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6:29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1

梧州市工人医院检验科,广西梧州543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制度的深入执行,医学检验工作者认识到行业标准化的重要性。目前,各医疗单位所使用的全自动生化仪的多样性必然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而如何做好各仪器、试剂的性能评价、溯源性、比对应用使检验结果向行业标准化靠拢,这是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里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就全自动生化仪的性能评价、溯源性、比对应用进行综述。

[

关键词]性能评价;溯源性;比对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a)-0195-02

在我国的各级医疗单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临床检验中的主干学科之一,它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临床生化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生物化学检测项目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检测仪器应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为了满足各级医院临床住院、门诊、健康体检、科研等,许多医院同一实验室拥有两台以上的全自动生化仪,但各种仪器的多样性必然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如何保证检验质量控制,实现行业标准化,检验结果可互认,而各仪器、试剂的性能评价、溯源性、比对应用是质量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本文将就全自动生化仪的性能评价、溯源性、比对应用进行综述。

1性能评价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临床实验室都会购买全自动生化仪来满足临床需要,根据《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07)和《医疗机构临床试验室管理方法》的要求,正式使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之前各种新的检验设备及新的检测方法,必须对其检测系统进行性能评价[1-4],通过性能评价来保证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仪器的性能评价主要是通过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吸光度重复性、吸光度等准确度、吸光度稳定性、样品携带污染率、加样准确性和重复性、温度准确度和波动度,临床参考区间等进行。我国多数实验室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654—2008[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生化仪进行了性能评价[5-7],或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评价方法进行性能评价[8-10]。通过性能评价来解释日常使用的仪器、试剂是否符合临床应用,保证检验质量。

2溯源性

对于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体系,追求检验结果的可溯源是非常重要,除了在分析性能评价(如精密度、正确度、检测范围、分析特异性、分析灵敏度和参考区间等)做了足够的工作对各检测项目证明外,对各检测项目结果的测量值在计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各项目检测的结果的值在各仪器使用的参考方法、或以参考品校准后的方法应具有相同依据[11]。在临床生化检验的实际工作中,检验项目最好使用“封闭检测系统”,也就是固定组合的配套检测系统,含仪器、试剂、校准品和操作组合等的检测系统[12]。这主要体现检验结果的溯源性。而对于“开放检测系统”的溯源性,如何做好患者标本的检测结果和原来“封闭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取得一致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使用具有多个校准值的校准品,校准相对应的检测系统[13]。在实际日常工作中取所使用的测定系统原厂家的校准品能使常规检测方法的测定值接近参考方法测定值,使结果更准确,特别是仪器与试剂配套的系统,但是该校准品未必适合另一家测定系统,这在开放检测系统常见问题[14],这样可以通过新鲜血清作为参考血清对开放检测系统校准,但是,很多医院的检验科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因为病人新鲜血清标本无法长期保存,如果每次检测的时候都取病人血清来校准,操作比较麻烦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如果取得该实验系统的校准值,可以使用新鲜血清对市售校准品进行校准,因为市售校准品的保存有效期长,需要定标时可直接使用同一批号的校准品,不需要每次检测的时候都取病人血清来校准,这样还可以使开放系统具有可追溯性,实现“开放检测系统”溯源性[15]。

3比对应用

为了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卫生部于2006年2月28日了《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检验结果的互认是指同一检验项目在不同的实验室间具有可比性,这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2]。检验结果互认的基础是实验室具有结果可溯源,其次还必须解决结果的相一致性问题[16]。这需要检验科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了比对实验分析,常用的比对方法是一般是每天取8份新鲜血液标本,连续测定5d,在采集标本后的2h以内,同一时间每份标本在每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2次,第1次测定从1到8的顺序依次测定,第2次测定顺序相反,从8到1顺序依次测定,测定后收集数据再使用统计分析,常用回归方程对所做的生化项目进行不同检测系统相关性评价[17-19]。各实验室可以根据比对试验的结果对本实验室质控值进行修正,通过比对实验数据显示,每一台仪器重复性和准确性都会很好,但是不同生化仪器测定的实验数据却有一定的差别,意思是同一厂家及同一批号的质控物在不同的仪器检测系统,质控品的靶值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质控品值不是真值,所以实验室必须建立各检测系统的质控品靶值,也就是说两台不同的生化仪,同一质控品在不同仪器上的靶值不相同,需要确定自身的靶值。用新鲜血清进行比对试验,根据比对的结果,校正两台不同仪器的系统误差,校正后回归方程的斜率更接近1,而截矩则明显变小,从而使两台不同生化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差异减少,从而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符合参数实验室标准化的要求,也避免了一个实验室两台不同仪器发生结果明显不一致,或者同一实验室出现同一项目不同报告参考值的情况,从而满足了临床的需要[20]。

4小结

不同生化仪器之间,由于各厂家检测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不同厂家的生化仪或同一厂家的但不同系列的生化仪都存在差异,另检测试剂的不同、各项目检测方法不同,及各仪器反应杯体积大小、反应介质、吸样方式,以及检测光源光路等都存在差别,这些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一致。为了检验结果的互认,从技术上必须基于行业标准,各临床实验室建立评价分析系统、室内质量控制系统、能力验证或时间评价计划等来规范质量控制管理[21]。在各仪器、试剂的性能评价、溯源性、比对应用等方面牵连最主要的就是标准,这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缺乏统一性的。特别在质控修正方面,比对后应该往那边修正,在标准化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临床实验室大量的数据来统一分析,这也是为检验结果的互认提供依据。

[

参考文献]

[1]魏昊,丛玉隆.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72-75.

[2]丛玉隆,冯仁丰,陈晓东.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11-123.

[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认可准则[S].北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5]阳苹,张莉萍.基于行业标准的全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J].重庆医学,2011,40(12):1216-1218.

[6]朱睿,党贵玲.迪瑞C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J].求医问药,2012,10(8):84-85.

[7]向秀华,冯磊.罗氏modularp模块仪器性能验证[J].医疗装备,2012,25(2):14-16.

[8]王萌,郭芷萱.国产大型生化分析仪—迈瑞BS-800性能验证及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2011,4(8):28-32.

[9]李鑫,周春洁.BeckmanaU680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及溯源[J]临床医学与检验,2012,18(9):2281-2285.

[10]刘富新,郝爱军,苏大林.新装生化仪性能验证与对比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33):479-481.

[11]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

[12]张秀明,郑松柏,孙蕾,等.应用westgard方法评价决定图判断生化检测系统性能的可接受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86-90.

[13]丛玉隆.临床实验室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2-69.

[14]张鹏.血清酶测定中酶校准品与理论K值校准方式的应用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3):329-331.

[15]田峰,文道林,王林纤.新鲜血清作为校准品在开放系统溯源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4):502-503,505.

[16]秦晓光.“检验结果互认”和质量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2):132.

[17]张洪霞.2台生化分析仪多项目检测结果比对与偏倚评估[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3(9):3008-3010.

[18]张莺莺,陶青松.不同检测系统15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比对和偏倚评估[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3(8):257-259.

[19]刘远程,魏聪,刘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对性试验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1(33):2647-2649.

[20]宋银森.oLYmpUSaU640和VitRoS3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对试验[J].医学信息,2011,1(24):512-513.

[21]王治国,居漪.临床检验质量规范[J].检验医学,2012,12(27):984-988.

