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十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十篇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11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1

环境风险是通过环境介质进行传播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与不利后果的事件发生概率,化工企业由于涉及众多的危险化学品、化工工艺,存在着较大的环境风险,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规范化工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可以降低环境风险概率,我们这里探讨的环境风险评估即是利用化工企业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学科知识(例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学等等)与数学计算方法来鉴别化工企业生产运转过程或区域开发行为中的环境风险类别、初始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与影响程度,其综合评估的价值体现为识别价值、应急价值、伦理价值三个重要层面。第一识别价值,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是对环境风险的预先识别,例如对企业主要物料进行物质风险识别,包括有毒物质、易爆物质与易燃物质等,在此基础上检测各生产装置的反应过程,即生产设施识别,例如反应装置、管道装置、输送装置等等,最后确定企业的环境风险范围与类型,一个简单的储存设备泄漏可能会促使有害气体扩散,遇到明火是否会发生爆炸等次生灾难,火灾过后的消防废水污染等等。通过物质、设备类型与范围等识别来预估环境风险的等级。第二应急价值,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尤为重要,而应急响应与能力保障的前提即是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可促使企业提前做好对重大危险源与最大可信事故的准备工作,例如根据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事先设置液位、压力、温度、自动调节与信号报警装置等等,最大限度地控制突发事件的恶化程度,减轻事故影响。同时,化工企业生产依靠环境风险评估中的事故影响分析来展开工作,例如评估结果表明氨气泄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大气扩散,其扩散条件是氨气浓度峰值达到某个数值,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的应急措施之一便是使氨气累积的浓度处于某个数值之下。第三伦理价值,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不仅可以通过推理、计算与模型等科学依据来反映生产过程的客观现实,还能建立相关的风险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大地减少企业运行的不确定性,从而起到保护员工、生态环境以及公共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是化工企业职业道德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体现。

2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目标层、项目层以及因素层面三部分,其中目标层是指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对象,一般是风险源评估、人员安全评估、管理评估以及环境评估;项目层是对目标层(评估对象)评估的事项拓展,例如风险源评估包括企业化学品储存量、种类、毒性危害、易燃易爆以及腐蚀性等储运项目评估;危险物质产品、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过程等生产项目评估;监控系统与工艺参数安全等辅助型工程系统项目评估等等。人员安全评估包括人员操作环境与安全意识评估两部分,当前较多化工企业比较注重人员的操作安全评估,忽略对人员安全意识的评估项目,这是环境风险评估系统的大忌。管理评估则应囊括环境影响评估、环保规定与认证的执行评估、应急预案评估以及次生性污染防护评估等等;环境评估则主要表现在环境敏感性与自然灾害判断两个方面。除此之外,因素层是对项目层的重要补充因素,往往是特别强调的评估对象,也是化工企业生产容易遗漏的评估对象,例如风险源中储运系统评估往往对罐区或库区所在的场所缺乏严格评估,人们平时看到的化工企业粉尘爆炸主要不是化学品自身的爆炸事件,而是罐区或库区场所的废弃反应,这就提醒了我们储罐油料、运输及进料方式乃至化学品转移的场地因素都是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对象,“它们可能会成为连锁效应的起始点或继发性事故的单元之一”,因此生产运行项目评估中也不能忘记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停车装置,人员项目评估中暴露在企业生产环境外的人群比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应加入对管理系统评估的环保投资比例考察,一般人认为环境风险评估重在评估风险,但应注意到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同样包含在内,可以说没有环境成本控制就没有环境风险评估,所有的风险评估项目都要进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去,不与环境成本控制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无法被实践。

3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实践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2

促进安全发展和平安建设,为推进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按照市安全生产与保险业互动领导小组《关于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推进安保互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安保〔〕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一)协力推进。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强领导。全面实施安保互动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区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推进安保互动工作由区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相关单位相互配合,协力推进,不简单替代有关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基础上,引导企业积极投保责任保险。

对高危行业企业不按规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督促限期投保;拒不投保的按未保证安全生产投入依法予以处理,为确保安全生产领域责任保险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其暂缓办理安全生产许可手续或暂缓通过安全生产许可年检。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大胆创新,探索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运作模式,促进安保互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完善机制。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安保互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因此,必须锐意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按照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中国保监会和市政府有关方向性政策规定要求,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规范有序运作投保和承保事宜。纳入推行安保互动范围的高危高风险行业领域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单位,1.建立完善投保承保机制。投保单位和承保保险公司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缴纳责任保险保费,不得缩小应保范围。为防止承保工作不当竞争,形成行业合力,由保监局会同市安监局确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和具体承保方式。一个保险期限结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承保公司和承保方式进行调整。为方便投保方办理责任保险手续,鼓励具有资质的保险中介机构积极参与责任保险工作,帮助投保方设计合理的投保方案,降低保险成本。

实施责任保险是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建立完善足额保险机制。高危高风险行业领域和公众聚集场所事故具有易群死群伤、损失大、善后处置费用高等特点。因此。必须保足保全,最大限度地化解事故风险和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按照现行有关伤亡事故赔付标准,参加了工伤保险的不足部分通过购买责任保险保足;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实行责任保险足额投保。

根据行业和企业风险状况的差异,3.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同行业之间实行保费差别费率,同行业企业之间根据安全状况实行保费浮动费率。通过费率调整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有效治理和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作用的基础上,4.建立完善防灾防损机制。建立预防为主的安全保险机制。保险公司要积极介入事故预防及安全管理,配合安全监管部门,对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价、技术咨询、提出整治建议服务。加强保险业对安全生产防灾防损资金投入,提高安全事故预防能力。保险公司应按相当于保费的10%比例建立防灾防损基金,统一纳入政府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按照《市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财政局、市安监局、保监局制定的市安保互动防灾防损基金管理办法》规范防灾防损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统筹用于全市安全生产预防性投入。

督促企业投保,5.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将企业投保责任保险情况纳入对企业的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之中。确保责任保险落到实处。保险监管部门要强化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保险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被保险单位的合法权益。对在安保互动工作中违规经营的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配合保监局依法进行查处。

有序推进。年初,全面启动。制定出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面启动安保互动工作。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高危高风险行业及公共聚集场所安全发展需要的责任保险制度,形成“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安全生产领域责任保险发展机制;建立保险业参与事故预防机制和安全投融资机制,增强风险控制及风险管理功能;开发研制保险产品,形成服务安全生产的专业化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提高保险服务覆盖面,力争达到应覆盖面的100%

二、实施模式

一)推行范围

1.高危行业企业: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企业、建筑企业、民用爆破品生产、储存企业、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等《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明确的6个高危行业企业。

2.交通运输高风险领域企业:道路客运企业、水上“三客一危”运输企业。

3.公众聚集场所单位:商场、宾馆、饭店、医院、网吧、影剧院、游乐、娱乐和中小学校等公众聚集场所单位。

二)确定以共保体的方式承担高危高风险行业及公众聚集场所有关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市目前所有财产保险公司都可参与安保互动工作。为便于安保互动工作的组织推动。统一条款费率,统一单证印制,形成行业合力,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确定各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如下:

大地财险分公司、安诚财险分公司、平安财险分公司、利宝保险分公司、华安财险分公司等保险公司为共保商。1.煤矿企业:人保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2.非煤矿山企业:安诚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3.道路客运企业:人保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4.水上“三客一危”运输企业:安诚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5.建筑企业:人保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6.公众聚集场所:安诚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7.学校:太平洋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8.烟花爆竹: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承保商。

9.危险化学品:阳光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安诚财险分公司等保险公司为共保商。10.民爆:平安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三)原则上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企业参保工作的督促落实责任单位,督促企业参保任务落实部门。为使安保互动工作顺利开展。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为协助单位。

