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十篇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十篇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01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F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59-02

随着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不断增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正因为如此,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也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越来越重视刑事手段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的作用。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很多犯罪具有了跨国性,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也呈现增长态势,并凭借分布范围广、隐蔽性强、刑事责任追究难等特点开始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我国1997年刑法专设一节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2004年12月和200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联合颁布了两个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从而在我国构筑了较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体系。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其中在国际领域内开展知识产权的刑事立法、司法和执法的合作是当前保护知识产权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然而,令人颇为尴尬的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我国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在局部地区和某些领域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具有极高的潜伏性,其犯罪者经常逍遥法外,存在较大的“犯罪黑数”。中俄两国都存在着泛滥的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活动,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俄罗斯仅在侵犯软件著作权产品方面,每年损失就高达30多亿美元。据专家估计,俄罗斯在非法贩卖音像制品方面名列世界第二[1]。因此,有必要在全面考察世界各国和地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基本规定和具体做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国际上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特点,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不仅是深化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法理论研究、提高刑事司法水平乃至于完善刑法立法的有效途径,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增进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刑事法治文明成果的交流和刑事司法协助的顺利开展。

一、《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分析

在严峻的形式下,1996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在146、147、180条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2003年4月8日、12月8日和2007年4月9日俄罗斯联邦分别对刑法典第146、147条进行修改。这些修改结果扩大了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加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从俄罗斯知识产权刑法立法趋势来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罪名体系趋向完整、保护对象越来越广泛、行为界定日益细致,刑罚种类趋向多元、程度趋向轻缓,基本上与当代刑法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但是,部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尤其是其中的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有加大的趋势,因而刑罚措施也日益加重。

(一)刑法规范越来越严密细致

1.罪名体系趋向完整。从立法上来看,经过多次的修改与完善,俄罗斯有关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罪名体系均可谓内容丰富、罪种多样,凡是实践中所出现且有刑事规制必要的侵犯知识产权的严重危害行为,均在刑法典或者附属刑法规范中有相应的罪名可资适用。《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将146条侵犯著作权和邻接权、147条侵犯发明权和专利权的犯罪规定在第19章《侵害人和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和自由的犯罪》中,而将180条非法使用商标犯罪、183条非法获取和泄漏构成商业秘密、税务机密或银行机密的信息纳入第22章《经济活动领域的犯罪》中,而我国却将三种犯罪都纳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2.保护对象越来越广泛。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进一步巩固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使知识产权制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表现在新的受保护客体类型的不断出现。受此影响,俄罗斯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对象的范围也呈日益扩大之势。最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有关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法律保护不仅已被提到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层次,而且被俄罗斯纳入到其著作权刑法保护体系之中。

(二)刑种多元、刑度轻缓

1.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为法定犯罪,其刑事责任归责的主要依据,是其刑事违法性以及社会危害性。综观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刑事罚则,绝大多数呈明显的轻刑化态势,自由刑与罚金刑并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责任的承担以短期自由刑为核心。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为法定犯罪,由于其应受社会道德谴责性和主观恶性不如自然犯罪那样强烈,所以一般认为其社会危害性较后者为小。因此,本着“罪刑等价相适应”原则,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定刑自然较轻。同时,近年来西方轻刑化的法律思潮的兴起,不可避免地使得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以及借鉴西方国家立法经验的俄罗斯的刑事立法受到影响。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俄罗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体系中,短期自由刑占据了核心地位。俄罗斯刑法中针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规定了强制性公益劳动、拘役、剥夺自由的刑罚种类。

2.普遍规定罚金刑,并将其与自由刑并科或选科。俄罗斯刑法在注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规定短期自由刑的同时,十分注重罚金刑的运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尤其是其中侵犯工业产权的犯罪基本上是带有营利性目的的(当然并不排除有其他毁誉之目的的存在)。行为往往不仅使犯罪行为人获得极大的收益,而且还带给权利人极大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所以,对此类犯罪立法上普遍规定、司法上大量适用罚金刑,应该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3.开始注重资格刑在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的作用。例如,针对183条非法获取和泄漏构成商业秘密、税务机密或银行机密的信息犯罪,就规定了“3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的刑罚。

(三)部分犯罪的刑罚有加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整体轻缓趋向不同的是,侵犯著作权犯罪以及商业间谍犯罪的刑罚在俄罗斯有日益加重的趋势。通过对1996年刑法典的修订,加重了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和侵犯专利权犯罪的法定最高刑。

二、俄罗斯知识产权保护的刑事司法问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说立法是法律实践理性的最初环节,那么司法就是这一法律实践理性的最后保障。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的立法,也需要完善的司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的良好运行,除了其完善的立法体系以外,还与其高效的执法及司法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发展趋势来看,立法保护与司法保护并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体系。

俄罗斯在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领域都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可是司法实践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985年,俄罗斯和中国专利部门所接收的专利申请数量几乎相等——大约5万份;而2005年,俄罗斯接受了大约9万份的专利申请,而中国这个数字接近60万。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俄罗斯缺乏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其他创新活动机制,未能给予知识产权成果有效的法律保护[2]。在一个国家,如果新思想、新工艺、新科学及其智力成果无法实现,就为非法犯罪商业活动在这个领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非法使用知识产权致使知识产权所有人和其他相关权利人遭受亿万美元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国家为此遭受的损失则更加巨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且对于降低俄罗斯国家信誉这样的损失,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高水平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不但阻碍了其他国家对俄投资,同时也使贸易伙伴在知识产权问题上难以互信。

三、俄罗斯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一)刑事立法上的借鉴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对我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俄罗斯刑法将侵犯著作权和邻接权、侵犯专利权纳入第19章《侵害人和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和自由的犯罪》中,是《俄罗斯联邦宪法》第44条“保证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其他种类的创造性,教学自由”的反映。可见俄罗斯将著作权和专利权作为俄罗斯公民的基本宪法性权利给予保障。我国对于著作权和专利权仅从财产性权利的角度给予保护,境界相差太远。我国宪法虽然也规定了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可却将其置于单纯的经济角度考虑,确实有待修改。我国刑法应该专章设立《侵害人和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和自由的犯罪》,而不是仅专章设立《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造成我国刑法规定的好些罪名存在逻辑错误。

