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十篇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十篇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51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1

化工原理属于化工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是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原理,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研究化学工程中通用的基本规律,研究分析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原理,给出工艺过程设计和设备设计的计算方法。这门课在化工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起到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是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化工原理课程研究化工过程中的原理及规律时,研究者多采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正确地建立所研究问题或对象的模型是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学者们认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强化建立模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养成工程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化工原理教学内容性质特点

从理论知识体系来看,先行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主要是揭示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化工原理课程中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化工过程设备中工艺物流内或物流之间所发生的多因素、多变量的物理过程,因此,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与理科课程有较大的差异。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等三种理论是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一条主线,是研究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研究各单元操作中的动量、热量及质量传递现象,剖析认识其微观过程规律,对于所研究的微观过程进行“模型化”描述是非常有益的方法。化工过程中的某些物理体系,其影响因素比较少或者便于进行恰当地简化,可以直接引用已有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描述。而某些工程问题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性问题,力求准确地形象地“模型化”表征问题,探求合理的研究方法,是这门工程学科发展的核心。

二、化工原理教学中典型的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

1、流体静力学方程式的导出在化工原理中,流体流动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化工单元操作。为了研究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规律,在工程上最关注流体能量的转换规律,而流体能量恰好通过流体流动参数如流速u、静压强p及相对于某一水平基准面的位高z等进行反映。首先从研究处于特殊状态的流体———静止流体入手,因为从力学的角度来考虑,静止流体恰是处于受力平衡的状态,处于一种特殊的运动形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运动位移和功(机械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机械能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位能(势能)、静压能和动能。对于静止的流体不会涉及到动能。能量守恒这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规律,在静止的流体中是如何反映这一规律的呢?必须面对静止的流体这一物理体系,恰当地建立一模型作为分析描述的对象。从静止的流体(设流体为不可压缩性流体,其的密度为ρ)中任意取出一立方体形状的流体微元,其三个边长分别为dx、dy、dz,将其放置于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系中,并且dx边、dy边及dz边分别平行于x轴、y轴及z轴。该流体微元的中心点坐标为(x,y,z),该中心点流体的静压强为p。如图1所示。显然对于该流体微元在x轴、y轴z及轴上的受力分析是相似的。就以z轴方向上的分析为例。流体所受到的力分为表面力和体积力。从牛顿粘性定律来考虑,在平行于z轴的4个侧面上均不存在着剪切力,因为静止的流体微元与相邻的流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上截面abcd上存在的静压力(式略)该式表明作用于单位质量静止流体在z轴方向上的力等于零。同理,设作用于单位流体质量上的体积力分别在x轴、y轴上的分量分别为X、Y,通过同样的分析可以得出作用于单位质量静止流体分别在轴、轴上的力的表达式为(式略)尽管在各方向上的力均等于零,但是,也要强调力的方向性,而一旦根据力×位移=功(机械能)的概念,将力转换成为功(机械能),则转变成了无方向性的标量。作如下的处理,分别在x轴、y轴及z轴方向上,设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分别为dx、dy及dz将所得到的功(机械能)加和起来,得到下式(式略)静止流体微元受力模型的建立,也为研究定常态流动流体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首先研究理想流体(粘度μ=0)定常态流动,这样,可暂时避免考虑在运动方向上流体层与层之间的剪切力,使得对于定常态流动着的流体微元受力分析结果的表示式仍然与静止流体微元的相同,但是,因为是运动着的流体,在运动方向上的力、加速度的关系则仍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例如,在z轴方向上,可写出(式略)2、通过圆筒壁定常态热传导速率表达式的导出化工管道和多种化工设备的形状都是圆筒形的,很多化工过程需要涉及通过这种圆筒壁传热的问题。为了利用傅立叶一维热传导定律来描述通过圆筒壁热传导速率的问题,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并且考虑采用相适宜的坐标系。根据发生传热的实际情况,热量沿着圆筒壁的厚度方向,从壁的一侧传到另一侧。在整个圆周横截面上是完全相同的情形,在圆筒壁的长度方向上几乎不存在温度的差异,故一般视为均匀一致。因此,建立“圆筒壁”模型,将其巧妙地放置于柱坐标系中(如图2所示),圆筒的中心轴与Z轴相重合。假设圆筒内有稳定的热源,保持内壁温度为t1,圆筒壁外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外壁温度为t2。圆筒壁材料在平均温度下的热导率为λ。热量仅沿着壁的厚度方向,即圆筒壁半径r方向发生传递,传热面为圆筒壁面,即2πrl,半径r方向即为传热面的法线方向。因此,在所建立的这样的模型中,热传导仍然为定常态一维的问题。选取了柱坐标以及恰当的圆筒壁模型摆放方式这是关键。在这种定常态温度场热传导的过程中,传热面积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热流密度q值在这样的温度场中是变化的,但是在总传热面积上的传热速率Q为一不变的值,即Q既不随时间变化,又不随半径变化。写出表达式为(式略)3、气体吸收模型和传质速率的研究在研究气体吸收传质速率之前,首先要明确传质发生的机理。研究者普遍认为,流体的分子扩散和质点对流是引起传质的根本原因。膜理论是研究分子扩散传质的最直观的简化模型。膜理论认为,如果气相和液相的流动状况保持稳定,则传质过程能够保持为某一定常态。膜理论假定在气液相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一层静止(近似静止)的气膜和液膜。在膜内存在着溶质组分在传质方向上(如图3所示z向)的分子扩散和主体流动。考虑单位时间内、穿过单位膜面积的溶质组分a的量na(kmol/s.m2),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子扩散,由费克定律来描述(式略)4、流体穿过颗粒层压降(机械能损失)的研究在固定床反应器、过滤等操作中遇到这种问题。流体在通过固体颗粒床层所形成的弯曲交错的网状结构通道的过程中产生机械能损失,对于这样的流动直接进行如实的数学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流体力学的理论,某流体穿过某种颗粒床层时,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决定着流体的机械能损失:(1)流体在网状结构通道中流过时对于流体产生粘滞力的颗粒的所有表面积;(2)流体在网状结构通道中的实际流速。借鉴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建立合理简化的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研究流体流动机械能损失的问题,自然容易联想到流体流过直管时的机械能损失问题。设法建立合理简化的物理模型,诚然,必须保持要保持简化的物理模型与原型中在产生流体的机械能损失这个问题上要具有等效性。为了确保简化的物理模型与原模型的等效性,就要保持影响流体机械能损失的两个关键因素不变。将厚度为L的固定床中的所有不规则通道,简化成为Le长度为的一组平行细管,并规定:(1)所有细管的内表面积等于床层颗粒的全部有效表面积;(2)所有细管中供流体流动的全部空间等于颗粒床层的空隙容积。采用已有的理论,描述简化的物理模型的机械能损失(即原模型的机械能损失)。根据流体力学,并联管路的机械能损失等于其中某一支路的机械能损失,所以,只描述简化模型中任意一根细管的机械能损失即可。根据直管机械能损失的表达式可以写出物理模型的机械能损失(压降)(式略)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2

【摘要】目的制作猪肝脏劈离式原位肝脏移植模型,为临床肝脏移植提供稳定的模型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原位肝脏移植20例,对供肝沿taira线劈离,对断面修整后,分别行原位移植,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和温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220±31)min及无肝期(35±6)min动物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手术成功率50%,10例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48h。结论采用猪同种异体原位劈离式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器官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肝脏移植;猪;动物模型;劈离式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andinvestigateaexperimentalsplittingprocinemodeoflivingdonerlivertransplantation.methodstwentydomesticpigsofbothsexes,splitedthroughtairalineprotectedtheportalveinandhepaticveinof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ntion.thechangesofhemodynamics,metabolismandtemperaturewereinvestigated.Resultsthesurvivalrateafteroneweekwas50%,operativetimeofrecipientwas(220±31)min.therecipientunderwentanhepaticperiodwas(35±6)min.Conclusiontheresultindicatedthatthemodelwasreliableinthestudyofsplittingthroughtaitalineprocinemodeoflivingdonerlivertransplantation.