1.煤矿企业。责任单位:区中小企业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

2.非煤矿山企业。责任单位:区安监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道路客运企业。责任单位:区交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水上“三客一危”运输企业。责任单位:区交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风景区管委会。

5.建筑企业。责任单位:区建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

6.公众聚集场所。责任单位:区消防支队;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

7.学校。责任单位:区教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8.烟花爆竹。责任单位:区安监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9.危险化学品企业。其中: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区安监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企业。责任单位:区商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10.民爆。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四)形成激励机制。各保险公司负责开发创新保险产品。结合企业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需求,创新保险产品。开发出更多针对行业、区域、企业风险特征的保险产品,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产品线,为推行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开发出更多的可以推行的产品。

实行保险费率与投保企业的安全状况挂钩,保险费率上实行激励机制。投保企业在保险年度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生事故的赔付额不足所交保险费10%承保公司在次年续保时,按10%比例降低保费收费标准,以后年度依此类推,直至最低费率标准(降低30%投保企业在保险年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赔付额超过所交保险费10%承保公司在次年续保时,按10%比例提高保费收取标准,以后年度以此类推,直至最高费率标准(提高30%高危行业企业和交通运输高风险领域企业每个从业人员的保险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责任保险12万元、工伤保险8万元)公众聚集场所单位责任保险金额不得低于30万元。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保险金额和投保附加险。

五)保障程度。按照现行伤亡事故赔付标准。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各保险公司要改善保险业传统的承保、理赔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做好日常保险服务的基础上,注重改进和优化安保互动服务流程,特别是要将保险承保理赔与安全风险评价、费率激励机制、安全隐患整改措施制定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服务相结合。同时,保险公司要加强安保互动的数据累计和经营核算,力争实现安全生产责任风险领域的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制定突发重大保险事故的应急预案。逐步将突发重大保险事故纳入《市区突发事故灾难专项应急预案》进行相应的管理,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我区的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突发事故灾害的抢险联动,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在事故发生时的救援作用,最大限度控制事发当时出险单位的损失。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安保互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下设办公室在区安监局。各职能部门和镇街、园区(风景区)要确定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为加强安保互动的工作调度。请各职能部门于每月1日前将上月工作进度和承保情况书面报“区安保互动推进办”

二)严格工作考核。区安监局负责全区安保互动工作总体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提出推进工作措施,适时开展监督检查;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地区推动安保互动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地区要积极推进本行业领域和行政区域的安保互动工作。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3

与外部审计师不同,内部审计师在企业中直接与管理层及其独立审计委员会合作,而且其审计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财务基础审计,它包括识别公司面临的最大威胁和风险,并涵盖了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合规等一系列领域。企业将依赖内部审计为其经营管理提供保障,确保现存的以及新兴风险能够得到识别、监控和管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常见误区以及相关对策,探索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误区一:不良的公司治理机制

有效的治理机制有助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各级员工之间的公开坦诚有效的沟通,并推动持续改进管理,这些都是风险管理得以有效执行的先决条件。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误区包括:(1)在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实现风险信息全方位沟通的机制,或沟通机制欠缺成效;(2)管理层并不了解对公司所承担的风险,性质;(3)在考虑是否进军新市场、推出新产品或达成一项复杂的收购或投资交易时,管理层并没有审慎考虑相关的风险;(4)管理层漠视风险管理所发出的警告信号,拒绝接受不利消息或显示其战略不可行的事实;(5)董事会只是偶尔参与风险管理和风险应对,或者对于公司面临的主要业务风险缺乏全面了解。

审计策略:

(1)在管理层的协助下开展治理评估,了解企业内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流程,确保政策架构、问责机制、直接报告渠道和上报程序存在并得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师可以针对某些流程实施“穿行测试”,评估可能存在的漏洞。该项评估结果及相关改进建议,内部审计师应直接向独立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汇报。

(2)在管理层希望开发新的业务领域时,根据其重要性,内部审计师可采取全程跟踪审计策略,作为独立部门或独立人员全程参与决策、运营、评估过程,对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其进行讨论分析,履行监督职责和风险提示职责。

(3)在企业中持续应用独立和严谨的评估风险方法,对资金流动性、资本和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管理,内审部门可以建立基于经营数据或财务数据独立的警示风险体系,及时提醒业务部门、管理层、董事会任何超过预设风险标准的警示信号。

(4)为确保董事会能够及时参与相关事宜,内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公司的运营环境应当向董事会提供适当的风险报告,有关报告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该风险偏好是否与组织的风险特征相一致;企业关键风险汇总,并按运营单位、地域及产品进行风险细分;需要管理层关注的、有关新兴问题或风险的报告;介绍不同业务单元和业务活动存在的大额风险敞口,并对风险敞口的表现进行评估。

误区二:风险管理体系先天不足导致执行无效

这种状况比较常见,通常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或者内部控制体系,并配置了相应岗位,然而缺乏相应的机制促使其得到有效执行。

企业普遍存在的误区包括:(1)企业风险管理实施工作缺乏重点,未充分界定风险管理的职责,相关责任关系不明确;(2)管理层对风险管理人员过度依赖且没有施以任何的限制、相互制衡,又没有制定独立的监察和报告机制;(3)缺少行政管理层的支持以及适当人员的参与、业务目标不清晰;(4)有关风险管理工作被指派给组织内较低级别的人员,导致这些工作缺乏相关指引和指导;(5)风险管理责任存在漏洞及重叠现象。

审计策略:

(1)内部审计师应改变长期以来的事后审计的观念,全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应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固有风险,识别重大岗位职能(这些岗位职能并不限于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职能),协助编写或审核管理手册与内控手册,明确相关责任关系。

(2)董事会应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更大的重视与放权,授权若干高级内审人员组成监察小组或其他形式的监察组织,并授予一定及时处置权力。

(3)评估测试风险管理体系,可以采用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与情景分析等工具,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的结合使用,客观地进行审核并解释结果,然后汇报给管理层及董事会。

压力测试是审核一个特定的“基本案例”投资组合或预测,并调整其价值以反映一个假设性的、不寻常的及十分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事件,该等情况或事件若真的在将来发生,会导致严重的财务压力。压力测试结果旨在考虑收益和现金流因利率急剧波动而面临的风险敞口。

敏感度分析是就由于一个或多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轻微变更,对某一时点的个别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财务绩效的总变量。

情景分析是按特定情景,就重大风险因素的变更对个别风险暴露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财务绩效的总变量,它涉及到多项有明显变动的变量因素,且使用复杂精细的经济预测方法和模型,根据假设的变更和预测来为风险及投资组合重新定价。内部审计师运用情景分析应重点评估那些不受管理层控制的其他关键变量(例如通胀、气候、竞争对手的行为、及供应商的表现水平)若发生变化,可能会给公司收益、现金流、资本和业务计划带来哪些影响。

误区三:未将风险管理纳入战略制定和绩效管理流程

通常,人们只是在战略制定完毕之后才会想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订立的战略目标可能会不切实际,风险管理也沦为绩效管理的一个附属品。这种误区带来的后果包括:组织制定的战略无法实现、组织竞争力下降、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及企业价值蒙受需要数年才能弥补的巨额损失。

企业普遍存在的误区包括:(1)风险管理与核心管理流程脱节;(2)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战略和企业绩效管理之间缺乏统一;(3)未针对战略的执行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

审计策略:

(1)内审部门参与审核本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当然,前提是获得企业股东或董事会的同意与支持。首先,掌握企业的战略决策程序,识别战略决策方案是否进行了详尽的经济环境分析、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其次,将企业战略决策程序的设计模型与关键利益相关者(投资者、主要债权人等)的要求、及行业最佳实践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政府监管机构可能的要求,从而识别出战略决策中的不足。最后,内审部门应审查战略决策程序运行的有效性,可以考虑以下步骤:审查该战略决策的制定程序,评估关

键投入和成果比较;汇报该策略程序的运行成效,并考虑是否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2)识别、监督并协助管理重大岗位职能,内部审计师应必须掌握以下信息:企业内部作出决策影响或制造财务、运营或合规风险的人是谁?有关他们的活动、绩效结果是否已经建立了监督机制?监督是否有效?企业是否建立了恰当、合适的激励机制?

