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十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十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28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1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以下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加盟的成员院校,将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类型高等学校的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促进自身的转型发展,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从而使自身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本文将根据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的特点,结合南宁学院的实际情况,探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的特点

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强调面向应用技术、面向实际问题,以培养熟练使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联盟成员院校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实际动手应用为导向,对接生产岗位,面向职业与实践,遵循“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能教什么、技术发展到哪里、我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充实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这样,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就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生产与技术的前沿。南宁学院作为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高校,又是联盟的副理事单位,将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联盟成员的转型发展,办出特色,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

2012年才由原邕江大学升本而来的南宁学院,在近30年的办学历史中虽然一直坚持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属于民办高校,缺乏国家的财政投入,不少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限。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这些年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普及,使得计算机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的数量每年都是几何式增长,计算机网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南宁学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且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一些在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的行业和机关的学生外,很多毕业生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专业化、多方位、高素质的需求。从对这3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来看,只有不足30%的学生毕业出去后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设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等。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缺少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偏重理论知识,对工程类的实际问题处理经验不够,处理能力不强。三是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思路正在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南宁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该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调整,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思路,以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高校的一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走与企业合作的道路,将办学的落脚点放在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培养人才上,依托企业,逐步探索出立足应用、面向市场、产学结合、服务企业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确立“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学科促专业的建设思路;在教学改革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在专业实验和实习条件建设上,完善实验环境,加强与国内优秀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南宁学院应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一)南宁学院应加强华为3Com网络学院的建设。华为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世界计算机网络通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网络技术、企业精神、企业管理在整个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通过引入华为3Com网络学院完善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先进的网络技术、完备的实习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精神。因此,华为3Com网络学院的建设是对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南宁学院应加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建设。通过加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建设,在实验环境、教学方式、课程建设、职业认证等方面与思科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充分利用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学的网络教学方式,通过web技术,使用多种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体技术工具制作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登录访问教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观看教学视频,通过在线考试系统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建设有助于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跟踪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转变现有的教学方式。

(三)南宁学院应加强与南宁学院―中兴nC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南宁学院―中兴nC学院是由南宁学院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创办的面向网络通信行业、培养通信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的专业学院。南宁学院―中兴nC学院依托中兴通讯的资源平台,携手清华大学教育专家,打造出了一套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涵盖教育过程全链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教育体系。加强与南宁学院―中兴nC学院的交流与合作,重在利用该学院丰富的教育和师资资源,让南宁学院的教师接触到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从而提高南宁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南宁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根据《南宁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行动计划》,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南宁学院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走出特色的发展道路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2

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以及网络程序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和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部队、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独资与合资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打通了信息类6门主干课程,本着“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打通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六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和通信的特点,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还增设了《离散数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两门相关的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此外,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与《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硕士点是在计算机学科,为满足部分同学考研的需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方便学生应考。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特色培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3]。根据我校的实际,确定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三个基本方向。除我院的有关实验室外,我校的网络中心能为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安全与维护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实践环境。2.2.1网络工程设计主要能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为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架设网络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强实用性,开设了《组网工程》、《tCp/ip协议体系》、《网络设计与规划》《通信防护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受到欢迎,需要大量的网络应用开发人才。本方案中除了开设了《web技术》、《网络通信编程技术》、《Java应用程序开发》等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中小型机应用及开发》、《移动编程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特色课程,涉及到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的几个主要方面。人们对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为满足此方面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故障分析》、《反病毒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课程。网络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与网络工程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认证考试有许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与水平认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外,在实践环节设置中还引入了以水平认证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即结合各种水平认证,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内容,以便为考取相关证书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3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特点:知识结构涉及计算机科学和数据通信等核心技术,知识更新快,与应用实践结合紧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应对工程技术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方法,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属于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立足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多学科理论基础教育,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特点,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探索主动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一些核心的学科基础课应有统一的要求,在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和应用等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上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上只有突出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的教学,才能形成网络工程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基本的要求。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分别为140学分和20学分。课内教学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学分中,选修课的比例占31.5%。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160学分,加上规定的创新能力2学分和课外教育项目学分11学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73学分,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构成如图2所示。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科学导引、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ipv6技术、网络编程、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和模拟课程设计。

