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应对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47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信息;应对措施

一、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

1.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计价。资产可以区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是指以本项目的货币额表示的资产,包括现金和可以迅速变换为现金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性资产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会因购买力下降而受到损失。如某企业因赊销一批商品而产生应收账款100,000元,9个月后收回这笔款项,如果这一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12%,则收回款项100,000元购买力价值仅为89,286元,损失了10,714元。通货膨胀对非货币性资产也会产生影响,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市价。通货膨胀对负债的影响与它对资产影响相反。如果企业拥有货币性负债,则企业在未来将以较便宜的现金支付其债务。

2.虚增经营成果,导致虚利实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取得的收入是按当时的货币购买力反映的,而与之配比的成本费用,却有很大部分反映的是过去物价较低时的货币购买力。这样高估收益,低估成本,势必导致利润虚增,计算出来的利润不能正确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按历史成本配比的存货成本、折旧费用不能在实物上补偿其实际损耗,从而使企业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自然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如企业于5年前购进一台设备,价值200万元,估计可使用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计提20万元,等到10年期满计提满200万元折旧额时,那时同样的设备可能因物价上涨而需500万元才能购买到。这样仅凭折旧是难以更新设备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势必萎缩。

3.使报表资料缺乏可比性,增大了报表使用者理解的困难。可比性原则不仅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而且要求同一企业的会计指标在前后各会计期间也要可比。但是在存在较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仍以历史成本原则和币值稳定假设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而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则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大大打折扣。如建造一幢相同的大楼,1986年的成本为300万元,而2006年则需1500万元,尽管两幢大楼的实际经济价值是一样的,但后者的账面价值却高出前者4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则很容易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4.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通货膨胀不仅对财务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影响到管理会计。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在币值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决策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根据投资回收期,会计报酬率等指标就可作出决策;如果采用贴现的分析方法,也只需用市场平均利率作为贴现率即可。但在物价上涨阶段,投资决策的非贴现方法显然不再可取,而贴面方法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增大了难度。同时,通货膨胀容易导致资金流向物价上涨较快的产品或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影响的应对措施

1.重编财务报表。重编财务报表,就是按报告日的购买力货币或现行重置成本等重新编制企业的财务报表,以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重编财务报表的方法有三:一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即采用政府公布的一般物价指数,将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项目进行调整、换算,使其按当前的一般购买力重新表述,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二是重置成本会计,即以现行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计价和损益取决的基础,从而脱离了历史成本,以现行价值而非历史成本计价。三是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重置成本会计结合起来。上述三种方法中,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最为可取。

2.采用可以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核算方法。一般认为,在物价上涨期间,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或不提折旧法,对资产定期重估价值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在以上几种方法中,只有对资产定期进行重估价值较为合理。因为在通货膨胀期间,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使当期成本与当期营业收入配比,可以避免虚增营业收益,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则以早期的低成本列示,与其当前成本相差更大。而加速折旧法,同样也是以歪曲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净值为代价来避免虚增营业收益,也不可取。定期对资产价值进行重估,按重估后的价值入账,资产重估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对固定资产则按重估后的价值计提折旧,这样既可以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能反映其现时价值,也可以使损益表比较正确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3.在报表或报表附注中揭示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财务报表的目的在于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通货膨胀降低了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也降低了其有用性。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揭示其影响,这些方式包括括号、附注或附表。如对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报表项目,例如短期投资、存货等,可以在反映其历史成本的同时,用括号注明其市价或当前重置成本,而毋需重编财务报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可以列明物价变动的情况及其带来的影响,如由于产品售价提高而导致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了多少,由于进货成本增加而使产品销售成本上升了多少,企业的利润增量中有多少是由于价格因素变化引起的。还可以用附表的方式来揭示通货膨胀的影响,即在用历史成本编制会计报表时,还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或重置成本会计编制补充报表。这样用补充性的揭示方法,可大大方便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而毋需付出多大的代价。

4.用贴现的方法进行投资决策。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非贴现的投资决策方法是不可取的,如会计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但在使用贴现方法时,也存在一个难点,那就是如何确定贴现率。因为对同一个项目而言,贴现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取舍。在物价基本稳定时,可以市场平均利率作为贴现率;而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可用市场平均利率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和作为贴现率,即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未来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外单位进行投资时,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不应低于市场平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如果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很难估计正确,则可采用内含报酬率指标来进行分析决策,以替代净现金流量与净现值指数这两个指标。

参考文献:

[1]林静.通货膨胀下的会计处理问题[J].财会研究,2009,(4):40―42.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2

一、通胀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困境

1、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

通货膨胀对企业最明显的影响是使企业资金占用量不断增加,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这是因为:(1)由于物价的上涨,是同等数量的存货占用更多的资金;(2)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涨价所受的损失,或想在囤积中获得利益,于是提前进货,超额储备,资金需要量增加势在难免;(3)在通货膨胀期间,资金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比较严重,应收账款的增加,也是引进资金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会计上如果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就会造成成本虚低,利润虚增,资金补偿不足,企业要想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追加资金。

2、资金供给持续性短缺

在通货膨胀时,企业的资金需求迅速膨胀,然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却受多方限制,以致于资金的供给量持续性短缺。这是因为:(1)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不得不抽紧银根,这必然减少货币资金的供给量;(2)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利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而且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购买外汇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收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信贷的来源;(3)物价快速上涨,这就增加了企业在资金市场上筹资的困难,(4)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这迫使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更加小心谨慎,对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往往拒绝贷款,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贷款的条件也更加苛刻了。

3.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

货币性资金包括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两部分。货币性负债是指由企业承担的支付定量货币的义务,这类负债主要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应付公司债等。货币性资金的数量不随物价变动而升降,但他们所实际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却直接的随物价的升降而上下波动。在物价上涨时,币值下降,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此时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丧失一部分购买力,而遭受可以按一般物价水准来计量的货币购买力损失。

4、实物性资金的相对升值

实物性资金主要指各种实物资产,如原材料、在产品、固定资产等。在物价变动时,实物性资产的货币额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都随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随物价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各种实物资金占用具有在货币计量上不断升值的特性。当然,由于物价上涨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影响,各种资产的升值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5、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通货膨胀是通过影响利息率来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一般来说,物价上涨,利息率也随之上涨。利息率一般有三部分构成,即纯利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补偿率。

实际报酬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如前所述,通货膨胀时资金的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会引起实际报酬率的上升。风险报酬率是由不能偿付的风险来决定的,通货膨胀时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所以,要求有更高的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补偿率是由通货膨胀的程度来决定的,通货膨胀越严重,这部分补偿率越高。这就是说,通货膨胀会使构成利息率的三个部分都升高。那么,利息率上涨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和措施

1、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资金筹集

(1)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通常,债券的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人都十分方便。为了对付通货膨占,顺利发展公司债券,西方许多企业发行了浮动利率债券,这种债券的利息率随物价变动而变动,使投资人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另外,在通货膨胀时,银行发放长期贷款,往往也用浮动利率,这也是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的一个新变化。

(2)利用股票集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在高速通货膨胀时,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必须增加股利的发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通股股票的吸引力,使企业的股票得以顺利发行。因此,在通货膨胀比较激烈的时候,企业股利的发放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3)改变了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的结构。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为负利息率。采用借款方式筹资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时,西方企业都改变了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了负债资金的比例。

2、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管理

在通货膨胀期间,无论是进行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都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进行证券投资,要避免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证券,而应投资于变动收益证券,普通股股票,浮动利率债券则属于比较好的投资对象。

3、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营运资金管理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3

本文首先对研究的主要背景及其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释,然后分析了我国建国之后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汇总,为解决近期的通货膨胀问题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近期通货膨胀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解决的根本途径,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经济影响

