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13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生物制药;任务引领;教学设计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几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努力改善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切合度,使学生能体面就业。“任务引领”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手段,在职业院校中多有实践[1],它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制药类课程中的应用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课程教学工作的经验,借鉴了相关专家的教学设计理念[2],以项目为教学载体,通过任务引领的方式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了设计,并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了针对性的考核。

1.项目描述。本项目选取企业典型生产案例,以某多肽类抗生素的发酵作为项目教学载体,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杂菌污染。本教学单元共计4课时180分钟,拟分解成三个工作任务:观察发酵液的物理性状;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观察记录菌体细胞的形态特点;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并培养成单菌落,通过解决以上三个工作任务,学习全面分析判断本次发酵过程是否存在杂菌污染。

2.教学能力目标设计。①能通过肉眼和相关生物传感器检测发酵液的物理性状是否发生变化;②能利用无菌操作技术获取发酵液样品,能运用显微镜镜检技术分析发酵液中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并按照要求如实正确记录观察结果。③能运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按照要求正确记录菌落的形态特征。④结合以上检测结果,能全面判断本次发酵是否存在污染,并能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

3.教学组织与管理。按照学生序号将全班30名学生以2人为一组,分成15个小组,每组设立组长一名,由组长负责考勤、评价等,组长根据工作表现可以替换;将该教学单元分成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显微镜检测、单菌落观察三个任务,其中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状检测主要在发酵实训室进行,任务二显微镜检测主要在显微镜实训室进行;任务三单菌落观察主要在无菌操作实训室进行,保证每个小组一台超净工作台。由于三个任务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可以采取每5个小组分别进行其中一个项目,完成后各自轮换。

4.教学过程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共4课时计180分钟,分成7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为任务的实施阶段,包含了平行的三个任务。①任务导入(40分钟):要求学生能理解发酵过程污染检测的重要性,掌握检测的几种基本方法,此块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做好相关ppt,上课时以小组形式上台发言、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补充完善相关内容,细分具体的工作任务。②任务书发放(10分钟):将工作任务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任务书中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步骤;组织学生按照顺序领受工作任务;此阶段耗时10分钟。③任务一“发酵液物理性质的检测”的实施(20分钟):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掌握正常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粘稠度、pH、溶氧等)的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能掌握无菌取样的技术,通过任务一的实施,能区分正常发酵与异常发酵的不同;教师具体讲解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无菌取样操作。④任务二“微生物镜检”的实施(35分钟):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正常发酵菌种的形态特点,能在微观状态下记录并区分不同的微生物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细胞形态特点,示范如何镜检微生物。⑤任务三“单菌落培养与观察”的实施(40分钟):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技术要点,能将发酵液中的不同微生物分离成单菌落,并能如实记录并区分不同菌落的形态特征;教师讲解正常发酵菌种的菌落形态,示范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⑥过程评价(15分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长能按照(六)评价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正确打分,小组成员如果对打分有疑问可当场提出异议并要求教师仲裁;教师分派组长评分任务,巡视任务实施现场,并解答学生疑问,做好仲裁工作。⑦分析、总结(20分钟):要求学生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善相关操作技术,同时分析污染的原因,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做总结,尤其点出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

5.实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①学生实训总成绩的构成: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进行体现,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平时实训时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总结性评价主要放在期末,对实训时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考核。这其中总结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30%;过程性评价得分占总成绩的70%,主要通过实训技能操作评价表进行量化考核。②技能操作评价表:为便于对各小组成员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现以实训子项目“发酵污染的检测与判断”为例制定了技能操作评价表,表中共包含了三个方面:学生实训态度、实训过程、实训报告,其中实训过程和实训报告合计100分,实训态度作为本次实训过程的减分项计入每个子项目成绩中,而且可累积扣分。