专业知识领域模块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怎样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考虑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在制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进程计划时,往往要考虑课程先修关系。由于一些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需要满足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课程层次设计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下层课程知识为上层课程知识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门课程中可能存在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况,例如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设计可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知识结构流畅、看起来一目了然、学习起来循序渐进。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描述如图3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连贯相通、循序渐进、易学易懂。

3.1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

计算机网络理论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tCp/ip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网络接口和对等层定义和功用出发,描述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5个层次的功能、位置和协议数据单元(pDU),涉及可靠数据传输(RDt)、网络协议设计及实现、流量和拥塞控制、网络寻址、路由选择协议、网络互连、局域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通信原理讲述通信基本理论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涉及到传输介质、信道容量、信道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编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这部分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原则。通信原理的知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会多次用到,在计算机网络中包含“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一章内容,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层面归纳两种技术的结合和联系。

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语言,是计算机网络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讲述时结合与开放系统互连(oSi)框架,以及当代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强调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层的基本原理。讨论因特网和身边网络正在使用的各层网络协议,涉及的网络协议有:Http、Smtp、pop3mime、DnS、Ftp、Snmp、tCp、UDp、ip、iCmp、aRp、RaRp、iGmp等。

3.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网络实现的技术和方法。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ipv6技术等。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网络编程课程讲述网络软件设计技术和方法,重点是理解网络协议、对等层协议实现、套接字编程、C/S计算模式、B/S计算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网络安全涉及网络中的认证和加密技术,涉及对称密钥加密机制、公钥加密机制、安全认证、数字签名与报文摘要、网络病毒防治技术、网络协议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

网络管理涉及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抽象语法标记aSn.1;管理信息库miB;网络管理协议;远程网络监控;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实现技术。

ipv6技术是新一代网络技术,课程内容涉及ipv4存在的问题;ipv6技术历程;ipv6协议格式;ipv6与ipv4的主要差异;ipv6地址技术;ipv6路由技术;ipv6安全技术;ipv6过渡方法;移动ipv6。

3.3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应用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选择和讲述主要是围绕当前网络的主要应用展开。涉及的课程有: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工具应用等。

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介绍和描述网络应用课程,让学生知道学的理论和技术用在哪里、如何应用、怎样用好。

这部分课程内容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代表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网络软件实践,以及组网技术训练,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网络组网、维护和管理中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检验。从应用的层面使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用在哪里、在哪里,将来怎样用的更好。学生学的懂、又会用,增加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3.4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的知识架构上,为网络工程专业课提供基础和支撑,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内容的增多,把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为理论课,重点讲深、讲透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增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无线网络、对等(p2p)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初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五学期,问题是学生反映接触到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较晚,也影响到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经过取舍,最后这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四学期,与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课,使得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始,使学生尽早开始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

4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开课学期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几门重要的网络工程专业基础课,均分别设置至少两周的课程设计和课内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一程序设计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基础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从大二开始设置,目的是使专业实践早接触、不间断、相互联系和支撑。网络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课程如表1所示。

从这些课程的属性中可以看出,有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有单独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专业学生早接触实际工程应用,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特色。

5注重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把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和体现“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技术),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需要的技术、明白怎样使用网络的方法。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软、硬结合,面向工程和应用的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网络设计、规划、组网、编程和管理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开发、应用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和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上,鼓励网络工程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国际上认可的思科网络认证考试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等考试,使学生较早了解实际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水平,找到差距,制定新的学习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较,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往往在一门课程中就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教学内容比较杂、比较散,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一门课程中又不能对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有过多介绍,一般时数够用为止,这会对学生较好地理解、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带来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了各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之间的联系,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兴趣,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知识文献,通过身边的应用学习技术,并上升到理论,进一步理清楚各课程之间的脉络关系。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明白怎样应用专业知识,对技术和理论课程知识更深一步验证和理解,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对专业课程系统的学习,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6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实施的分析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实现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问题的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扎实基础。可以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应用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经过几年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与探讨,感到把网络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长期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设计出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有与培养计划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建设一至两门精品示范课程。同时积极采用网络化教学、案例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采取进校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课程有哪些,将来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明白、知道怎样学、对所学习专业有兴趣。从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熟悉设计、组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全部过程,以及所要学习主要专业课程,需要阅读的相关学科的书籍。

