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6:57

生态资源价值篇1

[关键词]两山理念;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引。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无疑革新了我们对山水自然资源的认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问题,即价值实现形式和价值核定路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开创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编制全国首张自然资源负债表。主要核算项目包括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从浙江湖州市的实践分析,截止2017年湖州市林地总面积290517公顷,人工更新乔木林面积172公顷,特殊灌木林增加1053公顷。自然资源的变动,将量化生态变动对当地Gep和GDp的影响。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核算,以“看得见,算得清”的模式,量化资源,更好的利用资源。湖州市资产负债表充分证明了自然资源资产是湖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对区域内相关自然资源进行盘点清查,解决了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问题,为核算自然资源价值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看待这些实物量中包含的生态价值,更进一步地,我们要探索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如何让蕴含的生态价值充分体现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国外在自然资源价值核算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与加拿大。其中,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较为典型。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政府牺牲湿地以推动经济发展,导致大量湿地由于围垦、排水而遭到大范围破坏,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湿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应对气候变化、调节水分循环、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深刻意义,对经济、文化、科研及休闲旅游也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研究湿地保护方案,提出建立补偿性缓解机制。为满足大量湿地补偿需求,“湿地缓解银行”应运而生。这种市场化补偿机制,目的在于将一定数量已保护修复的湿地,经第三方维护,出售给其他开发者,以帮助后者履行其法定补偿义务。开发者在对土地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对使用的土地、湿地等具有生态价值功能的自然资源予以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机制,达到保护湿地、抵消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目的。“湿地缓解银行”机制由权责清晰的三方体系构成,包括政府审批和监管部门、购买方、销售方。政府部门的权力包括对缓解银行的正式审核批复,对生态绩效的长期监测。购买方是对湿地造成损害的开发者,其通过从“湿地缓解银行”中购买“湿地信用”,将补偿生态破坏、对生态成效进行长期维护和监测的责任全部转移给销售方。销售方一般是“湿地缓解银行”的建设者,维护者或是生态修复公司,其享有对“湿地信用”进行交易的权利,也承担湿地补偿责任。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湿地缓解银行”成为美国政府最推崇的补偿性缓解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私人企业投资参与建设,激励了土地所有权人、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还推动了湿地修复技术的进步和湿地修复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对自然资源实物价值的认识由来已久,但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价值实现机制成为学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对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编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见于土地管理学领域和会计学领域的四个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价值核算的核心基础和最终目标。是指在不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持续性经济发展。生态价值核算目的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强化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补充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重要理论支持。2.绿色GDp理论。绿色GDp是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绿色GDp理论的实践,对资源环境核算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出了现实要求。3.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采用实物量与价值量结合的列报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层面的理论依据。依据该理论,自然资源的价值至少包括存在价值、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但如何对资源与环境进行全面核算,对自然资源要素价值量进行计量仍是自然资源核算的主要难点。4.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研究包括量化环境资源、自然资源价值及核算环境改善收益,为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等提供可用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理论涵盖了会计学、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这三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主要强调资源环境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达到社会对环境的重视。环境会计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构建政府宏观环境会计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有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实现的实务探索,福建省南平市森林资源的做法较为典型。南平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8.92%,林木蓄积量大,约占福建省总量的30%,南平市农民人均林地近15亩,76%以上山林林权处于“碎片化”状态,面临森林资源整合分类、资产变现、社会资本引进困难等问题。2018年,南平市顺昌县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工作,构建了集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一体的“生态银行”平台,对碎片化的森林资源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委托专业产业运营商进行具体管理,探索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建立“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

顺昌县林业局统筹资源站、国有林场伐区调查设计队、林场护林队伍等力量,开展森林资源管护、评估、改造、提升、设计、开发等工作。通过对零散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使生态产品有了价值实现的基础。

(二)盘点森林资源底数

清查全县域林地分布、森林质量、保护等级、林地权属等数据,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产权主体、划清产权界线,形成全县林地“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数据库管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实时掌握林木质量、数量及分布情况,实现林业资源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服务。

(三)推进资源流转和资产化

遵循平等自愿和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原则,将碎片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集中流转至“森林生态银行”,由后者通过科学抚育、集约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实施集中储备和规模整治。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目前已导入林地面积6.36万亩,其中股份合作、林地租赁经营面积1.26万亩,赎买商品林面积5.1万亩,盘活了大量分散的森林资源。

(四)实现生态资本增值收益

通过“森林生态银行”平台的科学管护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森林资源质量、资产价值和森林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林木蓄积量年均增加1.2立方米/亩以上,特别是杉木林的亩均蓄积量达到了11.1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通过“森林生态银行”的集约经营,出材量比林农分散经营提高25%左右,部分林区每亩林地的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单产价值是普通山林的四倍以上。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南平市主要水系的水质全部为iii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

(五)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南平市根据其林木资源优势,通过对接市场、资本与产业,启动了医药、家具、养老旅游等产业项目;积极对接国际需求,为规模加工企业产品能够出口欧美市场,将27.2万亩林地、1.5万亩毛竹纳入FSC国际森林认证范围。通过自主策划、设计,实施福建省第一个竹林碳汇项目,创新多主体、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了森林生态“高颜值”、林业发展“高素质”、林农生活“高品质”的目标。

四、实现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设想

(一)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因素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丽水通过全国首宗“经济产出价值+生态环境增值”方式,进行出让地块的生态资产评估核算,获得生态环境增值9.75万元、淳安“两山银行”试点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等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中做了有益探索。综合考量现有研究成果,对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核算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明晰界定产权。清晰的产权是价值核算的基础。通过明确的产权,以丽水为例,从2006年开始,开展林业投融资改革试点,通过颁发林权证,使2100万亩森林变成一张“活期存折”,通过交易,盘活相当大的森林生态资产。丽水龙泉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提高林地经营效益,建立生态奖补机制,累计实现林业总产值92.7亿元,同比增长13.6%。2.推动市场发展。龙泉市森林覆盖率84.38%、林木蓄积量1912万立方米,其探索特色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路径,通过铁皮石斛、白玉笋干、山茶油等林下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由此可鉴,可以通过成立森林公园,做大森林旅游,推进森林体验与康养,开发生态教育,提供游憩休闲等服务产品,结合地域历史与民族风俗进行生态文化产业开发,挖掘森林生态价值,通过对生态产品的深加工,为森林资源提供市场。3.设置生态指标。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包括文化、旅游、农业、康养、健身等产品。编制生态价值核算指标,设置森林生态区位、林木种类、蓄积量、年生长量、生物多样性、负氧离子含量、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固碳释氧等因素。生态指标的设置,按照对生态产品与生态功能的认识深入动态调整。4.核算生态价值。在盘点生态资源实物量的基础上,分项核算指标价值,即对各个“功能量”块进行整合核算。根据市场的形成,分别运用市场价值核算或其他评估方法,确定生态产品的价格和各项生态指标因素的价值,最后核定局部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总量。核算应尽量避免指标设置不科学或考虑不周导致核算结果失真。

(二)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过程

1.交易单位的标准化确定。“湿地缓解银行”进行交易时,由于受损湿地与待售湿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的不同,产生了统一量化标准“湿地信用”,含义为恢复、新建、强化、保护现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后增加的湿地面积与生态功能。过程包含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水文地貌分类,判断待售湿地与受损湿地的类型是否相似可替;二是对不同生态功能进行评分,综合九项指标:湿地物种栖息地、支持食物链、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景观异质性、本底物种支持、提供通往水体环境的渠道、天然水文变化情况、维持水质、支持土壤过程。每一项的分值按照从0(无此功能)至1(能完整提供此功能)进行打分;三是计算湿地功能容量指数,即对生态功能评分取平均值,“湿地信用”的数量即湿地面积与湿地功能容量指数的乘积。因此,针对我国森林资源核算,可以首先确定一个标准额度,通过森林各项生态指标,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利用统一的交易单位,便于价值衡量与交换。2.可交易额度的定量确定。在美国,“湿地信用”的交易数量由买卖双方确定。购买方不仅需要考虑拟购“湿地缓解银行”的服务区域(一般来说,不同服务区域不可进行交易),还需要考虑受损湿地与待售湿地的面积与生态功能,这些因素会导致“湿地信用”转化率的不同。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在可交易额度方面也有所限制,首先,限定区域。每个区域由于生态资源的相似性,以区域为单位,使用相同计量,例如安吉、丽水、淳安。其次,限定总额。区域内生态价值总额一定,方便统计资源量增减。额度的确定有利于控制生态市场的资源流动量。3.交易价格的合理性确定。“湿地缓解银行”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体系,其交易行为完全受市场供需情况影响,不受政府的控制或影响。作为一个买卖双向交易市场,“湿地信用”的交易价格由两方公开交易确定,一般会考虑建设成本、预期利润、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定价,保证交易价格的合理性。这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合理的价格是进行生态交易的基础,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由交易双方确定价格,也可以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定价标准。由买卖方协定价格可以有效地满足双方既得利益,而政府定价,则可以有效地保障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因此,价格确定方式仍值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彦泰.美国的生态补偿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倪艳,秦臻.绿色GDp绩效考核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25):5-7.

[3]於方,杨威杉,马国霞,周颖.生态价值核算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展望[J].环境保护,2020,48(14):18-24.

[4]陈敬东,潘燕飞,刘奕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基于浙江丽水的样本实践与理论创新[J].丽水学院学报,2020,42(1):1-9.

