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十篇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十篇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11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原因 条件 效应

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资本运营为世界各国企业包括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阶段的我国企业所认同和重视,以企业并购为主要形式的产权资本运营已发展成为目前及今后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企业并购发生的原因分析

1、企业并购发生的宏观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始终处于变动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状态决定了社会产业结构的不稳定性,因而也决定了各个产业中的企业在竞争和“适者生存”的规律作用下,时刻经受着兴盛或衰落,新生或倒闭,组合或分离的考验。因此,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动是企业并购发生的宏观原因。

(1)需求结构的影响。需求结构包括居民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消费品生产结构的变化,而且也会间接影响为消费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制造业结构的变化。投资结构会通过促进或延缓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来调节社会的产业结构。

(2)资源结构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3)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会改变原来产业部门的状况,而且会形成许多新的产业部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越快,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也就越快。

(4)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常常受着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以及战争等因素,也都会对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很大的影响。

(5)政府调控的影响。由于国家所具有的经济职能,会使其根据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整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也是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从而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2、并购发生的微观原因

(1)企业扩张的要求。企业扩张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投资新项目;二是并购。虽然二者都能够实现企业的扩张,但是并购具有投资新项目所没有的优势。一方面,并购可以发挥被并购企业存量资产的作用大大缩短企业扩张部分的建设周期;另一方面,并购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已有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降低并购企业进入自己原来不熟悉行业的学习成本。

(2)追求垄断利润的要求。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减少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对手,从而形成垄断并使企业通过控制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3)企业发展战略动机。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发展战略动机包括:一是分散单一化经营的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二是产业转移的动机,即当企业所处的行业产品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企业为了谋求发展而必然考虑向新行业转移。

(4)企业上市的途径。一个公司取得上市资格往往要经过许多周折,支付很高的成本,有时甚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取得上市资格。这样的企业可以通过“买壳上市”的途径,即通过并购上市公司来使本公司上市。

除了上述的原因以外,还有规模经济效应动机、人才需求动机和实现个人理想动机等原因。

二、企业并购发生的条件

企业并购的有效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所需要的条件不具备,将导致企业并购或者不能实现,或者并购实施后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而失败。企业并购有效进行的条件包括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1、宏观条件

(1)市场条件。企业并购需要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完善。因为这些市场能够为企业并购提供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条件。

(2)法律条件。企业并购是复杂的市场行为,需要一套严谨、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来协调、规范与监督,法律条件不是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3)中介机构条件。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寻找、评价并购目标企业、可行}生研究、确定并购价格、财务安排,到参与谈判、达成交易、清理资产、并购后的资产重组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专业性的中介机构。

(4)社会保障条件。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员处理问题。需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的社会保险居于核心地位。

(5)政府的作用。国家的经济职能决定了政府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不是违背市场规律,强行干预企业并购,而是发挥宏观的保证作用,即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企业并购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2、微观条件

由于企业并购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因此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之前,必须充分论证企业并购的可行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并购能否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并购,仅当企业通过并购其它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效果,这种并购才能成功。

(2)企业并购能否获得促进企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以获得技术和人才为目标的并购,在并购前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和人才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

(3)企业并购能否在财务上带来效益。以获得财务效益为目标的并购,应该对并购可能产生的财务效益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预测。

(4)企业并购能否在分散风险,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的并购,在并购前必须对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论证。

(5)企业并购以后能否进行有效的管理。无论以任何目的进行的并购,都必须对并购以后企业的管理能力进行预测,即分析并购后管理成本的增加是否低于并购前的交易成本。如果企业并购后管理成本高于或等于并购前的交易成本,这样的并购就没有意义。

三、企业并购的效应分析

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运营活动,并购的直接动力源于追求资本的最大增值。由于企业所处国别、行业及周围环境不同,并购的动机也就有别,相应地就产生不同的并购形式,最后导致不同的并购效应。

1、并购的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学认为,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达到最低的市场成本。因此,追求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就成为企业并购,特别是横向并购的主要动力。

(1)平均管理费用因分摊范围的扩大而降低,因而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

(2)销售渠道的同一化以及销售范围的扩大导致节约销售费用。

(3)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增强。

(4)企业扩大后其借贷和筹资变得相对容易,单位产品的筹资费用得以降低。

(5)强大的企业财力可以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和垄断的力度。

并购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时,也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利的效果,包括:并购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增加,使得管理的难度加大;并购后企业间的磨合需要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并购的整体经济效应;由于竞争激烈,产品生存周期大为缩短,加之并购后企业规模的惯性作用往往导致产品积压,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并购后,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和行动速度减缓,特别是并购后的以裁员为代价的“革命式”而不是“渐进式”的组织重建,常常会使被并购方的员工对公司运行感到不知所措,使并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并购的这些负面效应,要求企业在实施并购时必须明确并购并不仅仅是企业规模的简单扩大,并购并不一定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如果没有正常的系统管理和运作的顺利整合,那么并购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有可能逐渐消失,结果反而会导致“1+1<2”的效应。

2、并购降低交易费用的效应分析

交易费用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对许多经济现象的合理解释为众人认可,成为企业并购尤其是纵向并购的动因。通过并购降低交易费用主要体现在:强化生产和服务各方面的配合,以利于企业内的协作;缩短供应和生产经营周期,节省资源流动费用;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

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并购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有:协作化经营固然促进了企业间的相互配合,但也导致企业管理幅度和层次的增加,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并购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但也会导致其片面依赖现有资源,降低其创新动力;经营规模的纵向扩大固然能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但也使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减少企业对市场产品和服务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

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经济欠发达的阶段,物耗性生产经营企业仍占主要地位。一方面,行业纵向规模扩大,协作化生产要求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尽可能实施并购;另一方面,并购后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幅度和层次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受阻,导致了部分企业并购的效应难以发挥。所以,如何有效地利用并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反应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并购的功能互补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2