(3)检查已经履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审计师需注意的关键控制点:当企业决定了要拒绝或接受风险后,是否指定了某人、某小组、职能或单位赋予其责任、权力并建立问责制度,使其对风险应对措施负责;风险责任是否形成书面文件,并已经确保相关员工了解该政策,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问责奖惩是否按照制度文件执行,是否经过了上一级管理层或相应级次管理或治理机构的批准认可。

误区四:忽视职能失效及企业文化中的“盲点”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防范不可接受风险事件的能力,以及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识别风险的能力,均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当前环境下,公司应当开始考虑公开、透明和问责的问题,并在日后进行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公司应当重点分析和研究管理层当初未曾留意相关警告信号的根本原因。

企业普遍存在的误区包括:(1)奖励极端的风险承担行为;(2)存在实现不切实际目标的压力,管理层拒绝接受坏消息;(3)风险管理与主营业务之间缺乏充分联系;(4)容忍明显的行政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之间、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分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审计策略: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4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09-02

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深陷危机而不能自拔的事实,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财务危机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受到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有关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且多数文献主要侧重财务危机预警。翻阅这些文献,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它们普遍将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混为一谈,研究财务风险的文献大谈财务危机,研究财务危机的文献也大谈财务风险。笔者认为,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财务危机源于财务风险但又不等同于财务风险。财务危机管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危机不仅有其自身形成的机理和特征,同时也是其他各种危机的最终和集中体现,因此,弄清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提高整个企业危机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水平意义重大。

一、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1.财务危机源于财务风险,是财务风险的结果之一

众所周知,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可能出现的结果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这种偏离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如果事态发展的结果是有利的,则不会诱发财务危机;如果事态发展的结果出现了不利情况,那就需要看事态严重的程度,严重的且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的才会导致财务危机。所以,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可能出现的现象,但不是唯一的结果。没有风险就不会出现财务危机,反之则不成立。也就是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危机未必会形成。

2.两者都可以通过事前控制和预警来加强管理

笔者发现,很多的研究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文献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即财务预警。对比起来看,你会发现它们的内容、模型等几乎一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两者都可以通过事前控制和预警来加强管理,企业采取措施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会降低。相应地,人们误以为财务风险管理等同于财务危机管理,这是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

3.财务危机处理不当会加剧财务风险

以上可以看出,财务危机的发生有一个逐步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而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财务危机可能滋生于财务风险,且财务危机的发生可能加剧财务风险。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企业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就会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但反过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后,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加大财务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二、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企业所冒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当企业面临几种风险方案可供选择时,偏好风险的决策者可能会选择风险程度大的方案以追求高收益,而风险厌恶的决策者更喜欢选择稳健的财务风险较小的方案。不同的风险决策导致企业所冒的风险不同。

财务危机则是在选择了某种风险方案后,由于落后的管理观念、错误的管理行为等,使得企业对风险应对不当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低的方案就不会产生财务危机,反之,风险高也并不是说肯定会出现危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正是由于风险的存在才有可能导致危机,没有风险就没有危机,但没有危机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

2.两者导致的后果不同

财务危机是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现金流量不足、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以及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给企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损害企业的价值,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财务风险指的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它给企业带来的既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笔者认为,风险与报酬对等,而危机与损失相联。

3.采取的防范方法及处理态度不同

由于财务危机只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对于财务危机要防止其发生或者尽量减少其发生的次数。对于其防范手段,既可以采取定量也可以采取定性的措施。定量措施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提前发出警告信息,以便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为了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定性分析也是防范财务危机必不可少的。

对于财务风险,企业一旦选择某方案,其风险程度就客观存在,企业本身没有办法去改变和回避它。如只要企业举债经营,就要承担利息和到期还本,就会有财务风险。但企业可以采取转嫁、分散等措施来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比如,适当负债可以转嫁通货膨胀风险;通过财务杠杆等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是否值得去冒风险;还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方法可以分散风险,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管理的目的不同

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危机管理的目的不同: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选择承担风险(但必须获得相应报酬);规避风险(如低负债);转嫁风险(如通货膨胀时期借债);分散化解(风险如投资组合)等形式加强管理。而财务危机管理主要从危机识别、危机形成机理分析、、内部控制、危机预警、危机挽救五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对等,而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减少损失。

5.风险导致损失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现象,危机是已经出现的情况,危机是风险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程度可以在事前进行评估计量,以便确定与所获得的报酬是否相匹配;而危机只有等发生以后才能评价其损害程度。我们事前无法预料一场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多大?

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同,遭受危机的损失以及危机的程度不一样。风险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现象,结果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事先并不知道,当某种情况出现后已经不再叫风险,因为结果已经确定,而危机便是已经出现的情况,危机是风险发展的一种结果。

三、正确认识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

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企业若想生存、发展和获利,就必须随时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正确认识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企业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随时考虑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应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自相关集团的利益以避免破产。因此,财务危机管理问题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缺乏资金、会计缺陷、计划失误等都可能成为导致财务危机的借口。企业失败或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的质量,经营管理不善如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制度不健全、扩张过度引起的资产结构比例失调、扩张无力、技术工艺落后,产品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存货过多、资金运转调度欠灵活等都可能成为发生财务危机的诱因,导致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下降。因此,研究财务危机的成因,进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是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2.促进企业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

大量实践证明,企业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财务危机,一个企业如果在财务经营上陷入困境,企业危机就不可避免。目前,中国企业虽然对财务危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体来说财务危机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可以说是正处在发展之中。许多企业危机的防范意识比较差,以至于出现财务危机时措手不及,缺乏应有的应对措施,给企业经营和员工生活带来严重后果,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倒闭。

由于财务危机处理不当而导致企业破产或经营极为困难的案例有很多。如果企业重视财务危机管理,关注、预控和研究财务危机,形成财务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财务危机管理的水平就会提高。

3.促进企业的适应外部环境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当前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的影响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况且中国经济本身处在一个多变时期,不稳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只有企业知道了怎样预先控制财务危机,事先做好对付财务危机的计划及研究好处理财务危机的措施等,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认清企业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有利于企业建立起不同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减少企业陷入危机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伯圣.企业财务危机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2]周虹.对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2,(29).

