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23

影视行业趋势篇1

关键词:影视艺术;艺术传播;现代化;大众化

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娱乐化、消费性、产业化、组织化等类型影视艺术作品占据影视艺术市场的主流地位。大众对于偶像崇拜引起的“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的审美观念更是趋之若鹜。总的来说,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一趋势对于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随着影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趋势发展,导致影视艺术变得低俗和庸俗,缺失了影视艺术本该有的高雅和涵养,丧失了传播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本能、社会批判功能和思想传播功能下降等问题突出,影响着大众审美水平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

一、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发展

影视艺术和艺术传播都是高科技的产物,跟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的摄影器械层出不穷。像是傻瓜机这种既便于操作,拍摄质量又高的智能化、自动化机器已经十分常见了,促进了影视艺术的生产效率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高科技器材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成本降低,影视作品的数量直线上升,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茶余饭后消遣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催促着影视艺术向大众化传播。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对影视艺术的需求量,刺激着影视艺术的发展。

二、影视艺术传播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大众化趋势

目前的影视艺术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途径进行传播的,影视文化的商业化趋势明显,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界限趋于模糊。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娱乐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的影视艺术主要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放眼《十面埋伏》、《七剑》等影视作品,无一不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为大众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空间,让大众享受着视觉盛宴的同时,沉迷于梦境与幻想之中,从而赢得票房和口碑。本质上来说,这种娱乐化得益于影视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影视艺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现代化,影视作品在宣传期间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炒作,为了迎合大众喜好制造话题,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传播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快,质量高,也更贴近大众,不仅保证了作品的票房,更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趋向大众化。2、模式化近年来影视作品呈现出的“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等现象,《甄嬛传》的大火让影视圈重燃了宫斗剧的火焰,接下来的《芈月传》还有正在拍摄的《如懿传》掀起了宫廷戏的浪潮;《宫》的成功翻开了穿越剧的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火遍了大江南北,直接导致近几年的青春片接踵而至。这是因为影视作品为了保证市场份额,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避免出现市场风险而出现的模式化趋势。为了得到大众的肯定,影视作品开始模仿一些成功的作品,塑造一个个符合大众需求的形象,从而保证了观众的数量,促进了影视艺术市场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影视作品的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导致影视圈中的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利于影视艺术的更新和发展。3、快餐化快餐化不仅是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缩影。快餐化的影视艺术脱离了符号意义和人生真谛,仅仅表达这一种浅显的思想,成为大众一次性消费的消遣。因为这类影视作品更贴近大众生活,以大众生活的情景作为基点,大众能够轻松愉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类作品可以更形象的比喻为肥皂剧。这种没有深度的艺术作品主要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靠着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同化世界范围内的本土文化。这类快餐文化表现出来的娱乐性和消费化,虽然为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途径,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大多的作品都是平面化的、无内涵无思想的商业产品,不具备经典文化的内涵和深意,还淹没了一些具有独立价值和深度的人文哲思的作品,不利于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4、偶像崇拜当前的影视作品利用大众的“英雄情结”,塑造了一个个的英雄形象,这类作品的主人公一般都自带主角光环,有着各类英雄的特征,包括完美的女神形象,往往是大众生活中见不到的,这种理想空间的出现在满足大众对英雄的幻想的同时也容易影响大众心理,导致大众形成理想主义,不利于社会安定。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明星偶像趋之若鹜的心理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途径,利用明星效应,把大众所青睐的明星包装成各式各样的“英雄”,赋予明星高大的人格力量。为了充分发挥明星效益的作用,有些作品在宣传期会制造各种和主演有关的噱头,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优势,吸引大众注意力,牢牢地抓住群众的眼球,赚足了收视率和票房。明星效应给影视艺术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时代价值,但也丧失了一些艺术本该有的人文精神。

三、结束语

总体上来说,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技术的现代化,日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曾经的阳春白雪渐渐向着下里巴人过渡,在这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而影视艺术对于大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有着极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趋势加以引领。用过合适的渠道向大众传输健康的审美情趣,创作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加强作品的艺术气息,端正大众的审美观,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吕建.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34-36.

[2]尚琪儿.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89.

[3]李亮.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研究[J].新闻传播,2015,20:40+42.

影视行业趋势篇2

关键词:美国;文化产业;集群

报业是美国文化产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行业。二战后美国报业集团的兼并速度逐步加快,兼并规模日益加大,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在电视、广播、网络等行业的冲击下,美国报业呈现出萎缩的态势。过快的扩张导致了一些报业集团陷入了规模不经济的困境,部分报业集团陷入破产,为过度追求规模的文化企业敲响了警钟。美国是世界上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电影业产生后迅速形成了以制片厂代表的垂直整合的经营方式。制片厂控制了生产、发行以及放映等环节,在电影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二战后到60年代末,受反垄断法、电视业的兴起以及政治因素的干扰,美国电影业陷入了低谷。70年代后,美国电影业迅速复苏,放映院线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影院与制作商或者发行人的垂直整合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趋势。此外,跨行业经营成为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的重要特征。

美国是电视业产生最早的国家,也是电视业最发达的国家。电视业产生初期,政府将其作为一项公共产品进行严格的管制。二战后到80年代初,美国电视业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电视业90%以上的份额。随着美国电视产业管制的放松和有线电视的崛起,电视产业由三大广播电视网垄断的格局逐步走向垄断竞争阶段。1996年《电信法》颁布后,美国电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兼并整合现象,市场逐步集中到几个大型媒介集团中,电视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同时跨行业经营和分化窄播成为美国电视业的重要特征。

集约化经营是现代产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各主要产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营所有权集中趋势不断加强。文化产业的步伐稍微缓慢了一些,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行政机构对部分文化管制过于严格导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性管制的放松,文化产业的集中化程度也逐步加强。如报业集团的数量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减少到了143家,但是报业集团的垄断力量进一步加强,甘尼特报团、奈特―里德报团、新屋报团和时报镜报报团等五大报团控制了美国大约30%的日报发行量。电影产业中,2001年票房最大的四家电影公司的票房比重占据国内总票房的41.6%,而这一比重到2003年已超过50%,2008年更是达到了63.2%。电视产业中,美国最大的25家广播电视公司1996年控制了24.5%的商业电视台,到1999年这一比重上升为38.6%,2001年达到了45%。期刊出版业中,2000年美国杂志共有期刊17,815家,但前20位期刊就控制了50%以上的发行量。通过公司兼并和集中,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通过增大企业运营规模,能够提高销售额,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规模效应。

此外并购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竞争力,从而能够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这种兼并和集中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并且越来越多地走出行业和地域的限制。

影视行业趋势篇3

关键词:微视频;定义;特点;趋势

0引言

相信广大的网友对于吴彦祖在2003年主演的丰田汽车5分钟广告《新风威驰》和2010年参与主演的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都不会感到陌生吧,这两个广告不仅使吴彦祖的演艺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使微视频这一概念在网络上得到了极大地传播。近年来,随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时代的新宠,在网络上和各种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点播、浏览、分享视频的行为方式早已司空见惯。[1]

1微视频的定义

近年来,由于广告行业的不规范问题导致广告泛滥质量下滑,广大网民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的硬广告,加之现代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娱乐时间零碎、短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广告发展形式的需要,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由此引发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从制作之初就是完全为企业定制的,其目的与广告完全相同,但是它摒弃广告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更加柔和的宣传,通过故事情节打动观众,以叙事的方式诠释品牌理念,让观众在非常愉悦的心境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

刚开始是Youtube成功而引发了国内微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版产生。发展到现在,我国实力较强的微视频网站有:土豆网、优酷网、悠视网、六间房……[2]眼下“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然而,如何去定义这一新的媒体形式呢,那就需要了解什么叫做“微视频”。

