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优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8:26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1

传统媒体面临衰退的困境

在新媒体形式遍地开花的今日,一家纸质媒体停刊或转型已经不再是新闻了。美国有80年历史的《新闻周刊》不久前宣布结束纸质发行,更名为《全球新闻周刊》,以电子版付费形式面对读者。在欧洲,传统报刊业危机同样在蔓延,创刊仅13年的德国《德国金融时报》关闭,并带动欧洲各国一批新兴报刊纷纷倒闭或转型,德国人甚至还打造了新名词“报纸已死”。

2012年的《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互联网在全球发展迅猛,增长速度和品牌价值都在全球传媒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从2006年至2012年,互联网每年的综合增长超过20%,互联网广告增速更快。蓝皮书还显示,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形势不容乐观,全球的报纸发行量全面下滑超过20%。纸媒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在发达国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国内传统媒体也面临广告量和发行量双双下降的境况,市场份额日益萎缩,传统媒体陷入一场深刻的经营危机,近年来的报刊零售除了个别新锐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6379亿元,报纸电视等占据总量的31%,而互联网新媒体产业却占42%,几乎占有半壁江山。

传统媒体的优势依存

全国新闻出版会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日报发行量处于世界第一。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这说明,尽管新媒体来势汹汹,但传统媒体也并非走入穷途末路。

传统媒体拥有的公信力地位不可动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过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负担,假劣新闻不断充斥大家的眼球,扰乱大家的思维。而传统媒体拥有正规和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对新闻的好坏和真假的甄别能力远远高于新兴媒体,更加具有公信力。《中国青年报》原副总编辑杜涌涛这样比喻新媒体时代纸媒特征,“新媒体的特色是新奇新鲜,无论何时上网,都能看到不同的声音,有趣的新闻。而纸媒是定期发型,与时间固化对应则是内容的诚实可信。”

传统媒体拥有深度报道与评论“内容为王”的优势。追求速度、碎片化是新媒体的特征之一,相比之下纸媒的深度报道和解读性评论就占有极大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读者阅读新闻甚至只是简单的阅读标题,导致读者不去思索或很难认识到新闻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报纸的深度解读就凸显了自身的魅力。在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形势下,笔者认为纸媒应当选择一条寻求高质量新闻作品、寻求深度解读、寻求有高度的新闻视角,放弃盲目追求数量、追求全面、追求简单的降低自身水平的低端新闻道路。《中国青年报》原副总编辑杜涌涛认为,纸媒的价值正在于给读者一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新闻眼,透过报纸带来四两拨千斤的阅读体验。纸媒报道通过筛选、提炼,凸显出新闻事件的实质内容,是纸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差异化策略。

读者群阅读习惯和新媒体载体的制约。在日报读者比例中18-24岁的读者占21%,50岁以上读者比例占50%以上,这个数据说明报纸的主要读者集中于中老年群体,青年读者主要倾向于网络等新媒体方式。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副总裁保罗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纸质媒体将比已经高度电子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纸质媒体存活时间更长。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2

【关键词】报纸;借鉴;优势;新闻创新

每天,手机报、汽车广播、网络都会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大众。有人把当今时代称作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以前的报纸、电视、广播到现在的网络新闻、手机报等,无处不在的新闻媒体给大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只要受众愿意,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国际的、国内的,绝对新鲜的、海量的信息。就新闻传播而言,除了报纸,传统的媒体有电视、广播,新锐的媒体有手机、网络等。后者的传播效果均较报纸灵活、快捷、互动性强。其中,新锐媒体还有“全民传播”的特性,因此可以说,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报纸“慢半拍”,孰优孰劣

网络、手机的快捷使新闻的传播速度与新闻事实的发生时间距离越来越近。有了更快捷的宣传工具,当许多读者看到报纸时,主要的新闻已经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如果不能及时改革,仍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和新闻事件的简单描述,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的读者群。那么,报纸如何才能避重就轻、另辟蹊径,抓住读者的兴趣,固定并壮大读者队伍呢?

每个新闻媒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网络常以“相关链接”深度解读新闻背景,并会以各种形式与网民互动;电视则以其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电台除了及时播发新闻外,还常常在交通高峰期及时播报各路段的交通情况,美食、购物等服务性节目也引人入胜;手机报则以信息传播时效性强、与用户的即时互动性、个性化定制服务、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吸引着受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报纸从业者,只有潜心研究其他媒体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让报纸的读者群保持下来并逐步壮大。

受出版诸环节的限制,报纸总是在某一时间段面世。报纸版面所刊载的内容,不可能兼顾到截稿后至投递到读者手中这段时间内的新闻。可以这样说,报纸与电视、广播、网络等可以直播的媒体相比,永远无法突破自身“慢半拍”的特性。以笔者供职的《济源日报》为例,当天发生的新闻,同城的电台、电视台、网络能够当天发稿,而《济源日报》刊发后常常已经是第二天了,许多读者已经从其他媒体上获悉这些新闻,关注度自然就会下降很多。再者,报纸受版面容量的限制,总是依据自己的版面定位、读者群体的口味对新闻有所选择,在深度和信息量上只能取其一,难以兼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方面处于劣势,是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在此情况下,报纸如果不能规避这一劣势,仍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和对新闻事件的表象描述,则前景堪忧。

“慢半拍”的报纸,与其他媒体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劣势,报纸又如何将慢的劣势变为优势呢?

