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56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建议;应试教学

当前,中学语法教学处于"考试不涉及、学校不重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境地。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因此,笔者不提倡淡化语法知识,在中学阶段学习语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前人研究以论述为何要重视语法教学,深究了其意义和地位为主,本文就不再赘述,笔者将重点结合广州中考、广东高考涉及的语法知识和考点来探究如何加强中学语法教学。

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法教学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三对语法知识要点作出了明确规定:1.词的分类;2.短语的结构;3.单句的成分;4.复句的类型。此外,还添加了对常见修辞格的要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可见,语法和修辞是不可分割的。可语法知识却零散地安排在人教版七到九年级的语文书里,如七年级下册附录2是"汉语词类表(实词)",八年级上册后附录2"汉语词类表(虚词)",八下附录分别是"句子成分简表"、"短语结构类型表"、"标点符号用法"。此外,教师期末赶课时连正常的课文也未必能讲完,这些安排在附录里的语法知识就更难以教给学生。很少学生会自觉去接收、理解和学习应用,以致现在的初中生语法意识淡漠,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写作中容易犯语法错误。

病句是中考必考的语法选择题,尽管它只出现在基础知识部分,但学生却常在分值最大的作文上犯语病。因此,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极具实用性。我们不能把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割裂来看,不能把语言当成是一张皮,文学又是另一张皮。教师需要系统性地教授语法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常见的语法错误,避免在写作时出错。如修改病句中的词类误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累赘、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歧义;再进一步分析,如词类误用方面是误用了词性还是感彩等、而在搭配不当方面则是动宾搭配不当还是主谓搭配不当等;最后总结出各种类型的病句错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那么在做题或写作时就不易出错了。

例:2014年广州中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

B.新建的广州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滑梯、迷宫、超市等海尔设施。

C.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解析】选C。a"通过...使..."导致句子没有主语。B"超市"不是"游乐设施",归类不当。D"降低考试状态"搭配不当。

二、高考考纲下的语法教学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忽略了语法这一方面的知识学习,所以会出现难以衔接高中语法知识的现象。而中学语法教学中又涉及语用、语义、语法的知识,才能完成高考对语法的考察要求"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故教师在传授承接初中语文的语法知识外,还要把语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方法等知识详细教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如2013年广东高考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B.④③⑤⑥②①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④②⑥①

【解析】选D。解答关键要注意横线前后的语义衔接,并关注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提示的总分关系。根据第一空前的"欲望"与⑤中的"超出生存需求"相照应,第一空为⑤。排除aB。接着,从"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等关键词得出第二空为③,最后一空为①,排除C。

连贯题的难度比病句题大,六个空之间都包含不同的层级语义关系及逻辑顺序,因此教师可适当渗透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句法分析当中的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及变换分析法入高中语法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理清思路和掌握答题的要领。

又如2012年广东高考22.以下是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我这儿找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示例】本公司系合资公司,即将开业,现拟聘行政秘书3名,要求会操作办公软件和粤语,英语口语流畅,有驾照,本科,性别不限,待遇面谈,有意者请拨打168168。

这考查学生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虽然招聘启事很少涉及,但教师也应教授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招聘启事正文包括用人的单位、对象、询问事宜、联系办法等内容,要实事求是。高考还考察学生如何将长句转换成短句短语,或从零散的语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些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日积月累,不能因为应试而让学生去临时抱佛脚而缺乏系统性条理性的学习和应用。

题目的用语不够庄重,太口语化,宜改为较正式的书面语表达。口语交际也是中学语文的重要一环,在综合性学习的口语教学中也要重视语法。当学生嘴里说出"好好耶"这个词时,他们错将"好"重叠,把它看作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珠三角的学生以讲广州话为主,受粤语影响,"好"往往充当了"很"的角色,变成了程度副词。实际上,现代汉语是没有"好"这个副词。因此,教师还需注意区分方言词和汉语在语法上的异同,给学生厘清界限,避免混淆。

