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59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1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2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地下开采;地质灾害

在地下开采矿山的过程中,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矿山山体的稳定性能始终是无法避开的永恒课题。诚然,地下开采矿山会带来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然而,对资源的开采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随之而来的就是矿山地质环境的损害和保护问题。地质环境的损害“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所以,需要广大矿山开采方未雨绸缪,尽力减少自身开采行为对地质环境带来的不良冲击和消极影响。

1地下开采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浅析

1.1易发生滑坡、滚石、崩落等地质灾害

矿山所处地域均具备节理裂缝发育的特点,传统角度上的矿山开采鲜少实施矿坑回填,地质塌陷在所难免。依据矿山地质灾害出现的时间快慢亦能划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迟缓性灾害,例如荒漠化、地面沉降、沙漠化等;其二则是突发性灾害,比较典型的灾害案例有滑坡、滚石、地震、泥石流、崩塌等。

1.2矿山山体结构的受损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开采矿山时,会严重改变地下的岩石应力,导致岩石应力的平衡被破坏,再加上矿石废渣的肆意堆放,边坡的牢固性亦会受到不小的挑战,矿山山体的稳定性每况愈下。在经年累月外力的作用下,酿成崩塌、泥石流、滑坡等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从宏观视角看,这类问题应属地质环境保护的“重头戏”,因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往往伴随开采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所以在客观上给地质环境的保护制造了不小的阻力。

1.3矿山废弃物堆叠严重

矿山开采时所产生的废石、废渣、废土等均对矿山地质环境构成叠加影响,它们亦被统称为“废弃物”。废弃物堆积如山,直接占据了开采周边地域宝贵的土地资源,亦会破坏周围植被,对既有地质地貌以及水文环境的影响尤甚。除此以外,另有重金属类废弃物由于长年累月受降水、日光、空气的析出,亦对矿山环境的维持和保护带来负面效应。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矿山开采企业必须提高认识,在地质环境的保护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行动一贯。譬如在p缓废弃物对矿山环境的影响问题上,要积极推行矿坑回填,将砂石同废弃矿石进行精确、合理配比来回填。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处置废弃物,亦能降低其它材料所致的资金和物质过度耗费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实践表明,回填技术不失为处置矿山废弃物的良策,在还原地质地貌、提高压实度等方面是大有裨益的。

2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疗保护对策分析

2.1继续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

为补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短板,深化矿山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我国立法部门要加紧加快完善矿山开采及地质环保领域的相关法律、规范。尤其要依据“十三五”时期我国矿山开采现状及未来的环境治理恢复目标,针对矿山开采中出现的新环境问题审慎完善法律条文,使矿山环保领域的法律、规范更合乎实际、更接地气、更有实践指导性和现实说服力。具体地说,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认清矿山地质环保的极端重要性,发挥环保行政部门总体监管只能,提高行政效能,层层传导压力,铆紧各方责任,推动各种行政资源和执法力量向地质环境保护方面倾斜。例如,国家环保部可会同国土资源部共同践行地质环保的监管职责,以推动立法机关完善相关保障性条款,要适度抬高矿山开采门槛,对无视地质环境问题的开采方加重处罚力度,提高法律、规范的严肃性和震慑力,以激活矿山环保新动能,为地质环保工作的改善注入强心剂。

2.2审慎编制综合评估方案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修复过程中,需对矿山周边地域的地质条件和地貌特征开展事前评估,并出具相关的评估报告,以此作为今后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与此同时,依托评估报告亦可对矿山开采时可能遇到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和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实时预测,进而使开采方心中有数,事先对开采活动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表现、波及和影响范围、蔓延态势、危害对象以及管控难易度等问题一清二楚。通过评估报告的综合评论及考量,可系统编制出合乎一般矿山开采规律和地质环保规范要求的可行性环保方案,该方案旨在预防和治理地质环保问题,并将其列为方案的中心内容,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把环境治理、修复工作做实做细。

2.3优化矿山周边的地质结构

在矿山地质环保工作进展期间,环保部门要深入考察矿山周边所在地域,尤其要获取第一手有价值的地质结构、地质形态等资料,据此研析矿山中所包含的矿产资源存量、地质结构受损程度、矿山植被受破坏程度以及矿山周边爆发次生地质灾害的频率等。这样一来,开采方即可深谙地质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这种演变对矿产资源、周边地域环境等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进而精准施策,向地质环保和治理工作的难点及关键点全面发力。

2.4搞好地质环境调研工作

地质环境调研是搞好矿山地质环保工作的关键一环,要深入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机制,形成政府引领、市场化主导运作、各种社会要素协同配合的新政策思路。要着眼于国际领先的地质环保技术,提高矿石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和环保贡献率,大力节省人力资源,推行智力培育工程,锻造一支善于技术发明的人才团队。必要时可运用矿渣回填技术提高环境绿化率。另外,要加快矿山“绿色生产”的步伐,培育绿色矿业,尤要加大对泥石流、地表裂缝等顽固次生地质灾害的科研力度。

结语:

总体来看,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保无忧。要在政策落地、法规制定和完善、技术研发和投入、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环境问题的好转注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何兰军,张林生.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问题探讨[J].安徽地质,2015,4(01):65-68.

