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53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1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方法

经济是创造价值、转化与实现价值的结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含有特殊性质的学问,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不同之处,自然科学的实质是精确性、稳定性,例如制造炮弹,必须严格控制各项数据、操作的准确状态,并且自然科学的参数都是可控制和实验的。但经济学却是不同的,一方面,经济学不仅仅要对研究的对象作出系统的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假设行为,所以研究现代经济学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经济学家受到大众的批评,严重的更是指名道姓。这里存在两个原因:一是被批评的经济学家能力有限,另外一个是评估后的某些因素无法预测,即使判断准确,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学家的判断。

一、研究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学问,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经济上的利弊取舍的基础性学科。目前我们国家缺少资源,人类的欲望却非常大,正因为资源和欲望基本矛盾的存在,才出现了现代经济学,迫使人们作出经济利弊的取舍,通过经济学,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程度地需要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现代经济学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手段,综合各种经济分析工具,收集数据、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形成经济学理论的步骤,全面探索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现象,因此现代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科学,代表经济系统分析框架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这种全面的分析,不但分析了理论的形式,同时也为考察经济数据工作提供了工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明确分析并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和其研究方法是复杂的。只有正确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其研究方法,才能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解创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现代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及不同的人的经济行为、不同制度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是由于不同理论采用了不同假设和模型的设定,才使得它们能够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并能在接近理论假设的经济环境下,给出合理的推断和科学的预测。

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经济框架理论,但是却是相同的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是互相联通的,不存在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特殊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相反,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经济问题却可以用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却可以用来解决,同时经济学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相同时间、同一地区内的相同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就目前来看,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问题都可以使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经济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比对,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正是现代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只要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同时分析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可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风俗文化下的经济问题及现象。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经济行为准确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在过去的二十几年,许多分析方法不仅仅在现代经济学中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延伸到其他学科,如人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解决问题的方式类似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这就难免不与人打交道。解决现代经济学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和民风,即了解需要进行沟通的人以及人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权衡经济利弊,决定解决问题中所需使用的相对应规则,争取达到最好的解决效果。

现代经济学是通过按照其基本分析框架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经济行为以及人们是怎么进行经济利弊取舍的。这种经济学分析框架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由经济学家确定研究基本方向,然后尝试通过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衰退以及不同周期现象?面对此现象政府需要实施怎样的经济政策缓解经济衰退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差距特别大的国家?市场制度是如何运转的,它有什么优点?市场会不会控制失灵?如果失去控制,会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解决实控问题;如何只需要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那么是产权明晰还是通过政府干预或是其他解决办法?反观中国的经济学家所面临的则是解决如何改革现有的金融体系、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等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以上的问题看起来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但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却是相同的,都是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经济环境的界定、行为假设、制度安排、均衡经济结果、评估比较。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这几个组成部分,更容易掌握现代经济学。

(一)界定经济环境

分析经济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界定经济环境,界定经济环境即处理经济问题时,先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周围环境或背景,从实际问题出发,对经济环境作出界定。经济环境指经济人的特征,现代经济社会制度环境及经济信息结构等组成。经济环境可以界定为两个方面:首先包括对经济环境进行客观描述;其次是对经济环境进行刻画。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艺术。客观的描述经济环境,得到准确经济结论;刻画经济环境,市论证简单化灵活化,运用好这两方面,就可以界定好经济环境。

描述经济环境:是指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描述,是界定经济环境的首要步骤。一个合适的经济理论可以准确描述研究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但由于不同地域存在经济差异,所以得到的理论一般不同,经济环境描述的越准确,得到的经济结论就越准确。

刻画经济环境:在准确描述经济环境的同时,应该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抓住经济问题的本质。界定经济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就可以真实描述经济环境;如果简单罗列一些情况,会出现忽略经济问题重点,无法看清问题本质。

(二)设定行为假设

设定行为假设是经济学的根基,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成分。这个假设非常重要,指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作出假设。经济理论有没有价值,能不能让经济快速地发展,重点在于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能够代表大多数的行为方式。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规则下,每个人将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取舍。面对不同类型的参与者,每个人思维以及行为方式都不同,所以采取的游戏规则也不相同。如果你面对的是做事老实、诚恳的人,你和他的相处或者说游戏规则就会比较简单,不需要设计游戏规则;但如果你面对做事狡猾、没有诚信可言的人,你和他的相处方式会做出很大改变,游戏规则会复杂很多,需要小心应付,与他相处会花费很多的心思和时间。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取舍的、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对经济环境的界定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符合现实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私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利己性假设不单单适用于个人,对国家、集体、家庭、政治家等也适用。人们通常说国由国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假设符合现实的情况,即使是错误假设,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利用其它的利他性假说,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特别重要的。你相信一个人,但这个人却做出欺骗你的行为举止,只要一想到,把一个自私狡猾的人看作是一个单纯的人,以后和他一起做事,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假设错误的严重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严格的财务制度,防止有私欲的人随意挪走公家财产。

(三)给出制度安排

给出制度安排是指游戏规则,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实际情况,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游戏规则。当实际环境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游戏规则也会作出相应调整。游戏规则的变化会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游戏规则会影响个人行为方式,不同的权衡取舍也会导致不同结果的产生。

(四)选择均衡结果

选择均衡结果,即做出权衡取舍的选择,找出最佳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第四个组成部分。一件事往往存在许多可行的方法,人们在选择时,往往选择最佳的方法。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中,遵守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许多可行的方法中权衡取舍,在具有多重选择的情况下,选定的结果的过程就叫做均衡结果。对于利己的人和利他的人来说会选择不同的均衡结果。

(五)进行评估比较

进行评估比较,即对经济制度安排和取舍后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作出评估比较,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第五个组成部分。这种情况和中国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现象很像,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实习岗位,需要一段时间总结过去学习心得体会,并将社会环境同学校生活进行比较。

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都是由以上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如何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就必须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界定及选择方法。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研究平台、构建经济参考体系、给出度量标准及分析工具并注意经济理论适应范围,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及区别等。

(一)研究平台、参照体系和给出度量标尺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经济研究平台,并建立合理地经济参照体系,给出度量标尺,研究任意一项学科的基本步骤都包括提供经济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体系,不但对经济学建立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简化问题思考方式,合理建立现代经济学的评估标准,抓住问题产生的本质。

研究平台:研究平台是由现代经济学中经济理论和某些原理共同组成的。是指当经济现象形成后,需要弄清楚每一个因素产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研究某种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经济状态下,参照系可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度量标尺:尽管存在的许多假定可能与现实不符,但它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参照系。这些参照系的作用不在于准确的代表现实情况,而是在于建立一些理解现实的标尺,为进一步理解现实提供参照系。

(二)分析工具

对经济现象的分析,除了以上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不但需要定性分析,还需要定量分析。

(三)经济理论的作用、一般性与相对性

经济理论能够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也可以对特定的经济环境、经纪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制度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指导现实中出现的经济问题,第二个作用比较重要。

经济理论的一般性:从以上的现代经济学基本框架可以看出,经济学每个理论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假设并以此导出结论所组成的。所以成为好的理论就必须具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释能力就会越强,有说服力。

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当经济学理论具有一般性时,有研究过程也会注意到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即使理论一般化,也一定具有相对性。在讨论经济现象和情况时,避免一项理论通用于各种环境,必须要考虑到它的适用范围,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记住理论使用边界,才不会轻易下结论,否则就会错用某个理论,导致错误的结果产生。

(四)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

学经济学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就应该将技术语言转换成通俗语言,使一般人也可以理解。

