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0:17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资金支持

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较少,不利于科技兴农政策的开展。现如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的经费站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较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世界许多国家在1%以上,但是我国却仅仅为0.17%~0.27%。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充足的科学技术支撑,但是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现象:(1)成果推广难以形成大规模、(2)部级项目争取不到、(3)品种改良更新不到位等等。

1.2创新人才极度缺乏

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是其中的根本,如果缺乏科技人才,那么农业的创新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开展。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的科研人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很难满足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因为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配套政策未能实施,使得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不够理想,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拉大,这样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1.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在我国,科研成果与农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这就使得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受到了阻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农业科技创新效益的显现周期较长,而且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成本更大,这就挫伤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2)由于农民自身知识的不足,使得他们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解决对策

2.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首先,要走多条投资渠道之路。

2.2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农业科技创新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持。无论是进行科技创新,还是进行技术成果转化,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以便将人才的潜力进行有效的发挥,使他们最大化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进而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3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为农业的发展所服务,所以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让广大农民都认识到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是农业科技展示其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吸引广大农民的兴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需要相关科研部门不断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并通过提升农民的认知度,来实现对这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换,继而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所以其转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工程。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管理力度,要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还需要广大农民加强学习,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自己采用科学技术的意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农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需要实现科技的创新与突破,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如此,才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2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3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4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研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帮助。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农业科技档案保存着这类活动的大量信息,其中积累了很多的活动经验和心得,对于后续的科研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指导的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度不高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科技档案中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对于后期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单位只重视保管科技档案,并不重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许多科研成果和数据都被摆放在档案室里,不能够投入到真正的实践当中去。

(二)农业科技档案出现缺失现象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有不少的的农业科技档案都出现了丢失现象,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资源,有些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欲而档案偷偷保存下来,通过变卖这些档案资料来获取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关注度不够,认为农业科技档案并不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并未形成记录农业科技档案的习惯,导致不少科研成果未有档案存储。

(三)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需加强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工作素养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越来越智能化和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专业、前卫的科技技能,例如使用电脑设备、数据处理、信息检索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门工作人员并未清楚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不少单位都出现了专业人员不足的现象,由于这类人才的缺失,所以很多较新的技术设备的功能并未完全应用,有些单位甚至还是采用手工操作。

二、解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力度

之所以保存农业科技档案,就是为了方便后者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候,借鉴其中的经验、数据,来更好的实现下一步的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真正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其的使用力度。第一,应该普及对于农业科技档案使用的观念,通过大力宣传这一观念,让大家都深刻明白档案对于科研活动所提供的帮助,从而逐渐帮培养查看科技档案的习惯。第二,应该开发出一些便于大家搜索和查询档案的程序,有了这些程序以后,获取农业科技档案较之前会更加的简单和快速,能够间接促进大家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率。第三,科技档案要科学的存档,同一类目的档案摆放至一起,分门别类以后档案的查找也更加有序,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信息。

(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规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管理规范会让工作允许更加高效。管理落后的单位可以向一些管理工作较为优秀的单位学习,例如实行责任个人制,每个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负责不同的工作,一旦哪个环节出错,则追究到责任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身上。从最先开始的资料收集,到最后的材料归档,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所对应的岗位职责都明确划分,这一制度会让员工增加对工作的重视度,更加认真的执行自己的任务。如果发生了丢失农业科技档案的事情,也能够第一实时间找到负责人,及时做一些补救的工作。除此之外,制定一套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对于档案如何分类、整理、存储等等,规范化的操作会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者的培训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挑战越来越大,打造一个专业、先进的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首先应该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好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身工作是非常的重要,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以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这些职业技能包括掌握最新的电脑设备使用方法,具备全面的档案管理技能,综合分析、筛选海量数据的能力等等。单位可以引进专业性人才到单位做管理人员,同时每月定期举办职能培训会议,或者安排工作人员到外参加一些专业的技能讲座,让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设备使用方法,和不同的工作技巧,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提升自己的综合工作能力。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5

>>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试述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同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植保理念变革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径探析浅议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建议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拓展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创新研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适应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于要素创新规则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入世”:有益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5):522-526.

[3]谭霞.试述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4,1(2):261-262.

[4]以色列的沙漠农业[eB/oL].[2016-11-01].http://.cn.

[5]周铁军,石超,茅正芳.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8(1):30-31.

[6]宣锋,费广凡.浅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1(1):36-37.

[7]顾瑞珍,胡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J].农村工作通讯,2009(13):41.