[2]王聪,杜丹.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9(15):136.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3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环境保护

1.频发的矿区地质灾害

针对矿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矿区资源产量不断减少,矿产储备明显不足(如图1),为应对矿区现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员对于矿区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图1我国主要矿产储能比例

1.1地震灾害

基于采矿工程对于矿区地表岩石层的破坏。对于一些处于地震带及地震带边缘地理位置上的矿区,时常会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破坏性,当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监测手段对地表活动进行勘察。以预警地震灾害的发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矿区工程运作对于地表的破坏以及山体的镂空,矿区难免会发生地表塌陷等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由于某些矿区工程建设设计漏洞,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面坍塌,对于工程主体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产生人身安全威胁。矿区的工程作业导致地表土壤结构的变化,土质松弛,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地表坍塌。一些处在山体上的矿区,砍伐山体林场,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3地裂缝

地裂缝往往出现在区域性的地表断裂。由于地裂缝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在一些开采水平低下,没有科学依据指导的矿区,常常会出现地裂缝这类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结构坍塌,出现大面积的地裂缝。对于该区域的地表主体结构,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变化。

2.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应用

在目前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有许多常见的基础应用技术与手段。包括GpS技术,地质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技术,遥感技术,水勘测技术等。

2.1GpS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常用GpS技术提高地质地表监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GpS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GpS技术在对地表状态进行测量与勘测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及时尽早地探知地质灾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

2.2地质雷达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地表环境进行短距离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离较短,探索结果尽可能的准确。地质雷达技术在使用期间,通过电磁波对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测,遇到障碍物由电磁波分析将具置返回到地面,帮助研究人员掌握地表下的地质状况。实现地质勘测的自动化应用与信息化分析,预测预防地面坍塌与地裂缝。

2.3瞬变电磁法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勘测手段,瞬变电磁法技术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瞬变电磁法技术通过电磁设备向地底传送脉冲电磁波,通过二次涡流场的变化来分析地质状况。研究人员借助瞬变电磁法排除某一区域的地质隐患。

2.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一个地理信息技术的联合整体。研究人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地区地质状况各项参数整合分析。遥感技术在实际使用期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信息结合,给勘测活动提供先导数据资料,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2.5水勘测技术

水勘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于地表水质的化学性质分析,对水质酸碱度的检测,沉淀物的测试,得出水质成分综合性检验的分析。通过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体内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光谱分析仪对水质进行准确检测。

3.实施水工环地质工程与环境破坏

3.1工程实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环地质工程实际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执行地表勘测活动时,由于勘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设备辅助与人力投入,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难以避免的破坏。例如,工作人员在架设设备仪器时需要对周遭的地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与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支挡、护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产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这些污染问题常常不被重视,导致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对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动,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二次危害,对于矿区地质工程的治理产生影响。

3.2工程实施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危害

对于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不仅仅会影响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还会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环境部分会留存大量的人类活动痕迹,导致该地区原本稳定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导致该地区地表景观发生变化。对于名胜古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导致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影响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

4.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影响

在新的环境保护建设标准下,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从多个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相关的技术手段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以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4.1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创新指导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提升与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过改进不够科学的生产工程方案,执行规范标准,调整政策,为水工环地质工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且明确的准则。在创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数据化的工程实施方案相结合,工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4.2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由于加强环保措施,对环境的需求提升,许多矿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有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工程在环境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贯彻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很好执行统筹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方改变了以往工程作业当中图方便图快捷的错误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工程建设理念。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良好推进了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

4.3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污染物的产生

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环地质工程大量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减少。工程作业人员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的污染物,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体废物,气体,废物等方面也进行了严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产生的一切工程废物都进行科学的处理,从排放源进行废渣分解,从而降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产生的污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4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业规范

根据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需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成效。但对于从长久时间上的考量,依然会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伤害。这一系列环境损害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工程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整体行业在相关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规范。通过创新改变现有的工程标准,以达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同时可以减少对于工程周围的环境破坏,使得工程总体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推进整个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践行。

5.提高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工程质量,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将环境保护作为工程刚需

施工人员在开展某一区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区域的环境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准备时期,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对于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需要进行规范与提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人为的、低级的环境破坏。严格执行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

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求,不仅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政府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制订更为严格的施工标准。以规范化的制度、准则对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管,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派遣专员对于工程进行环保标准的实时监督,建立严格的追责体系。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工环地质工程在施工环节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严格遵守。

5.3完善对于施工地区的生态补偿

对于一些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立及时的生态补偿制度。由相关环保部门派遣专业人员对于施工区进行工程检查与评价,对于不符合生态标准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工程责令进行严格的整改。对于已经造成污染威胁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给予周围原住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是对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

6.结语

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相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无疑将推进水工环地质工程整体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施工人员将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在长时间的检验下依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芬.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影响[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42-43.

[2]张艳.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62-163.

[3]王昌举.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84-85.

