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0:25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内涵发展前景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再次,金融学拥有与行为金融学相同的理论。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在众多理论上被认为具有共通性。例如金融学的资产理论一般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组合理论的一部分,行为金融学依据自身特点在其中加入其它方面内容;金融学的定价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定价理论都源于供求关系思想。

这些都说明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着较大的联系,随着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学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是行为金融学所具有的发展机会,行为金融学能够依靠金融学的发展,让自身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新的时代保证自身思想、理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2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一、低碳金融的兴起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数据,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7美元,发展迅速。另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低碳经济的光明前景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造就了低碳金融的诞生。

所谓低碳金融,即指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系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它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具体而言,包括发达国家的企业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者发放优惠贷款给予支持,或者即不投资,也不给贷款,直接花钱购买相关节能项目。虽然历史很短,却是近年来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

二、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2007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相继设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但交易标的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而在国外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效果最好的碳排放未能成为国内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品种。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环境交易所现在主要业务是二氧化硫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交易。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以及碳排放权供应国,不过中国目前还没有承担减排,碳交易于中国环交所的交易中还不是主要业务。

(二)基于CDm项目的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低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金融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合作,并用由此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图1显示的是2006-2009年我国CDm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获签发的总量从2006年的140万吨碳单位,到2009年的11221万吨碳单位,我国CDm项目获签发总量增长迅猛。我国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均涉及CDm项目的实施。

图12006-2009年我国签发的CeRs

数据来源: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网站

(三)倡导银行发放绿色信贷

在银行货币信贷支持过程中,我国主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政策的形式,要求国内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投资贷款时遵循赤道原则实施开展信贷业务,增加项目环保评估要求。

作为中国节能减排融资市场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绿色信贷,并计划“十一五”期间放贷100亿元。2007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签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加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并承诺将遵循相关环境法规,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虑范畴,支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实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战略,已衍生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碳金融、赤道原则等内容,既拓展了业务结构,也深化了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兴业银行这一创新行为向我国银行来发出这样的积极信号:商业银行已在逐步意识到应该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意识到履行这种责任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即开始利用金融手段来限制高污染和高能耗,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成立的碳基金的发展现状

第一,政府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于2007年3月正式运营,该基金是我国相应国际清洁发展机制而设立的,同时该基金的设立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金来源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项目收益、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赠款、个人赠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它收入组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所关注与支持的项目重点考虑社会效益,特别是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项目。

第二,民间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中国的绿色碳基金于2007年7月20日宣布成立,是一个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项造林减排基金。基金早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注资3亿人民币,用于发展旨在固定二氧化碳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项目。

总体来讲,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际商业银行通过积极的创新,不断挖掘低碳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现银行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协调发展。

三、我国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

尽管低碳金融业务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介入得并不深。中国的碳金融起步较晚,还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还不尽完善,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CDm合作项目减排类型比较单一,涉及的企业类型过于集中。我国各种类型注册的CDm签发数如表1所示。相对来说,我国CDm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少,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963个,占到所有减排项目的80.25%。而位列第二位的节能和提高效能项目占7.83%,第三位的甲烷回收利用占6.08%,且这3项之和占到了整个项目总量的94.省略china.省略.

此外,在欧洲市场,碳排放交易价格为15到20欧元,最高时价格可达到25欧元,而国内交易价格却始终徘徊在8-12欧元左右,巨大的价格落差反映出我国CDm交易的议价能力尚待提高。

第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滞后。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国际市场,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一方面在碳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不能互通有无。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其中不乏很多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国内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及适用的法律等,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十分了解的。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中国企业在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时,价格差只是当时国际市场交易价的一半。此处,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量都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这种情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如何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在交易市场的议价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国碳基金的发展和国际碳基金的差距较大。我国碳基金目前仍处于引进起步阶段,我国建立的碳基金,大多是基于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建立,我国本土建立的碳基金也大多是政府属性,由金融机构自发成立的碳基金几乎没有。面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滞后的状况,金融机构如果不快速跟进碳基金领域的探索,势必将这一创新业务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国外具有远见的国际碳基金。

第四,低碳金融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在碳金融发展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大多体现在行政要求上,金融机构属于被动参与。在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和风险承担等鼓励引导性政策方面,还没有出台具体措施。不仅配套政策跟不上,现行制度还存在诸多对碳金融产品创新的约束。比如,《证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其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而现有的可再生性能源企业短期内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金融体制下,即便低碳企业勉强达到发债资格要求,其发债成本也会高于项目长期贷款利率水平,没有体现出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