Keywords:livertransplantation;pig;animalmodel;splitting

劈离肝移植就是将一个尸体或活体供肝分割成两半,分别移植给两个受体或切取半肝移植给另一受体。这种技术在不损害成人供肝库的前提下,对供肝的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具有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左内侧叶缺血坏死等问题[1]。为了进一步开展劈离式肝脏移植的研究,我院建立了劈离式猪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劈离(膈面位置从肝中静脉右缘至胆囊床中点,脏面位置从胆囊床中点出发与门静脉旁正中支近乎平行的直线构成的平面),让外科手术人员学习和掌握活体肝脏移植的技术和技巧。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40只健康良种幼猪,雌雄不拘,体重25~30kg,受体组20只,供体组10只,另取成猪20只为供血组,按每窝猪随机配成20对。每对猪以体重重者为供体,轻者为受体。

1.2方法

1.2.1动物准备

术前实验猪禁食12h,禁饮6h。麻醉成功后右颈内静脉切开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右颈内动脉切开置管监测动脉压(aBp)。于切肝前10min、阻断后10min、供肝插入开放门静脉后30min取门静脉血,测电解质、全血缓冲碱(BB)及标准碳酸氢根(SB)。

1.2.2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模型及体外转流建立

供体全身肝素化(3mg/kg)后,行腹主动脉插管,门静脉插管。腹腔动脉上方阻断腹主动脉,以4℃Uw液经腹主动脉(1500mL)及门静脉(2000mL)向肝脏行重力灌注,速度为连续滴注但不成线,开始灌注后即剪开膈肌剪断胸腔内肝上下腔静脉,并剪断肝下下腔静脉,肝周冰屑降温,灌洗完毕后见肝脏呈黄白色。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向腹腔动脉方向游离肝固有动脉,结扎各动脉分支,直至腹主动脉,于腹腔动脉根部的腹主动脉两侧离断。完全离断肝周韧带,移出供肝,立即置于4℃Uw液中。在水浴中沿taira线行劈离手术,结扎并离断相应的血管蒂和胆道。仔细检查肝断面,发现渗漏处及时缝闭。供肝准备完成前在肝脏的断面涂以纤维蛋白胶。受体先行脾切除术,全身肝素化后,预置并连接脾静脉、股静脉和颈外静脉转流管,接离心泵,转流方式为将门静脉(脾静脉)和股静脉血流转至颈外静脉。转流开始,流量约20~30mL/kg,同时阻断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保留足够长度肝上、下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胆总管切断取出肝脏,将供肝半肝(左或右)植入,肝周冰屑降温,右半肝供肝肝上下腔与受体肝上下腔静脉行端端吻合,吻合时间15~20min,供肝肝下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行端端吻合,供肝门静脉与受肝门静脉行端端吻合,吻合时间10~15min;左半肝肝左与肝中静脉汇合成一支后,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左支与受体门静脉行端端吻合术,成功后停止转流,开放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开放门静脉循环,热缺血时间为0min,冷缺血时间为(30±4.0)min。游离受体脾动脉,于结肠后与供体肝动脉端端吻合,重建动脉血供,胆总管行端端吻合。

2结果

20次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10只受体猪存活,手术成功率50%。术后无明显胃肠道淤血,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指标较平稳,且存活时间长,超过48h(分别于术后3d、5d及7d人为处死)。另外10只受体猪术中因开放门静脉血流时肝脏再灌注损伤,致高钾血症及严重酸中毒、出血、胆漏等,术后4~48h死亡。受体猪手术时间3~5h,出血量600~3000mL。血流动力学情况及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变化情况见表1、表2。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1血流动力学情况表2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变化情况

3讨论

从理论上讲,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有不少优点,既可保证足够的空间、提供充足的门静脉血供,又可充分利用日益有限的肝脏资源。因此,我们希望建立一种较理想的大动物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模型,以探索手术方式及效果。猪门静脉系统发达,其下腔静脉循环总量约占总循环量的60%,阻断后势必影响循环功能,因此本实验中采取脾静脉、股静脉至颈外静脉的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以维持必需的血液回流,防止门静脉系统淤血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13]。此外术中适当的输血、补液以维持必要的回心血量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24]。本组10例受体在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后均行受体解剖分析,发现肝移植有近期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并发症。6例腹腔内出血及血管性并发症以术后48h内最多见,表现为持续性的引流管血性液体、腹胀、进行性血压下降及红细胞比容降低,主要是由于手术操作失误引起,肝上下腔静脉和左半肝与下腔静脉的吻合是肝移植手术操作中的难点,尤其是后壁出血修补困难,应尽可能一次吻合成功。左半肝与下腔静脉吻合处可出现出血或渗血,因为操作空间小,修补后仍不满意,故要力争吻合一次完成。本组在结束无肝期时有4例发生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其中后壁出血3例,经放置明胶海绵和局部加固缝合后基本止血;1例为前壁和侧角部出血,加补缝合后止血。导致吻合口缩窄的主要原因是连续缝合时缝线收得过紧,扭曲的原因主要是血管对合不良或保留过长。纠正吻合口缩窄,扭曲的惟一办法是切除吻合口,重新缝合,这将大大延长无肝期时间。左半肝与下腔静脉吻合处有2例出现出血或渗血,导致吻合口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针距过大或血管壁撕裂,一般可以缝合修补止血。对于大血管吻合口漏血,则需重新在吻合口两端放置无损伤血管夹,使吻合口处于无张力状态,进行补针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撕裂。胆道并发症最常见的为胆漏。本组有3例接受右半肝受体术后腹腔引流管有较多胆汁样液体流出,经解剖发现2例为吻合口漏,1例为劈离式肝脏断面漏胆。2例吻合口漏为供、受体胆总管粗细大小不等,胆总管外缝合不够紧密所致。因此,注意吻合口的质量。对于严重的吻合口破裂,则应重新吻合,胆总管端端吻合应改为胆总管空肠吻合。采用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的胆漏,则应拆除原吻合口,消除供肝胆总管无活力的管壁并剪去近吻合口的空肠壁,再进行胆肠吻合术。供体为左半肝胆管采用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本组受体中有2例出现肝动脉吻合口扭曲、成角并局部栓塞形成,解剖发现供肝血管管腔较小,吻合时血管外膜内翻。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肝动脉直径小于3mm吻合技术缺陷和术后缺乏有效抗凝治疗等,均可增加肝动脉血栓发生率。此外,移植术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目前尚存在争议,因为后者也是引起术后出血的原因之一。有6例受体术后出现少尿,可能与术中出血、低血压、补液不足有关,补液量应在明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下进行,以便维持一个满意的肺动脉楔压[58]。