[4]孙晓民,李明慧,等;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1):185-186.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4

关键词:国际环境措施 世贸规则 协调

一、环境保护:从Gatt到wto

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席卷全球,成为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不保护环境,人类可能会毁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于是各国在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内立法重点的同时,也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途径保护环境,并将环境保护渗透于一切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领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绿化Gatt(《关税贸易总协定》)或者说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就被提了出来。1971年,Gatt专门设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反映了Gatt开始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对待。“东京回合”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表明,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已经对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并形成贸易壁垒,因而,消除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成了Gatt法律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以及wto的产生,使协调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乌拉圭回合”在“环境小组”和理事会工作的基础上,最后通过了《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根据该决定,wto设立了一个对所有成员国开放的“环境与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宗旨就是在不违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负责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贸易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持续增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可见,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多个协定如《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①都涉及到了环境保护问题。这表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并不限于环境保护理念渗入世界贸易规则,国际社会早就开始缔结专门的国际公约对各种危害环境的自由贸易进行限制。如针对象牙贸易造成对大象的大量捕杀而使其濒危,硬木贸易导致东南亚地区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甚至对一些国家的生物资源和林木资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危险废物贸易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问题等。国际社会为此已经缔结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环境保护公约,这些公约的宗旨就是通过限制贸易达到环保的目的,限制或禁止成员国的贸易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二、环境保护同自由贸易的冲突与解决

环境保护渗入国际贸易规则,现在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这两大阵营在对待贸易相关国际环境保护措施和世贸规则这两种不同的规则体系的态度上完全不同。发达国家鉴于自身环境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一方面有意规避或者不遵守有关的限制贸易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企图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用世贸规则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求保护本国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则恰好相反,来自发达国家的生态侵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怀有警惕的心理,他们特别重视这些发达国家是否能够遵守那些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规则。

由于发展中国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者,这就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使用世贸自由贸易规则来抑制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长期一致努力,现有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约定,已经包含着大量考虑发展中国家弱势地位的条款。但是,发达国家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双重优势地位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为此,国际环境法把“发达国家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以求达到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质的平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wto规则也十分注意防止环境保护措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障碍,特别是防止其成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口实。然而,在国际交往特别是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设置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也正是由于这些活动,常常引起国际讼争。所以,在当前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讼争,往往表现为环境保护措施与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这就使探索如何协调环境保护措施与贸易规则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关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了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成员方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除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外,还应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1、必要性原则。成员方只能采取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技术性措施。这些合法目标包括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

2、采用国际标准原则。成员方如需制定技术法规,而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方应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

3、协调与等效接受原则。各成员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就各自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技术法规涵盖的产品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并鼓励各成员方积极考虑将其他成员的技术法规作为等效法规加以接受。

4、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成员方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方采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发展中成员方制定技术性措施的依据。即使存在“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发展中成员方仍可按照特定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采用某些技术性措施,以保护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本国技术、生产方法和工艺。鼓励发达成员方对发展中成员方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方面提供技术援助。

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之外,《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简称SpS)在避免成员方利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设置贸易壁垒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根据SpS,制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除了需要遵守tBt所规定的前述四项原则外,还需要遵守“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

按照“以科学为依据”原则,成员方应确保任何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都以科学为依据,不能实施或停止实施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如果在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某种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只能是临时性的,并应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出科学评估。从美国与欧洲共同体之间有关牛肉激素问题的争端的解决来看,《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中的“以科学为依据”原则发挥了积极作用。欧洲共同体以在牛饲料中添加激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由,禁止从美国进口牛肉,而美国则认为欧洲共同体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将欧洲共同体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结果欧洲共同体败诉。②

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成员方在制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时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基础。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进口方对进口产品可能带入的病虫害的定居、传播、危害和经济影响,或者对进口食品、饮料、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可能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做出的科学分析报告。③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与进口方确定“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④有直接关系。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高,进口方确定的“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就比较高,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严格一些;如果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结果认为风险比较低,进口方确定的保护水平就比较低,采取的保护措施就相对宽松一些。但是,SpS规定,无论进口方确定的措施是严还是松,都应考虑将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目标。”⑤

从tBt和SpS的规定可以看出,为了保护环境,成员方可以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但是wto规则对于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规定了限制原则,即:一旦成员方采取的保护措施违背了不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就构成贸易歧视或贸易壁垒。在1990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案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原则的价值。美国以保护海豚为由禁止进口金枪鱼,世贸组织则认为,美国的做法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结果美国败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认为美国不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动物,而是美国保护动物的做法违反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换言之,如果美国对本国渔民也采取相同的措施,那么美国的做法就是恰当的了。正因为美国采用了差别待遇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的真实意图不在于保护动物,而是以保护动物之名行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之实。

三、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适用与协调

由上述可见,wto一系列规则实际上在努力协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它既明确规定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自然资源,成员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歧视和变相限制自由贸易的手段。因此,wto既要扩大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同时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寻求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的初衷在于通过控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贸易来减轻对进口国的环境压力,本质上也是为了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wto规则与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这种一致性丝毫也不能掩盖两者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它所规范的贸易通常明显地影响环境与自然资源,而wto规则主要是以贸易自由为目的的,贸易所涉及的产品本身并不明显有害于环境。

其次,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而wto规则是自由贸易全球化的产物。

再次,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是通过规范、限制贸易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实质是要对贸易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直接控制,而wto虽然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款,允许为了保护环境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但是其本质上是消除各种贸易障碍。

由于存在着上述差异,当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所采取的环境措施与wto规则发生矛盾的时候,是遵守多边环境公约有关贸易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是遵守wto规则所坚持的实行贸易自由原则?笔者认为,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在wto规则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换句话说,wto的规则较少地考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损害,而多边性的环境保护条约却是专门针对贸易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损害进行的限制性规定。因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应当优先适用。

