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33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1

关键词:城市设计研究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结构

abstract:urbandesignafterdecadesofdevelopment,urbanplanninganddesigninthepositionalsomoreandmoreheavy.thisarticlethroughtotherelevanturbandesignworkofreadingandanalyzed.thenumberofurbandesignmethod,theresearchmethodandexploretheintheuseoftheurbanplanninganddesign.

Keywords:urbandesignmethod;thecityspaceform;Urbanspatial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创造可供人们使用和享受的场所。事实上城市设计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说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关注城市空间,也可以说它是对公共领域的品质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城市设计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方法在许多著作中都有零星的提及,且重复现象也很严重。故经过综合和总结,从《寻找失落的空间》和《城市设计》这两本书中提取了五种方法进行论述。

一、城市设计研究方法总结

1.特兰西克教授的三种研究方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曾经在他的著作《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的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1)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的规律,它试图通过对城市形态和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的各种信息,例如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等级、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等等。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图底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包括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比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条件等等。

通过联系理论的研究,可以明确城市的空间结构,建立不同层次的建筑和功能分区,确定城市中主主要道路及公共空间的联系廊道,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周围与其联系的各构成元素,以达到一种“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3)场所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因素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这些影响城市形体环境因素的研究,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于一般性的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一书中的方法

同济大学的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的“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部分也提到了若干种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1)序列视景分析理论

这种方法的具体过程是:在某城市空间中,确定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一条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注箭头,注明视点的位置,并且记录视景实况,。而分析的重点是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进行视锥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2)空间注记分析理论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效果。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这一技术在战后许多城镇设计和环境改造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城市设计解析理论的运用

1.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运用

一个成熟的城市设计方面,包含了绿化、空间、道路、铺地、自然景观等信息。而在这种信息中,最核心的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城市各种空间的关系。故在设计初期,这里我们就要借用“图底理论”,摒除其他因素,把建筑物涂成黑色,把城市环境留白,使城市空间形态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2.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运用

培根早在1964年进行美国费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时,就运用联系理论,首先为费城中心区编制了一个杰出的“城市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整个城市的功能以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走廊,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结构。

城市一般都有由多条街道空间、数个节点空间和数栋变化丰富的建筑实体空间组合而成,所以在有了建筑实体与城市环境的黑白城市空间形态图之后,我们还需要利用联系理论,对空间形态图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发展各个街区之间的联系,分析出这个方案的空间结构,绘制出方案的空间结构图,并标明各级节点、轴线、标志物等,方便进一步的深入。

3.在城市三维空间方面的运用

在进行完二维层面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设计后,下一步要进行三维空间的推敲。在这里我们用空间序列理论和空间注记理论来完成从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化,我们先利用软件建起方案的模型,再在平面图上选用几条典型的路径,设置若干个节点,画出每个节点对应的人视图,从而反映出人对空间的场所感和意象。

三、总结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中国的城市形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分析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总结出案例的优缺点,也能够帮助设计师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设计。

虽然城市设计现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所以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成熟学科相比,在许多方面都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且在很多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故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希望通过对城市设计研究方法的一些探讨,能对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些许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英)卡莫纳,冯江译.城市设计的维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邱嘉宁,苟扬.活力中心区的空间营造[J].理想空间,第36辑.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2

分析方法与设计构思

山、水、田园是莱山办事处片区的主要自然与文化特质,规划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将规划区现有的自然资源环境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融合,试图营造出山水田园现代化新城的意境,是本次规划设计的灵魂。

思路一:山水格局、田园生态要素整合从前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片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基础资源,通过对相关资源作用与影响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提取出山、水、田这三类核心资源要素,作为构成片区生态基础设施骨架的主要内容。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地形地貌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并结合坡度、坡向、用地分析等初步构筑了对片区山水田园生态格局的直观印象。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片区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地形关系,梯度变化明显。东部为自然山体,西部为大沽夹河的干流。东部山脉与西部夹河共同构成了整个片区的自然山水空间背景,并呈现出一山一河多水库的山水格局。通过土地利用分析得出,片区现状主要农业用地分为水浇地与旱地果园两类,水浇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夹河东侧,旱地果园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围绕光山形成集中的果园种植片,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片区两类型农业分布区域泾渭分明,农业耕作肌理非常清晰。综合片区内外山水、田园要素分析,我们认为整个片区自然生态格局可以概括为“H”型的空间生态骨架,田园则作为主要的生态基质,覆盖绝大部分区域。

思路二: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相融合区位上,该片区毗邻莱山经济开发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主打生态休闲与温泉疗养的院格庄片区。区位和资源上的优势为发展城郊型产业提供了前提。因此,依附莱山区主城区形成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的功能组团将成为片区定位的主要原则。

