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十篇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十篇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5:03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1

袁谊生认为,国内it厂商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云计算,因为云时代的it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云计算模式将促进传统it产业的商业模式变革。“云计算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有准入制度,产业分工也将进一步细化。”袁谊生认为,行业云将会是当下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重点。

云计算需要借应用落地,已经成为it厂商的共识。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核心,我国信息产业也将发生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成为云应用落地的突破口。正如袁谊生所言,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落实“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提供了最佳技术支撑。“行业客户在数据服务上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行业市场将成为中国云计算主力市场。”

行业应用市场的“钱”景清晰可见,国内it厂商面对前所未有的机会,纷纷抢滩云计算市场。袁谊生也积极带领浪潮集团的营销系统,指挥技术、产品、服务等全业务链业务变革,推动行业云的落地普及。然而,云应用落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实施非关键业务采用云计算,关键业务不向云端迁移的策略。这是因为企业对云计算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尽管在很多it业界专家看来这是个误区,但是提升云计算的安全性已刻不容缓,it厂商责无旁贷。作为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防护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袁谊生对于云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他建议“政府应该建立云计算领域的审批和准入制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运营规范,让用户对云计算深度信任”。

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感觉到数据放在云平台上,像是个人财产放在银行保险箱里一样安全。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2

第一个说法,是老有人嚷嚷思科快被SDn整趴下了;第二个说法,是老有人嚷嚷iBm在云计算时代完全落后了,要倒下了。

近日,就iBm在云计算时代所遇到的问题、iBm能否成功转型适应云时展的问题,计算机世界报社记者跟iBm新一代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Sabbah及多位高管进行了深入沟通。在我们看来,这两家企业在未来依然是it产业理念和技术上的领导者:

1.裁员是西方企业常用的战略调整方法,对个体也许冷酷,对企业却属常规;

2.这两个企业不但财务状况很strong,而且技术上的leadership短期内无法替代;

3.iBm也好,思科也好,的确面临困难,但是它们的转型方向明确清晰,即便为大企业病拖累动作稍显迟缓,管理层的执行决心可见;

4.这两个企业都肯投入巨大资金研究长线市场需求,也肯投入巨资进行基础领域的研究及创新,有长期发展战略;

5.这两个企业都有过痛彻心扉的低谷期,这是它们的宝贵财富;

6.先发制人有许多成功案例,后发制人也有许多成功案例。

尤其是iBm,这是一家曾经濒临死亡的企业,曾经深深陷入明天就会轰然倒塌的恐惧中,经历过背水一战的绝望和煎熬,体会过在全世界的质疑中摸索转型的艰难苦涩和孤独。从盛世怒放落到失败得一塌糊涂、体无完肤,再到九死一生的凤凰涅,直至重新冲上云霄俯瞰世界,有几个企业体味过这样的刻骨铭心?不可复制的失败教训和苦难历程,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沉淀后,已经变成一种无法复制的、宝贵的生存本能渗透在iBm的基因中,成为它一次次成功变革的原始动力。这个世间没有永恒,所谓基业长青不过是美丽梦想。终究有一天,iBm也会消失。但是,一定不是在这个时代。

就在第一季度结束后的高层会议上,Ceo罗睿兰发出了冷峻严厉的警告:“在那些我们转型速度不够快的领域,我们的处境非常艰难。这家庞大的技术公司需要加速向新的计算模式转型,以重振旗鼓。”

这跟外界认为iBm身处危险边缘却不自知完全不同,iBm不是柯达也不是诺基亚。变革正影响着iBm的方方面面,如构建公司的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方式都在经历彻底的变化,然而太过庞大的iBm显得有些迟缓且笨拙。对于iBm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但是,纵观一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多少号称颠覆者的竞争对手都已不复存在,尘封在历史的感叹中,而iBm依然与我们在一起。从历史的观点看,在每一次变革型的挑战面前,iBm的应对办法都是成功的。这一次,在向新的计算模式的转型中,选择后发制人的iBm,会再次证明这点吗?

输了?没那么夸张

2010年云计算被确定为iBm的四大增长领域之一,Ceo罗睿兰提出了到2015年iBm云计算收入达到70亿美元的目标。

iBm开始加快对于云交付模式的理解。一方面实现iBm产品的云化,例如pureSystem、powerCloud,另一方面加快理解在云端交付软件和服务的体系。在接下来的一年,iBm推出云计算平台SCe和SCe+。前者是以x86技术为主,后者则融合了iBm的power技术,以及webSphere等更多软件能力。

在iBm看来,awS等市面上流行的云平台是标准化的,比较少有定制的能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定制能力的需求,因为企业环境里有各种不同的工作负载,在优化性能、以何种规模进行扩张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当前市场上很流行模块化商品云,但是iBm希望交付给市场的是高价值、具有定制能力的云。”iBm新一代平台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DanielSabbah说。

这个价值观似乎与市场不怎么合拍,所以iBm一直被诟病在云计算领域颇少建树。Gartner甚至把iBm列为最不受欢迎的iaaS供应商。这种声音在iBm丢了一个大单后更加甚嚣尘上。

2013年的6月,一场“云端豪门大战”上演,iBm和亚马逊争夺一个价值高达6亿美元的云计算豪单——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云计算项目,官司都打到了美国审计署,惊动了整个业界。

竞标该项目的还包括微软、at&t等几家供应商,初步结果,胜出的却是被认为模块化商品云的提供者亚马逊。实际上,无关最终结局,这一纷争代表着互联网公司对传统it企业的冲击已经由商品市场蔓延到企业级市场了。

相对于整个业界对于iBm此次丢单的夸张反应,Sabbah却很淡定。“亚马逊的确打了很漂亮的一仗。但是,没有一个企业会永远赢单,这个单子我们的确丢了,但仅仅是一个单子而已。当然,我们从中也学习到了一些东西。这个市场刚刚开始,这个新时代刚刚开始,有非常广阔的天地。大家都需要有一个时间去学习。”在他看来,iBm已经学到很多东西。“我们有信心在云这件事情上做到更多,让我们拭目以待。”他的口吻淡然却坚定。

iBm与亚马逊的竞争是因为Cia的大单才备受瞩目的,但实际上这两家企业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单从资源看,iBm拥有25个大型数据中心和37000名云计算专家,这一数量超出了市场中其他厂商云计算专家人数的总合,更不要说亚马逊一家公司了。iBm知道大多数企业需要一个整合了云与本地数据中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与亚马逊专利解决方案和60个api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Bm提供的是一个开源解决方案和2200个api。iBm具有深厚的行业专业知识和众多的顾问,帮行业客户进行转型并处理行业的具体挑战,亚马逊只有零售行业的经验。“想想蓝色巨人曾经的竞争对手,比如Digital、neC、富士通、康柏、at&t等,与亚马逊相比这些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enderle集团总裁兼首席分析师Robenderle毫不掩饰对于iBm战胜亚马迅的坚信。

就在Cia大单之后几天,iBm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云计算基础设施供应商SoftLayer。

有外媒评价iBm的这一举措对亚马逊销售额造成的影响就“如同用热刀子切黄油一样”。

这是iBm在云计算之旅的一个重大拐点,意味着iBm在云计算领域的学习、适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iBm具备了业界最完善的跨越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企业级云计算平台。iBm原有的公有云计算平台SCe将被深度整合到SoftLayer平台上,把iBm所擅长的私有云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与公共云的经济性和速度结合起来,把企业级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管理性带到公有云平台上。“iBm将抓住这次机遇,建立高价值的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产品组合服务和SaaS业务解决方案”,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高级副总裁erichClementi说。

2012年,iBm云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0%;2013前三个季度,iBm云业务获得了70%的增长,单季收入已超过10亿美元;在未来18个月内,iBm的云收入预计将达到每年70亿美元;iBm全球拥有超过5000个私有云项目。“稍微计算一下,你就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与其他云玩家相比所具有的领先程度。”iBm的一位高层丝毫不掩饰自豪与骄傲。收购SoftLayer,iBm开始加速换挡,确定了私有云、公有云和解决方案“三管齐下”的云方法。

许多人不相信iBm的这份云成绩单。甚至美国证交会专门派人来审核这份成绩单。iBm提交了证交会要求的所有资料,并发表了自己经得起检查的声明。在中国,因为云计算架构还扯出了“去ioe”这个事情,被认为是iBm在云时代衰落的标志性事件。然而,更多的人却对此付之一笑。云这个东西,真的令世界颠三倒四了。

当然,云计算作为大趋势毋庸置疑。然而,云竞赛不过刚刚开始。在iBm看来云计算还处于早期拐点位置,作为业务创新工具的价值几乎尚未被开发。在未来几年,云计算的焦点将是行业和业务实现转型,云计算尚未被市场认可的高价值将在未来成为主流。

云对世界的影响刚刚开始

丢了单,被炒得沸沸扬扬;赢了单,却引不起关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莫名其妙,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样吧。中情局6亿美元大单事件刚刚尘埃落定,另一个更大的超级单浮出水面,iBm成为美国内政部首要云服务供应商,在未来10年内要获得约10亿美元收益。据说,iBm所描述的SCe+SoftLayer的特性打动了内政部。美内政部希望通过云计算在2016~2021年间,每年为基础设施和it管理节约1亿美元的费用,这也是美国政府热衷云计算的原因。

实际上,这是目前云计算市场的现实写照。云计算的概念虽然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对于整个it世界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目前的云计算重点大多集中在改造数据中心以降低it成本。但是市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云计算是推动业务创新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不仅仅是一种it资源购买方式的变化,但当前这方面的潜力几乎尚未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少有人十分清楚地认识到web的巨大潜力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是iBm亲历的阶段,当它向整个世界打出“电子商务”四个大字时,周围笑声一片。今天,电子商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在iBm看来,目前云计算也处于早期拐点位置,作为业务创新工具的价值几乎尚未被开发。

同时,云计算是“盘活”社交业务、移动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纽带。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开放性。作为云计算领域最重要的开放架构——openStack正在迅速获得巨大认可。2012年4月,当iBm宣布加入openStack组织并成为白金会员时,远在中国上海的openStack中国社区负责人杜玉杰非常兴奋地在微博上写道:iBm的加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个云开源代码项目的发展。

“iBm支持开放标准,我们汲取了经验教训,这一次,我们再次发挥领导作用,与众多机构携手为云解决方案制定标准,让云计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容易与现有的东西配合。这就是云计算的黄金标准。”iBm云计算实验室副总裁angelDiaz说。作为第一步,iBm正在基于openStack和其他云标准提供新的私有云产品,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将这些产品扩大至iBm公有云。

除了推动开放标准的建立,iBm还在推动云计算在推动业务创新方面的高价值挖掘,认为下一阶段云计算将有两大发展趋势:

前线业务部门成为企业云计算消费的主流,包括Cmo、CFo、CHRo等,他们对于it的消费将远远大于Cio。

企业级云计算的未来不在公有或者专有,而是两者兼顾且必须开放:客户希望拥有私有云的隐私性、保护力和可靠性,且拥有公共云的经济性和速度。

而这两点也是iBm高价值云的定位所在。“iBm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做业务上的判断,不断摸索和到市场上去看,哪些事情是在逐渐低价值化,哪些是新出现的一些高价值的东西。高价值的表现形态都应该是知识产权。这种知识产权可以表现成人脑海里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表现成一些技术的形态,比如说一些全面的自动化分析技术或者是一种认知方面的人工智能学习系统等。你去做判断,什么是转向了低价值的,什么又是高价值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难以理解。”Sabbsh说。

根据Gartner预测,云收入到2015年将突破2500亿美元。相比之下,企业的整体it支出在2013年预计将达到3.7万亿美元,云计算仅占总体it投入的6.8%。而iBm研究发现,2013年只有60%的企业预计将采用某种形式的云计算,且实现范围有限。所以,云计算才处于早期拐点,市场很广阔,要做的事情很多,三五年后谁在号令云天下,需拭目以待。

