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17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1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也呈现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趋势。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分析研究,并以某县a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条件下,海量的数据产生逐渐形成了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库中具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利与弊,本文一一展开了论述。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益处简析

其一,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立体式教学环境,立体式教学环节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w的效率,因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知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互联网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教学的资源。其三,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一些教学的难点,将一些难以言述的、较为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进行《走进powerpoint》课程时,相关教师可以利用ppt软件制作幻灯片等形式的课件,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等图片文件,并且采用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方法。这些教学图片的插入能将较为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展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其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促使整个教学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大,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虽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已经逐渐提升,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文中以a小学在《认识键盘》的多媒体教学中凸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1.教学目标。掌握本节中的各项知识点,明确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的字母键、数字键等等。

2.教学模式。此节课完全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的方式,教学资料全部是从网络下载而来。

3.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专伺微机人员

4.教学过程凸显的问题。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大量的图片为主,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确实热闹,但从实际情况而言,其已经脱离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仅仅是被众多图文所吸引,教师也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只是了解了键盘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精确掌握一些关于键盘的使用知识。因此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根据笔者对这些教师的访问后得到,有很多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当做备课的捷径以及装饰,并没有深入地认识到两者融合的效用。

5.本节总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并没有进行重视,主要以多媒体为主,因此这就造成了课后一些学生完全脱离了课本,对键盘上主要的字母键以及数字键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进行字符的输入等实际操作等。

6.弊端简析。根据对此节课的分析研究后笔者对信息几乎是对教学教学结合的弊端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总结。其一,在现阶段的教学领域中出现了在进行教学时以多媒体为主,造成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此类教师一旦没有了没有了多媒体的支持就会无所适从,因此此类教师必须明信息技术的和教育教学是融合,而不是结合。其二,部分教师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在此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所设计的相关活动仅重视了活动形式,忽视了活动效果,虽然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热闹,但是教学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因此笔者认为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关联,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以教学的目标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在两者融合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其三,在后期的调查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的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当做装饰品,在其利用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本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有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才能正常的操作投影仪、幻灯片等设备,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教师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当做了教学的装饰品,因为如果教师自身都无法纯熟地掌握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知识,其教学的质量必定不会太高。

总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适应,教师自身应掌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的知识,明确两者是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结合,只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2

1.1研究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舞弊实证的模型主要有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线性概率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由于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数据不完全符合方差齐性,且不具有正态性,所以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选择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即Logistic模型。同时由于本模型所选择的指标均为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所以在建立Logistic模型之前必须剔除多重共线性影响,为此,本文引入因子分析对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剔除。

1.2样本选取关于舞弊样本的选择,鉴于不是所有的舞弊类型都能够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明显的舞弊特征,并且防止指标在识别过程中被弱化,笔者在选取舞弊样本时,重点以影响上市企公司利润和资产为由被证券监督部门公开处罚的19家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根据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和财政部处罚公告,本文以一份年报作为一个研究样本,共整理出36个欺诈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关于控制样本的选择,由于不同行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经济特性和业绩表现,决定了某一具体行业内同年份、同业绩以及同规模公司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控制样本的选取在理论上依据以下原则:首先,限定对应样本的年份和行业,使其与发生舞弊企业相同。其次,在选取控制样本时,按照行业分类以及排名,找到舞弊样本的主要竞争企业,在竞争企业中选取和舞弊样本上市时间以及舞弊前一年资产最为接近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最后,鉴于数据搜集的困难程度,针对一个舞弊样本相应的选择一个控制样本。

1.3研究变量上市公司财务不景气或者是财务舞弊,往往会反映在具体财务指标上,由于报表自身的勾稽关系,使得单一的指标变化很难被识别,因此必须通过对衡量财务能力的多个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指标对公司舞弊具有重要的识别价值。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依据实证会计学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衡量指标,将盈余、资产和现金流量的指标相分离,旨在衡量利润操纵与现金流量操纵的比重关系。表1列示了研究变量。

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对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进行分组,并运用SpSS软件对两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1代表舞弊公司,2代表非舞弊公司,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a5、a7、B1、B2四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和预期不一致。从a5均值分析上看,舞弊组远高于非舞弊组,但从其异常的标准差以及均值标准误来看,可能是个别样本财务指标数值过大,使得整个数据集离散程度较大,导致a5均值的增加。B1中舞弊样本均值略大于控制样本,可能由于a7结果所示,所得税较利润总额的增加导致净利润的减少。a4的符号为负,说明舞弊公司在虚增利润和资产的同时,对于资产的虚增程度更严重。同时,由表2发现,虽然a6的检验结果和预测一致,但舞弊组的数据相比较而言明显异常。

2.2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K-S检验本文采取检验正态分布的方法是独立样本K-S检验,用以判断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各自自身的正态性。其基本的原理是看样本分布与拟合值分布的贴近情况,即拟合优度。在进行K-S检验之前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原始数据中部分为负,所以本文采取将所有数据同加10的方法消除所有负数,并且同加10再取对数并不会改变原数据的大小排列。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来看,a1、a2、a3、a5、a6、a7、B1、B2、B5、B9的p值均>0.05,服从正态分布。取对数后K-S检验有近一半的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

2.3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样本中的原始数据不具有正态性,所以不能够用F检验和Bartlettχ2检验。SpSS提供了一种更为稳健且不考虑样本分布类型的方差齐性检验方法-Levene检验。论文运用Levene方法检验数据的方差齐性,从Levene检验可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下a2、a3、a4、B1、B2、B5、B6、B9、B10的p值>0.05,呈方差齐性,仍有近半数的变量不具有方差齐性的特点。所以整体来看,样本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不能应用某些以方差齐性为前提的检验方法和分析模型。

2.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模型如下:在进行相关的分析时,选择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其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适当性量数。Kmo度量值越高,显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公因子数量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用以检测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若为单位矩阵,原数据不宜用因子分析。一般来讲,显著性水平值越小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本文检查结果显示:Kmo为0.585,虽然并不十分接近1,但考虑到本文样本量的大小,认为Kmo值较好。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χ2为948.627,自由度为136,伴随概率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认为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在解释的总方差中,第三总列显示的是因子提取结果,第三总列与第二总列的前六行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单独列出,这六个特征值由大到小排列,所以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程度最显著。转轴后的特征值为3.902、2.791、1.913、1.719、1.674、1.270,解释变异量为22.954%、16.415%、11.255%、10.113%、9.846%、7.473%,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22.954%、39.369%、50.625%、60.738%、70.583%、78.056%。转轴后的特征值不同于转轴前的特征值。在旋转成分矩阵中,B3、B7、B8、B10为因素一,a3、a1、a5为因素二,B5、a4为因素三,B6、B9为因素四,B2、B1为因素五,a6为因素六。因子旋转后,所选指标包含了与原来指标78%的信息含量,达到了在保留指标绝大部分信息含量条件下去除多重共线性的目的。可见B3、B7、B8、B10在第一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a3、a1、a5在第二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5、a4在第三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6、B9在第四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2、B1在第五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a2、a6在第六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