四、关于我国建立低碳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金融是我们在世界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一个进入的良好契机。如何通过发展低碳金融来推动和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建立了环境交易所,为打造国际化大型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交易所规模有限,功能非常单一。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此外,还可以推出碳期货交易,碳远期交易等衍生交易,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改变我国碳交易的被动局面。通过碳交易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保证碳交易顺利开展。

第二,引导和鼓励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CDm项目。政府应当加强CDm项目的宣传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发展和鼓励对本国经济、环境、社会有更大意义的CDm项目;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向CDm项目提供资金,提高CDm项目的融资能力。各地方政府要根据地区特点,指导企业有选择的实施CDm项目,并对有潜力实施CDm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惠。

第三,加大碳基金的发展力度。国家应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设立碳税或财政收入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的方式,成立和完善环保低碳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同样设立类似的低碳绿色专项基金,同时鼓励基金管理公司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生态基金,这是兼具生态商机和生态效率的朝阳性金融投资领域。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碳基金一般投资于气候变化相关项目与活动,推动了气候变化保护项目,促进了先进技术,尤其是环保技术的进步和扩展。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该类基金的投资目标将更加合理,通过碳基金将促进找出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第四,构建低碳金融配套政策措施。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会计、税收等配套政策。如建立环境会计和温室气体减量计算会计方法把健全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体系作为建设碳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排放监测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和相应的强制惩治体系,创造良好的碳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又如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促使企业走上清洁生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卉彤.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76-177.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06-411.

[3]王兆焕.浅谈商业银行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大力开展碳交易金融业务[J].金融经济,2009(2).

[4]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

[5]曾刚,全先银,程炼.碳金融交易面临新发展机遇[J].金融博览,2009(10).

[6]任卫锋.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7]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模式和消费方式,传统的支付逐步转移到移动终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面貌。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涉及到多项金融服务和资金交易,耗时更短、交易更为便捷。传统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互联网金融一系列颠覆性的服务对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革新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运营规范实在必行,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如何保证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和最大化的利润空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实现了线下金融业务的线上转移,并逐步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和广泛化,依赖于网络环境而独立于网络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超越了商业银行繁冗复杂的业务流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机遇,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威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第三方支付模式,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数据统计,小额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比例远远高于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支付向移动终端的转移,更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面临严峻威胁。

2.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融资地位。传统社会,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极为明显。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简化了贷款流程和业务办理手续,以便捷性成为众多客户的贷款首选。贷款门槛降低,贷款负担减少,其优势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岌岌可危。

3.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危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瓜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已然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互联网金融以全面数字化、便捷流程化、产品虚拟化等优势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只有变革才能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1.与时俱进的运营理念,是立足之本。面临互联网金融强烈的冲击,商业银行革新运营理念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的时展大趋势下,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姿态,打破封闭的发展格局,摒弃居高临下的发展局限性,顺应互联网时代自由、开放、互惠互利的发展观念,积极改变运营模式,倡导交流与沟通,避免闭门造车,要带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全局观念,以理性促发展,以开放求共赢,实现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新崛起。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身交易、结算、支付等流程,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更为便捷的金融管理和资金运营,满足当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实现互联网与商业银行传统运营的巧妙结合和共同发展。

2.简化的业务运作模式,是时代机遇。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带有鲜明的传统印迹,以贷款业务为例,流程冗杂,耗时耗力,要求众多,所需材料各异,造成了大的困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互联网时代,简化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才能实现更好的商业发展。商业银行要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实现资金的有力监管和业务的简化便捷,实现速度和质量的优化升级,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提高消费者通过商业银行办理业务的渴望。简化业务流程,就要一定程度上缩短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积极给客户以反馈,让客户的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得到满足,并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满意服务。互联网时代,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相信不远的将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将会得到质的提高。

