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00

产业链的含义篇1

【关键词】高直链淀粉玉米;应用前景;展望

高直链淀粉玉米是指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在50%以上的特用型玉米。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通过a-1,4键连接在一起的聚合物,其它一些植物的直链淀粉通常都有很高的聚合物,而玉米的直链淀粉却不易凝结和形成结晶。它的悬浮液在加热时不产生糊精,而以胶体溶解,形成黏度较低的不稳定溶液,与碘有较高的亲和力。纯化的直链淀粉能被聚合成类似纤维素的纤维。

1.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的兴起

世界上只有美国将含有ae基因的玉米杂交种商业化,含du,su2基因的杂交种也进入了示范阶段,目前已经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达100%的玉米。在我国,它的农业品种、工业加工利用都属空白。日前,我国所需的直链淀粉主要依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是普通玉米的16倍,约2000-2500美元/t,每年花去大量外汇,因此非常有必要培育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工作。在分析鉴定了国家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的玉米种质资料材料后,发现我国的玉米种质材料中高淀粉资料非常稀少,特别是缺少高直链淀粉材料。但我国的一些育种单位已经引进了一些高直链淀粉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展了前期的探索性研究,为我国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及产业化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普通玉米籽粒的淀粉一般含有27%左右的直链淀粉和73%的支链淀粉。高直链淀粉玉米是指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在60%以上的玉米类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化的高直链淀粉玉米杂交种有两种类型,即直链淀粉含量在50%以上的V型和直链淀粉含量为70%-80%的Vii型。

直链淀粉玉米受隐性ae基因(直链淀粉扩充者)的控制,可将籽粒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提高到55%-60%。直链淀粉在轻工业(如薄膜、涂料、粘合剂等)、食品工业、制药业、工业上生产照相胶卷和电影胶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直链淀粉具有近似纤维的性能,用直链淀粉制成的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柔韧性、抗张强度和水不溶性,并且无毒、无污染,广泛应用于密封材料、包装材料和耐水耐压材料。此外,高直链淀粉还是生产光解地膜的重要原料。由于直链淀粉的特殊作用,高直接淀粉玉米在工业品市场上占有较稳定的地位。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美国已经培育出并大面积种植高直链淀粉玉米,年种植面积在1.2万-1.6万公顷,大部分集中在伊利诺斯和印第安那州中部。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淀粉总含量减少、水分含量高和产量低。

高直链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在不同地区的表现还不稳定,平均产量只相当于常规马齿型玉米的75%-80%,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在美国生产上用的直链淀粉玉米籽粒为两种类型:一种是V级,直链淀粉含量为50%-60%;另一种是Vii级,直链淀粉含量为70%-80%。1985年美国4个高直链淀粉玉米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占68.9%,蛋白质占9.5%,油占5.7%。虽然这种淀粉在纺织工业中被当做玻璃状定型胶料和制作波纹提花朵纹板的粘合剂,而且在石油钻井业中也有很大用途,但由于特定基因而导致的减产及种植者得不到适当的补贴。所以种植规模还很有限。我国目前尚无育成的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工业所需要的直接淀粉主要从美国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每吨达2000-2500美元。因此我国急需开发出更高产的高直链淀粉玉米杂交种,从而促进高宜链淀粉玉米的进—步发展。

2.高直链淀粉玉米的发展前景

2.1食品包装材料

用直链淀粉可以制造一种半透明纸,不透氧气和氮气,透Co2和脂肪也很少,且这种纸可食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纸已用作面包酶的包装,预期在食品工业中的用途会日益广泛。

2.2休闲食品

以淀粉及淀粉衍生物为原料生产的休闲食品以膨化食品为主。直链淀粉较支链淀粉有更强的抗拉能力,能够增加产品的脆性和强力。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面团成型性好,因而增强了面团的干燥及切割性能。

2.3医疗保健

高直链淀粉食品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被称为“功能性食品”。国外许多人类营养研究所做了许多实验,证实了直链淀粉的医疗保健价值。高直链淀粉还是胆结石及高血压病人的理想食品,具有防止胆结石形成及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直链淀粉与人体内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业相互影响,尤其是一些重要微量元素。

目前,玉米淀粉的开发在诸如美国、日本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正受到高度重视,有的即使已成功应用并创造出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玉米淀粉研究及加工两方面的工作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有相当大的差距,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4环境保护

这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应用,即光降解膜。目前我国及至全球“白色污染”都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实验证明,目前日常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快餐盒等塑料制品至少需100年才能被土壤中微生物降解掉。美国已选育出高直链淀粉玉米,主要供应本国和西欧生产“光解塑料膜”的原料。美国的特殊用途玉米属保密资源,不许传入国外,西欧制做光解塑料的玉米原料均以高价从美国进口,国际市场价格2000-2500美元/吨。我国与美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所谓玉米特用型遗传基因的知识产权纠纷。这些都深刻反映出国际社会是多么重视特用玉米的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的特用玉米资源中,高油、高lys、高淀粉玉米(并非有高的直/支比)都已育成新品种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进行加工;只有高直链淀粉(高直/支比)玉米,目前尚无任何一份自交系,更不必说品种;而且,我国直链淀粉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与国际上也有很大差距,该领域几乎是一个空白。

3.展望

高直链玉米淀粉相对于一般淀粉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如,它较高的糊化温度能够增加意大利面的蒸煮时间;其较高的凝胶性能缩短糖果硬化,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高直链淀粉乳可形成坚固、脆的、易碎的膜、使其很理想的用于涂层破损产品,除了这些物理性质,高直链淀粉其优势的营养特性得到关注。

但在国内,其应用价值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研究者及开发者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缺少高直链玉米品种,限制了对高直链淀粉的研究。我国所需的高直链淀粉主要依赖进口,而且价格昂贵,每年花去大量外汇。近年来,国内对高直链玉米的育种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抓住这个时机,开展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萍,袁建华.高直链淀粉玉米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专报,2002,(03).