(二)刑事司法引以为戒

俄罗斯的刑事立法很不错,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司法机关,导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恶化。既要重视知识产权刑事立法保护,也要重视刑事司法保护,两者共同构筑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完善的立法是正确司法的前提和基础,而严格的司法是保证立法意图得以实现的关键,同时,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总结、提炼,提出立法议案,还可以推动立法的进步。中俄两国都存在严重的腐败,如何使司法机关更加有效的执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中俄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领域的刑事司法合作

由于刑法一向被认为是“地方性知识”,与国家紧密相连,传统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也主要发生于一国国内,因此,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主要是一国国内的问题,由各国司法机关依照本国刑事法律进行侦查、追诉乃至定罪处罚。也就是说,在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中,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机关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但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和国际经济贸易交流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产权犯罪开始跨过国界,发展为国际犯罪,并被联合国规定为“17类跨国犯罪中最严重的犯罪之一”。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和犯罪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知识产权领域跨国(境)犯罪现象还将呈现增加趋势。为打击越来越严重的跨国知识产权犯罪,中俄两国应该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在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开展司法协助,共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А.Г.莫罗佐夫.在著作权及相关权利领域的犯罪:社会危害性与专业规则[m].诺夫哥罗德:2004:3.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2

关键词:江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自主创新

在加入wto及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海外发展战略。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江苏企业在应对境外知识产权纠纷上的缺陷与不足,制约了江苏对外经贸的发展。

一、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科技、贸易和文化中的地位空前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立国强国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知识产权提高到振兴国家经济的战略高度,纷纷出台政策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以争夺或巩固其在全球竞争的优势地位。诚如学术界所宣称的,在现代经济状态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及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跨国公司不仅重视发展境内的知识产权,更重视发展境外的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公司在我国申请专利数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75%以上的专利被发达国家抢先申请,形成新的专利壁垒和包围圈。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要在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必须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不仅保护企业在境内的知识产权,而且要保护企业在境外的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手段

知识产权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企业的必备资源,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近年来,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虽然有了进展,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松散、技术创新项目缺乏,而且在知识产权诉讼中更多采取回避态度,造成企业知识产权在境外被侵权的现象屡屡发生。而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仅重质重量,而且善于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从国际环境看,江苏企业如不能采取更好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取更大利益。因此,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是提高江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的需要

知识产权壁垒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如专利产品、贴有商标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设置贸易壁垒的趋势愈演愈烈,如美国的“特殊301条款”(special301)的实施,该条款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司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该条款报复的主要目标。

江苏企业在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方面无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2007年4月6日美国泰莱公司为了保持其在全球三氯蔗糖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以专利侵权为由,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3家中国生产企业展开调查。面对美国市场的知识产权诉讼,江苏盐城捷康公司为维护公司利益主动应诉,历时近两年,耗资2000多万元。2009年4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盐城捷康没有侵犯美国泰莱公司的专利。2009年6月6日,由于美国总统没有行使60天的否决权,捷康公司在itC专利调查中最终获胜。此案的胜诉为江苏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壁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说明将来只有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像捷康公司一样,注重对境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真正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

综上,加强江苏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是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的需要。面对国际贸易中企业的激烈竞争及各国的知识产权壁垒,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境外知识产权,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自由化平行进口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冲突法律和谐

一、引言

据《科技日报》载,当代国际贸易的10大趋势之一是知识产权贸易发展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现实。同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是wto规则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旨在通过规则的确立与实施,充分有效地保护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防止因对知识产权的无视或侵害而带来的贸易障碍及贸易扭曲。《tRipS协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tRipS协定》作为规范统一wto成员知识产权贸易行为的规则,尽管是由发达国家极力促成的,但从长远发展看,对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有利的影响要表现为:⑴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⑵有利于引进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投资。,⑶有利于推动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生产与出口。⑷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⑸设立了一条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通道。2.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⑴知识产权贸易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⑵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会加剧。⑶影响出口生产增长。⑷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贸易纠纷会增加。[1]可见,随着中国加入wto,虽然加速了国际贸易自由的进程,但与之相伴而生是的知识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导致既要促进经济发展而大力推进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又要注意由于各国对知识产品的特殊保护而特殊对待。因此,国际贸易中出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二难问题,必须为我所面对,并寻求解决之。

二、国际贸易自由化:需要平行进口

所谓平行进口(在美国称“灰色市场”)是指国际贸易中,当某一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获得两个以上国家的保护时,未经知识产权人或者独占许可证持有人的许可,第三者从外国知识产权人手中购得知识产权产品并输入本国进行销售的行为。[2]例如:经乙国知识产权人B的许可,某a在甲国享有某种产品的知识产权,同时C在丙国也取得了相同的权利,如果甲国的D未经a的许可从丙国进口该种产品,那么这种进口则构成平行进口。从此可以得出其特点为:⑴第三人从一国进口到另一国的产品是通过购买等合法方式取得的。⑵涉及两个领域,第三方从一国得到知识产权产品后进口到另一国,这两个地域的法律是否允许平行进口要依国内法律决定。⑶有两层法律关系,一是知识产权人和相对人之间通过授权许可合同建立起来的许可和被许可的关系或是知识产权在两个地域内受到法律的保护,二是第三人从一国善意取得知识产权产品销往另一国的进出口行为。由此导致平行进口的合法性问题,即平行进口是否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利成为法律界长期争议的问题,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以及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公约,也未能对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由于受本国法律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对平行进口是否侵权的立场不尽统一,从而使平行进口落入了权利保护的“灰色区域”。平行进口的主要原因在于某项知识产权产品在进口国本国的零售价高于其在外国的批发价。在利益的驱动下,进口商就会购买那些在国外生产并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然后按低于本国正常物价的价格在本国市场销售,于是形成了进口商与知识产权人或有关的被许可人之间就同一种商品争夺市场的局面。

根据平行进口理论,第三人未经知识产权人或者独占许可证持有人许可从第三国获得知识产品并在内国进行销售的行为,这必然加剧了在内国的对同一产品的竞争,当然这是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为了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应该鼓励平行进口,使知识产品发挥最大效用,是符合wto基本原则精神的。这样可以使知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转,促进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要求。因此,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平行进口。