但是,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由相关国家缔结的,并不属于wto规则体系,很难将其作为wto规则的特别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根据公约的缔约方的情况来决定“法的适用”问题。对于既是多边环境保护协定又是wto的成员方来说,即使在多边环境保护协定可能对贸易构成限制,在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则下,它仍然应当执行多边环境保护公约的贸易限制措施。因为,这些国家缔结或者加入协定的行动就表明它们愿意接受环境保护措施对贸易的限制。然而,对于不是多边环境保护条约的缔约国而只是wto的成员国来讲,就面临难以克服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只有修改《wto协定》,使其容纳或者兼容与贸易有关的多边环境条约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⑥,而不是取消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保护措施。

注释:

①《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在前言中规定:“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保护环境……所必需的措施。”《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一开头就申明:“不得阻止任何成员国采取或加强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一般例外”中的b.款亦允许成员方采取或加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只要这类措施“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方造成武断或不合理的歧视,或不对国际服务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78-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多数工程管理者缺乏对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视,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重视,如何减少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破坏,是当下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文章将针对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来进行阐述。

一、水利工程管理应重视环境保护

(一)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确立一个环境保护目标,科学的建立环境保护体系,必须加强对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学习,做好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尽量维护施工区域内的树木和植物,防止对施工区域及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排放废渣、排放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尽可能的减少一切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在确立环境保护目标之后要及时的建立一个科学的环保体系,一套科学的环保体系流程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措施得当和责任到位。项目环保措施和工程的环保方案由工程管理部门制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环境问题主要由工程管理部门解决。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和考核,施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应该按标准严格执行。

(二)制定详细的环保计划,确定部门的保护责任

工程项目部应该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制定详细的生活区和施工区的环境保护计划,同时必须合理的制定出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环保部门审批后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将生活区和施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到最好,有效的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给施工附近地区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质量安全部门应该加大对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要对施工的环境和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要配合环保部门对施工区和生活区的不定时的环境监督监测,保证施工环境不受污染。

(三)注重环保实施环节,确保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制定的环保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一个环节,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顺利进行。要想真正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诸多环保措施,必须加强对广大的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思想和观念的培训,积极的组织参加环保活动,让所有的人都能对生产生活环境产生热爱和保护的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

二、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一)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扰民,要减少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方夜间施工,防止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在一般情况下最好使用凿裂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可以有效的减少粉尘,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安装使用除尘器。此外,要加大对水泥、粉煤灰在运输过程中的检查,避免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出现破损,要保证物品的密封状态。要定时对施工过程中的车辆进行维修和保养,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禁止在施工区域内燃烧会产生有毒、恶臭气体的物质,避免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空气污染造成影响。

(二)现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施工者来说,现场生态保护措施尤为重要。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免对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严禁在施工范围内砍伐树木。要加大对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宣传,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按照规定拆除施工临时设施,清空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还原环境面貌。

(三)现场水质保护措施

必须严格处理砂石料加工系统产生的废水,废水必须经过沉砂池沉淀,然后除去颗粒物,再反复经过沉淀池和反应池的过滤,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之后才能完成废水排放。混凝土拌合楼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沉淀池的二级沉淀之后,才能回收循环使用,沉淀的泥浆必须定期清理。机修废水必须经过集中后,采用油水分离器进行处理,处理出来的矿物油符合排放标准时才能进行排放,对处理后的废水再进行综合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有组织的排水,要防止和避免泥沙和砂石流入江河。清洗施工机械和车辆的水必须集中到沉淀池处理后才能向外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的处理,要加强对排放污水的监测,一旦发现污水超标,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不断的被破坏,人们应该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培养,重视环保意识对我们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并且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靠施工企业,也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施工环境的监督和监测,让环境保护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石瑾斌,迟永山,韩守江.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分析及其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2).

[2]王海波.浅谈人水相互作用及河流环境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3).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6

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第八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植树种草、城乡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二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前款规定的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其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四条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第十五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

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

第十六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在本法施行前企业事业单位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该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可以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或者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按期实现达标规划。

第十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可以对已经产生、可能产生酸雨的地区或者其他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后,划定为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禁止使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条单位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排放和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危害人体健康的,必须立即采取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

第二十三条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应当包括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危害程度等内容。

第三章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

第二十四条国家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的硫份和灰份,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必须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使煤炭中的含硫份、含灰份达到规定的标准。对已建成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限期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禁止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辖区内划定禁止销售、使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高污染燃料的区域。该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二十六条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使用低硫份、低灰份的优质煤炭,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锅炉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相应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锅炉,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第二十八条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在燃煤供热地区,统一解决热源,发展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

第二十九条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对饮食服务企业限期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对未划定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大、中城市市区内的其他民用炉灶,限期改用固硫型煤或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第三十条新建、扩建排放二氧化硫的火电厂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必须建设配套脱硫、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除尘的措施。在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内,属于已建企业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限期治理。

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脱硫、除尘技术。企业应当对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采取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条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必须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第四章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

第三十二条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

第三十三条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其进行改造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机动车维修单位,应当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使在用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船舶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船舶排气污染进

行年度检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第五章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

第三十六条向大气排放粉尘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七条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须报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三十八条炼制石油、生产合成氨、煤气和燃煤焦化、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

第三十九条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四十条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