结论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要与应试教育结合起来,引起师生的关注。初中阶段掌握词、短语、单句、复句;高中阶段掌握多重复句、句群。语法的学习,对理解词义句义、修改病句、做语用题及写作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和语言知识教学中不断教授系统性的语法知识,并让学生多积累总结,提高其语法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明扬.中学语法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1995.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2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施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有一个全新的高度,通

过优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一种能力与教学理念的表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填鸭式”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整个语文课堂上只能聆听老师的讲授。没有及时革新教学理念,更没有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本身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动,如果一味地用这样的传统教学形式,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很大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无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而且这样的老师在整节语文课中,都是以单向讲解的教育形式,整整四十五分钟,不断地让学生听,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知识接受量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部分教材中存在内容与实际脱离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都是人教版。虽然人教版的教材具备了相当的权威性,整个教材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但是在整个教材中,同样存在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偏离的内容。比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讲述的是一名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非常穷困的生活之下,收养了邻居西蒙死后所遗留下来的两个小孩子的故事。通过文章的描述,反映出了在当时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等这种形式的内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教育与批判意义。但是如果太多地出现这样主题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发展是没有太大益处的。较远地背离了当前学生的童年生活,无法与实际相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能真正理解这些内容的程度。因此很容易造成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降低,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3.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不完善,影响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现在的小学校中,还有许多的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学校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本质上就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相应的提升。加之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一个老师代教多门课程,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方式,同样只能采用传统的“听与授”的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无法让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相应较快的提升。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

想要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四十五分钟都是在讲解,而是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适当地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当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用“说”的形式来学习知识,不断提升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意识。

2.改变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特性就是好动,对于一个事物来说,他们是很难长时间地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要改变和丰富更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灵活地运用教学内容,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老师也需要针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了解与关心,可以针对某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困生更好地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能,能

有效地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

3.教学内容回归,完善教学设施

尽可能地删除教科书中某些负面或者陈旧的内容,可以适当选用与当今时代相融合的内容。可以把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选进教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此外,对于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需要尽可能地进行完善。尤其在当前新课改的影响下,国家对于教育设施的大量资金投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大学校的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完善,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保障。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求与改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

寻找出更多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3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双基”教育的方法作文教学的开放性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思想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论语文的开放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认识语文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的几点尝试开放性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开放性习题的教学探究浅谈历史教学的开放性高中作文的开放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的几点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初探英语开放性教学的几点实践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初探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开放性教学”的几点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开放性教学”的几点建议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开放性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开放性教学也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认真从思想去转变、从教学的资源、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时空上去思考和下功夫就一定能实现。【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教学思想“开放性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是非常的必要,以下不成熟看法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落实开放性教学的几点建议: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开放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前提之一。

开放性教学的前提应是教师的思想要开放,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以适应《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我认为,开放性的教学思想着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积极创造适合教和学和谐互动的快乐情景,给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2、树立“以人为本”的旗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承认和尊重差异,尤其要关注差生的生命价值,使之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在学法上,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和创造去学习,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体联动,突出学生能力、气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建设,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时空是落实开放性教学的另一个前提。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围墙内,使用材,安排固定教师按编制的课表上课,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的要求。开放的教学时空要求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学生的座位可以由“行列式”变成“马蹄形”、“山”字形、“口”字形等以便进行小组学习,教室里可以出现一些“科学角”、“创造角”、“兴趣角”之类的特区,教学场所既可以是教室、微机室、图书室、活动室、校园,也可以是校外。总之,要根据课程而定,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老师讲课不能仅仅站在讲台上,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距离学生近了,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就了如指掌,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大大增强。教学的时间还可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设置长课、短课。师生授与受的时间比例不是一成不变,有的内容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归纳、自学,有的要求讲授的时间稍微多一些。其实,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时空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还可大胆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到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自由的时空中发展特长。三、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资源是落实开放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课程资源得开放。课程资源的开放是保证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多功能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础;二是校外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廊、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学开放就要充分发挥校内现在资源的应用价值。要适当安排时间,开放图书室、微机室、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各种校外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要开放。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结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之间要发扬合作精神,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教师集体要协调一致,教师之间配合要密切,充分发挥“1+1>2”的整体组合效益。另外,学校内每一位教师要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向任何教师请教,不受年级、班级和学科限制。还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社会上的能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还可充分挖掘学生资源,鼓励学生成为“小先生”。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以官教官,以官教兵,以兵教兵”,教学效果更明。

