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复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04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1

【摘要】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的人越来越多,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膝关节周围骨折是目前骨折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发生关节运动受限、功能受损,单纯内固定因为材料的限制有时不能有效固定,单纯外固定因为骨折涉及关节面而导致固定困难,外固定时间长对关节功能恢复不利,并且术后的康复锻炼将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的康复.目前,虽然临床上报道有很多的康复锻练方法,但各种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康复效果均有不同,我们重点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方法进行综述,阐明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及禁忌症,以有益于临床医师在今后的治疗中掌握.

【关键词】膝损伤;骨折;功能康复;术后;Cpm

1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易发生关节运动障碍,其术后锻炼的早晚、锻炼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关节周围骨折的传统治疗原则是修复病理性组织后固定,待组织愈合后再进行功能锻炼,常常引起关节囊粘连、挛缩,甚至关节僵硬或强直,不得不行手术松解.尤其是膝关节周围骨折,因膝关节承重大,结构复杂,许多同道进行了很多研究,以前的学者多主张膝关节周围骨折后患肢以制动为主,以利于组织修复,因制动所造成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在所难免;但若强行被动活动常引起再损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方法的发展

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有很大关系,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术前就会考虑到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如何恢复的问题,所以高明的医师常常会将手术方式、内固定方法及术后康复方法联系在一起并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利弊后才作出决定.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医生Salter从开胸术胸骨截骨或肋骨骨折后能在胸廓的反复运动中愈合的事实中得到启发,经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的概念[1](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骨软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采用下肢Cpm活动器对膝关节周围骨折牢固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Cpm锻练的优点有:①持续被动活动增加了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腱、韧带等的修复,并刺激且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抑制了关节损伤及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且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②Cpm使肌肉处于无收缩状态下被动活动,不会产生使复位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剪应力,避免内固定的松动或骨折端移位[2].鲍磊等[3]通过对3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内固定与外固定架超关节固定治疗,术后行股四头肌锻炼和Cpm锻炼,最后认为超关节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术后Cpm锻炼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林世荣等[4]采用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们认为骨牵引可以防止股四头肌及肌腱的挛缩和粘连,可恢复髌上囊的活动度,防止髌骨支持带挛缩.持续牵引和改变屈膝角度以及被动活动,可以防止股髁、髌股、胫股关节面及后关节囊发生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得到较大的恢复.万春友等[5]对7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选择性结合应用早期主动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运动、早期Cpm运动、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采用Karlstrom和olerud肢体功能评定标准[6-7]来判定疗效,他们认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应选择合适的坚强的内固定[8-10],以外固定架为首选,其次可选择解剖钢板或交锁髓内钉;术后要尽早行功能锻练,主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早期(术后1~3wk)Cpm持续被动活动能防止关节内及关节外粘连[11],专业医师的作业治疗对防止或松解早期膝关节粘连有很好的效果.潘鸿志等[12]认为对骨质疏松性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应贯彻积极手术、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延期负重的原则,以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应联合用药补钙,只有做到骨折与骨质疏松的治疗并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康复效果.董纪云等[13]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发生膝关节僵直的患者行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并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盘柏军等[14]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采用麻醉下持续被动运动对预防膝关节僵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国际内固定研究会(ao/aSiF)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第一代LiSS研制于1995年,先后用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LiSS作为“生物力学固定技术”的典型代表及与自锁内固定装置成功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改善一些在传统钢板螺钉接骨方式下手术难度较大、预后欠佳或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骨折的治疗效果.LiSS的预先解剖塑形钢板,辅以自锁、自攻、成角、单皮质固定的螺钉,提供了更高的稳定度;通过螺钉与钢板锁定提高固定程度而非依赖钢板与骨面摩擦产生固定效果,使得内固定物对骨膜的干扰降至最低,有利于骨膜的灌注,且钢板通过射线可穿透的引导手柄插入肌肉下间隙内并为经皮钻入螺钉提供准确的定位,明显降低了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内固定强度高,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练,而且因为手术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创伤小、不损伤关节附属结构,因此术后发生关节内外粘连的机会小,明显降低了关节僵直的发生率[15].微侵袭钢板接骨术(minimallyinvasiveplateosteosynthesis,mipo)也是在国外新兴的一种微创技术,是以生物学内固定为基础,与LiSS有类同之处,也不直接剥离和暴露骨折区,不破坏骨折区软组织血供,降低或减轻了传统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无手术过程中大出血及副损伤的报道,但对C形臂显示功能及骨科医师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16-17],手术时间可缩短60%,可早期活动,避免了并发症,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Farouk等[18]通过新鲜尸体股动脉注射蓝色硅酮后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固定的骨动脉及滋养动脉均处于危象状态,而生物学固定组未受明显影响,骨膜及骨髓微血管灌注良好,表明生物学固定在维持动脉循环和灌流方面优于传统钢板固定.

