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45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1

文化创意;高档酒店;条件和意义;义乌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创意是融合这些文化元素、结合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进行构建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在我国的历史上,文化元素灿若繁星,被商业开发的文化产业种类繁多,例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云南的民俗旅游、横店的影视旅游等文化创意都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

一、酒店业文化创意的应用现状

高档酒店是一个地区的窗口,该地区若能依托特色文化元素建立主题酒店,对树立当地城市形象和提高高档酒店经营效果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北京贵宾楼酒店,以“昔日帝王宫,今朝贵宾楼”誉满京城,其浓郁的中国风和富丽的皇家派头都散发着北京城作为古都和现今中国首都的气场,对游客来说,成了他们到东方寻觅帝王之梦的唯一下榻之所。除了贵宾楼能依托北京古都这一特殊的历史名城之外,四川青城山鹤翔山庄、景德镇青花主题酒店、深圳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香港迪斯尼主题酒店等能够依托特色文化创意的酒店都经营得风生水起。文化主题酒店新颖别致、匠心独运,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创意应是以“文化”取胜的高档酒店经营首选,而义乌市高档酒店中还没有一家,大约20多家四星级及以上类型酒店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的拼比和价格的较量上,除了各自占有价格优势,或者地理优势,或者硬件设施优势等,均不具备让游客耳目一新、一住倾心的竞争力。

二、文化创意于义乌市高档酒店经营的有利条件

义乌作为闻名中外的商贸名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商贸经营上与两百多个国家的客商有紧密联系,不但文化底蕴丰厚,而且现代气息浓郁、与国际接轨程度比较高,为当地高档酒店在文化创意主题的广度和深度选择上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悠久历史沉淀下的文化精品种类多

例如,义乌“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与义乌道情是分不开的,义乌道情还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随意和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特点,若能定时以讲故事方式小范围演出,并配以汉字和外文字幕,将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也将为树立城市形象起到宣传作用。其他如婺剧、武术等能够彰显“义乌精神”的娱乐项目,宗泽火腿、红曲酿酒、南枣、东河肉饼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农民画、百子灯、剪纸等具有浓厚淳朴气息的艺术等等,虽不是享誉全国的地方特色,却也源远流长、名满商都。若作为酒店主题文化创意的元素,不但能让义乌游客慕名而来,本地人也津津乐道。

(二)文化创意主题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广

义乌市的人口结构复杂,与北上广相比也只是整体数量上有差异。一年到头都很热闹的义乌城区,唯独到春节期间显得格外冷清,因为有大量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地人聚集在义乌生活和工作,其中年轻人居多,年轻人对各种文化的接纳程度也比较高,由他们的商业活动所吸引来的客商的需求也形形,无论是经典文化,还是流行文化,如历史文化、科技信息、名人文化、城市特色、艺术特色等文化创意,若运用于酒店等商业领域,人们的文化消费及供应将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三)文化创意需求强盛

义乌市经济发达,人们的消费需求旺盛,大城市气息比较浓,文化消费很流行。2012年度,义乌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恩格尔系数下降,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同比增长高达96.3%,人们的消费需求中,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创意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一个主要题材,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义乌市是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定的世界第一大市场,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游客,2012年度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接近60万人次,庞大的商贸旅游群体中,绝不缺乏钟爱文化创意主题酒店的人士。总之,本地常住人口和外来客商足以支撑起不只一个富有文化创意的高档主题酒店的经营。

(四)文化创意主题是高档酒店经营首选

文化创意主题是高档酒店经营首选。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酒店不仅要在酒店建筑、装潢设计、物品使用上体现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有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设施,而软件设施的文化特色体现,如菜品、娱乐项目等的设计与更新,都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这些饱含特色文化内涵的软硬件配备不是一般档次的酒店经营者所能承受并持续投入的。因此,创办一家文化主题的高档酒店是抛开中低档酒店、领跑高档酒店的基本举措。

三、文化创意于义乌市高档酒店经营的意义

于光远先生说:“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是文化,文化是根,经济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对于义乌市这样一个与国际接轨程度比较高的城市来说,酒店就是外界了解义乌的窗口,高档酒店更是义乌市的一张张名片,借助于文化创意来制作城市名片,能更好的诠释城市的内涵和活力,对高档酒店的经营也是意义深远。

(一)差异化竞争

美国《酒店杂志》主编杰夫·威斯廷认为“现在的人们不是只需要一个房间而已,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新奇的享受和经历”。大同小异的酒店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主题文化创意酒店应运而生,且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星级酒店来说,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差异化优势上,如:一星级酒店拼“卫生”、二星级酒店拼“方便”、三星级酒店拼“舒适”、四星级酒店拼“豪华”、五星级酒店拼“文化”,义乌市有约20多家四星级档次及以上酒店,除了幸福湖国际会议中心等新建酒店可以拼得上豪华以外,其他酒店的核心竞争力都明显落后,低价经营以招徕顾客,不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所以,依托义乌市这个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营者首先启用主题文化创意的高档酒店经营模式,一定大有可为。

(二)可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雷奇汉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增加5%忠诚的顾客就可以增加25%-100%的利润,所以,当拥有众多忠诚的顾客时,酒店就一定能够获得大量利润,从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得可持续发展。与顾客建立、保持并发展长期的互惠关系,这对于高档酒店来说,就是以“文化”创意打动并吸引顾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愈久弥香。但需要注意的是——用于酒店经营主题的文化创意项目的选择,不但要独辟蹊径,而且为大众熟悉且喜爱。

四、总结

文化主题酒店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酒店发展新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深圳2002年开业的威尼斯酒店,至今全国才有50多家主题酒店。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不足,且缺乏经典,如何选择文化主题,如何在经营中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战略等问题,还需要大家探讨。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2

【关键词】酒文化;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ValuesfromalcoholicCulture

XuYing

【abstract】“wine”isthekeyfactortothedevelopmentofthecultureandcountry.Bothitsbrewingprocessanddrinkinghabitsarecloselyconnectedtotheculturalvaluesofthatcountry.therearegreatandfundament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aswellasalcoholoccultures.thispapergivesafurtherdiscussionon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valuesbycomparingthreeaspeacts:brewingmaterials,phylosophyconnotationandfunctionsandhabits.inthisway,wecanhaveabetterunderstanding.

【Keywords】alcoholicculture;Chinese;western;culture;value;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0-02

作者简介:徐颖(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酒”是个很有意思饮品,都说“音乐无国界”,酒也一样。全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是故乡醇,陶醉在这芳醇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要想比较酒文化,就应先知道酒文化的定义。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

下面将从酿酒源头、酒文化中体现的哲学内涵,以及功能和饮酒文化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酒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酿酒材料

一个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自古就是如此,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虽是俗语,但也整理确实精辟。

酒,是我国的国粹,可以推它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中华五千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附带着有四千多年酣畅淋漓的酒文化。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不论是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尧帝造酒说还是杜康造酒说,都是以粮食来酿酒,与农业密不可分,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国酒文化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与中国一直以来信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儒家讲究“酒德”。追求向往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法国、德国成为世界上的葡萄酒工业大国,同时德国因地处中欧地区成为啤酒之国。西方酒文化也因此成为了葡萄酒,啤酒文化。

而且,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其中有个叫做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带着挑选出来的世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带上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方舟来到了阿拉拉特山,诺亚开始耕作土地,他种下的第一株植物就是葡萄植物,后来,他又开始酿酒。所以西方酿酒技术和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西方人一直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相信自己的拼搏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相信信上帝的永生。这些都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之一。

2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人墨客简直就是从酒罐罐里面泡出来的,可谓是无酒不成诗。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就是个豪饮之士,孔夫子不仅在饮酒方面是实战家,而且是个理论家。在他的经典之作《诗经》中,里面有短短三百来篇诗歌,结果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翻开《诗经》就有浓冽的酒香散出,读多了还会醉在其中。

孔子还把饮酒上升到了政治哲学上。他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可见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现。

西方价值观念能够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整理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3

【关键词】酒店营销发展思路义乌市

一、酒店营销概述

1、酒店营销的概念

酒店营销就是酒店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控制和评估等手段,协调各种经济活动,从而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达到顾客满意,获得经济和社会利益。对于大部分酒店来说,其营销概念主要包括服务、关系、网络、文化、知识以及品牌。

