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15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1

县级财政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县域内工业企业,尤其是支柱性企业。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人工业部门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按费孝通教授20世纪80年代总结“苏南模式”时的提法叫“无工不富”。根据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仍然是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1.调整好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好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运输业,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

2.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的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合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经营规模和经验指标上达到一定规模,并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企业,是县域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二、以特色农业为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要将发展特色农业放在重要位置,这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需要又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陕西省乃至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色农业特别是经济农业的发展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1.确定重点产业和产品。由于各县之间经济发展基础、优势资源条件不同,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从县情、乡情、村情特点出发,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协会式服务,转变运作模式,依托项目抓发展,按照“政府引大引强、农民靠大靠强、结构调优调强”的运作思路,用大项目带动大产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培育特色农业的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并不仅仅只是生产单一产品的单一产业,成功的集群包括位于同一地点的许多关联产业、供应商和机构。各个县市要以自身有特色的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为基础,使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产生。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县域经济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民营化之路,使企业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陕西省与全国省际之间的情况不同的是,越不发达的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手,理清思路,明确定位,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经济来抓。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活动和组织干部、企业主到浙江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和“义乌经验”,彻底地统一思想认识。

2.扩大招商引资。各个县市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拉动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树立“干部抓项目,群众跑市场”的工作理念,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为陕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以城镇化为支撑

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50%,到2050年,全国累计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5.5亿。陕西省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1城镇化建设必须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不仅有利于工业本身利用要素聚集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业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

2.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大省,各个县域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县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到非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bsp;

相关数据表明,经济创新力对陕西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影响较小,说明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至今仍然是主要依靠资源而不是创新来推动。因此,制度创新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政府是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县级政府作为一级行政单元,是诱致性制度创新与中央强制性制度创新相转化的中介。县级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1明确产权制度。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存在,要保持经济组织的效率,必须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陕西省县域现存的产权制度安排要“保持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存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使县域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大,尤其是个体、私营比重要大。

2.创新投融资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对内开放”,放松民间资本在投资领域的限制;重组与发展县域金融体系,缓解间接融资瓶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应把其基本职能调整定位为支持农业、农村开发和发展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推广商业票据等融资品种,纵深拓展融资渠道。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陕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区域文化相对落后、县域创新能力弱、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导致的。针对陕西省县域经济目前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战略,以期促进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2

本文所述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就全球而言,知识经济即将到来,有关专家预言,再过二三十年,人类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目前,知识经济最发达的是美国,即使是美国,如今主导产业依然是工业经济。

县域知识经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本文以霞浦县为例。99年XX县人口50.4万,国内生产总值31.76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011元。

一、县域经济进入新经济大背景

县域经济不具备新经济条件,电脑与因特网没有普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也不完善,高科技人才奇缺,整个经济发展环境并未走向良性循环,尤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乏力,经济全球化提供的良好机遇很难充分利用——因此,新经济时代离县域还有一定距离,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县域经济进入新经济的大背景之下。

(一)XX县知识经济现状

人类从农业经济跨入工业经济已有二百多年,人类即将跨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县域知识经济却刚刚开始,县域没有微软,没有英特尔,没有实达。

1、网络经济初露端倪。近年,县域出现了“初始”的网络经济。一是电子商务刚刚起步。XX县XX公司,在网上注册了“台贸网”,是我国唯一一家大型台贸网站。系统地了台贸全方位信息,包括台湾各大批发商场货物信息,我国国内对台单位介绍及劳务信息等,并将逐步实现电子商务。20__年上半年注册,计划下半年对社会开放,以三个“现代”(即现代商务、现代办公、现代生活)为目标。拓宽了电子商务空间。XX正常对台年贸易额在300万美元左右,其中劳务200万美元。实现电子商务之后,将大大增加贸易额,今年1-9月份,贸易额达2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近10%。二是私人上网人数递增。目前全县上网人数达1300多户。三是网吧企业逐增。今年县域网吧达20多家,通过网吧上网每月达5万多人次。网吧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

2、信息网站初显效益。由政府出资创办的两家信息网站为我县经济立下一定功劳。一是供销社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服务中心,将全省供销系统联成一体,设立网站,下设网点,将农贸产品信息上网交流。霞浦县99年一年间,通过信息中心接收的商务电子邮件531件,从网上采集商务信息65000多条,向各点信息5000多条,帮助推销水产品、蔬菜3万多吨,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说明网络信息已经在县域经济之中发生作用。二是由霞浦科委主办的《XX之窗》网站。该网站与“中华联合网”联合,免费为我县企业入网登记。将产生较大效益。

3、科学技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将这类经济形态称作“科技支持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由来已久,近年提倡高优农业,科技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霞浦而言,濒临绝迹的大黄鱼人工养殖的成功,利用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的成功,以及农作物新优品种成功,都是知识对县域农业经济作出的贡献。知识农业经济,也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

①大黄鱼育苗。大黄鱼濒临绝种。八十年代末,XX水产科技人员开始研究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养殖推广,仅5、6年间,全县人工养殖大黄鱼达9万箱,产值达数亿元。其中育苗2亿尾,产值达2亿元以上。

②反季节瓜果。XX县州洋乡农民郑XX96年始与厦门格林农业新技术开发公司联合,种值反季节无籽西瓜取得成功,目前已达500亩。正常西瓜于夏季收获,反季节西瓜于冬季收获。每亩投入900元左右,可收获30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3。蔬菜每亩投入在300元左右,收入800元左右,产出比为1:2.5。而水稻的产出比为1:1.5。

③脱毒甘薯基地。XX创建薯苗基地,培育脱毒甘薯品种,年产苗200多万株。供应本区各县。解决了甘薯品种退化问题。

工业企业中技术改造,也为工业的发展注入生机。

(二)加入wto,县域经济环境全球化

加入wto,将局域贸易扩展为全球贸易。即县域经济环境全球化。这将给县域经济带来生机,也将带来诸多问题。

1、加入wto,县域经济直面国际市场。目前,XX县内资企业仅两家有出口权。加入wto后,将大大改变这种状态,企业可以直面国际市场。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之中。国此,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

2、加入wto,拓宽了县域经济市场。XX县98年养殖大黄鱼不到2万箱,今年养殖达9万多箱,“内求”急剧下降,鱼价下迭。县域经济有许多项目受市场的制约。加入wto,将改变这种现状。

3、加入wto,将促进信息的数字化和经济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信息的数字化和贸易的网络化。加入wto后,县域将有更多的企业直面国际市场(不会是XX仅有两家内资企业具有出口权),快速便捷的网络信息将是人们经营的首选,电子商务也将逐步普及,这是发展所需,也是发展必然。这就给县域经济发展走向全球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新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重大变化

随着世界新经济潮的涌来,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支点”转变。各个时期经济发展都有相应的“支点”,这“支点”即经济发展的根本的首要的关键所在。农业经济时代,“支点”是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支点”是“能源”。新经济时代,“支点”是“知识”。目前,县域经济从依托资源转向科学技术又向信息转化。即,目前“支点”是科技,“支点”转向是“信息”。明确“支点”转变是拟定发展思路的关键。