关于微视频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表述。其中V电影官方网站对微电影的定义是:微电影是特指由专业团队制作,时间在300秒以内,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3]也有大多数人认为,微电影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电影,它是成功进行商业营销的网络电影。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是合乎实情的。[4]

2微视频的特点

要了解微电影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并如此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我们就必须了解微电影的特性。以下是笔者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后的几点关于微视频的特点:

2.1从传播内容上看

首先,从传播内容上来看,时长短、周期短、投资小是微电影的三个本质性特征。时长短是指片长时间超短,一般在30秒~300秒之间,影片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叙事,内容具有创造性且高度凝练,并能够快速传播;其次,周期短是指拍摄制作周期比较短;再者,投资小是指微电影的投资成本不高,进入门槛比较低,这些特点也为草根阶层进入微视频领域的拍摄提供了条件。

2.2从传播方式上看

微视屏播放的平台主要是通过电脑、3G手机等新媒体,因其体积小,携带方便,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之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随地的接触到网络媒体,这就为微电影的播放,受众观影创造了条件。

2.3传播模式上看

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由传统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性和交互性转变,使得受众可随意观看、自由点评、自主操控自己喜欢的电影,甚至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改编,传播模式的“双向”性得到了最大体现。在电影制作中受众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可以参加微电影的剧本修改和创作的整个过程,与微电影的制作人员实现互动。

3微视频的发展现状

电影以其特有的艺术美感和传播手段,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新的方式和空间。微电影有别于广告和电影,但它在技术上又具有电影和广告拍摄的专业水准,使受众得到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认同;同时,微电影的微时长、传播方式的便携性、传播模式的双向性,对于受众而言亦是一种良好的视听体验,能够快速建立起受众与品牌之间的信任;它的制作周期不长,投资相对较低,企业成本负担不高,乐于接受。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近5亿网民,其中视频用户多达3.75亿。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随时随地上网看视频已经成为网友的一种常态。视频成为很多用户每天的“必修课”,微博用户也都倾向于选择用微博观看和分享视频,这使得微博成为微电影得以被收看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同时,视频的传播形态社会化,有利于更多的受众参与。[5]

4微电影的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

虽然当前微电影正以迅猛的劲头向前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微电影跟传统电影相比,在必要的背景交代、氛围渲染、起承转合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很难应付那些跨时比较长、情节复杂的故事。这就使微电影的发展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和其他媒体一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6]

就微电影内容而言,制作专业化、播出专业化、逐步同步覆盖电视台这一主流渠道,会大幅提升微电影的广告和内容创作本身的价值。微电影发展到中期,其作为电影的属性会更加突出,将有更多专业制作、营销机构加入行业,整个行业也会进入由内容主导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会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制作人才和机构,商业模式也会更加成熟――除了贴片、植入等广告模式外,用户付费模式也会出现并快速发展。所以未来微电影市场的对于加入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4.1微电影制作的专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微电影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当务之急就必须将专业制作明朗化,目前在微电影市场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局面,而这也正是目前微电影发展的所要解决的。而国家也在关键时刻为微电影的发展推波助澜。曾在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为鼓励青年导演更好地创作创新,制订了一项资助计划,拟计划资助有潜力、有创新精神的45岁以下、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

盛大旗下子公司华影盛视就曾放言,未来三年要拍摄200部微电影,预计为公司带来近亿元收入。这一迹象表明专业制作已经成为微电影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已经认识到微电影无“专业”不生意。2011年,在东莞,10个不同行业的80后电影弄潮儿,因为爱电影聚在了一起。他们成立了东莞第一家独立电影工作室――86工作室,并陆续推出自己的微电影系列,在网络和业界之间积聚起不小的名气。随着资金在微电影行业的大量流入,未来像86工作室这样的微电影专业制作公司会越来越多。

4.2品牌化趋势

品牌化趋势更易于打开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核心竞争力,提高受众的忠诚度,有助于细分市场及提高公司形象。电影的品牌意识给予新兴产业中的微电影以滋养和启发,中国微电影的品牌意识有了新的觉醒并开始了多元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是对于微电影系列片的尝试。《11度青春系列片》相继走上银幕,《微博有鬼》系列也先后和观众见面;其次是对流行的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和翻拍。一部催人泪下的《交易》正是由网络微小说改编而成。再次就是以导演为品牌制作的微电影,现如今,微电影名导有胡戈、王学兵、姜文等,都形成了自己微电影的特色,从而走上了品牌化趋势。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中国电影的品牌化尝试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尽管与电影相比,微电影品牌化观念陈旧、发展缓慢、启动资金不足,这些可能制约微电影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即使如此,微电影的品牌化趋势仍是不可逆转的,它是产业语境下微电影发展的新契机。

4.3商业定制趋势

商业定制是微电影发展的另一趋势,那也可以形容为加长版的广告。在传统电影里受众不乏看到大量硬性广告植入,这一做法非但影响受众观赏影片的情绪,而且影响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而微电影可以与广告植入相结合,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而微电影相比广告而言,则更加生动,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观众的观赏兴趣也更为浓厚,如此一来,商家既赚了名声又赚了收益,这也是目前微电影市场火爆的主要推动力。

作为观众耳熟能详的益达口香糖之酸甜苦辣系列正是契合了这样一种商业定制的形式,彭于晏、桂纶镁演绎的男女主人公在经历了爱情旅途中的酸、甜、苦、辣之后的爱情之路会是怎样的。该影片分成了几个阶段接个片段来赚足眼球,网络点击率屡创新高。“你的益达满了”这样的台词也在坊间得到了极大地流传。

综上所述的只是目前微视频发展所透视出的特点和趋势,相信在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的明天,微视频的发展必将超越我们所能估量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

[2]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读.

[3]http:∥/wiki/%e5%Be%ae%e7%94%B5%e5%BD%B1

[4]唐乘花,肖凭.浅谈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5]微电影的商业价值.

[6]韩玉双.试论微电影的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

[7]田中阳,肖睿.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8]张佰明.裂变传播模式推动微视频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05).

[9]论微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百度文库.

[10]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

影视行业趋势篇4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一二月合刊

南粤之地有容乃大

——关注广东智能家居市场

自古就是中国富庶之地的广东,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成熟开放的市场机制,汇聚了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最为熟知的安防产业重地深圳到刚刚落户顺德的全国首个智能制造基地,广东当之无愧成为集群优势最为突出的产业龙头。

面对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智能家居产业,国内外智能家居厂家也相继把广东作为首选战略要地。对于广东地区的集成商来说,一方面占据地域优势使得他们享有得力的供应商资源,另一方面广东人灵活务实、广采博纳的性格也使得广东地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呈具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特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3月刊

聚焦区域走进广西

——关注广西智能家居市场

提到广西,人们首先想到刘三姐歌中的山美水美,在这一片少数民族聚居地上,保持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现如今,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等利好政策影响,经济飞速发展。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虽然广西当地有一些智能家居集成商奋战在一线,但整个市场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客户整体消费认知度偏低,消费能力有限,还属于前期引导阶段。影音、环境控制、水暖电改造、新风空调等相关商家开始涉足智能家居,给市场带来些许繁荣感觉。但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金字塔尖部分,并且缺乏消费认知。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聚焦区域走进云南

——关注云南智能家居市场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有着“彩云之南”的美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和发达的旅游业给这里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商机,也使得这里的人生活消费呈现极端的两极化。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云南的智能家居市场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当地人注重关系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有关。在当地,智能家居难以被广大终端用户所认知和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价格无法做到亲民,但智能家居是未来发展趋势,这是所有集成商共同的认知,能够早一步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未来市场成熟时,收获成功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5月刊