笔者认为,广播媒介以听觉为主,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与报纸相比,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转瞬即逝,受众缺乏阅读时间、地点、速度的主动权;电视使受众有了一种实时、亲历、感性、直接和全球化的感觉,但它同样是转瞬即逝,无法保存,受众无法选择;网络虽然让受众拥有时间上的自由,可以随时、查阅,无限容量的资讯,但缺乏严谨、深刻和权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然和报纸一样,其他媒体的传播手段同样具有优劣性,那么,报纸只要以其之长补其之短,势必可以让它“慢半拍”的劣势最终成为无可替代的优势,在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报纸要学习网络做新闻的方法,在表述新闻事件的同时,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新闻背景和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报纸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传统优势;要学习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以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和指导性,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版面中来,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要学习电视专题的深度报道,把新闻事件的前世今生、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各方反应等表现出来;要学习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通过图片或细节描写等形式,让读者对新闻有直观的感受;要学习电台的服务性,进一步服务群众,把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鲜活的民生新闻和体贴的服务性版面改变报纸“板着面孔教育人”的老面孔。

强化深度和权威,去劣存优

报纸与其他媒体相比,深度和权威性是其无可替代的优点,不妨先探讨一下如何利用其他媒体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报纸自身的优点。笔者认为,“法宝”就是在新闻策划上下工夫。

一直以来,报纸的深度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挖掘上,是一种泛深度,是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报道手法比对后,相对而言的深度。报纸中的绝大部分新闻,并未真正脱离表象,将事件的本质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剖析。报纸的权威表现在“白纸黑字”上,存留在读者的感性认知上。因此,报纸不妨在深度上寻求突破,大力提倡调查性报道,将新闻事件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中,除了还原表象,邀请权威人士剖析本质外,还要像网络一样,通过报纸的辐射调动社会公众的情绪,来验证或修正权威判断。这样,既保障了报纸的权威、发挥了其深度的优势,又深化了新闻的采写形式和表达方式。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3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英语教学;优势;劣势;前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28-01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技术力量,迅速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大位置,完美地实现了传统教学过渡到现代教学的改革。在这场技术的改革中,对于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产生很大冲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者,如何对待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相对的,对于学生,多媒体的出现,是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重任。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产生了各种疑问,多媒体到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呢?继而使我有动力去研究这一问题,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见解:

一、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创设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多媒体的正能量发挥到最大。

2、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应该肯定,运用多媒体创设逼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是许多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但不等于说图片、实物、板书等传统媒体一无是处,传统媒体的某些优势同样是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不了的,所以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是对教者的一大考验。

3、选材切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大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不乏跨文化题材及农村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材切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也是教学中的关键,从实际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多媒体。

4、遵循英语学习归律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盲目过度使用多媒体,会导致学生注意力迁移,反而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师生的信息交流和教学效果。显然,多媒体使用要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适得其反。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是左右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多媒体改变英语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完善评价标准,改变评价主体单一化。

二、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劣势

1、流程化:见物不及人

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教学时,不管是否合适,将教学内容全部用多媒体形式呈现,整节课只是敲敲键盘、动动鼠标,幻灯、图片、图像、视频……一个接着一个播放。学生犹如走马观花,没有时间参与实践。将传统教学模式下“满堂灌”演绎为具有现代气息的“满堂放”,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在规律,整堂课只见多媒体,不见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英语交际性原则被人机对话而取代。

2、片面化:唯多媒体是从

多媒体较传统的教学媒体传递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有些教师据此试图用多媒体完全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领读用录音替代,语言知识学习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代替教师归纳等。将一些用传统方法即可达到的内容全都用上多媒体,而黑板、粉笔俨然成为落后传统教学手段的代名词。

3、外来化:水土不服

现行初中英语各版本的教材都配备多媒体光盘,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种多媒体课件。无论哪一套课件,都是制作者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等因素而设计的。一些教师照搬照套完全不顾及教学对象及环境。“外来”元素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识水平相冲突,从而导致“水土不服”。

4、功利化:追求花哨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4

“舆论监督”的概念及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

“舆论监督”不是一个自古就有的词汇,也可以说它不是一个拥有准确意义的词,只是大家说的多了,约定俗成了这样一个词语。它的大概意思是,人民的意见和批评、利益和愿望、意志和情绪通过新闻媒介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三点意思:1.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2.媒体只是舆论监督的工具;3.党政机关的态度往往对舆论监督的成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进行批评,其中也包括对政府机关及领导干部进行的民主监督,它是人民行使民利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舆论监督”受到了一系列限制,甚至扭曲变形。

一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人民的意见来自民间,它要通过媒体进行表达之后,才能迅速地形成舆论,但是传统媒体的报道具有选择性,公民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其实远远不够充分。大量的民意反映到媒体之后,需要通过媒体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媒体的主管党政机关的审核,因此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媒体和权力的结合,这样一来,当舆论监督需要监督到权力的时候,便有了极大的局限性,这种状态极大地伤害了舆论监督本身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二是传统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困难重重。中国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政府信息的不公开、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新闻官司缠身,等等,因此传统媒体对一些重大腐败问题的揭露比较迟钝,有时候甚至不如外电。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新模式

当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因为种种原因而徘徊不前的时候,社会进入到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蜂拥而起的时代,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出现了,但传统主流媒体已失去了在舆论监督中原有的地位,它们被新媒体抛在身后,谨慎地担当着跟随者的角色。