3目前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

虽然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优点,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缺点:①早期伤口未愈合,患者常因惧怕疼痛或意志力不强不进行或者不能坚持有效的股四头肌功能锻练;②Cpm锻练可造成被固定骨折端移位、被修复韧带撕裂和伤口愈合不良,使用时会增加骨折处的应力,容易引起内固定松动,临床上关节周围骨折严重不能坚强内固定者、软组织损伤重者或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者等均不宜早期Cpm锻练,而且在当前国内多数基层医院并未配置Cpm;③髌骨骨折的患者不能施行髌骨牵引;④国内中小医院尚缺少专业康复医师;⑤麻醉下持续被动运动松解粘连除了加重患者的痛苦,而且多次麻醉对老年人有很大的风险;⑥LiSS和mipo虽然国外和国内少数人报道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但其价格昂贵,操作技术复杂,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尚很少.

4展望

目前临床上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出现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并不少见,仍然需要骨科医师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微创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减轻膝关节周围骨折后功能受限的程度,临床医师应熟悉已有方法的优缺点,掌握各类方法的适应症,术前要根据伤情选择恰当的术式或内固定方法,术后宜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还需要探索更多、更好的康复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SalterRB,SimmondsDF,malcolmBw,etal.thebiologicalefectcontinuouspassivemotiononthehealingoffullthicknessdefectinarticularcartilage.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intherabbit[J].BoneJointSurg(am),1980,62(8):1232-1251.

[2]苏奇.持续被动活动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1997,3(1):51.

[3]鲍磊,马华松,周雪峰.内外固定结合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91-93.

[4]林世荣,温东栋.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4):587.

[5]万春友,金鸿宾,夏群,等.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J].中国骨肿瘤病,2004,3(10):288-293.

[6]oBricnpJ.Fracturefixationinpatientshavingmultipleinjuries[J].CanJSurg,2003,46:124-128.

[7]tscherneH,RegelG,papeHC,etal.internalfixationofmultiplefracturesinpatientswithpolytrauma[J].Clinorthop,1998,347:62-78.

[8]管廷进,孙东升.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3,4:592.

[9]王安庆,洪毅,张军卫,等.四肢长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康复训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6,9:207-208.

[10]潭新玲,曹秀丽.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J].现代康复,2001,12:137-138.

[11]papeHC,KrettekC.managementoffracturesintheseverelyinjuredinfluenceoftheprincipleof“damagecontrolorthopaedicsurgery”[J].Unfallchirurg,2003,106(2):87-96.

[12]潘鸿志,胡立敏,李琪.骨质疏松并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J].江西中医药,2004,12:28-29.

[13]董纪云,卢世壁,王继芳,等.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及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僵直[J].中华骨科杂志,1997,7:675-677.

[14]盘柏军.麻醉下的持续被动运动预防膝关节僵直[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10(4):230-231.

[15]王秋根,谭瑞星.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4):252-254.

[16]DavidL,HelotDL,paulY.minimallyinvasiveplateosteosynthesisofdistalfracturesofthethetibia[J].injury,1997,28:22-48.

[17]perrenSm.thetechnologyofmininallyinvasivepereutaneousosteosynthesis(mipo)[J].injury,2002,33:Vi-Ⅶ.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2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247例骨科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康复锻炼组127例和常规护理组120例。常规护理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康复锻炼组在临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康复锻炼护理干预。测量记录两组在手术护理后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康复锻炼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组总体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恢复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骨科;护理;康复锻炼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骨外科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骨折患者越来越普遍,伴随着全国老龄化趋势,老年人骨折发病率也是逐年增长,对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是恢复健康的关键,故如何加强术后患者康复锻炼尤为重要,能起到加快疾病恢复速度、增强患者身体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以及减少不必要并发症和痛苦的作用[1]。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7例骨科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康复锻炼组127例和常规护理组1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期间247例骨科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康复锻炼组127例和常规护理组120例。康复锻炼组中,年龄26~77岁,平均(45.8±5.9)岁;男67例,女60例;上肢骨折30例,胫腓骨骨折25例,股骨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16例,骨盆骨折14例,脊柱骨折14例,多发性骨折12例。常规护理组中,年龄24~78岁,平均(46.0±5.5)岁;男63例,女57例;上肢骨折31例,胫腓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15例,骨盆骨折12例,脊柱骨折12例,多发性骨折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康复锻炼组在临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有效的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具体的康复锻炼方法与注意事项如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必需于患者骨折复位固定之后开始,一定不能在未复位固定前就开始锻炼。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是一个持续性锻炼过程,锻炼强度由轻度慢慢向中、重度过度,切不可锻炼过度。在恢复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锻炼直到骨折处彻底愈合,身体功能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为最佳,并且康复锻炼要始终贯穿于骨折患者的整个康复治疗恢复过程中。持续性的康复锻炼是比较单调、枯燥,需要患者能够保持耐心,放松心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需要患者具有能够忍受疼痛的心态和能力[2-3]。患者进行主动性的训练属于康复锻炼的重点,而且必须要对其辅以适当的辅锻炼,这样有效的持续锻炼,才能够逐渐显著提升患者关节的灵活度。但是,如果还想增加患者关节的灵活度,恢复肌肉张力,并且全面降低肢体的肌肉萎缩,就必须要强化主动性康复锻炼。故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求患者的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都需要适度的控制,必须坚决杜绝患者在康复锻炼中的高强度、被动性关节活动,以避免过度的康复锻炼,从而导致关节周围发生骨化。

