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7:40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1

网络的普及产生了无纸化的电子交易这一新型的交易方式,新型的交易方式产生了无纸化的电子合同这一新型的合同形式,新型的合同形式产生了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这一新型的问题。解决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问题对电子交易的正常发展将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因为它是电子交易相关法律问题中起码的、最基本性的问题。

本文首先指出了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问题实际上是电子数据讯息能否取得与书面文件同等法律效力的问题,由此入手,采用"功能等同"的方法,对"书面"、"签名"、"原件"等问题分别予以解决,从而最终对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的认可与确定。

关键词:电子合同电子数据讯息法律效力

一、导言

今天,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网络已经应用到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覆盖了整个世界的绝大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讯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纸介质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等环节的新型商业交易方式,因其能够极大地满足商业活动提高效率、减少开支和增加利润的迫切需要,发展迅猛。这一新型的贸易方式,是世界范围内商业方式和经济生活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各国所重视,成为各国巩固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发展重点。这一新型的贸易方式,就是电子交易(也即人们所称的电子商务,亦有称为电子商业的)[1]。

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参加交易的双方是以交换电子数据讯息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签订或交换书面文件的方式来达成或进行商业交易的,也即是,在这过程中,以电子数据讯息代替了传统的书面文件,实现了无纸化。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合同形式:电子合同。

电子合同,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缩写为eDi)、电子邮件(e-mail)等能够完全准确地反映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电子数据讯息的形式,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订立的商品、服务交易合同。[2]在电子合同中,合同的文本是以可读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一组电子数据讯息,该讯息首先通过一方计算机键入内存,然后自动转发,经过通讯网络或计算机互联网,到达对方计算机内存中。作为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讯息,无法像传统的纸本合同文件那样直接由人眼阅读,除非将其打印在纸面上或是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由此可知,电子合同这一新型的合同形式,其新型的地方主要在于其载体,即电子数据讯息的采用。

因为电子合同的载体与传统的书面文件大不相同,这使现行法律规范的某些规定对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产生了影响。如果不解决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问题,也就无法确定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这势必对电子交易的正常发展构成极大的阻碍。只有保障了电子数据讯息的有效使用,各种电子交易活动才能广泛展开。所以,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问题,可以说是电子交易相关法律问题中起码的、最基本性的问题。

二、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概念

电子数据讯息原本是一个计算机通讯方面的专业术语,简单地说就是电子数码形式的信息流的总称。但作为法律上的一个概念,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的表述各有不同。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电子商业示范法》中使用了Datamassege,即数据电文。规定:

"数据电文"系指经由以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和传真;[3]

"电子数据交换(eDi)"系指电子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商定标准来规定信息结构的信息电子运输。[4]

香港《电子交易条例》使用了electronicRecord(电子记录),指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码形式的记录,而该记录--(a)能在信息系统内传送或由一个信息系统传送至另一个信息系统;并且(b)能储存在信息系统或其他媒介内。[5]

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采用电子讯息,指以使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的电子或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储存的信息。[6]

我国《合同法》采用"数据电文",译自Datamassege,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电子数据交换(eDi)是一种由电子计算机及其通讯网络处理业务文件的形式,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化贸易工具,又称为电子合同。[8]

《电子商务法初论》:Datamassege,数据电讯,是独立于口头、书面等传统意思表达方式之外的一种电子通讯信息及其记录。[9]

此外,对于我国《合同法》将Datamassege译为数据电文,有学者认为该译文含义过于狭窄、呆滞,特别是"电文"二字的使用,明显带有电报文书的痕迹,没有完全摆脱书面形式要求的影响,因而主张应译为"数据电讯",认为这才能体现出电子商务讯息的动态性与多样化的特点[10];也有学者译为"数据讯息"[11]。

从上面的各种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层次问题,即: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传真这些与电子数据讯息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它们是包含在电子数据讯息之中的。这从《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合同法》第11条关于"数据电文"的解释中可清楚感知。

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电报、电传、传真与电子交易中的电子数据讯息是不同的。

因为我们说,电子交易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电子数据讯息取代了一系列的纸面交易文件,实现了交易的"无纸化"。而电报、电传及传真虽然也都是使用电子方式传送信息的,但它们通常总是产生一份书面的东西,即它们的最终传递结果,都是被设计成纸张的书面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只是纸面文件的传递方式不同。也正因此,电报、电传、传真这些早就应用于商业交易中的通讯技术,并未对传统的法律规则构成大的冲击。

本文所论述的电子数据讯息,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进行电子交易而产生的电子数码信息流,这应是排除了电报、电传、传真的。据此,对本文论述的电子数据讯息这一概念,从法律意义上可表述为:在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进行的电子交易中,所产生的不能直接地为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传达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的无纸化的电子信息。

三、电子数据讯息作为合同载体的特征

电子交易中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问题,主要是由于其与传统书面文件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电子数据讯息能否构成传统法上的书面形式,能否取得与书面文件同等效力的问题,也即是电子合同的形式要件问题。

合同形式是合同当事人所达成的协议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载体。在传统法中,记载、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的形式,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享有与履行,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书面形式作为合同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合同形式。在一些法律法规中,甚至将书面形式的有无,当作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之所以将书面记载,作为重要的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书面形式具有长久保存的优点,而且,如果加上手书签名的认证,以及原件等要求的配合,便符合了理想的法庭证据要求,可以证明各方当事人确有订立合同的意向以及此种意向的性质,及帮助各方意识到订立合同的后果等,从而可据以确定纷争之民商事事实。

而在电子交易中,文字表达的具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既不是文字,其载体也非人们所能直接感知意义的物质。与传统的书面文件相比,电子数据讯息具有如下特征:

(1)它实质上是一组电子信息,其依赖于的存在介质是电脑硬盘或软盘的磁性介质,而不是传统的纸张;

(2)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有形的纸张文字,而必须通过调取储存在磁盘中的文件信息,利用电子枪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的文字来表现。

四、电子数据讯息法律效力的认可

1、《电子商业示范法》与"功能等同"方法

对电子数据讯息的书面形式问题如何解决呢?《电子商业示范法》提出了一个方案。

《电子商业示范法》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该法是针对"以非书面电文形式来传递具有法律意义的信息可能会因使用这种电文所遇到的法律障碍或这种电文的法律效力及有效性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影响"[12]的情况,向各国立法者提供一套国际公认的规则,以说明怎样去消除此类法律障碍。因此该法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电子数据讯息效力的法律制度。

《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了一种"功能等同(functional-equivalent)"的方法,这种方法立足于分析传统的书面要求的目的和作用,以确定如何通过电子商业技术来达到这些目的或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挑出书面形式要求中的基本作用,以其作为标准,一旦数据电文达到这些标准,即可同起着相同作用的相应书面文件一样,享受同等程度的法律认可。据此,《电子商业示范法》在第6条中规定:"如法律要求信息须采用书面形式,则假若一项数据电文所含信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即满足了该项要求。"该条对电子交易环境中"书面"的基本标准,以"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为界,这一法律上对电子数据讯息的书面效力的要求,是一种等价功能上的要求。