实施专业年级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制度。实现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及时帮助和指导。为帮助学生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选课示例,供学生参考。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已经有207所,各高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由于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目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积累和拥有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实验教学环境。在专业教学研究基础上,出版学术著作和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设计和编写符合我国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同时,加强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并尽早成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引导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网络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2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43.

[3]王相林.计算机网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2-252.

ResearchandpracticeofCourseBuildingforComputernetworkengineeringDiscipline

wanGXiang-lin

(CollegeofComputer,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4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中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蜒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在找工作时因为学无所专,出现什么都知道一点,对不会的东西畏惧,没有自信、茫然没有目标。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中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中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中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确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学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想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在基地的建设、运作模式和经费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中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将进入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须的。从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师资培养,从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学校都离不开企业。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在中职院校^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以下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换代频繁,中职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领域工作,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在学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启发和培养。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北部湾经济;课程设置

1前言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计算机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社会呈现了需要大量的网络方向的人才进行“组网”、“用网”、“管网”的现象。虽然各高校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的人数也逐年在增长,但仍然出现能够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网络人才非常紧缺的现象。为此,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变革迫在眉睫。而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成果的关键和直接体现,所以人才培养的改革要重点抓课程设置。本文结合北部湾经济发展现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简单的探讨。

2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广西的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就如火如荼进行着,方方面面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些同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据统计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专业人才里2010年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就达到3万多,到2015年增长到4.5万左右,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要占到了三分之一,在这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时候,高职学院应该各方面联动起来,加快改革,培养出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年也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致使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有的学生与社会脱节,到单位就业基本上是无从适应,无法胜任工作。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如下:(1)课程设置雷同较多,特色不彰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上雷同率较高,各校的特色不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差异不大,出现了有些岗位竞争大,有些岗位招不到人的现象。(2)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技术是日新月异,很多时候课程的设置总是在出现新的技术而相应开设,并没有做到有前瞻性,导致跟不上发展的步伐。(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果不显著。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飞速更新的,但都是万变不离其中。在课程设置中要合理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和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以应对时代的发展。(4)校企合作得不到很好落实。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预约给学生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岗位,而是把顶岗实习生当作其廉价的劳动力,把他们安排到单调并没有技术要求的流水线上,从而并没有达到实习为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目的。(5)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多元化,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果没有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就做不到因生施教,教学成果就不显著。

4北部湾经济发展状态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北部湾经济如火中天地进行着,给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多,主要有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进行优化与整合,为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就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见解。(1)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并在课程中体现出来。课程设置之前,高校要到多家企业进行调研,意在了解用人单位提供给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岗位都有哪些,这些岗位都需要的什么样能力和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多听听就业指导中心的意见,动用所有有用资源来获得最有价值的参考,才能制定出最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2)课程涵盖面要广。既要包括基础的综合的基础素养能力,又要包括专业的“建网”、“用网”、“管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现代文化的逐渐形成,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既要有综合基础素质能力又要有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基础素养主要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来培养,从而达到让学生获得较丰富的基础素质,以便应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发展需要。专业的“建网”、“用网”、“管网”在课程设置上最好开设网络编程、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网络施工方面的课程,使得学生逐渐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并具备网络各方面的应用能力。(3)加强校企合作开发适应经济发展专业教材。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时让企业人员参与其中并多参考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使得编写的教材既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课程设置就得到了很好的落到实处。(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一定要合理。部分高职院校觉得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高职院校也不能向本校及以上学校一样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要适度、要精。使得学生既能懂得操作的依据和原理又能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未来出现的未知知识和未知技术。高职院校的学生受企业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节约了企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的比重相对与理论课程要重些。(5)课程考核要参考计算机网络业内龙头企业(如CiSCo、华为、SUn,Ciw等)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有些课程考核可以采取考证方式进行,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可以根据这些认证的考试大纲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相应的知识内容渗透到平时教学中。

