳失败。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起跳腿支撑能力不足造成的。起跳过程中核心肌群起到固定躯干、传导力量的作用,如果起跳阶段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不足以对抗向前的惯性,会导致运动员身体向前冲进沙坑,无法完成起跳。因此,跳远运动员需要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提高起跳支撑能力。

(二)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摆动幅度

摆动腿加速上摆阶段,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分力,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越大,摆动动量越大,向下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反作用力迫使起跳腿伸肌中的串联弹性成分被拉长,由于肌肉被快速拉长,刺激到本体感受器,形成牵张反射和伸肌紧张反射,有利于增加肌肉收缩速度和起跳阶段作用于起跳支撑点的力量。摆动腿的摆动动量越大,减速制动阶段会产生越大的动量并传递给肢体,这将迅速减轻起跳腿的蹬伸负担,有利于提高起跳腿的蹬伸速度和幅度。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跳远运动员的腾起高度。

(三)提高起跳后腾空阶段身体的控制能力

跳远运动员完成起跳,身体处于腾空阶段,在此阶段自身任何动作都不能改变身体重心的抛物线轨迹。因此,运动员在起跳结束后的身体姿态已经确定,运动员无法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但运动员可以通过身体的补偿运动,改变身体的姿态。跳远的腾空动作主要是通过腰腹肌、臀部肌肉和腿部肌群的伸缩实现的。以挺身式跳远为例起跳腾起后,腹部肌群、股四头肌和髂腰肌收缩,摆动腿屈膝前摆,摆至大腿接近水平位置,起跳腿自然放松的在身体后面,背部肌群配合收缩上身直立,运动员的双两臂向上摆动,空中姿态控制好了,在空中滑行的距离就长,就可以增加远度。

五、结束语

近几年来,核心力量是竞技体育领域中的一个新鲜事物,引起了诸多学者及教练员的关注。在跳远运动中,通过对核心力量的科学运用,提高跳远技术和成绩。从而对核心力量引用到跳远训练中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指导跳远训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黎涌明.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2

(一)技术生态相关理论

Hannah与Freeman较早关注到“技术生态”问题,并且认为技术间是以“共生”的状态协同演化的,单一技术的演化离不开相关技术与技术生存环境的影响。吴彤提出的技术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衍生出来的,把技术生态学看作是利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分析技术系统内外部相互关系的理论科学。黄鲁成等对专利技术进行生态学的描述,提出技术的个体、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认为技术群落具有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特征,简单分析了技术群落演化的动力机制。毛荐其等认为技术间存在竞争、共生等相互关系,技术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性能够自创生、自稳定;他还认为技术间、技术与环境间是相互影响协同演化的。evaJablonka等认为技术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分裂、芽生、断裂等分开然后再渐渐融合的方式进行繁殖,他还认为生境是促进技术演化的重要因素。Gediminasadomavicius等认为探讨技术演化过程时,不应只考虑单个技术,而应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包含相关技术整体的动态系统,并依据技术在技术生态中扮演的三种角色———组件、产品和应用、支撑和基础设施来分析技术的演化,提出技术演化的生态模型。podolny等基于技术生态位理论以半导体产业为对象,研究了技术的演化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并使用专利数据来测定技术的生态位,表明同一生态位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可通过技术差异化以实现生态位的分离,即降低技术生态位的重叠度。张米尔和杨阿猛从技术共生集成的角度分析了朗科优盘的产品开发过程,构建了技术集成创新和产品衍生两种模型。

(二)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研究

移动通信技术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从技术生命周期来看,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技术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即S曲线的成熟期;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阶段来看,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了第四阶段(4G)的研究与尝试。总结来说,对移动通信技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对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3G)的研究,3G移动通信技术系统虽然基本实现了前两代移动通信无法实现的全球漫游技术和高速率数据传输技术以及相对灵活的、高智能的多媒体业务等用户需求的功能,但是3G在通信的速度、产品的智能性、灵活性和技术的兼容性等方面仍有上升空间。二是第四甚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对4G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的研究与假设,移动通信新技术包括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切换技术、ipv6协议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三是对前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演化规律的总结,我国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在第一代时是完全落后的,需要依赖发达国家的供应,等到第二代移动通信我国开始引进并模仿,第三代移动通信时期我国才有了自主研发的相关移动通信技术,并积极备战迎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来临。四是对推动移动通信系统完善和向前演化的重要技术的研究,核心技术是推动一个技术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自主发展相关技术系统,另外对于与移动通信技术竞争或共生的技术的研究也颇受重视。五是对移动通信技术运用领域即实现功能的研究,移动通信技术不仅仅运用于日常通话,还运用于其他如矿井、数字助理和掌上数控系统等方面;另外,关于运用移动通信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的影响的研究也颇受重视。

二、技术生态系统组成与关系结构

(一)技术生态系统组成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存在着捕食、相互竞争、互惠共生、寄生等相互关系,并且生物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协同演化的,同样的,技术的演化过程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技术在演化过程中,一方面技术生态环境中的知识、技术元、信息等技术生态因子的不断转化来完善技术自身,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技术的竞争、协同,不断改变技术自身来适应生存环境。技术与生物有类似的生存机制和演化机制。借鉴自然界划分生态系统的方法,即按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生物之间关系划分技术生态系统的方法。按照技术在技术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技术生态系统的组成。首先,按照技术在技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即扮演的角色的重要程度,把技术系统分为核心技术和辅助技术两类;其次,根据辅助技术与核心技术的关系把辅助技术划分为竞争技术和共生技术两类。把与核心技术协作或配合的辅助技术称作共生技术,与核心技术和共生技术竞争的所有技术称为竞争技术。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是社会/政府驱动、技术驱动、经济驱动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驱动。如图1所示,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技术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受到技术所在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技术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可以用竞争和共生两种作用来概括;选定核心技术,通过划分剩余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特点来把剩余技术划分为竞争技术与共生技术两类。

