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27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1

关键词:Swot分析模型;信息服务;大数据管理;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9日

引言

大数据是由数据庞大、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数据组成的集合。目前,大数据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资源的数据类型和承载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正面临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安全、长期保存、形式革新、服务创新等多方面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了解大数据发展变化与特征优势,才能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获取有价值信息。

所谓Swot分析法,即把高校图书馆内部能力主动因素和外部环境客观因素构建Swot矩阵,将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一起分析。目的是克服弱点、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从而提出适应用户需求和增强高校图书馆竞争力发展的策略。(图1)

一、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Swot模型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馆藏及学术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海量藏书、海量数据资源以及连续出版物的绝对资源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是任何信息服务机构都无可比拟的。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不断迅速增长,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长量呈指数性的规模增长。

2、稳定的读者市场。高校图书馆是现代信息科技与人类文化遗产相互交融的文化建筑,为广大师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广大师生对高校图书馆信息需求的获取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高校图书馆具有稳定的读者市场。

3、人才优势。近些年,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不断完善,已经具有一批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情报资料收集整理和二次文献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任何信息服务机构无可比拟的,这一优势为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集成、新数据资源收集、分析、挖掘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分析

1、内部管理结构劣势。高校图书馆是隶属于高校的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相对系统的科学管理模式导致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薄弱。馆内员工的激进机制不足,从而不能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在大数据环境新形势下,部分工作人员的长期懒散作风对服务工作缺乏理性认知。

2、缺乏Υ笫据的认识。目前,图书馆界对大数据的本质认识还不统一。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固守成规,没能准确抓住发展时机,使得图书馆学科服务陷入大数据中,而没有发挥出学科特色和学校优势,因此应尽快调整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学科服务的认识,以用户为中心做好收集、整理和个性化服务工作。

(三)机遇分析。信息服务需求加大。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抓住信息现代化浪潮,将信息化作为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提高大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水平。改善设施设备,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四)威胁分析

1、信息安全问题。在大数据和数字网络的共同发展下,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威胁。数据信息的丢失、泄露、篡改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威胁数据安全的隐患主要来源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传播三大方面。信息安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整个图书馆工作的良好运行。

2、数据处理问题。在大数据环境下,短时间数据更新变化巨大。首先,造成一定程度的数据和数据模型的不确定性,导致数据处理难度增大,网络数据无法被准确的建立和学习,从而不能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数据的价值;其次,由于数据的种类和类型复杂性较高,缺乏在复杂数据中准确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建议

(一)强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大数据时代下,优质的服务为学科资源整合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对本校的准确定位、专业结构与学科发展来建立符合该学科发展的合理文献资源。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有价值信息数据的资源整合。

(二)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了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服务质量,需要加强对学科服务的团队建设和提升。组织馆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馆员专业技能水平和学科专业知识与信息素养。在数据来源、挖掘分析、加工处理等方面发挥较高的潜能。也可通过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开展专业化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促进信息数据向专业知识的转化效率。

(三)加强网络监管,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监管是应对在大数据冲击下的图书馆信息安全的有效方式,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及国外先进经验,配合相关部门的网络安全排查建立独特的网络监管机制,在日常数据管理中加强对数据的定期抽查检测和实时监控,对信息安全问题提高重视。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重视特色学科和服务团队的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更方便、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最新专业知识和教学需求。其次,在面对大数据的冲击环境中,要积极加强对信息安全和信息加工处理方面的网络监管和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安全,保障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林.基于Swot模型的图书馆竞争力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5.

[2]黄钰新.基于Swot分析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2.

[3]王威.基于Swot图书馆决策信息参考服务和平台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6.

[4]唐毓利.党的十视角下的信息化建设[J].市场论坛,2013.4.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移动电子商务挑战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特点

大数据(bigdata),也即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采用新处理模式可使该信息资产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不采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五大特点。

大数据时代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可以转换为数据的形式呈现,它革新了人们的工作方式,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在现今社会,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彰显他的优势,电子商务、o2o、物流配送等都在其所占领的范围内,各种利用大数据进行发展的领域也正在不断地发展新业务,创新运营模式。于消费者而言,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任何个体都可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使用,故而产生了消费者盈余,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于企业而言,数据的技术增长与膨胀产生了极强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简化了业务流程,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

(一)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为满足消费者高水平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与现今高覆盖率的无线上网功能结合,来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移动电子商务从需求侧入手,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开展业务活动,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由此,移动电子商务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开始成为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补充,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

移动电子商务最具特色的优势便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利用固定设备进行交易的限制,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移动商务世界。在移动电子商务中,一部移动通讯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网上业务操作,方便快捷并且容易携带。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社会运行模式已发生巨大改变,移动电子商务也在互联网的协同作用下有了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的全新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新的分支,它的发展是对电子商务的整合和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态。电子商务将传统的交易流程数据化,电子化,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使用,降低了交易成本。移动电子商务只要在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内就可开展业务,从而使业务的开展变得更为便利和快捷,在传统电子商务的基础上更一步节约了成本,增加了业务量。移动电子商务还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从而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让交易行为更透明公平。

移动电子商务通过提供完全用户个性化的服务和一对一的服务,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此构建一种全新的销售和促销渠道。用户可自主选择终端、服务和信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而服仗峁┥桃材芄桓据用户的具置和个性化设置提供便捷、即时的服务,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可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保持客户忠诚度,形成一种需求侧的“垄断”,进而引导客户满足其潜在需求,扩大业务量。

二、大数据时代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可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消费者效用

大数据时代下,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来自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所提供的丰富数据资源以及日臻精确的挖掘和分析技术来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卖家可依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关系网、兴趣图谱等信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习惯来提供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服务与产品。此种精准传播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受众好感,提高了用户忠诚度,也在同等条件下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无线覆盖率的提高,采用直播形式来拉拢顾客的营销策略得到了广泛采纳。直播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广告那样直白生硬,一般由主播的日常生活趣事,人生感悟或者穿搭美妆小技巧等内容组成,此种营销策略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即使不消费也可共享该信息资源,属于消费行为之外的附加效用。

(二)在线贸易平台在数据上形成垄断,贸易商的发展受到限制

大数据时代为在线贸易平台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线贸易商的发展。在线贸易平台是线上交易的中心,掌握着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数据。大数据时代下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在线平台利用收集到的大中小卖家的交易数据,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有效评估风险,进而指导中间交易费定价。对于尚处起步发展阶段的卖家来说,拓展信誉就要付出更多的广告成本,实力不足者就会立即被淘汰。继而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对于大卖家来说,销售额的扩张会带来中介费用的上涨,然而卖家对于在线贸易平台的极强依赖性也使得其在博弈上完全没有优势。继而产生了平台供应商在数据上的垄断以及贸易商在数据上的劣势和不平等。

三、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方式

我国虽然在移动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较晚,但凭借庞大的移动客户群这一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移动运营商、消费者等因素的限制,我国仍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贸易安全问题、商业模式改善和贸易平台的垄断等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政府和移动运营商应增强联系与配合,致力于研发一套从法律、技术和管理方面都较为严密的安全策略,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于在线贸易商而言,应注重差异化经营,通过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此外,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挖掘大数据资源,实现精确营销,不拘泥于特定在线贸易平台,多利用社交网络等其他平台做好推广和宣传。加强与贸易平台商的博弈,主动要求在线平台开放更多合理的数据资源,用适当的方式积累数据优势。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对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娜,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2]董纪阳,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决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3]李连飞,在线国际贸易面临大数据挑战.商.2014.