6.单元设计的教学效果。根据上述单元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实训态度大为改观,以往实训中存在的“忘”带白大褂、玩手机、冷眼旁观的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对实训过程和操作要求更为清楚,能在课上积极向老师提问,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责任心大为提高;实训操作更加认真,对“分数”斤斤计较,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情愿课后留在实训室重复实训操作。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现场教学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程度等几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精心安排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编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尽心尽力完成实训任务,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武.“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2,5(141):43-44.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研讨会;教学;显微外科;培训;继续教育;主动学习

随着医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本硕和研究生教学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对于专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创伤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等。用人单位常常发现新员工,空有满腔理论而动手能力差,存在“眼高手低”的共同问题[1]。规范化的培训最有可能解决医学生的实践技能欠缺问题[2-5]。然而,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首先是“填鸭式”的理论学习,然后在临床实习中通过师徒制“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技能培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意识和个人经验,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缺乏系统、规范化培训。技能培训标准不一,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将影响毕业后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研讨会(seminar)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充分激发课程参与者潜能,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境界[6-7]。因此,我们举办了多期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培训班,将这种教学法引入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课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研讨会教学法在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1教学规划

在显微外科技能培训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内容均围绕年轻医生需求和下一阶段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进行课程有效分割和整合。课程设置主要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式,有带教示范和自我训练模式,以小组为单位。

1.1设定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学员需求,设置问卷调查表,明确学习目标。提前发放培训教程和手册,分享显微外科培训录像,供学员自我学习。明确培训课程时间和内容。

1.2理论知识讲解

由教师团队集体备课,优化教案和教学流程,明确教学的掌握和熟悉内容。通过QQ、微信、邮件或百度云的方式,提前2周分享。学员在参加培训前,通过阅读专科书籍、检索文献和观看显微外科培训录像,明确学习目的和需求,知晓显微外科技术在未来所从事的专科的临床应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1.3研讨会教学法特点和应用

老师根据医学生的个人简历和能力,以3~4人为小组,每个小组在课程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辅导和纠正,在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和竞赛,老师进行现场点评,分析技能操作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研讨会模式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模式,激发参与者的潜能,学员在研讨会上自主发言,分享经验和教训。参与显微外科培训的学员,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和检索文献。分享题目是医学生阶段最需要的知识或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显微外科技术在美容整形的应用,文献检索和管理,课题申报等实用较强的内容。要求学员做出ppt进行汇报讲演,由老师和学员们一起互评和讨论。此外,在研讨会上,根据本期学员的需求,邀请临床专科高年资医师、解剖学、技能教学中心、护理和康复医学的老师,传授学员下一阶段需要的知识。

2技能教学内容和实施

秉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既定的学习任务分成1个月的学习时间,每周1次,分为4次课进行教学活动。第一次课是显微镜的使用和胶片缝合。学员需掌握显微镜的调节,如显微镜的工作距离、瞳距、放大倍数、照相和录像装置的使用。坐姿和手的姿势,在显微外科实践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显微外科手术中常规使用的各种器械的特点、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比如显微手术持针器、剪、镊子、血管夹等,这些知识点是学员必须规范掌握的内容。传授胶片模型训练方法,在显微操作训练板上,剪取乳胶手套并固定,模拟临床手术切口,切口方向为水平、垂直、左上至右下,和右上至左下,训练不同角度的缝合技术,遵循“稳,准,轻,巧”的显微外科操作原则。建议熟悉手眼配合后,使用8-0或9-0的无损伤显微缝合线在显微镜下进行打结训练。第二次课是非活体血管的吻合训练。由老师根据学员胶片缝合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示范和训练非活体的鸡翅血管的端端吻合技术[8-9],缝合成功后用微小水泵,泵入红色染料液体,模拟血液流动,检查吻合质量。具体而言,如两定法缝合1mm微小血管,用10-0或11-0的缝线,缝合6~8针,做到吻合口外翻而不漏血。缝合结束后,应纵向解剖吻合口血管,验证血管吻合进针点是否等距,是否内翻。对学员们再次强调非活体动物血管缝合训练重要性。只有高质量缝合离体动物的血管通畅后,才能过渡到活体动物血管吻合训练,这才是对活体动物最大的人文关怀。第三次课是活体血管的端端吻合训练。由老师根据学员缝合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学员往往存在血管外膜剥离不理想。如持针器把持针后,以不同角度和方向缝合时,效果不理想。如两定点缝合法的第2针,管腔匹配往往不满意。这些常见的问题,通过在活体大鼠股动脉模型训练中,示范解决上述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巩固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学员通过大鼠股动脉的端端吻合训练,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成功吻合大鼠股动脉后,可将大鼠放回饲养,三天后再次探查股动脉通畅情况,同时训练显微镜下吻合大鼠股静脉。第四次课是活体血管的端侧吻合训练。由老师组织并实施团队学习法,帮学员明确目标,即对技能操作不同水平的学员,应设定不同学习目标。鼓励学员看到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互学习。介绍过程性评价方法和pDSa(plan,do,study,act)方法[10],让学员实践技能不断进步,看到自己通过培训收获的方面和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方面。对存在问题,老师通过示范大鼠股静脉的端端吻合和股动脉—股静脉端侧吻合手术,集体讲述显微外科微小血管吻合技巧和注意事项。第四课由富有实践经验和较强学术背景的老师担任并讲授。