1.3临床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康复锻炼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康复锻炼组非常满意85例、比较满意37例、一般5例、不满意0例,满意度为96.1%;常规护理组非常满意58例、比较满意40例、一般15例、不满意7例,总体满意度为81.7%。康复锻炼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治疗后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地促进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加快肌肉关节恢复,防止下肢静脉腔血液凝结等。骨折患者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肌肉关节恢复因为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而明显改善,并且持续性系统进行康复锻炼会有效地避免骨折处软组织粘连和肌肉萎缩现象,减轻疾病病理与创伤后果。骨折治疗后持续性系统进行康复锻炼,一般都是通过对功能障碍的预防锻炼,恢复自身由于骨折造成的运动系统方面的功能损伤。有效的术后康复锻炼尤其重要,能起到加快疾病恢复速度、增强患者身体功能、促进患者康复以及减少不必要并发症和痛苦的作用[4-5]。康复锻炼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上看,康复锻炼组恢复时间比较快,不但能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从而减少患者冗长的锻炼过程,降低患者痛苦,说所以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高[6]。综上所述,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恢复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夏玉斌.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59-61.

[2]顾琴娣,顾芳.骨创伤的术后康复锻炼及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150-151.

[3]刘琼芳.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340.

[4]包浩月.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217-218.

[5]高会昭.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J].母婴世界,2015(17):69.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3

[关键词]Colles骨折;手法整复;外固定;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5(b)-0150-02

Colles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骨折,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交通环境的改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法整复以及外固定治疗。但术后患者由于缺乏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因此术后患者易发生不同情况的并发症,包括:压迫症状、关节僵硬以及重新移位等。为了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为探讨Colles骨折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的全程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该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使用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患者6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4例病例全部选自该院收治并给予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的Colles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46.78±13.45)岁;骨折原因为:29例患者为车祸伤,28例患者为摔伤,5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根据ao/aSiF骨折分型:B2型骨折患者有11例,B3型骨折患者有7例,C1型骨折患者有21例,C2型骨折患者有13例,C3型骨折患者有1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7.34±12.38)岁;骨折原因为:28例患者为车祸伤,27例患者为摔伤,7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根据ao/aSiF骨折分型:B2型骨折患者有12例,B3型骨折患者有9例,C1型骨折患者有20例,C2型患者骨折有12例,C3型骨折患者有10例。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的骨折部位均存在明显的血肿;患者的患肢下臂存在明显的叩击痛;患者骨折部位锐角角度显著;患者患肢体明显短于正常肢体;少数患者骨折部位存在明显畸形骨擦音症状;患者患肢运动能力失常,有明显的患肢放于胸壁情况。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手法复位,麻醉时向患者的血肿内进行的注射,首先于患者的桡骨骨折端穿刺并吸净血肿,然后从患者的骨折端注入0.5%利多卡因3~5mL进行麻醉。待患者的患肢无疼痛感后,在C臂X光机监视下,给予患者中医手法整复治疗,治疗时,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取坐位,让患者将患侧外展90°,一个助手沿患者的前臂方向对患肢进行向桡骨远端的牵引;另一个助手沿患者的前臂方向对患肢进行向桡骨近端的牵引。牵引至患者的桡骨恢复正常高度,如患者同时存在腕关节的脱位,则对腕关节进行复位,然后再对破碎的小块骨进行复位,以恢复患者的桡骨的掌倾角。如果一次复位不理想,可以多次反复重复以上步骤,至患者的桡骨复位成功为止。

复位后,患者均使用外固定,病患桡骨复位成功后,指导其进行力度合适的牵引治疗,部分病例给予克氏针固定,同时亦可配合石膏固定;而其中的伸直型骨折病例给予屈腕尺偏位方法固定;屈曲型骨折以及关节面骨折患者,且伴有腕关节脱位的,则给予骨折功能性固定。所有病患均给予4个疗程的固定时间(每个疗程为1周)。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术后的常规康复护理。