思路三:人的行为活动的引入人的行为活动对于一个片区功能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导人群的定位主导人群定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片区的主体人群,即片区常驻人口核心构成部分来分析。片区未来将融入到莱山区内部,作为烟台主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将成为该片区的主体人群之一。另外,考虑到片区内现有大量农业人口、较好的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基础,农业人口在未来仍然会占据片区人口的一定比例,因此从事城郊型农业生产的这部分农业人口也将是片区主体人群的一个重要部分。然后从片区服务人群分析。前面提到片区具备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这为片区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前提。因此片区服务人群应该定位在烟台主城区人口。(2)行为活动类型定位从前面主导人群定位分析,影响片区功能行为活动的主要包括三类:城镇人群日常生活、出行、消费等活动;农业人群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来自于主城区与周边地区的流动人群度假、消费等活动。第三类行为活动由于受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影响,多集中在周末与节假日,时间安排多在一、两天以内,活动类型倾向于休闲、健身、体验文化与自然这类参与性的活动。

思路四:绿道网络体系的构建综合前面的分析,此次规划对片区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能融合生态保护、城镇建设、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因此寻求一种能实现这种融合关系的空间载体将对片区功能定位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体系。绿道网络体系就是一种能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融为一体的规划手法,它的存在不受城市建设用地的干扰,可以很好地实现人、城市与自然三者的融合。就莱山办事处片区而言,构建区域绿道网络体系,对于加强水源保护、城镇空间建设品质、挖掘文化打造特色形象、发展城郊型休闲度假产业等都有非常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目标展望与功能定位

新城建设总体目标:山水田园休闲之城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与周边发展格局的剖析,再结合片区现状资源与产业结构特点,我们梳理出了新城建设需要整体把握几个关键词,作为确定总体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构成。关键词构成———“山水、田园、休闲”。其中“山水”为新城的城市印记,“田园”为新城的文脉特质,“休闲”为新城的都市气质。三要素融为一体,打造一个印象深刻、特质鲜明,气质优雅的生态新城。

“山水”———城市烙印从区域原有生态山水肌理入手,提取山水要素骨架,以确保片区原有的山水格局与生态肌理的特质保持不变,通过生态恢复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人工干预手段,打造新城独特的形象印记———“山水印”。“田园”———文脉特质文脉是一种文化与记忆的延续,是一种历史的挖掘与表达。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否认、不可丢失的东西,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本质血脉所在。胶东半岛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两大农业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的核心组成部分,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农耕文化渊远流长,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根据对片区农业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深度挖掘农耕文化要素,并通过对一些主要片区与重点地段的景观、风貌的控制,构建一个农耕文化网络体系,打造新城独有的农耕文化特质。“休闲”———都市气质以区域绿道体系为支撑,结合片区步道、自行车道、城市公园、文化广场、湿地公园、滨水生态景观带、各类主题农庄、俱乐部等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公共空间网络,让休闲气息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通过对片区内、外部经济发展格局的分析,以及片区自有资源的梳理与研究,从烟台市与莱山区两个层面提出了片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1)新城在莱山区中的功能定位莱山区南部商物流服务中心与生态产业园区、以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为主导,体验式休闲为特色的田园文化旅游度假基地。(2)新城在烟台市中的功能定位烟台市域南部空间拓展轴上的核心节点、以水源保护与生态维育为重心,以山水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山水田园新城。(3)新城功能定位烟台城市南进的桥头堡,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生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的现代山水田园新城。

规划理念

规划以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纯朴的胶东民俗风情及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生态保护、旅游休闲为特色,同时融经济发展为一体,提出如下理念:

山水—田园—城市”复合建城理念。通过对片区内生态要素的认知,山水、田园是片区生态格局的主要构成,因此,首先对山水田园要素进行梳理,构筑整个片区开发建设的“H”型生态主骨架,并辅以农田为主要生态基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与景观保障,打造独具特色的片区空间形象。

“整体保护与簇群开发并存”的可持续理念。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用地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基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得出片区用地建设适宜度分区,作为此次规划建设用地选择的核心依据。结合生态主骨架确定了对片区东部以光山为中心、具备较好的生态基础的区域进行整体保护,以确保片区生态主骨架完好;另针对为主骨架控制范围内为数不多的现有村庄进行簇群状开发,就地安置居民,并通过休闲农业、度假服务等产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之外———休闲健身”理念。城之外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久居都市繁华,内心对自然、田园的渴望与向往。规划以田园文化为特色,重点打造,深度挖掘。通过绿道网络将文化与田园风貌景观结合,形成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健身网络,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载体。

“快慢融合的都市风情”理念。快与慢的结合是生活最美妙的旋律,城市作为都市生活的载体,理所应当为这种旋律提供舞台。规划通过吸收当代世界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营造快、慢结合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为保证城市都市生活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基础。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在空间结构上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山、河、湖的环境资源特点,以东部山体、西部夹河及夹河支流改造形成绿化网络,以城市干道形成城市发展主轴,形成功能区与绿化网络、城市发展主轴相互交错穿插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规划按照“一廊、两带、三轴、四片”的功能主结构进行展开。“一廊”指依托夹河支流改造,光山湿地公园建设,形成的生态景观功能主轴;“两带”指依托西部夹河与东部山体形成的两条自然生态功能保育带;“三轴”指依托林门高速路、莱院路、烟乳线形成的城市发展主轴;“四片”包括“南部生态产业片区、中部综合居住功能片区、北部行政商贸综合片区、西部物流产业片区”。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3

关键字: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abstract:intheurbanenvironmentworseningtoday,landscapedesignproblemmoreandmoreattentionbypeople.thisarticlethroughtotheurba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areanalyzed,andtheurbanlandscapedesignbasicprinciplesandmethods,andanalysisofthemoderncitylandscapedesignfuturetrendanddirectiondiligently.