产业链的含义篇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一、逆向物流的产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二、逆向物流的涵义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供产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

产业链的含义篇3

已有文献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努力程度与供应链的绩效成正相关,但即使如此,仍有很多企业不愿履行社会责任,除去履行成本、收益时间、CSR活动带来的价值或利益难以得到评估、具体活动难以实施等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履行社会责任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不足。企业外在压力主要包括政府规制、法律制度、行业监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等社会压力。有研究表明,尽管企业改善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意愿是由制度、道德、经济的因素共同驱动的,但经济动力才是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郭春香等研究了社会责任环境下供应链的协作与利润分享策略,Lynes等人以北欧航空公司为例,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在履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Linthicum等人以美国著名会计公司arthurandersenenron为例,研究了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的关系。Ciliberti等人通过对意大利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分支——物流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各个公司的影响。

以往学者就社会责任进行了诸多探讨,其中部分文献研究了供应链成员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但是仅限于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研究。本文从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同的供应链之间利润差额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供应链社会责任模型,研究了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包括供应链从产品中获得的经济绩效与从政府行为中获得的社会绩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使用定量而非定性的方法研究了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能为供应链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具体的参考。(2)为了更符合现实中的情况,利用经济学概念对消费者偏好进行了细分。

2消费者偏好模型

2.1模型参数

模型设计到的参数及变量如下:

m:表示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释放出来的动力因子,体现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大小,即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高低。0代表完全不履行,1代表完全履行。同时也表示信任模型的能力指标。

mf:表示供应链向政府传达错误信息时,真正的m被放大后的动力因子,mf>m,mf∈(0,1]

mp:表示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

m′p:表示mp的上限,m′p∈0,1

ms:蕴含在回馈社会这一行为中的动力因子

δ: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mp在m中的比例,即mp=δ·m

u:表示产品的使用价值

w(ε):表示某种产品提供的消费者剩余,其中ε表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偏好程度

wgε、wb(ε):分别表示g、b两类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剩余

pg、pb:分别表示g类产品和b类产品的单位定价

p*g、p*b:分别表示g、b两类供应链利润最大时的最优定价

cg、cb:分别表示g、b两类产品的单位成本,cg>cb

c0:表示产品的基本成本

t:表示因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成本增长系数

n:表示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总量

ng、nb:分别表示g、b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

ε1,ε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mp,ms的偏好程度

ε′:表示消费者的两种偏好之和,ε1+ε2=ε′

ε*1:表示wgε=wb(ε)时,偏好ε1的临界值

v:表示单位动力因子引起的利益

ψg、ψb:分别表示g、b两类供应链的利润

S:表示供应链因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的社会绩效

R:表示供应链的可信度

i:可信度价值系数

h:表示信任模型的诚信指标,0

l:表示信任模型的善意指标,0

λ:表示政府识别出错误信息的概率,0<λ≤1

Q:政府设置的欺骗惩罚系数

2.2消费者偏好及其分类

本文采用消费者剩余函数来描述消费者购买决策,其中ε表示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优先购买提供剩余较大的产品。在本文中,ε表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偏好程度。

目前供应链的回馈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用性(受益者为消费者),即供应链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切实提高了产品对消费者自身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是认知度(受益者为社会),消费者会根据供应链回馈社会的程度不同对其产生不同的认知度,良好的社会形象会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并使消费者在以后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购买该类认知度较高的产品。

然而,面对供应链回馈的利益,消费者对自己受益和社会受益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消费者在一般情况下更偏好前者,因为前者为消费者带来了直接利益,后者只带给消费者间接利益,消费者对于前者的敏感性高于后者。这也可以用经济学中的互惠原则来解释。互惠原则是在经济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描绘了多个主体之间互相给予利益而建立长期共赢关系的情景。由于互惠原则的影响力,当消费者获得了供应链给予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予以回报,在以后的购买行为中会采取回报供应链的做法,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提高自己对于前者的偏好程度,以使供应链生产的产品带给自己的效用更大,这种回报方式对于供应链是有利的。而消费者在后者情况下并不具有源自消费者本身的回报义务,仅仅是出于供应链的正面社会形象的认同。

令消费者对于自己受益和社会受益这两种情况的偏好程度分别为ε1、ε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ε1>ε2,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供应链企业总是在做好产品的前提下才开展回馈社会的活动。假设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因子m=mp+ms,其中mp=δ·m表示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ms=(1-δ)m表示蕴含在回馈社会的行为中的动力因子,δ∈(0,1]。在下文中ε1、ε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mp,ms的偏好程度,这与其原来的定义是相符的。需要注意的是,当m=1且mp=1时,则ms=0,这种只回馈消费者而完全不回馈社会的行为不能算作完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由于边际递减效应的存在,故设mp≤m′p,m′p表示产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上限,m′p∈(0,1)。可知当m≤m′p时,δ≤1;当m>m′p时,δ≤m′p/m<1。

2.3内在动力来源

利润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2)利润可以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加入;(3)利润是管理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总之,只要己方的利润高于对手,就能使自己处于强势地位,进而打败对手赢得竞争,这样供应链与对手获得的总利润差额成为一个胜败关键点。g类供应链总利润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从产品中获得的经济绩效ψ*g与政府行为带给供应链的社会绩效S;b类供应链的总利润只有从产品中获得的经济绩效ψ*b,只要两类供应链的最大总利润差值ψ=ψ*g-ψ*b+S>0,g类供应链就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履行社会责任。

3经济绩效

3.1经济绩效模型

假设市面上有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g和履行社会责任较差的供应链b,他们生产同种产品且在市场中形成双寡头垄断,动力因子分别是mg和mb,mg>mb,由于本文的探讨是建立在社会责任环境下的,令mg>0,ε′>0。g类产品和b类产品的单位价格分别为pg、pb,单位成本分别为cg和cb。由于供应链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投入必定增加产品单位成本,故设cg=c0+t·mg,其中c0为产品基本成本,t表示因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成本增长系数。产品市场有效需求总量为n,ng、nb分别表示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ng+nb=n。

设消费者剩余w(ε)=u+(ε1·mp+ε2·ms)·v-p,由前面分析可知ε1>ε2>0,v为单位动力因子引起的利益。由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精力、兴趣和偏好有限,消费者只能把有限的偏好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配到几种事物中,故假设消费者的两种偏好之和是固定的,即ε1+ε2=ε′,可得ε1>ε′/2,ε2<ε′/2。

3.2模型求解

用mgp、mgs分别表示g类供应链的mp、ms,用mbp、mbs分别表示b类供应链的mp、ms。当wgε=wb(ε)时,

u+(ε1·mgp+ε2·mgs)·v-pg=u+(ε1·mbp+ε2·mbs)·v-pb(1)

为了突出g类供应链和b类供应链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区别,令mb=0,即b类供应链完全不履行社会责任,将mp=δ·m,ms=(1-δ)m,ε1+ε2=ε′带入式(1)中,可以得到ε1的值:

ε*1=pb-pg-ε′vδgmg+ε′vmgυmg(1-2δg)(2)

设p=wgε-wb(ε),当ε1=ε*1时,wgε=wb(ε);因为p式中ε1前面的系数为(2δg-1)mgv,故当(2δg-1)>0时,即δg>1/2的条件下,当ε1>ε*1时,wgε>wbε,消费者购买g类产品;当

ε1<ε*1

时,情况刚好相反。在δg<1/2的条件下,当ε1>ε*1时,wgε

本文只讨论δg>1/2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按照类似步骤即可得出。

现在分析g类产品和b类产品在消费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和所得利润。某类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剩余越大,则该类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强,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假设消费者的偏好ε1在(ε′/2,ε′]上服从均匀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f(ε1)=1/(ε′-ε′/2)ε′/2<ε1<ε′