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开放是落实开放性教学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4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过程过于片面

语文教学模式并未随着年代的改变而改变,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更强,学生觉得即使偶尔走神并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老师觉得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多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万变不离其宗。错误的观念使错误的教学方法延续下去,也因此埋没了许多可造之材。当今中国高校选拔人才级机制仍旧是高考,这就使得应试教育仍旧是中国教育的主流。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衍生了许多做题技巧,在开放性极强的语文上也是如此。语文的学习需要理解和记忆,中国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压迫下的产物,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良莠不齐,为了改变人生,学生只有另辟蹊径,于是便有了各种所谓的应试技巧,语文和高中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考试,一切以分数定成败,考得好就代表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另外对于试卷中的主观题以及客观题都采用限定答案范围的方式,主观题答案标准化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和发展。

2.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旁引导。实际情况下,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仍旧是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更像是围观者。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强行灌输理论知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想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语文教育评价的过程和教学方式如出一辙,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案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缺乏主动性,学生在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整个评价过程缺乏多样性,并由此导致评价过程不完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消极,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省,学生难以从评价中获得有利经验。

3.评价功能失调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评价过程不够完善,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功能失调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完全按照新课标及上级领导指示进行针对性评价。例如新课标中规定了新时期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可以营造探究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实现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自主探究方面。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但在评价中却过于片面。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情思想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将重点放在某一项培养中。

二、对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有效实施的前提,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中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需要呈现多样化。评价中考试只是其中一项评价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其他考核方式。例如在进行《丑小鸭》一文教学时,可以由教师制定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心得表格,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课前预习状况,通过预习得到的新知识及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及收获,学习完课文后的个人心得。教师结合该教学过程评价以及课后习题,并由学生在教学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意见,让学生想象假如由自己来主导这堂课该怎样进行。学生的建议就是对教师的客观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建议针对学生的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善,逐渐提高教学效果,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多方面评价结合是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所收获,克服传统语文教学评价过程过于片面的缺点。

2.确立学生评价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评价过程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的作用被弱化,导致语文教育评价失衡,仅由教师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掌控。学生需要从评价过程中获得提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井底之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全程主导教学过程。备课过程中,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设置几个教学问题,如:(1)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2)评价一下该文中的人物角色?(3)分析一下青蛙的内心活动?(4)从该文中学到了什么?(5)试着扩写该文章。学生在教学中可以给教师提意见,师生间产生互动,并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反馈,实现师生间的相互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评价作用多样性

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学生的某方面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课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开放性思维,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育评价中不可将某项因素作为教育评价重点。例如在进行《叶公好龙》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该文章对学生的品格进行培养,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育的情感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加权平均的方式,综合各项考核因素,避免学生迎合教师而过分注重培养自己某方面能力而出现失衡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28

名著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名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阅读名著相当于与优秀的作家对话,从中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名著阅读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状况却不乐观,高中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高中考试压力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都陷于题海,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教师对名著阅读不重视,缺乏系统的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意识到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探寻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阅读兴趣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学生在内在动力的激励下,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很多高中生也许有阅读名著的意识,但是缺乏引导,也就缺乏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领略到名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与名著多接触,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品,以名著独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在这个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生动、简洁、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有寓意,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名著对他们有帮助,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一些名人名言作为督促自己读书的动力,养成自主的阅读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权利。有些教师喜欢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读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权利,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目给学生,但是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让学生掌握主动性。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主的乐趣,积极主动去读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书目进行审查和把握,给出选书指导和建议,防止学生选择无用或低效的阅读书目。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名著的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刚开始阅读时兴致勃勃,但往往不能坚持。教师要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安排好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每天都按照这个阅读计划进行名著阅读。为了保证阅读计划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互相监督,大家一起遵守计划,完成计划。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对学生有很大益处的习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做读书笔记。当学生在阅读这些名著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这些感悟或是被主人公的事迹而感动,或是被书中人物的经历所激励、当学生有所感所想时,鼓励学生记录下来。这个习惯长期坚持,能够让学生受益良多,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阅读习惯,那就是边读边思考。宋代朱熹曾经提出阅读要养成三到的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阅读的时候要眼、手、脑多个器官,不仅要记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不用心的阅读、不思考的阅读只能使阅读流于表象,而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意蕴。因此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读书读得更透彻,从中获取的益处也很多。