一、绪论

(一)研究的主要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主要背景。随着全球化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的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迅速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经济很快复苏,但由此产生了新的一轮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久的通货膨胀。到目前为止,物价虽然在逐步回归正常,但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并为完全消除。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石油价格逐步提升,使我国人民感受到了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压力。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将通货膨胀的问题治理好,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导致很多工人失业,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通货膨胀的复杂性、广泛性以及严重性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不及时控制此局面,对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严重影响。

从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先后共发生了五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我们来说,要分析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总结经验;对于目前通货膨胀的新特点,要积极的寻找治理的良策,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2.研究意义。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者的重要经济问题,很多学者已经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对各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对于近期发生的通货膨胀,究其深层原因,很难给出系统的分析和解释,这对如何正确的治理通货膨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见,对于通货膨胀这个老问题,重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理论上对它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从现实中考虑,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物价的上涨直接关系到民生的稳定,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自从通货膨胀爆发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也把稳定物价作为一项主要的宏观经济工作任务。因此,对于通货膨胀的产生根源进行解读,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项重要研究,这对我国采取合理的对策,科学的调控宏观经济,以取得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本文首先提出了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对其含义及特征等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几次重大通货膨胀,对历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治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目前所发生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之后对近期的通货膨胀形成的背景、特点,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根本途径及基本措施,力求做到综合治理和标本兼治。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回顾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

1.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就字面意思讲,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的以一定的幅度上涨。但是实际上它不存在统一的定义,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反映不同的经济问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同时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经济时期产生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是需要对当时的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是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服务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已经不是简单的被认为是一种定义,而是形成了一种理论,这里面囊括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文来看,通货膨胀是由供给量少于需求量而引发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问题,而这里面涉及许多复杂的非经济现象。真正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剖析,来真正的认识它。

2.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划分,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输入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此外,我国的经济学家还提出了转轨型和价格改革型等通货膨胀的新类型。下面对其中的几种类型做简要介绍。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或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这个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造成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具体的说,就是当时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闲置的机器设备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人们的需求量还是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已经无法增加,而造成了物品价格的上涨,产生了通货膨胀。诱发此类通货膨胀的原因可能是财政赤字,也可能是国内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详细的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自发性通货膨胀、诱发性通货膨胀、支持性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供给方的成本提高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同,又将其细分为工资推动、利润推动、进出口推动通货膨胀。最具代表性的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具体来讲,是因为工人工资上涨,导致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使物价整体上升,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要想控制此类通货膨胀的发生,就要合理的控制工人工资的增长速度,与生长率的增长成正比。

输入型通货膨胀又称入口通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现象。这种通货膨胀受开放经济影响很大,开放程度越大,则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我国现在所处的状况,就很容易发生此类通胀。此类通胀通常在以下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大:第一,当本国的经济发展对某进口原料依赖性很大时,如石油,当进口原料的价格大幅度增长时,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当一国的经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区的开放程度不同时,开放性较高的地区成本与物价会比较高,从而引起开放程度低地区的价格浮动;第三,输入型膨胀也可能来自需求方本身,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采取对外开放,需求量较大,从而引发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供求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又可细分为需求结构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小国型、落后经济的结构型通货膨胀。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需求结构转移型,它的总需求是一定的,但是其中一个部门的需求转移到了另一个部门,需求增加的部门由于原材料以及人力的增加导致商品的价格上调,而需求减少的部门不一定会将产品的价格下调,这样就造成了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而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是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不同,但为了追求统一的货币工资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的全面上升。

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是相对的,又称作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并没有完全通过公开的物价指数上涨表现出来,而公开型则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在公开通货膨胀中,物价水平直接、明显的上涨;相反地,抑制型通货膨胀的物价没有直接的上涨,而是表现在商品短缺,凭票证供应,黑市猖獗等现象。政府为了防止物价的上涨,则对商品价格和工资进行抑制,如果放松控制,商品价格和工资就会速度增长。

(二)历次通货膨胀的回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以下是对它们的回顾。

1.1980年的通货膨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党的工作重心刚刚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着重进行经济建设,由于没有经验,我国的经济面临比例严重失调的现实。1979年我国文件,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对棉花、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之后又有计划的提高了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的出厂价格,导致与此原材料相关的下游产品的成本的提高,高度膨胀的投资需求导致了财政赤字,主要通过货币融资解决财政赤字,从而引发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大幅度提高。

2.1985年的通货膨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固定资产的规模过大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员工的工资水平上升,但是与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不成正比,导致工厂生产成本增加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混乱的经济秩序,我国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涨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1987年至1989年的通货膨胀。为了治理上一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物价指数就在上一阶段通货膨胀的带动下,全面提升,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指数的最高值。相比较之前出现的两次通货膨胀,这次更加严重。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达到建国40年以来的最高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3%,实属罕见。人们开始疯狂的抢购商品,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保值,银行也出现了储蓄存款挤兑的风潮,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4.1993年至1995年的通货膨胀。1993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全国上下鼓足干劲,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社会需求又开始大幅度的扩张。房地产、开发区、集资、股票出现了“四热”,投资膨胀,物价上涨,经济局面变得比较混乱,新的一轮通货膨胀产生了。各种指标上涨幅度令人震惊,粮食价格同比增长56.3%,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1.1%。除了这种高幅度增长,还产生了四种“紧张”,包括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此外,货币的发行量和存量也大幅度增长,此次通货膨胀导致了我国经济局面的混乱。

5.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从2006年后半年开始,粮食、蔬菜及奶制品等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金融产品价格也不断升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居不下,从2007年开始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到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3.3%,2011年突破5.4%。同时,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也一路飙升,2011年3月份的上涨幅度达到10.5%,2007年至2010年这几年成为了物价上涨最快的几年。到2012年,我国的物价出现的下降的趋势,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物价上涨的压力。

(三)历次通货膨胀采取的治理对策

1.1980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为了尽快的治理这一次通货膨胀,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压缩基本经济建设的规模,控制物价水平。国家采取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合理的降低总需求。1980年12月,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由于当时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有限,所以此次通货膨胀主要依赖财政政策进行治理,国家的干预使得当时的物价得到了基本稳定,经济生活暂时恢复了有序状态,但是这种政策只是暂时的缓解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1985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通货膨胀爆发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制定了很多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来压缩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并加强对物价进行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也积极的采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控制,使用国家外汇增加商品的进口。1985年2月,国务院下达指令,严格控制消费基金和投资基金,防止其不断膨胀,还依法严厉打击紧缺生产资料的地下黑市交易及其他违法活动。这一次采取的措施与第一次有相似之处,只是在力度上更严厉,但是由于过于严厉,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国家也就随之放松了对制定的政策的执行,这就为下一次通货膨胀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1987年至1989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为了有效的治理这一次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治理整顿”的紧缩政策,一方面大幅度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严格控制银行的存款规模,抑制信贷规模的膨胀。1988年7月央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严格信贷资金管理的通知》,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幅度的压缩了信托公司的信贷规模,对其贷款的投向和资金的来源也实施严格控制。除此之外,严格的控制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补贴,以稳定物价。但是,严格的措施导致了经济秩序治理的混乱,给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困难,国民生产总值上下浮动较大,经济的增长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4.1993年至1995年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993年6月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采取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税收管理的控制,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速度,抑制信贷规模的扩张,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对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国家颁布相关法律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控制社会团体的购买能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稳定物价快速增长的态势。此次措施的行政手段明显减弱,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整体上来看,此次通货膨胀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为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通货膨胀爆发的压力。