[8]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eB/oL].(1989-11-27)[2016-11-01].http:///ziliao/2005-02/21/content_2600285.htm.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问题;建议;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19-03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生产力水平上也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80%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提升,约为52%,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约30个百分点[1]。而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除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更加严重。以甘肃省为例,农业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8%[2]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30%,真正成效显著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低于全国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技推广机构,电视、广播等媒体、农民专业科技协会、科技特派员及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为主要路径,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科研管理集权化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4]。很多情况下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时经常会受到高一层次的行政干预和指导,并且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的趋同性和重叠度都比较高,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农业行政部门都有自己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从中央到省、地、市层层设立院、所,不但浪费严重,并且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广等之方面也无明确的区分层次,“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科研机构分布格局,使整体农业科研体系形成板块结构,既缺乏分工协作机制,又难以使科研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布局,最终导致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认为垄断现象严重,科研要素无法合理流动,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上偏重的是上项目、报成果,科研人员潜意识地看重开鉴定会、写论文,讲究的是成果评定的档次和学术价值,很少关心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院所中技术职务与工资收入、分房等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而技术职务晋升的标准也以论著、鉴定成果、获奖的多少为主,很多科研活动主要在国家经费支持下的学术因子中进行,淡化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农业科研机构的隶属关系,使农业科研与推广、生产相互脱节,科研决策和科研实践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1.2 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民就业的兼业化行为已成普遍现象,一般说来,来自农业外兼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有能力尝试新技术但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不强;而经济实力差的农户由于担心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化因素与农业科技需求总体上是负相关。

1.3 家庭经营的碎化状态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尽管采用新技术对于农业增产来讲效果很明显,但是对于农民来讲,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不具有完全的正效应。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据课题组2008~2009年在甘肃贫困地区的前期调研结论显示,所调查的500农户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2hm2,而每户农户一般种植4~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家庭经营的规模过小和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即使技术效果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也难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1.4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不足

由于贫困地区工作环境及待遇都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不仅如此,农业科技推广大多是无偿为受益者服务的,仅有的推广经费远远赶不上推广的需求。况且甘肃省自然条件多样,河西、沿黄灌溉两大片农业生产相对较为集中,其他区域十分分散,多为边缘农业经济带,分散的区域性和不便的交通条件给推广带来极大的难度,更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的短缺。

1.5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且人才缺乏

尽管甘肃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组织运行、经济实力,还是服务功能、社会影响力和合作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大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是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很少围绕“产业能人”,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严重缺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社虽然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组建起来,但由于“人才”短缺,消化吸收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加快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

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见下表):

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

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1.“农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技示范园区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运行情况:据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建成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223个,自主开发新项目1556个,推广新技术3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505次,参加人数108.4万,举办技术培训班8625期,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其中,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254.6万,农民人均收入4721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254.6元)[5]。

存在问题:第一,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轻实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软件建设滞后,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3.农业专家大院模式。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

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4.科技特派员模式。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项目经费有限,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5.科技入户模式。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2005年正式启动。

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以户带户,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6.科技下乡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针对性不强,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实用性不足,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三电合一模式。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

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8.田间学校模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突出学以致用,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县)得到推广和普及,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训效果切实可靠,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9.科技协调员模式。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

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

(三)市场引导型

1.企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促进双赢。

运行情况: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部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目前为582家),省级1839家(目前为2000家),带动农户7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别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2.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

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农民管理能力有限,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

(四)第三方主导型

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

1.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200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加速了成果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

三、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柏振忠,王红玲.新阶段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80-582.

[2]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47-52.

[3]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创业,2005,(10):53.

[4]张俊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业农机科技创新推广投入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9-0148-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型产生,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形成所存在影响不言而喻。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我国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农业机械化当中,农机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是一项关键内容,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最直接方法,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也很难落实。因此,本文从农机科学创新与推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一、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水平应当具有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改革的实力。但是,在我国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体制问题、农业相关人员素质问题等等,阻碍着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进行。下面,我们就来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不健全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是保证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体制不健全使得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缺少前进的动力。我国对于农业的关注力度很大,并没有忽视农业发展当中的扶助。在我国的基层单位当中,都有专门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这些机构本应当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助力于我国现代农业化进程。但是,因为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的不健全,这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设备落后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要实现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真实作用,就要保证我国农机科技推广设备的先进性。但是,在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当中,农机科技推广设备落后,手段也不先进,这就使得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素质低下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就是工作人员,而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与山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低下,使得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工作质量没有保证,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进程也会因此而变得缓慢。

4.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要落实到与农业相关的每一户农家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但是,我国对于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投入还不充分,使得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在设备与手段、人员之上都没有要达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准。

5.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与农艺存在矛盾

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一些农业在农机的帮助上,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作业,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动力。但是,一些农业品种的生产工艺对于农机有着特殊的要求,农艺水平对于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二、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因此,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脚步不能停下。我们必须严格整治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对其中的阻碍进行解决。

1.完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制度

制度是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应当以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明确我国各级区域内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的职责,使其发挥机构对于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指导与带领当地的农户进行农机改革。

2.加大投资,更新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对于工作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的投资与改进,在合法的范围内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为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培训力度

我国的农业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固定地点进行农机培训。使其掌握农机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保证其在工作当中的实践能力。其次,要加强相关行业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力度,丰富其农业农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当中。

4.协调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与农艺的关系

我国的个别农艺与农机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人员应当加大与农民的交流。第一,可以以优化其农艺的方式使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第二,可以以优化农机科技的方法使农机适应于特殊农艺的发展。总而言之,要促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一定要处理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当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我国的农业部门与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人员认识到工作当中的不足,使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可以全面实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参考文献

[1]陈军.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03).

