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58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1

前言

随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很多新型博物馆在设计风格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果博物馆能够在室内设计领域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则能够使博物馆呈现出更高质量的文化价值。因此,很多博物馆的设计人员都将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地域性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一、宏观视角下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性表达

首先,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要根据博物馆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尤其在室内空间的宏观设计方面,要尽可能多的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宏观布局进行研究。首先,博物馆要在宏观层面尽可能保证室内空间的体积,不能盲目效仿一些现代化商场的设计理念,而是要根据当地传统风格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对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进行体积设计。既要保证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具备足够的宽敞性特点,又不能因为体积过大而影响了博物馆地域文化因素的表达。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主体高度要尽可能控制在6m左右,基础性展品的展厅设计,要尽可能放在较矮的楼层,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也可能开发地下室作为文物展厅。另外,要保证不同展厅在博物馆内已较为均匀的方式进行分布,使展厅的面积能够保持在适应观众审美需求的范围内,不会由于展厅面积过大而对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博物馆的中心部分,应尽可能使用正方形厅室作为过渡空间,使面积相同或相似的展厅不会由于过渡空间的形态而产生差异化错觉。可以借鉴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对博物馆室内空间进行科学的处理,如果当地的传统建筑正厅较大,则可以按照传统建筑的理念将正厅位置作为主要展品陈列的位置,使博物馆能够更具地域特色。

二、微观视角下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性表达

1.博物馆屋顶的地域性表达

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因素的美学分析,结合现代装修理念,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微观细节进行处理。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能够通过抽象艺术的方式对地域性因素进行表达,提升参观者对博物馆地域特色的理解。例如,江南传统建筑在屋顶的设计方面存在高度错落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江南地区博物馆屋顶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多面体的装饰理念,对博物馆的屋顶进行形态设计,并根据传统建筑固有的设计尺度,同比例的进行博物馆屋顶的设计,使博物馆的屋顶能够呈现出同江南小镇一样的屋顶美观感,提升博物馆的地域特色。屋顶的装饰材料选取也是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特点的重要因素,可以使用花岗石替代传统江南建筑的青瓦,使博物馆既能够呈现出同传统建筑一样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保证建筑的科技含量。

2.博物馆窗口的地域性表达

博物馆的窗口设计必须在保证博物馆实用性的基础上推进,既要借鉴具备地域特征的建筑窗口设计理念,又必须保证博物馆的主要展厅获得足够的自然采光。要以传统建筑的框景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参考依据,通过窗口形态的调整,实现窗口地域性特点的展示。例如,在北京等传统建筑领域,长方形窗口是较为常见的形态,而在江南园林领域,窗口的形态则呈现出六边形活花形等众多形态。博物馆的设计者要结合地域特色,对窗口进行形态设计,并对开窗的具体方向进行控制,避免窗口形态的变化影响到窗口的美观性。

3.博物馆山水墙的地域性表达

山水墙是博物馆中较具艺术特色的因素,对山水墙进行地域文化的设计,可以使博物馆在展现地域特点的方面具备较强的艺术支持。要尽可能将山水墙选择在空间环境较大的厅室,并使山水墙靠近博物馆的入口位置,使参观博物馆的人员能够首先对山水墙进行鉴赏,并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博物馆地域文化的了解,以便参观者在以往对博物馆地域特色的记忆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提升博物馆观赏者对文物观赏的理解深度。要将地域性特色的设计主体技术作为山水墙的设计技术,保证山水墙成为博物馆名副其实的艺术作品。另外,要结合美术作品和雕塑作品的艺术理念,对山水墙进行细节的打造,既要保证山水墙能够具备充足的地域文化特征,又要融入现代科技对山水墙的制作进行技术性支持,使山水墙能够完整的呈现出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实现传统因素同现代因素的交融。要借鉴抽象艺术作品的文化表现技艺,对山水墙进行艺术理念设计,使山水墙能够凭借较为简单的形态和色调对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表达。

结论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2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3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

中国博物馆主要有艺术类、历史类、综合类、科学与技术类这四种类型。博物馆展陈体系主要由专题陈列、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三个部分构成。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所以要有符合自身要求的展陈设计形式与空间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博物馆的需要,才能满足馆藏展品展示的需要,才能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要。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

博物馆如果要在文化市场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并不单单依靠建筑体或者收藏品本身,如何去开拓展示形式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代博物馆的种类非常多,形式也多种多样,建筑师与艺术家都在不断将艺术精神带进展陈里面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衡量其形象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展陈设计不仅要能突出博物馆的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的水平,还要能反映出一个博物馆应当具有的面貌和气质。

(一)遗址与室内展示相结合

传统的博物馆建设大部分都脱离了文物遗址,而当代博物馆的建设更加注重自然与直观,重视遗址与博物馆建设之间的关系,对遗址在展陈设计艺术中的作用非常重视。本文以前参观考察过秦始皇兵马俑,至今印象还非常深刻。步兵、车兵、骑兵列成蓄势待发的恢弘阵势,陶塑艺术风格的得到了完美呈现,处处都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几年前的成都金沙博物馆之行,再一次被历史遗存感染和震撼。金沙的魅力在于我们可以近距离的面对遗址的保护与挖掘,大规模通透的结构分割出不同的展区,无障碍的空间设计,不仅使观众可以直接观看的文物,也可以透过各种玻璃体的结构观看到各种区域的展示。当代更多遗址博物馆,在展示古代文明的同时也展示了考古挖掘的过程[1]。面对令人叹为观止的象牙数量,近距离的感受到3000年前古代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显示出了遗址展示的巨大魅力。

室内展陈最常用的方式是为了适应不同藏品的需要,为文物收藏品量身定制展柜、展台、框架。室内展陈在展陈大纲的引领下,把展陈空间区域化,实空间与虚空间形成了连续的有节奏室内展陈线路,引导观众有序的走入不同的展示空间。例如:金沙博物馆室内展陈,从再现金沙时期人们的生态环境、生活场景、宗教祭祀方式等,逐步牵引着观众走入古代蜀文明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金器、玉器、铜器、漆木器等等,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数千件各类文物,让观众对远古先民伟大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震惊和叹服。