5.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以往发生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类似,只是针对之前发生的通货膨胀,做了分析与总结,此次采取的措施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具体与完善。第一,央行采取了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适当的调整,继续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第二,对外汇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取消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制,加强外汇真实性的审查力度,不断的拓展外汇。第三,广泛减免各种税收,对农民实施补贴,调整税收结构,调节高低收入的平衡,以使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第四,实施价格干预政策,2008年1月,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确保产品的供给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历次通货膨胀治理对策的比较分析

1.经验和启示。1980年发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我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治理。对于历次通货膨胀,行政手段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是在1980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货膨胀爆发的原因也越来越复杂,仅仅采用国家行政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故国家开始采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利用各种手段对利率和货币的发行量及存量进行调节,加强中央银行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社会物价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结合,成为非常有效的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措施。对政策的逐步完善,使得治理通货膨胀一步步走向成功。

从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来看,通货膨胀的治理实际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好多体制都不完善,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理通货膨胀,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通过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通货膨胀也会得到有效的治理;而有效的遏制通货膨胀的势头,也对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中不断发展,逐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教训和不足。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足。如1988年通货膨胀爆发以后,我国立即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政策过于严厉,对它的力度拿捏不当,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生产力的进步。一些企业缺乏流动资金难以运转,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我国经济到达了改革开放后的最低水平。

另外,国家不能够很好的预见未来,采取的政策具有滞后性。1992年出现的经济的热潮,然而国家并没有立即采取措施,到了1993年才出台政策进行治理。由于政策的滞后,所以并没有立刻产生治理效果,物价还是在不断攀升,直到1996年通货膨胀的局面才得到基本的控制。由此,我们得到的教训是,面对通货膨胀,要及时的出台政策,迅速的治理,以降低通货膨胀的治理成本。

三、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原因

(一)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就先后发生了五次通货膨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国家迅速出台政策进行治理,经济逐步复苏,然而也由此引发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2009年之后,我国农产品、原材料价格,工人工资不断攀升,随之导致了物价的全面上升。

2.主要的特征。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明显缓慢,所以,近期的通货膨胀爆发之后,物价有上涨的趋势,但是上涨的空间有限,不会形成恶性循环。首先是因为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达到小康社会。其次,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权是国家掌控的,这样在通货膨胀爆发的时候,就能调节价格上涨的速度。

其次,之前发生的通货膨胀基本是由于国内需求过大拉动的,国内经济过热,供不应求,出现抢购的现象,最后导致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而2007年之后发生的通货膨胀更大的因素是贸易顺差的积累造成的国内货币发行量过大。我国的经济结构尚不平衡,对外出口额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了国内流行性过剩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物价上涨的周期延长。

另外,我国三大价格指数的结构和涨幅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例如,2007年我国的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8%,而生产者物价指数和Rpi分别同比增长3.1%和4.4%,而在生产价格中,初级价格和中间产品的价格涨幅又高于最终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高于消费资料的价格,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烟酒食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用品及个人用品等出现了上涨,而交通通信、娱乐文化、衣着等则持续下降。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原因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为通货膨胀的治理提供依据。

1.需求拉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过分的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特别是2008年之后,房地产行业进入到投资的热潮中,平均增速达到25.6%,到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速达到30.1%。过度的投资导致了经济的过热,使物价水平的上涨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生产资料的价格也随之增长,使通货膨胀全面爆发。另外一个原因是收入的不均匀分配。农民的收入过低,城镇居民的收入过高,造成贫富差距,收入的不协调使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缺失,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影响。收入高的群体对奢侈品市场的追求更加加剧实体经济中的矛盾。

2.成本推动因素。2010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地震、洪水、干旱等造成了农产品歉收,从而使其价格上涨;此外,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使农产品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引发了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的上涨。

我国对原材料的价格调节实施国家掌控,然而体系不健全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从而引发物价水平的上涨。目前,水、电、天然气的价格仍在不断上涨,推动物价的上升趋势。

此外,工人工资增长,而劳动力水平的增长与工资的增长不同步,导致成本升高,从而推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之后,工人又要求工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工资物价“螺旋”,进一步促进物价水平的上升。

3.货币增加因素。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信贷投放不断的扩张,货币的发行量迅猛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成本的推动及需求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迅速增大。而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因而,通货膨胀带来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看来只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而其深层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来治理通货膨胀。

四、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建议

(一)近期通货膨胀治理的根本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应从结构上进行根本解决,这就依靠我国的经济发展制度了。

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平衡三大产业的发展,努力发展第一、第三产业,打破第二产业过热的局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支持,保证农产品能够持续的供应。另外,要利用发达的科技发展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特别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要加快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劳动者的工资与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够同步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还不够发达,人员素质还不够高,不能通过科技来提高效率。这样就会产生工资物价“螺旋”,故要采取科技兴国的战略措施。

其次,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要调整需求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统筹规划,缩小城乡差距;第三,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再次,要全面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要打破电信、铁路、邮政、电力等行业的垄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者工资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加大中级收入者的比重,提高收入水平,减少高级收入者的比重,从而提高大多数居民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二)近期通货膨胀治理的基本措施

1.优化需求结构。国家要正确的引导居民,逐步扩大消费需求。当然扩大消费者需求并不是盲目的扩大投资,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扩大消费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断的优化消费结构,安排合理的消费方式。在巩固传统消费的同时,也要引导居民进行旅游、健身等高层次的消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让居民进行放心的消费。当然,扩大消费的前提是保证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2.提高调控水平。国家要提高对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及时处理通货膨胀,保证社会安定和谐。政府的调控范围要得当,力度要适中,在进行干预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使宏观调控与市场主体相互配合,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治理和长期防治。

3.保障有效供给。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保证农产品能够持续的供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高科技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抑制一切炒作行为,规范房屋出售的市场管理,完善房地产中的各种审批制度,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发生概率。

五、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货膨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也该越来越小。当然,我们不能轻视通货膨胀,因为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理它,将会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稳定的市场秩序,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从历次通货膨胀中总结经验,采取合理的措施,更好的治理它,防治它,为日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宏宇.探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下旬),2011.

[2]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

[3]贺培培.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

[4]李明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严倩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研究[J].新财经,2011.

[6]彭红.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

[7]任耀.我国当前高通胀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

[8]余子嘉.我国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浅析[J].中国市场,2011.

[9]李姝佳.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1.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4

关键词:欲望;理性人假设;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3-0107-05

ResearchontheHardcoreintheFormationofinflation

wanGFu-min

(SchoolofContinuingeducation,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abstract:inflationisoneirresolvableproblemtoacountry’seconomicgrowth.eachgovernmentmighttryeverymeansormeasurestofightagainstitwheneveritoccurs,buttheresultisalwaysunfruitfulordissatisfactoryandthusforcesustofurtherponderoverthecauseformationandrelevantcountermeasure.throughresearch,wefoundthatapartfrommanyreasonsdealtwithbymoderneconomicconcerningtheinflation,thereseemsonealwaysneglectedandnevermentioned—humandesire.Desireisnotonlyareasonofinflationbutalsoanimportantonewhichshouldbetakenintoseriousconsideration.owingtothespecificfeaturesofdesire,theinflationcausedbydesirehasitowndistinction,andaccordingly,thecorrespondingmeasuresshouldbedifferentfromthosewhicharetakentomanageinflationscausedbyotherreasons,basedontheaboveunderstanding.