2.5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如下:prob(event)=exp(α+ΣBpXp)/(1+exp(α+ΣBpXp))(2)为防止不同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所以分别利用向前步进(waLD)和向前步进(似然比)两种方法对上述得出的六个因子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一致。从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可以看出,SpSS将回归分为三步,绝大部分的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而且随着模型的逐渐步进,卡方值越来越大,说明模型越来越明显,在第三步终止。最终模型的卡方值为9.575,显著性水平为0.023,说明模型当中的自变量整体检验还是非常显著的。从Hosmer和Lemeshow检验表4中可以看出,经过六次迭代后,卡方值小于临界值,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拟合整体的效果较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以0.5作为分界点,1为欺诈公司,0为非欺诈公司的前提下,得到的预测与实际数据分类表中,步骤一中34家欺诈公司有11家被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有9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70.6%;步骤二中34家欺诈公司有13家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中有12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63.2%;步骤三中34家欺诈公司有12家被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中有12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64.7%,很明显步骤一的准确率要略大于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准确率。最终的模型变量选取步骤三结束结果,主要是考虑统计显著性因素。结合表6和表7来看,最终方程中的变量只有FaC1-1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而FaC4-1、FaC6-1显著性并不强,并且表12中显示,移去建模量FaC1-1,所更改的显著性非常小,但移去FaC4-1、FaC6-1,所更改的显著性非常大,从中可以看出FaC1-1在对模型的解释上要明显强于FaC4-1、FaC6-1和常量。分析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上市公司舞弊重点表现为盈余造假,相对透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能够更有效的识别公司欺诈。最终会计舞弊预测模型主要包含的数据变量为现金流量指标,最终模型的表达为。

3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3

一、绪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出现,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开始逐步显现,这种行为带给社会经济极大的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经济建设促进作用,这提高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怎样高效辨别会计舞弊行为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会计舞弊一是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二是会降低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并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破坏。所以,由于会计舞弊情况在我国的严重性以及这种行为导致的危害,探讨和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拥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会计舞弊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舞弊的定义

截至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于会计舞弊概念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者第三方采取欺骗方式得到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会计舞弊必然包含以下三点:第一,会计舞弊与法律、法规无法相容,这种行为违背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和规章;第二,会计舞弊行为属于行为人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故意行为,因为过失、偏差等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不在会计舞弊范围之内;第三,会计舞弊行为违反了会计可靠性原则。以上三个部分只有全部符合才属于完整的会计舞弊行为。

(二)会计舞弊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契约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主流企业理论被称作契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将企业认作是一组契约的相互联结。股东、政府、债权人、经理人以及职工等和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全部属于企业契约的缔约者。由于行为的不确定性、行为的机会主义与交易费用等现实环境多方面的影响,造成计量与评价契约主体很难完成多样性的投入以及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缔约主体各方信息的获得具有非对称性,经济生活中通常没有全部完备的企业契约,也无法将所有情况都写在契约的权利与义务中进行规范。

第二,委托理论。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即为委托理论。委托关系作为其重点部分指的是一种显明或隐含的契约,运用它能够将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规定雇佣其他部分行为主体为其准备服务;伴随着给予后者部分决策权,同时根据其给予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提供对等的报酬,授权者指的是委托人,被授权者指的是人。

第三,有限理性理论。1978年,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赫伯特?亚?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这一概念,他指出:因为缺乏确定、完备和简单的环境,以及不完全的信息和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导致无法达到全面理性,所以决策者在决策时行为主体仅是利用近似代替精确,不是完全理性仅是有限理性、不是“寻求最优”而是“寻求满意”。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方法及原因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方法

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三年的全部处罚信息数据举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查看、筛选,从中总结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常运用的方法。将几种常用舞弊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在我国上市公司经常运用的舞弊方法有:未披露重大事项、违规担保、推迟披露会计信息、非法占用资金、关联交易、调整收入和利润、调整债权等等。首先,未披露重大事项是所以方法中数量最多的,将近总体的1/4,达到了23.43%,这表示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的有意隐瞒股权重大变动、隐瞒企业发生重大损失、隐满债务重组和业绩预告变动等情况不少。其次,关联交易、非法占用资金、违规担保合计占据了总体1/3,分别占了10.86、10.29%和13.14%,这三种方式都与关联交易相关。再次,迟延披露信息仅次于未披露重大事项,达到21.71%,发生率较高,它和未披露重大事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运用这种方法都是为了达成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目标。最后,上市公司肆意调整收入和利润也有一定的情况发生,占8.57%,涵盖调增与调减部分,可以达到美化业绩的同时逃避应有税收,上市公司这种行为屡禁不绝。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

第一,上市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应制衡机制,其中存在问题较为严重的部分有以下几点,首先,股东大会虽然是上市公司的权力机关,但没有展现相应的作用。其次,监事会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公司法》中有明确规定,股东和职工代表共同选举产生监事,大股东在实际上操控了监事的产生以及监事会的正常运行,导致监事会失去监事作用,无法对会计舞弊采取应有措施进行阻止。

第二,惩罚救济措施力度不够。我国当前对财务舞弊行为采取的惩罚措施没有足够的力度,按照之前提到的统计数据中发生的情况,上市公司在出现财务舞弊行为被发现时,一般给予的处罚仅仅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公开谴责,被处以行政处罚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导致财务舞弊产生的收益明显高于采取舞弊的成本。按照《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当有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对股东造成利益损失,股东按规定应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一方拥有与交易行为有关的信息但另一方没有获得的状况,同时不知情的一方由于对他方的信息的验证成本过高无法在经济上现实。首先,信息供给较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情况而在财务报告中采取舞弊手段。其次,信息需求不足,一些中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行为。经营者可以运用操纵会计数据的方法完成个人或集团的效用最大化目标,经营者利用自身对公司的实际管理权,具有相关信息的占有和公布上的极大优势,造成会计舞弊最终得以实现。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出现的根本条件就是信息不对称。

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途径

会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人以及注册会计师更加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识破存在的会计舞弊行为。本部分利用令人警觉的财务指标、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以及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识别。

(一)利用财务指标的变化识别会计舞弊

有一部分外部财务指标能够相对容易得到并且产生比较直观的认识,这种指标能够使我们提高警觉,一个财务指标逐年恶化同时盈利质量低的公司出现会计舞弊的动机更大。对盈利质量的衡量需要主要注重:第一,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注意经常项目或核心收益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对企业的收入以及盈利的现金保障程度进行分析,注意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以及主营业务收入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相互间的一致性水平;第三,对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注意关联交易的价格合理性和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二)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识别会计舞弊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必然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可能改变盈余管理的空间。当前财务报表分析还仅仅将分析用在经过处理后的财务数据上,还没有分析和评价是用在能够对会计质量高低产生较大影响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披露方面。对企业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披露是否合适进行评价,能够将企业的会计系统对其经济状况的真实程度反映展现出来。第一,对企业是否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灵活选用进行评价。第二,对选用的企业会计政策是否恰当进行评价。第三,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评价。