2、"书面"、"签名"、"原件"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电子商业示范法》采用"功能等同"方法以解决电子数据讯息的书面形式问题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最佳的方法。

就电子数据讯息本身来看,不能将其视为等同于书面文件,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在前面已论述过。但作为商业交易中所产生的合同的载体,电子数据讯息与传统书面文件却有着相同的功能,即两者都是传达了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对于传统的书面文件在作为合同形式时所起的作用,如:提供文件供大家可以阅读;可复制以便每一当事方均掌握一份同数据副本;文件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不变;可通过签字核证数据等,电子数据讯息在作为电子合同载体时,在必要的技术保障下,同样能够起到这些作用,并且其可靠程度和速度比传统的书面文件还可能更高。因此,电子数据讯息在电子交易中,作为交易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在我国《合同法》中第11条这样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对于《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我国有些人认为"该条已明确将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通信方式纳入书面形式的范畴,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现行立法中处于领先地位。"[13]也有些人认为"这实际上已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14]

事实是否如此呢?不是。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知电子数据讯息本身与书面文件是不能等同的,两者只是在作为合同载体时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们在赋予电子数据讯息与传统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效力时所采用的是"功能等同"法。而我国的《合同法》却在实际上采用了"形式等同"法,把本属无形非纸质的电子合同归入到有形的纸质的书面合同形式中。形式等同后,"签名"、"原件"等这些"书面"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恰是《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中提到的情况:"尽管有的国家就电子商业的某些方面颁布了具体规定,但仍然没有全面涉及电子商业的立法。这种情况可能使人们无法准确地把握并非以传统的书面文件形式提供的信息的法律性质和有效性。"[15]

在法律意义上,对于书面文件的要求是有多种层次的,"书面形式"只是其中的最低层次,另外还有与书面紧密联系的手书签名,以及原件的保存与提交等内容。单纯的书面形式,并不能起到证明法律事实的作用。只有将当事人的签名,以及书面原件等规范合并在一起,才能较完整地达到法律规范的要求。一般的书面形式,即不附加签名或原件要求的,充其量只能起到对文件内容长期保存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功能等同"法赋予电子数据讯息的与传统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效力,不应混同于更为严格的一些要求,如"经签署的文书"、"经签署的原件"等。

在合同交易中,人们对合同载体的书面形式要求,常常是与其他条件相结合的,比如同时要求签名和原件形式。因而我们解决电子数据讯息的"书面"问题时还必须解决与之紧密联系的"签名"与"原件"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地确定电子数据讯息作为电子合同载体的完整法律效力。

在传统的书面合同中,合同当事人的签名或盖章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认其本人在缔约时与合同的内容相关联。所以,签章是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它对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具有证据力。而签章的概念是与纸张的使用密切相连的,在以电子数据讯息作为合同载体的情况下,由当事人在合同上亲笔签名或加盖印章是不可能的。为此,技术专家们设计了一种称为"电子签名(electronicSignature)"的技术以实现电子合同当事人签字的功能。

电子签名的使用者持有以电子数据密码表示的密钥,他可以在电子交易中,利用密钥对发送的电子数据讯息进行加密,形成数码形式的字母、数目字或其他符号的值,附着在被加密的电子文件中。它代表了该电子文件的特征。如果有第三人对电子文件进行篡改,但他并不知道发送方的私人密钥,那么在文件发生改变时,电子签名的值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不同的文件得到的是不同的电子签名数码值。

因此,电子签名能够客观地辨别签署者的身份,并证明该签署者与其所签署的信息内容相关联,而且还能够辨别经签署的信息内容是否曾被篡改。电子签名的这些作用与传统的亲笔签名的主要作用相等同,所以电子签名也可享受与亲笔签名同等程度的法律认可。经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等同于经签署的文书。

解决了电子数据讯息"书面"、"签名"的问题,采用同样的"功能等同"法,"原件"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

"原件"的作用主要在凭证方面,它能够证明文件所记录的内容充分完整且从未被改动。而电子数据讯息作为人们不能直接感知意义的物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在电脑显示屏显示或经打印机打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感知,但此时人们所看到的,应是"原件"的"副本",而不是"原件"。但采用电子签名的技术后,电子数据讯息同样能够确保其所记录的原始数据充分完整且从未被改动,这与"原件"在法律上所起的主要作用相一致,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经签署的电子数据讯息,符合"原件"的功能要求,其在法律上的效力,可等同于"原件"。

3、电子数据讯息法律效力的确认

综上,我们可以对电子交易中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作一个综合的、明确的确认。

1、电子数据讯息作为电子交易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2、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讯息,在具备必要的技术保障下,符合传统法律中书面签名与书面原件的要求,起到与"经签署的文书"和"经签署的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3、在任何法律诉讼中,电子数据讯息具有与其他传统证据形式相同的可接受性,不因为其是电子数据讯息的形式而不被接受或影响其证据力。

4、以电子数据讯息为载体的电子合同,不因其采用该载体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只要其符合法律的其他一些规定,如不欺诈等,就享有与传统书面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

五、结语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的手段在商业交易中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多。对电子交易中电子数据讯息法律效力的确认,对于规范电子交易,保持其高效性,维护其安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

技术的变化发展永远不会结束,在当今时代更是日新月异。也许以后一些新技术的出现能化解现在所存在的法律障碍,但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只能、也必须采用本文的方法对电子交易中的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作出确定,相信这对相关电子技术的发展也能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1]本文之所以采用"电子交易"的说法,是因为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而有不少人将电报、电传、传真等贸易方式也归入到电子商务中,但这些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对象,因此采用"电子交易",籍以排除这些。

[2]周仪等《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2页

[3]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a)

[4]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b)

[5]香港《电子交易条例》第1部2释义

[6]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第1条定义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条

[8]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1页

[9]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12页

[10]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12页

[11]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55页

[1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a目标2

[13]梅绍祖等《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4页

[14]蒋建平杨毅《电子合同效力问题初探》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3月25日

[15]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a目标3

参考资料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

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

香港《电子交易条例》

(美)彼得·G·w·基恩克雷格·巴伦斯《电子商务辞典》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杨坚争杨晨光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姚立新《电子商务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梅绍祖范小华黎希宁《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周仪等《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修订版

孙铁成《计算机网络法律问题》载《法学前沿》1999年第3辑

朱遂斌等《电子商务合同成立的法律问题》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沈木珠《正确认识电子合同的效力》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1期

张世君《网络经济:经济法学研究的新领域》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1期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

电子报刊的全面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最早发行的电子报刊为《杭州日报・下午版》。电子报刊和传统纸质报刊各具优势,媒介融合使得二者之间的优势形成互补、融合之力,亦更具吸引力,更能增强传播影响力。然而,读屏时代下的电子报,目前依然是以短平快的时效新闻信息传达为主,图文结合是其吸引注意力的主要视觉手段,与传统纸媒报刊相比,并没有发挥好其多媒体、互动性的数字媒介特色和传播优势。对电子报的研究,目前主要涉及用户需求、编排设计方面,关于版面视觉说服与传播方面的研究很少,文章就视觉说服对改变读者态度的作用及增强信息传播的策略进行分析。