坏的习惯容易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这个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使学生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名著;教学建议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经典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包含着文学巨匠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较高的写作技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做到“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在初中阶段提倡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性格;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比城市学生要少,再加上农村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深,名著阅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系统,这些都使得名著阅读教学的进展不理想,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以下笔者就农村初中名著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1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1.1开阔视野,积淀文化知识

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范围比较少,接触外界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名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初中必读的12本名著分别展示了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现状以及精神追求,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特征、内心世界和现实关系。这些名著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都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苍茫的宇宙。《格列佛游记》以讽刺诙谐的手法描写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荒诞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对战争的批判。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里面涵盖了经济、政治、地理等文化知识。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我们洞察历史的发展,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相关的素材。

1.2培养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都是文人巨匠们思想的结晶,是经过历史的考量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鲁迅《朝花夕拾》的语言犀利而深刻;《伊索寓言》的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冰心的《繁星・春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除了对语言风格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这些名著作品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名著当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可以运用到议论文当中作为事例论证文章观点。《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都是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名著的文本阅读也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文采。总之,名著里面有着写作素材,阅读名著有利于创新我们的写作思维,提高写作的能力。

1.3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名著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有益于人格的发展。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业上没有起到辅导督促作用,在思想教育上更是出现严重的缺口。然而,初中留守儿童正处在认知世界的时期,名著对其成长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当我们阅读名著时就像和作者在交流,他们会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会给我们指引方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要学会坚强,战胜自己,创造奇迹。初中留守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保尔・柯察金是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困境时的榜样。冰心的《繁星・春水》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和自然之爱,享受童年的乐趣,健康地成长。

2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现状

本科毕业后我参加了下乡“支教”活动,深入课堂实践中了解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2.1学生阅读资源匮乏,阅读积极性不强

农村学生学习环境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阅读的书籍比较少,可供选择阅读的途径也不多。学生了解名著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仅限于教材的名著导读的图书馆藏书。书籍的匮乏使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除此之外,初中阶段对名著的考察方式比较单一。名著的考察大多是设在语文试卷的附加题部分。这会让学生认为:附加题是优生提高分数的部分,不必过于关注。因此,这些情况就导致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不强。

2.2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指导不到位,课堂枯草乏味

在初中的实践里,我发现老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老师只是简略地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的人物,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看似认真地听。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名著的理解不够深入,自然不会分析。

2.3教师名著阅读量少,理解不够透彻

教师的名著阅读数量和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的阅读不够认真,是不能把握每一部名著的侧重点,那么就很难引导学生对名著的解读。在实践中了解到农村教师对名著的阅读量不足,认认真真把必考名著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比较少,大多都是泛泛而读。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不足以对名著进行深入剖析的。

3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建议

名著阅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目前名著阅读所呈现的现状,我们应该要找准症结,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到文本的研读当中,用科学且有趣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筛选,提高阅读能力,创新思维,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3.1教师要增加阅读量,找准侧重点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因此,在名著阅读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教师要认真研读名著文本,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些名著的篇幅比较长,没有目标地通篇累牍是比较耗时的。例如在讲授《繁星・春水》之《青年人》时,引导学生从诗歌字词的把握中了解如何待人处事的思想内容;在讲授《朝花夕拾》时可以分析重点语句,感受鲁迅先生如何回忆温馨往事,如何进行理性批判。

3.2学校要加大投资经费投入

农村名著阅读得不到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到书籍的购买当中。我们可以把买来的书籍放在每个班的特设的“读书角”当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