2、酒店营销体制

现代酒店营销管理体制是酒店营销系统组织结构和营销管理制度的总称。确立酒店营销体制的关键是,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酒店的营销机构形式、营销制度、营销职能权限以及营销范围划分。

营销体制以营销系统组织结构为核心,是酒店市场拓展和营业推销的组织保证。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探索制定销售、营业机构的设计方法、部门划分和管理跨度、岗位设置、职务、工种配备、职责划分以及人员素质要求。其实质就是成功设计一种营销组织并选择最恰当的人选,解决肩负营销责任之领导的权力分配,协调营销系统内外关系,产生酒店营销的集体效应。

3、酒店营销的特点

酒店的产品是有形设施和无形服务的结合,它不是单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作为销售这些特殊的酒店产品的市场营销,具有综合性、无形性、易波动性、时效性的特点。首先是综合性,表现在顾客对酒店的需求除了宿、食等基本外,还包括美食、购物、娱乐、信息交流、商务活动等综合需求方面。其次是无形性,表现在服务是酒店的主要产品,酒店所有的产品都伴随服务出售,对酒店产品质量评价,取决于顾客对由服务支配的酒店产品的主观感受方面。酒店产品被顾客购买后,只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使用权,而无法占有他们。再次是时效性。即酒店产品的不可贮存性。最后是波动性,表现在第一,季节性波动,即淡季、旺季;第二,受政治、经济、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方面。

二、义乌市酒店营销现状

1、义乌市酒店市场的特点

第一,浓厚的商务性。义乌市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是一个商业化程度相对较深的城市,发达的商贸业也直接带动了会展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明显的季节性。受义乌市本身的商业性影响,当地酒店每年的接待旺季分别在4―5月、10―11月,淡季在1月以及7―8月,其他时段相对平稳。

第三,较强的地域性。由于义乌市本身的商业性特点,大部分商务客人在选择酒店时往往会以到商贸城是否方便为最先考虑因素。

2、义乌市酒店营销现状分析

第一,目标市场大同小异。客源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外地商务客人、政府机关接待客人、旅游购物客人、本地休闲客人。客人对酒店的需求不同,则其选择的酒店也不相同,但各酒店客源结构十分类似。

第二,营销方式以人员推销为主。通过签协议、推会员、走团队等方法扩展酒店市场,仍然保持一种“拉客上门”的传统营销观念。其中,签协议、推会员为最主要的营销手段,通过酒店营销员或前台服务员来推广,以达到争取客源的目的。

第三,同行竞争手段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以华美达广场之江大酒店、世贸君亭华丰酒店、普济特华都酒店、最佳美洲悦庭酒店四家酒店为例,四家酒店在同一条路上,由北向南位置相近,房间最低价格分别为:308元/间晚,298元/间晚,288元/间晚,278元/间晚。

第四,大部分酒店缺乏网络营销手段。以星级酒店为例,在22家四星级以上酒店中,拥有自己网站的酒店不足一半,而其中大部分也仅是对酒店设备设施、服务及产品进行介绍,具有客户反馈和在线预订功能的寥寥无几,或者虽然有该项功能却不能正常运作。

第五,对营销工作的理解过于狭隘。一些酒店认为客户市场开发维护只是营销部的事,而一些营销部恰恰也仅行使了销售职能,或把营销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客户的开发和维护。

3、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市场调研不够严谨。目前,义乌市酒店普遍将市场营销片面理解为酒店建成及开业以后的市场宣传、推销,却对现代营销战略中的市场调研对酒店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例如,义乌世贸君亭华丰酒店,其市场调研完全是依照其在义乌第一家酒店――世贸君亭城中城酒店的经营经验进行的简单推断,并未进行严谨的市场调研,以致该公司第二家店开业初期的营销工作不成功。

第二,营销观念过于陈旧。义乌市酒店业虽然崛起迅速,但就目前来说,义乌市酒店营销并未涉入社会营销观念的领域,而且虽然外表看来是以市场为导向,但在营销手段上仍然停留在推销观念的层次,甚至一些酒店的营销观念仍然停留在盲目的模仿经营和经验型的松散管理的初级阶段,致使酒店经营成效很低,举步维艰。

第三,本位主义观念严重。事实上,酒店产品是一个整体,客人从入住到离店,甚至回味酒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享受的是来自于各个部门的共同服务,在对客服务中,任何一个部门都十分重要。客人对酒店的整体印象,是由前台、客房、餐饮、娱乐和收银等各部门人员的态度、效率,以及设备、卫生、菜肴等的满意程度综合形成的。但往往每一个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本位主义的观念。

第四,对网络营销不够重视。网络营销(Cybermarketing)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要实现其营销的目标,即将潜在的交换转化为现实的交换。

三、义乌市酒店营销发展思路

1、双向选择,筛选客源

在营销过程中,市场定位是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个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来实现的。其实,酒店与客人之间应当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单单是客人选择酒店,同样酒店也要选择客人。所以,酒店营销必须正确认识自身市场,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市场定位,更好地为每一个目标市场的客源制定适当的营销方案,提供规范的服务标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建立个性化营销模式

第一,感动营销。感动营销具有一种基于人性特征的软实力,“人心向善”,这就是感动营销的切入点。对于行善或者善意的信息,谁都不会拒绝。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感动营销就像一把利剑,直击心灵深处,在其心灵世界畅行无阻。

第二,“文盲营销”。“文盲营销”是相对于文化营销而言的一种营销方式。在如此众多的酒店中要打出一片独有的文化天下并不容易,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想想客人入住酒店最本质的需求是什么?一个温馨的空间,一张舒适的床,一次畅快的洗浴,一顿可口的早餐,仅此而已。

第三,“年龄营销”。“年龄营销”暂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本文暂定义为是针对某一特殊年龄段消费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而制定的营销策略,以吸引该消费群体的营销方式。

本文随机对义乌市几家星级酒店客人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义乌市住店客人的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所占比例最高的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客人。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针对今后酒店主要消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来制定一些专门的营销策略。比如上述年龄段的客人具有普遍的80后人群的心理特征,张扬、个性、时尚等等,那么酒店就可以针对这些特征来推出举措,吸引并巩固这批客人;若今后的客人以90后为主,那么90后的普遍特点也必将对酒店营销策略的制定有所帮助。

3、创造良好的营销氛围

很多酒店一说到营销,首先想到的是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并非重视内部营销。酒店内部营销就是酒店内部全员促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它是外部促销的继续和深入,也是外部促销的基础和保证,是节约营销成本的最好方式。内部促销取得成效的关键是优质服务,只有优质服务才会令顾客满意,才能让顾客乐于消费、多消费、再消费。内部促销还取决于酒店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从上到下要树立全员营销意识,对在内部促销方面成效显著的个人或部门实行奖励,只有管理制度过硬了、兑现了,才能使内部促销工作落到实处。

4、强化网络营销

网站是参与网络营销的基本要求;从消费者方面来说,随着交易信息透明化,多数消费者都最终会清醒认识到,只有通过酒店网站预订才会拿到优惠的产品订价;从分销层面上看,多渠道营销不可或缺,酒店建有自己的网站,才能为链接其他营销网站提供前提。目前网站的建设并非复杂的问题,投入可大可小,财力方面一般是中小酒店都能承受得起的,关键是要用心管理,最好把网站与酒店的大堂预订系统对接,实时反映房态、价格,对客户提问要及时应答,利用支付宝、安付通之类普及率高、方便、快捷、客户能接受的支付方式,提高网站预订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青松:现代营销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徐丹妮:酒店营销观念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6).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4

[关键词]酒店酒店文化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75-02

一、国内酒店文化研究现状

本文以酒店文化为篇名,以核心期刊为检索范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搜索到1994年~2009年间有关文章38篇。从这些篇文章可以看出,目前有关酒店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基础性研究、跨文化研究、酒店竞争力、文化营销、实例研究5个方面。

(一)基础性研究

纵观这38篇文章,总体来说,对酒店文化的定义依然没有摆脱企业文化定义的一般框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酒店文化是酒店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酒店精神、经营哲学等,这本无可厚非,因为酒店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从创新与指导实践角度来讲,对酒店文化的定义不够鲜明,没有能突出酒店行业的特点,因而在实践中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另外对酒店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多局限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但也有部分作者提出了诸如信誉文化、培训文化、视听文化与酒店业关联度较高的文化建设内容,但论述不充分,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所有学者都同意酒店文化是提高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观点,认为酒店应该培育有自己特色的酒店文化。