全肝阻断时,肝脏代谢功能消失,形成无肝期,下腔静脉、门静脉中断使血流淤滞于下肢及门静脉系统。植入肝血流开放后,供肝内大量高钾保存液的释放使受体出现明显的内环境系统紊乱,表现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3]。本实验表明植入肝开放后SB、BB明显下降,血K+升高,其中1例甚至因明显的高钾血症而出现突发的心动过缓,即测血K+为7.38mmol/L,经积极处理后虽有好转,但仍于术后不久死亡。因此积极预防纠正再灌注后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失衡也是提高受体成活率的关键之一。低体温是肝移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3],可导致明显的生理功能异常,如凝血功能紊乱、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苏醒困难等。本实验中因创面大,散热量较大;供肝需在低温(4℃)中保存;输血、输液量较大。所以受体体温下降十分明显。在静脉与静脉转流期间,可利用变温器控制保持体温,故体温下降不明显。在转流停止、供肝血流开放后,失去了体外循环保温,且大量冷灌注血液回流入体循环,故体温下降明显。此时,采取各种措施保持体温尤为重要,如变温毯,温水灌洗腹腔、输入加温的液体等。

通过以上20例次猪劈离式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操作、术中及术后处理,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和教训:①精湛的血管外科技术和良好的外科基本功,是保证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前提;②沿taira线进行劈离,可减少管道系统损伤,是行猪肝劈离式肝移植的可行方案[46];③处理好供肝断端,尤其是管道系统,对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的降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尽可能缩短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和冷保存时间;⑤供、受体术前的全面评价、良好的麻醉技术以及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等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⑥水、酸、碱、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及时纠正也是重要的环节[5]。利用猪肝移植技术训练了手术队伍,同时可解决许多临床肝移植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因此,开展动物的肝移植实验对于临床肝移植和肝脏移植的基础研究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卿德科,韩本立,董家鸿,等.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消化外科,2003,2(5):314-317.

[2]郑树国,冯晓彬,董家洪,等.非转流型小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5):451-454.

[3]尹震宇,李宁,黎介寿,等.猪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4,25(2):86-88.

[4]宿华威,韩德恩,李玉兰,等.家猪肝脏劈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2,25(2):187-189.

[5]BradyCw,SmithaD,StechuchakKm,etal.Frequencyandpredictorsofdenovohepatocellularcarcinomainpatientsawaiting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duringthe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era[J].Livertranspl,200814(2):228-234.

[6]蒲淼水,钟世镇,石瑾.猪活体肝脏移植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1):74-76.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3

1、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2、阿基米德确立了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许多求几何图形重心,包括由一抛物线和其网平行弦线所围成图形的重心的方法。阿基米德证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这一结果后被称为阿基米德原理。他还给出正抛物旋转体浮在液体中平衡稳定的判据。阿基米德发明的机械有引水用的水螺旋,能牵动满载大船的杠杆滑轮机械,能说明日食,月食现象的地球-月球-太阳运行模型。但他认为机械发明比纯数学低级,因而没写这方面的著作。阿基米德还采用不断分割法求椭球体、旋转抛物体等的体积,这种方法已具有积分计算的雏形。

3、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他的著作集中探讨了求积问题,主要是曲边图形的面积和曲面立方体的体积,其体例深受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影响,先是假设,再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证明。他不断地寻求一般性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理。

(来源:文章屋网)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8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骼静脉[1]。急性DVt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远期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2]。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卧床时间延长,日常活动减少,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人群。我科于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18例住院脑卒中发生DVt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住院脑卒中并发DVt患者18例,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52~76岁,平均(58.3±12.3)岁,原发病均为脑梗死。住院时间18~52(34±1.8)d;发生于患侧肢体的12例,健侧6例;发生于左下肢的12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均有的2例。18例均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临床表现:患者有肢体胀痛、发绀、水肿、活动受限(肢体感觉障碍者无胀痛感觉)。测肢体周径差,患者仰卧,用软皮尺测量,周径差=患肢周径-健肢周径,大腿周径测髌骨上缘15cm处,小腿周径测胫骨粗隆下缘10cm处[3]。本组大腿周径差4~11cm,平均(5.2±3.6)cm;小腿周径差3.0~8.0cm,平均(4.0±1.5)cm。

1.2治疗方法

均在原有治疗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100ml加尿激酶20万U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穿刺成功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踝关节上方5cm处,松紧度以使患肢循环无障碍,皮肤无发红或青紫,大隐静脉压闭为宜,用输液泵恒定泵入,30min内滴完。1次/d,疗程10~14d。

1.3结果

经治疗和个体化护理,在治疗15d时进行评价。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DVt疗效标准[4],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

2护理

2.1患肢护理①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7~10d,患肢抬高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冬天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按摩患肢,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膝下垫软枕,保持肢体舒适,但注意不能影响血液回流;②肢体观察:注意患肢温度、皮肤颜色及肿胀疼痛程度。急性期每天测量并记录患肢肢体周径并与健肢比较,询问肿胀疼痛有无改善,严密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详细记录,以判定疗效。如患肢严重肿胀,皮肤苍白或呈暗紫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说明有发生股血肿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本组患者未发生。随着病情的好转,指导患者做下肢踝关节的旋转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

2.2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期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注意有无出血症状,穿刺点是否渗血,皮肤有无皮下淤点淤斑,同时用微量泵严格掌握药物输入速度,恒定输入[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在使用弹力绷带时,加压松紧度要适宜,以观察绷带上方皮肤颜色来判断压力是否能阻断浅静脉。弹力绷带弹力好、柔软,在阻断浅静脉用药过程中,不会造成肢体损伤和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不增加护理的难度[3],这种“半局部”患肢给药方法,优于全身给药方法。

2.3心理护理

本组均为脑卒中患者,因原发疾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很大,再加上肢体肿胀、疼痛及制动,常使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的情绪,从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这对疾病的恢复带来不良影响。护士应详细了解并判断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患者接触要讲究语言艺术。日常工作中多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其信任。应耐心地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告之其在治疗护理中配合的重要性,讲解以往成功治愈案例的情况,使其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同时做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准确,使患者有安全感。

2.4健康教育

在做好治疗护理的同时,要认真做好疾病健康教育,讲解脑卒中发生危险因素与DVt的相关性,DVt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而导致的腹压增高,避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疾病急性期肢体摆放及制动的重要性,根据病情的好转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肢体活动。嘱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讨论

3.1踝关节加压给药的优点溶栓治疗是目前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系统、深静脉系统和交通静脉组成。交通静脉连通深、浅静脉系统,其内有瓣膜使血流从浅静脉单向流入深静脉,在小腿部至少有3~4根交通静脉,多位于内踝部、内踝上方4横指及小腿中部[6]。在踝关节上5cm处用弹力绷带阻断浅静脉,以使溶栓药物尿激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加上输液泵的动力作用,减少药物经近端开放的静脉腔进入体循环,增加了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获得临床显著效果。

3.2注重个体化护理18例患者虽患同种疾病,但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态各异,工作中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3.3脑卒中与DVt的关系

19世纪中期,Vichow指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李春燕[7]报道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率高达38.09%,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长期应用脱水剂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②瘫痪肢体肌力下降,对血管支持力减弱,血管受压血流回流不畅;③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减少,导致血流缓慢;④静脉血栓史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容易造成血栓形成。与其他疾病相比,脑卒中患者更易并发DVt。鉴于此,建议对所有脑卒中患者在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24h后、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即可开始早期肢体康复,尽量减少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麟荪,贺能树,邹英华.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2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科学出版社,1998:353-356.

3杨曦,雷素娟,聂利霞,等.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81-682.

4王恩江,黄晋红,孙立言,等.静脉炎散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与药理实验研究.河北中医,2000,22(2):92-94.