三、知识产权保护:禁止平行进口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无论中、外均起源于封建社会。它们的雏形是封建社会的地方官,或封建君主、封建国家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授予的一种特权。[3]从总体上讲,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形态,是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使知识产品创造人对其知识产品的权利意识增强,而且为知识产品的市场流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知识产品的利用及价值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垄断资本家寻求国际市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便暴露出来。于是产生了签订国际条约的愿望和要求。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多边公约、地区公约或双边协定纷纷出台,其中1883年签订的巴黎公约和1886年签订的伯尔尼公约成为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知识产权保护从此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知识产权保护从19世纪末进入国际保护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知识产权制度上的第三次飞跃。这一次飞跃一直延续至今,它使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他国保护而具有国际性。[4]因此,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地域性理论,即地域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产权人可以依据不同的法律获得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各知识产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知识产权在一国领域的实现和用尽并不意味着知识产权人根据其他国法律获得的知识产权在该国的实现和用尽。[5]

根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原则,知识产品在内国依法受保护后并不能必然要求他国给予同样的保护,因为他国也没有义务给予同等的保护,因此,在内国特殊受到一国法律的保护,尽量地避免产生同业竞争者,以利于保护其在一些国家的专有权利,这与wto确立的国际贸易自由的基本趋势是相违背的。可见,对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会限制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利于提高交易效率的提高,这与促进国际贸易自由的平行进口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禁止平行进口。

四、国际贸易自由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理论基础

平行进口既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又涉及到贸易问题。知识产权强调的是独占性,而贸易则更强调自由化而反对垄断,由此形成了平行进口方面的激烈争论与矛盾。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国际贸易中,一方面平行进口在一些国家遭到禁止或限制,另一方面则平行进口有增无减,以至于国际社会也无法做出统一的规定。因此,肯定平行进口的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禁止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保护必然产生冲突,其理论基础主要有:

1.权利用尽原则是支持平行进口的理论基础。

权利用尽原则又称为权利穷竭原则,是指经知识产权人或者其授权的人许可而生产的知识产权产品,在第一次投放市场后,权利人即丧失对此控制权,其权利被认为用尽。凡合法取得该产品的人,只要不将用于侵犯知识产权人的专用权,即可自由的使用、转让和处理该知识产权产品。无论何人使用或转售该产品的行为,都无需得到权利人的同意,也不侵犯商标权,商标权人不得再利用商标权阻止该商标产品的进一步流通。这是为了平衡知识产权人的专用权所产生的负效应而设置的,主要是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加以限制,以免产生过度垄断,阻碍产品的自由流通。这种原则在专利和商标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在版权领域也有所体现。例如,合法地载有某商标的货物一经投放市场,商标权人即丧失对其的控制,其权利被视为用尽,任何人再次销售该产品,商标权人应无权阻止。[6]因此,平行进口合法。

2.地域性原则是反对平行进口的理论支柱。

地域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依据不同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是相互独立的,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法律,知识产权人是依据不同法律分别付出不同的代价而取得的。例如在中国申请并获得专利,如果未在国外申请专利,其在国外普遍认为是公有领域不能成为专利,在中国取得的专利权要想在其他国家获得专利保护,就必须按照他国法律分别申请并获得授权。由于各国法律的差异,各国按照本国的法律规定对其专利申请是否决定授予专利权,而不受其他国家对该专利申请是否授予专利权的约束。商标权也是如此。

同时,知识产权在不同的国家建立其知识产权的良好信誉是分别进行的,以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为基础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一个商人很可能希望其产品进行很小的改变而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要、兴趣和偏爱,但仍然使用相同的商标,这个希望是相当合理的。如果他不能阻止平行输入,他将发现这个销售目标将发生挫折,他的信誉因其使用不合适的商品(从消费者角度)的销售而遇到损害,而且这不符合社会公共利益。”[7]因为商标权是依据不同国家的法律分别付出了不同的代价而取得的,各国商标法的内容、保护的期限、范围和方式等均有所不同,商标权仅是一个国家法律的产物,因此依不同国家法律产生的商标权是相互独立的,在一国获得商标权并不能自动在它国获得同一商标权,即根据某国法律取得的商标权仅在该国领域内有效并受到保护,一旦跨出该国领域就不发生效力。即使是同一个商标,商标权人在不同国家建立其商标的良好信誉是分别进行的,以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为基础而采取不同方法才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商标信誉独立论”。其实,在版权领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地域性原则”和“权利用尽原则”目前仍然是两个并行的重要原则,也是平行进口问题上相对对立的观点的理论基础。在过去,“地域性原则”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权利用尽原则”今后将被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郑成思先生认为“权利穷竭原则的适用也有地域性,其权利在甲国虽已穷竭,但在乙国处于未曾行使状态,尚未穷竭”[8]因此,权利穷竭原则也受到地域限制,即使第三人在国外合法购买商标权所有人的产品,但未经许可而将产品从国外进口,仍然对商标权构成侵害。因此,平行进口应予禁止。

如果允许商标平行进口,当然会促进货物的自由流动,但是却削弱了对商标权的保护;如果不允许平行进口,当然是加强了对商标权的保护,但会造成知识产权人或被许可人对进口国市场的垄断,将促使人为价格安排及其它形式的价格限制,不利于公共社会,而且如果不允许平行进口,必然会造成世界市场的分割,这种人为市场分割显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相违背,不利于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这些都与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自由竞争贸易原则相违背。因此,对商标权保护与货物自由流动的冲突,使商标平行进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之中。

五、我国对国际贸易自由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的法律调整

我国《专利法》第11条规定,专利申请人被授予专利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这条规定赋予专利权人进口权,排除了平行进口,与各国通行做法是吻合的。我国2000年修订《专利法》的第七章专利权的保护中第63条第1款第1项规定: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被视为侵犯专利权。从该规定的反面来看,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而制造、进口专利产品的,应当视为侵犯专利权。这可以视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当中,对“平行进口”的有关规定。但这是从反面来理解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上我国目前《专利法》对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仍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虽然有许多变化,但是关于“平行进口”的问题仍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所包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范围,其中没有关于进口权的规定;《著作权法》第46条列举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中也没有涉及到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进口其作品的问题。因此,对于版权的“平行进口”我国仍属空白。2001年修订《商标法》也有一些重大变化,但亦没有涉及到“平行进口”的问题。