(二)实物展示与虚拟现实相结合

实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实物承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包含着丰富历史信息,博物馆实物展示的数量和质量,是博物馆价值的直接体现。实物的展示是展陈大纲的一部分,隐含着时间性的形态设计,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藏品通过年代的编排,将每个展示空间形态化,这就犹如翻开的一部著作,逐渐进入高潮。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实物丰富,展陈设计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向清廷报告销烟经过的奏折、清朝传位玉玺、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央人民政府牌匾等等。实物展示呈现出真实的历史史实,不断勾起观众对历史的追忆,而展线上每一处展陈空间都是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虚拟现实简称VR,来自英文单词“VirtualReality”的翻译,虚拟现实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生成一种逼真、生动的虚拟事物,观众借助专用输入输出设备,用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进行交互,达到人类视、听、触等感官与虚拟世界交互的感知体验,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北京天文馆新馆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虚拟天象设计,通过月球剧场、木星剧场、土星剧场等五个3D和4D体验剧场展出,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动感,声音、动感、温度和湿度的感觉[2]。北京天文馆雕塑般的星球造型,变幻莫测的星际色彩,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神秘未知的太空世界。设计师,采用图片与视频混合展示的手法,把观众带到浩瀚的星际,强化了信息传递效果。这种传递是通过视觉感受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又通过色彩传递出温度与氛围的感受,这种由颜色、声音、形状、大小、方位等元素组成的复合体,被加工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视觉空间,产生了较强的科普性,趣味性和艺术效果。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空间布局

展示结构、展线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也是主题思想的具体展幵和落实。结构的均衡、流线的通畅、节奏的起伏、情绪的张弛、空间的疏密、亮点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用光的强弱和材质的对比等等,都是构成整体展览效果的因素。

一个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成功,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就其形式设计来说,空间与流线设计是最基本的要素。设计者需要对博物馆展厅的特定建筑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对布局与流线作精巧的安排。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展线的灵动与变化,方圆相济。整个建筑空间根据人流行为动线,平面划分上避免作用力的平均化使用,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各展厅设置适当的视觉中心,提升观众兴奋点,留下较深印象[3]。使空间分合有序,分区有度,形成一定的展示结构和展线构成;

2.空间的占领(现代博物馆的手法)。在整体展线的安排上,让观众既能循着发展进程的展开步步深入,又能在性质上分门别类;

3.展示形式的多样统一,主次分明,层层递进,主与辅相映成辉。根据观众的参观心理和视觉疲劳规律,安排具有节奏起伏的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展示亮点,激发观众的探知欲,引导观众逐一了解展陈信息的具体内容;

4.流线的顺畅,展线的扩大,增大信息量,拓展空间。只看展示要点的“概论展示”和仔细观看的“详细展示”,应设定两条路线。

5.大量占据空间的诸如情景再现等展示项目,可以突出强调观众的真实体验,提出不仅仅是文物展陈,而是运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效果性和体验性的新的展项方案。

三、结语

博物馆展陈没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随着现代科技术的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可以给同行做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威.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J].艺术评论.2009(03)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4

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建筑建筑中一般适宜从地上转入地下的空间为展厅、展品库房、服务用房、设备机房、停车场等。尤其是作为博物馆主体的展示空间与收藏空间两大部分,在地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从建筑空间环境和使用特征角度看,地下空间具有温度稳定性、隔离性(防风尘、隔噪声、减震、遮光等)、防护性和抗震性等特征。同时,在地面空间紧缺的情况下,成为保护地面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优势,得到满意的建筑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和谐统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其积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区的博物馆建筑在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还重视市民的参与性,体现在建筑空间与街道形态的融合与优化。由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新馆通过一条自东向西绕过建筑中央下沉陈列庭园的公共步行道,将建筑两侧有高差的道路联系起来。这条步行道结合直线与曲线的坡道在不断变化当中与下沉庭园的雕塑艺术品相遇,成为一条充满趣味的交通路线,使市民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术馆的艺术魅力。美术馆成功地将城市道路引入建筑内部,以完全开放的格局融入城市当中,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部分。该建筑的成功设计也为建筑师赢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一片新规划的金融行政中心,不久,博物馆的周围将会高楼林立。在摩天大楼包围的"混凝土峡谷"之中,博物馆应该发挥文化建筑的亲和力,创造迥异于周围冷漠的环境气氛。而且,博物馆在楼群包围的广场中,更应该是一座雕塑。这便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该博物馆的理解和定位。他把建筑分解成若干片段,围绕下沉式内院组织成封闭的格局。博物馆的入口便从这里到达。地上部分的3层为行政办公和图书馆,地下层是展览空间和地下供货层,还有3层地下停车场。博物馆在大尺度、大规模的都市空间中,为人们赢得一处宜人的具有文化氛围的休憩空间。

我国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与市政府办公楼相对,位置比较重要。建筑师邢同和根据建筑的空间环境、建筑气势和内外关系,积极利用地下空间配合城市中心广场的尺度。建筑地上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间,地下是行政办公、库房、机房等辅助用房。地上和地下的面积基本相当。利用地下空间成功地塑博物馆建筑形象,其做法不失为一较好的例子。

1城市改造、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2保存地面原有历史环境的需要

3保存地面自然风貌的需要

4遗址展示和保护的需要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大阪飞鸟博物馆(Historicalmuseum,osaka,Japan,1994)位于大阪一处古墓冢众多的山林之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已有环境构成的干扰,博物馆大部分形体隐埋于地下,而且使得参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时期的风俗和祭祀观念。安藤采用抽象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为参观者提供观赏周围环境全景的场所。两者作为室外空间制高点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效果。博物馆室内具有典型古王陵风格?quot;锁孔形"展示空间暗示出遗址的存在。

转贴于

汉斯?霍莱因设计的法国火山学博物馆(Volcanosmuseum,France,)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和象征性特征。博物馆位于在历史上曾有过火山活动的自然区域。建筑的大部分空间掩埋在地下,以保全基地周边可资料学考证的地理、地貌环境,使人清晰地观赏到历史上残留的自然火山现象的宏大场面。而且,通过地下洞穴的营造,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火山现象与大地本身的密切关联。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由地下千起的总高度近22m的圆锥体,锥体顶端被截成平顶。这个高大、单一、集中的窨既是博物馆的入口大厅,又是地下呈发散状自由布局的洞穴群的组织枢纽。锥体外表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色的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的运用到内外材质、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炽热火山口的强烈空间意象。该主题的博物馆强调强大的自然力量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自然现象使人类得到启示,从而了解自然规律。