1.4健康教育

1.4.1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

1.4.1.1复位及固定阶段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消除患者恐惧、悲伤、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复位后进行手指的屈伸练习[1]。

1.4.1.2骨折治疗早期(术后1~2周)向患者讲解术后患肢的康复要求,以及方法;让患者和家属注意患肢的感觉、运动、肿胀、血运以及外固定情况,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处理,并且要定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复查;根据制定的康复锻炼原则,于术后早期开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以恢复手指以及手腕部软组织的功能。

1.4.1.3骨折治疗中期(术后3~4周)向患者讲解术后外固定的方法以及时间;并按照康复原则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鼓励患者使用小勺或者筷子进行吃饭、自己系扣子、自己扫床等日常生活动作练习。

1.4.1.4骨折治疗后期(术后5周后)当患者的外固定去除之后,开始加强患者的患肢关节锻炼,为患者制定作业疗法或者编制医疗体操,对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包括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转等活动进行练习,同时还要加强手指的活动度以及手指肌力的练习;如果患者伴有手部以及腕部的肿胀,则需要指导患者使用中药洗剂进行浸泡,宜可进行交替的冷热敷。

1.4.2组织和实施

1.4.2.1责任人的落实科室内由1名具有多年经验的高龄护师或者主管护师做为科室内的健康教育责任人,在Colles骨折患者的不同恢复期,由健康教育责任人与患者进行联络与随访,对患者的恢复期进行全程的监督,是否有效的执行术后治疗以及康复锻炼[2]。

1.4.2.2编制健康教育材料由健康负责人制定科室的健康指导通知书,并在患者就诊时发放,同时进行仔细的讲解、演示以及咨询工作。如果患者对治疗护理提出特殊的要求,则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要求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并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记录于患者的康复指导通知书中,或者记录于患者的病历中。

1.4.2.3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科室内的所有医护人员都需要参与到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利用早晨交班、业务学习以及学术活动等时间,组织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统一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从而有效的提高科室内的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1.4.2.4组织患者成立康复交流小组根据需要,将适合的患者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复诊,让患者们组织康复交流小组,互相交流积极的治疗心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争取早日康复。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Colles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在经过手法整复以及外固定治疗后,患者常常由于缺乏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导致不同情况的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压迫症状、关节僵硬以及重新移位等。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3]。该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与目前国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5]。说明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全程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Colles骨折手法整复与外固定治疗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飞.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复杂型桡骨远端骨折12例小结[J].中药医导报,2006,12(9):50.

[2]薛俊茹,党世民,郭春梅.石膏固定并发症127例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11,22(3):278.

[3]薛俊茹,党世民.骨关节损伤石膏绷带固定技术失误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2010,29(10):76-77.

[4]薛俊茹,党世民,党省民,等.Colles骨折患者手法整复治疗的健康教育[J].护理杂志,2008,25(10):77-78.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4

1.骨康灵液家兔眼刺激试验

1.1材料

(1)受试物:骨康灵液,棕黄色液体,由昆明医学院中试中心提供。

(2)实验动物:白色家兔,体重1.8-2.0kg,由昆明医学院省级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动物室提供。

1.2方法选用健康的白色家兔4只,体重1.8-2.0kg,雌、雄各半。左眼给生理盐水,右眼给骨康灵液,分别给予0.1ml后观察眼部反应。连续给药7天,停药后继续观察7天。

1.3评价按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详见表1、表2。

表l眼刺激反应评分

表2眼刺激性评分标准

1.4结果与评价本室用骨康灵液对家兔进行眼刺激试验。结果显示:给药后,家兔眼睛虹膜、结膜明显充血、肿胀并伴有较多淡黄色分泌物。停药后7天观察中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提示骨康灵液对眼部有轻度刺激作用。因为它是外用搽剂,皮肤有个适应过程,适应了就好可以放心使用。

2.讨论

现在骨康灵液研制成功生产出来了但在应用中还必须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不同类型的外伤性闭合骨折患者,在骨康灵液疗效观察治疗前须结合临床经X-线摄片明确诊断,确定骨折类型,经外科手法准确复位固定后才能给药,外科手法准确复位固定是基础、是根本。闭合性骨折治疗原则有四点: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但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还得用固定的方法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的舒缩活动。

2.1复位的时间骨折整复越早越好,早整复比较容易,也易获得正确对位。病人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须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整复骨折。

2.2复位标准在治疗骨折时就要复位,把移位的骨折重新对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固,骨折就能较快愈合,肢体功能就能顺利恢复。因此对每一位骨折病人都应认真整复。解剖复位是指完全的复位,是最有利于功能恢复的,复位治疗骨折的目的是争取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5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自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对照组进行常规锻炼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满意,其中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术后2周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胫骨骨折;康复锻炼;临床效果研究