(收稿日期:2014-05-07)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2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诊断性试验评价

当今时代是“证据的时代”(evidenceera)。医疗事故,有效而经济的医疗保健措施也需要证据的证明。1972年,循证医学奠基人之一—archieCochrance教授(1909~1988),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他在该书中明确地阐明了一些基本的原理。他主张,由于卫生健康资源有限,所以这些资源应该合理地运用在那些已经在适当设计的评估中表现出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的方式上。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Sackett教授予1992年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

1循证医学(eBm)

1.1循证医学的含义DavidSacket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临床研究中的道德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故eBm强调的是对证据的重视和遵循。近年来医学界不断爆出惊人的事实:如“王牌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的价值受到质疑,此药能纠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但增加病人死亡率。”如“白蛋白,常规低血容量,低血浆白蛋白病人的补充,医学界呼吁禁止盲目使用”等。

1.2eBm的证据证据是eBm的基础,是来源于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及对这些研究所进行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这些依据是通过严格筛选和评价方法从大量医学文献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它被认为是评价临床治疗的“金标准”。

eBm证据分级:Ⅰ级证据: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的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所作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RCt)。Ⅲ级证据: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其可分为:Ⅲ-1级——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2级——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试验。Ⅳ级证据: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其可靠性较iii级高。Ⅴ级证据: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研究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由此看,循证医学的证据绝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eBm强调不使用陈旧过时的证据,而是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新的证据源源不断产生,用以填补证据的空白,或迅速更正,替代原有的旧证据。这也是开展循证医学价值,它将以巨大的动力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2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laboratorymedicine;eBLm)

2.1eBLm的含义是eBm的一个分支。eBLm是一种求证医学、实证医学,是一种寻求和应用最好证据的医学,包括证据的查询和新证据的探索。

eBLm是应用大量可到的临床资料和检验以及在证据的基础上,研究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的价值,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提供最有效、最实用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eBLm的主要研究方法离不开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个最佳的研究证据,是由客观可靠的数据和标准以及具体分析评价方法来确定。

2.2eBLm的研究方法(1)随机对照研究(RCt);(2)系统评估(systematicreview;SR);(3)临床指引(clinicalguideline;CG)

2.3eBLm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根据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信息这一前提,临床实验高质量管理主要应考虑整个检验系统的严格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及开展了实验的合理性、有效性。质量是临床实验室的生命[1]。

如何做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因而起码要回答三个问题:(1)开展这项试验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带来哪些帮助;(2)假设不开展这项实验,给临床患者会造成何种损失?(3)这项实验与其他类似实验相比较,优越性有哪些?

在2000年检验专家向卫生部建言;出台《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根据临床实验室与国际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模式接轨,同时提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室基本资格要求,并适合不同级别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据统计全国约九万个临床实验室。据《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实验室定义:(收取费用)“根据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DiS15189·2-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中的定义,指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血液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统称临床实验室。也称之为医学实验室。”该定义分别明确了(1)目的:为健康提供信息;(2)材料:取自人体;(3)方法:实验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主要分别CLia88为代表的法律文件和iSo15189主要推荐标准两种形式。CLia88是1988年又通过了对CLia67的修正案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简称CLia88,并于1992年正式实施。199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标准,即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2]。CLia88着眼于政府对临床实验室的外部监控,是政府对实验室强制执行的资格要求,iSo15189主要强调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实验室认可制度是一种自愿行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较高标准。

由于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临床实验诊断和治疗构成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传统检验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现代临床检验医学的基础是数字医学,利用现代设备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患者测试结果的数字化中,利用数据分析疾病的内在规律,实现循证检验医学的实际应用,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3]。

3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

(1)诊断性试验评价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设计,可靠的检验方法,高质量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缺乏某一项评价都难以进行;(2)一个良好的诊断试验被应用时,只有在严格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才能重复其效用,发挥其最佳的临床应用价值;(3)选择何种检验项目(及组合),用于临床何种目的,必须遵循eBLm的原则;(4)检验结果的临床解释,按eBLm有关理论及方法,解释才能更全面、合理;(5)只有按照eBLm关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进行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4诊断性试验评价的相关指标

4.1敏感度(Sen)-真阳性率敏感度(Sen)%=tp/(tp+Fn)×100=a/(a+c)×100

理想的敏感度为100%,敏感度越高的诊断性试验,漏诊率越低。

4.2特异度(Spe)-真阴性率特异度(Spe)%=tn/(Fp+tn)×100=d/(b+d)×100

理想的特异度为100%,特异度越高的诊断性试验,误诊率越低。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诊断性试验方法优劣的基础指标。

4.3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ativevalue,+pV)阳性预测值(+pV)%=tp/(tp+Fp)×100=a/(a+b)×100

是指诊断性试验为阳性时,被检者患病概率理想+pV为100%,指所有阳性结果中真阳性的百分比。

4.4阴性预告值(negativepredicativevalue,-pV)阴性预测值(-pV)%=tn/(tn+Fn)×100=d/(c+d)×100

理想的-pV100%,指所有阴性结果中真阴性的百分比。

4.5诊断效率诊断效率(aCC)%=(a+d)/(a+b+d+c)×100

4.6

似然比阳性似然比(LR+)=敏感度/(1-特异度)=a/(a+c)/b/(b+d)

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即为阳性似然比。若该比值>1,即随比值增大,患病的概率也增大;若该比值<1,患病的概率较小。

阴性似然比(LR-)=(1-敏感度)/特异度=c/(a+c)/(b+d)

似然比性质稳定,不受流行率高低的影响,似然比可用来直接(比较)判断一个诊断性试验的好坏。似然比的优点:(1)综和性;(2)诊断概率(LR+);(3)排除概率(LR-);(4)计算验前概率,及验后概率。

4.7诊断指数诊断指数=敏感度+特异度

5几种方法联合应用

5.1平行试验(paralleltest)是只要一种检验是阳性即判断“异常”,这种联合提高了敏感度,降低了特异度。

平行检验敏感度=敏感度甲+(1-敏感度甲)×敏感度乙

5.2序列试验(serialtest)是所有试验阳性才判为“阳性”。这种联合提高了特异度,降低了敏感度。

平行检验特异度=特异度甲×特异度乙

序列检验敏感度=敏感度甲×敏感度乙

序列检验特异度=特异度甲×(1-特异度甲)×敏感度乙

举例:

试验甲:敏感度=80%,特异度=90%

试验乙:敏感度=90%,特异度=85%

平行试验敏感度=0.80+(1-0.80)×0.90=0.98=98%

平行试验特异度=0.90×0.85=0.765=76.5%

仍以上例为例:

序列试验敏感度=0.80×0.90=0.72=72%

序列试验特异度=0.90×(1-0.90)×0.85=0.985=98.5%

6诊断性试验证据的评价原则

6.1真实性(1)是否采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标准诊断法(金标准)作过比较研究;(2)被检查的病例是否包括各型病例(轻、中、重、治疗、未治疗)及个别易于混淆的病例;(3)无论诊断性试验的结果如何,参考标准是否可照常应用;(4)如将该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6.2实用性(1)试验可否在本单位开展,并能正确进行检测;(2)临床上能否估算出疾病的验前概率;(3)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对病人的处理。

6.3适时性

7循证检验医学的实践

(1)确定问题;(2)寻找最佳证据;(3)评价证据;(4)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决策;(5)通过实践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及医疗质量,检验医学的临床应用及方法学评价在检验工作中应用[4],按循证检验医学的评价原则,标准及要求进行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振华,王治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51,156-157.