3.集约型的盈利模式,是互联网一大利好。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集约型盈利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积极需求转变,打破传统业务的束缚,实现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促进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协调和均衡,实现盈利模式的集约型发展。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中,要认识到资本效率的重要性,以提高收益的回笼率。此外,还要与互联网平台实行战略合作,取长补短,拓展业务,互惠公里,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产的盈利水平,达到利润空间最大化的时代要求。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多样化,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只要逐步渗入互联网思维,探索业务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能够实现传统业务向互联网业务的过渡,传统盈利模式向集约型盈利模式的进阶。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对商业银行的威胁显而易见,但是,互联网金融还不能完全取代商业银行而存在,实现商业银行的革新将是拯救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迭代和更新,成为商业银行寻求新出路不可越过的难题,转变盈利模式,革新服务流程,信息化技术的渗透,都是商业银行革新的良好契机,实现盈利、运营、稳定、监管一体化,将能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发展动力,实现更为稳定、更为长远的商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5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国内外主流看法认为,这场危机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所致,主要表现形式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而有些国家和经济体贸易剩余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等东亚经济体最为突出。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东亚经济体贸易盈余很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就利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而且数量不断增大。由于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利率被压低,于是美国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投机骤增,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泡沫随之产生。当泡沫破灭时,就爆发了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此观点认为东亚尤其是中国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似乎言之成理,但是否真正成立,尚需深入分析。

东亚经济体巨大的贸易盈余又是由何原因所致?国际上又有三种主流说法。其一是,东亚经济体都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多,经常账户的盈余就多,随之外汇积累就多。其二是,东亚经济体从1998年东亚金融经济危机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东亚新兴经济体是二战后世界上经济发展绩效最好的地区,一直到1998年突然爆发危机。导致危机的原因是,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受到国际上金融炒家的攻击,出现货币危机,货币大幅贬值。东亚经济体为了自保,必须增加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其三是,中国的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提升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中国的出口、外贸盈余、外汇积累大增。

上述三种说法都有严谨的理论模型,好像也与经验事实一致,但东亚贸易盈余的大增是否真是由这些原因所致?众所周知,东亚经济体并非在2001年、2002年才开始推行出口导向政策。亚洲“四小龙”在50年代就开始采取这个政策,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也采取这个政策。出口导向并非东亚经济体新的发展战略,但在2000年以前,东亚的贸易出口很多,进口也很多,贸易大致平衡,像韩国多数年份还是赤字。所以,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是2000年以后贸易盈余大增的原因。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东亚经济在2000年后普遍开始复苏,外贸盈余和外汇积累大幅增加,但增加外汇储备以自我保险,防止货币危机再度发生是贸易盈余增多的原因吗?日本、德国的货币是国际储备货币,可以不断印钞,应对国际上的货币攻击,无需增加贸易盈余、积累外汇储备来自我保险,但他们的外贸盈余在同期也同样大增;同时,东亚经济体如果为了自我保险,采取政策干预,增加外贸盈余,以积累外汇,其他与其竞争的国家和经济体的外贸盈余和外汇储备就应减少。但事实是,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均在增加。如2000年,全世界外汇储备是1万亿美元,到2007年增加到6万亿美元,中国从几千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但其他国家也在增加。所以,从更宏观的视野看,第二种说法也不成立。

第三种说法是关于人民币币值。从2003年春开始,美、日等国就开始指责人民币币值低估,认为是国际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但是,国际上普遍认为,在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人民币没有贬值,人民币币值是高估的。显然,币值低估时的贸易盈余应远大于高估时。如币值被低估,有利于增加出口,贸易盈余随之增大。如币值被高估,贸易盈余应该较小,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2003年,我们的贸易顺差255亿美元。1998年人民币币值被认为严重高估时,我们的贸易盈余是470亿美元。1998年人民币币值被高估,为何贸易盈余比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时还大?由此可见,认为2003年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是不对的。人民币币值不仅影响中美贸易,它也影响中国与所有国家的贸易,我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在2003年后确实逐年增加,如果真是币值低估所造成,那么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也应该盈余增加或逆差减少,但是,我国和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也同样逐年增加。显然,不能从我国对美贸易盈余的增加就推论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

上述三种假说把国际贸易不平衡,也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的加大,归咎于东亚经济体的政策干预。但是90年代,美国51%的贸易逆差来自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但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大,东亚经济体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却从51%降至38%。东亚经济体对世界贸易不平衡的贡献是越来越小,并非越来越大,也就是自2000年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非东亚经济体的政策所致。如主要原因是东亚经济体的政策干预,美国对东亚经济体的逆差的比重应该越来越高,虽然它对中国的逆差是越来越大。但实际上,美国对整个东亚经济体传统的逆差是越来越小。所以,这场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产生必然有其他原因。