3实施结果

3.1提高了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近2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显微外科技能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积极地提问和热烈地讨论,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理论知识通过提前分享的模式,学员能预习并掌握理论知识,在技能操作中能进一步理解重点和操作注意事项。通过老师规范的示教,做到培训同质化和规范化,使学员能够切实的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显著的提高学习效率。医学生面对任务,自由提出问题,鼓励交流与协作,提倡团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交流,拓展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生在研讨会上,表达能力和查阅文献能力比本科或本硕班的同学更强。研讨会模式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培训不足之处,查阅文献和书籍,并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撰写综述或教学文章。

3.2真正锻炼和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与接受传统培训的研究生相比,经过显微外科培训的研究生,在住陪阶段或低年资住院医师阶段,能较快速的适应工作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他们了解了显微外科手术,对显微镜下操作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快速适应能力。通过活体大鼠手术,学员初步体会到了外科核心手术技术和常用的技巧,如无菌术、消毒铺巾、麻醉、切开缝合、止血、暴露、分离和结扎等外科操作,通过在显微镜下进行吻合血管训练,养成了严格遵循操作技术规范的良好手术习惯,提高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素养。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我国中小微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其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而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则需依靠有效的培训。

一、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现状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此类企业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其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业主直接管理,受外界干涉较少。小微企业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它是指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1.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

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同构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从数量上来说,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之后,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微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60%,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微企业大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了75%的城镇就业。并且,中小微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2.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特点

(1)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大多为自主创业,文化教育水平差别较大。而在管理能力方面,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也同样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2)流动性较大。中小微企业发展平台较小,发展瓶颈较多,薪资待遇方面差异较大,导致管理人员在发展受到阻碍或是薪资待遇无法达到个人预期的情况下会频繁跳槽,流动性大。(3)实践经验丰富。中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都是从基层做起,接触实践较多,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经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工作,但另一方面有可能影响其对理论知识的重视。

3.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现状

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但随着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断凸显,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地陆续出台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的政策及对其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4月23日《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2013年第1批)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48号),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和山西省财政厅于2013年6月3日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山西省小微企业经营者素质和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在全省范围内选拔100名优秀小微企业经营者到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进行系统进修培训,每人每年给予不超过1万元的培训补助;在全省范围内选拔1000名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主进行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每人每年给予不超过1800元的培训补助;在全省范围内选拔10000名小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每人每年给予不超过1200元的培训补助。该方案被称为“三个1”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并自2013年实施以来,逐年开展、不断完善,至今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培训模式。