[4]王剑峰,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电子商务.2012.2.

[5]孙丽莉,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分析与发展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非现场管理;优势;对策

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人员通过网络通讯对监管对象开展远程监控、核查的一种工作模式。非现场监管以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电子化,数据电子化传播的技术为依托,通过网络通讯获取核查对象的数据,再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实时监控。这一种新的监管模式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活力,同时,由于其还处在一种不太成熟的阶段,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改进。

一、大数据时代视角下监事会非现场监管的优势

(一)有利于实现全面监管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监管部门对许多企业、单位的监管只能依靠人工核查,限于资源和技术水平的不足,核查只能依据一定条件进行抽样或者等待司法线索协助核查,监管部门完全不具有主动性,监管不具有时效性,也无法保证监管效果。而大数据时代下,非现场监管,依托电子数据和相关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所有线索的全面监管。

(二)有利于增强监管的独立性

在现有的监管模式下,监管部门依托现场检查对市场进行监管,在检查过程中,只能依据被检查单位所提供的纸质报表等实物证据进行核查,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监察过程十分被动。而非现场监管中,监察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核查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取证,占据了监管的主动性,增强了监察过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同时,非现场监管的监察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监察人员与被检查单位人员的接触,从而保证监察人员所做判断与结论的公正、公允。

(三)有利于节约监管成本

非现场监管的监管方式,一方面节约了监管人员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监管成本。非现场监管能够节约去现场取证、查证的时间,从而节约人力成本。同时,通过互联网分析数据,再去现场核查结论的工作方法,能够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

二、大数据时代下监事会非现场监管的相关建议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非现场监管的监管模式,也开始在探索实践,但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因为当前的监管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大数据的要求,其次当前的技术手段和人才素养都有待改进。就此,以下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健全非现场监管制度与工作机制

虽然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但我国的非现场监管仍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非现场监管想要发挥出最大效益,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非现场监管机制作为保障。在非现场监管的情况下,监管部门需要将其监管的目标、内容、程序等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改进与之相关的工作制度与管理方法,使非现场监管有据可依。

(二)增强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合法性

监管部门要结合监管的实际需要与被监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考证监管对象的业务和信息系统后,制定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案。同时,要确保数据采集设备和人员的专业性,以保证数据获取、传输、储存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优化信息平台与技术手段

监管部门要实时更新信息技术平台与技术手段。要合理优化配置数据传输、处理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以确保技术、设备能实时与监管核查需求相适应、相匹配。同时,监管部门应设有专业人才对信息平台进行研究,对大数据的存储。索引等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寻找最优方案。要不断的总结并优化数据处理办法,通过更加精细的数据分析手段,更精确的预测数据风险,制定预警指标,最终实现非现场监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现场监管也是在新的时展下,监管部门实现更好、更高效监管的必然手段。新的监管模式给监管部门带来机遇的同时,必然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形势给出了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加强数据质量、完善技术手段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点建议。非现场监管模式的推广与实践必然还是一个复杂、长远的过程,希望以上建议,能对相关监管部门有所用处。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4

关键词:大数据;中国联通公司;移动互联网;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引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但用户的生活水平、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对移动通信行业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联通公司巧妙的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自身进行发展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联通公司应认清现实,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弥补运营管理中的不足,最终实现联通公司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特点

1.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增加

智能手机自投入市场之后,受到群众广泛的喜爱。因此,智能手机的销量也迅速递增,智能手机的用户从2.88亿上升到了6.06亿。随着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用户又实现了另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2.流量业务成为收入增长的主力

随着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量的增加,手机网民在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时需要花费流量。因此,流量的订购数量逐渐上升,流量成为公司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

3.商业模式发生改变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运营的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运营方式,通过融合和跨界等运营方式推动了企业经济收入的增加[1]。

二、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困境

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行业又全部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内,之前中国联通在3G时代所具备的许多优势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各通信行业间对于市场的竞争却没有停歇,反而愈演愈烈。对于其他通信行业都具备的优势并不能算得上是中国联通的优势,中国联通应在经营的产品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这个时代里,联通公司目前所研发出来的所有产品都有被替代的危险,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产品,被替代的几率十分之高。因此,联通公司要不断的对产品进行研究,积极创新生产出新型的高科技产品,符合用户日常生活通信的需要,以服务用户为主,以为用户提供便利为的根本目标。因为广大用户是不可代替的,他们是联通公司得以运营发展下去的基础,企业应积极进行经i模式的转型,开发出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能够尽最大可能的给用户在通信方面带来方便和实惠[2]。

三、中国联通公司的发展优势

1.用户基础雄厚

中国联通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并且随着联通公司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联通用户的规模也在逐渐增加。雄厚的用户基础是联通公司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要素,是联通公司最大价值的资产。

2.拥有广泛的后期售后渠道

联通公司不但追求产品的销量,还十分注重用户对产品后期的使用情况。目前,中国联通在全国的各个地区几乎都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后期的售后服务门店,在这些门店当中,企业可以实现与用户面对面的接触。在互联网时代,一般的交易通常会在网上解决,实现面对面交易不太容易。而联通公司在全国各个地区设置了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门店将会很好的避免这一点弊端,用户可以亲自到门店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产品,亲身尝试产品的各项功能,帮助其更好的选择适合其自身的通信产品。在用户购买产品之后,售货员将会给用户的产品附带一张保修卡,根据保修卡上面的日期对产品的后期修理与维护工作给予了保障。当用户所购买的产品在保修期内出现问题时,用户可以拿着保修卡去相应的联通售后服务门店找专业人员进行修理,使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无后顾之忧[3]。

3.拥有技术优势和群众口碑

中国联通在3G时期的产品就已经收到用户的广泛好评,因此,在4G时代来临时,虽然有一些企业的经营内容、目标、战略等方面都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够得以完全适应4G时代的发展特点。但是,中国联通在3G时代打下的坚实的群众口碑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此外,4G时代是在3G时代的基础上升级而成的。因此,联通公司还有一些3G时代研发的技术,可以在4G时代得以延续使用,继续将3G时代的联通优势延续到4G时代当中。

四、中国联通公司发展的劣势

1.网络质量方面的劣势

大部分用户放弃联通转而选择其他公司的通信设备主要是由于联通的通话质量较差、信号不稳定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联通公司必须注重所生产设备的网络质量方面的问题,要保证用户在通话时的通话质量和信号强度。部分用户对联通的发展认识不足,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样将影响用户对联通公司的看法,认为联通公司的发展速度慢,产品不能够跟上潮流,从而影响了联通公司的企业形象和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对企业日后的经营发展十分不利。

2.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方面的劣势

联通公司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是联通企业目前的一个短板。联通公司的产品无论是与国外还是国内的同行业的产品相比较都不具备优势。因此,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威胁。追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品的创新力量不足导致的,产品的优势特点不强,十分容易被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发挥不出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联通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从商业模式、盈利手段和宣传方式都与同行业的产品并无两样,没有自身的特点,很容易被群众与其他产品同一化。

3.盈利能力方面的劣势

联通公司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在盈利能力方面十分薄弱,导致企业的经济收益偏低,并且由于联通公司的资本负债率高,产品的更新换代与企业的升级又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融资压力变大,企业所获的利润变少。