Keywords:thecitylandscape;Design;methods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城市景观的定义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也必须适应人性化和向持续性生态转变,真正建立起融物资、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科学理念。

2.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迅速,但由于建造时问的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

2.1、沿街建筑个性突出。形成了无序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建筑物层出不穷,却造成了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显得相当凌乱。

2.2、施工现场脏乱,割断了景观的连续性。有的工地采用了低矮的蓝色围墙,这样就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环境脏乱,低矮的蓝色围墙根本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

2.3、建筑附属物挤杂,加剧了景观的混乱。在城市里广告牌、灯箱广告种类繁多,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设计风格和色彩的表现极为突出,不但加剧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造成了城市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差。

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盲点和误区。设计方案普遍存在只满足城市审美的需要,而不从当地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实际出发;景观设计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本来已经与自然界背道而驰的环境更加畸形;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应从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审美需求的设计误区转变为尊重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3.1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3.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4]。

3.1.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3.2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3.2.1.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都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3.2.2.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3.2.3.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

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当从生态环保、健康、艺术等方面进行设计,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增加人行道绿化,以艺术审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指导,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5]。

城市景观设计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婷婷,苏晓毅.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误区述评[J].云南农业科技,2009.

[2]陈丽勤.浅议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2010,(18).

[3]李永进.霍宇红等.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4

关键词:城市建筑和谐生态环境

人是群居动物,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高级方式,但是随着人口的膨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城市出现的诸如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等众多的问题,那么,对于人而言,再发达的城市文明也失去了它的魅力,它让人的一种简单生活方式,变的嘈杂无序,而且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寻求一种适合环境的建筑方式,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类的发展中一直探讨的话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就困扰着我们。在人类文明的脚步不停前进的今天,怎样去面对自然,怎样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迫切解决人与环境的和谐之道,是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田园城市

1898年,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城市设想被英国的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被称为“田园城市”。但是由于它过于脱离社会现实,田园城市的实践无法取得成功,但是正是这种在实践中无法建设的与其构想那么完美的城市生态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山水城市

1990年7月,科学家钱学森提到了创造“山水城市”,将“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的想法。其主旨就是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溶合在—起。它主张城市建设要将自然环境与城市建筑相结合“把城市筑成人造山水”。由于“山水城市”没有给出具体的城市形态模型,不是具体的城市规划设想,人们无法具体操作。但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概念,一种具备可开放性的科学构想,它吸引了国内外更多有识之士参与探索并试图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去实践它。

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污染也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建筑设计需要更高、更新、更为客观的理念。而在现如今的城市建筑中,高科技智能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实用主义建筑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类型。

3.1舒适型建筑

这种建筑对其空间的安排要求比较合理,要求空间的各个功能要有其合理的尺度比例,分区明确,各得其所。这种建筑设计方便了物品的摆放以及人的活动空间并且具有相对的私密性。此种建筑对室内的环境质量、采光、通风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空间的使用率高,符合现在日益紧张的空间要求,并且可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是追求时尚与舒适的人群比较喜欢的建筑类型。

3.2智能型建筑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到来,高度发达的电子科技,迅猛增长的通信技术以及后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智能型建筑随之诞生。作为具有创造性的建筑类型,智能型建筑就是把计算机等新型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建筑艺术之中,使人通过多媒体通信,智能保安等获得合理投资信息,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

3.3节能型建筑

由于资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成为了我们的热门话题,而随着科技进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这些节能技术的发展,都促使了低能耗建筑的大量兴起。

3.4生态建筑

1969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通过对城市与乡村的环境现状分析,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提出了环境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要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生态建筑学从此诞生。生态学理论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地解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所谓“生态建筑”,其意义就是要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建筑的问题,要把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建设活动中去,最优地处理人类的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城市发展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使城市在建设中,更多地做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当今渴望回归的城市人眼中,以绿色为基础的生态型建筑无疑成为最理性的选择。生态建筑主要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尊重当地的地形样貌,动植物分布以及气候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并且能够整体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最直观和最普遍的生态建筑就是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自然元素与城市建筑的结合。利用绿色植物来弥补由于钢筋、水泥的大量运用而造成的城市生态缺陷,利用植物本身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的物理环境。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是绿色元素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并不仅仅是一种附加的关系。绿色建筑将恢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使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设计有机结合,使得建筑绿化越来越从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步走向城市生态化的转变。