生态资源价值篇2

基于共生型循环经济思想,从技术、自然、经济和产业组织等多个角度,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林业和造纸工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系统。通过文献梳理、理论分析、实际调研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按照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逻辑线路,依次研究制浆造纸子系统、资源与消费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循环经济核心结构模型及其多层次拓展结构模型。研究表明,资源、生态和价值链的循环运行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共生发展机制:价值链要借助资源链和生态链实现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它又通过资金直接投入、供应链利益合理分配、各类市场交易的利益再分配等多种途径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发展;资源链是生态链的生物学基础,而生态链又是资源链持续增长的生态学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本文提出的多层次嵌套式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分别为各级和各类管理者提供了分层次的和整体的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有助于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问题制定局部和全局相关联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型;林纸供应链;资源链;生态链;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12-0046-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8

造纸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在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且还在于对林木资源的大量采伐。面对产业与生态相互冲突的重重围困,造纸工业究竟路在何方?有没有一条两全其美的出路?研究和实践表明,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以木材纤维为原料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林业造纸,有利于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并且有利于化学品、水资源、热能和电能等回收利用;从自然的角度看,造纸用木材原料具有可再生性、可降解性和固碳功能,可以进行大规模人工培育,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的角度看,推行以造纸工业为核心的林纸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多重和多产业的回收利用,从而可以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的净发生量;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构建绿色共生型林纸供应链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生态和产业的共生发展[1]。从以上4个角度可以看出,造纸工业的出路在于,在发展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和多方位拓展的循环经济系统。甚至有专家认为,现代造纸工业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佳产业[2]。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在经历了诸如循环经济的内涵、思想、战略、路径、模式、评价、政策和对策等概念模型的探讨之后,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运行机理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核心问题。在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现有的文献主要聚焦于造纸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某些具体技术问题。例如,国内外学者在制浆造纸闭合水循环系统模型和废水处理技术[3]、利用造纸污泥生产包装板的再制造和再循环系统原理[4]、制浆造纸废水和污泥处理过程中能量回收利用的系统模型[5]、制浆企业热电联产系统结构模型[6]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专项技术研究。但是,林纸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将这些单项技术联系成一个整体,并拓展到林业等相关产业和自然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更大范围内的林纸循环经济系统问题[7-8]。为此,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上述4个角度综合起来,按照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逻辑线路,对先前提出的林业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循环结构[7,9]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绿色共生型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的多层次拓展模型及其运行机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造纸工业仅限于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工业部门,文中所提到的造纸企业是单纯制浆、单纯造纸、制浆造纸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和林浆纸一体化等企业的统称。

1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人们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消费和利益均衡等融为一体。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林纸供应链的循环经济系统本身就横跨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具有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备的独特结构与绿色共生特性。图1表达了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从自然属性看,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划分为产业和生态两大子系统,前者是人工系统,后者是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既包含造纸工业、营林业、营销业和物流业等纵向供应链环节,也包含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林产化工业等相关产业的横向供应链环节。其中,营林业是联系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桥梁,是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纽带。

运用共生理论,林纸供应链中产业和生态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可分为共生关系和非共生关系两种模式[1]。共生关系是指产业与生态子系统具有正的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和互利共生等模式;而非共生关系是指产业与生态子系统具有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偏害、寄生和捕食等几种模式。其中,互利共生模式(mutualism)是指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和双赢的关系,又称为绿色共生模式(greensymbiosis),这是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

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模式和一般循环经济有所不同,它具有其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一般的循环经济方式构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保健式”闭合回路,即所谓“从摇篮到摇篮”绿色供应链模式。而林纸供应链的循环经济方式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可再生资源—产品—价值—回馈可再生资源”的“成长式”良性循环,即所谓“从苗圃到森林”的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模式[7]。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造纸工业原料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格局,实现我国造纸工业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并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产业与生态绿色共生的目标,不仅要在林纸供应链的核心结构——制浆造纸子系统中构建循环经济系统,而且还需要向资源和消费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拓展,分别形成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系统。通过这三个链条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林纸供应链系统的绿色共生模式[7]。

2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核心结构(制浆造纸子系统)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最基础或核心的结构主要是制浆造纸子系统的循环经济结构。在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已有许多关于制浆造纸企业循环经济系统单项技术的研

究成果。根据对我国造纸企业的实际调研,这些研究成果分别在不同企业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制浆造纸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投资大、系统复杂,比较完整的集成化循环经济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循环经济系统不仅仅是经济系统,尤其在核心结构中,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系统。现代制浆造纸有多种不同的技术,它们所对应的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有较大的差别。选择我国制浆造纸企业常用的碱法制浆工艺为例,对散落在有关文献中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制浆造纸工艺进行了梳理,并进行反复比较、选择和整合。然后,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并向制浆造纸技术专家进行咨询,根据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构建了图2所示的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核心结构模型,为造纸企业建设更加完善的集成化循环经济系统提供依据。

在图2中,白色方框表示资源处理的过程,简称为“资源过程”;灰色方框表示资源处理系统(如车间、设备、设施等),其中又包含若干处理过程;联接各方框的有向实线表示资源流,包括物质流和能量流。所谓资源链就是由这些资源过程和资源流构成的顺箭头方向的链条。此外,图2中的有向弧线标示出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径或回路。

由图2可见,木材原料经过备料车间锯段、去皮、除节、劈木、削片、筛选和再碎等工序;送入制浆车间,经过蒸煮、洗涤、筛选、漂白、浓缩等工序形成纸浆;然后进入抄纸车间,经过打浆、配浆、净化、筛选、成形、脱水、压榨、干燥、压光、卷取、裁切、包装等工序,最终生产出成品纸。将这一主干生产流程与原材料回收利用、能源回收利用、“三废”处理等循环经济过程相结合,便可以构成包含多个循环回路和降低污染排放环节的循环经济系统。通过碱回收车间、热电联产设备、水过滤和处理设施等,形成碱回收、石灰回收、水回收、能量回收、蒸汽回收、纤维回收、废料利用、废纸回收等多重循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另外,再通过污水、烟尘和废渣处理设备,对“三废”进行处理,以降低环境污染。

3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资源链拓展结构(资源与消费子系统拓展)

在图2所示的林纸循环经济核心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制浆造纸企业外部的资源子系统与消费子系统。对核心结构模型的输出物质(如纸产品、废水、污泥、废气、粉尘、煤灰、木质素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构建其循环经济的资源链拓展结构模型(图3)。图2中的林纸循环经济核心结构在图3中被压缩成了“林纸Ce核心结构”灰色方框。图3中的方框、有向实线和有向弧的含义与图2相同。

3.1资源链上游拓展

在资源链的上游,该拓展结构模型将森林资源培育业作为造纸工业的“第一车间”,为制浆造纸过程提供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较低的稳定的原料来源;而交易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且稳定性较差的供应链外部市场交易渠道只作为一种辅助的原料来源(木材原料市场交易过程将在下面的价值链拓展结构中反映出来)。为提高木材资源的利用率,造纸工业的木材原料来源还包括森林“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等。同时,制浆造纸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如木材加工企业)对原料林基地进行营林物资的投入,构成营林循环。

3.2资源链下游拓展

在资源链的下游,林纸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延伸到消费环节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即所谓逆向物流业或静脉产业。拓展领域主要包括制浆造纸循环链(化学加工循环)和木材加工循环链(物理加工循环)两个方面。在制浆造纸循环链中,木材原料用于制浆造纸,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加工过程形成了纸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然后,将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纸品回收,经适当处理后再次作为制浆造纸的原料,循环使用。在木材加工循环链中,木材经过机械加工和胶粘等工艺形成木制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然后将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木制品回收。经适当处理后,一部分仍可用于其它木制品的加工,形成木材加工循环链;另一部分则作为木材纤维原料用于制浆造纸,进入制浆造纸循环链重复使用。

3.3资源链横向拓展

从资源链的横向来看,林纸循环经济系统可以拓展到木材加工业和生产过程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产业。在木材加工业方面,其加工剩余物可以用作制浆造纸。例如,加拿大制浆造纸业就和木材加工业密切结合,大中型制材厂把占原木材积25%-30%的加工剩余物削成木片供应造纸企业,而制浆工业所用原料的30%-60%来自木材加工剩余物[10]。在造纸污泥利用方面,可以采用施胶和高压工艺,生产高强度包装板,如塑维板或刨花板贴面[4]等,用于成品纸或其他产品的包装,以节约木材用量。在煤灰利用方面,

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锅炉燃烧后的煤灰可以用来制造煤灰砖(如空心砖)等产品,既可用作建筑材料,又能够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此外,木质素(lignin)是自然界中在总量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有机物,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大量提供可再生芳基化合物的非石油资源。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功能性,可作为分散剂、吸附剂、解吸剂、石油回收助剂、沥青乳化剂等,因此在建筑、采油、水处理、农业,以及水泥、橡胶和塑料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1]。但目前,由于技术、经济和循环经济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制浆废液中的木质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4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链拓展结构(生态环境子系统拓展)

资源链拓展结构为林纸循环经济系统进一步向生态环境子系统拓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的运行原理,结合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践,我们构建了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链拓展结构(图4)。图3中的林纸循环经济资源链拓展结构在图4中被压缩成“林纸Ce资源链拓展结构”灰色方框,该方框中的有向实线为图3中的主要资源链。在灰色方框外部,各方框表示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过程,简称为“生态过程”;联接各方框的有向点划线代表生态流,表示各生态过程之间的作用力,简称为“生态力”。与资源流不同的是,生态流已超出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范畴,它通过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过程流等“流体”,形成生态作用力。所谓生态链就是由这些生态过程和生态流(生态力)构成的顺箭头方向的链条。

在图4中,制浆造纸及其横向拓展的供应链企业(如木材加工企业)通过以下途径形成生态链循环:①在林工一体化战略指导下,进行工业原料林建设,一方面解决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做出贡献;②在绿色营销战略的指导下,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实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③经过处理的制浆造纸废水在除去有害物质后,留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灌溉林地,有利于林木生长;④造纸污泥以及已分离出来的木质素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n、p、K等有利于树木生长的物质,可以用来开发速生材专用复合肥和土壤改良剂等。

此外,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生态环境政策或法规的引导和规制下,一方面通过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工业园建设等措施促进林纸循环经济核心结构的建设和完善,进而提高造纸工业的环境友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育林、生态补偿等途径,为森林培育提供有效的措施、技术和资金等支持,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森林资源的良性增长可以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和自然界的碳循环效率,进而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要使得一个生态过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不仅该过程应当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取决于其输入的生态

力。正的生态力输入将起到提升生态效益推进力,反之,负的生态力将起到破坏生态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整个生态链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目标。

5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拓展结构(社会经济子系统拓展)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拓展结构是将林纸绿色供应链融入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为上述循环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提供经济动力和价值纽带。针对我国林纸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呈现的价值链瓶颈,借鉴国外造纸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进行推广,我们构建了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拓展结构模型(图5)。在这一结构中,图4所示的林纸循环经济生态链拓展结构被压缩成“林纸Ce生态链拓展结构”灰色方框,其中有向实线为图4所包含的核心结构和资源链拓展结构中的主要资源流。在灰色方框外部,各方框表示促进价值增值的过程,简称为“价值过程”;联接各方框的有向虚线代表价值流。价值流与资金流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资金流,它表示价值实现和增值(即价值创造)的运动方向,其中包括单向和双向的价值流。所谓价值链就是由这些价值过程和价值流构成的顺箭头方向的链条。