我认为,导致这场国际收支不平衡和金融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美国自身的政策失误,造成美国的逆差越来越大,其他对美贸易的国家顺差也就越来越大。美国的逆差之所以可以长期存在并越来越大,是因为美元是国际的主要储备货币。我们知道,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二战后形成的体系。最初,美元跟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用美元作为储备,然后发行他们自己国内的钞票。所以美国是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是通过美元,间接与黄金挂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和黄金脱钩,但世界上其他国家仍将美元作为储备,发行其货币。因此,美国与黄金脱钩后,货币政策获得自由权,可随意印钞。8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使金融机构获得更大自由度,引起各种金融创新,提高杠杆率。杠杆率的提高,意味着流动性增强,可贷资金随之增加,可用来支撑各种投资和投机的资金就相应增多。更为重要的是,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照理泡沫破灭后,会导致一般家庭的财富损失,消费和投资会减少,经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萧条。当时,格林斯潘作为美联储主席,为避免美国经济出现萧条,利用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利率。2001年,美国的利率为6.5%,美联储在18个月内连续27次降息。2003年6月,利率降至1%。因利率极低,而且金融机构高杠杆,导致大量投机行为,支持了房地产泡沫和美国家庭的过度负债消费,造成美国贸易逆差和供应美国生活必需品的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为加工品,因此,供应我国中间品的东亚经济体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贸易顺差也随之加大。当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时,就引发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所以,国际贸易不平衡以及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都是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国美国自身的政策失误所致。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2008年的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已经5年,美欧等发达国家虽然开始恢复正的增长,但因为尚未进行提高竞争力的结构性改革,复苏的基础还很薄弱,美欧可能步日本的后尘,出现长达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增长乏力,降低了我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能。我国要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应该转向内需,但应转向哪类内需?内需有投资和消费,到底是转向投资还是消费?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我国过去30多年来推行的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取,我国从2010年以来增长速度下滑,就是因为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所以,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为欧美的以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消费很重要,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转向以消费拉动的模式。消费是我们经济增长的目的,但增加消费的前提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在收入水平尚未提高的状况下,消费的增加必然导致负债。如收入不增加,不断借钱消费,到要偿还时危机就不可避免,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是如此。因此,要增加消费,收入水平必须不断提高,其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需要投资。所以,我认为,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说不通,实践中也有大量经验证明超前消费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美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都是因为消费过度。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必须是有效的投资,必须是用在能够提高技术、提高产业附加值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绝非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而是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投资,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二是产业升级;三是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我们有没有此类有效投资的空间?有人认为,现在产能过剩,已经没有投资的空间。如近年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还有空间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属中下水平,我们的技术空间相当多。我们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即使有一些高技术的产业,但与国际比较还是有差距,所以我们产业升级的空间依然较大。基础设施方面,这些年高速公路建设不少,高速铁路的拥有量是全世界最多,这是事实。但我们所建的基础设施大多是城际间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内城的基础设施依然严重不足,如地铁拥挤不堪,表明供给明显不足。再比如我们的环境,当前环境污染严重,改善环境也需要投资。因此,上述领域的投资空间巨大,而且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很高。

总之,消费固然重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目的,但是,拉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还是要依靠投资,不能因噎废食,放弃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前景

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年均9.8%的奇迹式增长,在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中我国表现突出,于2009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率先复苏。但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减速,最近,国际上“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不过,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载体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工业革命后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而且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附加值越来越高。这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从19世纪中叶至今,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加上1%左右的人口增长,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2%―3%。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都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快于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式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均处于世界最前沿和最高水平,因此其技术创新等于技术发明,产业要升级也必须依靠自己发明。发明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如被市场接受,就拥有巨大市场,回报率就非常高,一本万利。但发明的投入大,风险也高,且大部分发明不成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何为“创新”?下期生产的技术水平高于现在,就是创新。不必是最前沿的技术,可以把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直接拿来用,只要比现在好,就是创新。升级也如此,只要下期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于现在的产品,就是升级,可以引进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这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这个可能性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后发优势”,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差距,加速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本低,风险小,发展速度就快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后,我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经济快速增长。目前,我们已连续35年快速增长,“后发优势”的潜力还有多大?如何衡量后发优势的潜力?我觉得一个好的指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一个国家的平均收入水映的是该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映的是该国的平均技术和产业水平。利用这一衡量指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我们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与美国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与美国的差距水平,我国台湾1975年与美国的差距水平,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水平。东亚经济体利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差距的后发优势,日本从1951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我国台湾从1975年开始,维持20年每年8.3%的增长。韩国从1977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这一技术差距的后发优势已35年,但起初我们水平低,2008年时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水平也仅是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我国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与美国的差距水平。他们利用后发优势可以实现20年7.6%―9.2%的增长。所以,我认为从2008年开始,从后发优势的角度看,我国还有20年平均每年7.6%―9.2%的增长潜力。

