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4:27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1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X799.1文献标识码:a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GDp中,有5.6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是靠建筑业来实现的;全国每年2.3万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占GDp的2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其中的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抛、散、滴、漏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加重了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因此,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垃圾产生的困境分析

1、短命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我国的城市化进行的如火如荼,旧城改造几乎是每个城市都在进行,城市里大面积拆除建筑物留下的痕迹处处可见。如今城市里解放前的房子已经几乎绝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更是所剩无几,而七八十年代的房子正在大量拆除,甚至于只使用了十几年时间的高楼被拆除也视之为平常。总之,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越来越短,随意拆迁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矛盾令人触目惊心。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太大差距。城市里经常可以看见功能完整、外立面完好的建筑被整体拆除。与欧洲住宅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美国住宅平均使用年限也有44年相比,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不过三四十年。较从前的平房和多层建筑相比,新时期建筑的土地容积率大幅提高,高层建筑比比皆是。而高层建筑拆除的浪费要远远大于多层建筑。由此,短命建筑产生的垃圾量将相当可怕。

2、设计阶段建筑垃圾的产生。目前,我国在设计阶段还很少考虑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设计与施工还不能做到一体化,由于设计阶段的过于保守或者由于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在此阶段减少建筑垃圾的措施,所以在设计阶段就隐含了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大量的建筑废料来源于的不良设计。

由于与施工工序的沟通存在时间滞后,发生设计变更时使已施工完毕的部分工程拆除重建,产生额外的建筑垃圾。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需要特殊工艺或者质量低下的材料新产品,导致建筑垃圾的产生。或者设计人员不了解施工过程,设计与施工不匹配,降低效率,产生更多垃圾。

3、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施工过程是直接产出建筑垃圾的过程。由于承包商施工没有节约意识或者管理不当,不了解所需材料数量,造成边角料增多。或者工人施工方法不当、不合理操作,都会导致施工中产生建筑垃圾。承包商对材料采购缺少精细化的分析,采购的产品不符合要求或材料的超量订购或少订以及材料在进场后管理不善,造成材料的浪费都是产生建筑垃圾的原因。

施工阶段的方方面面都会直接产出建筑垃圾,因此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在施工阶段的管理尤其重要。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困境分析

尽管学术界对建筑垃圾管理的重要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研究都已经臻于全面,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建筑垃圾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建筑垃圾中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很多,再利用可以促进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的科技创新也能够做到将建筑垃圾成功的再利用,并且经济上具有可行性,但为何在我国国内有如此大的建筑垃圾容量,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操作,这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困境?

1、管理机制不完善,粗放管理占主流。目前,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探讨更多的是学术上的。尽管有许多再生技术已经成熟,但很少有单位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这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也比较少。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根本性解决怎样处理建筑垃圾的问题。建筑垃圾的取费较低,对抑制建筑垃圾产生作用微乎其微,而今越来越多的单位私下处理建筑垃圾,或者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任意倾倒。由于缺乏建筑垃圾处理的管理监督机制,政府往往束手乏策。

我国的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能力不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在没有分类的情况下就直接拉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建筑中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没有经过回收就直接被处理掉,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间接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如今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及住房的快速增长需求促成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的增长速度也大大提高。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成为稀有资源,建筑垃圾侵占越来越多的土地,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显然,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建筑垃圾问题。

2、缺乏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推动机制,企业经营面临众多困境。随着建筑垃圾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部分企业家或者单位已经开始涉入到这个领域,但他们却面对着很多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步伐。

以建筑垃圾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首先就要取得建筑垃圾,取得合法的建筑垃圾收集销纳权,但我国目前的行政许可只允许这类企业挂靠在环卫部门下才能取得独立合法销纳权;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选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产品属于建材类,部分城市对于这类企业的选址必然有要求,而原料来源――建筑垃圾的量大,远距离运输成本必然提高,无法保障经济性;选在城区里由生产产生的废气、噪声等又会形成二次污染;产品属于循环利用资源,为再生产品,但由于无法与现行规范相融,在项目的运用上自然产生问题,开发商会允许这种产品应用在项目上吗?而以这种材料推出的产品会得到公众的理解吗?公众会去接受这种产品吗?那么,势必会影响项目的推广;相比于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策、税收上没有特殊的优惠推进措施。如此压力重重,举国大兴建筑垃圾处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如何走出建筑垃圾管理的困境

如何更好的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管理,现阶段的科技创新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我国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而要从根本上让建筑垃圾处理进入市场,最先要解决的还是意识上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速度是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原来地大物博的概念要改观了,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却不能以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消失为代价。

在循环利用的工作上,政府部门首当其冲,应该加大宣传,让公众接受建筑垃圾是可以资源化的,是可以再利用的,产品是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检验的,然后要制定再生资源利用的法规和产品标准,让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本可依,大力推广再生产品,提高市场上的接纳程度。另外,政府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注重运用政策、价格、财税、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加大对再生资源产品及其企业的扶持,或给予再生资源产品优惠政策,加大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力度。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多种措施齐下,政府、企业、公众三方面的积极性都发挥才能将建筑垃圾管理落到实处,才能摆脱以往的困境。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大华,盛洲发.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和资源化处置的对策商榷[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4.6.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2

(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宁810016)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Qinghai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西宁市城市化进程导致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工程随处可见,因而在施工阶段产生大量的建筑施工垃圾。如果对这些垃圾不进行有效分析和管理,产量加剧会更加严重,对环境污染也会更严重。本文针对西宁建筑施工垃圾管理现状,提出相对应的有效对策。

abstract: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hasdevelopedrapidlyinrecentyears,theurbanizationprocessofXiningmakestheprojectsofnew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extension,demolitioneverywhere.So,alargenumberofconstructionwasteisproducedintheprojectphase.iftheeffectiveanalysisandmanagementarenotcarriedouttothewaste,theproductionaggravationwillbemoreserious,andthepollutiontotheenvironmentalsowillbemoreserious.aimedatthemanagementsituationofconstructionwasteinXining,thispaperputsforwardtherelatedeffectivestrategies.