1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设计现状

1.1互动体验差,影响读者阅读积极性

传播学中对说服性传播的研究,其主要领域就是关于说服对态度改变的研究[1],与传统纸质报刊在阅读感受上的深度五感体验相比,数字媒介电子报刊则能够充分凸显受众的媒介参与感受即互动性体验。然而,今天的电子报刊基本是纸质报的电子版,在用户体验功能和信息结构上缺少变化、创新,且由于屏幕的视觉域限制,其丰富性和互动性都没有得到有力展现。换句话说,数字媒介实时交互的便捷性和吸引力,在电子报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电子报没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和视觉说服力。

1.2视觉叙述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和传播力弱

电子报版面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便捷时效、清晰易读。目前国内电子报刊多以图文为主,可视化的图形和视频也多以链接形式呈现,在网络、平板或手机屏幕上,整体视觉和印刷版相似,导航与页面层级多在三级以内,版面竖3分栏为主,整体形式比较刻板单一。由于目前报刊仍以纸媒为主要盈利点,所以电子报的也多以维护和提升品牌传播影响力目的为主。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品牌间为节省资源而相互借鉴、链接的情况,许多品牌电子报版面设计雷同,缺乏品牌个性、创新性,新闻信息传达的视觉形式及视觉叙述缺少整合设置,视觉说服力弱,从而影响了新闻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和传播效能。

2媒介融合下的视觉说服优势

媒介融合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媒体和互动性[2],它是一个融合或整合多种传播形态(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图书、杂志等)和表现形式(博客、微博、微信、文字、图像、声音等)的动态发展过程。媒介融合时代以其实时、双向的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重大冲击,传播理念的更新和受众角色的转换,也影响了电子报刊媒介传播的视觉表达。媒介融合为电子报刊的流媒体制作、多媒体集成编排的形象整合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技术支持,以往对电子报刊中图文编排、空间布局、稿件组合和导读引导等视觉设计的关注,开始转向对融媒背景下集成流媒体的交互方式及议程设置的叙事互体验上。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电子报刊个性化形象设计和交互式阅读体验的可能,个性化的帮助、检索和定制服务及交互式的阅读体验是媒介融合下特有的视觉说服优势。然而,多元素的融合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的效果,电子报刊视觉设计各要素及整体文化理念要与品牌统一的识别系统保持风格一致性。

3影响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的因素

3.1信息繁杂多彩

电子报内容信息之海量是影响视觉说服的首要因素。在说服性的传播研究中,视觉说服即运用视觉要素作为一种主要的说服手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技巧[3]。电子报刊版面在运用各种可能的视觉要素(媒介)作为说服手段,使所要表达的信息从众多内容中凸现出来时,以版面中由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色彩构成的主要说服要素,构成视觉要素整体,直接作用于读者五感系统和潜意识,异彩纷呈的内容和视觉说服手段,直接影响读者思维和行为意识的说服效果。

3.2板块形式多元

电子报的版面视觉形态主要受报刊品牌定位、受众划分、媒介形态和信息叙述形式因素影响。各个板块上的信息内容通过界面所展现的视觉形态,是由多个视觉元素组合生成的整体,各视觉要素并非是随心所欲的简单套用,而应该结合电子报的相应版块主题来恰当确定。形式的多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干扰视觉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

3.3传播时效为主

为争得时效性,目前电子报刊基本是纸质版的直接扫描,缺少运用互联多媒体形式进行多元深度展示的形式表达。信息的时效性应建立在品牌定位、受众群、媒介形态及信息表现形式等因素为基础的框架之上,一味地强调时效性,容易忽略信息的说服效果。此外,电子报品牌整体和各子栏目板块的整体包装规范、统筹等,也受到电子报新闻编辑自身的视觉修养和技术素质高低的影响。

4增强电子报刊视觉说服力的策略

4.1明确受众定位,营造版面主题视觉修饰环境

清晰的受众定位能够帮助品牌建立具有独特个性、独具风格的视觉形象,形象的塑造转化为可生成意义的视觉符号,增强对读者的说服传播效果。报刊视觉符号是编著者对“造型、结构、故事、意义”建构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从读者的角度看即是“描述故事的方法”[4]。不同受众群体的生活环境(生活地、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等)、阅读习惯(阅读时间、地点等)、兴趣偏好的差异化,要求电子报刊在符号化视觉传播形式上必须有所区别,具体表现在电子报刊不同板块上的风格及模块层序组合的结构差异方面。

视觉对电子报主题修饰情景反映的范围是相当庞大和复杂的,根据修饰效果可以将视觉设计元素分为六种策略,即排列、强调、清晰、简洁、语气、风格[5]。这里需要对语气和风格元素做一下解释,语气是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对主题和读者的态度,最明显地表现在电子报刊的整体色调和背景上,起到引导和保持读者注意力的作用;风格受限于读者浏览电子报刊的媒介设备与环境,旨在能够与读者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主题修饰环境的营造,需要视觉设计要素策略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例如,图文并茂后加入视频片段或计算机模拟影像、可视化的插图表格等,能够丰富视觉感受,增强叙述说服力。即使是在新闻资源雷同的情况下,仍能够通过对版面的视觉塑造,张扬个性的创新,针对不同版面的目标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视觉说服。视觉修饰环境的营造并非是对每一条新闻都加以修饰,而是能够根据议程设置,系统规范相关议程的主题新闻,形成一条主要信息的视觉线索,其余可做常态处理。

4.2协调议程设置,强化传播目的和效果

议程设置关乎电子报刊的可读性与否及新闻话题传播影响力的高低。在信息丰裕的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事件仅依赖时效性已很难获得更多用户关注或话题参与,让受众产生粘合力,而议程设置却是吸引受众关注、引导舆论向心力、提升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的重要战略途径。

当年电子报ipad版theDaily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混淆了新闻内容和广告之间的矛盾主次,出现不合理的议程设置。品牌视觉形式符号的建立是增强视觉说服力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觉心理作用于受众视觉感官,视觉形式本身产生的品牌认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超过认可品牌的产品本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点充分表明了读者视角的差异化,然而通过独有的视觉符号形式表达,能够在讯息传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达到新闻事实与受众的认知统一性。通过媒介将新闻作品的传播意识融入到读者的感受模式之中,能够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议程的协调建立在修饰环境营造的基础之上,是对电子报栏目及品牌整体的整合营销传播,强化了品牌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通过对视觉各要素的统一配置、协调使用,提高视觉感知力,增强视觉说服力。

4.3完善故事性叙事,让读者产生共鸣

视觉符号是对某一文化系统的意义拆解和衍生,其本身就具有叙述性、故事性。新闻作品所涉及的相关文化符号系统本身,也是由图形、文字、色彩符号元素组合成的具有特定语境的故事语义。故事性叙事元素的融入,能够使读者紧扣新闻主题思想,产生话题兴趣,增加与品牌的粘合度,同时也能够培养潜在读者群。相比国内电子报而言,国外电子报的新闻评论要活跃很多,如华盛顿邮报。一方面是公众阅读新闻环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电子报的视觉说服力有关,华盛顿邮报电子报基本每条主题新闻都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结合的呈现方式,文字叙述和视频、图片叙述既具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性叙事,又共同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大故事。此外,加上对关键词做加粗、划线、换色等突出显示处理,既快速引导读者阅读,也增强了屏面的视觉节奏感和审美,丰富的视觉体验和说服力,为读者带来具有沉浸感的故事体验甚至引发共鸣情感。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也满足了受众“在电子报纸的审美方面,倾向商业与文艺的结合,提倡方便快捷的阅读版面”的“快餐文化”式的视觉需求[6]。