在图5中,森林资源沿着价值链方向(其中有一部分与供应链方向吻合)不断提升价值,并通过与上述生态链和资源链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5中,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优化与协调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链环节,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调动循环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发生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过程:①促进价值链自身的协同和有效运行;②激励制浆造纸企业、木材加工企业、其他市场主体、公共财政、社会资本、林场和林农等循环经济主体,对森林资源培育进行持续的要素投入,实现价值回馈;③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系统的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④资源链和生态链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支持价值链的良性增长;⑤最终推进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除了价值分配和要素投入外,价值链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市场交易价值过程。它分为面向资源链和面向生态链的两类价值链环节,前者包括木材原料市场交易、浆纸产品市场交易、木材产品市场交易和林权市场交易等,后者包括排污权市场交易、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和生态发行等。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系统的再次价值分配,弥补行政管理措施的不足和初次价值分配的不合理,进而利用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实现价值链的进一步优化。

6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循环运行并不是独立完成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共生发展机制。首先,价值链要借助资源链和生态链实现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价值链通过资金直接投入、供应链利益合理分配、各类市场交易的利益再分配等多种途径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发展;再次,资源链是生态链的生物学基础,而生态链又是资源链持续增长的生态学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将以上图2所示的循环经济系统核心结构与图3-5所示的资源链、生态链及价值链拓展结构综合起来,不难形成林纸循环经济系统完整的结构模型(由于结构图过于庞大和复杂,这里就不再绘制),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本文实际上给出了林纸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嵌套的整体结构模型。一方面,整体结构模型使我们对该复杂系统有一个完整和全面的认识,便于在林纸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拓展思路,有利于科学制定国家和区域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分层次的结构模型有利于造纸企业、木材加工企业、营林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等决策主体,在制定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决策时,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和关注点,既能够各取所需,又便于理解局部结构与整体系统的关系,而且还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智光,等.绿色中国(第二卷):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ZhangZhiguang,etal.GreenChina(Ⅱ):modeofGreenSymbiosisSupplyChain[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11.]

[2]中国造纸学会.全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论坛纪要[J].中华纸业,2006,27(12):19-20.[Chinatechnicalassociationofpaperindustry.theForumSummaryofChinesepaperindustryCirculareconomy[J].Chinapulp&paperindustry,2006,27(12):19-20.]

[3]Karthikm,DhodapkarR,manekarp,etal.ClosingwaterLoopinapapermillSectionforwaterConservationandReuse[J].Desalination,2011,281(17):172-178.

[4]taramiana,DoosthoseiniK,mirshokraiiSa,etal.particleboardmanufacturing:aninnovativewaytoRecyclepaperSludge[J].wastemanagement,2007,27(12):1739-1746.

[5]Stoicaa,Sandbergm,Holbyo.energyUseandRecoveryStrategieswithinwastewatertreatmentandSludgeHandlingatpulpandpapermills[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9,100(14):3497-3505.

[6]谭仁力.热电联产在制浆企业中的应用[J].中华纸业,2009,30(6):67-70.[tanRenli.applicationofCogenerationinpulpenterprises[J].Chinapulp&paperindustry,2009,30(6):67-70.]

[7]张智光.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J].林业科学,2011,47(2):111-117.[ZhangZhiguang.SymbiosismechanismofForestrypaperintegr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GreenSupplyChain[J].ScientiaSilvaeSinicae,2011,47(2):111-117.]

[8]刘春平,赖明勇,肖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造纸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对比[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257-260.[LiuChunping,Laimingyong,Xiaowei.ContrastofthepatternofCycliceconomyinpapermakingindustrybasedonSystemsDynamics[J].ecologicaleconomy,2008,(1):257-260.]

[9]张智光.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2):3-10.[ZhangZhiguang.ResearchonthemodeofForestryGreenSupplyChainformutualismbetweenindustryandecology[J].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2012,36(2):3-10.]

[10]张智光,杨加猛,谢煜,等.中国林纸一体化进程:实施、研究与政策[J].中国造纸学报,2010,25(3):64-72.[ZhangZhiguang,YangJiameng,XieYu,etal.theDevelopmentprocessofForestrypaperintegrationinChina:practice,Researchandpolicy[J].transactionsofChinapulpandpaper,2010,25(3):64-72.]

[11]刘飞跃,曹德榕.制浆废液木质素的利用研究进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8,16(1):65-70.[LiuFeiyue,CaoDerong.progressinUtilizationofLigninfrompulpingSpentliquor[J].JournalofCelluloseScienceandtechnology,2008,16(1):65-70.]

SystemmodelsofForestrypaperCirculareconomyexpanded

inResourcesChain,ecoChainandValueChain

ZHanGZhiguang1,2

(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

2.Systemengineeringinstitutefor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

abstract

thecompoundcirculareconomysystemofforestryandpaperindustryisresearchedinawiderscopefrommultipleviewsoftechnology,nature,economyandindustrialorganization,basedonthesymbiosisthoughtofcirculareconomy.inthelogicofresourceschain,ecochainandvaluechain,thecoreandmultilayerexpandedstructuremodelsforsubsystemsofpulpingandpapermaking,resourcesandconsumption,ecologyandenvironment,societyandeconomyarestudiedsuccessively,bythemethodsofdocumentaryanalysis,theoreticalanalysis,actualinvestigation,expertconsultation,etc.theresearchshowsthatthecycleoperationsofresourceschain,ecochainandvaluechainarenotisolated,butintertwinedandsynergistictoformasymbioticdevelopmentmechanismforforestrypapercirculareconomysystem.Valuechainrequirestheaidofresourceschainandecochaintorealizevalueadd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versely,italsopromotesthesounddevelopmentofresourceschainandecochainbymultiplewayssuchasdirectinvestment,reasonablebenefitshareinsupplychain,interest’sredistributionthroughvariousmarkets,andsoon.Furthermore,resourceschainisthebiologicalbasisofecochain,andecochainistheecologicalsupportofresourceschain.So,bothsupplementeachother.themultilayerandnestedcirculareconomystructuremodelsmentionedinthispaperprovidehierarchicalandintegralstructuremodelsofforestrypapercirculareconomysystemforvariouskindsofmanagersatdifferentlevelswiththeirconcreteproblemstomakescientificdecisionsinconsiderationoftherelevanceofpartsandthewhole.

Keywordscirculareconomymodel;forestrypapersupplychain;resourceschain;ecochain;valuechain

收稿日期:2012-08-28

生态资源价值篇3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荃础上,而且体现了生态价值论的荃本理念。在循环经济活动中人们以复杂劳动创造了价值,复杂劳动主要包括通过科技创新对工业工艺流程进行改造,通过系统工程协调工业布局。人们不仅在循环经济中创造了价值而且保护、节省和储存了生态价值,因为循环经济拓宽了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出率,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于没有解决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关系,对劳动价值的单一追求,意味着对生态价值的忽视,这是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狭隘的致命之处。生态经济价值是循环经济富有特色的价值形态,体现了循环经济将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兼顾和融合的特点,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视野即经济活动应该具有环境良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经济价值是在劳动价值与生态价值对立关系基础上实现统一关系的产物,体现了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关系辩证法。

一、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

将经济与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哲学思考,马克思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经济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价值论贡献是伟大的,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论。当考察当下人类遇到的环境与经济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仅仅以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现时代的自然资源、劳动、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当时的研究条件和应用条件,重点揭示了微观领域的劳动价值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作出了近似于忽略不计的处理。随着经济学的深人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的拓展,经济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引用威廉·配弟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了经济财富的全面价值来源在于人类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遗憾的是马克思赋予了劳动以价值,却没有赋予土地等自然资源以价值,而仅仅是承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相容的关系。

由于自然物的使用价值是无法计量和难以比较的,而经济学基本上沿着数学化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没有重视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人类劳动的区别,还因为其不容易量化和比较的特征。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既没有价值当然也不能以数量进行比较的财富来源,在经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被忽略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前人的理论创造,也不能无视现实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从逻辑上说,生态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二者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我们仅仅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谈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因为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前提与生态价值论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前人们说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该结论显然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是违背常识的。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现在看来,这些解释都将价值的含义作了狭隘的理解。相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把价值的常识理解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value:qualityofbinguseful。:desir-able:有用性,重要性,价值”。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价值既包括可以数学计量的劳动价值,也应该包括不能数学计量的,如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概念中,汉语构词是偏正结构,暗示了“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理解。由于马克思明确划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就造成了学术界对自然物价值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谈到的价值不是“价值”,而是劳动价值,用劳动价值代替价值,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很多事情就说不通了。因为就概念来说,价值的宽泛含义显然不是劳动价值所能涵盖的。但是把马克思理解的价值表述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物的价值就容易理解了:自然物不是人类的劳动创造,没有劳动价值,但是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显然是具有价值的。既然自然物有价值,那么保护环境和节省利用自然资源就合情合理了。要不,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浪费自然资源了,这根本说不通。

由于概念使用和理解上的问题,我们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的价值是指劳动价值,不是一般所指的“价值”。从逻辑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形态,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宗教价值,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在劳动价值之外,就能够承认生态价值的存在了。生态价值的存在证明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哲学角度来说,自然资源作为客体满足人类作为主体的各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价值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价值前提。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肯定,循环经济的保护环境初衷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环境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人类所不能创造的价值。人类凭借自己的脑力和体力,长期致力于经济财富的创造,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创造巨额财富使得人类对自己的创富能力的认识急剧膨胀,人类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积极的自信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创造一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创作力不能代替自然界的创造作用。美国科技界启动“生物圈2号”工程,目的是再造一个人类的生态系统,可是最终失败了。“生物圈2号”工程的失败让我们懂得,目前自然界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实事求是地说,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创造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人类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的方面并没有考虑到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规律要求,比如工业流程的孤立设计就与物质、能量的自然生态循环相违背。人类与自然不协调的经济行为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告诉人们,人类应该在自然界面前谦虚一点,人类经济行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规律要求,人类的创造不能取代自然界的创造。人类社会不过是整个自然界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个系统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要取决于自然界的选择,这就是“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体现在真、善、美多个方面。“真”的价值体现在人类科学研究、模仿自然界智慧等方面。“美”的价值就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审美对象、影响人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宗教等方面,其中自然界的经济价值是本文的主题之一。自然界的经济价值绝不仅限于传统经济粗放利用的自然资源价值,比如森林作为木材的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自然界经济价值的发挥取决于生态条件的状况。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生态资源,同一资源综合地发挥着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生态价值的作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不仅体现为自然界对当代人类的价值作用,也包括自然界对人类后代的价值作用。人类后代的命运寄托于现有的自然资源能否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保证人类后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其他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资源的基础价值,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以生态价值为基础的,生态价值的缺失将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耕地的沙化就大大降低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人类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种的延续,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存在上,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存在有利于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发挥。