关键词:建筑施工垃圾;产量分析与预测;西宁市;有效管理;对策研究

Keywords:constructionwaste;analysisandpredictionofyield;XiningCity;effectivemanagement;strategystudy

中图分类号:X7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038-03

作者简介:王宁(1993-),女,河北冀州人,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大三在读。

0引言

建筑业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工业[1],同时也是巨大建筑垃圾产生源。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建筑垃圾每年急剧增长。建筑垃圾分为建筑施工垃圾,建筑拆除垃圾和建筑装修垃圾。建筑施工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或拆除各类建的筑物、道路管网、园林绿化等以及居民修建、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2]。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顺应国家号召发展城市化建设,新建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施工垃圾也逐年增加。这些施工垃圾如果管理不当,将会对生活和环境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影响。据调查,十一五期间建筑施工垃圾产量为132.657万吨[3],西宁市2012年建筑垃圾年产生量已达600万吨,则施工垃圾至少达到60万吨[4]。而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新兴建材及制品,支持建筑垃圾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因此要根据西宁市建筑垃圾的实际及预测情况研究对其有效的管理对策。

1建筑施工垃圾的产量分析与预测

1.1国内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虽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应的在建筑物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也空前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2013年施工建筑面积113亿多平方米[5],以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为500~600吨的标准计算,我国建筑施工垃圾以每年至少5.65亿吨增长,到2020年预计还新增建筑面积约600亿平方米[6],新产生的建筑垃圾30亿吨[7]是天文数字。我国垃圾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8],现有的管理制度、政策、法律和法规都不够健全,绝大部分垃圾未经任何垃圾处理则进行简易填埋,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1.2国际

据统计,在世界多数国家,建筑施工垃圾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5%~10%。美国每年产生建筑施工垃圾约为3250万吨,经过分拣、加工转化,再生利用的约占到70%,其余30%的建筑垃圾即约根据需要进行填埋。新加坡每年产生的建筑施工垃圾约为6万吨,98%的建筑垃圾都得到了处理,其中50%-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十分重视资源的再生利用,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日本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就地重新利用,对重新利用有困难的按照有关规定适当予以处理。[9]而欧洲有着先进的垃圾管理技术的国家,如丹麦,爱沙尼亚,荷兰,在2008年,丹麦建筑垃圾约为10万吨,荷兰60万吨,但垃圾回收指标超过90%。在7年前两个国家建筑施工垃圾经处理后最只有0.1万吨和0.6万吨进行填埋。如今垃圾处理技术更是先进,值得学习。[10]

1.3西宁市

西宁市为大美雪域高原青海的省会,但多年以来仍处于三线城市。城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城市发展水平与内地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垃圾管理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更不用说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作比较。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可了解到西宁市建筑施工的垃圾逐年大幅度增长。据调查,而十一五期间建筑施工垃圾产量为132.657万吨,西宁市2012年建筑垃圾年产生量已达600万吨,则施工垃圾至少达到60万吨。现根据西宁市2002~2010施工垃圾产量,利用matLaB与eXCeL找出预测公式[11],以2012年60万吨的施工垃圾作为预测检验,预测西宁市2015年与2016年施工垃圾产量。(图1、图2)

根据数据拟合模型,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0.9992,确定公式为四次多项式如下:

y=-0.0064x4+51.223x3-1.5e+5x2+2.1e+8x-1.0e+11

2西宁市建筑施工垃圾的影响

2.1提高工程项目成本

施工垃圾包括不可避免与可避免垃圾。不可避免垃圾产量接近项目设计中预算垃圾产量,其计划量与实际量相差不大,工程预算成本的浮动不大,对项目成本影响甚微。而可避免垃圾的产量受施工现场天气环境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其产量增加将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现今,项目施工垃圾大幅度上升的大多数为可避免垃圾,以至于工程项目成本在不可预测与很大风险的提高。

2.2占用大量土地

西宁市的施工垃圾以固体非可燃性物质为主,在处理上不同于一般生活垃圾。据调查,西宁市的建筑垃圾达80%以上未处理就被转移到郊区堆放填埋,随着建筑垃圾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据了解,每年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6.5亩地[12]。则西宁市2015年占地将达到774.61亩,2016年将达到923.52亩。照这样下去,不到20年,西宁市将会变为垃圾场。

2.3影响市容市貌

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无秩序,未能及时转移和处理的施工垃圾往往成为卫生死角,与西宁市夏都的形象极不协调,严重影响城市的美好形象。

2.4污染环境

建筑施工垃圾易造成空气污染,水体污染,降低土壤质量,亦会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3西宁市建筑施工垃圾管理现状

3.1垃圾产量急剧增加

近几年,西宁市新建规模巨大,伴随每年产生至少60万吨的施工垃圾,应当加大对垃圾管理的重视,尽量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3.2缺乏对施工垃圾的循环利用

目前,西宁市还未出台有关建筑垃圾大量的施工垃圾产生,技术与措施落后的西宁,对大量的垃圾只做简单处理,就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而西宁市至今只有四个填埋场,加之,垃圾处理不科学,使得垃圾急剧增加。

3.3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缺乏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较低

西宁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的专业水平和就业经验较内地相比相差甚远。而现场施工人员大部分为农民工,一小部分是有多年施工经验的低学历人员。他们节约资源意识薄弱,公家资源乱用,在现场作业时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建材的浪费。

3.4垃圾管理体系不健全

施工阶段垃圾产生过量不仅与现场的施工有关,而与整个管理系统有关,直接有关的是垃圾管理系统,该体系不健全。

4西宁市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管理对策

4.1西宁市建筑施工垃圾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建筑施工垃圾的产生“减量化”。西宁市的建筑施工垃圾主要是由施工现场产生的,应该加大宣传和管理,从源头上引导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同时合理进行利益、责任分配,这样是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的。②建筑垃圾管理的“资源化”。建筑施工垃圾大部分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是可以进行就地利用或重新处理加工使用的。由于西宁市技术的原因,其利用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以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来看,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是一种趋势,最终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双赢。③是建筑施工垃圾清运的“集约化”。建筑施工垃圾应当与生活垃圾一样,由政府负责清运和管理,清运费用由垃圾产生的单位承担。这样西宁市的建筑施工垃圾处理周期将大大缩短,成本大大降低。

4.2西宁市建筑施工垃圾管理的具体对策

①制定鼓励建筑施工垃圾“减量化”相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和鼓励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补贴政策。一西宁市政府应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减少垃圾产生,进行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而建筑公司和施工单位不仅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还要依据政府的法律法规制定属于自己垃圾管理体系的法规。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主导,鼓励建筑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和落实各项法律和政策;市场辅助,提供绿色节能建材和新技术;建筑公司、施工单位实施采用耐久性材料,优化施工方式和建筑设计。在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②加强建筑施工阶段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建筑施工垃圾的产生是在施工阶段产生的,因此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施工垃圾的产量。首先要增强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提高个性素质、专业技术等级、管理技能三方面,也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评,保证因管理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的垃圾产量最低。其次,要增强施工人员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意识,并落实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可定期开展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实行工作奖励惩罚制度,加大管理人员对其工作的监督力度。