四、总论

“历史越向前发展,人和自然的区别越强烈,统一也越深刻和丰富”。要从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掠夺式的建设逐步面向环境走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的来考虑城市建筑的持续性发展,使城市建设符合环境和人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

参考文献

[1]单晓莹叶自成浅谈新时期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工程科技235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在园林设计中,要注重从人和环境的需求出发,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景观园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差异,然后组合,创新。

一、景观生态设计的方式

(一)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当地的原有植被,这是绿地建设中建设者和施工者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将当地的所有植物都保留下来,而是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特点、对景观的效果加以评价,如果能够做到美化景观还能保护环境,那么可以保留下来。

(二)合理选择树种,协调植物间的关系

生态规划的要旨就是要实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有的植物本身虽然很不错,但如果不适应规划区的生态条件也不行,所以,要想使所设计景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大生态效益,除了跟系统环境有关外,还要合理选择树种,协调植物间的关系,遵循“互惠共生”的原理,使它们都能得到良好的生长。

(三)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设计

在园林生态建设上我们要做到尽可能地保持生物多样性,这是生态设计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不然会导致植物单一化,越复杂的植物群落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具体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在植物配置中,多运用不同叶色以及不同的花色来进行配置,丰富景观,营造多种丰富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尽力避免单一的植物生态系统。

(四)将文化融入设计,体现景观内涵

做景观时,首先要了解城市的文化主体和历史,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作为基础,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使景观造景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景观作品不仅仅给城市增添美丽,还能体现它真正的灵魂,才能与周围的环境或其它方面相融合,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及心理需求。

(五)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

资源的循环再生是进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重要的方法。绿色生态化设计提倡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最小化排废,提倡重复使用,回收利用。

二、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

(1)利用地势条件科学搭配园林植物。城市景观设计中要首先考察下当地的地形,地势,以及土壤性质等自然条件,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筑成本,还可利用自然条件创造出更为真切,自然的景观。利用自然起伏的多变的地形可创造出轮廓清晰,有起伏的构建物等;根据土壤的性质,可适当的选择配置具有观赏性,又适应性的植物进行多样化的结构配置栽植,科学合理的搭配,可实现四季观景的需要,使景观四季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2)从立体角度打造设计城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工程不是简单的平面栽植绿化,涉及到的元素有很多,如,墙体,灯柱,高架绿棚,亭台楼阁,假山叠石,树木,花卉,草坪,栅栏等等。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植物的运用原则以及植物生长习性,根据地势,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合理搭配,立体化的构思进行设计,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立体景观设计是进行空间上的划分,可给人视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3)开阔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城市园林小区景观绿化设计中大多采用假山,亭台,绿化草坪等打造的景观也都大多相似,多数已出现审美疲劳,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能够不断的开阔设计思路,开阔视野,以多种形式,多样元素的构思结合设计提高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打造有创新性的园林景观。例如,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条件,在路的两旁,石子间缝隙种植绿化模拟郊外自然景观等。

(4)园林绿化设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城市园林景观完工后,是要给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休闲,运动和交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所以,设计时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使人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到绿色,能够使人们在休闲时尽情的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雨露,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三、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一)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二)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

(三)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四、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方便人的使用,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确保在设计时能够确保园林景观更好地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提供方便,不仅要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而且还要确保物质环境的舒适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注重人性的需求,这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重视水景设置,实现动静合一

对于园林来说,拥有山、水,才能有灵气,自古以来城镇都是依水而建,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水景的设计。园林在进行水景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到其水质,其次是水形成的景色。同时还应注意水的补充、排泄、净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真正做到生态园林。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的循环流动,进而产生溢水、涓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进而提高其含氧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居住区的美好意境。

(三)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的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以及环境等重要的潜质,进而营造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以及绿色环境背景。园林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以及特色的重要方面。园林的景观设计首先应理清城市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与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与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以及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景观之中,因而增加园林景观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四)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其生态理论

第一,应注意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中,将自然引入城市。因而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第二,选择本地带野生或者栽培的建群种。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重要载体。使用乡土树种使其更可靠、廉价、安全,充分发挥城市园林建设的作用。第三,应注意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植物本身并没有低劣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植物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应尽量挖掘植物的各种特点,考虑不同植物的搭配,切实增添园林的色彩及其个性特色。

(五)对水体景观的合理利用

在园林设计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水,能够为园林设计增添不少魅力,会使园林景观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对水体的正确合理运用也是众多园林设计者不断追求的设计手段之一。在具体的设计中,在确保养护成本尽量较低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的水体特点和地形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对水体的充分利用,使园林更添情趣。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工程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园林工程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观念,将园林工程的施工和养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景观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丹.三、四线城市景观的设计――以湛江市景观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2014,10:145-146.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城市道路;设计;改扩建;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ityandtheincreaseofpopulation,thecityexpanded,makingtheoriginalhighwaymustextensionbecomemeetcurrentcityplanning,cityroadsmeetpeopletravelrequirements,intheprocessofcitydevelopment,theroadtothetransformationofcitydesignismoreandmore,moreandmoreworthyofconsideration,thispaperabriefstudyonthedesignmethodofhighwaytothecityroadreconstruction.