聚焦区域走进宁夏

——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盘踞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相比较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市场,宁夏地区由于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加之市场上存在的产品性能缺失、信息闭塞、消费意识薄弱等等方面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阻碍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我们仍然看到了宁夏智能家居从业者身上那种“探索、创新、不折不挠”的品质,他们共同经历着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默默地选择坚守,始终在寻求创新经营策略。不断的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多样化系统定制方案等方式来推动行业向前大步迈进,也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和坚持,才让更多的行业同仁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

特别专题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一二月合刊

智能家居微博那些事

微博,很多时候,就是那只传说中的“蝴蝶”。她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当企业将这种“蝴蝶”力量运用于商业传播上进行微博营销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往往出人意料的强大。发展中的智能家居行业能否借此东风,进一步推动智能家居消费理念的传播?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微博营销被用在企业传播的多个方面,既能推广新品牌,也能做好企业公关,或者放大企业传统广告的效应,微博这只“蝴蝶”掀起的微博营销旋风席卷了不同的企业。这同样也包括尚处新兴发展阶段的智能家居。虽然眼下微博给行业带来的改变还十分有限,但通过点点滴滴的微改变,更大的变化也正在悄然间孕育。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关注影音集成趋势下的智能化融合

——2012年智能家居行业新趋势分析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关注,厂商层面家电、对讲、it、控制类厂商多头并入已势必然,而在集成商群体中同样不乏安防、网络、影音、家装类的商家转投而来。在这其中,与智能家居同样锁定高端客户群体的影音集成商,无疑具备了与智能化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影音大集成趋势的推动下,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渐行渐近。

前些年,智能家居厂商与集成商在摸索中发现,植入了影音系统的智能家居体验式营销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直观体验。而在影音大集成趋势下的定制安装行业中,智能家居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系统组成部分。

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的融合,已不单纯停留在项目和解决方案的层面,而正逐渐由此影响到厂商的渠道整合。可以说,大融合的趋势同时为智能家居和影音集成开辟出全新的市场空间。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5月刊

智能家居电商那些事

——电子商务为智能家居带来了哪些改变?

随着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日,网购已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重要的购物选择之一。尽管智能家居涉及多系统联动、复杂的设计安装和专业的售后维护环节,但在电子商务浪潮来袭之下,单一功能、无线控制、价格低廉的背景音乐、无线开关、智能插座以及相关配件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品开始在各网络购物平台上风生水起。而随之而来的渠道冲突、价格混战也成为不少经销商和厂家的切肤之痛。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家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比相对成熟的家装行业不难发现,同样是较为复杂的设计、本地施工等工作,也均出现了相应的商家提供网络平台上的服务。随着智能家居未来的快速发展,加之网络平台的巨大影Ⅱ向力,在不断提升消费认知的基础上,有朝一日,我们期待智能家居元素在传统家装中的体现也将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7月刊

单体机品质升级主机型群雄并起

——2012家庭背景音乐市场新趋势分析

在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下,我们依稀观察到家庭背景音乐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在传统主机型厂商纷纷推出分体机产品,进而扩延产品线的同时,一批借由公共广播转向主机式背景音乐的品牌开始将目光转向迅速增长的民用市场。

无论是称作背景音乐、家用中央音响,亦或是多房间音乐系统,市场的蓬勃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厂商关注热潮。在此形势下,我们看到了单体机产品的不断功能革新与主机型厂商的群雄并起,行业大发展势必带来新一轮市场洗牌与渠道整合。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8月刊

智能家居无线应用那些事

无线智能家居产品一直以来以免布线、易安装等优点,成为小空间居室智能化装修和已装修住宅智能化改造的重要选择。在国外市场,不少无线智能家居产品甚至出现在超市当中,可供业主自行DiY安装。在智能家居发展不断升温的国内市场,无线智能家居产品也正以其独具的魅力,在悄然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从发展趋势来看,无线组网是家庭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庭网络组建的基本原则是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扩展性好且不用布线。目前我国大部分住宅建设都没有考虑家庭联网的需要,基础设施严重缺乏,重新布线费时费力,影响美观和推广,而采用无线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封闭协议无线产品也不占少数。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产品,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无线智能家居系统将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0月刊

2012年楼宇对讲市场发展趋势概述

年终安防大展延期至十二月举办,让此次市场前瞻专题有了更多年终盘点的意味。在房地产市场总体低迷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依稀记得在2011年的深圳安博会采访时,不少企业高层将2012年的发展规划更多定位在了扎实内功,以管理出效益。不过,从即将过去的一年来看,楼宇对讲市场依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活力。

无论是外资品牌频频对接高端楼盘,还是本土企业深化管理,亦或是资本市场为行业注入发展的新动力。国内楼宇对讲市场即将走过多姿多彩的2012,而在此期间多家业内厂商对于智能家居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同样顿为引人关注。

展会报道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细数infoCommChina展中的智能家居元素

2012年4月11日,infoCommChina北京专业视听及系统集成技术展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尽管本届展会的主题围绕视听集成设备与技术展开,音视频、投影、会议系统等无疑成为大会的主角,但智能家居依旧成为infoComm的展出亮点之一。与此同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智能家居及影音集成商也共赴本次视听盛宴。

仔细搜罗不难发现,包括快思聪、amX、itaV、威尔、杜亚、威仕达等在内的业内厂商,分别从中控系统、电动窗帘等角度,展出了各自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的主打产品。更深层面的系统集成为行业注入了多元化的前进动力,而在影音与投影配套设备方面相关升降投影架,电视、屏幕支架等产品也为集成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6月刊

新品牌层出不穷终端化趋势明显

——从paLm展看2012家庭背景音乐市场新趋势

在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下,通过本届展会我们也依稀观察到以背景音乐为代表的家庭影音娱乐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在传统主机式厂商纷纷推出分体机产品,进而扩延产品线的同时,一批借由公共广播转向主机式背景音乐的品牌开始出现,部分厂商开始将2.4G无线应用于背景音乐解决方案中,而传统关注在工程领域的厂商也开始将目光转向迅速增长的民用市场。

家庭背景音乐市场的成长历程与智能家居在国内的发展密不可分。借助智能家居工程渠道,又有着可以独立成系统的特性,以及与家庭影院差异化的产品定位,种种要素让背景音乐市场在几轮市场洗牌后从毫不起眼,到已经初具市场规模。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厂商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加剧。以控制软件、网络功能融入、主机ip化、界面优化等等为代表的细节方面紧跟市场潮流的迅速完善。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6月刊

新趋势·新品牌·新产品

——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智能家居元素大盘点

2012年6月9日,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楼宇自动化暨智能家居展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召开。在影音集成融合智能家居、应用市场细分化和技术协议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下,新老品牌对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关注力度不断提升。

其中,酒店客控市场设备定制化趋势明显,不少厂商纷纷推出酒店客控箱,将控制模块定制整合,更趋符合酒店应用需求。家庭多媒体终端结合智能控制、实现互通互联,集成了智能家居控制功能的多媒体影音终端的集中亮相成为本届展会一大看点。此外,KnX、ZigBee和enocean等国际标准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工作进展明显,国内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线对接行业标准成为市场发展趋势之一。国内外新品牌竞相逐鹿智能家居市场,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期待。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9月刊

新品牌·新趋势·新契机

——2012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特别报道

9月20-22日,2012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作为关注国内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展会之一,透过这一窗口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本届展会上又有大批的行业新面孔亮相,不少新品牌开始加入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中。传统企业则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产品线以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与相关国际标准的结合成为了不少国内企业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些在区域市场历练多年,与行业共同成长的集成商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已然成为区域市场的中坚力量。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集成市场,成为了推进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9月刊