胫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较为常见,因为其血运具有特殊性,常合并膝关节功能障碍[1]?胫骨骨折手术后常发生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与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因此胫骨骨折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越来越受到骨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选取我院骨科自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其效果令人满意,有助于分析骨折康复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的关系,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自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3.5~66岁,平均35.2±2.1岁?右侧骨折36例,左侧骨折24例?患者均为车祸?坠落或跌扑造成胫骨骨折,均无神经和血管损伤?骨折分类,按ao分类方法,开放性骨折32例,42-C1型闭合性2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入院后及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根据骨折情况行内固定术,并尽可能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平整,需要时进行植骨?

1.3评价方法对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依据克氏康复学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估[3]?优:关节活动自如,能够灵活站起?下蹲,关节活动度丢失≤15°;良:关节自主活动,关节活动度丢失20°~30°;可:关节活动尚可,关节活动度丢失>30°;差:存在关节的自主活动,关节活动度丢失≥70°?

1.4康复锻炼方法

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锻炼联合Cpm机功能锻炼,对照组仅应用Cpm机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康复锻炼内容:1.术前康复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主动屈伸膝关节?引体向上运动?直腿抬高?踝泵练习等,2~3次/d,每次10~20min?要将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相结合,把床下锻炼和床上锻炼结合,充分使各关节活动度得到锻炼,指导下地行走;2.术后康复训练:术后清醒后立即开始有效咳嗽?踝泵锻炼?深呼吸练习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的运动,如抬高患肢,令其高于心脏平面,保持屈膝30°能有效减轻肿胀,需要时静滴甘露醇?甘油果糖等;下肢骨折的患者因为患肢制动?长期卧床?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需要在术后嘱患者抬高患肢时令其进行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及患肢肌肉被动舒缩运动等;在术后要早期行主动功能锻炼,来有效提高康复效果;并且禁止过早负重,造成关节功能受损,至少于术后8周才能逐步行负重训练;并在术后开始应用Cpm机行功能锻炼?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满意,其中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术后2周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胫骨骨折,尤其是合并腓骨骨折或者多段骨折极不稳定,采用跟骨牵引手术或石膏固定操作简单,但是对稳定骨折作用差,容易导致畸形愈合或者骨不连接[3]?胫骨骨折治疗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帮助骨折的愈合,因为在术后第二天新生胶原组织就开始沉积在关节周围,这种胶原纤维不利于膝关节的运动?患者在术后立即开始关节运动能够把瘢痕对关节Rom的限制降到最小限度?同时早期康复锻炼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机体淋巴回流,避免术后深静脉的血栓形成[4]?还能够促进膝关节液的渗透?扩散,恢复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关节囊粘连?挛缩,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膝关节的屈曲,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术后2周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因此胫骨骨折积极手术治疗配合优质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治疗和改善预后?同时对患者进行康复心理护理,鼓励术后尽早进行主动锻炼,并掌握各种注意事项,能促进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通过术后早期采取康复锻炼的方法能够提高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使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日,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贤斌;卢小虎;裴志杰;程锦珍;皮下钢板治疗胫骨骨折术早期康复锻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02):50-51.

[2]戴闽;艾江波;帅浪;范红先;张斌;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4(12):973-975.

[3]张丽华;健康教育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生活质量影响[J].当代医学,2011,11(07):92-93.

[4]张淑华;胫骨骨折临床综合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随机选取60例骨折术后的患者,均行四肢骨折术后一段时间切口拆线两天后,并分为采用中药熏蒸护理治疗的试验组和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为19~89岁,平均年龄为(49.49.8)岁,身高(1605)cm,体质量(608.4)kg。观察组的30例老年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为66~97岁,平均年龄为(81.29.5)岁;身高(1595)cm,体质量(589.7)kg。两组骨折术后的患者在拆线前后均有红肿、局部皮肤发热等临床症状,两组骨折术后患者的身高、年龄等不存在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骨折术后的患者在拆线两天后,分别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和嘱咐下只做常规治疗护理活动;而试验组的骨折术后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的手段进行护理治疗,根据临床中药熏蒸的要求,注意观察在利用熏蒸治疗机时要防止烫伤,熏蒸结束后按照相关要求给患者进行敷药治疗。

1.3护理方法

两组骨折术后的患者在拆线两天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治疗手段,对照组利用常规治疗护理手段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分别对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心理和中药药物护理。在利用中药熏蒸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不断鼓励患者,时常进行治疗心理沟通等;而中药熏蒸的护理更要根据娴熟的技术和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在给患者中药熏蒸时,要注意嘱咐患者在治疗前要去排便等,按照要求给患者敷药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利用t检验方法对两组的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治疗疗效实行检测。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骨折术后护理治疗的效果