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形是,传统主流媒体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脚步,不少事件是先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然后传统主流媒体才予以跟进报道。另外一种情形是:一些传统主流媒体与当地官方的步调严格保持一致,当新媒体上的舆论监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时,若官方不作回应,这些传统主流媒体便也置之不理、视而不见,直到各种传言、谣言将事情搅成一团浑水,引发众怒时,才匆忙出来辟谣。当然,这不只是舆论监督,还包括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在2007年的厦门pX事件中,自3月起,厦门的市民就开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对这一项目进行抵制,公开表达对pX项目的不满。当地的传统媒体则就pX项目的可行性配合当地政府进行全面解释。两种不协调的声音,当时就引发民众对传统媒体的质疑。后来pX项目从厦门的迁出无疑对传统媒体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外一种形式是传统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之后,被网络媒体进行放大,进而产生全国影响力,全国性的主流媒体强力跟进,形成巨大的民意舆论,最终促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2007年,由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的系列报道《罪恶的黑人之路》,当都市报道进行了十多天的连续报道之后,事件被放到了大河网上并在不久之后转载到了网络上极具影响力的“天涯社区”论坛,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舆论风潮,全国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最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一系列打击黑砖窑的行动迅速展开。

综上所述两种形式,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扮演的都是推波助澜的作用,因其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得事态的发展得到了党政机关的关注之后,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在对事态的反应速度和力度上,传统媒体逐渐走到了新媒体的后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从两种监督形式的不同说起。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劣势对比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和劣势。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在于:因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定位,以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为主体的主流传统媒体,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经过它们报道出去的批评性报道一般都代表了党和政府的态度,使舆论监督能够较快地进入操作层面。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劣势在于:一、时间一般比较滞后。民情、民意反映到媒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媒体一般要进行核实,然后再履行制作、审批手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二、民意的广泛性受到限制。传统媒体由于篇幅、人力、资金、程序等诸多原因,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一般仅限于影响较大或很特殊的典型个案。三、互动性不能得到及时反映,有时候有失公允。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四、成本过高。公开发行的报刊的版面价格很贵,电视台制作新闻节目的成本更高,如果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计算更为昂贵。

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和劣势。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在于:一、网络监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二、在网络上,人们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一般来说,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往往一些更真实的呼声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对于消息的审核相对于传统媒体要宽松得多,同时海量的信息也不容易进行审核,因此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地发言,真实地表现自己。三、网络监督非常快捷迅速,而且费用不高。边疆地区发生的事情,在几秒钟内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地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网络监督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发表观点、展开讨论;既可以连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悍;还可以组织“专家访谈”,以至于组织问卷调查和反馈。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劣势在于:一、网络媒体不够权威,公信力较低,而且网络信息主体多为匿名,不能够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因此不易使老百姓相信。二、网络媒体的信息海量,良莠不齐,没有很好的途径去进行甄别辨识,同时多数信息也很难形成舆论。

从上面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两者不是竞争的关系和态势,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搞好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要实现舆论监督地位的回归,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发挥自身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一,传统媒体可以办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去弥补传统媒体自身的不足。传统主流媒体可以将自己抢先得到的材料,依托自己办起的网络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加大反馈力度,并与自身的传统媒体互动,将舆论监督置于领先地位。

第二,在网络上大量信息真假难辨、是非混淆之时,可以运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发挥引导优势。网络媒体由于它的匿名性和低门槛,导致网络舆论的主体较为复杂,网络言论也必然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无序性。传统主流媒体可加强网上监测,并适时介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第三,以传统主流媒体善做高度、深度报道及其特殊地位,发挥其权威性的后发优势。传统主流媒体一直以公正权威著称,天生便具有进行舆论监督的固有优势。在新媒体抢先的情况下,可以在调查性的报道和言论方面予以提升,体现传统权威媒体的高度及深度。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毕竟还处于生长期,它的发展状况还不够完善,它略显稚嫩的肩膀还不足以完全承载舆论监督这一重任。而且从长远来看,若失去传统主流媒体的支撑,仅仅指望网络的作用,舆论监督的效果依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最有力的舆论监督应是民间舆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式的舆论监督,只有这种形式的舆论监督才能更好地规避各种舆论监督的局限,形成合力,实现1+1+1>3的效果。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5

关键词:校刊;微信公众号;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21

1导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手机客户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微信这样的随身即时通讯软件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且大量的依赖于从朋友圈、订阅号、微信群中了解、获取、吸收各种新闻、信息与知识。当大量的碎片化时间都消耗在微信平台中,人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获取信息知识的时间比例越来越低,严重打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各大传统媒体企业集团纷纷积极“触网”,全部或部分转向网络和移动网络新媒体。然而,作为资金、技术、人才都处于劣势与微势的各高职高专、中专中职及市县级党校系统出版发行的校刊学刊,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宣传效益,就成了摆在各个校刊编辑出版部门的现实问题。

2微信公众号的优势与劣势

微信公众号是微信平台推出的一项重要功能,为个人与各个小微信息团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首先,微信公众号的申请门槛低。个人只要使用智能手机实名安装了微信软件,并且开通网络流量,或者连接到无线wifi中,向腾讯公司提出申请,很快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其次,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辑很方便。只要会使用文字编辑软件排版编辑文字,就可以自己的电子版内容。如果你还会使用photoshop、Flash、3Dmax、audioeditor、premiere等软件编辑图片、平面动画、三维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内容,那么你就能够拥有自己个性的多媒体刊物了。第三,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审核效率高。通常情况下的信息其内容是无需审核的,但是也必须要注意个人或团体信息的合法性、准确性、正确性、道德正义性等问题。第四,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时间与空间很灵活。正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与4G通讯的广覆盖,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编辑信息,使得信息的及时性、新闻性、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五,微信公众号单篇内容的大容量化。虽然每天每个公众号所能的文章条数有限,但是每条文章信息的内容量还是很大的,图文配合,基本每篇文章都可以是一部长篇大论。