0其他(3)

很容易得出:

ng=n·∫ε′ε*1·f(ε1)dε1∫ε′ε′/2f(ε1)dε1,nb=n·∫ε*1ε′/2f(ε1)dε1∫ε′ε′/2f(ε1)dε1(4)

用ψg、ψb表示两类供应链的利润,则ψg=(pg-cg)·ng,ψb=(pb-cb)·nb。将式(2)、(3)、(4)带入前面两式,通过计算得出:

ψg=2pg-cgnε′-pb-pg-ε′vδgmg+ε′vmgvmg-2δgmgε′(5)

ψb=2pb-cbnpb-pg-ε′vδgmg+ε′vmgvmg-2δgmg-ε′2ε′(6)

令ψg=0、ψg=0分别对pg、pb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出使两类供应链产品利润最大的最佳定价:

p*g=ε′vδgmg+p*b+cg2

p*b=-ε′vmg+2p*g+2cb4

在δg>1/2的条件下,很容易验证ψg、ψb对pg、pb的二阶导数小于0。将以上两式联立求解,消去式中对方单价,可以得出最佳定价:

p*g=4ε′vδgmg-ε′vmg+2cb+4cg6(7)

p*b=2ε′vδgmg-2ε′vmg+4cb+2cg6(8)

将p*g、p*b的值代入ψg、ψb,此时两类供应链的最大利润ψ*g,ψ*b分别为:

ψ*g=n·4ε′vδgmg-ε′vmg+2cb-2cg218ε′vmg(2δg-1)(9)

ψ*b=n·2ε′vδgmg-2ε′vmg+2cg-2cb218ε′vmg(2δg-1)(10)

用式(7)减去式(8),得出:

p*g-p*b=(2ε′vδgmg+ε′vmg+2cg-2cb)/6>0(11)

即p*g>p*b

结论1:履行社会责任较好和较差的供应链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前者对产品的最佳定价高于后者。

该结论揭示了在产品最佳定价方面,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供应链占有优势。另外,从式(11)可以看出,这种定价优势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产品中蕴含的社会责任带给消费者的额外效用,另一方面是两类产品的成本差异,成本相差越大,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产品定价优势越大,但是会对产品总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由δg>1/2,则两类供应链的利润均不为负,且g、b两类供应链因履行社会责任的不同而获得的最佳利润差额为:

ψ*g-ψ*b=n·

6ε′vδgmg-3ε′vmg2ε′vδgmg+ε′vmg+4cb-4cg18ε′vmg2δg-1

=n·(2ε′vδgmg+ε′vmg+4cb-4cg)6(12)

情况(a):当mg≤m′p,即供应链的动力因子低于产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上限时,则有δg=1。从wgε=u+(ε1·mgp+ε2·mgs)·v-pg中可以看出,由于ε1>ε2,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mgp的性价比高于蕴含在回馈社会的行为中的动力因子mgs,g类供应链会选择将有限的动力因子优先蕴含在产品本身中,故δg=1。不仅g类供应链会这样做,如果b类供应链的mb≤m′p,b类供应链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否则己方产品的消费者剩余没有达到最大,所以双方博弈的结果是(δg=1,δb=1)。此时:

情况(b):当mg>m′p,即供应链的动力因子高于产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上限时,且12<δg≤m′pmg<1,使得:

ψ*g-ψ*b=n·2ε′vδgmg+ε′vmg+4cb-4cg6>n·2ε′vmg+4cb-4cg6(14)

令ψ*g-ψ*b>0,可得mg>2(cg-cb)ε′v。即当mg>2(cg-cb)ε′v时,g类供应链获得的利润同样超过了b类供应链。由于mg>2(cg-cb)ε′v>4(cg-cb)3ε′v,可以看出与情况(a)相比,g类供应链获得高于b类供应链利润的难度增加了。但是,由于随着mg-m′p的增大,从政府的激励行为中得到的社会绩效会增加,以弥补其社会责任投入甚至继续盈利。

设两类供应链的利润差额ψ=ψ*g-ψ*b,将情况(a)和情况(b)中的ψ分别设为ψ1和ψ2,动力因子mg分别设为m1和m2,当ψ1=ψ2时:

n·3ε′vm1+4c0-4(c0+tm1)6=

n·2ε′vδgm2+ε′vm2+4c0-4(c0+tm2)6

(3ε′v-4t)m1=(2ε′vδg+ε′v-4t)m2

由δg<1,有3ε′v-4t>2ε′vδg+ε′v-4t,则m2>m1,即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在情况(b)中的动力因子大于情况(a)中的动力因子。

结论2:当履行社会责任较好供应链的动力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获得高于社会责任履行较差供应链的利润的难度增加,且若想获得同样的利润差额,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较之前更高。

可见,供应链不可以随意制定履行社会责任的策略,而是应该注意当mg增加时产品单位成本cg的增加速度,如果把握不当(比如当mg≤4(cg-cb)3ε′v时),供应链不仅不会获得利润优势,甚至可能会落后于对手。

4社会绩效

4.1社会绩效信任模型

4.1.1社会绩效定义

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获得经济绩效,而且能获得产品利润之外的社会绩效,即政策照顾、政府补贴、政府的正面宣传效应等激励行为带给供应链的利益,令其为S。政府通常是作为消费者利益的人,监督和激励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在供应链与政府就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的博弈过程中,供应链希望从政府激励行为中获得社会绩效,而政府希望加强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给政府、社会和消费者带来长远利益。

4.1.2供应链与政府的信任关系

供应链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从政府行为中获得社会绩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取得政府信任的过程,信任程度越高,政府行为带给供应链的社会绩效越大。根据Dyer和Chu关于信任的定义,采取以被信任方为基础的可信度模型,且将可信度R(R>0)分解为能力、诚信和善意三个指标。为了研究方便,此处将三个指标作如下简化:

(1)政府、消费者和社会对于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度存在期望目标,供应链完成该期望目标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投入到社会责任中金钱的数目,而投入金钱的数目是与动力因子m高度相关的,故能力指标用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释放出来的动力因子m表示。

(2)与信任相对,可能出现供应链欺骗政府的情况。因为供应链追逐的根本是商业利益,所以在接受政府监督的过程中可能会向政府传达错误信息,将真实动力因子m夸大为mf(m

向政府传递真实信息的概率为h,传递错误信息的概率为(1-h),政府识别出错误信息的概率为λ(0<λ≤1)。在这个社会责任意识非常淡薄的社会中,政府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激励和监督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刻意关注识别错误信息的成本大小,故本文不考虑政府识别信息的成本。