(三)利用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识别会计舞弊

依靠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对利润表中“投资收益”是否合理进行复核。关注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例如投资收益远远高于投资项目本金的情况,利用对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计算,分析其与利润表中“管理费用”的金额是否符合。再比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是否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的期末数与期初数差额一致;一般企业的“货币资金”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两者内容是否一致;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或者“应收账款”的增加或是减少是否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或者流入量的减少或是增加一一对应。

五、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会计舞弊通常是因公司内部人的需要而出现,同时受到公司内部人的操纵,因此必须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想要发挥其应用职能必须提供更多有利保障。面对当前监事会被操控架空的现状,需要有制度上的配合促进监事会恢复其监督职能。首先,提高监事会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确自身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工作义务,如果监事会人员自身存在问题必须负担法律责任,明确“高收益,高风险”的工作职责。其次,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保障监事会自身职能的发挥,保证监事会人员可以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真正的监督。

(二)提高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理力度

按照理论来说,加大处罚力度与增大查处概率两种方法对增加企业舞弊者违规成本一样重要。可是按实际情况来看,很难在增大查处概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加大处罚力度这种方法在无需额外付出更多成本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增加违规成本进而完成降低会计舞弊的目标。导致了被处罚的公司继续增加,没有严格的执法很难对舞弊者起到威慑的作用。所以,在有限的市场监管资源下,必须增加违规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重点监管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

当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会计舞弊发生几率也较高。会计舞弊的动机由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而产生。所以必须重点监管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避免其真正发生会计舞弊行为,可以有效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然而仅仅利用外部监管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防范很难一下产生较好的成果。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来进行监管,这样无法满足要求,需要结合其他层次的监管主体,共同建立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以及证券交易所三方协作的一个监管体系。

(四)改进财务报告披露政策

净利润现金保证率是辨别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舞弊的一个重点指标。如果当公司存在较大利润下却缺乏充足的现金保证,那么这家上市公司就可能发生会计舞弊的行为,这是因为对现金的舞弊与利润的舞弊相比较更加难以实现。所以,单纯利用净利润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判断有很大缺陷,如果只是运用这些指标评价企业必然带给投资者极大风险,在这方面净利润现金保证率可以起到预警作用。因为上市公司很难对现金进行舞弊操作,因此应该在年报披露中展示现金相关指标。需要更好的处理不恰当的关联交易情况,必须有信息披露制度上的严格规定。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4

[关键词]数据挖掘舞弊性财务报告识别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财务报告作为传递经济信息的媒介以来,舞弊就与之形影相随,尽管各国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多次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完善会计及审计准则,财务报告舞弊仍屡禁不止。因此,最有效的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的方法就是提高各方的识别能力。但是,识别虚假财务报告是一个很专业、很复杂的问题,不仅要从大量的公司年报、中报等财务数据中提取信息,还要从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特征、行业特征、经营决策特征等相关非财务信息中寻找线索,仅仅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其识别效果和效率都不够理想。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决策支持技术,能够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数据中,挖掘出隐含在其中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帮助财务报告的关注各方提高识别舞弊的质量和效率。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数据挖掘算法的不断改进、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将其应用到舞弊财务报告的识别中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数据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大部分企业已经引入人工智能对企业的交易活动、经营状况及整个市场的相关行业状况等进行记录,因此企业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形成了包含大量财务数据乃至各方面经营管理信息的数据库。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的许多重要信息为人们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更大范围的数据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数据过量,难以及时发现有用信息;二是数据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三是数据是不断发展的,识别舞弊的经验相对于数据往往是滞后的,这种不同步性给舞弊识别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KpmG(1998)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舞弊事件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只有4%的舞弊事件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发现的;四是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无法处理庞大的数据库系统,技术工具的落后性势必影响舞弊识别的广度和深度;五是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为舞弊提供了越发隐蔽的新手段,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数据环境也使得舞弊隐藏的更深,使识别难以下手。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针对日益庞大的电子数据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它一般采取排出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的活动。这些模式指隐藏在大型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大量信息存储中的知识。它是在对数据集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内在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也是对数据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舞弊财务报告的识别很有必要也非常紧迫。

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可行性

数据挖掘是一些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的集合,这些技术用于帮助我们分析极其巨大的数据集。经过正确地应用,数据挖掘可以揭示出埋藏在企业数据库中的隐藏关系和信息。尽管数据挖掘看上去像是出现不久,但其实对这种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很长时间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数据挖掘被称为统计分析,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了一些饱受赞誉的古典统计例程,如相关和回归。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更强大的技术(如模糊逻辑、启发式推理和神经网络)加入到古典统计分析中来,这段时期是人工智能的全盛时期,数据挖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管理、金融、保险等。

在会计领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研究目的是确定数据挖掘的方法论,建立相应的规则和算法。具体而言,需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合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经营管理、证券市场交易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非财务信息,然后在大量数据模拟和试验的基础上,给出识别各种类型的财务造假模式的数据挖掘解决方案、规则、算法等。在确定规则时,我们可以利用专家系统,将经验丰富的专家智囊输入计算机,构建知识数据库,从而产生一定的规则名。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复杂关联数据,可以将在会计人员眼中不显著的虚假财务报告与自然形成财务报告之间的内在差异放大到存在某种数据结构和统计显著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弊性财务报告的识别效率和效果。

四、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势

与正常的财务报告相比,舞弊性的财务报告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数据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文本信息等非财务数据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在量化非财务数据时有很大困难,导致一些重要的信息被忽略,而数据挖掘的对象不仅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件系统,或其他任何数据集合,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往往是单一的技术,而数据挖掘是一种集成的技术,融合了三个学科的技术,即数理统计、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使它具有单一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的技术方法多是先从经济含义上去构造指标或者是构造模型,然后再代入数据得出结果,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需要许多前提假设并且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挖掘是用数据来产生模型,再用数据去检验模型,模型的构造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就摆脱了前提假设的束缚和主观因素的干扰,其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对于质量上存在缺陷的数据,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往往一筹莫展,而数据挖掘技术由于包含数据的预处理过程,而能够将有缺陷的数据补全、清洗、消声和归纳,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将数据从执行系统中筛选出来,减少冗余,完成一系列的转换、结构改变以及聚集处理,从庞大的信息流中分辨、析取、整理、挖掘出对识别舞弊财务报告有用的信息,减少信息噪音的影响,为识别舞弊性财务报告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数据挖掘技术在识别舞弊中的应用过程模型

如何把数据挖掘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舞弊的识别过程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美国SaS研究所总结了数据挖掘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Semma),斯坦福大学的约翰1997年在其博士论文中也给出了一种数据挖掘处理模型,该模型强调由领域专家和数据挖掘人员共同参与数据挖掘的全过程、及时沟通。本文根据上述思路,给出了数据挖掘在舞弊识别中应用的处理过程模型。