找准了经济发展的“支点”,就有了用力之处。换句话说,县域经济呼唤科技为先导!科技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2、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困难。XX99年三产比例为:42.9∶22.3∶34.8。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这种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加调整,经济无法得以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难以“优化”,因素很多,主要因素:一是农地产权问题。地产权利界定不清,产权主体多元化,原来“集体”在农村已经“缺位”。土地使用权流转滞后,影响农村的经营配置。二是“双层经营”障碍。目前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双层经营”。经营、决策分散,规模偏小,又难以统一调整结构的认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三是政府政策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无意识误导和行政干预。党的工作转向以经济为中心,政府工作也以经济效益为主,于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迅速发展,农村三产则相对滞后。行政干预,尤其是为稳定粮食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使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对政策的扭曲和贯彻不力,也是使产业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经济直面国际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然而,又困难重重,这就是县域经济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复杂化。新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多元化不仅指经济结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混合,也指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国营、集体、“三资”、合作、股份、私营、个体——多种企业相互交错;独资、联合,跨国、跨地,强强合作、山海协作——发展形式复杂化;兼并、重组,租凭、转让——多种手段交替使用;整体经济在不平衡条件下发展前进。

三、新经济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要求发展要有新策略、新思路、新措施。

(一)找准新旧经济的切合点

新经济并非凭空而生,它是脱胎于旧经济,旧经济是基础。在县域经济中,许多新经济成份则与旧经济相伴而生,这是县域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XX县的大黄鱼养殖,反季节西瓜为什么会得以发展?这就是因为选准了推动支点。大黄鱼濒临绝种,是科技的介入,人工养殖大黄鱼成功,使得大黄鱼迅速发展。科技是“支点”,科技是“引擎”。大黄鱼养殖项目,正是从县情和市场中找到了切合点。XX县20__年大黄鱼养殖达9万多箱,当年收获产值达4亿。(9万箱产值远不止4亿)。而与其相关的产业,产前育苗,产中饵料,产后加工、销售,总产值至少10亿以上。其发展势头仍十分迅猛。

反季节瓜果也一样,同样是科技作为“引擎”。依此类推,科技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的项目,只要有大市场,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质上是找准新旧经济的切合点。

(二)利用新经济“正向回馈”规律

旧经济是一种“负向回馈”经济,当水稻价格上涨时,农民种得更多,人们买得更少。新经济则不同,需求增加,会创造更高的效益和更高的报酬,导致价格下降,进而创造更高的需求。根据这个规律,县级发展网站将会带动经济发展。农产品信息网全省就一个,各县只设网点。这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县必须设立农产品信息网站各乡镇设立网点,先由政府扶持,逐步过渡到自收自支。农产品信息网的发展,将使农民避免盲目生产,将引导农产品销售步入正轨——最终成为农民生产的高级顾问。

XX县对台贸易网站,是全国唯一的台贸网。其面向三个“现代”:现代商务、现代办公、现代生活。前景看好。应作为新经济典型来发展。

(三)结构调整抓住“二性”

目前,农村经济结构难以优化,因素很多(上文已述。不管是体制问题还是政策问题),必须紧紧抓住“适应性”与“扩张性”。适应性是以变为本,通过灵活多变的措施,使经济结构适合国情、县情,使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在新经济大背景下,县域经济依然以有形经济为主,无形经济为辅,资源优势,劳力优势仍然也必须发挥大作用,这样,县域经济与都市经济仍然不同。

扩张性,以特为主。抓住特色农业,加以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采取新开发和项目倾斜政策,使县域经济超常发展。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实质上也是立足优势,加以发挥。XX的大黄鱼,其他海产品有自己的特色。XX的石矿开发有近台优势,虽无其他特色,也可形成特色项目,除了近台(台湾需要大批量矿石),还有深水码头(万纯级泊位)。扩张的基础是优势。抓住一点,超常发挥,这就是扩张性的实质。

实质上,结构调整旨在协调发展。没有协调,发展失衡,不利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在经济项目超常发展时,必须考虑相关项目的和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利用大自然和协发展的规律进行发展经济。因此,不管是适应性还是扩张性,都必须围绕和协发展。

(四)灵活务实的宏观调控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管就死,只因没有从实际出发,宏观控制不灵活;一放就乱,是说管理没有从实际出发,任其自然,宏观失控。

宏观调控的灵活性,指政策的灵活性。该扶的扶,该禁的禁,任其自然的放开。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必须采取一事一政策,一项目一政策,进行灵活调控。

宏观调控的务实性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脱离实际无法执行和泛泛而论不可操作的宏观调控效果为零。现实中,往往会因为政策的不可操作,使其无法执行;因而宏观调控成为空活。林林总总的规定都因之而束之高搁。

新经济背景下,必须逐步形成灵活务实的宏观调控手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人才重在培养与激励

人才缺乏,是事实。加入wto后,这方面人才尤其缺。步入新经济,知识人才更为缺乏。问题并不在于人才缺,而在于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机制上。

XX县各类技术人员达7142人,其中农业水产技术干部达200多人。而这些人,都不在水产技术工作岗位上。这就是当前人才问题之一。人才使用不合理。

另处,缺乏的人才,并没有培养的机制。再而缺乏激励机制。因此,人才必须重在培养与激励。缺乏的人才,选送培养,谁培养谁使用;不培养又要使用的,必须付给培养金。已有的人才必须建立奖励机制,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六)设立技术创新工程和科技园区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3

论文摘要:县域经济就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针对陕西省的县域经济的现状,提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战略,以期能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主要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可见县这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县域经济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民营化之路,使企业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陕西省与全国省际之间的情况不同的是,越不发达的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手,理清思路,明确定位,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经济来抓。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活动和组织干部、企业主到浙江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和“义乌经验”,彻底地统一思想认识。

2.扩大招商引资。各个县市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拉动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树立“干部抓项目,群众跑市场”的工作理念,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为陕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小康社会