[3]张庆阁.试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J].商业会计,2012,(2).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5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先验费率;无赔款优待

一、前言

截至目前,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依然非常缓慢,关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基础性研究比较落后,环境责任保险费率制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尝试提出一种考虑风险分级和无赔款优待的环境责任保险的费率厘定机制。

二、环境责任保险先验费率厘定

对于环境责任保险,采取的是“不盈不亏”原则。收取的毛保费的公式:

毛保费=纯保费+费用附加+利润(1)

纯保费=期望年索赔成本(2)

以下给出的是环境责任保险纯保费的费率厘定方法,保险公司的费率厘定一方面要征收足够多的保费以覆盖其保险责任,另一方面试图在投保人之间公平地分担保费。为达到这个目的,通常采用经验费率的办法来确定保费。经验费率厘定,也就是在确定投保人的保费时,要考虑个人的索赔经验。即首先使用某些先验分组变量对被保险人进行分组,形成若干个相对同质的风险集合,并厘定各组的先验保费;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被保险人的经验信息对其每年的续保保费进行调整,形成后验保费。

由于不同的环境责任保险险种,风险的性质各不相同,应分别厘定。我们这里以水污染责任保险为例。现在国内很多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对环境责任保险按照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保费。笔者认为,只按所属行业一个分级变量来进行划分未免有些笼统,不利于风险的细化。除了行业之外,企业所在区域情况也是决定环境污染损失大小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首先按照行业、地区这两个变量建立一个先验费率表。在水污染责任保险中,对于水污染高危行业、一般行业与轻危行业的分类如表1所示。

地区的划分则按照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分为环境敏感区和非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一是需特别保护的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一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二是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三是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非环境敏感区是指除环境敏感区以外的地区。

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属于一个行业的企业,由于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他们排放污染物的数量也大不相同,发生污染事故的概率也有很大差异。将这样风险不同的企业收取相同的费率,会使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丧失防灾防损积极性,没有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不能产生防灾防损的动力。然而,防灾防损措施可操作性差,不易内化为费率的衡量。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各企业排放污染物质的数量划分不同的标准。化学需氧量,即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被氧化时消耗的氧气量,可以被看成水体污染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这样在行业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如表2示。

由此,得到关于行业、地区、企业污染程度三个变量的先验费率表,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r代表在非环境敏感地区、轻危行业同时也是污染程度轻的企业所要缴纳的先验费率,它也是表中最低的费率。通过该表,得到各企业投保水污染责任保险的先验费率。

以在非环境敏感区、轻污染程度的轻危行业为例,我们给出它的纯保费费率r的厘定过程:

纯保费=期望年索赔成本(3)

纯保费=年索赔次数的均值×索赔额均值(4)

p=e(s)=e(n)e(x)(5)

p代表纯保费,s为年索赔成本,n代表年索赔次数,x代表一次索赔的索赔额。

由于索赔次数与索赔额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下面我们就需要分别得出索赔次数与索赔额的均值的估计。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是对突发性的水污染责任风险厘定的费率,渐进性的污染风险不在承保范围之内,也不满足下面给出的模型。

索赔次数的估计:如表3所示,我们采取了三个分级变量对不同的保单进行分级,所以处于同一级别的保单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索赔频率。我们可以假设它们具有同

质性。环境责任保险索赔次数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在时间起点,索赔次数为零,即n(0)=0

(2)在一个足够短的时间区间内,最多只能发生一次索赔,且发生一次索赔的概率与此时间区间的长度成正比,而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索赔的概率是时间长度的高级无穷小量,即

p(n(t)=1)=λt+o(t)(6)

p(n(t)=1)=1-λt-o(t)(7)

p(n(t)≧2)=o(t)(8)

o(t)是高级无穷小量。

(3)在两个不相交的时间区间内发生的索赔次数相互独立,而且在每一时间区间内发生的索赔次数只与时间长度有关而与时间起点无关,有

p(n(t,t+s)=k)=p(n(t)=k)(9)

可以证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随机过程为泊松过程,有

p(n(t)=k)=(tλ)ke-tλ/k!(10)

综上,环境责任保险保单索赔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索赔额的估计:(1)预测损失的估计,索赔额与损失密切相关,而索赔额的分布我们不易得出,所以我们通过对损失的估计得到对索赔额的估计。环境责任保险损失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用一个或几个随机模型来概况其分布规律,应该通过大量损失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弥合损失分布,得到损失分布函数fx(x)以及损失密度函数f(x)。

(2)通过损失分布,我们得到索赔额的分布情况。由前面所述,我们在环境责任保险中设立了责任限额u与绝对免赔额d,则保险公司的实际赔款支出为:

r=u,x>u+dx-d,d

得到的期望赔付额为

三、无赔款优待

经验估费系统中的无赔款优待在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中的实践也证明了它在促进投保人减少事故发生、风险分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环境责任保险与机动车辆三者险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责任保险,以往的索赔纪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被保险人未来的索赔情况。如果企业以前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这暗示企业存在着环保漏洞,而这种漏洞很可能为以后的环境污染事故埋下了隐患。所以在环境责任保险中,也可类似于机动车辆三者险对企业发生环境损害事故的情况建立无赔款优待。

企业第一年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时,各个企业按照先验费率表缴纳保费。在投保的以后各年,在先验费率基础上,按照各被保险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环境损害事故的次数来对先验费率进行调整。设置一个调整参数--环境损害事故参数。

环境损害事故参数则以过去一段时间事故发生次数来评价。

如果在过去一年内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则环境损害事故参数由表4所示。

同时,笔者认为对一个连续若干年无索赔的被保险人,当他偶尔发生一次索赔时,次年也应该享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费优待,优待程度是根据其以往连续无索赔的年数确定的。所以,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损害事故参数由表5所示。

如果企业过去一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则第二年将获得负的环境损害事故参数,即获得一个费率优惠,直至达到最大优惠费率为止。相反,企业过去一年内发生污染事故,相应得到一个正的环境损害事故参数,从而第二年将支付更高的保费。通过该参数的调整,得到各企业的最终费率。公式表示为:

纯保费费率=先验费率×(1+环境损害事故参数)(15)

其他环境责任保险与水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厘定方法相同,只是分级标准选取略有差异。采用以上费率厘定方法可以更有效的细化风险,同时也可以不断促进企业自身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而且从保险公司自身考虑,通过这种经验费率的奖惩机制促使企业更好的防灾防损,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

四、结论

本文以水污染责任保险为例,提出考虑所处不同行业、地区以及企业污染程度等三个不同因素的先验纯保险费率。通过对风险的细化和分类,使得处于同一风险级别的企业具有大致相同的风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投保企业的投保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控制了投保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另外,通过企业排污的化学需氧量来衡量企业的污染程度,也有利于促使企业采取一些防污措施,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无赔款优待机制的引进,对投保企业的防污意识有一个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有助于企业发现环保漏洞,并进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由于我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索赔数据很少,所以在费率厘定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数据基础有限,所以目前获得的先验费率、环境污染事故损失分布可能也不是非常准确。但是随着环境责任保险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事故数据整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有越来越多可靠的数据可以应用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定价。可以在现有的环境

责任保险的费率厘定机制基础上不断将数据进行充实,获得环境责任保险合理、准确的费率。

参考文献:

1.张墨.关于构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6.8.10-12·北京)论文集.

2.李松.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介绍.保险研究,2004,(6).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6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包括“公地悲剧”风险、“柠檬市场”风险、“羊群效应”风险、“品牌株连”风险和“品牌丢失”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成因与其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属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和委托―理论,探讨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规避方略。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类型成因规避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中国学者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倡导的原创性概念和学术命题,也是当前产业集群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实践热点。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即集群整体/集体品牌)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集群区域内众多利益相关者长期合力经营、积淀而成的集群集体无形资产。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包含“区域特性”(集群活动的地理区位)、“产业特性”(集群活动的产业载体)和“品牌效应”(集群产业声誉/产品市场影响力)三大元素,由地理名称和产业名称(或产品通用名)组合而成,如“景德镇陶瓷”、“浏阳花炮”等。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特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累积的产业/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等声誉;是众多集群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新制度经济学的集体行动与制度选择理论、公共经济学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集群治理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的公共治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和委托―理论等,都是探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规避方略论题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结合信息经济学原理对这一论题作一初探。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类型及其成因

(一)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类型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资产和企业品牌资产一样也存在着风险危机。引发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因素有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根据是否有品牌危机事件的发生,可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分为非品牌事件风险和品牌事件风险两类。非品牌事件风险包括“公地悲剧”风险、“柠檬市场”风险和“羊群效应”风险;品牌事件风险包括“品牌株连”风险、“品牌丢失”风险。

