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1:56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1

信息的概念成了“鸡肋”,问题还是出在老师们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学生弄明白“信息是什么”。如果真的把“信息的概念”当作纯粹的概念课、理论课来上,效果恐怕不会好。先不说对高中学生来说,信息概念中那明显的哲学味儿能否被理解,就是学生能理解,我们还需反问自己,我们真的搞清楚“信息是什么”了吗?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越熟悉的,越密不可分的事物,反而越难以说清楚,越难下个定义,硬要给出个定义的话,没准越弄越糊涂。信息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无处不在,充斥在我们周围,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信息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如同“人是什么”、“真理是什么”、“知识是什么”这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有人管这一类“是什么”的问题叫“苏格拉底式”问题,对这类问题,不要以为我们看了书上的定义就能真正弄懂了,堆砌名词对更多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高中生而言毫无意义。

如果直接从信息的定义入手,好像课本中为我们罗列的名家定义都有些似是而非,细细品味这些定义,并没有让我们从中增加多少对信息的理解。据说信息科学家、哲学家们已经给信息下了200多个定义,就拿我们最熟悉的三大定义来说:香农把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一看便知,香农讨论的信息是通信系统中的信息。这个过程中信息甚至可以用信号、波形来测度,“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完全可以度量的。但香农定义也仅限于此,当“信息论”如日中天之时,香农本人就多次告诫世人:“信息论肯定不是万能药,它是一个严格的数学分支,不适用于那些统计原理不能成立的场合。”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信息问题就不能归结为数学问题,如同我们不能把粮食定义为“消除了的饥饿状态”,信息也不能简单地描述成“消除了的不确定性”。我国著名学者钟义信则把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这个抽象的定义并没有告诉我们信息到底是什么,因为事物运动的状态有很多,而几乎任何现象都是事物运动方式的反映。最后,我们不得不搬出维纳的定义:“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等于干脆放弃给信息下一个定义了。

既然直接从信息定义入手频频碰壁,不少老师就绕个圈子,从信息的特征入手,通过对信息特征的了解,试图间接搞明白“信息是什么”。这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的依附性,也就是探讨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因为信息必须依附载体而存在,不存在与载体无关的“裸信息”,如果我们能研究清楚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就能把握信息的本质了。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对“信息必须依附载体而存在”这一铁律都可以提出疑问。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种状况,家里有人在外地打工,他有时候会给家里打电话,更多的时候家人得不到他的消息。当他没有打电话给家人的时候,家人会理解为他在外地平安无事,这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这个例子却给我们讨论的信息和载体的问题带来了麻烦,这等于说家人获得的平安无事的信息来自于一个“没有的信息”,由于没有信息,当然不需要任何载体,那么信息还必须依附载体而存在吗?

其实,试图定义“信息是什么”越来越被认为没有意义,早期那种追求大一统的信息定义的做法正逐渐被放弃。因为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期望某一个单一的信息概念能够被大多数人满意的认可,几乎是徒劳的。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2

关键词 数字信息群 知识组织 技术框架 信息机构

分类号 G250.73

1 引言

从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学两个方向来看当前的文献型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其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路线,前者注重于依靠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数字信息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知识组织;后者则强调通过元数据对数字对象内容进行揭示和组织。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这两个方向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单纯从计算机技术进行知识组织研究,势必使对知识的揭示和组织停留在表面,很难对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揭示和组织;图书情报学方面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还缺少从知识的角度进行信息组织方法的实践与应用。特别是对于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类元数据信息,例如图书馆中的书目数据,一方面承认其编制过程中包含着广大知识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对数字对象的内容中蕴含的知识挖掘不够,对知识之间的关系难得到充分表示,往往是换一种实现方式用传统书目数据来对文献本身进行组织。

本文研究多文献多类型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框架,提出该知识组织框架的一种构建技术(multi-documentsKnowl-edgeorganizationFrameworktechnique,mdKoFt)。这个知识组织框架在整个知识工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上层的知识应用提供服务,具有对知识的发现、整序、组织等功能。整个知识组织框架分为知识表示层、知识发现层和知识存储层三个层面,每一层分工负责知识组织中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试图在上述两个方向之间进行平衡,为多领域信息系统协同发展和文献信息知识集成提供重要基础。

2 知识组织框架的功能需求

在信息机构实施多文献数字信息群知识工程中,知识组织的核心作用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数字资源中发现知识,提供知识的表示模式和知识库,为提供知识服务奠定基础。目前的信息技术还很难进行包罗万象的知识组织,更多的是对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组织。因此,应从整个知识工程划定涉及的领域范围,确定一个上下文语境,以便按统一的知识表示视图进行。知识组织的实现形式可以是虚拟的或者实体的组织,虚拟的组织侧重于提供统一的知识表示视图和对资源的定位,实体的组织则将分散的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形式重新进行组织。其中,元数据的地位非常重要。根据元数据的功能的不同,可以在知识工程的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元数据。如描述数字对象的书目型元数据maRC仍然有用并将长期存在,但对各类描述性元数据的功能的发掘不应该只停留在数字馆藏的保存上,还应该重视其揭示内容方面的功能的发掘。在知识组织的层面上,还需要定义知识表示相关的元数据。这类元数据对知识的表述应该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在大的框架下允许适当进行扩充或者变换,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

知识组织框架的功能需求是指实现对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工具要求的功能。先给出文中一些概念的定义:

定义1:元-元数据(m-metadata)是关于元数据的数据,记作Super(m)。

元数据多用作对数字对象的描述,但对于元数据自身的描述却存在缺位的现象。各种元数据规范的定义缺乏对元数据自身包含元素的语义的计算机可理解的表示形式,导致计算机对于元数据的元素语义很难进行理解,更不能进行推理等高级应用,这大大影响了元数据互操作的可用性。元-元数据也采用结构化的数据组织模式,但其重点是对元数据本身进行描述,尤其是揭示元数据内部的组织关系和元素的语义含义。

定义2:对于领域知识Kd,如果可以采用某种形式对其内容进行表现,则称这种表现形式为领域知识Kd的一种知识表示,记作Kd。

知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使其能够被人和计算机理解,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形式将其从抽象到具象。知识表示就是要完成这个过程。对知识的表示的方法很多,有一阶逻辑、Rough集、神经网络、语义网等,每一种知识的组织工具其实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对知识的内容进行定义。本文使用基于规则的表示方法。

知识组织框架的功能需求直接来源于知识组织框架的总体需求,在功能上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知识定义。知识定义是整个知识工程的基石,也是进行知识组织的核心。知识定义功能包括对知识表示框架定义、规则库管理等功能。知识表示框架定义是使用XmL、RDF等技术,根据特定领域对知识的定义,将其形式化的过程,主要是对知识包括的属性、方面以及如何呈现进行定义。对知识定义有多种方法,但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通过对规则库的管理,可以对知识的表示、组织、利用等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并反映到整个系统上。

元数据管理。由于用于描述馆藏数字对象的元数据方案多种多样,对这些元数据方案的管理就特别重要。元数据管理包括元-元数据管理、元数据注册、元数据抽取和元数据映射等功能。元-元数据管理就是要为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个管理的接口;元数据注册是将元数据方案纳入到系统框架中的第一步,通过注册告知系统元数据方案的结构定义、资源的位置等信息,为元数据抽取提供信息;元数据抽取要根据元数据注册信息,自动地从信息源中抽取符合知识组织需要的元数据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在数据库中的字段名称、长度、依赖关系等,元数据映射是一个半自动化的过程,将抽取回来的元数据元素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后,按照一定的映射模板,与知识表示框架中的具体属性建立关系。

知识挖掘。知识挖掘是知识组织的关键步骤。根据系统对知识的定义和信息资源元数据抽取映射的结果,定时地按照系统和用户的需求,从信息机构的馆藏信息资源中挖掘知识。这样的挖掘是一种增量的挖掘,不但能够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还能够及时反映信息资源变化导致的影响。知识挖掘的过程是可控的,如果不采用实体的知识组织方式,还要考虑知识挖掘过程中的效率要求。

知识存储。知识存储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对于抽取回来的元数据信息的存储,它不但能够存储元数据的当前信息,也能够保留元数据方案演化产生的历史信息,以保证知识挖掘的一致性,另外一个方面是对知识挖掘结果的存储。不管是采用虚拟还是实体的知识组织方式,对知识挖掘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需要采用恰当的存储方式,从而方便

发现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产生新的知识提供条件,也便于提高整个知识组织的运行效率。