4.产品的细分方面的劣势

联通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并没有实现对市场用户的细分,适用的主体不够明确。联通公司可以将群众以某种特点进行归类细分,并且针对某类群众使用通信设备方面的特点生产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此来促进用户的消费。

五、大数据下中国联通公司的发展策略

1.产品的研发要以“用户导向”为主

“用户导向”的思想方式涉及到各行各业当中,电信行业也不例外。联通公司应从所设计出的产品中体现出公司“用户导向”的思想核心。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是沟通一个方面,多样化的信息消费才是最符合用户需求的[4]。

2.充分发挥好产品各阶段的作用

任何一种产品在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使命”。当一个新型的商品刚刚被研发出来投入到市场中时,一定是最受用户关注的时候。在这个阶段的产品,应以赠送、免费试用等方式吸引用户的关注度为目标,获得用户的广泛关注,加强对此产品的传播速度,使更多的用户知晓此产品的存在。在产品投入市场一段时间过后,就是产品的成长期了,在成长期的商品要以销售量为主要目标,直到产品即将要退出市场的时候,产品到了衰退期,联通公司应对其进行优惠处理,并且积极研发下一个新型的产品,以打造新产品为战略目标[5]。

3.建立大数据背景下开放式的平台

要想建立一个大数据背景下的开放式的平台,首先要解决好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流动性”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流动,因此,中国联通也要迎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找好战略定位,才能够享受大数据给电信行业带来的巨大好处。

大数据下信息的开放与流动并不代表没有隐私权,要通过数据立法的方式维护电信行业的数据隐私权和敏感信息的安全问题。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大数据,实现信息的分享与使用,这样才能够避免隐私问题的产生,极大的获得大数据带来的利益。

4.加强市场主体的细分

中国联通企业发现目前面临的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主体方面没有做好具体分化。中国联通以大数据为切入点,积极改革创新研发出一代又一代的新型产品,解决用户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困难,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支持。但是由于联通公司研发的产品与同行业的产品相似度过高,因此,在用户的心中存在感较低,常常与同行业的其他电信产品混为一谈。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联通公司应加强对大数据采集、细致、全方位的特点,加强以人为本的创造思想,对市场的主体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联通公司可以将群众以某种特点进行归类细分,并且针对某类群众使用通信设备方面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或营销政策,以此来促进用户的消费[6]。

六、结语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各电信行业之间对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联通公司应牢牢把握自身优势,以服务用户为主,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大数据研发出更多符合时代特点和用户喜好的新型a品。

参考文献:

[1]罗勋.基于大数据系统中国联通公司移动互联网产品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5.

[2]胡吉祥.大数据时代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产品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6,16:140.

[3]黄益新.中国联通移动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

[4]曹冰.吉林联通公司移动互联网产品市场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5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大数据投以更多的关注,并运用大数据的优势改变生活,为生活和工作提供较为便利的方式。针对大数据分析为新闻报道提供的便利、大数据分析在深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笔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增加人们对大数据的了解,并以此促使更多的行业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促使各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发展。

一、大数据分析为深化新闻报道提供便利

咨询公司是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的行业,大数据时代拥有着传统数据时代不能比拟的资源和便利,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并从中总结出符合人们使用需求的信息,其提供资源的信息含量传统数据时代和普通信息技术工具无法下载和使用,更不能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分析。而大数据时代可以综合整理、分析并使用大量的信息资源,从中为各行业帅选出最有利且有效的信息资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信息技术的普及促使人们对大数据充满向往,并且希望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报道顺应时代的发展,使用大数据分析从大量的新闻信息中筛选出报道所需的真实信息,且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增加人们的新闻报道的信任度,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可有效深化新闻报道,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和价值。新闻报道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势,汇总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意见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人们关注的事件重点,从而结合重点进行深入报道,剖析事件的原委,将事件的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大数据分析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和使用,?樾挛疟ǖ捞峁┍憷?。新闻报道使用大数据分析,保证新闻行业的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同时为人们提供真实性更高、时效性更强的新闻信息。

二、大数据分析在深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新闻报道利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深化新闻报道,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增加新闻报道的观众,逐渐改变新形势下新闻行业发展状态。下文详细分析大数据分析在深化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方向,促使新闻行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运用大数据分析,加快新闻报道速度

新闻记者和数据分析人员运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可以对更多的数据进行快速的分析和整理,从中筛选出新闻报道需要的信息,及时为新闻用户提供信息。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卫星传递的数据等信息进行分析或是预测,及时将天气变化信息传递给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我国或是国际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并对用户普遍关注的事件实施跟踪报道,使用户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可见,新闻记者在报道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加快报道的速度,缩短报道时间,为新闻报道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发展机会。

新闻从业人员可以明显的体会到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促使新闻行业广泛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而有效缩短各界人士对新闻事件的反应时间,并通过大数据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加速新闻信息的传递时间,可使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新闻单位占有报道的先机,不仅能够控制报道成本,还能增加新闻信息的访问量,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运用大数据分析,创新新闻报道角度

新闻行业运用大数据分析,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的同时,分析用户的关注点,并结合用户的需求对事件进行重点分析,以用户的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改变以往新闻记者按照自身经验和社会发展展开报道的角度。新闻报道只有充分的考虑用户的需求,才能为自身赢得发展的机会和良好的口碑。因此,新闻行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新闻报道角度,且以用户的需求为原则。

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意义。新闻记者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一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用户对事件的关注点进行分析,掌握用户真正关心的话题,并就此话题展开报道。同时,新闻用户众多,关注点也不会集中在一个方面,新闻记者与数据分析人员将大数据分析平台整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使用,从不同的角度报道新闻事件,使用户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变化。

(三)运用大数据分析,增加新闻报道深度

增加新闻报道深度是新闻行业运用大数据分析的重要工作方向。主要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事件的真实性,并分析事件的起因,使用户明确改事件的发生是必然还是偶然,降低用户对事件的猜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但是,人们无法判别信息的真实性。此时,新闻记者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剖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并将信息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真实的结论。剖析事件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数据量非常庞大,个人很难对数据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而大数据不仅可以减少分析时间,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了解事件的真相,并还原真相,使用户走出误区,增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行业运用大数据分析,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还原事件真相,及时消灭虚假信息,为用户提供真实的新闻环境。

(四)运用大数据分析,准确定位切入点

新闻报道主要应用的是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新闻报道有着重大影响。而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定位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进而对新闻事件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报道。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寻找不同的切入点,而切入点主要以用户关注的重点话题为主,需要新闻记者运用大数据分析,从大量的信息中总结出用户关心的重点话题,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对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解决用户的需求。新闻报道准确定位切入点,提供用户所需信息,并引导用户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闻事件,使社会在正能量的环绕下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国家的发展脚步,更是为用户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数据分析在新闻行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新闻从业人员要正确认识大数据分析,并运用其优势,准确定位新闻事件的切入点,提高报道的准确性。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6

关键词: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力因素;多样性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贸易规模和贸易范围都逐步增大。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通过贸易壁垒等形式限制外国进口,保护自己的产品。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深入分析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力因素及多样性,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客观的见解。

一、理论模型设定

本文根据李嘉图模型,深入分析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根据李嘉图理论思想,产业或经济比较优势的动因是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宏观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生产要素的效率和增加资本存量,而产业规模的扩张可以通过“干中学”而增强自身生产率,最终产品的需求则可以通过各类流通渠道派生要素需求。