(3)供应链企dylw.net业的领导者并不是完全为了商业利益而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还包括了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这促使一些供应链可以在回报不明显(利润差额ψ很小)的情况下与政府达成明确的或不明确的协议,以使消费者—供应链—政府的社会责任环形关系长远维持下去,既为供应链赚取利益,又造福社会。所以,善意指标用供应链在与政府协商过程中展现出的善意度l(0

能力、诚信、善意等三个指标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的可信度R,假设供应链的可信度:

R=R′-θm-αgh-βl-γ(15)

其中R′表示可信度的上限,θ、α、β、γ均为正常数,α、β、γ越大,分别表示能力、诚信、善意对可信度的影响就越小。政府根据供应链可信度R的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激励行为,由此带给供应链的社会绩效S=i·R,i表示可信度价值系数。

4.2模型求解

先探讨如何确定惩罚系数Q的最小值。假设S1、S2、S3为以下三种情况下获得的社会绩效,供应链传递真实信息的概率为h,此时S1=i(R′-θm-αgh-βl-γ);传递错误信息而不被识破的概率为1-h(1-λ),此时S2=i(R′-θm-αfh-βl-γ);传递错误信息并被识破的概率为λ1-h,此时S3=-Q(mf-mg)。设传递真实信息和传递错误信息两种情况下的期望绩效分别为e1、e2,e1=hS1,e2=1-h1-λS2-λQ1-h(mf-mg)。令e1>e2,可得:

Q>i·1-h1-λR′-θm-αfh-βl-γ-h(R′-θm-αgh-βl-γ)λ1-h(mf-mg)

产业链的含义篇4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产业链的含义篇5

[摘要]义乌创意产业作为义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义乌市场未来发展的新机会。本文在创意及创意产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基于义乌市场分析了当前义乌创意产业链及创意生态体系构建等现状,并从义乌市场与创意产业联动、创意人才培养等角度分析了发展义乌创意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创意;创意产业;义乌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32-02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义乌市场已形成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义乌市场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商品市场;第二层次为专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城、物资市场等。然而随着相关竞争市场的增加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再加上外贸形势的日益严峻,义乌实体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这样的现状,转型升级是义乌市场的必由之路。而义乌市场转型升级是一个包含目标、定位、路径于一体的整体提升与重新塑造。其中基于市场基础上的创意产业构建及延伸是实现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之一:构建并延伸创意产业能够实现义乌小商品的“义乌制造”变成“义乌创造”,从以批发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低端产品转向精品化、品牌化,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义乌市场的内源型发展。

1创意产业内涵界定

11创意内涵界定

本研究所阐述的创意,是基于市场需求而产生的独特的、原创的和有意义的想法,并且又具有商业执行效果的行为。相比于创意的其他内涵界定,本研究的创意内涵具有如下四个特质:一是创意是多重属性的结合,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在模仿基础上的二次创意;二是创意是一种整合,它是基于各种素材基础上运用人的主观性思维进行整合的结果;三是创意更是一种行动,它包含行为过程与结果;四是本研究所提的创意更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

12创意产业的内涵界定

创意产业是创意理念与行为的产业化模式,是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模式化了创意的产生及商业运营过程,是一种可归纳、推广、借鉴的商业模式。它主要包含以下六个环节:一是创意激发阶段,即激发创意思维及灵感阶段;二是创意多角化发展阶段,即运用发散性思维多维度拓展创意想法阶段;三是创意适用阶段,即将多角化创意用之于商业实践阶段;四是创意行为重构阶段,即在适用基础上的创意行为的调整阶段;五是创意的商业化阶段,即将创意真正作为具有商业价值产品的推广阶段;六是创意的报酬及保障阶段,即创意行为获得了商业报酬进而实现产业链再循环,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构建创意的保障体系。

2义乌专业市场背景下创意产业概况

21创意集中于二次、局部浅层创意

义乌市场的创意产品种类日渐增多,涉及越来越多的行业。但由于义乌市场是商贸型市场而非生产型原发性市场,所以其创意的产品有着市场滞后性,创意基本集中于模仿广州、深圳、上海等产业链前端的市场基础上的二次创意。虽然二次创意是原有创意基础上的加工与深化,但因为缺乏原创性、独特性而使得产品难以先入为主,“摘得头筹”。与此同时,义乌目前的创意绝大多数集中于商品外形设计,少部分是原材料创新,几乎没有科技型的原创型创意。因此义乌创意产品仍然以局部浅层创意为主。

22创意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第一,缺乏拥有多角化思维的创意人才储备。创意产业的创意激发及多角化发展是整个创意产业链的“触发器”,其核心在于创意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义乌创意人才总量偏少且技能结构不合理:以产品造型设计创意人才为主。这就难以支撑整个创意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第二,缺乏创意商业化运营的强有力载体。创意产业区别于创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创意适用及商业化开发。从现实角度来分析,企业是唯一真正的开发主体。然而当前义乌企业对于创意研发的投资极低。从义乌市政府对1571个企业经营户的调查发现,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企业仅有1127%,≤5%的企业占据了被调查对象的6258%。这样的投入比必然使得产品创意开发及商业化运营难以有效开展,创意产业链无法构建。第三,缺乏公平的创意回馈机制。创意产业链之所以能循环推进,原因之一在于创意的报酬回馈体制建立,也就是说创意开发企业应得到相应的报酬回馈。然而以小商品为主的义乌市场却缺乏有效科学的定价体制,难以建立创意产品的高附加值且有竞争力价格。在市场实际运行中,创意企业的产品最终也难逃价格战的厄运,最终难以收回创意开发的成本支出。这样的现状就难以可持续推进义乌创意产业发展。

23创意生态体系尚未形成从宏观角度分析,创意及其商业化开发是创意产业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创意生态体系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其中比较关键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两个要素。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的区域经济。义乌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圈经济,义乌又称“小商品之都”。“小商品之都”的城市经济形象一方面有助于义乌城市定位,但另一方面却约束着创意产业发展。因为这样的城市经济模式基本仍处于传统的中低端批发阶段,难以支撑创意产业精品化、个性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义乌城市文化中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和“拨浪鼓文化”代表了老一代义乌人的文化特质,也体现出义乌的区域文化。但由于义乌小城镇文化浓厚,城市发展的起步较迟,义乌的城市文化依然体现出浓郁的传统乡镇文化特质,包含较少的创意文化因子。

产业链的含义篇6

关键词:物流;逆向物流;供应链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1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

2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3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①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②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③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④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①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②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③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④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⑤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⑥物料配合的复杂性。⑦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4如何管理企业逆向物流

企业实施逆向物流不仅能节省资源、节约企业成本,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形象,创造社会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逆向物流已日渐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有力武器,逆向物流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西尔斯负责物流的执行副总裁曾说:“逆向物流也许是企业在降低成本中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了。”那么,如何管理企业的逆向物流体系?