关键词:主并购方;并购动机;并购绩效评价

一、引言

20世纪全球经历了5次企业并购浪潮,面对经济全球化,为了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并购成为企业短时间内完成资本集中,形成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网络,或快速进入新领域并取得一定规模效益的最佳途径。尽管世界企业并购浪潮迭起,但是成功者却并不多(成功率不足1/3)。尽管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的并购活动并没有减少,既然并购会对企业价值造成损害,为什么并购活动仍旧频繁发生呢?这就说明现在的评价方法并不能体现并购的成功与否。

二、文献综述

目前研究企业并购绩效的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是以市场有效为前提的,我国证券市场不够成熟,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利用事件研究法评价并购绩效的结果有偏差。会计研究法主要是评价中长期并购绩效的,有单一财务指标法和综合财务指标法。mueller(1980)、Healy(1992)和mansonetal.(1994)运用不同的财务指标衡量并购绩效,发现财务指标数据有大幅提高。meeks(1977)发现并购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在并购后几年内持续下降。张俊瑞等(2002)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行为从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正绩效。冯根福等(2001)、李善民等(2004)以及赵息等(2008)都发现并购企业在并购后的绩效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会计研究法没有统一规定的财务指标,使得不同学者在评价时选取的指标不同,无法对不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并购不仅是为了得到财务指标、财务数据的改善,一些非财务数据也是企业看重的、想要增强的方面。因此,会计研究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文献述评

首先,并购绩效的界定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研究的基础,除了要区分长期和短期绩效以外,还要对绩效的内容进行界定,这时候可以从并购动机的角度进行界定。其次,主并购方作为并购活动的发起者,对并购结果承担主要责任,对其进行评价更能证明并购的成功与否,因此应主要针对主并购方进行研究。再次,现在主要的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并购绩效的评价结果并不能解释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并购事件,因此,需要从另一角度重新构建评价指标,并购动机就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只要企业达到了并购动机应该产生的结果,就应该认为其并购成功。

四、主并购方并购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并购绩效的界定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企业进行并购是为了满足其并购动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要评价并购绩效,就要看并购的目的是否得到了满足,因此,并购绩效,就应该是企业为实现其并购动机而导致的相关指标的变化。

(二)主并购方并购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企业的并购动机有很多:协同效应理论、市场份额效应、价值低估理论、成本理论等。一般来说,企业想要通过并购获得利益的动机有以下几种:

1、基于市场份额效应动机的指标

市场份额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就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这方面的原因对并购活动有很强的吸引力。

为了衡量企业基于市场份额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应该选用市场占有率这一指标评价并购的绩效,但是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不同类型的并购之间进行行业比较比较难,所以选用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并购绩效越好。

2、基于协同效应动机的指标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必然是一个追逐利润的过程。通过协同效应,两个公司并购后的竞争力加强,公司业绩比两个公司独立存在时的业绩之和还高,即产生了1+1>2的效果。国外学者发现管理者主要想通过并购提高获利能力,而获利能力主要体现在销售利润上,因此,为了衡量企业基于协同效应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选用销售利润率进行评价。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即并购绩效越好。

3、基于成本理论的指标

成本理论认为管理层比所有者拥有更大的信息优势,他们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为自己获取额外的好处,但是这可能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且管理层一般只拥有少部分股权或者没有股权。此时,艰苦创业的经理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但是这部分利润是归股东所有的,管理层只能获得约定的报酬。这种不匹配的投入产出比会使经理层不顾股东的利益,从企业内部为自身谋取更大的福利。

因此,为了检验股东的利益是否遭到破坏,我们选用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评价,它等于企业本期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了所有者所获报酬的水平,可以衡量企业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即并购绩效越好。

(三)基于并购动机的主并购方并购绩效的评价

利用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时,首先应通过因子分析法将三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公共因子,再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最后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与该因子的得分乘积的和来构造得分函数得出综合得分。若该得分大于零,则认为并购成功,数值越大并购绩效越好;否则认为并购是失败的。

五、结论

为了解释与日俱增的并购活动的现实与并购绩效差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并购动机的角度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本文从市场份额效应动机、协同效应动机和成本动机进行分析,选取了能够反映并购动机并能够进行量化的指标:基于市场份额效应动机主要用市场占有率或者销售收入增长率来表示;基于协同效应的动机用销售利润率来表示;为了检验股东的利益是否因为成本的存在遭到了破坏,利用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衡量。

本文只是从理论方面构建了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指标,并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的数据检验这些指标是否能有效地评价并购绩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

[2]张俊瑞,李婉丽,周瑾.中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绩效的实证分析[J].财务管理,2002,(6):51-57.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3

(一)什么是企业并购企业并购(m&a,即mergers&acquisitions)主要包括兼并与收购。我国统称为并购,而国际上统称为m&a。企业间的并购形式主要有三种:资产收购、公司合并、股权收购。企业之间的并购是本着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一方的企业法人用一定的经济方式来获得另一方企业法人产权,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1、效应动因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威斯顿协同效应,即我们常说的“1+1>2”;抢占市场份额,并购可以把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抢占过来,多向的并购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控制能力;经验成本效应,由于经验的不可复制性,并购能让企业减少学习相关经验的时间和成本;财务协同效应,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例如合理避税、股价的变化等。2、直接动因尽量将企业当下管理者的财富扩大、将企业当下股东所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扩大,是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3、一般动因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主要体现在:获得战略机遇。企业在自身所属领域实行并购,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获得未来的发展机会,不仅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还能得到相关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发挥协同效应。在生产方面,新的科学技术能给企业带来规模性经济,保障资源的利用率;在市场方面,通过并购以扩大企业现有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产品控制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吐故纳新,将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财务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原企业尚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及债务能力;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并购后,企业间能相互学习对方比自己好的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获得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方向,体现在对生产资本的补充和调整,管理费用在更大范围内的分摊,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变相上市。某些企业不足以符合申请上市的条件,通过并购符合条件的企业让自身变相上市,到国外筹集资金并进入国外市场。4、财务动因财务动因的潜在体现在于:有效避税。由于利不同税种之间的税率差别较大,企业通过并购用适当的财务手段进行有效避税;筹集资金。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而通过并购那些股价偏低但尚有大量流动资金的企业,可以积累资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增值。并购结合了双方的力量,让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得到扩大,并购后的市盈率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能提高企业的盈利总额;进入资本市场。企业的发展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做出良好的业绩,还可以通过并购扩大势力,增加资本的运营;财务预期效应。并购的发生会影响市场对企业股价的评价,从而影响了股价,而股价的预期变化就是企业在并购中所利用的关键;追求利润。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联系就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并购生产国家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源国际化的企业有利于并购方打开更大的市场,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协同效应的概念及其作用