(二)跨文化研究

该部分论述较多的是文化差异给酒店跨文化经营带来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如陈红玲、陈文捷(2006)认为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管理,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的问题。通过分析中美企业文化差异与中美员工文化行为差异,认为东莞喜来登酒店目前在企业价值观、语言沟通、培训、高层管理、激励机制等跨文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酒店可以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管理。

(三)酒店竞争力研究

该部分学者都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竞争要素要与酒店文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并与酒店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形成酒店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如谭卫平(2003)认为酒店竞争力是品牌、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技术和酒店文化六个要素的函数,其中酒店文化最为重要。在分析酒店文化和其他五个因素关系的基础上得出酒店竞争力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很难单独形成一种竞争优势。其他因素必须在酒店内与酒店文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并与酒店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形成酒店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出酒店文化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具体到微观层面,酒店如何通过文化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却只是泛泛而谈,提出的一些建议也没有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力要素范围。

(四)文化营销研究

于水华认为酒店应该树立以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行为导向为文化取向的营销文化,通过把握服务程序分寸、准确定位需求主题,灵活处理出现问题等方法实现酒店营销文化取向和消费者诸如求舒适、求方便、求尊重等心理需求之间的平衡,建立酒店的整体营销文化体系。王素珍、张利民从消费者文化性需要、竞争、全球化经营及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角度阐述了酒店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酒店应从定位、产品、促销、分销四个方面实施文化营销,同时指出,酒店文化建设是酒店实施文化营销的基础和前提。

该部分强调通过文化营销来宣传酒店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以顾客行为导向为取向的营销文化,吸引消费者。并提出应将文化营销思想贯穿到传统营销组合4p当中去来实施文化营销。

(五)实例研究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典型酒店的文化建设,虽没有从更深层次上进行分析,但其成功经验以及其中借文化为着力点显示出的创新思想却是我国酒店业在新世纪开拓市场,开创新局面可以借鉴学习的。因为这些案例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带有中国色彩,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浙江大学借力浙江大学文化和品牌,创建了以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文化为背景的主题餐厅,并将校史档案的精髓巧妙融入饭店的内部环境,走出了一条校史与酒店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之路。香港政府把前“水警总部”发展为文物与旅游兼备的旅游酒店,找到了一个既能保护文物,又能利用其剩余价值的方法,为香港观光业开创了一个新里程。

二、国内酒店文化研究特点

(一)酒店文化研究涉及面广

从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有关酒店文化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已涉及到了酒店文化的所有方面,从基本的酒店文化的含义、框架到酒店文化在酒店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的作用,从酒店集团的跨文化研究到微观层面的文化营销、文化经营以及更微观层面的一些典型酒店的实例分析都有所涉及。

但是,有关酒店文化所做的研究并不深入,很多还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其刊载酒店文化相关文章的期刊质量不是很高,没有权威期刊。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酒店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酒店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

(二)研究重点从理论方面转向实践环节

酒店文化的研究由最初的理论研究发展到现在,主要呈现出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状态。这与我国酒店业发展中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有直接的关系。随着酒店“文化资本”给酒店带来的收益的上升,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的价值所在,于是在理论界也展开了对文化的讨论和研究。据此,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由理论深入到实践。

(三)研究随着酒店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逐渐推进

从1994年到2009年10月份为止,有关酒店文化研究的文章呈渐增之势。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的相关文章占了64%,体现出酒店经营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王大悟认为,从酒店房间增长来看,我国酒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年~1989年的高速增长阶段,1990年~1994年的调整和稳步发展阶段,1995年~2000年的持续发展阶段,2001至今的新世纪发展阶段。通过对近十多年来的文章进行梳理可以发现,2000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是酒店文化成功案例的介绍,2001年至今的酒店业新世纪发展阶段,不仅论文数量成倍增长,而且质量也有所提升。

三、国内酒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由这38篇文章可以总结出,目前国内酒店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并就此提出今后研究的展望。

第一,相关研究文章绝对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这与酒店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我国酒店业发展现状是不吻合的,还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例如,对如何结合酒店行业的特点给酒店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以及在何种框架内构建酒店文化,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统一、体系性的认识,不利于酒店文化的后续性研究。鉴于此,期望今后研究中重视基础性研究。酒店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更有他文化上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挣脱传统企业文化已有研究成果框架的束缚,找到一条适合酒店行业的文化建设之路。这就有必要对酒店文化的含义、内容及构建框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为更细微层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研究切入点有所偏离。研究着眼点在于外国酒店集团的跨文化管理,对本土酒店如何以文化为支点培育核心竞争力几乎没有涉及,这与我国酒店集团发展滞后有关系。所以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结合本土酒店的特点,适当地借用成功典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效应。

第三,宏观性的研究多,微观层面的研究少。研究多在一般企业文化的框架内论述问题,具体的实证研究少,指导借鉴性不强。因此,建议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实证研究。在研究中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以使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更具指导意义。同时可以引入一些失败的案例作为个案研究。

第四,理论研究多,方法单一,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弱。量化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还没有引入,研究成果不具有说服力。所以,今后应重视研究的方法性。

相对而言,国外研究更注重量化研究,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数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等进行量化研究,以增强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瑜,陆朋.浅析饭店企业文化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5

关键词:度假;旅游;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44-02

1度假、旅游、休闲的概念界定

1.1休闲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将休闲界定为时间,即“timefreefromemployment”,一般指人们除去工作和必要的生理时间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另一种将休闲定义为“theantithesistowork”,意思是“人们除工作之外所拥有的时间或做的事情”。人们在闲暇时间所做的事情不仅是做家务活、上街购物、参加各种辅导班,也可以是在社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或外出旅游。可见,旅游仅是人们进行休闲的一种形式,休闲概念的外延远大于旅游。

1.2旅游的概念

目前,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多种看法,作者在这里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所示:

(1)法国的让・梅特森定义为: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丰富经历和文化教育。

(2)李天元的《旅游学概论》定义为:旅游是非定居者处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3)奥地利的HermanVonSchullard定义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4)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上面的这几个观点可以说是从旅游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几方面来阐述的,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以分析得出:人们追求休闲愉悦的旅游是发生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之中,但人们由于工作等原因而进行的商务会议旅游等等却是人们在工作时间进行的,这样旅游的概念就同休闲的概念产生了交融,但旅游并不完全包括在休闲活动之中。

1.3度假的概念

在目前关于“度假”的概念中,所有的定义都是倾向于将度假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来谈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现在国家的旅游统计就是将度假作为旅游的一种目的来统计的;②度假必然引起时间空间的转移,这种特点恰恰符合判断是否属于旅游的几个条件(空间转移、和平目的、非经济)。以前对“度假”的种种解释如下:

(1)度假旅游是以休闲、健身、疗养及短期居住度假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多而出现,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是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更强调宁静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增进身心健康的休息和高质量的服务,以达到消闲健身的目的,使身心得到愉快的享受。

(2)度假旅游则是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度假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的,由于人们需要的不同,文章作者将求体验的休闲活动称为观光旅游,而将求健康的休闲活动称为度假旅游。

(3)度假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处于休息放松的目的到某一固定的目的地进行的较长时间逗留的旅游活动。

通过以上这些对度假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对度假旅游的认识有这样一些共性:度假旅游目的是求健康、求放松,求享受,对环境有更高要求,访问地相对固定,是一种旅游活动。

在分析以上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对度假旅游的概念界定:度假旅游是人们处于追求健康的心理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另外的一处进行的较长时间(至少一天以上或过夜)逗留的旅游活动。

1.4休闲、旅游、度假之间的联系

通过以上对“度假、旅游、休闲”三者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休闲的含义最广,包括人们工作之外的一切活动;旅游只是人们休闲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度假是人们追求健康的旅游活动。但由于目前对旅游的定义多将商务旅行包含其中,旅游和休闲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既为其所包容,又跳出其之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追求放松、逃避、解脱,即精神健康和情绪健康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度假和旅游将会在人们休闲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明证。