比云更广阔的未来

在我们的认知中,iBm现任Ceo罗睿兰在“守业”,并刻意讨好华尔街。尤其是在今年6月启动全球8000人规模的裁员后,被一些离职员工认为她将iBm从一个人性化企业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追逐利润的短视功利企业。但是,接近她的那些高管们却觉得,比起上一任Ceo帕米萨诺,罗睿兰更加看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她要求整个高管团队去理解各种各样的市场,然后针对这些市场做技术和业务上的创新,并持之以恒地在整个公司推动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利润还不错的百岁企业,推动持续创新这件事情的难度可想而知。她只有采用平衡策略:即需要为短期利益负责,也需要更快转型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很多时候,妥协是前进的第一步,从这个角度去看,罗睿兰的确睿智。

每一次革新都要求每一个企业以新的姿态和方式重新思考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如何展现核心价值以及背后的技术变革。对此,已经在iBm工作了近40年的Sabbah格外有感触,他说:“成功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不断调整,中间充满很多挫折。在我参与的每一次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变革中,我们都经历了这种曲折的发展模式,最终我们都取得了进步。每个企业都经历过起起伏伏,重要的是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并最终把这种核心竞争力发挥到市场中的新领域。iBm一直是这样做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过这么多次的变革和转型,是因为我们最终学会了如何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新的市场和技术变革需求做匹配。”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3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虚拟化数据中心和云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出现了新的弱点。与此同时,云计算拒绝服务攻击也开始由原来利用大量数据流进行暴力式攻击转变为针对基础应用程序的技术性攻击。

在云计算中,公司需要担心的不仅仅是对他们资源的攻击,还需要担心对主机托管租户的攻击。因为随着多租户的普及,针对一个公司的攻击可能会影响到另外一些虽然没有联系的,但也采用主机托管的公司的服务。

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云计算怎样打败劲敌DDoS。

云的实质

从应用的角度讲,云计算并不是技术的革命,而是服务方式的更新,其实质是一种统一的集中的服务提供方式。这种服务和应用提供方式的转变与计算技术发展初期集中计算模式有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业务应用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尽管云计算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它的实现,但根本上说,云计算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服务及应用的模式,而且这种改变将是深远的。即便它不能最终如很多人期望的那样成功,也会对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云端的安全

云端安全一直是云计算安全问题的焦点,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人士从各种角度给予了分析。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云端安全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就我个人来看,云端安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安全,另一个是社会层面的安全。技术层面的安全包括: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使用安全,同时更强调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从安全问题在云端系统中的分布来看,云端安全可以包括基础架构安全、虚拟化技术安全、云存储安全、云应用安全等在内的诸多问题。技术层面的安全应该说并不难解决,我相信云端存在的安全问题不会比我们大家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更多。社会层面的安全其实是云计算及云服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难逾越的障碍。这里面包括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善,相关的纠纷仲裁以及取证如何实施等等,其实质上是考验更深层次的社会信任和信誉机制是否成熟。缺乏信任以及信任无法获得有效监督和监控都将严重影响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和部署。

云端基础架构的安全隐患

云计算的安全更多的取决于云计算基础架构。云计算部署之初,直接采用从底层开始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云计算基础架构还是少数的,更多的是近似的云基础架构,也就是说大多数云基础架构没有深层次的考虑应用和服务的需求和特点。这种情况下,应该说,整个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可靠性、可用性都存在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安全性。这样的系统更容易遭受到攻击,不仅仅包括一切现有网络应用中存在的攻击行为和方式,而且由于整个基础架构上的不完善,更多的漏洞和缺陷将被利用,其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也更大。应对这些安全隐患,需要更加重视云基础架构的全面的系统的设计,在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及内部网络上引入有针对性的技术和产品。额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从国家安全和利益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架构技术和产品,这一点非常重要。

应对云端虚拟化安全问题

云端虚拟化是构建云基础架构平台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因为虚拟化的重要性,它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是云基础架构平台所需要重点考虑的。虚拟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来某些安全特性的提升,如对用户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隔离。但另一方面,它所引入的风险也不容小视。虚拟环境下很多传统的安全防护产品将失去作用,而一旦一个虚拟节点遭到入侵,将给整个云基础架构带来致命的威胁。

云端虚拟化安全问题的解决还要更多的依赖于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和产品,这方面的未来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解读云计算安全风险

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风险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用户的角度,即用户在使用云的时候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另一个是从云提供者的角度,即云服务商在提供服务时面临的安全风险。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在云环境下,用户对于应用运行和数据存储的物理环境缺乏必要管理和控制权限,所谓安全完全建立在对云提供者的信任基础之上,而没有监控和审核的信任往往又是最不安全的。因此,用户必须充分意识到云计算这种服务模式固有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第三方监督还没有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考虑与云服务提供者达成详细的有约束力的契约。

从云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应对用户/数据隔离失效风险、云服务可靠性及可用性风险等。除此之外,云提供者还必须要应对恶意用户对于云的滥用风险。为了规避以上风险,云提供者必须对云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加固,不仅要在网络层面,在云中部署针对性的安全防护产品,更需要从系统层面,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权限管理、认证服务等安全机制。

解决云存储安全风险

用户使用云存储时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包括数据泄漏、数据丢失等。与云计算相似,云存储也是构建在共享架构之上,由于数据隔离的措施还不够有效,对于数据的存储、访问、通信、销毁等环节缺乏安全监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数据存在丢失和泄漏的可能。同时在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面临因数据无法及时恢复所带来的风险。以上这些风险主要是由于云服务提供者不能给用户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因此对于这部分风险,用户也可以通过与云服务提供者签署数据安全相关的服务保障协议来将化解。

针对用户面临的数据泄漏风险、数据丢失风险等,云服务提供者需采取必要的数据隔离、加密、备份、分权分级管理等措施,以保证云存储服务的安全性。

云应用里的安全隐患

云应用里面存在安全隐患这是必然的。任何一种应用都是流程和逻辑的体现,而大部分应用是不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流程和逻辑的,因此必然会存在着缺陷和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更另人担忧的是这种应用上的隐患与云基础架构本身的安全问题叠加,会带来更加复杂的问题。能否实现云应用和云基础架构的安全逻辑分割也许是未来可以考虑的方向之一,对于云计算安全问题的解决会起到简化作用。

获得安全的云服务

前面谈到,云服务面临两个方面的安全挑战,技术上的和社会层面上的。获得安全的云服务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社会层面上,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当然法律法规的建立并不能根本解决社会信任和信誉机制建立的问题,但可以促进信任和信誉机制的成熟。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我个人认为云服务的安全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从技术层面上看,要针对云服务的特点,研究专门的安全防护技术,开发有针对性的云服务及云应用的安全产品;同时,还需要针对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例如,纠纷出现时,取证以及仲裁所需要的法证技术及产品等。

云端确保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

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安全是云计算领域最早提出的,也是争论最多的安全问题。这种关切其实很容易被人理解。它很类似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存款问题。我们把钱存到银行,怎样确保我们的钱不会因为银行倒闭或者某些犯罪行为而被盗用或者丢失?怎样确保我的财产信息不被泄漏?如果我们研究一下现有的银行体系就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启示。首先,要有法律法规来应对,有了法律法规才可以为用户数据和隐私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手段;其次,要有监督审核机制来防范。用户数据和隐私交给云服务提供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监督。无数经验证明,完全建立在信任和信誉基础之上的安全是最不安全的。因此,云服务提供商以及云基础设施提供者需要为第三方提供可靠的有效的监督审核渠道和技术手段;最后,还要有一个查询和确认机制。这种查询和确认机制可以让数据和信息所有者,及时的了解自己所拥用数据的安全状态。上述这些方面,其实在技术上都需要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支撑。包括数据的加密,权限的认证,数据处理流程的监控以及取证技术的支持等等。

私有云、公共云、混合云的安全差异性

这三种云在安全问题上还是有差异的。私有云的安全问题与传统企业或组织内部的信息资产安全问题差别不大。以往存在的安全威胁也是私有云的安全威胁。而私有云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或组织内部的信息资产安全。因为,私有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或组织内部经常存在的数据分散不能有效集中管理所带来的风险。

相对于私有云,公共云的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不仅仅要面对私有云所面对的安全威胁和风险,而且涉及到多个云使用者之间的逻辑安全分割及防护的问题。混合云的安全问题与公共云安全问题类似。

私有云、公共云、混合云的安全重点

私有云的安全重点在于防止云基础设施及系统受到入侵和外部攻击。而公共云的安全重点在于内部服务的逻辑安全分割以及数据和隐私等信息的泄漏。混合云的安全防护需要同时考虑私有和公用两种情景下的防范重点。

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及服务器、CpU取证

云计算环境的网络和计算机法证技术与传统环境下的取证技术相比,应该说有很大区别。目前情况下,计算机犯罪的证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便于收集及取证。我们所接触到的计算机法证技术和产品更多的是面向单一设备的。

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犯罪包括网络犯罪的行为踪迹将更为分散,证据难于收集。我们可以想象,在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上去收集非法行为的踪迹和证据,其复杂度是很难想象的。而这种取证又是确保云安全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个人认为,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相关的取证技术和产品还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的。

云计算及云安全标准.

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情况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滞后。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云计算技术、服务及应用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种情况也侧面反应了云计算的真正成熟和商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至于云安全相关的标准化情况则更为不乐观。安全技术的发展从时间轴上总是要滞后于应用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云端安全产品与非云端安全产品的区别

就目前市场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所谓的云端安全产品和非云端安全产品从本质上看不到太多的区别,包括功能、性能以及架构。很多技术和产品还停留在概念验证的阶段,也不排除一些炒作的成分在里面。单纯从技术上讲,未来的云端安全产品和非云端安全产品在功能、性能和架构上应该说还是具有很大区别的,需要认真从云服务及云应用的实践中挖掘安全特性及需求,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应该在现有安全产品上进行简单升级和改造。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4

2012年,本已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再次加速。对于私有云的建设仍大力推进的同时,各大厂商又纷纷将公有云引入中国市场。一时间,祥云化雨、云已落地之声不绝于耳。相应的,一些通过采用云计算,获得成功的用户也踊跃现身说法。

“天津数字出版云中心正式运行8个月以来,服务客户数量约为100家,营收规模达到千万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启创董事长李亚琳如是说。

2011年,中启创在天津推出了国内首个数字出版云。如今,8个月时间过去后,当初曾倍受质疑的“数字出版云”已经初见成效。李亚琳介绍说,接下来将在北京建立北京数字出版云中心,“北京数字出版云中心涵盖了后pC时代、艺术云廊、数字文化社区、云@羽和云自助服务等领域,其中的数字文化社区同时也是北京数字出版云中心为数字文化及数字出版行业提供it云计算服务及平台解决方案”。

中启创并不是唯一的个案。事实上,在很多行业内,通过应用云计算获得实际收益或价值的企业用户并不鲜见。这也使得一些厂商迫不及待地喊出:中国云计算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那么国内云计算的发展是否真的进入黄金期了呢?