根据权衡平行进口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两方面因素,笔者认为我国应该总体上应该许可平行进口,主要在原因在于:⑴知识产权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有悖于国际贸易规则,更不能因为禁止平行进口将其拒绝于货物贸易之外,平行进口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势。⑵中国由于总体上来讲属于低价位市场,允许平行进口符合中国的贸易利益。考虑到我们的综合贸易量及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中国长时间相对于大多数国家仍是低价位市场,平行进口合法化将使这种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⑶作为技术引进大国,允许平行进口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果由于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我国是个技术引进大国。而我国的企业多属于被许可方,他们希望通过引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我国禁止平行进口,就会使得中国企业在引进技术后进行生产、销售时产品面临市场问题,无法实现引进技术的初衷。⑷允许默认许可的例外有利于引进技术考虑到我国的技术水平状况,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飞速调整之际,我们应强化自主专利权的发展。同时,在平行进口合法的基础上,允许专利权人与被许可人就产品的市场等作出例外的规定,以吸引国外技术可促进中国创新技术水平的上升。

但在微观领域,在总体上实行平行进口的大前提下,应该大力地发展商标领域的平行进口,而尽可能地限制但不禁止版权和专利权领域的平行进口。主要原因在于:⑴商标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区分的根本标志,无论应用于哪个国家都不应该予以改变,应该促进商品的自由竞争,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运用平行进口,可以防止商标权利人滥用自己的权利,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同时,允许平行进口并不会对国内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⑵对专利的平行进口和版权的平行进口应该限制一些,这样可以保护国内权利人或者其许可人的利益,既鼓励了科学创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又对打击非法盗版和走私具有重要意义,也不必担心完全禁止平行进口而导致的不正当竞争并产生垄断,进而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1]于吉辰、王爱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与我国对外贸易》,理论学刊2004年第8期,第56-57页。

[2]杨芳、杨永忠:《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行进口问题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第95页。

[3]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第84页。

[4]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3-74页。

[5]任燕:《“平行进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9页。

[6]李小伟:《论平行进口与商标权关系》,载《中国专利与商标》1996年第2期。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特征知识产权影响促进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日益认识到,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的知识产权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各个企业和国家如果不能在知识产权上有所作为,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永远受制于人。

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全球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被各国视为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甚至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影响下,国外跨国公司也开始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1.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大势所趋。这种形势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和市场扩张的内在要求。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日益突显其资本属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过货币投资本身。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际贸易中大打知识产权牌,是各国占领国际贸易战略高地的新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形势下,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wto规则被全面实施和接受,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贸易地位,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自我保护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战略指导下,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并且知识产权贸易业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互影响

2.1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知识产权问题从原来仅仅是一个国家内所涉及到的财产权利,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不但渗透到国家贸易中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知识产权贸易。

2.2知识产权纠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产品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计,其价值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而经济全球化使技术保密难度加大,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不断受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极为普遍和严重,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国际贸易交易的安全和效益。据oeCD的一项调查报告称,世界贸易中约有2%即属于假冒、仿制品贸易,为此国际间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出现,标的额往往高达数百亿美元。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建立以协调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差异提供了大背景,从1883年的《巴黎公约》到1995年1月1日实行wto的tRipS,体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但从这些公约的效力而言,给国际贸易带来重大影响无疑是tRipS协定,以往各个公约往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他们所包含的成员有限,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有限,和wto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这些公约缺少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了“无牙的老虎”。最后,对于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的知识产权种类并没有对其公约的内容给予相应的补充,诸如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药物专利等,公约内容不能与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相适应。tRipS协议在其前言中明确提出,对知识产权实行充分、有效保护的目的在于“期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与阻力”简而言之,在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区,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数量的降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给了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智力成果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是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3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进行评估发现:发展中国家实施高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间品进口具有正向效应。当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发达国家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厂商将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降低或丧失其仿制产品的能力,这又使得出口商在进口国所拥有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该现象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东道国最为明显。从这方面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确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专利是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对象,因此我们从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世界GDp增长率以及世界贸易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三者的关系。见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三者体现出协同发展的规律,由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根植于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世界GDp的增长率,而知识产权的发展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形式和范围,而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受技术应用和条件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有滞后的现象,所以世界专利申请的增长率要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

结束语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

我国作为后发国家,从先进国家引进资本、技术和制度,尤其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并加以模仿、消化和吸收,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技术方面后发优势的表现。但这也有可能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制度的改革创新会被拖延下去,以致形成制度变革方面的后发劣势。在全球化、贸易摩擦、资本开放及汇率波动都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后发劣势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而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后发劣势,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

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迅猛,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1504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4.2%;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5288亿美元。但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和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竞争的加剧,技术壁垒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产品近几年不仅遭遇发达国家反倾销的诉讼,而且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成为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多,表明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外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关注我国企业可能对其构成的威胁。发达国家以其在相关领域内所拥有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和对技术研发路径的封锁,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设立陷阱,运用法律诉讼手段达到干预市场的目的,增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成本。后发国家无论从政府还是企业层面,都可能会因为技术引进所带来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而形成一种惰性,影响制度模仿、建立和改革的积极性。从频繁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已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被政府和企业所忽略,与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差距。

(一)缺乏对国内知识产权市场的保护制度。在知识产权竞争领域,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垄断性,控制产权就是控制市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就已有计划、有规模地申请专利,在华专利申请量以平均每年30%的幅度高速增长。到2006年底,国外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累积已达524368件,占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48.5%。其中,日本企业专利申请量最多,其次是美国、韩国。这些专利申请多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其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跨国公司手里。如,诺基亚、西门子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掌握了80%以上的通信专利技术。