Keywords:humandesire;assumptionofreasonableperson;inflation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通货膨胀问题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可避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史,通货膨胀总是和经济的增长相伴生,虽然有的时候表现得温和一些。就我国的经济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也一直在上升,只不过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快,但始终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价格上升的趋势依然不可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2月15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指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4%左右,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对未来的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2012年一月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总理在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2012年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每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我们都会看到,一国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正如总理在2011年3月份召开的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就像关在笼中的老虎一样,一旦放出来,就很难关回去。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剖析形成通货膨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理性人假设:欲望及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5

摘要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研究通货膨胀的理论也由来已久。研究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本文从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出发,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应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及对策

一、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当一国的经济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国内投资热情高涨,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处在上升阶段,容易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结构变动型。这是由于一个经济体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商品物价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结构变动型。货币供给型。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货币供给型。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根据我国目前各项指标显示物价在普遍上涨,有通货膨胀的趋势,逼着认为,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造成经济过热。投资、消费、出口时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中国当然也位列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的数量要和受到了影响,而政府为了保持8%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的消费。我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使国内的投资市场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近年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的实施也都扩大了国内市场,拉动了国内需求。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投资环境良好,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市场。以上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但同时,这些措施也是造成经济过热、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国际市场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国内市场物价上涨。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上涨幅度较大。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国内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这样导致商品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4.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游资来华投资,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由于我国近年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上普遍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较小范围的升值的影响下,导致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产生了误差,他们以为人民币会大幅度的升值,这一点加大了他们来华投资的信心。大量国际游资涌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同样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造成需求过剩,供不应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三、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解决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热情,缓解经济需求的高涨。

2.增加自身供给,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货膨胀。首先、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石油等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措施,加快建立节能型的经济结构来应对油价等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其次、石油、天然气市场民营资本准入。我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较为严重的市场限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这就人为降低了供给。

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让市场寻求合理的利率水平。把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回流到银行体系之中,降低过剩的流动性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冲击。适当的提高利率,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的创造,而且利率的提高将造成投资成本的加大,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减低需求。此外,利率的提高会使居民减少消费,将货币存人银行为获得高利率,此途径也可以减少需求。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4.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物价水平。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的原因来平抑物价。首先、人民币升值会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调整我国一直以来的顺差状态,减少外汇储备,平抑物价。其次、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对国内市场物价祈祷平抑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它的阻碍。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反应机制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及调控这一常见的经济现象,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必须居安思危,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影响,力图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少一份阻碍,多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10.

[2]王曼舒.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加拿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06-05

一、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背景

1991年2月,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银行就继续下一个五年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达成协议:“货币政策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为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个稳定的、低通胀的环境来维持人们对货币价值的信心。”在此之前的10年内,加拿大的货币政策既没有中介目标也没有实现长期目标的具体途径。从1975年到1982年充当名义锚的狭义货币总量(ml)目标早已被放弃,因为该货币总量越来越不可靠。

此目标制实行有两个方面的背景:(1)基本面的通货紧缩压力己经比较明显,年度Cpi己由1989年初的5.5%降为4.2%,加拿大经济增长势头放缓,而且,在1990年形成了一次衰退。(2)在此前的20年里,快速增长的外债、政治不确定性及可信度问题己使加拿大长期利率中蕴涵了大量的风险溢价。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加拿大银行的结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对加拿大银行的职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该国的中央银行更加积极的思考如何运作以实现这些目标(thiessen,1998)。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中央银行进行广泛的分析和预测,采取透明的操作,并对自身的行动负责。为此,加拿大银行改善了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采纳更广泛的观点,并重新配置资源。

(一)责任追究制与透明度

明确的责任追究制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关键,因此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的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都是透明的。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因为从货币政策实施到影响通胀存在时滞,不断的监测政策承诺是否兑现是很困难的,所以应当有明确的责任追究制。但对于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制,这两种目标制可以较容易的实现不间断的目标监测,而且,责任追究制可以使货币政策免受外部政治压力的影响。加拿大银行半年一次发表对通货膨胀的状况、每季度都更新货币政策报告,并且审议通货膨胀业绩和货币政策措施。所有的报告都是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向政府部门提,除了印刷出版,还在中央银行的网站上公布。加拿大银行的报告详细说明近期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了这些形势对于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解释了最近货币政策行动的动机,其中许多报告讨论未来一年内的点估计及未来12年的通货膨胀前景。为了增加透明度,加拿大银行的政策行动会立即通过新闻会予以公布,说明政策态势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内部决策过程与货币政策委员会

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决策程序有助于形成一个正确的判断。尽管这不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提条件,但在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己经被重塑,准许非专业的中央银行家以全职或兼职的身份直接参与货币政策决策。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是政策制定当局或委员会,而不是与高级官员协商后的行长决策。

中央银行的正式货币政策委员会通常通过投票来决定货币政策。大多数设立委员会的中央银行己经使用了正式的投票程序。委员会在中央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己得到正式承认,委员通常并不需要服从委员会主席(行长)。加拿大银行却重视决策上的共识,采用征求意见的决策万式,反映了在委员会成员之间建立团队环境的愿望。委员会成员都是直接向行长负责的全职官员。

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由央行监管委员会(由行长、常务副行长及由央行董事会任命的四位副行长组成)掌控。监管委员会货币政策经协商一致而达成,它采取的议程是:在预定的八种出现时,宣布采取新的货币政策措施,随后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货币政策报告出版物。任一货币政策会议都没有投票记录、转录或会议记录。它经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理由是不披露的做法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在货币政策操作的时间上,加拿大是实行相机抉择的方法。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设定

加拿大银行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如中央银行可信度、一国抵御冲击的能力和数据充分程度等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具体包含以下指标:目标宣布决定权、目标的时间跨度、价格指数的选取、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点目标与区间目标。

(一)目标宣布决定权

(Debelle,1994)认为中央银行(取决于它的独立程度)往往会选择一个在政府看来是过高的目标,因此代表社会偏好的政府应该为中央银行制定目标。但是,政府的视野是短期的,因此政府可能会偏爱高于长期最优通货膨胀率的目标。政府和中央银行联合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制,或中央银行积极与政府和社会讨论通货膨胀的后果,都能够解决这万面的矛盾。尽管有关法律赋予加拿大银行掌握国家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在1967年以前,如果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对此存在根本分歧,那么谁的政策居于主导地位则不甚明朗。1967年对《加拿大银行法》的修订规定了政府超越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这样一来,财政部长必须书面说明反对的原因、银行应采取的新措施及其实施的时间。此项修订被认为仅在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之间发生根本性分歧时d会适用,而且一旦适用,行长将马上离任。同时,此项修订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民选政府决策权与央行经营独立性之间求得平衡。事实上,财政部长至今并未采取任何此类行动。

(二)目标的时间跨度

当通货膨胀作为长期努力控制的目标时,实施政策的时间长度通常既反映了政策传导的时滞,也反映出相关机构避免货币政策工具和产出过度变化的愿望。目标时间确定了中央银行致力于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间范围不确定,而且是多年目标,定期审议。

(三)价格指数的选取

选取合适的价格指数,需要在可信度和可控性两万面进行权衡和取舍。其他所有的价格指数都无法取代消费价格指数。因为Cpi是最好的,被更新最快的价格指数,是经济预测的核心,公众最容易理解,而且不容易受中央银行操纵。加拿大统计部制定的一种价格波动度量方法,通过比较两个时点上的一个典型商品与服务"购物篮子"的零售商品价格相同而得到。但Cpi通常包含央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行政价格、贸易条件、间接税)和利息,因此,政策紧缩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虚假上升。加拿大的核心Cpi剔除了8种价格最易变的成分(即水果、蔬菜、汽油、石油、天然气、抵押贷款利息、城市间交通运输和烟草产品)――占Cpi篮子的16%,同时也排除了间接税对其余成分变化的影响。

加拿大的第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定为核心消费价格通货膨胀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价格以及间接税)年度增长3%,而且需在1992年12月前实现。这项目标后改为1994年中达到2.5%,1995年底前达到2%。这些目标有加减一个百分点的区间。随后加拿大公开宣布将1%―3%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推延至2000年末。政府和中央银行计划在2001年底前制定与价格稳定相一致的适当的长期目标,将当局实现和保持物价稳定的长期承诺变为具体行动。