4.1企业应建立独立物流职能部门,而且管理层对逆向物流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逆向物流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它不能附属于其它部门,必须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而且,企业管理层应该对逆向物流工作足够的重视。据一份针对300多位负责供应链及物流的企业经理人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0%的人认为,逆向物流失败的首要因素是管理层没有深刻认识逆向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以至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是公司缺乏相关政策和运作系统,再次是疏忽管理和缺乏物流人才。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重视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制定出有利于逆向物流实施的政策,赋予物流部门足够的权力和大力培养物流人才来实施逆向物流。

4.2在供应链的范围内构建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由前面物流系统示意图可知逆向物流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涉及到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顾客等节点企业,如果其中某一节点企业没有处理好退货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因此企业要实施逆向物流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合作。另外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留住顾客,于是采取宽松的退货策略这使得企业将下游客户的风险转向企业自身由于供应链上存在“长鞭”效应上游企业所获的信息将出现严重失真,这又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为了实现供应链最大利益尽量减少“长鞭效应”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共享信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商业退回类逆向物流。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在供应链的范围内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4.3减少进入逆向流通的商品及包装材料如在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其方便于将来的回收和利用。严格控制退货政策也可以达到减少退货量的目的。

4.4通过相关信息技术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企业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例如使用三维的条形码技术,可以储存更多的商品信息,这样有关商品的结构、生产时间、材料组成、销售状况、处理建议等信息就可以通过条形码加注在商品上,也便于对进入逆向流通的商品进行有效及时的追踪。另外,分拣技术、仓储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5结束语

随着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显现,企业应该重视逆向物流活动,处理好逆向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且,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逆向物流系统,并且加强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鹏.企业逆向物流实施策略分析[J].物流技术.2010.(13).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夏伟依.逆向物流理论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6.(09).

产业链的含义篇7

关键词:产品;供应链条;风险;金融工程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产品供应链条是一种具有系统化、集成化等特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iBm、海尔、联想等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在产品供应链条管理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收益。但是,随着产品供应链条规模的渐趋扩张,结构也变得愈来愈复杂,随之而来的是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怎样强化产品供应链条的风险管理,实现良性运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在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激烈的连锁反应。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狭义的金融工程是由美国知名财务专家约翰·芬尼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首先提出来的。他觉得金融工程主要包含了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并对金融类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等内容。广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借鉴了工程管理之定义,综合应用各类工程技术方法来设计与开发出新型金融产品,并且用创新性方法来解决金融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涵盖了产品定价、交易、风险管理等策略。金融工程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性,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主要目的是切实解决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方面的问题。

二、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的产生原理

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之中,因为各类事先所难以预知的供应链条系统内、外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偏差,这就产生了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比如,企业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上往往会具备不确定性。一旦合作伙伴不够理想,就会在供应链条运行过程中产生比较大的风险风险。又如,委托间所产生的合同是不是妥当也是具备了不确定性。合作双方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其结果也会产生确定性,而供应商交货情况、市场需求情况、企业所面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等也会存在不确定性。

三、在金融工程中规避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的措施

(一)实施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产品生产商、批发商以及经营商会运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实施与交易方向相反的训练,从而获得市场盈利,这样一来就十分有利于延缓价格产生剧烈波动而造成的供求冲击。在产品供应链条的起始环节就可在期货市场中实施套期保值,将产品原材料加工中有可能出现的波动风险加以规避。与此同时,要积极地设计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远期合约,从而运用远期交易实施买空与卖空,让产品供应链条中的上游企业能够承诺在今后一段时间购置相应数量产品的基础上还可向供应商购置选择权。立足于选择权,企业可通过产品供应链条来调整今后各种定单之数量,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价格波动风险运用供应链条企业的一种共同承担加以规避,并且最后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高稳定性以及高效率性。

(二)构建组合合约以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指在支付了必要的权利金之后,拥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之中,依据事前规定的价格来购置或者卖出相应数量的期货合约之权利,但是却并不负有一定要购进或者卖出等义务。一旦超过了规定期限,期权合约就会自动地丧失效率,受到损失的唯有已经支付了的权利金。所以说,期权交易能够让投资人面对着非常剧烈的价格波动之时有了更加好的选择。不管是期货价格的上涨还是下跌,只需波动到了必要的幅度之后,即可规避风险,真正地实现盈利。比如,交易者可以预测今后价格的上涨,在买入期货合约的基础上,还应当买进有关期权所具有的看跌期权。一旦期货合约的价格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呈现出下跌状况之时,就应当使用看跌期权,也就是要用比较低的价格买进期货合约以求获利,这样一来就能降低持有期货多头所造成的损失。假如期货价格真的在上涨,向着对投资人有利的方向发展,即可通过在期货市场中高价地卖出期货合约以实施对冲平仓,并且放弃所谓的看跌期权。对投资人来说,损失的只是相当有限的权利金,但是却能够将风险降低至最低的程度上。只要企业付了必要的定金,即可拥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通过协商确定的价格购入或者卖出相应数量的产品之权利。与此同时,还应当买进和预期价格波动恰恰相反的期权,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企业的产品供应链条风险最小,从而真正地实现盈利。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开发时间比较晚,发展也就相当有限,金融价格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均衡价格,如此一来,就导致金融工程所产生的衍生工具难以规避各类风险,尤其是其发现价格之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企业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十分缺乏需要加以规避风险的经营性主体,而金融工程之引入与应用也就缺少了相当广泛的市场化需求。以上这些均限制了金融工程在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管理当中的运用。所以,企业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实力,提升产品的生产率,开展科学管理以及决策,形成更加高效化的运行机制。如此一来,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类风险,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上尚不成熟,其价格难以做到完全地均衡,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金融工程衍生工具的风险规避功能无法做到很好地发挥,尤其是一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在应用上会受到体制、法律法规等的约束。同时,我国的基础金融工具具有开发上的不足,不仅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十分欠缺,而且衍生品的市场和法律法规的发展尚未成熟,从而限制了金融工程在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中的运用,尤其是金融工程还无法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为此,企业一定要实施科学决策,合理规避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从而在金融工程应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笃信.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3).