2度假酒店、度假村、度假区的概念界定

2.1度假区的定义

“度假区”这个词应用广泛且用法多样。对于不同的人它有着不同的含义。对有些人度假区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度假区;对于其他人度假区则可能是第二寓所、高尔夫社区、海边旅馆或滑雪场。总之度假区包含了许多这万面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通常由私营企业经营的经过规划和开发的房地产开发项目。⑵能提供接近或容易接近大自然、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或者具有参观吸引力的场所。⑶包括旅馆、分时制寓所和主寓所、第二寓所等。主要为旅游者、度假者、周末旅行者、季节性居民和寓所业主服务。另外,就度假地和度假区而言,度假地和旅游度假区其实意思是一致的。

在西方,由于国家是承认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度假区的开发主体有政府、私营企业主等,政府仅是其中的一种,有时甚至联合私人、外资等共同开发。然而在中国,土地是国家财产,任何个人都无法自己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土地、对景点、景区、度假区进行开发。旅游度假区是国家划定一定的范围进行度假区开发。并且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度假只对一小部分的人来说是现实的,度假区的开发只能由政府引导而构不成一种市场行为。所以,按照我国目前旅游度假业发展的特点,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旅游度假区是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完善的自给自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项目,能满足度假者多方面需求的旅游区。

2.2度假村及与度假酒店的区别

(1)度假村是三种因素的结合:①能提供把客人吸引来的娱乐设施;②能为外出客人提供住宿、食品、饮料等服务;③能提供充实客人停留时间的活动。按照住宿设施和酒店组合分类,度假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表1-1),度假酒店是度假村最常见的形式。

(2)所谓旅游度假村是人们为接待以各种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游客的旅游开发形式。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向旅游者提供成龙配套的全部旅游产品,并获得经济效益。

(3)世界旅游组织(wto)将度假村定义为:度假村是为旅游者的较长时间的驻留而设计的住宅群。在它的全价中,除了住宿费外,还有公共设备、体育及娱乐设施的使用费。

在上述对旅游度假村的三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旅游度假村有这几个共同点:①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其次坐落位置有所选择,必须满足度假需求;②提供全套的娱乐和服务设施。但这几点只能是反映了旅游度假村同旅游度假区的共性,但旅游度假村究竟是什么?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还是住宅群?作者在本文中倾向于将旅游度假村看作是为度假服务的住宿设施的集合。因为度假是度假者较长时间的行为,必然涉及到住宿。表1.1中清楚地表明旅游度假村包含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度假住宿设施,定义3中也说明了度假村是为度假服务的提供配套设施的住宅群,从这个意义上应该把住宿设施看作旅游度假村的关键特征。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度假村的概念定义:旅游度假村是为度假和会议服务,坐落于自然景观优美并拥有完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住宿设施(住宅群)。

2.3度假酒店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1)度假酒店是长期以度假市场为目标市场,现也强调招徕会议团体、公司团体和奖励旅游团体,一般坐落在受欢迎的选址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热带岛屿及其他风景地,这些选址通常都远离尘嚣、空间开阔,可以提供诸如滑雪、划船、网球、高尔夫球等娱乐设施。因为客人在度假酒店的平均逗留时间通常比在商务酒店长,这就对客房设计等方面提出较高特殊要求,度假酒店还必须提供消遣、娱乐、有地方特色的吸引物、购物、矿泉疗养、保健和健身中心以及其他使人生活舒适的特殊设施。

(2)度假酒店往往位于具有独特的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地域,这要求度假酒店的投资者必须通过合适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性来满足并引导消费者的要求;度假酒店的住客大多以休闲为主,它在景观设计上经常要求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酒店设计的外向性与其环境的一体化;第二,自然环境与地域特色在酒店内部环境的巧妙运用;第三,当地文化要在酒店的地域特色中得以反映;还有就是度假酒店的度假产品的户外化及品牌化。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度假酒店的坐落地址十分重要,一般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热带岛屿和其他风景地。它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完善的娱乐设施和服务项目的酒店住宿设施。并且我们可以这样对度假酒店下定义:度假酒店是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坐落在受欢迎的景区,提供全套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酒店。按照这个定义,度假村是一个远比度假酒店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度假酒店、分时度假所有权和“家外之家”开发,度假酒店是度假村的一种形式。

2.4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

(1)度假区和度假村、度假酒店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指出度假区和度假酒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两者相互关联但又不能混为一谈。著名的度假区未必能导致度假酒店的成功开发,但成功的度假酒店的建设却可能加速一个受人欢迎的度假区的形成。

本文尝试对旅游度假区做这样的定义:度假区是一种地理区域划分,多是政府操作、扶持或引导,是政府施力而不是市场自然发育完善的结果。现在在我国只有那些经政府审批设立的度假区被认为是旅游度假区。而那些不在旅游度假区内建设的度假设施(如度假酒店、产权式酒店等等),只是单独的度假住宿设施性质,构不成一般意义上的度假区。简而言之,度假村和度假酒店可以坐落在旅游度假区之内,也可以坐落在旅游度假区之外。

(2)度假酒店和度假村之间的关系。

表1-1中告诉我们:度假酒店是度假村最常见的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度假村除包括度假酒店外,还包括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第二公寓(家外之家)等。度假酒店仅是其中一种以出卖度假服务换取收入的赢利性企业而已。

参考文献

[1][英]伦那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旅游学通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6

【关键词】英语口语酒店服务跨文化

酒店服务是旅游服务中极其重要的服务,优秀的酒店服务人员能让旅客在一天奔波的旅程过后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酒店研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住宿环境,同时需要接待来自各国的旅游者,应该尊重客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游客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各异,因此决定了酒店服务工作的跨文化性。

一、杭州市酒店跨文化接待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批外国人踏进了这块展露生机、拥有悠久历史、充满神奇的东方大地。据统计,2009年我国接待入境外国人为2193.75万人次,占累计入境旅游总人数的17.35%;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而杭州市尤其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如杭州西湖十景,旖旎风光神秀,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外国旅客很有吸引力。但由于文化差异,杭州酒店在跨文化接待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语言语用原则的问题

1.不同的语言习惯

在问候语、称呼和赞扬、敬辞、谦辞和禁忌语等方面,汉英两种语言都显示出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异,对于语言障碍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予以克服。这个道理似乎是再明显不过,但实际上许多酒店服务人员对此没有正确认识,总以为按照中文惯用的方法把语言翻译出去就完成任务了,如一间接待美国国务院领导人的酒店曾弄出笑话。一位酒店服务人员竟把“美国国务院”(U.S.StateDepartment)错说成“U.S.StateCouncil”。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是译作StateCouncil的,这位服务员大概就照搬上去了,殊不知美国的国务院相当于外交部,与中国的国务院完全是两回事。

2.字面意义的差异

由于没有认识到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而错误地用自己的文化观去理解别人,将字面意义和文化合义随意对等,然而很多词义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这些啼笑皆非的例子常出现在酒店服务中。如现代汉语中的“爱人”在中国大陆是指丈夫或妻子,如果酒店服务员按照字面把客人的妻子或者丈夫称作lover,那对方听了觉得惊奇或好笑,甚至会觉得不尊重,因为lover在英美社会是指恋人或情人。

(二)非言语行为方面的问题

非言语行为包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身体语言和价值取向等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行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征,它对酒店服务的模式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英国的客人忌讳用大象和山羊做商品装潢图案。酒店服务员要根据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客源,运用不同的接待语言,并对宾客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禁忌有所了解,从多方面满足其需求。又如英美的老年人,忌讳别人搀扶他们,觉得这是不体面的行为,因此在服务中看见外国老年人,不能如同对待中国老人那般进行搀扶;而在交谈中英美人士倾向面对面交谈,且不断地进行目光交流,如果服务员低着头回答问题,则会被认为是没礼貌、不尊重的行为。