第四十一条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除前两款外,城市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治烟尘污染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二条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第四十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绿化责任制、加强建设施工管理、扩大地面铺装面积、控制渣土堆放和清洁运输等措施,提高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减少市区地面和地面尘土,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单位,必须按照当地环境保护的规定,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扬尘污染的控制状况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四十四条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

第四十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生产、进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配额进行生产、进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本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

(四)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设备,或者采用禁止采用的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将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由转让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没收转让者的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两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或者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届满后继续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新建燃煤供热锅炉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的,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对无法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没收销毁。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或者销售含铅汽油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所生产、进口、销售的含铅汽油和违法所得。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规定,未取得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渔政等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委托进行机动车船排气污染检测的,或者在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渔政等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承担机动车船年检的资格。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

(二)未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

(三)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

(四)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前款规定的对因建设施工造成扬尘污染的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对其他造成扬尘污染的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生产或者进口消耗臭氧层物质超过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配额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取消生产、进口配额。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的;

(二)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石油炼制、合成氨生产、煤气和燃煤焦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脱硫装置或者未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的。

第六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六十三条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六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将征收的排污费挪作他用的,由审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回挪用款项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予以追回,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五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六条本法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第八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植树种草、城乡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二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前款规定的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其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必须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事先报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十四条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第十五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

第十六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在本法施行前企业事业单位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该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可以根据国务院的授权或者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按期实现达标规划。

第十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可以对已经产生、可能产生酸雨的地区或者其他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后,划定为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进口、禁止使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设备名录。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条单位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排放和泄漏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污染事故、危害人体健康的,必须立即采取防治大气污染危害的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民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

第二十三条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应当包括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危害程度等内容。

第三章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

第二十四条国家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的硫份和灰份,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必须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使煤炭中的含硫份、含灰份达到规定的标准。对已建成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限期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禁止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辖区内划定禁止销售、使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高污染燃料的区域。该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二十六条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使用低硫份、低灰份的优质煤炭,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锅炉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相应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锅炉,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第二十八条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在燃煤供热地区,统一解决热源,发展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

第二十九条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对饮食服务企业限期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对未划定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大、中城市市区内的其他民用炉灶,限期改用固硫型煤或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第三十条新建、扩建排放二氧化硫的火电厂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必须建设配套脱硫、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除尘的措施。在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内,属于已建企业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限期治理。

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脱硫、除尘技术。企业应当对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采取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条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必须采取防燃、防尘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第四章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

第三十二条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

第三十三条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其进行改造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机动车维修单位,应当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使在用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含铅汽油。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交通、渔政等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船舶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船舶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第五章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

第三十六条向大气排放粉尘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七条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须报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三十八条炼制石油、生产合成氨、煤气和燃煤焦化、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措施。

第三十九条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四十条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

第四十一条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除前两款外,城市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治烟尘污染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二条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第四十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绿化责任制、加强建设施工管理、扩大地面铺装面积、控制渣土堆放和清洁运输等措施,提高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减少市区地面和地面尘土,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单位,必须按照当地环境保护的规定,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扬尘污染的控制状况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四十四条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

第四十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生产、进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配额进行生产、进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本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三)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

(四)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设备,或者采用禁止采用的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将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由转让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没收转让者的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两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或者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届满后继续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新建燃煤供热锅炉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的,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对无法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没收销毁。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停止生产、进口或者销售含铅汽油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所生产、进口、销售的含铅汽油和违法所得。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规定,未取得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渔政等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的委托进行机动车船排气污染检测的,或者在检测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交通、渔政等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承担机动车船年检的资格。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

(二)未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p>

(三)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

(四)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的活动,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前款规定的对因建设施工造成扬尘污染的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对其他造成扬尘污染的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生产或者进口消耗臭氧层物质超过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配额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取消生产、进口配额。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的;

(二)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石油炼制、合成氨生产、煤气和燃煤焦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脱硫装置或者未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的。

第六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六十三条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第六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将征收的排污费挪作他用的,由审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回挪用款项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予以追回,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五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保护措施指标

一、环境标准的重要性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对有关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它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还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都需要环境标准。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环境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在存在一个制定、发展、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环境质量、管理措施、监测计划指标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除需考虑与相关标准的相符性外,还需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判定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的差别性,如差别较大,需要分析、说明原因。

环境管理可分施工期和试行期两个阶段开展调查,并涵盖以下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情况,监测计划实施情况,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执行情况以及投入正式运行后的环境管理建议等。

环境管理措施具体指标有: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人员设置、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

监测计划具体指标有:计划内容、实施情况(监测时间、监测内容、监测结果)等。

施工期环境监理执行情况包括监理单位、监理工作开展的时间、监理记录、监理总结、监理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改正措施等内容。

环境建议是指根据验收调查结果针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运行效果指标

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核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是否按其要求建成或实施,其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能否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措施或设施实施情况

核实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和设施是否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要求一致,有无漏项或缩小规模、变更工艺;如发生变化,是否已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措施或设施运行情况

具体指标如下:

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能否做到长期稳定运行、保证达标排放,如不能满足要求(即不能防止生态破坏、发生污染事件或污染物超标排放等),应说明原因和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对采取措施的情况进行预测;

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工艺、运行时间和停运时间;

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项目应调查建设项目原有污染或治理设施和措施是否已按规定拆除或更新,考核新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运行效果。