2申子俞,杨振华,王治国.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1-219.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3

论文摘要:介绍三级医院评对实验室的要求,包括科室任务、科室、实验室管理、室内及:三问质控、组织机构、技术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防护等方面来考核实验室的综合能力以及编写全科的管理性文件系统(Gop)和各专业标准化操作文件系统(Sop)到各种制度的落实记录的过程,目的是将医院等级评审作为科室工作的动力,切实提升检验科的标准化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体系。

我院检验科下设5个检测专业实验室,在院领导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和科室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的努力下,依据甘肃省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临床实验室质量督查细则的相关规定,终于通过了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组的评审。现就我科在这次评审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介绍如下,以与同仁分享。

1甘肃省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临床检验部分从科室任务、科室管理、实验室管理、室内及室间质控、组织机构、技术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防护等方面考核实验室的综合能力,从而评价能否达到三级医院对实验室的要求。

1.3实验室管理中,我科从人员资质、科室各专业分组管理、仪器试剂的性能评价、检验报告单的审核、标准化及发放、质量控制等方面人手,遵循“高标准、精技术、优质量、亲服务”的精神。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建立健全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检验质量抽查制度、质量控制失控处理程序等16个管理文件,切实落实室内外质控工作,对科内开展的各个项目,有商品质控物的项目使室内质控成为每天报告结果真实可信的基础和前提;对无商品质控物的项目以试剂标准校准仪器或进行定期的室间比对监测措施,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4

20__年医院管理年考核评估细则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一、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10分)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查阅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抽查不少于2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的落实情况。医院未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发展规划中无中医内容,不得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未落实,每项扣1.5分。3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查阅医院上年度的工作计划,并抽查不少于2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的落实情况。医院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计划中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不得分;工作措施未落实,每项扣1.5分。3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查阅医院相关制度、工作记录、近一年内的考核报表。未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不得分;已制定,未实施,扣2分。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无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不得分;已建立,未实施,扣2分;考核结果未体现在科室分配方案中,扣1分。4二、人员配备(17分)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②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二、人员配备(续)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续)③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④每个临床科室中(口腔科、手术科室除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人数比例≥60%。每1个临床科室不符合要求,扣0.2分。22.根据中医医院的等级和规模,合理配备医院领导班子人员和管理人员。①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0个百分点,扣0.3分。1②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现场访谈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局提出的科室、人员、药事、文化等相关要求的了解程度。每1人不符合要求,扣0.5分。3③医院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包括正、副职负责人)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5个百分点,扣0.2分。13.合理配备临床科室负责人。①临床科室负责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二、人员配备(续)3.合理配备临床科室负责人。(续)②三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应有具备高级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二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中有具有中级以上中医专业技术任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六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符合要求,每1个科室扣0.2分;医师类别不符合要求,每1个科室扣0.2分。2三、临床科室建设(25分)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三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12个(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眼科、推拿科、耳鼻喉科),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消毒供应室、营养部)。二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5个(内科、外科等),医技科室≥3个(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查阅相关材料;实地考察。每少1个科室,不得分。22.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实地考察。医院名称不规范,扣1.5分;科室名称不规范,每1科室扣0.3分。3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三、临床科室建设(续)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抽查3个临床科室,分别打分,求平均分作为本项检查内容得分。(第4项打分方法同此项)查阅3个病种诊疗方案及其它相关资料;现场访谈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科室负责人1名)并抽查在院病历3份。未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每个病种扣0.2分;未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每个病种扣0.2分;未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与特色进行定期分析、总结和评估,每个病种扣0.2分;未掌握本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每1人扣0.2分;未执行本专科诊疗方案,每份病历扣0.2分。5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现场考核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1名)。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未掌握,扣2分;其他人员未掌握,每1人扣1分。45.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查阅设备清单并抽查3种设备使用情况。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未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设备总数的50%,不得分;应配而未配,每少一种设备扣0.1分;设备使用率低,每1种扣1分。3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①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60种。查阅本年度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每少1项,扣0.1分。1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三、临床科室建设(续)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续)②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查阅上年度医院针灸科、推拿按摩科、理疗康复科等以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为主的科室的门诊人次。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7.积极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①三级中医医院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30种。二级中医医院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10种。查阅上年度中药医院制剂入出库单。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不得分;每少1种,扣0.2分。2②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查阅本年度某一个月的统计资料。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1分。3四、重点专科建设(11分)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按部级、省级、地市级的顺序,抽查3个重点专科,分别打分,求平均分作为本部分的得分。查阅相关材料。未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每缺1项扣0.5分;每项内容不完整扣0.2分。未确定重点病种,扣0.5分;确定的重点病种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明显,扣0.5分。3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四、重点专科建设(11分)(续)2.制定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查阅3个病种诊疗方案及其它相关资料;现场访谈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科室负责人1名),并抽查在院病历3份。未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每个病种扣1分;诊疗方案未实施,每份病历扣0.5分;未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每个病种扣1分;未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每个病种扣1分。未掌握本专科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每1人扣1分。63.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查阅相关证明材料并现场考核学术继承人。未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得分;学术继承人未掌握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扣1分。2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1.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实地考察每少设置1个部门(组),扣0.2分。12.中药房主任或副主任中,三级医院应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医院应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续)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续)3.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须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每人扣0.5分。24.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三级医院≥100平方米,二级医院≥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面积,三级医院≥60平方米,二级医院≥40平方米。实地考察房屋面积每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2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1.中药饮片验收制度健全并认真落实。查阅上年度中药饮片采购质量管理制度及进货质量验收记录。无制度或无记录,不得分;制度不完善,记录不完整,扣1分。2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续)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续)2.建立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严格处方审核,调剂复核率100%,每剂重量误差应在±5%以内。(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此项不计分)查阅中药饮片调剂制度、处方并现场考核。无饮片调剂制度,扣0.5分;抽查一日的中药饮片处方,1张未按规定审核或无复核签字,扣0.5分(最多扣1分);抽查调剂后的中药饮片20剂,重量误差1剂不符合要求,扣0.5分(最多扣1分)。23.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应按照要求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现场考察。属于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的,未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不得分。2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1.有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严格煎药的质量控制、监测工作。《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张贴上墙。查阅相关材料,现场考察。无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不得分;质量控制、监测工作不到位,扣0.5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未张贴上墙,扣1分。22.煎药室布局合理,配备完善的煎药设备设施和辅助用具,流程合理。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现场考察。布局不合理,扣1分;流程不合理,扣0.5分;设施设备和辅助用具配备不完善,扣0.5分。23.煎药操作方法符合要求。待煎药物先行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煎煮时间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凡注明有先煎、后下等特殊要求的,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现场考察。每1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3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续)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现场抽查10种中药饮片的调剂、给付。中药饮片调剂、给付不符合规定,每1种扣1分。2六、中医药文化建设(16分)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要求。查阅贯彻落实文件的会议记录及实施方案。无相关会议记录,不得分;未制定实施方案,扣1分。3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现场考察。医院核心价值理念中未体现中医药文化,不得分;体现不充分,扣2分。4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查阅相关资料,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现场考核5名员工。医院相关管理未体现中医药文化,扣2分;行为和服务未体现中医药文化,每1人扣1分。4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现场考查。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未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每1项扣1分。5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5