(四)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选择似乎取决于目标价格指数向上偏差的程度以及经济刚性的程度。关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最优长期通货膨胀目标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论。akerlof等人(1996)建议实行3%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因是,在测算消费物价通货膨胀率时有显著正向偏差,并且工资存在明显的向下刚性。这一目标也说明,允许实际利率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为负数是重要的②。如果通货膨胀率度量偏差较小并且工资是弹性的,较低的长期通货膨胀率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人们一致认为,零通货膨胀目标是过低的。因此,加拿大银行设定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在1%―3%。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角度看,中长期为此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水准是有利的,但是当通货膨胀率己经很高时,短期内要使通胀率急剧下降并不合适。目前,加拿大银行倾向于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逐年向下调整。

在规定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的同时,例外条款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是可以容忍的。这个条款的选择和设计反映了各国对灵活性和可信性的权衡和取舍。加拿大是少数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捉拿归案包含了例外条款,以增加框架的灵活性。加拿大银行规定:当短暂的价格冲击影响通货膨胀超过0.5个百分点后准许在两年内回归目标区间。在极个别情况下修订整个目标(主要石油价格冲击,自然灾害),在情况不完全明朗时使用例外条款会损害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可信性和可靠性。迄今为止,加拿大银行还没有启动例外条款。

(五)点目标与区间目标

相对于目标点来说,目标区间可以给中央银行更大的灵活性,在考虑其他目标的情况"「做出相机抉择。在采用目标区间的前提下,不太可能发生明显偏离目标的情况。既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点,区间目标的宽度预先表明中央银行可以容忍通货膨胀在中间点上下波动的幅度。但灵活性的大小取决于宣布的目标区间的宽度与点目标下可接受的偏离程度的关系。区间越大,通货膨胀预期的焦点和中央银行的目标承诺就越模糊。加拿大银行把2个百分点以内的目标区间看作是一个较大的点,而不是一个目标区间,即这不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通胀都可以维持的e间(Debelle和Stevens,1997)。一些国家调整了目标区间宽度。为了明确的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加拿大银行制走了两个百分点以内的窄幅区间目标。

在最初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时,加拿大银行准许上下浮动1%,目标区定位为1―3%,目标制为9%。但加拿大银行从未努力追求这样一个精确值,因为。区间值使通货膨胀目标更富有弹性,以应付供给冲击。例如,在1991年12月,3―4%(不包括货物和服务税),1992年12月:2―4%,1994年6月:1.5―3.5%,1995年12月以来:1―3%。

四、通货膨胀预测以及政策实施

加拿大银行主动的更加全面m解释了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以及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展望。还说明了如何判断实现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操作实现那些操作。

(一)通货膨胀预测

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采取的指标包括总需求和供给变量、货币总量、利率和汇率、通货膨胀、价格和各种预测。由私人机构甚至中央银行进行m通货膨胀目标制预期调查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有用的。加拿大银行运用私人部门进行定性调查。根据通货膨胀进行指数化调整的政府债券收益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price,1997)。指数化和非指教化债券利差的变化己经被加拿大银行用来衡量政策变化和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风险升水的其他发展。同时,加拿大银行还运用了大型动态模型来进行预测。因为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良好拟合估计出的参数对政策模拟作用不大,这些模型经标准化处理后才可提供理论上似乎可行的模拟结果。

(二)通货膨胀制的政策实施

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当局直接的行动对象主要是短期利率,包括中央银行贴现率以及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callrate)。货币当局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政府债券的发行、最低贷款利率的限制等措施,都是为了使短期利率达到适宜的水平。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把短期的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这个操作目标可定义为能最好的反映当局意图的货币市场指标。加拿大银行把隔夜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说明它己经选择广泛的吸收银行储备需求和清算余额需求带来的波动。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经由隔夜利率机制传导至经济体,最终影响总支出与通货膨胀。隔夜利率是指货币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借贷一日期限的资金的利率。加拿大银行根据每日支付结算系统设计了一种能影响隔夜利率的框架。采取货币政策措施时,加拿大银行首先公布目标隔夜利率,随后根据该目标利率再设定一个操作范围,即围绕目标利率设定一个利率上限和下限。在支付结算日终了时,有赤字余额的机构被准许按照操作范围的上限利率(加拿大银行利率)向加拿大银行借款,有盈余的机构能够按照操作范围的下限利率从加拿大银行获得利息。盈余机构知道他们能得到与操作范围下限利率相同的利率,所以,他们也不愿意以低于下限利率的价格出借盈余资金。结果,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框架能够促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按照操作范围之内的利率对隔夜利率货币市场进行清算,而不需要央行直接参与市场的活动。日益广泛地将短期利率用作操作目标是远离货币存量目标太趋势的一部分,这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所固有的。

对于开放经济体的加拿大中央银行使用利率和汇率的平均值作为操作目标或以此作为传递政策意图信号的途径。使用货币状况指数mCi(monetaryConditionindex),是因为在经济开放体中很难预料政策调整是通过汇率还是利率影响总需求和通货膨胀。(Freednlan,1996)指出,在开放经济中,若将汇率因素纳入通货膨胀目标体系,货币当局可以运用mCl。在确走了利率与汇率之间的恰当的权重后,如果汇率贬值是短期,通货膨胀目标应当只关注国内价格如非贸易商品价格、工资等,货币政策不用做出反应;但如果汇率的贬值是长期的或者是结构性的,货币当局就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来进行对冲性操作。加拿大开创性地进行了mCi的实践。对mCi进行持续测量反映了不同时点,货币基本状况是宽松的(mCl指下降)还是紧缩的(mCi指上升)的状况。加拿大银行通过mCi的测量可以了解到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mCi权重的确定是通过6―8个季度期间,实际利率与实际汇率变动对实际总需求的影响来进行测定的。

mCi=we(实际汇率指数/基期实际汇率指数―1)(100)+wr(实际利率―基期实际利率)

mCi中,we、wr分别反映了短期利率、汇率变动对产出的相对影响程度,mCi的绝对水平没有单独的含义。在对mCi的权重进行估计时,加拿大银行曾使用VaR模型及一些简化模型。虽说不同模型得出的wr与we值不完全相同,但大致相似。利率的权重约为1,汇率的权重约为1/3,这表明了短期利率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比汇率要大。

mCi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短期目标,在通货膨胀预测的不同期间,对mCi的走向进行持续的监测,从而使其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当实际与预期的mCi值出现较大偏差时,货币当局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变动来加以矫正。

加拿大mCi的计算是以1987年为基期的,计算公式为:

mCi=(cp90-7.9)+(100/3)×[in(c6)-in(91.33)]其中,cp90为加拿大90天商业票据利率;91.33代表1987年1月六国的平均汇率;c6为相对于六国货币计算得出的加拿大元指数。六国货币汇率指数是加拿大元相对于外国主要货币价值的加权平均指数,权重是由近三年加拿大对六个不同国家商品贸易量(见表1)。这个指数以1992年为基期,即c6在1992年等于100。因此:

注:国家的英文表示指数,/代表除,加拿大银行把1.046294解释为一个调整常数;1999年之前使用的是欧盟单个国家货币。加拿大是开放型国家,使用的是浮动汇率制。加拿大元对外价值的变动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加拿大银行在改变其盯住的隔夜利率时必须考虑到汇率因素。利率与汇率水平共同决走了货币状况,mCi的构建可以使经济平稳运行,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