当然,微信公众号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有数量限制,每天最多只有8条(缴费的企业号不受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容量。其次,公众号内容只能通过手机微信或者网页版微信来阅读,时间长了对人眼、颈椎等人体器官损耗不小,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手机低头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3传统校刊的优势与劣势

首先,传统的校刊编辑排版校对都很麻烦,也很慢,效率不高,尤其是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无法实现多媒体效果。其次,传统校刊的阅读受众量非常有限,鞑シ段Ч窄,使大量的优秀思想无法最大的传播到需要的人那里。第三,传统校刊的印刷也是需要很复杂的过程与很多的时间,消耗很多纸张,既不环保也不经济,成本不小。

然而,传统校刊也不都是劣势,其中内容一次性的文章发表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平时真正阅读过程中对眼睛的损害也要小得多,而且在校刊上发表的文章还可以作为个人学术成果的见证得以保留。

4双剑合璧优势互补,开拓校刊o2o模式新天地

当前,很多校刊编辑部利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每周挑选当月校刊中的精品文章,配上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在公众号里面对外,同时,在文章里面嵌入本单位的招生宣传信息等内容,既能够扩大单位校刊的阅读量与传播范围,也能够扩大本单位的招生宣传力度,同时能够借此及时宣传学校的思想与教育文化。通过线上宣传,还能拓展学校校刊的线下发行量与知名度。再通过线下的实际投稿率,增加有质量的文章数量,把这些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又能扩大校刊的知名度与发行量。如此良性循环,校刊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光明。

5结束语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主动拥抱新技术,接纳新思想,学会互联网新思维,创新变革传统工作方式,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余锦.微信公众号在企业政工宣传工作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1).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6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期刊;编辑工作;传承与创新新

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对传统期刊编辑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是新的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传统期刊编辑出版行业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期刊编辑工作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新媒体与传统期刊的优劣势

(一)新媒体的优劣势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更喜欢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新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获取信息方式、阅读对象以及购买东西的数字化。第二,读者群体能够和作者直接进行沟通与互动,不用经过编辑来进行传达。第三,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取信息,更加方便。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形态,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方面等。但是,新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对于人们的知识学习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影响,在网络中有许多虚假的信息以及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学会分辨。

(二)传统期刊的优劣势

传统媒体的优势有这几点:第一,传统期刊的党性观念较强,有许多优秀期刊积极传播大量正能量的内容。第二,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有较高的质量,传统期刊编辑人员的文学素养较高,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对于每一份稿件都能够认真处理,在长期的学习中,对于信息的筛选有着非常强的能力。第三,传统的纸媒具有非常强的权威性,传统的媒体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各方面比较完善,信息渠道比较完整和可靠,公信力比较强[1]。传统媒体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传统纸媒的时效性是远不及新媒体的,在传播途径方面也没有新媒体更加方便,传播的速度也比不上新媒体。传统期刊编辑在理念上比较成熟,但是在新媒体这样的大环境下,创新意识比较薄弱。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期刊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化时代对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的影响

传统期刊的编辑人员在进行约稿和组稿工作中,一般是通过打电话来进行,这种落后的约稿机制主要体现在周期较长、投稿的渠道较少,以及效率低下。信息化时代下,主要是在网络上消息进行征稿,跟读者和作者联系起来也更加方便,不仅拓宽了投稿的渠道,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传统期刊出版行业中,编辑人员和作者沟通稿件问题时,通常是借助电话或者邮件来进行,而信息化时代,作者只用登陆期刊的官网,在官网上面就可以随时查看稿件处理的进度,这样的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2]。此外,在传统期刊编辑行业,审稿的流程和周期较长,从而使期刊出版的周期也变得更长。现在,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快了审稿的流程,审稿周期也大大地缩短,从而缩短了期刊出版的周期。

(二)如何更好地应用科技信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的出版内容以及出版的技术等应该进行改变。在当前,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我国科技信息和国外相关信息已经实现共享,所以,对于学术编辑的内容有了更高质量的要求,编辑人员要保证期刊内容的质量,使读者能够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并且,判断期刊的价值已经不只是依据它的学术价值,而要通过多方面来进行判定,比如传播的效率以及途径等。新媒体环境下,编辑人员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三)网络期刊的规范性

在信息化时代中,期刊所传播的科技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好的交流,所以,期刊编辑人员需要重视网络期刊的规范性,不管是摘要还是关键词,都要按照严格的格式进行书写,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在传统的期刊出版中,许多投稿人不太注重这些问题,但是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摘要和关键词是读者检索的关键,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编辑人员一定要对网络期刊的规范性多加重视。