影音集成加速智能化融合渠道整合拓展市场新空间

——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特别报道

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于9月14-1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融合最新影音娱乐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盛会,Cit2012在重点展示视频、音频、智能控制与流媒体播放等众多方面新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影音集成与智能家居融合发展的速度正不断加快,智能家居正逐渐成长为影音市场的新兴渠道。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1月刊

从CeDia2012中国展看智能家居发展新趋势

日前,CeDia2012中国展在上海成功举办。作为围绕高端影音集成与定制安装领域的专业展会,CeDia展延续了上届以来小而精的特色。在与业内商家的沟通,让我们逐渐感觉到市场的点滴变化与细微处蓄积的发展趋势。

网络云音乐、无线传输、智能控制app等消费电子元素的日渐火热。历经从山寨模仿到品质升华过程的国内品牌与并不轻易改变设计思路的国外品牌,或许都将经历新一轮的产品革新与市场洗牌。在定制安装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背后,各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显著提升。在此形势下,专业厂商更应当做到回归本源的看法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同。影音领域的不少国外品牌均经历了多则几十年的发展与积淀,这也同样给国内奋战于新兴领域的商家以启示。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2月刊

细分化市场多品牌运营

全产线延伸集成化发展

——从行业大展看楼宇对讲市场发展新趋势

影视行业趋势篇5

关键词:大媒体产业 电信业 传媒业 产业融合 结构转型

大媒体产业概念的兴起与以新观点和新思想著称的《今日美国》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的推动有关。“因为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可以涵盖横跨通信、信息、计算机和娱乐产业之间所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切”,所以,他才称呼这个产业为“大媒体”。[1]他认为:“跨越通信、信息和娱乐业的公司一不留神就遇到了产业融合。这次产业转型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人们推想电视业、电话业、计算机业和内容产业将会融合为一种技术,一个产业。”[2]

大媒体产业虽然在我国还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尚未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形态,但是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对我国电信业、传媒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媒体产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多方面,但是由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与电信业、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密切相关,所以其对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影响尤为深刻。

推进传媒业产业结构向新的均衡演进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整个产业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转型,所以其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从整体意义上推动和明确大媒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是势不可挡。产业融合的趋势仿佛是一阵洪流,正在冲击着产业分立时代所形成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为新产业形态的诞生寻找新的突破口,来为其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同时大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产业融合正在促使产业管制者和企业经营者适应新的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借鉴国外大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我国大媒体发展趋势,我认为,大媒体产业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如下影响:

1.管制体制从单一产业管制走向融合产业管制

随着传播体制的变化,传媒业的管制将逐步从单一的产业管制走向融合的产业管制,并使得整个管制体制的运作更为理性和透明。当前,美国已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实行三网统一的管制体制,这三种信息传播网络都已纳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统一管制范围。

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传媒业整体管制思路的调整是必然的。不过我国对于传媒业管制体制的演进采取了比较慎重的变革路线。大媒体产业的发展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媒业管制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而美国信息传播产业管制体制的变化就深刻体现和回应了融合的必然要求。

2.传媒产业结构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变革

从宏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世界范围内长期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我国传媒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均衡的打破就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演进。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突变。”[3]原有产业结构均衡已经被打破,新的产业结构均衡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从旧均衡到新均衡,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大媒体产业的兴起则可从根本上对我国传媒业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传媒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改变。

3.传播方式从分离方式向融合方式演变,媒介融合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历了信息大爆炸洗礼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融合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近二十年来,产业预言家们一直在预言数字技术融合时代的到来。但是这在以前一直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由于更快的芯片、更宽的带宽和更为通用的互联网标准的出现,技术正在迅速地融合。”[4]在我国,当前,深入开展三网融合政策和管理方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已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可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网络融合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当前各种传播方式走向融合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角度来看,传播方式发展的趋势将更加人性化地体现人的融合传播需求,进一步摆脱传统的相互独立传播技术和单一静态传播方式的局限,进入大媒体时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传播方式的融合必然导致媒介融合程度的提高。

4.传播内容呈现大融合和小众化的特征

当前,传播内容的发展存在两种鲜明的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媒介融合而生成的传播内容的大融合趋势,一种是随着传播主体日益细分而形成的传播内容的小众化趋势。如互联网的扁平式开放性结构,使得网络容纳了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播内容,这客观上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更加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又相互交叉渗透。

从大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没有因为大媒体企业的存在而从总体上变得缺乏多元性,而是通过其他主体对传播内容的创造而从客观上提高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 

5.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多重性

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媒体时代是多重和复合的。新的传播世界中,传播角色的交叉和互换几乎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大媒体产业的传播环境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主体提供了空前自由的传播空间。这对于信息的传播、人际的沟通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博客和维客现象兴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博客现象,人们就从这个现象背后看到了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博客现象使得“出版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分界线消失了。这一切为大众传媒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诞生了”。[5]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

塑造电信业开放型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的一种客观反映。电信业和传媒业在各个层面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产业融合的实现。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则是产业融合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基础出发点。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了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

世界电信业在近20余年,尤其是近10年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已从一个社会基础设施的角色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共享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之上,其对于产业融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都明显增加。正是基于这个意义,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简而言之,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将重新塑造电信业的产业角色,并使其产业位置更加前移,更加贴近终端消费者。

影视行业趋势篇6

发展现状

我国视频网站的用户规模。据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较2008年底增长3844万。网络视频越来越被认为是重要的媒体表现形式,市场价值、广告价僖和受众规模持续提升。根据艾瑞公司研究数据显示,商业视频网站或者说民营视频网站依然具有很大的用户规模,比如优酷网和土豆网的日均覆盖人数在1000万上下。视频分享垂直网站对用户具有较好的影响力,成为我国目前视频网站市场开拓的主力之一。

我国视频网站的市场规模及产业空间。我国视频网站不仅用户规模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据易观国际enfodesk近期《2009年第3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我国网络视频市场收入为1.6亿多元,同比增长57.1%,环比增长33%,预示着视频网站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形成视频网站这种加速度发展的因素很多,形成一种叠加效应。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互联网视频媒体价值逐渐被广告主认可,视频网站广告服务更具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双重优势,成为2009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此外,我国视频网站的产业空间也非常宽,一是视频网站领域宽,通过互联网向电视、计算机、手机及其他类似设备发送视频内容将会成为主流;二是增长速度快,据有关研究显示,国内互联网内容通过电视输出的流量,每年增长速度约104%。设备销量也反映了这一点,据奥维咨询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初,互联网电视占平板电视的比重只有1%,同年7月份则达到了5%,即单月销量约lo万台。三是潜力大,据钱伯斯预计,到2013年,90%的互联网流量将来自视频。网络视频具有双向互动和点播的优势,但目前用户规模约为电视的1/5,收入也仅有电视的1%,潜力有待挖掘,未来成长空间巨大。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是美国的1.7倍,而收入规模仅为美国的1/6,说明中国网络视频营销价值有待提升,当然也就有开发空间。四是政策弹性大,目前虽然有一些政策瓶颈,但随着3C融合、互通互联技术日趋成熟,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为整个产业发展开辟一个新时代。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彩电企业将会再度大规模生产互联网电视,为互联网电视市场加温。

我国视频网站的竞争态势。目前,推动我国视频网站发展的主要是三个方面军。一是以优酷、土豆等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这批网站起步早、经营灵活、网络服务意识强、发展驱动力强烈,是我们目前主要的网络视频服务平台之一。部分视频分享网站还探索出有效的模式。二是以央视网、凤凰网等为代表的广电网站。还有湖南卫视、上海文广、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湖北电视等机构也在推动广电网站,并建立了规模可观的音视频节目库。这批网站依靠广电优势,发展潜力大。三是新浪、百度、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开始进军视频行业。2009年底,网易视频频道上线,百度表示要进军网络视频并成立子公司,搜狐则计划建立国内首个“国际影视版权联合采购基金”。除此之外,未来还将有新的力量(比如电影业)介入视频网站。电影行业以联盟方式,凭借庞大的版权进入互联网视频行业。”