5结论

本文对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因为它既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大计。

参考文献:

[1]谷辉先.谈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改革[J].都市家教月刊,2009(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6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分析了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特色;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紧密结合网络专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突出网络专业及其新兴专业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先导性作用,改革教学方针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增强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少理论重实践原则。高职汁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以实用为目的,课程设置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应以够用为度。过多强调理论反而会让学生陷入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中,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所谓够用就是指学生将来在从事专业工作时所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中去掉根本不用的纯理论部分的讲解,只讲可能用得上的一些技术理论讲解,即要以实用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理论性课程学得很好并无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理论性知识学得还可以而动手能力极强的同学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且适应能力很强,较容易适应相关工作岗位。

模块化原则。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的是比较广泛的,为更好的把握该专业的教学,我院把该专业的学习可以划分成网站美术设计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创建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模块,各模块既有交叉也有区别点,在课程设置上在保证网络专业的专业性,又要突出各个模块的教学特色,其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开设必修课中开设模块教学来保证其特色教学,应注意的学生选择的模块应有一致性,不能一会选择这个模块,下次选择那个模块。另外模块课程的选择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一成不变就成了缰化的模块划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职业资格原则。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资格证书正是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体现,我院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即双证制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原则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一方面要求各系部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人培养计划之中,要求教师职业经验更为丰富,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有紧迫感,学习主动性更强。

2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建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设计法”,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学工交替”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

2.1逆向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就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形成路径是相反的,即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首先,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紧密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查、预测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初步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次,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单位(院、系)牵头,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教授、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用人单位组成计算机网络专业专家委员会,为计算机网络专业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学校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

第三,充分吸纳一线授课教师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参与和与专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的目标,完成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充分评价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研究制订出专业发展计划,最终确定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并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2“模块”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3模块的课程组成,如下图。

(1)网络专业基础课

网络专业基础层课程主要为高职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网络专业必修课

其内容是按照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这一部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模块教学课程两部分构成。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网络专业只设立4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模块教学课程,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在网络这个大专业中分为3个模块(见下表):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模块(a)、计算机网络创建与维护模块(B)、网页美术设计与维护模块(C),分别从软件、硬件和网页艺术设计这三个方向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模块教学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3)网络专业选修课

这是网络专业必修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人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丰富技术操作经验。此模块课程,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的专业知识。

2.3学工交替

学工交替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网络专业必修课后进入相应实训基地实习一段时间,把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直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强化动手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工作中找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回到学校后,学生的在校学习才更有目标,也更有动力。

学工交替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这一课程体系结合前面的“模块”教学模式,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生的特长为根本,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3结束语

总之,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就是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设计出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特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另外,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所在,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则,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都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晖.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J].内江科技,2006,(6):55.

[2]高振强,段丽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52-55.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7

【关键词】网络专业专业课调整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it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课题“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JGB388);广西区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2013JGa41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8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重复、脱节、断层等现象。分析了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城中专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基础,提出整合中高职院校有效资源,一体化制定中专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开展课程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网络技术

2014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多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到2020年,形成中专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完善中职高职“3+3”培养模式,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中高职有效衔接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搭建是“3+3”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中高职衔接的工作基础

(一)开展专业调研和互访,了解合作基础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宿迁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宿迁市绿化模范单位。学校已建成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和4个省级品牌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网络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重点建设百所骨干院校之一,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08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评为学院品牌特色专业,201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行了“职业导向、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实施了“能力递进、项目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有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精品教材2本、院级精品课程3门和院精品教材2本。

(二)成立“3+3”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领导小组,加强组织沟通

由于“3+3”中高职衔接项目涉及到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而两个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主体、校园文化和专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规范培养过程,保障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1]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必须包括两校领导,以负责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的决策;两校的教务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计划、推进与实施;两校网络技术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学人员,负责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规划及教学实施。