两组骨折术后的患者在拆线2d后采用不同的护理康复的方法进行护理治疗,观察并对比其治疗疗效和临床总有效率。具体见表1。

表1两组骨折术后的护理治疗效果

2.2两组骨折后患者在护理治疗前后的情况对比

对照组骨折术后的患者在常规康复指导下进行一般的活动治疗,一段时间后,相对治疗前患者感觉疼痛、红肿有明显的改善,关节能做简单的活动;试验组骨折术后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蒸的护理治疗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后,发现相对治疗前患者的疼痛的感觉和红肿的情况有明显的变化,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较佳;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骨折术后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恢复情况较佳。见表2。

表2两组骨折后患者在护理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情况对比

3讨论

骨折是外科骨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可由外伤引起,多见于骨骼不发达的儿童和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中青年少见。骨折可有单发骨折和多发骨折两种,目前在外科骨科中多以单发骨折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发展,楼房的增高,导致交通事故和高处跌伤等引起骨折的事件越来越多,特别是四肢的骨折,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针对性;需求;健康问题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0-1546-0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骨折多因意外事故造成,无心理准备,当疾病发生后,给病人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骨折病人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有的则要长时间地卧床是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手术病人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置换的假体脱位等。因此加强对骨折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病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是高质量健康教育的基础。为了解骨折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需求程度,各骨折病人客观存在的健康问题,以求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笔者对110例骨折病人就健康教育实施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6年1月~2007年5月我科住院的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20~91岁,平均55.5岁。其中上肢骨折15例(锁骨骨折6例、肱骨干骨折3例、肱骨外髁颈骨折2例、前臂骨折4例)。下肢骨折88例(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髌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5例、跟骨骨折5例)。脊柱骨折4例,其它3例。行手术治疗98例。

1.2调查内容:制定健康教育实施表,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疾病知识,心理指导、饮食指导、休息与活动、排便指导、手术和检查的相关知识、用药指导、出院指导。

1.3调查方法:选取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为调查人员,采取访谈式调查法。由护士统一将问卷发给病人,并向病人详细说明健康教育实施表的内容,将每项内容以病人能否复述、解释或理解为标准分为掌握和需求两部分,然后采用统计学资料进行处理。再根据病种、病情,将不同骨折病人客观存在的健康问题归类,以了解不同骨折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程度。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10份,有效率100%。

2结果

2.1骨折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需求程度:见图1。

2.2健康教育内容:(1)医护人员的自我介绍;(2)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3)疾病知识;(4)心理指导;(5)饮食指导;(6)休息与活动指导;(7)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8)手术与检查的相关知识;(9)出院指导。见图1相应部位。

3分析

从图1显示: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率也各不相同。病人对手术与检查的相关知识排在首位(需求率91.1%),说明骨折病人特别看重骨折手术的选择和如何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预防并发症以及配合检查治疗,提示护理人员应在健康教育中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宣教。疾病知识的介绍排在第二位(需求率83%),说明病人缺乏有关疾病应具备的知识,这就要求健康教育应以疾病知识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功能锻炼方法以及休息与活动指导分别排在第三、四位(需求率81%、78%),病人有强烈的康复欲望,提示护理人员在骨折病人康复期要加强功能锻炼的宣教与指导。心理指导排在第五位(需求率72%),焦虑、烦躁、紧张是病人担心疾病的预后及手术能否成功的普遍心理,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是有利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出院指导占第六位(需求率70%),说明病人虽有早日康复欲望,但无康复的综合知识。从上图看,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自我介绍,病人掌握率比较高。饮食指导排在第八位(需求率63%),合理的营养及饮食指导可减少卧床病人便秘的发生,并可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及促使骨折创面早日愈合。

我们初步统计了不同的骨折病人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因为所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同,也会使其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不同:上肢骨折的病人普遍存在着疾病知识缺乏、不会保持正确的、不了解功能锻炼的方法,提示我们在健康教育中应针对这些方面重点施教。下肢骨折的病人以老年人占的比例比较大,出现的健康问题比较多。如适应能力差、有发生畸形愈合的可能,睡眠差、有盲目锻炼的倾向等。有的病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会出现某一方面的健康问题或已经出现了某一方面的健康问题,我们除了对病人主观提出的需求重点施教外,还应对骨折病人客观存在的健康问题加以宣教。脊柱骨折的病人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有:肌肉萎缩、发生各种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等的可能,这就要求在宣教的同时,根据疾病的特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病人预防。针对疾病,指导病人加强和改善某一方面的健康问题,是关系到病人能否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4讨论

