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9:25

人工降雨危害篇1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人工降雨危害篇2

关键词锦屏“8.30”地质灾害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影响分析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

锦屏一、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木里县境内,锦屏一级水电站是雅砻江干流下游河段的控制性水库梯级电站,其下游梯级依次为锦屏二级、官地、二滩和铜子林水电站。

锦屏一级水电站工程工程规模巨大,开发河段内河谷深切、滩多流急、不通航,沿江人烟稀少、耕地分散,无重要城镇和工矿企业,工程的开发任务主要是发电,结合汛期蓄水兼有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负担的作用。电站装机容量360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66.2亿kw・h。水库正常蓄水位1880.00m,死水位1800.00m,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77.6亿m3,属年调节水库,对下游梯级电站的补偿效益显著。

2012年8月30日凌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木里和冕宁三县交界的锦屏山地区因持续强降雨影响诱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简称“8.30”地质灾害)。本次地质灾害主要为以木落脚3#营地为中心,木落脚沟-印把子沟一带为轴线,形成以群发性坡面泥石流及群发性小冲沟泥石流为主要灾种的自然灾害。正在该地区施工建设的锦屏一、二级水电站受到严重影响,“8.30”地质灾害导致施工区道路、隧洞、桥梁受到严重破坏,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部分营地供水中断,个别部位坡面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

本文主要以锦屏山地区“8.30”地质灾害为例,详细介绍了类似锦屏山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区因暴雨造成的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为该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及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2“8.30”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2.1“8.30”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8.30”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1)坡面泥石流。坡面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有碎屑堆积物的陡坡上,由降雨引发的高浓度碎屑与水的混合物沿坡面运动的现象。坡面泥石流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土体吸水强度衰减阶段、土体蠕动变形阶段、局部滑动阶段、流动阶段和沉积阶段。坡面泥石流为本次“8.30”地质灾害中最多、最常见的类型,分布于整个地质灾害区域。

(2)沟槽泥石流。该类泥石流又可细分为两个亚类,一是地形上成槽谷状的负地形,二是部分小冲沟。这类泥石流物源不仅谷底松散物质被冲出,而且有部分坡面物质参与,其规模和危害性明显强于坡面泥石流。

(3)土体塌滑。主要发育在地形较陡部位,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由于饱水增重,加之地表水下渗软化作用,导致局部土体发生剪切破坏。土体塌滑规模一般较小,多堆积于坡脚,一般危害性不大。

(4)水石流。由水与粗砂、石块及巨砾组成的特殊流体。其黏粒含量少于泥石流和泥流。水石流是本次“8.30”地质灾害中3#营地遭受的最主要灾害,其成因及表现形式为持续局地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沟床大量固体径流物质向下游搬运,造成水流改道,南北沟排洪渠进口、木落脚沟跨公路涵洞堵塞;山洪沿场内公路进入营地,在空旷场地扩散开,水流速度减缓,固体径流物质停积,导致营地过水部位留下30~100cm(局部可达200cm)厚的沙土夹少量块碎石和树木。

2.2“8.30”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2.1坡面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8.30”地质灾害中坡面泥石流在锦屏一级施工区最为发育、最为常见,总体上看,区内坡面泥石流发育具有面广、点多、集中群发或成片群发的特征。

坡面泥石流的成因及表现形式为中陡岸坡表部零星分布的松散堆积物,在持续暴雨冲刷及雨水下渗作用下,稳定性逐渐下降直至失稳,呈条带状挟裹边坡表面植被、树根及少量块碎石从高出江面100~350m的坡面顺势而下,堆积于公路、隧洞进出口等场地,泥石流发生后坡面多显露出基岩面。一般一处坡面泥石流的方量大约300~1000m3。

“8.30”地质灾害在施工区共形成28个坡面泥石流灾害点,见图1。其中,在大坝下游约5.6km左岸锦屏二级施工便桥~景峰桥1#隧洞进口段辅助路后坡发生多处坡面泥石流,发育高程高于公路数百米,坡体表部残坡积层在暴雨激发下形成坡面泥石流,同时还夹杂有少量块石,最大粒径可达3m。泥石流具有高差大、势能高及危害大的特点。在“8.30”地质灾害中一次冲出量1万多m3,堆积于公路内侧长约300m范围内;另外35KV变电站与葛洲坝大奔流砂石系统项目自建营地后坡,发育2处坡面泥石流,规模较大,造成的危害较大。营地及变电站位于约1950.00m高程小缓坡平台地带,其后坡出现2处深2~4m的凹陷,间距约50m,坡表局部基岩,多有薄层坡残积覆盖层,植被覆盖良好。两小凹槽处于营地后坡约200m高位置垮塌顶部,单处垮塌宽15~20m、厚0.3~1.5m,单处堆积量初估1000-1500m3,坡面泥石流在场地所处小缓坡地带堆积,其前缘堆积至葛洲坝自建营地,对葛洲坝自建营地局部建筑物产生直接冲击破坏及漫流影响,造成人员伤亡。

2.2.2沟槽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施工区在“8.30”地质灾害中沟槽泥石流较为发育,主要在小冲沟和沟槽状负地形部位。沟长一般不长,切割不深,谷底纵坡降陡,一般400~800‰。在长期外动力地质作用下,谷底多分布有块碎石。在暴雨条件下沟槽快速汇水,谷底及部分坡面的松散堆积物饱水后沿沟槽被冲出。总体上看,这类泥石流不仅谷底松散物质被冲出,且大多有部分坡面物质参与,其规模和危害性明显强于坡面泥石流,除淤埋阻断公路外,还对路基造成冲刷淘蚀。