二、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1.中小微企业方面

(1)企业对管理人员培训投入不足

由于中小微企业大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差,企业管理者往往把资金投入到其“看得见”的地方,即能快速产生效益的生产活动之中,而对于培训这类需要长期投资才能够看到回报的投资,则投入较少。培训资金的投入不足,也反映出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的重视不足。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往往是第一位的,因此,管理者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可以迅速取得经济效益的方面,对于培训,不仅关注度低,甚至认为做培训是“赔本买卖”,花钱却产生不了效益。部分小微企业管理者自身受过高等教育,了解并认同培训的效果及带来的长期效益,但这些管理者往往面临这样的现实: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对一些人员投入资金进行培训之后,培训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出来,这些管理人员就已经离职,公司对他们虽然有所投入,却难以收到回报。对于资金本就不足的中小微企业来讲,此类事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主观上就不愿意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过多。

(2)企业寻求适合的培训资源困难

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各行各业,每一家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政策和发展水平又不一致,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物流企业来说,同样开展物流工作,有的企业经营仓储业务,有的经营运输业务,有的经营流通加工业务。而同样是经营运输业务,所使用的运输方式也不相同,可以通过公路、水路、铁路等不同方式来进行物流运输。顺丰速运就以航空运输为主,而德邦物流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同样从事公路运输的两家物流企业,也会存在着以整车业务为主或是以零担业务为主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的存在,每家企业对于培训的需求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大多培训机构在组织培训的时候,都会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以满足各企业总体上的培训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则更希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培训,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实际问题或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双方培训定位的不同,使得很多中小微企业难以寻求到适合他们的培训资源,给培训工作开展带来困难。

(3)企业培训实践效果不理想

很多中小微企业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培训后,却无法看到这些培训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大多数培训主要是进行管理理论方面的学习,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有所欠缺,学员并不能有效地将所学到的管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能够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培训在培训进行的过程当中或是培训刚刚结束之时会使受训者感到受益匪浅、非常有用,但在回到工作岗位之后,这些管理人员很快便将所学知识抛之脑后,继续以前的工作方法等等。还有部分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本身就是被动的,学习兴趣不强甚至认为去参加培训就是走形式,企业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它想获得的理想效果。

2.培训机构方面

(1)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从而加大培训实施难度

中小微企业虽然组织架构基本齐全,但企业人数较少,企业员工往往是身兼数职,特别是管理人员,通常要同时管理二至三个部门。培训机构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策划,往往不能兼顾到这些管理人员“多角色”的情况,仅能针对某一方面对其进行培训,而同时,这些管理人员往往由于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不能频繁地参加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管理方面开展的培训,从而加大了培训实施的难度。

(2)培训机构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

目前,培训市场上培训机构众多,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培训机构在组织进行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时,仅仅是对管理类课程进行理论性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去调查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不了解这些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课程,从而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在培训的实际过程中,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尚未确立,培训效果无法衡量,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提升。

(3)培训内容过于生搬硬套,手段单一

大部分培训机构在对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内容不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是生搬硬套一些大型企业的培训内容,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仍然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学员学习兴趣难以被带动,课堂上互动交流缺乏,培训重教轻学,手段单一,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三、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模式

针对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我院培训工作经验,我们初步探索出了较适合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模式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1.基础模式

该模式是在我院实际工作的经验上总结提出,并进行了相关实践,获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评。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重在实效,培训成果要转化为实际效益,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因此,首先要明确受训对象的需求。为此,我们首先针对受训群体进行调研,了解其需求点,并依据行业、职业的不同将所有人员进行分类,分为若干组别,按组进行专题培训。考虑到受训人员时间、精力的限制,我们将培训时间定为三天:第一天进行全体理论性的培训,聘请一些名牌大学教授进行理论方面的引导;第二天带领学员外出考察,了解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第三天进行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企业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培训期间,穿插一些学员间的经验交流及讨论座谈,群策群力,更加使培训具有实效性。在培训结束后,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及培训满意度,便于把握学员学习收效,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该模式在目前的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收效较好,但仍存在着培训效果不能全面把握、分组较粗、针对性较弱等缺点,还需进一步改进。