生态保护措施指标

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生境现状、种类、分布、数量、优势物种、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种类与分布,绿化工程量和植被覆盖率,占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数量,防护工程量,水土流失状况,水资源的分配(包括生态用水量)、水生生态因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动物栖息地或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敏感保护区,生态保护、恢复、补偿、重建措施等。

依据以上指标进行建设项目影响判别,除可依据实测获取数据外,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还是获取数据的一个主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

水环境保护措施指标

对于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来说,陆域建设项目水环境保护措施评价、检测主要是考核污水处理装置的出水达标情况,涉及海域的建设项目则还需考核海域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污水处理装置的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含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保护措施,检验石油类是否做到稳定达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CoD、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等指标的稳定达标情况。

废水中需要确定总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nH3-n、石油类。其检测方法如下:1、实测浓度时要求检测装置满负荷运行(原则上大于设计规模的90%);2、连续24h采样检测(1次/h)污染物浓度,连续3天;3、3天实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每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4、统计全年运行天数,计算污染物全年排放量。

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等水质因子及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等物质含量。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指标

根据废气污染流程或无组织排放污染物产生工艺(或环节)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的来源、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及采取的处理方式等情况。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评价、检测一般涉及So2、nox、烟尘、非甲烷总烃等因子,评价、检测时需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特征因子。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可分为物料衡算、在线监测和人工采样实测三种方法。进行总量确定时也可三种方法均使用,将其平均值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测法分人工采样和在线自动监测两种方法监测主要污染物浓度,确定污染物总量的计算方法与要求如下:1、检测各装置排放口烟气流量和So2、no2、烟尘等污染物浓度,计算污染物的小时排放量;2、在检测污染物时间内要求装置运行负荷大于设计负荷的90%,以便准确测定污染物浓度,反映装置的真实排放量;3、同时检测煤含硫量和耗煤量;4、实事求是地统计锅炉的年运行小时数;5、计算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污染物小时排放量×年运行小时数);6、将检测的排放总量与报告书中的排放总量、地方政府下百叶窗的总量指标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是否符合总量指标要求,如果超过地方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应查找原因,提出削减措施,然后再进行检测和比对。

如果利用物料衡算法计算So2排放总量,需根据年耗煤量和煤质含硫量计算So2产量,再根据检测的脱硫率计算So2削减量,最后计算So2排放量。

四、现阶段我国环评存在的问题

首先,项目施工期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管,致使施工期环保措施和环境监测计划落实不足;个别实施了环境监理的工程也由于监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环境监理制度的不完善等,未能充分发挥环境监理的作用。

其次,环评先期介入不够,后期保障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制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评的“先期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介目前一些地方环评执行率低,“未批先建”“先上车后买票”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进行流域规划环评,或为了上项目而补做规划环评的现象,致使应该在流域规划中实施的环保措施无法得以落实。

再次,“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够完善。尤其“同时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价、检测调查中就发现,增殖放流等一些重要的环保措施在工程设计审查阶段被砍掉或预算压缩,生态流量泄放孔因设计变更取消等,而在验收阶段已很难再实施补救措施。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环境影响;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高速公路等基础建设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的施工兴建也越来越多了,然而在这些基础建设的兴建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对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的质量,目前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正在积极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地防治,以提高环境保护质量。

一、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中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当前我国已经把高速公路施工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作为了验收工序的一部分,明确规定了一些施工期间对于周围环境影响特别严重的高速公路工程是不允许给与竣工的;其次,在施工期间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也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只有在施工期间就做好了环境的保护工作那么再投入到使用过程时才能够直接被采纳利用,不用在专门进行环境的治理工作;再次,在高速公路的施工期间就做好了环境的保护工作不仅仅可以确保自己本身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工程施工方不想遇到的各种纠纷,以避免对于施工进度的影响;最后,在高速公路的施工期中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不是对于金钱的浪费反而是能够有效的节省一部分的施工支出,比如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就可以避免边坡的冲毁现象,从而节省了工程的额外支出。

二、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错误认识

对于在高速公路施工期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错误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于把环境保护的重心放在了竣工阶段从而忽视了施工期的保护,事实证明在施工期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竣工时的“三同时”原则也是很有帮助的;2)在这些错误认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施工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高速公路的主体工程上;3)即使是有的施工企业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施工期进行环境保护时也会出现一些设计方向的问题,没有结合工程自身的实际情况;4)在进行环境保护时,过分的倾向于景观的观赏性,只是把重点放在了美观上,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安全性;5)在进行环境保护栽植树木时过分的求新求变,大量的引进新物种,可能就会导致这些物种的适应性不良和在后期维护中产生重大损失。

三、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对于环境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随着高速公路数量的增多确实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施工期造成的,一般说来,在施工期对于环境保护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农业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高速公路不可避免的就会穿过一些农田,或者在施工中车辆会经过一些农田,这样造成的一些粉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产量;2)由于工程车辆都是吨位比较巨大的,因此在经过一些草场或者有绿色植被覆盖的地区时就容易产生碾压,造成当地植被的严重损坏,此外,在施工中也会不可避免的破坏一些绿地来进行高速公路的修建从而减少了表面绿地的覆盖率;3)其次,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周围动物的损害也是比较严重的,施工声音巨大就会使得周围生存的一些动物很不适应造成迁移从而影响了周围的生态平衡;4)另外,施工中还可能对于周围的水质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进行高速公路的深基处理或者是进行隧道的挖掘时极有可能损坏当地的地下水系统,从而影响到周围广大居民的饮水质量和周围植物的生存,另外因为施工中产生的一些工业废水流入地下水系统也极有可能造成到底居民饮用水水质的下降;5)在施工过程中还极有可能造成当地地质构造的损坏,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在山中进行打洞处理和劈山开道造成的。