1.“公地悲剧”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地风险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众多企业共享集群整体品牌,各企业的产品质量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现象,个别或部分企业偷工减料,故意压低价格,引致其他企业也不得不陷入恶性价格之争,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美誉度下降,引发集群整体品牌声誉危机。

2.“柠檬市场”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柠檬市场风险指区域产业集群产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集群企业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会导致消费者逆向选择,从而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不断“柠檬化”,并给消费者公众留下了产品品质低劣的集群整体品牌形象。

3.“羊群效应”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羊群效应”风险指集群企业间相互模仿和复制的市场行为导致企业盲目上马项目和缺少市场调研等负面效应,从而引发集群整体品牌危机。“羊群效应”表现为集群企业产品的同质化,集群产品结构高度相似的趋势不断增强。数目众多的企业在有限空间内高度集中,产品同质化会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面临有限的市场容量,集群企业往往竞相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此类成长路径只能维持企业的短暂利益,隐藏着不利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长远发展的巨大风险。

4.“品牌株连”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株连风险指因个别集群企业的投机主义或败德行为,导致所有集群企业受到牵连的现象。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株连危机可分为外部株连和内部株连。外部株连指集群区域以外的非集群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产品造成的对集群区域内集群企业的影响和冲击;内部株连指集群区域内使用集群整体品牌名称的企业之间相互产生的影响。

5.“品牌丢失”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在缺乏合理法律保护的情况下,易引发“品牌丢失”风险,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被其他组织抢先注册商标权。如“金华火腿”品牌的商标权纠纷事件是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侵害风险的典型案例。浙江省金华市火腿产业集群品牌“金华火腿”被浙江省食品公司下属的浦江县食品公司于1979年抢先注册成企业商标,并于1982年转让给浙江省食品公司。浙江省食品公司于1985年以金华市相关火腿生产企业侵犯“金华”商标权为由提讼,依据《商标法》,法院做出侵权的终审判决,责令金华市火腿公司及其联营企业停止侵权行为,并将侵权所得利润全部赔偿给浙江省食品公司。

(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成因

1.“公地悲剧”风险的成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地悲剧”风险主要是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权模糊、“所有者缺失”,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被滥用,引发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危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属典型的集群区域“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属性是引发集群品牌产权模糊的主因。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俱乐部成员(即符合资质条件的集群企业)均可平等共享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任何成员企业无法排斥其他成员企业享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征。产业集群区域外的企业(即非集群企业)均为非俱乐部成员,无权共享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特征。与企业品牌归属企业所有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所有权为集群区域内的集群企业及关联机构共同享有,其产权无法分割。要克服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公地悲剧”,规范集群企业的“搭便车”行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明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

2.“柠檬市场”风险的成因。区域产业集群产品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现象主要是消费者群体有关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如果缺乏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注册商标使用规范的调控以及区域产业集群企业信用信息甄别系统的技术支撑,必然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使用者鱼龙混杂,引发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声誉危机。一旦个别或部分企业利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大肆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就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现象。即使集群区域内仅有极少数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绝大多数企业守法经营,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对集群内的企业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会认同所有集群企业都有问题,而对集群产品失去信任,从而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3.“羊群效应”风险的成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羊群效应”风险多是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产品同构化引致。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盲目的趋同性会造成中小企业在产业价值链横向上的战略趋同,价格战和恶意竞争会严重损害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避免集群企业产品同构化,政府、行业协会应引导企业加强产品价值链的延伸,促进集群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纵向集聚,彼此间分工与协作。

4.“品牌株连”风险的成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株连危机主要源于产业集群内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强、行业协会的职能缺失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企业败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大多数产业集群内的市场主体多由中小企业构成,其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质量监督公共服务平台大多缺失,产品质量缺乏监督保障;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集体品牌意识,对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溢出效益缺少认同感;个别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诚信品德的丧失,易引发不顾产品质量、安全而片面追求利润的现象。在政府监管方面,由于监管者与品牌滥用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如果监管者的搜寻成本居高,且并非每个市场监管者都有搜寻到制假者的能力,相对监管能力低的监管者而言,打击品牌滥用行为的成本极其昂贵,导致对品牌滥用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大。因此,政府监管的低效是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被滥用的深层原因。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成因与其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属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见图1)。具体表现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对集群企业成员的非排他性使得任何成员企业无法排斥其他成员企业享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在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易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被过度消费,从而引发“公地悲剧”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非排他性也会使得产品买卖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一旦机会主义或败德行为在产业集群内部发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株连”危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非竞争性使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供给常常伴有正的外部效应,表现为“搭载效应”,即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使用者只是一味地分享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良好形象所带来的价值,而正外部性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奥尔森对“搭便车”行为的表述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该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olson,1965)。集群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会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这一俱乐部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图1表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属性是引发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根本原因,而产生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直接原因是产权模糊、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和机会主义行为等。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固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是无法改变的,通过探讨如何解决引发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产权模糊、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有助于寻求规避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规避方略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逆向选择风险以及由集群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引发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株连”风险,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因此,可运用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理论和委托―理论探讨如何解决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号传递”是指人知道自己的私人信息或真实偏好,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并不了解人的相关特征,人借助某种信号可更好地显示其私人特征,从而提高了市场的效率和契约的有效性。信号传递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非合作动态博弈。

在区域产业集群的产品市场上,各集群企业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购买者和生产者在产品质量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买主购买前无法确切地了解到卖家商品的真实质量信息,而卖家能够观察到他们所销售的每个单位产品的质量。买者不愿花高价去买质量不确定的产品,渐渐地,提供高质量产品的集群企业会因无法获得期望利益而退出市场。

对于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信息经济学认为制造和传递信号是解决市场低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规避区域产业集群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可通过信号传递避免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柠檬市场”风险。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使用者和相关管理主体都有责任采取相应措施向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构建区域产业集群企业信用体系。

产业集群企业可通过创造自有品牌和进行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向市场提供有效信号,使其与生产低质量或假冒伪劣产品的集群企业区别开来,从而解决产业集群产品市场出现的逆向选择风险。

行业协会可通过建立集群企业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披露,使集群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买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信息提供而言,行业协会具有信息库、中介服务两种主要功能。特别是一个信誉良好的协会组织自行或委托专门机构调查诚信投诉的真实性,扮演信誉评价中介和投诉甄别中介的角色。

广告是降低市场中信息非对称分布的重要信号,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可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向外界宣传产业集群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品质。通过广告宣传效应,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可扩大其市场声誉和影响力,从而降低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

基于委托―理论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规避方略

委托―理论主要反映了以下一类问题:委托人试图使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人的行动,只能观测到其他一些结果,这些结果由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委托人对于人是否尽心尽力按照自己的要求行动并不完全清楚,委托人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行动。在委托人设计的激励合同中,委托人面临两个约束。第一个是参与约束,即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第二个是人的激励相容约束,即给定委托人所不能观察到的人的行动和外生的随机因素,在任何的激励合同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看到的人的行动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股东和公司经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都是委托―关系的经典实例。

构成委托―关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第二,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第三,人的私人信息(隐藏的知识或行动)影响委托人的利益(即收益)。

在产业集群组织里,可把行业协会看作是委托人,把集群企业看作是人。首先,行业协会的经济目标是使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权益最大化,而产业集群企业则是希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其次,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企业都无法单方面操纵市场价格,即两者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第三,集群企业的私人行为会影响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价值。因此,可以认为行业协会与集群企业签订了委托―合同,即行业协会和集群企业之间构成委托―关系。可通过设计有激励作用的委托―合约,使产业集群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经济目标一致化。