5吴逸炯,沈明.14例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984-985.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六阶段教学模式人文关怀输液故障查对制度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1]。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模仿教师操作,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导致学生共性问题的发生率极高,为完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我校于2011年将静脉输液六阶段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0级护理班学生110人,设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55人,年龄16~18岁。学制3年,已学习了1个学年的基础课。两班学生的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p>o.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以教师讲解为主,操作课由教师先示教,护生再分组利用模型或互扮患者练习。实验班采用静脉输液六阶段教学方法。先进行联想式教学,再进入加强分级带教、高仿真、高标准的自我训练、一对一带教三阶段后,开始实施角色扮演,实施真实穿刺及静脉输液操作见习日训练。

      1.2.2 评价方法

操作技能考核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静脉输液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考核采用统一模型手臂、真人配合、设计7种情景障碍以增加考核难度,体现考核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及人文关怀等。

      2 结果

两组护生静脉输液操作存在的缺陷比较:由表1可见,静脉输液操作的缺陷问题出现概率实验组远远低于传统组。

             

      3 传统教学结果分析

      3.1 传统教学输液操作中忽视人文关怀的原因 护生在学习中过多的注重操作流程和技术质量,忽略了其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对于人文关怀的认识有偏差,忽视了与患者的的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由于护生社会阅历少,自信心不足,缺少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体验,沟通方式单一、死板,未能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沟通。

      3.2 传统教学中输液故障不能有效迅速处理的原因 输液故障是常见的临床静脉输液治疗问题,学生虽然进行了理论上的学习,但是一旦碰到手忙脚乱,无法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加上遇到书本没有提及的输液故障就更不知该如何解决。

      3.3 传统教学中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原因 护生查对只流于形式,对于查对制度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责任心。其次护生经验少,并且对于药理知识以及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易混淆药品,算错药物剂量、浓度,没有熟练的掌握静脉输液查对的方法和技巧,造成查对方法不正确或查对结果不准确。

      3.4 传统教学中无菌观念淡薄原因  教学中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原则性和重要性,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无法在实践中理性把握无菌原则,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操作教学中。再则传统教学形式是老师示教后学生自主练习形式,对于年龄普遍偏小,且生源偏差的中专生来讲,更多时候是错误练习或不练,此种情形下无法将无菌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3.5 传统教学中穿刺失败原因 护生对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到位,如穿刺角度、深度不适宜、皮肤绷紧不佳、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穿刺的失败。其次自信心缺乏,紧张、害怕,练习太少等也是造成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

      4 六阶段教学结果分析

      4.1 重视人文关怀  六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操作流程和技术质量的同时,融入人文关怀思想的教育,纠正认识中的偏差,注重护生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其次利用现实环境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通过让护生角色互换,采用情境模拟,静脉输液日见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护理对象的存在 ,感受临床护士的非语言交流技巧,从而增加了护生的沟通体验,促使患者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练习。

      4.2 灵活处理各种故障 六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分别设置各种故障的场景,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互讨论学习,这种直观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通过见习感受不同故障、不同故障不同处理、同种故障异法处理,不仅增加学生处理故障能力,更使学生增加灵活处理各种问题能力。

      4.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六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反复强调查对的内容、方法、技巧以及重要性,并且以身作则,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给护生做好示范。此外,教师通过临床案例利用联想教学,让护生吸取教训,引起学生重视,从而强化查对观念,探索有效的查对方法。课后组织分级带教,利用高仿真、高标准的自我训练环节及一对一带教反复巩固及熟练查对制度。

      4.4 注重无菌原则   在六阶段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注重于步骤的讲解,还要把无菌技术贯穿于操作始终,通过引入临床案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学生高仿真情景下的操作时间,以巩固静脉输液操作中的无菌环节。加强一对一带教,强化无菌细节。总之时刻注重融入无菌观念,反复强调无菌术的重要性和操作原则。

      4.5 强化穿刺要点,提高穿刺成功率 六阶段教学使护生在校期有较长时间能在模拟人、模拟手臂上训练,并得到一对一的针对性带教,使护生能够非常熟练的掌握操作方法和要领。在护生角色扮演穿刺阶段,静脉输液见习阶段更使他们能获得操作真实体验,如感受到穿刺成功特有的突破感,回血流出的成就感,不同病人不同的穿刺角度、深度、固定技巧、绷紧皮肤的方法,以及所选病人对于学生的安慰鼓励,十分有效的解决了护生常见的微创穿刺的胆怯心理、缺乏自信的状态,有效的提高了每位学生的穿刺成功率。

体会  通过六阶段教学,让学生短时间内能够熟练、扎实、有效掌握静脉输液操作,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让双方充满教与学的信心。极大提高学生们团体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们逐渐适应角色的转化,同时也将学生潜能唤醒,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变过去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模拟演练、真情实景中感受如何通过信念、言行表现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和尊重人的权利。

 [参考文献]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6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7

肝移植的出现使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但是,手术复杂、开展单位少,供体短缺、费用昂贵、术后长时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难题[1]。因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对于相当一部分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患者,我们依然要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同时解决脾功能亢进问题[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0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共行脾切除断流术105例,其中男64例,女41例;年龄17~69岁,平均46.08岁;肝功能a级78例,B级24例,C级3例;择期手术92例,急诊手术13例。因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出血预防再出血89例,严重脾功能亢进、胃镜提示近期有可能出血预防出血16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的重点在于常规行门静脉测压,切除脾脏,彻底切断结扎胃近端1/2及贲门上的食管下段6~8cm内的所有血管,包括胃冠状静脉的胃支、食管支、高位食管支以及可能存在的异位的高位食管支,胃短静脉及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并将胃大、小弯浆膜化,取肝活检,脾窝留置引流管,逐层关腹。

2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死亡3例,1例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腹腔出血死亡,1例因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肝功能衰竭、反复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腹腔感染死亡。腹腔内出血4例,上消化道再出血5例,门静脉血栓形成26例,胰瘘3例,腹腔感染脾窝脓肿4例,胃动力障碍49例。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完善术前检查,准确评价重要脏器功能,尤其是肝脏功能。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少有完全正常者,多有肝脏合成功能或解毒功能的障碍,可能有营养障碍,表现为低白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高血氨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Child-pugh评分对患者肝功能进行分级,准确评价患者的肝脏功能。同时,进行合理的围术期营养支持,我们的营养支持原则是鼓励肠内营养,以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肠外营养采用以葡萄糖为主,以脂肪乳为辅,同时兼顾氨基酸的原则。因为肝脏的脱氨基、转氨基作用减弱,可能引起血氨升高及支链氨基酸/芳香组氨基酸比例失调,故补充氨基酸以支链氨基酸为主,平衡氨基酸为辅的原则[2]。

3.1.2心理护理术前患者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对手术是否成功以及手术所带来的经济问题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这种恐惧和焦虑是术前患者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摸清其产生恐惧、焦虑的原因,并做针对性的解释和开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些患者因为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对手术的成功与否,术后是否还有上消化道出血充满怀疑,针对这一点,我们仔细分析了手术的具体细节,详细解释了断流术预防再出血的理论依据,很好地消除了患者的疑虑。有的患者对门静脉插管这一手术方式采取怀疑态度,我们详细向他们解释了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性以及门静脉插管溶栓成功的病例,增加了他们对门静脉插管的理解,愉快接受了手术。(2)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和朋友的工作,使他们能够配合我们的解释工作。(3)护士要配合医生,以适当的方式将手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使其有心理准备。