(二)技术生态系统关系结构

技术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不是组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另外,技术各层次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依据已确立的技术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接下来分析辅助技术、竞争技术、核心技术三者的相互关系。技术元是组成各技术的主要底层因子,技术元在知识、信息、智因等相互作用下能够相互结合组成新的技术或者改进原有技术,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生态系统中各种技术的相关技术元组成技术基础层。核心技术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核心技术的演化会直接影响技术生态系统中其余各技术演化的进程,进而导致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技术的技术生态位整体跃迁;另外,竞争技术能够实现核心技术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功能,并且对核心技术影响力较大,它与核心技术共同组成核心技术层。其他与核心技术协作或配合以及与技术生态系统中其他组件技术协作或配合的技术统称为共生技术,组成技术层。从技术生态系统内部来说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技术演化影响整个系统;竞争技术升级使得核心技术或相关共生技术为与之竞争而升级进一步影响整个技术系统;共生技术升级使得核心技术或竞争技术为了与它兼容而升级。另外,还有市场需求引导、政府政策指引、经济发展要求、社会技术水平等间接影响因素。用如图2所示的四面体来简单表述技术生态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结构。四面体的四个点分别表示核心技术、共生技术、竞争技术和组成它们的技术元;每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表示对相关对象的作用力。例如,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发生变化,即边长aD发生变化,为了维持四面体的形状即技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有的棱长都会发生变化即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得技术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技术发生变化。该结构显示了技术生态系统内部组成成分密切的相关性和技术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能够用来简单表示同一个技术生态系统中技术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

三、移动通信技术演化

(一)技术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要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就必须分别分析推动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产生原因和作用结果两方面。首先分析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促进技术升级或创新的原因有很多,有竞争技术的刺激和共生技术的促进等技术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内部作用力;有市场发展的要求以及经济、政策、技术环境等外界因素的推动形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其次分析动力产生对技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影响。总结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演化路径有以下三种方式:①核心技术元核心技术共生技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即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产生、改进或核心技术采用新的技术元,共生技术为了与改进的核心技术兼容或更好的辅助新核心技术也会相应升级或增加,进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②竞争技术核心技术共生技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竞争技术竞争力增强时,核心技术为了生存即不被取代,也会同样产生升级或改变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后影响共生技术进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③共生技术核心技术技术生态系统演化,共生技术演化时,核心技术为了与共生技术兼容或更好地辅助核心技术也会相应升级或改进,进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其他影响因素,例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水平因素等并不会直接作用于技术或技术生态系统本身,而是影响一类或几类技术的演化进而影响技术生态,或者说它们通过以上一种或几种途径共同作用来影响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二)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分析了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途径,再来分析移动通信技术演化过程。首先,识别移动通信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根据核心技术占据的生态位的特点,本文选用移动通信技术各阶段采用的多址技术作为划分移动通信技术的阶段性演化标准,并把多址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分析多址技术的演化过程,再来分析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核心技术演化对其他共存技术、竞争技术演化过程的影响。其次,识别竞争技术,必须识别与核心技术竞争以及与核心技术的共生技术竞争的即提供相同服务和功能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技术,例如全球星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移动宽带技术等。最后,识别共生技术,共生技术是为核心技术或者是与核心技术合作共同实现特定功能或者是给用户增加价值的技术。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初期采用了频分多址技术,但由于它的频谱利用率低、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数据业务等缺点,使得它渐渐被时分多址技术和码分多址技术取代。移动通信发展至今,是时分多址与码分多址共存的时期,但是它们渐渐也显现了在通信速度、智能性、灵活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不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虽然能够解决先存技术的一些不足,但它本身发展并不完善,并且现有技术能够满足大多数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者的需求,因此4G时代的来临还需要技术的突破和需求的推动。图3所示的移动通信技术演化过程中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图中选取移动通信技术运用的多址技术为核心技术,各种多址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竞争的;图中最上面一层表示组成相关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中间一层表示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最下面一层表示与核心技术配合以实现相关功能的共生技术;选取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生态系统具有显著间接影响的外界推动因素即社会/政府驱动、经济驱动、技术驱动、需求驱动等。移动通信技术核心技术层因为市场需求、政策改变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涌现出新的技术;新的技术元改进了核心技术的功能,共生技术发生改变以适应核心技术的改变更好地辅助和新技术适应技术生境的变化,来增强技术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能力。

四、结论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3

关键词:技术积累;企业核心能力;知识积累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技术积累的结果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肯定。从其概念上看是指一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流。而技术积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积累的结果。

1.技术积累提供了形成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先进技术。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

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傅家骥的理论,技术积累是形成创新集群的根本原因。即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型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型创新集群;向某一技术关联域扩散的渗透型创新集群是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形成的。而如果把技术轨道、技术平台、技术关联域放在企业内考察,基本上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系统。