二、如何建立英语口语培训体系

针对目前杭州市酒店从业人员外语口语能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

1.培养头脑风暴思维,进行创新教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Brainstorming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积极联想的方法。在教学中,培训师可先提出问题,鼓励学员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的正确性,培训师也无须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再针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以及批判。如作业可有这样的命题:面对醉酒的外国客人,从who,when,where,what,how,why等关键点设计案例,并列出系列相应措施。这是针对学员酒店服务应急能力以及英语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从创新性教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开设模拟培训课,采取奖励措施——将英语培训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可结合激励机制进行小组竞赛,如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考核,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对于阶段考核不合格者立即退回原部门,并要求小组成员设法帮助其限期赶上,可减轻员工学习不认真造成的培训效益回报风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酒店需要接待来自各国的旅游者,应该尊重客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化交流的畅通能让外国游客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作为东道主的热情,也能使客人进入宾馆酒店后能明显感受到灿烂的东方文明,使酒店不但能让客人休息好,而且酒店业本身也能成为客人欣赏的对象。

【参考文献】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7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听说读写等方面发展的基础,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没有词汇就无法交际。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传递;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递。”因此,词汇教学在整个语言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一般说来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特别是英语词义,一般教材都配有一个或几个汉语意义的英语词汇表,倘若教师在授课时只是领读而没有加以确切说明与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全等关系,比如一说到汉语中的“酒”,学生就会首先想到“wine”;提到“杯子”,就会想到“cup”,“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便由此产生。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将石化定义为:“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母语知识的影响,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规则,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的长期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这种语言僵化即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通常可分为暂时僵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僵化是指语言习得的稳定期或学习高原现象,此时语言参数表现出平稳和静止的状态,处于DouglasBrown所说的语言“冻结”期。这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而永久性石化则是指不管学习者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在形式上,石化现象可以分为个体石化(individual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groupfossilization)。个体石化是指个人已经被纠正的错误再次出现;群体石化是一种普遍性的石化,我们常见的“中式英语”就是群体石化的一种表现。

二、词汇石化的表现

1.英汉词义对等关系石化

(1)完全误等

这种现象源于词典中的词条翻译。如果在与英美人交流时,仅仅依靠汉义来选英词,往往会发生误会。在交际过程中,常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如lettuce一般词典上都译为“莴苣”,实际上与我们所说的带茎的植物完全不同。英语的lettuce是类似小卷心菜样的植物,无茎,叶可做色拉。又如leek译为“韭,韭葱”,从而使中国学生认为它是“韭菜”一类的植物,其实leek就类似我们平常吃的“大葱”。又如“单人沙发”不是sofa,而是armchair。

(2)部分等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词语的概念外延仅是部分等同的关系,一个英语词可能有几个汉译,一个汉语词也有可能对应几个英语词。如time的意思有时间、时候、时机、时期、时令、次、倍、服役期等。而汉语的“国家”,英语就有country、state、nation、motherland等。

有些概念在汉语中要细分,这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交际需要,如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而英语中仅以“uncle”一词代之;英语中的cousin就可译为汉语的十二个等同词: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姨兄弟姐妹。汉语中的“酸”与“疼”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而英语合用一个词ache,“腰”与“背”合用back,那么backache就有四种说法:腰酸、腰疼、背酸、背疼。

一些概念在汉语中并未细分,但在英语中却分得较细,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继续的”英语中要分是不中断的继续(continuous)还是有中断的继续(continual);而汉语的酒是一个概括词,包括白酒、甜酒、葡萄酒、啤酒、药酒、米酒、黄酒等等。汉语的“酒”实际上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alcoholicdrink,这又包括wine(葡萄酒)、chianti(红葡萄酒)、spirits(白酒、烈酒、烧酒)、brandy(白兰地酒)、lager(淡啤酒)、rum(朗姆酒)、ale(苦啤酒)、cocktail(鸡尾酒)、gin(杜松子酒)、whisky(威士忌酒)、beer(啤酒)等等。这类概念部分等同现象常使我们应用时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或所指不清的误会。

2.词义褒贬色彩的石化

英语中许多词的基本意义和它在外语学习者头脑中所产生的意义有很大差别。如propaganda在英语中是贬义,有“造谣惑众”之义,而它的汉语释义“宣传”在汉语中为中性词,据此,我国的“宣传部”不可译为theministryofpropaganda。又如lover一词在英语中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或wife的意义完全不同,而汉语中的“爱人”一词一般指自己的配偶,lover和“爱人”二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感彩,在学习英语时,有的人错误地把lover理解成了“爱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时说,“Heismylover.”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此,如果按照本族语的褒贬色彩来使用英语势必造成理解偏差。

3.语用方面的石化

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某些词语的使用语境缺乏了解,也必定造成误会。如:汉语中的“方针、政策”是一个较为严肃的概念,而英语中却用得较为随便,如可以说dormitorypolicy,librarypolicy,speakingpolicy等。

4.词汇搭配上的石化

英语学习者常常把汉语的搭配习惯错误地迁移到目的语中去,如:Janemarriedwithhim.学生把汉语中“和某人结婚”错误地用在了英语搭配中,而忽视了marry本身就有“和某人结婚”的含义。又如有人将“价格便宜”错译成“thepriceischeap.”。可见词语搭配上的石化,主要源于母语的影响。

三、词汇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母语迁移

指已知母语对新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常会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层面套用母语的模式和规则,比如外语学习者经常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amdoctor。

(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指学习者过度概括所学语言的规则,把一些特殊的词或结构当成普遍性的规律来套用,产生在所学语言中不存在的语法结构和错误的变体。例如错把名词复数形式-s用在deer上,写成deers。

(3)培训转移

指不当的教学方法或教材上的错误使学习者形成的语言错误。培训转移与教师的课堂训练方式和教材的选用有关。它指出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语言形式与输入方式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初期较为明显,且错误一旦形成,易引起石化。如中国学生口语中常用he指代she的口误与教师在操练或讲解例句时偏爱使用he有关。

(4)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其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处理。

(5)学习者的交际策略

选择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第二语言知识水平的发展,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持续统一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

2.客观原因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和风俗习惯,表达这类内容的词语就不可避免地带上民族烙印。如让中国人理解西方社会的privacy,往往不是很容易,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似乎问及别人的私事反而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亲密,而在西方社交中就不宜涉及别人的私事。

(2)语言内在结构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上千差万别,如汉语中的概括词比英语中的多。汉语在给新事物和概念命名时,往往采用分析法,一般在这类概括词前加上表示区别特征的字词来构成新词。汉语的这种构词方法,充分体现了用词的经济性。而英语中多倾向于用综合法,即另用一个词来加以表示,这就给人们识记单词带来麻烦。例如上文提到的“酒”一例,又如汉语中的“花”可用来构成很多词,而这些词在英语中也都以不同的单词来称呼:兰花(orchid)、(chrysanthemum)、百合花(lily)等;又如我们说“早饭、午饭、晚饭”,英语要分别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三个不同的词表示。这样无形中就给记忆词汇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石化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了解了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教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来避免石化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优化课堂语言输入

根据克拉申(S.D.Krashen)的输入假说,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才能产生习得;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对中国学生而言,课堂仍然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习结果的优劣。防止学习中的石化现象,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从优化课堂输入入手。首先,所学材料必须具有可理解性。其次,材料要既有趣又有关,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的兴趣越大,动机越强,对它的意义加工就越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最后,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保证学生尽量多地接触目的语材料,为流畅地进行语言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特别留意理解和输出这两个环节,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语境中了解词的准确含义,尤其是区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异同,从而使其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词汇,提高英语输出能力。

2.结合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教学,预防洋泾浜式英语词汇的出现

学习一门外语,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还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揭示单词的词汇意义,还要比较其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使用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会学生区别文化内涵有差异的词汇,从而消除母语文化的干扰,使学生在不断接受新语言形式的过程中预防石化现象的产生。

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教学。语境中教授呈现出来的新的词汇能使理解变得容易、准确,印象深刻,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会的词义能使他们学会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什么词汇,进行得体有效的交流。

3.重视构词法教学,减少石化现象形成的机会

学习构词法是掌握单词的构成规律、理解词义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英语词汇丰富,词源广泛,有大量的词根和词缀,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如果能在熟练掌握词根的基础上记忆一些常用的前缀和后缀,便能较容易地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8