3.1.3术前准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多伴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血色素低于正常水平)、上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术中可能出现大出血,术前要积极纠正贫血。同时准备充足的压积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以备术中应用。同时,鉴于术前可能存在腹水及腹腔感染,术前应予以抗生素治疗腹腔感染,手术时间超过6h应追加抗生素1次。术前留置胃管动作应轻柔,并在胃管上涂足够的石蜡油,以避免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3.2术中配合

3.2.1体位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左腰部垫高,以利于脾脏的显露。必要时根据术中情况,按照术者的要求左侧抬高或右侧抬高。

3.2.2静脉通道的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建立后,常规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以便于术中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术中快速补液。

3.2.3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注意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及时通知术者。根据我院规定,术中出血超过500ml,应通知科主任,以确实保证患者的安全。

3.2.4门静脉测压的准备单腔静脉导管1套,500ml生理盐水1袋加入12500u肝素1支,静脉输液器1套,三通1个,肝素帽1个,测压管1只,带刻度消毒钢尺1把。

3.3术后护理

3.3.1一般护理术后给予吸氧,3~4L/min,48h内卧床休息,给予床边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注意切口敷料渗出情况。麻醉清醒后改为半卧位,有利于引流和呼吸。禁食及卧床期间,加强口腔护理及基础护理。

3.3.2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是患者心理问题较集中的阶段,若术后护理不当,患者会产生忧郁、失助自怜的心理反应,使伤口愈合减慢,术后疼痛期延长等。对手术后患者除了更细致的照料外,还应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疼痛,这是对患者极大的安慰。

3.3.3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困扰外科手术患者的一个突出问题[3]。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休息,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护理上,我们力求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各种不良刺激因素和心理压力;教会患者咳嗽、咳痰时如何保护切口、减轻疼痛;术后48h内应用镇痛泵连续性输入止痛药物,同时教会患者自行控制,即患者自控镇痛(paC)。

3.3.4引流管的护理注意固定好各种引流管,保持各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和胃管内胃液的颜色,警惕腹腔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各管的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鲜红,每小时超过1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根据医生指示加用止血药物或准备行剖腹探查止血。本组患者中有4例术后出现腹腔内大出血,1例经给予止血药物、输血治疗无效,紧急手术开腹止血,出血停止;另2例患者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肝功能C级,术中手术区广泛渗血,术后引流管仍有大量出血,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死亡。本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再出血5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

3.3.5呼吸道和肺部的观察和护理鉴于绝大多数患者施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又加上上腹部手术创伤和切口引起的疼痛,常影响腹式呼吸或胸式呼吸幅度,患者因疼痛不敢咳痰,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极易引起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我们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协助翻身、拍背,1次/2h,并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4次/d,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经上述处理后,本组105例患者无肺部感染发生。

3.3.6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的护理术后患者可能有多次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每次超声检查后,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3.3.7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门静脉插管给予抗凝、溶栓治疗[4]。在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警惕出血的发生;同时,注意微量泵的正确使用,保证溶栓抗凝药物的准确应用;再者,注意血小板、凝血功能的监测;一般术后3天,血小板即升高,术后18~21天,血小板可能升高至最高水平;应注意早期停用止血药物,改为应用抗凝、祛聚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本组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26例,经抗凝、溶栓治疗后12例患者住院期间,门静脉血栓溶解;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者6例患者门静脉血栓溶解。

3.3.8胰瘘的护理黏连严重、胰位深入脾门、操作粗暴是术中损伤胰尾、术后发生胰瘘的原因。术后早期应定期检查腹水淀粉酶,如淀粉酶超过500u/L,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同时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并给予营养支持和抗生素预防胰腺感染。本组患者出现3例胰瘘,1例合并腹腔感染,培养为粪肠球菌,经给予上述治疗及万古霉素抗感染后均痊愈。

3.3.9脾切除术后发热的护理脾切除术后发热常见,首先应考虑是否存在感染,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不高、且无肺部感染、腹部感染的体征,一般考虑为无菌性血栓性静脉炎引起的脾热[5],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即可,一般2周内可自行将至正常。

3.3.10胃动力障碍的护理断流术要求彻底断流,以免遗漏高位食管支和异位的高位食管支,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因此要切断迷走神经,这是断流术后发生胃动力障碍的原因。预防的方法是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分支或同时行幽门成形术。本组患者中49例出现胃动力障碍,主要表现为进食哽噎感、腹胀、腹痛,一般给予吗丁啉、胃复安等药物改善胃动力后可缓解[6]。少数患者食后有胃痉挛,给予654-2可缓解。

本组资料显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仍然是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术前、术中、术后都需要积极的护理参与,这是保证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顺利康复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冷希圣.肝移植时代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策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5):373-376.

2黄莚庭.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7-414.

3应海玲,李春霞.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3):22-23.

4林栋栋,卢实春,刘晋宁,等.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26-28.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离;鉴定

Cultivationandinvitroidentificationofendothelialcellsfromhumanumbilicalvein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rimaryculturemethodofhumanvascularendothelialcells(eCs)fromumbilicalvein,enhancethesuccessrateofseparatingandculturingeCsinvitro,establishthemodelofhumanvasculareCs,andprovideanexperimentalmethodforresearchofeCs.methodstheumbilicalveinsinhumanumbilicalcords,20cmlong,werefixedandfilledthedigestivefluids,0.2%collagenenaseⅡinonecordandthecomplexenzymeof0.25%trypsinand0.1%collagenaseⅠinanother,andthedigestiveresultswerecompared.allthecellswerecollectedandculturedinfluidwith10mg/mLVeGF,theirprocreationandgenerationwereobserved,themorphologiccharacteristicsofeCswereobservedwithlightmicroscopyandimmunohistochemistryunderinvertedmicroscope,andthecellcyclewasobservedbyflowcytometer.ResultsenougheCswereobtainedfrombothdigestiveliquids,andcollagenenaseⅡwasbetterthancomplexenzyme,theeffectivedigestingtimewas13minutes.theculturingcellsgrewonthewallappearedafter4-5hoursandthemonolayercellswereformedafteroneweek.ⅧfactorintheeCsshowedpositivereactionbyimmunohistochemistry.Cellcyclerevealedthat50.6%cellswereatstageofG0/G1.Conclusiontheperfusionwithcolla〔Keywords〕humanvascularendothelialcellinumbilicalvein;cellculture;flowcytometry;cellcycle;separation;identification

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血管内壁的单层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在维持血管舒缩、抗凝血及血管构建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使内皮细胞能敏感地感知血流、压力、炎症信号以及血液循环中激素水平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与邻近及远处的细胞相互联系,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是研究内皮细胞生物学与多种疾病关系的重要方法。新生儿脐带由于取材方便,来源充足,而成为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的主要材料。本文利用健康产妇正常娩出的胎盘端游离脐带,采用改进的灌注消化法,运用不同的消化酶成功分离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了鉴定,从而为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及进一步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标本来源与采集标本均来自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正常足月妊娠娩出的新生儿脐带。于无菌条件下剪下脐带(至少20cm)放入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容器中,快速移入实验室,1h内行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1.1.2试剂pRmi-1640培养基、类标准胎牛血清(Hyclone);L-谷氨酰胺(Sigma公司);VeGF(Sigma公司);胰蛋白酶(amresco公司);胶原酶Ⅰ、Ⅱ(Gibco公司);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链霉素(Gibco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仪器水套式Co2培养箱(2300型,SHeL-LaB);超净工作台(Sw-CJ-iF,苏州安泰空气技术公司);台式多管自动平衡离心机(tDZ5-wS,长沙平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倒置显微镜(XD-101型,南京江南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制冰机(aF100型,斯科茨曼公司);超纯水仪(maximaScientific,eLGa公司);电热重蒸水器(ZLSC,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座式自控电热压力蒸气灭菌器(ZDX-35型,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电子分析天平(aB204n型,梅特勒-托力多有限公司);流式细胞仪(BeCtonDickinson)。