数据挖掘在舞弊识别中的应用模型

①数据取样(Sample)。会计领域专家根据积累的经验从数据库中提炼出与舞弊识别相关的样本数据子集,而不是动用全部企业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处理量,节省系统资源;②数据探索(explore)、③数据调整(modify)。数据挖掘人员通过与专家的沟通,对所提炼数据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逐步分类、筛选,按照对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认识组合或生成新的变量,以体现对状态的有效描述;④模型的选择和建立(model)。数据挖掘人员建立挖掘模型,会计专家通过与数据挖掘人员的沟通来了解模型并加以确认;⑤模型的综合分析与评价(assess)。会计领域专家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整个应用过程模型中专家与数据挖掘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会计领域专家向数据挖掘人员提出和解释需求,数据挖掘人员据此构建识别模型并与专家分析评价模型的识别效果,以此循环反复,直至制定出有效的挖掘方案。

六、结束语

识别舞弊性财务报告需要从大量相关信息中寻找线索,建立一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舞弊财务报告识别流程,充分利用经验丰富的专家智囊及数据挖掘的技术优势,提高舞弊财务报告的识别效率和效果,尽量降低其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曲吉林:数据挖掘在财务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1):14~17

[2]徐锡意盛国辉:数据挖掘在审计中的应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8):20~21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5

[关键词]电算化;网络化;会计舞弊;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22.015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2-0022-03

会计信息处理手段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网络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普及在为财会工作者带来极大便利和效益的同时,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状况也与日俱增。研究报告表明: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环境下的舞弊金额是手工数据处理情况下的6倍,计算机舞弊在给企、事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使企事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同时也给国家和地区安全带来了隐患。鉴于计算机舞弊所具有的高智能性、强隐蔽性和极大危害性,社会各界对如何防范和制止计算机舞弊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笔者拟就电算化会计舞弊手法及对策作一探讨。

1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分析

会计电算化舞弊包括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和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舞弊,其目的分为:为实施报复进行的恶劣舞弊、为谋求私利采取公开或隐蔽的非法手段进行舞弊或计算机高手为证明自我价值而进行的挑战性舞弊。电算化会计的舞弊主要通过输入、输出、软件这3个主要途径入侵。

1.1从源头篡改录入数据或篡改输出

这是会计电算化舞弊最常用的舞弊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作手脚达到目的。如人为地虚构业务初始数据、修改业务发生数据、删除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虚增或虚减收入与支出;通过非法修改已结账的会计数据(主动修改或被指示授意)、销毁输出凭证或对原始单据、报表、账单偷梁换柱,将财务信息透露给竟争对手或利用终端窃取输出的机密信息等手段来达到作案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进行舞弊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跟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接触控制不完善、等级权限设置不清晰、系统缺乏输入核对等有着密切关系。实施舞弊者大多是参与业务处理人员、源数据提供人员、有机会接触但没有直接参与的业务人员甚至于包括单位外部“黑客”。

1.2通过非法修改程序或非法操作计算机进行舞弊

对程序进行非法改动、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客户终端修改文件中的数据以达到不法目的。比如通过暗设程序将小量资金经逐笔积累转计入其他户中,为实现非法目的将录入数据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等情形。由于在电算化会计下,电脑只能复核、验证凭证分录的借贷平衡关系,少了手工记账下的复核与记账环节,致使篡改过的数据难以被发现。有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不相容岗位管理混乱、替岗、轮岗等交接制度不完善、上机操作缺乏必要的规程和授权等制约措施致使犯罪分子私自改变计算机执行路径、未经批准擅自启动支票签发程序生成现金支票到银行支现。凡此种种都为利用电算化会计舞弊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1.3其他方式的舞弊

有些单位出于工作便利的考虑对工作机器不加密不设防,加上人员杂乱致使无论何人均可无障碍使用工作机并轻易进入业务操作系统。导致未经授权的无关人员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可以对财务数据一览无余,使别有用心之徒可以轻而易举地复制、伪造、销毁会计电算化数据或通过物理接触、电子窃听、网络密码破译、拍照、拷贝等手段实施会计舞弊。

上述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舞弊手段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多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实施会计舞弊,内部用户大多采取篡改输入或输出的方式进行会计舞弊,外来者多通过终端篡改输入、盗窃、破坏等手法实施会计犯罪。

伴随电算化会计舞弊而来的不仅仅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贪污犯罪滋生、内部控制制度受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导致单位财务机密被泄露、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乃至国家和地区经济安全受到重创。

2防范和控制电算化会计舞弊的对策建议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会计舞弊和预防腐败的目标。

2.1完善财务软件的功能、严格财会软件的使用

目前我们使用的财务软件中,许多软件设置了反记账、反结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该功能通过技术人员程序操作后可以很容易地使账簿记录恢复到记账前的状态,而且修(篡)改电子数据记录人不知、鬼不觉、不留痕迹。会计核算软件中的这种“反结账、反记账”功能在给财务管理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为利用会计电算化实施舞弊犯罪提供了空间。实际上,财务软件中这种“反记账、反结账、取消复核”的功能设置是与《会计法》第十五条第二款“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也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的规定相抵触的。因此,作为财务软件的开发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严格财务软件的使用功能,不但要考虑为软件使用者提供方便,软件开发更应当符合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不予计算机恶意舞弊者留有后路。

2.2加强电算化会计犯罪的法制建设

目前,由于法制的不健全我们对利用电算化会计进行舞弊和犯罪的行为难以预防和控制。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复制或拷贝有关电子数据文件的行为属不属于偷窃行为法律上没有规定,因而也就无法对下载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加以治罪,人们也往往只是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对会计电算化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政策性法规来约束,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高智能、新型犯罪行为,为此应制定专门的电算化会计犯罪法规加以有效的控制,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遵守信用的社会执业环境,客观上将对规范财务会计工作秩序起推动作用。

(1)建立惩治利用会计电算化网络化进行舞弊和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哪种行为属于电算化舞弊行为及惩处方法。

(2)建立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系统的法律保护,明确电算化网络化会计系统中哪种业务或哪些方面受法律保护(包括软件、硬件、数据库等)及受何种保护。

2.3制定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

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既要包括原来手工记账下的账务处理过程,又包括电算化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电算化操作规程等内容。严格的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一种手段,也是防范会计电算化网络化会计舞弊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足见,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内在要求和制度保障。

2.3.1制定严格的内部操作管理制度

严格规定和设置上机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从业务需求出发,对网络系统实行分级管理,设置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管理员、专职会计核算人员等岗位,严格限制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对业务机器设置密码,每一用户按自己的用户身份和密码经授权后进入系统操作机器;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工作机并实行监控与操作分离制度;制定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等等,以此来有效地保证会计软件的安全运行。

2.3.2建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维护和系统安全控制的管理制度

电算化网络化会计的工作既要有适宜的环境和安全保障措施来保证其安全和正常运行、严禁利用工作机器进行无关操作和安装游戏软件,并且要求有专职人员定期对工作机器进行检查和维护;鉴于对会计核算软件的修改可能造成的对整个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危害,所以会计核算软件的升级、改造须周密和慎重,并报经单位财务负责人批准;对会计数据的备份、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对网络上的重要数据应采取有效的加密措施、对会计数据的传送实行加密制度。