对酒的包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酒的包装设计要与酒的品质、酒的文化品位相称等)。然而,在当前中国的白酒包装设计中,消费者的需求是一方面,设计单位的对酒文化的把握与白酒企业的诉求又是另一方面,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完成有序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了“企业主动推广,市场被动接受”的窘境。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约有63%的消费者是根据产品的包装来决定购买行为的发生或停止,产品的包装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包装设计中影响消费者注意力的主要有包装设计的颜色、实体结构或形状、符号和数字、字体四大元素,其中色彩与形式符号是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因素,可以说是整个包装设计的灵魂,他们传达着产品的市场战略和品牌内涵。笔者在对国内众多白酒包装设计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得出:当代的中国白酒包装设计呈现出同质化、奢华化和浅层化状态。

1、同质化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国白酒包装设计特征来看,当前的白酒包装设计所表现出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当前白酒的包装设计盲目运用各类包装材料、印刷工艺,追求国际化的风格,造成多重叠加的形式现象。如各种陶瓷、玻璃、金银卡纸材质的使用和烫金、UV、激凸、压纹等印刷工艺的运用。第二,对包装容器的设计多为仿制,一是对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仿制设计,二是现代白酒包装设计套用古代的瓷器、陶器等容器。在白酒外包装的盒型设计上缺少创新,主要还是上翻盖、天地盖、多边盖、书型盒等有限的几种。第三,面对品类众多的中国白酒品牌,在其产品包装设计上缺乏文化表征。可能是由于企业对产品文化的定位问题,或者是由于设计师没能对整个产品所蕴含的文化进行剖析并从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图案、符号和色彩等有效元素。这些前期研究工作的缺失,是导致整个白酒包装设计缺乏文化表征的重要原因。第四,通过对市面上的白酒包装设计的收集整理,分析出当代白酒包装设计多以红色、黄色为主。色彩运用面不广,缺乏特色,不敢突破使得白酒包装设计缺乏个性。

2、奢华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中,除了原有的品牌基础,精致、奢华的包装设计也成为人们消费某种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此时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极致奢华所包装的产品给自己所带来的自豪感以及那份令别人尊崇的满足感。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白酒企业与设计师将各种能够体现奢华的材料、工艺运用作为首选。首先,材料的使用。当代的白酒包装设计为了能达到奢华的要求,积极运用现代陶瓷烧制技术和先进的玻璃工艺技术进行容器加工。对白酒的外盒包装也倾向于使用金银卡纸、木质、铁质、玻璃等能够体现高档次的材料。其次,工艺的运用。由于技术的发展,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容器和外盒都运用了各式各样的工艺技术。如白酒内包装容器上的雕刻、印刷、镶金或玉等工艺,外盒的压纹、镭射、烫金银、开启方式设计等工艺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备受推崇。

3、浅层化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白酒包装设计呈现出浅层化设计风潮,追求现代化即寻求简约式并运用各种包装装潢的工艺,追求传统即仿制古代器物的形制,以致于一些白酒包装设计变得不伦不类,这一切设计行为似乎只关心包装的形式变化,而对白酒背后的文化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提炼。对各种纹饰、图案的运用出现了滥用的现象,也正是缺乏对酒文化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研究与分析,造成了中国白酒包装中的色彩、符号及形式趋同的现象。当前中国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很多设计都没有足够完整的文化的体现、符号的精炼使用,造成了文化表征不明,品牌内涵传播低效的商业化、形式化的商品包装设计现象。

二、文化符号设计在中国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作为传递产品信息、传播白酒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的白酒包装设计应对其背后的文化进行深度研究与提炼,提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产品理念、适应品牌理念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具有特色的符号运用到白酒容器及外包装设计、装潢之中。

1、文化符号

(1)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所留下来的产物(所有为生存而进行的活动),包括语言、风俗、宗教、艺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文化符号也就蕴含在了人们生产生活当中,它以思想文化为内涵,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得以体现。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在地域环境的基础上,以历史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形态为载体,以生产生活为表象,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精神活动的总称。它并不单是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而其本质指向是景物背后的东西,即景物所固有的内涵、所传送的信息、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带来的意义。

(2)符号。

它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体,每一个物质对象,当它在交际过程中,“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即关于客观世界或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内在体验这个目的”时,它就成为一个符号。

(3)文化符号与白酒包装设计

文化符号指的就是在这一文化形成过程中具有表征性特征的媒质即可感、可视、可触的物象表现,在特定地域中所能代表该地域文化显性及隐性特点的所有符号的总称。笔者认为产品中文化符号具有可感知性、媒介性、信息性的综合特征,可以从自然气候、水纹地理、动植物物资源、历史文物、历史遗迹、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品牌内涵等方面进行凝练。文化符号设计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展现酒文化品位、酒文化内涵和企业品牌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中,白酒市场竞争除了需要自身必要的产品品质之外,还需要以醒目的、具有识别性的、合理的文化包装形象来与同类产品进行区别并以此取得消费者的信赖。

2、文化符号设计提炼

(1)文化符号设计来源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的符号化,既存的很多实物品类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它们都表征着与之相应的文化内涵。根据文化符号的存在与形成方式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自然物。二是近代人工物。三是历史文化物。四是思想文化。所有与这四者有必然关联的生命体、具有标志性的物体、文化遗产等都可以成为文化符号设计的来源。要对文化符号进行准确的设计提炼,需要设计师对酒的文化的形成过程有足够的了解,同时更需要设计师通过对酒的文化的深刻解读,从中提炼出能够代表某种酒的文化的精神与内涵的语汇,并将这些语汇演变成与之含义相匹配的图案、色彩符号。这些与文化符号关联的语汇,还要能够符合品牌的理念与价值诉求。

(2)文化符号设计提炼方法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们对产品的认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利用既存的典型思想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可以有效地传达文化的特殊性、历史性,进而提升它的整体价值。在白酒包装设计所涉及的元素中,笔者将形态和色彩作为两大表征性符号,针对文化符号设计的方法,笔者做出了以下探索:

第一,形态符号。

这里的形状指的就是物体的外在形式,神态就是从形态中蕴含的意象。形状是可见的,具有客观性,而神态是内在的,具有人的主观色彩。形态符号要做到“形神兼备”才算是完整的提炼与设计。正如林盛宏(1987)在“隐喻类比法在产品造型发展上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大自然及既存的造物中,有无数的优良形式经验及形式语意,可供我们累积运用,转换成另一个优良的形式。简而言之,即是以原型出发,利用现存不同造物但有类似社会意义的形式经验,转借应用到设计第一部分,则原型将变为其有意义且新颖的造型。当我们进行文化符号的形态设计时,首先选择与某白酒有密切关联的特征性文化,如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或文字、富有地域特色的动植物与自然资源、具有特殊意义的图像等。然后对其进行艺术性加工,选取主要的视觉特征进行简化、抽象、变形,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设计符号,进而应用到白酒包装设计中。黄山头酒,立志打造楚文化酒第一品牌,从产品容器的造型设计来看,采用了具有楚韵的编钟造型进行形态符号的提取,另外在其包装盒上的纹饰形态符号同样极具地域文化风格,与其传播的品牌理念熔铸一体,也成为黄山头品牌传播的重要介质。

第二,色彩符号。

色彩作为第一视觉印象反应最快,故对于大量、准确、有效获取信息意义重大。在长期认知实践中,色彩已经被符号化,受不同地区观念的影响,色彩拥有不同的语意,传达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在视觉设计领域中,色彩也是视觉传达最活跃的因素。如今,色彩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在产品设计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研究已经展示出了色彩在信息传播、产品设计中的独特地位。而色彩经过提炼拥有了酒品的内涵,也符合了品牌的理念。色彩在白酒包装设计上的运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白酒包装设计前,对色彩运用规律和色彩的信息加工以及色彩的工艺性质应有系统的认识。在色彩工艺问题上应简化用色的种数,以形成整体规划。郎酒——红花郎以红色瓷质容器形成大方、热情的形象开创白酒时尚包装设计之先河,瓶形经105道工艺精心打磨,引进英国低温红,纯正红色,亦含蓄亦奔放,完美表现了红花郎酒的非凡品味。鲜艳而热烈奔放的“中国红”色彩在众多酒包装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酒业包装创新大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同样一款具有开创精神的时尚白酒包装设计——洋河蓝色经典的白酒包装设计,也是根据产品的定位及产品的特性对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绵柔型白酒做出了蓝色的创新色彩设计,也正符合了“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品牌文化理念。再就是舍得酒的包装设计,其定位为中国第一文化酒,依托中国哲学文化“舍得”二字进行设计,提炼出了具有厚重感咖啡色与具有时代气息的珍珠白,这两色在瓶身的上下对半使用更显古典文化气息,彰显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体现出阴阳转换、取舍有度的哲学理念,此一设计也符合了其“智慧人生,品味舍得”的品牌文化理念。