③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垃圾管理工作机制。建筑施工垃圾的管理,应当明确管理机制和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西宁市市容局作为建筑垃圾的主管部门,建筑垃圾的清运、填埋、再生利用的政策制定。规划局负责建筑工地建筑垃圾的管理,对建筑企业产生垃圾量进行核准,对超过平均水平的予以一定的处罚。城管执法局、交管及公安部门应当按照以上各职能部门审批的事项加强执法,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各部门也应增强联系,一起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④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德国已经将建筑垃圾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以至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因此,西宁市也应加快建筑垃圾处理和利用的科研工作,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和有毒建筑垃圾,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坚持走循环之路。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不仅能够保护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若采用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将其减量化和再利用,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资源。

5实力运用

《西宁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8月6日西宁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13]2013年7月初,西宁市政府分别组织召开了建筑垃圾运输处置专项整治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城管、公安、建设、食品药品监督、农牧、环保、工商、区(县)政府组成的餐厨垃圾、建筑垃圾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专项整治工作。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区(县)政府、市直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工作任务,组织全市垃圾专项整治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执法检查,有效推进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查处违规拉运建筑垃圾车辆500台次,违规处置建筑垃圾案件50余起。整治工作累计处罚金额达25万元,对253家在建工地(含拆迁工地)监督覆盖率达100%,主城区在建工地出入口硬化、冲洗设备配备率达100%。各城区组建的夜巡队实行常态化巡查,市、区两级城管110,实行24小时值班制,实现了应急处置及时到位。措施得力,成效显著。[14]西宁市建筑施工垃圾的管理体系需以之为模范继续修正完善。

6结语

西宁市建筑施工垃圾的管理,要从四方面着手:一要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减量化,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施工人员的素质,确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垃圾产量最低;三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垃圾的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各管理机制和部门的职能;四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把建筑垃圾作为一种新能源利用。

参考文献:

[1]秦小艳.建筑废弃物分类及其对环境污染影响关联因素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西宁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J].西宁政报,2012(9):10-12.

[3]龚志起,丁锐,陈柏昆,崔云华.西宁市建筑垃圾的特征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1):288-290.

[4]中国环保在线http://hbzhan.com/news/detail/69040.html.

[5]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

[6]杨敬帅,马晓霞.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304-305.

[7]李聪,张欣.浅谈施工企业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中的重要性[J].施工技术,2014,S2:534-537.

[8]朱东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国外建筑垃圾再利用一览[n].经济参考报,2010-07-21.

[10]tojo,n.,Fischer,C.,2011.europeasaRecyclingSociety:europeanrecyclingpoliciesinrelationtotheactualrecyclingachieved.europeanenvironmentagency.europeantopicCentreonSustainableConsumptionandproduction,Copenhague,Denmark.

[11]左浩坤,付双立.历史数据缺失下的建筑垃圾产量预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5):106-109.

[12]虞扬.孝感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5(01):278.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3

1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建筑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为规范建筑垃圾的管理,我国2004年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9年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1992年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关于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条款,2005年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是专门规范建筑垃圾处理的部门规章,地方亦出台相关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的规定。不过检讨我国现行对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以下问题:在规制目的上到底应该偏重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还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的处理是否仍遵循城乡分而治之的制度架构?谁应承担建筑垃圾的处理义务?经济激励性的规制方式在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中如何体现?建筑垃圾处理的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职责如何协调?在法律责任设定上应该如何优化?既有研究对上述问题关注偏少,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转型趋势,提出当下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正在出现范式转型,继而分析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不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2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转型趋势

2.1由建筑垃圾末端治理到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全过程治理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侧重建筑垃圾的末端治理,仅防患于已然,对于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缺少分阶段规制,当今不少国家实行建筑垃圾的全过程治理,防患于未然,把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分为“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与“回收再利用”四个阶段,建筑垃圾处理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经济形态迈向“循环经济形态”[1]。在建筑垃圾的产生阶段,日本、加拿大等国要求施工单位在兴建拆除一定面积以上的工程前,要对建筑垃圾处理进行事前的规划,并提交主管机关备查。美国在申请建筑或拆除执照时要先估算该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和可回收量,缴纳一定的押金,工程完工时进行核查,达成则退还押金,未达成则扣留部分押金。在建筑垃圾的清运阶段,实行运送流向管制方式,确保建筑垃圾运送至合法指定场所。我国香港地区从1999年7月起,在所有政府工程的合同中,加入运载记录制度,以有效管制建筑垃圾的流向。在建筑垃圾中间处理阶段,日本对从事再生资源有效利用者、垃圾处理者、建筑剩余土石方交换厂商及沥青回收处理厂等皆提供融资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入建筑垃圾处理[2]。在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阶段,国外目前正积极开发再生建材的回收市场,日本已明确规定公共工程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材,辅助回收再利用市场的成长。此外,丹麦、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亦皆于建筑法中规定工程建设须优先使用回收建材,甚至规定使用回收建材的比例,促使建筑废弃物回收率可达80%以上[3]。从上述国家对建筑垃圾法律规制来看,并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实行从建筑垃圾的产生、清运以及中间处理到循环再利用全过程的法律规制,有效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置。

2.2规制方式由直接行为管制到直接行为管制与间接诱导性管制相结合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主要运用直接行为的管制方式,在实现管制目标过程中,主管部门要求建筑垃圾处理义务人为特定的行为,通过对违反义务者施加行政处罚的方式达到行政目标,此种管制方式具有明确性的特点,但需要极大的行政成本,加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以监督,传统管制方式效率低下。间接诱导性的管制方式,改变了传统僵硬的规制方式,更注重柔性的规制方式。通过利益的诱导,期待相对人朝着有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向努力。间接诱导性管制的具体措施包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押金返还、奖励等。如日本采用再生或再使用制品的集合住宅,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贷款。新加坡将建筑废弃物无偿给予承包商使用。丹麦规定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所产生的利益所得可不在征税范围内。通过这些鼓励措施,无形中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当然,间接诱导措施缺乏强制性,从性质上是一种填补的作用,对强制性措施的不足予以补充,但无法取代强制性措施[4]。所以间接诱导性的管制和直接行为的管制应协调起来,共同达到法律规制的目标。