“我个人认为云计算现在已经进入了黄金期。”在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电子信息公司总裁王恩东看来,云计算在国内已经全面进入了落地实施的阶段,“我们看到所有提供云计算的it服务商,无论是原来做硬件的还是做软件的,都在围绕着行业云提供相应的产品方案和服务,并且都已经开始有一些落地的案例。所以,我认为已经进入了黄金期,只是离最高峰、最大的产业机会可能还有点时间,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不过,对于王恩东的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则并不认同。“我比较悲观,我认为现在的云计算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李伯虎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各界对云计算认识的深度还不够;第二,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还没有见到明显成效;第三,规模化应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

当然,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业务方向不同,对于云计算发展阶段认识肯定也会有所差别。

美国著名作家杰弗里摩尔曾提出著名的“鸿沟理论”。他认为,在一项新技术的采用生命周期中,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之所以出现这条鸿沟,是因为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对于新技术采用要求的不同。早期采用者一般具有很强的“变革性”,他们对于新技术、新模式有着很强的追求欲望。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些早期采用者都是行业的领导者,他们有很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希望通过新技术的采用,强化自己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

而早期大众则更注重效率,更加实际。他们期望的不是颠覆性的变革,而是从已有的业务出发,能够给他们的业务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或更大的价值,他们希望新技术能够和他们的业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大多属于行业中的追随者,中间群体。并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一旦决定采用新技术,早期大众就希望它不仅能够正常地运作,而且还可以与他们现有的业务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如果利用这一“鸿沟理论”对现在国内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我们还处于早期采用者这一阶段:虽然已经有一些成功应用的案例,但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各行业中采用云计算的基本是行业领先者。而对于行业内的中间群体而言,云计算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

显然,如果想要让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发展进入黄金期,让更多的早期大众,即各行业的中间群体接受云计算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显然不容易,因为横亘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的那条鸿沟将会阻碍这一过程的实现。“目前确实有一条明显的鸿沟存在,如何跨越这一鸿沟,让国内云计算市场迈入高速发展期或黄金期,是摆在整个产业面前的十分现实的挑战。”红帽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董辛乙说。

那么,如何才能跨越这一鸿沟,让云计算真正进入黄金期,为更多的用户所接受并真正采用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该从什么角度切入云计算。一直以来,关于云计算的切入点,各个厂商都有不同的争论。有些厂商认为,该从私有云做起;也有人支持将公有云作为主要切入点;最近两年,混合云也成为一些厂商所主推的方向。这些争论,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用户在面对云计算时的无所适从。

公、私、混合之争

由于公有云在国内市场面临着各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过去几年,各大厂商都把私有云作为其云计算业务的重点。2011年,这一说法更是达到了顶峰,“构建你的云”、“打造属于自己的云”等声音不绝于耳。各大厂商也纷纷推出了帮助用户搭建私有云落地的路线图。去年年初,甲骨文公司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喻思成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甲骨文现阶段云战略的重点侧重于私有云方面。“从企业发展趋势上来看,目前在中国私有云仍然领先于公有云的发展,现在有更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建设私有云。”

同样,Vmware公司也是私有云的鼎力支持者。“在中国私有云就是云计算的起点。”在张振伦看来,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私有云无疑是开启云计算之旅的最佳选择。当然,对于一些小型企业而言,还是公有云比较适合。但问题是国内在公有云方面,并没有太成熟的服务,整个公有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仍是以私有云建设为主。“从私有云开始,再向公有云延伸,这是中国云计算落地最有可能的方式。”

不过,对于上述二人的观点,董辛乙并不认同。在她看来,云计算之所以未能大规模推广,就是因为很多厂商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云计算要想普及开来,必须让用户能够快速体验到云计算所带来的好处,这样用户才会有动力去进行云计算的变革”。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从公有云开始。“企业可以把一些非关键的业务放在公有云上,体会到云计算所带来的价值后,再为一些关键性的业务建设私有云平台。”但令董辛乙遗憾的是,目前国内云计算的建设并没有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厂商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讲自己的云,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多私有云建成后,根本不知道其建设的目的是什么。”董辛乙认为,先从公有云开始,然后到私有云,最后走向混合云,这应该是国内用户使用云计算的合理发展路线。

对于私有云,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与SaaS专家委员会委员毛文波的批评则更为严厉。在他看来,私有云不是云而是炒作,“云计算更多的是it以服务的形式存在,可使用但不必拥有it本身,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云计算。私有云是企业内部的it,可使用但企业拥有it本身,所以就不能称之为云”。

相对于其他厂商,思科则显得独辟蹊径,在2012年提出了“云享架构”,该架构包含了企业构建、管理和连接公有云、私有云与混合云所需的一切基础要素,而不再局限于私有云或公有云。“思科认为未来是个‘多云’的世界,不会是一朵云就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所以需要一个支持‘多云’的整体架构,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提供有业务特色的云服务。”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说。

同样,Hp也把目光从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争论上移开,聚焦于混合云,并推出了“融合云”的战略。“惠普融合云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是一个全面的云架构,可以在不同的云的种类上进行拓展。”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史蒂夫·吉尔介绍道,“首先我们给客户以选择的权利,把开放以及基于标准的架构作为我们的设计原则,能够融会贯通传统的it基础设施,实现私有云、公有云和托管云的融合。通过融合基础设施架构,惠普能让客户以优化的方式去实现数据消费。所以,惠普的融合云能够让企业打造一个单一架构环境,实现这种混合异构的包容性。”

微软公司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则认为,企业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则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企业的大小,一个是应用的类型。在他看来,一般企业规模越大,it能力越强,就越能充分有效地管理私有云;越小的企业则更多倾向于公有云服务。另外,企业还应该考虑部署的应用类型,有些应用有可能更适合公有云的服务,比如电子邮箱、高性能计算等;有一些应用有可能则更适合于私有云平台,比如与企业商业有关的流程管理、企业客户的客户信息管理等,则适合部署在企业内部。

一直以来,微软都以其公有云平台windowsazure作为其云计算业务的主力军。不过,从微软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来看,私有云也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点。2012年5月22日,微软更是在北京举办了其私有云产品会,了其新一代私有云及数据平台,也表明了微软对于私有云市场的重视程度。

谢恩伟表示,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处于向云计算过度的关键决策点,如何认清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对每个企业都至关重要。与传统的以虚拟化为核心的私有云解决方案不同,微软的私有云是一套全面提供云计算收益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当下的成长,更能让企业在未来从公有云中获益。

谢恩伟还强调,同其他厂商不同,微软的私有云平台以应用为中心,注重了解并交付业务应用程序,而不只是虚拟化。“同时微软私有云具有跨平台兼容性,对于多虚拟机监控程序环境、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框架提供跨平台支持,并可使用多种应用工具集开发应用程序。此外,微软还可以基于客户对云的定义和需求,为企业提供混合云模型的选择和灵活性。”

其实,无论是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只是云计算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要真正使云计算落地,还要回到云计算的基本出发点和本质。那么,什么才是云计算的本质和基本出发点呢?

过去几年,厂商在谈云计算时,经常会把节省it使用成本作为最大的卖点之一。这虽然会吸引一些用户采用云计算,但这也恰恰是云计算真正普及和落地的障碍之一。

记者在对国内一大型银行Cio进行采访时,当问到云计算带来的it成本节省是否能够吸引对方时,这位Cio坦言,对此他并不太感兴趣。“很多厂商销售在向我介绍云计算时,都说能帮我们每年节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成本,但这点钱对银行来说,只是一笔小钱,吸引力并不大。如果想要让我们采用云计算,厂商必须找到更有吸引力的切入点。”这位Cio说。

其实,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道理也基本相同。虽然很多Cio对于云计算给it成本带来的节省很满意,但上升到企业老板层面,就未必如此了。“做企业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要如何的赚钱。所以,如果采用云计算,能够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帮助,让企业看到直接的经济价值,那么对于我们无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一位制造业企业总经理说。

这位老板的话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聚焦云计算的业务价值,从实际应用出发,其实这才是云计算的本质,也是云计算对于用户而言,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云计算不是it问题

但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绝大多数人都把云计算作为一项it技术来看待,在为企业进行云计算建设时,也当做一个it问题来解决。一个直接的证明是,it公司在和企业用户讨论云计算时,很少会想到让业务部门也加入到其中,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仍然认为,it部门才是云计算应用的主角。同样,在用户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云计算是it部门的事情,和其他部门无关。“尽管一些组织有意利用云计算来解决其业务问题,但目前仍有很多企业用户将云计算归结于it问题。”业内资深人士方亮评价道。

“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云计算对于业务的重要性,只是将云计算推给it部门,只是孤立把云技术作为云信息技术的一部分。”iBm副总裁paulmoung说道。

但事实上,云计算早已超出了it的范畴,如果将云计算局限于it这一狭小的空间内,那么云计算的应用前景将被打上大大的折扣。而一旦将云计算从狭义的it定义中解放,云计算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云计算的建设思路要逆转

传统的云计算建设思路是怎样的?一般情况下是先为企业规划云计算数据中心,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硬件平台搭建好后,再购买一些平台类软件和系统;最后则是在上面运行企业的一些应用。

而从业务角度出发的建设思路则是:企业首先要明确需要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服务,用怎样的服务方式、商业模式要怎么创新,这是第一步;之后再考虑如果将云落地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服务、流程和软件,最后考虑数据中心和硬件层面。

对比这两种建设思路,可以发现两者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导致这种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出发角度的不同:前一种是从it的角度出发,而后一种更多的是从业务角度、从如何变革商业模式的角度出发。

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所产生的结果当然也会有很大差别。前一种建设方式,往往是企业投入巨资建立了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却无法和企业的业务创新很好的结合起来,所起到的作用也和传统的数据中心没有太大差别。一位制造业企业的Cio就曾向记者抱怨,“我们花了上千万,建设了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但和以前相比,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差别,反而是在管理和维护方面增加了复杂度。”

而后一种建设方式,则是以业务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出发点,所有的it设备、系统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出发点而搭建,因此,云计算的商业价值也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可见,仅仅将云计算作为it的下一步其实是偏离了云计算的要领。因为云计算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改进it,而是彻底改变业务模式。由于系统离散、冗余以及条块化运营,以it建设的思路采用云计算的企业存在增加复杂程度并降低效率的风险。相反,从业务需求和商业价值的角度来采用云计算的企业,可通过创新捕获新的业务价值,以此作为技术定位的催化剂,巩固客户关系,加速产品上市时间,同时降低成本和复杂性。

“云计算的实施必须和用户的业务驱动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去思考云计算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以及怎样利用云计算去进行业务创新,而不只是停留在it层面。”谢恩伟分析道。

那么,从业务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出发来采用云计算,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呢?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践案例。

目前,汽油、电力、燃气等能耗支出虽然已占家庭生活开支较高的比例,但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对家庭的能耗使用情况缺乏认识。随着能源成本的逐年上升,未来家庭用户对能源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重视,他们将会非常需要能源优化及管理手段。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民居,将电能、燃气能和自主采集的光能作为主要能源,在白天日照充足的时候,用光能支持电器、制冷等需求;而夜晚光能薄弱的时候,照明、供热等能源自动转换为电能或燃气能。用户使用能源将真正做到按需付费,甚至,当光能存储过剩的时候,用户还能够将剩余能源返销给供应网络。

这听上去确实十分吸引人,而且颇有些科幻意味。

事实上,这就是新奥集团的“泛能云”所带来的全新模式。“‘泛能云’将利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在多种能源的网管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特定功能的芯片,捕捉人们消耗的燃气、热量、电量等信息,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产生高级应用,如分段计价、按需付费,可以为用户提供每天的能源使用情况,及时指出浪费、并提出优化建议,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科学家、智能能源Ceo甘中学介绍说。

在甘中学看来,泛能网的实质其实就是新的能源产业链的整合。据他介绍,“泛能云”的构想,源于能源网络和云计算的共同特性:虚拟化、相互融合、灵活的拓展性和随需应用性。“我们把云计算的理念渗入‘泛能云’的生产、储运、再生、调度及终端应用的各个环节,打通智能能源产业链,在云端整合行业资源,形成最佳的行动方案。同时,通过云计算将能源供应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可以在上游引进多个能源厂家参与,共享管网、供能等资源,实现能源产业链整体的信息交换和协同。”

从甘中学的话中不难看出,他并没有把云计算视为是一种it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商业模式,与企业的业务需求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产生了十分奇妙的化学反应,也给新奥集团带来转型的契机。

据悉,新奥和iBm正在共同探讨“泛能云”构想的落地,在一些城市建立能源物联网,在源管网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智能芯片,从而随时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泛能云”平台,形成用户与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动。另外,“泛能云”平台在获悉这些信息后,可以用其可视化终端来分析客户消费和使用习惯。“泛能云”最早将出现在园区的能源设施规划,工业/公用建筑的节能、环保改造,或是家庭用户的智能家居的规划与改造领域。“‘泛能云’是能源网、物联网、互联网有机融合,通过三类技术有效调度资源,提升能源系统能效,这种智能能源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新奥从能源提供商向能源服务商转型。”甘中学说。

如果进行仔细分析,可以看到,这个案例成功的关键是新奥集团找到了云计算与其业务需求的结合点,使得云计算的商业属性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所以,企业在做云计算建设时,首先要明确云计算的商业属性,才能将云计算更好的落地。”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如是说道。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在对云计算尚不是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想要找到其针对本企业的商业属性更是难上加难。“说实话,虽然我对自己企业的需求比较了解,但是我并不清楚,怎么样才能用云计算来满足这些需求。至于说,给企业带来怎样的业务模式创新,那就更无从下手了。”广东东莞市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Cio郑先生这样说道。

寻找云的商业属性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商业属性?或者说,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云计算实践或应用的机会呢?