3 知识组织框架mdKoFt的分层结构

知识组织框架mdKoFt,利用长期积累的信息学科的数字信息群相关元数据信息,通过构建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框架和以元-元数据为基础的元数据互操作协议,以对元数据的注册、抽取、映射、存储为核心,从而搭建信息资源与知识组织之间的桥梁,按照灵活、可扩展、可定制的思路,解决知识组织的问题。以知识工程的分层结构观点,多文献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包括知识应用层、知识组织层和数字信息资源层,由系统管理层统一管理。数字信息群知识工程中知识组织起着粘合剂的作用,承上启下,向上为知识应用提供服务,向下整合信息资源,因此其架构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直接决定着知识工程的生命力。

知识组织框架的可扩展性:表现在对新的信息资源的接纳能力和对知识表示层的变化的应对能力。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是时常更新的,新的资源的加入,对原有知识组织肯定会产生影响,比如对知识之间关系的补充和扩展、知识层次结构的调整和补充以及可能出现和加入新的知识等。因为用户需求变化而带来的知识表示层的变化,会导致知识组织内容上的变化,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组织架构的可扩展性为知识工程应对这种变化,及时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知识组织框架的灵活性:表现在其提供的应用接口对知识服务要求的满足能力上。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信息机构需要向用户提供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服务和知识获取工具。不同的知识服务和工具对知识组织在知识内容、表现形式、响应速度、检索条件、检索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各种应用都要通过知识组织层提供的接口来访问和操作经过组织的知识。灵活的知识组织框架的含义就是要能够为上层应用提供足够灵活的功能接口,通过适当的配置和调整、组合来满足这些上层应用的不同要求。

现代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大多采用分层的结构组织形式。分层就是按照需要实现的功能,将系统水平地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下面的层次为上面的层次提供数据和服务,上面的层次通过调用下面层次提供的功能和数据来完成本层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划分应该清楚,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调用,一般不允许跨层的功能调用。依据分层设计的思想,知识组织框架mdKoFt按照功能分为知识表示层、知识发现层和知识存储层三层,如图2所示:

知识表示层。提供对知识框架中知识表示的定义,实际上这一层不仅仅用于知识组织,还对知识应用层有所约束,只是知识的表示是对知识进行组织或其他操作的前提,因此也一并归于在知识组织框架中。在整个知识工程中,必须要对知识达成一个共同的理解,才有可能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应用。

知识发现层。根据知识表示层提供的知识定义,从信息机构的馆藏信息源中去发现知识。在知识发现层中,首先使用元-元数据定义知识发现的协议,再从各个注册信息源中抽取出元数据,通过元数据互操作定义,形成信息源的全局视图,然后再根据系统给定的规则,按照知识定义中对信息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信息源中获取所需信息。

知识存储层。由数据仓库组成,负责将知识发现层从信息资源中抽取的知识按照主题进行组织。还要负责对系统中引入或用到的各类ontology、叙词表、分类词表等知识组织工具的存储。对上要提供进行知识应用的接口,上层的知识应用都是在知识存储层上进行的。

4 mdKoFt构建技术:组件结构

基于上述知识组织框架的分层结构,研究知识组织框架mdKoFt的组件结构。与整个架构采用的分层的组织思想相似,框架每一层内部也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不同的功能由各自相对独立的模块完成,模块间通过接口调用来实现数据通信。每个模块之间尽量减少相互的依赖关系,做到功能单一,“高内聚、低耦合”,这样既可以为整个架构带来扩展的空间,合理的模块划分也使各个功能的实现和测试变得更加容易,大大增强了架构的鲁棒性和灵活性。层与层之间通过公开定义的接口进行调用。

4.1 知识表示层

知识表示层由规则库管理模块、知识定义模块和规则库等三部分组成。

规则库管理模块是对系统中用于知识组织工具和知识定义的规则进行管理的模块。所谓规则,在系统中表示为对知识属性的产生方法的定义,例如:“知识应至少由创建者、知识的类别、知识的描述三部分组成”就是-条规则,该规则规定了知识的结构。系统中的规则不但影响到知识的表示,也会影响到知识的采集策略。规则使用XmL/RDF表示,存储在规则库中。

规则库是一个关系数据库,根据规则的定义对规则进行存储,对规则库的访问只能通过存储过程进行。

知识定义模块提供用户和系统管理员通过一定的规则对知识进行定义的功能,系统中对知识的定义是通过规则来实现的,其规则来源于规则库。

4.2 知识发现层

知识发现层需要实现的功能比较多,但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对元数据的管理和对知识的抽取,核心是对元-元数据的定义和管理。系统就是通过元-元数据将知识的抽取和知识组织工具、数据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元数据注册、元数据抽取、元数据映射、元-元数据存储等几个模块。

元数据注册模块公布了要加入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注册接口,通过该模块可以通过元一元数据的形式,向系统登记数字信息资源使用的元数据标准、资源位置、学科领域、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有关数据信息资源本身的信息。

元数据抽取模块可以在数据信息资源注册以后,根据其注册的元一元数据,自动地抽取其元数据信息,还提供侦听数据信息源元数据改变情况的功能,通过定期数据信息源的定期访问,比较其元数据变化情况,及时地反映数据信息源的变化,并提供历史变化情况的比较和回顾。

元数据映射模块根据定义的元一元数据和抽取来的数据信息源的元数据,采用自动映射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转换模板,实现从元-元数据中的元素与数据源元数据的元素的映射。映射结果使用XmL/RDF的形式进行表示并存储在元一元数据库中。

元-元数据库是存储元-元数据定义,元-元数据与数据源的元数据映射信息,以及其他与知识发现相关的信息的地方。

知识抽取模块提供根据元-元数据的定义和系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知识组织工具的组织规则,从数据信息资源中抽取、清理、转换信息,以构建、补充知识组织工具内容的功能。

4.3 知识存储层

知识存储层实际是一个数据仓库,提供按照不同的主题对知识进行存储的功能。在具体的实现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知识组织工具(指叙词表、主题词表、ontology等)一般具有自己的结构,不同的知识组织工具应该按照其自身的要求进行存储,提供不同的学科领域的使用入口;

对于系统采纳使用的知识组织工具,也应该通过元数据注册、抽取的形式获取其信息,并统一加以管理,为实现知识工具与元一元数据之间的映射提供信息;

可以通过规则管理模块对知识组织工具的内容组织规则进行管理,为知识抽取提供依据;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才发展起来的教育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信息用户认知发展,建构信息意义,我们借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创设学习环境的方法。提出了“创设信息服务情帚”和“协作与会话”两种网络信息服务方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构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一)基本概念

图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基本观点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牛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人能用现有罔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或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服务的关系

(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的原因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虽然在上个世纪中期就由皮杰和维果斯基奠定了基础,但是为什么到了9o年才兴起?建构主义在上个世纪9o年代兴起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为信息表达提供丰富的媒体元素,可以为信息展示提供一个可以超越时的信息空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这个背景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是信息技术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反过来,我们可不可以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来指导信息服务呢?

(二)从情报学认知观的角度来看

我们为了能够清楚地揭示学习与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这里再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认知结构(皮亚杰称为图式),有时我们也称它为知识结构。我们下面就分析信息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英国信息学家布鲁克斯曾提出了著名的信息与知识基本方程,以阐述信息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给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能改变人们原有知识结构的那一小部分知识”。这就是说,信息对接收者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那什么是认知结构呢?“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问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全部观念内容的组织。人的认识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也就是说人可以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记忆知识和改造知识,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认知学习主义认为学习只有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从宏观方面分析,信息对认识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其一:认知结构能解释、说明的信息。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冲突时,要适当地改变原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调档成适当的“新结构”。现实中人们往往窬易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关的信息,并借此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补充和更新。

其二:与认知结构毫无关系的信息。当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几乎不相关,就无法改变原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形成“新结构”。现实中人们在荻得与原有知识结构无关的信息时,往往如过眼州云,习惯于保持自已原有的认知结构。

其三: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或与之相矛盾的信息。人们在获得与臼已原有知识结构相反或相矛盾的信息时,常常面临十分困难的选择。一种是追根究源,否定自原有知识结构中不科学或错误的东西,代之以科学先进的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一次飞跃:一种是抱残守缺,,人去一次重要的知识纠错更新的机会:再一种则是盲从,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这可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源自认知主义,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实践经验。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创设学习环境的方法,如“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些支践经验可以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另外我们从信息服务的角度来看,信息服务除了为信息用户提供具体而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内容外,最核心的是要激发信息用户的情感因素,促进用户对具体信息内容价值的认知和体验,形成与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认知结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方便信息获取手段。这为用户与网络空间交流互动以及用户认知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什,但也由于网络空问结构呈多维网状结构和无限扩展性,导致用户信息活动时面临空前复杂的认知选择,这必然增加对信息环境方面的认知负担和信息超载。此如何减轻用户认知负担,增加用户情感和心理体验.提高用户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忡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信息服务情景”