(三)加拿大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后果

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有15年的时间,目前看来这个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加拿大的通货膨胀问题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后得到了有效控制(见图1),在1991年实行目标制后,通货膨胀水平一直保持下降水平,基本上稳定在2%的目标区,只是在2000年通胀率稍有上升,以后各年的通货膨胀水平都低于预先设定的目标水平,准许通货膨胀下降,使目标区域与下降的通货膨胀率一致。到了1998年,加拿大的通胀率已经由1991的6%下降到1998年的-0.45。而且1998―2004年,通胀率维持在1―3%。2005年3月份加拿大统计局统计报告:加拿大年通货膨胀率保持在0.7%,为2001年后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与经济学家的预测是一致的,通胀率似己达到最低点,比央行预测的1%到3%的目标范围还要低得多。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率趋于稳定,波动性大大降低,价格不确定性的降低稳定了公众对经济的预期,带来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通货膨胀目标一致性增强了公众对加拿大银行实现通胀目标决心和能力的信心。加拿大在1991年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时并未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巨大的和立即的影响。实际上,1992年以来通货膨胀率趋低可能是通货膨胀预期走低的主要推动因素(thiessen,1998)。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可能有助于使公众和市场相信加拿大银行会继续实现将通货膨胀保持在已实现的低水平的承诺。近年来,加拿大银行己经看出,目标区间的中点2%正在成为目前通货膨胀预期以及企业长期计划的一个重要的锚。

五、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启示

加拿大银行在执行通货膨胀目标时,主要是协调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关系,虽然目标是物价稳定,但追求的是更好的经济增长。加拿大银行在增强透明度、可信度的同时,努力减少公众、金融市场对各种冲击的不确定性反应。

通过对加拿大银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运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更具有弹性,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加拿大较低的且稳定通货膨胀水平的实现。

二是加拿大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进一步增强了透明度和与公众的交流。

三是将Cpi作为基本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变量,但同时,将扣除能源、食品价格以及间接税后的核心Cpi用于测量通货膨胀的走势。

四是将mCi作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中的短期操作目标。

五是加拿大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赢得了公众的信任,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为了减少商业周期的波动。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2]akerlof,Georgea.,williamt.Dickens,andGeorgeL.perry.1996,“themacroeconomicsofLowinflation.“Brookingspaperoneconomicsacitivity:l,Brook-ingsinstitution.

[3]BankofCanada,“thetransmissionofmonetarypol-icyinCanada”,bankofcanada.ca/en,2005.

[4]Debelle,G.1997Jnflationtargetinginpractice[m].

imFworkingpaper97/35.

[5]Svensson,1997,“t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imple-mentingandmonitoringinflationtargeting,”europeaneco-nomicReview,Vol41(June),pp.1111-1146.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政策协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2)02-0065-03

通货膨胀早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就已经出现过,但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到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纸币发行规模的扩大,通货膨胀才成为令人关心的经济现象。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通货膨胀还只是个别国家和个别时期内发生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间歇性。它一般是在战争和革命等紧急情况下,由于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的。

世界大战爆发后,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使可兑现的银行券变成了不兑现的银行券即纸币,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泛滥打开了闸门。二战以来,通货膨胀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上世纪以来,通货膨胀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先是通货膨胀与就业交互替代的过程;然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与低成长并存的滞胀,随之又有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高成长的结合。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仅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此,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西方经济理论学派及实践

(一)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其有效需求原理基础上。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扩大的需求是推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需求的扩大既可能是货币增长率提高所引起,也可能在货币供应不变时发生。这就是说,货币增长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一切引起有效需求扩大的因素都是通货膨胀的致因,如政府支出的扩大或者减免税收造成的公众支出扩大。通货膨胀既可能是货币性的,也可能是非货币性的。货币增长率提高,引起需求扩大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在充分就业之前,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的有效需求扩大,一部分被就业的增加所吸收,另一部分则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被称为“半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后,有效需求的扩大才全部反映到物价上涨上,导致“真正的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凯恩斯认为应控制总需求。即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根据所谓的“相机抉择”经济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税收,减少公共工程支出和福利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战后20多年来,西方经济前所来有的成功,部分地归因子大多数国家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70年代以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商业波动不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经济学内部和公众中原来对凯恩斯主义的许多右翼恬凝,最终被繁荣的现实所消除和抵消了。在美国。主流宏观经济学在60年代的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期间,更是甚嚣尘上,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公开的拥护和最大胆的运用。否则,国会永远也不会通过1964年引起赤字增长的大减税法案。该法案并不是为了阻止或扭转衰退的出现,而是为了保持正在蒸蒸日上的经济复苏。

(二)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供给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7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顾此失彼。供给学派就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思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其基本的理论主张就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需求增大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增长,很可能只是单纯增加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储蓄率下降。这又必然引起利息率上升。影响投资的增长和设备更新。造成技术变革的延缓。只要需求的扩大超过实际生产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必然出现停滞或下降,从而造成滞胀的局面。

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来加以论证,而且提出的减税政策相当全面和具体。由于里根的大力提倡,美国政府在几乎整个80年代的财政政策中,一直在采取一种激进而危险的预算方针。美国政府这次采取的激进性预算政策在时间跨度上持久漫长,这种情形在欧洲和日本的保守政府中都没有出现过。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前身,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最为彻底和尖锐。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萨伊定律和自然率基础上。他们认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的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差距,政府不可能运用此种差距来促成生产者需求幻觉以减少失业,附加预期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用理性预期的理论捍卫了古典学派的垂直总供给曲线,显示失业和通货膨胀间不存在交替关系。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是促进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政策主张上,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要尽量避免造成公众的预期误差,所以他赞成弗里德曼的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规则的选择应根据对周期根源和动态的认识。

在里根经济学、撤切尔主义及西德自由主义经济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信念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四)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其政策主张的基调,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为主要政策内容。该派的核心人物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派认为,货币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私人部门具有内在稳定性;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增长的起伏不定,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因此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实际经济,而长期货币中性;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原因在于政策支出的快速增长,充分就业政策及错误货币政策的实施,主张货币供应量应以稳定或不变的比率增长以稳定价格水平,中央银行要充分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失业。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微调和其他激进的财政政策。由于货币主义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就是使货币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并反对物价和工资管制。

货币主义对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具有很大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每年两次制订货币总量增长目标。1979年,联邦储备银行更认真地实行了货币主义政策;而且声称,它将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直至通货膨胀得到完全的控制,哪怕这种做法会产生商

业波动和失业率增加的副作用。然而,从1982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变成了一个很讲实用主义的微调机构。目前,货币主义对西德、英国和日本的政府与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对通货膨胀及治理措施的判断,依赖于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基本判断。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内在稳定机制尚未恢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流动性过剩使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

(一)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复苏。由于这些政策性的外生因素并没有转换成持续的、自主增长的内生因素。当财政刺激政策到期时,因财政支持力度减弱。不仅经济重返困境,而且还增添了债务危机等新的阻碍因素。当前国际经济运行条件尚未改善,有的甚至趋向恶化。复苏前景难以预料。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但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变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投资与出口的拉动作用,在理论上强调生产决定消费。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带来我国经济结构内部与外部的失衡。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扩快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部失衡状况,实现了经济的强势回升。但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确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变。

(三)消费不足状况有所改善,但扩大内需的持续性不足

以居民消费率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球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5%-60%,低收入国家一般高于65%。2009年,我国消费率为3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实施了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但是,其中有些政策措施是在危机情况下的应急之举。不具有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措施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然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

(四)流动性过剩,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流动性过剩在于一是危机管理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膨胀。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货币信贷总量大幅度增长。二是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下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后。2009年年底国际经济实现复苏,海外市场需求得到部分恢复推动我国出口的回暖,贸易顺差的增加,也使外汇占款增加。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通胀的隐患。主要体现为近期相关资产和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胀预期逐步强化。受居住、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费用显著上升,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全面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一)短期政策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优化需求