(二)缺乏对滥用各类技术标准的防范制度。近年来,跨国公司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向我国企业发难已成为一种新动向,即出现所谓“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趋向。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原本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知识产权属于一种合法的垄断,任何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根据知识产权地域性原则,知识产权只在授予该项权利的国家有效,如果没有获得他国的知识产权,则不能控制该国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即使在该国取得了知识产权,该国的企业依然可通过自主开发相关技术来生产相关产品,不必仰仗他人的知识产权。就技术标准而言,它是对一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要达到的水平以及为达到这一水平而实施的技术。现代市场是由标准控制和垄断的市场,达不到技术标准的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在实践中,如果标准涉及的技术没有控制在个人手中,而是为大众公知公用,标准化将和人们预期的一样,成为推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不会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障碍。不过,当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技术标准涉及的技术被特定的主体以知识产权的方式合法控制时,情况则发生根本性变化。任何人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就触及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此时,使用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以昂贵的代价使用他人享有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技术,生产标准化产品,获得知识产权使用费后的残羹冷炙;要么因不甘心知识产权人的宰割而放弃市场。如,中国DVD企业在6C联盟(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公司组成,以后iBm也加盟,习惯仍称为6C联盟)收取15美元专利费后,生产一台机器的利润不过1美元。因为标准化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条件,不按标准就不可能被市场接受,而采用标准就必然使用他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需要取得许可、支付报酬。我国由于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上的缺陷,在防范国外滥用各类技术标准方面,缺乏有力的武器。

(三)缺乏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企业的保护制度。跨国公司与外国政府利用知识产权指责的我国企业,几乎都是成长性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其产品市场份额高、跟随主流技术但专利累积差,经不住国外跨国公司的围追堵截,常被他们分化瓦解并各个击破。面对国外向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诉求越来越趋于集团化、官民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缺乏理论准备和策略准备。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准备。

我国加入wto后,很多企业对保护知识产权有了新的认识,对侵权、盗版和假冒商标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所警惕。但对西方企业利用不同国家科学技术的差距,滥用法律上享有的独占权或垄断权,特别是对技术转让采取限制性贸易和设置知识产权陷阱缺乏应有的识别和防范,这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把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只有尽快制定符合国际规则,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取得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

(一)制定科学、系统、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使知识产权的确认、行使与保护有法可依,减少和弥补制度上的空白。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之初,基于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知识产权立法在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主要考虑知识产权国际标准,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忽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定垄断权的合理保护问题,在不少制度上甚至出现对国内的保护弱于对国外的保护,未体现公平竞争、平等保护的法律原则。如,微软公司windows98正版软件在美国、日本的售价均折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而在中国的售价竟高达1998元,显然损害了我国消费者利益。这种价格歧视现象尽管在当初对我国建立国际认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很明显,偏重保护外国企业的垄断收益,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特权。这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必然难以有效施行,法律的权威也会因此降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优势,以价格歧视、过高定价、搭售、拒绝许可等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对我国相关产业构成巨大冲击的行为,难以像西方国家一样进行有效规制,使我国有关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大危机。因此,应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等国际条约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现实的科技经济状况,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

(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评议和制定工作。

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是了解国际标准发展趋势,反映和合理保护我国产业利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地位和形象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积极参与wto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评议工作,必须很好地利用我国加入wt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获得的发言权,否则,发达国家就会利用技术优势和在标准领域里的经验优势来控制国际市场。但对此,我国许多部门和企业都没有兴趣,或者没有相应的人才。因此,制定标准需要有人才、资金和体制的保障。其次,要在评议的基础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应鼓励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要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并推荐为国际标准,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再次,对标准之争和由技术性措施造成的贸易摩擦,要积极利用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加以解决,努力避免和化解贸易冲突。但无论是参与评议别国标准,还是推荐本国的标准,都要以可靠的科学依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

(三)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

第一,建立信息资源检索机制。不要毫无价值地重复他人的创新过程,也不要花大量金钱去购买已是社会公有财富的技术,更不要花大量精力物力去申请已无保护价值可言的“专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或工艺设计的产生、引进、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保护的过程中,都必须用足够的精力去检索已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文献,了解目前该技术国内外的状况,熟悉目前该类产品生产制造者各自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特征和价格分析,确定只能通过购买才能得到的专利技术,明确自己占领市场的优势、主攻方向,并超前介入未来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领域,从而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和策略。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6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袁真富

[内容提要]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是指各国通过缔结、加入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而实现的知识产权法的趋同化。在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条约在保护范围、保护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而在wto框架下主权国家加入国际条约的自主性逐渐削弱,所以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对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甚至国民观念构成了挑战或冲突。因此,在知识产权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当注重国家利益的维护,反对保护标准的提高。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全球化、国际条约、国家利益

在各国的关系中,文明的进展可以认为是从武力到外交,从外交到法律的运动。[①]

——汉金(louishenkin):《各国如何行动》

一、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趋势

(一)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表现

20世纪末,“法律全球化”(globalizationoflaw)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②]笔者认为,法律全球化实质上是法律趋同化的一种形态,是各国通过缔结、加入国际条约而实现的法律趋同化。与法律趋同化的另一途径——法律移植不同,法律全球化表现为各国普遍的参与缔结、加入国际条约,使本国法律服从于国际规则和标准,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相互借鉴吸收,形成共识。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产权法似乎早已开始了全球化。尽管第一部专利法在1474年才诞生,第一部版权法在1709年才出世,第一部商标法在1803年才萌芽,但知识产权法的国际合作在19世纪就开始了。据统计,到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缔结之前,在版权领域签订的双边协定在欧洲已达30多个。[③]及至19世纪后期,寻求知识产权多边保护的努力开始尝试,并取得成功。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开创了通过多边国际条约协调各国知识产权法的先河,从此以后,多边国际条约不断涌现,日渐细密,如今已蔚然大观,全球性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已达到30个。这些条约涵盖了版权、专利、商标、原产地名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科学发现等广泛的领域。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推动下,以知识产权多边国际条约为指引,各国逐渐卷入了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历程。

(二)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动因

掐指算来,知识产权法历史只有短短几百年,却引导了法律全球化的潮流,其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法的客体(暂称为知识产品)具有内在的全球化特征。知识产品的无形性和可复制性,使得知识产品不能像有体物一样在空间上进行占有,从而排斥他人未经允许的利用。正是如此,各国才逐渐颁布知识产权法,以禁止非法使用他人的技术、作品、商标等知识产品。然而知识产品由于其无形性和可复制性,可以在全球传播,而各国知识产权法的地域性,使得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国外未经许可使用其知识产品的行为,仍然望尘莫及。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观察,由于本国的知识产品在国外得不到适当保护,国外市场就会受到损害,甚至丧失。为克服知识产权法的地域性与知识产品的全球传播性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双边安排到多边条约的过程,使公约成员基于一定的保护标准,相互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品的无形性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内在动因,而国家利益,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是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外在力量,而且是最具影响力的力量。