根据统计资料,我国县域单位(县、县级市、区)的国土面积为9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5%;人口总数为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4%;县域经济的GDp约为6.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9%;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收入477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3.6%;县域经济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5万亿元,占全国的36.7%,因此,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就整体性来看,县域经济仍未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农业仍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生产方式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逐渐减少的耕地上,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高,农业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发达。另外,县域经济的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其国有经济绝大多数已经改制或者破产,民营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支持能力不强。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影响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或非农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就是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关于我国工业化过程的讨论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地位相对萎缩,而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即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村的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包含农业产业化、非农生产和农村城镇化的大部分内涵,农村工业化的实现主体是农村工业企业。我国农村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工业企业起源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社队企业。农村实现土地家庭承包制后,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出现了农业剩余,加之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那么进一步地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吸收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别预期因素的刺激下,转向非农产业寻找就业出路就成为了现实的必然选择,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工业化,到1996年乡镇工业产值已达到了5538.76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农村工业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推动了县域中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现代化部门大多数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它们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而农村工业部门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本、技术的要求条件不太高。据测算,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相比,具有生产率低、资源消耗量相对较高、资本有机构成低、吸收劳动力就业多等特点,但是农村工业整体上仍然表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要优化农村工业的经济结构,避开城市现代大工业的竞争,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开发出适合农村工业中的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来带动县域经济中落后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20%,而发达国家前者是后者的数倍,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要鼓励农村工业产业结构向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服务环节方向转变。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偿或低价土地、和睦的地方乡土关系、强有力的社区政府庇护等,来增强农村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目前农村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大多数还是中小企业,还是在为城市现代大工业企业“查漏补缺”,仍然处于城市现代大工业的夹缝之中。目前,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合作意识差、农副产品市场程度低,使得我国县域的农业产业化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扶持发展农业大户,加快推进企业+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的广泛实施。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转移,是目前县域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和基本趋势,它贯穿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明显而重要。从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例来看,1994年―1998年5年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了6.6%,平均每年下降1.32%,按此平均速度,到201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预期将下降到33.96%,基本接近于工业化第二发展阶段结束时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0%的标准。中国城市化水平1990年为26.4%、1999年为30.9%,按此速度,2010年预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5.92%,距工业化第二发展阶段结束时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标准相差悬殊,这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执行的城乡二元分治制度及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因此,这种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难以支撑日益递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之目前我国城市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非现实,仅仅依靠城市工业及城市第三产业不可能单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再者,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过快、量过大,还会造成大量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中青年人口涌入城市,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凋零衰败,农业停滞,这种现象已经在我国内陆省份的一些地区有某种程度表现。因此,要靠“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的农村工业或非农部门,一是农副产品的加工业;二是为城市现代大工业提供零部件或劳务,服务于城市现代大工业;三是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大中城市的城市工业区、城市经济开发区、甚至是乡镇工业区、城市社区的服务类中小企业是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主要企业类型。实际上,县城、重要区镇基本上是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前后花园或经济技术开放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就是首先发展毗邻大中城市的这些县城、区镇的经济,以此来缓解大中城市的高失业率,避免“城市病”出现,既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促进城乡结合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发展起到扩散、辐射或激活作用,进一步地为城市现代大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供给和产品的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

各县域单位应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沿海地区或发达县域的发展模式,选择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利用比较优势,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农村企业工作的主要思路就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来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项目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新产品,形成以畜禽肉制品、果蔬茶制品、中草药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例如湖北省宣恩县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贫困县域,其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目标中突出了特色,其未来5年县域经济的农村发展规划就是发展特色山野菜100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20000亩、每年培植蔬菜加工企业2―3家、发展中药材50000亩,其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地落实;湖北省长阳县在高山反季节蔬菜、特色清江人文生态旅游项目上,大力打造其特色,获得了很大成功。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近几年来,县域经济中出现的农村山庄、农村特色饮食服务、农村中介组织及机构、农村中小企业、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等都是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绝大多数发达的县域经济是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越发达,其县域经济就越发达,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正相关性。民营经济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成分,要大力发展;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大社会、小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5

关键词:生态立市县域经济根河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麓,自然生态良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被国家整体划为限制开发区,部分区域甚至属于禁止开发区。

一、根河市生态经济现状

根河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根河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水资源总量达到3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8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1.7%,居全国各县之首,年吸收二氧化碳4000万吨,释放氧气2900万吨,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根河虽然加快发展步伐,但受气候严寒、区位偏远、远离中心市场等自然条件影响和木材采伐量调减等宏观政策影响,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弱、财政收入少、群众收入低。当前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现实困难,未来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生态保护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大幅增加森林面积、蓄积已经上升为国家民族意志,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在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受到一定限制,难以迅速形成生态成果。发展经济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对林地的压力尚未缓解,生态保护建设面临更大挑战。二是经济转型发展任务愈加繁重。县域财政预算收入不到1亿元,自我发展能力弱,替代产业经济支撑能力尚未形成,经济转型压力巨大。林区被列为资源限制开发的重点区域,利用资源发展的空间缩小。三是持续改善民生压力十分巨大。林区民生总体状况尚未根本转变。2012年,根河林业职工年均工资2.4万元,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年均工资的51%,而林业职工大部分为单职工家庭,按照每户三人计算,林区群众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元,比呼伦贝尔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130元还低。林区职工承担着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而工资收入却是最低的。还有大量林业人口收入不稳定,有的尚未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根河市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生态经济是林区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生态需求的日益增加,构筑北方生态屏障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单纯依赖林木经济已无法支撑林区发展,必须要改变单一依赖林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以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支撑,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是保护生态安全的需要。大兴安岭林区既是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重要水系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又是东北黑土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粮食基地和呼伦贝尔草原牧业基地的天然生态屏障,根河市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的腹地和核心区,其生态环境是保持和改善东北、华北内陆地区气象、水土等良好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所在。根河市现有3.6万户9万林区群众居住在板夹泥房和砖木结构平房内,按照每户居民年取暖消耗木材10立方米计算,年消耗木材36万立方米,接近全市39.9万立方米年采伐量,生态保护压力巨大。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对于进一步恢复和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生态经济是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林业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河自1953年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开发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了近6,200万立方米的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税金近20亿元,并且多年来林区职工群众在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默默守护着这片绿色的生态屏障,为支援新中国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林区目前已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产业结构单一的被动局面,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加大等矛盾和问题突出。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对于加快培育新的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进而推动林业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对林区发展县域经济必然会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抓住有利机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实施好生态建设项目,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三、根河市发展生态经济的几点建议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定位,抓住县域经济发展这个核心,通过发挥生态、民俗、特色种养等比较优势,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美丽根河。

1、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根河市的传统产业是林产工业。虽然木材采伐量逐年递减,但目前木材采伐仍是林产工业的主力。做大县域经济,就需要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林产工业向精、深、细方向发展。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增加就业岗位。

2、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根河市综合分析比较优势,把国家首个试点运行的低空通用航空领域和相关产业发展定为新兴产业,在确保安全规范运行的基础上,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完善根河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发展低空观光和航空俱乐部等新兴项目,推进包机业务开展。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动支柱产业多元化。结合近年来培育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种养殖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初具规模的条件下,打“森林牌”、“绿色牌”、“生态牌”,多元培育支柱产业。

在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上,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冷资源优势,把林下资源产品做精、加工企业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做强,加快北极狐、驯鹿种群改良步伐,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在资源型产业发展方面,除了加大对林木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外,重点加快绿色矿产资源开发。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矿山、生态矿山,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努力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依托森工使鹿、游猎、生态、冷极、名人等六大文化资源,加强景区景点和公路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纪念品开发,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提升影响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良好的生态是根河发展的最大基础和优势,明确“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在生态文明的旗帜下,走绿色发展道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一时的发展。抓住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以生态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6

[关键词]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引领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69-03

近年来,宁阳县按照泰安市委提出的“坚定不移争先进位,励精图治跨越发展”和“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战胜挑战迎头赶上”的总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把增长极和产业转移承接力理论融入到县域经济实践中,深入实施“双带动”发展战略,站在园区发展制高点上,精心规划建设了“泰山之阳科技产业城”(以下简称产业城)和“山东宁阳环城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项目,努力探求经济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宁阳模式”,全面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构建了园区成功转型、两极迅速崛起、实力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园区带动战略在实践中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