2.3由政府管制到公私协力和社会自主规制

传统建筑垃圾处理多由政府管制,甚至政府参与建立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政府根据污染者负担责任原则,向义务主体收取建筑垃圾处理费或税收,让制造污染者承担相应的代价。不过建筑垃圾主要在私人主体之间流动,透过私人机制处理,所获成效将优于国家强制管制。适应公私协力完成行政任务的趋势和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需要,出现了专业提供建筑垃圾处置服务的企业。为鼓励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有权享受税收的优惠或者财政的扶持,同时,政府对于建筑垃圾再生制品,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比如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等。日本明确规定公共工程应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筑材料,辅助回收再利用市场的成长。我国香港地区以D.B.o(designbuildoperate)方式建设废弃物堆填区,政府提供并支付建造资本及营运费用,而由民间承包商进行设计、建造、营运、修复与善后,若干年后归还政府,借助民间单位力量解决建筑废弃物问题[5]。德国《循环经济废弃物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规定,如制造者与贩售者自愿回收废弃物者,则无须再依第四十九条规定申请废弃物运送许可,并可免除清除或利用“须特别加以监督类型”废弃物之证明程序。从该规定可以看出,通过免除一定行为的义务,以利益诱导制造者与贩售者自愿回收废弃物,可以达成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清除的管制目标[6]。运用公私协力和社会自主规制的运行机制,既可以减轻行政机关管制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参与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积极性,更好形成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3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制及不足

3.1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

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要求工程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建筑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有义务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固体废物等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措施,目的也是预防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一条的立法目的表明该规章意在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从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目的来看,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的重点仍是防治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这固然是建筑垃圾处理的关注之所在,但建筑垃圾处理是包括产生、收集、分类、再利用及最终处置的系统工程,法律规制不能仅局限于预防环境污染之一环,未延伸至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无法达到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的目的。

3.2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体

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由工程施工单位承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为建筑垃圾清运、处置的义务主体。《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虽未明确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主体,但从第十六条的规定内容来看,义务主体应为施工单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范了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规范对象进一步扩大。根据建筑垃圾处理不同过程,承担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体分别为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装饰装修房屋的居民等。《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从上述法律设定的义务主体来看,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由工程施工单位承担,这符合“污染者依法负责”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物,工程施工单位应负有法定的义务采取措施防治污染环境和进行循环利用。不过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义务主体设定为建设单位,要求建设单位自行或者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建设单位通过发包将建设项目交由施工单位完成,竣工后才由建设单位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根本无法控制建筑垃圾的处理,其承担义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值得商榷。

3.3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方式

现行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主要是运用行政处罚的方式。《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于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者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现行法律责任主要赋加于违法处置建筑垃圾者,法律责任形式较为单一,惩罚力度偏小,违法者违法成本低,导致施工单位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现象严重。同时在法律后果上缺乏激励性,不利于促进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3.4建筑垃圾处理主管部门

现行法律规定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建城市筑垃圾管理工作。《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与建筑垃圾处理相关的行政机关还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卫生、工商、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职责,现行法律需要予以明确规定,以避免执法部门推诿责任,争夺利益。

4完善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从我国现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来看,并不符合建筑垃圾处理法律规制的发展趋势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具体制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亟需法律规制的转型。结合我国的实际,应从以下六方面完善建筑垃圾法律制度。

4.1立法目的宜规定为防治污染兼顾综合利用

现行法律规定从防治污染出发,重在建筑垃圾管理,明显与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不符。基于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建筑垃圾法律规制从理念上,应从基于建筑垃圾的清除转向兼顾分类回收、减量及再利用的综合管理。《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三条确立了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适应了发展趋势,但该条规定仍过于笼统,仍需要专门的行政法规进一步详细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清运、中间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各阶段行为。未来建筑垃圾处理立法目的宜规定为“促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使用,并确保建筑垃圾处理符合环境保护的规定”。

4.2立法体系的城乡统一

现行的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定适用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活动。立法者考虑我国的大型建筑活动主要是在城市进行,为了保护城市市容卫生有必要专门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但随着农村新建建筑的增多和农村房屋楼房化趋势,农村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亦日益严重,处理不当,严重污染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威胁农产品安全。仅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规范使农村建筑垃圾管理和综合利用缺乏法律依据,甚至不少违法企业将农村作为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场所。因此,从立法体系完善的角度,制定一部规范城乡统一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非常必要。当然,城市和农村建筑垃圾在具体的管理体制上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如一定面积以内的新建建筑或拆除的建筑垃圾行为免受法律规制,由农民自行合理处置,减轻农民负担。

4.3主管部门职责的合理配置与协调

现行对建筑垃圾实行的是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建筑垃圾处理涉及的不止是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还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工商、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各地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对违反法规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并实施处罚,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公安交警部门依法查扣并没收无牌照、无合法来历的建筑垃圾清运车辆,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对建筑垃圾清运车辆改装情况进行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各类施工工地的建筑垃圾所造成的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扶持和审核工作。基于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权合理配置的需要,不同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职责的分工。同时,在建筑垃圾处理由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互相推诿责任,不利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可考虑设立建筑垃圾处理综合协调联席会议的形式处理单一部门无力处理的问题,同时建立建筑垃圾处理信息共享系统,相关部门皆可追踪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4.4法律规制采取直接行为规制与间接行为规制

结合的方式运用直接管制行为和间接管制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通过赋予行政主管部门享有建筑垃圾处理规划、许可、制定标准、行政处罚等职权,规定在取得新建工程施工许可、拆迁工程拆迁许可之前,要首先取得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许可并公示,加强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的管理,主管部门为指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应制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理标准。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法律规制的目标,可以运用信息工具和经济工具的规制方式。建设施工现场必须公示建筑垃圾处置信息,对违法企业的身份和具体行为进行披露。同时,考虑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不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具有社会公益性,国家应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性措施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化处理。

4.5具体制度上的完善

首先,完善建筑垃圾的源头控制制度,建筑垃圾的减少优于处理。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含建筑垃圾减量与回收再利用的部分。工程设计单位有义务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建筑垃圾的产生,优先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再利用建材制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有义务优化施工过程,通过建筑垃圾计量收费递增制度激励施工单位垃圾减量。其次,完善建筑垃圾分类制度。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建筑垃圾分类,鼓励具备现场分类条件的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施工单位有义务优先将施工现场产生并且可以利用的建筑垃圾作为填充物利用于建设工程。可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对未分类的建筑垃圾设置较高建筑垃圾费方式,促进建筑垃圾分类。再次,在建筑垃圾处理中采用押金抵押返还制度。考虑到施工单位一直占有和排放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处理的义务主要应由施工单位承担。施工单位可以自行综合利用或者委托专业的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综合利用,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前,通过押金返还制度约束施工企业履行义务。最后,完善集中处置制度。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扶持设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集中处置建筑垃圾,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4