四、结束语

正确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才能够很好的理解现代经济学基本含义和适用范围。本文讲述了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要注意区分现代经济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要性,理解经济理论的一般性和相对性,同时,还要注意将技术语言转换为通俗语言。学习现代经济学,不但要了解其基本原理,还要学习它提出、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有利于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作用其实也就是帮助人们处理日常事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经济学一项是“庸俗”的科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桥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5,6(32):27

[2]林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实质――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扩张[J].中国商界,2010,9(02):318~319

[3]彭鹏.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论述[J].品牌(下半月),2015(12):89~92

[4]王海文.范式的演进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05):232~233

[5]田国强.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02):1160~1165

[6]沈广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283~285

[7]阮守武;张德元.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大学本科《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1):112~114

[8]于金富.构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科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8(09):872~873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2

[关键词]李嘉图恶习经济学方法论论战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李嘉图恶习”及其评价

李嘉图独创性地运用了一般分析体系,这种分析体系基于相对少的原理而获得广泛的结论,是演绎推理过程的一个纪念碑。熊彼特把李嘉图这种将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称为“李嘉图恶习”。

李嘉图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它指出了通向现代经济分析的道路,并产生了最终转化为数学形式的定理,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影响巨大。李嘉图抽象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李嘉图出现问题的地方在于把这种抽象直接应用于现实。

二、回顾经济学方法论史上的“三次论战”

经济学方法论是有关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经济学方法论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哲学上的论战,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争、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通过论战,经济学方法论不断发展和成熟。

1.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争。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归纳主义可追溯至17世纪弗朗西斯・培根的著作,它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20世纪出现的实证经济学方法的思想来源。运用归纳主义分析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马尔萨斯也强调归纳法,他根据其掌握的某些史实,运用绝对稀缺等概念,归纳出了“人口论”。经济学中的演绎主义来源于17世纪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它认为思维的理性至关重要。李嘉图最早抛弃历史描述法,强调抽象演绎法,他把抽象化的理论推理和演绎看做是分解和简化复杂的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力求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简化为若干经济变量之间的模型。西尼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演绎的科学,是一个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演绎出的一个体系。

2.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争。经济学方法论史上关于实证经济分析和规范经济分析的论战由来已久。西尼尔和约翰・穆勒主张将实证和规范经济学区别为“科学”和“艺术”形式。“科学”是一系列现实经济的真理命题,指实证经济学;“艺术”则是一组规范性的经济准则,指规范经济学。凯恩斯则提出经济学的“三分法”,即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艺术,他创造性的将“政治经济学艺术”作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一个缓冲器,应用政策经济学即归入此类。

3.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个体主义在经济学中表现为个量分析,而整体主义则对应经济学中的总量分析。个量分析主张从个体的经济行为出发理解整体的市场行为,总量分析则认为社会经济生活是一个整体,整体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只能从历史的演化中来把握这种特定的联系。

三、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这里所说的现代经济学主要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是指当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数学和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以均衡分析为主要内容和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逻辑实证主义已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主导思维。在数学媒介即逻辑实证主义思维的支配下,经济学实现了数理逻辑与经验主义、演绎主义与归纳主义、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结合。一般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强化了经济学理论的形式逻辑一致性,并导向了经济学的二元化发展(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

1.提出研究的问题。针对特定的经济环境,提出研究的问题及研究这一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2.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考系。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这就是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平台。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在研究个人选择理论的基础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的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3.运用分析工具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数学模型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运用数学模型这个分析工具把各主要变量及相互作用机制、方向和作用数量化的基础上,做出其明确的数学表达式。

4.进行数学推导证明并得出结论。进行数学推导也许是现代经济学家最擅长做的一项工作,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下(他们力求使这些假设与现实接近或相符),进行繁杂的数学工式方程推导证明并得出结论。

5.实证检验。计量检验是经济学中实证检验的一个主要方法。理论模型为了简化起见,通常把给定的条件尽量简化,在做计量检验时,应该将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尽可能地考虑进来,以便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分离出理论模型中所重点考察的因素的影响。

四、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极端化

然而,正是在逻辑实证主义思维的支配下,现代主流经济学热衷于实证检验和模型构建从而形成了两种主流研究路向。一方面,主流的数理经济学偏重于数理模型方面,形式逻辑似乎越来越严密和一致了,但却因缺乏经验材料的实证而使得理论模型离经验事实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主流的计量经济学偏重于数据统计方面,理论与事实之间的一致性似乎得到维护,但却因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往往停留在个案或局部材料的经验层面。

五、结语

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基独创的抽象演绎法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实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上诸多方法的大融合,它具有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基内在逻辑上的矛盾性,现代经济学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将基极端化了,因而这种当前最流行的方法仍饱受诟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必定层出不穷,对经济学的探讨也永远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3

关键词:经济学 数学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求事物的本质联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化。所以,在经济学分析中,不仅要有定性分析,更要有定量分析。要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就必须应用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数学分析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数理经济分析、统计经济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

一、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在经济学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数学与经济学的不断结合,从而使经济学的数理特征不断明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说过,必须把交换的条件归纳成用数字表示的比例,否则双方中的一方将试图争取优势,以少量换取多量,只有数字比例确定以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公正的联系,否则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建立恰当的平衡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将算术引进经济学,首次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这是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一个里程碑。法国重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在其《经济表》中,通过循环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应用了一些初等数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尽管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已开始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是当时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方法仍然以定性分析法为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算术和初等数学的知识。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70年生的“边际革命”使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渐趋成熟时期。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中,最先利用了微积分来表达一些经济范畴和经济原理,法国经济学家库诺在19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用高等数学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用高等数学研究经济问题的专著,但是库诺的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受到当时经济学权威的重视,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出版了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从此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成熟和完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学中应用的数学知识主要以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为主,同时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而且由于数学知识在经济学应用中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应用经济学领域亦开始采用数学分析,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另外,这一时期,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最大成果是数理经济学的产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新应用数学理论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从而使两者的结合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美国数学家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在1944年合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和纳什于1950年发表的《n个人对策中的均衡》,使对策论研究在经济研究中被采用。此外,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等应用数学理论被大量应用到经济研究之中。同时,计算机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总的说来,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数学已作为一种表述和分析工具,深入经济学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是传统上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一些流派,如制度学派等,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利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定量分析使经济学不断精密化、准确化。应用定量分析是经济学进步的标志,它可以使经济学走向精密化、准确化。杰文斯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一门依赖数学的科学。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适宜于定量分析的比较严格的符号系统,其内在逻辑与其他语言系统的逻辑有所不同,这使得在经济分析的演绎和归纳过程中,它有可能给分析者提供新的思维工具和视角,展示普通语言逻辑系统所无法展示的现实奥妙;数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分析中的主观随意因素的影响;数学比普通语言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种真正的“普通语言”。正是数学的这些特征。使得经济学充满活力。这正如布留明所说:“无论如何,数学方法有一系列的优点……这是不可能有任何怀疑的。数学能够使结果更精确,使各个概念的内容更明确,能够引出新的问题,所以借口数学无效而拒绝数学的帮助。是不合理。”正因为如此,熊彼特才把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数学分析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定量分析使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指导,这亦是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在经济学的发展中,数学不断推进经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且走进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先河,研究了价格、供给、需求、竞争等具体问题,精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为人们了解价格、供给、需求等变量,制定价格策略、供给策略、作出消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凯恩斯科学运用了数学研究方法,才使他的“宏观经济学”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指导意义。翻开凯恩斯的全部经济学著作,不难看出。没有数学就不可能为政府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如此具体的决策依据。没有数学也不可能使凯恩斯的力量令世人折服。