2.网络模式

针对目前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所面临的瓶颈,我们设想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改善。第一种方式:我们将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按行业、职业进行分类,了解其培训需求点。按照这些培训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课程,将所有征集到的课程在网络上公布,由各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的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的培训。当某些课程选择人数达到一定量时开课,这样培训将会更加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但此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受训人员需求多种多样,培训的组织工作较为困难,某一课程开课时间不定,实施较为困难。第二种方式:将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的各类课程录制为视频,设置专门网站供其在线学习。在此种方式下,培训课程多样化,能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并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使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在自己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学习,并且针对性很强。但该种方式仅限于视频授课,受训人员无法与培训师当面交流,影响培训效果。并且,通过网络模式,无法带领学员实地考擦,缺乏实际经验的学习交流。

3.基地模式

在该模式下,我们将选取各行各业成功的中小微企业作为标杆企业,使之成为培训基地。一方面,在该培训基地进行培训,使其他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实际观摩和经验交流,更加直观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该基地作为标杆企业,将不断进行管理上的改善,会将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企业承担部分培训机构的功能,为其他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引导。该模式体验性较强,脱离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但是对选取的标杆企业要求较高,此类企业选取困难,实现该种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重视度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我们针对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培训工作的实际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新路径,并将不断对其完善,提高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莹.小微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3.

[2]单贵宽.李敏.关于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探索[J].石油教育,2014,(5):59.

[3]徐宗全.试析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选拔和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3,(9):223.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中职生微生物检验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50-03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近1.5∶1。该课程分三个模块:(1)概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2)介绍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标本的制备及染色等微生物基本技术;(3)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教学的重点是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本文论述了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和做法,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校招收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时虽然采用了如启发式、比喻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摸不着头绪,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地教。可想而知,实验效果较差。

(二)原来的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往的实验教学以开设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实验所用材料由教师及实验员准备,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因此,学生的能动性差,即使教师对学生强调课前要预习,但收效甚微。学生按照教材、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最后虽然顺利地完成实验,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有违职业教育的目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实习生适应能力较差

每年暑假,学校专业教师对检验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实习生、带教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实习情况的调研结果反馈不佳。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有: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不易适应;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多,操作环节繁杂,用到各种各样的试剂及材料,跟着老师做完检测发报告,但是不知怎么解释检测结果;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要求脱节,等等。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是,实习生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知识差,临床知识欠缺、不会分析检验结果,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学习小组

微生物实验以小组进行,指定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到检验科见习等途径,获取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接触临床标本时应养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把握微生物检验常见项目检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用品的准备和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并在组长的监管下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完成实验。

(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辅相成

根据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前期的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细菌的培养及分离纯化技术等。后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如血液、脓液、粪便、尿液、痰液、脑脊液等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内容是微生物检验的重点及难点,也是临床检验科实际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我们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完成该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

三、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完善知识结构,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医学检验职业教育为主要目标,按照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训练,将实验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设计性实验,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辅导督察”的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及做法如下。

(一)精选内容,设计实验课题

教师参照临床上常规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常见菌种的检验,精选实验内容。提供给学生既定的实验课题(目前共收集了13个课题)。实验课题如任某,男,21岁,患者于2周前到某小食店进食凉菜,于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体检:急性面容,潮红,神清略有呆滞,前胸散有细小红色丘疹。体温39.4℃,脉搏54次/min,心、肺无阳性体症,脾可触及,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60%。在这个实验课题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后会得出患者可疑的感染菌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细菌的鉴定思路应该按照肠杆菌科的鉴定程序进行。此外,我们允许学生选择既定课题外的具可行性的课题,如进行手机、纸币、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桶装水的微生物检验等。

(二)学生选择实验课题,制订初步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筛选、分析与讨论,选定实验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可行合理的细菌鉴定程序及实验进程,制订实验方案初稿,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三)教师批阅审查

