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59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1

我国棉花生产大国之一,1998年产量曾达到625.8万吨,1995年后产量基本保持在400-500万吨之间,2004年产量刷新为632万吨,是10大出口国和进口国之一。1997-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棉花贸易额14611.3万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额的2.6%;年均进口棉花贸易额为39769.2万美元,占世界进口贸易额的5.7%。

2005年第一季度与2004年第一季度相比,棉花市场处在平稳上升状态,以标准级三级为例,由2004年12月底的11300元/吨,上升到3月底的12070元/吨,增长幅度为6.8%,在这之中还曾经出现小幅回落,但3月底增长较为突出,呈现两个特点:

1.由于棉纺织企业在吸取2004年经验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低库存,内地棉花的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由于2004棉花年度棉花市场价格的大幅度回落,使得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减产,据农业部调查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1%左右,产量在550-570万吨左右。4月底,价格已超过12800元/吨,估计很快会突破13000元/吨。2005年1-3月累计进口28.5万吨,累计同比下降61.37%,其中2月份我国进口棉花7.06万吨,这或许是生产需求与国际棉花价格较高共同影响的结果,2004年9月-2005年3月累计进口为45.47万吨,同比下降53.98%。

从棉花进口国别看,美棉仍然占主导地位,另我国从埃及进口长绒棉为0.53万吨,但是其价格较高还是影响了其出口量。

相对于国内棉花而言,国际棉花的浮动比较大,但是从大趋势看,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按3月底的Cotlooka指数57.45美分/磅折合人民币来算已高出国内329级棉花价格,且进入2005年2月以来,国际市场Cotlooka指数一直在高于国内价格的位置徘徊。

郑州棉花期货3月份合约交易价格从1月的12250元/吨到3月9日已经达到了13930元/吨,期货市场一路攀高,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增长了13.7%,远远超过现货市场的增长速度,而在3月中、下旬国际国内两个期货市场分别出现了下跌现象,且截止到4月1日,纽约5月合约,郑州4月合约都是在下跌的,且变化幅度较现货市场而言是比较大的,这与美欧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有重要影响。

化纤短纤市场

2005年以来,涤纶短纤的价格有起有落,到2月中下旬价格达到最高,为12200元/吨,在这之后又开始缓慢下跌,到3月底跌至11870元/吨,下跌了2.7个百分点,但从4月1日起,市场又开始回升,相比较而言,粘胶短纤的价格还是处于缓慢直线下跌状况,从1月初的15690元/吨下降到13800元/吨,下降幅度为12.05%,预计粘胶短纤的下跌状况还要继续,这可能跟下游纱线市场的不联动有些关系,总体而言,涤纶短纤的市场相对比较平稳。

加工生产情况

在市场环境改善的前提下,纺织行业生产保持了前两个月快速增长的势头,主要产品产量累计增长速度较上年同期明显加快。从我国传统的三大纺织品看,2005年一季度,纱、布、棉布的累计产量同比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纱产量为275.31万吨,同比增长21.99%,增长幅度是2004年同期的二倍。由下图可以看出,2005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纱产量保持了增长的势头(由于受到节日的影响,1、2月份产量略低),但与2004年第4季度相比,还是略有下降,说明宏观调控在协调市场供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两大纱生产省:江苏省累计产量为56.54万吨,同比增长14.64%;山东省累计产量为69.65万吨,同比增长40.99%,其两省的纱产量合计为126万吨,占全国纱总产量的45.80%。2005年山东省发展较快,2004年同期其纱产量占全国纱总产量的22%,2005年一季度就已占到全国纱总产量的1/4,增长了3个百分点。

2005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梭织布累计产量为76.92亿米,同比增长20.68%,其中纯棉布累计产量为39.58亿米,同比增长25.73%,混纺交织布累计产量为16.29亿米,同比增长15.53%。下图是按棉花年度表现的布产量的走势图。

2005年一季度,服装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明显好转,但离业界普遍预期的高速增长还有一定距离。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44%,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11%。特别是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况要好于上游纺织业,表明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此外,在纺织业中,一季度累计产量增长较快的产品还有丝、呢绒、非织造布、苎麻布及亚麻布、纯化纤布,增速都在15%以上。