假设行业协会为委托人a,集群内某企业为人B。很显然,由于产业集群品牌“晕轮效应”的存在,集群企业加入区域产业集群得到的期望收益大于不加入区域产业集群能得到的期望收益,即人满足参与约束。假设人的行动选择b有两种可能H和L,其中H代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L代表“生产劣质产品”,行业协会的效用函数为U1(b),那么有U1/H>0,U1/L>0。集群企业产品的价格为p,成本为C,C/H>0,C/L

真实的情况更为复杂,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契约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人和多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这样一组相互独立的人就构成了一个团队。霍姆斯特姆认为,团队工作将导致个体的“搭便车”问题,委托人通过打破“预算平衡”使得人收到“团体惩罚”或“团体激励”,从而消除人的“搭便车”行为(陈瑞华,2003)。霍姆斯特姆的模型将所有人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因个别行为而集体受罚或受奖是不合理,也不公平的。在分析行业协会和单一集群企业之间的契约有效性时,笔者假定集群企业的效用是由其收益与成本的差,即利润决定的。同理,通过增加惩罚或奖励改变集群企业的利润函数,也会使得契约满足激励相容约束,使得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契约得到优化。

目前中国的行业协会大多只能履行宣传和协调的职能,作为委托人打破“预算平衡”,对集群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惩罚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使得契约条款难以执行,降低了契约的有效性。即使增加第三人政府作为“执法人”,使得契约条款强制执行,也会因人的行为不可观测而导致契约不完全。

从区域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言,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意义深远。构筑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俱乐部和建立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共担机制的着力点大体上有以下三点:

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使用规范,明确行业协会、集群企业的权责。行业协会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在广泛征集集群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颁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使用规范,明确行业协会在集群企业使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资格的审查与认定、集群企业使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行为的激励与惩戒、集群企业产品质量监控、集群品牌权益维护、集群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权责;明确集群企业使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资质标准、付费标准等权利和义务。

进驻时间不同的企业成本不同,会费应区别对待。集群企业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俱乐部成员须交纳会费,但随着企业加入产业集群的时间不同应加以区别。产业集群内原始的创业企业是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创建的第一批功勋企业,其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形成初期投入了巨大的成本。而后进入产业集群的企业享受到了区域产业集群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正外部性,获得巨大的利益,所以后获得产业集群品牌使用资格的企业与集群内原企业的投入不同,在获得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使用权时应给予原产业集群企业以一定的经济补偿。

建立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保障金制度。建立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保障金制度在规避区域产业集群品牌风险中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保障金是产业集群企业为了使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根据产业集群品牌的潜在风险而支付的风险成本,由行业协会来统一管理,这不仅加强了行业协会在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中的管理作用,同时还加强了产业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7

一、构建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基本思路

维护县域金融稳定一直是基层央行的重点工作。2016年,山东辖区人民银行县支行均设立了金融稳定科。以信贷风险发生的时点作分界,可将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稳定科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事前的风险监测分析和事后的风险化解处置。但是目前看,基层人民银行对信贷风险发生前的监测分析是零散的、滞后的,没有形成系统性预警式风险监测分析体系;对信贷风险发生后的化解处置是单打式、救火式,没有构建多层级联动式风险化解处置模式。因此,创新构建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解决以上两个薄弱环节的问题,通过探索构建“关注领域信息采集、企业运营信息甄别、银行信贷风险提示、一般风险自助防化、严重风险联合处置”五大模块联动的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初步实现信贷风险预警关口前置,做到信贷风险防控上的早甄别、早预警、早防范、早处置,为县域经济金融良性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

(一)关注领域信息采集模块

主要功能是关注地方经济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发展动态,收集政策性或行业性风险信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确定关注的地方经济重点领域,关注的领域与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二是明确信息采集的渠道和内容,采集渠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采集内容包括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对区域主导产业产生的影响等;三是构建重要信息动态报送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建立动态联络机制。

(二)企业运营信息甄别模块

主要功能是确定风险企业的核心经营指标与信息,甄别判断企业的风险级别与发展趋向。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筛选主导产业中隐含风险的企业,分析提供需重点甄别风险的企业;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经营指标风险甄别机制,选取企业报表中的“十大黄金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和甄别;三是多部门联合甄别判断企业风险级别,根据企业的信用吻合度和经营偏离度来确定风险等级。

(三)银行信贷风险提示模块

主要功能是研判行业或企业潜在信贷风险程度,及时对相关银行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准确研判企业承载的信贷风险程度,由跨部门风险信息甄别机构出具风险甄别报告;二是构建企业信贷风险名单提示机制,根据信贷风险名单制定风险提示通知书并向银行进行提示和预警;三是引导相关银行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召开金融稳定会议共同研究防范措施。

(四)一般风险自助防化模块

主要功能是对程度较轻且处于可控状态的信贷风险,发挥银行自身救助功能进行内部消化。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督促银行争取上级行的政策支持,通过下调利率、打包处理和核销等政策消化信贷风险;二是调动内部资源合力消化不良贷款,通过处理抵押物、寻求企业合作或兼并等途径最大限度减少信贷损失。

(五)严重风险联合处置模块

主要功能是对数额大且影响区域稳定的信贷风险,协调政府、上级央行和监管部门联合处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区域内金融风险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对出现的可控制的重大金融风险协调当地政府、监管及金融部门联合应对和分类处置。二是适时争取上级央行政策资金救助。对出现的重大金融风险超出区域可控能力的及时争取上级央行政策和资金救助。

二、新的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运作流程

“模块联动式”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具体运作,主要是以五大模块为基点,模块内部进行细化分工,模块之间进行整体联动,前三个模块是信贷风险发生前的监测分析工作内容,后两个模块是信贷风险发生后的化解处置工作内容,基本的运作流程如图1。

(一)启动“关注领域信息采集模块”的功能,规范关注企业的信息采集渠道和内容,梳理风险监测分析的数据源

1.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人民银行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领导小组,下设金融稳定办公室,负责领导和研究当地的金融稳定工作。金融稳定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经济领域和主导行业,主要包括:政策限制性行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区域内存在贷款“垒大户”现象的重点企业等。

2.明确信息采集部门和采集内容,采集渠道包括金融办、财政局、经信局、中小企业局、税务局等,银行监管部门,各银行机构;采集内容包括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影响,区域内重点关注的支柱行业和企业运营信息变化情况,银行信贷重点投放行业、企业信贷资金增减情况等。

3.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联合建立动态联络员制度,各信息采集部门的联络员对重点关注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汇总和初步分析,按月整理报送金融稳定办公室,为下一步关注企业信息甄别做准备。

(二)启动“企业运营信息评级模块”的功能,明确企业信息评级指标并对风险评级,分类分析风险监测数据源

1.金融稳定办公室收集各部门动态联络员报送的信息,对出现较大异常变化信息的行业和企i进行初步筛选,尤其是因宏观政策变化引起行业或企业风险加剧的,进行重点分类标注和整理,提供给金融稳定调度会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需重点甄别风险的企业。

2.人民银行联合金融办、中小企业局、国税局和地税局构建跨部门企业经营风险信息甄别机制,明确以企业报送中小企业局、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月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向银行申贷时提交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作为企业经营风险信息甄别的资料来源,选取其中的“十大黄金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和甄别。

3.金融稳定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研究筛选的企业生产经营“黄金指标”,按季计算企业报送给不同机构报表中的“黄金指标”数值的差额百分比,获得企业信息吻合度,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将企业的信息吻合度分为一星、二星、三星及四星,四星企业信用等级最高,一星企业信用等级最低(见表1)。同时,根据企业当期利润与上期利润的差额百分比计算企业的经营偏离度,确定企业的经营风险等级,将企业的经营偏离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风险最低,四级风险最高(见表2),并向金融稳定领导小组出具风险评级报告。