3.3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应重视阅读课程的传授,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发挥课堂对学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对于名著阅读的教学,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时间―人物―主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是不够的,而且这样的课堂气氛也比较乏味。其实,一些名著是很有趣味的,我可以通过经典段落的视频去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观看视频了解草莽英雄吴用、晁盖、白胜等是如何和杨志斗智斗勇的,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性格特征。《西游记》的情节描写比较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多,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西游记》改变成话剧,凭着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把它呈现出来。在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方法供学生借鉴。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课前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名著里的人物,分小组进行作家和作品的讨论与辩论呈现名著内容,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在课后举办读书笔记评比和名著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名著的阅读当中。

中外名著书籍是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名著更是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让我们改变农村名著阅读的不良习惯,在科学的阅读方法下,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甘雯晖.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初探[D].广州大学,2011.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7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一、什么是教学互动场

   “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个体行为研究,后来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要控制教与学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课堂群体的力量,在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场来进行。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场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互动场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经济呼唤合作精神,社会、学校有义务通过教育使具有不同条件的人都得到学习和运用“自决”与“参与”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外在机制,交流合作会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实行思想、观点的碰撞,增强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修正、提升,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期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适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构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处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民主平等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有机土壤,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的满足。教师对学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评判,更注重于真诚而非表演角色。师生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作用,教师常常以学习者面目出现,学生常常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商量,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承认作为独立人格而存在的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三、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8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这种语文知识的积累习惯不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有著重要的意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既代表着我国的软实力和五千年的文化,又能够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接受的良好教育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通过语文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诗人炽热饱满的情感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文化底蕴;二是能够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学好语文不单纯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它还影响到历史、政治、数学等学科的成绩。因为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把语文知识学好了,才能更好地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语文知识中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四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积累很多格言、警句、俗语、哲语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积累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存在弊端

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还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当前我们一些老师对新课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弃了自身的正确引导作用,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发挥,使课堂教学出现吵闹、混乱、毫无秩序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违背了学习语文的本质初衷。

2、不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当前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了力量,但还存在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和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思维仅停留在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新课标所不容许的。

3、激励措施欠缺,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评价性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单一,重复的评语较多,失去了评价的原有效果;评价语言过于虚假,非发自内心真挚的言语,失去了评价本身的激励性,不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三、改进建议

1、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一种角色的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创造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学生能够自己学的知识,我们不教;针对学生不能自己学的知识,我们要给予指导学习;针对学生不乐意学的知识,我们要运用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三是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四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五是品味语言,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六是赏识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从懵懂时期向着初中的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最佳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引导观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二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知识少,字词量很有限,并且对语言的逻辑性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引导,并通过仿写练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三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9

【关键词】高考语文全国卷教学建议

一、前言

今年教育部要求语文等部分学科要开始使用高考全国卷,争取明年高考时全部统一使用全国卷,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影响非常大,而且对于语文教学也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全国卷的形式、特征以及规律,才能发现其与本省语文教学的共通点,从而实现二者的衔接。

二、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研究

从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新课标全国卷i、ii两种,一直以来江西等省份就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整体难度比较适中,而甘肃等省份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ii,整体难度较低。根本本省的情况来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i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下文主要是对全国卷i进行分析。从试卷考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高考全国卷i主要由各大板块构成,其中诗歌鉴赏、默写以及现代文阅读等部分占了相当大的分值,且难度有所增加,例如默写并不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更强调考查他们的理解能力;从结构与层次的角度来看,试卷内容含有阅读题与表达题两大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检验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总之,整个试卷不是非常注重学生的识记考察,而是着重于考查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写作题的角度来看,写作题紧扣社会的时事热点,择取的都是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该题型强调各学科间的联系,重视传统美德与精神内涵的传承,考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虽然以往各个省份所使用的语文高考考卷不一样,但是考查的重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使用高考全国卷后,各省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变。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扬原有的教学经验。全国卷与其它版本的语文高考试卷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继续采用以往总结的优秀教学技能,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各个版本的语文高考考卷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使全国卷的题型与地方考卷的题型不一样,但是知识结构是一样的,全部都是围绕高中语文教学展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而言,全国卷比较注重翻新,各大题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整个试卷中并不是很注重考查学生的本土性东西,而是考查学生的思维灵活度,给予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根据形势作出改变,逐渐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在全国通过使用全国卷后,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但是并不需要全部翻新,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的适应教材。高中语文教师可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转变,尽可能保持稳中有变,在当前的教学基础上重点攻破全国卷的疑难点问题。例如,在全国卷的几大考查板块中,诗歌鉴赏题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对于习惯地方自主命题的学生而言,一时难以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点对这一模块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实际教学中可以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对学生进行指Аm时,诗歌鉴赏题模块的内容通常都是择取学生不是很熟悉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语文教材的所有相关知识,不能只记重点,对于较为生僻的知识也要了解,这样才能在高考中从容的答题。而且题型有所偏向于主观性,并不是很注重学生考查学生的纯粹知识性,更加注重考查其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结语