二、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

在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条约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调整内容和保护水平,是知识产权法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标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成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甚至对非成员也有指引和参照作用。所以国际条约的自我演进历程及其在各国的逐渐适用,就反映了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

(一)国际条约的自我演进

分析100多年来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历史,可以发现国际条约自我演进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修订已有的国际条约,如1886年缔结的《伯尔尼公约》已于1896年、1908年、1914年、1928年、1948年、1967年及1971年进行了七次修订;二是制定新的国际条约,比如1996年缔结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及录音制品条约》(wppt)。国际条约在不断修订和全新制定的过程中,为适应各国经济交往的需要,和因应科技学术的进步,在保护范围、保护水平和规范内容上,不断的取得进展。

1,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条约所涉及的范围由最初的发明、实用新型、商标、商号、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不断扩及到原产地名称、植物新品种、视听作品、印刷字体、科学发现、奥林匹克会徽、集成电路、商业秘密等。而1979年缔结的《避免对版权使用费收入重复征税多边公约》甚至涉及到了版权人的国际税收问题。

2,保护水平不断提高。100多年来,国际条约的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延长权利保护期限,比如专利保护期限在trips协议中被延长到20年。二、扩展权利保护内容,比如wct增加了版权人对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三、增加权利救济途径,比如trips协议要求对知识产权的行政决定应当提供司法审查。

3,规范内容不断拓展。国际条约开始注重于规范知识产权的实体内容,比如受保护的客体、权利范围、权利期限等,表现为《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不久又关注知识产权的程序内容,表现为《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甚至把触角伸进了知识产权实施程序,包括民事、行政、刑事程序以及临时措施和边境措施等,而在过去这一被视为国内立法问题。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内容也越来越细密,1996年缔结的wct和wppt规定了版权人禁止他人规避其保护版权的技术措施的权利,即为其适例。

(二)国际条约的各国适用

由于主权国家是否加入某一国际条约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利益衡量,来考虑是否加入某一国际条约。因此,尽管wipo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在各国的承认和生效,但其管理的国际条约在成员数目的增长上,总体上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一些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至今没有生效,比如1989年缔结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及至于今,也仅仅一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但是,随着wto介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严重削弱了主权国家加入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自主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加入wto这个经济联合国,就难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而一旦加入wto,就必须全部接受包括trips协议在内的一揽子协议[④]。所以t

rips协议虽在1994年才缔结,但目前已在wto的100多个成员中生效。而且在wto框架下,其成员还必须承担原本并没有加入的国际条约所确立的保护义务。比如前述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其生效本来是遥遥无期,但trips协议第35条却要求全体成员依照《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保护。尚未生效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却在wto的100多个成员得到了实际执行。从这个意义上,很多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被迫参与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的,因为不发达国家并不愿意加入某些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以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三、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忧虑

(一)对国家主权的限制

历史上,殖民国家对被占领地的法律移植(法律殖民)一直没有间断,印度、香港法律制度都是英国殖民的产物的延续,我国清末的变法图强也渗透着西方国家压力下的被迫与无奈。法律全球化,似乎又给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带来了输出其法律模式的机会。在国际条约的修改和制定中,发达国家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法律制度反映在国际条约中,而且由于其经济强权的压力,往往得以成功。如上所述,国际条约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规范内容不断拓展,其成员国的立法空间就相对压缩,特别是限制了不发达国家试图通过知识产权法去追求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努力。所以,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力量,与其说是在削弱国内法的效力和强制力,毋宁说是在通过另一种或更为基本的方式上对国家主权构成了挑战。”[⑤]

(二)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对发达国家而言,在全球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意义早就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本身,而转化成为一种经济竞争的手段,因此发达国家总是寻求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除了在wipo框架内继续争取知识产权的高水平保护外,发达国家在wto框架中把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勾连起来,迫使发展

化的法律理解为来自“不受任何国家控制的经济或政治势力”的“超国家的法律”,把法律全球化理解为“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立法过程”。(参见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的理论》,赵维田、田海英:《评“法律全球化”的呓语》,以上论文均载于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有的学者则针锋相对的指出,“法律全球化”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其立论依据在于把“法律全球化”描述为正发生的各国法律走向趋同化的过程。(参见车丕照:《法律全球化——是现实?还是幻想?》,李巍:《“法律全球化”是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以上论文均载于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笔者支持后一种观点。

[③]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8页。

[④]所谓一揽子协议,是指缔约各方就多个领域、多种议题展开谈判,并应同时全盘接受谈判达成的所有协议,不能只挑选接受其中的部分协议而拒绝接受其他协议。

[⑤]弗莱德·h·凯特:《主权与知识产权全球化》,冯玉军译,见.cn/lawfore/content.asp?programid=3&id=11,2002年11月3日检索。

[⑥]李雨峰:《版权扩张:一种合法性的反思》,《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⑦]周林、李明山主编:《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⑧]参见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电子知识产权》2002年第10期,第57-60页。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产业竞争力微笑曲线

知识产权是对特定的智力成果或商业标识的占有权、支配权和受益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这一法学术语已经渗透到经济、管理等若干领域。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核心,也是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和长久竞争力的基本内核。

产业竞争力理论概述

产业竞争力理论一般包括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来源及评价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竞争力理论也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不同的表述,如产业竞争力就是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金碚);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裴长洪);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浙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本文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产业经济活动中对市场的驾驭能力(静态)及对产业未来发展的促进能力(动态)。