1.生产环节

假定生产商的要素仅在国内产业之间流动,不存在国际流通,产业存在连续的差异化产品w,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商单位成本函数如下:

cik(w)=(1)

其中,cik为第i国第k产业的单位成本;wif为i国第f个要素的报酬,并假设f为零时表征劳动要素,w0f=1;sfk表示要素在第k产业的密集度;zik(w)为差异化产品w的异质性生产技术。

2.异质性生产商的生产效率

这里采用确定性生产效率zik和不确定性随机生产率uik两种成分来反映异质性生产商的效率,模型如下:

(2)

(3)

其中,zik(w)为第i国第k产业在差异化产品w上的生产率,并且可由该国的特定效应λi、产业效应μk和制度效应来表征,这里制度效应可表示为国家制度特征Lil和产业制度特征mkm的乘积。exp(-uik(w))为差异化产品w的随机生产率。

3.产品定价条件

比较优势中的产品定价条件采用不完全竞争的定价机理作为基础,同时引入两国的地理距离变量dij,于是第i国第k产业生产差异化产品w后向进口国j的售价可表征如下:

lnpijk(w)=ln(dij・ciK(w))=lndij+

(4)

4.需求效用

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效用函数采用Dixit-Stiglitz效用函数来表示,具体如下:

Uj=(5)

这里,第k产业内部差异化产品的固定替代弹性σ=1/(1-α),产业间的产品替代弹性ε=1/(1-β)。根据最大化效用的一阶条件,第j国第k产业的差异化产品w的消费支出为:

(6)

这里,pjk为效用函数模型中的价格指数,ejk为第j国在第k产业的总需求支出。

综合以上分析,并根据一定的数学推导过程,最终得到反映比较优势动因的理论模型如下:

lnxijk=θλi+θμk+θ+θln(Vif/V0f)-θlndij+lnθjk(7)

根据模型,可初步作出以下解释:某一国特定产业的产品出口量由该国差异化生产率作用的比较优势以及进出口的需求决定,而比较优势则由生产效率和要素禀赋直接决定,生产效率表征为全要素生产率,由反映产业规模经济的确定性生产效率和反映特殊竞争优势的随机生产率共同决定。制度因素为规模经济的生产效率带来增益效应,地理距离等条件对生产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以式(7)为基础,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因及多样性。为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指标选取。被解释变量xijk选取我国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对贸易国家的出口量为指标。自变量方面,选取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作为该行业的确定性生产效率指标iik,选取行业的资产负债率(aLk)与贷款总额(Li)的交叉项作为我国带来放大增益功能的金融制度,选取劳动力Vi0、原材料Vim、资本存量Vic作为生产要素集合,原材料的密集度smk为原材料的收益份额,资本要素密集度sck作为资本的收益份额,选取进出口首都与我国首都之间的距离作为地理距离指标dij。同时,由于进口国对于产业的具体需求数据无法获取,因此不予考虑。根据变量选取结果,将实证模型构建如下:

lnxijk=a0+a1iik+a2aLk+a3smkln(Vim/Vi0)+a4sckln(Vic/Vi0)+a5lndij

(8)

数据说明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行业分类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相似的行业进行归并,最终选取行业类型如表1所示。

表1制造业行业分类结果

选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研究,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12年,其中贸易国共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智利、埃及、南非等25个国家。我国与贸易国之间贸易流量的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数据整合系统,其他关于行业层面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CSmaR数据库和《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地理距离采用Googleearth软件测量得到。

二、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总体层面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因的实证分析

根据式(8),代入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由于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首先必须对回归效应进行判定。经Hausman检验和LR检验,本文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2。

表2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0%、5%与1%的显著性水平。

从模型整体回归效果来看,调整后的拟合度达到0.959,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而且F值达到221.046,表明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多重影响因素构成了一个有利的解释系统。

下面分析主要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程度。

(1)生产效率。本文生产效率指标采用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变量的系数为0.08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增强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是,该回归系数很小,表明虽然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能促进比较优势更显著,但是目前这种促进作用仍比较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在效率方面仍显得比较薄弱。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来看,对外出口的产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创新型产品的比重较低,给制造业比较优势向高端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制度因素。本文主要考虑金融制度的改革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达到1.83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了金融制度变革对我国制造业增益的促进作用较强,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个结果也符合改革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宏观政策、金融机构重组调整、信用制度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二五”中后期,改革创新的任务仍较为严峻,因此要不遗余力地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力在发挥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

(3)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主要通过原材料和资本要素禀赋两个方面反映,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96和0.309,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了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一直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力量源泉。比较可知,原材料禀赋的系数高于资本要素禀赋,即原材料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作用高于资本要素,原因可能是我国原材料资源丰富,而且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高于资本投入。

(4)地理距离。回归结果显示,地理距离的系数为-0.21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贸易国之间的距离是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地理距离反映了贸易的运输成本,进口国往往倾向于运输成本较低的贸易,除非某项产品的供应国较少,或者该项产品在某供应国的比较优势明显较高,才会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贸易。

2.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力因素的动态性分析

上面的分析仅从大的层面反映了各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下面具体考察这些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动态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力机制的多样性。仍以式(8)为基础,分别对每个变量采用变系数回归,最终整理结果,得到表3。

表3制造业比较优势各个动因贡献的动态性规律

注:这里省略了时变系数的概率值。

由表3可知,生产效率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总体上生产效率对比较优势的动力并不明显,但这种动力正不断被激发出来,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制度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虽然较大,且有小幅的降低趋势。原材料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现了一定的提升,表明这种生产要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资本要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地理距离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负面制约呈现降低趋势,说明随着贸易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运输成本的制约越来越小。

下图进一步刻画了各类动因贡献的时变趋势,从中发现,生产效率和金融制度这两类动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现了较强的波动;原材料和资本要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的时变趋势基本一致,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地理距离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呈现快速降低的态势。

三、结论

本文以李嘉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生产效率、制度因素、生产要素、成本等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以我国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制度变革和生产要素供给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主要动力因素,两者通过自身的渠道对制造业比较优势产生正向推动作用;生产效率虽然也能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带来动力,但这种动力机制总体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地理距离产生的运输成本则是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反向因素。另一方面,这些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其中生产效率和金融制度这两类动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分别呈现了较强的波动上升趋势和波动下降趋势,原材料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综合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以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注重为制造型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积极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基础作用,并为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支撑,进而不断发挥效率提升对比较优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7

3月1日下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图为会议现场。

大风起兮“云”飞扬。3月1日下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推介会。省委书记赵克志,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作推介。省领导秦如培、陈刚、王江平及来自全国著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自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出席会议。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主持推介会。

赵克志在致辞中说,视察我省时深刻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贵州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存储等技术实现新的突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我们站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门口。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为我们缩小数字鸿沟、突破“两道门槛”提供了历史机遇。借力大数据,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愿景可期,曙光在前。我们将以大数据基地建设为先导,尽快形成行业核心数据存储优势,加快大数据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产业基地建设,吸引信息技术企业入驻,促进大数据人才汇集。我们将以产业集群集聚为核心,大力发展与大数据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商务、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关联与横向融合,形成产业联动、上下游企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核心价值突出的信息产业集群。我们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依托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序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赵克志说,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认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数据元年”,也是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奠基之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南方数据中心落户我省,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开工建设,为我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打下了坚实基础。贵州近半个世纪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的建设,积淀了大量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清爽宜人的气候、清新自然的空气、青山绿水的生态,能够为大数据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风起“云”涌的贵州诚邀大家投资大数据产业,与我们一起做好“无中生有”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我们郑重承诺,对于大数据产业项目,将从项目核准、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对于大数据产业企业,将从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对于大数据产业市场,我们将从政府系统开始,组织有关领域运用大数据平台;对于大数据产业人才,我们将积极纳入我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充分享受优惠奖励政策。