4.1掌握病情,有针对性施教: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是住院病人的主要健康教育者,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客观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是使病人更有利于康复。很多护士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了解病情,笼统、片面、广泛地说教,结果病人对自己的情况还是不了解,出现了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在施教前应认真阅读病人的病历并征求主治医生的意见,结合病人的个性,疾病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

4.2加强护士专科理论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经过培训的健康教育护士能较大地提高健康教育效果[1]。护士可通过自学、科内组织学习等方式掌握骨科疾病知识,同时学习健康教育方法及程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全面提高健康教育能力,促进病人“知―会―行”。

采用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护士与病人交谈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进行口头讲解时语言要简单通俗,一次讲解的内容不要太多,要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还可利用文字图片对病人进行讲解,如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制作专题黑板报等。由于功能康复训练需要有正确的动作指导,所以示范性教育也很重要,如教病人术后如何翻身、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使病人更容易掌握疾病知识。

参考文献: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9

[关键词]手术治疗;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9-050-01

1前言

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是5~12岁儿童常见病之一,因骨折后期多发肘内翻畸形,治疗后期常易导致关节活动受影响,手法复位或者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1]。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本组共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5-12岁,平均7.63岁,43例患者中:伸直型12例,屈曲型6例;开放性15例,闭合性10例。

2.2方法43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即切开复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取平卧位,患肢置于胸前,上止血带,取后正中切口,解剖游离尺神经并加以保护[2]。肱三头肌肌腱“V”形切开,由浅入深清除骨痂,找到骨折断端与骨痂分界线,前方及鹰嘴部尽量不剥离,以减少术后粘连。直视下复位,伸直型,牵拉前臂屈肘,将骨折远近端对合,利用骨折杠杆作用推送骨折远端,同时向后牵拉骨折近端。对屈曲型骨折,以相反的方法复位。术后1周内主要进行手指和腕关节的伸屈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肿。由于内固定牢固,骨折处比较稳定,外固定时间一般为7~10天。因此术后1周后即去除外固定,开始肘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练习方法同手法复位的晚期,同时在拆线后使用中药熏洗[3]。

2.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3结果

3.1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40例(93.02%),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3例(6.98%)。

3.243例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显效42例(97.67%),有效38例(88.37%),无效5例(11.63%),总有效率88.37%。

4讨论

4.1有效的38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11周,平均8.2周,无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坏死。可见手术治疗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良好。术后石膏托外固定,于屈肘95~120°中立位,手术反应消退后即做手指屈伸活动,术后4~6周去除内外固定,逐步行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利于松解肘部黏连,恢复关节功能。

4.2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儿童,因肱骨下端较扁薄,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同新鲜骨折的不同点,是有一个折骨破坏过程,其他方法基本相同。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手术复位和固定只是为骨折的康复建立了前提条件。关节在固定四周左右常会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从而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来说骨折后手术及住院的治疗时间只占整个治疗过程的2/3,功能的恢复还要经过在医生指导下的、渐进的、科学的功能锻炼才能达到。患者刚去掉内固定不久,是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期,应该马上开始针对肘关节的功能锻炼。肘关节的正常功能有两个: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前、旋后。可以让患者多做一下这两方面的关节活动,尽量保证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正常情况下2个月后可康复。我院康复医学科专门从事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工作,对骨折患者的早期、中期、后期分别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指导、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术、推拿按摩、针灸疗法、理疗等方法帮助患者尽早康复[4]。

4.3临床上,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以伸直型较为多见,患儿大多是因为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到肱骨下端,导致髁上部伸直型骨折。如果骨折处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压迫或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造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如果骨折处远侧端向侧方移位,则可挫伤桡神经和尺神经。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比较少见,它是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下端导致髁上部屈曲型骨折,很少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5]。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1-256.

[2]邱贵兴,戴戎.骨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300.

骨折后的康复方法篇10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护理;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6-02

踝关节是下肢主要的负重关节,其承受的负荷比较大,容易出现骨折,而且多为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骨折之一,青壮年最易发生踝关节骨折脱位。由于踝关节需承受全身重量,需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大多极不稳定,如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治疗,会对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不仅取决于临床方面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也取决于手术后的科学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病例5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6-62岁,平均42.37岁。致伤原因:民事冲突17例,交通事故29例,高处坠落11例。闭合性损伤47例,并发性损伤11例。除一例为陈旧骨折外,均为新鲜骨折。

1.2方法

1.2.1在5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行保守治疗18例,在Lange・Hanson骨骼分型中前四型l、Ⅱ度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对这两型骨折,早期肿胀轻者可考虑及时尝试闭合性骨折常规手法复位的原则进行复位。复位前应根据患者病史特点,结合X线片,分析损伤机制,定时复查X线拍片。