如这个潜力能挖掘出来,十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就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十年要翻一番,年均增长率应是7.2%。由于我国2011年增长率是9.3%,2012年为7.8%。所以,从2013年到2020年这8年,增长率只要6.8%,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大约为0.5%,城乡居民收入要翻一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增长率应为7.3%。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并利用好财政、居民储蓄、外汇储备等有利因素来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在升级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和产业的后发优势,实现年均7.3%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融资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兼具间接融资的各种优点,第一,民间融资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①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即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的上升速度低于交易规模的扩大速度,来有效降低每一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②民间融资还可以开发专门技术用于降低交易成本,例如计算机技术;③民间融资机构还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第二,民间融资机构在甄别风险方面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和方法,能极大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市场效率。此外,民间融资作为正规金融,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重要补充,还具有其独有的优点:

(1)优化资源配置,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与正规金融形成优势互补。在正规金融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各种融资要求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尤其对一些经济不发达且金融机构无暇顾及的地区来说,民间资本的介入,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对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帮助。

(2)为民间资本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投资渠道,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理财意识进一步加强,家庭个人储蓄及企业闲散资金的处置成为了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银行利率长期处于低位,以致很多人不愿意把资金放到银行,而是选择其他投资渠道,①金融资产,如股票,贵金属②实物资产,如不动产等。这些投资渠道要么需要很大的资金量,要么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对非专业人士而言门槛较高。而民间融资的利率水平是由市场来决定,不受货币当局利率管制的限制,可以调动资金组织者和供给者的积极性,把大量闲散的小资金变为集中的、巨大的可用资金,使得民间资本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3)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创业阶段的起点较低、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原因,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是民间融资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创业阶段急需大量外部资金以支持其进行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起点低、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原因,导致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在放贷上一般都持谨慎态度,对其支持十分有限。得不到正规机构的大力支持,这些民营企业只好另寻帮助。民间资本在这方面则十分乐意为他们提供所需要帮助。在浙江、江苏等沿海城市,民间借贷甚至可达到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70%―80%。事实证明,民间融资在这些企业的创业及发展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

(4)民间融资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民间融资的蓬勃发展,也说明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和利率形成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所形成的利率,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决定利率,借贷双方基于市场供求情况议定利率的高低。长期以来,银行存贷利率由国家管制,不能反应真实的市场利率,不利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信贷配给的低效率和寻租行为。只有把利率的决定权放回市场,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利率的利率决定体系才能真正改善实体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民间融资在这方面的尝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7

摘 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它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此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国内,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国际银行和发展。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也引起了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本文通过Swot分析金融危机后浦发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机会威胁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8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创业者的乐园以及非金融企业介入金融业务的入口,经历了农历马年的马不停蹄、羊年的扬帆破浪,国内相继诞生了近4000家p2p平台、近30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300余家众筹平台……

尽管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但表面的热闹和繁荣,难掩深层次的问题,其潜在的风险性时常威胁着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e租宝非法集资、鑫琦资产兑付危机,p2p平台乱象不绝。根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3917家,其中问题平台达到1351家,问题平台家数超过行业总平台家数的三成。仅在1月,新上线平台数量为59家,新增问题平台就多达88家。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倒在了成长的路上,真正能够发展壮大的少之又少。

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四要素

生存还是灭亡,成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一年轻业态如何才能健康发展?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发展完善四大要素。

(一)客户基础

做大用户规模是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很多创业型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屏障。数据显示,当前p2p平台的平均获客成本高达500元,电商、游戏、o2o生活服务等领域的获客成本也有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高额的获客成本基本阻断了没有客户基础的创业企业做大的可能性,因此,o2o领域的创业者纷纷投入到巨头的怀抱,智能手机行业便是如此,除了小米真正从零做起外,幸存的要么是传统手机制造商,要么是其他领域的巨头携雄厚的客户基础跨界而来。

对创业型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获客成本高企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规模不足,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没有足够的客户,没有大数据积累,竞争力无从谈起。