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一)遵循职业能力递进原则,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遵循阶段性目标和最终培养目标相统一、中专阶段可就业性和再学习性相融合、由简单操作到策划管理、职业能力递进的原则,制定中专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转段升学条件。1.中专阶段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能力,从事中小型计算机网络设计与搭建、计算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现场施工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高职阶段培养目标。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针对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岗位,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网络组建、维护、网站建设、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转段升学条件。在中专学习阶段中,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各门课程成绩合格;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且获得nCRe一级mSoffice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中级)证书。

(二)制定课程衔接策略

根据“3+3”项目中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职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两类课程的衔接要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是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导致基础课程前后脱节,职业课程重复较多,尤其中专阶段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许多学生的实习岗位专业不对口,造成学习断层,阻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2]在课程设置时,中专阶段课程应当偏重基础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而高职阶段则应偏重岗位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网络技术专业“3+3”项目依照“能力递进”的理念,构建包括中专教师和高职教师在内的专业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分析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由单一低难度技能到综合复杂高难度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培养衔接模式。“3+3”中专阶段的顶岗实习需对接中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岗位,加深其对网络专业的认识,强化基本技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升学习兴趣。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生涯发展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核心,抛开中专的“够用”原则,坚持六年统筹规划,为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保证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不断线,从而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网络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目标

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宿城中等专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3+3”分段培养项目中,职业课程分段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3+3”是两个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衔接,实际上也是两所学校课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校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第二课堂等都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中高职衔接要注重发挥两所学校的各自办学特色和文化优势,利用各自的培养经验和成果,通过互动、交流、整合,逐步形成“3+3”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文化和专业素养标志。

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孙晓云.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工课程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4(10):108-110.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9

2011年,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基本切入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省级特色专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我们着手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经过两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资源库建设已成为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下面结合专业实情从几个方面谈谈。

1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调实用性;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教师方便实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标。建立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原则如下:

1.1内容丰富条理

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一个重点是教学内容的建设,包括媒体素材、教学资源、题库、软件资源、课件、网络赛事介绍和科研资源等七大类。大量教学内容素材的收集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还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需要筛选有价值的资源,并按照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将教学资料整理成顺序性强、层次分明的结构,以满足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要求。所以要求内容上既要丰富又要有条理。

1.2结构灵活立体

在构建资源库的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分类,按照功能和应用目的整理成题库、试卷模拟、文献资料、课件、教材、教案、学习笔记、教学心得、学习心得、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相关的功能模块。考虑到省级特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在构建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学习要求,把握了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教材、文献、题库、个案分析等资源灵活呈现,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元化。

1.3平台完善易控

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管理平台能解决资源库的维护、资源的交换、资源的分类管理、资源的检索管理、资源的等功能,并且能实现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为用户分配权限。交互平台要求界面简洁、易操作,有方便的资源检索方式。不同层次的应用者可以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源,节省大量的时间。

2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构成及分类

按照国家“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门类:

2.1媒体素材资源

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和动画类素材。

2.2教学资源

包括提供给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一些资源,如教案、教辅资料和教学案例等。

2.3题库

题库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认证考试收集的历年真题以及模拟题,结合我院加入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华三网络技术学院以及红帽学院的竞赛设计的题目。具有选择、填空、判断、排错、问答等多种试题类型。

2.4课件

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综合类课程的优质教学课件,供教师和学生下载使用。

2.5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包括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类模拟器(如思科的packettracer、华为的enSp)、虚拟机、电子教室及网络安全攻防的各类软件。

2.6网络技术赛事介绍

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领域的各级各类比赛,如山东省技能大赛、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国赛等等,就比赛的组织形式、适合参与的人群、考试内容等分专题介绍,方便学生有目标的学习。

2.7科研资源

科研资源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包括国际级及部级学术会议信息,国家颁布的关于教育、学术的文件,各种中外文期刊,优秀博士、硕士的论文,也包括本校教师和学生优秀的科研论文成果。

3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步骤

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深入学习了国内外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理论,按照“打碎集成、整合优化、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3.1围绕专业目标,综合分析因素,确定资源范围