2.3.3制定电算化网络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

在会计电算化网络化下,除了要求设立专人保管打印出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外,还应对存放会计数据的磁性介质妥善保存。对需查询以前年度会计档案的应经有关领导批准,并对查询起止时间、查询内容、归还时间予以记录,谨防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料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毁损、丢失、泄密和被盗取、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的完整与安全。

2.4加强对电算化网络化会计舞弊的审计监督和安全检查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应针对利用计算机舞弊的不同类型开展审计监督。目前,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进行舞弊的情况在我国较普遍,鉴于此,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核和评估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分析和揭露其不足和弱点以促使被审单位内部各岗位间职责进一步明确分工、完善接触控制、输入环节、业务流程的程序化控制和操作权限、系统输入核对的控制制度,从输入环节防范和杜绝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发生。除此之外,应实行严格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维护、使用管理制度,并对有可能接触程序修改和开发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对重要数据实行多种隐蔽式的备份,并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障系统安全、防范利用系统软件和输出环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舞弊和犯罪。

总之,会计电算化、网络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随着大范围的财务信息处理网络的建立、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推广和普及,如何防范、制止和减少电算化网络化会计舞弊和犯罪始终是广大网络工作者、计算机专家、会计软件开发者、各级管理部门及财会人员不懈的努力和神圣的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全华.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谈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9).

[2]刘志锋.加强电算化下的会计控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6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手法与特征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篡改输入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

2.通过篡改文件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如果数据文件没有加密,就可直接读写数据,对数据库文件进行非法篡改、删除或复制。

3.通过设置舞弊程序或篡改程序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舞弊与犯罪,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隐蔽性很强。

4.通过非法操作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非法操作是指未经允许的人员非法操作计算机系统或合法的操作人员越权操作系统。

5.通过篡改输出进行舞弊与犯罪活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通过非法修改、窃取、销毁输出数据或将输出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竞争对手等手段达到舞弊与犯罪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舞弊产生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

1.会计软件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在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运转。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

2.岗位设置与加强岗位管理

手工环境下的岗位牵制原则对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仍然有效。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出纳和会计严格分开,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严格分开;自行开发专用软件的单位,需要将系统开发人员同操作人员严格分开;还应尽量将操作岗位同系统维护岗位隔离。这是因为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作为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编写者及修改者,有机会了解软件系统运行的内部技术信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利用掌握的这些知识隐蔽地从事会计舞弊活动甚至进行经济犯罪。

3.严格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密码管理两方面,前者决定相应用户对会计数据具有哪些操作权,后者则保证了用户和权限的一一对应关系。权限分配能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用户名/密码管理核心是为用户生成密码以及利用密码来确认不同用户,以保证不会有越权行为。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7

一、在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法务会计起到的作用

(一)对独立审计固有缺陷的弥补。独立审计和法务会计具有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相同点在于两者都需要在接收第三方委托和提供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审查上市公司相关财务资料,检验其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合法,进而获得一定的证据把财务舞弊行为揭示出来。但在性质、目的和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点。性质上,法务会计人员对舞弊审核的业务并不是一种审计服务,而是一种咨询服务,不会有时间和主体的严格限制;在目的上,法务会计是发现并且尽量减少财务舞弊造成的损失,而不会对其发表财务报告的合法性提出审计意见;在调查方式上,法务会计在委托人出具司法会计聘请书或者委托鉴定书的时候,就可以开展舞弊审核活动,而不需要提前告知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审核企业。(二)预防作用。在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刑事诉讼以及行政处罚相比,上市公司对众多中小股东所提起民事诉讼的防范逾加重视。而在我国,由于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上市公司很少因为财务舞弊行为而遭受刑事诉讼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处罚的力度也比较轻,同时,众多中小股民对相关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不熟悉,而且很难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诉讼支持,想要诉讼很难拿到相应的法律证据;因此,想要得到应有的赔偿是很难的。所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舞弊的收益明显大于舞弊的成本,导致财务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相反,法务会计具有丰富的法律和会计相关知识,可以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调查,获得相应的法律证据,因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来就加大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本,在财务舞弊的时候会考虑收益和成本,进而减少粉饰财务报表。所以,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法务会计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三)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投资者和其他债权人会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有一定的察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即使未被曝光,也是会存在蛛丝马迹,但是就算被察觉到了,缺乏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支持,投资者和其他债权人无法获得及时的援助,无法及时调查上市公司,拿不到有力的证据,只有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被曝光或者损失发生后,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有了法务会计的帮助,投资者和相关债权人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委托法务会计调查上市公司,取得相应证据,而不用等到上市公司公布财务报表的时候才了解到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这样一来,就能够及时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特殊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尽可能降低投资者和其他债权人的损失。所以,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法务会计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四)调查和取证作用。一旦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掌握法律诉讼所提供的有关证据,才能最大程度的挽回自身的损失。通过相关信息获知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或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审查需求确立之后,根据委托人的委托,法务会计开展会计调查,为证明上市公司舞弊行为客观存在搜集有力证据。同时,法务会计根据这些证据帮助委托人确定损失的数额和范围,并出具专家意见,让委托人获得诉讼支持。会计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认定客观存在的财务舞弊事实;搜集舞弊的相关证据;界定和计量投资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范围。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在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法务会计可以弥补独立审计固有的缺陷,对舞弊行为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并且在舞弊行为发生后,帮助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搜集证据,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法务会计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法务会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结合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应用,有效促进上市公司的良好发展和财务规范。

作者:胡驰飞单位:北京中外名人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8

1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耗费掉很多时间。现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对管理数据只需要进行系统输入,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总结。这些功能都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后期数据整理等工作中,系统也会智能化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降低工作难度。传统的管理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整理,例如商城货物管理,用传统的货物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货物种类繁多、商品数量繁多等等因素,不仅仅在管理方面难度大,还会出现很多人工错误。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低,对货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中会有出货与进货的相关数据。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的降低管理工作者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管理的正确性,毕竟机械化的智能管理比人工管理出错的概率低。(3)信息查阅方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变得主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阅。依旧以商品管理为例子来说明,进行货物信息查阅的时候就不用像传统仓库管理那样到仓库中去找货物,只需要在系统中搜索商品的信息系统就会给出对应的展示。(4)信息流通快速。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例如公司内部上下传达通知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召集人员进行口头通知,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给每个工作人员的系统内发送通知。

2信息化管理的弊端

信息化管理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在风险,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信息被破坏或者被窃取,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有价值的信息被黑客窃取,将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2)信息泄露问题。信息泄露多数是因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漏洞会被黑客利用,造成信息泄露等后果,这一点是信息化管理最大的弊端。(3)软件的局限性。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同时软件在应对商业市场以及业务变化时无法灵活应变。一旦发生变化就涉及到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数据库更新问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建议

硬件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空间上需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在构建系统的时候要针对单位企业的特征,同时也要在存储空间上不断进行扩展,加强存储空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的安全密钥不断加强,并且能够实现定期对系统网络进行病毒查杀,同时检查安全漏洞并及时的打上补丁;可靠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升级,以及后期良好的维护,不断增强设备的可靠性。软件方面。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符合单位的具体要求,技术上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具备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软件的安全性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所谓的软件在这里还特指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在管理上的认识,并定期加强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虽然已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它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应用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这条路任重道远!