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中的“服务情境”必须有利于用户对所需信息意义建构。从信息牛态学的观点来看,信息用户是信息牛态环境中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建构者。信息建筑师的作用是帮助信息用户理解信息,促进信息用户建构意义。并不是仅仅要求信息建筑师直接向信息用户传递信息。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信息服务理论来指导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然不合适宜。这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构建理论融合的观点出发,提出如何创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情景”。

1、多种媒体元素融合,多利-形式展示信息主题在网络信息空问中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体方式,可以把信息实体分割成由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单元组成的节点,按照符合用户“联想”的方式组织成概念间的网状结构,灵活建立不同的通达路径。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在网络空间中较为自由地访问有关信息,从而使用户能够产生一个“浸润”感觉。这样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通达同一个概念,多种感觉通道同时作用,平行处理的信息蛀更加巨大,有利于激发并调动用户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来选择、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构其意义。具体实现的手段可以采用XmL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建立主题图的方式(topiCmap),把具体任务或信息内容分成互相关联的概念网络。

2、建立随机通达路径。信息构建先驱wurman先生一再强调,信息构建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使信息可访问。在这里为创设信息服务情景需要,不仅要求信息可涝问,而且要求随机通达。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类型多样,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任务目的多种多样,如何才能把从网络“四面八方”来的用户引导到具体的信息内容上去呢?也就是要为不同信息用户建立不同的信息路径,进入到相同的信息内容中去,这是信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要实现不同路径条件下,使信息可以访问这一目标,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语义导航系统。关于如何建立语义导航可参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玉峰教授的论文《基于ontology的语义导航研究》。

3、建立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表征环境信息的一种认知形式,是人们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空问信息后,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认知环境的“抽象替代物”。认知地图对于人类存储与使用环境信息的活动,如超媒体信息空问导航活动都十分重要,是一利1网络信息服务情景营造的重要手段。就认知地图内容而言,不仅包括对象的空知识,还包括对象的其他属性,例如,可访问性——访问某个对象的难易程度:感知经验——声音、色彩等;还包括情绪注释、评价感觉等。

4、营造语境效果。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认为在语言交际中的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用户对外界的认识与理解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的。这就形成了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语境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对象环境等具体的语境眭j素,也包括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实事、假设、信念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知道信息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有三种结果,构造“if=}境效果”是指新信息与已知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原有认知语境发生改变,产生新的认知语境。在网络信息空间中.可以使用超媒体交互技术来建立一个信息用户与网络空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隐喻的手段把背景信息与相关信息链接,建立一个本体与喻体、环境信息与目标信息之间的映射,从而达到减轻信息用户认知负担,促进信息理解和信息意义的构建。

(二)信息服务“协作与会话”

网络信息服务中什么是“协作与会话”?这里指的是信息服务人员与用户、信息建筑师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在整个信息服务活动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如果我们把网络信息环境中信息用户、信息内容、网络信息环境看做一个信息生态系统的话,信息交互是这系统的“纽带”,它把信息生产者(包括信息建筑师)、信息环境、信息内容与信息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中为了实现信息用户理解信息,建构信息意义,信息用户与信息环境交互(交流与会话)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协作与会话”?最传统的“协作与会话”形式是参考咨询。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电子邮件、即时视频与音频通讯工具、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服务主题论坛把信息用户联系在一起。在信息服务人员的组纵和引导下,信息用户可以一起讨论和交流、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信息环境,信息用户群体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所有的用户共享,即整个信息用户群体共同完成对所获取信息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信息用户完成意义建构。

网络信息服务中“协作与会话”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服务交锋时刻信息服务机构给信息用户最直接的情感体验。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人员不直接与信息用户接触。而是通过信息系统为中介来实现服务人员与用户对话和交流。我们要让用纯粹技术理性构造出来的信息环境具有人性的感觉,因此“用户界面”的作用不能忽视。用户界面是信息呈现给用户的方式,它既需要逻辑性来连接界面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内容,也需要有形象性来表达信息内容。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4

[关键词]政府行为 信息资源共享 政治人理性 政治利益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分类号]G203D035.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间整体关联和社会对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需要,也是体现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方式。信息管理、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该领域表现出很大的研究兴趣,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如有学者从产权经济视角。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视角、共享要素分析视角等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政府的特殊社会政治定位使得政府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加以考察,从逻辑上而言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均衡问题,基于政治学领域当下流行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涉及的政治利益开展分析,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不言自明。1政府信息资源及其政治属性

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由政府掌控并决定其分配的信息资源。如果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简单理解为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那么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追求政治的终极目标,即促进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的最大化。作为政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政府信息资共享过程必然涉及多种政治利益的竞争与协调。

1.1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界定

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政府”如何认识,这直接决定着政府信息资源的范围;另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的外延,即哪些内容可以算作政府信息资源的范畴。本文把政府界定为广义上的“大政府”,即国家机构的总体,或者说等同于人们通俗意义上的“当局”,把行政机关和与行政机关密切联系的政党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等看作整体来对待。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强调政府与其他政治现象乃至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研究社会其他部门(如公民意见表达团体、新闻舆论等压力团体与公共事业单位等)与政府的关系。这种界定对我国当前政府过程研究、行政管理研究都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相应地,本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界定是指与政府的运行和管理活动有关的、有序的信息集。

1.2政府信息资源与政治利益的关联

作为政府掌控的重要资源,政府信息资源与权力等政治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利益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所产生的政治需要及其满足,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权威、政治声誉、政治支持等。

政府信息资源从采集、处理、开发到分配利用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政治利益的运行。以政府对社会公众和诸如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无偿征集信息资源过程为例,政府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权力,以法制化手段将行为合法化并强制执行,要求社会公众和企业等信息提供主体无条件配合并为各自提供的信息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起点就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目前有个别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开发、经营等权利的归属、配置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所坚持的原则尚不明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少政府部门将政府信息的产权归属部门化,从而导致了政府信息资源“部门所有”的格局。不少政府部门将所掌握的政府信息资源当作寻求政治利益的筹码,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设置信息共享的壁垒,阻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

尽管政治利益往往表现出政府部门之间的关联,但是政治利益分析中的利益主体最终指向具体个人,也即只有具体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最终的政治利益主体。国内政治学学者研究指出,任何由具体个人所构成的集体,不管这些集体是按照什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抽象出来的,也不管这些集体是按照利益要素的哪些方面抽象出来的,这些集体都需要最终归于具体个人。就分析的意义而言,这些集体最终须在现实性上返回具体个人之间的特定的、具体的和特殊的关系。20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LasswellHD和Ka―plana提出“政治人理性”的基本假设,并将其表述为“追求权力最大化的人”,认为理性政治人“要求关乎他们所有价值的权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权力决定权力,还把其他人也当作提高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利益实质上是“理性政治人”之间的关联。

因此,从政府中的理性的个体一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具有理论层面的可行性,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秉承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基本假设并将其置于既有制度约束,可以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视角之一。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最初用于美国国会政治现象研究。正是因为传统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的现实局限性日益暴露,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既正视政治过程中个人利益的存在,又不迷信于个人的“完全理性”,而是强调现实制度对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思想对分析政府行为具有较强的方法论意义。

2.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基本理论

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界居于主导地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但直接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西方政治学界对行为主义政治学批判和反思、对传统制度主义扬弃和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成果吸收的产物。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坚持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体在政治活动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政治科学研究的核心,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相比同样是一个理性人为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交易过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把个体视为完全不受制约的理性人,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中个体的现实政治活动必然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坚持“理性人”假设的同时,认为政治分析的核心应该是既定制度约束下的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制度在个人选择过程中起着重大约束和激励作用。“政治理性人”尽管带有“经济理性人”的理性色彩,但会更加看重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发展。

盖伊・彼得斯认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虽然可以分为若干分支,但作为一个整体却有共同的基础。政治过程的核心行动者是政治人个体,效用最大化是个体开展理性行动的目标;②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规

则界定并约束政治人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时采取的策略;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根本是如何通过制度来引导、约束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政治人的策略选择;④当面临同样的制度激励与约束时,政治人应该会以相同的方式做出策略选择。

在个人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制度不决定人的行为但对其有一定约束,个人在制度约束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2.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适用性

从方法论渊源来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实际是理性选择范式向制度方向调整的结果,它继承了理性选择理论关于“经济人”行为动机的基本假设,同时又较为充分地兼顾到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从而使这种研究视角带有一定的整体主义色彩。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政府行为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它可以从过程上分为决策行为、计划行为、指挥行为、监督行为等。政府行为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去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当代政府过程中任何政府行为都同时伴随着利益追求和制度约束。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政府会对社会的利益格局产生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现行利益格局的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都是通过利益关系调整来体现的。权力及相关的政治利益是政府行为涉及的利益主要方面。“这些利益是伴随着政府自身的产生而产生的。它超越了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是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为政府利益影响其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政府作为权力执行机关,拥有在全社会推行自己意愿的强制力量,这为其利益对其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当代政府过程强调法制建设对政府行为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巨大作用。有很大一批政治学者在从事政府制度建设的研究;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了赢得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社会认可,也在不断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以期通过制度约束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逼近政治的终极目标。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方法论对政府行为研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政治利益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