一、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城市管理局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准运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使用暂行规定》、《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早在的时候,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市于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市容管理条例》、《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整理工作;负责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市于已经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装、和市场准入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渣土运输行业自律管理规范。

月日,市政府颁布实施第262号人民政府令,进一步规范渣土设置场的审批和监管,以奖励的措施鼓励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对规定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大了建筑垃圾处置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调剂)管理方面,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制定了渣土(泥浆)处置场的审批条件及标准、渣土处置费补偿标准及审批规定,使渣土(泥浆)消纳处置场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意见和建议:

综合这次考察的情况,3个城市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体制合理,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职能明确;建筑垃圾管理相关政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策法规比较健全,都有一个互通的建筑垃圾核准信息监控平台和有效的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互通监控信息平台,同时制定出台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处置核准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5

一、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市城市管理局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市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准运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使用暂行规定》、《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镇江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早在的时候,镇江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镇江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镇江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镇江市于12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镇江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整理工作;负责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南京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南京市于已经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装、和市场准入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渣土运输行业自律管理规范。

11月22日,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第262号人民政府令,进一步规范渣土设置场的审批和监管,以奖励的措施鼓励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对规定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大了建筑垃圾处置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调剂)管理方面,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制定了渣土(泥浆)处置场的审批条件及标准、渣土处置费补偿标准及审批规定,使渣土(泥浆)消纳处置场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意见和建议:

综合这次考察的情况,3个城市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体制合理,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职能明确;建筑垃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健全,都有一个互通的建筑垃圾核准信息监控平台和有效的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互通监控信息平台,同时制定出台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处置核准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6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置;现状;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桐乡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各类建设工程、修缮装修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大幅度增加。同时,近两年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增加了建筑垃圾消纳的负担。因此,如何加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规范化、科学化处置展已经成为目前桐乡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份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土、渣土、砂浆、混凝土、砖石、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包装材料及其他废弃物等组成。

随着桐乡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房地产开发、地下人防工程建设、道路改造、厂房建设、农民新村开发建设及店面装修等,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日趋加大,尤其是现在的房地产建设大部分会建造地下人防工程,由此产生大量建筑废土。这些建筑废土除用于工程回填和低洼地填平外,剩余部份去处成了管理部门和各施工单位的一个难题。同时,“三改一拆”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也加剧了建筑垃圾处置难。据调查,仅桐乡市区每天产生零星建筑垃圾约350立方米,建筑垃圾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

建筑垃圾虽然没有生活垃圾那样的恶臭,但它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一方面,建筑垃圾的倾倒或填埋不仅严重影响一个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而且占用土地,污染了土壤、空气和水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装运建筑垃圾进行违法乱倾倒的车辆大多都是重型自卸(后八轮)货车,城市道路路面被超载超重车辆碾压后,往往不堪重负,损坏严重,增加了道路维修负担。

二、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及处置水平

1.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自2008年7月起,桐乡市根据建设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该市管理实际,制订了《桐乡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对建筑垃圾的运输、消纳、处置等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垃圾怎么管、如何处置等问题。同时,明确了城市建筑垃圾由城管部门负责审批、执法和管理,并在城市管理局设置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市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物价、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做好管理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推诿的机制弊端,建筑垃圾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加强建筑垃圾处置配套设施建设

自2008年该市开展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以来,先后在市区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11处,配套相关处置设施,承担起城市建筑垃圾的消纳和处置工作,并指派人员实行24小时管理,确保环境整洁良好。此外,在市区各社区建立了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用于临时收纳房屋装修垃圾,并由环卫部门负责清运到建筑垃圾消纳场。

3.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

一是建立处置核准制度。严格建筑垃圾出入审批手续,建筑工地、房屋装修、道路挖掘等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向城管部门提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申请,经核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对建筑垃圾产生源头进行有效管控。二是建立运输单位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城市建筑垃圾专业运输公司及运输车辆准入制度和资质年检年审工作。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须符合“不少于20辆核定载重质量5吨以上的自卸车辆,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条件,且必须按照核准的运输时间、路线、地点运输和处置城市建筑垃圾。目前,该市已有6家企业、253辆运输车辆取得运输资格。建筑垃圾必须交给已取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的运输经营单位和运输车辆运输。三是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垃圾专业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设备,对各公司的建筑垃圾运输、消纳处置活动实施全程监控,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4.严格执法管理

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配备专门的执法人员、执法车辆、锁车设施等执法装备,加强对市区各类建筑垃圾(包括建筑、拆房、市政、交通、水利等)的管理、处置和执法,同时加强对各镇、街道处置建筑垃圾的管理和指导。城管、公安、建设、交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不定期开展联合整治,对乱倒建筑垃圾、抛洒污染路面等行为从严查处。针对夜间建筑垃圾乱倾倒较多的实际情况,专门抽调执法人员组成夜间巡查组,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值班举报电话,及时查处乱倒建筑垃圾行为。今年以来,该市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处置建筑垃圾案件达200余起。

三、当前建筑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

1.建筑垃圾去处难

尽管桐乡市先后建设了11处建筑垃圾消纳场,但由于各个消纳场先后饱和或用于土地项目建设,无法实现循环使用,每个消纳场的“寿命”仅半年左右,便逐个关闭。目前仅存一处,位于绕城北路外,由于路程远、运输成本高,造成使用率低下。与此同时,随着市区周围的不断开发,土地资源紧张,建筑垃圾消纳场的选址越来越难。建筑垃圾无正当去处也造成了乱倾倒建筑垃圾行为的多发。日趋加大的建筑垃圾量和由于选址难而导致日趋减少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产生的矛盾已经成为桐乡市建筑垃圾管理的一大难点。

2.道路遗洒、扬尘情况普遍

由于运输渣土带来道路遗撒、扬尘情况屡见不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工地在处理建筑垃圾的过程中对出入口和工地内道路硬化程度不高,造成运输车辆带泥运输;二是运输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装载建筑垃圾过程中会装的过满,在车上形成“小山”(即“尖头车”),极易造成道路遗洒、扬尘等情况的发生;三是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不规范。运输车辆的类型有重型自卸货车、中型自卸货车、轻型自卸货车、低速自卸货车、变型拖拉机、运输型拖拉机等。除重型自卸货车配有盖板外,其余的都没有密封措施,容易造成路面遗洒。在桐乡市的运输车辆中重型自卸货车所占的比例仅为20%,大部份车辆陈旧,挂外地牌照,且大部份车辆都仅挂靠在运输公司,流动性、随意性大,不便于相关部门管理。