正是由于视频分享网站、广电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的加入,壮大了网络视频行业的力量,促进了视频网站的发展。国家网络电视台的上线,促进网络视频产业进一步规范化、有序化发展。随着网络视频行业发展与市场规范的逐步建立、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市场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当然,视频网站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总体而言,视频网站的竞争主要在网络视频与传统影视之间展开。当然,不同运营主体下的视频网站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但竞争中也有合作。网络作为影视节目二次传播的新渠道,在媒体的新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发展困境和问题

我国视频网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问题。商业性视频网站发展快,但内容与服务质量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而广电网站方面,运营情况并不理想,除了央视网投入大、发展较好外,而多数省级电视机构网站投入不足,缺乏系统而严密的整体规划设计,运行机制不健全。很多电视台网站的内容,除了与电视新闻相关的信息外,主要是节目及电视剧的介绍等,没突出的重点,论坛缺乏人气和热点,没有达到应有的影响力。此外,广电网站对母体的依赖程度很大,发展动力不足。

另外,视频网站盈利模式尚不够清晰;视频网站内容建设数量不足、结构不太合理也值得关注。

还有,视频网站有序竞争问题;视频网站发展中的“版权”使用与管理问题也值得关注。

广电机构、互联网巨头的进入,既增加了视频网站的力量,但也增加了民营网站生存和发展的难度。互联网巨头都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源,广电机构既有资金优势,又有资质拍照和内容优势,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民营网站生存难度就会增加,视频网站多样性就会受影响。在技术条件和设备制造方面,长虹、创维、海信、tCL、海尔、清华同方等国内重要家电厂商均在互联网电视中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和资源,推出了很多产品,为视频网站和网络视频的发展提供了设备终端支撑的同时,但也加剧了竞争。

一方面视频网站行业版权侵权问题较严重,同时,另一方面,版权授权的机制、成本与效率尚存在很多的亟待改进的问题。目前大部分视频网站与版权方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直接购买、内容互换或合作推广,或者分成模式。若采用内容互换和分成模式,则可以显著降低版权采购的成本。

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

视频网站是互联网应用与发展的新趋势、新领域,推动了互联网电视市场的发展,改变电视信息传播服务的格局。据美国市场调查机构iSuppli的最新报告显示,与目前相比,仅全球的互联网电视设备市场,到2013年将增长6倍,由目前的1470万台增加到2013年的8760万台。由此可以预示,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我国而言,视频网站将呈以下发展趋势,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我国视频网站发展将呈多样化趋势。与传统电视不同,视频网站不是单一媒体,是一种具有视频服务特点的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就内容和服务而言,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应克服内容同质化现象,进一步凸显网站差异化定位。即便是网络视频服务也要寻求与传统电视的差异,以保持网站的优势。在内容上要细化,比如,有应聘类视频、家庭服务类视频、综合资讯类视频,或者电影视频等。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站的优势,凸显互联网服务特征,按照网站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运营。当然,从总体来看,预计2010年开始的2-3年内,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将可以形成以大型门户网站群、专业视频网站群和专业化的行业服务网站群为主体的竞争格局。广电机构的加入,很多视频新闻内容的加入,使得视频网站媒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不仅奥运等重大事件中彰显了其视频网站的媒体属性,而且,许多网站开辟了新闻栏目,如酷6的《火星新闻》等。

电视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网站和网络电视的发展,力争传统电视、网络电视与视频网站的协调发展,这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未来电视机构自身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具备这样的发展基础。以央视网为代表的广电网站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这种趋势。虽然这会加大民营视频网站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对整个视频网站发展而言,应该说增强了力量,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视频网站的整体发展。比如,国家网络电视台不仅集纳了央视及各省市台节目,还有社会视频制作机构加盟、网民原创等,并加入了点播、搜索、下载及互动评论等功能。除此之外,网络电视台将充分发掘中央电视台历年积累的40万小时历史库存节目,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网络视频数据库,全国最大的“网上影像博物馆”。

应建立良好的有序竞争格局。广电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资质牌照和内容资源优势,但在视频创新技术、用户体验、资本组合能力、应对市场变化等方面,民营企业则要更胜一筹。因此,两支队伍应该建立合作,做好产业链上的分工,共同建立视频网站的发展新格局。此外,我国电视台众多,民营的视频网站可通过与各地电视台的合作获得合适的资源,在行业内展开差异化的竞争。

网络视频广告市场逐渐成熟,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将会进一步完善。目前,汽车、电信等领域对互联网视频广告表现出浓厚兴趣。另外,视频网站广告类型多种多样,在播放视频之前或之中可插播广告,或者在下载期间可播放缓存广告,因而,要加强广告形式的创新、加强数据监测和效果测量。此外,还可以与电子邮件广告、文字链接广告、弹出式广告、通栏式广告等相结合。实践表明,发展植入式广告将是视频网站运营的重要手段。土豆网、优酷网、酷6网等知名网站的植入式广告收入不断提升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视频网站应加强内容增值服务,比如,将各类视频资源制作成彩信、音乐电视、电视剪辑、新闻、手机电视或手机杂志以供付费下载,与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实现利润分成。

影视行业趋势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在全球科技发展全盛的时期,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事物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电子商务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肆扩张,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提供具有特色及普及性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互联网金融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并且可以按照客户偏好制定出相应的更加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还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打破地理性制约。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和发展正在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展需要面临的威肋与挑战,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渠道,依托于支付系统、云端计算、社交网络以及app软件等工具,将金融业务依托于互联网之上,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以及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由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组成。近年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剧,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业日渐明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的高利率金融产品不断冲击着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日趋恶劣的传统金融市场受到不断打压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无疑使得原本饱经沧桑的传统商业银行雪上加霜。下面,我们分别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资产项,负债项的影响进行逐一分析。

1.资产项业务所受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资产项业务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融资类业务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分流,主要表现在对贷款客户的资质要求,审核程序和业务发展要求等方面相对宽松很多。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要比网络融贷平台的程序复杂的多。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可以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银行专门的团队处理,并且都伴随着严格的审核机制。而网络贷款程序相对则简单很多,无论是p2p借贷还是众筹平台,通常资金申请人只需要在网络注册填写贷款申请单,网络金融公司提供风险控制和审批服务,在双方或者多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贷款或者众筹服务即可生效。贷款环境的宽松促进了部分本应从银行申请的贷款业务流向了网络。

2.负债项业务所受影响

对银行存款会形成冲击的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结算,互联网融资,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以及余额宝类理财产品。以当下最热门理财产品之一的余额宝为例,其本质是t+0类货币基金。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限制,其现金管理业务只能提供给五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客户和企业大额活期存款,资金量较小的个人客户便被拒之门外。这些客户多为收入较低,年龄层较年轻的客户,该客户群对网络的熟练运用程度也相对较高。故而,社会上大量小额散户资金便流入了余额宝类账户。

网络投资平台的固定货币基金收益率均远大于商业银行活期利率,甚至大于定期三年利率,在拥有高收益的同时,余额宝类网络投资产品还具备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在网络平台上的资金还可随时进行购物,缴费,转账,购买理财基金等。银行的资金存储机构传统垄断优势无疑在逐渐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削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量分析

经过之前的理论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施加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本章选取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工商银行着重分析,用实际数据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实际影响。

1.商业银行盈利状况趋势对比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年财务报表中绘制的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公司类贷款,净利息收入以及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数据进行增长量趋势分析,分别对应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盈利项以及第三方业务项的影响。