广义而言,生态价值不仅包括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还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价值。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对人类正面的价值作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界—人类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价值关系,人类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都体现了对自然界的良好价值。

二、循环经济:创造价值

既然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那么自然界创造的生态价值以及人类创造的劳动价值就是经济价值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经济系统所涉及的价值类型至少包括生态价值和劳动价值。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是三类: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当然与此相应地就产生了三大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资本价值以及劳动力价值。从终极源头来说,资本价值来源于劳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主要包括两类价值即劳动价值和生态价值。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运作模式,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必然具有更大的优势。那么循环经济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呢?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的行为选择,它创造的价值必然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不是自然界创造的价值。自然界创造的价值集中于人类经济活动开始之前。经济活动开始之后,主要是人类劳动创造价值,无论这种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相比较而言,循环经济要比传统经济更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循环经济创造价值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策略智慧。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循环经济创造的价值主要是由人类的复杂劳动带来的。

循环经济中的人类复杂劳动是立足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生态目的的劳动。具体来说,包括各经济环节的技术改造、工业流程重组、产业衔接整合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循环经济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经济环节的微观部分,而是经济运行的宏观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改造工业流程,对工业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最终要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良性对接。

循环经济创造价值,“创造”一词在这里的意思决不仅仅是源头性的产生,还包括价值的储存和转移。在循环经济中,人们的劳动创造经济价值。人类节省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行为也是劳动,创造的是生态价值。人类的循环经济行为阻碍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对自然环境是有益的,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态价值。当然循环经济创造的价值主要还是经济价值。自然界创造的生态价值在循环经济中被节省、储存和循环,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产成品上。人类减少污染排放而产生环境价值,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相对于传统经济粗放利用自然资源价值的方式,循环经济变相地创造了生态价值。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率,就会延长自然资源的存续和保护环境,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具体来说,循环经济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材料、能源开发环节。在该环节,循环经济由于置人了保护环境的理念,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回采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重视开发可再生能源,而避免了由于大规模开发不可再生资源而威胁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区别和采取不同策略,就是基于循环观念的引人和理解。实际上不可再生资源就是资源循环生成极其缓慢的资源;可再生资源就是循环生成比较快的资源,如风、太阳能等。循环生成缓慢的资源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维持环境稳定和完整的生态作用,其开采和使用应该降低,否则生态环境将面临较大威胁,人类将难以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相反,循环生成快的资源具有无限的可利用量,并且大规模利用不影响环境的美丽、完整和稳定,没有明显的生态负面作用,并且充分利用了不断循环产生的大量资源和能源,为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2)工业“三废”的回收利用环节。适度延长工业流程,整合工业布局,对工业“三废”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既提高了单位资源的产品产出率,又减少了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增益作用。比如糖厂的甘蔗渣和甜菜渣可以用来造纸,造纸排放的废水可以用作水泥制造。(3)消费品报废后回收再利用环节。随着经济发展,报废的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大,其占有的可利用资源相当可观,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报废消费品中可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比如报废的家用电器,其中有很多零部件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另外像汞等有毒的物质会因为不回收而污染环境。

总之,循环经济是将经济过程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循环融合起来,协调经济循环与生态循环,减少两个循环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三、生态经济价值:循环经济的价值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诞生的背景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到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传统工业经济以“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造成大规模环境污染”为主要特征,该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负面效应,从而引发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心。为了确保人类的经济前景,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循环经济从微观上说,起步于工业流程的生态设计.如清洁生产,还有垃圾等工业排放物的再利用,但是由于经济属于宏观范畴,其涉及范围远远超过工业工程,在单一的工业工程之外,循环经济发展了不同的工业工程之间的复合设计、不同企业之间的工业工程循环设计,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设计,最后是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复合设计和循环运作。这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反映了循环经济由循环工艺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区别的关键在于不同的经济价值观,即在经济活动的价值追求中体现了不同的经济目的。传统经济模式的目的是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更多的商品,获取利润,积累财富。由于人们对成本的理解是狭隘的,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这样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利用了甚至是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环境,总之是牺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兼顾了生态环境的规律要求,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同时减少了排放物,有利于环境净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价值观上,循环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的差别是明显的。传统工业经济只追求经济价值,没有考虑生态价值等其他价值的意义。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而且体现了生态价值,这种对多种价值的兼顾使得我们发掘出这样一种价值,即生态经济价值。所谓生态经济价值就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的价值形式,是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兼顾的产物。循环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原有经济模式的调整,意味着过高的经济增长会出现减缓甚至是负增长,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暂时牺牲部分经济价值,保护和发挥更大的生态环境价值。这是对过去片面强调经济价值的一种纠偏,纠偏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平衡。我们知道健康的必然是相对平衡的,相对平衡的经济活动、价值结构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单一地体现了经济价值,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而且补充体现了生态价值,这是对传统经济的价值结构的有效调整。由此可提出如下问题:有没有一种经济模式单一地体现生态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在比较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没有意义。因为经济价值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核心价值,取消了经济价值,也就无所谓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和经济模式了。

人类现在的经济活动之所以要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系统,相比较生态系统来说,它只是一个微观的系统,该系统的健康运行要受到其环境的严重制约。经济活动的环境就是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内的宏观系统。有人说,经济学家把生态环境当作经济活动的一个微观系统来研究,而生态学家则把经济活动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微观部分来研究。这话说的是对的,学科研究的视角差异必然造成世界理解的差异。简单比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谁比谁更宏观,没有太大的意义。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是一个谁包含谁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一个交叉关系结构,两个系统有一个巨大的重合部分。如果说这两个系统没有重合的部分分别体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那么这个重合的部分就体现了生态经济价值。只有这一部分才最有价值,真正体现了这两个系统关系发展的前景,体现了人类对经济发展的期望。

生态资源价值篇4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土地,它也是我们依仗生活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生态价值是指环境当中所看不见的对生活能有影响力的一种服务价值。在土地生态系统里,森林能够产生有机物、固土保水、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净化环境污染等等这些价值,这些特定的价值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所产生的特定生态服务功能。自然生态系统不但给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原料和产品,我们呼吸的氧气,建筑使用的木材,食用的食物,这些都是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而且它还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提供服务,气候的调节,空气的净化,固土保水,防风固沙,维护生物的多样化,这些功能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温床。能够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生态系统产物和服务都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感觉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这以问题的提出对于人类环境的维护和人类未来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1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作为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和土地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而人类对土地的使用,也将直接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其生态服务价值产生影响,这会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出现。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价值,可是在生活当中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和保障制度去保护这一资源,人类对他的无偿占用,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这就是生态产权不明确产生的悲剧。只要是没有明确产权的资源,无论它是否有形,它都最终会成为“公地的结局”,这样的资源得不到保护,只是会被人类滥用而破坏。土地是有承受能力的,虽然它的资源很多,服务很强大,可是超过了它的承受范围,最终就是对它造成破坏,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感觉到,可是继续的滥用下去,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时,产生的后果将不可估量,地球只有不到30%的土地面积,人类的数量却不断攀升,世界气候变暖,各地出现地址灾害,这都是自然在给我们人类警告。继续的滥用资源,后果将是没有适合生存的土地。一种公用的产品,任何人都能无偿使用,结局就是过度的滥用,使得这个产品被破坏或者消失。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目前还没有归入经济价值的范围,但是,我们这样无偿的使用它,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那么待它资源耗尽的时候,承担恶果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生态循环,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它提供给人类许多的服务,基本都是无偿的,像我们呼吸的氧气,吸收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等等。而目前是寸土寸金的居民,大量的种植地、绿化地都被商人们当作赚钱的工具,拿去建房子,适合生态系统循环的土地大面积流失,生态系统得不到良好有效的循环,那就只能越来越差,对人类的服务相应就会越来越少,所以,采取特殊手段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进行数值计算,可以量化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土地使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使用规划,对土地合理的开发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研究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最终目的。2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可持续发展,最求的是一种长远的发展,并非只顾眼前利益,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上,我们要知道他的生态价值,土地生态价值观要深入人心,这样对于我们争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能起到积极作用。要把这种生态价值变成人类在日常生产工作当中的指标,围绕它,去体现它的价值,建立以个良好的制度,让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得以成为一种资产,并对它进行管理,让它不再是公用产品,下面将提出一些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议。2.1首先应当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量化土地在生态系统里起到的作用,量化后的价值也是一种服务资产,他是以无形的形式出现的,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上体现出他的价值,这种资产要进入经济活动当中,将它的资产价值释放出来。只有体现了他的资产价值,在实际生活工作当中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产权制度,去保护土地的使用。生态产权不清不楚,生态资源的社会在生产与普通商品的生产是相分开的,生态价值没有借助普通商品的价值去体现它的价值,最终使得少部分人是从破坏生态环境当中获利的。这样的破坏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平衡的打破。国家要可持续发展,对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必须的,建立一系列生态产权的划分、使用、保护机制。从市场调控方面来看,国家征收生态使用税等等手段,可以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约束和规范生存者将生态资源纳入经济规划项目内,国家还应提倡适度消费,对废物的再利用,鼓励扶植一些环保企业。2.2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要是土地这一环境资源成为生态资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必须的,将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对于生态保护投资者给予相应回报,鼓励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让生态受益人对与所获得的利益付出相应的费用,用以对生态的维护和保护。在实践中具体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在此只介绍生态资本论。它涉及到生态补偿机制。本文多次提及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是一种资源、一种财产,而承载生态价值的载体可以当作是“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包含4个内容: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将环境中废物加以净化的能力,也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生态资源的质量研究再开发的能力,即生态潜力;生态环境中水、空气、土地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用所必须的资源,即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的价值就是在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当中体现出来的。生态资本的升值,最终会遏制生态破坏行为,当生态投资者得不到相应回报,这样的公益事业就会停止,所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在土地方面,土地使用者在对其进行开发前要对其使用该土地进行支持费用,政府能通过税收让生态资产的受益者感受到生态价值的重要,而对在开发当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开发者进行补偿,对破坏的给予处罚,通过土地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让土地得以持续利用。#p#分页标题#e#2.3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对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进行有效管理,科学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与自然资源实物价值是相同的,这样的观念要推崇,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其进行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就是要依据其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使用与保护,以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保障资源所有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对自然生态资源价值保值增值。将环境资源从法律上确定为资产,对其给予保护,明确资产的权利主体,不再造成“公地悲剧”,人人都对生态资源进行使用,却不需要对其造成的破坏付出代价,谁使用谁就要对其保护,谁破坏谁就要进行赔偿,这样的责任制度是必须建立的。土地是环境资源中的一部分,过度开发、破坏屡见不鲜,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其保护,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将其资产化,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我们所要做的。

生态资源价值篇5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能源价值体系

theResearchofenergyValueSystemBasedonViewpointofDualisticValueRong-JieState

abstract:thegoodoperationoftheenergyeconomyneedthescientificandrationalenergypricingmechanism,whichiscloselyrelatedtoenergyvalueconstitutes.thispapercombinedresearchresultsaboutvaluetheoryandconsideringsomenewchangesaboutenergyeconomicenvironment,basedonviewpointofdualisticvalueRong-Jiestateingeneralizedvirtualeconomy,fromdifferentanglesincludingphysicalphi-losophy,energydemand,energymarkettradingandvirtualvaluetheory,putsforwardmultidimensionalenergyvalueRong-Jiestatesystem,andprovidessignificantenlightenmentsforenergyenterprisemanagementandenergypricereform.