为贯彻落实有关法律精神和加大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力度,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局于2006年11月始开展了一、二级病原微生物(BSL-1,BSL-2)实验室登记备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次生物安全专项督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为客观评价实验室备案后的监管效果,推进卫生监督“可控可量”管理模式的探索,2008年6--7月,我们对辖区内14家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进行了消毒效果检测和生物安全柜的首次现场检测,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辖区内7所民营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和7所公立医疗机构(含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中的14家已备案的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作为监督检测的对象。

1.2 检测内容

消毒效果抽样检测包括实验室内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工作人员手套、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消毒前、后)等细菌污染状况和紫外线灯照射强度测定。其中物体表面的对象包括实验室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检测仪器、离心机、冰箱、水浴箱把手、门把手、电话、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开关部位、水龙头出口处)等重点部位。

ii级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垂直气流速度断面测定、噪声测定、烟雾试验、柜内紫外线灯照射强度测定。

1.3 检测方法与评价依据

空气采样采取自然沉降法,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及手套、生物安全柜操作面等采样采取涂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采样1mL加9mL相应中和剂,均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方法与结果评价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的有关规定。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采用ZDZ―l型自动换档紫外辐射照度计进行测定。方法与结果评价参考《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GBl5981―1995)的有关规定。

ii级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采用ZRQF系列智能风速计、HS5660a型精密脉冲声计,Cent310型数字温湿度计等设备。方法与结果评价参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的有关规定。

1.4 质量控制

为统一检测标准,明确检测要求,提高检测整体质量,对参加检测人员进行有关依据、采样和检测方法、文书制作、注意事项、结果评价等知识的培训。对检查结果和工作质量进行统一评估。

1.5 资料处理

采用excel2003软件录入资料数据并核对,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消毒效果检测共测定样品197份,合格191份,总合格率为96.95%。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合格率为92.86%,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为100.00%(表1)。

本次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数为69份,合格60份,总合格率为86.96%。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合格率为85.29%,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为88.57%(表2)。

3 讨论

3.1 消毒效果检测

本次消毒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本区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的消毒卫生状况较好,总合格率略高于文献中报道的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合格率。本次结果还表明,公立医疗机构实验室消毒效果比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好,这与文献中报道的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的专业人员不足,部分医疗机构BSL-2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开展较多有关。

本次结果也显示,本区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环境、物品的消毒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医务人员手细菌超标的原因与洗手不规范、洗手时间短、洗手液不符合要求等有关;实验室空气合格率较低,主要原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和消毒不严;实验室紫外线灯合格率较低,这与长期使用没有测试、检查和更新有关;而生物安全柜内紫外线灯都是新安装的,合格率较低,这与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对生物安全柜的相关性能和常识掌握不全面有关,导致购买、安装和检测不符合相关要求。

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大量病原微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未知标本和对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以致于医疗机构也可能会接触到生物安全二级以上防护级别的微生物,因此对生物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往往为了降低成本而对于生物安全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等学习,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消毒效果的自我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强化消毒知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正确操作消毒技术,确保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在积极宣传教育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督查处罚力度。

3.2 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搅拌、振荡、离心、超声、破碎、吹打和敲打等操作都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而安装和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是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重要生物安全措施之一。目前大多数用户对生物安全柜的检测性能不够了解,尚无有资质的机构统一开展生物安全柜的检测工作,有些用户只要生物安全柜能转,就一直使用下去,成为很大的隐患。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6

关键词:医院;评审;质量管理

abstract:nationalHealthandFamilyplanningCommissionofpRCstarttoorganizeandcarryoutthequalityandsafetysituationofannualevaluationinaffiliatedhospitalsfromthebeginningof2013,usingthelatestversionofhospitalaccreditationstandards,isanoverallinspectiononhospitalmanagement.ourhospitalasoneofthehospitaltoacceptreview,carefulreadandunderstandthestandard,carriedoutaseriesofspecificwork,promotethelevelofhospitalmedicalmanagementandcontinuouslyimprovethequality,promotethemedicalteachingandresearchworktoanewhighlevel.

Keywords:Hospital;Review;Qualitymanagement

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于2013年正式启动和开展了全国部署部管三级甲等医院质量安全情况年度评价,我院是拟接受评价的医院之一。我院作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是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也是广东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这些"标杆"都表明我院在中国医院发展史以及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以迎接等级评审为契机,推动医院持续快速发展是医院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接到开展评审工作的通知后,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部署相关工作,成立迎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照标准,周密安排,自查自纠,持续改进,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持续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质量,推进医院各项工作持续发展。以下是在迎评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和体会:

1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历史沿革

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于1989年1月印发了《有关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正式标志我国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和分级管理工作。1995年,国家了《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初步规范了我国医院评审工作实施行为。第一周期共评审医院17708所,其中三级医院558所、二级医院3100所、一级医院14050所,是世界上评审医院数目最多的国家[1]。医院评审制度的确立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医疗机构管理进程,规范了医疗工作行为,初步构架起我国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发展、专科建设、医院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及提高[2]。但因政策未能贯彻始终、落实到位,医院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并没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3]。近年来,国家卫计委紧密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重点,在总结第一周期医院评审的工作情况,以及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JCi认证、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医院评审评价经验,于2011年4月陆续印发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及实施细则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与原有评审标准相比,2011版《标准》不再鼓励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更加强调"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等核心内容和基础质量管理,并且将评审的重心由"资料查阅"转为"实地查验",在评审标准、评审流程、评审工具、评审效率等方面有了全面改进[4]。

2我院等级评审创建工作措施

2.1领导重视,开展宣传,积极动员自2013年4月接到卫计委评审通知开始,我院全面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创建工作,组建了评审工作领导和等级评审办公室,统一安排评审各项工作。评审办抽掉了12名职能科室正副科长、4名临床科室(内外妇儿各一名)中级职称人员脱产开展评估工作,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包括:医院网站主页增设评审工作专题网,医院内部网添加评审专栏,医院各院区宣传栏、院务公开栏张贴评审专题海报,定期召集中层干部及评审工作联络员开协调会。以上措施,真正做到了全院总动员,人人了解评审,人人参与评审。

2.2认真解读,拆分条款,落实到人评审办通过国内调研、同行沟通、专题座谈,集中对《评审细则》进行讨论和解读,确定了每个条款的牵头和监管部门,同时针对条款为各科室提供有关资料准备的指导,多次召开全院职能科室负责人、联络员会议,分配任务、跟踪检查、把握结点,提出资料准备的要求及模板并作详细解读。

2.3自查自纠,收集问题,组织讨论评审办公室组织全院各科室开展了三轮自查自纠,并要求各科室认真对照《评审细则》标准中所负责的条款,对发现出来的需要医院层面决策的问题,由评审办集体讨论和协调给出相应意见,再上报医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制定解决方案。许多存在多年但久未解决的问题,都在此次自查自纠工作中得到了初步解决或完善,如:成立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实现全院实验室统一管理;全院iCU统筹管理,成立重症医学科;取消手写验单,杜绝医疗隐患;统一和规范危险品管理;规范临床用血标准流程;规范和完善全院知情同意书;规范和统一临床危急值管理;统一进行消防安全隐患的检查和整改;规范外科手消毒流程等等。