Keywords:Highwayengineering;cityroad;design;extension;

0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城市规划不断调整,城区面积迅速扩大,早些年修建的出入城市的公路,因无配套管线、宽度不足、路面破坏、等级过低、无人行系统等原因,需要改造为城市道路,因此扩建城区内原有公路的面临着功能及定位的转变,改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1公路与城市道路功能和构造的异同

1.1功能的区别

公路位于城际之间,为长距离客货运输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动车,兼有少量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城市道路除了服务机动车外,还为非机动车及行人服务。由于城市道路为公共设施,其它配套市政公用设施与之伴行,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燃气、热力等,虽然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客观上已构成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城市道路是这些附属设施的载体。

1.2构造的异同

公路交通流方向简单,干扰较少,车速较高,为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公路横断面主要由土路肩、硬路肩、车行道、中央分隔带等组成;城市道路为满足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交通需求,横断面由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设施带、车行道、中央分隔带、绿化带等组成。同时还要埋设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燃气等管线附属设施。人行道设置绿化景观、导盲带、垃圾桶、照明等市政设施。

1.3分级

公路技术标准中按照使用任务、功能、路网规划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城市道路按照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在进行公路改建城市道路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应交通量,道路功能等级及相应的规划对改建城市道路进行等级确定,以便进行后续工作。

2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原则

(1)公路改造成城市道路,必须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

(2)公路改造成城市道路,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保证机动车通行的同时,考虑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7

关键词: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建筑特色;济宁市

abstract:itisasystematicprojectforthereformingdesignofthebuildingsalongstreetinurbanstreet,whichrequirestakingintoconsiderationinbothshort-termandlong-term.thispaper,takingtherenovationdesignofurbansectionofGuangheroadinJiningcityasanexample,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project,thetechnicalrouteandthedesigningmeasures,andaimstoexpressesregionalculturalcharacterandarchitecturalfeaturesandpromotetheappearanceofthecityassoonaspossible.thispracticeprovidesthedesigningbasisanddirectionforthepromotionofthestreetlandscape,constructionofthereasonable,orderlyandharmoniousurbansection.

Keywords:Buildingfaçadealongstreet;Reformingdesign;architecturalfeature;Jiningcit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改造运动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城市重点地段、重要街道的整治规划逐渐增多,但由于规划不太合理,往往不能整体提升街道景观的协调发展[1]。济宁市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最近几年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发展战略,而贯穿其中心城区的洸河路,由于其通行能力差已成为制约交通的瓶颈。2009年10月,全运会的分赛区落户济宁,借此契机,济宁市提出重点整治全运会体育馆主临界面的洸河路,将“洸河路升级改造工程”定位为2009年度重点城建项目。本文以洸河路道路立面整治及绿化工程为例,探讨城市街道建筑整治的设计方法。

二项目背景及定位

1项目背景

洸河路是济宁市市中区与任城区的一条东西界限,承载着新体育馆、新世纪广场、仙营绿地和洸河公园等一系列能够体现济宁人民追求体育、追求和谐的重要功能性建筑和公共设施,人流较为集中。同时,洸河路也是一条景观大道,已经形成了一部分具有较好城市形象的建筑。但这条道路整体存在着形象凌乱,占压红线等问题,因此对其升级改造有重要的民生意义。

2项目定位

街道的首要特性是依靠对空间体的处理,而街道的气氛及其性格是由建筑物决定的[2],这说明街道建筑立面的形态、风格、颜色和建筑用途对其所在街道的整体风格影响很大。当前,洸河路两侧的现有建筑既有欧式建筑风格,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基于此,本项目为凸显建筑历史脉络,丰富道路立面,避免扩大改造范围,缩短改造周期,提出整体布局上,建筑风格设定为现代简约,色调设定为浅色,局部实施上,分块分地段设计,最终要产生一个既统一又富有变化,既有城市现代气息又具有城市地缘特色的清新淡雅城市形象。

二项目方案

1设计范围

设计范围东起凯赛大桥,西到西外环路,约8.24公里的沿线。按照54米规划红线实施升级改造,中间跨越道路由东至西分别有凌云路、火炬路、科苑路、琵琶山路、供销路、建设北路、浣笔泉路、共青团路、古槐路,路面穿越一座天桥(关爱桥)以及一座跨河大桥(凯赛大桥)。

2沿街建筑立面改造

沿街建筑立面是由围合城市道路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组成,虽然直观上表现为一种显性形态,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隐性形态的物化载体,是城市综合个性的物质表述。因而,本项目在改造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沿街建筑的模式、色彩、体量、高度、连续性等影响街道景观的这些因素。