国内销售情况

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内销增长超过外销。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增长28%,超出外销6个多百分点,表明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拉动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国内衣着类消费复苏明显,1-2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服装和针纺织品增长20.5%。7.6亿农民收入的增长为纺织工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支撑。

出口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2004年,纺织品出口规模达95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纺织品出口市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中国香港、日本、欧盟、美国和俄罗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等沿海省市是纺织品出口大户,出口量占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81%。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1-4月,全国纺织品出口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3%;服装出口192.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出口共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且远远低于同期中国整个出口35%的增幅。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国货物贸易的比重明显下降,1-4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实现累计顺差261.6亿美元,增长22.5%,为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1.2倍。尽管纺织品服装仍是全国货物贸易实现顺差的主要商品,但其所占的比重却连续下降。1-4月,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贸易额的比重仅为8.8%,其中出口占14.3%,进口占2.6%,较2004年全年分别下降了0.9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顺差与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倍数也从2004年全年的2.4倍缩至1.2倍。

国际市场

取消配额之后,世界纺织服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在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土耳其和加勒比海地区,在全球纺织品市场都获得更大的份额。根据2000年劳务工资平均水平,印度为0.58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7美元/小时,均低于我国0.69美元/小时,巴基斯坦等还有天然原料优势。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将取消配额看成本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绝佳机遇。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并不能完全享受到市场放开的好处。

除了激烈的竞争之外,更为棘手的是中美,中欧之间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美欧相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行特保调查和设限,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分析

1.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一直以来,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过分依赖低成本优势,忽视了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所带来的效益,企业出口方式仍以定、贴牌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多属中低档服装布料。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2.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配额的取消对企业是个利好消息,但由于信息来源较少,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国内外的一些新政策、新形势并不熟悉。据介绍,企业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两大途径:一是各级纺织服装协会定期印发的刊物。这类刊物基本上每月一期,一些动态信息无法及时掌握。二是上网搜索、订阅短信等,由于大多网站属政府网站,信息量虽大,但企业所需的有针对性的信息较少,而订阅短信则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56-0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与专业化分工

绍兴素有“纺织之乡”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产业已经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绍兴经济的发展、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总产值占浙江省31.9%,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2084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10亿元)、服装鞋帽制造业(340亿元)分别增长12.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浙江省相应行业增速的3.2、5.5和0.7个百分点,产值占浙江省相应行业比重的38.8%、30.8%和16.0%。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个子集群集中在不同的区域乡镇,基本上形成了市区以化纤产品为主、诸暨以袜子和衬衫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为主的块状集群分布。绍兴的纺织产业在全国纺织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拥有“化纤布的生产量、领带的生产量、袜子的生产量、纺织品的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同时,绍兴拥有健全的专业市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中国轻纺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依托专业市场,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区域内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新优势,集群内的工业企业产销联动,互促互进,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经济发展。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特征

1.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自身的聚集度不断提高,集群内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良好,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也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2.产业链较为完整,区际分工明确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块状经济已经形成规模,逐步成为了当地支柱产业。纺织产业有化纤、毛纺、棉纺、丝纺、麻纺等多个门类,各个门类又有纺纱(丝)、织造、印染、家纺、服装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产业从化纤起步,通过横向拓展及纵向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的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织机械、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产业与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及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体系。

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托,相互推进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配套的专业市场同步发展,主要有柯桥的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市场、上虞伞布市场、绍兴(中国)染料城、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是众多同类纺织企业销售产品的总窗口,也是纺织企业采购原材料、辅料的公共营销平台。正是这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使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4.纺织产品出口规模较大

从1998年开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开始大规模出口。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市纺织品服装出口86.4亿美元,同比增长5.8%,较上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达66.6%,分别占全国、全省出口总额的6.8%和28.4%,增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6.3和4.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66.3亿美元,同比增长6.2%;服装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二、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

产业集群具有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的特点,因此,难以通过具体数值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予以界定,只能依据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以出口评价法为依据,从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4。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依据前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别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绩效评价。