在我国,经济分析的侧重点应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最优以及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而国民经济是一个非线性的巨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运行呈现出复杂的函数关系,我们必须借助于数学和统计学等分析工具,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不能仅仅凭定性分析去揭示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唯其如此,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4

关键词: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突破都离不开方法论的变革,深入了解不同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是把握好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关键。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比较,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基础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通过考察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对经济制度、经济权力及其历史变迁的研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分析个体的经济行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系,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生产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把生产关系的变化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从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并使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一种范式与其它的经济学流派区别开来。马克思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其理论,而且在于其方法。

当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视为一般和永恒的范畴,从总体上看,其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并以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在这一哲学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运用个量和总量研究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和动态研究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法、数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并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可见,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出发,侧重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虽然马克思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也没有使用过相同的名词。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总量研究方法和个量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个量研究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其特点是把一些复杂的外在因素排除掉,突出个体经济主体的现状和特征。这种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主要分析单个企业中要素的投入量、产出量、成本和利润的决定及单个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单个居民户的收入合理使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单个市场中商品供求的决定、个别市场的均衡等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往往将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局部特征表现得非常清楚,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注意到宏观经济对个量关系或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二是研究结果常常是有条件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排除一些外部经济因素来研究个体经济问题,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一些外部因素却常常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时还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而且研究结果往往与现实不符。

总量研究方法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及后果和个量都看成是不变或已知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研究主体,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如,在研究消费时,只着眼于社会总消费与总收入、总投资、总储蓄的相互关系,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及其变动则不予关注。这种研究方法由于抓住经济运动的总体状况及总体结构,因而其研究结果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往往忽视个量对总量的影响。

作为分析经济的具体方法,不论是总量研究方法,还是个量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有些经济现象从总体和个体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其结果会有所不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运用了总量与个量研究方法。关于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有时以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有时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在对魁奈的《经济表》中运用的总体的研究方法,曾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无数单个的流动行为,从一开始就被概括为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阶级之间的流通。”但由于魁奈“有限的资产阶级的眼界”,使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进行错误的划分,因此,他虽然天才地应用了总量分析的方法,却不能得出完全科学的结论。从马克思对个量和总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中,不难发现:第一,马克思的总量分析总是以个量分析为前提,因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宏观分析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贯性。而二战后以凯恩斯主张的以总量分析方法建构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却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这也是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界为之修漏补缺的重要原因。第二,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作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量或总量的研究方法。而西方主流经济学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则往往忽视甚至抹煞了现实的阶级关系。

(二)均衡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均衡分析方法是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如何趋于平衡的方法。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曾借用机械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经济均衡。因此,均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各种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和均衡实现稳定的条件。虽然,由于影响均衡的条件经常变动,以致难以达到均衡,但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研究各种力量的均衡方向,仍然极为有用。均衡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将经济事件分为若干部分,集中考察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对其他部分存而不论。一般均衡分析法则侧重用各种经济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重视不同市场中各种商品和资源的产量和价格的相互关系。如果资源供给状况、消费者偏好、技术函数已知,一般均衡理论便能从数学上证明通过资源和商品价格的自行调节以达到彼此相互适应的水平即均衡状态。

均衡分析法侧重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其科学性不容怀疑。但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在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时都往往忽视量的平衡背后质的关系,甚至用量的平衡取代质的同一性,这往往会掩盖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如,马歇尔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确立了供求相等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并以此代替价值关系。但他从来不回答为什么供求相等时的价格恰好处在这一水平,而不会处于其他水平。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缺乏对价值实体的分析。从均衡方法的具体运用来说,决不能用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的分析。函数分析是量的关系的研究,而因果关系的分析是质的关系的研究,因此,不能用量的分析代替因果关系的研究。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将经济规律和一切规律分为三类,即因果律、同时律(或结构律)和函数关系律,并指出:“最基本的是因果经济律,因为其他两类经济规律都可以转化为因果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也完整系统地运用了均衡分析法,在分析供求时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竞争如何使供求趋于一致,同时也着力分析在供求一致时的价值决定问题,这实际上是分析价值实体问题,因此,马克思能科学地揭示价值是价格变动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均衡分析,他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再生产平衡发展的实现比例或均衡条件,但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是均衡的,而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难以达到均衡,并且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静态和动态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静态研究方法是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而静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为了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和达到均衡状态需要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的过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时间。当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后,均衡会由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只着眼于前后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考虑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均衡点的移动过程和经济变化中的时间延滞,则被称为静态的研究方法。动态分析方法是对经济体系变化运动的数量进行研究,通过引进时间的因素来分析经济事件从前到后的变化和调整过程。汉森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中引用拉格纳·佛里舒的话说“不但考虑在某一时点的系列数值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要考虑在不同时点某些变数的大小,同时我们引用某些足以在同时属于不同时刻的其中数值的公式,这是动态学说的重要特点。只有通过这种学说,我们才能解释一种情况怎样从前面的情况中产生出来。”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指出:“我把那些我们并不计较日期的经济理论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把那些对每一个数量都必须注上日期的理论称之为动态经济学。”

由此可以看出,用是否考虑经济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来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如何将根据有无时间的变化与有无增长来区分的动态和静态分析统一起来?阿克利在《宏观经济学》中指出:“静态分析,不论简单的或比较的,都只集中在均衡位置上面。它既不涉及达到一个均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也不涉及各个变量向均衡状态所经过的路线。这是一件关系动态分析的事。”“如果均衡是在时间推移中没有变动的一种状态,那么只要均衡保持着,一种关系的时间维度就可以略而不论。”按阿克利的意思,尽管均衡是在时间中变动的,但量上没有变动,可按静态来处理。瑞典学派的林达尔在《货币与资本》中认为:“没有经济事物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如果要具体考察动态与静态,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一般方程,然后又将具体的经济量值带入方程中,如果在量上不变动,这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如果有量上的变动,就称为特殊的动态。”

西方经济学的静态与动态分析法各有所长。静态分析可有效说明均衡的条件,而动态分析可观察到经济变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物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例,并且认为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否则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质的稳定性。但决不允许用静止掩盖和替代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必须在质量互变中研究动态与静止。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与静止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局限在数量关系上。

(四)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比较与评析。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樊刚指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实证分析这个方法论术语,在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强调的只是规范分析。其实,马克思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规范与实证有机结合的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是“动态实证”。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事实的分析。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他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马克思很重视实证分析,如,马克思对分工、生产、交换、市场、利润、利息等范畴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实证分析,他的经济研究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五)数理模型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析。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可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研究的表述更简洁清晰,推理更直观、方便和精确,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与英国的斯密、李嘉图,法国的魁奈、西斯蒙第及德国的李斯特等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相比,马克思是当时经济学大师中运用定量分析最多和最好的。《资本论》在数学方法上,除运用简单的加减乘除之外,还有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恩格斯认为:“单靠数学演绎就确定一个论断为真理的事,这种情况几乎从来没有,或只是在非常简单的运算中才有。”而且列宁也指出:“数学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说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各个要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以后对过程绘图说明”。可见,马克思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只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把数学当成一种目的,以数学化的程度来评价经济学达到的水平。