1.2方法

1.2.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及培养将取来的脐带迅速移入洁净操作台内,无菌条件下将其放入提前盛有预热pBS培养皿中,剪去有钳夹痕及血肿的部分,挤出脐带中的血,用剪刀修齐两断面,分成20cm的一段。找出脐静脉(2根管腔较细的是脐动脉,1根管腔较粗的是脐静脉),用带平针头的注射器从一端插入脐静脉,血管钳固定,再用预热的pBS冲洗3次以上,将血迹完全冲洗干净。为防止脐动脉残留的血液混入,可将动脉分离少许用消毒线结扎,用止血钳钳夹另一端。从冲洗的针头中注入0.1%胶原酶Ⅱ使其充盈,另一条以同样的方法注入0.1%胶原酶Ⅰ和0.25%胰酶等比混合消化液。取出针头,用止血钳夹住注入端,移入无菌烧杯中,置于37℃培养箱中孵育13min。取出,松开注入端的血管钳,收集脐静脉内的消化液,然后注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再次冲洗管腔,将消化液与冲洗液一并收集于离心管,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Rpmi-1640完全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10ng/mLVeGF。L-谷氨酰胺2mmoL/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mg/mL),用巴氏吸管轻轻吹打均匀,按1×106个接种于培养瓶,置于5%Co2,37℃培养箱中培养,24h后更换培养液去除未贴壁的细胞,然后每隔24h半定量换液1次至细胞生长铺满瓶底。

1.2.2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传代培养待细胞生长融合成单层细胞后,弃去培养液,加入0.125%胰蛋白酶/0.02%eDta混合消化液2~3mL,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当细胞回缩变圆后弃去消化液,加入Rpmi-1640完全培养液5~10mL终止消化,用巴氏吸管吹打制成细胞悬液,按1∶2或1∶3比例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

1.2.3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鉴定细胞换液后直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征,并作相差摄影,同时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并摄片。鉴定采用DaB免疫组织化学法,在6孔培养板中放置载玻片,玻片上植入2mL含有1×106的细胞悬液,待细胞贴壁后,取出载玻片,放入-20℃的冷丙酮中固定30min,用pBS冲洗3次,每次2min,滴加3%H2o2室温孵育10min,pBS冲洗3次,每次2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滴加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多抗工作液,放入湿盒内4℃过夜,同时另一盖玻片不加一抗作阴性对照。次日,用pBS冲洗3次,每次2min,滴加辣根酶标记的羊抗兔igG,37℃孵育30min,pBS冲洗3次,每次2min,用DaB底物混合工作液显色,显微镜下观察,待出现特异性染色后,终止显色,进行复染,脱水,透明,封片,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摄影。

1.2.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将消化所得的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用pBS洗3次,加入-20℃预冷的70%乙醇,调整细胞数量大于106以上,重悬、固定12h以上,取1mL细胞悬液,用pBS洗3次,细胞重悬于1mL的pi染液中,37℃孵育30min进行流式分析,检测细胞周期。

2结果

2.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贴壁单层生长,呈短梭状或铺路石样镶嵌排列,细胞为扁平多角形,边界清楚,胞浆丰富(见图1-B、C)。胞核清晰可见,为圆形或椭圆形。原代培养细胞,于接种后2h开始贴壁生长(见图1-a),传代细胞约0.5h后即开始贴壁生长。原代细胞1周左右可长满,传代细胞生长旺盛,有时可见多核细胞。

2.2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呈圆形、梭形或多边形,胞浆内可见棕黄色颗粒(见图1-D),核周密集,而对照组内未见着色。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

2.3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周期

结果显示S期的细胞约有36.5%,S+G2+m期的细胞约有47.6%活跃于增殖期,而处于G0/G1期的细胞约占有50.6%左右(见图2),台盼蓝排除实验示活细胞的百分比为94.5%,换3个视野算平均值为92.3%。

3讨论

新生儿脐带来源充足,取材、操作方便可行。且脐静脉在许多方面具有与动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因而,脐静脉内皮细胞成为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实验的主要材料。成功地获得大量脐静脉内皮细胞,是体外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保证。

在培养细胞的获取上,多采用机械刮取法和酶消化法。机械刮取法是将脐静脉剪开,用手术刀背等刮取内皮细胞或使用带有尼龙筛的分离管[1],但这一方法很难掌握力度,易损伤内皮细胞,而且多混有其它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现多采用酶消化法,胰蛋白酶、胶原酶均可作为消化血管内皮细胞的酶,但胶原酶的性较温和,效果较好。尤其胶原酶Ⅱ可认为是消化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理想酶[2],价格较昂贵。胰蛋白酶价廉,但对细胞有毒性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胶原酶Ⅱ和胶原酶Ⅰ与胰蛋白酶等比混和消化液,消化13min,均成功获取了足够量的血管内皮细胞,但胶原酶Ⅱ获取的细胞数量要稍多于混合消化液,不过混合消化酶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消化液。因此选用合理的消化酶并掌握好消化时间,是成功获取内皮细胞的关键之一。同时,标本材料的新鲜程度也影响获得内皮细胞的数量。有研究表明[3],脐静脉内皮细胞离体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内一些物质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如离体超过6h,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释放量以及前列环素生长量均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时间超过12h后,细胞会出现水肿、变性,活力下降,甚至无法存活。还有研究表明[4],脐带离体3h内内皮细胞存活率为90%,离体24h后仅有50%存活。本试验于1h内进行消化和原代分离培养,细胞数量多增殖良好。培养基的pH值也是影响细胞生长的因素之一。内皮细胞生长最适pH7.2~7.4,起初可稍低(7.0左右),这样易于贴壁生长。提前用多聚赖氨酸预包被培养瓶也有助于细胞的贴壁。细胞营养液血清的选择也是决定血管内皮细胞能否存活的决定因素。高质量的各种血清均能保证内皮细胞的正常生长,有试验结果显示[5-6]:高质量的胎牛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体外成功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关键。我们在实验中选用类标准胎牛血清,细胞生长良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生长能力较差,增殖缓慢,原代培养不易成功,传代培养也只能传3~4代,在内皮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生长刺激因子,这些因子有高效特异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可明显促进细胞生长[7]。我们在总结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在完全培养液中加入10ng/mL的VeGF,成功传代8代后,细胞仍然生长良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相对其他血管内皮易分离取得,经济实用,成功获取大量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体外研究建立血管内皮提供实验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各种疾病的关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piebem,paulsenF,Jalnket,etal.mechanicalbrushcatheterabrasionmethodfortheisclationandcrltureofhumanconbilicalveirendothelialcells[J].Firstinvitroresults,2001,173(10):955-958.

[2]张小燕,梁朝,赵林,等.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改进及其鉴定[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386.

[3]王建氏,刘萌秋,赖西南.正常脐静脉离体后不同时期内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1):86.

[4]程满根.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研究[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89,10(3):138-141.