1、环境意识的丰富多元

当代社会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因此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充分融合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地区、自然景区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博物馆,它们的外部环境具有各自的秩序和特点。其中一部分博物馆是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在环境中求得适合自身的存在方式。这种得体的、具有亲和力的表达方法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和欢迎,并且为地区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2、建筑设计手法的开拓创新

由于地下空间与室外地坪的特殊关系,博物馆建筑在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空间构成以及与地上部分的衔接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为了打破地下空间在土壤包围中形成的封闭性特征,建筑师借助阳光、树木、流木等自然因素的引入,使空间更加生动并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而且建筑师还利用地下空间的内在意义与特点,配合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渲染室内空间气氛。

3、地下空间优势互补利用

根据博物馆的功能特点,地下空间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性和防灾功能使得博物馆建筑在地下空间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从而与现代建筑注重生态与节能的趋势相一致。

4、技术手段的完备及应用

在技术设备方面,地下空间的建造,使用与地上空间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而且,博物馆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较高,在良好的地下环境中,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良的设备支持。因此,在施工水平、技术设施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创新。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5

从使用的角度和建筑空间环境来看,地下空间等功能的温度稳定性(抗粉尘,噪音隔离,减震,和底纹),隔离性和耐冲击性和保护方面。另一方面,环境的和谐为博物馆的地下空间和建筑特色,质量的情况下,缺乏文化和历史景观的有效手段地板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地球的美丽如果我们可以满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区是反映在优化和整合街道形式,高度重视公众参与,以便树立自己的形象。由詹姆斯.斯图加特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新馆在德国的925艺术中心,通过围绕公共花园的建设走在大街上,两侧连接道路的建设的高度显示在中间下沉。因此,人们可以感受到的艺术魅力画廊,通过雕刻的线条和曲线下沉式花园的灯相结合的不断改变相遇,将运输路线充满了乐趣。以完全开放的格局融入城市当中,一个城市的城市景观完全成功的画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城市道路的建设。该建筑的成功设计也为建筑师赢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显然它是一个很成功的建筑。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位于金融行政中心心脏地带。周围高层建筑林立。高层建筑包围“混凝土的峡谷”,创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从环境气氛冷漠,它应该发挥文化博物馆建设的亲和力。此外,博物馆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你必须是一个雕塑更多。这是博物馆的定位和理解,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说道。建筑围绕下沉式庭院内的封闭模式,他把它分为多个部分。博物馆的入口开始抵达这里。在一楼,展览空间,地下电源层三个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的一部分,在地下室的地下停车场有三个层次。获得一个舒适的开放空间,博物馆的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大。

上海人民广场在市中心博物馆新馆,更重要的是市政府的办公楼在相反的位置。和建筑空间环境和建筑师邢造声势,根据外部的关系,积极利用地下空间,城市中心广场的规模。地上部分的主要展览空间的基础上,是在一楼,这是一个辅助建设等管理办公室,仓库,和房间。约等于地面面积的顶部和底部。利用地下空间博物馆建设塑形象的成功,这种方法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大阪飞鸟博物馆,在山林之中,(日本大阪,1994年)日本飞鸟博物馆位于大阪很多古墓。在现有的环境中,并尽量减少干扰,使游客不仅提高了埋藏在地下的博物馆,隐藏身体,你会经历一段时期的古代礼仪习俗和真实的想法。大步安藤为游客提供与使用的景观和抽象简单的看塔的位置周围环境的全景。两个室外空间对比的制高点,我有很强的影响巨大的。QUot豪诺同一种风格典型的古墓博物馆室内,展览空间的形式为“锁孔,意味着该网站的存在。

由霍莱因的设计的火山学博物馆,具有博物馆强烈的特征和标志性意义。博物馆坐落在火山活动历史频繁的山林中,是一个自然区域。大多数的建筑空间,以维持围绕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也有寻找壮观的场景残留的火山现象明显,地理环境和地貌的人埋在地下的自然史。此外,通过创建一个地下洞穴,人们可以感受到的链接火山现象和地球本身非常密切。共有几千近22米的圆锥体的高度以来,在地下博物馆,玉米切成在平顶核心。不仅要集中香味单一的身高,博物馆入口大厅,表明两者地下洞穴布局的组织枢纽背离形态免费。外观的金字塔与黑色火山岩当地装饰,里面嵌入金箔。从使用在此空间中形成的外层材料,颜色转换,得到一个强烈的火山口空间图像强的人。通过本作中,灵感的人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博物馆强调人类的主题和功率强大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环境意识的丰富多元

随着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建筑要求一个完整的环境与建筑一体化,加强现代社会的环保意识,是建筑师的目标。遗址博物馆景区文化区的城市中心,历史,博物馆,自然风景,他们的外部环境,具有的功能作为一个自定义的顺序。博物馆的一部分,由于自己的存在下通过使用地下空间的环境中所取得。一直认为体面的欢迎,并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的亲和力,你这个地方的环境和积极的方向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筑设计手法的开拓创新

因为与地下空间的特殊关系,组织精简,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布局的室外露台,必须考虑空间的配置以及其他方面的地上部分的衔接。自然因素的太阳,树,小溪,引进木材,为了打破的字符周围封闭建筑师,自由和更生动的在土壤中形成的地下空间,大气开放空间请大家注意。然而,另外,使用特点和意义的建筑师特定的地下空间为主题的展览,该博物馆负责渲染气氛的内部空间。

三、地下空间优势互补利用

博物馆的功能,按照地下空间,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防灾功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空间地下博物馆,专注于现代建筑和生态系统的节能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四、技术手段的完备及应用

技术设备,地下空间的建设使用,地下空间的关注是不同的。此外,在地下良好的环境,这是博物馆的室内环境,并且不支持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因此,建设水平和技术装备,你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6