(六)制度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析。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问题。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做深入分析。但在许多情况下,经济行为远比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复杂得多。因此,制度经济学家创立了将制度作为变量,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用,采取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揭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方法论。总体来看,制度分析方法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动态化特征。即用进化或演进的眼光看待经济世界,这是制度分析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制度分析方法特别看重制度的演进,而且认为促进制度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技术的变化或技术的能动性,同时还认为技术变化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必须在制度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去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制度分析方法始终坚持一种信念:社会经济是一个整体,经济系统中一切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既考虑“经济因素”,又考虑“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把法律、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非经济因素纳入经济研究的内生变量中。第三,方法论的集体主义特征。从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有两种途径:一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二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正统经济学是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基础,而制度经济学则带有强烈的方法论集体主义色彩,他们认为对制度这一集体行动的考察和描述才能最好地理解个人的经济行为。第四,具体化特征。制度经济学家使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及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具体化的特点,侧重研究微观经济制度,并更多地从现象上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较少进行内在矛盾的分析和考察。其理论核心总是围绕制度的内涵和构成、制度变迁和创新、产权制度和国家理论这些具体的制度范畴。

制度分析方法不是西方制度经济学家的独创,其实马克思就是一个制度经济学家,他的生产关系分析实质就是制度分析,与西方制度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从本质上来进行制度分析的,西方经济学家则是从现象上进行分析。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注重从现象和形式上进行制度分析,因而具有客观实用性,所以它针对当代外部性经济问题的解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中。

三、结论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感悟事物所形成的理性结论。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5

关键词:法经济学/内涵争论/主流学派/非主流学派/反思 

     法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法经济学为研究法律制度和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工具,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业已成为20世纪后半期以来法学界和经济学界最重大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学科立场与研究视角的不同,法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就这一学科的内涵、范围和研究方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说,法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怀疑与批判,在其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和观点。正如麦克罗和曼德姆在《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指出的:“法经济学的研究并非是一个一致性的运动,而是不同学术传统并存的研究过程,其中有些研究具有互补性,有些研究则是竞争性的,或者说,是具有冲突对立性质的。”[1]这其中,关于法经济学内涵或学科性质的争论,是自始就存在并直接导致了法经济主流学派和非主流学派的对立。

     一、法经济学内涵争论的由来

     一般认为,法经济学是在20世纪法学研究方法变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法律研究充斥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大陆法系的法学家“主张法学研究的过程,要如同化学分析的方法一样。通过它,人们可以发现那些并不直接包含在法律渊源中的原则。”[2]学者们将包括经济理论在内的“社会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材料都因为没有法的意义而被赶出法学研究之外”。[3]他们“使法学纯粹化,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纯粹的法律现象及其意义上。”在普通法系国家,遵循先例原则使法官的判决成为法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19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多夫·c·兰代尔将法律视为隐藏在法律案例后面的原则或教义,法学研究或法学推理的目的就是从法官的判决和对司法的解释中发现法理。在兰代尔那里,法学研究的唯一素材和法律发展的唯一动力就是案例判决,其他的文献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这直接引发了英美法学研究中的教条主义运动。从此,在普通法国家,法学研究或法律活动仅仅成了法官根据三段论从判例中推导出所谓法理或教义来。

     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表明,法学和经济学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从古代“诸学一体”的状态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学科的。因此可以说,法学和经济学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的分离本身标志着两个学科的发展和繁荣。然而随着发展的深入以及研究者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两个学科从分离走向分立,使得他们的发展进入瓶颈期,难以取得突破。法学的缺陷是抽象的强调正义而忽视效率,经济学的问题是过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公平。正如哈耶克所说:“学科专门化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没有哪个能比其在两门最古老的学科即在法学和经济学中所造成的影响那样明显。”现实的困境要求法学和经济学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重新走向融合,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法经济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才应运而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法学界开始全面批判兰代尔的教条主义法律思想,并进而引发了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学者们意识到法学研究不可能是“法律自治”,而应该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在法学研究中向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学科借鉴的尝试不断出现。同时,随着凯恩斯主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失败,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寻求经济问题的新的解决办法。1960年,罗纳德·科斯教授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标志着法经济学的问世。其后,许多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都加入进来,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然而,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我们惊奇的发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法经济学的内涵或学科性质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以科斯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法经济学是包含了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两个部分的,他强调既应该关注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法律制度,也应该重视运用法学原理分析经济问题,甚至更重要的是后者。而以波斯纳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却认为,法经济学的内涵就是法律的经济分析,偏重强调经济分析方法在法学中的应用。这就直接导致法经济学分化为两个派别——主流学派和非主流学派。而这一争议也直接导致了法经济学发展方向的差异,并可能最终决定法经济学的发展前景。那么,两大流派对法经济学的内涵的理解是如何认识的呢?

     二、主流法经济学派——法律的经济分析

     所谓主流法经济学派是指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经济学家,他们把“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界定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强调的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这一学派的代表任务还有尼古拉斯·麦考罗和斯蒂文·曼德姆等。

     法经济学自产生发展至今天,理查德·波斯纳法官的贡献是巨大的,1973年波斯纳出版《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法律制度,创立了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一举奠定了其在法经济学领域中的领军地位。[4]波斯纳认为,法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5]具体地说,法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而目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称微观经济学),以及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仅在于“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现出来,而不是改变法律制度”。同时,波斯纳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就是法经济学的内涵”,“正统的法经济学从来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野心去改变经济学”。[6]

     从法经济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波斯纳对法经济学内涵的界定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前面述及的主流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麦考罗和曼德姆的观点都和波斯纳相似,他们将法经济学定义为“运用经济理论(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另一位学者乔治·麻森大学的查尔斯·罗利教授则将法经济学定义为“运用经济理论和数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法律和立法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和影响”的学科。[7]

     因此可以看出,在主流学派看来,法律的经济分析是法经济学的唯一内涵,法律的经济分析范式是法经济学的唯一研究范式,法律的经济分析就是法经济学的全部。

     三、非主流法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哲学的比较分析

     在法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非主流法经济学派的地位不够突出,贡献似乎也没有主流学派那么大,但是这个学派的观点是不能忽视的。其实,法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对法经济学内涵的理解就和波斯纳存在巨大差异。1997年,针对主流学派对法经济学的片面理解,科斯曾经强调指出:“我所关心的是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不同法律系统对特定的经济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当采用这种而不是其它法律规则时,对经济系统又有何不同影响?这才是我对法经济学感兴趣的原因。”而法律的经济分析“这部分研究现已高度发展,某种程度上,已不再那么令人激动了。”[8]同时,科斯指出,尽管经济的法律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法律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探讨。在这种态势下,法学和经济学的互相依托的关系不存在了,法学成为了纯粹的受益者,纯粹的恳求者,在从经济学中获得了有益的营养后,却未能给与经济学任何的回报,这种不对称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应该的。这也根本违反了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完整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残缺的理论体系。

     此外,非主流法经济学派的其他学者更进一步的认为,法经济学甚至不单是包括“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两个部分,这一理论应该有更大的价值空间。作为非主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麦乐怡在其《法与经济学》一书中就指出,“法经济学”与“法律的经济分析”是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的学科,应该加以鉴别。他认为,法经济学的研究,带有比较性质,注重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相对于法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比较方法,法律的经济分析则采用经济学的方法,用经济学的术语来作为分析特定社会所实行的法律的理论工具,通过对法律规则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及经济效率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就法律实施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对特定的法律安排的社会价值作出评判。法律的经济分析仅仅采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界定特定社会制度下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而法经济学的首要目的,则是发现变化中的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怎样影响特定的价值观以及原则。这种方法会导致比用有限度的经济方法分析法律,更见析理和人性。另一位美国法学大师德沃金则认为,法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的科学。