所谓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目的是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个定义较好地表述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或者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行为,既包括信息资源在政府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也包括政府面向外部其他社会主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实质上是政治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

3.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政治利益要素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对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与政治终极目标是相符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有来自政府内部的动力,也有来自于政府内部的阻力和障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权力、权威、声誉等一系列政治利益要素。

3.1.1 政治权力 作为理解政治内涵的核心要素之一,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政治权力的基础是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政治技能、知识等。作为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权力与利益密切相连,利益往往通过权力得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若由某个政府部门垄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权力的基础或者索要权力的要件;如果将自己部门掌控的信息资源无偿提供给其他部门或社会主体共享,就意味着这种政治权力的流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遭遇政府部门的阻力也是可以预见的了。但是,反过来,如果通过共享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以前所未获得的权力优势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他部门对自身的权力威胁,则能对政府部门及其具体政治人参与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一定的激励。

3.1.2政治权威所谓政治权威,就是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令其他社会主体自愿地服从和支持的影响力。人们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是出于认同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权威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当的权力的影响力。掌控一定的信息资源,往往是政府部门或具体政治人在该领域政治绩效的证明,政府部门或者具体政治人在该领域就拥有一定的行为权并且有理由使得其他部门或社会主体对其行为产生信服,有利于获得进一步的政治支持。

3.1.3政治声誉政治声誉即政治人所拥有的政治名望和受到的评价情况。虽然政治声誉相当于权力而言显得要虚很多,但在政府过程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政治声誉,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其自身政治利益的不断跟进。政府信息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果涉及对某些个体政治声誉不利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很可能会被屏蔽掉;也可能会有人利用这部分信息,将其故意放大或散播以达到对政府中具体官员政治声誉造成影响的效果。

3.1.4政治支持所谓政治支持,指的就是政府过程中具体个体获得社会公众正面肯定的环节。在民主制政府中,政治支持决定着政府官员的政治生涯发展。为了保证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官员总是希望向社会传递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资源,以期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同时利用社会效应去影响其他社会公众,增加其对自己的支持力度。

不难发现,以上提到的几种政治因素,其实都是跟政府过程中具体个体密切相关的,即使某个政府或具体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带有上述政治利益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该政府或部门中具体个体所拥有的政治利益的反映。

3.2政治利益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的影响

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表面是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其背后隐藏的却是政治利益的调整。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必然会对现有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既定的政治利益格局产生触动。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关系到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具体政治人的政绩,信息共享的范围、深度等都是政治人要反复权衡的问题。所以,尽管政府信息资源垄断可能会对具体部门的个人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但对于理性政治人而言,政治利益追求才是首位的。有学者通过与“经济人理性”比较,指出“政治人理性”是“以满足精神需要为主要特征的自利行为”,是一种“社会公共”,同时具备“政治行为主体的工具理性”特征。

有学者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的类型根据主体不同分为政府内部纵向、政府内部横向和政府面向社会三种类型。这种分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涉及的政治利益展开分析。

3.2.1 纵向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纵向政

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分为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两种方式。由于纵向政府部门设置具有结构一功能的统一性,往往其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政治利益也体现出较强的同一性关系,即不同层级的具体政府部门间由于职能的相似和隶属等关系而联系在一起,对外往往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

上级政府部门往往更看重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来更好地实现向下级政府部门的政令畅通,从而保证上级政府部门的政治权威。下级政府部门往往更加看重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向上级政府部门展示自身的政策执行效果,以期获得上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和信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争取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授权的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由下至上的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隐瞒甚至篡改信息的情况。政治利益特别是权力和权威的追求是十分明显的,但通过保守信息资源以期获得信息经济利益的诉求绝不是理性政治人的选择。

3.2.2横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相较于纵向政府部门,横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过程难度要更大一些。由于不存在部门隶属关系,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工作的协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会由于主体之间的信息需求和提供能力异同形成政治利益的互补或对抗关系。互补利益关系是指不同具体政府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定位、管辖范围、目标互惠等的因素而彼此结合起来的利益关系,对抗性利益关系是指不同的具体政府部门由于职能交叉、定位模糊或其他的差异性而同时获取同一利益的关系从而导致的利益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共同的上级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尽管出于信息资源共享成本的考虑,往往对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部门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赢得良好的政治声誉对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

3.2.3 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表现为政府信息资源公开,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以期获得良好的政治声誉和政治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信息资源主体并不仅仅限于政府某个部门,部分社会信息资源可以由多主体提供,不同政府部门或政府与社会其他主体之间形成替代关系。即在具体的政府部门与其他部门或其他社会主体不存在明显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由于目标的一致性等因素,特定具体主体可以取代既有利益关系中的其他具体主体而形成利益关系。

尽管目前仍然存在部分由政府掌控的信息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向公众提供服务并从中牟利的行为,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面对公众对其合理性的质疑,理性的政治人绝不应该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自己政治发展更为有利的政治声誉和政治支持。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政治利益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二元角色:一方面,出于政治利益的争取和维护,政治人希望通过信息共享不断巩固自身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另一方面,考虑到既得政治利益流失的风险,政治人又不希望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被其他部门特别是存在竞争关系的部门所共享,因此可能会采取短视的“个体理性”做法,而忽视了政府“整体理性”。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对这一行为进行引导和规约。新理性制度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关注制度的运用,将制度定义为规则,用规则指导行为;制度约束行动者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和利益平衡。目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薄弱环节正在于制度的不足,仅从产权激励等经济角度设计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于不同层面和类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关键是在尊重其具体政治人(特别是政府行为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关键性政治人,比如政府部门领导)的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在制度层面设计一套合理的规则来实现不同政治人之间权力、权威、声誉和政治支持等政治利益的平衡。4结语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关系着政府的良性运行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政府的最基本组成要素――理性政治人研究人手,结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动力根本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的所有主体与共享主体的政治利益协调与均衡,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政治权力这一典型的政治利益。政府从制度层面设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政治利益协调机制,把握政府部门关键政治人的行为特征并采取有效激励,将是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如何从制度层面设计一套合理性规则,从而激励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主体在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推进政府良性运行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是笔者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5

一、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分析

意义互动就是不同主体在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基于各自的理解而展开其意义解释进而促进相互问的意义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意义控制即在意义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信息意义制约,这一制约主要表现为对意义域的控制。意义域包括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具体到教学信息意义的广度就是师生对内容或问题的理解范围,它表现为知识或经验联想的丰富程度、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信息意义的深度则是指对课堂教学内容或问题理解的层次,反映教师、学生内心体验的强度,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主要表现为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意义的制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其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学生则通过接受方式对教师教学信息意义做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教师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直接相关。由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意义传递的结果大都有其必然的标准答案与规则,这种教学信息意义沟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介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教学信息意义,学生意义的建构是被教师加工与过滤的知识信息,于是他们不需要作太多思考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处于教学信息意义发生与控制的中心,而学生处于受控点上,教师作为教学信息意义中介的作用实质就是控制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的控制。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要按其所掌握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赋予学生社会标准的意义。同时也赋予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及结果以标准的意义,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言行进行干预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控制。

(2)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安排控制。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决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过程等,教师决定学生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这说明教师拥有教学信息的选择分配的权力。

(5)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方法的控制。教师按预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轨道。尽管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自我建构,但学生的思考对象仍然被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教学信息意义范围内,教师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标准化的教学信息内涵形成对学生的意义控制。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控制及应用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则与纪律的约束,以规范其行为、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控制策略。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的规则控制。首先,教师根据社会性要求及品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言行进行或褒奖、或批评、或惩罚性的干预从而形成规则控制。其次,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课堂教学,也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规则控制。在一些教师看来,如果学生能遵守规则与纪律,则无疑能促进教学信息的接受。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课堂教学规则、教学信息传递秩序及纪律的维护上,约束纪律、询问、提醒、指令、评价等行为主要是围绕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展开的。

(2)课堂教学的时间及教学环节的控制。首先,教师掌握、控制着课堂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有一种规范与权力控制,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对信息传递媒体通道的控制及课堂教学信息效果的预测等。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利用出勤情况、教学活动组织过程、检查作业、小组活动成员的指定及分派任务等环节进行规范控制。