(四)网络期刊的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获取信息时也更加方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获取一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但是,网络信息资源和编辑出版的资源之间的界线变得比较模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好网络期刊的资源共享是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面临的挑战,期刊编辑人员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理念,寻找更好的途径去实现网络期刊的资源共享。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期刊编辑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理念的整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人员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一些陈旧的思想,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编辑的理念关乎着期刊的内容、风格以及市场定位等,新时代背景下,要对编辑理念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编辑人员要有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人员要对互联网带来的程序、方法的变化尽快适应,并紧跟时代步伐,创建多媒体平台[3]。比如《当代矿工》这本杂志,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先是通过二维码的形式来推广一些比较实用的小知识,之后又开通了微博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拓宽了阅读的途径,并增加了网络互动性,使该杂志更具影响力。第二,要树立服务理念,期刊编辑人员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然后进行选题和策划,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对信息的需求等,要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并付之行动,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的读者。第三,要树立产品理念,对于过去那种单一的期刊表现形态要进行创新,实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融合起来,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比如《当代矿工》这本杂志,对期刊封面设计进行创新,使用全彩印刷的方式,并且在内容和版面上都做了更好的处理。

(二)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期刊的编辑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需要参与期刊的选题、加工,还包括期刊的策划和推广工作,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所以,编辑人员的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第一,在选题方面,编辑人员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选题对期刊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编辑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一些学术动向和比较前沿的信息全面进行了解,然后对社会群体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选题,并关注读者的反馈以及提出的建议,做好双向沟通。第二,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人员可以通过一些图文编辑软件或者视频剪辑软件等对稿件进行转化,提高现代化编辑能力,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第三,对资源进行整合,编辑人员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对业内比较专业的人群进行整合,不仅有利于推送期刊信息,还可以及时联络作者和专家组织活动。同时,可以将传统期刊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探索出新的期刊出版发行模式。第四,顺应时展,创新办刊理念,可以进行合作以及资源共享,在沟通协作中发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选题,然后迸发出新的灵感,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4]。

(三)利用互联网对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我国大多数期刊出版社已经跟随时代的发展,并建立新媒体平台,但是并没有和传统纸媒进行互补,只是被当做单一的传播途径,从而使读者没有较好的体验,存在平台功能不齐全、在互动方面不顺畅等一系列问题。编辑人员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对传播方式进行创新。首先,要习惯大众群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打造移动端产品,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阅读,编辑人员可以将一些学术性的知识进行转化,使大众更容易理解。其次,通过大数据这样的手段,对于读者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读者的喜好,从而可以更加精准地推送给读者。最后,根据新媒体浅阅读的特点,以及纸媒体深阅读的特点,编辑人员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传播,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期刊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两者相融合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传统期刊的编辑人员应该传承一些良好的作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进行一些转变和创新,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雨.新媒体背景下期刊编辑部的改革与创新[J].农场经济管理,2020(03):55-57.

[2]康少膑.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期刊出版编辑面临挑战及对策[J].传媒论坛,2019(21):109+111.

[3]陈爽.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编辑思路的传承与创新[J].青年记者,2018(08):56-57.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7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新闻传播专业 教学理念 实践

在财经类院校如何办好新闻传播专业,业内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探讨,但笔者认为,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人才,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一、新闻传播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进入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或“陪衬”的地位。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也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发展历史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而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短,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整个学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于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

2 师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低于财经类优势学科。财经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研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实践教学也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和稳定的模式。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都显得不足。从师资上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www.133229.Com第一类师资虽然积累了一些中文的研究成果,但派不上用场,需要重新开始。第二类师资,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工作要求与高校差距很大,进入高校后,高校所要求的“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第三类师资由于毕业时间尚短,学术积累有待时日。这样一个师资队伍,在财经院校就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势。在实践教学方面,与财经类的传统专业相比,各个环节还不够完善。许多还处在探索、修改过程中。

3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难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新闻传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科研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报纸、期刊排版系统、激光照排机、印刷机、一定数量的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在财经院校中的弱势地位,一般学校都不肯花大本钱投入在非重点学科上,致使实验室经费严重投入不足。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多为重点学科淘汰下来的设备,不能与社会同步,使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上手慢。有的学校虽然设备能与社会同步,但种类不齐全,有些设备总量又不够,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难于获得重点项目的支持。一则,新闻传播专业确还不具备与学校优势学科相抗衡的总体实力。二则,即使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学校也担心报上去竞争不过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因而不如推荐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更稳妥。这样,大额的经费往往都集中于优势学科,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奖励教学、科研、支持学科建设。而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大额项目经费的支持,仅靠精神鼓励,缺少教学、科研的物质激励机制与手段。一方面,管理者面对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黔驴技穷,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虽然总体也在不断发展,但与优势学科相比,则相对落后。

5 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于优势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并不低,但就业的总体质量却不及财经类的专业。用人单位在个体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接受综合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由于“师出正门”,因而许多人能够找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受到用人单位的不重视,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到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协议就业率低于前者。

二、突出学校特色,变劣势为优势,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

1 设立经济新闻方向,变劣势为优势。财经类院校的强势在于经济学、管理学,若能利用这一优势,在新闻学专业设立经济新闻方向,这样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出特色人才。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回访和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首先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类的报刊、杂志大量涌现,即使是综合类的报刊也有较大版面的经济栏目。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分别设有经济台、经济频道、经济栏目。网络媒体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内容。以前经济节目、栏目的编辑、记者大多是学经济的。虽然经济学的功底较好,但他们到媒体以后。需要一段时间熟悉编辑、记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流程及操作技能。而经济新阐专业的毕业生就省却了这个“见习期”,上手快,能够直接进入角色。在媒体,这两种人还可以取长补短,产生互补效应。从目前财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进入省级大媒体,多数毕业生只能在市级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或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这些单位机构小,人手少,需要毕业生来了就能上岗,独当一面,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再从就业市场来看,经济新闻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制约自己的瓶颈。事实上,各个专业类大学都在尝试这种办法,如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新闻方向、有些体育大学设立了体育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都设立了经济新闻方向或经济新闻专业,已初步尝到了“甜头”。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重要内容还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这种尝试在专业类院校中还是少数,多数还在徘徊观望状态。