     由此可知,非主流法经济学派把“法经济学”的内涵界定为“经济、社会和哲学的比较分析”,偏重强调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判断。这显然提供了一个与主流学派区别很大的新的研究方向,也无疑扩大了法经济学的研究空间,对于更加充分的发挥这种新理论体系的功能是有决定意义的。

     四、法经济学内涵争论的原因

     法经济学作为由美国学者开创的一个新理论,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在美国学界很是流行,其影响早已远渡重洋,在欧洲和其他地区也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开花结果。但是,任何理论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事实恰恰相反,它们总是伴随着争议和怀疑,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承认和尊重这种争议的同时,需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造成这种争议的原因。法经济学的内涵争议,其产生的原因大体如下:

     (一)两个学派学者的学科背景的差异

     上已述及,法经济学这门学科是原生于美国的,四十多年来有多位学者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这些学者尤其是代表性学者的身份背景或者学科背景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流学派的代表一般都是法学家,以法学为自己的学科背景;非主流学派的代表则大都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或哲学家,以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作为自己的学科背景。例如主流学派的代表波斯纳,他于1959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医学学士学位,然后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1962年取得取得法律博士学位,毕业后曾担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助手,1969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1981年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至今。从其履历可以看出,波斯纳的学术成果是与其一贯的法学教育和实践背景分不开的,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家。此外尼古拉斯·麦考罗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法学教授,罗伯特·考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法学教授等。非主流学派的代表罗纳德·科斯则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于1951年在伦敦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其一生主要致力于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学术背景带有典型的经济学烙印。非主流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宾·保罗·麦乐怡虽然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和塞洛库斯大学法学院担任法学教授,也接受过专门法律教育,但是他的第一学位却恰恰是经济学;而著名法学家罗纳德·德沃金在从事法学学习和研究前接受过系统的哲学教育。

     不同的身份背景或者学科背景造成了他们对法经济学内涵的不同理解和定义。这个理由看似表面甚至片面,然而这很可能是造成学派差异的最直接原因,是符合规律和不能简单否定的。

     (二)理论基础的差异

     学科背景的差异决定于理论基础的差异,人是有思维定式的,尤其在当代的教育模式下,不同的学科教育经历决定了不同的理论归依,而这个理论归依正是开展研究的基点。考察波斯纳的经历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学家,对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长期的法学教学和法官实践中,他一直坚持把法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主张把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法律的工具和手段,对经济学的问题则并不关心。非主流学派的学者们则认为,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互动的,法经济学应该定位于“经济、社会、哲学等的比较分析”,强调经济学、法学和哲学的综合运用。[9]由此可见,两个学派的理论根基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三)关注视角的差异

     站在不同的理论阵营里的学者们,虽然都以法经济学作为开展研究的工具,但是他们关注的视角是有区别的。主流法经济学派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法律现象、探寻法律制定和运行的经济学根源,发现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经济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法律的效率。而非主流学派关注的则是如何发现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他们主张挣脱“法律的经济分析”这种狭窄的分析框架,既强调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法律,也注重用法学的理论去分析经济,并且要参考社会学、哲学的理论成果。他们将更多意识形态的内容纳入到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中,力图发展出一种新的思考法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其关注的视角无疑是更为广阔的。

     五、法经济学内涵争论的反思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主流的“法经济学”是从法学与经济学互动的视角研究社会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综合考察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方法论。它将法律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加以理论诠释,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如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来研究法律制度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发展趋势,其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是基于法律问题和法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方法及手段是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是法律和法学。即:法学——经济学——法学。[10]而且我们认为,首先应分析法律制度变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确定法律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肯定法律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和成本收益等。

     但从根本上讲,法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过程。也许是科际整合的秉性使然,法经济学不但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宝库中搜求一切有用的养分,深入展开对法律的部门法和法律规范的分析,而且以一种更高的解决问题的姿态将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于哲学结合起来,探究法律权利、法律价值、制度效率、司法正义等最基本的法理问题。因此,非主流的“法经济学”涵盖了一切对社会中法律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而且要对经济进行法律分析;不仅要分析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而目要注重分析经济系统的运作对法律的影响。

     作为新兴的理论学科,法经济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正如科斯在1988年所指出的:“在法经济学这一新的领域里,人们将面临艰巨的任务。经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极为复杂。法律的变化对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经济政策具体表现产生的许多效应,我们还一无所知。……在我们面前,是那遥远、艰难而又值得试探的旅途。”[11]   

       

 

 

 

注释:

 [1](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曼德姆著,吴晓露译:《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中文版序言第19页。

 [2](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配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3]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配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4]魏建:《法经济学:效率对正义的替代及其批评》,《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73页。

 [5]转引自杜莉、高振勇:《法经济学释义及其辨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月第46卷第3期,第60页。

 [6]理查德·a·波斯纳,1997:《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7]转引自秦海:《法与经济学的起源与方法论》,《比较》,2003年第5期。

 [8](美)道格拉斯·贝克尔:《法经济学的展望与未来》,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4期。

 [9]杜莉、高振勇:《法经济学释义及其辨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月第46卷第3期,第60页。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难点解决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难点

一是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庞大,派别多,具有广博性和综合性特点。仅现代经济学主流学派就包括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和预期学派等。众多的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持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观点的两个学派在分析方法上就有很大的分歧。因此,要分析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是分析方法方面,具有多样性。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实证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广泛地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运用的是高等数学的函数分析。在一些原理的论述中是将语言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是经济学有的分析方法。大量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学生刚开始学习时普遍感到不好接受,甚至是一些著名的经济大师,也具有同样的感受。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就曾说过,刚开始到国外学经济学,就是听不懂。另外,现在经济学作为一门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和研究对象的外来学科,有其特有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其教材和相关资料也大多是从国外出版的书翻译过来的,刚开始学习时在思维习惯很难与国外的思维方式适应,这无疑会增加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掌握其理论实质和具体应用的难度。

三是从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的学习的反映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复杂、难理解。譬如,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有其科学意义。在此规律作用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当不变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时,再增加可变要素,不仅生产效率不会提高,反而降低,最终表现在总产量的减少。再如,数量模型分析,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几组变量,根据所描写或要达到的目标,引入必要的条件和限制,然后求出最佳或最优解。

当然,应该说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实证分析法,它排除价值判断的前提,即没有价值判断前提,只对事物的事实进行科学考证,回答“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科学事实来检验。这样的分析排除了规范分析的主观判断前提下出现的有可能对事实的曲解和误解,避免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它的应用,使经济分析具有普适性和精确性,根据指标,可以为定性分析给出有价值的方法,现在模型分析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企业乃至政府机关的管理。其他分析方法像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等对经济现象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肯定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意义,从而有益于排除心理上对经济理论特别是复杂模型的排斥和猜疑。

二、经济学课程难点解决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和发展。传统西方经济学着重研究物质生产领域,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很多问题,如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文化经济学都竞相发展或问世。

从而使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保留在物质生产领域,也进入了非物质生产领域;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也从传统生产领域向新的生产领域扩展。传统研究着重的是机械工业生产,而现代化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海洋经济学、航天经济学和生物经济学。

就教学方法而言,无论教学手法怎么处理,主要有两点:

第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论必须联系实际。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与发展,脱离实际生活的经济理论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教学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可以列举实例对原理进行分析。譬如规模经济原理,它是指重工业生产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之上产生效益,称之规模经济,反之称之为规模不经济。现实中我国大小汽车改装厂100多家,成气候的仅有一汽、二汽、大众少数几家,全国汽车的总产量只相当于国外一家大厂商的产量,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原理的作用。而规模经济的产生要求有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的条件: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的专业化分工,管理效率高,市场条件完善等是内在经济的条件;交通设施便利、信息的畅通、尖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存在是外在经济的条件。反之,管理上的各种漏洞、管理效率的降低、市场销售条件的不完善等成为内在不经济的条件;行业过大使厂商之问竞争激烈,多数厂商为争夺生产要素与产品销售市场,付出更高的代价,是外在不经济的条件。如讲授弹性理论,可以列举弹性理论在价格上的应用,像弹性系数较小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属必需品的如食品、房屋、公共交通、生活服务等;弹性系数较大的奢侈品,价格上涨,不会影响人们的具体生活,只是对奢侈品的销售量(需求量)产生影响。再如,风调雨顺时,却使农民带来“丰产不丰收”,这就是弹性理论的作用,因为粮食属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其粮食价格大幅下降,所以一般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

第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发现思想,吸收其精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经济增长考查的主要指标是人均Gnp的增长或人均GDp的增长,单纯用人均Gnp或人均GDp,只是说明产值的变动情况,不能全面说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用什么来衡量,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再如,经济增长靠什么增长,不仅是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更主要的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当前实现我国经济的增长,应从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完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人手,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第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要创新。创新经济学教学,要增加教学时数,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引导学生树立对经济学的科学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学生普遍反映经济学难学,重要一点是现在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所接触过的是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作为文理并重的学科,以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需求、供给规律,探讨了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分析了各种不同市场状态下的价格和产量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都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不同国家和社会有相同之处,从经济运行层次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很多共同性。从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诞生,到1948年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出版,到1993年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出版,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总结西方经济运行经验时,得出了许多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管理方法。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为我们所用,不能因为难学产生猜疑、排斥。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西方经济学具有内容多、模型多、难度大的特点。几乎每一本经济学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用图像表述的经济模型,这些经济模型在给定的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时,经济模型中的曲线就会发生位移,在黑板上描述这种变化过程不够形象和准确,而用电脑课件加以讲述就不仅会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可节省黑板上作图和写板书的时间,从而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实施教学,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各种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理论模型以图、像、文、声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简洁、直观逼真地演示出来,既能够增大课堂信息容量,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从而为新理论、薪思想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枯燥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加大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兴趣。现在高校普遍有设施齐备的多媒体教室,如果能够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脑课件动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要因课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理论多以较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和说明,对初学者来说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经济模型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模型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要回答好学生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一个概念、经济模型、结论都要用一个实例或一个案例加以讲解。如当讲到恩格尔系数可以罗列不同地区的恩格尔系数,通过分析比较加深理解,像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就有较大差别,而这恰恰与地区的富裕程度相对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每月的开支情况,计算食物支出的比例,估计自己的恩格尔系数,再与实际情况相比照。总之,从理论到实践,反复比较,深入浅出,学生才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曾令秋,杜伟.关于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3.

[2]范英杰.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3.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7

关键词: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法律评判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法律经济分析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经济方法不再使用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管理需求,法律作为约束各类行为的有效方式,需要发挥其强有力的经济分析价值,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将基于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进行评判,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思考,希望能够对法律经济的相关分析活动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法律的经济方法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法学内容而言,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数量分析方式等方面的区别,针对于法律经济分析的法学家,主要是为了追求法律解析的相同性特点。基于传统的法学理论而言,法律的研究活动主要具有逻辑性、正义性以及权力性特点,需要秉持着良好的态度,更好的对法律经济进行深入分析。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分析的重点与经济分析的前提,明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以及相关的价值判断依据等等。相关法律经济研究学者指出,法律的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其中的效率,并将其作为法律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这种观点的实际价值,需要基于大量的实践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基于法律经济分析的自身而言,在参与各项法律经济分析活动中,先需要明确法律分析的具体方向。相较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开展法律经济分析方法的时间相对较短,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活动相对比较匮乏,进而直接影响了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开展效果。在当前的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对相关效率内容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可以看出,经济分析的方式中,效率会直接影响法律的整体价值,故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仍然需要明确认识到法律分析中效率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的特点不但表现在研究成绩实质等方面,还表现在法律分析中的方方面面中,能够通过法律分析活动,展现其技术性特点与细致性特点,这是传统的法律方式所难以代替的。人们通常喜欢借助法律来表达一件事情的公正性与正义性,故而在实际的法律经济分析中,也具有操作性、适用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实际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故而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也会具有局限性的特点。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与法律正义的观念中,充分发挥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使用价值,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发挥法律的公正性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

二、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式的对比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的核心假设而展开,即为“人是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这种假设的思想,代表着以波斯纳等人的经济思想。经济学研究学者沈宗灵认为,波斯纳尽管注重对法律的经济分析,但是实际分析中却应用了较多的经济血概念与术语,故而整体学说中的思想假设,具有一定的自我利益性特点,是基于历史唯心主义思想而展开的,将思想动力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或者是说的影响性力量。波纳斯的思想理论出发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符合当前经济历史发展的动向,故而实际应用价值也难以得到凸显。基于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的对比,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与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马克思注意的经济学思想理论观点中,比较注重经济变化与经济生活中,与经济发展机制之间的相互关联,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特点,注重基于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但是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则主要是基于细节进行讨论,具有微观性特点,并且将微观经济学视为主要的经济分析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是基于柏拉图、黑格尔等思想理论,构建起来的一种整体性思想模式,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具有可执性、必然性的特点。但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变的态势,法律、政治的分析等均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相互融合,较为基于实际生活进行法律经济的深入分析,细致探究某一项法律案例或者相关法律原则等,并基于问题进行讨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式与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中,在相互融合的方面具有相同性特点。从宏观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也具有经济分析法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经济分析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共同之处。马克思法学理论,被一些西方的经济学研究学者称之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虽然马克思主体思想中经济分析方式和当前以波纳斯为代表带教经济分析法学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连接关系,但是经济分析法中的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实际上具有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于法律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影子,具有紧密的连接性与互通性特点。

法律与经济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各类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所思考的重要内容,理论研究中坚持传统观念的人相对较少,多是基于理论研究实际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融合型分析。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应当加强对法律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将法律和经济的关系作为各类法律经济的重要前提。

三、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局限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方式,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构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为法律制度的实施以及法律现象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将中国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有效消除。效率的经济分析方式,能够为法学相关研究学者带来更多的思维启发,但是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其中包含着诸多困惑,而且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法律分析方式。

法律比较突出的基本属性,即为确定性属性,法律的确定性和合理性特点,在各类现象中均比较显著,且具有相互冲突的情况。法律规则在实现确定性的过程中,通常会牺牲很多的合理性内容。这种问题的影响下,造成很多法律的经济分析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影响了法律经济分析的实际价值。

法律规则的作用之一,在于提升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力,降低法律合法性中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因为行为规则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具有自由波动性的特点,故而任何一项法律经济活动,均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出现转变,进而会造成最终法律经济分析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凸显或者价值消失等情况。

市场价值波动频率难以预料,针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在相同的方式引导下,对某一种行为,采用相同的规则或者不同的规则予以解释。但是这种情况下,也会因为规则之间的逻辑冲突情况,造成解释矛盾等情况,致使行为者在法官或立法机构做出明确解释之前无所适从。