锦屏一级水电站施工区在“8.30”地质灾害后的排查成果显示,整个施工区在“8.30”地质灾害中发生了泥石流灾害的沟槽有18条。其中规模较大或危害性较大的有右岸棉沙沟泥石流,沟内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近1万m3(危害到1#、3#、5#公路,棉沙沟110KV变电站、低线砼生产系统、骨料运输皮带机转运站);右岸1#路辅助洞进口上游沟槽泥石流(危害到1#公路,对外专用公路a洞出口,见照片1);左岸牛吃水沟泥石流(危害到大沱1#营地到锦屏西桥的辅助路)。

2.2.3土体塌滑发育特征

施工区在“8.30”地质灾害中部分地带滑塌灾害发育,但总体上看呈零星分布。区内覆盖层滑塌主要发育在地形较陡部位,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由于饱水增重,加之地表水下渗软化作用,导致局部土体剪切破坏,塌滑规模一般较小,多堆积于坡脚,一般危害性不大,影响范围小。

2.2.4水石流灾害发育特征

锦屏一级水电站3#营地位于雅砻江右岸木落脚沟流域2200.00m高程以下相对宽缓的两级山间台地上(俗称三坪子和二坪子),距坝址区约5.5km,营地周围三面环山。木落脚沟总体流向近东西,在2100m高程分为两个支沟,又称北沟、南沟。本文仅将南北沟汇合口以下称为木落脚沟。

在“8.30”地质灾害降雨过程中3#营地东侧的南、北沟一带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且有多次降水过程;两岸岸坡基岩,地形陡峻,降雨汇流速度快;沟床纵坡降大,洪水形成后产生强烈冲蚀作用,沟底分布的漂卵砾石砂随洪水向下游搬运,是导致本次南、北沟水石流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巨大的水石流强烈下蚀、侧蚀沟床,造成排洪渠进口堵塞,导致水流改道,洪水挟带大量沟床固体径流物质沿公路进入3#营地三坪生活区,在楼间空旷地带和进水房间留下30~100cm厚的沙土夹少量块碎石和树木。洪水从三坪子楼间空地和路面汇入排洪渠,再经木落脚沟天然沟床下泄,由于洪水强烈淘蚀沟床,再次造成三坪子至二坪子之间的排水涵洞堵塞,沟床向右侧改道沿公路冲入二坪子生活区,同样造成二坪子生活区部分房屋一楼进水,楼间空旷地带泥沙淤积。总体看,本次水石流仅不同程度造成营地房屋底层、场内道路与生产生活设施漫流淤埋,靠近沟口部位停放在路边的车辆被洪水冲走。

3“8.30”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分析

3.1坡面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施工区自然岸坡坡度一般较陡,自然坡度约40~50埃卤矶喾植加斜〔闼缮⑵禄槭敛悖脖幌∈瑁诒旯た鱿峦撂灞ニ籽鼗矣敫哺遣憬缑嫦禄纬善旅婺嗍鳌!?.30”地质灾害中集中群发或连片群发多处坡面泥石流或滑塌,在坡表已垮塌部位周围仍有大量未滑塌、厚度不一的坡积碎石土分布,在持续强降雨等条件下,仍有小规模局部滑塌,并发展成为坡面泥石流的可能,对沿线公路及隧洞出入口仍潜存一定威胁。坡面泥石流危害主要表现为淤埋、阻断公路,个别部位对坡脚建筑物及人员造成冲击淤埋,安全危害大。

3.2沟槽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施工区多条冲沟在“8.30”地质灾害中暴发一定模泥石流,造成涵洞堵塞,冲毁道路及外侧防护栏。在冲沟内及其两侧还分布有少量松散堆积物,在持续强降雨、地震等特殊工况下,可能诱发一定规模的泥石流(水石流),威胁公路通行安全。特别是棉纱沟需要重点关注,沟内松散固体物质较多,棉纱沟一旦发生泥石流,势必会对出口部位的胶带机运输系统4#转载站、5S2隧洞进口~5S1隧洞出口及锦屏一级棉纱沟拌合系统等工程设施及人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沟槽泥石流规模和危害性明显强于坡面泥石流。

3.3土体塌滑对工程的影响

施工区自然岸坡受“8.30”地质灾害影响局部已形垮塌,坡表已垮塌周围仍然有大量未滑塌、厚度不一的坡积碎石土层分布,在持续强降雨、地震等特殊工况下继续发生小规模、乃至较大规模的局部垮塌的可能性较大。土体塌滑危害性不大,影响范围小,主要是滑塌堆积物堵塞交通及威胁下部建筑物、人员安全。

3.4水石流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在“8.30”地质灾害中水石流主要发生在3#营地,南、北沟沟床内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被洪水冲出,现今沟床堆积物以漂块石为主,稳定性相对较好;沟坡两岸基岩,松散堆积物少。3#营地短期内遭受南、北沟大规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但遭受南、北沟水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对三坪子和二坪子生活区潜在危害性大。水石流危险性大,危害范围广。主要表现为沟床改道、沟口形成洪积扇淤埋道路厂房、冲走车辆及房屋进水淤沙等。