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批阅、审查,教师在批阅、审查学生实验方案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维护实验方案的原创和创新性。(1)方案的可行性;(2)方案的准确性;(3)实验连贯性;(4)实验成本;(5)安全性。尤其是安全性,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安全,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初步的实验设计会出现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够成熟,所用的实验材料广而杂(尤其是选择真菌检验课题),甚至有些实验材料实验室无法提供。通过教师审查、批改,指导学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利用既有材料进行实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设计方案定稿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经过再次讨论后重新修正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五)学生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分工合作,按照设定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在此阶段,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准备实验用品(如制备培养基,选择实验试剂,细菌染色液的配制等)。学生按要求填写实验室开放登记表,在教师跟进监督及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所用的标本是教师及实验员制作的“模拟临床标本”。标本中含有某种病原菌,与真正的临床标本相比,“模拟标本”较为安全。但是它毕竟含有病原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时要及时纠正,确保实验的安全及实验方向的正确。细菌鉴定的实验进程大约需4天,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完成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在结果的判断上有一定主观差异性。在实验进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贪图走捷径。教师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要对实验的每一环节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处理数据和进行结果分析时,要保证如实可靠,让学生养成求实的科学研究习惯。按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正稿)的各项内容后,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评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设计初稿评分、形成性考核评分、实验报告(正稿)评分,按照相应比例纳入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期评成绩。

(七)实验总结

以往的实验课结束后即草草收场,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实验课后的总结。学生由于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实验技术掌握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这样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在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及总结,包括由于实验材料缺乏不能按计划实施,仪器的使用不当影响实验结果等。当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学生要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如对实验方法的改进,重复验证的次数等。教师则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展示学生实验操作的图片,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八)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成果

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期考成绩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微生物设计性试验,通过实验,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是否得到进一步强化训练,对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信心。

表2结果显示,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渗透到实验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2012级比较,2013级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期末考试高分数段的人数增多,及格率及平均分明显提高。

虽然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在实验选题、操作流程、教学方法上我们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对临床实习效果进行追踪等。但不可否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互长平台。为保证在教学上专业权威的持续性,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和拓宽相关知识,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驾驭实验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学生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教学互长从整体上提高了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艳培.浅谈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2]谢明杰.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黄衍强,覃艳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

[4]徐海瑛,陈青阁.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23)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又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因此搞好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践教学中,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实际工作要求,对本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现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一门专业课程,各个病原微生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连续性差、内容杂、记忆难。比如细菌种类繁多且每种细菌有自己的生物学特性,虽然不难理解,但内容复杂多样,极易混淆。

二、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1.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限,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新性。

2.学生因素

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不是很重视,学习态度也不积极。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堂上多进行案例教学,课后布置思考小题,增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实验室条件因素

实验室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设施的完备程度和实验经费的投入情况,学校要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耗材满足学生的所有实验内容。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

结合微生物检验教学的现状、教学大纲、临床实际和本实验室的条件,我们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分为三个板块,具体如下。

(1)基本技能训练。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进行综合实验的前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训练他们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革兰染色、培养基制备和细菌分离培养,训练顺序为学生先配制基础培养基,通过自己配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再对自己的培养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并观察其形态。

(2)常见微生物鉴定。对一些临床常见的重要微生物种类,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进行一次实验训练,目的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习“病原性球菌”后,选取临床常见的几种病原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奈瑟菌,进行微生物鉴定。教师应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临床实验室标本检验程序鉴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熟悉临床操作程序,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才不会有陌生感。

(3)临床标本鉴定。在学期期末时开展综合性实验,以临床常见标本脓汁、痰液、尿液、粪便为检测标本,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按照实验方案直接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病原菌的染色特性、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结果等做出结论。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学导式教法

以前我们的实验教学方式多为灌注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教师所示,依葫芦画瓢,学生没有自己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前分小组对下个实验进行讨论,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然后选一名代表对本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良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3.改进实践考核方法

过去微生物检验实验成绩只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10%,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评定成绩,而有的学生不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这种评法就没办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技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改革实践考核方法,将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20%(5%实验报告书写+5%实验设计+10%实践操作技能)。其中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操作占5%,期末单独进行一次实践技能考核占5%。

通过这几年对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笔者发现改革后的实验课教学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主动性有所增强。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微生物检验实践的改革,争取培养出符合21世纪医学检验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治国,曹美香.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5):86-87.