3、文化符号设计在白酒包装设计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日益加强,在中国的白酒市场上,消费者也更加注重对酒文化的精神价值崇尚和文化意义的符号体验。可以说,正是由于对其特殊的文化的体验才导致了最终的购买行为。因此,当代的白酒品牌要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忠实消费者,必须结合白酒特有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再经过艺术性地加工处理,将其与白酒包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彰显白酒文化的特色。首先,立异作用。从长远来看,白酒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运用,逐渐成为白酒品牌自身要求区别同类产品突出的自己的一个必要手段。其次,传播作用。从以上几种符号特征较明显的白酒品牌中,我们可以从其产品名称设计、产品容器设计、产品外包装设计等方面突出了酒的文化诉求、酒品牌的内涵等信息的传播。最后,巩固作用。通过对酒的文化和品牌文化进行符号设计并将其表现于白酒包装设计之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附加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认同这一文化,正所谓“习之则惯之”,进而形成消费者对某品牌的忠诚效应。

三、总结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9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物质的提升,物质的提升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改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层次已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者对待消费也越发的理性,消费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主题化的事物也普遍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对酒店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发展方式和形式。怎样在本土建设主题酒店,让主题酒店融入本土风情人文以及外来主题酒店入驻本土人文并以怎样的形式展现,是现在酒店发展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要为客户留下记忆深刻的独特体验,就需要主题酒店富有灵魂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也是主题酒店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主题酒店;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J5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302-02

作者简介:韩志勇(1988-),男,山东济南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何德鑫(1973-),男,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李晶源(1963-),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0引言

文化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历史长期积累和相传下来的历史印记,文化内涵就是文化层面下需要去挖掘的东西。文化内涵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文化语义但却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语义,例如茶文化,剥开它并扔掉不必要的东西,留住意念性的东西,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儒字,如果简单的以儒字来进行分析和延伸就会很盲目,因为儒字太大,不能很切合地进行主题研究,所以做出来的东西表面很丰满,实质却很空泛。这就需要对更深层次的儒字进行二次分析,在分析的背后可以找到一些语义来对儒字或者说儒字之上的茶文化赋予含义,可以是俭或静或和或敬,所以笔者认为的文化内涵,是在广义的文化中留住精华抽离糟粕之后进行的二次沉淀。它或许表面上不是很了然,但却可以更直观地去表现出其本质所暗示出的一种含义。

1主题酒店的含义

主题酒店就是通过酒店这一载体突出表现某一主题,它可以是建筑的风格,装饰风格,装置艺术亦可以是软性服务中极具鲜明特色的项目。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极具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让客人进行切身的体验式感受。在营造的这种文化氛围和个性化服务中,获得一种酒店所传达出的感官体验和文化渗透,使其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地吸引客户留下固定客源达到细分市场的目的。

2主题酒店设计的分类及特性

2.1主题酒店的分类

在主题酒店的分类中,主题酒店可以分为大主题和小主题两种概念。

2.1.1大主题酒店概念大主题就是在整个酒店设计和后期的运营之中,全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方面包括硬装饰设计和软装饰设计,硬装饰设计包括对整个设计的完整度进行把握,让整个大的画面感和局部的小节点都保持统一节奏。通过小节点可以反映出大画面的主方向,通过大画面又会让小节点之间产生内在联系。而在软装饰设计方面则是通过对硬装饰设计的把握,对硬装饰后期的装饰设计内容加以深化,就如一棵树,主干是硬装饰设计,枝叶为软装饰设计,在主干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让其完整、丰满,体现出某种树的科目,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而软件方面,就是指装修完后的配套项目以及设施。酒店内的特色表演和酒店内的人文气息等都应该围绕主题进行展开,大主题酒店就是自上而下,由硬到软全部为其主题服务。

2.1.2小主题主题酒店概念小主题酒店相对于大主题酒店就是小场景或者小内容的主题酒店,它不会在整个载体上进行衍生和发展,它主要针对局部进行优化。可以是硬件方面主题明确,在软件方面不会和其统一,可以是在软件方面明确主题,在硬件方面没有跟进。通过某一景某一物来表达出其主题所渗透出的某一理念和思路。亦或是软件方面通过某一点来进行表达。

2.2主题酒店的特性

2.2.1独特性主题酒店的独特性主要方面就是独特两字,它要区别于其他酒店以及同质酒店,在众多酒店之中脱颖而出,一个好的酒店设计独特性可以充分把握住客人的消费心理,抓住客人的兴趣点,并且通过兴趣点的把握,拿捏住市场的感官,把握住市场。

2.2.2文化性文化是历史自始以来不可被磨灭也是不会磨灭的一种存在,它是文字的也是精神的,它代表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度量,它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份沉淀。酒店是一种服务类场所,它涉及社会阶层比较广泛同样也是文化的聚集地。就如酒店文化,又如服务文化。主题酒店也是酒店的一种形式,它的本质也是如此,但它的形式更高于此。它更像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它更会着重体现一种品质,一种高于普通酒店的品质感,一种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2.2.3体验性主题酒店的独特性使其脱颖而出,在众多酒店中可以让客人更好地去选择,这种条件下就会带来客人的体验度,不同的体验度会区分不同的客户,让客人和酒店筛选客户,从而更好的拿捏市场,而体验性在从中的角色显得更加突出,它是一个主题酒店的卖点,更是主题酒店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3成功的主题酒店的特点

3.1富有完整性

主题酒店的完整性是指整个酒店设计的前期和后期保持一致,留住其本真性。好的主题酒店设计作品,要看平面规划是否合理,整体设计的是否符合原本设计的思路。

3.2富有可塑性

有意义的主题酒店的可塑性是指在酒店的设计上是否有可挖掘的深层次内涵和稳固的根基为后期的酒店延伸提供更牢实的平台,让酒店在时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有发展的空间。

3.3富有独特性

主题酒店的基本就是突出主题,不同的主题酒店在主题的关注点上有不同的见地并营造出不同的特色,带给客人不同的感受以及体验。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方式,达到其自身的发展。

3.4考虑适应性

设计具有商业性,对于主题酒店的设计更和商业性以及市场挂钩。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有其灵魂和见地,还要迎合消费者或者说市场的需求。这样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发展的空间。

4文化内涵在主题酒店中的运用

4.1文化在主题酒店景观中的运用

主题酒店一般都是依附于特定的景观位置而建,或乡村,或海边,或都市。地理位置的不同主题酒店所散发出的理念也就不尽相同。它是对一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筛选同时也是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种尊重。让主题酒店的感觉和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搭调,从而使画面感不被破坏。在服务于当地文化的同时,让自身文化更具特色。

4.2文化内涵在主题酒店建筑中的运用

建筑是主题酒店的外在,一个成功的主题酒店必须是内外兼修,外在对内在有映衬,内在对外在有渗透。例如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主题酒店,内在浪漫,逸动。而外在却做得老练沉稳与之不符,这就是一个特别怪异的设计。所以好的主题酒店必须在内在设计和营造中抓住脉络,更应在建筑中不失分寸。同样以其文化内涵赋予新的含义。

4.3文化内涵在室内硬装饰和软装饰中的运用

室内硬装饰和软装饰总是不可分家的一步,在设计中总是捆绑在一起其实也不无道理。就如本来是桃树的根却长出芭蕉树的叶,这就是破坏了一种平衡。所以好的主题酒店必须统筹来做。让整体引导局部,让局部反映整体。硬装饰体现一种文化的框架,而软装饰是一种对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整个装饰营造出的基调,造型的设计,材质的运用,都是对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

4.4文化内涵在主题酒店软件上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主题酒店不单是在硬件上过硬,在软件上同样应配合其感觉来运作。硬件可以,软件跟不上,同样达不到预想到的呈现,所以说,软件方面同样应有一种对文化内涵的体现。酒店特色表演的项目及方式,工作人员的品质涵养,应为硬件的文化输出,而软件文化的输出有时可以弥补其不足部分。通过对软件的灌输,达到软件对客人的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

5结语

自2001年中国第一家主题酒店建设开始,至今已经有了13个年头,而今主题酒店在中国发展迅速,反映强烈,市场也已颇具规模。竞争度加大的同时,让我们对主题酒店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所以在做主题酒店的同时,不应该只把看得到的东西搬到设计中,同时也应该注重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文化内涵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更应该在主题酒店中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房亮.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兰州大学,2009.