[5]徐燕,訾自强,苏琦华,等.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6(4):374.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18~51岁,平均33.5岁,其中21~38岁最多(7例,占63.6%)。

1.2起病形式与诱因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3例,慢性起病2例。鼻窦炎2例,服避孕药1例,发热4例,腹泻2例,产后72h~20d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无诱因1例。病程2~60d。

1.3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例(昏迷1例,意识模糊1例,嗜睡3例),头痛呕吐9例,视力下降5例,失语1例,肢体瘫痪3例,发热4例,血压升高4例,视水肿8例,颈抵抗7例,病理征阳性3例。

1.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4例,腰穿9例,其中脑脊液压力升高8例,压力在200~350mmh2o之间,蛋白轻度升高3例,糖、氯化物正常。血脂升高3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6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6例,纤维蛋白原增高5例,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4例,血小板计数增高3例(分别为376×109/l、457×109/l、903×109/l),红细胞压积增高2例,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2例,血浆黏度增高3例。

1.5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先行头颅ct检查。3例人脑半球脑沟变浅,脑回模糊:2例小脑幕异常强化,1例人脑镰异常强化;2例基底节区片状低密度影:1例右颞叶出血:2例未见异常。2例头ct未见异常者并行头mri检查,1例右侧额叶、顶叶皮层呈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双侧额叶、顶叶多发皮层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1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示:上矢状窦未显影6例。其中,2例上矢状窦信号有中断;2例伴引流静脉开放、增粗;1例上矢状窦、左侧直窦、乙状窦、横窦全部未显影,其头mra又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未显影。2例下矢状窦未显影,其中1例伴有大脑大静脉增粗,1例合并海绵窦未显影。2例直窦、横窦、乙状窦未显影;1例左侧横窦、乙状窦合并左侧静内静脉未显影。其2例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侧下矢状窦、横窦未显影1例,双侧乙状窦、直窦、横窦未显影1例。

1.6治疗与预后11例在给予脱水降颅压基础上,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服用羟基脲、肌注α?干扰素,血小板由入院时903×109/l降至275×109/l,6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8例低分子肝素钙抗凝,5例降纤酶治疗。住院3~39d,痊愈7例,好转3例,死亡1例。10例复查mrv乙状窦未通2例,上矢状窦部分再通2例,其余7例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伴引流静脉开放。

2结果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6例。其中,1例伴左侧直窦、乙状窦、横窦、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下矢状窦血栓形成。2例直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左侧横窦、乙状窦合并左侧静内静脉血栓形成。

3讨论

3.1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其中80%的患者有发病诱因,病因大致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炎性病因多为颜面、鼻窦、乳突及中耳感染扩散的结果[2]。由于解剖因素,海绵窦、横窦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本组4例患者有明确的感染史,不但横窦、海绵窦血栓形成,还见到乙状窦、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能与感染范围大有关。非炎症型常见病因有:全身衰竭、脱水、糖尿病性高渗性昏迷;内分泌失调、妊娠及产褥热、长期口服避孕药等;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病;颅脑外伤、外科手术;脑膜瘤、脑膜转移瘤等。上矢状窦是常见的发病部位。本组非炎症型患者6例,其具体病因为产褥热、脱水、血液病、服用避孕药。另有20%的患者病因不明,本组有1例(占1/11),可能与病例少有一定关系。

2008年8月翟秀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第4期2008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4期3.2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见:①各种原因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出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纤溶活性下降;②血液动力学因素;③解剖因素:人类子宫静脉、阴道静脉、椎静脉、颅内静脉与颅内静脉窦互相沟通,无静脉瓣控制,来自盆腔的血栓容易进入静脉窦,使静脉窦闭塞。对于局限性脑静脉窦血栓,通过静脉扩张及侧枝循环代偿可无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临床体征,或仅有颅内压增高。若静脉窦完全阻塞并累计大量侧枝静脉或血栓扩展到脑皮质静脉时,颅内压明显增高和脑静脉、脑脊液循环障碍,可致脑水肿、出血、坏死,晚期严重的静脉血流淤滞和颅内高压将继发动脉血流减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本组有8例表现为脑水肿、坏死,1例脑出血。其中1例血栓累及了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同时又累及了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

3.3临床表现由于脑静脉窦的解剖特点使脑静脉系统较动脉系统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以及病变的部位、程度均不同,致使症状表现不具备特征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组11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头痛、呕吐、视水肿、视力下降、颈抵抗,是颅内压增高征象的表现。5例表现为意识障碍,3例表现为肢体瘫痪,是深部静脉和脑动脉系统受累所致。

3.4影像学改变

3.4.1脑静脉窦血栓的ct表现cvst的ct表现分为直接和间接征象两部分,通常作为cvst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直接征象包括:高密度三角征、束带感、delta征或三角征。该征象一旦确立,可以确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但其出现率极低,不足2%。cvst的间接征象较直接征象常见,包括: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脑室变小,无强化的脑白质低密度,静脉性梗塞等较为常见[4]。11例中有3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皮层及皮层下梗塞,1例右侧基底节梗塞。也可见出血性梗塞,表现为皮层或皮层下不规则出血。本组中有1例表现为颞叶及其皮层下出血。

3.4.2脑静脉窦血栓的mri表现利用mri诊断cvst的优势是对血流流动的敏感性,多方向、多序列成像可直接显示cvst,并能反映血栓的演变过程。isensee等根据发病时间及血栓信号的变化将静脉窦血栓分为4期:急性期(1~5d)血流流空信号消失,t1等信号,t2低信号;亚急性期(6~15d),t1更高信号,t2明显高信号;慢性期(16d~1月)表现为血栓信号普遍下降,t1、t2有均匀性增高;晚期(1月以后)如血流再通,出现流空效应,表现t1、t2无信号,如血流未再通,常表现t1等信号,t2高信号或等信号[5]。2例行脑静脉窦mri检查,1例表现左侧乙状窦、横窦t1等信号,t2低信号;1例无明显异常,而脑实质表现均为t1高信号,t2明显高信号。mri诊断cvst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时间方面,因静脉内血栓信号随时间变化而改变。中期cvst呈典型的高信号,诊断静脉窦血栓是可靠的,而其他各期血栓信号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加上血流相关伪影的影响,靠常规的mri图像作出诊断难度较大。

3.4.3脑静脉血栓的mrv表现脑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venography,mrv)是一种无创、方便和快捷显示脑静脉结构的成像技术,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多数研究者证实,在头颅ct可疑cvst的基础上,利用mri和mrv技术的结合是诊断cvt较理想的方法[6]。

3.4.3.1脑mrv诊断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1)表现为发育正常的脑静脉窦血流信号缺失,血栓充盈整个脑静脉窦,血流完全梗阻。(2)表现为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较低血流信号。一种情况是静脉窦内血栓未充满整个窦腔,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安全梗阻的血栓再通。11例中有7例示脑静脉窦血流信号缺失,血栓完全梗阻。

3.4.3.2mrv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间接征象梗阻处静脉侧枝形成和其它途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是诊断cvt重要的间接征象。克服了常规mri图像的局限性,特别有利于显示多静脉窦受累的广泛性cvst的诊断,故对cvst的诊断只有重要意义。11例中有4例引流静脉异常扩张,间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常规ct、mri和脑mrv结合将大大提高cvst的诊断。对ct征象不明显而又怀疑本病,需进一步寻找mri征象,对mri征象不典型的cvst,结合典型mrv改变可确定诊断。