2.4完善制度,更新规范,印发手册评审办组织全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更新、完善和修订,要求临床医技科室修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诊疗规范,同时按照《评审细则》的条款,收集应知应会内容。经过多次修改及审核,最终修订和编印了全院《规章制度汇编》、《应急预案》、《应急手册》、《临床医技科室操作流程和诊疗规范》、《应知应会》等资料,下发各科室,落实到每位职工。

2.5开阔视野,参观学习,全院培训医院对评审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派出评审办工作人员及部分重点科室的负责人到国内知名兄弟医院,就评审内容进行参观、交流和学习,借鉴其他医院同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积极参加相关交流和培训,如pDCa案例分享会、内审员培训、品管圈培训班等。在院内进行全员培训,包括邀请专家讲学、组织专题培训、开展科室内部学习。

2.6深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评审办分为临床医技科室、行政后勤科室、院感护理三大组,根据《评审细则》内容对全院各科室进行检查。临床科室方面,主要检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查运行病历、医疗登记本、临床合理用血、合理用药等,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书面反馈相应科室并限时整改。行政后勤科室方面,进行水电、消防、设备和基建等方面的检查,注重细节,讨论解决方案和落实整改时限,跟踪落实。院感护理方面,主要检查执行患者的十大安全目标的落实情况、消毒隔离、手卫生、医疗废物的管理等等,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刻讨论解决方案并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2.7组织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应急能力是本次等级评审的一大内容,也是检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评审办联合各有关科室,对重点部门进行了多种急救演练,包括全院消防演练;部分临床医技科室应急演练,包括:放射科进行急救、放射安全事件演练;核医学科核素泄露应急演练;急诊科批量伤员处置演练、绿色通道(急性冠脉综合征与急性脑卒中)演练、非计划性停电应急演练、中心负压故障应急演练等。

2.8进行数据分析,举办RCa分析会、pDCa案例分享会应用pDCa等管理工具是医院管理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必然选择。医院评审办针对我院统计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召开"非计划再次手术根本原因分析暨质量改进会议""病区装修工期延长根因分析会"。此外,还收集了重点科室的pDCa案例,举行pDCa案例分享会,希望通过pDCa把医院各项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使我院的等级评审有序开展开来,并推动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具体体现在:①思想根本转变:以往的评审重心在资料查阅上,新一轮等级评审重心为实地检查,光靠"临时抱佛脚"准备资料已经没有任何。②化被动为主动:以往的评审多为应付检查,此次迎评工作,使各科室主动开展多次自查自纠,强化了内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快了问题处理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普及管理工具:在迎评工作中将管理工具、质量改进工具向各科室普及,并利用管理工具进行实操。如:全院开展护理品质管理圈61个;运用pDCa工具开展了"充分利用麻醉恢复室资源提高手术室利用率"、"全面缩短平均住院日案例分析"、"降低留置导管的意外拔管率"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评审课题研究组.《我国医院评审工作评估》研究报告[J],中国医院,2000.4(3):149-151.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7

[关键词]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自主学习;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R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9(c)-0169-04

机能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多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培训课。机能学实验教学是在基础医学领域内将原来分属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科学整合并重组后,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全新的机能学科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医学实验教学单一分割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知识的融合与综合应用,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研究的实施是在我校原有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修订完善新版教学大纲、编写相应实验教材、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探索,以期通过研究,构建新型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使我校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先进水平,同时更好地满足《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医学毕业生培养的基本要求[1]。

1机能学实验现状分析

1.1国内现状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大多数的院校均以基础医学中的机能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组建医学机能实验室,构建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从目前各院校开展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情况来看,尚无统一模式。多数院校是基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共性和特点,将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合并,也有个别院校将生物化学、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并入其中。在教材方面,有的院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有的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在开设的实验项目上,各院校虽然差别较大,但基本上大多包含如下内容: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②基础实验;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纵观各院校机能实验教学成果可见,各院校改革进程不同,有的较为成熟,有的还在探索,有的刚刚起步。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多数院校对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其主流是正确的,符合当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2-4]。

1.2我校现状

我校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起步较早。1997年,大连大学医学院将原来分属于教研室管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室,按照形态学、机能学学科分别组建了基础医学形态实验室、基础医学机能实验室。自1998年即开始进行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将原有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课程进行科学、有机的整合,并于2000年派出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研室相关教师到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进行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学习与培训。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独立设课,独立考核,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多年的课程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校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理念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还不到位;在教学内容上,单纯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占比偏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比偏少;在教材建设上,原有的实验教材存在实验项目涵盖不全、部分内容陈旧的问题,还缺少一本符合我校实际情况、适应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先进完整教材;在教学模式上,尽管采用了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和手段,减少了在单一动物实验模式中因动物不足带来的遗憾,但仍存在着因资源、时间等条件限制,所开展的实验项目满足不了从多方面、多角度达到实验目的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有必要对我校现行的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医学毕业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素质和能力。同时近期学校投入近150万元购置包括虚拟实验室系统、生物机能实验同步演示系统等,这也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设备保障[5]。

2改革内容与实施

2.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宣传、落实及实施,在教师层面,强化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分析、实践、质疑、创新等能力。在学生层面,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我定位,进行自我监督,敢于自我评价,反思自我行为,不断提高自我。

2.2组建研究团队

组建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研室教师和基础医学机能实验室技术人员参加的研究团队,由本研究负责人负责整个研究内容的规划、实施。

2.3优化教学内容

依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在保留有代表性的经典、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丰富实验内容,更新实验项目。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6-10]。

为此组织了教师对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机能学实验开设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研讨,并根据我校机能实验室仪器设备情况,筛选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成熟先进的实验项目。同时组织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对拟增设的项目进行预试验,在保证实验成功率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增设的实验项目,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到70%,增设了设计性实验项目。

2.4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组织教师对拟制定的考核评价方式中包含的各项内容,即实验预习评价、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评价、设计性实验评价、虚拟实验评价、病例讨论评价、实验基本理论考核评价、实验技能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进行研讨,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如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学生、教师签字栏,将问题及时向学生反馈,在病例讨论中采用学生、教师评分量表等,完善了能较为充分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11-12]。

2.5修订教学大纲

结合我校2014版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在更新实验项目、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新版教学大纲。

2.6编写实验教材

组织教师在对所开设实验项目进行预试及实施的基础上,先期编写各实验项目的实验指导并汇集成册,初步完成了《机能学实验指导》。在逐步完善、成熟后,计划出版符合我校自身情况、适应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需求、先进的新教材[13-14]。

2.7更新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进行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在应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实施传统动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时,组织教师充分利用新增仪器设备,如虚拟实验室系统的虚拟实验技术,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虚拟实验项目,实现虚拟和动物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更新,提升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这一系统,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复习、自测,实施虚拟动物实验操作。

这种教学模式上的更新,突破了传统单一动物实验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实验环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天候开放。同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15-16]。

2.8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实施

本研究的改革内容中之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即新增设了设计性实验、虚拟实验及部分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改革效果

3.1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对上述各项内容的改革与探索,构建了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及训练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设计性实验为创新的新型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完成“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机能学实验指导》、实验基本理论考核题卡、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报告、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实施。通过实践,本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使我校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17-18]。

3.2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利用虚拟实验室系统,将虚拟实验融入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外网络学习中,实现虚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我校目前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国内同类医学院校先进水平的目标。

4结语

依据国家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文件)的要求,在技能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就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医学毕业生能够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在医学不断进步的环境中,保持其业务水平持续更新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证。

本研究通过应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对我校原有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上,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提高了综合性实验比例,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增设了设计性实验项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在教学模式上,增设了虚拟实验项目,改变了传统单一动物实验模式在资源、时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强化反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等。通过以上改革与探索,在项目研究的推进实施中,确实体会到这一新型的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今后还将进一步对改革的各项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英福,李春燕,袁带秀,等.专业认证背景下机能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3):218-220.