1实施园区带动的基本动因

宁阳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县,要推进科学发展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要以全新的思路、开放的思维、超常的战略和独特的方法,精心谋划长远大计,创新县域发展模式。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是集聚区域资源、嫁接发展优势的有效载体,必须重点推进,强力突破,充分发挥其倍增效应。

1.1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手段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较为活跃的经济现象。顺应产业转移的发展新趋势,必须全面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土地政策日益趋紧的新形势下,园区的集聚功能及聚增效应更加凸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转移承接高地和壮大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作为宁阳县来说,工业基础弱,经济总量小,所以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承接产业的高位平台,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提升承接力,增强吸引力,推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更快地扩张总量、调活存量、优化增量,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2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园区作为企业和产业的集聚地,承载着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职责。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可有效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借助项目引进、产业优化的机遇,提高入园门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进而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宁阳县产业体系还不完善,在产业层次、功能布局、科技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科学布局产业,加快产业聚集,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借助园区这一平台实现发展方式的有效“嬗变”。

1.3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园区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宁阳县工业化水平低,全省综合实力排名在70位左右,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必须实施园区带动战略。结合宁阳实际,宁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快速推进工业化、全力推进城市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全面融入市场化”的“四化”发展方向,以此强实力、增效益,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长期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紧抓“十二五”期间新一轮发展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动力,全力攻“两极”,强势攻产业,重点攻项目,迅速做强工业经济,扩张城市规模,努力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市化发展之路。

1.4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县域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案例都充分表明,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要有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园区引领。从一定意义上说,园区建设水平决定县域竞争实力,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是建设经济文化强县不可逾越的、必然的选择。

2主要做法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四区建设;县域经济;引擎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05-02

玉河乡是黑龙江省延寿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支撑作用。本文以玉河乡为例,探究以“四区”建设为引擎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期对哈市境域内与其经济发展现状相似、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一、玉河乡概况

玉河乡拥有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依靠本地资源,玉河乡在发展大农业、乡村企业、第三产业的同时,还打造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工业产品主要是亚麻制品,现玉河乡年均种植亚麻6000亩左右,并建成了两个麻制品加工厂,亚麻纺出的纱料质地好,透气性强,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销量逐年提高。农业产品主要是优质大米,出产的“玉丰”大米,在绿色食品行列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另外,食用菌产品和山药材发展势头迅猛。

玉河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粮食为主导的局面尚未打破,种植业仍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养殖业产业化趋势尚未形成,竞争力不强;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电、灌排条件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部分排灌渠出现损坏;地方的基础配套设施与农田生产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部分机耕路损坏,田间作业道路不畅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三是道路交通不畅:乡内道路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缺失;乡镇停车场、站、点功能不全;路面等级、路面宽度不够,特别是高速公路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生活环境差:个别屯内路面没有硬化;个别村屯饮用水尚未解决;泥草房还存在;生产及生活垃圾未能无害化处理;排水设施不完善;贫困户比重较大。

为促进玉河乡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二、构筑玉河乡经济发展战略――以“四区”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经济增长极

根据玉河乡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应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产业、特色,倾力打造水稻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畜牧养殖区、特色种植区四个产业区,并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玉河乡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本乡的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东部――畜牧养殖区

由于玉河乡东南部具有地域优势,加之现有新城黄牛养殖联合体、玉河生猪养殖联合体和玉河肉鸡养殖联合体,因此要把玉河、新城、长胜规划发展为畜牧业的重点,以玉河村、长胜村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和肉鸡养殖,以新胜村为重点发展黄牛养殖。

(二)南部――生态旅游区

1.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生态旅游产业

玉河乡景观资源丰富,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沿线的生态旅游产业,特别是旅游黄金线上的新城、玉河、长胜等村,将景区沿线规划建设成由综合管理区、水上垂钓区、古村落区和生态采摘区构成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全乡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契机。

(1)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可以设在长寿山、长寿湖景区内,建成集商贸、餐饮、娱乐服务一体化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服务基地、购物中心。

(2)水上垂钓区。要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水体,适度调整水面,并以水为依托开展水上垂钓娱乐活动。可围绕原有水体沿线设置垂钓、水上览景等活动,再现小桥流水等景观。

(3)古村落区。由于玉河乡是一个汉、朝鲜、满、蒙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大乡,因此可在景区沿线建造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房屋、亭台、楼阁,体现民族文化,并对部分农舍进行装潢改造供观光游客住宿。建议在本区域内规划出文体休闲区、戏曲文化区、体育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区(如展示农具、渔具,如石碾、石磨、犁耙、水车、蓑衣、斗笠等)。

(4)生态采摘区。玉河乡现有果树观光采摘园300亩,有葡萄采摘大棚40栋20000平方米,可以此为基础扩大水果的种植品种,发展生态采摘游,并通过宣传水果养身保健文化,促进水果的销售。

2.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乐

建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题内容,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在旅游黄金带打造特色农家乐,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农家乐要体现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风景线沿线的长胜、玉河、靠山、长寿、长山五个民俗屯,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主要形式:美食休闲型、景区依托型和度假疗养型。美食休闲型农家乐是服务于城市居民在夜晚、周末吃、住、玩休闲的农家乐,周边多数没有景点。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以景区为中心,以观光园区为依托满足游人观光之后的吃、住、娱等消费。度假疗养型农家乐,依托玉河乡山水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以舒适惬意为主要特色,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打造农家乐时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做大品牌、致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结合玉河乡经济林果、特种农业、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可充分开发利用树莓、大樱桃、蓝莓、山葡萄等特色产业,结合丘陵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农家乐。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3.深度开展旅游副产业

(1)山坡养鸡。鸡要在山坡放养,主要以吃玉米、石子、虫子为主,绝不喂饲料和添加剂。鸡出栏后增收的途径可分为:①将整鸡卖给游客;②游客可自行去山坡找拾鸡蛋,并按枚收取费用;③将散养的鸡、未采完的鸡蛋收集后散卖或专供超市;④将鸡、鸡蛋作为食材在农家乐销售。

(2)开发药膳。要借助玉河乡药材、山野菜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与医药研发人员、餐饮研发人员合作的方式开发药膳,药膳既可以作为饮食文化在游客中推广,也可以在农家乐出售,更可作为农家乐的一种形式――药膳农家乐,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4.传承发扬“寿”文化,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

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存甚多,民间故事流传甚广,民间工艺品甚丰。玉河乡应充分利用寿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人的长寿企望相吻合,拥有众多的心灵受众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史料并配以图画的形式,如:寿字溯源、寿星故事、寿诞颂歌、寿物崇拜等,开辟独特的“寿”文化之旅,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并配备专业人员收集市场信息,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

(三)西部――水稻示范区

建议充分利用朝阳灌区、小水库、小塘坝以及地下水源对延中、延明、朝奉、火星、文化、东光等六个村的水田进行重新规划,实行水稻绿色、规模化种植。发挥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和环境质量好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保鲜米饭生产,形成从基地建设、稻米加工到有机保鲜米饭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同时填补我省方便米饭生产的空白。产品还可与超市、快餐行业对接,实现水稻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四)北部――特色种植区