3.跨区域建筑垃圾处置难

近年来,因桐乡市周边地区地铁及其他工程的陆续开工建设,产生了大量工程沙土,桐乡市大麻、洲泉、崇福、石门、河山等镇陆续涌入大量的工程车倾倒沙土,甚至从最初的直接偷倒发展到从农户手中承包土地进行倾倒,严重污染环境,毁坏耕地,破坏国家土地安全。以该市某镇为例,2014年以来,共教育和制止建筑垃圾乱倾倒行为21起,其中跨区域倾倒行为8起,占38%。由于此类现象所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体制不明确、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缺位等原因,导致跨区域倾倒建筑垃圾行为的处置困难、久罚不治。

4.建筑垃圾处置方式落后

目前桐乡市对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简单,仅仅对渣土、砂石、陶瓷等进行简单分类,主要以填埋为主,部分废料、废土用于工程填埋和企业制砖,处置能力和水平比较滞后,用于循环利用的不到总量的1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高,加速了消纳场的饱和,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四、关于建筑垃圾处置的几点思考

1.加强源头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

严格审批,加强建筑垃圾清运公司及车辆的监管,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执法部门督促运输公司对运输车辆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执法管理部门加强日常巡查管理,从开工前条件审查入手,做到文明施工、出场车辆不带泥、不造成对干道的扬尘污染,抓好“净车”出场源头管控和“两点一线”过程监管。同时加强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对无证运输、超载抛洒、违法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2.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

完善跨区域处置建筑垃圾的相关法规,理清跨区域处置建筑垃圾申请的审批主体,探索研究在一个地点申请受理多个县市级主体审批方案。建立跨区域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各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通报相关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等情况。

3.实施建筑垃圾综合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集中粉碎后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国外大多数国家将建筑垃圾看做重要的再生资源,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高回收率和循环利用。因此可以借鉴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对黄土、工程渣土、塑料和拆迁垃圾材料等进行科学分类、分区堆放,引进再生技术,为制砖厂等企业提供原料,切实提高利用率,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政府应加快出台鼓励政策,对于再生建筑材料的企业应给予奖励或资金补助,积极探索建筑垃圾处理新模式。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第四条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是本市建筑垃圾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建设、规划、园林、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第六条建筑垃圾消纳、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应当纳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第七条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应当根据城市内的工程施工情况,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建设工程需要回填的建筑垃圾。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施工中产生的渣土、建筑垃圾实行排放处置许可证制度,建设单位必须在开工前携带施工执照和工程计划文件到市政务大厅环卫局窗口办理排放处置许可证后,方可将渣土或建筑垃圾按批准的时间和指定的场所消纳处置,并按规定缴纳处置费。

第十条居民装饰修缮住宅产生建筑垃圾的,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在装饰修缮工程开工前到市环卫局和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办理渣土清运消纳登记,并按照批准的时间、路线和要求,清运到指定的渣土消纳场所。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不得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设垃圾。凡开设建筑垃圾消纳填埋场的单位,必须经市规划局和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接纳倾倒建筑垃圾。

第十二条建筑垃圾消纳场要设专人管理,按照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制定的工作积极负责垃圾填埋及卫生防疫。垃圾覆盖厚度不小于60公分。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不得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第十三条凡承揽建筑渣土运输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到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进行资质审查,审查合格的,取得城市建设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发放《准运证》后,方可持证运输;否则,不得承揽建筑渣土运输任务。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运输。禁止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

第十四条处置建设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时,应当随车携带《准运证》,按照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运行。清运车辆须密闭或苫盖,严禁沿途抛洒,随意乱倒。

第十五条各建设单位要责成专人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围挡作业,文明施工,建筑垃圾要随产随清,工完清完,不得积存,工地出入口100米范围内要有专人保洁,车辆出入要采取有效环卫措施,防止车轮带泥土上路污染路面。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无清运力量的,在办理申报手续时,须交纳建设垃圾清运费,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指定运输单位清运,建设单位不得擅自雇佣车辆运输建筑垃圾、渣土。

第十七条环境卫生管理局监察人员要昼夜巡查,随时掌握规划区内各工地建筑垃圾积存、清运情况,及时依法制止无证私拉乱运、乱倒抛洒现象,督促各工地围栏作业、清理垃圾,并搞好周边环境卫生。

第十八条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纠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或者超越法定取权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

第十九条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罚款:

(一)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

(二)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

(三)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上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施工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的;

(二)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拉圾的。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拉圾的,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责邻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8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市城市区。开发区及旅游景区内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的管理。

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铺设或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它废弃物。本制度所称建筑垃圾、工程渣土。

第三条市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过程中实施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具体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对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二)负责培育、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和处置市场。

(三)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各县、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县、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监督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二)审核建设工程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计划。

(三)监督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

(四)统一安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回填和资源综合利用。

(五)管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消纳场。

第五条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职能部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产生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和个人。

鼓励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资源利用,各县、区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采取回填、堆山造景、废渣制砖等方式,实行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资源化、减量化。

第七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设施由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并将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消纳、处置、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列入城区发展规划。

第八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排放处置审批纳入城市规划并联审批程序。产生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建设、施工单位。持相关资料向辖区建筑垃圾、渣土管理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排放处置计划,建筑垃圾、渣土管理部门在接到申报文件后在规定时限内核发处置证,并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对不予核发处置证的应书面告知。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混入生活垃圾。不得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

第十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消纳场不得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第十一条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

第十二条各类施工工地应按要求设置围栏。保持工地和周围环境整洁。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堆放建筑垃圾、工程渣土。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后。规划、建设部门不予综合验收。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交给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个人运输。

第十六条从事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单位。所属车辆必须安装密闭装置并经审核合格后方可按规定办理有关排放手续。

第十七条建设、施工单位或者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申请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提交书面申请(包括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的时间、路线和处置地点名称、施工单位与运输单位签订的合同。

(二)有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具有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三)具有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四)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五)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六)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和相应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分类运输设备。

第十八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处置作业。实行密闭加盖,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和其它浑浊废弃物外运处置,应用专用车辆运输。