(二)消费场景

从行业发展历程看,没有场景,就难以实现金融客户的转换。消费场景涉及资金支付,并可延伸出消费贷款、沉淀资金理财等需求,是与金融业务结合的上佳场景。

比较来看,社交场景的金融属性要弱于消费场景,通过与过节发红包场景结合,微信在支付转账和理财业务上取得了突破。搜索场景的金融属性更弱一些,百度主要借助糯米的本地生活消费场景拓展支付业务。

此外,支付宝、微信支付、易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在app中加入便民缴费、信用卡还款、火车票、本地生活等功能,通过这些丰富的支付场景增强了客户黏性。不过,对于那些不差钱、不差客户的企业而言,如果缺乏与具有金融属性的场景融合,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依然困难重重。

(三)走出去

有了客户和场景,互联网金融业务活下来没有问题,要发展壮大,还要能走出生态圈。

在实体企业踊跃“金融+”的背景下,强金融属性场景是稀缺资源,大的场景方倾向于自己做金融,或仅向股东方有限开放。靠入股来拓场景,是非常昂贵的选择。因为很多场景类企业走的是亏钱拓市场的路子,若股东方不能持续提供资金支持,被入股的场景企业会很快在竞争中落败。大的场景靠入股,小的场景则需要补贴。近年来支付宝、微信、易付宝拓展线下支付场景,开展随机立减活动,便属于互联网金融拓展小场景的成功尝试。

(四)风控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177-03

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当前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富阳市旅游行业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指导,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积极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加强“新富春山居游”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旅游业对富阳GDp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富阳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富阳市旅游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第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

1―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8.1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7.19万人次,增长2.68%。其中,国内游客414.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3.60万人次,增长2.77%;入境旅游者33332人次,比去年同期35923人次,减少7.21%。实现旅游总收入28.08亿元,比去年同期25.85亿元,增长8.6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45亿元,比去年同期25.16亿元,增长9.12%;外汇收入901.6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968.47万美元,减少6.90%。

全市共有收费旅游景区8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其他景区4家。1―9月收费景区接待一日游游客148.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61.59万人次,减少7.94%。实现门票收入7127.83万元,比去年同期7261.72万元,减少1.84%。

(二)金融支持情况

随着富阳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各金融机构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金融业逐步介入旅游行业。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中,目前有8家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0525万元,占36.93%。旅游景区贷款15400万元,占54.03%,如永安山庄从杭州银行、民泰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共获得900万元贷款;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共获得12000万元贷款;野生动物世界从中信银行获得1500万元贷款;新沙温泉度假村从杭州银行获得1000万元贷款,用于前期景区建设。其他旅行社及相关企业贷款2578万元,占9.04%,

截至2010年10月末,富阳市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78.17亿元,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2.85亿元,只占商业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6%,相对旅游业占GDp的8%~10%的产值份额而言,与旅游相关的信贷投入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二、旅游业发展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富阳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效应不明显。富阳市虽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但其知名度还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内,品牌效应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近年来,富阳市旅游产业链尚未充分延伸,旅游业收入主要靠“游”这个环节产出,收入总体偏低。据资料显示,2007―2009年富阳市旅游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1.3亿元、34.68亿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8.70%、9.13%、9.84%,相对其他主要产业而言,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

3.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一是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金融与旅游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对接,信息沟通交流不够,支持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完善。二是金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10月底全市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贷款分别为7646万元、22308万元、20677万元、26515万元、28503万元,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额的0.41%、0.98%、0.75%、0.67%、0.6%。从金融机构贷款的数据来看,旅游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远远小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见下图),并且2007年后旅游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而旅游贷款占比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还远远不足。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市旅游企业、旅行社、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量很大,项目建设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慢,创收能力弱。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有景区承包经营权,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导致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制约着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3.缺乏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并将其做大做强