(5)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与教师所处空间位置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空间。比如,课堂教学空间作为教室空间的基本形式,体现了教师的空间控制。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室的划分,还是在这些教室中的空间安排,都体现出比较严格的控制。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座位一般呈现传统的秧田型,这种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成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方式。

(4)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控制。教师对与其互动对象的选择存在着差异性,教师更多地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与成绩差的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进行信息互动较少。这种差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即受互动时间及互动对象人数的限制而使互动机会不可能太多,但教师究竟将这些有限的互动机会提供给哪些学生,并如何与其互动则说明了教师在对学生不同期望下的一种控制。

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范控制,既可以防止学生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可以避免出现妨碍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为自己的教学信息传递减少一些变数或不稳定因素,教师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同样如此,在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下,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或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信息意义的理解、范围与层次使其与既定的教学信息意义相一致。可以说,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便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确定无疑的标准化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

课堂教学控制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决定着教学信息从目标、内容到手段、途径的传递活动。因为教师拥有规范控制的批评、奖励、惩罚以及对评判的标准手段,所以,教师实际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这种师生问的教学信息意义交流也被严格要求按课堂教学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接受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结果学生对教学信息意义的建构实际也被决定了,这样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意义建构也仅限于教师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自身,于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下,教学信息接受的某种强迫性也就存在着,而这正是学生缺乏接受课堂教学信息的积极性的深刻原因。

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及应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在所难免,问题不在于教师要不要控制,而在于教师如何在依据社会要求,同时不至于以牺牲学生的信息意义建构或创造性为代价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

(1)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可能。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价值选择,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最大价值的,而远非最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内容,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及深刻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以最积极的姿态充分接受教学信息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还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信息接受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展开意义建构。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6

一、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分析

意义互动就是不同主体在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基于各自的理解而展开其意义解释进而促进相互间的意义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意义控制即在意义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施加的信息意义制约,这一制约主要表现为对意义域的控制。意义域包括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具体到教学信息意义的广度就是师生对内容或问题的理解范围,它表现为知识或经验联想的丰富程度、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教学信息意义的深度则是指对课堂教学内容或问题理解的层次,反映教师、学生内心体验的强度,深层次的理解,伴随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主要表现为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意义的制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其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学生则通过接受方式对教师教学信息意义做出自己的理解,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教师教学信息意义的传递直接相关。由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意义传递的结果大都有其必然的标准答案与规则,这种教学信息意义沟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介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教学信息意义,学生意义的建构是被教师加工与过滤的知识信息,于是他们不需要作太多思考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思考。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处于教学信息意义发生与控制的中心,而学生处于受控点上,教师作为教学信息意义中介的作用实质就是控制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的控制。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要按其所掌握的社会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赋予学生社会标准的意义。同时也赋予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及结果以标准的意义,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言行进行干预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控制。

(2)课堂教学的计划与安排控制。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决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过程等,教师决定学生接受什么指示,如何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等,这说明教师拥有教学信息的选择分配的权力。

(5)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方法的控制。教师按预定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轨道。尽管教师口头上要求学生自我建构,但学生的思考对象仍然被限制在教师自己的教学信息意义范围内,教师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标准化的教学信息内涵形成对学生的意义控制。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控制及应用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则与纪律的约束,以规范其行为、完成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控制策略。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控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的规则控制。首先,教师根据社会性要求及品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言行进行或褒奖、或批评、或惩罚性的干预从而形成规则控制。其次,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课堂教学,也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规则控制。在一些教师看来,如果学生能遵守规则与纪律,则无疑能促进教学信息的接受。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课堂教学规则、教学信息传递秩序及纪律的维护上,约束纪律、询问、提醒、指令、评价等行为主要是围绕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展开的。

(2)课堂教学的时间及教学环节的控制。首先,教师掌握、控制着课堂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学环节的控制。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有一种规范与权力控制,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对信息传递媒体通道的控制及课堂教学信息效果的预测等。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利用出勤情况、教学活动组织过程、检查作业、小组活动成员的指定及分派任务等环节进行规范控制。

(5)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与教师所处空间位置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空间。比如,课堂教学空间作为教室空间的基本形式,体现了教师的空间控制。在学校里无论是教室的划分,还是在这些教室中的空间安排,都体现出比较严格的控制。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座位一般呈现传统的秧田型,这种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成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控制方式。

(4)教师互动对象的选择控制。教师对与其互动对象的选择存在着差异性,教师更多地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学生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与成绩差的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进行信息互动较少。这种差异现象尽管有其客观原因,即受互动时间及互动对象人数的限制而使互动机会不可能太多,但教师究竟将这些有限的互动机会提供给哪些学生,并如何与其互动则说明了教师在对学生不同期望下的一种控制。

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范控制,既可以防止学生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可以避免出现妨碍课堂教学的意外情况,为自己的教学信息传递减少一些变数或不稳定因素,教师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信息意义控制同样如此,在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下,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或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使学生对相关教学信息意义的理解、范围与层次使其与既定的教学信息意义相一致。可以说,教学信息意义控制便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确定无疑的标准化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

课堂教学控制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决定着教学信息从目标、内容到手段、途径的传递活动。因为教师拥有规范控制的批评、奖励、惩罚以及对评判的标准手段,所以,教师实际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这种师生间的教学信息意义交流也被严格要求按课堂教学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接受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结果学生对教学信息意义的建构实际也被决定了,这样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意义建构也仅限于教师已有的教学信息意义自身,于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的意义控制下,教学信息接受的某种强迫性也就存在着,而这正是学生缺乏接受课堂教学信息的积极性的深刻原因。

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控制有效性的策略分析及应用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在所难免,问题不在于教师要不要控制,而在于教师如何在依据社会要求,同时不至于以牺牲学生的信息意义建构或创造性为代价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

(1)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意义建构的可能。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价值选择,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最大价值的,而远非最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内容,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及深刻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以最积极的姿态充分接受教学信息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还思考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信息接受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展开意义建构。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7

一、基本理论概念

1.知识的概念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都没有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纵观国内外对知识的定义,我们虽给不出明确的定义,但却可以总结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包括技能)的总和。从信息的层面来看,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尽管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是组织新知识产生的最大的源泉。

2.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至今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在知识管理认识上,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从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来看,有一点却是达成了共识的,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也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而是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加倾向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创新。

3.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概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定义,我总结认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owledgemanagement,pKm)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实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应用,它是个人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将个人随机地或者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过个人深层次的筛选、分析、加工、组织和评价,从而转化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侧面地辅助个人将隐性知识适当地、有效地转换成显性知识,构建起趋于完整的个人知识库,然后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持续性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最终达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更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学习及工作效率,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将日益成为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一个过程,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之态带领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里,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人际交流、工作实践等。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信息资源分散,数量庞大,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内容与价值的相关性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因为只有有效地管理好个人自身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结构化这些知识,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反对共享,从而推导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倡导的结论。但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反对共享的。事实上,现在很火的blog(博客)就是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工具出现的。组织知识管理就是捕获组织内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最大效能的利用用,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更多的是要求知识的共享,使整个组织的竞争合力达到最高。因此,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组织知识管理则更加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比尔・盖茨认为:“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因此,个人对知识的寻找、发现、筛选、获取、加工、存储、利用、评价、交流、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是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它作为这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存在着,彰显着它独特并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动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深入地挖掘个人需要的各种知识,将隐性知识最大化地显性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创新出新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更加明显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个人追求知识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进而发展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此外,个人除了不断追求新知识外,也应积极创新,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甚至最优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8

关键词:学习型词典语用信息《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一、学习词典关注语用信息

以帮助使用者查考语词为目的而编写传统消极型词典,用于语言解码,关注的重点是词的释义。正如兹古斯塔所言:“词义是词典编纂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因为词典编纂者所有的裁夺,几乎都与在词典中如何处理词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p21)以帮助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词为目的而编纂的积极型学习词典,既用于语言解码,也用于语言编码。因此,学习词典不仅要告诉学习者词目的意思是什么,还要告诉词目的用法是什么,即在何时、何地、对何人用何种形式说话或写作。语言的意义只能在使用中得到实现,如果我们总是把词典作为语言的标准集,不涉及具体的语言使用,不提供词在有关语境中的潜在的使用方法,词的使用者在这些词的面前只会茫然不知所措,很可能造成使用错误。因此,学习型词典要注意揭示和表述词语潜在的言语活动。在积极型词典的编纂中,词目的用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几乎可以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p86)也就是说,学习型词典不应该只关注词汇的语义信息、语法关系,还应涉及其语用信息。能否提供相关的语用信息,已成为评价学习词典功能的重要标尺。[3]