1.产业竞争力分析

综合评价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1)2006―2012年的7年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下降外,基本保持逐年递增发展趋势,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3);(2)集群纺织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态势,基本处于逐年提高的状态,特别是2011年,顺差额达到了127.41亿美元,集群纺织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强(见图4);(3)绍兴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0.9以上,表明绍兴纺织产业和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明显;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2012年达到32.47,说明绍兴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见表5)。总体来看,绍兴纺织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绍兴纺织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断提高。

2.创新竞争力分析

(1)人才竞争力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纺织人才队伍,他们能自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借鉴与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制约其发展的仍然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绍兴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大多是知识面很窄的技术师傅,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织造、印染、面料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凤毛麟角。

(2)科技竞争力分析

虽然绍兴纺织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面料开发滞后,很多纺织企业停留在模仿阶段;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为1%,低于国际水平的2%~5%。

(3)信息竞争力分析

与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较低的现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信息竞争力则相对较强。装备的信息化方面,绍兴纺织企业购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配套上了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运用最多的是CaD技术。同时,绍兴拥有多个比较成熟的软件产品,纺织通网上贸易平台、纺织原料搜索与服务、印染企业管理执行系统等软件在纺织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90%以上的纺织机械装备采用嵌入式控制软件,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企业管理方面,绍兴骨干企业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度达到60%以上,正逐步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绍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网上轻纺城”项目。截至2013年6月,网上轻纺城访问量高达200万次,会员注册数超过了165万人,共建立网上商铺40万家。

三、提升绍兴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场拓展,但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集群内部产业链档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服装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以价格为主,绍兴众多纺织企业在竞争中相互压价直接导致了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整个纺织业的利润微薄。如何快速发展,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是集群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政府层面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选择的结果,但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从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看,正是在政府指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进一步提高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绍兴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1.合理界定政府角色,加强产业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针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又是传统的产业集群这一现实,政府应制定合理规划,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引导集群内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集群内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关注中小纺织企业,促进集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广大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中小纺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较小,但对整个集群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其金融支持的力度。

3.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部门要提高人员素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法制环境,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内部,政府要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鼓励纺织企业的科技创新,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好竞争局面。

(二)企业和行业协会层面

1.优化营销渠道

优化营销渠道是提升绍兴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集群内的纺织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互联网交易,通过网络使生产商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省略中间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同时,以终端市场为中心进行营销渠道的管理,使渠道内各成员的关系由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销售转变,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2.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至关重要,也是决定纺织品售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绍兴纺织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保证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集群内的纺织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集群的内部资源,提升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档次;加强集群内纺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内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要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扩大其在绍兴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专业技术部门间合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何晓英.金融危机下绍兴纺织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10(5):67,205.

[2]俞皓.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发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3

论文关键词:纺织品,竞争力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美欧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技术壁垒阻挠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阻碍了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正常发挥。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重新评价我国纺织产业在世界纺织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寻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1.国际竞争力含义与Swot分析法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世界各国对国际竞争力比较接受的权威解释是欧洲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其的界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按宏微观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又可分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运用Swot法进行选择分析,就是将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

2.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2.1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纺织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按照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我国纺织行业。要素条件: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丰富而又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使我国的纺织行业通过低价竞争占领市场。需求因素: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纺织品属于日用消费品,全世界对于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很大。相关产业: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棉花等纺织品的重要原料的生产都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战略结构和竞争: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所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可以大规模占领市场。

2.2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劣势分析

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劣势包括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竞争力系统、产品附加值、品牌、劳动力成本、企业规模、人才、科研、营销方面等几个方面。

(1)竞争力系数:由于中国入世,使纺织品进口限制措施大幅度降低,进口的迅猛增加不可避免,中国的竞争力系数也将有所下降,削弱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2)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原先配额保护下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并不一定在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也并不一定能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因而使此项国际竞争力优势可能有所下降。(3)劳动力成本:近来明显的趋势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与周边纺织品出口国家及各发展中出口国劳动力成本增长不快的情况相比,中国在此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4)品牌:与世界名牌相比,中国缺乏名牌、出口档次低、创汇效益差的劣势显露无疑。(5)产品附加值:中国纺织品历来是以低价出口占据国际市场的,虽然出口量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明显较低。(6)人才、技术、科研、营销:中国在生产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方面显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营销的渠道方面更是相差千里,使中国在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上劣势明显,后劲疲乏。(7)企业规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己经有一大批规模巨大、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超大型纺织品跨国公司,形成国际市场上一种垄断力量。中国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小。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8)我国纺织企业核心优势的建立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3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机会因素分析