在加强宏观调控政策预案研究的同时,发挥货币政策的主导作用,提高央行的调控效率,财政政策予以适当配合。

1.以货币政策为主,控制资产价格膨胀,管理通胀预期。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紧缩”措施,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而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要加快货币供给制度改革。财政政策要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的合理化和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

2.加快发展、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政策,开辟多元的流动性释放渠道。一是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改革。完善立法监管和投资教育,有序引导境内外资本价值投资。二是改善外汇储备留存结构,发展战略资源储备;三是建立财政投资型储备基金(如香港的外汇基金),发展经营型财政理念,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源储备,必要时可作为干预市场的经济杆杠,以维护内部市场稳定,增强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赤字平衡能力。四是加强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和窗口指导。

3.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坚决避免中央政府直接向央行透支。二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二)长期政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供给的改善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严重依赖外部需求;其二是严重依赖外部资源。这两个特征使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唯有加快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才能彻底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减轻外部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冲击。才能防止我国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形成的通胀预期。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济影响解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通货膨胀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日趋严重的一项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说其他旅游消费、购买商品、健身娱乐,就说我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都受到深刻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的最显著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物价上涨幅度越来越大,虽然工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通货膨胀确实是一件很让人烦恼的事。因此,我们通过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来探讨通货膨胀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结果。

一方面,通货膨胀是由于市场上发行了大量的货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的真正价值,使得货币贬值,造成了物价抬高;另一方面,货币贬值导致人们在购物时觉得商品价格太高,不愿意承担高额的费用,放弃购买商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商家和生产厂家不能获得足够利润。另外,美元被大量发行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

另外,从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没有颁布相应的政策来管理市场经济,以及相关部门对市场经济监管的不严谨和市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紧密相连。

三、通货膨胀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使得贫富差距愈发明显

通货膨胀是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使得钱不值钱,带来物价上涨等一系列的弊端。虽然少数人能够借机获取大量的利润,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工资的上涨速度难以抵消市场商品货物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因而造成市场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的形成,日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对社会的经济体系、人民的生活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现象相伴发展,而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抑制我们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我国各个行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的产生,不但导致市场上纸币的大量流通,降低了货币的价值,工厂生产出的产品由于价格高而少有人购买,导致公司利润降低,进而裁员,造成失业率地上升。一方面,由于货币贬低,更多的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钱在银行里贬值,将钱取出进行消费,这样的行为无疑又加重了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公司员工面对物价上涨,也会要求公司涨薪,这在无形中抬高了公司商品的销售价格,导致商品价格提高,促使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他国家有一些处理通货膨胀的成功案例,也有大量专家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这些事例或者方案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句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在学习其他国家处理通货膨胀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与他们的成功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对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纸币的发行受到政府的控制,我国政府在面对通货膨胀时应该适当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防止大量地发行纸币造成纸币贬值;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管控力度,对物价的涨幅进行调控,制定相关政策,防范金融危机。为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可以减少财政支出、限制价格垄断;也可以对农民或者其他生活困难的人群进行经济补贴,从而提高人们的商品购买力,促进货币的快速流通。这些举措对解决通货膨胀有积极的作用。

在对我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仅仅考虑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还应该考虑在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可能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要根据实际国情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由于经济调控过度造成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三)政府通过一些有效举措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人民的安稳生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当今,通货膨胀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国家应加强对农业方面的关注,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采用奖励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经济补贴的形式,保证粮食的正常供应,减少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同时,这种方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作用。另外,国家应该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有效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宏观调控让股市得以稳定发展,防止由于经济动荡,造成更巨大的损失。

五、结语

当今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经济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持经济的繁荣稳定,保证经济能实现稳定、高速、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在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尽力地解决通货膨胀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通货膨胀这一难题。

(作者单位为唐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邹红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2010(28).

[2]王冕,谢佩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9

关键词:不确定性;K-p博弈模型;信任机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75-0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公众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因而也是确定性的。Hall(1978)提出了消费的随机游走理论,指出了消费的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条件下,凯恩斯所倡导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引起时间不一致性。最早提出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是Kydlandandprescott(1977),他们在运用理性预期假说分析经济问题时,发现政府在预承诺条件下,相机抉择的策略会使公众的行为对政策产生抵销效应,由此他们提出了K-p博弈模型,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两人也因此获得了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BarroandGordon(1983)构造了一个无限期重复博弈的模型,认为中央银行在相机地采取“欺骗”或“守信”两种策略时,公众在重复博弈中总能找到方法来“惩罚”中央银行的“欺骗”行为,从而迫使中央银行保持“守信”的策略,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Barro(1986)运用KmRw声誉模型研究了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声誉问题。研究表明,当公众不能确定中央银行是坚定反通货膨胀的“强力决策者”还是放纵通货膨胀的“疲弱决策者”时,通过重复博弈可以迫使“疲弱决策者”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并持续申明来维护自己的“声誉”,而这种“声誉”会对其相机抉择倾向产生很大的制约。

彭璐(2008)阐述了KmRw声誉模型在动态不一致性分析中的应用,并指出要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更加重视公众理性预期的形成,由此应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以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博弈论的引入为分析货币政策框架内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

徐亚平(2009)在理性预期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公众的自我学习机制。文章对比了公众预期模型(muth,1961)、适应性预期模型(Bray,1982)和遗传算法(marimon,1990)几种公众预期形成的描述方法,发现公众预期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由于公众之间口碑相传式的信息传递。由此他提出了货币政策应加强预期引导,要保持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信任机制下和非信任机制下的公众与中央银行博弈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规则。

一、信任机制下的非重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建立一个简单的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假设在t时期存在着较强的通货膨胀预期。中央银行对于t+1期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两种态度:一是坚定地防范通货膨胀;二是依据菲利普斯曲线,有意无意地让通货膨胀发生,以获得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效应。实际上中央银行会倾向于后者,但出于维护民生的基本国策,不会公开宣示这种通货膨胀政策,因此只会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公开告示要防范治理通货膨胀;二是不作任何表态。当然这两种策略都各有两种结果:发生通货膨胀或者不发生。

同时假设居民对于中央银行完全信任,则其在中央银行公开告示时不会做出防范举动;如果中央银行不公开告示,则采取防范措施。防范措施主要是调整个人资产负债结构如增加实物资产、增加当期消费和增加个人负债等等,另外也会强烈要求涨工资。

记C为决策者中央银行;Ca中央银行告示;Cn为中央银行未告示;R为对抗者居民;Ra为居民采取防范措施;Rn为居民不防范;F为发生通货膨胀;F’为不发生通货膨胀。由此可以形成中央银行与居民的博弈树(见图1):

图中X1、X2、X3、X4为不同的支付函数,每个支付函数中前面的数值为中央银行的报酬,后者为居民的报酬。

中央银行在预承诺条件下发生了通货膨胀,即发生了“欺骗”,取得了通货膨胀效应的最大化,将其报酬记为2;①而居民在没有防范时面对通货膨胀,将蒙受最大损失,记为-2。因此X1=(2,-2)。

在预承诺机制和信任机制下,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虽未获得增长和就业效应,但增强了对抗者的信任程度,可赋值为1;居民因未作资产调整,报酬为0。因此X2=(1,0)。

没有预承诺条件下发生通货膨胀,中央银行既未取得通货膨胀效应,②又会因通货膨胀而被迫采取应急措施,还会进一步失去对抗者的信任,实际上蒙受最大损失,记为-2;而居民虽未获财务收益,但因提前进行了有效的对抗,将获最大报酬2。因此X3=(-2,2)。

没有预承诺也没有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报酬可记为0;居民未承受通货膨胀损失,但调整资产结构的行为致其资产结构不再最优,可赋值为-1。因此X4=(0,-1)。由此可以形成博弈支付函数矩阵(见表1):