4.4大胆创新,赋予人文情怀

电子报刊集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优良的视觉说服应建立在对品牌具有的民族认同感基础之上,这其中包括新闻主题与视觉形式的统一、屏幕中音画风格的协调等诸方面。视觉形式起到深化、升华主题作用,而非是简单的版式拼贴,如常见的“国际风格”版式,虽能够合理拼版,传达信息,但却不适合所有特色主题和差异化的表达。主体(电子报编辑、新闻作者)的阐释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于新闻作品编码到读者解码过程中的人文情怀,都能够通过视觉要素得以呈现,实现说服读者作用。人文关怀,意味着在版面中不滥用不文明、充满暴力的视觉元素刺激、吸引读者视觉,在学习借鉴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胆创新,赋予更多人性化体验。

结语

电子报刊版面视觉说服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作品意义的诠释和传达。媒介融合下的电子报应该克服信息海量、版块多样、时效性等因素的制约,通过清晰的受众定位、议程设置的协调、故事性叙事以及赋有人文情怀的大胆创新,形成定制化、深度化和精致化的视觉说服传播机制,以增强读者对报刊信息的信度、效度和理解力,实现增强新闻信息传播及影响力之说服目的。

参考文献

[1](美)赛佛林,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06).

[2]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11(006).

[3](美)赛佛林,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98).

[4]沈东.报纸视觉符号传播语境初探[J].传媒观察,2013.02(33-35).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3

尼格罗庞帝预言了数字化生存的到来: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中用电子信用卡通过网络购买各种商品或接受服务。这种交易方式已经广泛存在。这就是电子交易(electroniccommerce,也即人们所称的电子商务、电子商业)它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讯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纸介质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等环节的新型商业交易方式。关于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ec)或电子交易(electronictransaction),目前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广义的电子商务,就是指一切以电子技术手段所进行的与商业有关的活动。包括电子通讯商务(tele-commerce)、封闭型计算机网络商务(eDi-commerce)和因特网电子商务(i-commerce)。狭义的电子商务指以因特网为运行平台的商事交易活动,即特指i-commerce.法律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就是指运用各种电子通讯手段所进行的商事法律行为,其中最主要的是合同行为。电子商务虽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端,但是国外民航运输业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早在1993年就开始了电子客票的销售。国内民航运输业的步伐虽然慢了一点,但凭着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在民航运输业中的运用正提速发展。

第一节电子商务在航空运输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在航空运输领域,电子商务首先应用在机票销售上,出现了电子客票、电子、电子竞拍、电子支付等过程的全新的在线电子交易模式。

一、电子客票(electronicticket)

电子客票从形式上看是普通纸质机票的一种电子映像,它采用全部电子化的结算流程,将票面信息存储在订座系统中。现在国际上80%以上的机票都是电子客票,另有不到20%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使用纸质客票。机票的无纸化、网络化是全球主流趋势,最近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提出将在2007年之前全面实行机票电子化,取消纸质机票。明年无纸化程度要达到50%,2006年争取实现80%。我国的目标比国际航协还要快一点,各大航空公司已相继在自己的网站上增加了电子机票销售系统的链接,并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在航空运输领域里的运用。

电子客票有着传统纸质客票所不能比拟的优点,首先,电子客票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回流周转;其次便捷、省时,为旅客提供出行便利,安全性能较纸质机票为高;第三,电子客票可通过离港系统形成运输数据并实时录入到结算数据库,强化了票证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应用;第四,有利于提升航空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电子客票的推行也面临着“瓶颈”:国家计算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滞后和网络消费心理的初期成长;旅客出于消费习惯和担心个人资料泄露的考虑,对电子客票还存有疑虑;电子客票在销售过程上烦琐的程序和诸多交易限制也令旅客望而却步;此外,对网络交易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电子客票销售目前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航空公司直属售票处、人与航空公司之间进行的BtoB(Businese-to-Businese-to)交易。第二种是BtoC(Businese-to-Consumer)直销方式。在BtoB方式里,航空公司与直属售票处、人通过网络协商方式就客票数量、航线、价格、班期等取得合意后,航空公司向买受人提供网上销售成交凭证和成交记录编号,经双方确认出票。在BtoC方式中,通过网络预订机票之后(一些航空公司还提供自助值机服务),乘客不会得到一张印有乘客个人信息和航班信息的纸质机票,所有的预订信息都储存在计算机里。乘客如果需要,可以打印一份行程单。乘客来到航空公司设在机场的服务台登记时,凭身份证明得到纸质的登机牌。航空公司会给旅客打印报销凭证。

二、电子人(electronicagent)

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第2条定义部分的第6个定义对电子人的定义是“不需要个人加以审查或者操作就能独立地启动某个行为、对电子记录或者履行做出完整或者部分回应的计算机程序、电子手段或者其它自动化手段”,这说明电子人只是一些计算机程序或者自动化手段,只不过是它能在没有人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就完成某些行为,起到了人的作用而已。在法律上它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不是交易主体,而只是人们借以实现其交易目的的工具或是手段。在电子客票销售中,各个航空公司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一定的计算机程序或自动手段处理浩繁的销售信息,电子人的身影若隐若现。通过电子人的行为,行为人可以订立航空运输合同,在通过电子人的权利完全建立在电子人跟作为自然人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假设上,航空承运人实际上通过程序中的指令将实际权授予了电子人。

3、电子竞拍。电子竞拍也称网络拍卖,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上不断变换的标价向购买者销售产品的行为。电子竞拍和传统拍卖相比,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拍卖。在电子客票销售中,一些承运人提供了团队客票网上竞拍服务,比如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收益中心把竞价团队投放在销售平台(sune365.com)上,由注册用户(人及机票直销点,不包括个人用户)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有底价、由低到高的竞价,竞价过程为封闭的交易/撮合过程,由销售系统判定团队是否成交。成交后自动生成成交记录编号及pnR,经过确认程序后出票。

4、电子支付。美国《统一商法典》对电子支付的定义是:支付命令发送方将存放于商业银行的资金,通过传输线路划入收益方开户银行,以支付收益方的一系列过程。而电子客票销售中的电子支付,实际上是一种小额电子资金划拨,一般用银行卡发动交易,通过电子支付终端(poS机)进行支付。

第二节航空运输电子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电子合同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广义的电子合同是指经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其它类似手段拟定的约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形式。狭义的电子合同是指依据eDi订立的合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电子商务活动各方当事人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为实现一定目的,通过电子数据交换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王利明教授认为,电子合同属于数据电文(computerdata)的范畴,但严格的说又不完全等同数据电文。根据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可见其中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属于电子合同的类型,也就是说只有采用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才能订立电子合同。