Keywords:generalizedvirtualeconomy,dualisticvalueRong-Jiestate,energyvaluesystem

一、引言

现代社会中,能源资源、环境与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平稳运行对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能源价格基本稳定,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较好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能源与金融环境极为复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结构及能源发展方式的依赖性将不断增强。长期来看,宏观上由于能源需求增长呈现刚性,石油与天然气供给的国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煤炭供给受到环境、安全生产与交通运输限制,电力供给则受制于电煤成本约束,导致能源有效供给的短缺态势将长期存在,这将使能源价格水平处于长期上升通道;受国际能源形势复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自然环境变化不可控等因素影响,短期性、阶段性、区域性与季节性的能源供给不足缺口也日趋明显,这将直接波及到能源产业链中的中下游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随着国内外节能减排与低碳环境约束的不断强化,微观层面上,能源企业需要结合国家的能源战略调整,更加注重能源成本控制与价值链体系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将成为能源经济改革中的重点议题。那么,如何在能源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出能源需求程度,反映出低碳环境约束,反映出稀缺性能源的有效配置,为实现我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需价值链,将成为政府和能源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从经济学思维出发,价格形成机制与价值理论关系密切,价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基础。因此,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价值体系理论,以此为基础补充完善能源价格理论,将会为我国能源价格改革提供科学发展的新思维。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目前能源价值理论的研究成果,借鉴科学的价值理论,深入对能源价值的探索,扩充能源价值体系的认识领域,为能源价格改革以及能源企业管理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

二、能源价值体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对价值的认识观,既有哲学视野也有经济学视野的认识,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与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与分配过程密切相关,商品价值必须从市场或者其他途径得到实现。本文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分析能源价值体系。由于能源价值体系的专题研究文献较为匮乏,本文在此引用自然资源价值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这是因为: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自然资源中的能源矿产资源类别;二次能源,电能如火电及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的主要投入品煤炭、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以及部分生物质能也都属于自然资源。

目前,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但以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础构建了一些理论框架。由于不同的经济学派对价值的内涵有不同认识,所以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其中,劳动价值论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该学说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人的思想,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重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价值角度分析自然资源时认为,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不以商品形式进入生产过程,本身没有价值,即不转移旧价值,也不形成新价值[1]。目前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多数文献中所分析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经济资源,即已经进入市场交换,并具有产权归属的自然资源,而且该自然资源经过开采,已经具备了劳动价值。如王华华(2009)认为自然经济资源,其价格形成过程即发现、占有、开采、维护和保障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自然经济资源价格形成是由其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这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由劣等条件下的个别劳动耗费决定[2]。

效用价值论则主要基于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说。该理论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的欲望同商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间的关系,即商品效用,强调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和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效用非客观化,而是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均衡价值论即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即资源价值体现为商品的货币表现,即交换价格,资源价值即资源均衡价格,是由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相互作用并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资源价值实现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商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分别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内在依据(来自需求)和外在依据(来自供给)。(林伯强,2009)认为均衡价格理论,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性理论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能源经济学的贡献,可用于能源价格研究[3]。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价值(价格)进行分析的价值理论,主要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价值论思想。其代表人物Rolston(1988)认为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而且生态系统还具有超越前两者的“系统价值”[4]。余谋昌(2003)在此基础上,认为自然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体,自然资源同人的需要发生关系而形成的价值称为“外在价值”,自身的价值是“内在价值”[5],黎永亮(2006)依据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价值的补偿不仅包括有形的消耗部分,还需要考虑生态价值的恢复和重建,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然资源价格模型[6]。

除此之外,部分自然资源价值的研究文献综合了以上若干理论并做出了部分修正。如张光文(2001,2004)基于劳动价值与生态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价值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价值、补偿价值、机会成本价值、生态价值[7][8];夏佐铎(2002)基于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复合价值论,认为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矿产资源的自身价值,二是矿产资源资产的权益价值,三是由凝聚到资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产生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9];任海涛(2009)则修正了效用价值论,并结合劳动价值论与生态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价值包括自然属性价值与人类劳动价值。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属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也构成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但其价值大小取决与人类需要程度,或者说来源于效用,但主要是客观效用而非主观效用。自然资源价值的构成主要来自于自然力、自然属性与人类需要、不可再生性、垄断、人类劳动与区位价值[10]。

目前,随着理论界对虚拟经济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虚拟价值角度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如陈长,邓朋霞(2010)根据马克思关于虚拟价值的间接论述认识到:自然资源进入到生产过程和商品交换环节,其虚拟价值就附载在商品体上,商品价值构成中就包含了虚拟价值,虚拟价值不仅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还要通过价格获得实现。文献认为虚拟价值是人来赋予的,但对其来源并未明确指出[11];李源(2009)则认为虚拟价值并不依附在社会价值的真正实体―劳动产品之上,虚拟价值载体的社会属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其中的劳动产品。文献认为自然力(资源与环境)具有的价值就是虚拟价值,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格受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的支配;并认为虚拟价值对象的外延更大,不仅仅限于自然资源[12]。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见,研究者对自然资源价值体系给出了有益探索,但由于研究视野以及所持有的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结论存有较大分歧;部分研究者试图将各种不同的价值理论综合并修正,但对某些自然资源价值构成部分的源泉缺乏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虚拟价值角度展开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匮乏,视野也比较单一;针对能源价值体系,特别是二次能源――电力价值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目前,我国能源市场与价格改革滞后,从深层次分析,这与决定能源价格基础的能源价值理论的专门研究比较匮乏也有一定关系。而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是,在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从人本主义角度来重新思考能源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虚拟价值的研究,有着较深入的探索,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所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即是基于人本主义经济观,强调生活价值的实现,这一观点将为能源经济研究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能源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路径,为新形势下能源经济建立科学发展的能源价值观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将积极借鉴其价值理论的创新成果,将其应用于能源经济研究范畴,多元化地探索能源价值体系的科学构成。

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

物理哲学认为,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一基本属性以外,还具备许多其他属性,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性与信息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属性与能量物质属性相结合,即可实现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中,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假设认为:宇宙运动形态是由“物质态”和“信息态”循环作用构成的,“信息态”中的信息容纳于“物质态”之中,推动了“物质态”的进化发展;新的物质形态又释放出新的信息,再容纳于“信息态”之中,推动了“信息态”的进化发展,如此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的进化现象构成了自然社会的容介态,即社会是一个以信息变化为基础的动态进化过程[13]。这一假设构成了该理论的物理哲学观。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即是在该假设前提下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该价值观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使用功能要求),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可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通常人们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金融活动,即狭义的虚拟经济)[14]。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价值由于不断容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价值。正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信息态)的虚拟价值和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物质态)的使用价值相融合而使价值进化这一现象,共同催生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的广义虚拟经济[15]。二元价值容介态观,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人本经济的“生活价值观”[14]。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16],也可以理解为,该系统是时刻处于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之间不断进化的动态适应过程,也是一种均衡与非均衡同时存在的一种耗散结构。其实,能源经济系统属于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也可视作一个复杂科学系统,同样具备适应性、非线性、进化性、涌现性等复杂性特征。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思想,也可将能源经济系统看作一个物质态与信息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自适应动态进化过程,是能源实体经济与能源虚拟经济相结合的一个复杂系统,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范畴。

四、二元价值容介态观下的能源价值体系

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能源经济同样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特征,传统的能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由于不断融入各种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能源价值。能源价值不是单一构成,而应该是一个复杂体系,或者说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二元容介态,是一个能够体现能源供应的稀缺性、能源需求的多层性、能源与环境的社会经济关系、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时空性等复杂性特点的多元化、多层级和动态发展的能源价值体系。

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能源价值体系应具有不同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特征。如从物理哲学观角度,该体系表现为能源物质价值与能源信息价值的二元容介态;从能源需求角度,表现为能源使用价值与能源心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容介态;从能源市场交易角度,表现为能源供给(卖方)价值与能源需求(买方)价值的二元容介态;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表现为能源实体价值与能源虚拟价值的二元容介态。

首先,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物理哲学观角度看,与能源经济系统的物质态和信息态相对应,能源价值体系可分为能源物质价值与能源信息价值。能源物质态表现为能源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消费与分配)中的能源产品物质形态,能源信息态蕴含在能源的物质形态以及衍生品的再生产过程中,能源信息束包括与能源产品与服务相关的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法律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等。因此,能源物质价值主要表现为能源产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即自然力价值,是自然界赋予的没有经过信息加工的生态价值。而能源信息价值则包含了能源勘探、开发、生产、交换、消费、金融等相关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信息的价值,是经济社会赋予能源产品的一种经济价值。在目前的经济生活中,能源信息不仅包括能源产品信息,还包括能源金融衍生品信息,如石油期货、天然气期货与电力期货交易、能源排污权、能源碳金融交易等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网络化、国际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延伸无限性,能源信息价值不断融合在能源物质价值中,向更高的进化态演变,这两类价值不断相互融合,不断进化,形成一种二元价值容介态。