(1)贸易自由化方面:废除《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2)国际合作方面: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国外纺织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4

然而,“纺织品下乡”并不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纺织品下乡”虽然早已在业内炒得沸沸扬扬,但是热闹的炒作并没有加速纺织业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

扩大内需 纺织品下乡亟待启动

早在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纺织业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就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2009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0.6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9.03%。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2009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而就国内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纺织品销售也不容乐观,城市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在外需萎缩而内需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应对纺织服装出口下滑的局面,纺织业界认为,创造需求是振兴行业的关键要素。然而,面对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不得不另谋出路,提出了纺织品“下乡”的策略,希望国家在家电、汽车“下乡”的同时,开辟另一扩大内需的渠道――纺织品“下乡”。应纺织业界的呼声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2009年年初,国务院也提出振兴纺织工业规划,明确表示要“开拓农村市场”。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销费”,工信部再一次将扩内需的目光投向了农民。1月7日,工信部电子产品司的官员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考虑让更多的产品“下乡”,比如建材、网络、纺织服装等。此外,还将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下乡产品建立专门的销售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专门为农村市场进行针对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刹那间“纺织品下乡”的口号传遍行业内外,许多纺织企业冀望国家能出台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伴随财政支持的政策,以刺激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纺织品下乡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有关部门欲以“阳光工程”为借鉴,通过“安居工程”的方式,将“建材、家居、家纺”三个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然而,构想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时至今日,有关“纺织品下乡”的相关政策并未出台。据相关专业分析人士称,在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实际的国内消费趋势稳步向上。特别是出口受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内销市场“掘金”。其中,纺织行业对“下乡”政策的需求较为迫切。根据目前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衣着类商品Cpi长期锁定负数,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口型企业巨大的产能也一时较难在国内市场完全消化。所以,纺织品下乡是纺织业困境中的期待,相关措施亟待启动。

农村市场开启服装内销新时代

然而,不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否,纺织品下乡都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大势所趋,且渐行渐近。

据了解,“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3430万件,销售金额583亿元。1~11月农村消费增长15.7%,城市消费增长15.1%,农村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从累计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11个月超过城市。随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11月农村消费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1%,比2008年同期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绩卓著,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这一政策,并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下乡计划,因此作为位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首的纺织服装也必然会在下乡范畴之内。所以,农村市场将是经济危机形势下纺织行业新的销售增长点,它将开启纺织行业服装内销的新时代。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尽管至今我们也没见“纺织品下乡”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但“扩内需,促销费”乃是201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一政策在近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另有媒体近日报道称,已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获悉,纺织品有望与“建材,家具、家纺”三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其次,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此,拥有8亿多中国人口的农村市场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另外,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66元,而农村仅为212元,农村与城镇人均在衣着方面的支出差距高达5倍。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为纺织品下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农民收入决定消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帮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年均增长4.4%。预计几年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4%。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有望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量体裁衣 纺企应自主打拼下乡路

对纺织行业来说,广袤无垠的农村市场看似一个开掘不尽的金矿,实际上也是荆棘丛生的荒芜地。

“与国际和国内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纺织行业下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发展特点,争取做到有的放矢。”郑州市知名服装企业――郑州泛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樊风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与家电,汽车、机械等产品不同,纺织品服装产品众多、种类丰富,因此难以通过复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来进行,因此纺织企业要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产品定位来量体裁衣,自主打开农村纺织服装消费市场。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9-0075-03

[作者简介]李生校,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成长理论;

赵梁红,绍兴文理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浙江绍兴312000)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五、小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型。通过对绍兴纺织业的潜力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theory[m].Cambridge:themitpress,1995.