4“8.30”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锦屏一级水电站位于雅砻江中游锦屏大河湾之西侧,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之斜坡地带。地貌上多属侵蚀山地,地形上表现为高山峡谷,其间分布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山间盆地和构造洼地,地势总体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逐渐降低,由海拔5000~4000m降至约2000m。沿河两岸山势巍峨,层峦叠嶂,高差悬殊,呈典型高山峡谷地貌景观。

锦屏一级水电站施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由中上三叠统的大理岩、变质砂岩、板岩及绿片岩组成。第四系冲洪积、崩坡积松散堆积物零星分布于河谷、支沟的山间谷地内。

锦屏一级水电站施工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木里弧形构造带内。区域地质构造相当复杂,地层普遍变质,褶皱强烈,断裂发育。施工区附近规模最大的断层为坝址东侧2km的锦屏山-小金河断裂。该断裂延伸长100余公里,锦屏山断裂北段走向n25~35e,倾nw,倾角60~90埃隙涡〗鸷佣狭殉氏蚰隙蛊鸬幕⌒握共肌F扑榇硎祝诒4娴牟梁壑甘靖枚狭言泄嗥诨疃诨疃圆⒉磺浚囟狭盐拗星空鸹疃辔奕人疃o蟆?

锦屏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沟谷深切,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地形陡峻、山高坡陡。加之山体植被单薄、岩土,在暴雨情况下具备地质灾害高发易发的自然地质条件。

根据洼里(三滩)站1953年6月~2000年5月流量系列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1220m3/s。据“8.30”实测降雨资料分析,与木落脚3#营地暴雨中心相对较近的锦屏雨量站6h降雨量为44mm;24h降雨量为94mm。根据锦屏雨量站1959~2012年实测24h最大降雨量分析,“8.30”暴雨重现期为30~50年一遇。据现场调查,大家一致认为:3#营地北沟的雨量应比锦屏雨量站的雨量大。综合分析认为,北沟“8.30”暴雨重现期约为50年一遇,相应的洪峰流量约为98.4m3/s。

综上所述,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持续局地暴雨引发了大面积群发性自然地质灾害。

5结论及建议

(1)锦屏山地区地形陡峻,沟谷纵横,地形相对高差1000~2000m,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山体植被单薄、岩土,具备地质灾害高发易发的自然地质条件;“8.30”期间持续多次局部暴雨是本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2)“8.30”锦屏山地区自然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影响范围大,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坡面泥石流和沟槽泥石流为主,局部造成建筑物受损及人员伤亡。

(3)锦屏一级施工区自然岸坡坡表、冲沟内及其两侧还分布有少量松散物堆积物,在持续强降雨、地震等特殊工况下,可能诱发小规模的泥石流(水石流),威胁公路通行安全;在“8.30”地质灾害中已发生垮塌周围还有发生小规模、乃至较大规模的局部垮塌的可能,对沿线公路及隧洞出入口部位的车辆及人员通行构成一定威胁;3#营地短期内遭受南、北沟大规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但遭受南、北沟水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大,对三坪子和二坪子生活区潜在危害性大,需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4)建议在高山峡谷地区进行场地选择、道路布线时,坚持按照“先避让、后布置、再处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彪山,郑志军,周伟.四川成都龙泉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02).

[2]郑春明,张映辉,韩玉玲,李旭杭.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0(02).

人工降雨危害篇3

什么是酸雨呢,酸雨是指引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5.6为降水天然酸度,并将其作为判断是否酸化的标准,当降水的pH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导致,其中,工业化发展大量燃烧煤炭,及汽车尾气排放等等都是产生酸雨的物质,目前,全球有三大块酸雨区:西欧,北美和东南亚。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连片的在酸雨区域内,这些酸雨的重灾区也都是现代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自然界本来没有酸雨,是人类自己制造自然灾害之一。

酸雨的危害

首先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显而易见。因为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植物难以生长。其次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因为春天,大多数植物刚刚发芽,而这些嫩叶往往经受不住酸雨中的二氧化硫的冲洗,容易发生病虫害或干枯而死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据调查,重庆市南山上的马尾松死亡率高达60%。

其次,酸雨对人类本身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据美国政府1980年的推算,占全国死亡总数的2%。即相当于全美国有5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据我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尤以老人和小孩受害最大。原因之一是重庆是酸雨密集区。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危害,然而通常情况下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一是经皮肤沉积而吸收,对人体造成伤害;二是经呼吸道吸入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此外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三是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溶滤出一些金属,其中至少有铅、汞、铝三种,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可怕的潜在危害。

还有,酸雨对人类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的四川重庆市早被中外专家列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早在1993年,重庆市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这里的酸雨频率已高达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为4.38,最低值为2.8。在酸雨的危害下,整个城市建筑灰暗脏旧,汽车公共设施锈迹斑斑,土壤酸化、农作物质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在国外,酸雨同样成为人类的“无形杀手”。据1984年美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酸雨与大气污染的转移》报告中指出,在调查的17059个湖泊中有9423个受到影响,2993个受到严重危害。此外,在187877公里的河流中,有78488公里已面临危机,39501公里显著受害。可见酸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漫步在绵绵细雨之中,实在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然而,这雨已不是当年润物无声的细雨,一时的浪漫很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大家要更正一下淋下小雨没关系的错误想法,据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对2006年湖北省酸雨情况的统计分析,当降水量为10mm以下的小雨时,强、弱酸雨出现频率较高,中雨和大雨时酸雨出现频率依次降低,此外,秋冬两季的强酸雨出项频率较春夏要高,在这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建议爱美的女士不要贪图一时的浪漫而使秀发受到不必要的损伤。酸雨也会引起皮肤红肿过敏及起皱爆裂,研究表明人体不断老化,其实就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而酸雨含强氧化剂,会加速皮肤老化。对于一些体质弱的人来说,特别要提防酸雾,因为它可以吸入体内,对呼吸道黏膜会造成损害,引起呼吸道疾病。淋雨后最好尽快洗澡,并涂上保湿乳液,以免肌肤受损。