电子合同的订立基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传递数据化的信息,发出要约和承诺,或者直接填写网页上的空白电子合同后发送给相对方。借助于计算机订约,实际上是以计算机传达意思表示,这种特殊的意思表示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读取数据内容并自动对数据文件加以回复的形式出现,也可采用一般形式上的磋商等,反映的都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电子合同形式上的效力体现在对电子合同书面效力的认识上。目前基本统一的认识是认为电子合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书面合同,合同法也将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扩大到数据电文形式。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也就是说,不管合同采用什么载体,只要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即视为符合法律对“书面”的要求。这些规定,符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建议采用的“功能等同法(functional-equivalentapproach)”的要求。但是电子合同除了“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外,还必须是“可以调取以备日后查用”,方可达到书面形式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子签名法》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规定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时承认电子文件与书面文书具有同等效力,从而使现行的民商事法律同样适用于电子文件。

电子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适用合同法的一般规定,要约和承诺的生效都坚持“到达主义”。合同法第16条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该法第34条同时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明确表明了电子合同的成立、生效的时间、地点。电子合同的最终生效,还有待于当事人经过最终确认房客宣告成立。合同法第33条建议通过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可采用签订确认书形式成立合同,这对电子合同的成立也是不无裨益的。

航空运输电子合同即航空运输合同的电子形式,除了遵从电子合同的一般性规定外,也有其特殊处。目前航空运输电子合同集中体现在电子客票领域,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推出了电子客票,购买电子客票前,购票人都要在其网站注册成为注册用户,然后按照网站提示进行航班信息的查询操作,选择航班和机票数量,点击“确认”后,电子客票销售系统自动完成定座、保留座位、生成成交记录等操作,有的公司还提供旅客自助值机服务,然后生成交易凭证交由购票人确认无误后,购票人再通过电子支付等支付手段支付票款,打印行程凭证和成交记录编号,然后在登机前凭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在专用值机柜台办理登机手续,凭身份证和登机牌登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电子客票的特殊性,使得航空运输电子合同缔约程序复杂。

电子客票在订立、生效的过程中,其合同责任较一般的航空客运合同来讲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而其特殊性也是由其电子形式所致。

一、要约和承诺

电子客票销售网站各种广告宣传、网站公示航班时刻表、机票信息、运输条件等可视为一种要约邀请,购票人通过登录电子客票销售网站,浏览查询航班机票信息,可视为接受要约的意思表示。购票人通过执行注册用户、查询信息、选择客票航班、数量等操作流程,可视为接受要约的过程,通过点击“确认”,完成了要约的发送、到达和承诺的成立,这一过程是在极短时间内由网站程序自动完成的。

二、合同成立和生效

航空运输电子合同的成立是以注册用户点击电子客票销售网站“确认”键为标志,注册用户在点击之前,推定为其无条件接受航空运输条件及电子客票票面所载内容(亦即航空运输合同条款内容),并不得以未看到相关条款为抗辩理由点击之后的一系列行为,视为当事人履行合同成立条件应尽的义务。这也意味着航空运输电子合同也符合“Click-wrap”合同成立的条件。该合同的生效则是以办理登机手续、持有登机牌为标志。

三、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适用航空运输合同的一般规定,但是在操作上较纸质客票更为便捷。

第三节电子客票的法律冲突及解决

虽然电子客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这一新生事物面临着诸多法律上的冲突。这说明在法律适用上,电子客票还面临着相当多的障碍。

一、合同主体地位

电子客票销售中,购票者在网上是一个虚拟主体,而虚拟主体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法律地位,“他”所做出的民事行为是否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他”和现实中真实的民事主体能否建立唯一对应这还都是存有争议的,电子客票面临着合同主体无效的困境。现实中一般采用用户注册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但这一做法也并不能完全解决购票人身份认证问题,如果一个未成年人登录电子客票销售网站,按照操作流程成功购买了电子客票并支付了票款,这一合同行为是否有效?按照民法规定这一行为当然无效。因此,只有解决了身份认证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确立航空运输电子合同主体的有效地位。

二、合同内容

1、电子客票的成立和生效期间,很多工作都是电子人在后台完成,因此出现电子系统故障后,有可能造成电子客票的内容失实,出现意思不完整或发生错误。出现电子系统故障后造成电子客票内容失实,但是购票人对此只能接受或拒绝,而不能修改合同内容,如果购票人未察觉到这一情况而使合同成立,势必造成对合同当事人的损害。受损害方可否可否以此为由抗辩电子客票不成立?我认为,这种情况可以以此为由抗辩,合同即使已经成立,也应允许当事人行使撤销权撤销合同。由此造成相对人的损失,如行为人确实有过错,应负赔偿责任。

2、对于“Click-wrap”合同,电子客票销售网站和航空公司有可能随时修改合同条款内容而不必事先告知购票人或征求购票人意见,这势必影响到购票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航空运输电子合同是否还能成立或有效?我认为在此情况下应当以购票人的利益和意思为立足点,如果这种修改对购票人有利,合同成立;如果对购票人不利,购票人明确反对接受修改条款的,合同不成立;明确表示接受修改条款的,合同成立。

3、作为点击合同(即一方当事人预设格式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只需点击“接受”或“不接受”就可以缔结或拒绝的合同),旅客在申请“电子客票”的过程中,只对点击合同条款的本身认可,并不必然承认后续条款,即点击后的后续条款对旅客不必然有效,因为根据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不能对其所不知道的事情负责,因此后续条款不能自动构成航空运输合同的内容。各航空运输企业应明示其电子客票的运输合同条件,并以合理的程度提请旅客注意,以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

4、《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而在电子客票的出具过程中,航空公司基本上没有在网页的明显位置列明运输合同条件,而是以超链接的方式表现,如果订票人想要了解其内容,往往会因为线路繁忙而无法连上或传输等其他因素而使内容不完整或无法辨识,客观上剥夺了旅客的知情权,使格式条款成为了默认条款,旅客只有无条件接受并执行的义务,这是不符合《合同法》的立法本意的。因此应当从完善电子客票缔约程序方面努力,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效力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的规定,“客票”是指由承运人或代表承运人所填开的被称为“客票及行李票”的凭证,包括运输合同条件、声明、通知以及乘机联和旅客联等内容。所以,“电子客票”在我国现行的民用航空法律框架下不是“客票”,按照法律逻辑的推理,持有“电子客票”登机的旅客在法律上将被视为“无票旅客”,根据《民用航空法》第111条的规定,在国内、国际航空运输中,承运人同意旅客不经其出票而乘坐民用航空器的,承运人无权援用有关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而且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的规定,安全检查人员应当查验旅客客票、身份证件和登机牌。这让电子客票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中。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民航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借鉴吸收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中的个人或集体的“运输凭证”的概念,促使电子客票合法化,促进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著作词典类:

1、夏顺义主编:《中国民用航空专业法规概要》,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2、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3、孙林编著:《运输合同》,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4、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5、郭明瑞、王轶著:《合同法新论?分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6、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修订版;