作者:罗程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

参考文献:

[1]董可青.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之利弊[J].中国科技纵横,2009(10).

[2]吕翮鸣,李冰.试论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52~53.

[3]海平.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档案,2016(8).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9

关键词:人事考试作弊防范措施

人事考试,是公民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人事考试的安全性、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事考试工作,政策性和原则性均强,系统要求及复杂程度均高,社会公众对其反应灵敏、关注度大,不仅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还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平、公正,是考试制度存在的基础,但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直接破坏着考试的公平、公正。为体现公平、公正,取信于民,对考生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识别、积极的防范和严肃的查处。

一、现行人事考试制度简述

1979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完善和发展干部的选拔、录用、任免、考核、轮换等制度。自此,正常的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终身任职制被打破,新老干部交替实现正常化;单一委任制的干部任用模式被打破,委任、选任、考任等制度并行发展。该实践,积累经验的同时,公开、公平、竞争、考核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干部人事制度的封闭管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向着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方向发展。1992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拉开帷幕: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的功用。在此情况下,原有大一统的干部制度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职业分类制度、对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已经成时代所需。1993年10月1日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人事部随即出台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奠定了中国公务员制度录用、考核、奖励、晋升、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以及公务员权利、义务、工资保险福利、需要遵守的纪律等制度的法律基础,基本结束了国家公务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1994年,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开始,虽然范围很小且未全国普及,考试模式也与目前大不相同,但这开启了人事考试的先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础上,国企员工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聘、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等人事考试,相继发展并步入正轨。现行的人事考试有公务员录用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干部进机关考试及各种社会化考试。

二、当前人事考试中考生作弊的主要手段

1.传统手段

人事考试中传统的作弊手法主要有“打手势”、“使眼色”、“传递纸条”、“千里传音”、“交换试卷”等相互配合型和夹带纸条、左顾右盼、前后张望等单独实施型作弊手段。虽已逐渐“过时”,但也时有发生。

(1)相互配合型的作弊手段

考生一般情况下为熟人且关系较好,个别为“”搭档。考生报名时一起或稍前稍后,以便座位相邻或相近;考试前相互约定,制定攻守同盟、明确联络信号,以于考场上进行信息交流并达到作弊的目的。作弊时段一般选择在监考人员注意力分散、警惕放松的考试下半场,尤其是考生陆续交卷开始。常用“手势”有:一根手指表示a,二根表示B等;通过预先约定摸桌子的四个角来分别表示aBC等;点头表示正确,摇头表示错误等;“交换试卷”的手法,常见于“”搭档的情况,将作答好的试卷,寻找时机与其“搭档”进行交换。

(2)单独实施型的作弊手段

一般为成绩中下、基础较差的考生,抱着“守株待兔”、“静候时机”的心理,在考场上寻找作弊的机会,利用查看夹带纸条和左顾右盼、前后张望等方式,达到抄袭的目的,作弊时段也一般选择在考试的后半场。常见方式有:夹带手写或6号字体打印的纸条、缩小比例打印的ppt纸条或小册子、竖排的卷卷抄;将答案用普通笔写在大腿等隐秘部位,掀开所穿裙子或短裤直接查看;用荧光笔将答案写在手臂或浅色的衣服上,用笔上自带或伪装成橡皮擦等考试工具的紫外线灯照射查看。

2.替(代)考

“pS”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照片的美化处理已成易事。部份考生用“pS”后的照片进行报名,以“身份证申领多年、成年后五官变化”为托辞,请“”混进考场,进行直接的代考。该类考生所持有的身份证一般真实有效,申领时间大多在三年及以上,身份证照片取像时的变形、成年后五官的变化及刻意编辑过的照片,加之五官基本相似的“”,代考行为很容易得逞。在考生入场时间紧迫、人员拥挤的情况下浑水摸鱼、混进考场,进行安检和身份核对公安民警,即便运用专业仪器(身份证阅读器)核对身份证真伪,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代考人员。三者(考生、照片、身份证)不一、似是而非,是替(代)考行为时常发生、禁而不止的根源。

3.高科技手段

打手势、使眼色、传纸条逐渐淡出江湖的同时,大规模、多样化、隐蔽化、团伙化、专业化的高科技作弊群体陆续浮出水面,大大增加了人事考试防范和打击作弊的难度。常见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作弊的模式,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窃取试题,二是组织答题,三是作弊考生完成抄袭。出现了跨省份,从手机发展到数字传输设备,从考生发展为完整产业链条的作弊团伙等的特点。流程一般是安排专人以合法考生的身份从考场内窃取试题,并传递给考场外接应的答题小组,答题小组完成试题后,再设法将答案传送给考场内的作弊考生。具体表现为:

(1)试题窃取

密拍是高科技作弊中窃取试题的最主要手段。常用的密拍设备有微型无线摄像头和微型照相机。目前,密拍设备主要使用无线高清CCD微型摄像头,一般伪装成纽扣、手表、签字笔、领带夹、挂饰、U盘、车钥匙等随身携带的小型物件进行拍摄,非常隐蔽。

(2)试题传输

包括考场内的试题发送和考场外的试题接收,手段原理基本相同。作弊团伙将密拍后获得的试题通过专用的发送设备传输至考场外的答题小组,答题小组采用专用的接收设备接收试题后迅速完成试题作答,常用工具为小型无线数据传输设备。DV配合发送设备,将拍摄和传送步骤分开,作弊的查获率被大大降低。试题数据的接收一般借助于灵敏度较高的无线电设备,考场外数百米远也能接收。

(3)答案传输

作弊团伙将归整出来的试题答案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发送给考场内的作弊考生,一般采用大功率电台传送,发送设备常隐蔽于考场附近的汽车内或者宾馆、民房内。

(4)答案接收

作弊考生主要利用耳朵通过音频接收工具或者利用眼睛通过数字接收工具获得答案。音频接收工具的使用范围在3~5公里,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不易被电子探测器发现等特点。一种常见的音频接收工具是隐形耳机信号接收器,包括隐藏于耳道内、口腔牙床内的隐形耳机和伪装成背心或钱包、项链、鞋、发卡等随身物品的两部分组成。另一种是眼镜式信号接收器,外观和普通眼镜差不多,与配套的隐形耳机一起使用。眼镜接收器逃避探测的关键是眼镜腿下隐藏的可即时控制的微型开关。数字接收工具包含LeD屏幕、内存和接收天线三部分,常见的尺子、橡皮、笔、眼镜盒、手表等用品都可能是接收终端。尺子、笔、橡皮接收器的外观和普通文具几乎一样,但它的一个侧面带着LeD显示屏,内部隐藏着电池和天线,这种数字接收设备还有一键销毁功能,以逃避检查。其LeD屏幕每屏可显示20~40个汉字。透明眼镜盒接收信息的速度可达每秒120个汉字。手表接收器高度仿真,具备可显示40个汉字或80个英文字符的隐藏式屏幕,可在手表和接收器之间即时转换。矿泉水瓶接收器,外表与普通瓶装水没有任何区别,瓶中装满普通水。但水瓶的底部经过特殊设计,安放了微型屏幕,作弊考生利用水的折射便可看到接收到的答案信息。当作弊者将水喝到一定水位,瓶中剩余的水相当于放大器,通过光学作用,作弊者在一定的距离与角度下,透过瓶面看瓶底,便可以在水中看到瓶子底部接收到的信息。