“透过对云计算实践的更多解析和洞察,我们发现在三种场景下存在着云计算的机会。”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首席架构师王静玺分析说。

首先,有聚集的地方就有云计算的机会。“成功的云实践表明,云是大量应用、大量客户、大量资源、多种机制的融合。”王静玺认为企业通常都有这样的机会,当某件事情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单一企业很难将它单独完成,它需要共建平台、多方协作,这样的需求和情景之下云计算机会便随之而来。“今天,银行和电信等领域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大集中,跨区域整合,这些整合与集中就存在云计算机会。”

第二个场景则来自于行业生态链。“有链条的地方就会有云计算的机会。”王静玺介绍说,iBmGBS曾经对大学教育、大型家电零售以及汽车等行业的产业生态链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在这些行业生态链内,存在着大量应用云计算的机会。以汽车行业为例,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设计、制造、销售、维修等链条中,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对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也很难把所有环节、所有服务统统承担,而如此长的汽车服务产业生态链需要上下游协作,合作共建,显然这也是云计算的机会所在。

第三个机会则来自于终端消费者。“有终端的消费者的地方就会有云计算的机会。”王静玺说道。

在上面所说的三个场景中,第二个场景被很多人认为是云计算最有可能得到大规模拓展的领域之一,也就是行业云。

行业云作为起点

浪潮公司是行业云的坚定支持者,也在国内率先在提出了行业云这一概念。浪潮提出的“行业云”是指在一种行业内或某一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是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的,以公开或者是半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或者是相关组织以及公众提供的,有偿或者是无偿的服务。在王恩东看来,这种行业云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行业内部数据共享、数据活化;能够推动业务机构职能转变,真正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它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的东西。

红帽公司大众华区市场总监董辛乙认为,中国云计算开始的起点和突破点,一定是从行业云开始。

对于行业云的前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信息部主任雷万云也非常看好。他表示,中国医药集团也正在向这一方向演进,“我们首先会搭建中国医药集团的云平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扩展,将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纳入进来,最终形成一个医药云,或者是健康云。当然,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也要看企业自身的需求而定”。

为什么行业云会获得各方的一致推崇?

这和行业云的天然特性和优势有着直接的关系。相比于私有云,行业云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仅应用于企业内部,同时也能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所应用。这一变化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收取一些it服务费那么简单。通过行业云平台,企业能够实现对行业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聚合,从而使企业的商业流程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

而相比于公有云,行业云由于其天然的行业特性,不会存在如公有云的缺乏用户或信任度等问题,更容易在行业内推广。另外,公有云平台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盈利模式,但行业云本身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行业内资源的整合,这就使得行业云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具体到行业云的运营者,仍存在争论。目前,行业云的运营者,主要分为几类:政府协会、行业it服务商、电信运营商、行业或供应链龙头企业。在这几类运营者中,笔者更看好行业或供应链龙头企业。因为他们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聚合能力最强,对于行业业务的理解也最为深刻,而这两点是一个行业云平台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要想做好行业云平台就需要把行业中的共性特征沉淀下来变成行业的基本特性。比如,做供应链平台,可以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货物通关、物料编码、发票管理等特性沉淀下来集成于平台中,变成平台的标准化组件,能够进一步缩短应用的开发周期,这个行业供应链平台就拥有更多的差异化价值。”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如是说道。

而要做到行业共性特征的沉淀,行业内或供应链的龙头企业显然更有优势。而且,对于行业云平台,他们也有着更强的动力和积极性。

因为,供应链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云为上下游企业建立共享供应链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在采购、销售、物流等环节的流程协同,实现整个交易链条的信息实时传输与共享,实现高效的端到端供应链协同。这对龙头企业本身还是整个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家电零售行业为例,在家电零售及供应链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业务环节:电器的市场需求分析、电器制造、采购、分销、零售、运输、维修等。每个环节都有众多的专业服务提供商。而在所有环节中总有若干的“集中”节点,如大型零售超市,这种大型电器零售企业因其领先的行业地位,对产业链条中的每个厂商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电器零售企业具备领导行业云计算平台建设的基本条件:能够聚集相关客户,并且具备较高的公信力。而这两个条件,也恰恰是行业云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此外,行业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行业云的建设转型成为行业云服务商。这方面,亚马逊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典范。“对于行业领先企业,云平台不仅为他们带来业务发展的动力,更将成为他们构建未来新业务模式的重要选择。因此,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强大的云平台成为行业云服务的领导者与提供者。”王胜航分析道。

因此,无论是政府、各个行业协会或者it服务商,都应有意识地对行业龙头或区域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帮助他们建设并更好地运营行业云,这对于中国云计算产业跨越鸿沟,尽快进入成熟期乃至黄金期,显然是十分有利的。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一些行业或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在进行行业云的建设。

以汽车行业为例,一些集团型企业,在建立了企业内部的云计算平台后,逐步将其云平台向外拓展,服务于企业上下游的一些中小型配件商、渠道商等。虽然尚不是十分完善,但可以看到,行业云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

“未来,这种由内部跨向外部并逐步发展为行业云或供应链云的模式,将会一些行业内更多的出现,例如保险业、零售业、物流业等。”在Vmware公司大中华区Cto张振伦看来,这种模式很有希望在国内率先获得成功。

让云看得见

说了这么多关于云实践的话题,但实际上,除了少数实践应用外,更多的仍停留在纸面。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他们仍不能直接感受到云,触摸到云。“云的概念、方法已经听了太多,现在我们想要看到、摸到实实在在的云。厂商虽然宣称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但我们又不能去现场参观!”一位中型制造业企业Cio如是说道。

确实,虽然每个厂商都在说云计算应该从实践应用开始,也有很多用户现身说法,但这距离绝大多数用户,尤其是中小用户而言,仍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现在需要做一些事情,能够让用户直接地感受到云。”张振伦说。

Vmware首席技术官兼研发高级副总裁SteveHerrod也表示,在Vmware公布的云调查中发现,很多用户都认识到云计算是当前发展的大趋势并积极计划采用(64%),但因为毕竟云计算解决方案毕竟不像实物那样浅显易懂,云计算是否能真正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否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以及现有的部署环境等,用户难有直观感受、体会和判断。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近日Vmware在中国推出了其云计算体验中心战略计划。“该计划旨在为渴望走入云计算时代的客户提供可以实时体验各种云计算应用场景的场所和平台,与其分享云计算解决方案在不同行业及应用环境中的成功部署经验,同时支持其现场模拟符合自身情况的云计算部署环境,帮助客户选择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Vmware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认为,当前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本土用户将云计算看作提升其业务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正在加速采用云计算。

不过,Vmware在推动云计算普及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一线城市的本土用户,大量处于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云计算的需求也非常迫切,他们希望有机会直接体验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同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产品及解决方案,“鉴于以上需求,Vmware将与本土合作伙伴合作,在全国各地建立面向更广大范围用户的云计算体验中心,支持他们近距离感受云计算魅力,尽快享受云计算技术带来的收益。”

有趣的是,思科公司也把云计算体验中心的建设作为其云计算落地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这也体现出这些领先的it厂商在思路上转变的一致性。

今年4月,思科全球首个云计算体验中心正式落户上海,“体验中心的任务就是让实现、体验、云享落到实体上。目标是‘化祥云为春雨’,将云落地。思科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全球化官wimelfrink这样形容体验中心的重要作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思科云体验中心通过虚拟演示能力,后端数据中心对演示环境的支撑,通过演示场景模拟思科如何与云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给最终行业用户建设云,并让客户体验到云所带来的价值体现。”

从概念、方法到看得见的体验中心,虽然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进步,但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it厂商对于云计算业务开拓思路的一种转变:更加注重用户对于云计算的实际体验。显然,相比之前,这种思路更为实际、更为踏实。“也可以说,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体验阶段。”张振伦说。

云计算带来的挑战

当然,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云计算的采用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挑战。其中一些挑战从云计算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但之前由于云计算更多的处于概念阶段,因此这些挑战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并未显得十分紧迫。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考虑进入实践应用期,如何化解这些挑战,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效果如何,同时也会促使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用户踏上云计算之旅。

it流程再造

企业采用云计算,会对原有的it流程带来直接的影响,而如果企业it部门不能快速的适应这种流程上的改变,那么就有可能让云计算的作用大打折扣。

对此,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有着直接的感受,“采用云计算后,在管理层面的冲击之一就是影响到我们的投资模式,包括将来的采购模式”。

以投资模式为例,中石化在全国有十几个油田,如果准备在it方面投资一个亿,以往的做法是根据油田规模大小,将这笔资金分给各个油田,每个油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采购。但从今年开始,中石化总公司借助于云计算平台,开始实行统一的采购,希望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构建统一的应用。

这种采购模式上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的流程,同时也会对企业内部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有可能是云计算在企业中推行的最大阻力和障碍之一。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领导者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也有人把云计算称为是“一把手”工程。所以,企业Cio在进行云计算建设时必须要得到企业一把手的全力支持,甚至为此下达强制性的行政性命令和规章制度,这样云计算才有可能在企业内成功应用。

转变数据中心的管理方式

云计算虽然会给企业的业务模式带来创新,但同时也会给企业的it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特别是私有云,将会大大增加企业it管理的复杂性。

“企业采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后,复杂性大大增加,面临着的变化也显著递增,资源和管理用户也呈爆炸性趋势增长。如果没有办法积极管理it操作,企业将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成本管理,相反会花更多的时间处理昂贵的系统中断,导致复杂的基础设施缺少透明的了解,无法提供可靠和高效益的服务。”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叶雷霖分析说。

在叶雷霖看来,云计算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动态的服务,而服务质量来源于更好的管理,“因此,高效、智能化的管理对于云计算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很多人一谈到云计算,就认为是做虚拟化,其实虚拟化只是提升数据中心资源使用效率的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为数据中心搭建一个先进的管理支撑平台”。

事实上,确如叶雷霖所言,企业在应用云计算后,如果不能对云计算进行很好的管理,那么云计算的效用很难真正地落实到业务层面。云数据中心的管理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it系统的管理,这方面目前比较领先的企业有Ca、BmC等;另一块就是物理基础设施的管理,这也是艾默生公司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业内对于云计算一般会分为三个层次:SaaS、paaS、iaaS,而在叶雷霖看来,在iaaS之下,还应有两个层次:oaaS(运维即服务)、DC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oaaS、DCaaS三层可以统称为基础支撑层。而基础支撑层的管理对于云计算的成功应用与否十分关键。

在云计算模式下,管理和服务都是动态进行的,因此传统的基于静态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云管理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传统的it管理方式向云的管理方式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最快速的方式无疑是使用正确的管理工具。

作为业内领先的it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Catechnologies亚太区云计算、虚拟化及服务自动化副总裁annaGong的观点与叶雷霖可谓不谋而合。“投资正确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力的云服务管理基础,正确的工具将给企业相同的控制和可视性。”annaGong说。

“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应用,将极大提高it设备的使用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但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会导致it配置的对应改变,也对物理基础设施的动态匹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it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是分而治之的,这显然并不符合最终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推出一个涵盖数据中心it和物理基础设施的整合性运营管理平台。”叶雷霖坦言,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艾默生在今年5月16日推出了trellis管理平台,“它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对it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的整合实时动态管理,满足用户对于云数据中心智能化管理的需求。”

事实上,叶雷霖所说的整合、动态以及智能化,正是目前云计算管理的三个重要特征。当然,随着云计算在企业内应用的普及,未来在云管理方面的技术和标准也将不断演进,但无论怎样,云管理都将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标准问题刻不容缓

随着云计算在用户从概念进入实践应用阶段,云计算的标准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甚至可以用刻不容缓来形容。因为标准问题如果无法解决,那么云计算建设得越多,未来所面临的问题就会越大:不同标准的云各自割裂,无法统一,那么云计算与以往的it孤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每个孤岛的规模更大一些而已。

那么,该如何来解决标准问题呢?