7、曾庆敏主编:《精编法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8、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9、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0、苏惠祥主编《中国当代合同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唐德华、孙秀君主编:《合同法及司法解释条文释义(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12、杨立新著:《合同法总则(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3、杨振山主编:《民商法实务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4、Black‘sLawDictionary,Seventhedition,westGroup1999;

15、《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6、G.H.treitel,theLawofContract,LondonStevens

17、刘宗荣:《定型化契约论文专辑》,三民书局,1989年版;

18、魏振瀛主编《民商法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江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0、赵中孚主编《民商法理论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1、梁彗星主编:《民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陈安主编:《涉外经济合同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24、朱昆、郭婕主编:《合同法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5、张广兴、韩世远著:《合同法总则(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26、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27、徐炳主编《买卖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

30、张楚著:《电子商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1、郭卫华、金朝武、王静等著《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2、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报刊杂志类:

33、《中国民航报》

34、《南方周末》

35、《中国计算机报》

36、《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年第6期;

37、《法律科学》1990年第2期;

38、《法学研究》1985年第6期;

39、《政法论坛》1997年第6期;

网站类:

40、民航资源中国网carnoc.com;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4

访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公司总编胡辛征

电子工业出版社是国家信息产业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该社秉承“团结、创新、求实、高效”的社训和“出精品、育品牌”的出版理念,始终紧紧把握全球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动态,向广大读者提供内容新颖、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出版物和不断完善的全程服务。

目前该社在各个计算机图书零售细分市场上的排名都比较靠前。现在在计算机图书市场上靠单一品种是不可能成功的,整体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其中,该社在办公软件类图书市场也占据着有利的位置。如今,office产品已经成了一个大家族,除了我们熟悉的word、excel、access、powerpoint和outlook之外,还有Visio、project、Sharepoint、infopath、onenote、Groove等更加面向专业人群和团队协作的软件。对普通计算机用户而言,在网络普及之前,除了操作系统之外,办公软件几乎就是计算机软件的同义词。一说起办公软件,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很自然将其与微软office套件划等号。的确,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微软的office在windows平台上已经罕逢敌手,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办公软件的入门图书是计算机图书中最早饱和的领域,因为看上去门槛很低。但正是因为如此,此类图书已经非常成熟,无论装帧、内容还是配套教学手段都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市场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该类图书出版数量十分巨大,电子工业、人民邮电、清华大学、中国青年等几家出版社是该类图书的主要出版大社,机械工业、中国铁道等一批出版社也颇受市场认可。

胡辛征认为,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如何选购适合自身需要的办公软件图书成为了大家头疼的问题。

选购此类图书,主要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个人所用软件的版本。因为同类书很多,没有必要选择版本不符合的图书。例如,目前2003版仍然是主流,而且图书质量优于2007版,因为国内作者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消化2007加入的众多特性,所以对初学者建议购买2003版本的书。二是选择有实力的作者或引进版经典著作。与很多领域一样,办公软件类图书也有自己的泰山北斗级人物。例如在国外,一提到excel图书,人们就会想起Johnwalkenbach,他是国际知名的excel专家,他的excel图书是amazon畅销榜的常客,可以说是excel学习者取经的图书馆,内容全面丰富,实例多而且具有代表性。三是不要被书的内容之外的因素比如装帧、光盘等等过多分散了注意力,毕竟,书的内容是否符合你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作为出版社来说,持续的创作力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像办公软件类图书产品生命周期短的情况下,要想持续不断地出优秀图书,需要强大的作者队伍,而优秀的作者一直都是图书质量的重要保证。出版社的品牌使得在争取有实力的作者资源时占有优势,而且,海外出版机构更愿意选择强社作为合作对象。

电子工业出版社经多年积累和开拓,已建立起了遍及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100多家世界知名出版公司以及世界各大it企业都建立了广泛、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及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成果。该社每年都从国外引进一批版权图书,也对外输出图书版权。对版权输入的作品,电子社都精心选择译者,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外版图书,电子社还要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图书审读,并选派高水平文字编辑对作品进行精心打磨,最大程度地体现原著的精髓,力争实现双方共赢。

同时,该社面对本土计算机图书作者已趋成熟,一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优秀作品已经涌现的情况,将许多有特色的出版物不断输出到国外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推动了我国优秀作品的版权输出。

电子工业出版社还建成了基于internet的高科技出版环境,为出版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构筑了先进高效的工作平台,并在出版界首家引入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为优质精品图书的出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以“技术支持”为发展之本

访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主编徐建华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成立于1998年10月,是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具有资产纽带关系的成员企业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主管。2007年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首批“盘配书”跨媒体出版试点单位。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中国科学院为强大依托,是一家从事开发、出版、发行科技、计算机教育与应用方面的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的专业出版社。

该社以“创新、进取、奉献、服务”为宗旨,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盘书结合”为产品之路,以“系列精品”为产品之途,以“技术支持”为发展之本。

2005年该社的产值达到1.2亿元,出版品种累计近5500种,其中包括900多种多媒体学习软件,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3000多个网点的庞大销售网,并承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中的三项任务,为推动我国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繁荣电子出版业作出了贡献。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多年来一直植根在计算机图书领域,在图书的应用性上不断探索、改进,不断地关注读者的点滴需求,与读者一起成长。该社正是在长期的关注与探索中看到读者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也从软件的基本使用到提高办公效率再到解决行业应用的实际问题。“精、新、快”的产品战略为希望社带来了丰富的新品来源,扩大了希望社的市场份额,计算机类图书深受广大读者青睐,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的双效益。

办公软件类图书市场乃“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办公软件类图书市场早已汗牛充栋,基本上已经被微软办公套件一统天下,其中虽不乏一些优秀作品,但也有大量重复跟风之作。大量的图书集中在office的三个主要软件――word、excel和powerpoint上。随着读者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的提高,图书也由基本操作的讲解逐渐过渡到针对高效办公及应用技巧上,面临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同类图书的大面积撞车现象频频发生,从而导致了读者选购的无所适从。但是,市场依然需要优秀作品,期待那些能满足读者更深层应用需求的好书。

目前办公软件类图书主要还是以满足读者日常办公应用需求为目的。在内容上,不仅要解决基本操作与应用的入门问题,更要解决好读者深度应用的困难。在语言上,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操作上,要保证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轻松、无障碍地学会。在应用方向上,需要根据其行业特点,在用例与讲解上做到与行业应用的无缝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办公效率。此类图书未来也将在不断改进可读性、提高实用性上不懈努力。

为了满足读者对于办公软件应用及高效办公的需求,该社适时推出了一套“office高效办公白金讲堂”系列。该系列由7本书组成,主要是excel的深度应用,内容涵盖excel在财务管理、函数、图表与数据分析、VBa入门与技巧应用、统计分析、文秘办公、公司表格的制作等领域上的应用。全套书配合大量视频教学、ppt教案演示及全部素材文档,由于实例完全按照应用设计,非常方便读者直接应用于工作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解决问题,该系列全部在光盘中免费赠送了近2000页与之相关图书的电子版,便于读者参考与自学。