三、考生作弊的防范措施

纵观人事考试中考生常用的作弊手段,对于作弊行为的防范措施,除加强对考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惩戒力度外,还需加强人力、物力和技术方面的防范措施。

1.人力防范措施

对于头发遮住双耳的考生,责令其用橡皮筋等把头发扎起来,亮出耳朵,防止利用隐形耳机进行作弊;对于反复玩弄橡皮、手表等物品的考生,进行仔细识别,防止其利用显示器等接收装置进行作弊;对佩带眼镜,特别是镜片较厚或频繁触摸镜架的考生,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其利用眼镜接收器进行作弊;加强考场内的巡查,核对考生证件并及时督促所有考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防止作弊考生交换试卷;加强观察,对行为异常、作答进度不正常的考生,进行细心观察;严肃考纪,对有作弊行为的考生,一律清除考场,不给作弊考生任何机会。

2.物力防范措施

实行“裸考”制度,由考试组织方统一提供考试所需要的笔、橡皮、尺子、计算器及饮用水等物品,严禁考生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任何物品进行考场;对于所携带的无关物品,由考生自行处理,考试组织方不提供看管等服务,培养考生良好考试习惯。

3.技术防范措施

根据作弊行为的类型,可将技术防范措施分为两类,一类针对于替(代)考行为,另一类针对于运用高科技设备作弊作弊的行为。

(1)替(代)考的防范措施

一是对于县市组织的人事考试,由于报考人数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且多采用现场报名等的方式,可要求由考生本人并提供近期高分辨率的照片进行报名,此可核实考生与准考证照片的一致性;二是在准考证的制作时,运用等额四分、再行组合等的方法将该职位考生的报名顺利打乱,防止替(代)考行为和相互配合型作弊手段的实施;三是条件允许时,命制a、B型或a、B、C型的试卷,防止考生抄袭;四是在笔试、面试、体检、政审与报到上班的各个环节,均采集考生某个手指的指纹。对于可疑的考生,进行指纹比对,达到不留死角、不漏环节,将替(代)考人员挡在录(聘)用的大门之外。至于指纹的对比鉴证,可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工具进行比对,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观察直观方便,还具有清晰度高、误差小的特点。

(2)高科技作弊手段的防范措施

综合各地人事考试中高科技作弊手段所运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可使用视频监控、屏蔽、探测、无线电侦测与压制等手段,打击和防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考试作弊的违法行为。可选用设备简介:

金属探测仪。在考场的入口(教学楼楼梯口或教室门口)处对考生进行检查,防止考生将手机或无线电通讯设备等作弊工具携带入场。

手机狗。可探测出30米范围内手机等通信工具的信号变化,并可判断手机的位置和通信状态,手机在其工作范围内使用时,手机狗会立即发出警报声或产生振动。

考场信号屏蔽仪。可屏蔽考场手机的信号,防止考生运用手机进行作弊。

作弊克。考生使用无线耳机或者蓝牙耳机,“作弊克”会亮灯报警,使用配套耳机还能监听到语音对话。

监考大师。不仅能够探测无线电信号,还能对信号进行检测、定位、监听和录音,弥补了手机屏蔽仪、手机狗等设备的不足,若有人使用隐形无线耳机,还能确定其具置。

无线电侦测与压制设备。委托市(州)无线电管理部门,在考试时间内提供考场范围内无线电信号的监测、跟踪和压制等专业服务。

人脸识别系统。条件具备的,可使用人脸识别系统,0.01秒左右的人脸识别速度,能够有效防止替考行为。

“电子眼”。各县市的高考考室均装有高清“电子眼”,利用高考教室进行人事考试,让所有考生的考试都在“电子眼”的监控下进行;对考室的考试情况进行录像,给作弊考生和监考人员形成心理震慑。

4.加大作弊信息公开力度和作弊行为惩戒力度

一是筹建各级人事考试机构联网、公众可查询的人事考试作弊行为信息库,或在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已建立的门户网站上对作弊考生的信息加以披露,协调相关部门,将作弊行为写入个人征信记录,加大考生作弊行为的“成本”,形成“诚信参考,不敢作弊”的良好风气;二是加大惩戒力度:对于“打手势”、“传递纸条”、“千里传音”等影响较小、情节较轻的作弊行为,处以该科目(类型)考试一定年限(如3年及以上)的禁考;对于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由他人替考或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等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作弊行为,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的同时,给予其一定年限或终身禁考的处理。对于替考人员的行为,依照《居民身份证法》关于冒用他人身份证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对于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由他人替考或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等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作弊行为,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给予其终身禁考处理的同时,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非法泄漏国家秘密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人事考试中传统的作弊手段虽已过时并逐渐淡出江湖,但并没有绝迹;高科技作弊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呈欣欣向荣之势。但纵观其工作原理和作弊手法,无论设备如何变换、手段如何翻新,其作弊手法均在掌握和控制之中。各级各类的人事考试组织机构,在提高警惕、严肃考纪、慎密组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好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措施,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人事考试中常用的作弊手法就会黔驴技穷、没有用武之地,作弊歪风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人事考试的安全将得到重大保障,公平、公正的形象将得到妥善维护!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舞弊;监管;博弈;推演

一、引言

历经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我国上市公司无论在数量、规模、实力,还是运作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信息造假,粉饰经营业绩,欺骗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中小股东,获取不法利益。接连发生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科龙电器等会计舞弊事件,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并由此引发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股市动荡,上市公司筹资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市场经济规律和实践证明,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引导,证券市场亦然。由于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制度、体制、法规等的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舞弊的空间与可能。然而上市公司在选择舞弊与否的同时,会顾及政府监管和惩处因素。当政府加强监管时,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降低,反之,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当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很低时,因为监管成本的缘故,政府会放松监管,同样,当舞弊盛行时,政府利益受到损害,则会加大监管力度。因此,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方做出决策时,另一方会应对,一方行动之前要考虑另一方的反应及对结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对二者的博弈进行分析,寻找均衡解,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数据进行推演是很有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文献回顾

部分学者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违规现象。向臻认为我国的会计实务已陷入“囚徒困境”之中。汤寿珩,何建国和何雷峰分析指出,会计舞弊与造假行为几乎不需要付出物质耗费,主要代价有:法律上受到制裁和惩罚,被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停业、整顿、解散等,行为人、责任者受到各类法律责任的追究;经济上要以财产或其他经济利益给损害者以补偿,信誉受到损失。因此,建议一要加大舞弊法定成本的设定,二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舞弊的被追究率。秦江萍和段兴民认为,应加强对会计舞弊者的惩处力度并提高对会计舞弊者的处罚严格程度和检查力度,改善会计监管环境与降低会计信息的监管成本,明确监管者的职责,加大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处罚。秦江萍建议,以法规的形式确定适当的奖励系数,充分调动监管者的积极性,促使监管者积极实施严格监管,并加大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的监管力度,以法规的形式指定适当的处罚系数,迫使其严厉打击会计舞弊者,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然而国内学者运用博弈论分析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行为时,仅限于对模型本身的分析,几乎没有人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推演。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监管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