2.1建筑改造分类

为了避免扩大改造范围,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用途以及结构形式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a)建筑立面较差,需重点改造的;(B)建筑立面较好,需轻微改造的;(C)无改造价值,建议拆除的;(D)建筑立面完好,无需改造的;(e)在建建筑。

2.2外墙材料与色彩控制

建筑色彩是街道建筑更新的一部分,它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协调,凸显地域风貌[3]。基于对洸河路色彩分析,同时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中,得出的结论是建筑的色彩以1-2种色调为主,相对成片布局,颜色应给人温馨、淡雅的感受,宜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如灰白、浅米黄,并点缀其它色彩,增加变化。大面积的居住区要求色彩温暖、轻松,高层住宅要求稳重、和谐、明朗。

2.3沿街公建改造方式

对于公建类建筑改造的重点是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城市景观,重点地段公建类建筑应采用较为高档的建筑材料予以装修,如浅色干挂花岗岩、浅灰色干挂铝板、高级瓷砖等,原有玻璃更换为高档塑钢窗或铝合金窗。

2.4沿街住宅改造方式

洸河路两侧存在大量的住宅建筑,分别在不同时期建造,个别小区形象较好,如洸河花园、益民小区等,但多数小区较陈旧,形象比较凌乱。住宅以平屋顶为主,外墙材质既有面砖,也有涂料饰面。住宅建筑集中进行屋面平改坡,顶层采用轻质材料改造成坡屋面,立面清理干净后采用涂料粉刷成与街道景观协调的色彩。具体改造方法如下:

2.4.1设计墙面色彩搭配,采用白色和淡黄色涂料按设计图纸重新粉刷建筑立面,如图1。

图1墙面色彩搭配

2.4.2提高女儿墙,隐藏太阳能热水器。提高的方式有两种:实体提升和装饰性提升。

2.4.3利用套管集中外露的太阳能上下水管,或者以同色水管护皮包裹或更换上下水管,如图2。

2.4.4调整空调外机位置,一般建筑利用便于维修外机的活动格栅隐藏空调外机,欧式建筑采用花式护栏进行装饰。

图2利用套管集中太阳能上下水管

2.4.5集中进行屋面平改坡改造,提倡保温节能。由于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不适合在北方大规模使用,建议保留真空管式热水器,平改坡时需给热水器留有一定放置空间。

2.5沿街门头、广告牌改造方式

室外存在杂乱广告招牌,凡附属广告招牌应去除,其它缺少美感的或尺寸巨大,有碍建筑整体美感的广告招牌应经重新设计后进行整改。广告牌在改造时应统一尺寸,在一定尺寸内可根据行业需要进行设计制作。

2.6建筑立面较好,需轻微改造的建筑按照以下方式改造

建筑外墙清理干净,与建筑主体无关的部件予以拆除或统一,墙体清理后予以粉刷,采用白色和淡黄色涂料按设计图纸粉刷。

2.7沿街围墙改造方式

对于需要起遮挡作用的围墙,采用喷绘主题宣传画的方式美化立面。对于企事业单位沿街硬性围墙,改造成由绿化隔离带形成的软性围墙。

2.8夜景灯光改造方式

建筑立面照明采用三种方式:泛光照明、内透光照明和轮廓照明。泛光照明适用于公建,内透光照明适用于有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建筑,轮廓照明主要用于建筑物外轮廓的勾勒,如图3。

图3夜景灯光设计

3沿街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投资约3000万元。累计完成外移苗木20余万株,补植8米以上大雪松约900棵,行道树银杏约1800棵,分车带内栽植小龙柏16万株、金森女贞30万株,形成了分车带、人行道、导流岛绿化有机结合、风格各异的绿化景观带。

三小结

城市街道建筑整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兼具近期性和远期性。吴良镛教授提出:“要树立任何改建并不是最后的完成,它是处于持续的更新之中的观念”[4]。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制定规划远景控制目标,又要明确整治时限和要求,既要通过技术工程手段短期改善市容市貌,又要为今后街道景观整体提升留以空间。

参考文献:

[1]《厦门道路景观整治规划实践—以厦门同集路整治规划为例》,福建建筑,2009

[2]《.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设计;意义;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城市的绿化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管理者给予非常多的重视和关注,并且由于地域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给市政园林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减少废弃物排放、种植绿色植物等,以此来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在不断的增加,这给城市规划中的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员应该更加的认识到市政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市政园林时,应该保证市政园林能够充分的发挥园林环保、生态、绿化的作用。然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市政园林也应该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并紧跟城市规划的脚步,通过对城市的区域性进行考察和调研,然后在市政规划的总体方针进行市政园林的绿地统筹、设计、规划以及建设等,最终根据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市政园林设计专项规划并进行实施。也就是说,只有在城市规划统筹下的市政园林设计,才能够不断的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显著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证市政园林设计的品位与层次,才能够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才能够和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规划方向相一致,才能符合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要求。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出发点是发挥城市绿化的环保和生态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居民能够在城市中平安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这对城市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这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关注,从原来的以城市建筑设施为重点转向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园林设计中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运用绿色植物和人工制造景观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建设效果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管理者对园林设计认识不足,使市政园林设计偏离轨道。施工者不具备专业素质,使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意图、不能够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展现出来。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整个园林设计质量不能够得到保障。