如何保障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经济学的基础课必须由专业课教师“原汁原味”开足,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经济学的延伸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经济学的时代感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新闻学的专业课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新闻评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可改成经济新闻评论、经济新闻采访、经济新闻写作,这样就把经济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避免了“两张皮”。在实践教学方面,尽量带学生到经济类的专业报刊或电台、电视台的经济台、经济栏目、经济节目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学业上的不足,从而回到学校以后更加努力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效果。

2 聘请业界人士做与课程有关的专题学术讲座。新闻传播专业,除了请这类专家做“一般性”的学术报告以外,还要请与各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业内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这是由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决定的。如新闻评论课程,河北经贸大学就聘请了河北省著名新闻评论专家、河北省唯一韬奋奖的获得者、河北日报的高级编辑储瑞耕先生做了关于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由于是课程讲座,有的放矢,学生听了“解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等都要请名记者、名编辑做与课程联系紧密的专题学术讲座,其他专业课也是如此。甚至有些专业课的时段(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时段)还可以让媒体的从业人员去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同步,消除“滞后效应”。

3 强化师资的专业技能。上文谈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分为三类,除从媒体调入高校的以外,其他两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致使许多教师在讲到“操作性”的问题时“心里没底”,这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出台了:50岁以下新闻传播类专业课教师,凡没有专业对口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都要到对口实际部门脱产工作锻炼半年以上。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分值。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也要有具体要求,实践完毕要提交实践报告,并出具用人单位对本人工作的鉴定。学院也要对教师的实践进行不定期检查,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经过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感性认识增多了,讲课更有底更自如了,同时也为科研提供了一手资料。

4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二批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本科一批重点大学注重理论基础,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其目标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笔者曾了解过河北日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据报社的某领导称,过去我们是要学中文的,后来发现学新闻的上手快,就改为要学新闻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学新闻的后劲不足,现在又改为要学中文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上手快,尽快独当一面。作为毕业生来说,也是先就业,再择业。鉴于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动手能力强,不能只是坐而论道。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8

[关键词]新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承;Swot分析法;途径

从技术层面讲,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从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2]。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这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威胁t(threats)、机会o(opportunities)进行分析辨别,同时,估量组织内部的劣势w(weakness)与优势S(Strengths),制定有效战略计划的方法。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进行Swot分析,以期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很有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影响大、资源广、底蕴深的鲜明特征。中医药文化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医学典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3],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无与伦比的感召力。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展现中医药学独到的医学价值和文化魅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变,逐步提升中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4]。

1.2有助于促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

陕西省是中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药资源大省。秦巴山脉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孕育了数以千计的中草药品种,素有“天然药库”和“秦地无闲草”之美名。陕西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医药历史悠久,是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的故里。陕西中医药产业产、加、销一体化链条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对于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部署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颁布实施,中医药与旅游、养老、康复保健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挖掘和传播陕西中医药文化精髓,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

1.3有助于满足群众对养生保健信息的需求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5]。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危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医疗保健、健康养生的追求更为迫切。传播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服务。

2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客观准确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内部和外部条件,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具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新媒体环境下,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出一系列利用优势、抓住机会、改善劣势和降低威胁的策略和建议,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6]。

2.1优势分析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海量性、即时性、超文本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微博、微信、QQ等技术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新媒体拓宽了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借助定制短信、分享视频等方式,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传递行文,开辟了新的传播路径和渠道,实现了传播的优化组合,大大提高了公众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参与性[7]。二是新媒体扩大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受众面。新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通过多方向、多维度的交流,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导致的互动不足的缺陷,不断延伸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空间和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三是新媒体提升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新媒体可根据职业、生活、兴趣、地域等不同因素来细分受众群,并以此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目标受众,针对性的选择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进行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拓展了中医药文化的覆盖范围,也产生了创新独特的传播效果[8]。

2.2劣势分析

新媒体主导下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远比传统媒体大的多。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有发言权,这就为虚假信息乘虚而入提供了可能,从而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冲击。一方面,随着许多养生保健、营养搭配、食疗知识的普及和保健技术的推广,有些个人或团体受利益驱使,通过新媒体大肆宣传中医药知识,但是要么偏激执拗,要么抄套别人,使受众不能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或者在网络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利用所谓的偏方、秘方,四处行骗,败坏了中医的名声,使受众无法解读中医学术内涵,无法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在“院校教育”模式下,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中医经典理论理解能力下降、中医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缺陷。同时,受传播门槛降低、传播主体增多、信息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会使一部分人因为认识上的偏见,误解中医知识体系,不相信中医药的科学性,把中医药与阴阳八卦、封建迷信等同,这些都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了劣势影响。

2.3机会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十以来,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场合发表了有关中医药的重要讲话,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球中医热的兴起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和载体,大量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和信息被整合和传播,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延伸了文化传播的空间,也推进了中医药文化向外部开放的进程。

2.4威胁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中医药信息的者身份复杂,既有卫计委公职人员、医学界专家、医护人员、药品推销商等,也有新闻记者、中医药专业在读学生,患者等。受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新媒体缺乏“把关人”对中医药文化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容易出现中医药文化传播信息良莠不、真假难辨的现象,致使广大群众面对海量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却感到无所适从。原因在于有些专家讲的内容多是自己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并没得到广泛认可;有些专家一边宣传科普知识,一边推销自己或企业的产品,目的不纯;有些所谓的专家本身不是医生却在讲医,内容一塌糊涂,极其不负责任。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严重边缘化,面临着变异和流失的威胁,社会上接连出现一些反对中医药的声音,观点十分偏激,一些纯粹的中医药知识传播面临断代,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会遭遇“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