协同效应主要是由安索夫首先提出的,其主要思想就是“1+1>2”。具体是企业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将双方的各项资源整合后再利用。也可以理解为,并购后的公司业绩比之前两个公司独存时的预期业绩要高,又或说是,并购后将两家企业的资金整合,提高竞争力,增加净现金的流动量。通过上述概念的描述,其作用最直观地看,就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收入。

三、浅谈企业并购协同效应

(一)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类型其有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依次为为管理、经营和财务三方面的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是企业协同的重要动机及协同后的首要实现目标,主要表现在:管理成本的节约、运营效率的提高、各种资源的再利用等。经营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力或垄断权、纵向一体化、资源互补。财务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有更充足的资金流入、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企业资本的扩大、企业筹集费用降低。

(二)如何实现企业的并购协同效应1、资源的角度第一,实施并购的企业要先识别目标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及战略价值,最重要的是不能使之贬值或流失。第二,并购方自身的资源不能因并购而发生任何损害,要发挥自身的绝对优势。第三,并购方能将双方资源整合利用,创造出比原来两个企业之和还要大的竞争优势。2、竞争的角度第一,并购的目的是扩大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第二,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能够开拓和占领更多的竞争对手的市场。3、整合的角度首先,有效的并购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进行尽职的调查与评估;其次,适时地调整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使被并购方的成员有一致的认同感,才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在并购之前,并购方就要明确经营战略,如认真考虑哪些业务需要被合并,哪些业务将独立运行等战略性问题;第四,并购者须考虑到并购后可能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4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规模效应协同效应

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并购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经济主体,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是企业实施并购的最重要的目的。

追求规模经济

我们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讨论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进行的并购。企业组织社会资源生产产品,总是在既定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量极大化和单位成本极小化。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写为:Q=f(L,K)其中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调整到合适的资本含量进行生产,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节省交易费用

当交易费用大于管理费用时,企业成为替代市场解决资源配置的方法,企业联合或兼并可以节约社会资源。交易费用的变动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动,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在交易费用相对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必然引起大的并购风潮。

追求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是指并购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或价值要大于原来各独立企业经济效益或价值的简单加总,主要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我们在前文中主要阐述了管理协同效应与经营协同效应。企业通过并购获得的财务协同效应包括:获得上市资格、合理避税以及财务运作能力的提高等。

基于人利益最大化的并购

股份公司中资本所有者和企业最高决策者(董事会或总经理)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委托关系。具体表现在企业并购上,管理层(人)进行企业并购的决策并非取决与公司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被称之为动机(agencymotives)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所有者的长期缺位和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权责关系上“负盈不负亏”,根据张维迎、马捷的研究,国有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倾向于恶性竞争,同样,我们可以得出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倾向于盲目的并购。

基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的并购

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相对于企业而言,地方政府更多的关心企业的税收水平、就业人数或者辖区内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为了保证本地政府的税收不受影响,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本地企业实施并购,并给予种种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而不希望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实施并购,甚至加以歧视和阻挠。企业并购中,政府实施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中,地方政府往往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利益,实施不当干预。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究竟应该居于什么样的位置,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并购效应综合分析

企业并购理论迄今为止还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早期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试图运用一种理论或者假说来解释所有的购并活动。而事实上,不同的并购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即便是同一并购活动也可能出于多种动因。基于不同动因的并购,对企业对社会往往有着不同的经济效益,就是基于同一种动因的企业并购行为也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益。我们用表1对上文所述的不同动因的并购活动对各行为主体的影响简要的加以分类。

客观的说,表1的统计是相当粗浅的,而现实生活中的并购活动则是千变万化的,并购活动的背后可能是多种动因纠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而且上表中利益的上升仅仅表示一种可能性,至于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还有赖于并购活动后企业的融合和管理。

参考资料: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5

关键词:动因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企业变更终止的方式之一,是企业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两次并购的高潮,关于并购动因,已有诸多理论解释,获取规模效应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笔者从诸多著作中归纳出如下主流的动因理论,并就各种动因理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观点,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更深入的研究。

规模经济是古典经济学对横向并购的解释

古典经济学从成本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作一个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企业由一个或者多个工厂组成,企业的经济规模由企业总成本决定,当企业总成本最小时,此时的经济规模是最佳规模,理论上存在一个总成本最低的产量Q,当实际产量低于Q时,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达到产量Q,获取规模效应。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西方的第一次并购高潮中造就的众多巨头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证,如美国的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美国冶炼公司、查默斯公司等等都是这一期间的杰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横向并购的确促成了企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事实上,企业的横向扩张不是无限度的,当企业的规模超过最优经济规模后,因企业组织的复杂性,内部的“X非效率”与协调成本的增加,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逐渐递减。现实中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无节制扩张,很少考虑企业的管理能力边界问题。笔者认为,规模经济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横向并购的动因,虽然其坚持认为专业化分工会带来效率增长和成本的降低,但是这一点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我们看到国外许多巨型的跨国公司,早已超越理论经济规模,但他们仍热衷于横向兼并,按经济规模理论,这种突破经济规模极限的扩张会增大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因此用单一的获取规模效率难以解释。企业在考虑横向并购时,应该注意到经济规模与企业的成本管理边界,注意组织的内部协调成本和效率,只有当企业达到经济规模时带来的规模效益大于企业因为并购造成的内部各种协调成本时,才可以考虑实施并购。