王安顺在致辞中说,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的召开,是双方良好合作迈出的新步伐。北京和贵州在大数据产业上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双方携手共进必将为我国战略新型技术创新制高点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作出积极贡献。希望出席推介会的业界精英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做深化两地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推动两地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苗圩在讲话中说,大数据正在成为继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信息技术新热点,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家竞争的前沿以及产业竞争力和商业创新的源泉。相信随着此次推介会的召开,贵州一定能够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全面实现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规划纲要的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在规划、政策、项目等方面,对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陈敏尔在推介讲话中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将大数据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之一,以分享更多的“数据红利”。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相对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完全符合对贵州工作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基本要求,符合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政策。为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贵州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贵安新区和贵阳市两大核心区。规划重点包括实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计划,推动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计划,推动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实施产业配套升级计划,集聚和配套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云存储、云超算、云管理、数据清洗等产品和服务;实施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带动计划,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落户。贵安新区将以三大通信运营商云计算基地和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应用服务、配套保障等产业,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聚集发展。贵阳市将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借重各类高端要素特别是首都资源,加快打造全国大数据创新发展示范区。贵州将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理念,强化政务服务,强化政策保障,强化人才支撑,为广大企业和机构在贵州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风起兮“云”飞扬,贵州好戏正开场。借天时、地利、人和,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有各位专家、各路精英的倾情加盟,多彩贵州一定会因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而更加精彩、更加珍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作了发言。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8

在网络银行诞生之前,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竞争者已经进入在线金融服务市场,因此网络银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开端即呈现多方主体参与竞争的复杂竞争格局。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探究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为电商银行从三大基本竞争战略———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中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提供参考。

(一)行业现有竞争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业现有竞争者主要为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直销银行,如兴业银行“钱大掌柜”、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因其自身资本规模小、线下营业网点少、跨区经营困难,面对线下银行业务由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导的竞争格局,率先开通直销银行,抢占网络银行的业务市场,是寻求新盈利增长点的捷径,但这些直销银行存在以下问题:

1.数量少、实力弱

一是在位直销银行数量少、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现有直销银行约2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钱大掌柜资产规模也只有500亿元,远小于兴业银行自身实体银行高达4.41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二是用户规模小、覆盖面窄。诞生最早的北京银行直销银行迄今为止用户仅10万户,钱大掌柜50万名用户中60%为原有电子银行和线下实体银行的存量用户。因此直销银行的发起早于电商系网络银行,却仍局限于原有的细分市场,客户覆盖面窄,使市场留存较大空白。

2.产品和服务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直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虽然涵盖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但强调业务的“直销”理念,业务去个性化,追求品种简约,加之需要协调与自身实体银行现有业务的关系,避免与其发生内部竞争,目前只能提供投资理财、个人贷款、信用卡还款等有限的在线金融服务,如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仅提供如意宝、定活宝、民生金、随心存、轻松汇五种业务,难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因此直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较为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其易受到替代性产品和服务的冲击。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潜在直销银行

目前传统商业银行几乎都已开通电子银行,尚未进入网络银行业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通直销银行不存在技术难题,凭借自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身份设立直销银行没有政策门槛,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依托资本体量、客户资源和政府信用背书的优势,可将线下银行业务的主导地位延伸至直销银行,极大影响行业竞争格局。这部分传统商业银行有的已经开始筹建直销银行,如工商银行正积极打造直销银行“工银融e行”,将加剧网络银行业的竞争。

2.潜在电商银行

大型电商企业如腾讯、苏宁均有意成立网络银行,其中腾讯作为共同发起人之一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线下网点已对外营业,未来或建为纯网络银行,苏宁银行的名称已经过工商总局预核准。电商企业均有独特的电商业务体系和资源积累,可发挥自身商业模式的优势,例如腾讯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社交、娱乐、电商、金融领域,已实现社交平台内嵌电商、金融服务,拥有巨额的用户流量和多层次的渠道优势,若开通渠道入口与微众银行共享用户流量,可迅速吸纳大量用户,跻身电商银行前列。

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潜在进入者进入某一行业时面临的障碍,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两者共同影响潜在进入者进入网络银行业的难易程度。网络银行业的在位直销银行可以利用法规政策等外部因素构造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自身市场行为制造的策略性进入壁垒,加大潜在进入者进入行业所需承担的生产成本,迫使其放弃进入行业,维持自身在行业中的现有地位。目前,对于由传统商业银行和大型电商企业成立的网络银行,并未形成高进入壁垒。(1)结构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有绝对成本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法规政策壁垒。第一,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银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相当,技术、经营模式可复制,使潜在进入者易获得相同成本,在位直销银行难以形成绝对成本壁垒。第二,必要资本量壁垒来自监管部门对成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直销银行隶属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无注册资本约束;新设电商银行以成立民营银行为前提,注册资本门槛将排除中、小型电商企业。第三,直销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高,未形成产品差异化壁垒。第四,民营银行试点加速,监管部门正加快完善有关远程开户的法律法规,法律政策壁垒逐渐降低。(2)策略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是在位直销银行主动采取的进入阻挠行为。由于在位直销银行的数量少,资产体量有限,业务范围基本局限于实体银行所在的经营区域,主要覆盖原有实体银行和电子银行的客户,且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尚未形成寡头垄断市场,各方均无垄断势力以实施影响后续进入者的市场行为,因此现阶段通过策略阻挠潜在进入者进入网络银行业的方法和效果有限。

(三)替代品的威胁

网络银行的替代品是同样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传统电子银行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前者主要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后者具有代表性的如第三方网络支付、p2p网络贷款、互联网货币基金。由于网络银行的替代品有极强竞争力,对网络银行的业务造成巨大威胁:

1.替代品的替代性强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分别面向pC端用户、移动端用户,覆盖互联网的主流用户终端,微信银行则介入即时通信服务应用程序微信提供的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数量达5亿的微信用户提供移动银行业务。电子银行在渠道构建、操作流程上都与网络银行高度相似,但能提供全面的银行业务,与网络银行相比业务种类和范围不但高度重合甚至更为丰富。另外网上银行向用户发放USBKey、动态口令牌等安全介质以增强安全保障,手机银行还提供周边搜索等增值服务,对用户极具吸引力。互联网金融提供普惠的在线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多样化、进入门槛低,定位传统银行业务无法涉及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满足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投融资和个人理财需求,其业务功能和目标客户与网络银行高度重合,如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可实现即时转账汇款和个人支付结算,p2p网贷可兼顾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采取1元起购、t+0赎回机制可兼顾个人闲散理财和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将分流部分银行存款和支付业务,促使资金绕过网络银行渠道,即金融脱媒。