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增长趋势呈抛物线型,从2007年至2010年间稳步增长,在2010年达到顶峰26.38%后,开始有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尤其是在2013年余额宝,存贷宝等互联网t+0货币基金推出之后。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活期存款的确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公司类贷款余额增长趋势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借贷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个人网贷平台和商业银行的客户几乎不会产生交集,其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

净利息收入增长趋势则是反应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程度并不大。随着利率管制的进一步增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冲击将逐渐趋于平稳。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趋势图所显示的是一个惊人的下落趋势,事实表明,互联网金融利用其极高的便利性抢占了几乎所有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在第三方业务的发展上前景堪忧。

综合看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中间业务的抢占,而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则是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下面将具体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程度。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财务报表上主要显示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三条业务线:一是理财产品的销售;二是基金,信托以及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销售;三是银行卡业务。以工商银行为例,具体各项业务占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占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最高的项目依次为银行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业务,其占比都在20%以上;占比在10%左右的业务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和对公理财;剩下的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和收付及委托等业务则占比不足5%。因此,互联网平台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主要源自于前两部分,网络通过对这些业务的分流从而完成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三)总结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项中都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中间业务所受影响程度最为严重,但是资产项和负债项的潜在受影响程度不容忽视,其客户群体的流失和业务种类的局限都是影响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进入进行全面改革将是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冲击,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政策,借此机遇进行全面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寻求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发展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为银行自身的基本优势,从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全面认识网络技术带来的新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应给予日益加快的网络化金融市场高度的重视,在互联网金融还未完全取得商业银行运营执照之前完成转型。短期看来,虽然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后发展迅速,但是其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还仍不足以与商业银行相抗衡,短期内还不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不应忽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冲击,在其盈利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需要仔细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察觉金融市场的转变进程,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迎接挑战。

(二)改变传统业务操作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业务模式转变机遇,银行可以将大量相对简单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操作,在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银行自身的人力物力,可以大范围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在银行客户选择方面,伴随着中国社会中产阶级人数增加,社会闲散资金量也在进一步扩大,银行面对积少成多的业务量应提高重视,增加对于小微企业和中小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信息化银行

商业银行需借助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互联网化发展探索和创新,发挥自身资金雄厚、风控完善、信誉度高等优势,从流程、数据、平台和产品等层面系统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重视客户体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以及改善金融服务,充分运用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主动营销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重视数据挖掘。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做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发挥数据在战略决策,客户营销,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劣势在近年来已经逐步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都在逐步转投互联网金融的怀抱。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银行的各个业务层面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强大的冲击,使其第三方收入增长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商业银行向网络银行借此契机向互联网时代转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线上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银行自营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打造迎合用户需求的高端金融服务。于此同时,也应加强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美好未来。

影视行业趋势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影视行业;风险控制

影视行业隶属于现代服务业中文化创意类子行业,在国家经济“十三五”规划中被视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视为经济发展和业务开拓的“新蓝海”。但该行业内企业规模小、资产轻、淘汰率高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大力发展影视行业授信的同时,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困境。本文在梳理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出该行业的风险特征,并据此提出适应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风控模式。

一、国内影视行业基本现状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业内惯例,本文从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剧三个维度来衡量影视行业的市场规模。整体来看,影视行业近年来呈现出从千亿级别向数千亿级别规模迈进的趋势。一是电影票房收入迈入“450”时代,单片票房记录不断刷新。自2001年《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改革全面展开,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96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票房总额累计达3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2015年全年内地电影票房市场有望突破450亿元,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2020年电影市场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80亿元),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与不断扩大的电影总票房相适应,单片高票房记录被不断刷新,今年七月份《煎饼侠》、《捉妖记》等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受到市场追捧,创下了单周票房1.77亿的电影史上最高纪录。三是网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话题剧层出不穷。近年来,网络剧以其方便、快捷、可互动的特点,广受年轻网民亲睐,发展迅速。如《盗墓笔记》登录爱奇艺平台后,观看剧次已达10亿级别,引发正版剧付费热潮。同时,除了专门制作的网络剧,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电视台同步播放电视剧,也可以取得一石二鸟的收获。如在湖南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超越其它众多黄金强档的电视剧《花千骨》,截至10月在相应视频网站上也同样获得150亿次的超高点击播放量。2014年网剧市场规模约15亿元,预计2017年网剧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

二、影视行业发展趋势

(一)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受益于国民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社会消费结构逐步向教育、科技、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影视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在经济低迷的时期仍能体现出较强的抗衰退性特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影视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与逆势而上的逆周期特点,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行业发展进入历史性机遇期

国家政策持续利好。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颁布关于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性文件、行业法规及财税实施细则,整体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助推行业发展。互联网+为影视文化行业注入新的动力,提供了包括:热门ip、线上销售、股权众筹、Bat、网剧平台等全新的发展方向,全行业正在加速向互联网渠道迁移。资本追逐热情高涨。2014年是影视文化产业并购的井喷年,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投资热情延续到2015年,截止2015年6月末,影视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5起,涉及金额约250亿元。

(三)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电影制作及电影发行领域长期存在格局分散,单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2013年,电视剧内容制作公司top10占据市场规模整体的47.7%,占据制作集数的15.67%。进入2014年之后,伴随着电视剧市场作品数目的收缩和渠道对视频内容的投资收益比考量的提升,市场的集中度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全年,前8大制作商的制作集数占到整体的11.20%,较2013年提升7.2%,但整体仍较为分散。随着行业内并购热潮的持续升温,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80%以上的资源会掌握在10%的影视企业中。目前如华谊兄弟、上海文广、华录百纳、光线传媒等行业龙头已初具规模。

(四)跨界延伸和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ip多元衍生趋势下,影视企业纷纷拓展业务布局,向游戏、文学、动漫等领域延伸,从单一化的影视制作公司转向为打造多元化影视传媒集团。2014年,以跨界延伸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并购案达到159起,涉及资金达到1000亿元。

三、影视行业风险特征

(一)监管风险格外显著

目前,国家对具有意识形态特殊属性的影视行业的监管较为严格,电视剧市场未完全市场化,仍受政府调控和管制。2015年电视剧市场由于受到“一剧两星”政策影响,投放量整体下滑。某新三板挂牌影视公司原计划发行的两部抗日剧受到广电总局整治过度娱乐化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影响,被迫推迟发行,造成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为零。这就要求企业实际控制人有较强把握题材的能力,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

(二)产品投产后现金流不稳定

单个影视作品周期较长,从启动投资到拍摄到实现销售收入并回笼资金往往需要1.5年以上的周期,且普遍存在跨期现象。在影视作品摄制和发行过程中,资金持续流出直至发行结束,而影视作品发行结束后资金的回笼往往在某几个时点发生,呈明显的间歇性。如果个别剧目未能按原定计划发行,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流的紧张。

(三)风险缓释措施缺乏

影视行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以创意、剧本、渠道、知识产权为其核心竞争力和主要资产。上述特征决定了影视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且资产主要体现为存货及应收账款(平均占比超过60%),因此无法提供房产或其他资产作为抵质押物。存货主要为影视剧、在制剧目以及剧本,其变现渠道单一,评估价值难以把握,作为风险缓释手段效力偏弱。应收账款相对质量较好,但又由于下游电视台处于强势地位,不愿配合操作而无法实现应收账款的封闭管理,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应收账款质押对风险的缓释程度。