首先,对于技术轨道而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多西的理论,技术轨道是由范式所决定的“常规”的解决问题活动。即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它的外边界是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并且,技术轨道中的技术一般存在着互补性,同时,轨道中一种技术的发展与不发展可能会促进或阻碍其它技术的发展。这种发展呈积累性特征,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与人们在现在技术边界中所处的地位相关。因此,技术轨道是技术积累形成的。对企业而言,技术轨道的形成过程中,决定技术轨道发展和变化方向的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以企业技术轨道中的主导技术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其实,如果企业能够形成典型的技术轨道,呈现出轨道性发展趋势的技术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其次,企业如果在内部形成技术平台,平台技术中主要技术就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甚至有时技术平台本身就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构成企业技术平台的技术可能是一组技术,也可能是多组技术。企业的技术平台是企业技术积累的阶段性成果,平台的先进性代表着企业核心技术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通过有意识的技术积累形成平台技术,通过技术积累实现构建技术平台后的差别化、系列化生产的任务。当一个技术平台难以满足当前生产产品所需技术水平时,就要考虑技术平台升级问题,技术平台升级仍需技术积累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对企业的技术平台及满足差别化、系列化生产技术的知识整合过程,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第三,企业亲近度高的技术的不断积累,也就是向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渗透能力强的企业,越容易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企业积累的技术相似性越强,企业越可以更多地利用原有技术积累,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技术积累形成的核心技术和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提升竞争力非常关键。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复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能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

2.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积累。

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市场表现在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知识体系就具备了企业资本的性质,这种资本自然也就是企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的,其它企业难以仿制。而且,企业的类型不同,这部分知识资本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专利、技术方法、商业秘密、构成其知识资产的主要部分。对于营销型企业来说,商标、品牌、企业知名度、版权等成为企业重要的知识。对于以信息技能为中心的企业来说,企业积累管理经验、团队合作能力、流程再造、企业文化的培养、价值体系的建立、企业资信系统等成为企业知识积累的重点。企业知识积累状况表明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二、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中对核心能力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由于战略选择或知识技能选择不当,一方面会随着知识技能的积累,使企业的技术体系失去了弹性,不能自如延伸和拓展,即形成了核心刚度;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和技能积累的越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难以使技术知识集成化、体系化,淡化了核心能力。

1.技术积累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

根据伦纳德·巴顿的理论,核心能力形成后,对以后的关键性知识流动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就形成了核心刚度。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把形成核心能力作为目标的同时,要避免过早形成核心刚度。

(1)企业要正确对待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指由一种状态或行为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或行为所产生的损失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转换成本的存在是不足为怪的。企业的有形系统和无形系统都有某种特定的专用性。即企业硬件资产的天然惰性和管理方法及理念的惯性使得企业在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很难再创造出利于关键技术、知识流动的畅通渠道。而企业要打破核心刚度则意味着削弱公司现有能力。这期间,对管理等软件的改变要难于对硬件的改变。此时企业一方面要克服心理障碍,打破思维与心理惯性;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转换效益作战略分析。由于转换效益与转换成本的时间的非对称性,企业要对潜在转换收益与显现转换成本作长期的财务预测。也就是说,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但是,一方面这个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另一方面,这个体系要保持开放性与适度的弹性。技术平台与技术轨道要留有扩充的空间。但是企业留有空间也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挤占。这就要求企业的反应速度要快,防止竞争对手的进入。

转贴于

(2)企业要正确对待技术看门人对知识的过滤。企业的技术看门人是企业中筛选、传播技术的关键人才,他们本人有随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的机会和能力,通过数据库,利用关键字作检索搜寻日常的专利,选择积累新的技术。当企业已经形成了某种技术轨道和技术平台的核心能力,技术看门人往往在对大量的新知识识别后,把与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无关的知识滤除掉,这样,企业核心能力被加强的同时,也注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弹性能力被弱化了。可能使企业进行试验的技术范围缩小。另外,如果技术看门人对某种新的知识、新技能存有某种偏见,也会影响企业对知识的选择。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努力使企业成为一个接纳多种创新思路和建议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层与企业的生产操作层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消除个人对技术知识的偏见。也就是企业要形成一种崇尚创新的氛围。

(3)管理科学化——正确的目标与价值选择。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既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要刻意去实现目标。比如:一方面,企业过多的关注现有客户,则容易失去潜在的客户;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客户的潜在需求超越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可能失去当前的客户。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具备弹性,在充分满足现有客户的同时,引导市场需求方向的变化,使企业将来的发展适合潜在客户的需要。

再有,企业要形成管理系统的正反馈机制。不同的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如果地位低的部门或员工掌握了某种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知识与技能,若这种知识与技能被排除在外的时候,则不能形成核心能力弹性的正反馈机制。因为,它不能吸收该领域的优秀人才。由此,企业在管理当中的价值定位要科学,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在知识、技能、创新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

2.企业的技术积累使企业核心能力淡化。

企业如果技术积累不当,不仅难以形成核心能力,甚至会淡化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

(1)技术积累速率的影响。企业技术积累要保持合适的速度。如果企业技术积累的速度太慢,就等于给其他企业留有追赶的时间。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企业的技术体系没有通过技术积累迅速实现自组织过程,或者是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不能迅速地通过技术积累适应市场的多变,那么结果就是过缓的技术积累不能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或丧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久而久之,企业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不能呈现一种稳定的演进趋势,相反,还削弱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2)技术冗余度的影响。企业在技术积累中,会形成技术冗余。如果企业技术积累中形成的技术冗余过大,尤其是超过40%,积累的技术知识越多,其实不是在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是淡化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不能完全被企业利用,企业在吸收这些知识技能时会产生冗余;另一方面企业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使原有的技能出现了冗余。这些不能利用必须剔除的技术冗余越多,企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这些技术冗余象销毁物质产品一样消除掉。这些冗余的存在会影响新的技术体系的功效的发挥。因此,企业技术积累时既要充分考虑技术的亲近度,又要抓住利用不同知识耦合实现技术跳跃的机会。再者技术冗余过大从淡化核心技术能力到淡化整个知识流,还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成本压力。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美)多萝茜.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