对语用信息的提炼与整理是学习词典编纂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工作。1987年,《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2版)为满足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正确、得体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需要,率先把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词典编纂。随后,《牛津高阶学习词典》《柯林斯高阶合作英语学习词典》《麦克米伦高阶学习词典》纷纷仿效《朗文》在处理语用信息上的方法。国内编纂的英汉学习词典,如《新时代英汉词典》《英汉多功能词典》《新世纪英汉多功能》等,也提供了部分语用信息。

语用信息不光对外语学习者不可或缺,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适当的语用信息对于正确掌握和使用语词同样至关重要。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是一部以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编纂的、旨在提高汉语母语语言能力的内向型学习词典。该词典突出学习特点,贴近语言教学实际,在编纂理念上大胆创新,其中有关语用信息的选择与呈现便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选择

(一)学习型词典语用信息的选择

词典中究竟反映哪些语用的信息,可谓见仁见智。《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2版)将语用信息的内容确定为场合的正式程度、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熟知程度、听话人的社会地位、权力、说话人意图等。《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4版)改变了第2版中的语用信息要素,把语用信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情感与态度,包括态度褒贬、语气强弱、礼貌、模糊现象;另一部分是言语行为。《柯林斯高阶合作英语学习词典》将语用信息确定为如下成分:态度褒贬、语气强弱、情感、套话、礼貌、模糊现象。《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者认为,语用信息包括言语行为、礼貌程度、情感态度与模糊现象。显然,以上几部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都是结合语用学研究的成果来确定语用信息内容的。在一部中型语文辞书中如何反映这些信息,虽然学术界、辞书编纂界的意见不一,做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并不完全是语用学所说的语用。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包括句子、语篇和言语行为等内容,而词典是无法全部体现这些内容的。

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也不完全是语义学所研究的语用义。现代词汇语义学认为,线性序列状态下的义位组合,从动态上反映着义位内部关系和义位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义域,反映着附属义和语用义。进入组合后的义位常见的变异至少有十种:同化、异化、特指化、虚化、强化、显化、广化、狭化、褒化、贬化等。言语的义位具有定位性,定在特定的时、空、事中的一般义位变为特指义位。[4](p242-269)如“车”的“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这个义位,在下面的多个组合中,因语境制约而呈现多个变体:

车1:车老板畜力车

车2:车库汽车

车3:车铃自行车、人力车等

车4:车棚自行车、人力车等

车5:车头火车、汽车等

……

显然,学习型词典不可能也无必要详列语词繁复的语用义。

黄建华、陈楚祥认为,语用信息主指因情景要素、场合制约而在遣词造句时恰当选词方面的提示。[5](p48-49)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主要指学习者在使用被释义词时应注意的那些非语义和语法制约因素,包括语言环境、语体、语域等方面的内容。

(二)与语用信息密切关联的语词

一般认为,并非所有词目都要说明其语用信息,杨文秀根据语用信息的内容以及语用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将具备语用信息的词分为六组:呼语、话语标记语、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词、语境标记语、施为动词。[6](p108)对于内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来说,需要说明或提示语用信息的词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词,主要为名词中呼语、动词中的助动词、叹词、拟声词、连词、介词和一些副词等;二是包含某种特殊评价内涵的词,主要为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感彩的词汇。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情况,下面对《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内容做一梳理。

(三)《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的内容

1.语境视角下的语用信息

(1)地域信息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对语词的地域变体做了标注,包括汉语的方言和外来语两方面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词典对方言的标注不是简单地示以“方”字,而是具体到方言区,包括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家话等。此外,少量地域色彩非常明显的词语则标出更具体的所属方言,如:北京话、东北话等。

【老鼻子】〔形〕(东北话)多极了:今年苹果大丰收,可~啦!

【派对】〔名〕社交性或娱乐性的小型聚会:举办圣诞~|在一个~上相识|出入夜总会和各种私人~。[英party]

(2)时域信息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对语词的时域变体,通过“旧(旧时)”“古(古代)”“原”“现”等在释义中加以体现。

【上峰】〔名〕旧时指上级或上级长官:遵照~指示。

【寺人】〔名〕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多由阉人担任),后来称宦官或太监为寺人。

(3)语域信息

语域指语词应用的领域,有时也指语言应用的特定范围。

【超度】〔动〕佛教和道教用语。指僧、尼、道士为死者念经、打醮,以使亡魂脱离苦难:~亡灵。

【东东】〔名〕网络词语。指东西:这是什么~啊?|她说那人可不是个好~。

【教程】〔名〕专门学科的课程(多用于书名):《中国文学史~》|《现代汉语~》。

(4)语体信息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体信息有书面语和口语这两类。

【揭橥】〔动〕〈书〉标明;揭示:~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开腔】〔动〕〈口〉开口说话或发表意见:他老半天没~|这回他先开了腔。

【仁弟】〔名〕(位)①对年龄小于自己的友辈的敬称。②师长称学生。〖注意〗“仁弟”多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

(5)情态信息

表示感情、态度和评价的色彩信息主要有自谦、敬重、委婉、詈骂、戏谑、诙谐、褒、贬等。

【拜读】〔动〕〈敬〉阅读:~大作,获益匪浅。

【长眠】〔动〕〈婉〉指死亡(多含庄重意):~地下|~于此。

【蔚然成风】〔成〕形容某种事物逐渐发展兴盛,形成风气(多用于褒义):青年工人刻苦钻研技术,~。

【将军肚】指男子因发胖而腆起的肚子(含戏谑意)。

【彼此】〔代〕③人称代词。客套话。多用重叠形式,表示大家情况一样,不必客气或不必谦虚:您受累啦!――~~。

2.语词视角下的语用信息

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比较,可以看出学习型词典对语用信息的关注。

(1)呼语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爸爸[名]〈口〉父亲。〔名〕〈口〉父亲。〖辨析〗父亲、爸爸:“父亲”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用于面称,“爸爸”多用于口语,面称、背称都可以用;用“父亲”时显得庄重,用“爸爸”时显得亲热。……

妈妈[名]①〈口〉母亲。(位)〈口〉母亲:~教我一支歌|我的好~!〖辨析〗妈妈、母亲:前者多用于口语,显得亲切,面称、背称都可以用;后者多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严肃,一般不用于面称。

(2)助词语用信息

在汉语中,助动词与其说是语法上的类,不如说是语义或逻辑上的类。换句话说,建立助动词这个小类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的意义和逻辑结构:把句子的意义分析为经验意义和情态意义,而助动词正是表示情态意义的成分之一。[7](p191)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应该[动]助动词。①表示理所当然:~爱护公共财产|为了大伙儿的事,我多受点儿累也是~的。〔动〕助动词。①表示情理上必须:老人和小孩~得到照顾|不用谢,这是我~做的|他做出这么大的成绩,~不~表扬?――~。〖注意〗“应该”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否定式为“不应该”。“不应该”用作谓语时,前边常可以加“很”,如“他这样做,很不应该”;“应该”前边加“很”也可以,如“你很应该下去锻炼锻炼”,但这种情况不常见。②表示意料中必然:他昨天动身去上海,今天~到了。

(3)叹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好的未收。〔叹〕多用在句子前,表示同意或表示告一段落:~,就这样定了|我请一会儿假出去办点儿事好吗?――~,你去吧|~,今天就说到这儿|~,没什么说的了。

哈③[叹]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叠用):~~,我猜着了!|~~,这回可输给我了。②〔叹〕用在句子开头(大多叠用),表示满意、惊喜等:~!他评上“三好学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他一个人就投进了二十个球!

(4)介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至于②[介]表示另提一事:这两年来,村里新盖的房子就有几百间,~村民添置的电器,就不可胜数了。②〔介〕转换话题,引进另一件事(“至于”后的名词、动词等词语是引进的另一话题,后面常有停顿):他的理论是很高明的,~实践,那就不一定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是否行得通,我不敢预料。〖辨析〗至于、关于a)“至于”是在本话题之外,另起一个话题;“关于”只涉及一个话题,如“关于考试的安排,将在下周宣布”。b)“关于”可用于书名或篇名,如《关于农业问题》;“至于”无此用法。

(5)连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哪怕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即使:~他是三头六臂,一个人也顶不了事|衣服只要干净就行,~是旧点儿。〔连〕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后面多用“也、都、还”等呼应):~事情搞糟,也糟不到哪里去|只要意志坚定,~千难万险。

(6)副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未必[副]不一定:他~知道|这消息~可靠。〔副〕不一定;不见得(用商讨语气,表示不能肯定或委婉的否定):这些数据~可靠|前人的话也~没有错误|他真的有病吗?恐怕~。

按说[副]依照事实或情理来说:这么大的孩子,~该懂事了|五一节都过了,~不该这么冷了。〔副〕按照事实或情理来说(用来连接分句。后面常与表转折的“可是”等呼应,也可单用):立冬过后,~该冷了,可是天气还很暖和|咱们是好朋友,~你不该这么见外。