[关键词]儿童博物馆;儿童空间;娱教(edutainment);体验式展示设计

一、儿童博物馆与儿童博物馆空间

(一)儿童博物馆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什么是儿童博物馆?大部分中国人对此没有什么概念。我们对少年宫、课外辅导班、兴趣培训中心这些地方很熟悉,但儿童博物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即“儿童”的“博物馆”,儿童是主要的观众。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儿童博物馆是刺激儿童的好奇心诱发学习能动性,为满足儿童的要求和兴趣提供展示和教育活动的机构。

1899年,在美国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1970年后,10年间儿童博物馆迅速增加,全世界儿童博物馆达到400多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形式和内容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初的儿童博物馆是用巨大的模型模拟微观世界,然后发展为实验型展示,儿童参与实验进行学习,再后来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儿童可以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博物馆内容也从生物、自然到科技、天文再到人文、历史,不断演变发展出越来越丰富的儿童博物馆类型。

儿童博物馆最早兴起于美国,亚洲地区最早尝试实践的国家是日韩两国。日本先于韩国学习欧美的儿童博物馆,而后韩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规模更大更系统化。2000年后,日韩的工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经过了新一轮产业结构改革,于是又掀起了儿童博物馆第二次大规模的发展热潮。儿童博物馆、儿童主题公园、儿童体验中心数量急剧上升,经营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有别于美国博物馆体系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现代博物馆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承袭了(前)苏联博物馆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博物馆依旧是以内部范围的研究作为主要职能。随着近些年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博物馆从业人员也开始接触到更多不同的博物馆概念,有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儿童博物馆这种特殊博物馆形式。国外儿童博物馆多年实践经验、教育理念和展示概念值得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博物馆同行学习借鉴。

(二)儿童博物馆空间特点

儿童博物馆空间与一般博物馆空间有很大区别,它是专门为儿童所设,所以需要依据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儿童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喜欢游戏、大自然和户外活动;4岁以上的幼儿逐渐开始喜欢与同龄朋友交往;儿童喜欢模仿行为、语言、各种声音;好奇心强,喜欢破坏也喜欢创造;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对色彩鲜明、能动会变、有新鲜感的事物比较容易产生d趣和学习愿望。

思维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部分,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另外美国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提出0-4岁是人心智发展的最佳时期。

综上所述,儿童空间应该充分符合儿童的特性。空间设计要考虑公共性设计、通用性设计(UD)、持续使用性设计、使用便利性设计、使用者行为模式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儿童通用性设计具有拆除障碍物、能够接近、容易操作、支援性、安全性、舒适性的特点。教具和游戏设施应该符合不同发育阶段儿童的要求,规模化,系统化,并能随意组合,使用自然轻便的材料,以此达到对儿童健康和安全的考虑。[2]儿童博物馆空间由提供儿童玩耍学习的活动领域,教师的运营管理和行政的管理领域,支援服务领域三部分构成。在展示学习空间里尽量采用体验式展示,体验形式有生动的现场体验,酷炫的多媒体体验,动手操作互动体验。

二、娱教(edutainment)在儿童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一)娱教(edutainment)概念

edutainment是education与entertainment的合成词,是指通过趣味游戏形式愉快学习的一种教育形态。1999年出版的《啊,这么有趣的科学》提出教育与娱乐组合的新概念教育方式,不仅是儿童和青少年,也让成人可以有趣的学习科学。之后随着互动多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娱教,出现了不同的定义描述,从不同角度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娱教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这是一种既用于教育也用于娱乐的娱乐形式;它既有教育性又有娱乐性,为低年级儿童设计的各种媒体;它是混合式、对视觉材料有很强依赖、以叙述或游戏方式展开的学习类型;它区别于正式学习系统,能提供无意识学习机会的活动。这些定义中分成两类观点,媒体观和活动观。[3]这两个方面也正是娱教的主要形式。

(二)东方寓教于乐教育思想

现代娱教概念兴起于90年代末,可是在中国2000年前就已经有教育家提出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中国自古就重视对儿童的教育,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三字经、儿歌童谣等等都是具有娱乐性的教育方式。中国博物馆系统在引进美国式儿童博物馆模式时学习娱教的新概念教育形式,同时应该充分运用传统寓教于乐的内涵,丰富教育内容。

(三)娱教概念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在儿童博物馆,娱教概念的展示设计是复合型展示方式。为了便于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将其分解成几种趋向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娱教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娱乐两种内涵,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再划分出理性和感性两个趋向。这四种因素相互组合是单一展示形式,再次组合即是娱教的综合呈现方式。儿童博物馆中应用娱教的概念进行展示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展示理念。

如左图所示,从理性,感性,教育,娱乐四个方面因素的组合来看,其中理性教育需要对展示内容的信息进行分析编排。如何设计信息知识,这需要涉及几个学科的融合,即信息情报学,数据分析学,心理学,传播学,认知学等。儿童认知过程具有特殊性,需要将信息知识特别处理。博物馆所传递的知识内容,信息量更大程度更难,在内容的语言形式转换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进行设计。感性教育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指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有教育人员组织引导,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变化,无意识中便获得学习机会吸收知识。理性娱乐是运用高科技的多媒体技术创作出炫丽的数字空间。儿童容易对视觉冲击强烈、闪烁会动的事物有不可抗拒的兴趣,这种刺激特别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一直变幻的数字空间持续刺激儿童的感官,沉浸式体验感能持续把握儿童容易转移的注意力。感性娱乐则是直接式的互动空间,儿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扮演、模仿、演示、游戏,可以在营造的空间中直接体验他们喜欢的行为模式。综合以上展示形式,娱教带给儿童观众的是感官和身心的全方位体验。

三、国外案例分析

韩国经历第二次大规模儿童博物馆建设浪潮后,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韩国将美国式儿童博物馆引入后经过长时间摸索,逐渐实现本土化,形成具有鲜明代表性的韩国式现代儿童博物馆。同属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将西方儿童博物馆模式引进博物馆系统时也一定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因此韩国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一)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

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是韩国部级综合博物馆内设立的儿童博物馆。它的展示主题是“古代人的生活体验”,内容围绕韩国古代历史文化为中心,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分成几个小主题展示。以下选取三个小主题进行说明。