建议在玉河乡北部的黄玉林场、合心一代,重点以地栽木耳、滑子蘑、灵芝、棚室蔬菜为主。在离县城较近的延兴村、中胜村发展棚室蔬菜引导农户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逐步使玉河乡成为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另外,还应利用本乡大豆优质绿色、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台湾永和豆浆、香其酱业、佳明佳早餐等大豆深加工产业的合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推动玉河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一是探索发行地方债券,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为玉河乡的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投入渠道。二是设立建设发展基金。玉河乡可以联合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投资管理公司,以有限合伙的形式设立基金管理中心,广泛发掘民间私有资本、寿险资金、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弥补建设投资的资金缺口。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改善排灌基础设施,对部分排灌较难的田地要新建排灌渠道,改造、翻建、整修排灌渠系,对灌溉较难的田地增加进水管和拍门,对排渠进行修理和清淤。二是改造机站、配套机泵;维修或新建水闸,修整独立田块进水洞门;将田间机耕道路平整、铺砂石、加宽;新建农机下田配套坡道。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鉴于玉河乡的地域、资源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可以选取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等。

(四)合理利用土地

一要进行土地指标调整;二要合理确定园区规模;三要整合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五)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

一是可以引进资本经营,培育龙头企业集团,以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促成规模经济,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带动县域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二是将政府推动与民间发动相结合,实现市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六)发展特色工业,避免盲目开发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8

一、引言

中部崛起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中部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分布而言,约80%的人口在县域,约60%的生产总值由县域经济贡献;中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主要也集中在县域。因此,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以县域经济的崛起为重要基础和主要表现。进一步地,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六省的部级贫困县数量分别占各省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21.0%、29.4%、21.9%、33.3%、24.3%和16.4%。可见,没有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中部地区的崛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江西省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标志着江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贫困县域能否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些学者研究了中部崛起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卢珂(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中部大城市群的有力补充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李建波(2011)认为县域经济薄弱是制约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主要也是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塌陷”问题。

现有关于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针对贫困县域的扶贫开发问题,例如如何实施差异化扶贫,如何发挥信贷扶贫功能,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等。这类研究总体上将贫困县域主体置于经济发展的被动角色上,甚至有学者认为“贫困型县域几乎谈不上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贫困县域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则很少。刘颖琦和王雅坤(2006)通过研究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产业特殊性,结合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应用于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建立了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单纬东(2007)依据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理论,探讨了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分别提出和分析了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认为资源丰富型县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如旅游资源、经济作物等,同时,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现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性研究。段培君(2003)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理论,结构优化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向理论,市场运作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理论。第二类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一般性对策研究。郭永萍(2004)认为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应强调民营经济、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地位。黄万林(2011)认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甚至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突破战略、差异化突破战略、以特制胜突破战略、无中生有突破战略和非均衡发展突破战略等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三类是以特定地区为例进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针对性对策研究。李文利等(2010)认为唐山市的县域经济应定位在“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协作、开放带动、园区化战略、环境优化、人才开发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发展路径。㈣刘德华(2011)以通辽市县域经济为个案,对这一地区未来发展战略选择的技术支撑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限制开发区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的原则。

据上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中部地区贫困县域不应将自身固化于被动的接受援助的角色上,应该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以中部地区特定县域为个案的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助于该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对其他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实地调研,以江西省部级贫困县广昌为分析个案,对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

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县情,对本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准确的认识,还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寻找发展机遇,这是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因此,江西省广昌县的基本县情和面对的发展机遇就是其战略选择的基础。

(一)基本县情

广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底子薄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偏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至今仍是部级贫困县。虽然从纵向看,部分经济指标近几年取得较快增长,但与本市其他兄弟县(区)横向比较,则仍显不足,排位相对靠后,差距非常明显。2010年,广昌县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率为15.4%,在全市分别排位第10和第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率为22.9%,分别排位第10和第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35元,增长率为12%,分别排位第10和第11。广昌县生态环境优美,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有恶化倾向,且广昌地处抚河源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一般兄弟县(区)更高。因此,亟需找到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此外,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中西部各地区正纷纷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试图抓住此轮发展机遇,导致本省周边地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本省众多县域经济结构相似,重复建设项目多,如何打造广昌县域特色品牌,强力拉动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转贴于

任何一个县域经济发展均要面对自身劣势和挑战,关键是要找准本县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广昌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广昌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最南端,因地处省域边缘而往往被认为没有区位优势。但若突破省域局限,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重新审视,则会发现广昌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广昌居赣、粤、闽之交通要冲,历来“道通闽广”,处在东西“产销半径”的最佳位置,具有贴近市场的优势。广昌通往粤、闽、浙、沪三省一市的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捷,济广高速公路、昌厦一级公路、206国道、鹰汕铁路穿境而过,福银高速公路、向莆铁路擦肩而行,将广昌与周边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如南昌、厦门、福州、广州、杭州、上海等分别纳入3至5小时经济圈。

2.资源和生态优势。广昌物产丰饶、资源富庶,尤其是农特产资源非常丰富。广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通芯白莲生产、科研、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被称为“中国通芯白莲之乡”。除白莲外,农特产还有茶薪菇、烟叶、泽泻、茶油、大米。广昌县生态环境优美,作为抚河源头,拥有一流的水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此外,广昌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昌甘竹“孟戏”流传五百余年经久不衰,被称为“明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红军长征前著名的高虎脑战役就发生在广昌。

3.物流人脉和网络优势。物流成本高一直是制约本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几乎抵消了本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然而,与省内其他县域比较,广昌的物流业从业群体和企业网络却是广昌的独特优势。2006年广昌被中国物流协会授予“中国物流第一县”称号。目前广昌在外从事物流业的人员近5万人,占全县现有人口近四分之一。由广昌人创办的物流企业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100多个大中城市。物流企业的网络优势、人脉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在合适的条件下将能转化为招商优势、创业优势、产业承接优势,成为推动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服务优势。

(二)发展机遇

1.部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兴起。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该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部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揭开了广昌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序幕。广昌县虽然不在区划范围之内,但是紧邻该区,处于其直接辐射范围内,为广昌县开启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发展生态农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旅游业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了新机遇。

2.国家“海西经济区”战略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的加大,“海西经济区”战略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将为广昌县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广昌县是江西省向东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具有区位、资源、劳动力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实施建设现代有机农产品市场、“海峡旅游”、绿色食品、原材料基地、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业等方面面临较多发展机遇。本文由收集整理

3.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正在快速提升。广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基于本县比较优势,实现与“长珠闽”地区产业对接,打造县域支柱产业面临较多机遇。

4.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更新,绿色安全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国家对食品安全性监管将更加严格和重视。“广昌白莲”是一张绿色食品名片,自身又具有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广昌在绿色食品加工方面将大有文章可做。在城市环境危机下,人们对绿色消费之一的生态旅游日益感兴趣,为广昌县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新机遇。随着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广昌拥有传统中草药种植基础,白莲保健功效全国闻名,在促进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上具备先天优势。2010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广昌县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现代物流人才及品牌基础,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机遇。