[2]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

产业链的含义篇8

关键词:煤化工煤化工

1.煤化工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开展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针对现有的能源资源优势,如何发展煤化工,发展什么样的煤化工,围绕这个问题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来优选适合陕西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以及技术可行性的煤化工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路径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引导煤化工产业发展走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1)理论方面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关于煤化工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尤其是针对在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发展不同类型的煤化工产业链的研究还很肤浅和薄弱,缺乏量化的依据。本文通过开展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陕西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的研究,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煤化工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为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1]。

(2)现实方面的意义

从实践层面来看,煤化工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和路径选择急需产业链、价值链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和解释。近年来,煤化工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各产煤大省纷纷发展煤化工,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部分地区不顾资源环境容量,竞相规划和建设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2.煤化工的概念以及煤化工产业链的涵义

煤化工按不同的工艺路线可以分为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按不同的产品路线可以分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焦化—焦碳—电石、煤气化—合成氨等。目前在业内引起关注的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醇醚类的新型现代煤化工,像煤焦化、氯碱和合成氨制尿素等都属于传统煤化工。由此可以看出,煤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焦炭、电石、煤制化肥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以及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油品等现代煤化工产品[2]。

针对本文给出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定义包含以下几层的涵义:

(1)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主要依赖煤炭资源投入的物料平衡和梯级利用,通过上下游各环节的逐级加工和生产,形成煤化工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它需要煤炭开采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协同运作,才能保证煤化工产业链的高效、稳定运行。

(2)煤化工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要以整条产业链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寻找产业链上自己适合的位置,利用现有的核心技术或先进工艺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努力争取占领煤化工产业链上价值分布较大的环节,也可以通过外部资源的内部化,把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或核心环节整合为企业自己价值链环节,提升煤化工企业在煤化工产业链上的相对地位。

(3)煤化工产业链的形成是围绕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的的,通过煤化工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投入产出以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协同,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发挥产业链的竞合和协同作用,通过扩大市场容量来提升整个煤化工产业链的存活力和竞争力[3]。

(4)煤化工产业链本质上就是由具有一系列供需关系的节点企业在不同环节上共同创造价值、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律共享价值的价值创造系统,其结构性特征包括:产业链的结构类别、各个环节上价值大小的分布、各个环节上企业数量的多少、各个环节上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煤化工产业链的存在功能就是通过创造价值,从而再次分配价值。

(5)煤化工产业链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根据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间投入产出的特定关系,即上游企业的产出是下游企业的投入,而形成的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又相互依存的链式组织。

3.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驱动因素分析

从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来看,各节点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位置不同,其获取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也不相同,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所处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和位置的核心驱动要素来实施和推行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据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营运模式和特征,把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驱动因素分为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三种。

(1)资源驱动

对于煤化工产业链上游的煤炭开采企业来说,企业运行的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的占有上,在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只有拥有的资源,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和决策权,它直接制约和限制着煤化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它也是煤化工产业链上价值分布最大的环节,因此,煤炭开采企业在煤化工产业链上的地位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2)创新驱动

煤化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提供煤化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单位成本等方面。为了获取这些竞争优势,煤化工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采取差异化经营的策略,用以满足下游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还要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用以提高煤化工企业整合资源和高效运作的能力,从而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扩大市场容量,提高市场占有率[4],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

(3)品牌驱动

煤化工产品以及深加工的产品的分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群体对煤化工企业或是煤化工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以及对其生产产品的认知程度,打造一个知名品牌能够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针对煤化工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出售企业而言,只有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强化科学管理以及通过强大的分销渠道将自身的产品展示和提供给消费群体,并赢得消费群体的认可和信任,才能赢得企业的长久发展。

4.结束语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关于煤化工产业链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比较深入而且全面,但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华民,等.榆林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煤炭工程,2009(1):26-28.

[2]陈广超,丁红刽.加快煤炭转化,促进集团发展[J].山东煤炭科技,2004(6):64-66.

产业链的含义篇9

关键词:装配生产型供应链;知识传递;产品特征;组织结构;成员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技术变化越来越快,生产复杂产品的装配生产型行业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都是典型的生产复杂产品的装配生产行业。这些复杂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活动要求供应链能够适应专业化和协同化。传统的纵向集成型的集团企业形式逐渐不能适应技术的高速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由专注于独特能力的、纵向分离的企业组成的供应网络[1]。与组织结构的变化相伴的是上下游伙伴间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复杂技术不可能由单个企业全盘掌握,而是依托一个包含供应链伙伴的网络存在和发展,伙伴之间共享一系列特定的知识并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模式[2]。

在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中,供应商生产并提供零部件,生产商把这些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双方具有明晰的分工。但是,双方的知识存在一定的交集,特别是在创新活动中,双方拥有较多的“共有知识”[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双方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双方知识之间的互补性[4]。企业有获取供应链伙伴知识的要求,并且能够从中获利。比如,1996年克莱斯勒公司从供应商获得的知识使其利润增长了2亿8000万美元[5]。这说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知识传递问题很重要,企业是否需要获取供应链伙伴的知识?能否获取供应链伙伴的知识?以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依据自己所处供应链的特点选择正确的知识传递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传递策略。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研究框架,探讨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知识传递之间的关系。本文把企业之间的联系限定为两个方面: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依赖;供应链组织结构及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是决定供应链成员之间能否传递知识的关键:前者决定了双方是否需要传递知识,后者保证双方顺利地传递知识。以往的研究中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解释对知识传递的影响。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知识传递的先决条件,而供应链组织结构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是知识传递的保障,所以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联系对知识传递的影响,可以使研究框架更加完善,也能够更全面地指导企业的知识传递战略,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1.知识传递

知识不同于数据或信息,知识最终要经过人脑或组织的理解、消化、吸收,所以知识传递的效果(传递主体之间能否对知识取得共同的理解)是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因素会影响知识传递的效果。Cummings的博士论文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的研究,把知识属性、传递机制、主体的情况和主体间的联系四个方面影响着知识传递的成败[6]。但是,Cummings认为这四个方面同等地对知识传递效果产生影响,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本文对知识传递的分析综合考虑知识传递本身的内涵以及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扩展知识传递的含义,把知识传递的概念限定为如图1所示。

图1中上方的实线框中是本文定义的知识传递,这个定义既包括了知识传递的行为,又包括了知识传递的结果。这是继成了Hargadon和Fanelli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管理的内容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相关的方面:行为(action)和可能性(possibility),前者偏重知识存在组织的行为中,强调的是对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获取、存储、检索、处理、、学习、忘记、编码等活动。后者是知识为组织创造利益的一种可能性,创造出以往没有的新知识[7]。本文对知识传递的限定既考虑行为:主体间传递的知识本身的属性、主体间传递知识的媒介和活动;又考虑了知识传递的可能性即取得的结果:新知识的创造。

*创造新知识

对知识传递的研究既要关注传递的行为,又要关注传递的结果。对知识传递结果的表达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是创造新知识。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知识是组织中重要的资源,创造新知识是组织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任务,所以知识传递结果适于用知识创造来衡量。知识创造不仅是知识传递的结果,这两个概念还经常是不可分的,有些学者发现,两者经常被混用。新知识的创造经常是伴随着知识传递过程,知识传递的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移动的特征,还包括了知识通过移动达到吸收、适应和创造的目的。所以在分析知识传递时,应当结合知识创造。

*知识属性:

知识属性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析:(1)知识的可表达性,这来源于波兰尼对知识默会程度的分析,即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显性知识是指易于采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容易在个人间传达、更为明确和规范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难以表达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使得知识的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知识更倾向于在企业内部传递。这说明可表达程度越低的知识越难以在企业之间传递。(2)知识的系统嵌入性,Birkinshaw等人提出的这个概念,是指知识对其嵌入的系统或情境的依赖程度。嵌入性包含了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的概念成分:执行相互关联任务(活动)的个人或团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个人的经验水平;所执行任务(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任务(活动)对执行地点的特定要求。这个定义强调了知识是嵌入在组织的社会系统中的。系统嵌入程度较高的知识对特定的物理和社会情境依赖较强,在脱离特定的情境后,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所以知识的系统嵌入性越高,在企业之间传递越困难。

*传递机制:

传递机制表示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传递知识,传递机制左右着知识传递成功与否。知识在主体间的传递机制是分析主体间为传递知识而发生的行为。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如知识传递的媒介方式、交流方式及交流频率等。

Bresman等人总结的交流方式(媒介)包括面对面、电话、传真、email等等。tsai概括的交流方式有面对面、电话、定期的正式报告、电子或纸质的备忘录。Cummings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实的知识传递行为的列表,包括文件交换、清晰传达、会议、现场访问、现场访问、工作轮换、联合技术培训、文化培训、联合项目组、联合开发组、联合管理会议。

Bresman等人发现知识传递行为(交流)发生的频率与知识传递的质与量都成正比。有效的交流利于人与人之间对特定的知识取得“共同理解”,并可以创造、维持主体之间的“社会团体”,从而使知识传递更加高效。通过更多的交流媒介,更高频率的交流,能够传递更多的知识。知识本身的属性与媒介的选择相对应,越是隐性的知识,越是系统嵌入程度高的知识,越需要丰富的媒介和频繁的交流来传递。这样把知识的属性与知识传递的机制联系起来。

在图1中,除了包含了知识传递的概念,还展示了影响知识传递的因素:主体间的联系。我们进一步把主体间的联系划分为两个部分:用产品的特征表示的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及上下游企业间关系。下面分析这两方面内容。

2.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依赖:产品的特征

供应链上下游成员间的任务是相关的,以往的文献分析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中,供应商生产并提供部件,该部件是下游生产商装配的产品的一部分,单纯从产品的供给关系看,双方的任务都是供应链整体任务(开发并产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的组成部分。部件对装配的作用代表了这种关系,而且这种作用是双方建立业务往来的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双方关注的焦点。部件对装配的作用可以由产品的特征反映出来,所以供应链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可以由供应链的产品特征表达。

不同的供应链生产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考虑的产品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产品的创新性和集成化。

*产品的创新性:

产品的创新性即技术更新频率,技术发展越快,企业越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越需要与供应链伙伴合作,所以相互依赖关系越强。传统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按照创新的激烈程度,分为渐进的创新和激进的创新。渐进的创新是对已有的产品做小的改变,挖掘已存在产品的设计潜力,往往是为了巩固企业在该技术上的主导地位。而激进的创新则是基于与以往不同的工程和科技原理,往往开创出新应用、新市场,在产业中常常可以创造出新的企业,甚至重新定义该产业。在此基础上,Henderson和Clark发现了另外的创新形式:建构创新,这是对产品的组装形式作出创新,而对核心部件的变化较小,并把它与渐进创新和激进创新并列,这些创新形式适合于装配生产行业。

*产品的集成化:

产品的集成化是对产品的建构形式的度量。Ulrich定义了产品的建构,是产品的功能对各个部件的配置方案,决定零部件的数量、零部件如何共同工作、如何生产、如何装配、如何拆解。集成化程度高的产品中,各个部件之间的联结形式复杂,并且相互之间技术相关性高,对一个部件的技术调整会较大程度影响到其他部件或者产品的装配方式。产品集成化程度越高,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任务关联越大,所以相互依赖关系越强。产品的集成化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供应链组织结构及上下游企业间关系

本文把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放在一起讨论,在对供应链组织的研究中,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供应链组织结构是成员组织间出现的某种关系模式,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结构是成员间关系的外显。

*供应链组织结构:

有关组织结构的研究比较久远,所有的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是对组织的剖析,是组织功能存在的框架,组织中的元素影响着结构,又被结构所影响。miller等人归纳了三种表达组织结构的变量:集中化、形式化、专业化。olson等人则加入了集成化。以往的研究发现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的知识传递产生影响。供应链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结构的延伸,随着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日益深入,组织间出现某种关系模式,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来看,存在某种组织结构的形式。供应链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供应链成员为了创造某种产品而形成的组织间的模式,而这种结构的目的是协调组织间的活动。Choi和Hong对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作了研究,归纳了三种表达组织结构的变量:形式化、集中化和复杂性。在供应链的情境下,形式化是指链中企业之间依靠明确的规则、程序、规范界定权利和义务,最终达到对整条链的控制;装配生产型供应链的集中化就是某个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权威,在集中化的供应链中,由这个企业作决策,而在分散化的供应链中,则由各成员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决策;复杂性一方面是指系统中元素的数量,另一方面还是系统中不同目标之间的分歧程度,在供应链中,对组织复杂性的度量是辨别两个维度:供应链的层次数量(纵向),每一层次企业数量(横向),另外,还可以按照成员间平均的耦合程度来度量供应链的复杂程度。

*上下游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虽然也考虑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更多是以供应链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还需要进一步引入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

描述两个成员间关系紧密程度的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任、许诺和合作时间。(1)信任是一方确信对方拥有对双方合作有益的资源,并且能够在合作中使用这种资源。(2)许诺,学者们把许诺定义为双方为了发展和支撑长期关系的态度和意愿。walter总结了四种表达供应商许诺的特征:忠诚、作出短期牺牲的愿意、长期合作的意愿、对建立和保持关系进行投资的意愿。(3)合作时间,Kotabe等人强调成员间合作时间是影响知识传递的重要因素。成员间合作时间越长,越容易理解对方知识的含义,越不容易出现机会主义风险,双方越能够传递知识,并且通过传递越容易获得绩效提升。

三、命题提出

1.研究框架

首先引入知识的可表达性和系统嵌入性,表达所传递知识的属性,知识的属性一方面也说明了传递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说明了所传递的知识新颖程度、机密程度(隐性的、系统嵌入性高的知识往往是新知识、机密的知识);然后引入传递机制,具体的是传递的媒介及使用频率,传递的媒介及使用频率说明了主体之间传递知识所付出的努力;最后加入知识创造,就组成了知识传递的行为――结果的整个体系。

进一步把图1中的主体间联系细化为两个方面: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组织结构和成员间关系。在供应链中,知识传递的主要动因就是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在装配型生产型供应链中,就表现为产品的特征;把“主体间联系”中的其他部分归结为两个内容:组织结构和成员间关系,作为知识传递的保障因素。