[2]傅广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7):337-338.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6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7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

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

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

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

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什邡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分别获得了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基础,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以前我县乡村初中学校的条件差,开展生物实验很困难),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浅析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J].法制与社会.2013(01).

[2]吴若梅.高中生物新教材与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本课程具备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临床应用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根据临床检验标本,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发展,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发展至今,病原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临床上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在逐渐被耐药菌株和机会致病菌替代,而新型病原和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所变化[2]。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我校与在临床教学单位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完成工作岗位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融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学科特点,我校增加了微生物检验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不足30%调整到50%以上。采取校内实践课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在校内建立一体化实验室、检验实训中心,尽可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开设课堂,把课堂带到临床一线,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开展检验技能强化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只有一次的实验课程操作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导致进入临床工作中,不能完全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医学检验技能强化训练,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详细讲解、教学演示,指导学生对技能项目进行反复演练、详细归纳、纠正和总结。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检验常用仪器使用和实践技术操作。

2.3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多参与、多实践。在教学时间上体现开放性,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值班,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每学期安排2周技能开放周,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训练,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增强实训时间的开放性。

3.开展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为此,我校教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

3.1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协会”和“微生物学协会”等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高达60%以上。学生以社团为单位,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指导,在校内外开展服务性社团活动,如免费验血、流行病预防讲座等。

3.2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我校与阜阳市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合作,每年举办“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竞赛、“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和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每到赛前,教室和实训室都有大批学生在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转变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制度

微生物检验的教学任务重、知识点散、重难点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微生物检验教学考核中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考试变为“理论考试+平时技能考试+实验考试+口试”,理论考试占50%: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技能考试占20%包括个人技能考核、小组技能考核,注重学生个人技能的锻炼和团队合作精神;实验考试占20%即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操作,如制备细菌涂片、染色、平板画线等;口试占10%:由学生任意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作答,现场打分。通过创新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

总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经过长期努力,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马爱新.微生物检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7):556-558.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9

学生进入微生物室工作时,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并签字存档。其主要内容包括:

1.1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工作要求、检测范围、工作流程等,使实习生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概况。

1.2介绍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微生物实验室是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实验室中的一些事故、伤害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感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失误、不良实验技术以及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务必做到“有菌观念、无菌操作”,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身不受标本的侵袭,也确保周围环境不被污染。

1.3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标本的采集与接收、检验项目和仪器的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的室内质控等内容,要求学生们在上岗前仔细阅读并掌握实验原理、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样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1.4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系统软件,强调标本接收、编号、录入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介绍拒收标本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如何做好临床沟通及记录工作。

2强化实验技能的培训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自动化的仪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上机前的标本处理仍需要手工操作。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形态学判断非常重要,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个人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实习生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实习生掌握从接收标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区划线接种,到对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这一过程。要求他们对镜下菌落进行描述,能够辨别临床常见细菌的菌落特征,并与染色结果结合起来。同时对于触酶、氧化酶、凝固酶、Kia等基础实验、K-B法药敏试验也是通过反复操作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对于全自动或半自动的微生物仪器,我们要求学生们掌握其基本原理并熟悉仪器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除了临床标本的处理,我们还要求实习生参与染液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等工作。这样经过一轮的实习,学生们不但能够熟悉自动化仪器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传统手工鉴定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各级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

3增强质量控制的意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的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这个过程只要某一环节出现误差,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影响到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因此,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全面的质量控制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其内容包括3个方面:

3.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来说,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包括医生检验单的申请,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识、保存和运送,如痰标本的留取好坏、血培养采集血液的时机和血量、留取尿标本的最佳时间和注意事项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培养基、试剂、诊断血清、染液、药敏纸片等,定期用标准菌株对各种染液、培养基、试剂、诊断血清、生化反应管、药敏纸片、鉴定和药敏板条或卡片等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每天记录冰箱温度,环境、仪器的温湿度,如果超出范围立即报告老师及时处理;仪器的运转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等。

3.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检验报告的填写是否正确、检验结果发送是否及时,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等。