如何控制酸雨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享福过头,自然反过来惩罚人类。酸雨之害这么严重,那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酸雨呢?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拖是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量。向已经酸化的土壤和水体中施加石灰。我们在大气污染控制和酸雨防治方面可以参考的以下措施:

1、

推广应用先进实的脱硫技术和清洁燃料。

2、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治理工业化起点低,生产规模小的新老工企业的污染,实现废气、废尘回收。

3、

调整能源结构,增大一次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太阳能比例,发展城市煤气,天燃气和石油液化气。

4、

人工降雨危害篇4

[关键词]汛期降雨地质灾害防范

[中图分类号]p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9-213-1

我国是世界中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地质的本身情况。例如,从资料上看,川西南地区地质结构的组成异常复杂并具有多样化,其处在不同构造分区的交叉路口,成为了研究不同构造体系相互影响的典型区域。由于该地区地形多变,原始森林覆盖率较高,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导致该区的地质构造研究较为薄弱。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影响中,汛期的降雨尤为显著。通过多年研究总结,暴雨和持续性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汛期内,有时降雨的强度虽小,但是时间持续长,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一段时期的孕育。而当降雨为短期局部暴雨的时候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往往集中发生出现在当日当地。这就需要将汛期的降雨信息提前预测与预报。

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降雨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程度等。降雨的成功预报是取得成功减灾的前提,因此,对于汛期地质灾害的及时预测和预报就显得极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一下准备和防治工作:

1充分做好汛期前的准备排查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管理条例要求:要适时对经常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汛期的勘察管理。对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地区上进行修路、开矿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汛期易发区尤其是地震灾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汛前抓紧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是对水库、电站、矿区等在建工程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且要有针对性了逐步加强完善地质灾害的各种预警系统,确保每次预警排查无失误无偏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定期进行总结与维护,充分利用“3S”等科学技术和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系统,建立起川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预测和检测。摆脱往期防不胜防的局面。

强化对工程建设单位业主防灾职责的落实,督促其业主及施工单位,切实做好施工工棚和居住点的安全选址的工作,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地段,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的安全。

2从不轻视预防工作,主动迎击灾害

在重要转折天气过程前,主动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提前进行观测总结并转移至安全地带。

对于处于危险地带的相关人员,他们所要采用的方法可以有:防范、躲避、撤离、治理,使每一个环节都含有较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如果发生由于降雨而产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人员和物资要根据险情立即撤离危险区,并保证施工方与气象和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有效的主动沟通、衔接,固化联动协作机制,全面切实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确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实时雨量监测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避免在建筑过程中发生危险。

3计划好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防御

各施工与预防部门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汛期前做好实战演练,各部门之间配合默契熟练,计划周全并具有灵活性。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容应对汛期时期地质灾害的突况。

同时也要尽全力加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队伍的建设,增强为国家重大建设服务的意识,主动了解汛期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内容。尽快制止致灾的因素;政府通过提供公共岗位与补助经费。全力保证强降雨来临前监测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个施工队。把各种潜在的损失减少到最少。

4加快后期的修复与治理速度,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有汛期产生的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威胁是当地公路交通干线、工程设施、部分县城和旅游热线。因此不仅事先要进行预测,尽早制订好撤离疏散计划,事后的治理工作也至关重要,以免耽误后续工程的进行。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进度,完成主汛期来临前关键主体工程,为安全度汛提供有效保障。落实并组织责任主体对主体工程的保护,尤其是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泥石流堆积区及影响区要再次评估。并对后期的修复做好收尾与综合评定工作。对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形可以尝试采用划分单元的方法进行后期修复与治理。针对不同受灾程度制定不同的单元修复方法。使治理科学规范。

5小结

由于川西南地区的特殊地质构成情况,汛期更加重了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为此对于川西南的确汛期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成为了与建筑优秀工程息息相关的事情。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特别是沟口、泥石流堆积扇及施工工地等地质灾害需要加强预防,遇突发较强降雨时,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立即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避至安全地带并采取相应手段,这是作为一个合成工程人员的基本要求。对于川西南高山峡谷易发区,由于区内岩石普遍寒冻风化,岩体破碎,深切河谷谷坡地段山体稳定性遭受破坏,促进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我们要时刻警惕,严格排查每一个日常数据。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调动在建工程业主及施工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对于一线管理层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及在建工程防灾能力和水平。

对于汛期,我们要做的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预报并警惕暴雨再次来临,切实避免地质灾害的损失,这是作为每一个工程师的追求,我们希望顺利平安地创造出高质量的工程,并保证工程的质量,落实规定的每一条方针政策,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唐灿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5).

[2]钟荫乾.滑坡与降雨关系及其预报[J].中闰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3).