内部化是企业契约理论对纵向并购的解释

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并购动机的解释源于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有的学者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张维迎,1995年),而契约理论的奠基人――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与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可替代的手段。

企业出现的理由在于交易成本,即企业内部的市场管理手段比运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更低,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如果降低的市场交易费用低于行政管理费用,企业的总成本可以降低。基于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降低交易费用”便成了纵向并购的合理解释。实践证明,纵向兼并有助于生产的连续性,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销售费用。但是,如果顺此思路走下去,我们无法解释越来越多专业化公司的出现?依照内部化的理论,应该是专业化越来越少,取而代之以“大而全”的巨型公司。为何企业不选择内部成长而选择外部并购这种成长方式?如果以长期合约代替纵向一体化,既可减少交易成本又可降低部门间的协调管理费用,但企业却为何不愿签订长期合约,反倒热衷于纵向一体化?这些问题都无法通过内部化理论来作合理解释。

关联效应是范围经济理论对混合并购的解释

假设企业生产几种产品的成本支出较分别生产的成本要小,则存在范围经济。一般来说,企业应尽量利用范围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应尽量通过并购,获取生产“关联产品”,即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存在一定相互关系的产品。混合并购可实现人力资源和生产设备等的共享,发挥资源互补性的协调效应。但是,并购企业为追求范围经济,可能忽视原有产品的正常经营与绩效衡量,导致并购成本高于范围经济带来的收益。范围经济就是我们研究的相关多元化问题,盲目并购追求相关多元化的企业,最终会因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而丧失主业的优势,最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无法与同行业专业化企业竞争。企业更应该回归主业,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持续经营的法宝。

问题是企业理论的解释

问题是1976年詹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最早提出的。他们认为,成本即是过程中因为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成本。企业通过并购行为,使分散的所有权集中,并且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与监督机制,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减少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成本,保证企业股东价值以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双赢局面。

价值低估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并购企业在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时,必须比较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与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总额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这样并购的可能性大,成功率高;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全部重置成本的比率即“托宾比率”(tobinratio)或者“Q比率”,当Q

这种价值低估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并购的动因。但这种以股票的市场价格与重置价格之比,得出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否被低估的结论,对纯粹的财务并购是比较有效的;但对战略并购来说却是无效的。重置成本并不能反映目标企业整体的未来赢利能力,尤其是当以简单加总方法得出重置成本时,并不能客观反映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要客观评价目标企业对并购企业的价值,必须考虑两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以及合并后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各主流并购动因虽有它们的适用性,但正如笔者指出,这些并购动因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笔者认为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在于管理者的自大倾向、利润的最大化、财务能力互补和避税效应以及政府的干预。

管理者的自大倾向

企业并购作为产权活动,是产权的分解、交易和重组。产权制度的变迁不可避免的涉及各种资源的分配,这种资源的重新分配会影响管理者的利益。在并购过程中,管理者会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对并购活动盲目乐观,倾向于扩大企业规模,进行多元化扩张。虽然他们声称其目的是分散风险,共享技术流程、人力资源、分销渠道,以及财务资源。但笔者认为这种并购与其自大倾向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很多国有企业领导者考虑并购时,并未对并购活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没有周密的财务分析,这种基于自大、盲目、非科学的决策很难获得好的并购绩效。

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而现实中许多企业的并购活动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比如说,管理层的收入常与企业的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扩大能带来管理层个人声誉、社会地位的提高,管理层常有规模扩张的冲动。然而,没有利润的规模扩张是有限度的,否则企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任何理性的经理在规模扩张中,都会考虑到利润最大化目标。

此处的利润最大化是指广义上的利润最大化,笔者想利用“经济增加值”(eVa)这一指标来全面衡量企业的利润,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可以理解为追求经济增加值最大化。eVa(economicValueadded)由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Joelm・Stern和G・BenneffSterwardЩ于1982年提出,这种衡量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是调整后的税后利润减去企业全部资本(债务资本和募集股本)成本后的余额。这个指标不仅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因为其考虑到企业的各个相关利益者,有助于协调相关利益者的矛盾,优化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际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市场势力、交易费用与企业成本这些动机都是利润最大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财务能力互补与避税效应

从资料分析,众多公司并购基于财务互补,即并购企业存在过剩的融资能力,但无合适的产业投资,而目标企业有合适的产业,但无资金来源,这样,两者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资源。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并购是财务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式。另外,企业并购具有一定程度的避税效应,即当一方优势企业兼并另一方亏损企业时,相应的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所以优势企业可获得节税效应。

政府的干预

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企业处于转轨时期与市场经济的初期,企业并购行为涉及政府行为等非市场因素,政府动机也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决策,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并购都有政府的参与,或者说是政府直接促成的结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动机与特征:

通过并购消除亏损的“扶贫”动机

最普遍的情况之一是“拉郎配”,以行政手段强制性的干预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要求优势企业接管劣势企业,由此造成优势企业负担加重,甚至最终拖垮优势企业的例子不甚枚举。另一种常见政府行为是为了消除亏损企业,作为破产企业的退出机制,采用无偿划拨的形式,原企业所有的债权债务关系都转移至优势企业,通常这种产权的转移是无效率的。

通过并购转换经营机制

政府希望优势企业并购弱小、亏损企业,以此来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政绩工程

政府官员为了炒作,为了自身的政绩,提出不切实际的企业并购整合计划,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这种政绩工程创造的企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必然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淹没。

体制障碍

我国经济还存在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状况,政府部门为了狭隘的部门、地方利益设置并购障碍,限制并购的规模与范围,阻碍了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

并购动因是复杂多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企业并购、行业整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会出现更多的企业并购行为,企业家应认真分析本企业的客观需要,不能盲目跟进,以维护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参考资料:

1.王长征等,把握企业扩张的“度”――我国企业购并热中的冷思考,企业家,1998年第15期

2.陈朝阳,中国企业并购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3.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4.王长征,企业并购整合――基于企业能力论的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5.何乃飞,“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反思,经济师,200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6

关键词:协同效应动机整合

协同效应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的著名理论之一,但协同效应这一概念本身应如何界定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对协同效应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最为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合并其获利能力将高于原有各企业的总和,即通过并购双方的资源共享、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来提升并购后双方的综合价值,简单地表示为“2+2=5”。

michealBradley,anandDesai和e.HanKim提出:“企业并购的理论与协同作用是一致的。企业收购可以使企业有效地控制目标企业的资源,重新配置两家企业的资源,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即并购通过协同来创造价值,实现协同效应。但根据我国学者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协同效应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产生的很小,甚至为零。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预期协同效应在我国的实现呢?