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中知识传递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从装配生产型供应链的整体来看,产品的特征、供应链组织结构、成员间关系、知识传递之间存在相互关联。阐明了产品特征对知识传递的决定作用,以及组织结构、成员之间关系起到的支持作用,这就是图2表达的含义:产品的特征是装配生产型供应链知识传递的动因,组织结构和成员间关系是知识传递的保障。

2.各因素对知识传递的影响

在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中,产品的集成化程度代表了成员间任务互补程度的高低。生产集成化较高的产品的供应链,供应商和生产商的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较高,需要成员间较高频率的交流,共同对集成的任务进行探讨、商榷、协作、创新。另一方面,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往往要求的技术很复杂,单靠生产商或供应商一方很难发展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必须依赖知识的交流活动共同完成供应链的任务。所以提出命题1:

命题1:产品的集成化程度越高,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能够建立越多知识传递的媒介、实施越多传递行为;能够互相传递隐性和系统嵌入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各个企业能够通过知识传递创造出越多新知识。

产品的创新程度越高,生产商和供应商需要彼此的支持来应对快速发展的压力。产品的创新程度越高,需要的知识也越新颖,在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生产商任务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双方面对获取新知识的挑战,不仅需要从自己内部发展知识,还要获取对方的知识,以利于自身业务的开展。产品的创新程度较高时,知识相对较新,从nonaka和takeuchi的螺旋模型可以看出,新知识往往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出现[36],更加需要特定的机制来传递知识。所以提出命题2:

命题2:产品的创新程度越高,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能够建立越多知识传递的媒介、实施越多传递行为;能够互相传递隐性和系统嵌入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各个企业能够通过知识传递创造出越多新知识。

虽然产品特征与知识传递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但是只有在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越集中、越形式化、越集成化、成员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时,才能有效地传递知识,并通过与伙伴的知识传递创造出新的知识。这就综合了产品特征对知识传递的决定作用和组织关系对知识传递的保障作用。在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中,提出命题3:

命题3:产品的集成化程度和创新程度越高,并且同时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越紧密、成员间关系越密切,比较前两个命题,上下游企业间能够建立越多知识传递的媒介、实施越多传递行为;能够传递隐性和系统嵌入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各个企业能够通过知识传递创造出越多新知识。

四、结束语

本文综合供应链的产品特征、供应链组织结构、上下游成员间关系、知识传递的行为和知识创造,针对装配生产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知识传递问题构建了一个较广泛的研究框架,并且对各个概念进行了细化分析,讨论了影响知识传递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的各个概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为实证检验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的结论对企业基于知识的合作具有启示意义:企业在与供应链伙伴之间是否需要传递知识、是否需要通过与供应链伙伴之间的知识传递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创造,决定于供应链产品特征,并且受到供应链组织结构和上下游企业间关系的影响;生产集成化程度较高、或创新程度较高的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得供应链伙伴的知识,应当与之组建组织结构较紧密的供应链,并发展较密切的企业间关系。

本文构建的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的变量操作化并进行实证检验,验证各命题。本文讨论的内容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问题,进一步的工作还需分析供应链内部各个供应商的不同特点,探讨供应商供应的部件的重要性和供应商在产品研发中的作用对知识传递的影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achrol,R.S.Changesinthetheoryof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inmarketing.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7,25(1):56-71.

[2]Kash,D.e.,RycoftR.w.patternsofinnovatingcomplextechnologies:aframeworkforadaptivenetworkstrategies.Researchpolicy,2000.29:819831

[3]takeishia.KnowledgepartitioningintheinterfirmDivisionofLabor:theCaseofautomotiveproductDevelopment.organizationScience,2002,13(3):321338

[4]Chen,J.,Lin,Y.KnowledgetransferinSupplyChain:HoldSuppliers'ComplementaryKnowledge.internationalJournalofKnowledgeandSystemScience,2005,2(2):10-18

产业链的含义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问题与措施

一、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间的竞争。我国学者骆温平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使系统成本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用户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产品,并把正确数量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方法。

随着供应链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发展,绿色供应链应运而生。原来的供应链只注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交货期,绿色供应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以及产品报废后的处理、回收与再利用。主要包括:绿色采购、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和绿色营销。其中绿色采购在绿色供应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绿色采购的相关问题。

二、绿色采购

(一)绿色采购的含义

Carter对绿色采购进行了定义:所谓绿色采购,是指包含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考虑环境因素的采购行为,以利于再循环、再使用和资源减少。

(二)绿色采购的特点

(1)绿色采购是供应链的源头,强调在充分利用绿色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以预防为主。

(2)绿色采购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资源开发、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和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都要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3)绿色采购强调公平与效率。不仅要做到国际公平而且要做到代际公平;不仅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要做到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采购效率。

(三)绿色采购的意义

好的采购活动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风险、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公司形象,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绩效的提高。

(1)绿色采购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绿色采购要求采购方与供应方加强沟通,这一方面减少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绿色采购还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绿色采购中供应商对采购的质量负责,降低了废品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绿色采购强调准时制采购,这样就加快了货物的流通速度,降低了流通成本。

(2)绿色采购有利于保护资源和减少废品。绿色采购通过再循环、再使用及源头管理和控制等方法,减少废物。同时,绿色采购可以简化废物的处理,包括生物降解、无毒焚烧等。

(3)绿色采购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它们提高进口商品的绿色要求,形成“绿色壁垒”。绿色采购可以减缓“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压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国内市场而言,国内人民绿色环保意识与日俱增,人民对绿色商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绿色采购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利润。

(四)绿色采购的关键

绿色采购的关键是供应商的管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进行供应链的长期合作对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缩短提前期、增强企业柔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要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建立一种新的有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网络,并通过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协调供应商的计划。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下游企业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计划协调,以保证供应链能正常运行。

(五)我国企业绿色采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采购发展比较缓慢,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绿色采购标准和指导绿色采购的纲领性文件。

(2)绿色环保技术有限,有很多中小企业还无法实施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等环节。

(3)政府层面上的推动力度不够,不利于激发企业推行绿色采购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以下措施:

宏观:①加强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的力量,设立相关的研究课题,以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在重点企业内部培养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逐渐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绿色产品标准和绿色供应商认证制度。②政府加强相关立法,建立严格的赏罚制度。对采购中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罚款等强制性手段约束其采购行为;对绿色采购的企业进行嘉奖和鼓励。③加强舆论引导,提升人们绿色环保的意识。

微观:①企业在原料采购、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绿色环保的原则。②企业内部制定完备的管理文件、技术标准和评审体系,并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物料无铅化和有毒有害辅料的替代。③请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即通过国际认可的权威机构的检测,表明自己的产品符合绿色采购的要求。同时,可以通过获得国际认可的相关认证来对绿色采购进行约束,如获得采购商认可的绿色采购体系认证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