[5]nelso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aComparativeanalysis[m].newYorkan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洪涓,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王世平,赵春燕.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2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7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纺织工业具有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低,国内外市场潜力大以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配套协作等优势,构成了目前主要竞争力来源。

1.纺织工业竞争力测算

参照波特钻石模型,构造了一个纺织工业竞争力三层次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采用2001—2009年纺织工业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并绘制变化折线。由于测算结果反映的是所选年度竞争力指数的相对值,2001—2004年数值为负,2005—2009年数值为正。由于数值的正负不影响比较结果,本文没有进行调正处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来看,2001—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有3个特征。

第一,总体上,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我国纺织工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呈加速提升趋势2004年竞争力指数曲线出现拐点,即折线的斜率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显示了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贸易环境优化使我国纺织工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2008—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低于2007年和2006年水平。说明对于出口比重约占1/3的我国纺织工业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国纺织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使得当年竞争力指数下降明显。

2.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工业化报告》的五大类指标体系来反应国际行业水平的差异: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工业技术投入及先进性指标、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指标、工业发展环境指标。依据国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以上五大类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水平。在具体计算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指数时,沿用了指标赋值后的加权平均法:工业竞争力水平综合指数=∑(实际指标值/标准值)×权数)。计算出来的纺织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竞争力综合水平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对纺织工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国内外水平的确定及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48.25%,即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世界先进的50%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工业化报告》认为,我国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或现代化水平值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0%~30%,那么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远超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值。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是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

二、把握机遇,积极调整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1.增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领域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创技术开发。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业开发;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等4个领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能否加快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决定我国纺织工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二是购买和储备尖端技术。技术贡献率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纺织优势企业之所以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技术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些国外纺织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研发伙伴,甚至为了企业正常运营而出售部分技术。因此,我国纺织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研发,或选择购买一些尖端技术,加快向技术高端迈进。

2.加快推进品牌竞争战略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产品仍以低利润的oem和oDm为主,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当前应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思路,加快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适当收购国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经营战略,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企业,加快我国纺织品牌建设,并借他们已有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例如,2009年6月29日,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中国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我国纺织企业实力打造的结果。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类市场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纺织品服装出口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加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不但可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纺织出口结构。在传统高端市场竞争中,我国纺织出口附加值较低,应在保证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品牌、技术领域迈进。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亚一些新兴市场中,我国应主动把握消费需求趋势,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将我国纺织工业终端产品的销售甚至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缓解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给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纺织业竞争力

纺织产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从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科技和管理优势进行产业的升级以及结构的优化,将纺织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另一方面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发展,纷纷加入到与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的队伍中来,国际该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我国的市场份额比过去大为降低。在上述情况的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的纺织产业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和分析,分析如何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持续不断的提升该行业和该类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前进发展。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逐渐成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纺织业完成了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转变,形成了上中下游的衔接,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国内纺织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江浙、珠江和环渤海湾地区,纺织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纺织业历史悠久,多年的纺织业经营为中国纺织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资金。我国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地,这些地区毗邻纺织业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也便利,逐步形成了众多纺织产业集群。

(二)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占有的份额相对较大,但在外贸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如2003年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02%,2012年这一比重下滑至8.21%。一方面,说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显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纺织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份额的下降从另一角度折射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地位的提升。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进入后配额时代。在面对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市场时,中国纺织业发展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3年~200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2010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2065.3亿美元,2011年、2012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

(三)纺织业出口地区

在纺织业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53.9亿美元,下降5.5%,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45.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42.4亿美元,下降9.6%,占32.5%。此外,国有企业出口288.4亿美元,下降18.6%;集体企业出口81.6亿美元,下降18%。纺织业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6亿美元,下降7.3%;美国264亿美元,增长4.1%;日本213.3亿美元,微增0.1%;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0.2%。此外,内地对香港出口139.4亿美元,下降12.8%;对东盟出口109亿美元,下降2.9%。