开发校内外专业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开发国内外行业企业的资源,同时要求资源库具有一定比例的原创资源,满足信息海量存储、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要求。在教学资源收集过程中,结合专业特色对资源进行筛选和重构,辨别资源的有效性和可用性,确定要开发的资源范围,打造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使所开发的资源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

3.2对选取的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

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对获取的资源进行编排和整理,同时,第一步中确立的教学资源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教育资源数据库系统,建成目录集中管理和资源分布存储的教学资源服务体系。

3.3开发操作平台支撑确定的资源

根据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开发合适的操作平台,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规划和分类,方便教师使用和管理,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笔者在平台开发过程中,采用了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查询模块、管理模块、资源整合模块等等。坚持面向实际、面向全体普通教师,力求做到资源库管理系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要,力求做到资源管理方便、界面友好、分类规范、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普通教师就能轻松地完成各种基本操作的资源库管理系统。

4立体交叉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体会

4.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体现专业特色

高职院与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具有显著不同,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和多样化的项目化教材,设计了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

4.2教学资源库要具有可扩展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升级,才能满足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和更新的需要。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阶段目标要面对现实,不应贪大求全,既要体现国家标准,又要可推广、可持续,同时要考虑多方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4.3确保系统安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篇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延续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想在短期内有可观的改变十分困难。改革难度大并不代表不能改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亟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当,与企业需求脱节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大多数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教育强调以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对实际的操作技能进行选择性忽略。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前情况下,企业希望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能够有能力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组装和维修,而我们当前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都以软件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与此同时,由于生源情况的不同和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同,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国家统一颁布的教育大纲的约束下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于是出现了教学目标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情况。

1.2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针对性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特色,而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所学的知识过多,范围太广,没有针对性培养,造成学员就业针对性差,适应能力降低,无法从事专业水平较高的任务。并且计算机行业是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而我们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不注重开发,课程一成不变,闭门造车。所以,我们毕业生感觉好多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差距,不能胜任专业技术的工作。

1.3教学方法与途径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与学校所施行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纵观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改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独特性,照搬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还不足以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出现重复教学状况,教学成果不明显,教学效率较低等一系列“水土不服”现象层出不穷。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社会企业实践机会太少,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方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阻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譬如oSi七层模型部分的教学,这一块理论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七层模型用来干什么?它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处于何种地位?之所以学生会产生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该部分内容很难以通过理论讲清楚,学生也难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形象的构建出来。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使得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与用难以联系起来,很容易出现学完了不知道用在哪。

2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贴近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慢慢推进。但就目前而言,该专业教学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对学科的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当今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标显得过于笼统,专业的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太模糊。所以我们首当其冲的要解决教学目标和定位问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要贴紧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2.2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导、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能力高低,和就业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的需求来整合我们的高职教育,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教学应着重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样的学生就业才有竞争力并且就业后在工作中也能够有更大的发展。

2.3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积极创新探索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高职教育老师应该尽可能去改变以前被动的教育方法,去迎合这种新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生产一线专业人才,是一种面对企业的定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用于企业的需要是判断高职教育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必须贴近企业,让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2.4实行网络式教学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制度中一直以来都延续使用的,它比较重视课堂的讲授过程,需要学生对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记忆,从而忽略了专业性教学的实际应用教学目的。近些年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媒介开始出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

internet可以说是《计算机网络》最好的教学模型,以网教网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网络上的新技术一时间很难以在教材上出现,毕竟教材的改版还是无法与技术的推进速度相匹配,这些新技术教师就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internet海量的数据库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internet只是辅工具,教师可以用internet作为模型,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网络中的多种应用。譬如邮件的发送与接受过程、网页的Http设置、ip电话的使用等等。

2.5加强学校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优越的实验环境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验室是关键,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虽然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难以拿出资金来完善实验室配置,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在资金投入上一定要有侧重点,根据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相应的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优先升级实验室硬件。

参考文献:

[1]严双林.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01:53-55.

[2]周学军,方灵.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56-57.

[3]程书红,杨莉.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99-100.

[4]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