人工降雨危害篇5

关键词: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

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

1楚雄市对增雨防雹的需求

人工增雨是指采用人为方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下雨或正在下雨的云层施加影响,开发云中潜在的降水资源,使降水量增加。人工防雹是指采用人为的办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地面。对于降水量季节分布十分明显的楚雄市来说,人工增雨与人工防雹是消除自然灾害、趋利避害的有效方式。楚雄市的自然灾害每年都发生,查看1971~2007年的降水统计数据可知,楚雄市每年都有旱灾,影响着小麦、水稻、玉米和蚕豆等粮食的顺利生产,干旱时期不仅导致粮食减产,还造成农村的蓄水量大幅度减少,影响来年的农业生产。

根据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降水量距平百分比零0pa的时候就会出现轻微干旱的情况,1971年楚雄市的降水距平为-13%,1972年为0,1973年为-4%。根据楚雄市从1971至2007年的降水距平百分比得知,该市在这3内a内降水量成波动的状态,其中2a属于干旱年份,50%以上的年份都属于干旱年,楚雄市农业与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危害。而冰雹灾害对整个楚雄的粮经作物的危害也是致命的,每年受冰雹危害的单烤烟一项就达上万亩,最大年成达亩2666.7hm2。增雨防雹工作从开始就受到老百姓的高度关注。

2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现状

2.1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对象上的盲目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对象上的盲目性就是指挥系统缺乏针对性,没有客观的、完整的、科学的作业条件和工作指标。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都是对地区上空的云层施加影响,使降水量增加或使云中的冰雹不能发展成冰雹,因此这项工作的针对性要求高,对作业人员和指挥人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甚至有的作业点不在雷达的探测范围,或在雷达盲区、或雷达衰减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判断有效的作业云层。

2.2人工增雨防雹的效果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最近至今还有争

几年楚雄州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最大的不足缺点是目前为止人工增雨防雹的效果没有有力的数据来支,。虽然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效果好与否至今还有争议,因此,在人工增雨防雹的效果问题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继续进步。

2.3人工增雨防雹的科研是最大的薄弱环节,科技储备不

人工增雨防雹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科学选择作业点开始,到建设规范化作业点,到作业指挥、效益评估和分析,都需要有力的科技支撑,理性作业,适时适地适度作业都需要科研的支持。

3人工增雨防雹指挥系统的应用对策

3.1指挥系统的作业对象要明

楚雄市连续几年发生旱灾,对该市的农作物及蓄水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楚雄市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对此问题楚雄市采取了人工增雨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旱灾和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然而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面对的是不同作业对象的选。因此,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指挥系统排除选择对象时的盲目性,必须根据天气系统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对作业对象的选择,避免作业效果低下,带来不良效果作业。

3.2科学完善监测分。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必须作业对象进行科学严谨的监测分析,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的效率,指挥系统的检测分析主要包括对当天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选择哪一段的云进行人工增雨防雹,并将分析结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表示出来,以便以后工作的科学、客观地进行。检测分析必须全面进行,对于天气条件、雷达作业、卫星、增雨防雹潜力数值以及闪电检测等都进行分析,结果用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地表示出来。

3.3利用先进的作业装备网络化管理系。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变化。指挥系统利用互联网能做到网络化管理,安全、查询、统筹管理各种作业装备,有利于指挥系统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效排除人们对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果的怀疑。

4结语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实用型强,为人工增雨防雹的决策指挥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本系统很有推广应用价值。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紧密结合增加降水量和防雹的业务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要切实加强作业效果检验工作,这样在实际业务中更能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何萍,李宏波,王树超.云南高原楚雄市干湿度变化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2010(09).

人工降雨危害篇6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区政府关于编制《20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玉兴路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20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__年地质灾害概况

20__年红塔区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11月,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切坡建房的民房、铁矿采矿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及部分乡村公路。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泥石流几乎全部发生在雨季内,崩塌、滑坡和岩溶塌陷大多发生于雨季内(6~10月)。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新建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从灾害类型的分布看,崩塌主要发生在采矿、公路建设形成的人工边坡上,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区,均为表部松散残坡积物滑动和切坡建房,以岩、土接触面及土体岩性差异界面滑动为主。

玉兴路辖区原确定的两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即玉兴路辖区内位于右所社区居委会的“红砖厂”、位于右所社区居委会的“五脑山”片,已于20__年年底因城市建设分别被征用,现已进行建设、治理。

一、20__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致灾因素活跃程度预测

1、降雨趋势预测

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红塔区气象台的20__年全区降水趋势,降水量预计为正常至稍偏多,年雨量900~950毫米左右,其中1~4月偏少,5月偏多,6~8月正常稍偏多,9~10月正常。预计20__年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早,将于5月上、中旬相继进入雨季,雨季开始前有中等偏弱强度的初夏干旱发生;5月雨量正常至偏多,雨量90~130毫米,5月气温正常至稍偏高;6月气温与常年接近,降水稍偏多,雨量140~170毫米左右。降水高峰期将出现在6~8月,降水趋势为正常稍偏多,总雨量为500~55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有局部洪涝灾害和轻度插花性干旱发生。9~10月降水量与常年接近,气温为正常至偏高,雨量为180毫米左右,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的连阴雨天气。预计雨季在10月上旬前后结束。

2、人为致灾因素变化

玉兴路近年城区建设、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二)20__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20__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程度,对照红塔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预测20__年玉兴路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

1、地质灾害类型

玉兴路中心城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20__年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主要有本辖区内未拆旧建新的民房、建筑场地整平时开挖的陡峭边坡、公路边陡峭地段。右所未被征用的山地、棋阳、荷花池、新兴社区的大红坡山地属地质灾害中等易发亚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人类活动如采石场后坡容易引发崩塌。