笔者认为,在云计算标准中最重要原则应是“用户至上”,对云标准最应有话语权的团体是最终用户,而不是产品服务供应商,或者相关机构。云计算所有的价值,最后都要通过用户的使用体现,然后再通过价值链,使得每一个参与者获得到相应的利益。

对于如何推动云计算标准,iBm公司认为满足客户需求、引领创新、适应实际需求、支持互操作是四大原则。

“云计算标准的第一要位是引领创新的发展,要在‘发明’和‘再发明’之间,即开发新标准和充分利用现有标准为云计算服务之间认真思考。iBm认为云计算标准应走继承发展的道路,将我们的创新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王胜航如是说道。

同时,在王胜航看来,衡量云计算标准的价值是其实用性,“我们不应再用纸上谈兵、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开发标准。云计算标准应该充分利用客户实际应用,或者开源社区代码实现的方式来推动标准的开发,同时测试和验证相关标准的实用性和价值”。

此外,王胜航认为云计算标准需要有顶层设计,在演进过程不断传承和改进,从而使得云计算的用户、厂商能够有效应对市场的周期性发展带来的变革,有效地保护相关投入。“最重要的是,云计算标准必须是有用户推动的,用于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应广泛采集跨行业的用户需求、应用案例和最佳实践。”王胜航说道。

Catechnologies亚太区云计算、虚拟化及服务自动化副总裁annaGong也认为,用户是推动标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在annaGong看来,目前并没有单一的权威组织来建立可行的标准。虽然有一系列的组织已尝试去建立一些普遍的基础线和标准,然而责任仍然在于行业自律,“许多云提供商公开地展示产品的性能标准,而且很多提供商将提供服务水平协议,即便在某些例子里,消费者有责任证明服务水平协议违规,但最终,需求和监管标准在于消费者。消费者需要一个有竞争力的,开放的市场,来推动不同类型云服务的成熟和稳定。简言之,行业需要提高标准来达到或超过客户需求以保持竞争力和效益。”

为了进一步说明,annaGong举例道,“比如社区云和政府云。在一个志趣相投的客户组成的紧密的生态系统中,围绕安全、可用性和性能规定云标准的能力更容易命令和控制。”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5

关键词:云计算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资源支付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23-02

1云计算

使用云计算,企业马上就能大幅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而不需要投资新的基础设施,开展新的培训或者购买新的软件许可证。云计算最适合希望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全部外包的中小型企业,或者希望不用花费高额成本建立更大的数据中心就可获得更高负荷能力的大型企业。不论哪种情况,服务消费者都在internet上使用所需要的服务并只为所使用的服务付费。

服务消费者不用再守在pC旁边使用pC上的应用程序,或者购买针对特定智能手机、pDa及其他设备的版本。消费者不必拥有云中的基础设施、软件或平台,因此降低了前期成本、资本支出和运营成本。消费者也不用关心云中的服务器和网络怎么维护。消费者可以访问任何地方的多台服务器,不需要知道使用的是哪一台服务器以及它们的位置。

2网格计算

云计算是从网格计算演化来的,能够随需应变地提供资源。网格计算可以在云中,也可能不在,这取决于什么样的用户在使用它。如果用户是系统管理员和集成商,他们就会关心如何维护云。他们升级、安装和虚拟化服务器与应用程序。如果用户是消费者,就不必关心系统是如何运行的。

网格计算要求软件的使用可以分为多个部分,将程序的片段作为大的系统映像传递给几千个计算机中。网格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某个节点上的软件片段失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上的软件片段。如果这个片段在其他节点上可以使用故障转移组件,那么就可以缓解问题,但是如果软件片段依赖其他软件片段完成一项或多项网格计算任务,那么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大型系统镜像以及用于操作和维护的相关硬件可能造成很高的资本和运营支出。

3异同点

云计算和网格计算都是可伸缩的。可伸缩性是通过独立运行在通过web服务连接的各种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实例的负载平衡实现的。CpU和网络带宽根据需要分配和回收。系统存储能力根据特定时间的用户数量、实例的数量和传输的数据量进行调整。

两种计算类型都涉及到多承租(multitenancy)和多任务,即很多用户可以执行不同的任务,访问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实例。通过大型的用户池共享资源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提高峰值负荷能力。云计算和网格计算都提供了服务水平协议(SLa)以保证可用性,比如99%。如果服务达不到承诺的正常运行时间,消费者将由于数据延迟而得到服务补偿。

amazonS3在云中提供了存储和数据检索web服务。设置在S3中能够存储的对象数量的最大上限。可以存储只有一个字节的对象,也能存储5GB甚至tB级的对象。S3对于对象的每个存储位置使用“桶(bucket)”作为容器。这些数据采用和amazon电子商务网站相同的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安全地实现存储。虽然网格中的存储计算非常适合数据密集型存储,但是存储一个字节大小的对象从经济上来说不合适。在数据网格中,分布式数据的数量必须足够大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计算型网格关注的是计算量非常大的操作。云计算中的amazonwebServices提供了两种实例:标准和高CpU。

4需要考虑的问题

云计算和网格计算面临着四个问题:阈值策略、互操作性、隐含成本、异常行为。

4.1阈值策略

假设有一个程序在云中进行信用卡验证,并且碰到了十二月份的销售旺季。于是我们发现了更高的需求,于是创建了更多的实例来满足这种需求。随着销售旺季的过去,这种需求就会减少,资源实例被回收并重新分配给其他应用(如图1)。

为了检验程序能否工作,在转入真正的生产环境之前,在可行性试验(pilotstudy)阶段需要开发、改进并实现一种阈值策略。看看这种策略能否发现需求的突然增加,从而创建更多的实例以满足这些需求。看看如何回收闲置的资源并转移到其他工作。

4.2互操作性问题

如果企业外包或者和一家云计算供应商共同创建应用程序,可能会发现很难转向其他采用私有api或者具有不同导入和导出数据格式的供应商。这就造成了两家云计算供应商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可能需要改变数据的格式或者应用程序逻辑。虽然还没有出现api或者数据导入和导出的云计算业界标准,但iBm和amazonwebServices展开了合作以实现互操作性。

4.3隐含成本

云计算并没有告诉您隐含的成本有哪些。比方说,如果企业要使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中的存储服务和包含tB级数据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可能需要支付很高的网络费用。这笔费用要比在购买新的基础设施、培训新的雇员或者购买新的软件许可证方面节省的成本高。网络成本的另一个例子是,如果企业距离云提供商很远,可能会遇到很长的延迟,尤其是在流量大的情况下。

4.4无法预料的行为

假设信用卡验证应用程序在企业内部数据中心运行的很好。需要通过可行性试验对云中的应用程序进行检验,以检查是否存在无法预料的行为。比方说,检查应用程序如何验证信用卡,在十二月份的销售高峰期如何分配资源和释放闲置的资源,并转向其他任务。如果发现信用卡验证或者释放闲置资源出现异常的结果,那么就需要在将其放入云中之前解决这些问题。

4.5安全问题

2008年2月,amazonS3和eC2遭遇了三个小时的宕机。尽管SLa提供了数据恢复和针对这种情况的补偿,但这个期间用户失去了销售机会,高管人员得不到需要的重要业务信息。

不要被动地等待宕机的发生,用户应该自己检查安全性—看看供应商能在多大程度上恢复数据。测试非常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只需要请求过去存储的数据看看供应商恢复它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时间很长,问问供应商在不同情况下能获得多少服务补偿。检查校验和是否匹配原来的数据。

安全测试的一个方面是用一种可信的算法在本地机器上加密数据,然后使用解密密匙访问云中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如果无法读取曾经访问过的数据,那么就是加密密匙被破坏了或者供应商使用了自己的加密算法。可能需要向供应商了解该算法。

另一个是云中数据潜在的问题。为了保护数据,可能需要管理自己的私有密匙。询问供应商私有密匙的管理问题。如果签署的话,amazon将提供证书。

4.6云中的软件开发

使用高端数据库开发软件,最可能的选择是使用企业内部数据中心的云服务器池,测试的时候可以使用amazonweb服务临时扩展资源。这样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管理安全问题和分配资源。项目管理人员可以为不同的云类型分配不同的硬件资源:web开发云、测试云和产品云。不同类型的云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开发云的单位时间成本可能低于产品云,因为SLa和安全性等附加特性都分配在产品云中。

管理人员可以将项目限制为特定的云。比方说,产品云的部分服务可用于产品配置。开发云的服务仅用于开发。为了优化软件开发项目不同阶段的资产,管理人员可以按项目和用户跟踪使用情况,从而获得成本数据。如果发现成本很高,管理人员可花费较低的成本使用amazoneC2临时扩展资源,只要安全和数据恢复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4.7环境友好的云计算

云计算的动机之一就是更高的环境友好性。首先,减少了企业内部数据中心运行应用程序需要的硬件,使用云计算替代它们可以减少运行硬件和降低其温度需要的电能。将这些系统整合到远程中心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其次,云计算技术提高了电信技术,比如远程打印和文件传输,有可能降低办公空间、购买新家具、淘汰旧家具、办公室清洁等方面的需求。还减少了开车上班的需要,降低了二氧化碳的释放。

5结语

本文比较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之间的异同,介绍了如何解决云计算和网格计算中的问题,在按需付费环境中的数据恢复和管理私有密匙的安全问题,帮助您做好使用云计算的准备。用户对更大的internet容量的潜在需求对开发人员和项目团队的其他成员提出了挑战。处理好web应用程序设计和潜在的安全问题可以减少团队遇到的麻烦。要获得帮助,请考虑可以帮助您创建web应用程序的iBmRationalwebDeveloperwebSphere软件,以及可帮助减少应用程序缺陷和实现应用程序跟踪的iBmRationalClearQuest。

参考文献

[1]王长全,艾雰.云计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1):50-52.