(三)启动“银行信贷风险提示模块”的功能,甄别风险企业并向银行进行信贷风险提示,综合开展风险监测分析

1.跨部门风险信息甄别机构按季度对重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甄别,分别为各个重点企业分析确定星级,向区域金融稳定办公室出具甄别报告。经过分类整理后,在季度金融稳定例会上进行通报。

2.金融稳定办公室研究对“二星二级企业”(信用吻合度80%、经营偏离度-20%)进行跟踪监测,对“一星三级企业”(信用吻合度70%、经营偏离度-30%)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充分确认后将其列入信贷风险名单,制定风险提示通知书,向全部银行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

3.金融稳定领导小组根据办公室出具的风险评级报告,要求银行机构接到风险提示通知书后立即查清风险点,制定具体的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区域金融稳定办公室及时召开金融稳定调度会议,共同研究其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启动“一般风险自助防化模块”的功能,引导银行发挥自救能力消化信贷风险

1.金融稳定领导小组通过召开金融稳定调度会议,研究确认列入名单的企业信贷风险恶化程度,分类处置已经暴露的信贷风险。对程度较轻且处于可控状态的信贷风险,督导银行业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下调利率等政策鼓励企业还贷积极性,必要时争取上级行打包处理和核销政策来消化信贷风险。

2.对自身经营粗放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区域金融稳定领导小组责令银行安排责任人待岗清收,同时调幽诓孔试春蜕缁岣鞣搅α看理抵押物、寻求企业合作或兼并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损失。

(五)启动“严重风险联合处置模块”的功能,调动政府部门合力化解重大信贷风险,坚守区域金融稳定底线

1.金融稳定领导小组牵头构建区域内金融风险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对那些依托银行自身系统无法化解,以及形成之初即数额较大且影响区域稳定的信贷风险,但在区域内尚可控制、不需要上级央行政策资金救助的,协调当地政府、监管及金融部门联合应对和分类处置。分类处置包括:财政提供过桥资金帮助企业还旧贷新,政府协调相关企业合作经营或兼并,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处置抵押物还贷,政府安排公检法力量联合清收不良贷款等。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按照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突出重点,依法整治,落实危险化学品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整治范围

(一)整治的重点范围

专项整治范围为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和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其中整治的重点包括:

1.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企业,特别是工艺复杂、规模较大和危险性较高的企业;

2.带有储存设施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特别是经营剧毒化学品、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及气体充装站、加油站等;

3.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手续未结束、正在建设期间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

(二)整治的重点内容

(1)依法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使用)许可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制定情况;

(3)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4)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

(5)生产、储存设施和工艺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符合情况,与周边和内部环境的安全距离情况,相关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6)对未经正规设计的在役装置进行安全设计诊断工作情况;

(7)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情况;

(8)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价(估)、监控和备案情况;

(9)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的安全管理情况;

(10)安全评价及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手续情况;

(11)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打非治违”、隐患自查自纠等工作开展情况。

三、实施步骤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企业自查整改阶段(7月9日至7月31日)。

企业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开展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重点安全检查,查找内外部安全间距、生产工艺、单元操作、重点反应装置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不足。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企业要加快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工作进度。

(二)排查整治阶段(8月1日至9月20日)

各镇区安监部门要对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内容:一是检查企业开展隐患自查自纠情况,并现场抽查企业重要生产车间、原料和产品库区、公用工程等单元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状况;二是检查企业整改事故隐患情况,单位自查或聘请机构或专家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是否已完成整改,未完成整改的隐患,是否已落实整改资金和整改计划等情况。对检查发现仍存在未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要依法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对隐患严重,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要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并及时上报市安监局挂牌督办,做到隐患整改的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切实推动隐患整改;重大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市安监局将派出督查组,对各镇区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和抽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9月21日至9月30日)

各镇区要针对前两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研究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未完成整改的事故隐患尤其是重大隐患,要及时整改销案。同时,推动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两重点一重大”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安全设计诊断和安全标准化创建等工作,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活动各项成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镇区安监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和责任,制订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保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9

一、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现状

一是市场化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全县共建立职业介绍机构3家、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15家,实现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多级联网。二是全面启动实施再就业工程。围绕国企改革与脱困的目标要求,健全完善了再就业工作机制、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和促进再就业政策体系。全县1209名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已分流安置904人,再就业率达到87.9%。三是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为710名国企下岗失业和其他符合规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55万多元;成立了“安西县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并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资金8万元;发放岗位补贴1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3.5%以内。四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年均参保人员分别达1000人、1000人、*0人,“三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0%以上。五是实现了“两个确保”。即确保所有的国企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确保所有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六是劳动关系基本稳定。全县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集体合同已成为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是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初步形成。初步构建了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及人工成本预警预报制度,对重点行业试行了工资指导线工作。八是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实质进展。按照再就业工作要求,制定了再就业创业培训计划,共培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950人次,培训合格率及推荐就业率均达90%。建立了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与适应性训练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二、“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

从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二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任务繁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事业单位还未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统一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女工生育保险制度还未建立;原依托企业建立的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还未完全从企业中脱离出来;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偏低。三是最低工资制度在个别行业落实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事业单位编制内外临时用工和餐饮业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最底工资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必须根据全县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非公经济发展实际,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劳动就业政策支撑体系、就业服务体系、资金保障体系,配套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逐步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

1、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一要构建覆盖全县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宗旨,调整优化职业介绍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坚持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相补充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等办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覆盖全县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二要尽快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针对下岗职工、富余人员和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各级组织要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模式,运用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效能。三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择业观念。采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等措施,突出自主择业方式,引导劳动者不断增强自主择业意识,提高择业技巧和就业能力。

2、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一要加快产业发展,不断增加产业就业岗位,重点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力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二要大力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就业服务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要建立弹性就业制度,积极推行非全日制、季节工、短期工等灵活的弹性就业形式。四要完善就业“托底”机制,使就业特困人员尽可能进入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力争到2010年全县失业人员的就业率保持95%以上。

3、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一要尽快建立配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及时掌握失业人员求职、培训、就业和生活等状况,有针对性地向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区就业和政策咨询等项服务,实现失业人员管理网络与职业培训网络、职业介绍网络和社区就业服务网络的对接,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整体功能,有效监控失业率,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4、继续完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征缴五险合一、统一运作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女工生育保险制度。力争*8年底前基本覆盖到所有城镇用人单位以及职工和退休人员。完成公费医疗和企业大病统筹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过渡;建立包括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互助、企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城市基本医疗救助制度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二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个人帐户实帐运营。加快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企业补贴性养老保险向补充养老保险过渡;鼓励开展个人储蓄保险。力争到2010年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三要实施工伤保险待遇定期调整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伤亡有关政策规定与企业工伤保险制度接轨,逐步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生育保险待遇标准纳入正常调整范畴,通过完善工伤保险,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篇10

【关键字】半导体、风险、应急、预防

1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探索

半导体产品制造的过程中涉及氯气、砷化氢等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和多种酸碱类腐蚀品,存在着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等风险隐患,因此对半导体工厂生产运营进行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风险评价常见的的方法有eta(事件树分析)、Fta(故障树分析)、Fmea(故障模型与影响分析)等,本文将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新出台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以下简称《指南》,对半导体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管控的建议,控制半导体企业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1.1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评估

通过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1.1.1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半导体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的气体化学品作为制程或者辅助制程使用。半导体企业所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三废”污染物、辅助生产原料,目前主流产品为经过简单电路测试的8英寸或12英寸晶圆,在此过程中没有中间产品及副产品。

因此半导体企业在计算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时,主要计算危险类原辅材料在厂区内的最大储存量加上在线量与相对应的物质的临界量的比值,一般半导体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材料中,涉及《指南》附录B所列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清单的主要为:氯气、氢气、磷化氢、氨、丙酮、硅烷、异丙醇、磷酸、硝酸、氟化氢等,这些原物料多通过气体钢瓶或者化学品桶方式储存,但是一般均为一用一备,储存量不大,因此,一般半导体企业的Q值计算为