(二)产业竞争力的来源

产业竞争力来源于优势,一般分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大类,伦蕊(2005)依照各学派的理论文献将其整理为九个方面,即禀赋优势、生产率、创新、竞争强度、市场需求、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组织效率和政府作用。禀赋优势能够在产业发展之初对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影响,但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性增强,使一国的禀赋优势很难能长久保持下去,还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生产率指标(生产率/工资率)一般表示的是制造过程中的生产加工能力的大小与工资报酬的综合反应,与禀赋优势类似,在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下,同样为可共享优势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产业面对的基本上是同一竞争强度和市场需求;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组织效率等体现的是产业组织的一种空间分布状态及其效率体现;政府作用主要体现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政策和制度是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制定的,虽为本国所创,但并不能阻止他国借鉴和模仿;创新论一般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两种创新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制度创新的成果是可以被借鉴和引用的,而技术创新一旦申请了法律保护,即在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可享有一定期限内的创新成果保护,即由于知识产权受到保护而形成知识产权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分属于可共享的优势和不可共享的优势两类。可共享的优势包括可通用、可模仿等不需要支付或支付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共同享有的优势。不可共享的优势是指要支付对等甚至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取的优势,由不可共享的优势构成的产业竞争力才能有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与对产业未来发展的促进能力。由上述分析,只有由于创新并取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产权优势才符合不可共享的优势的标准,这类优势构成产业竞争力的真正的来源。

知识产权在产业竞争力中的定位

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指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一)产业竞争力是一种选择性竞争力

一国在一个产业范围内,不可能也不必要使所有商品、劳务、技术都是竞争力最强的,而是选择能够发挥本国固有优势,并尽量在发展前景最优的方面来提高竞争力。本文着重分析产业发展是否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加剧和知识技术等对其的替代作用,使得产业竞争优势不再局限于土地、劳动以及自然资源等有形的物力要素,而是更多的依靠技术、商标、品牌等无形的知识资源。随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知识产权在产业竞争力的地位日益显著。譬如,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也多表现在硬件制造方面。国内部分企业至今未能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一些产业仍然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高增长,这不仅不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而且,作为行业中基础单元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知识产权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知识产权是产业长久竞争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代尤为重要。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后来加以修整成为“产业微笑曲线”的概念。如图1所示,“微笑曲线”左边(价值链上游)是研发,随着显示器、内存、cpu以及配套软件等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右边(价值链下游)是销售,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值逐渐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因而成为整个价值链中最不赚钱的部分。从曲线可以看出,由研发、技术所代表的知识因素和知识产权,在产业竞争力地位和作用比其他任何因素都要重要和关键。

(三)知识产权是较高层次的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成本优势会随着资源耗绝或新要素发现而逐渐丧失,甚至是技术优势也会随着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等途径而消长,惟有拥有知识产权这一得到法律保障的竞争优势才是产业保持较高层次竞争力的核心。微笑曲线涉及到产业竞争力的价值链分析和国际分工位次方法。微笑曲线将产业价值链分为三个阶段,即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售后服务。在研发和销售及售后服务阶段,附加值较高,而在生产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而且随着产业技术含量的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较高的附加值代表着较高的产业竞争力层次。从微笑曲线来看,较高层次的产业竞争力表现在研发阶段和销售及售后服务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以专利和品牌为支撑的,而专利和品牌都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由此看来,知识产权状况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层次高低。

应用知识产权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来源及表现层次上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占据了产业竞争力的制高点。正确、及时、合理应用知识产权应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建立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制度有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培植技术创新的资源。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已拥有了相对较高的知识产权优势。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应当保持合理的限度,应当站在利益平衡的基石上,协调保护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对优势和保留发展中国家合理的发展空间。

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产业联盟。知识产权战略产业联盟以实现产业内企业的共同利益为起点,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联盟内通过共同开发、交叉许可等手段实现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联盟共同支持的技术标准迅速扩张市场,继而使联盟内的标准上升为事实上的标准,增强并巩固产业整体竞争力。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不断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综合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迅速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保护和运用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8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迅猛,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1504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4.2%;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5288亿美元。但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和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竞争的加剧,技术壁垒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产品近几年不仅遭遇发达国家反倾销的诉讼,而且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成为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知识产权纠纷的增多,表明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外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关注我国企业可能对其构成的威胁。发达国家以其在相关领域内所拥有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和对技术研发路径的封锁,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设立陷阱,运用法律诉讼手段达到干预市场的目的,增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成本。后发国家无论从政府还是企业层面,都可能会因为技术引进所带来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而形成一种惰性,影响制度模仿、建立和改革的积极性。从频繁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已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被政府和企业所忽略,与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差距。

(一)缺乏对国内知识产权市场的保护制度。在知识产权竞争领域,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垄断性,控制产权就是控制市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就已有计划、有规模地申请专利,在华专利申请量以平均每年30%的幅度高速增长。到2006年底,国外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累积已达524368件,占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48.5%。其中,日本企业专利申请量最多,其次是美国、韩国。这些专利申请多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其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跨国公司手里。如,诺基亚、西门子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掌握了80%以上的通信专利技术。

(二)缺乏对滥用各类技术标准的防范制度。近年来,跨国公司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向我国企业发难已成为一种新动向,即出现所谓“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趋向。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原本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知识产权属于一种合法的垄断,任何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根据知识产权地域性原则,知识产权只在授予该项权利的国家有效,如果没有获得他国的知识产权,则不能控制该国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即使在该国取得了知识产权,该国的企业依然可通过自主开发相关技术来生产相关产品,不必仰仗他人的知识产权。就技术标准而言,它是对一个或几个生产技术设立的必须要达到的水平以及为达到这一水平而实施的技术。现代市场是由标准控制和垄断的市场,达不到技术标准的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在实践中,如果标准涉及的技术没有控制在个人手中,而是为大众公知公用,标准化将和人们预期的一样,成为推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不会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障碍。不过,当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技术标准涉及的技术被特定的主体以知识产权的方式合法控制时,情况则发生根本性变化。任何人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就触及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此时,使用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以昂贵的代价使用他人享有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技术,生产标准化产品,获得知识产权使用费后的残羹冷炙;要么因不甘心知识产权人的宰割而放弃市场。如,中国DVD企业在6C联盟(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公司组成,以后iBm也加盟,习惯仍称为6C联盟)收取15美元专利费后,生产一台机器的利润不过1美元。因为标准化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条件,不按标准就不可能被市场接受,而采用标准就必然使用他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需要取得许可、支付报酬。我国由于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上的缺陷,在防范国外滥用各类技术标准方面,缺乏有力的武器。