当前计算机图书市场竞争之激烈毋庸置疑,为适应市场的变化,该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在图书出版前与同该社长期合作的新华书店与大量经销商沟通新书信息并进行预订。然后,与图书专业报纸及计算机图书门户网站如当当、卓越等沟通并推荐重点图书。其次,通过海报、招贴与门店的重点码放来直接宣传新书与重点图书。

同时,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还在多媒体软件、计算机教材、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图形图象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硬件技术等方面利用多年的开发实力和技术力量,出版自主开发的图书光盘产品,受到读者的好评和喜爱。

徐建华最后介绍,卓越的品质和信誉是他们的座右铭,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将把更多更好的精品奉献给广大的读者。12120

选题策划尤为重要

访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总编夏非彼

科学出版社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出版社,但是由于计算机图书不算该社里的大类,因此在计算机图书发行上总能感受到来自渠道的一些压力。现在计算机图书零售市场门槛比较高,轻易进入很容易一败涂地。科学社在两三年前就压缩了计算机图书出版的规模,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是由其下属两个公司在做,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就是其中之一。

据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总编夏非彼介绍,科海电子社已形成了电子出版物、电脑图书、it培训、网络出版和网络教育“五位一体”的电脑教育服务体系,是名副其实的全方位的“电脑教育服务提供商”。

虽然出版社规模不大,但科海电子社在办公软件类图书市场拥有强劲的竞争力。《excel函数与图表实例精讲》《excelVBa与数据库整合应用范例精讲》等图书均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出版社强调自身特色。

夏非彼说,要想在当前图书市场中最为活跃、富于变化的计算机类图书市场上占据稳固地位,就必须积极地参与竞争,接受市场的考验。竞争中,图书质量是前提,出版社发挥自身特色的关键在于选题策划,该社选题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市场需要最为关键。其次,选择知名作者的著作。一方面,知名作者往往本身就是某一领域甚至几个领域的权威,具备写出权威著作的实力;另一方面,崇尚权威在科技界是一个群体现象,在读者群中同样存在“名人效应”,这一效应在图书市场特别是高端科技类图书市场上同样有效。

他还建议,优秀的选题策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众多计算机图书中,选题论证决策者应根据本社优势,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之后,在具体主攻方向的领域内要摸准、吃透,一方面让读者、书店、专家切身感到该出版社在这一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还增加与授权出版商的谈判砝码分量。第二,在作为自己出版特色的外版计算机类图书领域内,要注意不断完善、细化选题结构,分析已出版的图书,研究应补充的图书,在其后的选题中注意延续性,在该领域再进一步扩展,把这一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强。第三,计算机类图书的出版规模及市场需求决定了实用类、基础类计算机图书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图书市场份额,而能做这一部分图书的出版商非常多,这就要求选题策划者了解各家出版商的特点、优缺点甚至管理机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把握需求利用资源突出特色

访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经营部市场部经理蒋艳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操作和使用办公软件已经成为办公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办公软件类图书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而国内绝大多数人使用的办公软件是微软的office系列,因此,在office图书的出版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经营部市场部经理蒋艳介绍说,目前,办公软件类图书在国内市场上有不小的市场需求,当然会有多家出版社在这一领域形成激烈竞争。人民邮电出版社能在这一领域保持一定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注重图书的实用价值,突出特色出版。

市面上同类图书非常多,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读者愿意为这本书买单呢?蒋艳说,办公软件本身是日常工作中必须要用的工具,用户在使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出版此类图书一定要了解用户需求,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确确实实能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在实用性方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办公软件图书尽量避免简单枯燥地讲解软件功能,而是注重对用户进行应用指导,而且根据办公软件的主要模块和功能细化内容,与职业相结合,推出某一特定职业的办公软件用书,比如“excel高效办公”系列涵盖了会计实务、市场与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行政管理等职业需要用到excel的各项技能。

优秀的出版资源给予人民邮电出版社很好的支持。excelHome是全球最大的华语office技术社区,现有上百万的注册会员,论坛访问量非常高。人民邮电出版社与excelHome合作,打造了三大系列图书,其中《excel实战技巧精粹》印量已经超过5万册,同系列的实战技巧精粹还有4本,内容细分为图表、数据处理与分析、函数与公式和VBa。正是拥有优秀资源的支持,让这些图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般的此类图书只能重印到1~2版,而上述图书,已经重印5~8次,现在仍然保持稳定的销量。

办公软件类图书一般分为入门级、中级/实战和高级/开发三个级别,而大多数图书集中在入门级和中级,办公软件的高级使用者还是比较少的。蒋艳介绍,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化,入门类图书的需求会逐渐减少,中级的实战类办公软件图书将会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内容更细化,更有实战价值是办公软件图书的出版趋势。

目前,日、韩出版的办公软件类图书不仅细化了内容,而且非常注重内容安排和版式设计,展现给用户一种非常棒的阅读体验,非常值得国内出版社学习。

图书质量是关键

访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任徐兆源

中青新世纪图书中心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直属的图书编辑和发行中心,实行公司化管理,经过十年飞速发展,中青新世纪图书中心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的知名出版企业,其it教育图书位居中国零售市场前5名,年出版码洋近亿元。

中青新世纪图书中心策划室主任徐兆源表示,目前办公软件类计算机图书零售市场基本分两个层次,即四大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其他出版社。四大社品种全、规模大,资金和资源都很充足,具有一定优势。中小社并不具有全面的品种,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更专业、更有竞争力。

办公软件类计算机图书与其他图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上长销书很少,这与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有关。一般情况下,一本计算机图书从上市到退出卖场,时间也就一年左右。这就对出版社的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持续地做出高质量的新书,就很难打响自己的品牌。因此,出版社要看到市场的长期性,依靠多品种、多层次、连续性的图书来打市场。

当前市场环境下办公类软件图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图书出版质量不高。目前国内的有些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出版社在计算机图书出版方面缺乏专业的编辑,但盲目跟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往往导致商品缺乏个性,缺乏创新,发展停滞。同质化现象已经从硬件领域扩展到了计算机图书领域,部分出版社跟风现象明显,重复引进相近的选题,造成资源浪费。

与之相关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本土作者,其实力已远非昔日可比。这些作者具有全新的知识结构和很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他们极善于学习,能够很快掌握新技术,并迅速编写出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计算机图书,进一步缩小了国内版图书与外版图书技术上的差距。由此,过去以技术领先见长的外版计算机图书如今也面临同质化竞争。

三是外版图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外版计算机图书出现翻译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十多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频繁,出现了大量新的词汇和新的用法。其中许多尚未有标准、统一的中文译法,译者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去翻译。毕竟,译者不可能跟得上所有的知识更新,出现一些差错在所难免。其次,翻译时间紧迫。计算机图书生命周期甚为短暂,这就要求出版社必须缩短外版图书从引进到出版的周期,一本原文六七百页的外版计算机图书引进后,出版社常常要求译者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翻译完毕,以加快出版速度。翻译时间过短,译稿质量不高也就不难理解。还有,部分译者急功近利,一味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缺乏责任心,也导致了外版图书翻译质量有所下降。甚至有的译者接到书稿后,采用“流水线”,同一本书参与翻译的人数过多,而翻译完成后又缺乏有效的统稿和审校,造成全书不仅翻译风格不统一,而且术语译法混乱,错讹在所难免。徐兆源说,外版计算机图书现在更应关注翻译质量,重拾读者信任。