2.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鲁开根,王大海.企业永续制之路——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4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合作创新;知识转移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企业选择合作创新则是借助他人资源并合力再造和共享新的财富。合作创新中的企业成员在共同研发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转移接收并融合他人的技术知识,改进或重构自身的知识基础,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进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稳定的优势地位。

一、合作创新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发展

1990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就隐含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即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建立企业的核心技术,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过程。合作创新这种企业间的新兴合作方式对企业核心能力的促进是多方面的:一是合作创新可以克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集中各企业的资金形成规模优势,应对一些需要高投入的研究开发项目;二是合作创新可以整合成员企业的研发特长,使成员交流一些不易转让的资源,如核心技术,等等;三是合作创新成员企业可以分担科研投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是单个企业无法承受的,并阻碍了企业的科技投入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四是合作创新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技术转让困难。技术接收者需要信息来评估这项技术的价值,然而技术转让者很难在保证诀窍不外泄的前提下提供信息,这样就无法使一项新技术对整个社会的正外部性效应达到最优;五是合作创新可以弱化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技术转让定价时所拥有的优势谈判地位,并有效预防技术创新服务于某个企业的市场垄断;六是合作创新可以避免本国企业之间的过度研发竞争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研发投入超越社会最优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合作创新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广泛地被各国企业所采用,并被视为促进企业核心能力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二、知识转移能促进合作企业核心能力发展

(一)知识转移在合作创新中的作用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创新是包括技术的发明——应用——扩散的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并行不离,相互促进。知识转移作为技术转移的一种深化在合作创新形式下也是必要的环节。合作创新离不开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在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起到传动的作用,它包括一切导致技术和知识迁移的过程和活动。它不仅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源上的保证,而且还会通过知识在转移过程中建立的隐性通道对合作产生润滑作用,并为创新带来活力。而创新作为知识转移的源泉,从转移内容和转移速度两方面推动知识转移的进程。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输出方和知识接收方都会在此过程中受益。一是知识输出方在其显性知识(如核心技术)输出的同时推广了自己的特有技术,使其被应用到更广泛的市场,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隐性知识(如企业文化)输出后可以融洽合作关系,减少矛盾,提高创新效率。二是知识接收方在接收知识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获得合作伙伴的知识和经验会增强其自身的知识,缩短新技术的开发周期,并可利用伙伴问的无形资产(如品牌声誉等)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

(二)知识转移与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关系

基于合作创新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作用,以及知识转移在合作创新中的不可或缺和核心性,我们认为知识转移对企业的核心能力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知识性和动态性。

1 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性。企业核心能力从诞生起就与知识密不可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高度个人化特性,使企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模仿,进而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具备了其他竞争对手没有的独特性,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既包括合作伙伴间显性知识的转移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转移。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伊始,由于合作伙伴间的资源投入,显性知识很容易被他人获知并利用。但对隐性知识,正如德鲁克(p.F.Durcker)所言,“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只有通过共同研发,互动学习才能被感知并转移。而合作创新恰恰提供了这种知识的交流融合平台。

2 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性。当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对市场的即时反应越来越重要时,企业的创新性反应十分必要,这其中就包括企业核心能力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提升核心能力的特性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性。动态的核心能力有助于企业克服“核心刚性”,快速响应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期望的战略目标。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传动助力。它既包括合作成员间的知识转移,也包括这些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企业从合作成员中吸取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积累并内化,形成新知识,再通过合作平台向外输出。在整个转移过程中,知识的流动是循环的,并且不论对企业还是合作整体来说,知识的总量在不断上升。合作成员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在融合中不断被拉近但整体对外却是上升的。

3 知识转移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模型。基于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企业核心能力提升模型包括五个步骤。第一,知识获取。合作企业通过签订合约建立合作关系后,投入相应的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设备、资金等,也包括无形的知识、技术等),为进一步创新做准备。由于合作成员都具有一致的创新目标,因此彼此间相互搜索并获取相应知识的目的性非常强。每个成员都会充分利用该共享平台获取自己的目标知识以缩小彼此间的知识落差,取长补短。第二,知识交流。知识交流是企业间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合作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尤其重要。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流(口头或书面),成员间会增进了解,减少文化摩擦,建立稳固的技术合作及创新基础。第三,知识应用。合作成员间获取彼此间的知识并相互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无法应用的知识也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并且获取和经过交流的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来加以保持。共同创新的过程即是成员间对知识的应用及进一步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使合作成员进行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应用后的结果。第四,知识接受。该过程是对以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过滤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合作创新期间对知识的交流与实际应用,成员间大多会取其精华,摒弃糟粕。第五,知识融合和内化。知识转移过程的关键是对所转移知识的融合和内化,能被成功地应用转移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可以被融合和内化。这一步骤是知识转移促进企业提升核心能力最为关键的贡献。由于转移知识的外来特性,企业需要通过知识交流和应用,尽量的掌握其核心及内在属性,进而融合和内化。

知识转移的每个阶段都与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知识的获取阶段为合作企业核心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扩展途径。知识的交流和应用为企业技术、标准及文化等相互渗透提供便利。知识接受阶段是合作成员间相互求同存异的表现。合作企业间的技术包容性会加强其自身的技术多元化发展,既有利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扩展,也会提高共同创新成果的适用性及普及率。转移知识的融合和内化是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微观表现。只有将外来的知识完全消化并吸收使之成为具有自身特定属性的知识,才能彻底成为企业自身的知识。以此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即会成为企业核心的知识和技术的一部分,也达到提升核心能力的最终目标。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5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创新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并非固定于企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充斥于企业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及营销等部门。然而,就每一具体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个企业即使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获得成功。亦即企业各式各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并非都同样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它具有发散作用,从而能够将能量持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可使企业在产业、技术的演变进程中生长出许多受人推崇的最终产品,使企业出现许多商机,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