[2]周舒,张岚岚.云计算改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9(4):28-30.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6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化;网格计算;云安全;云标准

abstract:inthestudyofcloudcomputinganditsapplications,topicssuchasunderstandingcomputingresourceutilization,differencesbetweengridandcloudcomputing,relationshipbetweenhighperformancecomputersandthecloudcomputingcentre,andsecurityandstandardshaveattractedintenseresearchinterest.thispaperanalyzesthesetopicsandconcludesthatvirtualizationprovidesinternetuserswithintensive,large-scaleprofessionalservices;gridcomputinginvolvesutilizingmanycomputersforonelarge-scalecomputingtask,whilecloudcomputinginvolvesoneplatformformanyservices.ahighperformancecomputerinthehighperformancecomputercentermaybeunsuitableforacloudcomputing;securityincloudcomputingfocusesontrustandtrustmanagementbetweenservicesuppliersandconsumers;andbasedonexistingstandardsincloudcomputing,newstandardsshouldbedevelopedtorealizeinteroperabilitybetweenservices.

keywords:cloudcomputing;virtualization;gridcomputing;securityofcloudcomputing;standardsofcloudcomputing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云计算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交互能力等),形成了一种动态可伸缩虚拟化的新型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www.133229.com这种模式使得计算资源成为向大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与传统利用桌面计算资源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将可能会对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应用产生深刻影响。软件工程、网络与端设备的资源配置、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式等[1],无不因云计算的发展而产生重要变化。自从2007年云计算概念被提出以来,经过科研和产业界一段时间的推进,云计算正在逐步从理想走向实践。但是,也正因为云计算所产生的影响将会非常深刻,其技术手段和实现方法的完善必将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云计算有一些重要的基本热点问题正在被广泛讨论[2-7],涉及云计算的技术基础、服务模式和商业运作等各方面。本文从对计算资源虚拟化的理解、网格计算与云计算的差异、云计算中心与高性能计算机的关系、云安全和云标准等热点入手加以探讨并发表看法。

1计算资源虚拟化问题

维基百科将虚拟化定义为“对计算资源的抽象[8]”。从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虚拟化技术早已存在。如操作系统弱化了软件应用环境与硬件平台之间的依赖,甚至完全隔离;中间件弱化了应用软件对软件运行的依赖,甚至完全隔离;它们都可以说是采用了虚拟化技术。进一步,在由单机向互联网环境转变的背景下,虚拟化技术催生了云计算的雏形。如web邮箱通过浏览器收发和管理海量的电子邮件,而邮箱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实现细节被虚拟化了;搜索引擎服务于个性化搜索请求,但是搜索和匹配的细节被虚拟化了;网络相册用于存储和分享照片,而存储中心的动态管理被虚拟化了;网上开店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网上交易、支付被虚拟化了等等。

我们可以将虚拟化的对象——计算资源归纳为3个主要类别: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交互能力,恰好对应于传统的单台计算机的cpu、存储和输入输出等资源。但是计算资源虚拟化促使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计算看作是主体。若把计算看作主体,主体就是计算中心;若把存储看作主体,主体就是存储中心;也可以把交互看作主体,而计算和存储可为其辅助。大众用户可用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呈现出个性化服务的强劲需求,无需关心特定应用软件的服务方式,如是否被他人同时租用;无需关心计算平台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环境等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与管理;无需关心计算中心的地理位置。分别满足于这3方面要求的恰为互联网环境下的虚拟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由他们实现动态可伸缩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

互联网资源配置的变迁如图1所示。大量服务器的使用促使了服务器托管的出现以减轻各机构自身维护的成本负担,而简单的托管并不能对服务器实施更好的集约化使用,如果能够实现虚拟化服务,将服务器变成“服务”,则服务提供方就可以进一步地整合各类计算资源。

从虚拟服务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云计算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计算资源是必然的。这与工业化革命促使传统制造业的大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的趋势极其相似。今天,信息产业也正在走向信息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计算资源的虚拟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可有效提高利用率。据统计,服务器的实际利用率只有15%,而在服务器集群系统中其利用率则可能提高到80%以上,这甚至直接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绿色计算的实现[9]。

2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差别问题

在云计算的概念被提出之前,网格计算[10]作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已有10余年历史,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在云计算刚被提出的一两年间,不少人的印象是:云计算在企业界热,在学术界不热,而网格计算则相反,在学术界热,在企业界不热。云计算与网络计算的差别在哪里?概括地讲,网格计算是“多为一”多台计算机构成网格,为一个特定的大型计算任务服务;云计算是“一为多”,互联网上一个个集约化、专业化的云计算平台依托网络形成规模化的服务。

网格技术的开创者ianfoster将之定义为“在动态、多机构参与的虚拟组织中协同共享资源和求解问题”。网格计算依托专网或互联网,将处于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多个闲散计算机资源组织起来,通过统一调度来组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共同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任务,如要求大量计算处理周期和大量数据的科学计算问题。可见,网格计算的基本应用场景就是将跨地域的、不同所有人的计算资源结合起来,以形成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

云计算倾向于利用互联网上某些节点强大的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交互能力等),以服务的方式将这些资源变成可被广大用户使用的动态、可伸缩的虚拟资源。云计算强调用户主导、按需服务、即用即付、服务完即散。云计算的基本应用场景直接面向互联网,通过同一个相对集中的计算资源池,以服务来尽量满足大量的、分散的终端用户的需求。

两者最大的相似点在于“资源共享”和“虚拟计算”,即都强调以某种虚拟化方法对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共享并提供给用户,以获得更合理的资源利用率。关于其差别,可以将其细化为5个方面:

(1)云计算以集群计算为主,其中的计算节点自主、自治,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网格计算以并行计算为主,依托网络将跨地域的计算机组织起来,并通过统一的调度系统将作业分解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中并行处理。

(2)云计算承认异构,即承认节点在原理、规模和能力上的差异性,用服务的互操作来实现节点之间的资源共享;网格计算需要在更高层屏蔽异构,即用中间件屏蔽异构系统,使用户面向同一环境来共享资源。

(3)云计算面向完成持久性、多样化的服务,互联网上不同的云计算中心通常提供大量多样化的、持久的面向特定领域的服务;网格计算往往用于完成一次性特定任务,且要完成的任务是预先设定的。

(4)云计算采用商业式运营,即向用户提供尽力而为质量的多租赁的服务,用户按租使用、按用付费;网格计算依赖于组织之间的协作式运营,能够提供带宽保证、性能保障,没有明显的商业模式。

(5)云计算更多的是服务于大众用户的需求,大众参与计算与交互,相互沟通交流,需具备语义处理、不确定性处理等能力;网格计算面向科学计算任务,按规定要求和程序输入/输出,存在确定的交互,人通常不主动参与。

可见,云计算与网格计算分别适应于不同应用场景,两者有着不同应用目标,在科学计算领域和为大众用户服务两个方向上各自发挥着潜能。

3云计算中心的计算机性能问题

云计算中心以集群计算为主,其中大量的节点通过互操作形成面向用户的虚拟服务器。但是,目前很多机构已经购置高性能计算机、搭建起高性能计算中心。那么,高性能计算机是否可应用于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是不是高性能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中心的虚拟服务器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目前流行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云计算中心,如google、amazon与salesforce等来看,并没有使用全球top10的高性能计算机构成服务器集群。据分析,google计算中心的服务器集群可能是由至少分布在25个地方、超过45万台的普通计算机组成的,而amazon和salesforce的计算中心则可能分别运行着由约10万台和千余台普通计算机组成的集群系统[11-12]。正因为云计算服务于大众用户相对独立的需求,服务器集群用于响应不同用户请求的任务的依赖性、交叉性也大为降低,这种松耦合的任务甚至使得云计算中心可以“使用尼龙拉链将计算机固定在高高的金属架上,这样一旦出现故障便于更换”[13]。但是,通过集群之间的协作,对于涉及到“微处理器工作几十亿次”和阅读“几百兆字节数据”的一个搜索任务而言,通常仍然可以在零点几秒内即可完成。

高性能计算机的服务对象是各个科学计算领域,应用领域集中在能源、制造、天气预报、核爆、流体力学和天文计算等[14]。目前排名第一的xt5(jaguar)高性能计算机部署在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在linpack测试中获得了1.75pflops的性能分数,采用了近25万个计算核心,理论峰值计算速度可达2.3pflops0。高性能计算机重要的追求目标是提高计算处理的速度,在linpack测试中取得更高的性能参数。

云计算中心的服务往往需要面向大众用户的多样化应用,包括大规模搜索、网络存储和网络商务等,其应该更多地具备为数以千万计的不同种类应用提供高质量服务环境的能力,并且能有效地适应用户需求和业务创新。与超级计算中心相比,云计算完成了从传统的、面向任务的单一计算模式向现代的、面向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计算模式的转变。可见,部署于高性能计算中心的计算机,适合解决要求高并发计算的科学问题,但是未必就适合云计算模式。

4云安全问题

资源共享的云计算,促使人们尤其关心云安全:我的信息放在你那里安全吗?

首先云计算不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新式武器。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安全漏洞、病毒侵害、恶意攻击及信息泄露等既有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安全问题。因此,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将会继续应用在云计算中心本身的安全管理上,而云计算本身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中。

但是,云计算中虚拟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大量分散于端设备的格局,云计算本身可以通过安全作为服务(secaas)的形式为改善互联网安全作出贡献。云计算中心可实现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服务,改变当前人人都在打补丁、个个都在杀病毒的状况;还可以将备份作为一种服务形式,实现专门的云备份服务等。因此,大众用户在使用云服务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云安全焦点将会进一步地转移到信任管理上来,传统的信息安全将会进一步发展为服务方和被服务方之间的信任和信任管理问题。可以说,人们普遍关心的云安全,实际上更多的是云计算中的信任管理。

如何理解云服务中心与大众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从传统的、自有的数据中心转向云计算中心的过程中,用户所面临的信任问题,可以用银行存款的发展过程来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过去的人可能认为把银元放在自家的某些隐蔽处最安全、最放心。但随着银行服务的发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自己来保藏大量的财富了,大家更多的是与银行签订服务契约,把财富存在银行里,由银行来专门负责自己的财富安全。个人或者企业的敏感信息也具有某种相似性。为什么可把最敏感的数据交给云服务中心去管理?在缺乏信任管理、机制和技术保障的单机和互联网前期,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放心。因为要防止数据的意外泄露,隐私被掌控,获取、传输和交流困难等,所以此时数据还是放在自有的信息系统中,用户自己来负责安全,如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数据备份等。但是,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就不见得还一定要把敏感信息放在自己身边。云计算的核心模式是服务,服务的前提是用户和服务提供方建立信任。建立这种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所需要的信任的社会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保证在于互联网的民主性所形成的由下而上的力量。事实上,信任不是一次性测试出来的,也不是依靠一套固定指标测出来的,它是云计算运作过程中累积出来的品质,是消除一个个不可信要素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抽象、应用这种应用演化中所涌现出来的信任,是云安全中信任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云计算中信任的建立、维持和管理可以通过社会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

5云计算的标准化问题

云计算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和可变粒度的虚拟化服务,而实现一个开放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性技术基础则是服务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互联、互通、互操作是网络技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协议让计算设备互通,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实现了网际互联。在万维网时代,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等实现了终端与web网站间的互操作,使得任何遵从这些协议的web浏览器都能自由无缝地访问万维网,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开启了服务计算的大门。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7

【关键词】虚拟化云计算平台能耗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数据处理中心能耗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备受各个层次人们的关注。社会发展中对数字信息处理的需求出现虚拟云计算机,并且备受人们喜欢,有很多人选择将信息储存在云计算机平台,但是云计算机的能耗管理依旧是一个待解决的难题,其能耗主要有数据中心的能耗和处理区的能耗两方面,主要表现在频繁使用云计算机是耗电量高,服务器使用率降低等,对资源的浪费高,不符合现在节约能源的生活理念。

1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测量

1.1虚拟云计算平台的概念

虚拟化涉及的范围不仅仅是储存虚拟化,还有服务器的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具体表现是将一台物理性质的服务器分化出来,再将其服务器虚化成多个服务器,在上一级系统的运行下可以将虚化出来的服务器看做单独的服务器,但是出于管理地位的不是任何一个服务器,而是被分化出来虚拟服务器的物理服务器计算机。在虚拟化服务器不断出现,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服务器所在的场合和所携带的标志,云计算机虚拟服务器主要的作用是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提炼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计算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

1.2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管理问题

计算机的虚拟技术管理为人们操作计算机和运用数字化计算机提供便捷,当虚拟的数字中心需要维护时,可以将虚拟的服务器与其他电子设备联系起来,不需要终止计算机服务即可,虽然这样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较大的便捷,但是其需要的资金较大,并且对连接的电子设备性能要求较高。需要被重视的一点是计算机在引进虚拟化技术时,为了保证虚拟服务器正常运行需要改变计算机内部某些设置,才能控制能耗。在选购虚拟处理器时要重视其出产日期和是否接受硬件支持,因为同一台计算机可以连接多个虚拟服务器,所以计算机硬件设施的质量必须高,但是高能耗问题依旧是一大挑战。