2、地质灾害发生时间

地质灾害诱发的主导因素为气象,矿山地质灾害除气象因素外,采矿采石活动也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20__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仍为雨季,矿山地质灾害防范期应为整个采矿活动期。根据红塔区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和红塔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预测20__年玉兴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仍为雨季,降水高峰期为6~8月,易发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为6~10月。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0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按照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的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并加强地灾监测预警工作。

(一)强化管理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建立和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小组三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普手册、标语、传单等宣传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及防灾减灾措施,增强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的认识,强化减灾意识,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聘请有关专家对地质灾害群测及有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业务素质。

3、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新建、新搬居民点及公路等重要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4、有计划地对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对危害特别严重的灾点优先治理,对规模大难以治理或投资太大的灾点应采取避让措施。

5、有稳定的工作经费来源,是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除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应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出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治理。

6、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陡、过高,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严禁将工程废土、采矿废石、废渣随意堆放,大于25度的陡坡禁止开垦耕作。

7、配合区级防灾抗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巡查组,在汛前、汛期、汛后分三次对境内重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回检查,对境内重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不定期巡查。

(二)搬迁避让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于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

1、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

群测群防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

工程,是由多种防灾减灾措施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建设好群测群防系统,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协调关系,统一行动。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行政力度,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应以群众监测网络为基础,群专结合。2、各级监测网络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分工

原则上是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社区居委会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主要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的定人、定点、定时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及时上报监测记录;街道办事处监测网络负责本辖区内较大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的定人、定时、定点巡查,并将各村级网络的监测结果汇总上报。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由建设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并承担治理费用,由所属社区负责督促检查。

3、各级监测网络由行政一把手负责。

社区居民小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三级明确网络监测人员,并将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于20__年2月5日前上报。

4、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巡查、值班、速报、督查制度,加强监测和灾害发生前兆特征巡回检查,经判定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街道办事处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为了及时避灾、救灾,各级应建立应急预案。对于属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要组建有分管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应急机构,并配备必要的通讯、交通工具,以便应急人员能迅速到位,现场查明灾情,组织、指导防灾、救灾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5、落实相关经费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工程治理

为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出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督促责任人对交通干道及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地段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防治实行归口管理。灾害点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灾害点虽没有主管部门,但属人为诱发或有受益人的,由诱发者或受益人负责;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人工降雨危害篇7

 

关键词:酸雨;农作物;危害;防御措施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剧,酸雨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酸雨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绝大部分还是露天工厂,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尤为突出。 

 

1酸雨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雾等。未被污染的降水是中性的,pH值在7.00左右;当大气中So2、Co2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雨叫酸雨;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雪叫酸雪;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雾叫酸雾。 

1.2形成因素 

酸雨的成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石油及汽车尾气和民用生活燃烧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自然因素主要是火山爆发等产生的物质,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碳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碳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1.2.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来说,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导致pH值越低。 

1.2.2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使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而大气水汽中酸度随氨的增加而降低。 

1.2.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C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 

1.2.4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2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和直接危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1加快土壤酸化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一定缓冲能力,但南方土壤多呈酸性,经酸雨冲刷,就使酸化加剧;同时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也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2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可使分解有机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及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大为不利。

2.3直接危害农作物,降低产量影响品质 

2.3.1酸沉降对农作物的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急性伤害通常指强酸雨或高浓度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与农作物接触,其叶片在短时间(1~3d)内出现细胞死亡,严重者出现枯叶、枯枝、枯梢和枯株。这种情况在实验室和土法炼硫窑附近常见。慢性伤害,一般指弱酸雨或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污染物长期与农作物接触,其叶色失绿或色素变化,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其可见伤害症状为过早落叶等。一般酸雨地区或二氧化硫长期超标地区,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的原因。 

2.3.2不同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农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用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硫去熏不同农作物。一段时间之后,不同农作物伤害完全不同,可分为敏感性农作物、中等敏感性农作物和抗性农作物等3类。敏感农作物有大麦、棉花、大豆、菠菜、胡萝卜和辣椒等;中等抗性农作物为小麦、菜豆、花生、黄瓜、油菜和番茄等;抗性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 

2.3.3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科学家试验后,估算我国南方7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约158.67万公顷,减产约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约1400万元。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叶面积小,蜡质层厚,可湿性差,对酸雨敏感性弱,但强酸雨仍可导致叶面扭曲,生成褐黄或褐红伤斑,造成减产。水稻生长期是翠绿色的,成熟期时是黄色的,1982年6月18日重庆下了一场pH值为3.9的强酸雨,某乡逾666.67hm2水稻叶片迅速变成赤色,这场酸雨灾害产量损失400t以上。大棚酸雨试验也证明,强酸雨将导致叶面产生赤色伤斑。酸雨造成蔬菜叶面黄斑,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品种蔬菜对酸雨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为3.5的高酸性环境中,对酸敏感蔬菜番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 

 

3防御措施 

人工降雨危害篇8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对策;山东省胶州市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224-02

胶州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州湾西北岸,地处胶莱河入口南部,海淀平原,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2.9℃,年平均降水量651.0mm,年日照时数2398.8h,适宜农作物生长。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胶州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多发,其中干旱、暴雨、大风、冰雹和霜冻等是胶州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1]。本文根据胶州市多年气象资料和气象灾害记录,分析了胶州市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对应防御措施,以期为加强科学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胶州市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1干旱