一、并购动机畸形

企业管理层不同的并购动机对并购协同效应的大小有极大影响。正确的并购动机是公司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错误的并购动机容易把公司并购引向歧途。畸形的并购动机会使公司并购脱离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产生并购低效率的现象。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的并购将沿着最初的行政撮合型到现在的混合推动型直至到市场驱动型的发展轨迹。由于我国企业的并购是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消灭亏损企业和安置职工就业,组建企业集团从而强壮民族工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等。这些企业实施并购主要因为政府的推动,因而将其称之为行政撮合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干预的减少,目前并购已进入了由市场力量和政府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的混合推动型政府介入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由于历史原因,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资产主导的企业,国有股比重过高,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常常放在了企业肩上。比如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好能进入世界500强,为了实现此目标,因而许多企业盲目并购劣势企业,追求规模效应,而这种企业规模的拼接式扩大不但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损害了企业长期增长的潜力,破坏了企业的价值,产生并购低效率的现象。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并购后实现规模扩张或降低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其实施并购的焦点仍在于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以便获取上市公司的未来股权再融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大多并不在于行业整合或发展战略重组,更可能在于利用上市公司资格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再融资。此结论说明了我国目前实施并购动机是买壳上市。此外,我国并购还有另一个特殊动机——产权炒作,它同样不能为实现协同效应提供支撑条件。2002年3月发生的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控制权之争先河的丽珠集团股权争夺案就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对丽珠股权收购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丽珠集团股权之争并没有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二级市场反应比较正常,这说明整个收购过程没有出现内幕人操纵和二级市场炒作和虚假收购现象。把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购前后的市值,并加以比较,发现并购前后市值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所增长,说明并购综合效应显著,取得了显著的协同效益。通过对丽珠收购的主要参与方的进一步剖析,发现丽珠股权之争与以往的股权炒作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并购行为的真实性和并购后的协同性大大增强。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中的非价值最大化动机如过度自信和动机这两个假设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有一定解释力。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家尚不成熟,喜欢炒概念,追求时髦,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相信自己的“错误判断”,使得并购重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最终结果往往是摧毁收购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治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内部人控制普遍,问题在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也尤为普遍。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比如为了显示领导能力,通过并购扩大规模进而提高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而实施的并购。

无论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的消灭亏损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等动机,还是目前的混合推动下的并购,都与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的所需要的支撑条件有差距,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

二、忽视并购后的整合

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许多企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并购的谈判和交易上,而对于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成败及企业战略成败的并购后整合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并购后控制不利,投入的资源被浪费,甚至优势企业被拖垮,就如同markSirpwer一份关于并购的研究《协同陷阱》中所描述的一样。大量的跟踪研究表明,我国并购的失败率是较高的,有人估计,我国并购的失败率在80%以上,对并购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并购整合是并购失败的关键。

从目前我国的并购实践来看,大多企业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正确把握协同。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只注意到了有形资产的协同,而误解了隐形资产的协同,同时忽视了企业外部关系的协同。实际上,隐形资产的协同才能为公司带动新的产业增长点和提供持久的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实现协同效应。企业外部关系(包括并购后新公司对参与并购各方的客户、供应商、股东、债权人、贷款人、员工及社区的关系)的协同决定着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并购后新公司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因而必须加以重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隐形资产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很强的带动和孵化非相关的产品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隐形资产的协同所“可能”产生的竞争优势误解成了“一定”产生的竞争优势,因而大大地高估“名牌”的带动能力和孵化能力,以为不管什么产业,只要配上公司的“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产品就有市场就有销路,因而盲目地发展相关的甚至是非相关的多元化产品。有的企业以无形资产控股并购一个弱势企业后,忽视被并购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使质量差的甚至是不合格的“名牌”产品损害了并购方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源。

此外,在整合过程中,还要注意管理风格、评估与薪酬系统、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协调程度对协同效应的实现的影响。如果并购企业对这些并购的软性因素的整合处理得当,就可为协同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否则,将阻碍协同效应对企业价值增值影响的发挥。

正如HaspeslaphandJemison(1991)指出:“购并的价值都是在购并交易后创造出来的,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来付诸实现。”也就是说,无论事先对外宣称的并购动机是什么,比如获得某些协同效应、进入新市场,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付诸实现。只有并购后对企业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并购。因而我国企业在追求并购协同效应时,必须研究它的适用性,重视并购后的整合,从而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当然,阻碍协同效应实现的因素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政府干涉过多、并购交易条件不合理、并购缺乏可行性研究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方面。协同效应是的实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各方面处理得当,并购后就可以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陈珠明,赵永伟.企业并购:成本效益与价值评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2]李京.中外企业并购动机的比较分析[J].并购论坛,2005

[3][3]屠巧平.公司控制权转移与股东收益的实证研究——丽珠集团股权之争案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5(1)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7

关键词:目标管理;价值评估;协同效应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企业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企业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创造是企业管理者的使命,是衡量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目标公司的股东能从并购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并购公司的股东在并购中既不赚也不赔。例如,对美国企业并购市场的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股东一般能从并购中获得20%30%的股票溢价;并购公司的股东只能获得0%4%的股票溢价。对其他公司并购市场发达国家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和美国等。

从这些发现中,金融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并购通过创造价值造福于社会,能促使企业股票市值(在反常的市场波动平息之后)直接上涨的并购,都是“好”的;而任何导致企业股票市值下降的并购都是“不好”的。