主题一“古代人的住所”,介绍古代建筑和社会关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房子用模型做立体展示,还有可以翻的说明书解释,说明书内容是手绘的房屋结构图。在模型房间里有一段视频展示,内容是小朋友自己来到古代的家庭做客,走进不同的房间遇到不同的人,并跟他们有一些简单对话。古代的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认知,是非常遥远而无法想象的情况。通过带入式的视频儿童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关系,封建社会的建筑体现的居住者等级关系。建筑种类和结构的展示形式是让儿童自己动手拼装、分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理论认知上比较复杂的结构和种类。这些娱教的展示手法减低历史知识、建筑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儿童以自己习惯的行为方式进行学习。

主题二“古代人的生活用具”,介绍古代陶瓷、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具。陶瓷的展示是将文物陈列、烧制场景模型、器形材质分类综合在一起。儿童在参观时可以同时有多个关注点,短时间的注意力能产生持续关注。模拟现实空间做了两个环境的对比,古代的厨房和现代的厨房,儿童可以走进去动手摆弄那些厨具。娱教的体验方式让儿童能够适应周围的参观环境,而不会造成情绪波动。

主题三“闪耀的黄金国家新罗”,介绍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新罗。通过多媒体、大型首饰模型、卡通故事画、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这个时代久远国家的发展、国王、生活等内容。儿童在观看、参与玩耍、模仿扮演的过程中体验远古文化。同龄人可以一起玩耍的娱教方式,让儿童参观的自由度更高,更加乐在其中。

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在主w展示空间的周围有一些其他辅助功能的空间,阅读区,工作坊教室,简单游戏的休息区,户外游戏区,以及在展厅出口处设置了参观新闻报纸制作的体验区。

(二)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

三星儿童博物馆是由三星财团投资建设并进行管理的私立儿童博物馆。博物馆整栋建筑有五层楼,每层楼都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设计的内容,从下往上参观儿童的年龄越来越大。每层楼都相应的有很多个主题展示。以下介绍两个有趣的主题:

主题一“我是谁”,让儿童认识人类,认识自我。这个展厅有很多儿童常常会提的问题,通过不同方式去动手查找出答案。在展示“我从哪里来”的主题区域非常直观正确的说明了人类发育过程。用一个互动装置模拟妈妈在医院照b超的场景,b超探测杆可以上下活动,抬起时屏幕上是黑的,放下接触到妈妈肚子的时候会出现婴儿b超的影像和咚咚咚的心跳声。另外在旁边还有婴儿不同时期的彩超图片。在这个展示区围观动手体验的儿童特别多,一群儿童在一起参观还会互相讨论。这种提问的娱教形式能激发儿童主动思考问题,并自己找方法寻求答案。

主题二“施工现场”,模拟工地的施工现场让儿童在里面自己玩耍,认识安全符号、警示色彩、安全工具、施工材料等工程知识和安全信息,教育儿童从小养成安全意识。这个施工工地的体验区不能让家长进入,儿童可以和同龄伙伴一起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娱教体验区像一个游乐场,儿童在体验玩耍过程中进行无意识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博物馆中针对儿童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发育特点,强调安全性、体验式、复合式的设计要求。提出娱教(edutainment)儿童教育新概念后,儿童博物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我国引入美国式儿童博物馆模式一定要考虑本土化,尽量减少教育理念的冲突,将东方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融入展示内容,丰富教育内涵。

现代博物馆发展到今天,更多关注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和观众需求,作为博物馆重要的特殊观众群体儿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往的博物馆只针对一般观众,博物馆里的设计尺度、展示内容、参观环境都不太适合儿童参观。很多儿童对环境昏暗内容枯燥的博物馆感到抗拒,不感兴趣。博物馆发展应该重视起儿童教育、儿童针对性设计等问题,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儿童爱上博物馆,让儿童博物馆理论研究成为博物馆学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韩)Lee,Konmu.快乐的历史体验-儿童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2005;

〔3〕(韩)Ryu,Kunpil.儿童文化空间策划案研究.展示设计研究学术期刊.韩国展示设计学会,2010;

〔4〕(韩)Sung,Junga.作为教育空间的儿童体验馆展示策划.展示设计研究学术期刊.韩国展示设计学会,2010;

〔5〕(韩)Cheon,jinhui.保育设施室内设计和教具/游戏设施设计指南.韩国祥明大学公共设计中心.2007(6);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7

有品位的居住空间不能缺少艺术品的点缀,如果将住宅上升到艺术馆的高度,就是一项带有冒险性质的挑战了。墨尔本郊区澳大利亚建筑师Lyon在自己的住宅内实现了住宅与艺术馆私密与公共这两种平行并列的功能结合――对私,它是建筑师lyon的四人之家,对公,它是一座包含学术访问,参观,承力、各种文化活动,具有社会功能的艺术博物馆。

Lyon夫妇是一对狂热的艺术爱好者,展示的多数作品都是他们的个人收藏。之所以要将私人住宅打造成一座可以对外开放的艺术博物馆,是iyon作为建筑师探索艺术与生活结合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能否以一种新模式并存的尝试。

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呢?它不单纯是拥有大量艺术品的住宅,还是凭借高质量艺术品表现博物馆展览特点的空间。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在馆内为高层经理设置公寓的方式不同,它是住宅与艺术两种不同功能的平行并列:一般来说,常规住宅设计注重私密性和空间使用功能,厨房、卧室、起居室,客厅按日常生活习惯严格划分。由工业仓库如LoFt改造成的居所则不同,常规住宅设计中比较避讳的随意性,使用功能的不明确反而是这类居所的特点。常规经Lyon之手,这所房子的特别之处在于,艺术品渗透在生活空间的各个角落,孩子的卧室,厨房,餐厅和走廊两边无不布满了藏品。位于二层的起居室与公共区域间没有安装封闭的门,表达了建筑师让生活与艺术零距离融合的决心。