[2]王先云;彭代龙.加快发展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中部省份农业现代化[J].湖北农机化.2009(01).

[3]邢福东.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谈农机化发展[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03).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7.036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采取以预防为主,多方综合治理为辅的方式,利用当前先进的检测技术与防治器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某些防御体系不够完善,专业人员匮乏,从而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常见问题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的指导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能合理利用防治机械,r民不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将直接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加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损失;农作物防治体系也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体制,在病虫害泛滥的季节要及时做到提前预警,在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出现之后能及时管理和正确应对,在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要做到当机立断,全方位多角度把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

一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力是农民,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导致农作物病虫害不能及时发现和积极应对,进而导致危害的扩大;二是政府部门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管理意识薄弱,因此政府和农民要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农业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

1.3专业人才匮乏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专业的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其关系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否能够做到科学有效,但是当前农业部门待遇低,工作辛苦,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技术人才缺乏就不能对病虫害防治做到实地考察研究,进而不能形成科学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现今病虫害防治理论和专业知识老化,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于农业资金不足,不能及时为技术人员更新设备和培训,导致技术人员闲置。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只是农民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的任务,而是农民、政府、技术人员相互紧密配合协调而完成的。因此,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且科学的防治体制,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科学组织防治,协同治理。在农作物防治体系中,对组织建设、人员调度、技术支持、服务方式和收费标准等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

2.2注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因此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宣传力度。一要让农民具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这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敲门砖”;二要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去,为农民的病虫害防治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的发生。

2.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农业病虫害防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当前我国农业要求科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要保证技术人员基础知识牢固,专业技能过硬,沟通能力强,政府就要加大对技术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从而不断更新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2.4完善监测网络,建立检测系统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指农作物病虫害“防”和“治”。只有不断对病虫害检测网络进行完善和扩展,才能让防治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预警效果更加显著。在日常的病虫害检测工作中,要做到全面、专业、科学化。而在整个工作中,各部门要做到协同一致,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转。

3结语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农业相关部门制度上不断的完善,增强农民和政府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管理体制和检测体制的建立最为关键,这将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史玉萍,郝晓艳.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6):71.

[2]森文华.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0(03):46-48.

[3]许立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2015,(31).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8-0036-01

农业转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新科学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转变周期,就需要清楚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产品结构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量有了很大提升。家庭承包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粮、油、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产量一直在加速增长,且位于全国发展的前列,不仅解决了本省以往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可以外调一部分粮食来支援外省。然而,在产品结构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是现行的农业机构与市场需求机构不能够符合,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经济收入后对于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种植业中,优质的品种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对于需求产品多样化的提升,我省传统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仍保持传统的模式,就造成了单一产品过剩的现象,即低档和普通产品较多,高档和深加工产品较少。

2.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农业技术结构是指服务于农业各行业和各环节,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构成、技术配置的总和。目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的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仍然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仍有一些差距。同时,我国在现阶段农业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化学等生物技术发展较快,机械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其次是农业生产中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发展滞后。三是种植业比较多,养殖业比较少,传统类农业多,高新技术型少。产量技术发展快,质量技术水平发展慢,开发应用技术多,治理和恢复性技术少。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我省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如果这些资源可以被有效的利用,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少,而且文盲现象也普遍存在。二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全省大部分农民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技术素养偏低。三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民有着传统旧思想,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具有发展的长远特征,因此不能对自身的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认清问题的根本和本质,从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措施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等。

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和小农思想,接受新的思想理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因此,传统思想比较牢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很好接受新事物,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耕作过程,也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竞争意识,只会遵循传统耕作观念,安于现状,所以要想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就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消除小农意识,使农民能够勇于担当产品调整结构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其次,对于农产品生产工作要推行标准化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是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必备的条件,也可以为进行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农产品需要通过加工得到增值,而加工食品想取得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优质原材料。

2.调整农业技术结构

目前,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安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要想使得农业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将提高产品的产量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向提高产量和品质并重的提下、以优质为主要的导向转变。随着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结构和层次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则成为了农业结构需要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二是要注重产中技术为重点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技术研究转变。三是从一单项技术为重点的研究向配套技术研究进行转变。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有几个单项技术组成,需要建立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四是以单方面以农业科学为重点向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门类相融合作为重点的方向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一农业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而需要环境、资源、人口等综合因素的调整,必须同经济、环境、人口等科学有机的相结合。

3.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优势,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一是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经营等多方面人才队伍,使农村可用人才的数量与技术水平与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变方式相适应,从而切实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三是建立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以此来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和水平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