图1二元价值容介态观下的能源价值体系

其次,从能源需求角度看,能源价值体系可分为能源使用价值与能源心理价值,这两类价值主要是从能源消费主体对能源有用性判断基础上形成的需求价值或功能价值,其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其中,能源使用价值是指能源作为一种缺乏需求弹性的重要投入品或日常必需品的客观有用性;能源心理价值则是指附加在能源核心产品层次上的形式产品层(包括质量、规格、型号、品牌)以及延伸产品层(售前、售中与售后服务以及拓展服务)上的能满足需求者更高层次需要的衍生价值,由于这类价值主要体现在需求者的心理层面,故称之为能源心理价值。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观看,能源使用价值实际上是指产品的核心效用,是产品的核心层提供的客观需求价值,能源心理价值则是产品形式层与衍生层所提供的外延效用,更多是属于消费者主观判断后形成的需求价值。能源主要是耗能性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钢铁与化工行业,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电力(二次能源电力产业本身也是耗能性产业,主要消耗煤炭与石油)的主要投入品,所以生产领域更重视能源使用价值,而在能源(电力与天然气)的非生产性消费领域,如家庭、商业与政府消费领域,随着能源差别化服务与能源品牌的推广,以及绿色能源与低碳消费观的生活化渗透,低碳城市化的推进,能源心理价值日渐重要,消费者对能源的清洁、低碳与可持续需求即属于心理价值需求。在国内外对能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背景下,能源价值与价格构成中,需要对能源心理价值及其与能源使用价值的相互融合倍加关注,两者必然呈现出不断渗透,不断进化,而且能源心理价值逐渐凸显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再次,从能源市场交易角度看,能源价值体系表现为能源供给(卖方)价值与能源需求(买方)价值的二元容介态。因为在市场活动中,市场主体由于市场参与目的不同,对价值的判断也存在不一致。如企业对商品价值的认可,来自于成本―效益分析后的利润实现,企业认为价值源泉来自于生产要素报酬;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认可,则来自于商品售价与其需求价格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体现的消费者福利,其理论基础是均衡价值论。因此,能源供给价值是指在能源生产(包括勘探、开发的广义生产)与能源流通过程中所投入的要素贡献,包括劳动要素贡献、资本要素贡献,产权要素贡献、级差土地贡献(区位价值)、技术要素贡献、环境要素贡献及其他供给要素贡献,反映到能源价格上即表现为能源生产价格;能源需求价值则指能源消费者对能源所能提供的效用或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包括能源基本使用价值与心理价值。反映到价格上即能源需求价格。能源供给价值与需求价值的相互作用,实际上表现为能源市场上能源供给(或价格)与能源需求(或价格)的相互作用,最终在某个时点、某种条件下可能形成能源均衡或非均衡价格,能源价格的背后体现了交换价值,体现了能源供需双方价值的货币实现。当影响能源供需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能源供给价值与能源需求价值也会随之变化,二者相互作用,可能在新的条件下形成能源价值均衡态,或者呈现出非均衡态与均衡态间的价值耗散结构。从动态角度看,实际上表现为市场交换活动中,能源供给(卖方)价值与能源需求(买方)价值不断演化、不断适应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最后,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虚拟价值理论角度看,能源价值体系可表现为能源实体价值与能源虚拟价值的二元容介态。能源实体价值主要是指从能源的物质属性、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出发,在能源产品实体中所蕴含的自然资源价值与功能价值,表现为能源物质价值、能源使用价值以及其他非信息化的实体性价值;能源虚拟价值主要是指能源的非物质态价值,以及体现了能源需求者心理需求的价值,表现为能源信息价值与能源心理价值。以往的能源价值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中,主要是从能源实体价值角度对能源价值(价格)进行分析,缺乏对能源虚拟价值的认识,前文所提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中对虚拟价值的研究,实际上仅仅是对自然资源价值或自然力价值的认识(由于马克思将其称之为虚拟价值),属于本文所分析的能源实体价值中的构成,而本文所指的能源虚拟价值。随着现代社会中,能源的信息价值、心理价值这些虚拟价值在能源经济系统中各层面(企业层、社会层、用户层、政府层、环境层)的多重衍射,能源虚拟价值不断融合进能源实体价值中,并进化为更高形态的能源价值,形成了不断适应、不断演化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以上就是从不同角度对能源价值体系构成的认识,表明了不同层面上能源价值均具备二元容介态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层面的能源价值构成部分的内涵存在某些重合。如能源实体价值包含了能源物质价值,能源使用价值及其他非信息化的实体性价值;能源虚拟价值包括能源信息价值与能源心理价值;能源需求价值包括能源使用价值与能源心理价值;能源供给价值则包含了能源物质价值与能源供给或利润相关的信息价值。其中,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物理哲学观、虚拟价值理论以及二元价值容介态观对能源价值体系的认识,扩展了以往资源价值理论的简单综合或者结构分析框架,扩展了资源与能源价值的认识论,这将为我国能源企业管理与能源价格改革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五、启示与结语

能源价值体系的二元容介态观,首先,对能源企业而言,将使其在战略观念、管理实践、营销服务与品牌建设、商业运营模式以及智能能源网络建设领域有了更广阔的新认识。在企业战略观念上,能源企业应结合环境、社会与能源需求侧的新要求,创新能源市场营销观,构建能源虚拟价值服务理念,迎合绿色能源消费与低碳消费观,提供蕴含更多虚拟价值的能源产品和优质的深层次服务;在管理实践上,应着重提高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源的技术与经济效率,提高能源供给价值,并重构管理流程,改造企业传统价值链,在企业内、外部构建提供更多附加价值增值的虚拟价值链,提高能源企业的信息价值含量与用户虚拟价值含量,大力发掘能源虚拟价值源泉,实现双赢;在营销服务与品牌建设上,应根据能源市场改革需要以及能源企业特点,大力推进差异化、低成本或特色化战略,以及推广各种营销策略,塑造提供更多虚拟价值的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特色的能源品牌;在商业运营模式上,可适时推进虚拟组织与虚拟交易平台建设,扩展能源衍生产品等金融交易,控制企业运营风险;在智能能源网络建设上,应积极推进智能化能源系统工程建设,构建智能能源网络,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更高效率地利用和配置稀缺性资源,以适应经济、环境、信息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

其次,对能源价格改革相关的政府与管制部门而言,也将对其改革路径选择、价格管制方式给出新的启示。改革路径上,需要结合能源价值体系新观念,适应全球能源市场化趋势,塑造新的改革环境与文化。包括全力塑造全社会的能源―环境和谐科学发展的价值观,营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的绿色能源文化,积极推进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包括能源技术信息市场与能源金融市场、能源衍生品市场与碳交易市场等;在能源价格管制方式上,应注重科学研究和经验比较,统筹考虑不同层面能源价值构成的特点,以及在不同区域与不同时间的作用方式、作用效果、作用规律,探索能源虚拟价值在能源价格构成中的作用机理与形成机制,以全面促进能源实体价值与能源虚拟价值的双重实现,并采用科学灵活的手段,结合市场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以适应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总之,本文在对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成果的借鉴,以及对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的分析基础上,认为能源价值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不同认识,并从广义虚拟理论的物理哲学观、能源需求角度、能源交易角度与广义虚拟价值理论角度,提出了新的能源价值体系构成与二元容介态特征。这一新的认识,为能源企业管理以及能源价格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7-60,225-237.

[2]王华华.资源与自然经济资源价值构成探讨[J].价格月刊,2009,390(11):33-36.

[3]林伯强.推进能源经济学研究[J].中国石油企业,2008,Z(1):20-21.

[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8-236.

[5]余谋昌.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32.

[6]黎永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能源资源价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7]张光文.关于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及体系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1(6):26-29.

[8]张光文.资源价格机制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4(6):54-56.

[9]夏佐铎,姚书振.矿产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的研究[J].中国矿业,2002(4):16-18.

[10]任海涛.自然资源价值构成新论[J].前沿,2009(7):111-116.

[11]陈长,邓朋霞.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自然资源的虚拟价值模型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0(1):18-21.

[12]李源.从劳动价值、虚拟价值到自然力价值――关于资源环境和生态价值含义的理论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

2002(4):93-95.

[13]林左鸣,尹国平.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1):5-14.

[14]林左鸣,吴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44.

生态资源价值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型态,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休闲农业悄然兴起,并逐步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该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还很大,尚不能完全胜任指导实践的重任。

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般特征

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从经济和社会、自然生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外部性体现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功能上,这种外部经济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会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可以直接产生生物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个体性,但是在其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前者,而且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目的是对其资源和环境效能的可持续利用,可视其为社会价值。三是生态敏感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特有的生境养育着珍稀动植物资源,是自然遗产存留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移对生态系统退化恢复意义重大。四公共物品属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侧重的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其生态和环境服务属于人类共有的公共财产,无法通过市场确定其经济价值。

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研究的意义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核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有利于旅游开发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资源与环境价值货币化核算的理论和评价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论、资源稀缺论、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国内对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将可供游憩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环境物品,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替代价值或间接评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资源的游憩价值研究较多,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货币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估核算理论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滞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并非独立存在的,确切地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具有的一种游憩功能,很难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中单独剥离出来。由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至少在形态上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以排他消费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传统的商业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的倡导以及世界性休闲农业旅游的潮流,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货币化核算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界定。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形态上与区域景观类型及其环境,是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综合体,从本质上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是其环境资源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时,无形中提供了环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包含了其游憩价值(经营性)和环境价值(非经营性)。非经营性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具有无排他险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过可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会资金维持发展。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为社会准公共财产,在提供公共生态功能同时,提供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观、无形的环境,具有无排他性。由于经营权一经营大众有偿分享使用权的权利可以分离,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进行旅游观光活动的试验区,国家、集体的经济林,农业用地、荒山的承包权等。无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否可经营,都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optionvalue)。使用价值可理解为有差别,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务价值,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资源的实物生产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的是不消耗资源,间接使用资源的服务价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指为确保未来仍可使用的一种保险支出,意指消费者对某种游憩资源的未来需求不太确定。非使用价值,包括遗赠价值、存在价值。人们对于某一游憩资源,愿意支付若干代价以保护该资源,让未来世代也得享有资源所产生的各种劳务,则民众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价总和可称为遗赠价值;某些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景观,或为许多野生动物之庇护和栖息之所,或因该资源具有国际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义,所以,民众如果知道此一资源获得适当保护而存在,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民众因此心理的满足而愿意付出之代价总和称为存在价值。