创造这样一个全新的空间类型,iyon并没有脱离实际地凭空臆造。他研究了多个与他的理想具有共同点的建筑范例,比如艾森曼早期的概念性实验住宅中从住宅到住宅X的诠释;文丘里的母亲之家的屋顶设计,他多年来一直推崇的伦敦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后面画廊的设计:白色展览立方体空间内条形镂空窗的设计与外部空间的连接则充分反映了艺评家Briano’Doherty在二十世纪艺术博物馆方面的著作《在白盒子空间里: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于生活与艺术分离的极具影响力的批判;建筑西侧走廊的设计灵感则来自威尼斯佩吉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走廊设计;悬挂艺术品的木框采用了意大利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马里奥贝里尼的设计。

Lyon表示:“这些优秀的案例对于设计这座全新的家庭式博物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弃糟取精。正如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所说,我们不能不知道历史。不过,这座建筑对历史设计经验的借鉴并没有对绘画雕塑和同时代作品的展示产生任何影响。

相对于住宅来说,它的设计风格更偏向于博物馆。建筑围绕两个颇具艺术特质的立方体空间来设计;一边是白漆墙面的展览场地,另边是展示视频和其他多媒体作品的黑色空间。这个黑色空间还可转换为家庭影音室和安睡室。通往居室部分的过道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则巧妙地穿插在黑白立方体展示空间中。作为博物馆部分的功能与“大多数博物馆”并无二致:图书馆比普通书店面积大一倍,可以被用作档案研究室、会议室和餐厅等。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8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博物馆;设计

博物馆数字化设计是随着我国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将各项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品和文物的展示和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观众的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进行刺激,来实现交互式的艺术展示,从而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赏感受。观众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参观物品和线路进行自主选择。以交互式的展览方式,在获得展示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提高观众的主动探索意识和展品情趣。数字化的博物馆设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技术多维性、设计动态性和内容交互性。

1、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必要性

博物馆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参观者提供与文物展品相关的信息,符合逻辑地、安全地、有目的性地设计与规划不同艺术形式、声音、色彩、图形和类别的展品和文物,从而提高博物馆整体设计的人性化水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数字化技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符合博物馆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的设计技术[1]。博物馆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指的是通过计算机对博物馆实体展品与有关信息实施信息化处理,参观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和需要,在信息展示空间中自主选择参观的内容和方法,从而直接获得展品的相关信息,也就是展品的增强展示。这一博物馆设计方法打破了常规博物馆设计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突破了仅仅能够通过单一途径展示的限制,扩展和延伸了展品的展示途径,实现了展示方式的扩展和升华。数字化展示技术和方式与常规的展示方法相比,在参观者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优势十分明显,能够实时传递展示信息,提高展品文物的再生文化价值[2]。

2、博物馆数字化设计的主要特征

2.1扩展了展示空间

根据博物馆展品空间展示灵活性不足,以及博物馆虚拟展示空间缺乏情感性等特征,部分博物馆设计人员提出了扩增博物馆实体空间的概念,也就是将博物馆实体展示空间与虚拟展示空间相结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刺激参观者在实体展品参观过程中的感受,拓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为参观者提供全面的展品信息。例如,在博物馆实体展示区域,通过定位系统帮助参观者进入虚拟空间,而观众在虚拟空间中所获得的展品信息是其在实体空间中所不等获得的,观众还能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所参观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从而充分体现出数字化展品的文化再生价值,提高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的互动性,增强展品的信息传递能力,保证所有观众都充分获得展品所传递的个性化信息[3]。

2.2实现导览系统与展品信息的统一

利用各项数字化的博物馆设计技术,能够在充分展示展品和文物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的客户展示服务系统,为参观者提供自动导览服务,充分发挥出其空间引导功能。在博物馆设计中应用数字化智能技术,能够将传统共性为主的展品展示方法转变为以个体为主的个性化展品展示方法。在博物馆实体展示过程中,观众需要按照设计好的途径逐一参观,所有观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因而主动性和灵活性较差,严重削弱了展品的个体性和人性化特征,因此,在博物馆的现代化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理想式引导”的设计方式,例如,在博物馆展示中应用超音频定位系统,参观者能够在参观名画的同时,通过该系统获得展品相关的知识,充分激发参观者的观赏兴趣,并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4]。

3、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设计中应用的展望

数字化的虚拟博物馆展览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集中压缩、采集和处理展示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产生虚拟展示空间,使参观者能够在不真实接触展品的基础上,在虚拟展示空间内进行参观并获得展品相关知识,其主要载体为数字展品。利用数字展示技术进行数字展品的信息传播、展示、研究等服务功能,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数字化展示服务。准确性、扩展性、交互性和趣味性是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主要特征。交互是数字化展览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实践不仅能够为参观者提供展品的展示空间,而且能够在虚拟的博物馆中与参观者进行虚拟互动,帮助其选择所需的展品,参与展品展示活动,制定参观的具体路线,并能够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由此可见,参观者在虚拟博物馆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5]。

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虚拟博物馆在设计方法、环境空间和设计理念等方面也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和特征。虚拟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合了各项现代化技术,有助于充分激发观众的感官活动,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观感表现力、感染力。对于虚拟博物馆的数字化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展示过程中参观者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及其参观感受和信息接受方式。数字化展示的虚拟博物馆通常可分为交互式数字化展示设计、个性化数字化展示设计以及被动式数字化展示设计等三种形式,在虚拟博物馆的展示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提高参观活动的快捷性和方便性,实现了展示途径的数字化发展,并有助于增强展示的实时性。虚拟现实技术和激光全息成像技术是数字化展示的主要技术类型。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充分显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因而有助于博物馆设计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宗旸.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应用[J].大中文艺,2012(1):263-264.

[2]卢威,曾定浩,陈继明,等.虚拟博物馆系统构建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7(7):244-247.