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过程再造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创新的典范,以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进行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适应性更强。企业过程再造是对企业现有系统的否定,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是一种突变。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4个方面,即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二要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惊人飞跃即促使知识化企业核心流程尽快地融入企业进行运作,使企业能够在知识化运作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过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运作更具生命力。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统领企业的权力结构。因为只有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推动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商标管理部门对该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核心的市场界面能力即隶属于商标管理部门。

(2)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选择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形成的。

(3)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应从自身及环境特点出发,专门进行某一方面专门业务能力的培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最强者,企业只要在某一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2.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与获取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专长与技能以组成特定竞争能力的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及知识产权市场而言。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该阶段通常是通过外部资源的重组来完成。美、日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较为典型,他们通过外部引进再经自身组合,结果形成了在世界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外部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盟、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招聘留学人员及向新兴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等。

(2)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这种结合就需要对开发与获取得到的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整合。如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其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等于组织的核心技巧,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整合获取的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持久加以努力的过程。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涉及企业各方面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是第一阶段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就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看,一些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缺乏在技术、市场及管理方面的整合,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够覆盖多个部门或产品,能够提供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显然核心产品市场的进入有多种方法,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姜汝祥.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6

关键词:Lte虚拟化技术VLan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11-02

一、Lte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tD.Lte试验网大规模测试工作的展开,各种相关产品不断涌现。在Lte核心网系统设计上,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应用范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分别为组合式核心网ComboepC和分布式核心网DistributeepC。其中组合式核心网广泛应用于现场测试与Lte系统演示中,是一款模拟的核心网设备。组合式核心网的这一应用特点就要求其运维方便,能够在不同的测试现场快速的搭建核心网系统环境,并且需要具有操作简单、运行稳定的特点。与3G网络相比,Lte不论是在系统性能方面,还是在网络部署与网络架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其业务支持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Lte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层传输技术和网络结构两部分:

1.物理层传输技术

oFDm传输,为了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我们在同一信道中进行多路传输,称之为共享信道,而在共享信道中需要采用信道复用技术来解决信号干扰。多路复用和多址技术,是对信道资源的一种分割复用和对接受信号的寻址分离技术,即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对信道资源进行划分分割,分配给多路或多用户,在同一信道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需要把接收到的信号分离开来,恢复出发送端发送的多路或多用户信号。作为一种频分复用技术,oFDm是基于正交多载波的,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高速串行数据流通过进行串/并转换,把其分割成大量的低速数据流,对各路数据分别采用独立的载波调制,叠加后进行发送,接收端再根据正交载波的特性对各路信号进行分离。

2.网络结构

Lte网络节点主要由演进型nodeB和接入网关(mme/SaeGw)组成,演进型nodeB简写为enodeB或enB,与传统的3G和2G相比,Lte网元减少了RnC节点,接入网仅由若干enodeB构成,RnC的功能由enodeB和核心网共同完成,这样就不用再对接入节点进行汇集,有效减少网元数目,使网络架构更趋向于扁平化,不但能够简化部署,还能方便维护,有效减少设备成本。Lte这一扁平化网络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整体系统时延,从而可以开展更多业务,改善用户体验。Lte网络架构分为两部分,包括演进后的接入网e.UtRan和演进后的核心网epC(evolvedpacketCore),e.UtRan和epC共同构成了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packetSystem,epS)。演进后的网络不再支持电路交换域,完全基于分组交换,传统语音通信制式网络只是给终端用户提供的服务。

二、Lte核心网组网研究

1.Lte组合式核心网分析

1.1核心网发展现状。在运营商的大力支持及推动下,tD.Lte技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国内各大设备商分别在试点城市进行着大规模外场试验。在tD.Lte网络试商用阶段,对核心网epC的设计上,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应用范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分别为组合式核心网ComboepC和分布式核心网DistributeepC,本课题通过对组合式核心网的研究,针对其设计的思想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组合式核心网的性能及稳定性。

1.2组合式核心网系统介绍。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对核心网网络架构及各网元功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组合式核心网则是在对各网元的功能划分基础上,通过软件来模拟各个网元,实现相应的功能。在硬件设备上,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组合式核心网采用四台戴尔公司生产的poweredgeR300服务器用来模拟tD.Lte核心网的各个网元,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me、服务网关SeveringGateway和pDnGateway以及归属用户服务器HSS,使用三层交换机omniSwitch685来连通这四台服务器;在软件设计上,以RedHatLinux服务器CentoS5.3作为开发平台。在逻辑结构上,我们把四台poweredgeR300服务器分别标记为Stationa、StationC、Statione和StationG,用以区分各个服务器在逻辑上所起的功能。

1.3组合式核心网功能实现及逻辑结构。在组合式核心网系统中,定义的Stationa、StationC、Statione、StationG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Stationa作为整个核心网系统的引导控制作用利用设备的处理器来处理系统的交互信息,设备硬盘则用来承载实现Stationa及StationC、Statione、StationG功能模块的软件系统。StationC作为移动管理实体mme网元的物理映射,实现其相关功能,与StationC相对应的网卡eth2实现S1.mme的功能。Statione为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网元的物理映射。StationG为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和pDn网关pDnGateway的物理映射,与StationG相对应的网卡ethl实现sGi的相关功能,eth2实现S1一U的相关功能。在StationC、Statione和StationG中,系统并未使用设备的硬盘,而是把各网元依附的系统通过网络安装在Stationa所在的硬盘上,在这三台设备上只使用了设备的处理器来处理信息。