决策者在理解和接受价值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并购决策进行价值创造分析。在传统财务分析下决策者认为并购可以盈利。但是,在价值分析体系下,并购实际上是在损害股东财富,因为所得利润是小于全部资本成本的。通过价值分析,决策者可以更好的做出决策。这里,为了方便分析,假设收购比例为100%。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来评估企业并购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呢?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估测模型。

1协同效应模型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并购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交易的实现,更在于企业是否增强了核心竞争能力、是否实现了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在财务上即体现为并购收益,是指并购能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变化以及效率的提高,从而产生收益,因此并购后两企业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企业效益的算术和,即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1+1>2效应。

因此,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不是两个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我们将并购后联合企业的总价值超过并购前双方独立经营时的价值之和的差额定义为并购收益。

假设并购前并购方企业独立价值为V,目标企业独立价值为Vt,并购后形成的联合企业的价值为Vi,则并购收益C可用公式表示为

C=V′一(V+Vt)(1-1)

公式(1-1)就是“协同效应模型”。如果C>0,说明并购存在协同效应,可产生并购收益。并购收益只有大于零,企业才有并购的必要性。否则,并购不产生收益,企业就从并购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并购就是失败的并购。所以,并购决策首先要考察并购是否产生协同效应,取得并购收益。

取得并购收益说明并购产生了协同效应,但并不因此我们就可以判定并购可行。为什么呢?因为并购还要支付交易成本,包括并购方为并购所支付的价款、并购费用。

2并购交易估价模型

并购行为会使并购双方的独立价值发生变化,成功的并购会使并购后联合企业价值得以增加。一般地,如果并购存在协同效应,目标企业预期所产生的价值会大于并购前其独立价值;如果并购不存在协同效应,那么并购是失败的,说明并购会毁损双方价值,目标企业预期所产生的价值就会小于并购前其独立价值。

本文认为,并购交易价格应以预期的目标企业价值为依据。并购方首先要确认目标企业预期价值的大小,才能决定在交易中支付多少价款。这里,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不同于并购前目标企业独立价值,它等于目标企业独立价值与并购方期望并购后目标企业增加价值之和。假设目标企业预期价值为pt,期望的目标企业增加价值为ΔVt′,则有

pt=Vt+ΔVt′(2-1)

目标企业的增加价值ΔVt′来源于目标企业经营的改善,对并购后企业整合效果和对目标企业资产的处置收益。

假设并购方支付价格为p,在并购交易价格确定过程中,无论是并购方还是目标企业,两方面的管理者为获得各自股东的支持,都会提出各种要求。

并购方试图说服其股东,并购将会是一笔划算的交易所支付的价钱低于目标企业预期价值,即

p≤pt

目标企业也会试图向其股东表明,所收到的价格是一种公允的价格至少等于其独立经营的价值,即

p≥Vt

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我们得出并购交易价格的范围:

Vt≤p≤pt

因此,交易价格在收购前目标企业独立价值Vt与目标企业的预期价值pt之间波动,波动区间的大小也就是目标企业并购增加价值的大小

ΔVt′=pt-Vt(2-2)

这里,可以以并购增加值ΔVt′为基础,建立以下价格假设模型:

p=Vt+ΔVt′・γ(2-3)

其中,γ为交易系数,其值取决于各种影响并购交易价格的因素,并且γ包含于[0,1],通过对并购增加值的调整,最终估算确定并购价格。将公式(2-2)代入公式(2-3),上述模型可进一步变形为:

p=pt・γ+Vt・(1-γ)(2-4)

本文将公式(2-4)称为“并购交易估价模型”。

3并购净收益模型

在一般情况下,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时,其支付的价格会高于目标企业的独立价值,否则目标企业不会同意出售企业。而且,很多情况下,并购方要支付比目标企业独立价值要高很多的价款才能和其达成协议。支付价格超过目标企业独立价值的部分成为并购溢价,用Δp表示。则并购溢价可用公式表示为

Δp=p-Vt

将公式(3-4)代入,可变形为:

Δp=ΔVt′・γ=(pt-Vt)・γ(3-1)

此公式即为并购溢价的基本模型。企业不能支付过高的溢价,因为这样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对影响并购溢价的因素作出判断。

对并购方来说,并购净收益等于并购收益减去并购溢价、并购费用的差额。并购费用为并购交易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用F表示。则“并购净收益模型”可表示为

S=C-Δp-F(3-2)

对并购方来说,并购的净收益越大,并购的成功率越高。

以上各模型均基于收购比例为100%的假设,如果收购比例低于100%,则只需要将相应的参数p,Δp乘以收购比例即可,模型仍成立。

以上三种模型是企业并购决策中经常常用到的价值评估模型,在实际的评估活动中,一般都是将三者结合起来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强.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n].创业投资论坛,20001229.

[2]宗义湘,陈宇,张润清.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3).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8

关键词:银行业并购,中小企业,贷款

金融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因此,金融业的并购历来存在。但在分业经营与政府管制下,各国金融业的并购活动一直相对比较平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迫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西方各国逐步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就此掀起了一场全球金融并购的浪潮。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都表明,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势必会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重大影响,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学术界关于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的资产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之间的关系上。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Strahanandweston,1996)。由此推断:银行之间并购带来银行资产规模的普遍增大必然会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研究发现,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问题不存在某种单一的结论。鉴于早期研究在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过于简单,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引入了银行并购的类型、参与并购银行的类型等因素,对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得出了形形的经验结论。通过对不同规模银行并购的实证分析,Strahanandweston(1998)发现银行的并购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之间呈倒U型的非单调函数关系,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随银行并购后的资产规模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peekandRosonpen(1996)实证研究表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Strahanandweston(1998)又证实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大银行吞并小银行或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显著影响。ZardkoohiandKolari(1997)从合并与收购两个方面来研究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认为合并比收购更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效应

以往学者大多都是单纯地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认为并购表现为参与并购的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组合,而没有考虑银行合并后引起的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能给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事实上,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不但有静态效应,还存在动态效应。