[3]周前祥,姜世忠,姜国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计算机仿真,2003,20(7):1-4.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9

本文所列举的视觉展示类文化建筑共同点之一是建筑的前身均为老旧废弃的工业建筑,并且馆址都位于知名的创意园区中。2.1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坐落在深南大道以北的oCt-LoFt华侨城创意园。创意园前身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厂房、仓库和宿舍楼。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这些旧厂房成为历史残留片段,但是,这些片段记录了深圳成长的过程,推平重建无异于永久删除一段城市的发展史。2003年何香凝美术馆决定将其中一个厂房改造成为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中心的改造成为区域改造的启动点,配套画廊、书店、艺术商店、设计工作室、设计商店、酒吧和咖啡吧,逐渐成为置换和填充原有厂房的功能空间,整个区域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气质迅速得到提升[2]。(图1)2.2杭州:桥西博物馆群杭州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杭州市委利用拱宸桥边几处“工业遗址”,改建成了四个部级工业类博物馆,分别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工艺美术博物馆。四座博物馆以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为特色,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平民化部级专题性博物馆。其中工艺美术博物馆保护利用原红雷丝织厂老厂房;中国扇博物馆,建于杭一棉(运河边通益公纱厂)遗址;中国刀剪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建于土特产仓库遗址(图2)。

2案例比较分析

2.1规划特点对接

从规划角度来看,这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集约化布局。首先,提供“一站式文化套餐”,方便参观者在整段时间内做多项选择;其次,集约化布局提高合适环境的选择机会;第三,配套设施,如动态交通、静态交通、休憩设施、消费场所等可以最大程度上共享;第四,在更大程度上扩大视觉展示类文化建筑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旧工业建筑再生为文化建筑也有其先天的适应性,工业建筑多有序成组布局,而博物馆设计中也常采用多个展厅串联组织流线。首先oCat位于由何香凝美术馆、oCat、华夏美术馆和华夏艺术中心形成的一个文化圈内,可以有效地发挥项目的影响力,提升文化形象,形成文化区的产业聚集。作为艺术展示的平台,oCat像“磁场”一样招徕尖端创意设计机构,这些机构又成为oCat的外延。厂房的成组布局从规划上满足oCat动态的,交互式的,灵活的生长过程。位于杭州的四座博物馆也是由几组厂房再生而成的,其中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毗邻而居,建筑间通过风雨长廊链接起来,组合成一个园林式博物馆,穿过数百米修旧如故的历史风貌建筑,又可以继续参观扇博物馆。参观者不仅能够在馆内参观展品,走出博物馆后仍能欣赏运河沿岸风景、感受历史街巷,更仿佛置身于一个露天博物馆。

2.2展示对象与空间

oCat作为何香凝美术馆的分馆,展示对象及展示空间都是主馆的补充。何香凝美术馆展示的艺术品大多为传统的架上展品,由于场馆规模限制难以展示大型展品。而oCat展示的多为公共艺术,艺术形式以大尺度的雕塑,或以多媒体形式出现,形式灵活,注重创意,展示对象甚至为一个“事件”,而观者本身就是展示的组成部分。旧厂房高大的空间适合大厅式展示空间根据展品的特点灵活布置。参观动线的确立并不依赖于建筑的界定,而是由二次陈列进行设计。建筑空间主要提供的是一种具有功能潜在性的容器,展品与展示空间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空间传达的意义基于参观者自我意识中对空间的重构。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走进生活、对话公众,种种实践行为需要依托合适的场所,oCat在此种诉求下应运而生。桥西博物馆群均为专项博物馆,展示对象类型基本固定,因此展示空间采用传统视觉展示类建筑的排布方式,根据已有工业建筑现状改造成若干展厅串联,组织清晰有序的参观动线。但除了展示空间外,桥西博物馆群的设计中都非常注重那些没有功能制约的非展示空间的引入,例如中厅、内街、风雨走廊、庭院等。将通道、中庭、挑台、露台与展厅互相包容、交错,形成充满戏剧性与趣味性的空间。此类场馆公共活动的中心,更逐渐成为展示类建筑中最为富有活力的区域。视觉展示类建筑现今已逐渐成为媒体和大众进行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首选场所,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视觉展示类建筑的社会参与性。桥西博物馆群改造的这一空间特性也契合了市政府意图把博物馆打造成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平民化部级博物馆的美好愿景。

2.3运作和改造模式

运作方面:oCat是华侨城地产以及何香凝美术馆联合策划运营的。由华侨城地产投入资金,使得oCat坚持高起点、高门槛、高品位。oCat投资占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首期改造总费2/3,定期由不同艺术家进驻,且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可供市民参与的当代艺术展场。oCat虽为非赢利场所,但兼顾艺术的市场性。而杭州桥西博物馆群则是以政府为运营主体,获得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博物馆展示内容专业性强,作为城市宣传窗口,教育基地,旨在宣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日常管理、人员配置到场馆建筑设计、展品征集等一系列场馆运作都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组织的进行。改造模式:尽管都是由旧工业厂房改建而成,鉴于不同的运营主导,不同的展示方式和对象,深圳oCat和杭州桥西博物馆群在改造模式上也有所区别。oCat基本保留原主体,改扩建相对自由灵活,通过“粗犷型”改造来抛砖引玉,不同主题的展示以及周边设计机构等通过自身装修改造,来丰富oCat的艺术表情。oCat的改造可以说是持续生长的,历史符号与现代元素的碰撞出现较多;而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模式是经过策划及规划指导的,定位高,相对oCat改造幅度较大,过程稳定,以和谐统一的历史元素来激起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2.4改造的策略和路径

oCat改造的策略和路径可以概括为“包容、灵活”。造型改造方面,在oCat的改造中,原厂房的建筑风格极其简约,但空间结构和材质烙有工业化大生产年代的鲜明印记。本着保留工业痕迹的初衷,改造中仅对建筑单体的结构进行了加固,用钢架屋顶、红砖砌墙、混凝土,对部分墙体、屋面进行了置换,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元素,甚至保留了改造过程的痕迹。一种廉价并可以重复使用的有框金属网包覆旧厂房整体结构,外墙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得以完好的保留下来。通过用半透明的工业材料包裹,以及山墙面着混凝土修补的斑驳印记,并用大幅的涂料涂刷出当季展出的主题,建筑回归了原形具有纪念性的同时成为艺术的库房。相比较oCat的包容性,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策略更具主导性。其设计宗旨和路线是“特色、专业”。由于地理因素,展示对象特性,文化诉求等诸多因素制约,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策略落实在“特色”上。特色之处在于,馆址地处杭州历史保护创意文化街区,建筑单体新旧结合,其中可表达和需表达的元素文化很多,如运河文化、历史街区、老工业厂房、江南、杭州特色、刀、剪、剑、伞、扇展品文化等。基于这些要求,改造策略首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注重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对旧建筑的特色空间、旧建筑和景观元素加以保护,建筑、景观在气质上共同营造具有江南地域气息的空间氛围。空间布局通过采用现代的简练手法和现代的材料来体现博物馆空间。根据博物馆的需要,旧建筑作为主要展览用房,适当添加新建部分作为辅助服务用房并对原先建筑分散的空间进行整合。木格栅和玻璃构成的雨棚及空中廊桥连接了各个建筑单体,围合出庭院,形成组团(图3)。整体上以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文化特征,提炼最有代表的具象特征来加强文化的表达,重点部位以艺术化的具象表达作为点睛之笔,对年久失修、构件破坏明显且具有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故;建筑外立面与周边历史街区的建筑、运河景观协调一致。专业之处在于,改建落成的四大博物馆功能合理,动线流畅。含展品陈列区、观众服务设施、藏品库区、学术研究和行业情报采集中心、行政办公区、广场、景观、地下停车场等区块。