(四)纺织业出口结构

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1.82%、20.62%、19.62%、10.56%,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同比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如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同比降幅均超过了10%。从出口金额看,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1.79%、15.98%、24.42%、10.56%,在增长速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如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毛皮革服装、衣着附件等4类同比呈现增长,而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同比呈现下降。对比出口数量比重和出口金额比重,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的出口金额比重低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比重均大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纺织业出口增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在2005年至2011年间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同比下降9.65%,2012年同比增长23.6%,2011年同比增长为9.67%。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纺织行业的不稳定,这不利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此外,2003年-2011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不断增大。2003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为66%,2011年,内销比重高达92.9%。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国际纺织品市场形势愈加严峻,许多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销为主。

(二)纺织品贸易赤贫化增长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都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有力的武器,在国际上开拓市场,这种竞争策略在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纺织业高速增长,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纺织品供应国。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人们消费档次的提高,这种以“低价取胜”的战略的弱点被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贫困化”增长。据了解,服装出口价格下跌实际上已经持续5年,价格下降虽在短期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一方面,价格过低势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企业效益下滑。

(三)纺织品附加值低

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面料是纺织业中的中上游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革新相对滞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棉花、棉纱、棉布、丝织品、服装、针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化纤、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原料及半成品进口国。因此,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要着力改造面料的生产技术,提高纺织服装附加值,实现进口替代,扩大纺织品的出口。纺织面料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比较容易模仿,造成无能力技术创新的企业不开发,有能力开发的企业不愿开发,都想找现成的样板进行模仿,导致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不能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壮大。企业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小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去开发新产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四)纺织品出口国家分布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据统计,中国有约75%的出口产品(含香港)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出口市场仍不被关注。对某些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当这些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并且,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在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的同时,国际纺织品市场环境和国内的出口环境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竞争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内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实行竞争机制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中国纺织品廉价的优势,企业出口品的出道打破了原全球纺织业的平衡,随即就出现了挤占他人市场,同时就出现了各种反倾销等各种障碍。一些发达国家距今都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和经济地位,甚至都干预到中国的金融政策。单单从纺织业的层面上讲,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品的迅猛和量之多导致与进口国纺织业市场内部平衡被打破。中国纺织企业甚至占据过多的进口国市场份额,对进口国纺织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与我国纺织业成为全球纺织业的众矢之的。在面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之后,又出现了“劳动壁垒”,现成为了阻碍纺织企业出口品的又一大强力障碍,虽然我国出口的纺织企业在价格上拥有很大优势,但我国的相应的劳动力几乎都是不被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作业的,面对进口国家实施的越发苛刻的劳动壁垒措施,相应的纺织行业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公约的社会保障责任体系,但是在初期,必将受到重重险阻。

三、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建议――从企业的角度

(一)加快纺织业的结构升级

我国纺织业己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纺织品出口,还是服装国际化经营,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是大力加强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

(二)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再次,应是营销管理的创新。创新科技生产力,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利润空间。最后是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中的各分部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或中国传统的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弱势。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步伐,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三)创建企业品牌

许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纺织品牌,这点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品牌塑造是企业近期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品牌的塑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资本的积累,同时提高现有产品在经销商、商以及客户心中的口碑,除此以外也要对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进行重新规划,提升企业形象。在资本实现积累以及企业形象较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丰富企业的销售渠道,注重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同时开展品牌的建设工作,在品牌推出之前,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并在品牌确定之后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介,进行广告的投放,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及真正的创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内销外销并重

外销是目前浙江纺织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适应性、前瞻性地调整销售渠道,深入挖掘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销并举,是织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第一,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受美日欧等重要消费市场纺织产品需求放缓拖累,纺织企业正经受回款周期拖长、赖账现象增多等一些过去遇到不多的困难;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也造成纺织品出口增幅明显下降。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第二,响应扩大内需发展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将从出口拉动逐渐转向国内消费。我们要清楚认识两点:首先要认清现实,保持出口稳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纺织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准备,内销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营销布局有一定周期,加之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对出口转内销企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战略层次上看,逐步加大纺织品内销比重既是纺织企业调整原有不合理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前瞻性地把握内需增长机遇、响应扩大内需要求的重大行动。

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02.