(一)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是指参与并购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的绝对扩张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如前所述,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因此银行并购的静态效应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

(二)动态效应

动态效应着重考虑了银行并购后引起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地位等的变化以及同一信贷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的反应,具体包括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1)重组效应。重组效应是指并购后各银行的资产规模、财务特征、地方市场的竞争地位都要进行重组和整合,这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产生一定影响。银行合并后可能会剥离部分合并资产,收缩信贷规模以减少其在信贷市场的过剩能力,即并购行的资产不是参与并购的各银行资产的简单合并,合并完成后银行的总资产通常小于其预期资产值,从而导致劝中小企业贷款相对增加。此外,并购后银行资本结构和财务比率的变化,风险管理技术、营运效率以及风险偏好的改变等可能导致银行在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使并购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倾向有所变化。

(2)直接效应。直接效应强调并购重组后的大银行与近期未参与并购但与并购行具有同等规模、相同财务状况、在地方市场上拥有同等竞争地位并且处于相同经济环境下的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的差别。通常,并购银行比其他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更高,金融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因此更有优势和可能扩张其信贷规模。

(3)外部效应。所谓外部效应,是指银行并购可能打破地方信贷市场原有的市场格局,导致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未参与并购的银行改变经营策略。当信贷市场发生银行并购,并购后的大银行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时会留下一个市场空间。如果该地区信贷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将会有新生银行(Denovobanks)或未参与并购的银行来填补这一市场空间。因此,在进入壁垒低和存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中,银行并购反而可能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影响的实证研究

根据美联储调查的关于企业的银行贷款(StBL)的基础数据,伯杰等人证实了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效应。

(一)静态效应、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如表1,合并的静态效应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率减少了0.533%,说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重组效应对该比率的影响很小,只增加0.隔7%,直接效应也倾向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0.049%。可以看出,静态效应的负面影响只有很小一部分被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抵消,合并的综合效应仍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购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同上,静态效应为负,重组效应较小,直接效应为正。与合并不同的是银行购并的直接效应很大,可以绝大部分地抵消静态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负面影响。因此,银行购并的整体效应将中小企业的贷款维持在原有水平。

银行购并显示不会减少被收购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可能是因为银行合并后被收购银行拥有很大的自,能够保持原有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程序,基层信贷员通常也不会改变,而被收购行的信贷员一般都与当地社区保持着较多的联系,这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对那些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从而使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合并将会使一方完全附属于另一方,不再保持其区域特征继续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会明显减少。

(二)外部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外部效应强调同一信贷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对并购的反应。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合并的外部效应表现为地方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0.085%。同样,购并的外部效应也导致地方市场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增加,增加0.039%。可以看出,虽然并购银行本身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然而无论合并还是购并,都会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使地方金融机构对牛小企业贷款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在外部效应很强的信贷市场中,地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弥补并购缩减的中小企业信贷,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可能增加。

(三)并购活动的综合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合并的静态效应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减少2580亿美元,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分别增加了350亿美元和260亿美元,但难以抵消静态效应的负面影响。然而,外部效应使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了4860亿美元,远大于静态效应的影响。积极强势的外部效应表明银行区域合并减少了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区域内其他金融机构会做出相应反应,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弥补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利影响。对购并而言,外部效应同样会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此时由于直接效应已足以抵消静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外部效应将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绝对增加。因此,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并购活动的综合效应表明银行并购后整个信贷市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总供给或者不变,或者增加。

四、结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进入壁垒较低、存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中,银行并购后整个信贷市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供给或者不变,或者增加,说明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能否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取决于并购的外部效应是否足以抵消静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准人管制和非管制壁垒很高的信贷市场中,一般难以产生上述外部效应。因此,上述结论难以适用于集中度高、进入壁垒高和以大银行为主的我国信贷市场。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9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若a公司和b公司并购,则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并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是“协同价值”-协同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增量价值。它应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协同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营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经营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能产生合理的规模经济(尤其对经济互补性企业),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不可分性而存在的,譬如通过企业并购,企业原有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品牌、销售网络等)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等投入也可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管理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自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可并购那些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只能对特定的行业发挥作用,相对而言,该理论对横向一体化较具有解释力)。

3.财务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对财务方面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主要表现在:(1)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可以抵消以后年度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2)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

其次,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并购有以下驱动因素:

1.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由于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经济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别,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入多个经济部门,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2.减少风险,减轻由于危机所受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在危机期间的利润率也不同。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各经济部门的经营风险也有差别。因此,采取多部门经营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

二、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问题分析

1.现金方式并购。一旦目标公司股东收到对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对原公司的任何权益。现金方式并购是最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对目标公司而言,不必承担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缺点是目标公司股东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而且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对于并购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现金负担,要求并购方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纯粹的现金方式并购已越来越少了。

2.换股并购。即并购公司将目标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成本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子公司交叉换股等。换股并购对于目标公司股东而言,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标,亦可分享并购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即使其负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许多。但换股并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譬如“淡化”了原有股东的权益,每股盈余可能发生不利变化,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稀释了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等。

3.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即并购企业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采用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可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如果搭配得当,选择好各种融资工具的种类结构、期限结构以及价格结构,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即可使并购方避免支出更多现金,以造成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亦可防止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