1.3计算机虚拟机的能耗测量

能耗使用的可视性是虚拟云计算机平台管理的重要特点。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可视信息管理能及时发现能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最有效地解决办法,因此也就衍生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虚拟机的能耗测量问题。虽然现在研究出来的计算机服务器中对能耗的测量提供相应的标准和保障,并且以往的就计算机服务器也给出相应的能耗解决办法,但是这不包括虚拟服务器能耗测量问题解决办法。现在云计算机虚拟服务器通过计算其内存使用效率来估算其能耗情况,但是现在的技术不能精确测定机损及虚拟服务器内存使用率,因此能耗厕灵存在较大的误差。

1.4对虚拟机能耗问题的分析

在虚拟的计算机服务平台上,其能耗管控是建立在其内部物理节点管理基础上的,不适用计算机本身带有的能耗计算器,使用奇特计算器对计算机能好进行测量和管理,但是其获得的数据精确度很低,因此为了确定其能耗测量的准确性,使用各种计算方法辅助能耗测量,例如使用虚拟机能耗轮廓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分析所有虚拟机的能耗问题。

2计算机平台的能耗管理机制

2.1计算机平台能耗管理机制的概要

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人们生活离不开计算机,虚拟化云计算平台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其研究还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现在云计算网络使用人数不断增多,因此其需要不断更新,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加强研究力度,细化各种管理机制,并进行深入管理。

2.2对虚拟化层的能耗管理

在虚拟服务器的能耗管理中,虚拟的管理器可以管理计算机的能耗,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管理方式,一是计算机虚拟管理技术对计算机进行全程监控,二是通过对虚拟服务器能耗管理的不同方式来反映出计算机硬件的能耗情况,通过虚拟键的在线转移可以将能耗情况转移到计算机硬件设施上,进而获得更接准确的限制能耗情况的数据。

2.3计算机云计算层的能耗管理问题

通过严格管理计算机中的云计算能耗,并展出有效地管理办法,能为其他平台提供借鉴资料,使得虚拟机能在各种电子设备上进行使用,云平台层允许多种方式进行能耗管理,一种是因为设备不同管理措施需要调整的硬伸缩管理方式,但当这种办法不能很好使用时,就需要使用另外一种办法――软伸缩能耗管理,能在计算机关闭后继续工作。云计算平台层的管理机制最优的观点是可以针对不同性能原因,选择最佳的平台进行降节能降耗操作。

2.4计算机虚拟机性能与能耗的分析

经过压阵虚拟化云计算上的能耗管理办法存在降低能耗的效果,另外将计算机上所有软件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加强能耗降低效果。但是仍然需要研究者们深入研究计算机能耗问题,使得计算机中不断变化的虚拟服务器能耗降低,所以在对计算机中软件进行整合时要其能耗和性能问题,也要考虑资源的使用成本。

3结束语

现在地球村计划随着数字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完成,计算机功能不断升级,现在人们将信息采用底只管理,目前最大的虚拟数字管理平台是虚拟云计算平台,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其能耗问题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薛新民.云平台机房特点及运维管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5,2(06):66-69.

[2]王凡,陈纯炼.基于桌面云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组建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03):190-193.

[3]丛明.基于云计算软件平台架构设计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01):49-50.

[4]魏振春,朱赛,卫星,等.基于服务模式切换的数据中心能耗最小化问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06):752-758.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8

老沃森曾经说过,全世界只要有五台计算机即可,这一说法在pC时代成为笑谈。今天,我们又想起了这句话。似乎全球只需要有五块云即可,然而出于安全和利益考虑,一些大公司总忍不住要弄自己的私有云,对于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存在关系也是国家战略规划应该予以重视的。

谷歌可以说是推广公有云的大力推广者,而在国内,由于对私密性的重视,各大公司纷纷试图发展私有云,这与云的精神相悖,却又是现实所要求。对于云计算的集中与分布式运算之争,也许很长时间内不会划上一个句号。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根据观察,大多数企业首选私有云作为云计算工具的运行环境,以此保护企业it的安全。it调查咨询机构info-tech近期公布的报告显示,76%的it决策者会首选或只选部署私有云,只有33%的受访者首选公有云。技术咨询和外包公司Capgemini公司的CtoJoeCoyle说:“我们的大部分客户都愿意选择私有云。他们希望了解云计算,认为私有云是获取云计算实践经验的最佳方式。”

出于对安全性、服务的可用性、技术的成熟度、服务商信誉度的担心,许多企业对采用云存储服务仍犹豫不决。但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私有云到底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率的提高?还是金钱的节约?功利的企业压根不能从“私有云”上看到类似eRp这样立竿见影的效能,而且似乎数据存储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热点问题。一个游戏企业的高管甚至对笔者如是说:“大不了多加两个刀片服务器就好了。”私有云目前的实用性不强,还太过概念,没有办法在节约金钱和提高工作效率这两大方面刺激用户的神经。

“不做私有云的白日梦”?

钱虽然是万恶的来源,但并不是衡量一切的决定因素。我们都知道一个再朴实不过的理儿,“掏钱多,称盐多”、“一分价钱一分货”,公司也好,个人也好,当然会从经济方面考虑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的决定并不总是用“钱”字一锤定音。我想,企业更是如此吧,虽然最先考虑的是钱,最后考虑的也是钱,但最后这个“钱”应该是从长远来看获得的收入吧。他们看重的是钱以外的东西。谈到公共云计算,就容易联想到我们现有的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至今发展了125年,整个行业成熟到从里到外都被研究透了,基础设施也建设的差不多了。我们都很容易想明白,只要有集中发电的能力和大规模的配电网络就能降低电力系统的成本,但鲜有企业自建发电厂以供内需。

私有云是比公共云计算服务高贵得多的选择。根据微软白皮书“云计算经济学”对于少于100台服务器的中小型公司来说,私有云是比公共云计算服务昂贵得多的选择。对于这些小型的企业或部门来说,共享规模云计算优势的唯一方法就是迁移至公共云计算模式。但是对于服务器装置规模达到约1000台的大型企业,私有云是可行的。但是仍需面对在相同服务、规模、需求多样化和多租户综合效应下,私有云比公共云成本高10倍的问题。

技术是建立私有云计算服务中需首先克服的最简单挑战,规模和成本问题仅仅是个开端;管理软件的不成熟也同样是其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而且,私有云技术市场还尚显稚嫩。无数的公司―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供应商到初创的虚拟化厂商―都在开发云计算的管理类产品。这一领域的拥挤只会使厂商选择的过程复杂化。

将业务迁移至公共云平台比起迁移至私有云平台是更具革新意义的一步,而且反而比私有云平台风险小。购买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webServices)提供的虚拟服务器成本低廉限制也少,而投资硬件软件组建自己的内部云平台肯定所费不菲,可能还意味着要大幅改进整个基础架构。此外,当前的市场环境还一直动荡不安。

云计算需要最终用户的自助式服务。那些认为自己不需要投资就可以建立私有云的企业都是在做白日梦。要想实现自动化并实施流程重新设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一过程绝对不可能是免费的。流程改进(即通常所称的“流程重新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升级后的omniGraffle流程图。流程改进通常意味着,企业需要实施一些修改或重组,强迫某些部门在日常运营中接受一些不太重要的职责,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归入其他的部门,其职能则成为改组后部门中更大规模产品的一部分。

切勿只为开发的目的建立一个内部云。如果将云投资全部投向企业内部的it优化,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或者采用一种“混合云”的方法,可以不对自己的数据中心进行重组,相反可以使用一个公共服务商来实现云计划。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特别热衷于实施内部云。数据中心大部分都要用来支持现有的应用,而这些应用通常不需要云环境。为什么在这些应用还在运行时就要实施云呢?况且实施后的云也无法给这些应用带来任何的优势。

企业不应将大量的资本投入自己的数据中心,为什么不使用他人的资源呢?这样企业所要支付的只是一些运营费用而已。

私有云没办法达到公共云所能带来的规模效应。基于web的公共云在服务质量、利用率、成本、多样性的优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此可见,私有云确实没有办法和公共云相媲美。至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私有云迟早会被淘汰,没什么前途可言。然而,对于现实的环境而言,私有云又是不可或缺的。

企业:我的安全我做主

HyperStratus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伯纳德・戈尔登(BernardGolden)撰文指出,一个接一个的调查表明,对于公共云计算,安全是潜在用户最担心的问题。例如,2010年4月的一项调查指出,45%的以上的受访者感到云计算的风险超过了收益。Ca和ponemoninstitute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担心。但是,他们还发现,尽管有这些担心,云应用还是在部署着。类似的调查和结果的继续表明人们对安全的不信任继续存在。

当然,大多数对云计算的担心与公共云计算有关。全球it从业者不断地对使用一个公共云服务提供商提出同样的问题。例如,戈尔登本星期去了台湾并且在台湾云SiG会议上发表了演讲。有250人参加了这个会议。正如预料的那样,人们向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公共云计算足够安全吗,我是否应该使用私有云以避免任何安全问题?”所有地方的人们似乎都认为公共云服务提供商是不可信赖的。

然而,把云安全的讨论归结为“公共云不安全,私有云安全”的公式似乎过于简单化。简单地说,这个观点是一个大谎言(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的误会)。主要原因是这种新的计算模式迫使安全产品和做法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个谎言是:私有云是安全的。这个结论的依据仅仅是私有云的定义:私有云是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边界范围内部署的。这个误解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云计算包含与传统的计算不同的两个关键区别:虚拟化和活力。第一个区别是,云计算的技术基础是在一个应用的管理程序的基础上的。管理程序能够把计算(及其相关的安全威胁)与传统的安全工具隔离开,检查网络通讯中不适当的或者恶意的数据包。由于在同一台服务器中的虚拟机能够完全通过管理程序中的通讯进行沟通,数据包能够从一个虚拟机发送到另一个虚拟机,不必经过物理网络。一般安装的安全设备在物理网络检查通讯流量。

至关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如果一个虚拟机被攻破,它能够把危险的通讯发送到另一个虚拟机,机构的防护措施甚至都不会察觉。换句话说,一个不安全的应用程序能够造成对其它虚拟机的攻击,机构的安全措施对此无能为力。仅仅因为一个机构的应用程序位于私有云并不能保护这个应用程序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当然,人们也许会指出,这个问题是与虚拟化一起出现的,没有涉及到云计算的任何方面。这个观察是正确的。云计算代表了虚拟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它是私有云出现的另一个安全缺陷的第二个因素。

云计算应用程序得益于自动化以实现灵活性和弹性,能够通过迅速迁移虚拟机和启动额外的虚拟机管理变化的工作量方式对不断变化的应用状况做出回应。这意味着新的实例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上线,不用任何人工干预。这意味着任何必要的软件安装或者配置也必须实现自动化。这样,当新的实例加入现有的应用程序池的时候,它能够立即作为一个资源使用。

同样,它还意味着任何需要的安全软件必须自动化地安装和配置,不需要人的干预。遗憾的是,许多机构依靠安全人员或者系统管理员人工安装和配置必要的安全组件,通常作为这台机器的其它软件组件安装和配置完毕之后的第二个步骤。

因此,关于云计算的一个大谎言的结果是私有云本身就是不安全的。一个管理不善和配置糟糕的私有云应用程序是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的。一个管理妥当的和配置合格的公共云应用程序能够达到很好的安全性。把这种情况描绘成非黑即白是过度简单化,会危害这个讨论。

私有云: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6月8日,惠普Ceo李艾科(Léoapotheker)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惠普Discover2011会议上介绍了惠普云平台方案,承诺将斥资数十亿美元用于研发创新,以及推进惠普混合型云技术的研发。此外,惠普还展示了一系列融合存储战略下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以及移动技术的新产品。

业内首次谈及混合云计算还是在2008年,纯云计算追求者反击很艰难。毕竟,他们认为私有云只不过是数据中心的一个新的法,而且很傻。对于他们来说,利用私有云或是传统的计算平台搭建的混合云更是可笑。

目前看来,公有云依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云发展趋势。随着公有云安全性等核心问题的解决,最终目标是私有云尽可能移到公有云。可以说,私有云是转向公有云的第一步。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通过维护不同的技术形式搭建起了桥梁,公有云正在证明它的价值吸引新的用户。