[2]席庆高.浅谈我国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社科论坛,2014.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9

【论文摘要】步入“后配额时代”以后,我国纺织企业遇到了新的严峻考验。为规避欧美的特保措施,化解出口压力,我国企业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把中低端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东盟。文章分析了我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东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并指出了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论文关键词】投资纺织服装东盟东盟是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同东盟建立如此紧密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了许多机遇。步入“后配额时代”以后,我国纺织企业遇到了新的严峻考验。为规避欧美的特保措施,化解出口压力,我国企业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把中低端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东盟。一、中国对东盟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原因分析1.中国东盟Fta的建立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东盟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对纺织品有很大需求量,自有生产明显不足,所需纺织品90%依靠进口。由于其技术条件的差异,对经过一定加工、技术含量高的纺织品,例如布料、辅料、服装的需求量更大。随着中国-东盟Fta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系列优惠政策会陆续出台,商机之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东盟国家政局基本稳定,随着中国在东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的多次会晤,双边的政治、经贸关系发展良好,为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创造了优越的国际氛围,加上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华人基础以及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环境基础良好,为我国进军东盟提供了多条宽畅的道路。2.中国东部纺织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带来的资本转移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中国东部“民工荒”、“能源荒”、“土地荒”逐渐加剧,纺织品产业成本压力加大。相比而言,东盟部分国家纺织工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体制方面与我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使得中国东部地区与东盟各国可实现优势互补。另外,随着中国纺织业装备能力的提高和装备的高级化,大批传统纺织机械需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进入国际市场来盘活,东盟部分国家作为“资本与劳动力结合最有利”的地方,必为中国企业所重视。3.通过东盟生产,再出口欧美等市场以绕过贸易壁垒。企业通过在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设厂,或完成产品的后续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或在我国加工纺织品,再到东盟国家加工成服装,以使用东盟国家的配额出口到欧美等消费市场。这种贸易安排在开拓新的出口渠道时可以规避纺织品配额限制风险,享受着欧美等进口国低关税、普惠制等各种优惠措施。一定时间内美国和欧盟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产品出口到这些地区,一旦被起诉倾销将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税率被征收反倾销税。而东盟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柬埔寨和文莱既是世贸组织成员,又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设厂,可避免国内企业为争夺出口市场而导致出口量激增、出口价格下降,被部分国家冠以商品倾销而遭受制裁,也可规避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所带来的市场风险。4.近两年来,我国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进入2008年以后,我国传统和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行业开始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2008年以后,汇率进一步上升,导致我们纺织业面临更大压力。其次,新劳动法推出后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国家出口退税率下降;印染行业新准入标准等。纺织行业每年劳动力价格上涨在20%左右。新劳动法推出后,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上涨非常明显。再次,纺织品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纺织行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因此,我国纺织行业急需开发新的市场,以确保纺织业的支柱地位。二、我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东盟的经济效应分析1.经济增长效应(1)获取低成本优势,缓解国内资源瓶颈。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这样我国靠廉价劳动力构筑起来的纺织品竞争优势也就不复存在。而东盟的四个新成员,由于经济水平远远低于我国,在生产纺织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就具有明显的优势,到这些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其廉价劳动力资源,降低成本。(2)我国纺织品的对外投资大多数是境外加工贸易,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大多可以从国内进口,增加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3)我国纺织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际竞争力增强,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扩大了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会拉动对母公司产品的出口,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化的阶段。国内众多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小而散,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上过度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只能走低质低价的低端路线,部分企业为了生存,甚至采用不规范的出口竞争方式。即使是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也大都缺乏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等核心竞争力要素,更缺乏跨国经营、全球配资源的能力。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尤其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创造自己的品牌,开拓纺织服装品在国外的营销渠道。通过把低端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东盟,国内就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可以创造更多效益的高端产品的生产中去,同时加强研发工作,从而提高我国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换汇能力。3.规模经济效应。我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东盟,不仅直接面向东盟市场,而且还面向其他国际市场。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三、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做好市场调研。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差异性很大,东盟各国的投资体制、政策规定、资源条件、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各不相同,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投资东盟时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市场准入规则等,制定周密的投资计划,规避投资风险。2.投资多国化。东盟10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比较近,为了防止部分东盟国家政府因本国同类企业的不满与抗议,在对待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的态度上发生不利的转变,以及防止出现欧美国家一制裁就全面堵死出口渠道的局面,应采取“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经营方式。可以在新加坡和文莱这样非常自由的国家投资,然后再到一至两个邻近的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多元化策略把出口风险降到最低。3.建立东盟各国和欧美对待中国纺织服装品的预警机制。在政府还没有建立这类的预警机制时,由企业特别是那些大型企业建立相应的东盟各国及欧美对待中国纺织品、服装的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主要通过信息的收集,收集相关国家对纺织服装品的政策、法律、相关数据等,对此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不同的预警级别,并相应处理。4.选择多种投资形式。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东盟投资,并不一定要直接进行投资设厂,一方面风险大,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除了独资与合资经营外,我方还可以要求以设备或者技术出资;同时经营过程中可以设法在当地融资,以减少使用自有资金。但同时应注意到采用合资方式不利于技术保密,因此,对于拥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可考虑采取独资经营方式。参考文献:杨小川李春梅: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贵阳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6,(02)梁婷: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04)李皖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2004,(09)王娟:中国与东盟国家纺织业产业内合作途径探析[J].经济纵横,2007,(08)