[2]张明昊,李玉洁,孙曙光,等.关于新型医学机能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113-116,124.

[3]刁海鹏,郜亮,解军,等.卓越医师培养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45-147.

[4]王宏宝,刘慧萍,黄珊珊,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机能实验独立授课模式的实践[J].中医教育,2016,35(1):16-18.

[5]王宏宝,刘慧萍,张国民,等.实验室建设促进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28-29,35.

[6]齐瑞芳,吕军,徐继辉,等.基于内容的模块化实验教学在机能学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1820-1821.

[7]张玉侠,倪芳,张瑾.机能实验学系统综合实验的实施与效果[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2):176-177.

[8]谷彬,刘思妤.综合性实验教学在机能学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53-254.

[9]袁带秀,李春艳,袁志忠.依托科研开设医学机能学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9):788-789.

[10]杨丽娟,刘艳波.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的开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1):68-69.

[11]陈晓青,叶少剑,汤凌燕,等.医学机能学实验考核的构建与评价[J].九江学院学报,2013,28(3):24-26.

[12]白萨日娜,王学恩,塔娜,等.浅谈机能学实验课考试体系的建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2-53.

[13]孙艺平,邹原.医学机能实验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

[14]高兴亚,戚晓红,董榕,等.机能实验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

[15]单芳,刘雨娟,李宏民.虚拟实验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57-358.

[16]刘爱东,王箐,田琳,等.虚拟实验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88-90.

[17]胡晓松,潘克俭,张晓,等.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6-8.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8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01-02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整合,建立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逐渐成为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并在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成了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探索了一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服务市场的模式[1];福建省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同时侧重为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3]、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4]进行了研究。这对中医药领域建设共享服务平台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为例,就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作一阐述。

1面对中医药行业需求,建立专门的中医药实验研究共享平台

中国中医科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6年3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共享平台“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平台已由2006年的零设备,发展为拥有涵盖光学及电子成像设备,物质分析检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分子生物学相关设备等中医学基础研究必备及前沿的仪器设备的共享实验综合平台,为中医药科研与共享服务提供保障。

根据平台发展规划,结合人才学科背景及中医药自身特点,平台建设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成立中医药干预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及中医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平台,以提高共享实验平台整体水平,促进平台科研与共享服务的同步跃进。目前设有机能、分子生物学、四诊、物质分析、形态学及微透析6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

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心脑血管、代谢、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方药筛选及其配伍原理研究,方剂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开展中医证候的细胞因子研究、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抗体功能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四诊实验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适用科学技术,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技术与方法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拥有脉象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特色技术和设备,其中“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物质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研究中相关物质的定量、定性分析及结构鉴定工作,为中医理论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药动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成分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高标准的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形态学实验室主要开展动植物组织细胞及相关物质不同层次的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从组织到细胞、从宏观到微观,实时、多参数研究观察待测对象,为开展中医藏象、证候、针灸经络、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方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技术支撑。微透析实验室主要开展中药微量多成分的体内过程、中药复方药代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检测等研究工作。

目前,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仅2011年,医学实验中心大型设备为中心及兄弟单位的77项部级课题、28项省部级和34项院级课题提供服务30278.25h,其中,对外服务时间为5166h,对院内各单位服务时间为25112.25h,比2010年同期增长12.5%;服务课题总数139项,比2010年同期增长39.0%。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各实验室都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开发了细菌生物膜技术、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同步测量心肌细胞的收缩和钙离子变化技术等。

2不断完善和深化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关实验功能和关键技术,本着“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合理优化配置全院的科技资源。从2009年开始,承担“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工作,致力于整合全院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地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探索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内部科技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突破,使资源所有方、运营方和服务方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并力求探索更为先进科学的资源管理经营模式,从真正意义上盘活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该基地运行3年来,从资源的内在价值属性出发,把握科技条件资源共享的本质,对条件平台、服务基地、共享机制的内涵、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工作部署,结合运营机构医学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平台建设的目标: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规模、加强中医药实验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我院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程度。

该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新增开放科学仪器设备126台(套)、价值5683.15万元,新增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已经累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669台(套),总价值约2.52亿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全面向社会开放。

3完善功能平台,增强对外服务能力

为增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服务能力,在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下,根据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域的不同,分为中药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基础研究平台等涵盖中医药研发各个领域的功能平台,为企业、兄弟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①专家咨询及信息服务。拥有科技部基础性信息平台、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三级)、中药新药研发综合数据库、药物研发专家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等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市场调研、检索查新、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相关服务。②中药新药处方、处方设计优化。建立基于专家群体经验智慧,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隐变量和扩展熵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模型,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技术平台。能够进行处方转让、原料药物开发、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的配伍优化。③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研究中心、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两个三级实验室,建立中药材生产环境与质量评估技术平台,对中药资源及种植环境进行评价与开发。④中药化学解析、合成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基地拥有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标准化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具有化学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合成、质量标准控制技术体系,可提供天然活性产物分离、纯化及分析,对照品制备,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与合成,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检测服务。⑤中药制剂工艺优化及应用开发,基地拥有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形成中药制剂工艺应用开发平台及适合于中药特点的新制剂评价平台,可对中药制剂工艺实行优化,并且开发应用新的中药剂型。⑥中试放大及药品加工生产,中药制备过程的多指标在线检测平台,可完成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的中试、放大及其多指标在线检测。⑦中药药效学评价,建立中药复方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平台、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能对药效学研究方案设计、新药药效试验方案咨询与论证、药效学指标选择与评价、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等提供服务。还可以提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药代动力学分析、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等对外研发服务。

4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该基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注重宣传推广工作,建立了基地网站(http://),并安排专人负责。与领域平台以及总平台顺利完成对接,成为基地品牌宣传以及能力展示的综合窗口。2011年,基地办公室多次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系的各科研机构与企业广泛宣传。深入南京、重庆等多家科研机构,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宣传展示,基地的经营模式、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得到广泛认同,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此外,配合北京市科委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该基地运营单位――医学实验中心的参展项目“高精度智能机械手中医脉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荣获银奖,极大地调动了各成员单位参与基地宣传展示活动的积极性。

基地办公室汇总整理研发服务技术链条,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确立了涵盖“新药发现、处方优化、质量控制、工艺优化、中试放大、药效评价、安全评价、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等环节的中药研发服务链,基本能够满足多数中医药研发机构不同层次的需求。

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日益受到关注,很多院所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5]、文献资源共享[6]、管理机制创新[7]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借鉴相关院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已经形成了与院属各二级院所之间的联动机制,基地建设促进了中心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为盘活科技资源、增加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开展资源整合与共享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培育生物医药产业[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6):113.