第十九条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和时间。运输途中不得乱倒。

第二十条建设或施工单位应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部门核发的处置证向经审核批准经营的运输单位办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托运手续;运输单位和个人(含自有车辆的单位)不得承运未经主管部门核准处置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机动车辆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接受渣土管理部门的检查。处置证不准超期使用、不准租借、转让、涂改、伪造。

第二十一条各类建筑工程、规划开发用地需要回填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有关单位应向县、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各类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消纳场的设置。应符合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条件,并经市城市管理局核准后方可运营。

应配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和照明、防污染等设施。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消纳场应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和道路。

保持环境整洁。入场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消纳场不得受纳有毒有害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堆放。

第二十三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运输、处置实行收费制度。运输、处置费收费标准,暂按下列标准收取:

(一)建筑垃圾堆放处置服务费。

(二)建筑垃圾清运服务费。

第二十四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处置的收费标准。报市政府批准执行,并报省级价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收费属经营服务性收费,其制定、调整收费标准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

第二十五条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文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文件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文件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文件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文件的

第二十六条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循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混入生活垃圾的

(二)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

(三)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储运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由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给予警告,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交给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的单位或个人处置的由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处置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出入工地的运输车辆拖泥带水上路造成污染的由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核准文件的由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制度。给予警告,对施工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

(二)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由县、区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9

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1.1建筑垃圾处置不当带来的危害1)建筑垃圾中的废塑料、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大量有害的重金属元素。2)废砂浆和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的水化硅酸钙和氢氧化钙等化学物质,直接填埋将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3)建筑垃圾的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简单填埋后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硫化氢剧毒气体,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4)将建筑垃圾不经过任何处理而简单填埋,不仅占用了大片土地,还可能导致填埋区域的地表产生沉降和下陷现象,危及地表建筑物和地面植被的安全。1.2城市化进程导致建筑垃圾产生量剧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然导致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增加;而且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强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商铺和居民住宅二次装修、重复装修现象普遍,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如不能妥善处理,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1.3城市化进程导致可供建筑垃圾回填利用土地紧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原本用于回填建筑垃圾的郊区和偏远农村已不具备回填条件,对解决建筑垃圾的出路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利用破碎机把简单分类的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筛分,可以把建筑垃圾合理再生利用。一方面解决了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每年购进建筑骨料的费用,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因此,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2.1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经验德国在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在10多a前德国的碎旧建筑材料再生利用率已经达到了60%,建筑工地废物的再生利用率也达到40%,道路开挖废物的再生利用率则高达90%,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总部的建筑就是采用了旧混凝土集料[1]。美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大致可分为3个级别:第1级“低级利用”,如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第2级“中级利用”,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第3级“高级利用”,如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2]。日本在1977年率先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均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据有关资料报道,东京在1998年对于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已经达到56%。目前,日本在住宅小区改造过程中,实现了建筑垃圾就地消化[3]。2.2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经验邯郸市余泥渣土制砖项目于2004年12月正式投入生产,年处理余泥渣土40余万t,设计年产量1.5亿块标准砖。深圳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共有9座,其中建筑垃圾受纳场5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4座。以中信华威塘朗山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为例,该厂共建有2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主要用于处理废弃混凝土,将其还原为建筑骨料;另一条生产线主要处理废弃的砖、石、沙、瓷砖等。该厂年消化建筑垃圾100万t,生产再生骨料30万m3,建筑砌块35万m3。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包括固定式、移动式和过渡式3种。固定式现有2个示范项目,年处置量400万t,东片区、西片区各设1个,主要处理建筑废弃混凝土、砖块等,资源化处置后生产道路骨料、墙板、透水砖等产品。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置设备现有1套,在西山区红庙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工地使用。过渡性处置场现有5个(主城四区及呈贡县各建设了1座),主要以回填、复垦、覆土绿化形式消纳弃土、余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10.2km2内新建的道路项目充分利用枢纽内建筑垃圾及渣土作为筑路材料。该项目为区域改造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范例。天津、石家庄、武汉等地通过堆山造景解决建筑垃圾处置问题,同时为城市增添了山体公园。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3.1主要产品①再生骨料:各种规格的再生骨料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②墙体材料:空心砌块、透水砖、植草砖、路缘石等。③道路材料:道路底基层材料、道路结构层材料。④复合材料:窨井盖、落水箅子、树池盖板等。⑤副产品:分选出的废钢铁、铝、铜、玻璃、塑料等可利用的副产品直接销售。3.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3.2.1固定式资源化利用厂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模式的处理工艺见图1,其优点如下:1)可以实现建筑垃圾高效、全面资源化处理。采用固定式处理模式分选出建筑垃圾中的不同组分,将其归类再进行相应处理,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组分复杂、难以分选的问题,为建筑垃圾高效、全面的资源化处理利用提供条件。2)可以有效保证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质量。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的生产、技术与管理都将由专职队伍负责,同时设立科学的管理与检验制度,可以根据原材料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从多方面保障再生产品的质量。3)可以成为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产品的调节器。当建筑垃圾大量产生无法及时资源化处理时,建筑垃圾暂存区可以作为临时堆场及时清除城市建筑垃圾。当城市建设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需求量较大时,可以通过调整年时工作基数、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增加产量,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暂存区储备的建筑垃圾,满足市场需要。4)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并采用多种环保措施,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3.2.2移动式设备处理移动式设备处理模式可以在拆迁现场将废混凝土、废砖破碎成再生骨料,在拆迁区域附近若有道路材料拌和厂或砌块制备厂则可进一步深加工,可以将现有社会资源整合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中,逐步建立起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其处理工艺见图2。此方案的优点有:1)就地资源化处理,就地使用,避免了从拆迁区域到处理厂的远距离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2)可缓解因固定式处理基地的选址、规划、环保、土地等手续带来的建设周期长等问题。3)便于建立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p#分页标题#e#3.2.3堆山造景根据建筑垃圾基本不污染大气和水环境的特点,并借鉴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堆山造景的成功经验,由市规划、国土等部门协调,对选取地块堆山造景,可对地面采取HDpe膜等防渗处理方式后,将无法就地回用的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实现建筑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的双赢。此方案的优点为工艺技术简单、对改善周边环境有益。4污染防治措施4.1污水防治目标:污水零排放。防治措施:项目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设备清洗产生的污水,可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成为达到一级标准的中水,直接用于墙体材料车间的生产用水,实现项目污水零排放。4.2粉尘防治目标:达标排放。防治措施:①系统自带的防尘设备(各种除尘设备);②对建筑垃圾进行适当的喷淋处理;③根据风向、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生产流程;④粉尘产生设备的封闭处理;⑤项目周边建立隔离绿化带。4.3噪声防治目标:不超过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要求的限值。防治措施:①设备自带的降噪措施;②根据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破碎系统位置;③厂房等设施的封闭处理;④项目周边建立隔离绿化带。4.4固体废物防治目标:有效处理。防治措施:一般情况下,我国建筑垃圾中混杂有不超过5%的生活垃圾。通过人工、设备的分选措施可进行有效去除,这部分生活垃圾是项目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可送往填埋场或焚烧厂进行处理。5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5.1落实项目用地落实项目用地是当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属于环保项目,管理不当还会影响周边环境,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划定合理的用地,以确保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的实施。5.2项目投资主体结合当前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以下2种投资主体模式:1)采用Bot模式运作,通过招商方式确定投资和运行主体。该方案界面清晰且不需要政府直接投资,但政府划拨土地与企业投资主体在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上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在投资收益测算方面政府相对处于被动。2)由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设计并投资建设,通过招标方式分别确定建设和运行单位。按照政府建设项目对建设单位支付工程建设费用,对运行单位收取一定的回报。该方案审批环节相对简化,投资收益测算清晰,但政府一次性投入较大。5.3建立配套政策做好建筑垃圾处置单位的扶植和政府支撑,主要体现如下:1)政策支持。尽快将示范项目列入专项规划,并出台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规范和监督建筑垃圾的处理。2)资金支持。政府以直接投入、无息或贴息贷款、政府补贴、专项资金等方式向项目补贴建设资金,支持项目的建设。3)场地支持。项目用地实行土地划拨或免费租用的形式。4)清运支持。政府参与协调和监督,通过制度、经济等手段规范清运单位的行为,确保建筑垃圾不流失和失控,并免费运输到基地;或根据运距以处置费的形式补贴给处置单位。5)产品采购支持。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市政工程中的公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所使用的相关建筑材料优先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相关产业使用再生资源产品。6)配套措施支持。为项目提供电力、水利、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措施和优惠政策。5.4建设配套收运管理体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建筑垃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建筑垃圾出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要有效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问题,必须建立全面的建筑垃圾收运管理体系。1)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通过建筑垃圾源头管理,既解决建筑垃圾抛洒滴漏问题,也解决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更可以加强建筑垃圾品质管理,杜绝生活垃圾等混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2)加强运输过程管理。加强运输过程管理不仅可以规范建筑垃圾全程监管、促进资源化利用,也可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可通过资质管理、定额管理、考核管理、信息化监管等方式开展。3)加强中转设施建设和管理。由于建筑垃圾从产生到资源化处置场具有一定的距离,可结合实际设置一定数量的建筑垃圾临时消纳中转储运点,疏堵结合,遏制偷倒乱倒现象,同时实现建筑垃圾的初步分选。中转储运点的选址可考虑利用土地储备空闲地块,提高闲置土地的使用效益。有条件的中转储运点可配置粉碎碾压机械,提前将建筑垃圾进行细化,便于运输。