胶州市处于季风区气候影响范围内,年降水量变化较大,且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致使该市旱、涝灾害频发。胶州市一年四季均会出现干旱,而且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特点,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自20世纪80年代后,胶州市干旱灾害趋于严重,已经成为当地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1981-1982年胶州市连续2a持续降水偏少,出现了罕见的特大干旱灾害。干旱对农业的生产影响和危害程度与其发生季节、时间长短及作物所处的生育期有关,冬小麦返青后进入需水敏感期,春旱不利于冬小麦返青分蘖和后期旺长,严重干旱可影响冬小麦正常结实;同时,春旱还可造成春播作物不能适时播种,延迟果树发芽时间等;伏旱影响夏秋作物出苗和生长;秋旱会影响玉米等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冬旱则影响冬种作物播种、出苗及其生长发育[2]。

1.2暴雨

暴雨是胶州市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胶州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1d,主要出现在4-9月,集中出现在6-8月。20世纪90年代,胶州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特别是在20世纪发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据统计,胶州市50年一遇的日最大降雨量达211.0mm,100年一遇的日最大降雨量达239.0mm,200年一遇的日最大降雨量达268.0mm。暴雨常常来势猛、强度大、历时短,且冲刷力强,淹没农田,造成作物茎叶机械性损伤,引起生理机能下降,降低光合作用,最终出现减产减质。

1.3大风

由于北部胶州湾处于大泽山与大、小珠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西北风长驱直入,经过胶州湾海面和崂山与小珠山之间的狭管时作用加强,风力加大,因此胶州市成为青岛地区仅次于全市大风日数之最的青岛市的第二多风区域。胶州市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1.2d,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夏秋季较少,以西北风为主,其中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为24.0m/s,5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为24.4m/s,10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为26.3m/s。冬春季大风常伴随降温、降雨、寒潮天气出现,导致气温明显下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极为不利,同时也要注意加强鸡、鸭、猪等畜禽棚圈保暖加固,果园果树防冻等。夏季大风虽然较少,但强对流天气造成的雷雨大风、飓风也时有发生,夏季农作物正处于旺盛生长期,遭遇大风危害最大,可导致高秆作物倒伏,使幼果大量脱落等。

1.4冰雹

冰雹是对胶州市农业生产危害较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冰雹灾害性天气局地性强,且受地形影响较大,胶州市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5d,发生最多年份一年两遇。冰雹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中旬和9-10月,这期间出现的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总日数的70%以上。受高空东北冷涡影响,冷涡中空气柱处于上冷下暖不稳定状态时,极易导致胶州市出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5-6月正好是胶州市冬小麦旺长及春播作物大田幼苗生长季节,冰雹从高空急速落下,冲击力大,再加上猛烈的暴风雨,摧毁力相当强大,直接威胁人畜生命安全,直径较大的冰雹会将正开花结果的果树、小麦、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致使粮田果木颗粒无收。

1.5霜冻

霜冻也是影响胶州市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胶州市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波动较大,每年的4月为霜冻多发期,晚霜冻尤其对林果影响较大,危害正在开花期的苹果、梨和桃等,使其花蕊受冻,不能正常授粉,幼果期出现霜冻则直接造成绝产。而且霜冻也对春播作物有很大影响,不利于蔬菜等设施农业。

2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2.1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随着气象科技的快速发展,应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增强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能力,全力做好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和霜冻等气象灾害长期、中期、短期及短时临近预报,使天气预报精细化程度到达乡镇,并加强局地性灾害天气研究分析,做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规律、形成机制、演变路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研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

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能在最短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至农民手中是关键。因此,应建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确保能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准确、及时、有效传递至相关单位和个人手中,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确保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至农民手中,提前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尽可能的降低灾害损失。

2.3增强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充分利用电视讲座、报纸、广播、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媒体在气象日或汛期到来前深入乡镇开展气象知识宣传,加强防灾减灾重要性宣传教育,使农民了解气象常识,提高农民对气象灾害天气的认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学会用气象信息科学指导农事生产和规避灾害。一旦出现灾害,即可启动防灾减灾预案,得到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形成全社会力量共同进行应急处置救援,完成科学、高效防灾减灾。

2.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气象部门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在干旱发生期间,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组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发展。进入冰雹多发季节,要严密监控冰雹天气,一旦获知将会出现冰雹灾害,应及时实施人工消雹作业,尽可能降低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针对胶州市干旱、洪涝灾害影响,当地相关部门应做好抗旱防汛工作,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在干旱期做好水资源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调度抗旱用水;雨季做好大中型水库和水塘蓄水工作,努力将滴灌工作做好,还可在田间打井以备抗旱使用。遇雨季持续强降水天气,及时疏通沟渠,挖沟排水,防止农田长时间渍涝,扶正受淹作物,洪涝过后,加强田间管理,加强追肥、中耕、松土和喷施农药等。

参考文献

[1]李德萍,薛允传,董海鹰,等.青岛地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J].山东气象,2013(1).