四、公路设计中的环保措施

为了减少占用良田耕地面积,减少对沿线自然植被的破坏,减少拆迁安置,在公路勘察设计时,公路选线尽可能的避开良田耕地,避让沿线自然林带,避让城市村镇,充分利用原有的道路基础,在必要时,选择滩涂、荒地、荒山,做到保护耕地,减少随意侵占。同时,要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逐步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路域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五、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噪声防治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及水污染防治四个方面。

1、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尽量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减少水土流失。(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自然环境恢复,如在滨海路施工中,注意挖填平衡,将开挖山体的碎石土壤填充废弃虾池。(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产生边坡崩塌、滑坡。(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同时,设置挡土墙,改变地表径流流向,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挡土墙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或浆砌网格绿化。(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严格履行国家《环保法》和工程处所政府对环保的有关规定,开工前对全部职工进行培训教育,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加强全部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进步认识,形成全员过程环保局势;对于临时便道的修设,尽可能应用原有道路,对其进行加宽整平,使其路面宽阔、顺通,并结合具体情况修设路边排水设施,做到晴天行车不扬尘、雨天路面不积水,同时道路排水通畅,不致冲入农田;在办公、生活区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点,并定期对垃圾进行清理。厕所的选址力求远离生活区,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保护公路工程附近有价值的古文化和建筑遗址。

2、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有条件的并设置隔音带。(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并积极设置声障,保证学校和单位正常上课、工作。(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大气污染防护

(1)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远离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保持距离200米以上。(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水污染防治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水资源短缺的今天,建筑节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公路工程施工中所能采取的节水措施进行探讨。

(1)减少管道和阀门泄露浪费的水量。

管道锈蚀、阀门的质量等导致大量的水消失于无形。解决此问题需合理选用优质的管道和阀门,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管理。

(2)建立中水系统。

中水主要是指生活污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的杂用水。中水利用对于节约水资源、减少排污具有积极意义。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冲厕用水和绿化用水。解决了水源紧张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排污量,减轻了室外管网的负荷。

(3)雨水回用系统。

在水资源短缺的今天,雨水回用也成为我们设计人员的重要课题。现阶段雨水回用主要为三个方面:调蓄排放、地面雨水入渗、回收利用屋面雨水。

(4)、节水

对于节约水资源来说,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和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阻挡、遮盖等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总的来说,落实环境保护投资,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到主体工程设计当中,对环保要求做出明确说明。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审查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力保环保措施到位、有效。加强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监测,以数据说话。将工程防护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确保既有土木工程坚实的基础,又发挥生物材料稳定性强、自然优美、生态平衡的特色,两相配合,共同协调,各展所长。实行工程计量环境保护人员签名权制度,提高环保人员的责任心。强化对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敏感点的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消除对环境敏感点的环境破坏。

结束语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交通部环境保护发展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公路环境保护指标,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公路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公路建设者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我国公路建设与公路环境治理的水平,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陈海涛,杨军,张斌.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策建议[J].黑龙江科技,2001,(03).

王金学.浅谈现阶段公路勘察设计中de环境保护措施[J].中国农垦,2002,(09).

孙小苗.夹江公路二桥工程环境影响分析及环境保护措施[J].铁道工程学报,2003,(03).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索求逐步超越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建筑工程,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无论是决策、设计、施工或竣工运营的哪个阶段,都将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建筑施工阶段,施工造成的噪声、扬尘、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都将对社会环境、城市景观、土壤耕作层等方面产生环境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要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完善有关审批手续。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时刻不忘环境保护,特别是要对建筑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施工期间各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地发展。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解决:

一、必须做到依法施工,从根本上控制环境污染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1)积极试验和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环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2)加强企业管理,实行文明生产,对于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水、废渣要实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需要排放的,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一时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限期治理;逾期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3)一切排烟装置,工业窑炉、机动车辆、船舶等,都要采取有效的消烟除尘措施,有害气体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4)加强对城市和工业噪声、震动的管理。各种噪声大、震动大的机械设备、机动车辆、航空器等,都应装置消声、防震设施。(5)散发有害气体、粉尘的单位,要积极采用密闭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并安装通风、吸尘和净化、回收设施。劳动环境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含量,须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规定。

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施工中降低环境污染

(一)施工招标时对施工单位的环保措施进行审查施工招标时,应将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素质作为评标定标的条件之一,要求施工单位设立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拟订详细而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

(二)加强合同管理,提高环保意识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应在施工承包合同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款,例如,临时用地、清场、道路使用、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明确承包人对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促使施工单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治理。

(三)建立环保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应主动与环保行政职能部门相配合,对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于不利于环保的措施和操作程序提出意见。

(四)进行施工期间的环保监测施工期间,由环保行政职能部门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景观破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出现超标或不利于环保的严重行为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采取补救措施,严重者应追究法律责任。