1.参与人

本模型假设参与人只有两个,一是监管主体,即政府监管者,一是监管客体,即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政府监管者是信息的需求者,因远离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只能依靠上市公司向他提供信息。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确知真正的会计信息,而政府监管者却不确知或不完全确知真正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有选择性的披露或者不按规定的内容和期限披露甚至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外部信息需求者,如中小股东,使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以获得超过正常经营状况的收益,使会计信息舞弊的产生有了可能。

2.行动方案

假定政府监管者的行动方案有两种,即监管或不监管。上市公司的行动方案也有两种,即舞弊和不舞弊。假设二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政府监管者和上市公司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即静态博弈;政府监管者和上市公司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最大化。

3.信息结构

假定参与方的信息是完全的,每个参与方对其他参与方的行动策略都有准确了解或虽不能确定对方行动方案,但能准确确定对方的行动概率。

(二)模型构建

博弈双方都是经济人,影响政府监管者决策的因素是监管成本和罚款所得(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影响上市公司决策的因素是舞弊所得和舞弊罚款。因为政府的收益是经济环境决定的,而上市公司正常的收益也与政府监管与否无关,是固定的,为方便讨论,都假设为零。上市公司舞弊,政府监管失败,假设政府监管者的损失(如受到股民的批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罚)为上市公司舞弊所得。

假设政府监管者的监管成本是C,上市公司舞弊所得是Y,舞弊罚款是F,政府监管者监管得到的报酬是S;政府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查处成功的概率是δ;政府监管的概率是p,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是q。得到表1的博弈模型。

(三)模型分析

1.政府监管概率(p)一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信息舞弊(q=1)和不舞弊(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g(p,1)=p[-δF+(1-δ)Y]+Y(1-p)

Vg(p,0)=0

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不舞弊的期望收益无差别时,达到政府监管的最优概率。令Vg(p,1)=Vg(p,0)得:p*=Y/[δ(F+Y)]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选择监管(p=1)和不监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sub>g(1,q)=q[δ(F+S)-C-(1-δ)Y]-C(1-q)

Vsub>g(0,q)=-Yq

当政府监管与不监管的期望收益无差别时,达到上市公司不舞弊的最优概率。令Vg(1,q)=Vg(0,q),解得:q*=C/[δ(F+Y+S)]

由此得到本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Y/[δ(F+Y),C/[δ(F+Y

+S)]}。即政府以p的概率实施监管,上市公司选择以q的概率进行会计信息舞弊。

当政府监管的概率p>p*时,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不舞弊;当政府监管的概率p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q*时,政府监管者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四、模型的实际推演

(一)模型参数数值的确定与模拟计算

本文通过选取2003—2007年证监会对舞弊上市公司处罚的数据(剔除了异常数据)来对上述模型进行实际推演,以揭示各参数对舞弊与监管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制定监管策略,抑制会计舞弊提供参考依据。

从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平均罚款额F=42.5万元,上市公司管理人平均罚款额为36.3万元。虽然我国证券法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规定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从证监会处罚的案例来看,一般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管理人的罚款平均为其三倍违规所得,而对上市公司的罚款为其一倍违规所得。故可以得到Y=36.3万元。由于政府监管的成本无法获取,假设监管成本C=F/2=21.25万元。相应假设政府监管的报酬S=8万元。由于上市公司在实施会计信息舞弊时会采取比较隐蔽的做法,因此假定证监会对违规上市公司查实成功的概率δ=0.7。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到模型的均衡解:p*=65.81%,q*=34.97%。即政府监管的最优概率是65.8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是34.97%,说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已超过三成,在会计造假的巨大利益诱惑下,上市公司很可能会违背法律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信息舞弊,有关部门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至于政府监管的概率65.81%,在现实中,由于舞弊公司手段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及政府高昂的监管成本,根本无法达到这样一个水平。

(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由于模型的均衡解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政府监管成本、监管报酬和监管成功率都是笔者估计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参数进行敏感性检验。

1.监管成本C和罚款金额F

从表③可以看到,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监管成本的上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增大;随着监管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罚款数目的增加,舞弊的概率逐渐减小。当罚款金额为42.5万元,监管成本由11.25万元上升至51.25万元时,舞弊的概率由18.52%增至84.35%;当监管成本由11.25万元升至31.25万元,罚款由42.5万元升至212.5万元时,舞弊概率由51.43%下降至17.38%。可见,增加罚款金额和降低监管成本都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

2.报酬成本C和监管成功率δ

在上市公司舞弊的情况下,如果将监管成功率提高到100%,其他参数不变,在S=48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可以降低到16.76%。政府监管报酬一定时,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就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在一定的监管成功概率下,增加政府的监管报酬就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但是注意到,即使政府监管的报酬在最高的48万元,当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0.2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还是高达83.79%;而即使政府监管的报酬最低为8万元,当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100%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可由超过100%降至24.86%,效果十分明显。可见要想通过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来达到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概率的目标,必须以提高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前提。

五、研究结论

(一)模型均衡解的政策意义

本文通过建立两方静态博弈模型,求其均衡解,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际推演和敏感性分析,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如下

1.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超过三成,仍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2.为了提高监管效果,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使其期望收益小于违规付出。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超额收益远大于真实披露所能获得的利益,作为理性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势必会热衷于会计信息造假,给外部信息需求者造成损失。从对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加强政府的监管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因为处罚会使其收益减少。假如我国的信用体系完备,并且违规致信誉受损将严重损害其发展,那么上市公司和管理人将因害怕巨大的信誉风险而不敢轻易铤而走险。因此,可以尝试从加强市场管理,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获利空间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手,让上市公司自觉地遵规守法。

3.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监管成本即机构运营成本,其中人力资源成本占较大比重,若能引入竞争机制,淘汰素质低下,办事效率不高的人员,可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局面。

4.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能够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但必须以提高监管的成功率为前提。在实践中,可以制定政府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5.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猛,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之中,相关法规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难免给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律法规出台后,应联合司法部门,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规现象,才能形成威慑力。

(二)研究的不足

首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的静态博弈,应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参与者还应包括其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会计事务所等。现实中上市公司违规往往是负责人策划、指使和强令会计人员进行的,其对博弈过程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模型表述的复杂性和数据获取的不便,本文采用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检验现实。

其次,模型参数估计的过程中,剔除了一些异常数据。另外,政府的监管成本,监管报酬和监管成功率都无法确定,是笔者估计的,没有要求其精确性,只是为了验证其对舞弊概率的影响,这对最终均衡解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臻.会计舞弊的经济博弈[J].现代会计,2003,(2):40-42.

[2]汤寿珩,何建国,何雷峰.会计舞弊的经济博弈思考[J].经济师,2001,(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