1.1.2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根据《指南》要求,m的确定方法为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因此,对半导体企业的分析得到的评估指标及分值估分为27分。

由此也可得出半导体生产企业的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的风险控制水平处于《指南》中所列的m2(25≤m

(1)生产工艺

半导体工厂在生产工艺方面会用到许多易燃易爆的化学品,如ipa,丙酮等,以及输送这些化学品的压力管道,以及在辅助设施所用到的天然气管道、压缩空气等。因此,工艺部分分值得分主要集中在“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扣分值为20分。

(2)安全生产管理

半导体生产大多为2000年后建立起来,其在建厂初期关于安全评价等做的还是较为正规,从起初的安全预评价到验收评价以及目前正在推行的现状评价,以及作为高资产保护的企业,消防方面的验收也均按照要求完成;另外,目前大部分半导体企业已经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因此,对于安全控制方面,半导体企业一般均能达成《指南》中所罗列的要求,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并未有扣分分值。

(3)环境风险防范控制与应急措施

半导体企业在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措施以及环评及批复的其他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能按照《指南》中要求进行,因此此部分也未有扣分项。

(4)雨排水、清净下水、生产废水排放去向

半导体企业一般处于工业区,企业雨排水、清净下水、生产废水排放去向去向一般为“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如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因此,此处扣分分值为7分。

1.1.3环境风险敏感性(e)

半导体企业大多都位于工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如中芯国际上海有限公司、华虹宏力位于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上海新进位于漕河泾技术开发区等,但也有些受限于工业区本身所处的位置有特殊性,因此不可避免有出现企业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污水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有有一些环境风险受体,因此,可以将半导体厂的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划分为类型1(e1)及类型3(e3)两大类。

1.2半导体企业风险等级划分及风险级别表征

根据以上对半导体生产企业Q、m、e的分析可以得出,半导体企业风险控制在Q

表2半导体企业环境分线分级表

2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控制及预防方法

2.1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半导体企业主要的风险源为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以及受规划选址的客观因素,不可避免有出现企业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污水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有有一些环境风险受体,乡镇及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表水或地下水)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等,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化学品风险管理及敏感位置的环境风险防范入手,提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厂区平面布置及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目前一般企业均处于工业区,但是也会有周边分布敏感目标的情况,因此厂区设计总平面布置图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对于不同因化学品带来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防火间距要求设置项目各生产装置及仓库的各类设备、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厂区的消防车道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置。化学品仓库,各类物品根据不同属性、进行相容性分析后分区、少量储存。

在建筑安全方面,项目各类建构筑物和设备均按照规范对于相应火灾危险性等级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耐火等级,对于存在爆炸危险的生产或储存场所,相应的建构筑物和设备应符合有关防爆要求,包括泄压、防静电、防火花等要求;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储存化学品的仓库地面需进行防腐防渗处理,铺设环氧地坪,防止污水影响地下水及土壤。

(2)化学品运输风险防范措施

所有化学品运输均应委托有资质的运输公司运输,配备道路运输企业专用车辆,并配置车载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消防等设施、设备;同一车辆不运输互为禁忌的物料,装卸、搬运化学危险品严禁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向外省市购买易燃易爆、强腐蚀性化学品时,提前24小时向公安部门或者海事部门申报危险化学品品名和数量、运输起讫地、运输路线和时间等情况;按照地区公安部门确定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能够通行的区域、道路和时间运输。

(3)危险化学品储存风险防范措施

化学危险品的储存需要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的规定设计,不同特性的化学品物质独立房间,分类存放,其中气体化学品宜采用中央供应系统,气体钢瓶和化学品储存于独立的化学品储存仓库,并通过提高缩短储存周期减少危害物品的储存量;对各类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严格控制最大贮存量;每个房间都设置漏液收集槽,可以通过泵抽到废水处理系统中,避免化学品泄漏时溢出到其他区域;在气体房及气体供应(储存)柜内安装危险化学品侦测及报警装置,当泄漏浓度超过限值,会自动报警,切断气源,并自动启动水喷淋及排风装置,泄漏物料经过洗涤塔处理后,经由废气排气筒集中排放。

(4)生产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杜邦公司事故主因结构理论,经杜邦公司统计,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中即人员的意外、伤害及事故都是由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非设备或环境引起。96%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因此,对于人员意识的提升及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应对新职工进厂或更换工种前,需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经考核后上岗操作;对老员工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的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操作前员工按规定穿好防护用品,上班前不喝酒,不做可能对本职工作造成影响的事;上岗前对本岗的机械、电气等设备及压力表、温度计等各种仪表仪器进行检查,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汇报,做好记录;按照整理整顿要求,做好生产区域6S,对各种消防器材禁止随便动用,存放地点周围不堆放任何东西物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设备保养工作,下班前对本岗位的电源等各种设备进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交班时向接班人员交代清楚,防止事故的发生。

(5)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加强施工监督,确保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设备(如管道、阀门等)达到设计规范和质量要求;在项目开工前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建立分级责任管理、巡检制度;在公司最高管理者和当地的政府机构(包括环保局和消防部门)的监督下,建立和运行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系统;制定完整可靠的检修方案,定期对废气和废水管道及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将化学品的有关安全卫生资料向职工公开,教育职工识别安全标签,了解安全技术说明书,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工作场所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培训。

(6)环境敏感受体的特殊风险防范措施

如厂区处于水源保护区或者周围有其他环境敏感点,厂区地面冲洗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禁止随地漫流或进入雨水管道;对雨水管网安装截止阀,当火灾发生时,将立即关闭雨水口截止阀,堵住雨水口,将消防废水用潜污泵从雨水排口蓄水池打入废水缓冲槽,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集水池、一般工业废物堆放点和危险废物堆放点均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防渗处理。

2.2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半导体企业应在鉴别环境风险源的基础上应制订相应的应急计划,使各部门在事故发生后能有步骤、有秩序地采取各项应急救援措施。根据不同的事故风险,制定不同类型的事故应预案。一旦异常情况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切断泄漏源、火源,控制事故扩大,同时通知中控室、健康中心等,根据事故分级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根据法规,立即上报相关主管部门或客户,就近调拨到专业救援队伍协助处理;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当地环境保护局、自来水公司等市政部门,协同事故救援与监控。

发生泄漏事故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2)切断火源或者按下紧急停止按钮停止供应源。(3)紧急应变成员穿戴个人防护用具。(4)用应急救援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水处理系统或者废弃物处理厂商处处理。(5)对皮肤接触人员应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六氟灵、敌腐灵、肥皂水或者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人员应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人员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2.3半导体企业环境风险事故区域应急联动

半导体企业多处于工业区,一旦发生事故,若超出本单位处理能力,应及时和当地有关事故应急救援部门及时联系,请求当地社会(地区应急联动中心和工业区应急联动中心)救援中心或人防办组织救援。企业在编制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中应确定通知外部单位救援的节点及联络电话,企业的应急预案应该和园区或工业区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同时,在平时应急演练时,也可邀请相关如环保、管委会、安监、消防莅临指导,或者能和消防队等展开消企联合演练,则更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与区域的联合应急能力,尽可能善用园区/工业区的各项应急资源。

由此可知,半导体企业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种类繁多的危险化学品以及火灾隐患,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操作环节加以工程控制,并按照国际认证标准做好防火管控,并且制定火灾、化学品或者气体应急预案,并且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及演练,同时与区域应急联动中心或工业区应急联动中心密切配合,才能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促进半导体企业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锁.对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一些看法[J】.环境导报,1993(1):14・15

【2】李冰.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6(S1):37_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