2.Lte组合式核心网系统优化

2.1Lte组合式核心网系统缺陷。组合式核心网作为Lte核心网系统的一种实现方法,不论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还是在大规模试验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tD.Lte试验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组合式核心网系统性能不够稳定,在实际测试与应用中,有时会出现系统突然崩溃,给实际的测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变。

2.1.2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四台相同的服务器,根据组合式核心网系统的实现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系统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StationC、Statione和StationG三台服务器仅仅使用了其上的处理器,浪费了设备的硬盘资源。

2.1.3组合式核心网使用四台服务器来实现核心网的功能,在现场测试过程中,需要对核心网进行现场部署,四台服务器的搬运与安装给测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2Lte组合式核心网系统优化。为了提高组合式核心网的系统性能及稳定性,节约产品成本,方便现场测试过程中搬运与安装系统,结合组合式核心网的实现原理,我们对组合式核心网系统进行优化,使其在实际测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优化后的组合式核心网我们称之为紧凑式核心网CompactepC,它在硬件上只需要一台poweredgeR300服务器和一台三层交换机omniSwitch6850,软件平台依然采用RedHatLinux服务器CentoS5.3,采用虚拟化技术,利用Vmware公司生产的一款eSXi服务器,对核心网系统进行移植,在eSXi服务器上进行再开发。

3.虚拟化技术和VLan应用

3.1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方法,其设计思想是对物理资源从逻辑角度进行配置而非传统的物理角度的配置方法。虚拟化技术允许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多个虚拟机在同一物理机上独立并行运行。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一台pC机,利用虚拟化技术,对硬件资源进行逻辑配置,使得在用户看来,就像是有多台pC机,并且每台都有自己的CpU、硬盘、内存等硬件资源,可以在这些硬件中加载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无论实际采用了什么物理硬件组件,操作系统都将它们视为一组一致、标准化的硬件。对于用户来说,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分离,用户只需要在虚拟层环境上运行自己的系统和软件,而不需要考虑后台的硬件实现方法。这就使得硬件资源变得透明,让人感觉硬件与系统和软件的运行分离了。这些虚拟的服务器工作的时候是通过模拟的指令集,但实际执行处理任务的则是服务器的实际的指令集,那么虚拟化系统所起的作用就是完成把虚拟的指令集映射到实际的指令集,完成一个类似于翻译和任务分配的工作。

3.2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一种方式相当于分区,是把一台物理服务器虚拟成若干立的逻辑服务器,另一种方式则利用整合技术,把若干个独立的物理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虚拟为一个逻辑服务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对资源进行动态分配,系统将所有的虚拟服务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按需进行资源分配,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对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资源的管理、部署和维护等操作。

三、VLan技术分析

1.局域网(LⅢ)

局域网(Lan)通常是一个单独的广播域,主要由Hub、网桥或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连接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形成。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之内的网络节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处于不同局域网段的设备之间的通信则必须经过路由器才能通信。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接入设备逐渐增多,网络结构也日趋复杂,必须使用更多的路由器才能将不同的用户划分到各自的广播域中,在不同的局域网之间提供网络互联。但这样做存在两个缺陷:首先,随着网络中路由器数量的增多,网络时延逐渐加长,从而导致网络数据传输速度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数据在从一个局域网传递到另一个局域网时,必须经过路由器的路由操作:路由器根据数据包中的相应信息确定数据包的目标地址,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路径转发出去。其次,用户是按照它们的物理连接被自然地划分到不同的用户组(广播域)中。这种分割方式并不是根据工作组中所有用户的共同需要和带宽的需求来进行的。因此,尽管不同的工作组或部门对带宽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却被机械地划分到同一个广播域中争用相同的带宽。

2.虚拟局域网(VLan)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组逻辑上的设备和用户,这些设备和用户并不受物理网段的限制,可以根据功能、部门及应用等因素将它们组织起来,相互之间的通信就好像它们在同一个网段中一样,由此得名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2层和第3层,一个VLan就是一个广播域,VLan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第3层的路由器来完成的。与传统的局域网技术相比较,VLan技术更加灵活,它具有以下优势:

2.1网络设备的移动、添加和修改的管理开销减少;

2.2可以控制广播活动;

2.3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四、总结

本文阐述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及Lte网络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时下Lte技术的发展规划,介绍了我国在tD.Lte标准制定中做出的贡献以及我国的tD.Lte部署现状。介绍了Lte网络的技术要求及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Lte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对Lte无线接口协议作了简要的介绍。描述了核心网的发展现状,对组合式核心网系统的原理进行分析。对虚拟化技术作了详尽的分析,包括实现的原理及类型,并对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实现原理及技术优势作了简要介绍。通过对核心网网络架构及网络接口的研究,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7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效应:一是自我催化效应。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以同样的成本得到收益倍增效应,可以运用同一技术在不同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管理理念创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转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重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重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注重做好全面管理,更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垂直多元化发展转向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从横向多元化扩张转向业务核心化发展;从争取分散企业风险转向努力增强企业实力;从产品组合管理转向技术组合管理;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又注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三是控制工作创新。确立全新的控制标准,推进企业信息化,研究和使用新型控制原理与技术。四是战略创新。由竞争战略向合作竞争战略转化。五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如引入柔性管理等。(3)通过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活的因素是人。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企业文化创新应从建设开放合作的文化、学习型文化、适应性和能动性叠加的文化等入手。