(7)助词的语用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不成[助]用在句末,表示推测或反问的的语气,前面常常有“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难道就这样算了~?|这么晚他还不来,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助〕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前面常有“莫非”“难道”等词相呼应):难道我怕你~?〖注意〗用在句末,作为助词的“不成”,也可以不用,或者换用“吗(m唬”而意思不变。

三、《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的呈现方式

国外学习型词典处理词目语用信息的途径有四种:用法说明、语言提示、条内注释和例证。《现代汉语学习词典》语用信息主要是通过标签、括注、栏目和释义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一)标签

词典对于方言词、外来语以及语词的语体信息和多数情态信息是通过设定的标签呈现出来的。例子见上文。

(二)括注

在释义后加括注,是词典说明语用信息的重要方式。标注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

【爱恋】〔动〕爱得深而难割难舍,不能分离(多指男女之情):~之情|~故土。

【安好】〔形〕平安(多用于书信):阖家~。

【村官】〔名〕(名)称村一级行政干部(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大学生当~。

【驼子】〔名〕〈口〉驼背的人(不礼貌的说法):~走路很费劲|不应该取笑~。

(三)栏目

词典在“辨析”“注意”中说明语词的语用信息。

【梦呓】〔名〕①梦话:睡眠中时发~。②〈书〉比喻胡言乱语(含贬义):纯属~。〖辨析〗梦呓、梦话意义相同而用法有差别。“梦呓”用于书面,前面不能加动词“说”;而“梦话”则用于口语,以和“说”搭配为常例。

【凑巧】〔形〕正好碰上(所希望的或所不希望的事);碰巧:真不~,他出去了|真~,我刚上车,车就开了。〖注意〗“凑巧他出去了”,可以表示希望“他出去”,也可以表示不希望“他出去”,具体含义由语境决定。“不凑巧他出去了”只是表示不希望“他出去”。

(四)释义

上文所说的虚词、助词、叹词等的释义其实揭示的主要是语词的用法信息。

四、结语

学习型词典一改消极型词典记录并描写语言现实、以解码为重要目的的做法,以教会使用者进行积极的言语编码为己任,帮助学习者正确使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学习型词典的独特功能在于引导学习者活用目标语言。在词典中,语用体现为特定情境下的语用变体,表明一个语言社区中个人和社会群体使用语言时的特定选择;换句话讲,指语词在语言使用环境制约下所传递的意义。语言的使用有社会、地域、时域、专业和语言环境组成的各种选择限制,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它与话语或文体的体裁以及言语活动的社会情景、语言情景、听话人、地点、时间和主题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词典中进行相关语用标注可以大大方便用户理解、选择和使用词典信息。

语用本身异常复杂,语用学研究还不成熟,辞书释义中有关语用信息的探讨尚无定论,词典编纂者对于语用信息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词典生态下,《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作为一部内向型学习词典在语词语用信息的选择方面只能说是做了一次尝试,离理想的学习词典还有很大差距。内向型学习词典已成为目前辞书研究者和出版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需要语言学界和辞书学界共同探讨、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捷克]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冉永平.词汇语用信息的语境依赖与词汇释义之缺陷[J].中国外语,2009,(1).

[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杨文秀.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9

【关键词】帝国主义;信息垄断;传播渠道;信息;信息霸权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28―03

一信息帝国主义表征

2010年1月12日,谷歌公司宣布退出中国。此事引起了美国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致函中国国务院要求对此进行彻底调查。一个跨国公司值得上升到国家层面给予关注,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当我们对谷歌公司的经营性质、业务范围进行审视,对其中的原因不难得出结论。谷歌是全球公认的it界一流的搜索技术公司。谷歌及其它美国互联网公司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在网络上收集、传播信息及互相沟通的方式。这些网络公司在为顾客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全世界网民对他们提供的服务形成了严重依赖。由此形成了美国通过网络对全世界信息传播权与权的垄断与统治。美国依靠人们日常使用的谷歌、雅虎、亚马逊、推特等网络服务公司在信息传播、等领域里建立起全球主导地位,使得全世界网络用户几乎完全受制于美国跨国公司提供的信息服务。由此美国确立其信息垄断地位,对全球的信息进行严密控制,从而自然实现对全世界信息的统治,在全世界建立和推行全球信息霸权,构建信息帝国主义体系。

二信息帝国主义本质特征分析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为主的时代中几近必然的一种解决其危机的策略。[1]当今世界初步实现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飞跃。信息革命从根本上变革了通讯工具和交流手段,导致各个民族处在不断交融和碰撞之中。全球信息化过程中,美国政府推行信息帝国主义以维持其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绝对优势地位。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地球通过互联网紧缩为一个地球村,良好的电信、互联网基础设施是信息帝国主义的物质基础。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整体战略构成了信息帝国主义兴起的外部需求。美国通过信息垄断的绝对优势掌控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信息机密,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设施、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微型计算机赚取高额利润。坚决维护美国国家利益是信息帝国主义形成的内在动力。

帝国主义本质特征是垄断。信息帝国主义的特征是对信息平台和传播渠道、方式的全面垄断。毫无疑问,在信息帝国主义的推进过程中,垄断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等诸多阶段。鉴于信息只有在传递和呈现阶段中才能发挥信息的最大价值。信息的方式与传播渠道决定了信息的最终流向。如同发电厂生产的电力作为商品,要真正发挥作用并取得效益,电线管道、电路设施是电力部门体现电力价值的关键,电灯、电视等家用电器实现了电力的最终消费。通过信息平台与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才能发挥其巨大内在价值。只要实现对信息和传播的绝对垄断,“百川归海”,信息的主动权自然归于己手。美国政府正是通过对信息方式、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实现了对信息的最终界定和掌控。商品再好,也需要通过市场才能被消费者承认。美国政府的行为如同垄断信息市场,自然就垄断了信息的定价与销售权。

美国倚仗谷歌等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凭借国家实力,以法律为保障,实现对信息和传播渠道的垄断,谋取国家最大利益。凭借其先天的信息技术垄断地位,发展壮大互联网跨国公司已成为美国推行信息霸权战略、维护信息制高点地位的重要战略行动。目前在信息输出领域内,信息垄断程度大大发展,美国信息产业公司已成为占领国外信息市场和推动信息输出的工具,在世界范围内比重迅速上升。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的扩张以及国家对其权益的保证,跨国网络公司事实上已经同国家信息垄断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谷歌属于美信息帝国主义的开路急先锋。这一点从美国政府在谷歌公司和中国政府的较量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已经初见端倪。

三信息帝国主义带来的潜在危害讨论

1对国家安全构成的挑战。中途岛之战,日本海军失败关键在于海军密码的被破译。美军制定中途岛作战计划时,对日本海军的海军装备、兵力构成、火力配备、进攻时间摸得一清二楚,最后日军惨败。密码泄露的严重性不言而喻。信息帝国主义对国家安全的挑战体现在经济威胁、政治威胁、军事威胁三个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控制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掌控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虽然对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十分重视,但形成的条块管理体制造成国家信息安全多头管理的局面,缺乏国家层面上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假如国家的政治、军事信息与传递假手于美国研发的信息系统,大量机密信息存储在设立在美国本土的服务器里。国家有何安全可言?信息社会里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综合竞争的筹码。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最后胜利。另外现代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安全一旦出现漏洞,事关国计民生的许多重要系统都将陷入瘫痪状态,国家将受到严重威胁。

2文化的沦丧。信息技术既是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能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工具。美国在网络上和软件上的“话语霸权”,不可避免地会将其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传输到发展中国家,对其形成强大的文化冲击。[2]信息帝国主义利用互联网的全球性、合法性向别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剥夺发展中国家文化,垄断文化的定义权,然后把西方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适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最终迫使发展中国家全盘接受西方的制度内核,完全接受西方的一切制度构建,成为西方的经济傀儡和政治附庸。

3国家话语权的丧失。信息帝国主义肩负着维护西方整体利益,遏制非西方对手,打击非西方竞争者,弱化对方道德权威和消解对方软实力的重大任务。美国首先通过掌控对信息的垄断以及信息的定义权和阐释权最终实现对世界的权力支配,从而构建国家话语霸权,虚构自身国际道义形象,[3]然后利用信息垄断形成的信息优势建立起虚构的“美国真实”,在全球范围内对公众进行疲劳轰炸式报道和深度心理暗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移动心理催眠来调动国内民意结构的支持,降低本国公众理性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最后通过霸权的信息优势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反抗和申辩能力,将发展中国家固化为政治和文化上的野蛮者形象,为西方军事或文化入侵弱势国家奠定基础。