[2]郑庆昌,谭文华.试论地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定位[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6):46-48.

[3]王莉,胡高霞.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总平台和子平台的角色探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23(1):19-22.

[4]郑庆昌,张丽萍,谭文华,等.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2):10-14.

[5]古建伟,王庆良,苏颖奇,等.大型公立医院资源整合与运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27.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9

关键词:检验试剂精细化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04-02

检验试剂在医院医用耗材中所占比重较大且种类繁多,综合医院中的检验试剂主要有临检类、生化类、电化学发光类、免疫类、微生物学类、分子生物学类等近千个品种,加上检验试剂多为非收费材料,绩效管理评价难度较大。如何解决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下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降低试剂成本,成为各级医院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和难题。现基于财务管理视角,就笔者所在的医院多年来在检验试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和原因

1.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虽然医院在医用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流程上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由于检验试剂的专业性、特殊性,导致对检验试剂管理的实质性“话语权”集中在检验部门负责人手上,职能部门对试剂的监管多流于表面形式{1},出现了采购随意、库存积压、失效变质、甚至是浪费、外流等腐败问题,致使医院试剂成本居高不下。

2.缺少统一的招标采购平台,采购价格难于监测和评价。不同于药品及其它医用耗材,各省市缺乏统一的检验试剂招标采购平台,加上有些检验设备不开放试剂,只能使用其指定规格型号的配套试剂{2},使得医院检验试剂价格基本上由供应厂商“一言堂”,即使医院内部进行招标采购,也由于不同品牌、科室使用偏好、难于进行横向比较等原因,试剂采购价格难以保证做到公正合理。

3.采购预算控制薄弱。检验试剂的采购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检验项目工作量、试剂明细数量的测定缺乏信息化数据支撑,往往是根据上一年度的使用量初步估计预算年度的增长量来确定预算采购总额。在月度预算执行过程缺少约束机制,经常出现大量的临时采购,加量采购、更换厂家采购等不按预算采购的问题。

4.信息化管理建设滞后。虽然各医院的HiS、LiS等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完善,但针对检验试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仍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更多表现在仅应用单纯出入库管理功能的物资物流系统,而对于检验试剂的源头追溯、有效期预警、使用动态管控等流程管理及绩效评价大都缺少专门的检验试剂管理信息系统。

5.实物监管不到位。检验试剂采购后大多直接进入了检验部门的二级库中,由于大部分医院实行的是以领代支的二级库管理模式,职能部门只根据发票进行出入库的金额管理,而对于试剂的数量及使用管理在职能监控上基本上为空白,检验部门对二级库房管理混乱,存在无专人专职负责、无账物盘点核对机制、检验试剂外流等问题。检验试剂的实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粗放状态。

6.绩效评价手段落后。在检验部门的绩效评中,对检验试剂的成本控制大都缺少科学的绩效评价方式,由于检验试剂多为非收费材料,加上检验收费项目和耗用试剂难于进行较为精确的数量匹对,由此对于检验试剂的数量耗用难以建立收费核销机制,难有一种量化的收入成本配比的绩效评价办法,只能对检验部门的收支总额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粗放的绩效评价方式难以提高科室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二、实践探讨

1.源头控制,强化招标采购,降低采购价格。

(1)清理多头供货厂商,以前医院单纯检验试剂供货厂商多达十几家,经过招标清理,确定了三家信誉较好实力较强的供应厂商,实行规模供货,在原先的供货价格基础上,供货厂商主动压价30%以上。

(2)招标设备,要求配套试剂必须为开放性试剂。在检验设备招标参数上明确要求配套试剂为开放性试剂,杜绝了以往设备厂商捆绑销售高价试剂的情况。

(3)加强横向价格比较,在进行试剂招标时,在保证品牌质量的前提下,对本区域内多家医院进行价格的横向咨询比较,做到同区域内价格最低。

(4)取消投放设备,破除垄断价格。在以往的z验试剂管理中,存在部分厂商免费投放检验设备,但要求使用其独供试剂的情况,虽看上去能在短期内解决医院资金不足无力购置设备的问题,但其提供试剂的监管评价难度更大,且易产生内外勾结腐败问题。目前医院已全部取消投放设备,在设备及试剂采购上均实行公开竞标,破除检验试剂的垄断畸形价格。

2.应用管理软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引进的物资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专门的检验试剂管理软件,和HiS收费系统、LiS系统对接运行。该系统实现了检验试剂的条码化管理,形成了采购、入库、出库、二级库管理、库存核销等工作流程的自动化、规范化、可追溯的动态监控管理模式{3},在供货商资质管理、试剂有效期预警、库存预警、财务成本统计管理、库存核销绩效评价等模块系统都达到了较为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3.完善财务内控,强化精细化监管。

(1)加强试剂采购的预算控制。年度试剂采购总量由检验部门根据测算的年度工作量和配比消耗试剂标准制订,采购计划直接根据软件系统各类试剂的库存预警量及设定的采购标准自动生成,提高了采购的效率和科学性,超出预算情况须由当事科室和职能科室专职人员共同写出情况说明报预算委员会审批。

(2)加强对试剂实物的管理。每月由职能部门联合检验部门进行实物盘点一次,对于产生有效期预警的库存试剂要求当月必须予以更换退换,且要调减库存标准。

(3)实现了试剂软件和财务软件的一体化管理。完成供货商信息、采购预算、发票管理、付款管理的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整合,实现了财务部门对试剂管理的全流程控制。

4.精细绩效评价,增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1)集近几年的数据,做出检验收费明细项目试剂消耗配比表.按收费项目数据和试剂消耗配比进行试剂二级库存量的核销,设置每类检验项目百元收入耗用试剂费用数(表1),按0.2%的波动差异率进行绩效考核。

(2)设立检验部门百元医疗收入耗材占比总考核指标。在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影响,综合多年数据加权平均得出检验部门的医疗收入试剂占比指标,纳入科室管理目标进行日常考核,绩效评价时,此指标占到了检验部门科室绩效总目标的60%权重,较好地激发了科室增收节支的主动性。

三、管理效果

经过多年的精细化管理实践,医院检验试剂的管理形成流程规范、监管严密、评价科学的模式,检验部门的绩效目标考核指标百元医疗收入试剂占比由原先的46%下降至目前的34%,试剂成本下降明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注释:

{1}吴晓红.医院检验试剂管理新尝试[J].卫生经济研究,2014(7):58-59

{2}吴积耀.医院检验试剂管理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6-47

{3}于洪远,陈宝来,韩玉霞,等.通过LiS软件实现检验试剂精细化管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2):94-95

(作者单位:1.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山东青岛266300;2.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00)

医学实验室评价标准篇10

【关键词】输血前传染病指标室间评价

现阶段我国输血前传染病指标常规检测4项,即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我国血站系统开展输血前传染病指标室间评价活动已多年[1],我市属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于2007年对全市26家实验室首次开展输血前传染病指标室间质评活动,我院是本市首批参加市级室间质评活动的基层单位。参加室间质评对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责任感、工作质量均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对比,了解本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检测能力,找出平时不易被自己的实验室所发现的误差,对提高输血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有着重要的防范作用。下面就对我院2007年-2010年四年输血前传染病指标室间质评结果作一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参评情况