经济分析的基本假定是,法律是理性的,故而可以采用经济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但是除去效率相关内容之外,法律官员还受到合理决定观念中固有的约束和规范,这些约束和规范深入渗透在思想和分析方法当中,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意味着经济学难以对法律提供一个完整的解释。

经济学分析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内容,需要涉及到各类传统文化、道德信仰以及伦理内涵等等,纵观当前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实际情况,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相关理论研究与分析活动比较匮乏,有关于传统文化、道德信仰等相关内容的渗透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影响了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断价值。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相关规则运用的合理性与否,还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增加情况,经济学走进法学领域中的复杂性因子相对较多,很多法学研究学者困惑于此,但是又忐忑不安。

国内学者批评经济分析法学多引用德沃金对波斯纳的指责,德沃金从他的权利论出发,对效率论进行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尖锐批判。经济分析法学家宣称,在侵权法、合同法、财产法等法律领域,法官发展的几乎每一项原则都可用来表明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分配资源这一集体目标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法律案件分析过程中,很多法官会将他们的评断,建立在相关政策基础上,而其中效率也是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根据德沃金批判说可以看出,针对于不部分情况,这些思想理论存在着相反的情况,比如法官的相关判断是公平公正的,并不是基于功利主义思想而进行的判断。

一些理论研究学者指出,经济学语言的运用需要区分场合,采用权力语言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划分经济语言的相关内容,明确各项经济语言内容。正如德沃金所言,经济学家对法律的分析和经济法学的分析是不同的。比如经济学家对法律的分析中,可以遵循帕雷托效率定理:如果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不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而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就是实现了帕雷托效率。在实际的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可以基于法律分析的实际内容,最大限度增加社会财富,充分展现法律经济分析的价值,提升法律经济分析的综合质量。

马老一将符号学理念应于到实际的经济分析过程中,指出传统的经济发展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之处产生的原因在于过度应用实证经济学分析的理念。马老一在2000年出版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一书中,提出了“法律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念,将法律、经济、符号等相关理念相互融合。马老一所提出创造力的概念,与波斯纳所提出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差异。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传统思维将效率和正义的冲突设置成法律与市场经济的首要的紧张状态,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社会责任、道德环境的设置等方式,得到经济分析方式的提升。这种经济分析的方式具有一定动态发展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特点。财富的形成与社会的繁荣直接具有密切联系,故而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需要发挥相互影响的作用,并且使之成为一种财富。

在实际的法律与市场理论研究中,效率不应当置于首要位置。实际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在全面调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造性价值。法律与市场经济具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不但能够提供更多可靠的数据、大量的财富,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强迫性、混乱性的过程,具有更多不可抗力因素。在实际的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将各类意识形态、不同学派理念等融入到整体经济分析中,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四、结束语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方式,法律的颁布有助于提升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力,降低法律合法性中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因为行为规则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故而需要加钱归队法律经济方法评判的相关分析,进而为法律制度的实施以及法律现象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将中国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有效消除。在当前的实际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在明确法律经济分析价值基础上,明确法律分析的具体方向,充分发挥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使用价值,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发挥法律的公正性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尧.法经济学范式理论研究――兼评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n].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57

[2]林立.论经济学理念在法律推理中之局限性――以波斯纳的经济分析方法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4,05:47-52

[3]李语熙.论法律的经济分析在中国运用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06:69-70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8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效率;经济分析方法;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27—02

一、法律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法律经济学(economicsofLaw),是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按波斯纳所言,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1]。具体地说,法律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以及不同法律规则的效率。

法律经济学产生并形成于20世纪中期,但萌芽于18世纪中期。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述“刑罚应当与犯罪相对称”这一原则时指出,此原则必须依赖于对刑罚与犯罪所获得的利益之间的比较和衡量。立法者“在政治算术中,需要以可能性的计算代替数学中计算的精确性”[2]。对此,边沁做出了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用成本效益来解释罪罚相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此后,经济学思想开始被用于对法律制度、规范的分析。

19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的越来越明显,旧制度经济学者们企图利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现有制度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对制度的改良来缓解经济发展周期性问题。与此同时,以弗兰克、卢埃林为代表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兴起。在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亨利·西蒙斯和艾伦·迪莱克特开始利用微观经济学来研究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艾伦·迪莱克特教授在1958年创办了《法和经济学杂志》(JournalofLawandeconomics,亦译《法律经济学杂志》),即为后来法律经济学建立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法律经济学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基本局限于反托拉斯法,以及政府的公共管制等个别领域,区别于后来对法律作出全面经济分析的新时期,这个时期通称为“旧经济分析时期”。

以1960年罗纳德·科斯的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为标志,法律经济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分析时期”。就学术流派而言,主要有产权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经济分析的范围,除了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外,逐步向侵权法、财产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等领域全面扩展。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a.波斯纳,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集这一时期的经济法律分析之大成,这部著作在1973年的出版,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平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传统的法律经济学流派依然采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形式化”、“模型化”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描述分析案例的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研究进程较为缓慢。另一种“非主流”学派强调“法律的经济哲学分析”,注重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选择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的后果[4]。这两种方式相互排斥,相互影响,主导着现今的主流研究方向。

纵观以上的法律经济学发展历史,笔者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都自然会受制于历史进程中一定的社会规律,那么真正贯穿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二、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法律”还是“经济”

以法律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来看,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制度分析的。因此,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传统法学研究所强调和重视的“公平”、“正义”这一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同时,在很多情形下,经济学的分析模式都可以得出与法律分析相同的结论。所以可以用“经济效率”去取代“正义”之类的传统法律概念,甚至可以将法律转为经济学。鉴于此,法律经济学一直被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来看待。

但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法律经济学最初的研究目的,根据尼古拉斯·麦考罗和斯蒂文·G.曼德姆的定义,“法和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法律的形成、法律的框架和法律的运作以及法律与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学科。”[5]法律经济学显然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具,研究法律制度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那么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显,利用研究得出的成果,改变法律制度与法律实践中的经济效率问题。因此我们对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法律上去。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一文中,科斯指出:“科斯世界正是他极力说服经济学家离开的世界,传统经济学错就错在忽略了交易成本。人们应该研究存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如果不对交易赖以进行的制度详细地加以规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交换过程的讨论就毫无意义。”[6]这说明,即使科斯本人,也认可提出科斯定理的目的在于修正现实中的法律制度。

因此,即使法律经济学中以大量的经济分析方法为基本工具,法律经济学首先也应当是一门法律学科。因为作为区分学科的重要标准——研究对象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经济只是工具,法律才是目的。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9

[关键词]库恩范式经济学范式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

1.库恩范式的含义

范式(paradigm)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萨缪尔·库恩最初是用“范式”(paradigm)来表示科学研究的共同信念以及科学成就和科学变革的基本单位。1962年,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独创了范式这个概念。“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二版(1970)中写道:“群体信奉的全部或大部分对象,我在原版书中都称之为范式,范式部分或范式类的,就是这种专业基质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组分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起作用”。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一套信念”,“概念、理论、仪器以及方法方面的成规”,“公认的科学成就”。他先后在《对我的批判的反思》和《再论范式》将范式修改为包括“概念、模型、范例在内的‘专业基质’”。库恩在《必要的张力》说:“‘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传统”,有时说是“模型或模式”,或“共同理论框架”,或“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他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等,它实际上是科学家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库恩认为,范式是科学家集团统力协作的基础。科学正是以“范式”或“共有心理信念”基础上的解疑难活动。“科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事业,不同创造性学科的特点,首先在于不同的共有价值的集合”。