第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ia: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并随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个人偏好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伦敦环境经济中心(Lee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CeD)等为该领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一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论(Cost-Benefitanalysis,CBa),其思想来源于JulseDupuit在《论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与环境冲突问题的日益严重,JohnKrutilla在《美国经济评论》(1967)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认为出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确定性等原因,需要对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观和生态等舒适性资源进行保护,在可再生限度内严格控制使用,特别是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这为后来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逐步形成理论体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costapproach,tCa)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后,享乐定价法(hedonicpriceapproach,Hpa)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以来,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CVm)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的冲击和责难,主要集中在CVm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评价法。它用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具体有旅行费用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享乐定价法等,主要适合无市场交换但有市场价格部分的评价。二是模拟市场技术评价法。它以支付意愿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目前主要是条件价值法。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被作为一种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一效益体系,避免对资源的无序开发、无偿使用和资源浪费。但无论是对生态资源的游憩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核算还是对基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核算,目前国内外其代表性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类:政策性评估、生产性评估、消费性评估、替代性评估、间接性评估、直接性评估。评估方法为实际市场评估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从本质上是通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影子价格、公众(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的,从方法上也是上述几种方法的变种或组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直接价值可以通过估计生物生产量计算得到,包括游憩价值环境享受价值在内的间接使用价值可以采用上述评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估算,非使用价值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如珍稀动植物生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永续等与其直接价值融合评估,因为,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不是独立的几部分,而是互有重叠的。以下是对游憩价值的两种主要评估方法:

第一,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travelCostmethod),是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的一个方法,旅行费用法是利用游客与旅行目的地之间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行为来评估风景区(旅行目的地)的旅游价值,同时考虑旅行时间的机会成本,建立需求函数测算消费者剩余。但是旅行费用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需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界定,费用是旅行总费用、区域费用还是游憩费用,由什么组成;二是时间的机会成本的比例选取,休闲农业旅游区别于大众化旅游,其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当前支付意愿与资源价值的关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资源价值的关系;四是对于没有游客的风景秀丽之地,就没有旅行费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该方法时需要变通;五是计算结果代表的消费者剩余,往往是旅游价值总量的一部分,造成实际价值偏低。一般适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评估。

第二,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Valuemethod,CVm),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价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条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投标等方式获得消费者的wtp(willingnesstopay),通过数据处理综合得到所有消费者的wtp,即该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游憩值。常见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topay)、调查法(Surveymethod)、直接询问法或假定价值法(HypotheticalValuationmetho)。该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这一认识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确定所有游客或者潜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资源环境价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围如何确定;现在评估价值与未来评估价值、资源环境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等等;对CVm理论和应用的有效性问题,用个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调查法易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产品投票悖论现象,因为个人在无法影响他人意愿偏好的情况下,受决策退出自由和无须承担责任的影响,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有意夸大或减少对某种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难以显示整体的真实支付意愿,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也就难以评估。

综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种估价,多是通过支付意愿、心理价格、旅游费用、游客调查等基础数据实现的。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经济价值评价有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数据基础问题: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人口、资源、发展等在内的大量数据,数据的现实性、准确性、可用性甚至选用什么样的数据都会影响评价核算的结果;二是未来的价值的评价问题:采用未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核算可能比较准确;三是包括3S在内的新技术应用问题: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支撑,通过空间拓扑分析、属性分析可以较好的展示景点、景区、景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叠合社会经济生活等基础数据,利于大量游客各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随着计算机数理统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范例。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核算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核算与评价的准确度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构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军,郑进军.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J].旅游学刊,2004(1).

3、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

4、翟辅东,肖曾艳.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2004(6).

生态资源价值篇7

生态环境成本又叫绿色成本,源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指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责任成本。它是用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末端治理和支付环境监督的管理费用等的资源耗费。环境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成本可以简称为环境成本;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成本又叫生态成本。煤炭资源属于我国的主要资源,然而,煤炭生产是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过程,因此,生态环境成本的确立有利于强化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的特点(一)生态环境成本在煤炭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煤炭的生产过程,既是煤炭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过程。煤炭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既要支付产品生产本身的成本,又要支付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方面的费用。(二)生态环境成本比别的企业高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大量煤矸石的堆积,导致大量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大量废水废气的排放,引起周边耕地的劣化和空气污染。因此煤炭企业因资源环境破坏而付出的代价和保护资源环境而支付的费用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高。(三)生态环境成本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煤炭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还有煤炭企业生产活动特点决定了煤炭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不断上升。另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发生的成本、投资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的构成煤炭环境成本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结合煤炭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煤炭环境成本的特点,要对煤炭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计算。(一)资源耗减占用成本资源耗减占用成本是一种补偿成本与机会成本相统一的环境成本。指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的储量逐渐减少,减少的资源价值即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使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必须支付成本,即付出代价,其数额应大于或等于资源自身的价值。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环境资源不仅是组织生产活动的潜在基础,而且是一种生产要素,因此煤炭生产活动的开展是以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为前提的。因煤炭企业生产耗减、占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资源与环境许多机会,而必须由煤炭企业进行补偿的价值即为资源耗减占用成本。(二)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生态环境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即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消耗的价值。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对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着某种服务的价值,是自然要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固有价值在自然资源上的体现,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也称之为生态环境价值。这种价值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价值量会越来越大。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如煤炭伴生资源(铜、铁、硫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破坏,同时还会引起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因此煤炭生产活动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而需要进行补偿的成本,称为生态环境损害成本。(三)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为保护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煤炭生产必然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程度,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会产生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四)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为了恢复和治理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成本费用称之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废水、矸石等废弃物,从而产生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带来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体滑坡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需要治理环境污染,恢复和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居住的需要。这些成本和费用必

生态资源价值篇8

关键词:自然资源价值折旧资产模型

1、自然资源资产及其折补内涵

1.1资源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下简称资源资产)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尚未统一,李金昌强调资产是在价值量和所有权基础上的自然资源存量[1];钱阔、陈绍志侧重于资源资产的获益性[2];谷树忠偏重于资源所有属性和价值性能[3]。

要准确地界定资源资产,需要在深入分析资源和资产概念内涵的同时,必须对资源演变为资源资产历史的过程进行剖析。作者认为,资源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且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效益的稀缺自然资源。资源资产并不是自然资源的别称,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4]:(1)稀缺,即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这是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的重要前提;(2)产生效益,效益是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的经济要素,他既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包括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3)具有明确的所有者,只有具有明确的所有权的资源,资源才有可能转化为资源资产,没有主体的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源资产。目前,资源资产研究出现了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人主张一切自然资源都是资产,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在实践上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资源资产不是全部的自然资源,只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注意的是,有些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资源资产,但从局部或者时间上来看,它是为非资源资产。如水资源,根据其时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区可以是资源资产,但不能将洪水包括在内,因为洪水它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效益,相反往往伴随着巨大损失,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2资源资产折补

资源资产在投入生产领域或者消费领域,常常伴随着数量的减少及其质量的下降,当然,对于不同的资源资产而言,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存在着区别。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更大程度上表现为数量的减少,对于可更新资源的资产,如果开发利用在其可更新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通常表现为质量的下降。

资源资产的减少直接消耗,会产生两个直接的后果:其一是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影响子孙后代的资源资产占有量。

为了维护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一个宽松的资源生存环境,我们不能再按照过去那种通过掠夺性开发资源资产维持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社会发展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资源资产功能的恢复或者功能的替代来实现原有资源资产的功能。实现这种方式的有效途径就是资源资产的折补[5]。

所谓的资源资产折补是指为了维持资源资产功能恒定而进行的价值、技术等方式的补偿。“功能恒定”是指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保持不变。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是时间和其他与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有一系列有关因素的函数,在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处于动态之中。假设在时刻a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功能为a,时刻b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为B,在b-a时段内,资源资产价值及其服务减少了a-B,资源资产的折补就是通过价值、技术等方式使时刻b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恢复到a,折补的数量至少为a-B。

2资源资产折补必要性

对资源资产进行折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

2.1资源资产折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资源资产折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资产)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经济复合的生态系统。要使此系统健康地发展,相互作用的通道必须通畅,并且是良好互动的。如果资源资产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必须对资源(资产)环境进行维护,通过资源资产折补可以实现资源资产数量及质量上的“恒定”,才能实现作用的通道畅通无阻。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四个生产基础上,即物质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的在生产和为上述生产提供物质基础的资源环境再生产。物质生产解决社会发展主体人的物质需求,该过程消耗大量的资源环境资产,同时将废弃物排入到环境。资源环境再生产是指为了人的生存需要对人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修补,维护生态平衡,避免生态环境破坏恶化的过程。如果每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社会的发展出现障碍,必须对出现问题的生产环节进行调整。资源资产折补是资源环境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资源环境环节出现问题的经济手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2.2资源资产折补是维护代际公平需要

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多维组成中的一维,他追求的是不仅同代之间公平,而且代际之间也要公平。资源资产属于人类的共同资产,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是下一代资源资产的代管者,当然我们也拥有部分资源资产利用的权利。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资源资产的利用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资源资产的消耗超过了你应有的权限,你必须进行补偿,这样才不能吃我们子孙的“饭”。资产折补就是对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所造成的损失的一种补偿,是维护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恒定”的有利手段,也是维护代际公平的需要。

2.3资源资产折补是保证资源安全的需要

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或者不出事故,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给安全的通俗解释。资源安全是指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支撑或服务,同时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由于资源是多样的,由此演化出多元的资源安全问题,如水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森林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等等。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资源安全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繁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资源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据研究,在2010、2020年,除了少数矿产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建设需求之外,绝大多数矿产资源不能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矿产资源资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将资源安全置于安全的阈值范围内,资源资产折补是重要环节,他至少通过折补战略,能使现有的资源资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给资源安全加上一个安全“阀”,是十分有意义的。

3资源资产折补与固定资产折旧比较之所以将对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功能补偿称为折补而不称为折旧,是因为资源资产与固定资产不同,不能套用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处理资源资产,为了对他们二者加以区别,我们将资源资产的补偿称为折补,当然,资源资产折补与固定资产折旧也存在相似之处。为了正确理解资源资产折补与固定资产折旧,我们对两者进行比较,见表1。

表1固定资产折旧与资源资产折补比较

比较项目

固定资产折旧

资源资产折补

影响范围

对当代经济发展影响

对税收的影响

对利润产生影响

对当代的影响

对后代的影响

对社会经济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补偿途径方法

通过价值补偿,资产得以重置

价值补偿

技术补偿

功能恢复补偿

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

方法成熟度

成熟,会计

不成熟,正在探讨

4资源资产折补理论与方法

4.1资源资产折补理论

根据价值工程理论,资源资产具有价值,其价值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V=Fw/Cw(1)

式中,V为资源资产价值;Fw为资源功能值;Cw为实现此功能所应花费的费用。

当资源资产被开发利用,资源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其变化程度可以表示为:

Vw=V1w-Vow

=F1w/C1w-F0w/C0w(2)

式中,Vw为资源资产价值变化值;V0w为资源资产未利用的原始价值;V1w为资源资产被使用后的价值;F0w为资源资产的原始功能;F1w为资源资产被使用后的功能;C1w为实现初始功能所应花费的费用,C0w为实现使用后功能所应花费的费用。