2.替代品具有先发优势

我国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早于网络银行,经营模式相对成熟,其中电子银行面向所有企业和个人用户,互联网金融则针对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两者发展势头强劲,业务已深入在线金融服务市场,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为9.09亿户,同比增长19.71%;手机银行个人客户为6.68亿户,同比增长30.49%;微信银行客户达到3666.81万户。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年末银行业平均离柜率达到67.88%,同比增加4.65%①。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额为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p2p网贷平台共1575家,月均增长5.43%;余额宝用户为1.85亿户,规模5789.36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②。由于用户粘性的存在,若无产品、服务的创新或收益、成本的优惠,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向网络银行转移乏力。3.替代品与网络银行的转化成本低网络银行、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均依托互联网渠道开展金融业务,为提升客户体验和操作便捷性,都应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推崇人性化服务,最大程度简化操作流程,减免开户和销户的成本和门槛,拥有一定操作经验的用户可轻松完成在三者间的切换。用户同时持有数个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领域账户的情况较为普遍,与替代品之间较低的转化成本对网络银行而言,使得吸纳用户的机会与流失用户的威胁并存,因此如何吸纳潜在用户并防止现有用户流失是网络银行面临的重大难题。

(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网络银行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业务的购买者是资金需求方(借款人),主要是作为其目标客户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用户。以对小微企业贷款为例,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共1169.87万户,其中66.67%的小微企业外部融资渠道首选银行贷款,53.8%的小微企业有银行贷款需求却无法满足,63.3%的小微企业的借款期限在1年及以下,54.1%的小微企业的借款规模50万元以下,40.6%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超过10%,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仅30.4%③。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环境下,小微企业的总体融资缺口巨大,不同小微企业贷款在具体额度、期限方面存在差异化需求,但主要融资渠道仍为银行贷款,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金额低、期限短,在银行的企业贷款业务中所占比重小,没有真正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盈利点。考虑到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需要面临因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担保造成的信用风险,贷款收益与投入成本不匹配,银行普遍对小微企业惜贷。因此小微企业难以取得优质客户那样的直接议价权,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双方贷款利率主要由网络银行单方面决定。

(五)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网络银行的本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对象主要为货币资金,从事贷款业务的持续性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因此在网络银行存款、储蓄的企业和个人即为供应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是对网络银行业务的货币资金的价格和供应量的影响程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正逐步增强:

1.替代品和金融脱媒的影响

电子银行等替代品数量众多且替代性强,用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在金融脱媒背景下,企业和个人寻求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提供了诸多投资理财渠道从而分流了银行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银行存款的流失将迫使网络银行采取应对措施,如继2013年“余额宝”推出后各直销银行争先推出自己的“宝类”理财产品,采用高收益率、低申购门槛、快速赎回机制,试图挽留居民储蓄。金融脱媒中企业和个人向银行体系外部大规模转移存款的集体行为已明显影响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和供应。

2.存款利率管制逐步放开

2015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人民银行多次调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存款利率管制由逐步放开直至完全取消势在必行,将给予网络银行更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依据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由于对利率敏感的存款用户为追逐更高的存款利率而在银行间转移存款,利率定价作为银行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将被频繁使用,各银行普遍倾向于为吸存揽储而调高自身的存款利率,因此网络银行势必被迫相应上浮存款利率。

二、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选择———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

浙江网商银行(简称“网商银行”)是由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企业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④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的电商银行,也是我国首批试点成立的民营银行,注册资本40亿元,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即推行“小存小贷”业务,采用基于云计算的“金融云”网络银行系统,借鉴蚂蚁微贷(原名“阿里小贷”)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与贷款风险管理,以其为例加以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综合网商银行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认为应采用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竞争战略组合,而非单一的基本竞争战略。

(一)网商银行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1.依托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

网商银行属于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对接开放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B2B、B2C、C2C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注册用户、资金、数据资源。仅阿里巴巴中国站注册会员就已突破1亿户,支付宝实名用户3亿户,且大部分用户是处于传统银行业务无法覆盖的需求曲线长尾端的小微企业和草根阶层个人用户。高频率的网络贸易产生的大量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带来海量的用户流量、沉淀资金、大数据资源。此外平台用户因网络贸易产生对信贷、结算业务的基本需求,并衍生出对投融资、个人理财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为网商银行业务布局创造需求基础。

2.轻资产运营模式

网商银行的网络化运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营业平台替代物理营业柜台,以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对it资源的拓展和管理来替代银行计算机系统所需各类服务器设备的实地部署,因此资产结构中技术、专利、金融资产等轻资产比重大,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轻资产,不依赖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等重资产。这使网商银行在生产方式层面具有巨大优势,具体表现在:金融产品研发至销售和提供服务实现全流程网络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赋予经营管理更大灵活性,能弹性调整业务流程以适应柔性生产的要求,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兼顾运营成本控制和客户差异化需求。

3.大数据的支持

大数据是结构复杂、类型多样的海量数据集合,企业和个人用户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贸易和其他操作积累的大量行为数据、交易数据、信用数据汇集成大数据,对其深入挖掘可对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个人特征进行连续、多维度的量化评估。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是与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动的动态数据,能实时反映用户动态,相比之下诸多声称运用大数据的传统商业银行,实际只掌握用户静态的信用记录和孤立的现金流水账,无法真正挖掘大数据内在价值。大数据技术和阿里巴巴数据资源给予网商银行生产要素层面的巨大优势,网商银行可以将大数据挖掘运用于客户细分、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控等经营管理流程中,提升其运行效率和执行效果:一是精确筛选用户,快速、精准地判断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提供银行业务,形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贷款风险管理,在贷款业务中依据大数据挖掘反映用户动态进行贷前—贷中—贷后的实时监控,量化客户信用状况、偿债能力、偿债意愿,进而合理授信,对异常行为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并减少人工授信、监督造成的高额运营成本。

(二)采用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竞争战略组合的必要性

1.借助独特资源和现有优势应对行业竞争的需要

依据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在位网络银行均为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的直销银行,其产品和服务简单、同质化严重;潜在进入者是由传统商业银行和大型电商企业成立的网络银行,可发挥经营主体的优势跨越较低的进入壁垒,进入行业的可能性极大;替代品有替代作用明显、拥有先发优势、转化成本低的特点。故应考虑使用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重点利用大数据挖掘来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以轻资产运营塑造成本领先优势来应对行业竞争。

2.聚焦细分市场的需要

目前网商银行仅40亿元的注册资本难以支撑大范围的业务布局,加之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更缺少诸如国有银行的国家信用背书,短期内难以树立市场声誉。在位直销银行和电子银行等替代品则已率先渗入市场抢占先机,网商银行成立初期即在全行业范围、向各个细分市场全面铺开业务的难度较大。采用集中战略,将目标和资源聚焦于阿里巴巴平台这一细分市场,以平台内注册用户为目标客户,充分利用阿里平台的各类资源作为打开后续市场的基础。

3.发挥网络效应的需要

网络银行将多边用户连接成具有网络效应的庞大网络,新用户的加入将增加网络价值和原有用户效用水平,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加入,推动网络规模持续扩张,即正反馈。在线金融服务市场具有开放性,大部分企业和个人同时为多个网络银行和替代品的用户,率先达到网络效应的用户规模临界值的网络银行将触发正反馈。网商银行若采用集中战略,以阿里巴巴平台这一开放的市场为突破口,从中吸纳基础客户,率先达到网络效应临界值,可触发正反馈作用,不但能加快新用户的加入,而且能促成与竞争对手的共同用户向其转移,削减竞争对手存量和潜在的用户,对竞争对手形成相对优势。