2.库恩的范式革命内容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他的科学革命模式,即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科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由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转化的跃迁方式(科学革命)进行的。从这个角度讲,也存在范式革命:前科学时期通过竞争确立范式常规科学时期解疑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旧范式交替新旧共同体更替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1)“范式”形成前夕。在前科学阶段,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库恩认为一门科学尚未形成范式,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没有达到共识,各种理论长期争辩和竞争,各种范式处于相互竞争的阶段。

(2)“根据规范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时期。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的工作研究者根据范式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基本框架解决科研中的难题,解释实践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通过解决这些难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范式。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同行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

(3)范式反常阶段。科学家们发现现存范式难以解释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范式反常现象。科学史表明,反常的科学发现必然包含了范式理论的更新和革命。

(4)范式危机阶段。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这时才有可能打破旧范式的统治转向接受新范式。范式危机的出现蕴含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在范式危机时期,人们在怀疑原有范式的同时,也在开始寻求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寻求建立新的科学逻辑系统。

(5)范式革命阶段。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就不再盲目迷信旧范式,而是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理论、旧范式,以解释和吸收反常。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各种学派的论争之后,一种新的理论学说,最终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进而取代旧范式,成为新的范式。新范式的产生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新常规科学的时期。他说:“科学革命就是旧范式的过渡”。他还认为革命不仅是一种破坏,而且也是一种建设,它是“破坏和建设的统一”,“如果只抛弃旧范式,不建立新范式就等于抛弃科学”。

(6)新范式常规阶段。在新范式指导下的科学革命渐进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以范式革命为核心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周期性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向前发展。

二、经济学的范式探讨

库恩的范式论对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对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学中的范式和范式危机,进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经济学范式的概念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范式。经济学范式是从库恩的范式概念借用而来,“经济学范式是关于经济学规范性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经济学范式是关于某个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对该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共同掌握的信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经济学范式不仅为经济学学者普遍认同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一旦形成,便规定着一定时期内的特定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空间。是唯一的关于基础性经济问题规范性的理论,同时在逻辑上蕴含着该历史时期中总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公理性的理论特征。

2.经济学范式创新含义

经济学学科发展遵循着:范式形成范式应用范式危机范式转换新范式形成……。在经济学前科学时期,在纷繁众多的关于规范性经济学问题观点的论争中,最终会有一个流派的规范性理论为大多数同行们所认同,成为最早的关于规范性经济学问题的科学范式。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系统而科学的经济学说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前科学时期的终结和常规经济学系统发展时期的开始。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而在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中又很难获得合理地解释;原有范式的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下降,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也日渐衰退。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范式”危机,即表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无能为力,表明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对经济现象的本质认识又提高了一步。在科学革命时期,规范性经济学问题又重被提到争议的中心位置上。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不同理论观点的论争,最终,仍是由一种较其它观点更优越的被学科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和理论上升为新的经济学范式。使经济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常规发展时期。

范式革命引发经济学革命,如马歇尔“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范式的革命很少发生,更多的是范式的创新。经济学范式创新是新范式对前一个旧范式修正或补充,新经济学范式并不宣告旧范式生命终结。事实上,直到现在,各种研究范式长期共存,分别解释不同经济现象和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因此,准确的说是一种经济学范式创新。

3.经济学范式变迁

(1)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范式,以价值论为基本概念的进行规范分析的“范式”。

(2)约翰·穆勒均衡分析的范式。他假定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能够使市场自动均衡,采取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3)马歇尔边际范式。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广泛地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的范式。

(4)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在《通论》假设市场不能自动均衡,采取的是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市场需要政府干预的结论,引发“凯恩斯革命”。

(5)当代西方经济学范式。自上个世纪70年代年代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处于深刻的“范式”危机之中。针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与现实不合进行分析范式修正。萨缪尔森对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采取综合分析方法,构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范式。科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后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量引入经济分析,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弥补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不完全信息,从而对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进行修正。

(6)马克思研究范式。它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方法,以劳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范式。

三、中国经济学范式创新

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经济学范式指导。一个科学的、适合研究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1.以“马克思范式”和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提供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邓小平理论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

2.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问题的范式的基本观点之一。这对分析和解决现阶段发展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五个统筹”的思想为解决经济社会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3.借鉴国外科学分析方法

在坚持辨证唯物法,吸收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制度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规范分析、统计分析和经济计量模型等等分析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

4.遵循科学经济研究范式

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篇10

一、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形成

西方的制度经济史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经济史学对于研究制度问题的特殊重要性,是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到的。制度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如何影响了经济绩效,二是制度为什么以及是怎样演变的。而无论对于哪个问题来说,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通过经济行为主体和这些行为主体置身于其中的一系列交换关系来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绩效的。而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则为人们考察特定的制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源泉和基础。同时,要说明现存制度的生成和演进,揭示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或社会在制度及其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性,也必须从不同国家或社会各自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使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共同认识到了经济史对于制度研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促使经济史学家们开始把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视为经济史学的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其进行自觉的系统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经济史学的研究主体在对制度进行系统的历史分析的意识上,实现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西方新经济史学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史学大变革。在这场史学革命当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在经济史学研究中引发了一连串的重大革新和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为经济史学家们从事制度研究提供了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此后,经济计量学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反事实假设方法等被普遍地运用于经济史学的研究之中,实现了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革命,开创了经济史研究的新时期。这些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史学对制度及相关问题的解释力,使得已经对制度分析有了自觉认识的经济史学家们得以运用这些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去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制度及相关问题,并据此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特有的理论方法、专门的分析工具和较为成型的内容结构的学科框架和研究体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史学”(theinstitutionaleconomicHistory)。

二、新古典的制度经济史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制度经济史学大致经历了“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theneoclassicalinstitutionaleconomicHistory)、“新制度经济史学”(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History)和“历史制度分析”(theHistoricalinstitutionalanalysis)这三个阶段。其中50-60年代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属于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所着重研究的是市场这一特定的经济制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市场制度支配着历史上的各种交换关系,也是市场和其统一化的进程,培育了经济效率与增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极大地开拓了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其对历史上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力,使其能够对大量的有关价格、数量和外生变量(如年龄、性别和不同产业的周期性质等)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并用于检验和评价有关市场制度及其内部关系的各种假说。

制度经济史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市场制度确实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存在并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劳动、资本和产品的市场制度;19世纪90年代时,密执安的劳动市场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非熟练工人的补偿工资差别。在欧洲,从15世纪以来,巴黎地区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充分显示了产品市场的功能;各种证券的价格也表明,18世纪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在很多贸易国家之间发挥着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的产生和扩大是伴随着技术变迁,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能随后带来和平的政治变革而出现的现象。例如,私人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为了适应铁路系统这样大规模的融资项目的需要,同时也有赖于政府证券市场的存在。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在关注市场制度研究的同时,也对非市场制度作了初步的考察。在这方面,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家深受科斯(Coase.Ronald)的影响。他们把非市场制度视为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的不同方式,认为这种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产生,是市场不发达、不完善和价格过高的结果。因此,非市场制度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换句话说,取决于市场制度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非市场制度来补充。显然,非市场制度是作为市场制度的替代物而存在的。

新古典学说的若干研究成果都对这种假说提供了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对非市场制度的初步研究,绝不意味着它从根本上认识到了非市场制度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史那里,非市场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之所以对它予以一定的关注,是把它视为市场制度的一个替代与补充,只有在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时候,非市场制度才可能出现,一旦市场完善了,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换句话说,非市场制度是可有可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