(四)行业竞争激烈

影视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是市场参与数量众多,供给面存在严重的相对过剩。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每年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超过一万集(部),但真正能够实现电视台播出或院线上映的不足8000集(部),播出率仅为54%;二是盈利能力分化日趋严重,马太效应显著。高成本、高投资的“砸钱”行为,导致了“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目前中国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中,能够实现盈利的仅有三分之一;三是市场集中度低,议价能力弱。以电影产业为例,2014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电影制片机构市场占比合计为30%,其中占比最大的中影占比仅为4%,市场集中度极低,而同期发行市场上,仅排名前两位的发行公司中影和华夏市场的占比就达到了55%。这种上下游集中度的极大不一致,使得制作企业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极大地削弱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议价能力。

四、影视行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从影视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风险特征来看,风险控制要从优选客户入手,之后再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全流程管控弥补担保方式不足。具体思路如下:

(一)关注盈利能力

借助政府平台,掌握企业历年盈利能力情况,以此实现对客户的第一次筛选。

(二)持续跟踪管理

对于通过第一轮筛选进入目标客户名单的企业,进行为期1年到2年的跟踪管理。

(三)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

要求企业质押应收账款并在授信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控制企业现金流及交易流,把握实质风险。

(四)依据企业需求定制授信方案

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不同可以将产品细分为影视制作贷款、并购贷款、项目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五、商业银行影视行业授信风控模式建议

根据影视行业特点,建议对客户采取“锁定范围、名单准入、分类管理、注重现金流量、深化行业龙头”的风险控制模式。

(一)采取“试点式”区域选择策略

无论是关注盈利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还是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都必须以充分了解行业,充分了解企业为前提,因此在区域选择上,不宜大范围推广,建议首先要借重区位优势,以影视行业集聚区为试点开展授信业务,例如率先在大部分影视企业总部云集的北京、上海以及产业链完善,云集全国90%以上影视企业的横店地区试点开展业务。

(二)实行“名单制”管理模式

依据企业历年获得的纳税返还规模制定基本准入标准,原则上准入上年纳税额超500万元客户,重点支持处于上市关键阶段的企业。在准入基础上,再按企业规模、过往作品、或有负债、实际控制人四个维度对客户分类,并提出差异化的授信支持意见和业务合作方案,最终形成目标客户名单。

(三)尝试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质押作为风险监控手段

影视制作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影视剧播放权销售收入。其下游通常为省级卫视等优质企业,普遍信用良好,付款实力有保障,但普遍谈判地位较高,配合度较低,配合企业依照商业银行现有标准应收账款质押流程操作几乎无法实现。商业银行可考虑在充分判断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和把握实质风险基础上,通过接受非标准化操作的应收账款质押+约定以指定银行账户为唯一回款账户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

(四)形成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的全流程管控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的的审批模式

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为风险控制核心手段,根据历史盈利情况筛选客户,采用现金流+交易流监控控制掌握企业经营动向,在传统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上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影视文化专项资金奖励返还作为补充还款来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影视文化行业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试水“商行+投行”“、表内+表外”综合融资服务模式

基于在增发、并购过程中存在“融资”“融智”需求的已上市影视企业,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并购贷款、并购基金、定增基金、员工持股计划等多元化产品,充分发挥表内资金及理财资金募集优势,通过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合作,搭建基金架构,为已上市影视公司资本运作提供结构设计、融资支持等专业化服务,提高重点客户的产品覆盖率。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性融资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加深对客户整体情况的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作者:郑胤冠单位:中信银行杭州分行风险管理部

参考文献:

[1]郦彬,孔令超,朱俊春.国信证券新兴消费业研究系列之二:影视消费业,看似成长,实为周期[R].2015(08)

[2]徐艺.国联证券传媒娱乐研究报告[R].2015(11)

影视行业趋势篇9

论文内容摘要:新经济时代,宏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对企业开创营销新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系统化”营销战略、“逆向”营销策略、“扁平化”营销组织、“柔性”营销管理和“混合”营销领域,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企业营销创新的驱动因素,即消费者偏好转换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进而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等重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宏观市场环境,一场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正悄然兴起。一般而言,在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和层次化为主要特征的旧经济时代,企业营销通常以各种类型的广告、人海战术等有形营销手段为基本手段,以经营业绩和股东利益的高低作为营销业绩的衡量标准,而以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营销则日益重视将有形营销与品牌、客户关系等无形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营销业绩的高低。相比之下,不论是在营销组织结构还是在营销管理模式上,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都在很大程度上被颠覆或者显著修正,因此必须关注新经济时代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新趋势与新发展,坚持营销创新,才能够开创企业营销工作的新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理性分析宏观环境变化中,市场营销在理念、战略、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上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挖掘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还处于发展阶段、正不断向现代化、国际化企业迈进的我国民族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二)“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并不存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重视局部利益,导致各种短期的、不规范的营销策略的产生。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影响下,企业营销愈来愈同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并形成了独特企业营销战略,即通过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了许多现代化的营销战略的产生。例如:追求标准化、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营销战略;追求优越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战略;追求优势互补的联盟营销战略以及追求满足顾客个性的定制化营销战略等。

(三)“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传统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短期营销理念的支撑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采用“企业一消费者~企业”的正向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设计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的出发,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营销策略,如“4p”和“6p”营销组合等;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营销理念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逐步转向顾客的角度,侧重于“顾客一企业一顾客”的逆向营销策略,强调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而产生了许多更具生命力、更为互动的营销策略,如“4C”、“4V”和“4R”营销组合等,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的贴近消费者、贴近终端市场,因而扁平化的营销组织取代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就成为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首先,营销层级不断减少,企业往往通过变多层次批发环节为一层批发,或通过建立区域、联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缩短营销组织层级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营销组织e化,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的高效率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营销组织模式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最后,营销组织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拥有不同营销资源或出于不同营销区域的若干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集结一起,以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营销组织扁平化。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

传统营销管理的“刚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管理、缺乏学习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这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为主要组织模式的现代营销明显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首先,现代市场营销强调双向沟通,包括同消费者沟通、同市场环境沟通等,而传统营销则要么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忽视了同客户、同市场的长期的沟通,因而建立一种围绕客户沟通和建立长期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户关系管理(CRm),其是未来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传统营销往往采用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日趋增加,因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受“短期”营销理念和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影响,传统营销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时空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实际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现代营销管理则更为注重“一个声音”,即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空的传播手段,使其发挥出最佳、集中统一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关系,因而整合营销管理(1m)将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

(六)“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传统独立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进程的日趋加快,以及未来若干年内,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传统独立的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正逐步对接、相互融合,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之势,从而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营销领域之中。其次,表现在营销领域和非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深化,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正随着外部环境激烈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探究各种发展趋势背后的驱动力量,对于企业从客观上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提高营销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不断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外部驱动力:消费者偏好转换

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市场区域和市场环境下,受各种营销因素的影响和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某种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优先购买的主观意愿或实际行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者偏好向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因而其对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进展表明: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过程与消费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价值和不同兴趣的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营销过程形成喜好和不满,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形成制约。因而为了从消费者处得到持续、必要的支持,企业的营销体系应该和消费者相互协作,识别价值和利害关系,努力不问断地、周到地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最终达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长期共识和共同营销,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逐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和“逆向”营销策略的根本由来。

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是消费者产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价格预期、质量预期、服务预期和社会影响预期等,例如:有强烈价格预期的消费者,往往对营销组织的层级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营销组织结构更容易得到认可;有强烈质量预期的消费者,则对营销管理的水平敏感,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整合营销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现代营销管理方法;对社会影响预期反应强烈的消费者,就容易关注企业在非营销领域的表现,如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有鉴于此,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使了企业市场营销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了各种发展趋势。