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推介会等,增进政、银、企之间的关系,让银行和企业了解政府部门支持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银行对其最新信贷投向、金融产品及贷款发放的必要程序进行说明,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目的,促进相互合作与发展;二是积极落实担保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如新沙岛、农家乐等),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针对融资困难的旅游企业,建议政府开辟绿色通道,适当减免旅游企业的房产、土地证等费用;三是积极做好旅游市场营销。以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紧紧抓住“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前站的优势以及杭黄高铁即将建成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营销文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宣传相结合深入宣传富阳旅游,推出富阳运动休闲之城形象宣传专题页面,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二)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逐步把一部分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农民群众兴办的“农家乐”给予农业贷款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三)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结合市政府对旅游业的规划做好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商业银行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联网测试工作,不定期对poS、atm标准化改造,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富阳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总行、分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2]王德业,惠建华,孔磊.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济南金融,2006,(5).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10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的消费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而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一场基于场景的视觉竞争。而传统产品设计思路并不是以场景为出发点,在未来的场景化金融时代很可能会逐渐脱离市场。所以未来将越来越重视将产品设计与场景相结合,而掌握产品设计中如何挖掘设计新思路,如何将场景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又该基于哪些场景进行将是未来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研究场景化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场景化金融概述

(一)场景化金融概念

互联网发展使信息全球化造就了人们口中的“地球村”,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让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向金融化发展,于是我们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

与传统金融概念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的创新型金融,而将这种创新型金融下产生的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相融合,让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风险定价更加准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就是所谓的“场景化金融”。

(二)场景化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互联网推动金融发展的潮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极为迅速,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贷、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各平台间的发展日益同质化,如何有效的运用数据,及时的获取用户需求,扩大市场,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了开发商最为关注的问题。

而如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信息的交互场景、人与商品之间的消费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场景的成功,是场景引起了用户需求从而导致用户的相关行为。在本质诠释人与资金关系的金融行业,场景的应用已初出茅庐,电商巨头场景生态布局占有明显优势,在汽车行业竞争对手强大,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爆发点,在校园不断延伸与完善,在医疗方面普遍普及度较低,在房地产行业趋于白热化。就整体情况而言,金融行业都还是在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向场景化过渡阶段,接下来就需要把这?n过渡转接到场景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着力培养校园毕业后市场的场景入口,更深层次的了解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进行转变,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向着垂直、细化领域发展,打造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理财平台和融资供应链。

三、案例分析―支付宝场景应用

(一)支付宝场景应用

1.支付宝简介。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旗下有“支付宝”与“支付宝钱包”两个独立品牌,致力于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其主要涉及网购担保交易、网络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在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后,支付宝接入手机端口,开通支付宝手机支付功能,对客户私人电子商务交易进行支付,为百货零售业、电影业、连锁业和出租车行业提供服务,同时还推出了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普遍的合作伙伴。2015年7月支付宝9.0版本打造蚂蚁金服超级app,让支付宝成为支付宝钱包、微信、和大众点评的结合体,其中场景拓展变得系统化、生态化和多元化。2016年5月,支付宝医保移动支付平台上线,结合群众医疗支付需求场景,开始在深圳6家医院落地试运行。11月1日支付宝为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入住苹果appStore,将自身便捷的优势和苹果的品牌效应相结合,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

2.支付宝发展中场景的应用。第一,支付宝中的社交场景应用。支付宝是将社交场景融入到发展之中的典型例子,它将自身所开发的红包、转账等资金往来功能运用在微信、qq等多种社交应用软件上。在微信、qq等社交应用软件发展的浪潮下,支付宝的应用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支付宝看到了社交场景与金融相结合所带来的优势,选择与当前最为方便、快捷、普遍的社交软件合作,亦是将社交场景与自身的金融服务相融合,进一步确保在场景化金融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第二,支付宝中的旅游场景应用。人们在闲暇之余通常会选择外出旅游以缓解自己工作之中的压力,支付宝抓住了其中的商机,开发了周末游,用户通过支付宝app点击周末游,会通过定位用户所在位置为用户提供相关旅游景点,从订票到返回服务一体化。在旅游过程中,支付宝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而将旅游场景运用到支付宝中亦是将金融与消费场景相结合。第三,支付宝中的网购场景应用。支付宝最初就是为购物平台淘宝网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所以将网购场景运用到其发展中乃情理之中。以蚂蚁花呗为例,它通过支付宝最初为消费者提供2000元的消费额度,在网购时提供贷款消费,以用户生活中的网购场景为基础,在无收入的校园市场极为受欢迎。它一方面与电子商务平台连接吸引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欠款额向消费者收取贷款利息,大大的吸引了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客户群体,把网购场景同支付宝融合,扩大市场占有率。第四,支付宝中的娱乐场景应用。提供娱乐消遣活动是吸取资金的重要方式,支付宝中的淘票票和游戏中心就是致力于提供休闲娱乐场景选择的平台,通过支付宝订购自己喜欢的电影票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一方面支付宝可从相应的战略合作伙伴收取相关服务费用,另一方面用户消耗使用的流量也会使得运营商获利,从而使得支付宝从娱乐场景消费中获取利益,扩大用户群体。