1.2.2手术治疗40例,对Lange・Hanson骨骼分型中前四型Ⅲ、Ⅳ度骨折、或骨折手法不能复位及复位不理想的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开放性骨折亦在其中。外踝对踝关节稳定与负重和维持距骨正常位置有重要作用,采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塑形后固定,固定后使腓骨下端的外翻角度得以保留,避免了踝穴变窄影响关节活动的弊病。术后三到五周X光复查,观察对位和对线情况,必要时行功能锻炼。

2术前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全面检测病人的骨折部位变化,了解病人的心理波动,如损毁关节及疼痛对患者的影响,要让患者全面了解愈合后的情况。对没有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踝关节外伤患者,要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消除心理障碍,增加患者对医生和护士的信任。对有脏器损伤的患者,要做好家属的工作,配合医务人员和患者,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术前患肢护理对于非开放的患肢,除入院止痛,合理诊断,积极配合治疗外,还应做好患肢位置的看护,以防产生入院后的内出血,和不适当的放置所产生的肿胀破坏。对开放的外伤骨折,入院后,应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对仍有出血的患者,应积极协调医护患,立即手术处理,以免感染和再损伤的产生。注意患肢的角度,对合并扭伤角度大的,观察血运情况,嘱咐患者和家属,不要过度搬动,以免损伤增加。必要时行外石膏托搬运,做辅助诊断,如拍片,患肢Ct等。

2.3术后护理

2.3.1使用外固定器具病人的护理①抬高患肢使其略高于心脏水平,置于功能位,膝关节略屈曲,以利于消肿止痛。保持患者肢体正确,搬动时托扶足踝和小腿,避免剪切力。②保持外固定稳妥有效。用夹板、石膏固定和跟骨牵引病人按常规进行护理,特别要注意保持有效固定、有效牵引,严防内、外踝及足跟压伤。观察石膏、夹板的松紧度,钳夹、仿手法复位踝关节外固定器等是否滑脱,发现内、外踝有红肿、水泡破溃者及时处理。④告知患者外固定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6周后视骨痂生长情况可去除外固定。夹板、钳类等外固定器固定牢固后,用我们研制的肢体保护架支撑起病人的被毯,防止被毯衣物挂住或碰撞外固定器具而引起病人疼痛、引起骨折再错位,并减少病人担忧。

2.3.2踝关节骨折闭合整复病人伤肢骨折部位的疼痛,是骨伤科病人最常见的一种疼痛。其疼痛多伴有肿胀,护理给予抬高患肢,早期局部冷敷,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口服和伤科灵、展筋酊等消肿镇痛药物涂擦;此种疼痛一般在麻醉消失后到第一天夜间疼痛剧烈,2-3天递减。告知病人疼痛的规律,术后当天晚上准备休息时可提前1小时应用阿片类镇痛剂如吗啡、杜冷丁、强痛定、曲马多缓释片,双氯芬钾酸片、去痛片等。术后自控镇痛泵的应用解除了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的痛苦。

3早期康复训练

3.1开放性手术和保守治疗外伤愈合后,均可以在卧床时,行小关节屈曲和大关节协助运动。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要根据局部肿胀和皮肤愈合等实际条件,一般6周后开始功能练习,8周后逐渐部分负重行走。如果复位满意,一般4-6周后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12周后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愈后效果也相对良好。

3.2对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应早期行康复训练,特别是在手术愈合后,为防止关节固定或黏连,在恢复期克服疼痛的情况下,或是少量疼痛时候,不负重功能锻炼,还能防止患肢肌肉废用性萎缩。

3.3早期康复应注意点,对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手术后,护理应严格观察患肢活动情况,必要时,提示医生对患肢行X光片复查,以防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而难于治愈。行X光片检查还能有效防止螺钉断裂,通常固定时螺钉自外向内只穿透3层骨皮质。这就考验护理的细致性,和早期康复锻炼的适宜性。另外,对内踝骨折固定,通常用两枚螺钉固定或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来控制骨折块旋转。而后踝骨折,大于1/4,则影响其负重面的25%-30%,不易早期功能锻炼。若患者急于锻炼,护士应耐心解释,并指导其康复时间,一般在16-21周开始行早期锻炼。

4结果

经过临床观察在本组58例患者中,病人住院期间不注意摔倒2例,愈合失败进行二次手术。其他56例患者,符合早期康复锻炼条件,依从性良好,护理得当,康复状况良好,康复率96.55%。

5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在日常生活中如跑步、跳跃、登山、上下楼梯等动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早期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和后期全面专业的康复指导训练,以及强化随访期的康复教育,有效地预防了骨折卧床后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废用性骨质疏松,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提高了疗效;使患者坚持康复训练,提高了自身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26-739.

[2]葛向煜.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抑郁水平追踪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17-19.

[3]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