情感偏好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费者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等现在或过去的经验相互综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为了达到或适应影响消费者情感的目的,企业逐渐在营销过程中创新''''Jii9,采取客户关系管理、与不同区域的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和向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非营销领域渗透等长期性的营销方式,以构筑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长期情感纽带,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二)内部驱动力:企业制度创新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依赖各种经济契约、营销观念、法制保障、操作规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业营销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过程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现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营销制度创新不仅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还具有引导各种创新的功效,因而是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表现在: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随着买方市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如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劳动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调动了基层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创造性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企业各种营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依靠制度创新可以将营销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和方法转化为企业营销人员和营销过程的经营理念行动准则、政策方针和企业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实践中,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战略的兴起和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都是这一制度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而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或企业规模,因而制度创新会通过降低费用的制度安排引导相应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不论是“扁平化”“e化”还是“联盟化”的营销组织发展新趋势,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根本结果。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偏好作为一种重要信息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则通过在现有制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以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保障营销创新的成果。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外部消费者偏好转换和内部企业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各种发展新趋势。有鉴于此,有效引导和管理消费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是实践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证。

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影视行业趋势篇10

关键词:3D技术;3D产业;3D电视发展趋势;3D天气预报节目;3D气象频道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520-02

所谓3D就是三维立体图形,简单地说就是立体图像。人的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着物体。产生了视差位移,使我们能区别物体的远近,并获得有深度的立体感。如果要从一幅平面的图像中获得立体感,那么这幅平面的图像中就必须包含具有一定视差的两幅图像的信息,再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分别传送到我们的左右眼睛。而三维立体影像电视正是利用这个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创造了一个三维图像的错觉,也就是所谓的立体感。

1“3D”技术解析

1.1色差式3D显示

可以称为分色立体成像技术,是用两台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迭呈现出3D立体效果。

1.2裸眼式3D技术

大多处于研发阶段,主要应用在工业商用显示市场,所以大众消费者接触的不多。从技术上来看,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三种。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由于观看者可以不佩戴眼镜,因此这些技术非常适合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大屏幕显示器,便于多人观赏。

1.3偏光式3D技术

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一样,偏光式3D也细分出了很多种类,比如应用于投影机行业的偏光式3D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而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则需要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从实现的方式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1.4快门式3D技术

快门式3D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付主动式LCD快门眼镜,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象以至于大脑将两幅图像融合成一体来实现,从而产生了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其原理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刷新时间来实现的,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左眼和右眼各60Hz的快速刷新图象才会让人对图象不会产生抖动感,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2中国3D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能不能发展,最关键还是取决于产业化的程度和消费需求的程度,产业能够快速的产业化,这才能真正的决定显示技术能不能在未来形成一种主流或者是趋势。而消费者的需求和产业化的程度是决定了显示技术未来发展能不能成为主流的关键因素。

2.1从宏观政策看3D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宏观政策的方面,包括3D电视的标准和技术,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科技部都在制定和出台相关的3D技术的标准,科技部甚至已经将3D这个电视的标准纳入十二五计划当中。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包括了当前被人们热捧的“3D技术”。3D影像信息技术是国家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核心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信息产业竞争力所无可替代的创新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所以从这些宏观政策的保障上可以看到,不同的部门都在把自己的力量作用在3D技术的层面上,3D技术的发展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2.2从消费需求看3D产业的发展趋势

自2010年以来,3D版本电影的热映引得3D风潮席卷全球,让观众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场视觉盛宴。人们在3D电影中领略到了立体影像技术的魅力,于是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家里也能感受到3D技术所带来的视觉享受。所谓消费者有需求,技术才会进步,就目前来看,3D电视的主要消费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3D内容爱好者,一类则是新潮前卫的高端消费者。前者的主要需求是节目源,而后者则是对高端3D电视机的热捧。面对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无论是广播电视部门还是精明的3D配套设备生产厂家,是绝对不会感触不到的。所以这就催生了多家广播电视台尝试制作3D版本的电视节目,虽然目前的3D节目由于受到格式的限制无法播出,但是随着中国3D影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观众对电视节目要求的不断提高,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2.3从3D产品研发看3D产业的发展趋势

要想观看3D电视节目首先还是要拥有一台3D电视机,同时3D电视机也可以看普通的电视节目,与一般电视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未来电视机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外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已经领先一步,许多知名的国外品牌3D电视机早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伴随着这一股3D热潮的涌入,国内的众多电视机厂家也纷纷把3D电视的研发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3D技术对全球彩电业的影响将远超互联网电视,它的普及为产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从电视接收终端到节目传输、存储设备再到节目制作的全产业链颠覆性变革。虽然说现在与3D电视节目相匹配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中国工信部在去年成立了3D立体显示标准研究组,牵头组织业内专家展开标准研讨;国内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也在积极的研发更加符合人们观看习惯的3D电视机。

3电视气象节目“3D化”的必然趋势

在广播电视产业中,技术可以说是永远的“领导者”,他可以领导电视产业由“旧社会”突破到新境界,开创全新的产业格局。显然3D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带领电视气象节目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3.1“3D”天气预报——气象节目的创新之路

在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创新的形势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由于受到气象节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现在国内的天气预报类节目形式极其相似。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多样化的今天,电视天气预报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平台,节目形式相对呆板的“老式天气预报”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要想提高收视率,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恰恰是3D电视的出现,为天气预报节目架设了一条创新之路。3D技术强调的是让观众有身处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而天气预报节目中最常见的就是风、雨、雷电、雪、沙尘等天气现象。试想,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3D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片片白雪落于脚下、风雨雷电擦身而过、狂风沙尘扑面而来,感受着各种天气现象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这种天气预报节目形式必然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更能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天气变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3.2“3D”电视节目源——中国气象频道发展的突破口

仅仅拥有一台3D电视机还难以享受3D体验,其上游必须有3D节目源来保证。就目前来看,中国的3D电视节目非常匮乏,这一问题是制约3D电视频道发展的瓶颈,节目源的匮乏是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3D节目播出标准细则出台,而标准一旦出台,3D电视节目的片源就会蜂拥而至。目前国内许多电视台都在尝试3D节目的制作,可见谁都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国内唯一的专业性公众气象服务频道——中国气象频道一直在紧密的把握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使其紧跟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大潮。纵观中国气象影视事业的发展史,气象频道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面对新技术的出现不被动的跟随,而是主动的去探索、去尝试,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一蹴而就。曾几何时公交电视、楼宇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国气象影视行业提供了多种崭新的平台,如今3D技术的出现再一次为中国气象频道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3.3开创3D气象频道——中国气象影视行业发展的未来

截止目前,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27个省(区、市)的159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级)落地,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总数的47%,其中,14个省(区、市)实现全境基本覆盖,用户数约为1254万户,占目前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的1/4。可见中国气象频道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与之息息相关的天气气候事件的关注也日趋密切,对专业的气象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中国气象影视的整体水平要不断的发展,除了在信息上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在节目的形式和质量上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自气象频道开办以来,一直坚持着以观众为中心的节目设计,而3D电影、3D电视节目的出现无疑又进一步提高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要想满足观众的需求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始终把对频道的创新放在首位。

伴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联合将会带领观众进入电视节目的点播时代。观众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电视上了解所有想要知道的信息,根据观众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频道,频道的节目内容丰富、质量高、画面精致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在激烈的广播电视竞争中,中国气象频道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开拓崭新的频道资源,而开创3D气象频道将会成为中国气象影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试想,在报道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时候,3维立体图像将会带给观众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印象。随着全国各地气象频道落地的逐步完成,一张气象新闻采集的大网将会覆盖全中国,届时各种天气过程将会在中国气象频道、3D气象频道中第一时间播出,由观众选择二维或者三维的频道进行观看,相信会有更多的观众青睐3D气象节目。

4结束语

在技术发展的洪潮中不是谁都有机会与时俱进的,只有把握住机会,才能成为技术革新时代的弄潮儿。而3D电视节目的出现势必要造就许多“时势英雄”,中国气象频道应该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抓住机会成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