(五)发挥工程监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工程监理部门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很重要,不仅要注重工程合同、进度、质量和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还要对施工单位的环保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程设计中不利于环保的各种工程隐患;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存在的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的施工活动,工程监理部门必须依据相关环保法规、政策规定加以严格控制,并责成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六)充分利用工程支付的调节手段,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施工承包合同中应订立专门条款,加强工程支付管理,充分利用工程支付的调节作用,强化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篇10

【关键字】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也在不断增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公路建设,但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声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同时,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污染物和废弃物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若工程建设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措施往往会提升工程造价,推迟工程项目的竣工时间。因此,加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1公路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施工前期

公路工程施工前期主要是进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工程勘测、规划,方案论证等。近些年以来,公路工程的设计、规划主要是以降低工程造价、节省运行费用以及维护费用、降低发生交通事故所导致的损失及减少交通运输的时间等为目标,制定路线方案和勘测标准,但是没有过多关注公路的环境保护问题。尽管,在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即项目可行性研究时期,需要分析评价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对照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是因为缺乏衡量的量化指标,无法对公路工程周边的土地、水、森林、景观等资源受到的影响进行计量。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公路工程的相关人员一般不太关注公路工程建设及投入使用后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在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就留下了可能出现环保问题的隐患。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公路基础设施,为了达到要求的技术标准,往往忽略了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在设计与规划公路工程时,往往忽略的环保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占用一些环保价值比较高的土地资源,比如森林、农业及野生动植物的用地等;大量浪费土地资源;严重破坏树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质,不利于公路沿线动植物的生长;破坏一些景区的景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可能会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等。

1.2施工期间

施工期间主要包括施工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正式施工两部分,其中准备工作主要指清理施工场地、安置拆迁、施工放样及施工驻地的建设等。

施工期间可能会破坏关联区域的地表植被、改变地形及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及地下水质恶化、加快地表的侵蚀等,主要是因为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清理土地表层、修改河道、开采施工场地等活动的影响。此外,装卸运输建设公路的材料、拌和各种各样的混合材料、调运土方石等工作都可能会导致短时间的粉尘污染;大量的机械作业排放的尾气也可能会降低空气质量;增加车辆运送材料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落土会恶化周边的交通设施及交通秩序;施工过程中的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还有一些临时的施工用地也可能对周边环境带来一些额外的负担等。

1.3运营期

公路工程施工过后一般会投入使用,会带来比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一些长期的负面影响。比如,伴随日益增加的交通运输车辆及车辆流通量,加剧了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噪声一般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学校的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而空气污染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农作物、水质和土壤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公路设施上安置的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垃圾、污水等环境污染问题。

2公路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措施

2.1管理措施

鉴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必须高度关注和严格管理公路工程施工的环境保护问题。

第一,成立环境保护部门。公路工程的建设单位要与环保行政机构积极配合,建立项目环保管理办公室,负责检查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对于不合格的或不合理的措施要向上级提出建议,并监督改正。

第二,监测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情况。在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环保行政机构要实时监测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粉尘污染、噪音污染、地下水污染、毁林占地、破坏景观等,一旦发现超标或者其他污染问题要尽快通知建设单位改正,及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安排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督。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的地位非同一般。而监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好工程安全、进度、质量及投资等,管理好合同和信息,监督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检查可能存在的各种工程环保隐患,检查环境保护措施的质量是否达标,监督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配合环境保护机构切实做好对环境保护的检测和监督任务。另外,监理工程师对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活动必须高度重视,并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进行控制,严格监督建设单位。

2.2环境保护措施

2.2.1水土保护措施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应根据施工土质充分考虑挖沟的边坡坡度;合理设计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并采取有效措施疏导雨水,防止雨水对挖沟坡面的冲蚀;及时夯实挖沟坡面并进行合理边坡绿化;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废弃物的处理以及砂石料场的开采。施工现场的土石堆放应尽可能的考虑工程项目的二次利用,如坡面的整理,地面的平整等。若必须外运,则必须考虑施工的废弃物不得破坏自然环境或绿化设施,同时,应对堆放场所进行绿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若丢弃土石高度较高,必须设计防护措施,避免发生坍塌。

2.2.2保护空气措施

在工程施工现场,要及时清运现场垃圾,并适量洒水,防止沙尘飞舞。用碎砖石、礁渣或沥青将施工现场临时道路进行堆砌,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同时,要及时修复损坏路面。在施工现场,要将粉质材料库存,若露天存放必须进行严密遮盖,同时,在运输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现场的扬尘。

2.2.3保护水资源措施

在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将搅拌作业的废水排放至沉淀池,并经过两次沉淀后才可以经管道排放或用于洒水除尘,严禁将废水直接排放。对于路基淤泥、弃土弃石不得随意丢放,要在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对于食堂排放的废水要进行简而有效的处理,防止污水直接排放。对于放置油漆、油料的场所要做好渗漏措施,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

2.2.4噪声污染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居民生活密集区必须严格控制施工时间,保证工程施工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办理相关许可证明。对于产生强噪声的施工设备应尽可能在车间操作,减少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加强工程管理,规范施工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施工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总结

如今,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公路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成为公路建设的重点。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和政府环保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还要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切实落实到行动中,行政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建设单位要切实履行环保义务,双方协作,共同把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钟良,顾月洪.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2(2).

[2]赵松迂.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