建筑垃圾的管理篇10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困境;举措

0概述

建筑垃圾原生于建筑,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房屋拆迁而遗留下来的混凝土、砖块等固体废弃物。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存在于生物链之中,人的食物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冥冥之中都有一个圈在循环着。房屋建设也一样,原是混凝土、砖块等堆砌而成,拆迁之后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可以循环再利用转变为城市建筑。

在北京、深圳、昆明、郑州、西安等地区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跃跃欲试,纷纷投身于建筑垃圾循环处理项目中。这些处理之后的细骨料,可以重新再利用,是良好的筑路材料;也可以制成免烧实心砖代替传统红砖;制成可调节空气中湿度的透水砖和空心砌块和行道砖等。并且建筑垃圾的旧砂灰中分选出来的再生砂,不仅可替代天然砂回用于混凝土中,还可制成彩色釉砂,或者与废旧塑料一起制成道路上用的窨井盖、树池盖板等。旧砂灰中的一些成分还可以替代一部分水泥,与旧玻璃一起制成轻质保温隔音材料。如此,对建筑垃圾再处理,既减少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又缓解环境压力,同时还减低建筑材料成本,更体现环保理念。那为什么我国现有的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数量却不多?且再处理企业的进展也缓慢?

1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现状分析

2建筑垃圾再处理企业进展缓慢的原因

综合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的生产和运行情况,可知现如今造成建筑垃圾再处理受阻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1)未有合法的建筑垃圾收集销纳权;(2)政府管理职责不明确;(3)企业选址难;(4)企业用地难;(5)项目、产品命名难;(6)再生垃圾原材收集难;(7)再处理技术不成熟;(8)再生处理设备落后;(9)再生产品利用认识不足;(10)相关法律不健全;(11)再生产品性能规范空白。

3采取的建议措施

3.1加强源头控制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1)源头控制: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2)保证质量:加强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减少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3)现场利用:尽可能在现场自产自销建筑垃圾;(4)发展建筑工业化:扩大使用标准化的预制构配件、全面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5)采用先进工艺: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

3.2协调政府管理机制

设置独立的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机构,通过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机构把发改委、建设部和环境卫生部等部门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统一、协调的政府管理机制。体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

3.3健全法律对策

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方面的标准规范很不完善,没有一个行业或国家技术标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无法提供系统完善的技术支持。可以从颁布《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分类回收法》、《建筑垃圾经营许可证管理规定》等细则来弥补法规缺失的现状。

3.4采取经济对策

通过国家税收机制,对建筑垃圾堆放征收税费,减少建筑垃圾堆放,同时为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募集资金。收费标准可由各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取的专项费用补贴到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和相关设备技术研发、产品推广,降低建筑垃圾的开发成本和及其建材的销售价格,使建筑垃圾处理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3.5加大宣传教育

社会大众,特别是开发商和施工方,对再生产品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再生产品的需求量,而市场需求量又是决定处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消除对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和产品的偏见。比如发放宣传材料,普及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知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大对目前环境污染现状和资源紧缺现状的介绍,提高大众环境、资源危机意识,从侧面说明发展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必要性,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小结

建筑垃圾再利用是为了减轻环境压力,创造绿色家园的新型产业,因此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建筑施工、政府管理、材料规范、设备研究、市场推销等多个层面,若是只利用某一种建筑废弃物生产单一产品,其附加产值太低。因此,要高效再利用建筑垃圾,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要形成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理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吴翠翠,程炜.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前景探讨[J].科技博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