三、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1、根据各地区实际环境来进行园林设计

由于各城市间地域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城市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准确把握各地区城市的环境要素,这将对城市建设和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市政园林设计的有效性,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具体环境来进行方案设计。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实行“区别对待”。

首先就需要对各地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等进行全方位考量,严格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类型化的区域板块划分。

其次,要根据城市格局来进行仔细测量和设计,保证所作出的市政园林设计方案能够符合城市规划需求。一般而言,在进行市政园林方案设计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各区域的基本职能来进行确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区域之间的职能划分为教育区、居住区等。

教育区就是一个人们进行学习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在进行市政园林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学习环境,通过建设绿地角等为学习者营造出一种安静、温馨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应该相应地设计几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场所,使人们来到这个地方能够释放压力,激发灵感,可以栽种一些绿色植物,如桂花、红梅等一些带有扑鼻香气的植物,可以让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压力,并且感受到到生活的美好。居住区主要就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这个区域的人员组成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年龄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等方面的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就可以在小区周围适当地建设草坪、休闲场所等,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草坪的建设不仅可以使人们放松心情,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除此以外,居住区周围还应该栽种一些防尘植物,以此来隔离汽车尾气和灰尘。所以,因地制宜地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2、优化植被配置,合理完善排水给水系统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利用植被来改善生态环境是基础,也是市政园林设计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但是,不同植被的功效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植被种植时要避免单一化,要对植被进行合理配置,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降低费用,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绿色植被的优化配置需要市政园林设计主导者对不同植被的功效了解清楚,要保证园林设计恰到好处,将植被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另外,城市的排水、给水问题还是一个我们关注的问题。在大多数城市,人们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浇灌,降水量少时,对植物的浇灌也就变得捉襟见肘;当降水量充足时,直接将雨水引人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之中,对这些雨水不能充分利用,这样就造成了水源的极度浪费。所以,在市政园林设计中,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对降水进行储存,在植被需要水分又没能及时降雨的时候给予,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城市居民的全员参与。城市是城市中所有居民生活和居住的

场所,因此城市的所有居民都应该是城市园林设计的参与者。但是,目前,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存在公众动员、参与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市政园林设计项目的知名度,例如,在主流电视台公开征集意见、在人流大的商场或者其他地方设计城市园林设计项目征集问卷、在城市居民经常浏览的贴吧设置调查问卷、由城市规划的市政园林设计人员创建市政园林项目的广泛微博、设置园林设计意见征集箱等,通过众多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征集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园林绿化的意见,然后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市政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此外,当市政园林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再进行公众对市政园林体验效果的调查,并征求意见,最大程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市政园林设计的满意度。这种由城市居民全员参与的市政园林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最后再由有相应资格的园林设计和建造单位进行实施,最终设计出令全员满意的市政园林工程。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经济文明、政治往来、文化交流、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中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所以,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做好市政园林设计是对国家发展负责,也是对居民生活环境负责。

参考文献

[1]谢波.浅析市政园林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84.

[2]周太益.市政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4:97-98.

[3]吕科伟.论城市规划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下的市政园林设计[J].湖南农机,2014,09:162-163.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9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

过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中,城市的建设者们开始寻找一条有效的生态化解决方案,以解决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人与自然隔绝的现象,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1]。

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这些措施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形成生态化河道,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设计者应该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这是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1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结构抗力减小,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

[1] [2] [3] 

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供产卵场与栖息地。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nH、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城市设计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北方水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北方寒地城市水景的不足之处

1.冬季到来后水景景观单调

在北方水景的营造中,使用盆栽植物是为了方便移动,在寒冷的冬季移回室内;不采用盆栽植物绿化水景的地方,就会在设计中穿插花台,花台上可以种植植物,冬季花草树木干枯,落叶或枯枝零散的飘落在各处,所以严重影响水景的景观,给人以萧条破败的感觉,不仅没有对景观的营造给予帮助,反而影响景观的观赏性。很多水景的池底都只是的水泥结构,并没有采用带有颜色和花纹的瓷砖来美化,所以冬季水被抽走之后,只剩下灰色的水泥池底和几个孤单的喷头,色彩单调,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美观。

2.冬季水景景观缺失

北方比较寒冷的城市市一年中冬季占了约六个月。以哈尔滨市为例,由于气候条件和地域条件的原因,哈尔滨市的水景在冬季室外完全不能运行,而在很多场所水景都是非常重要的观赏点,所以,由于水景的停止运行给很多景观造成了很大的缺失,水景在哈尔滨冬季不能运行的原因就是气候寒冷,哈尔滨的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二十几度,水不能以液态形式出现,所以冬季的哈尔滨没有动态的水景,为了防止水池结冰对岸壁造成冻胀损害,每年冬季到来之前都要将水池中的水抽出,只剩下空荡荡的水池和留下许多杂物的池底,这是冬季哈尔滨市绝大多数水景的共同之处。