酒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篇10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广告翻译文化缺失翻译补偿

引言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指对原文形式的忠实再现,而动态对等则指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超语言的交际效果(张美芳,2005)。动态对等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最佳的翻译既不是拘泥于形式对等以求“信”的翻译,也不是置形式对等于不顾,片面追求译文的“达”与“雅”的翻译,而是最接近原文的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以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将翻译关注的重点从文本转向读者,从信息的形式转向读者的反应。在商业广告翻译中,译者需要掌握商业广告翻译的特点,采用适合广告文体语言特点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人们必须了解商业广告的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吸引消费者去认识产品或服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使他们采取消费行动(赵静,1992)。因此,商业广告语言在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文本不同的特征。

在词汇方面,为了使产品更加受众,广告词汇简洁别致又富于创新,具有口语化特点,力求用最简洁、最准确的文字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信息,使读者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在句法方面,广告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引人注意,通常使用祈使句、简单句、省略句,不仅使消费者印象深刻,同时达到节省篇幅的目的。在修辞方面,为了使广告独树一帜,引人注目,通常使用比喻、拟人、押韵、重复、双关等修辞手段,使公众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曹炜等,2009)。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要使用符合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对广告语的功能进行有效传递。不同的文化中广告诉求点不同,因此在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理解和诠释异族文化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时,如果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认知推理,就难以准确把握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必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缺失现象。

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之处。文化缺失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思想观念、规制礼仪和言语行为等在另一文化环境中的缺失现象(李建军,2010)。

正如美国汉学家JohnDeeney所说,“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取生命的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JohnDeeney,1989)。例如:杜康酒的广告语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对外销售时译为“nothingButDukangLiquidtomitigateSorrows”。这是一则典型的文化缺失的广告译文,广告原文引用了曹操在《短歌行》中的佳句,其中也包含了其品牌名称杜康美酒,它是我国的历史名酒,因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夏朝君主少康即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而译文并没有标注历史和文化背景,完全不能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出广告原文所蕴涵的历史、人文知识和杜康酒这一品牌的悠久历史,而且会使目标语读者误解为杜康酒真的能够解忧,还可能因此带来酗酒的后果。

商业广告翻译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要尽量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约束,充分考虑目标语语言的文化习惯以及受众心理,采取合理的针对性的翻译补偿策略弥补文化缺失,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

商业广告翻译中文化缺失的补偿策略

文化缺失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针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文化缺失现象,合理的翻译补偿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翻译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夏廷德,2006)。马红军(2003)将翻译补偿策略划分为两类: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显性补偿指明确的注释,体现译者的异化翻译倾向。隐性补偿指译者充分调动各种译入语手段,对原文加以调整,以求达到读者反应对等,反映出译者总体上的归化翻译策略。简而言之,显性补偿是通过某种手段加以标记,向读者明示补偿内容,而隐性补偿就好像译者隐身一样,不暴露补偿的痕迹。

为解决文化缺失给广告译文读者造成的语义空缺,对广告原文进行音译或直译可保留原作的异域风情,而加注释能够给目标语读者补充缺失的背景知识,增加对广告原文的理解。显性补偿主要有注释法,分为音译加注释和直译加注释两种。

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一种文化中被推崇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会产生同样的共鸣。例如:建设银行的龙卡广告语为“衣食住行,有龙则灵”,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指会吃人的喷火怪兽,属于不祥之物,完全不像中国文化中将“龙”作为高贵和神圣的象征。因此在翻译这则广告语时,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受众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审美心理,龙卡可以模仿masterCard的联写法,直接音译为Longcard,并且在后面加上注释akindofcreditcardofChinaConstructionBank。

直译加注释法通常在原汁原味的表达法的基础上呈现出广告原文信息的字面意思后,在注释中对缺失的信息进行填补或解释,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异质文化的新鲜感受(李家春等,2007)。例如:灵芝药酒的广告语为“美女化西施,美酒推灵芝”,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因美貌得宠,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如果说美人当属西施,那好酒则当属灵芝酒的译文给中国读者呈现出灵芝药酒是最美味的酒的意象。尽管如此,很少英语读者知道西施此人。对于他们,维纳斯女神或者蒙娜丽莎才是美丽的代表。如果把广告原文的西施用维纳斯或者蒙娜丽莎来代替翻译的话,这就抹杀了源语文化。因此译者赋予了西施原始观念的形象,并且在广告译文后面添加注释Xishi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andshewastheemperor`sfavorite,这样就弥补了英语读者对西施的不熟悉并且维持了目标语的美学功能。

显性补偿的可行性在于它对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利用注释比较详细地介绍空缺的背景文化知识,读者可通过注释建立语篇连贯(王东风,1997)。但是当原文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比较密集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读者阅读的连贯性。作为另一种有效的翻译补偿策略,隐性补偿将原文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目的语文化中人们熟悉的内容,尽可能利用目的语中人们的已知信息以减轻对异族文化的排斥感,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隐性补偿主要包括释义法和虚实转化法。

释义法不是逐字逐句移译原文,而是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用译语习语和文化真实地再现原文信息的一种手段(乐金声,1999)。例如:速效救心丸广告语为“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广告原文指速效救心丸要随身携带,以防患于未然,译文可以套用英语谚语,译为“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不仅能揭示广告原文的概念内涵和该药的功效,而且缩短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赋予该药以生命力、人情味和可信度。

英汉双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含义相当具体或抽象,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在广告翻译时,充分理解广告原文,发挥想象力,寻求跨文化的对等词语,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即虚实转化法(宋连香,2011)。例如:奔腾的广告语为“intelinside”,广告原文简洁有力,若将其直译为“电脑的芯片”,显然无法吸引消费者,此广告的感染力损失殆尽。因此利用虚实转化法进行翻译补偿,可译为“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将抽象意义的“inside”转化为具体意义的奔腾电脑的“芯”,喻指本广告所推广的产品,“奔腾”又与所推广的品牌契合,在使用巧妙创意的同时,近乎完美地兼顾了说服力和号召力,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兴趣。

隐性补偿的可行性在于它能够使读者迅速建立语义连贯,将源语的行为模式纳入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范畴,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张锡伟,2010)。但是由于隐性补偿重感染效果轻文化色彩,隐性的含蓄变成了显性的直白。两种翻译补偿策略各有利弊,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运用于广告翻译中能够最有效地弥补文化缺失,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

显性补偿与隐性补偿相结合就是意译与注释相结合,即文内对文化缺失进行意义上的补偿,并且在文内或文外加注释,既可传达原文信息,又可引入新的文化意象。例如:中国联通的广告语为“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用“中国结”作为其广告宣传词,既含有连接千万家之义,又能有效地激发民族情结。“中国结”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其渊源久远。但是,“knot”无法使西方读者联想到“团结”“和谐”,反而会将其等同于“死结”。因此,若将其译为“ChineseUnicomlinksChinawithChineseKnot”,尽管传递了广告原文的信息,但并没有表达出广告的文化内涵,无法达到联通广告的宣传目的。出于文化传递的目的,翻译时不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对原文进行意译,简洁明了,通顺达意,并且在广告译文后面加上注释能够使西方读者更加了解中国联通的品牌意义。因此“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可译为“ChineseUnicombindsChinesetogether.(ChineseUnicomisoneofthemostpopularcommunicationcompaniesinchina.itmakesuscommunicatemoreconveniently)”。

结论

广告译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广告的宣传效果和促销作用,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商业广告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商业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由于在商业广告翻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缺失,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差异,采取合理的针对性的翻译补偿策略弥补文化缺失,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文化对等。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赵静.广告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3.曹炜,高军.广告语言学教程[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JohnDeeney.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9(5)

6.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7.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8.李家春,崔常亮.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文化补偿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9.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

10.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

11.李玉英,邱晴.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