5.现代农业领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根据清科数据库的统计,2010年国内农林牧渔及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领域披露了vc/pe投资案例数量达到47起,接近2006年以来投资案例数的一半之多,2011年这样的投资热度仍然在延续。除了vc/pe投资以外,以联想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表现出了进军现代农业的热情。现代农业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昌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而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却有很大的潜力。立足农业谋发展应当是一条可行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而忽视农业资源优势不仅会缩小产业选择范围,还会削弱县域经济发展基础,错失新一轮发展机遇。

三、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

基于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基本县情和发展机遇,需要针对性地形成本县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度概括的战略目标,并通过明晰的战略定位去实现。针对广昌的基本县情和发展机遇,可以遵循以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基本原则

1.生态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位于抚河源头的广昌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始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广昌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有助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探索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因此,应立足广昌实际,优先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领域。

2.特色发展原则。县域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一定要找准本县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出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独特的县域品牌形象。广昌有白莲、油茶、泽泻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应依托这一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应充分利用好遍布全国的庞大从业群体和物流网络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具本地优势的现代物流业。

转贴于

3.集群发展原则。其他地区大量的经济发展实践已证明,特定产业如果在某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往往能够推动该区域经济较好较快发展。广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在本地具有较强资源优势和根植性,具备在本地形成主导产业集群的较大潜力的产业领域。这些主导产业集群的逐渐形成,将使其辐射联动潜力逐渐得以发挥,不断向县域支柱产业转化,提高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不相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升级)是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基础上的高级化,是因发展速度不均衡而形成的高级化,决不是弱化第一大产业发展的高级化。在强调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只有合理化基础上的高级化,才具有可持续性。“十一五”期间,广昌县三大产业结构从32:29:39调整为19:50:31,变动之剧烈主要是政府主动调整产业政策、加快工业化的结果。广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特别重视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要为农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需要避免因“结构痴迷”而忽视第一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战略目标和定位

基于广昌县的自身条件,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立足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壮大特色产业,把广昌打造成承接闽台地区产业转移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具体来看,广昌应将其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于以下五个方面。

1.海西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及生态优势,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以抚河为依托,发展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依托“白莲”这一产业,以“莲”为媒,充分利用“太空莲”花高荷(叶)低、花多的特点推出别具一格的“莲文化”旅游套餐。让游客不仅能欣赏百里莲花的壮观美景,还能领略到博大精深的莲文化。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修建,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线路,力争经过5-10年把广昌打造成海峡西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2.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广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种植有白莲、茶树菇、烟叶、泽泻、茶油等农业特色产品。2010年,广昌种植白莲面积10万亩,产白莲0.85万吨,莲芯250吨,莲藕2.5万吨;种植茶树菇2亿筒,产菇1万吨;种植烟叶6万亩,产烟60万担;种植泽泻2万亩,产泽泻0.21吨;种植茶油林5万亩。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创新等措施不断提高上述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努力把广昌打造成为以白莲、泽泻、茶油为主要特色的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3.全国白莲系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是广昌县最具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植根性的产业,对上下游(尤其是上游)具备很高的拉动潜力,该产业的较快发展能够对本县第一产业乃至县域经济产生较强带动作用。目前广昌已经有了成启食品、莲香食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未来广昌依然要大力引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同时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壮大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纳入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努力把广昌县打造成为全国白莲系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4.赣东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广昌具有生产泽泻的优越自然气候条件,传统特色农产品白莲荷叶中又能提取能防辐射的花青素(opc),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广昌的生物医药产业应以生物(防辐射)保健药及降血脂、护肝等医药产品为重点,通过促进医药资源与科技及资金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把广昌打造成赣东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

5.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基地。广昌人创办的物流企业网络遍布全国,物流从业群体庞大。虽然广昌目前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基础,但可以充分利用物流入脉和网络优势,首先在广昌搭建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区域物流协会进而打造以广昌人为主体的全国物流行业协会及物流企业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构建辐射全国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基地。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当前,在全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十二五”规划草案的编制,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尤其是省、市委做出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战略部署,如何把握发展规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质量,推动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是我们基层县区面临的重大实践性课题。