人工降雨危害篇9

我县降雨总体平稳,未发生新的地质灾害。由于我县人口主要居住地受复杂地质结构、降雨量集中等自然因素,

以及矿业开发、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雨季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准备工作,把已确定为地质灾害点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作为防灾重点,全面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和监测,切实排除安全隐患;要发动群众,群测群防,努力避免和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年防灾重点和地质灾害预测分析

(一)地质灾害危险区

1.雷家湾子滑坡

该滑坡位于攀莲镇青皮村九组雷家湾子。滑坡最近变形发生于年7月。成灾后将危及住房500余间、公路120余米,威胁人口80户420余人、资产约1015万元。危害程度达特重级。

2.龙洞河沟泥石流

该灾害点位于普威镇新农村。年8月雨季因暴雨形成较大的洪灾,冲毁了大量沿沟的耕地。目前,该泥石流处于发展期,如不加强防治,对普威集镇的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成灾后将危及房屋330余间、电站一座,威胁人口47户200余人,威胁资产约400万元。危害程度达重级。

3.回箐沟泥石流

该灾害点位于垭口镇回箐村。年8月雨季因暴雨形成较大的洪灾,冲毁了大量沿沟的耕地及214省道公路桥。目前,该泥石流处于发展期。成灾后将危及房屋150余间、耕地约10亩、公路桥一座、铁选厂一家,威胁人口19户76人,威胁资产约1050万元。危害程度达重级。

4.槽子田滑坡

该滑坡位于丙谷镇路发村八组。滑坡体最近变形发生于年8月,主要表现为耕地中出现拉裂和局部坍塌。滑坡直接威胁对象为滑体前缘住房120间,威胁人口12户54人,威胁资产约225万元。危害程度达重级。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1.古老滑坡区和泥石流堆积区。古老滑坡区和泥石流堆积区由于地质结构松散,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不稳定,易形成新的灾害。

2.新建工程附近。工程建设形成的边坡和弃渣堆积区,在雨季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并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3.矿山周围。白马、湾丘、草场、垭口是我县开采矿产资源的重点乡(镇),矿山周围堆积大量的弃土废渣,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加剧。

4.交通干线沿线。我县铁路、公路沿线高陡边坡的岩石、浮土处于不稳定状态,遇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水库、水渠、池塘周围。由于蓄水和放水的影响,水库、水渠、池塘极易对周围岩体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从而诱发地质灾害。

6.各乡(镇)靠山、靠崖、沟边、沟口的村民居住地,要作为防灾工作的重点区域,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7.其他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三、地质灾害防御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和属地管理机制,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主要采取以下防御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乡(镇)长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分队;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将任务落实到人;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宣传,增强意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多形式、多渠道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监测方法、临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做到家喻户晓;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增强人民群众防灾意识;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能力。

(三)抓好巡查,排除隐患。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对辖区内和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学校、居民点、工矿企业、施工工地及其它人口集中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要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将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实施搬迁或临时避让,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人工降雨危害篇10

关键词干旱;危害现状;规律;成因;防御措施;河南永城

干旱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或少雨,空气干燥,土壤和大气供水不足,导致作物和牧草受害的现象。永城市地处豫东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夏季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878.5mm,地域面积2000km2,耕地10.8万hm2,总人口140万人。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产量最为集中,其中,小麦产量丰年可达80万t。但是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重,暴雪、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气候与自然灾害日益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1-4]。干旱是永城市最频繁、危害最重的气象灾害,因此研究干旱危害及规律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干旱对农业的危害现状

近几年来,永城市旱灾频繁,旱灾影响的区域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旱灾影响的领域有以影响到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林业、畜牧业、工矿企业、城市发展及城乡民众生活的趋势;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有增加的趋势。以夏旱和初夏旱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重,其次是春旱和秋旱。2008年全市播种小麦9.93万hm2,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上旬没下一场透墒雨,小麦生长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干旱缺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干旱形成规律

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据历年干旱统计,夏旱占干旱总数的40%,初夏旱占干旱总数的24%,春旱占干旱总数的20%,秋旱占干旱总数的14%,而单纯的冬旱则很少见。二是水旱灾害的插花性受地形地貌制约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暴雨、干旱天气事件增多,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常发生洪涝灾害,干旱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据水旱灾害统计,在同一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在同一时段内,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使水旱灾害多呈插花性发生。三是干旱连季连年发生。干旱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干旱连年发生的几率要比洪涝连年发生的几率大得多,连旱年数一般也高于连涝年数。四是干旱的连片性。干旱成因决定了其分布特点是“旱一片”。旱灾往往成片出现波及全县大部分分镇。五是干旱的周期性。由于干旱的某些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暖、日月食的出现和厄尔尼诺现象及太阳黑子的变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干旱的发生也一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又因为干旱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干旱发生的周期性不是第一周期,而是复杂的混合周期。

3旱灾成因

一是气候环境条件。旱灾主要发生在3—5月的春旱和6—8月的夏旱,若出现长时间的少雨和无雨天气,同时气温高蒸发量大,造成溪沟断流,井泉干涸,河道径流偏少,地下水埋藏加深,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旱灾。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开发煤炭资源对永城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该区环境恶化,这是导致旱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破坏,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天气的增加,导致旱灾频繁发生。

4防旱减灾措施

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主动抗旱工作方针,把抗旱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布局及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一是兴修水利,做好水土保持。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巩固和发展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提高防旱抗旱能力[5]。二是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气象局加强气象和水情、旱情应用系统建设,雨情、旱情监测预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设施,增强防御旱灾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准确分析干旱影响的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测预警信息,及时提供可靠的雨情、旱情和实时天气预报信息,为防旱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形成以气象局为中心的旱情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三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向空中要水,因为空中水资源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大水库。利用人工增雨设备进行农业抗旱或水库蓄水。永城市气象局人工增雨炮站,每逢干旱时期,实施人工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特别是2008年、2009年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王华.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7):13.

[2]陈家金,林晶,陈惠,等.福建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265-269.

[3]庞大会.当阳市干旱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气象,199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