参考文献: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9

没有专业的教学现状和课程改革要求研究不专业。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调查方案,以及具体的问卷调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电子技术专业的企业应用需求,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并评估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适应和就业分布稳定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专业经验和研究生院的评价。电子科技大学实习(培训)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和学生的设施和设备状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议。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动机和学习动机学习,为自己、为未来的评价。通过研究了解以下信息:从未来的业务需求:未来3年,大部分企业(55%)说他们会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维修,装配,测试,质量检验等四个方面:企业,为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线。电子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大学应用的核心要素:企业的需求和职业能力和毕业生的质量,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工作是排在第一位,占比达到80.3%。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企业道德和员工的能力要求是很清楚的,这也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结构不合理,理论课太多,在实践中很少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课程的毕业生的两个学校的问题,是一个专业理论课程实践的太多,太少,在55%的比例。

2参与工作任务分析会,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析胡茗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108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头脑风暴”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建立了“装配“,组装”到“,“检测”,“调试”“,检查”五,类型,明确的元件形成,查排名,15个任务,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专业的应用,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电路图的阅读技巧,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和步骤的优化,布局和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3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3.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或核心技能)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和你讨论。(1):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和专业的培训课程,纯粹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教学计划,教学的发展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2):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如何更好的?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突出的新技术,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pCB生产,“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两个,两个软件和硬件,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企业,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达成共识,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组装和调试电路,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那么,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和专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特殊的课程,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3.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1)经验,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写作课程标准。(2)资源的整合,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行业专家,目前的教学,基于尊重认知规律,根据行业专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学校队五分,选择专业的特点,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过程和方向,但思想内容,完整的格式,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有一些分歧和争论,最后作出调整。

核心技术的作用篇10

【关键词】核电供应链;核电产业联盟;核电技术;成本构成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2012)07-0050-04

我国电力一次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有20%多,煤电70%多,其它核、抽水蓄能和燃气电厂极少,合起来不足10%,煤发电量大,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自然大。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规划中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就需要调整现有电力供应结构。我国现有的可供开发利用的低碳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这些能源有的技术不成熟,有的开发成本很高,短期之内很难充当减排大军。核电具有投资大,燃料成本低的特点,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核电产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间核电技术竞争异常剧烈,各国对本国先进的核电技术严格保密。作为一个核电产业刚刚起步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影响整个核电产业的前景。因此,研究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对策十分必要。

一、核电及其特点

核电是指运用相关核电技术,控制核反应使其在安全状态下释放出低品位的热能并转化成高品位的电能。人类在控制核裂变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0年,世界核电发电总量为2.77万亿千瓦时,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3%。核电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核燃料能量密度大,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千克煤可生产三千瓦时电。一千克石油可生产四千瓦时电,一千克铀可生产350万千瓦时的电。0核电的能量密度是煤电的116万倍,是油电84万倍。发展核电产业不用担心铁路运输压力和仓储压力。二是低碳清洁,核电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相对煤和石油具有清洁低碳的优点。三是节省土地资源,通常对2×1000mwe级核电站所需土地面积:厂区估计一般占地500亩,隔离区占地约2400亩,生活区约占15亩,总计不超过3000亩。一个面积不大的核电厂就能生产出可观的高品位的电能,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相对于水利发电、火电和煤电都具有竞争优势。

二、核电供应链

核电供应链是指围绕着运用核电技术生产电能而形成的一个网络组织,包括从铀矿采冶、铀转换和浓缩、元件制造、核电生产、后处理、废物处理到生产高品位电能的过程,他们是一个跨组织边界的利益组织群,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核电的生产过程是包括铀矿开采、铀转换、铀浓缩、燃料组件的制造、核电厂发电、核燃料的后处理和废物的处置等多道工序的过程。在这个核电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组织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其承担的工艺任务,以确保下一道工序的顺利完成。

为确保核电的安全生产,核电供应链上各节点组织前后有序地完成本级节点分工。核电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任务协同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在铀燃料只能用于发电的条件下,核电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组织的投资都是为促使核电站生产电能的专业性投资,如果他们的工作不能通过核电站电能的生产产生效益,将无法通过市场实现组织的价值和投资补偿。因此,核电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共生的,它们是一个以核电站为核心龙头的利益共同体。核电站通过生产并销售上网电能,带动上游供应商共同发展、共享利润。

核电产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以核电站为龙头的核电供应链的价值创造。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将替代企业间的竞争成为市场上的主要竞争主体。核电供应链在电力市场上,需要通过与其它电力供应链,如水利发电、煤电和太阳能发电等,进行竞争以获取竞争优势。核电供应链是一个高协同性的利益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节点企业没有效率都会影响整个核电供应链的获利能力,例如,核燃料的成本利用率太低,核电零部件的价格过高,后处理成本过高等。核电生产的协同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高封闭性的能源生产系统。由于核电供应链系统的协同性和封闭性,我们可以把不同国家的核电供应链看作是一个整体,称之为核电产业联盟。核电产业联盟掌握和控制该国的核电技术和核燃料资源,并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去获取国外的核燃料资源,出口本国核电技术,以实现核电产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核电产业联盟通过建立起完善的核电产业体系促使其在世界核电工业体系中保持技术领先的竞争优势,利用世界市场分摊其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巨额投资成本。形成核电产业联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核电产业是资金密集性产业,通过形成产业联盟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利用规模优势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核电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联盟式的产业组织可降低技术泄密的可能性,增强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三是核电产业投资具有专用性,联盟中的企业可以降低投资风险,锁定需求。

影响一国核电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技术状况,即一国核电技术的发展程度。核电技术是核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壁垒,拥有先进核电技术的核电产业联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并销售电能,赚取超额利润,并将超额利润再投入到技术的研发中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实现技术良性循环(见图-2)。技术领先的核电产业联盟还可以出口关键核电设备和零件、核燃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等。核电技术是核电产业的核心资产,反映了一国核电产业的核心能力,核电技术水平越高,其核心能力越强。姜巍还特别强调了燃料技术的重要性。二是价格决定能力。一个具有价格谈判能力的核电产业联盟,就是核电行业的领导者,他可以凭借领导者优势,通过调整价格来影响核电资源配置。价格决定能力是核电技术领先的外在表现,技术领先是价格决定能力的最终目的。