近两年,我们按照中央实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推进非均衡化发展战略和省委“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工业立县、牧业强县、招商兴县”的发展定位,围绕“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差异化考评,配套化推进”的原则,依托资源、产业、区位和园区优势,探索实施了“四区一带”发展模式,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载体,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切实举措,深入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通过完善载体、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强化措施,集中精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推进奶牛产业区、规模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商贸服务区和生态文化民俗旅游经济带建设,积攒了发展后劲,加快了发展步伐,壮大了综合实力。2010年1至9月,共向上争取项目110项、6.4亿元,招商引进项目56项,到位资金23.32亿元,同比增长65.27%。今年重点推进的大项目44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104.53亿元,重点谋划的大项目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26.4亿元。在大项目的拉动下,截至2010年9月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21.2%。财政收入完成33875万元,同比增长106.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4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6亿元、增加值7.9亿元、税金86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3.3%、66.8%和31.9%。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结合县情,明确主攻方向,举全县之力招引大项目。推进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急需破解的问题是,围绕什么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怎么样上项目。结合县情实际,富裕县推进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紧紧围绕“三大”、“三新”产业,突出酒、乳、纸、风四大产业优势,采取向上争取要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内部挖潜扩项目、优化环境引项目等手段,开拓思路,拓宽渠道,拓展空间,全方位谋划项目,多维度引建项目,多举措推进项目。一是向上争取要项目。县域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别是在自我积累发展实力不足,内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向上争取投资、争取项目支持是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发展途径。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政策以及省委建设“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所带来的扶持政策,深入谋划、精心储备和主动争取一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投资重点、投资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招商引资上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措施,研究招商规律,明确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门槛,既注重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更注重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眼光盯在三个“五百强”和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最大限度地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以政策为导向,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通过全力招引,我们与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实现了零的突破。三是内部挖潜扩项目。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在积极扶持招商企业的同时,全力支持本土企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通过加大项目争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富裕老窖、光明松鹤乳业等企业走低成本扩张之路,走裂变式、协作式的集团化发展之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销售、争创名品名牌,提高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制定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入更宽领域、更多行业,鼓励乡镇创办民营经济实体,使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四是优化环境引项目。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下大决心、花大气力,着力改善软硬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在软环境建设上,加强政务中心建设,继续实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行了重点项目和企业挂牌保护,杜绝各执法部门乱检查、乱执法、乱处罚现象,通过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放大“洼地”效应,增强项目吸引力。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发挥优势,突出战略重点,举全县之力建设大项目。推进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项目拉动,实现由传统产业独占天下,向支持产业多元化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大发展,促进经济新跨越。按照生产加工、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分类,依托资源、区位、产业、园区等综合优势,在抓项目上突出了“五个重点”。一是围绕区位优势上项目。为承接齐齐哈尔市半小时经济圈辐射,制定了“四区一带”发展规划(奶牛产业区、规模工业区、生态农业区、商贸服务区和文化民俗旅游经济带),以规划为方向,招引相关项目,分区摆放项目,分类建设项目。对争取来的项目资金,整合资源、打捆使用,向重点产业、相关乡镇和龙头企业倾斜。利用区位优势,重点承接招引城市龙头企业裂变项目,招引大型加工企业协作配套项目,特别是围绕富裕老窖工业游和世界知名的三家子满语活化石、克尔克孜东迁节、站人习俗等资源,招引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类项目,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旅游产业。二是围绕资源优势招项目。围绕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天然矿泉水资源,招引资源精深加工项目,拓展产业链,提升产业化,推进资源深度开发、转化增值。尤其是针对畜牧业精深加工断档等实际,千方百计引进皮、毛、肉,骨、血、衣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招引企业入驻,发展吃配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做强配套经济。三是围绕产业升级扩项目。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创企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围绕酒、乳、纸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全力招引项目,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全力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即:发挥富裕老窖品牌优势,强化与黑龙江大学校企合作,利用黑龙江省农科院与富裕县院县共建这个平台,以科技支撑打造有机绿色白酒,扩大生产规模,做大酒类产业基地;以产品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推进光明二期、明翔二期投产达效,力促光明三期、明星四期、科菲特研发中心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招引上海延华科技奶牛营养中心、万头现代化牧场等项目签约落地,做强乳品产业基地;依托晨鸣纸业集团优势,加快技改升级,开发高端产品,引进新建四季风纸业深加工项目,并带动县内包装、印刷企业更新设备,实现配套集群发展,做精纸业产业基地。四是围绕新兴产业育项目。把以风电为代表的“三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切入点,以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医药为重点,在完成国华风电二期建设,抓好华能风电一期、中水投风电一期开工,争取风机塔筒项目签约,打造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打造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做成“三新”产业基地。五是围绕园区建设聚项目。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吸引项目、承载项目、发展项目的重要载体,抓住成功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利契机,按照“产业化-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道路,围绕“省内一流,市内最好”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建设层次,通过加快“七通一平”建设,搭建项目集聚平台,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落户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化、模块化发展,力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服务优良、产业突出、项目集聚的一流示范园区。六是围绕民生改善建项目。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力抓好道路硬化、管网铺设、街路亮化、绿化、美化等市政工程,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并积极谋划、争取和建设一批民生项目,重点争取铁路跨线桥和引嫩入城项目,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强化大型集中供热站建设,启动天然气入户工程,全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强化领导,健全推进机制,举全县之力服务大项目。制度建设与推进项目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导思想应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通过破除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加快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进度,我们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实行企业激励机制。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该给的给,该放的放”的原则,修改完善相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政策的灵活适应项目的需要,以无形的政策寻求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把政策的空间拓展到位,把政策的优惠放宽到位,把政策的引力作用发挥到位。积极开展银政银企合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项目,争取更多银行信贷支持,扩大项目融资规模。探索设立财政支持企业发展基金,针对项目类型、投资额度、建设速度,合理确定奖励额度,科学设定签约奖、当年开工建设奖、投产达效奖、跟踪服务奖和创税增收奖等不同奖项。认真做好土地调整、用地申报和土地收贮工作,预留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项目,坚决实行退出机制,确保今后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二是实行全民招商机制。探索建立由政府招商部门、对口行业管理部门、专业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和引资主体四方共同参与的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大力推行以商招商和专业招商模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选派专业招商人才,实行定向定位招商;鼓励机关干部外出招商,向发达地区派驻招商员和招商组,落实招商指标,限定招商时限,拨付招商经费,严格考核奖惩,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社会能人和中介机构招商,重奖有功人员,全力营造人人想招商、人人议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实行工作推进机制。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项目谋划生成办公室、环境建设办公室和督促考核办公室。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个制度、一抓到底,对于亿元以上大项目,分战线确定责任县领导和包保部门,全程跟踪推进,直至达产达效;实行例会制度,每季度听取主管县领导一次项目情况汇报,定期研究项目建设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进度,并按项目进展情况排榜公示;实行现场办公制度,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包扶县领导和部门定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确保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四是实行干部激励机制。树立了“通过项目锻炼干部、透过项目评价干部、抓好项目重用干部、抓不好项目撤换干部”的用人导向,将项目建设作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将项目建设成效作为评贡献、论政绩、定进退的主要标准,大胆使用上项目有本事、抓项目有业绩的干部,真正要把既会抓项目、又能抓成项目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熟悉项目、会抓项目、能抓大项目的干部队伍。五是实行严格考核机制。出台了富裕县“四区一带”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财源建设、工业经济等考核办法,突出把项目建设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提高考核分值比重,尤其是把新上产业项目投资总额、新上亿元以上项目、财政税收增加等作为主要指标,对于超额完成当年目标的乡镇党政班子和承标部门的主要领导,按比例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政治上给予重用,经济上给予重奖;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低于规定分值的,对党政主要领导提出调整意见。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篇10

[关键词]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定位;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70-03

1标准化战略与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标准化战略亦可称技术标准化战略,指组织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武器,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略(叶林威,2003)。根据技术标准在不同层面上的运用,可划分为国家标准战略、行业标准战略和企业标准战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行业和企业标准战略。

现有研究表明,技术演进存在周期规律性,并存在两种形式的竞争:一个是巨变阶段不同技术之间竞争成为主导设计――技术标准竞争;一个是在渐变阶段不同企业在相同的设计框架、平台、标准内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竞争(tushmanandanderson,1990)。可见,与产品竞争相比,技术标准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形式。在技术标准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可以在当前市场和未来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彦,2008)。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于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①标准化战略促使县域民营企业制定和执行适应企业产品特点的技术标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贸易谈判成本;②标准化战略推动县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实现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互促发展和良性循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标准化战略形成的技术标准正反馈机(self-reinforcingmechanism)和锁入效应(Lockingeffect),能够帮助县域民营企业构建基于技术标准的竞争优势。

2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环境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浏阳的烟花产业、宁乡的服饰产业、平江的卤制品产业、汨罗的循环经济产业以及湘阴的粮油食品产业等均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依然存在的经营分散、标准缺失这一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湖南县域民营经济的产业整合、升级。建立适应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标准化战略,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亟待突破的方向。

湖南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选择前提是对其标准战略环境进行分析。本文采用Swot―peSt环境因素分析矩阵(见下表),把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机遇(o)、挑战(t)、优势(S)和劣势(w)四类因素集,通过对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和系统分析,进一步明晰湖南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定位和目标方向。

3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定位及路径选择31战略定位

上述战略环境因素分析表明:产业层次低、技术标准落后、人才匮乏的内在局限以及市场准入机制、融资渠道匮乏、标准化信息服务欠缺、跨国企业的“控制型”、“争夺型”标准化战略等环境挑战,深刻影响着湖南民营经济在现有的技术标准竞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同时,技术演进的周期性决定了标准竞争的周期性,而标准竞争的周期性赋予了落后的企业实现反超的机会(彦,2008)。因此,如果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尽量发挥自然资源、人力成本、区位条件、用户基础的既有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产业转移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等历史机遇,并结合技术标准竞争的周期规律(参见下图),在未来的市场标准竞争方面将有望迎头赶上。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与具有标准技术、标准人才、标准网络等先发优势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通常采用的“控制型”、“争夺型”标准化战略相比,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应在大力吸收先发优势企业的核心技术标准要素和特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采取步步紧跟、积极赶超的“紧跟―跨越”的标准化战略定位。