纺织品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限制措施;贸易协定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品设限品种最多、受灾范围最广、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贸易保护和设限措施已经对我国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开展贸易保护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结合我国纺织品贸易实际,深入分析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贸易流向和贸易秩序的深层次影响。

一、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

尽管贸易保护措施的种类繁多,但概括起来看,贸易方主要通过征收额外的费用、限制商品的贸易数量或控制商品的贸易增速以及通过抬高市场进入门槛等方式达到少进口或不进口的目的。为此,本文将贸易保护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类:价格传导机制、数量控制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

贸易保护措施的价格传导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商品价格的变动可分为商品价格的直接变动和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两种,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又可根据与其产量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例如,2007年美国终裁决定对部分中国企业聚酯短纤类产品额外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达44.3%。贸易保护措施的数量控制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数量控制又可分为绝对数量的控制和相对数量的控制,前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规定数量范围之内的商品允许进口,超过这一限额的商品则一律不能进口,后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不对进口商品的总量进行控制,而是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增长速度或增长幅度。如,2005年11月中美签署的纺织品备忘录中规定,协议产品的增长率2006年为10%~15%,2007年为12.5%~16%,2008年为15%~17%。贸易保护措施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一些政府法规或法令对进口商品的规格、标准做出建议性的要求或明确规定,但还有的法规仅仅是针对进口产品而不适用于国产商品,从而达到干预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例如,埃及工业和外贸部从2012年6月15日起就强制要求对于进口到埃及的每一批次纺织品和皮制品都将需要随附一张检验证书。

二、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流向的影响

在贸易保护措施实施以后,按照原有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不再有效,而是在贸易保护条款的安排下从事国际贸易,致使贸易国原本从我国进口的产品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或者我国原本向对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不得不转向对第三方市场出口。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贸易流向的改变意味着原有的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因此,分析贸易流向的改变应该从分析国际分工变化的原因入手。而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干预产品的价格、数量以及进入市场的机会等来影响各国的国际分工基础,因此,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流向的作用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流向改变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有两种,其一,贸易国直接对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规定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增长速度以及出口产品应当符合的其他标准等;其二,贸易国与第三方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也能够起到间接干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目的,如给予第三方贸易国的关税减让、无配额束缚、优先进口、特别入关通道等优惠待遇,相反,对我国则采取附加关税、配额限制,并附有复杂繁琐的海关手续和严格的审核、监管制度等,如此差别的待遇必然会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例如:美国与加勒比盆地国家的贸易协定中规定,凡符合法案所规定优惠条款的成衣、织物享受零关税和无配额限制的特别待遇(该协定2000年10月1日生效);美国与中美洲五国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服装,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这些协议一方面,大大地促进了这些发展中成员国在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占有率;另一方面,美、欧在协议中也附加了享受优惠待遇的条件和审核标准,如对纺织品服装生产加工过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整理等工序的来源地或产地进行强制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对原产地规则的管理严格控制了优惠地区的适用范围。综上分析可见,这些双边或多边协议实际起到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变相转移的效果,损害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利益,是美、欧国家对我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