(三)缺乏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企业的保护制度。跨国公司与外国政府利用知识产权指责的我国企业,几乎都是成长性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其产品市场份额高、跟随主流技术但专利累积差,经不住国外跨国公司的围追堵截,常被他们分化瓦解并各个击破。面对国外向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诉求越来越趋于集团化、官民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缺乏理论准备和策略准备。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准备。

我国加入wto后,很多企业对保护知识产权有了新的认识,对侵权、盗版和假冒商标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所警惕。但对西方企业利用不同国家科学技术的差距,滥用法律上享有的独占权或垄断权,特别是对技术转让采取限制性贸易和设置知识产权陷阱缺乏应有的识别和防范,这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路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把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只有尽快制定符合国际规则,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取得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

(一)制定科学、系统、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使知识产权的确认、行使与保护有法可依,减少和弥补制度上的空白。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之初,基于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知识产权立法在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主要考虑知识产权国际标准,着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忽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定垄断权的合理保护问题,在不少制度上甚至出现对国内的保护弱于对国外的保护,未体现公平竞争、平等保护的法律原则。如,微软公司windows98正版软件在美国、日本的售价均折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而在中国的售价竟高达1998元,显然损害了我国消费者利益。这种价格歧视现象尽管在当初对我国建立国际认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很明显,偏重保护外国企业的垄断收益,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特权。这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协调,必然难以有效施行,法律的权威也会因此降低。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优势,以价格歧视、过高定价、搭售、拒绝许可等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对我国相关产业构成巨大冲击的行为,难以像西方国家一样进行有效规制,使我国有关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大危机。因此,应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等国际条约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现实的科技经济状况,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

(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评议和制定工作。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是了解国际标准发展趋势,反映和合理保护我国产业利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地位和形象的重要途径。首先,要积极参与wto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评议工作,必须很好地利用我国加入wt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获得的发言权,否则,发达国家就会利用技术优势和在标准领域里的经验优势来控制国际市场。但对此,我国许多部门和企业都没有兴趣,或者没有相应的人才。因此,制定标准需要有人才、资金和体制的保障。其次,要在评议的基础上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应鼓励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要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并推荐为国际标准,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再次,对标准之争和由技术性措施造成的贸易摩擦,要积极利用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加以解决,努力避免和化解贸易冲突。但无论是参与评议别国标准,还是推荐本国的标准,都要以可靠的科学依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

(三)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第一,建立信息资源检索机制。不要毫无价值地重复他人的创新过程,也不要花大量金钱去购买已是社会公有财富的技术,更不要花大量精力物力去申请已无保护价值可言的“专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或工艺设计的产生、引进、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保护的过程中,都必须用足够的精力去检索已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文献,了解目前该技术国内外的状况,熟悉目前该类产品生产制造者各自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特征和价格分析,确定只能通过购买才能得到的专利技术,明确自己占领市场的优势、主攻方向,并超前介入未来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领域,从而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和策略。

第二,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创新素质。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新技术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素质有明确规定,显示了对人才的重视,但还远不够。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及时、准确地处理专利侵权案件,已成为当前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受利益驱动和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认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屡屡发生,侵权案件呈明显上升势头。4月21日,在第16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在杭州了2015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当天公布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5年)》显示,2015年人民法院共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49238件,审结142077件,比2014年分别上升11.49%和11.76%。近年来,浙江省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呈飙升状态。根据浙江省高院民三庭负责人介绍,2015年浙江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6999件,审结15668件,分别比上年上升23.2%和14.7%。今年一季度,全省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收案4975件,同比上升60.48%;结案2730件,同比上升20.85%。

二、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类型多样化、新型化趋势。

根据浙江省高院负责人介绍,浙江省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不仅涉及著作权、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技术合同等传统领域,还扩展到网络著作权、网络域名、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反垄断、特许经营、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和确认不侵权等新领域,覆盖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与各种方式的市场竞争行为。数量增加的同时,大标的案件也在不断增多,2015年诉讼标的额超过1000万元的案件12件,超过500万元的案件61件,分别比上年上升50%和13%。

知识产权保护未来趋势篇10

《大学专利竞争指数》报告

6月,《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大学专利竞争指数》报告,将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确定为大学专利许可数量与专利申请数量之比,客观反映我国大学专利的竞争力情况。安徽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名列前茅。

10月19日

系列讨论会关注专利翻译问题

好的专利翻译,不仅能够明确地传达技术信息,准确的界定专利保护的范围,让专利申请顺利通过审查,更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中国知识产权》杂志邀请翻译专家支招“专利翻译那些事儿”,从发展前景到翻译实践,逐层揭开专利翻译的面纱,引起热烈反响。

6月至12月

“‘王老吉’知识产权问题讨论会”拉开《中国知识产权》杂志系列讨论会帷幕

在“王老吉”商标案尘埃落定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法官、律师等业内人士共同讨论由此事件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包括商业贿赂、合同的有效性、著作权、外观专利、知名商品装潢、商业秘密、虚假宣传、仲裁法程序等,受到广泛好评。

8月至12月

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职业状况调查

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为了使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进一步得到社会的清晰认知,《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于2012年8月至12月,发起“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职业状况调查”活动,总计收回书面调查问卷242份,专访近40位职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全面真实反映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生存与发展状况。该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

8月14日

系列讨论会第二弹:“电视节目模式”版权侵犯了谁?

经荷兰《theVoice》授权的《中国好声音》的“盲听”模式被国内众多栏目“山寨”。8月,《中国知识产权》杂志邀请业内人士解析“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保护。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大多数国家并未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但“电视节目模式”版权保护已成趋势。

10月18日

著作权法修改惹争议,《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聚焦“二次获酬权”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明确规定了“二次获酬权”,以进一步提升对作者与表演者权益的保护水平。此举让影视界利益划分的暗涌浮上台面,10月,《中国知识产权》邀请制片方、法官、原作作者、知名律师表达各自看法。“蛋糕不够不够大?”和“谁来埋单?”引发热议。

8月至12月

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华业务调查及推荐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与《中国日报》联合启动了“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华业务调查”项目,全面收集整理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实力规模、人员结构、经营特色、营销方式及涉华业务状况等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华业务实力推荐榜单”供读者参考。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