(一)成本构成

核电站投资总成本由建设期初始投资和正常运营期的运营费用两部分构成。初始投资是核电站在正式并网发电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与核电站建设相关的费用的总和。包括土地使用费、土建工程费、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费、设备费、工程管理费、安装费和专家费等。核电站初期投资额大,约占核电厂全寿命期总成本的70%(GrimstonandBeck,2002,table3.5,p.72)。核电项目的资产固化率高,经营风险大,容易造成沉淀成本。据估算,我国已建成核电站平均建成价比投资为1742美元/kw,0折合人币1.11万元/kw(按2011年9月30日汇率)。投资一个100万千瓦的核电厂需初始投资111.0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值是一般煤电投资的2倍。另外,核电投资的建设周期长,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建一个核电站一般需要花至少2年的时间选址和5年时间的施工建设,项目从制定计划到建设完工需要7年。由于核电站建设周期长,电站投资的财务费用通常比较高。运营费用,是核电站正常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回收、利息、燃料费、运营管理费、备品备件费和退役基金等开支。相对于初始投资来说,运营费用并不算高,但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事故会增加核电运营费用。此外,由于核电站的设计寿命一般在25~40年,其间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也会影响核电站投资的效益。

(二)技术构成

核电产业既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核电产业中的核电技术是指为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营的关键技术的总称,包括核电设备的生产技术、关键核电设备的生产技术、核电厂运营过程中的常备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核燃料循环利用技术、核燃料的开发技术和核电废弃物的后处理技术等。核电技术是核电站从投资到正常运营必须投入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核电站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技术不能自给的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技术依赖,增加核电生产的成本,不利于核电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从核电工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核电技术的更新会导致核电生产平均成本下降,而其安全性能却会增加。核电技术领先者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将严格控制核电技术泄密。因此,一国无法从市场上获得最先进的核电技术,核电技术成为一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核电产业联盟的决策变量

核电产业联盟代表一国核电供应链的利益,担负着提高产业利润促进产业发展造福国民的使命。市场在电力供给尚未形成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核电产业联盟只是电力价格的接受者。电力生产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位电能成本,即降低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以获取超额利润。降低平均可变成本的技术创新途径有两条:节省投入的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创新。节省投入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降低运营费用,例如提高核燃料利用率的核燃料组件的生产技术的创新、备品备件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后处理技术的创新等实现。提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核电站的年运营因子,延长核电站年发电出力时间等措施实现。降低平均固定成本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缩短初始建设周期,降低投资总额等措施来实现。因此,核电技术创新是贯穿核电站建设、生产和退役的全过程,是核电产业联盟决策的主要变量。不同国家间核电产业间的竞争表现为以核电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竞争。

四、两个核电产业联盟分阶段博弈

(一)基本假设

假设在国际上有两个核电产业联盟a和B。a是核电技术领先者,具有完整的核电工业体系,并在新一代核电技术方面有突破。B是一个核电技术相对落后国,该国核电工业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B为了提高核电技术水平向a发出愿意购买核电技术的信号,目标是能够引进核电技术,其行动指南是“吸收消化,缩短技术势差”,而a此时的目标是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其行动指南是“最大效益”。在核电工业发展方面a、B相互博弈。为简化分析,笔者作如下不影响决策的一般性假设。一是博弈的信息是完全的,企业a与企业B的风险是中性的;二是双方竞争核心是技术领先,双方都追求技术领先情况下的利润最大化;三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技术开发是最重要的,大规模投资核电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小规模引进技术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四是B可以选择的策略只有两个,小规模投资核电生产和大规模投资核电生产。

(二)策略分析

第一阶段,a取得技术突破,现有技术面临淘汰,出口1日技术可以增加利润,a选择出口。B可以选择进口或不进口。选择进口,a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开发风险;选择不进口,B在技术上一时无法取得进展,因此,B选择进口。第一阶段博弈结果,a出口,B进口。

第二阶段,a将对出口技术进行定价,a有两个策略,即高价策略和低价策略。B也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大规模投资核电产业,大规模进口核电技术;小规模投资核电产业,小规模进口核电技术。B知道a出口即将淘汰的核电技术,如果大规模进口很容易造成高额的沉淀成本。不管a采取什么价格策略,B只选择小规模进口a的核电技术。a知道双方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领先,B只会小规模进口核电技术,a的最佳策略是高价策略。第二阶段博弈结果,a高价,B小规模进口。

双方博弈分析表明,策略组合“a高价出口旧核电技术,B小规模进口a的旧核电技术”是该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基于核电产业是技术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技术上的领先可以避免沉淀成本。国此,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理性的决策者应在核电技术开发上增加投资,而不是忙于把核电产业做大。

(三)具体得益值分析

假设合作得益是双方决策的依据,如图-3括号左边表示a的所获的合作得益,括号右边表示B所获得的合作得益,得益分析如下:(1)a不卖,双方合作无望,合作收益为(o,0);(2)a卖,B不买,双方合作无望,合作收益为(o,o);(3)a高价卖,B小规模买,合作收益为(3,1);(4)a高价卖,B大规模买,合作收益为(6,-6);(5)a低价卖,B小规模买,合作收益为(1,2);(6)a低价卖,B大规模买,合作收益为(3,-3)。采用逆推归纳法分析可推得:a高价卖,B小规模买是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