为了实现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利用,资源资产折补价值至少应该是Vw。

公式(2)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增加其可操作性,必须进行改造。

首先,适当地对资源资产的价值进行适当的分割。将资源资产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即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另一部分是比较需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即无形的生态价值。这样,资源资产的综合折补数额就是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两部分折补之和,由此得到如下方程式:

V折=V1+V2(3)

V折为资源资产折补值,V1为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折补值,V2是无形的生态价值折补值。

对于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折补V1,在限定条件下,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来进行。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4)

V0为资源资产“商品价值”原值,it为资金的折现率(也可采用年利率),n为年该项资产的折旧年限。R为年提取折旧额,R=R1=R2=…=Rn=V0×r折=V0/n,p为调节系数,它与资源资产的种类有关。

对于无形的资源资产生态价值折补,我们应该确立其价值的大小。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可以表示为以下四个变量来表示。

V生=f(t,s,q,c)(5)

t代表时间,s代表空间,q代表资源资产的质量,c代表资源资产的数量。则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后生态价值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6)

(7)

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计算方法可以参考文献[1]。

如果考虑生态价值的时间价值,则资源资产生态价值折补值为:

(8)

资源资产折补额为:

V折=V1+V2

=+

=(9)

4.2可更新资源资产折补

可更新资源资产,由于存在一定的承载力,当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限制在资源资产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由于资源资产本身的更新,对其质量和数量没有影响,在此条件下,在公式(9)中,p1、p2均为零,也就是说,此时不需要对资源资产进行折补。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现实经济社会,可更新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表现在数量不断减少,即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量超过了资源资产的更新能力,在质量上也不断下降,资源资产的生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生态系统的恶化或者破坏,在此情况下,资源资产必须进行折补。其折补的公式依然与(9)类似,只不过是p1、p2不同,现在我们着重探讨一下p1、p2的确定方法。

假使可更新资源资产开采后t时间资源资产存量为St,资源资产开采量为Da,资源资产的更新率为Ra,则每代人拥有的资源资产数量为[6]:

开发利用后,资源资产被消耗的量为:

我们需要折补的部分就是因资源资产被利用而减少的部分,从数量上来看,就是S。

由于存在如下公式:

S·p=p1V0(15)

则存在:

p1=S·p/V0=S/S(16)

在公式(14)到(16)中,S代表资源资产开发减少量,p代表资源资产的价格,S为未开发利用时的资源资产的数量。

关于p2,由于生态价值发生了变化,此时p2=1,因此,可更新的资源资产超过承载力的折补模型为:

V折=V1+V2

=(17)

4.3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折补

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一旦开发利用,就会减少。所以,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消耗尽某种不可再生资源资产之前,应该找到可再生资源资产来替代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使用,以使其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甚至有人提出,至少应使某种非再生资源资产存在50年。

回顾经济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关注由来已久,特别是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处于掠夺性开发阶段,有识之士早就担心其耗尽,并且在大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初,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成为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主要内容。美国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的论著《可枯竭资源经济学》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霍特林规则。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折补,其理论模型是在公式(19)基础上,经过p1、p2确认基得到的,在此模型中,p1=p2=1。因此,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折补理论模型为:

V折=V1+V2

=(18)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在公式(18)中,V生的计算比可再生资源资产计算简单,其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7]。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姜文来,靳乐山等编著,生态价值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2]钱阔,陈绍志主编,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谷树忠,资源资产,见: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4]姜文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几个问题,资源科学,2001(1)

[5]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生态资源价值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是一个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财务管理先后经历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投资财务管理和绿色财务管理等发展阶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对象从对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的周转、控制等微观层次问题的描述性探讨,转向企业价值与投融资决策关系问题的定量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通常是经济资本,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投融资决策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事实上,经济系统在不断与生态系统发生交换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促进了绿色财务的提出。但是仅仅强调环境保护是不够的,环境的保护必须伴随着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等举措,因此,一种以“3R”为原则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应运而生。“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生产的再利用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可再利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可以认为是可回收资源;减量化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视为企业进行生产的原始资源。对原始资源使用的减少和可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并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可回收的资源、原始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资源构成了循环经济生产企业的生态资产。

企业价值创造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已经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为主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转变为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资产。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变化意味着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价值的概念成为一个多维价值属性的价值体系,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均衡过程。虽然绿色财务也越来越关注生态资源在公司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由于价值驱动因素变化造成的资本多元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本质、研究维度的分析

(一)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

关于财务本质的认识,财务学界的观点很多,归纳起来有“活动论”、“关系论”与“活动+关系论”三种主要观点。“活动+关系论”吸收了活动论和关系论有益的内核,全面概括了财务的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理念实际上是对可回收资源、进入生产领域的原始资源的一种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矛盾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错置。因此,生态资本的投入和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是在投资者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并形成了投资者之间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投资者基于未来合理跨期配置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活动及其利益关系。资本配置的主体是投资者,资本配置的特点是跨期配置,资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以及配置活动都存在于由利益相关者所编制的价值网络内。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研究维度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所考量的是企业价值、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跨期配置活动及形成的利益关系。“跨期配置资本的论断表明……财务研究的三维视角包括时间、空间和行为,财务的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和行为坐标决定了财务的立体结构。”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蓝图,如图1所示,以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构成的平面式财务研究结果为基础,放宽条件,进一步研究财务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建立立体式研究视角。任何一个生态资本坐标点R和任何一个经济资本坐标点C决定了一个确定的财务状态S(C,R)。任何一个财务状态S(C,R)都对应着一个最佳的财务行为方案B。财务行为B,经济资本C和生态资本R决定了企业价值V。在平面oSVB中可以看到,如果财务状态一定,财务行为将决定企业价值,并且所有小于价值V下的财务行为都不是最佳行为。所以,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研究财务状态,根据财务状态选择最佳的财务行为。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是在以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驱动因素的背景下,运用公司财务理论,借助于价值网络分析,通过核心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对企业财务状态进行评析,规划并评价企业财务行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可以构建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涵义、财务本质、目标、假设、原则、职能和内容构成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构,财务状态评析、财务行为选择和财务评价构成了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本质的要求和机制原理设计财务系统,首先要界定循环经济财务目标;其次,财务目标确定财务职能与内容。财务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复杂的,必须根据财务环境、目标要求和财务系统运行的规律提炼财务运行的基本前提,即相机财务假设与原则,由此构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基本理论结构顺次,应当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财务状态评析、投资行为选择和融资行为选择。其中,财务状态评析是财务行为选择、财务评价的基本前提。企业价值网络的变动导致资本系统发生变动,由于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本身存在资本转换规律,资本系统发生变动必然影响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的创造,因此,循环经济财务状态评析就是要对企业价值网络、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创造模型加以评判和分析。财务状态评析指导财务行为的选择,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循环经济财务评价是提供反馈信息、保证财务系统良好运行的有效方法,由此构造了循环经济财务应用理论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茅宁.软财务理论初探.会计之友,2007(2).

[2]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7).

[3]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生态资源价值篇10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旅游;综合评价;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119001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创造相应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和条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来为国家和政府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文尝试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了张家界为实例,对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实际分析和评价。

1研究区域概况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边界的武陵山脉腹地,北临鄂西山地,东望洞庭湖滨,西接云贵高原,南眺雪峰山脉。张家界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其中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76%,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

张家界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几大自然保护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1%,植被覆盖率达到97.9%,植物有93科517种,珍贵树种有珙桐、银杏、金钱柳、香果树等。鸟类有6目13科41种,畜类有28种,昆虫有14目69科208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麝、等,简直是大自然的基因库。各种景观也是引人入胜。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16峰、16洞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天门山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80%,动植物资源种类相比之下,比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还多,是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动物园和药材库。再加之几大国家自然保护区,让张家界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

2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是指通过某些标准来衡量某一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或全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以此来确定该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重要程度[1]。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要立足于对整体价值的评估,但单一的评价方法基本上达不到科学、合理的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来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比较评价指标两两间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每一层次因子的权重,并通过权重组合,计算所有指标因子相对于目标的权重。

2.1构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因子[2]的选取,对于整个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的时候,既不能太主观,也不能完全采用单纯的定量指标。因为单纯的定量指标不能完全适用于旅游评价,如涉及文化背景、美学观赏价值的评价只能是基于评价者的主观感知。为此,本文在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下,参考国家和一些行业标准,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的问卷调查,将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分为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旅游资源影响力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3大类[3],在此基础上,又向下分了14个具体的指标,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的评价体系(表1)。

2.2确定评价体系中因子权重

2.2.1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然后参考标度对照表[4](表2),用数值1、3、5、7、9分别代表两两比较,前者较后者的重要程度相同、稍强、强、明显强、非常的强,2,4,6,8代表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个相邻等级之间,倒数代表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为上面的互反数。通过向专家咨询,得出各因素间的标度值,据此来构造判断矩阵(表3)。

2、4、6、8两因素的重要性之比在上述2个相邻等级之间

2.2.2求判断矩阵各因子权重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可以求出每一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5],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具体的过程如下:

本文4个判断矩阵计算出的结果如下:

对于矩阵a,最大特征值λmax=3.0940,特征向量wa=[0.7172,0.1947,0.0881]

对于矩阵B1,最大特征值λmax=7.3525,特征向量wB1=[0.4516,0.1395,0.1395,0.1395,0.0318,0.0318,0.0662]

对于矩阵B2,最大特征值λmax=4.1170,特征向量wB2=[0.1175,0.0553,0.5650,0.2622]

对于矩阵B3,最大特征值λmax=3.0000,特征向量wB3=[0.4286,0.4286,0.1429]

2.2.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当一致性指标时,说明矩阵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其中,平均一致性指标Ri可以查表(表4)确定。

对于矩阵a来说,计算得Ci=0.0470,CR=0.0904

2.3各因子权重排序及分析

将计算得到的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6]各层因子进行总排序[7],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的权重最大为0.7172,说明了在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中,资源要素价值应该是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旅游发展的最基础的的支撑。在各评价因子层中,资源的奇特度和动植物资源的权重最高,依次为0.3239、0.1100,说明吸引游客的主要是当地奇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然而,基础服务设施权重最低为0.0108,说明其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所制约,今后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结论

3.1基于层次分析法

对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与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一致,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3.2通过层次分析法

本文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阐述了旅游资源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77-180.

[2]余敏.层次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4(6):100-102.

[3]吕建树,刘洋等.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4]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5]王力峰,王协斌,张翠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广西金秀县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3):435-439.

[6]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1996,26(2):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