4.杠杆收购方式。即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将来的现金收入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再用贷款资金买下目标公司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靠负债来完成,收购方以目标企业作为负债的担保;(2)由于目标企业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需要相应的高收益作为回报;(3)具有杠杆效应,即当公司资产收益大于其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可大幅度提高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反之,杠杆的负效应会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剧减。很明显,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并购方只需出极少部分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从而部分解决了巨额融资问题。其次,并购双方可以合法避税,减轻税负。再次,股权回报率高,充分发挥了融资杠杆效应。缺点是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很大,贷款利率也较高,并购方企业偿债压力沉重,若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三、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下面笔者就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现有环境下企业并购成功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从企业并购动因来分析。企业并购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自愿做出的战略选择,并购的动因应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动机。但从我国企业并购产生的背景分析,企业并购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动机代替了企业的动机;从政府动机看,实行企业并购主要是从摆脱企业严重亏损的困境出发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局限性:(1)并购动机单一。即企业动机由政府动机所取代,政府以减亏、缓解财政压力为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9年《证券法》施行前,企业并购动机又以“买壳上市”为主要目的,即主要以获取融资渠道为目的,并购效益不佳。(2)产权界定不清,产权明晰是企业并购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而在我国,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出现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并购遇到许多难题,如转让费归谁所有、兼并后企业性质为何等问题。甚至造成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3)政府干预较多。我国企业兼并中仍存在政府的盲目干预,给企业兼并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也限制了兼并市场的发展。如部门所有制与地方所有制的阻碍,政府搞“拉郎配”,强行兼并,还有的将被兼并企业资产无偿划拨,等等。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并购正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如“万科申华事件”、“无极小飞之争”以及法人股市场上的“光大标购玉柴”等收购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并购正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明确产权界定,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加快企业并购中的法律建设问题。

其次,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来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对比,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问题:(1)发达国家盛行的换股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起步,企业并购的证券化程度低。我国企业并购中被并购或交易的资产多为实物形态的资产,而非证券资产。这种以实物资产作为并购或交易标的的交易方式,往往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安排、债务处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并购的谈判过程和交易过程复杂化,从而并购的成交率低。(2)中介机构薄弱。企业并购以及相应的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需要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发挥重要作用,如目前世界上较有名的高盛、美林等,它们不仅参与企业并购的咨询、策划和组织,还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但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则滞后于企业并购的需要,如杠杆收购中,垃圾债权的发行和过渡性贷款的安排都强烈地依赖于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的行业操作能力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充分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我国企业并购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发展金融市场,促使金融工具多样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从而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我们可借鉴外国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可转换证券,1998年8月,国内首只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南宁化工1500万元可转换债券正式获准发行,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为此颁发了可转换债券的上市规则。可以预见,可转换债券,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又比如表外工具(off_balance_sheetvehicles)的运用。为了使杠杆收购能顺利完成,高成本暂时不宜列示在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上,这时投资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利用表外工具。(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培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业务。如果没有中介机构向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资,仅靠企业本身的资本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如上述表外工具的运用主要靠投资银行来具体操作。我国间接融资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应给这些中介机构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运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

最后,我们应认识到:从理论上讲,企业并购行为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金融学等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实践角度看,企业并购行为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多方位的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士,在从财务上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选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最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j.fredwestons.mergers,restructuringandcorporatecontrol.

[2]p.s.sudersanam.theessenceofmergersandacquisitions.

[3]gerrytohnson[英]。公司战略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篇10

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在这里,所谓“以某种条件”通常表现为现金、证券或二者的结合。人们习惯将兼并与收购一起使用,简称并购。有效的并购活动对于克服企业资产存量效率低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所属行业及所生产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将企业并购活动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类。伴随着新并购类型的出现和新并购浪潮的发生,经济学对于并购动因的解释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从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角度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这种解释主要适用于横向并购,其对纵向并购的解释,则不能让人满意。现代企业理论从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的角度解释并购的动机,但对混合并购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史上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更是愈演愈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事实上,企业并购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外部增长的目的。因此,深人研究企业并购问题,在当前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以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对企业并购的动因及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 并购是企业的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动因是隐藏在作为根本动因表现形式的形形色色的直接动因之下的。引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是多元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资源的稀缺决定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动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可以直接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一角度看,并购可谓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因此,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因相联系,提高竞争力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并购动因。而且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并购活动是在企业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进行并购的决策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这样才能对并购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企业并购的一般动机为: (1) 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第二,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因为: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可以增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并通过规模经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的增强而降低经营风险。而通过混合购并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这样,当某一行业不景气时,可以由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来支撑,从而使企业可以增强抵御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环境变化的能力,使企业能较稳定地发展。 (3) 获得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并购可以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积累增多时,单位成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劳动熟练程度,使经验—成本曲线效果显著,从而具有成本竞争优势。企业通过购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资产还可以分享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并购还可以在技术、市场、产品、管理,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 (4) 获得规模效益。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同样,这种规模经济也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使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 实现借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比较短缺。某些并购并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筹集其所需要的更多的资金,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等等。这些恰恰是目前许多企业把目光瞄准上市公司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6) 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当企业寻求不断发展和面临所处行业市场萎缩时,都可能将投资转向其他行业或市场。其动机一是可以通过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并购的形式来实现。采用投资新建的方式时,往往会受到原有企业的激烈反应,还可能面临原有企业拥有的专门技术、积累的经验、取得原料的有利途径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等不利因素。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其进入障碍就可以大大降低。因为企业的并购并没有给行业和市场增添新的市场能力,短期内行业和市场内部的竞争结构不变,所以引起价格战或报复的可能性减少。同时,购并方企业可以获得现成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产品销售渠道,可沿用目标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和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生产经营走上正轨,获得盈利。企业并购的财务动机为: (1) 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果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 筹资因素。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但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可以提高职能部门改组可以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应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3) 投机因素。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4)企业增值因素。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就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通过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 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5)财务预期效应因素。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1、一般意义上的财务分析从财务决策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财务并购还是战略并购,只有当企业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即并购效益要大于并购成本时才可行。企业并购的经济收益(R)指并购后新企业的价值大于并购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价值之和的差额。假定a公司并购B公司,并购后a公司的价值为VaB,则企业并购的经济效益为:R=VaB-(Va+VB)只有当R>0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企业并购成本(C)指并购企业因并购发生的全部支出。并购企业的全部支出包括: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咨询费、谈判费和履行各种法律程序的费用等,记为C1;并购目标企业的应付价款,记为C2;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记为C3。设因企业并购,并购企业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为C,则并购成本可表示为C=C1+C2+C3。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只有并购收益大于并购成本才可行。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如果C2

1:艾青 向正军,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第2期双月刊总第143期 

2:浅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发展论坛》2003年第6期 

3:刘磊,关于我国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总第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