市中心血站于2007-2010年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每年开展1次,每次参评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4个项目,即4项指标。2007年4项指标各下发4个样品,2008年以后的3年,每年每次下发5个样品。因此,本市近4年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室间质评共进行4次,每次4项;每项4年共进行了19个样品的检测。质控物由市中心血站统一编号、统一发放。

1.2方法、仪器和试剂

HBsag、抗-HCV和抗-HiV4年都是用的eLiSa一步法,前2年是手工目测法,2009年开始用酶标仪比色法;梅毒抗体2007年和2008年用RpR目测法,2009年和2010年则用的是eLiSa法。Dnm-9602G型酶标分析仪和DnX-9620电脑洗板机均来源于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主要来源于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3室间质评的要求

在室间质评活动中,实验室质控品应由负责日常检验工作的人员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上报结果,按回报表项目要求填写结果及有关内容。实验室不得将质控品外送其他单位进行检测,实验室之间不得交流。以“+”和“-”报告结果,2008年开始报告S/Co值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并附酶标仪打印结果。

1.4室间评价方案

2007年-2009年3年以阳性漏检率(%)、假阳性率(%)和得分表示,卫生部质控品预期结果是阳性未检出者为阳性漏检,结果是阴性而检出为阳性者是假阳性,得分为(样本数-阳性漏检标本数-假阳性标本)/标本数×100%。2010年则采用“合格”来评价,样品用“符合”,每年1个项目若有≥2个样品不符合,即定该项目检测不合格。

2结果

2007年4项指标16个检测,无阳性漏检和假阳性,得分100;2008年HBsag漏检1份(3份阳性样品),梅毒抗体漏检2份(3份阳性样品),全年共11份阳性检测,漏检3份,阳性漏检率27%,得分85;2009年4项指标20个检测,无阳性漏检和假阳性,得分100;2010年4项指标20个检测,20个都符合,评价结果“合格”。

3讨论

3.1近4年室间质评项目成绩及漏检原因分析

本市输血前传染病指标室间评价活动2007年-2010年每年开展1次,2007年1次4个样品,2008年-2010年3年,每次5个样品,都是检测4个项目;4年共检测19个样品,76个测试。我院在抗-HCV和抗-HiV检测中都符合;但HBsag阳性漏检1份,梅毒抗体漏检2份,都发生在2008年。分析漏检原因:①实验室也未按要求配酶标仪和洗板机,产生弱阳性漏检。②阳性样品含量低是弱阳性。

③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够,保存样品经复检呈弱阳性:HBsag检测时,当时操作人员,因心存有质控品在,未严格按操作规程,而多次反复洗涤,导致弱阳性标本无法检出,而结果错误;梅毒抗体2008年漏检2份,当时用RpR法,方法陈旧,该样品在显微镜观察或时间适当延长,即可呈现阳性。按照市局要求,实验室梅毒抗体检测定为不合格,需整顿。

3.2室间质评总体情况分析

室间质评的目的是让参加该项活动的实验室相互校正各自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验质量和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及通用性,实验室结果通用是减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举措之一,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室间质评活动还为提高输血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措施。我院76个检测总符合率为(73/76)96%。尤其在通过2008年实验室专项整顿后2年,各项指标均100%符合。转贴于

3.3参加室间质评的体会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实验室的分析能力,监控实验室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高各实验室间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它又可作一个外部指标补充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活动,可以提示室内质控难以发现的偏差,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通过我院4年来的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室间质评,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3.3.1坚持室内质控是基础

室内质控是室间质评的基础,扎实开展室内质控,使室内质控正常化,室间评价常规化,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有序进行,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支持基层实验室室内质控,一定要做好质控血清供应工作。抓室内质控,必须层层抓、经常抓还要突击抓,常抓不懈,逐步转变强迫性质控为自觉性质控。基层医院开展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到实处;对失控的项目要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经常开展科内讨论。

3.3.2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

如果说实验室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那么人员管理便是根本所在。不管引进多么高档的仪器,采用多么先进的实验方法,都要人去使用,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石。我院近2年选择高年资主管检验师2名,对4项检测的进行专项进修,通过卫生部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远程教育考试,接受省以上艾滋病检测技术培训,并获得证书才能参加抗-HiV的筛查检测工作[2];每年都派其参加省市相关培训,到市县中心血站、疾控中心专业实验室参观学习,并请专家到院进行专项辅导。造就一支素质高、技术硬,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的学科梯队。经常加强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培养出一支有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仔仔细细的敬业作风的高素质实验室人员队伍。

3.3.3领导重视是关键

回顾4年来我院室间质评工作成绩的取得,每次都与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那年院领导重视程度高,科室工作扎实,那一年质评成绩就较好。2007年医院设备虽然陈旧,但院领导高度重视,质评结果是满意的;2008年院领导更换,人心浮动,结果明显不理想,出现3份阳性梅毒抗体样品2份未检出;2008年底卫生局下发专项通报,要求进行全面整顿,医院新砌实验室,添置全新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设备,实验室2009年5月通过市局组织专家组的验收,我院也成为本市第一家基层单位通过验收合格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接着县局在我院组织专项会议,进一步推进的这项工作。近两年医院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明确主要负责人负责,层层抓落实,一级管一级,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质量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详细督查,广泛收集临床医师和病人的意见,发现对检验质量有疑问的病倒集中讨论,查找、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近2年质控成绩稳步提高,从运行情况看,只要领导重视,质控管理小组工作得力,室间质评工作一定是做得好的。

3.3.4实验室硬件是前题

用仪器判读结果可避免弱阳性样品的漏检,更重要的是仪器判读结果是客观的,可以永久保存,而目视判读是主观的;报告结果要求“+”或“-”和S/Co值同时报出,必须用仪器。所以一定要按照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要求,添置必备的仪器。据调查统计,在我国人群(>3岁)中HBsag携带率为9.09%,HBV流行率高达60%以上[3],而我国正常人群HBsag低水平者占2.34%[4]。在献血员中HBsag的最低含量可达0.2ng/ml[5],一般认为0.1ng/ml即有传染性,我国目前一般试剂盒的灵敏度在0.5ng/ml[6],部分试剂盒灵敏度已高达0.12ng/ml[7]。非梅毒就诊成人血清学试验阳性日渐增多(tppa和tRUSt同时阳性),在体检、孕检、住院、输血前检查等相关检测中常检出tppa和tRUSt同时阳性病例,这些病例具有以下特点:①否定感染史;②无梅毒相关症状;③抗体呈低滴度,大多1:2,很少超过1:16;④驱梅治疗多无效[8]。对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样品漏检的教训是深刻的,设想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将献血者还是受血者血清HBsag和梅毒抗体漏检,带来的后患将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选择高灵敏度的试剂盒,用仪器判读实验结果是工作必需的。

因此,加强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对保证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染常见四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医疗机构对受血者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降低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基层医疗机构一定按照输血技术规范认真、细致地做好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怀竞.全国临床免疫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十年[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8.

[2]卓家余.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体会.检验医学与临床[J],2010,7(21):2424-2427.

[3]陈晓峰,陈园生,王晓军.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4]陈=瑜,钟步云,徐根云,等.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1):39.

[5]李金明,王露楠,徐锡霞,等.室内质量控制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准确度的影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2001,24(4):255.

[6]朱德文.eLiSa法测定HBsag弱阳性标本的处理.检验医学与临床[J],2011,待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