4.塑造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需要

外部的竞争态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单一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塑造单一的成本领先优势或者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均难以维系持续性竞争优势,这是由于:金融产品缺乏排他性、技术可复制、经营模式易模仿,竞争对手可迅速跟进,从而降低网商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或运营成本的领先优势;利率市场化将诱发各网络银行围绕利率定价展开存款价格竞争,存款利率浮动常态化,保持低资金成本优势十分困难。网商银行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使得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的结合成为可能,应聚焦阿里平台,并行推动成本领先、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以两种竞争优势的互补使总体竞争优势持续化。

三、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组合的实施建议———以网商银行为例

网商银行进入行业初期,为避开与在位直销银行和替代品的直接摩擦,发挥阿里巴巴平台大数据和用户的资源、优势,应将目标和资源聚焦于阿里平台内的企业和个人用户,即以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平台内小微企业和个人为目标客户,依据其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加用户粘性,促成用户使用习惯和资金向网商银行转移,在形成稳定的基础客户群之上发挥网络效应,吸纳平台外客户加入,逐渐打开平台外市场。

(一)实施成本集中战略

从内部成本控制和价值对外传递两方面进行。第一,以轻资产运营、云计算外包、大数据减少人工放贷工作的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运用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减少贷款风险准备金的提取,从而降低风险成本。第二,将节约出的成本回馈客户,转化成客户价值,例如,以赠送网购红包、信用积分等免费增值服务的方式增加客户效用,以减免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和其他服务费用的方式降低客户成本,这对习惯享受互联网免费服务的用户极具吸引力。成本集中战略的实施通过以上两个维度同步进行,使得成本控制的内部效果转变为外在竞争优势。

(二)实施差异化集中战略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9

【关键字】4G移动通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循环前缀峰值平均功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讯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4G移动通讯技术,在我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革问题。通过第四代移动通讯系统的到来,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热点问题,在应对中,也能够较好的做到一些分析,然后完成相应的研究,施行推广。

一、4G移动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建成oFDm,是现在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这是一种通过无线信号进行的一种告诉数据传导技术,其主要应用就是利用信号的复用,或可以称之为多载波技术。这种技术因可以有效的抵抗多方的干扰,所以在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地理环境中,也能够较好的完成传输任务。而这一技术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频域内的信道进行多交子信道独立成建,从而在完成相应的传载过程中,能够有效高效的完成信息的传递。

二、正交频分技术的信息优势

1、抗干扰性能强。本优势,是本次优化的主要优势所在。因为过去第二代第三代技术中,往往因为自身的信号问题,导致传输数据的延时以及迟缓等。但是oFDm技术在这一领域上就有了绝对的优势。其主要的原因就是,oFDm技术主要将高速频率数据进行分解,然后进行多端低速自数据传送,在通过强调符号的持续时间,从而完成相应的敏感度调查以后,才能够较为有效的解决脉冲干扰。这一技术,在针对信息穿针领域上,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就是在进行循环前缀中,能够有效的保证其正交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完成信息的传导。2、频谱利用率的高效性。第四代系统的技术主要领先就在于对子载波段的处理上,在允许其相互重叠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限度的利用无线信道进行相互重叠,从而完成了有效的传播,但是也保证了其信号的有效性。这样对于频谱的利用方面,也有效的保证了无线信号的优越环境。这一技术,有效的保护了无线信号的同时,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以及波段的优良资源。3、调制解调方面。因应用正交调制,在通过离散博立叶变换中,也就能够更容易的进行相应的调制,当子载波的数量变得极大时,还能够通过改变相应的频段来实现其信号的处理,这样也就能够更为有效的完成相应的数据稳流控制。4、非对称业务的优势。在进行无线数据的对接中,因涉及到非对称性问题,从而导致了在以往的数据交流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一些传导问题,但是opDm技术,在应对这一问题过程中,就能够确保数据的告诉传输,从而有效的改善非对称业务中所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5、新技术与多种方式可以进行有效的套用。oFD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因兼容性较好,在和各类多址方式进行相应的组合中,能够表现出绝对的优势,所以可以十分有效的替换老一代的数据传送装置。6、引擎对数据传输能够更为高速进行。此技术因引擎可获得64Qam的高阶调制频谱,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载更大的数据量上限,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也能够较为有效的完成告诉数据传输任务。

三、正交频分的应用

正交频分技术的应用,其主要表现就在于,针对iD进行的个人身份鉴定保护,以及对于新型高速流媒体的的使用,可进行优质的高分辨率影视传媒。而这一技术的能效最为明显的就是,第一,网络数据速率可达到100mb/s,这和有线数据传输也不遑多让。第二,实现真正的多地无漫游,因通过无线数据连接,这就大大的减少了过去多位传送的格局,从而保证了在使用中所要应对的一些差距问题。第三,高度智能化,覆盖广,在针对资源分配上,能够更为灵活的运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网络服务。第四,基于ip网络服务,区别过去的移动服务,能够更有效的完成社交等方面的业务需求。

结语:我们在进行第四代移动通讯的建设中,正因为oFDm技术在多方面的优越性,且对于信号处理方面的多种抗性所具备特点,才进了大面积的信息改造。同时这一技术也将代替过去的通讯技术,成为当下的主流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巧平,李艳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在4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11):238-241.

[2]曹千芊.同步单频蜂窝系统――理论分析与系统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04.

[3]张丽娜.mimo-oFDm系统中空时编码技术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篇10

关键词:贸易互补性,贸易结合度,rca

   引言

   1999年中美货物贸易为610.5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2119.2亿美元,美国连续多年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2005年中国对美出门货物价值达1631.8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27.5%;若按美方统计计算,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货物高达2598.3亿美元,占当年美国总进口的15%。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逐年增加(2005年达1141.97亿美元),导致厂对中国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但这不能真正反映中美贸易的本质,即中美贸易的互补性。本文试图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1999-2005年)来观察分析中美两国间贸易互补性,证明两国贸易的相互依存。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为保持数据的-致性,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wto2000-2006年度的《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wto每年的年度《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中的贸易商品是在sitc分类基础上重新分为四大类给出统计数据的,并且每一大类项下的部分子类商品也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在分析中美两国间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时也是以这四大类及其子类商品为比较对象进行的。

   本文将从贸易结合度、显示性比较优势和出口产品相似度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美贸易的相关及互补性。

   中美贸易互补性分析

   1.中美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指数是一国对某一国的出门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国的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常用来衡量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w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数值小于1,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如果等于1,则为平均水平;如果大于1,则贸易联系紧密。

   表1数据表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很高,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有着相似的变动趋势。1999-2001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同期美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1999年为17.56%,2001年降为13.77%,而同期中国对美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这期间美国对中国贸易结合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99年的28.01%上升到2001年的35.96%。2001-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结合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下降,2001-2005年分别为38.43%、38.45%、34.77%、33.13%和31.95%;同期美国对中国贸易结合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的比重增长的速度小于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比重增长的速度。数据表明,中美两国的贸易结合度很大,美国消费市场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旺盛,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相对较小,则说明中国对美国的商品需求相对较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限制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尽管如此,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2.中美比较优势(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

   rca指数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u所占的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其中,rcax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门总额。如果rcaxik大于1,表明i国在k类商品的出口上相对集中,由此可推断

该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当rcaxik小于1时,表明i国在众类产品的生产上不具比较优势。