公共云是it业互联网化的体现,可以为用户提供较为完整的it应用外包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存储安全问题;完全以SaaS模式交付服务;由于本身已经Soa化,用户之后的应用扩展会变得很便利。因此,通过公共云多种服务可以一次性完成,无疑能降低it外包成本。

私有云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很多人在目前概念仍混乱的时期会不假思索地乱用这一概念。it的根本变化,即应用和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将使传统的工作方法及其人工操作步骤和机构孤岛变得成一种过时和浪费的代名词。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9

陈宝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国家发改委企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

长年专注于中国信息化、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负责科技部RFiD项目,对RFiD技术及物联网的应用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有着深度研究和理解。

陈宝国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表达着对信息化工作的真知灼见。近年来,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信息化论文100余篇,他的专著《信息战争》一经出版就成为行业畅销书,他还经常参加信息化论坛发表自己对信息化的认识和见解。

他习惯于独立思考,理性而不盲从,对事物有客观的判断。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者的角色愈加清晰。

首位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博士后

陈宝国是国内研究信息资源宏观管理的第一个博士后。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立了研究我国宏观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流动站,招考博士后。这一年,陈宝国正好从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毕业,他参加了博士后考试,并顺利地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成为产业经济学博士后。

当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博士后报考竞争很激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原则是宁可不招,要招就招素质非常好的人。当时有5个方向,每个方向只录取1个人,有30多个人报名竞争这5个位置。录取非常严格,分为初试、笔试和面试,最后只录取2个人,我是被录取的两个人之一。”陈宝国说。

在做博士后期间,陈宝国参与了很多大型的国家信息化研究项目和评审项目,这让他的信息化认识视野更加开阔。陈宝国说这期间很多专家对他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很多前辈和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赵小凡司长,当时任国信办信息化推荐组组长,他的思想以及很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的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们能从更深入的角度,更全面地把握、更透彻地理解和诠释信息化的真正含义。不是从技术角度,而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从最优化的角度去谈信息化,去认识信息化。不是从系统和产品的角度,而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眼光更长远、立意更中性。在那段时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对管理和经济学的看法。”

在成为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博士后之前,陈宝国早就开始接触信息化。1991年,燕京大学材料学研究生毕业后,陈宝国进入秦皇岛电力公司物资处从事物资管理工作,这是他深入接触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当时我负责管理保管班,主要任务是管理保管员,我担任保管班班长。我们的入库出库领料账等全部是手工下账,效率低,集合慢,统账慢,因为我们要求账物卡符合,这样每个月保管员在统计单子时特别麻烦。因此我牵头和秦皇岛电力公司信息中心合作,做了一套计算机集成系统。”他的这种做法当时比较领先,秦皇岛电力公司因此成为华北电管局第一家甩账的公司,也成为国家电网首批通过物资达标的企业。

2001年底,陈宝国被调到北京国华电力担任物资处处长,同时他也在攻读北京交通大学的管理学博士学位。进入国华电力后,陈宝国认真推动实施国华电力的全网上采购理念,最终使得全国华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集中采购,改变了原来分散采购的局面,实现百分之百网上采购,这项工作做的非常成功。

“做什么事都要做精”

陈宝国认为,人做任何事都要做精,要自己去思考,不能盲目跟随。

就在云计算概念铺天盖地地席卷了整个互联网的时候,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云计算究竟是什么。“云计算为什么这么热呢?是因为很多人并未真正地去了解云计算是什么,而是去炒这件事情。别人谈什么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尽量少去炒作,要冷静下来看问题。”陈宝国说。

大家都在谈云计算,但在中国很多云计算专家对于云计算是什么以及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也不清楚,而陈宝国却对云计算进行了很深的思索。“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云计算真正能带给我们什么?云计算真的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创新型产业吗?”陈宝国认为,云计算和原来的平台级服务没有大的区别,没有大的颠覆性的创新应用。

“虚拟化就是云计算吗?没有云计算有没有虚拟化?虚拟化技术是做平台或者服务器公用技术最早的技术。”陈宝国说,云计算是人们现在所构建出来的号称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其实这种服务模式最早在应用平台里就有。

“那么云计算的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呢?是大集中、大数据还是大存储、大处理?如果没有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说云计算更趋向于集中的话,目前全国各级发改委立项的云计算基地有500个,那么云计算到底是集中了呢,还是分散了呢?500个云中心,遍地都是中心还叫中心吗?”陈宝国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认为目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但是恰恰没有人思考这些问题。

面对全社会对云计算的狂热,陈宝国认为大家需要理性对待云计算。“我不反对云计算,我觉得对于云计算我们一定要知道做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现在各地都在发展云产业,某地做了一个5000亩地的云产业园,现在成了鬼城,圈了一块地做云地产,却没人去了,有多少云产业园是要来做房地产项目。调查一下,现在有很多人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做房地产,整个社会处于云概念炒作的狂热阶段,借炒作过程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想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想法,有的想要圈地,有的想要圈钱,有的想借助这个东西拓展客户市场,但是真正的云计算、云应用、云技术、云模式还处于探讨摸索阶段。”

“我不反对叫云,也不反对推广云,我恰恰觉得应该推广云,但是我觉得有很多人利用云概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陈宝国说,目前主要是缺少中立客观的观点解释这件事,当一些中立客观的观点出来以后大家可能更关注。

“其实,十一五期间大家就在谈平台服务,并不是有了云以后才有这些技术。云是什么呢?云是旗帜,原来那些平台技术现在都被称做‘云’,大家把旧东西装到新瓶子里来做。我不反对这么做,但是我觉得大家更应该理性地去理解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云的创新模式是什么。大概现在很多的云模式都是原来的平台模式的一个翻版和照抄,只是把原来的平台中心系统改成叫‘云’重新炒,恰恰云的核心技术我们掌握不了,云的未来的创新模式我们没人去认真地研究。”

在云计算异常火热的时候,陈宝国认为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云计算。“大家对云的狂热态度可能和我们整个的国民情况及国内氛围有关,大家整个都很躁动,不去沉下心来想问题。”

陈宝国说,大家对物联网的态度也和对待云计算一样盲目,到底什么叫物联网?物联网的中心在哪里?没有人去思考。“物联网刚热的时候,真正去理解探讨物联网的很少,大家都在跟风,有把物联网做成自动化的,有把物联网做成监控的,只要一有硬件设备连上都叫物联网。那么把原来的产业打发一下就是物联网吗,物联网产业的增值在哪?它的新增量呢?很少有人去认真地探讨这些问题。”

他主张理性思考,“当人们都在炒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思考,起码要知道定义是什么,你要体验到你所说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应该去探讨什么,去追究什么。我们不去别人谈什么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尽量少去炒作,要冷静下来看问题。”

跑在网络上的信息化时代

陈宝国认为,信息化综合起来讲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最早的国家信息化包括六要素:第一是信息技术,软件和通讯都是信息技术。第二是信息产业。第三是信息化政策法规。第四是信息化的人才,没有人才无法做信息化。第五是信息资源,主要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六是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基础设施谈不上信息化。但是后来国家又把信息化加入了一个要素――信息安全,所以信息化具备七要素,这七要素的总和就叫信息化,这才是信息化的统称。

目前,信息安全已经无处不在。陈宝国认为,现在无论对于个人信息终端产品,还是对于企业级的系统,信息安全都是产品制造者或者集成者、产品使用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和平时代信息安全无疑已经成为整个网络建设和内容防护的首要因素。

在谈话间,陈宝国幽默地使用了一个穷人和小偷的比喻。“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信息化推广的一个制约因素,原来的信息资源少,信息化发展程度低,所以安全或者不安全并不重要,穷人谁会防小偷?只有当你有钱的时候你才会防小偷,兜里有两元钱还怕小偷吗?”

陈宝国认为,信息资源现在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它将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你的资源被偷了,原来你认为它是一堆沙子偷就偷吧,但是当发现它是金子的时候,你就不能让它被偷了。人们对信息资源作为财富的认知度提高了,并且它的价值也的确在体现。”

提起对信息化的感受,陈宝国说,现在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关注度都比以前提高了,如果离开网络,人类已经无法生存。

“信息化已经被人们挂在嘴上,现在说一件事如果离开信息化、离开物联网好象你就不时髦了。”陈宝国说,无论是从中国来讲还是从美国来讲,原来说人类社会是驾驭在汽车轮子上的,其实就现在而言人类社会是跑在网络上的,没有网络人不可能生存。没有网络人可以活着,但是生存不只是活着,人还要生活和进行人际沟通,如果缺少网络人们如何去和别人进行沟通呢?”

对云计算的理解和看法篇10

关键词:云计算;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

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是利用互联网特性改造的全新的使用方式。云计算应用到区域医疗机构信息化的进程中,可以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医疗信息的资源互享。根据各地的医疗信息的差异性对各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医疗倾斜,达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

1传统方法进行医疗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对部分使用传统方法进行信息化的医疗机构推进的现状进行了解后发现,这种方法容易面对的问题有这些:建设信息化的医疗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很多使用传统方法的地方医院都是自费达到享受信息化服务的,需要出钱建设系统,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维修资金也全部是自掏腰包,导致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很多资金。[1]地区机构自己的信息有限,传统的信息化方式导致了信息流通的难度很大,流通的速度也很慢,很难实现地区之间的信息流通。

2使用云计算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的优势

2.1医疗信息能够共享

云计算技术实现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可以将各地区的信息整合后上传到互联网,借助互联网的帮助,能够将信息分享给另外的人,这样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2.2医疗信息比较安全

云计算上传的信息有相应的软件进行加密处理,普通居民等成员不能对信息进行查看,更别提对信息进行改动了。[2]因为不是使用纸质文档或者U盘等便携设备进行存储,信息被偷盗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信息可以放到本地的计算机里面,当信息不小心被误删了之后,可以从网上将信息下载回来,这样的设置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相关信息的安全。

2.3医疗信息能够扩展

区域医疗信息化借助云计算实现的优势在于,能够改进区域医疗信息所在的系统。系统升级后,地区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升级版的系统功能,还能将系统的使用者结合起来,将使用传统方法不能和外地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机构信息添加到系统,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信息进行整合,达到扩展医疗信息的目的。

2.4患者的看病费用会大大降低

以前很多人有病都不舍得去医院看病,一是因为看了也不一定能治好,二是看病的费用实在太高,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3]通过云计算为区域医疗信息化,患者信息能够在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患者在县级医院进行的诊断,市级医院可以通过资源库查到,可以详细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不需要重新为患者进行的X光等诊断措施,能够为患者节约一部分金钱。

3云计算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机构管理人员对云计算不太重视。很多机构只是想简单的完成政策规定的相关任务,管理阶层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忙,势必不会花太多时间到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了解不多。有的机构虽然在不折不扣的完成信息化的任务,但是也都是用比较传统的方法。再加上应用云计算技术需要建设相应的系统,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机构有过硬的经济实力支撑,财务人员不愿意拨这个款项。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政府或者医疗主管部门相应的说明,让更多的人了解云计算,加强对云计算的重视程度。(2)专业人士的匮乏。云计算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互联网产物,云平台等相关设施的管理和后期处理过程中,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人才是不少地区医疗机构欠缺的。管理阶层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将优秀员工送入专业的培训课堂,给员工灌输专业知识,帮助员工掌握专业技能。让员工多进行相关工作,将记住的知识转换为相应的操作,满足工作的需要。(3)云计算缺乏标准。很多国内外的企业都运用到了云计算技术来处理信息数据,但是到现在这个时间段以来,还没有那个企业或者国家为云计算提出一个参考标准,这对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制约。[4]我国政府应该为云计算在医疗信息机构中的应用规定一个相关标准,像图片一般都有jpg格式,书面性文字都用txt等格式一样,医疗信息相关的文档存储也应该规定使用某种格式。人为的制定一个通用标准,能够方便信息的流通,为系统的使用者节约了转化格式等操作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