四应对信息帝国主义策略研究

1设立部级信息技术中心和数据服务中心。关键信息数据必须存储在中国。数据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存储,实现数据与外部的安全传递与共享。数据安全防护主要通过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和抗抵赖等技术措施实现不同安全域的信息安全交换,保证数据服务中心信息内容在存取、处理和传输中,保持其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作重点在于解决信息和传播渠道技术国产化的问题。我们必须自行设计和掌握可靠的信息渠道,构建自己的信息平台。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百度一直以开发最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搜索引擎为己任,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最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4]百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谷歌公司在搜索技术领域里的“独霸天下”,是中国信息技术自主化的先声。

2实现核心技术国产化。我国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存在隐患。微软操作系统等重要信息化装备留有后门等间谍软件已不是秘密,黑屏事件、微软关闭mSn五国服务事件足以证明美国可以随时对我国发动信息攻击。实现信息核心技术自主,加大对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投入非常重要。鉴于美国信息与传播技术已席卷全球,我们必须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有高度警觉,掌握信息核心技术,彻底改革信息传播技术。同时信息平台技术必须全面国产化,使用方便可靠,鼓励个人、公司、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使用中国自己的信息搜索引擎与信息平台。

3控制信息系统的安全域。对于目前不能够实现技术自主的信息系统,应当加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做到信息系统安全可控。设计风险评估方案需要关注信息系统内对信息霸权的纵深防御策略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信息系统设计可根据业务部门和信息密级的不同需要划分安全域。首先通过使用VLan、防火墙等技术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对不同部门的业务进行分割;然后在同一部门内可再根据信息密级,将处理、存储不同密级信息的服务器和用户终端划分到不同的安全域。

4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安全的共同治理,共同应对跨国信息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游戏规则的制定,利用国内广大的市场和产业,提高信息领域主控权。互联网协议支撑着整个网络体系。掌握互联网游戏规则的主导权也成了美国企业打击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国产互联网协议――ipV9的出现与普及,我国有望从互联网的“游戏参与者”变成“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游戏规则的改变可以确保我国的信息安全,节省每年对外支付的巨额互联网使用费用,防范信息系帝国主义带来的文化渗透与话语霸权,构筑自身的话语权体系。[5]

5抵制信息霸权。对美国凭借文化与技术优势实现文化渗透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方面我们需要加深对话语权和信息平等的深刻理解,要求平等的话语权份额和信息平等权。[6]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集中统一、独立运作、有权威、高效率的信息管制机构,建立起一个客观、公正的信息平台,提高互联网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愈容灾和抗打击能力,并加快开发反击信息霸权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持久努力,我们将构筑自身的话语权体系,综合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份额和软实力。

6加快立法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步伐。国内对于信息和传播行为需要尽快立法和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对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进行限制,以整顿国内信息市场环境。美国联邦政府立法规定为联邦政府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的公司必须将服务器设置于美国本土大陆。这些做法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由中国作协或相关单位就谷歌之前未经授权扫描相关著作进行,打击谷歌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为此我们必须迅速制定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非法商业竞争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开展防守反击的相关操作,做到有理有据,构筑防范西方信息霸权的法律与技术壁垒。

五结论

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垄断成为新殖民主义向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扩张和渗透的主要方式。信息帝国主义不仅同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有关,并且反映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历史性发展。

考虑到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文化素质等限制,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指数几乎为零,形成了贫瘠的信息荒漠。当今时代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都是与信息化同步的农业,因此要加快农业发展,可以考虑积极利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继而缩小城乡差距,科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物质的力量只有靠物质去战胜。”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应尽快建立信息技术的研发中心,让中国的网络技术同通信技术一样让世界认同和采用,将信息安全与防范信息帝国主义提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地位,打破美国的信息技术垄断。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中国完全可以挑战美国控制的全球信息霸权与话语权,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份额和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段忠桥.资本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美国霸权――戴维•哈维的《新帝国主义》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2):115-116.

[2]LuoZhitian,XiaoYun.imperialisminChina:theevolutionoftreatyregimefromtheculturalperspective[J].SocialSciencesinChina,2005,(1):193-194.

[3]陆伟华,张社强,陈洪涛.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49-50.

[4]林雯,胡华进,杨满福.从创新扩散的角度看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论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推广的“四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9,(9):11-12.

[5]吴克明,梁增华.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5-66.

[6]陈顺武.论世界的多样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55-156.

ResearchonCharacteristics,HazardsandCountermeasuresofinformationimperialism

LinDun1,2LiJian-sheng1

(1.Schoolofeducational,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China;2.ResearchCenterofRural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Hun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China)

地理信息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b)-0027-02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技术进入各个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从而衍生出新的知识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源自于信息通信技术、人文地理学等。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偏向于拓扑地理编码、信息管理和遥感监测等方面,但该种科技效果明显的系统,难以让人们感受到情感、感受到人与地之间的联系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们这一需求,则需要加大对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1定性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1960年,主要被当作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定量空间分析工具,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单一的定量化技术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强烈批判,这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实践应用方面几乎毫无作用。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这一片批判声中出现的,是推动地理信息系统在积极认识论中扎根的基礎,进一步促使质性数据、质性研究和空间分析等相互融合。定性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了更多的定量技术、空间科学,将质性数据,如音频、图片等嵌入地理信息系统以反映出空间信息,从而产生了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这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术语。

2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融入了质性数据和空间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新的地理专业术语名词的诞生,而是对人文地理学对空间研究的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次地理学变革。人文地理学需要采用质性数据,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正契合了这一研究现状,因此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多样性,且对多个地理技术的研究影响较大,如地性主义地理学、库尔地理学等,也是推动该研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2.1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应用

女性主义地理学是指利用女权政治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性别与地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理信息系统诞生时,女性主义地理学被融入其中,在这方面,美国地理学者关美宝就是先驱人物之一。如今女性地位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官媒曝研究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是给予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实现对女性行为轨迹的探索。如可以利用城市地理网络、接到网络数据等女性日常行为研究的质性数据等,可以将相关数据用于地理学信息系统模型的分析中,继而利用3D技术表现出女性日常生活的生命路径,了解到不同种族女性的日常生活行为路径。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除性别差异外,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种族背景下的女性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与体验都着深刻的差异。

关美宝还加强了对穆斯林女性的研究,即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形象化的反应出穆斯林女性的安全城市空间,在这一研究中,她引入了“情感”这一抽象数据,使女性地理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人口、面积、容积率等统计数据,体现了时代精神,开创了学术新风潮,更表达出了人文关性,也表现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女性主义地理学中研究应用中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2.2酷儿地理学的应用

酷儿地理学形成于1980年代初的性别研究理论,是对传统性别两分模式的挑战,具有极强的后现代主义性,并且强调研究对象的流动性。酷儿理论认为身份与身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性少数群体身份认同的亚文化群体。该种人群主要包含同性恋人群、双性恋人群、跨性别人群及酷儿等,属于在性取向、性认同等与常规性爱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和各类人群。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不仅使酷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了一个层次,而且还将表征、认识论和本体论三者的批判性和解构性的质疑相互联系起来。如研究中通过对同性恋游客的体验分析,凸显出该地方同性恋产业的地方感。该种研究主要是利用性别差异,如女同性恋、男同性恋表现出的不同消费空间,有利于探索女性同行的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3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本身就是对地理学的一个建构。其中经济行为对文人地理学的影响最深刻。通过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形象的表明居民个体的经济行为轨迹,需要研究的内容较多,包含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的实际收入,家庭交流、朋友交流等。在对单亲和双亲家庭的研究中显示,单亲父母为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努力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网络,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这个社会网络。

2.4在空间建构与展演中的应用

此外很多学者加强了对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和民族志向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对城市家庭的认为地理学研究,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和建立数据库,其中数据库内容还应当包括社区信息、相关犯罪信息等。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研究人员可以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民的人文地理学行为更深入的研究。如对美国东北部一个渔业社会的研究中,就对当地的捕鱼历史、群体、环境知识等问题对当地的渔夫进行了采访,并通过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表现出来。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结合起来,展现出空间表征中所产生的不同矛盾,这正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2.5分析方法的介入与创新

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多图层叠加,反映出不同尺度的制图学表征与社会政治建构的情况,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可视化、可归纳不同属性的特征,对不同尺度的敏感性可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很多地理学研究方面的问题的理解,如城市空间争夺等。在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拓展模块中,可以直接通过地图里了解和观测出空间的相关性,且可以利用相关操作,多方位展现地图的属性,将地图与表格、图片等多处展现形式联系起来,从而呈现出最直观的研究结果。

3结语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新兴分支和研究领域。它能适应多种学科的交叉领域,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从而使某一领域的定性研究与地理信息系统完美结合。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促使一种全新的研究理论诞生,就是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这不仅拓宽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更使研究人员的视角扩大,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从前未曾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诞生的新因素、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