3.部分水景只是凑数,缺乏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的景观需要与城市的文化相融合才能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每座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水景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与城市的文化相融合的景观会更有意义,景观的持续性会更长久,会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哈尔滨市的一些小型水景考虑到了哈市冬季较长和缺水的自然情况,但是一般多以观赏为设计目的,而缺少人文理念的注入,这样久而久之会造成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缺失。比如植物园内的旱喷小广场,大大的喜字与植物园的整体理念或是哈尔滨的城市文化都没有关系,只是在景观比较好的季节多数的婚纱摄影公司会选择在这里给新人拍照,考虑到的只是经济效应,而忽略整个城市的文化理念的塑造。而在人工湖旁的鱼形雕塑喷水,虽没有过多的寓意,但是鱼离不开水,这与整个环境是相协调的。植物园中的由木桶组成的景观,即使里面没有水,也仿佛感觉到水从一个桶中流下进入另一个桶中的声音,冬季皑皑白雪中,木头的材质和暖色会给这冰冷单调的冬天添上一丝暖意。

二、城市水景设计的方法

1要根据地域特色符合季节变化

特征显著的四季变化,是哈尔滨的一大特色。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花草树木衰荣,水变成了雪,变成树挂,随着周围景观的不断变化,水景也在不断的变化,直至冬天水池内的水都干涸了,或是覆上一层厚厚的白雪,或是露出各种形式的各种色彩的池底。

哈尔滨季节冬季较长,常规水景在这就受到了局限,但是冰雪是哈尔滨的特色景观,每到冬季各地的游客都到这里观赏游玩冰雪景色。因此哈尔滨冬季的水景形式需要有所变化,如现在很多大面积的水域改为冰场,人们在冰上滑冰、玩爬犁、抽冰尜、滑滑梯等。冬季哈尔滨的重要街道和各大公园都会建造各式各样种类丰富的冰雕和冰灯等,这是哈尔滨的气候和地域环境赋予这个城市最具特色的景观,也是哈尔滨在冬季水景营造上的一个成功点。

在不同的季节,随着周围景观的变化,水景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为了完善这一四季的水景序列,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季节对水景的建设找出合理的对策,所以夏季,尽量应用各种形式的水景,或动或静,或大或小,与生机勃勃的植物和水生物配合,微暖的阳光照在水面浮动的光影上波光粼粼,昭示着如流水般不息的生命力量,秋季,植物褪去了颜色,水也失去了流动的力量,光影也显的黯淡了许多,由此,我们可以考虑在这种状态下能够生存的植物,和受寒季气候条件限制较小的水景形式,并通过对灯光,雕塑等的丰富来突出水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冬季水景缺失的不足,通过质量的提高来弥补数量的不足。另外,水景通过自身形式的多变性和材质的对比可以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在寒季,弱化水体,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变化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喜闻乐见的心理需求,比如下沉广场,可以在

冬季作为集聚的小广场或是浇薄冰供人们在冬季进行各种冰上运动。

2.从形式上弥补气候条件的制约

水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大有小,在哈尔滨市,考虑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更应该多建设小型的水景,无论是在寒季还是暖季都比较容易维护与管理,可以通过小型水景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来弥补尺度上的不足"比如跌水,小型的跌水既动感十足,同时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丰富,在节奏与韵律上也是与依附的构筑物或是建筑物相协调,适合在很多场所中应用"同时,通过对跌水中铺装材质的选择,比如色彩丰富的花岗岩等,可以使跌水在冬季如同依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是在一些大型的广场和城市的中心或商业区附近还是应该考虑大型的喷泉,大型喷泉在气势与视觉上能够满足这些场所的需求,近些年兴起的旱喷泉则是首选,旱喷泉将管道置于地下,维护管理都比较容易。

在溪流的设计上应该更加重视卵石铺底或浆砌卵石的形式,因为哈尔滨市寒季时间较长,在水不能流动的时候,旱河道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这种形式的溪流比瓷砖或是其他类型的铺装的池底在后期维护上更便利,更容易。由于水面较浅,即使在冬季阳光充沛的时候,水也可以自由的流动"如果将水排出,卵石的铺底与块石的间或布置也是一道不错的景观与雕塑结合的水景在哈尔滨市是比较常见的,通过雕塑与水景的结合,丰富水景的观赏性的同时,在冬季,水景不运行时,雕塑也是一道供人们欣赏的景观,此外,管理人员可以不用对雕塑喷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便于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也节约了费用。

水景的基础设施只是满足人们的欣赏和休闲需要,而被赋予人文内涵的独到设计,比如传统的纹饰或者出于典故的命名常常会引人联想和深思,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社会意义。一处成功的水景,无关其规模的大小,能深入人心的通常不是气势磅礴而是是耐人寻味的细水长流。所以在这个方向上,哈尔滨市的水景设计和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