高考语文全国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总体上来看,虽然它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继续使用以往总结的教学经验,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改变,以便更快的完成教学的过渡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黄金萍.整体稳中有变,着眼素养能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分析与评价[J].湖南教育(B版),2016,07:22-25.

[2]席作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曹佳,杨美霞,王璐.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中国校外教育.1.

语文教学的建议篇10

关键词:对话教学存在问题相关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可见阅读教学从本质上看是“对话”“沟通”“合作”的过程,它需要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师生共同学习知识,共同发展。经调查发现,目前对话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对话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对话内容的无目的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十分重视生成性目标。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更注重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注重在对话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建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可以无方向、无目标地随波逐流,任由学生随意发挥。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地体现教学重难点,任由学生从表面解读文本,像这样脱离文本内容的对话,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丝毫没有意义,教学目标也不可能顺利地达成。

(二)对话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

“对话是交往的双方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沟通与理解。”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对“对话”的理解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将对话形式化,即将“对话”等同于“问答”,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凌驾于学生之上,忽视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自己的“牵引”下消极被动地作答,将学生引导至课前预设的“标准答案”之中,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情况下都在被动地接受,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对话过程中来。

(三)忽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有六种对话形式: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自我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文本是所有对话的中心所在,每一位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是整个对话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领悟,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就急于让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还没有进入到对话的状态,就急着让学生汇报对话结果,根本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繁荣”现象,师生之间并没有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如果学生因考虑不周,回答不出问题,会造成心理紧张,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不但会让学生对课堂对话产生畏惧心理,还容易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不良读书习惯。研究表明,候答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回答正确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候答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四)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化

小组讨论交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重要形式,但有些教师却把它当成是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唯一形式,甚至认为只有进行小组合作才是对话教学,常见的现象是:只要上课,教师就一连串抛出几个问题,说“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小组的学生立刻围成一团讨论一阵子,然后教师双手一拍,讨论便顿时停止。这样的小组讨论意义何在?更突出的问题是,对话者往往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小组中的优等生常常被推选为发言人,对于那些学困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全然不顾,这种形式上的小组交流,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众多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也剥夺了全体学生平等发展的权利,长久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均衡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对话的相关建议

“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2]。对于中学语文课堂对话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对话教学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师对于“对话教学”没有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不能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语文对话教学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都无法适应对话教学的要求;第三,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之间缺少沟通与对话,现在的教育现象往往是理论至上,研究者怎么说,教师便怎么做,实践中的教师并没深入思考对话教学理论的思想精髓,只是进行简单的表面模仿,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实施平等、有效的对话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实现平等的对话教学关系,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首先,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中学生处在不断成长、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要宽容和理解,需要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受传统教学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拓展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拓展者,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当知识拓展者的角色,深入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感受其中的精华,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其次,教师是合作者,对话式教学倡导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以平等的地位、合作的态度共同去解读文本,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立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与合作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第三,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对话教学,对于对话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仍不能够理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

(三)教师要学会耐心的倾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思路、方式、方法等,能根据学生话语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并及时引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候答时间并耐心倾听,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话,明白学生的欲望和要求之后再进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文本。

对话可谓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智慧的启迪、生命的赏识、价值的去蔽、真情的交融,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和对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深入研读文本,展开自己和文本、作者、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对话中的首席地位,在对话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平等、高效的语文课堂对话。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