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环境因素Swot-peSt分析矩阵Swot政策p经济e社会S技术t内

S

w优

S《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为湖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省政府牵头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协调服务自然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生产大省。

处于东西部结合带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吸纳东部产业转移人口大省,劳动力丰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优势。

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创业阶段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劣

w没有建立标准政策、科技开发政策同步协调的机制。

没有建立统筹、协调、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专利保护力度不够,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低县域民营经济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

单一、封闭的产权制度缺陷,制约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技术标准和专利保护人才匮乏

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渠道不畅,企业标准的信息服务与利益分配不协调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核心关键技术标准处于跟踪模仿的阶段。

企业内部分工与共性标准研究不足,影响主导产品附加值的深度开发和规模企业的形成外

o

t机

o国务院颁布“非公经济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

党和政府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号召。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已列入国家科技部的工作议程国际产业的全球转移和中国东部部分产业向内陆省份转移。

中部崛起战略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实施民营经济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认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

国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将极大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省科技文献资源网和中国中小企业湖南网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减少县域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挑

t在宏观调控、市场准入方面,县域民营经济仍未享有公平待遇,“惠民”政策难以落实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不畅,以自筹资金为主,外源性融资困难政府和中介组织标准馆藏少,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球跨国企业采取“控制型”、“争夺型”标准化战略,以实现技术标准垄断。

32战略路径

现有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是伴随产品的产生、进步、成熟和改进而不断进化和演变的。因此技术标准的运行也有其自身规律周期。通常,技术标准运行规律周期可分为科研探索期、技术开发和应用期、产品技术成熟期以及产品技术变革(淘汰或更新)四个阶段(胡培战,2006)。依据技术演进和标准竞争的周期规律性,并结合上述战略定位,本文认为湖南县域民营经济应采取“跟进―参与―挑战―主导”梯级推进的标准化战略路径(参见下图)。该战略路径的各阶段要点是:

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路径示意图

(1)跟进,即一种“全面跟踪、合理引进”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标准技术水平处于起步阶段(阶段①)、无力参与本区域或本行业的标准竞争的县域民营企业。此阶段的战略重点: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或专职岗位,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iSo、ieC、itU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国内、国外标准态势和行业主导企业的标准化战略,重点跟踪和掌握其核心动向;二是,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标准状况,合理引进通用标准,并与之兼容,从而分享该标准的市场潜量。

(2)参与,即一种“有效采用、重点参与”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于处于快速成长初期阶段的县域民营企业,其标准技术水平处于开发应用、快速积累阶段(阶段②)。此阶段的战略重点:一是,合理整合、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充分吸收其技术特征和要素。二是,重点参与事关企业长远利益的地区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或国际标准的审议,争取使上述标准能反映企业的核心技术或专有技术要求。

(3)挑战,即一种“大力推广、积极挑战”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处于快速成长后期阶段的县域民营企业,其标准技术水平处于日趋成熟阶段(阶段③)。此阶段的战略重点:一是,在现有通用标准基础上,通过研发替代将企业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大力推向市场,扩大市场用户基础;二是,通过渗透定价或战略结盟的形式,积极向现有标准发起挑战,使其专有技术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或与原标准并存,在并存中赢得市场竞争。如宁乡县的楚天科技,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原始资金积累,大手笔地进行研发投入,逐一通过国内Gmp标准、欧盟CGmp标准的严格检验。10年间,该企业共申报国家专利近500项,发明专利上百项,起草制订了10项国家产品行业标准,目前被认定为中国制药机械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4)主导,即一种“技术输出、市场扩张”的标准竞争战略。该标准战略适应于发展稳健、市场基础牢固阶段的县域民营企业,其标准技术水平处于比较成熟、完善阶段(阶段④)。此阶段的战略重点:利用标准技术处于变革期,企业积极向行业、市场开放和输出技术标准,扩张和巩固市场基础;同时,积极争取承担地区、行业、国家甚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领导职务,保证企业技术标准的实力主导地位。如:位于长沙县的三一重工集团,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土方机械、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起重机、专用汽车标委会组织的有关国家、行业、地方及协会多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极大地掌握了标准的主动权,形成标准与科技开发、专利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种标准竞争战略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跟进―参与―挑战―主导”的梯级标准化战略路径的四个关键阶段。该战略路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县域民营经济领域发展的需要。其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产业可由跟进战略向主导战略逐步实施,但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或产业则可依据自身技术标准的实际状况,选择更具竞争性的参与战略或挑战战略。

同时,上述标准战略路径的实施方向并非是单一的(即aBCDe),而是互为可逆的。即当某一处于挑战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标准竞争者,由于自身原因(如技术方案选择失误)、竞争对手的变化(如对关键的标准技术的掌握)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导致其标准技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其标准战略则亦应做相应调整,此时,标准战略路径则表现为一种可逆化操作趋势(如eDCBa)。

4湖南省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41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

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是产业标准战略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组织机制、政府主导机制和寡头垄断机制。作为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机制――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机制具有影响用户预期、加快市场渗透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率先建立起规模化的用户基础,在技术标准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领先优势。如:近两年在邵东县政府的协调下,邵东五金产业酝酿组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五金集团公司,整合行业资源,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形成“研”、“产”、“销”一体化完整的产业链,最终达到完成产业标准升级转型的目的。

42加大技术标准多元化应用,促进技术创新集群

企业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等标准多元化形式,可以缩短新产品开发的设计周期和试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创新集群。因此,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区域内优势企业承担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构建和完善标准化自主研发、专利转换、质量检测认证、标准信息等产业标准化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及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目前,湖南省已拥有烟花爆竹、混凝土工程机械、数控刀具、无铅焊料等十数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一重工、远大空调、株硬集团、湘潭电机等多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和修订200多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标准的多元化应用和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

43延伸产业标准链,抢占行业标准制定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产业分工逐步实现了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因此湖南县域民营经济的标准化战略应从全球产业标准链的视角出发,引导产业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通过合理有效的标准化分工协作来增强县域内、县域间产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进而抢占国内外标准制定权。特别是争取把各地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名品等(如浏阳烟花、平江酱干、醴陵陶瓷等)纳入国际标淮,推动行业标准向国际化靠拢,积极抢占行业标准的制定权。

参考文献:

[1]叶林威,戚昌文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中的运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2).

[2]彦企业技术标准竞争理论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9).

[3]胡培战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4]李四聪,等基于m-t组合模型的县域民营经济标准化战略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1(13).

[5]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5(7).

[6]王金玉我国技术标准国际战略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2).

[7]浙江省委政研室,省质监局联合课题组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转型升级[J].政策望,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