3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中医药文化要想在全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要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多元化等特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宣传,加强与大众沟通互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懂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3.1加强网站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阵地支持

在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中,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要职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快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新渠道、拓展新空间、搭建新平台。一要开发和完善新媒体宣传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网站,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构建全面、丰富、及时的网络宣传阵地。二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中医药典籍的保护、抢救和整理,深化基础理论的研究,认真做好中医古籍特别是孤善本的整理研究,汇集古代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精华,建立中医古籍数据库、中药材图片库等,及时在网站上推送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内容。三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要广泛与哲学、戏剧、书画、文学、影视等多界合作,以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事件,如神农氏、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为原型,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医药的诊疗技术及核心价值,使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医、热爱中医。

3.2丰富载体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环境支持

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更多的渠道、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了解形形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思维方式。围绕“传播中药文化,弘扬国药精髓”主题,一要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特别是利用别人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大力发展中医药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的载体,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官方账号,促进中医药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二要发挥微信、微博平台以及各类舆论主阵地的作用,开通备受群众喜爱的“食疗药膳”“名医名药”“妙手点穴”等栏目,综合运用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等有效融合,实现信息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满足受众多种体验需求[9]。三要针对不同载体和不同受众,围绕中医药改革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需求,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表现形式、叙事方法、语言风格,有针对性生产特色信息产品,讲好中医药故事及以内容优势形成发展优势。

3.3强化队伍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中医药科普知识一定要找权威、有资质的专家来讲,内容不仅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还必须是规范的、共识的东西,不能夹杂商业目的。一要遴选并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建立健全各级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组。二要加强新媒体工作人员的选配。要认真选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新闻传媒专业人才,与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一起,用专业的视角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三要重视业务水平提升。通过举办研讨班、培训班等形式,加强中医药科普专家以及新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

3.4规范传播行为,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舆论支持

在用好新媒体的同时,也要了解新媒体传播态势、掌握新媒体传播方式、管理好新媒体。管理新媒体,既不能用老观念,更不能用老办法。一要探索新机制。加强对微信、微博实行公众账号备案、内容稽查等监管,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管理中医药新媒体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在中医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二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台,密切跟踪舆情新动态,认真分析,科学研判,为中医药决策提供基础事实和参考意见。三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新媒体的动态管理,不断规范内容及流程,做到中医药新媒体的阵地扩展到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做到管理不留死角、监督不留空白[10]。总之,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点和优势,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延伸,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11]。

参考文献

[1]刘俊冉,商建辉.牵手新媒体,引爆广告创意新课堂[J].出版广角,2015(11):96-97.

[2]陈晔.新媒体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工作中的功能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56-157.

[3]张宗明.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2):95-98.

[4]张珺,孙士新,蒋祥龙.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以亳州地区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3):37-40.

[5]申俊龙,许舒诚.中医文化与中医知识交互转换与共生演化的发展逻辑[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3):494-497.

[6]王元锋,王璐.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Swot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8):17-19.

[7]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76-78.

[8]唐小霞.中医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9]向佳.首届中国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峰会召开[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154.

[10]马建中.在首届中国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峰会暨互联网+中医药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昆明,2015-12-21.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9

    论文摘要:以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将教学媒体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并分别讨论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煤体的特点。多媒体具备妙趣横生,激发兴趣,形象生动,帮助理解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容量与节奏难于把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时硬件和教师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等缺点。所以教师在选用教学媒体的时候应充介考虑课程特点,教学对象等,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为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所使用的存储与传递事物信息的所有媒体。财经专业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教学媒体,按其发展层次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是由教师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以及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教科书等组成;现代教学媒体是指幻灯、投影、广播、录音、录像、计算机、网络等,以及多种媒体的组合系统—多媒体系统。无论是传统教学媒体还是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1传统教学媒体的特点

    传统教学媒体的优点在于:

    1.1方便灵活。学生使用这类媒体学习时,可自定学习步调,自由选择,并可在材料上做出标记、注释以便日后查阅。同时课程材料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便于学生自学。现在许多教科书都在每页的边缘留出较大的空白,供学生记录学习要点和心得,就体现了传统教学媒体的这一特点。

    1.2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媒体以语言的形式显示教学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3在信息传递的同时,师生间有感情交流,有利于情感因素的运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对信息传递的容量和强度具有比较强的调控作用,从而使信息传递能够稳定的进行。学生注意力也比较容易集中。

    传统教学媒体的缺点在于:

    a.信息传递量较小。借助于黑板和教科书给学生提供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师的板书,擦黑板等都会占用课堂时间,造成知识容量缩小。

    b.直观性和形象性比较差。

    c.新颖性和趣味性比较差。

    这些都不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特别是对比较抽象的信息,传递效率更低,表现力更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更加具备以下优点:

    2.1妙趣横生,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能够将抽象的财经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降低了财经知识的认知难度。如在进行会计基本平衡公式的教学中,可用autherwaer软件制作交互按钮,当学生用鼠标点击画面中的天平时,会出现两个金额相同的硅码,让学生动手将两个祛码放在天平上,放人后,天平保持平衡。通过这种简单的操作,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恒等式的意义,直观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2.2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比如财经专业教学中的操作流程问题,一直是一个枯燥琐碎的知识点。可利用flash软件将整个业务流程制作成动画,演示给学生看,使得原本讲述起来显得杂乱无章的知识,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就如同他们亲身感受一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也并非是完美无缺,它的缺点在于:

   a.容量与节奏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写黑板和擦黑板的时间,这样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很多。但是容量太大使学生很难消化,教学效益反而下降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板书,切换的时间很短,节奏很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也使教师难于把握教学进度。用电脑显示屏幕替代黑板,只有屏幕,没有板书,或者是只有几个序号和内容提纲,看似知识量很大,实则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学生满足于获得老师的课件,而放弃了做课堂笔记,不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复习。

    b.多媒体形式生动,使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尤其使用flash加人动画效果的课件更是如此。

    c.一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所以对信息传递没有调控作用,信息传递缺乏稳定性,并且由于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它的优点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d.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硬件设施和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而许多中小学都存在着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状况,目前很多学校,还不得不大量使用着传统教学媒体中的黑板,教课书,实物模型等。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具备熟练操作、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已经具备现代教学媒体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如掌握教学设计和电脑、网络使用技能等的教师,其课件有一部分能够自己完成,可是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人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是直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在制作课件的软件选择上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选择用powespoint演示稿.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使用auther-ware和flash制作课件。这就往往使课件不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传统媒体的优劣篇10

进入21世纪,“新媒体”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将所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信息接收工具全都称为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大众媒体自然也不甘落后,电信与传统媒体结合,推出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电信与网站结合,推出了手机博客……新世纪的媒介环境,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好不热闹。随着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呈现出“一花三朵”的现象――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持平台。

随着通讯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了解信息,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很多人称手机为――新媒体。很多商务人士,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都选择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了解信息。例如,现在很多上班族,由于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所以,在坐车时就拿出手机,通过手机报了解新近发生的事件,与传统媒体相比既方便又快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冲击。

何谓“手机报”?简言之,就是把报纸搬上彩信手机。手机媒体的类型包括手机短信、手机电视、和手机报。手机报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传统体与电信增值服务跨平台合作孕育出的信息传播新方式。它的传播方式也更加个体化和人性化,很容易实现和订户的互动。另外,作为媒体,它具备很强的视听效果,在手机上可以运行图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这也使得手机报这一新兴的媒体形式超越了许多传统媒,更加吸引受众的目光。

一、迅速快捷

手机报是依附于手机的一种新兴媒体,所以手机的便携为手机报提供了随时、随地、随身的方便快捷的应用,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体或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时空限制。当传统的纸质报纸还在排字印刷,电视节目还在制作时,手机报已经显示在手机上了,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电视一样对新闻事件进行动态传播,受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还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关注,使受众有一种与事件零距离接触的真实感。

二、便于订阅

随着通讯网络的不断强大,手机功能的逐渐增多。手机上网和手机彩信等服务也越来越被手机用户广泛的使用。很多人通过拨打通讯公司的服务电话,足不出户就可即时的开通手机报等订阅服务,办理简单,无需等待。

手机报以它特有的优势吸引着很多受众,但是在手机报的使用过程中,手机报的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机报的发展。手机报的主要载体是手机,而手机的屏幕一般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以《北京青年报》的手机报为例,它的一个版面通常有3000多个字,如此算来,想要用手机报的形式看完一份《北京青年报》,读者大约需要按键14次左右,操作起来十分麻烦。而且大多数的读者早已经习惯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浏览式阅读,而对于手机屏幕的狭窄范围内的阅读,以及频繁点击手机按键进行下翻浏览还是不大习惯的,这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此外,手机报等这些新兴的媒体的受众范围小,仅仅局限于年轻的或者会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介的一小部分人。同时,新兴媒体往往依赖于高端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比如老年人,没有条件使用手机报,电脑等了解信息的人,就会选择传统媒体。

互动性参与元素是新兴媒体的优势,同时也是新兴媒体需要去改进的一个缺点。目前,大多数手机报都没能发挥好这种交互性优势。仅仅单一的,将报纸的内容生搬硬套到了手机的平台上,而并未能让受众参与到相关信息的选择。也就是手机报上报什么,看什么,需要的不需要的,一股脑的,打包捆绑,而不是想要什么,提供什么,数字新媒体特有的优势并没有发挥作用。新兴媒体,应充分利用手机操作便捷的优势,来了解受众的需求,如同量身打造一般,为受众提供最需要的,最恰当的信息服务。

作为传统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如何突出重围,重新找到位置,是我们值得思索的。了解和掌握了新兴媒体的优劣甚至是借助新兴媒体,来实现和完成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才能不断前行造福受众。例如,哈尔滨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的《都市零距离》栏目曾应用手机的3G技术,进行新闻报道。节目采用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采访记者用带有3G功能的手机连线,对事件进行现场报道。打破了过去电话连线仅有声音没有画面的单一表现形式。而运用3G手机来捕捉画面并实时直播,这种方式一方面对于设备要求不高,无需转播车、摄像机、话筒等设备支持,只需要一部带有3G功能的手机就全部搞定。而传输信号又是借助通讯信号进行发送,成本低,效果好。由此看来,借助新兴媒体来完善传统媒体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播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由于信号不稳,3G传输的画面和声音延时的现象比较严重,演播室里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交流不顺畅,演播室内有回响,影响播出效果,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接轨时的一个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