3.4.4cvst的dsa表现一般认为dsa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准确性可达75%~100%。静脉窦充盈缺损可直接显示脑静脉窦血栓,但有些部位发育不全与充盈缺损易混淆,欲确定这些部位有无梗阻时,尚需借助dsa显示脑静脉窦的排空延迟和扩张的侧枝静脉等间接征象。dsa虽对确诊cvst的准确性高,但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操作严格,与其mri和mrv相比,不如后者更快捷、方便,所以往往选用mri+mrv的比率更大些。

3.5cvst的治疗与预后cvst的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有效降颅压、抗凝、溶栓及介入治疗等[5]。本组11例均采用甘露醇降颅压,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5例采用降纤酶治疗,2例采用尿激酶治疗,1例口服羟基脲。有感染引起者同时给予抗菌素治疗。抗凝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7]。bousser等认为抗凝治疗的疗效远远大于其出血的危险性。该药对凝血因子xa的灭活作用保留,而对凝血因子ⅱa的灭活作用大大减弱,同时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活性物质。因此,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而出血的不良反应不大,不需要做更多凝血指标的监测[8]。降纤酶可以分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血栓形成;同时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还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抑制红细胞沉降阻止血栓扩大。uk既能溶解新鲜血栓,又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流经病灶的血液保持稀释状态,有助于改善局部循环和侧枝循环的建立。经过有效的治疗,大大提高了cvst的治愈率。本组痊愈6例(6/11),好转3例(3/11),死亡1例(1/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低,临床无特异性,易误诊,常使病情进一步加重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医生应该给与足够重视。不但对妊娠期、产褥期、长期服避孕药的育龄期女性出现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的高颅压症状应想到本病,而且对有感染诱因引起的高颅压症状也应想到本病;头颅ct检查阴性不要轻易排除本病,头颅ct见脑内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不要仅满足于脑出血或脑梗塞的诊断,需进一步行头mri/mrv/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避免延误诊治。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邱爱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附12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6):335

2杜红坚,杨露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25例报道[j].中风与神经病杂志,2001,18(1):24?26

3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65?67

4高勇安,马欣.脑静脉血栓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96?102

5isenseec,reulj,throua.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thrombosedduralsinuses[j].stroke,1994,25:29

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静电除尘器;新应用;发展方向

静电除尘技术是当今社会一种很重要的环保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是用于工业生产中粉尘物料的回收、气固分离以及含尘废气的处理等方面。静电除尘器的应用原理主要是利用高压放电的方式,使气体发生电离,达到净化烟气的目的。随着静电除尘器的广泛使用,人们也加大了对其的开发和应用,并不断尝试静电除尘器的新型发展方向。

一、静电除尘器的概念及种类

(一)静电除尘器的概念

静电除尘器是当今社会上一种较为高效的除尘设备,其作用原理就是利用高压放电的形式,放出自由电子和离子,然后使荷电颗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尘极运动并将它收集起来,这就实现了气固分离。

静电除尘器本身就具有除尘效率高、消耗电能少、阻力低、智能化程度高的优势,它能够高效快速的收集腐蚀性气体中的灰尘或是大流量的气体,其自身的维修方式也比较简单这也是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静电除尘器不断在改进,其应用领域除了电站锅炉、水泥、冶炼等工业领域外还在不断的拓展到其他领域[1]。

(二)静电除尘器的分类及其基本结构

静电除尘器主要是由电极、本体以及电气系统组合而成,并根据其应用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种类。首先按照静电除尘器的外在几何形状可以分成线――管型和线――板型;按照静电除尘器的集尘极上清理灰尘的方式可以分成干式和湿式;按照静电除尘器内在气流流动的形式可以分成利是和卧式;但若是按照粉尘在静电除尘器中分离区域的布置可以分为单区和双区。

静电除尘器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干式线――板型和单区卧式型的静电除尘器,并且采用负电晕放电形式的电晕线。一般情况下,静电除尘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静电除尘器在应用结构也有了新的突破,并且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的研发静电除尘器技术,从而拓宽静电除尘器的使用领域,其中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达到更好的除尘效果成为现在新的研究方向。例如研发的静电除尘器的各部件的新型结构或是将静电除尘器与其他除尘方式相结合一起达到更好的除尘效果[2]。

二、静电除尘技术的新应用

中国的静电除尘器的使用和研发时间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讲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上却相当迅猛,以下就是静电除尘技术一些新的应用进展。

(一)静电除尘器理论方向的应用进展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国内外对于静电除尘器的理论研究上也就越来越重视,这个方面的进展主要是电除尘效率理论公式、空气间电荷行为、电流体力学以及粒子荷电的形成影响等方面。通过对静电除尘器的深入研究,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数学模型,例如Coopeman模型、Leonaed模型,这也模式在设计之初除了考虑静电传输的作用以外,还考虑到紊流传质的作用,并且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掺混系数概念和紊流掺混效率的计算公式。

(二)静电除尘的本体结构上的新应用发展

通过十多年对静电除尘器的研究,在静电除尘器的本体结构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一些新静电除尘器的出现,如透镜式电除尘器、双区电除尘器、旋风电除尘器、宽间距电除尘器等。

(三)静电除尘供电技术上的新应用进展

静电除尘器供电技术水平优劣直接影响其自身的运行效果。静电除尘器的良好运行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例如优良的本体结构以及相匹配的供电电源。静电除尘器供电最开始采用的是机械整流,因为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所以供电水平较低,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现在统一都使用硅整流供电,并采用数字控制的方式进而提升了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果。近些年来静电除尘器的供电技术的新应用进展主要表现在中高频供电、脉冲供电恒流供电等方面。如现下新型的脉冲供电技术,它是利用晶闸管元件的开关和整流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组成的振荡电路产生的脉冲,并且利用升压整流后形成的脉冲供电设备,并且成本低廉、用户容易接受[3]。这种新型的脉冲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委的重点应用项目,并且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三、静电除尘的新应用及发展方向

(一)静电除尘的新应用

静电除尘器除了在除去固体颗粒外,也逐渐在向除去小液滴和气体污染物和微生物领域发展。雾态电除尘器是除去雾态液滴的静电除尘器,因为其与除湿除尘器的元件相似性极高所以又被成为湿式干式器的一种。最原始的雾态除尘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去除硫酸加工期间产生的酸雾,并且现在它已经应用在其它酸加工工艺上。

静电除尘器治理气态污染物一直是近些年来静电除尘器的研究发展方向,除去气体污染物的形式有很多,湿式静电除尘器作为众多除去气体污染物的一种方式,其脱除原理是利用脉冲放电将气体污染物化解成可以溶于水的物质。电晕放电下的n2,o2与水产生的不稳定化学物质如oH根、o根、H根,这种物质容易在电晕放电的时候产生并且和nox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生成可溶于水的Hno2和Hno3,具体如下图所示。

静电除尘器的使用,特别是对高压静电产生的等离子体除菌技术,通常情况下静电对除菌有非常明显的加速作用,但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在使用范围上比较狭窄。

(二)静电除尘器的新应用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静电除尘器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一种除尘设备,其发展方向应该向节能环保、低资本投入方向发展。这也能确保静电除尘器能够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发展都得到满足。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也逐渐加重,静电除尘器作为处理化工污染废弃、烟尘的重要设备,在电站锅炉、水泥、冶炼等工业领域已经广泛应用,而静电除尘器对周围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所以还需要在技术层次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减少静电除尘器对环境的破坏及能源上的消耗,使静电除尘器能够达到更高水平并且扩大其使用范围,也间接促进国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龚飞,苏飞龙,尚寿军,等.新一代电除尘供电电源技术――高效节能电除尘器高频电源应用及其发展方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