表1信任机制下动态博弈支付函数矩阵

从支付矩阵中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最大解是X1,即在承诺且受信时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可以获得最大报酬,其他解都是次优、次差和最差,因此中央银行要获得通货膨胀的增长效应,最好的策略是“欺骗”;居民的最大解是X3,其他均为差、次差和最差,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不管中央银行有没有预承诺,都应该采取防范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但是,不管是中央银行的最大解还是居民的最大解,都不是博弈的最优解,最优解为X2,在此解下没有一个博弈局中人受损失,实现了“刺猬效应”即帕累托最优;而最差解为X4,是完全的零和。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信任机制条件的博弈过程发生的概率很小,因为如果假设居民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得失分布后,会发现如果信任中央银行只可能获得次优和最差解,即(0,-2)的支付组合,其均值为-1,而不信任时却可以获得(2,-1)的支付组合,均值为0.5。毫无疑问,后者更有吸引力。

因此居民极有可能放弃对中央银行的“信任”,而不管中央银行怎样决策,都会采取防范以期获得X3,这样X1将不可能发生,即中央银行不可能获得最大解。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居民作为对抗者,在这个非重复动态博弈中是占优者,是在中央银行决策之后才开始决策的;而中央银行作为先决策者,不管是否有意“欺骗”,在居民作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后,都不可能获得最大解。这样就将中央银行置于不利的境地。

因此,中央银行又想要避免X3和X4,就只有一个选择,即宣示其决心并坚定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即使在本轮博弈中无法获得X2的双赢解,也可以增强居民对自身的信任,以期在其后的重复博弈中占优。

当然,如果居民确实事前存在着对中央银行的绝对信任,不会在中央银行告示的条件下进行防范,那么中央银行的“欺骗”行为虽然在本轮博弈中获益,但受骗的居民同样会放弃信任,由此下轮博弈就进化为非信任机制的博弈。

二、非信任机制下的非重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由于信任机制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条件,它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中央银行是一个“强力决策者”的基础上,所以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非信任机制的博弈模型来进一步分析中央银行和居民的行为(见下页图2):

在下页图2中X1、X2、X3、X4均不发生变化;X5为中央银行预承诺及居民防范时发生了通货膨胀时的支付函数,中央银行蒙受最大损失,居民获最大报酬,故X5=(-2,2),与X3相同;X6=(1,-1),为预承诺且防范时未发生通货膨胀的支付函数;X7=(1,-2),为未承诺且不防范时发生通货膨胀的支付函数;X8=(0,0),为未承诺、不防范且未通胀的支付函数。

在存在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时,中央银行没有预承诺而居民不作任何防范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X7和X8发生的概率较小。但考虑到不完全信息和居民行为能力的因素,部分居民可能没有采取防范行动,故保留X7和X8的选项。对应的支付函数矩阵(见表2):

从表2的支付矩阵看,居民选择防范时,其报酬的均值为1,不防范的报酬均值为-2,所以居民的最佳决策是不管中央银行是否作出承诺都采取防范;而中央银行因前述的原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自身的最大解,只能寻求次优解。如果中央银行为寻求最大解而实施“欺骗”,可能恰好有部分居民因各种原因而未做防范,这样就让中央银行短期实现了其通货膨胀目标。但居民在不断的认知总结与自我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中央银行的真实动机,从而转向自我防护,这样中央银行的欺骗是不可能持续有效的。

对于居民,似乎可以在博弈中占优,但如前所述,博弈中居民并没有获得真实的财务收益,对其最大报酬的赋值仅仅是逃避了一次通货膨胀的损失。而且博弈的结果肯定是发生通货膨胀,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中受益,反而蒙受最大损失。因此,博弈的结果一定是“零和”。

同样如前,非信任机制的博弈过程的最优解也是X2,即(1,0)的支付函数。这个解虽然都不是中央银行和居民各自的最大解,但却是整个博弈的帕累托最优解,这个解不仅效用总量最大,边际效用也是最大。但是,要获得这个解,不仅要求中央银行坚定地履行治理通货膨胀的承诺,还要求居民绝对信任中央银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中央银行与居民的合作呢?

三、建议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

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几次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周期性,周期性的通货膨胀会造成居民收入的变化和波动。我国自从2003年来,投资热、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席卷全球。为应对危机,各国力推经济刺激计划,扩大信贷投资,增发货币。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使得市场中的流动性增加,进而风险增大。此外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国,世界上最大的水泥使用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又进一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剧烈的通货膨胀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物价的急剧上升会使消费者和企业根据价格信号,变更其行为,使需求函数发生扭曲,进而使社会整体福利造成损失。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国家的发展,还关系普通民众的生活。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不合理、三农问题、农村化问题、收入差距大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中,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收入影响将更为深远。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还有住房、医疗、教育的沉重负担,内需乏力都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一、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物价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通货膨胀使得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居民,在收入未跟随物价上涨时,实际工资相对下降,从而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财富将缩水,生活水平也随之降低,他们是利益受损者;而以浮动收入为主的居民则将会获益。而且,通货膨胀也会起到了财富转移的效用。通货膨胀会产生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的作用,即债务人相对获利,债权人相对受损的情况。实际财富持有者获益,而货币持有者和居民受损。通货膨胀对社会公众的收入分配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名义收入低于物价上涨时,实际收入将下降。因此,固定收入者受通货膨胀的危害很大。此外,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以固定收入为主的居民和低收入阶层会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发生通货膨胀时,如果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或至少等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则其个人的福利水平将会下降。

二、通货膨胀会起到潜在税收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讲,通货膨胀还是一种潜在的“税收”。因为社会财富同比例的增加,如果通过多发行货币,则会直接或间接地过多地发行超过了现实市场中所需的流通货币量,由此变相地向货币持有或使用者征收税收。通货膨胀会导致个人税收的实际起征点、免征额的下降和适用税率的爬升,加重个人的税收负担。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工资支付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并非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当物价上涨、工资未相应增加时,政府对个人收入征收定额税或比例税,税收会对个人的税后收入水平产生附加影响。税收使个人收入缩水,导致个人的生活条件恶化了。

三、通货膨胀对消费者储蓄和消费选择的作用

通货膨胀会改变居民对消费和储蓄的决策,它既能促进消费,也能抑制消费。例如消费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居民预期未来价格上涨趋势不变,为保值或避免今后花更多的代价购买,就会抢先消费,用现期消费来替代储蓄。反之,则会增加储蓄。另外,由于未来的支出与收入存在不确定性,不得不节省开支,增加预防性储蓄。

四、应对通货膨胀增加居民收入的应对措施

要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减小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增加工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标准是增加低收入者劳动收入最直接的措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更多低收入群体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中等收入占多数的社会结构是最为理想的社会关系,资源配置比较合理,有利于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最低收入人员的生活。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较低,应逐步提高,并切实贯彻执行。提高最低标准不会增加失业和提高企业的成本,而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员工收入水平。而且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其次,要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工资提高的的好处,使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等,缩小与城镇社会保障较大的差距。再次,对于高收入群体,应切实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运用政府力量建立剩余利润分享机制。2.运用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的作用,提高劳动收入比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利润都在上升,但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许多缺陷,引发了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发挥国家对收入分配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就要适当减少国家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劳动收入。3.改革并完善资本市场,增加投资回报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投资渠道少,而且资本市场波动性大,受政策影响大,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们未来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使得预防性储蓄增加,投资减少,或者不愿意投资。因此,应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渠道,增加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

[2]张权.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形势[J].华东经济管理,2011(06).

[3]葛守昆.通货膨胀是价格问题还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概念差异及不同治理策略[J].理论参考,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