(二)支付宝场景金融发展建议

支付宝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没有脱离“场景”二字,而以前很少有专家学者将支付宝发展过程同场景金融结合分析,并不是支付宝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利用场景,而是那时场景化金融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在我看来,支付宝未来的道路必然与场景化不可分割,因此为促进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高效获取场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谁能率先取得数据和懂得分析数据,谁就掌握了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也就掌握了未来拓宽领域的风向标。因此,支付宝须利用大数据拓展产品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开发客户群体中的新场景。

2.实行社群分区服务。支付宝应基于场景将具有相同特征和需求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对他们提供同一场景下的同一类服务,而对于相同场景下不同特征和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适合的、最佳的服务。支付宝可以在相同的消费场景下用不同的消费逻辑设计产品,使得产品服务与消费者更加匹配,增强客户粘性。

3.创新支付方式。如今大多数第三方支付都是通过账号密码进行操作,其实很多情况下存在风险问题。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识别支付,是否也可以通过扫描其它东西进行支付操作呢。例如在支付时需要识别用户的一些特征:眼睛,指纹,甚至是五官各个部位。相信在这样的创新支付下,支付宝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4.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场景化金融具有“跨界即连接”的特征。当支付宝拥有大量的战略合作伙伴时,那么合作者所累积的客户资源就会成为支付宝的新客户群体。战略合作伙伴声誉越好,市场越广,越具有业界影响力,越有利于开发自己的新客户群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实现了双方数据流的交换,为场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我国场景化金融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场景化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借贷支付方式已从单一平台逐渐向生活各个场景平台靠近,融资理财工具也出现大量新型平台。从对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运用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中融入场景,这极大的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实现金融需求同场景相结合。场景化金融的发展之路已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产品设计需完善

就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金融产品在设计中为迎合市场,效仿市场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逐渐违背了产品设计之初的市场发展方向,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花费巨大成本买进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面。但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单方面产品核心技术”特点,使得引进技术与被效仿的技术存在质的差异,从而开发的产品出现“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

(二)风控能力待加强

现行金融市场处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向场景化金融市场的过渡阶段,场景的挖掘和应用在增加?a品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据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上半年通过网络购物被骗案例达五百多万起,总额近十二亿。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都是现行金融行业风控能力不足的体现。

(三)消费场景需增多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场景挖掘不足,使得市场的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这使得金融市场缺乏创新意识,若长此以往,一旦上市产品不受大众欢迎,将会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萎靡,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信用体系需完善

随着场景化金融时代的到来,要求产品设计提供的金融服务要与场景相匹配,技术分析更为复杂,大量涌向市场的产品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其中漏洞,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消费者缺乏安全保障,就会大大减少产品使用率,使得开发成本提高,出现发展的“瓶颈”状况。

五、场景化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场景化金融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突破口,将场景和金融结合促进发展,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产品设计出发点

产品设计是一个较为程序化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它不单是一个企业行为,亦不仅仅是使用生产技术及科学技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塑造,而是在对市场、消费者考察之后,从客户的生活场景中选取产品设计的出发原点,为设计师寻找产品设计新的突破口。同时,我们须认识到:客户并不是为了支付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支付,确切的说,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某一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发生支付行为。所以,产品设计首先要基于生活中某一消费场景,让客户基于场景而消费,而不单是实现某一功能或是谋取利益。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场景

大数据是各个开发市场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产品设计之中,我们可以向阿里巴巴学习:利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将数据库和产品分开管理,然后基于客户消费情况进行数据跟踪,主要利用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数据挖掘算法等手段发掘场景,将广告优化、市场营销等同大数据结合为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除此之外,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新场景给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将产品设计中接入各种关系链所带来的场景,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金融市场的多层次结构影响效率提高,可将其界限划分更明确,简化层次之间交互的复杂性。促进产品开发商、银行、消费者的合作,使得开发商能够及时获得效益,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同时开发商需缩短渠道长度、减少渠道层级,使产品涉及渠道扁平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和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使其可以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获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加快对消费者的反应速度,减少对多级渠道收集信息功能的依靠,降低交易的时间成本。在金融市场内部需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这会使得参与者自觉遵循市场规则,降低交易的内部管理成本和考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