   作者就此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参考了于津平(2003)提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并进一步测量了中美在不同贸易品上的互补性指数和加权平均后得到中美间贸易互补性指数,以便从实证方面分析中美间贸易的互补性,计算公式有:

   式中rcamik代表j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劣势,其数值越大,表明劣势越明显。mjk表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额。cijk代表i国与j国在k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cij代表i国与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它是所有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参考于津平的定义,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说明i国与j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根据作者计算,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中国出口和美国进口以及美国进口和中国出口的四大类共28项分类产品1999-2005年的比较优势指数、比较劣势指数值、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综合贸易互补指数,其中部分仅给出了2004-2005年的比较优势指数值。

   根据表2、表3数据分析,中美贸易显示出以下特点:

   (1)中美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①从大类上看,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制成品,1999--2005年的rca均大于1。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农产品和制成品,其中制成品bca数值1999-2005年也均大于1,农产品rca2000年前小于1,2001-2005年大于1,表明中国“入世”后美国加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2001年后才显现比较优势。②从子类产品看,尽管中国的农产品总体上不具比较优势,但鱼类产品却具有比较优势,2004和2005年比较优势数值分别高达1.42和1.34。③1999-2005年中国在化工产品上的bca均小于1,而同期美国化工产品rca数值大于1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1.22。属于化工产品类中的医药产品的中国的bca值更是很低,而美国的医药产品rca远高于中国,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1.06和0.95。④在其他半制成品类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美国不具有比较优势:⑤在机械运输设备上中国也只在2002年后才具比较优势,美国的rca值一直在1.24左右波动。⑥在办公和通讯设备上,两国的rca均大于1,但在子类商品通讯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类产品上,则具有明显的互补性。⑦在汽车类产品上,尽管两国的rca均小于1,但中国的rca非常小,而美国的rca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1.06,已表现出比较优势。⑧在纺织品和成衣类产品上,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在对制成品子类分析的基础厂,尽管两国在制成品上均表现出比较优势,但具体体现比较优势的较为明细的分类产品是互补的,因此中美在制成品类上仍具有互补性,我们认为这是中美两国资源状况和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美国劳动力价格远高于中国,因此很多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以降低成本,使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导致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增加,因此这些产品用量化的rca体现的指数值就大于1。由于企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美国国内生产减少,需要进口,因此在这些产品上用量化的rca体现的指数值就小于1,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中国制成品分类产品rca大于1,而美国的小于1的原因。但是由于有些制成品的生产本身技术要求很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很高,同时由于美国国内技术管制和贸易的限制,这些产品只能在美国生产,中国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只能靠进口,因此美国在这些产品上的rca值大于1b寸,中国在该类产品上的rca值小于1。

   需要说明的是,分析中强调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并不否认中美贸易的竞争性,这在表中制成品部分子类产品上有所体现,如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2004-2005年rca均大于1,表明在该类产品上中美两国均具优势,并且中美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根据分类产品1999-2005年的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观察发现部分分类产品的rca值处于较为稳定的变动趋势范围内,这预示中美两国在部分分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也在变动中。中国在rca上有上升趋势的有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子类办公和通讯设备、汽车类、其他类机械和运输设备、纺织品和其他消费品,中国的汽车类产品rca尽管很低但在不断的上升之中;rca有下降趋势的有农产品、食物类、矿石和其他

矿物质产品、染料、有色金属、钢铁类产品、化工产品、成衣和其他消费品,农产品因不具比较优势,其rca一直处于下降中,这表明中国的农产品整体上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且有恶化的趋势;矿产品的rca很低且有下降趋势是与中国实际相符的,中国本身就是能源与矿产需求和进口大国,大量的不断增加的进口使rca低且不断下降。而美国,仅有办公和通讯设备和成衣的rca下降,其他类产品无论rca是否大于1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未来美国不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具优势,而且越来越多的产品也会表现出比较优势。

   (2)中美贸易互补性指数。从中国出口美国进口看,中美贸易商品的综合互补性指数平均值为2.48,且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高达2.51,高于平均值。从美国出口中国进口看,中美贸易商品的综合互补性指数平均值高达2.79,也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最高达3.11。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如杨希燕(2005)测算的2003年中国出口俄国进口的中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为1.04,俄国出口中国进口时仅为0.90;于津平(2003)测算的无论是中国出口还是进口,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很低,其测算的中国出口时中口贸易互补性指数最高值为1985年的1.37,1997年又降到1.08,相对于笔者计算的中美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很小。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出口美国进口还是美国出口中国进口分析,1999-2005年中美贸易商品的互补性指数很高,充分说明了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于津平在构造贸易互补性指数时指出,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大;如果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该互补性指数就小。因此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中美两国间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3.中国与美国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similitudeindex)

   为更深入揭示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可使用出口产品相似度(fingerandkreinin,1979)来衡量中国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i(ab,n)表示a国和b国出口到n市场(可以是第三国或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度指数,代表a国出口到n市场中第k种商品所占的份额,则代表b国出口到n市场中的第k种商品所占的份额。

   该指数的变动范围在0-100之间。如果a国和b国出口到第三市场的商品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即对于每一种商品,都有若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0,即对于每一种商品k,部满足:若,则必有或者,则必有。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该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相反,如果该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则意味着两国在第三市场上的专业分工程度正在上升,两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是互补的。

   根据产品相似度指数计算公式,利用2000-2006年wto的《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数据,计算得出表4中美1999-2005年各类产品相似度指数值。表4显示,中美间的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值较高,都在60以上,表明中美向世界市场出口的商品分布的确存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表明中美在出口产品上就一定存在很强的竞争性。正如前文分析,由于中国廉价劳动力使很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中国生产,转移到中国生产的这些产品往往是转出国国内不生产的,即使生产也是具有异质性的高端产品,因此尽管在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上归于一类,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现在很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节已被标准化和程序化,而在中国的生产只是对零部件的组装或简单的加工后又出口,实质上处于一个产业链的底端。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与美国出口产品尽管相似度高,但竞争性不强。

   图1表明,中美两国产品相似度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对于这个变动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解释:1999-2000年间,由于中国尚未“入世”,较高的关税抬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劳动力的优势,得益于此,美国不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产品仍能在国内生产并在世界市场上同中国竞争,因此这个时期的中美出口产品相似度会升高。2001年中国“入世”后,关税的不断降低和出口管制及配额的取消,中国出口产品的劳动力优势彻底“显现”,与此同时,“入世”为众多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生产提供便利的机会,那些未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实际上生产的不是依靠劳动力优势为目的的产品,其本身和需要

依靠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就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和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互补性,这自然使得中美两国出口产品相似度降低。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预测,未来中美两国出口产品的相似度仍会走低,而出口产品相似度随时间的推移降低,本身就意味着两国在第三市场上的专业分工程度正在上升,两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是互补的。

   结论和启示

   基于对中美贸易结合度、贸易产品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出口产品相似度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美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通过对各种测度指数时间变动趋势的进一步观察,发现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还将加强,表现为:其一,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稳中有升,尽管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会导致美国对中国贸易结合度下降,但其数值仍大于1,且只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但未见下降趋势;其二,中美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商品雷同性很小,且具体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或比较劣势指数在时间变动趋势上具有异方向性;其三,中美贸易互补性指数尽管很高,但自从中国“入世”后,一直呈现下降的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