4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微生物培训总结篇10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学、做一体;应用示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27-02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现以“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这次课的教学过程为例,作一介绍。

一、课的引入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很广泛。可用于药品分析、食品分析、石油油品分析、环境监测、饲料成分的检测、农药及其残留物分析等。药品分析可测定的药物有:维生素、抗生素、解热药、去痛药、降血压药、安定药、镇咳药、滴眼药、磺胺类药、利尿药、某些妇科药、痢疾药、腹泻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食品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用于海水、淡水鱼类、贝类、虾类、海蜇类等水产品。如苯、多氯联苯、氟、汞等的测定;婴幼儿乳品中烟酸,烟酸胺的检测;对灭菌乳中乳果糖含量的测定;测定乳品中酪蛋白;目前乳发酵制品的滋味与香味的双乙酰含量的测定等。石油油品分析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石油工业中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仪器。石油的两个特征吸收峰(225nm和254nm)是测定炼油厂污水中的含油量时要选用的吸收波长。还有,在炼油过程中,石油在320nm附近有一个芳烃杂质,也是必须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检测的。环境监测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检测环境中有害物质,如检测自来水中的单宁、表面活性剂、酚类、苯胺类、硝基酚类化合物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还可以测定自来水中,所含的氨氮、亚硝酸盐、总酚、总苯胺、硝基酚类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饲料工业中,饲料的原料、添加剂、混合饲料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山梨酸、苯甲酸、胡萝卜素、总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钾、铁、硒、碘、铜、磷、锰等。还有,饲料添加剂中的磺胺类药物以及普鲁卡因等的测定。农药及其残留物分析:如吸收性农药六六六等,农药残留代谢物、降解物滴滴依、1601,这些代谢物的毒性都比原体更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由此可见分光光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告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邻二氮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两个学时。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含量的基本原理。熟悉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工作流程。②能力目标: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会吸收曲线的测绘方法;能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微量成分光度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计算。③素质目标:在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爱护仪器设备、吃苦耐劳、团结协助、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思路,制定工作任务内容,以课页工作单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原理。②完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③如何做光的吸收曲线?④如何做工作曲线?学生借助于手头现有资料、网络查寻、图书馆中阅读有关资料,制定计划,填写课页工作单,而后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组内成员的材料进行整合处理,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得出较完整的任务完成的思路。这样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激励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课堂上教师必须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采用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的方式,首先对所有同学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检查,给出评价成绩。而后组内代表发言,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工作步骤,老师补充,最后得出合理的任务完成的思路。

四、进行操练,掌握初步能力

模拟工厂工作流程,按下列工序完成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任务。化学试剂的准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预热测量Fe2+―邻二氮菲吸收曲线绘制标准曲线样品中微量铁的测定数据及处理。学生领取所需配制溶液的仪器及化学试剂,小组内成员团结协助,配制系列溶液,教师巡回指导;预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教师和实验员根据配制完溶液的先后顺序,在各组内分别讲授示范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组成及工作流程,比色皿的洗涤装液,仪器的调试,测定光的吸收曲线所需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所需数据,样品中微量铁的测定过程,同时说明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按照教师和实验员的指导,小组边讨论,边一起合作进行操练,以学会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掌握初步能力。

五、进一步深化,加深体会基本能力

小组成员轮回单独操作分光光度计,并记录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光的吸收曲线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数据、样品中微量铁测定数据。通过学生单独操作,可进一步深化,提高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能力。

六、数据处理,归纳和总结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能力与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进行数据处理,做出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光的吸收曲线、标准曲线,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微量铁的含量。小组推荐成员总结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所用的知识,学到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数据处理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教师随时补充总结内容。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

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完成下次课的课页工作单

教师布置作业:完成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实验报告;借助开放的实验室,课下完成平行任务“微量磷含量的测定”;完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Co2+和Cr3+的含量”的课页工作单,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工作计划。通过微量铁含量的测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教会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并在实训过程中深入指导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课堂教学现场化,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敏.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应用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