3结语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10

【关键词】博物空间;地域文化;互融性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数以千计的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犹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出来。博物馆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转换为展示人类精神文明的橱窗,并逐渐形成弘扬地域文化的载体。如何将本土化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真正体现建筑创作的本源,同时综合新时代的建筑语汇,结合作为文化创作主体的公众的观赏的心理感受,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时代语言和具有公共性的场所是博物馆空间特征的导向。

1. 博物馆的地域文化特性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存在某一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建筑气息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到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1]

博物馆的地域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地域的社会组织结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组成的人文主义或文脉主义中。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继承江南地域文化基础上完美的塑造了优雅、含蓄的空间形象;德国历史博物馆的空间设计通过材料的强烈对比和不断转换的空间而产生的效果来传达历史的延续性和沉重感。

1.1 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总是以一定的表现特征反映其深刻内涵,建筑的地域性是从地域本土思想、社会文化生活、自然地理条件中演化而来,因此,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精神属性的必然反映。

空间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建筑主体、文化背景的塑造。由材料、体量形态、装饰,传统文化元素、建筑构件来表现,通过细部设计来表现建筑的地域性这一根本属性。

1.2 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博物馆是对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提炼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的提炼与渗透是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因此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应注重内涵、内容的表达,而不是重造型、重形式,文化精神决定空间质量。利用建筑空间尺度、界面形态、陈列品等方式来传递地方文化的精神气质。现代博物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面貌。

2. 博物馆空间的地域文化表达――以安徽博物馆新馆为例

建筑物体的地域文化表达主要通过外观形态组合和内部空间塑造两个方面来构成。二者表达共同的文化特性从而更直观的表达了建筑体的情感。新的建筑物如何承载老的传统,如何消隐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展现地域文化的跨界综合与返璞归真,文章将基于建筑内外设计一一解读。

2.1 安徽博物馆新馆的立意

2011年9月,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畔的安徽博物园对外开放,园区着重体现了文化性和生态性的特征,既注重了博物馆建筑的主要地位,展示广博精深的安徽文化形态的场所,又以公共参与空间为发端,培育现代地域精深文化的摇篮。

安徽博物馆新馆的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安徽文化和历史。

2.2 建筑的选址和布局

安徽文化博物园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园区共有四个入口,东入口为主入口。从东入口进入文博园,沿着中轴线依次经过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到达主入口。抬高的地势和层层变化的景色增加了入口在空间与心理上期待感和仪式感,有了一种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一个徽州村落的体验。

建筑总体简洁、大方,成方形,在西面、西南、西北3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立面采用虚实相互穿插的设计手法,以兽面纹为装饰的铜的厚重与传统与玻璃材质的通透、轻薄和现代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文化感、分量感,时代感显著而明确。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

2.3 空间构成的特点

新馆的内部空间,汲取了古徽州建筑的特点。中庭采用了天井造型,顶棚结合传统木构架的层叠交替并以璃作为顶面,“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的古徽州建筑空间感顿时产生。“通高片墙”、“巷道”、“窄巷”的转折、错动、交叠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空间。

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玻璃界面在坡道间穿梭,平台处交错,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现代观展空间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交流互动的特色在这里充分展现。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参观体验,虚体展示着实体。

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有时连桥飞跃,有时平台眺望,有时又是隔着镂花窗隐约可见,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

2.4 展陈设计特点

(1)地域文化的艺术性。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单独的装置已成为建筑艺术的延伸,博物馆不再是一个中性的、单纯的为艺术品提供展示背景的框架,艺术品必将被设计能够同建筑绝妙地融为一体。”可见,博物馆不应当仅仅是一个展示的容器或地点,它应与展示的艺术品一起,被组织成一个完成的空间,一同向人们诉说文化和历史。

(2)场景空间的互融性。“以物叙事、以景塑展,”通过场景叙事刻画氛围方来诉说展品的特征,新馆在整体设计中,融入场景感的叙事手法同时结合壁画、雕刻、雕塑、场景还原、灯光、甚至以幽默化、趣味化、夸张化的手法来展示,或许可以为这庄重、严肃的历史写出更加活泼的篇章。具有场景感的展示手法,使展示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在保护展品的范围内最大可能使观者与展品产生互动,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

(3)展示效果的技术性。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丰富展示空间。新馆在展示上,采用科技化的手法塑造多角度的展示效果。多媒体视听的解说逐渐运用于展示之中,通过先进的3D展示技术的特制动画,既形象又生动,提高了观者对展品产生过程及相关知识的了解速度和深度,使观者更加真实地参与其中,更深入体验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结语

博物馆不仅是对建筑形态的感知和对建筑空间的体验,更是对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的解读,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生命力的思考、悠远文化情怀的诉说。因此地域文化性是博物馆设计的主导因素。从规划、建筑设计、展陈空间的布局和设计都应该与其所处的环境、展示的内容、展览的目的相结合,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和展示历史和文化的空间,还应将这种特性融于每一块砖、每一片墙,每一个角落中。展现这种地域文化性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加丰富、更具有人性化。另外,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也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海军.从西安的古建筑看地域文化的塑造.中国民族建筑网

[2]蒋玲主编: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谨.当代博物馆建筑理念解析[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