注重实用期待创新

访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编辑李鹤飞

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自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其计算机图书不仅涵盖了计算机的诸多应用领域,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信任,计算机图书的销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编辑李鹤飞告诉记者,目前,办公软件类图书市场竞争激烈是显而易见的,图书内容不够深入,没有分析,缺乏创新,办公软件类图书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office办公系列推出2003版本后,许多出版社都瞄准这块市场,出现一窝蜂出版的情况,导致办公软件图书市场饱和,就连office2007版本面市后都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因此,一些出版社开始缩减这方面的图书品种,中国铁道出版社也对此类图书的出版进行了调整。因为软件是不断升级的,所以办公软件图书也要跟着更新,目前铁道社保持着每年出版两套共5~10本的办公软件类图书的速度。

李鹤飞介绍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办公软件图书以实用和满足读者急需为主,图书多以案例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比如《excel2007高效办公范例精选》以及《word2007商务文档范例精选》中的案例均来源于工作中的典型应用实例,而且书后附的光盘中含有操作演示以及丰富的模板,读者参照案例可以轻松上手。铁道社还整合了行业专家和工作室的双方优势,采取邀请行业专家和工作室合作的方式,由专家按照读者需求列出图书提纲以及内容目录,由工作室完成具体内容的填充和支持,保障了图书质量。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5

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电子合同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做法是以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和效力

其一,订约主体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既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亦是合同当事人的人。对于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订立的电子合同的效力,有人从保护无过错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应将使用电信的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视为有行为能力人。但是,这样无疑会鼓励网络上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及泛滥,非但保护无过错方当事人的初衷不会实现,反而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这样也与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主旨不符。因此,一方当事人缺乏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电子合同也应当确定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合同。其二,电子意思表示真实。即利用资讯处理系统或者电脑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意思表示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内心意思之主观要件,二是此意识外部表示之客观要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事人可能运用机械的或自动化的方式来为要约或承诺做出意思表示。在网络发达的今日,计算机程序或主机在其程序设计的范围内自行“意思表示”,而当事人则完全不介入意思表示的过程,此为“电子人”,电子人应独立代表个人的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其所代表的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三,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我国合同的缔结方式必须经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并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通过网络做出承诺,一般都是针对网络上发出的要约而做出的。承诺人既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也可以点击的方式做出承诺。如果仅仅只是在网上进行谈判,而在网下通过面对面的签约或以电话电报等方式做出承诺,则仍然属于一般合同订立中的承诺,而不是在订立电子合同中所做出的承诺。

电子合同的电子签名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于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相关,可用以识辨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及表示签署者同意电子文件内容者。随着电子签名确认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上给予其认可,确认其效力。2004年8月2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法的通过,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作者:董建刚王宏兵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齐建民,徐亮.《电子商务法原理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6

数字出版领域的电子图书产业发展多年仍未形成规模效益,并产生了种种乱象。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由出版企业共同建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方案,并对该平台的建设机制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作出阐述,以此来解决影响电子图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逐步引导各方合理分工,构建良性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关键词:

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电子图书

新媒体的发展,造就了图书展现形式的创新。电子图书已不限于图书数字化这一传统的平面形式,基于平板电脑开发的各种交互式电子图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笔者认为,传统意义的电子图书内容来源于出版社,是经过编辑加工且具有一定导向性的内容,因此,仍是今后一段时期人类知识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各大电商网站、通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以及传统出版企业等都纷纷搭建了电子书阅读平台便足以证明此观点。在此情况下,讨论电子图书市场的发展对数字出版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电子图书产业发展的困境

电子图书指以数字编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数字化介质上,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电子阅读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销售电子图书的企业,如各大电商网站、通信运营商、it公司等,在本文中称之为“内容运营商”;提供电子图书内容的企业,如各大出版社、出版集团、民营文化公司,在本文中称之为“内容提供商”。

从电子图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虚拟的数字产品,电子图书仍具有产品的一般特性:分销渠道越多,产品的销量就会越大,总体的销售情况就会越好。产品分销渠道的增加应是生产厂家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电子图书市场的现状恰恰不是这样。

目前的电子图书销售网站以内容运营商为主导,业务模式一般为:从出版社获得授权的图书电子文档,然后由其自行对图书进行格式转化、加密,并到网站进行销售,此后,按照销售情况定期同出版社分成。图书的加工制作、加密处理、销售统计均由内容运营商独自掌控,内容提供商的参与度不够,所以出现了授权乱、定价乱、标准乱、监管乱等种种乱象,最终导致内容提供商不愿轻易将电子图书授权给内容运营商,致使我国整个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无法形成规模,真正代表数字出版的电子图书的销售在数字出版总体产业规模中的比例占得很小。《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规模达到1377.88亿元,但电子图书的产值只有16.5亿元,所占的比例甚少。

电子图书的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授权乱。内容运营商在同出版社签订数字出版合作协议时,除信息网络传播权外,动辄需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转授权、图书的改编权等,这些操作模式都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畴,将数字出版的商品交易性质变成了版权交易。这种方式的结果是,一旦内容运营商获取了转授权,便可任意将版权转授给其他渠道,如甲授给乙、乙授给丙……最终版权流到何处,内容提供商无法知晓,也就更没法了解该书的真正销售情况。

定价乱。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定价权是交给销售渠道制定的,由于数字出版的整体销售规模较小,强势的平台可以依靠为出版社带来的较高销售收入,让出版社调低价格,这种价格甚至低于电子图书的实际价值,其中的一部分价值由纸质图书分担了。这种局面严重违背了正常商品的定价体系,不利于数字出版的发展。

结算缺乏透明。电子图书是一种虚拟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其销售情况只有平台所有者能够准确掌握。目前的数字产品销售平台,大多都对内容提供商提供了销售统计的查询功能,但由于这类平台大多是内容运营商自行开发,相对封闭,加之数字图书的无形特性,内容提供商无法监控其销售数据的真实性。

标准乱。我国的电子书标准建设相对落后,电子图书销售平台使用的内容标准各不相同,如pdf、epub、txt、cebx等等。内容标准的不统一,给产业链的各方都带来了不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样一本图书,出版社需根据各平台的文档格式要求加工多次,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审查工作量也相对增加了多倍;内容提供商虽可为出版社提供代加工服务,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原始排版文档自行转换,但加工后缺少了出版社的审查,频繁出现内容缺失、错字、别字等质量问题,大大提高了电子图书的差错率。

内容的监管难。目前,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数量众多,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电商网站、通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都建立了具备不同商业模式的电子图书销售网站,各家平台相对封闭,数据无法交换,这种局面也给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及内容监管带来了不便,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无法对电子图书的内容质量以及发行流向进行必要的监管、审查。此外,由于缺乏对电子图书阅读平台的统一监管,部分阅读网站充斥了大量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阅读内容,违背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层次与品位。

二、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各出版集团都在依托于自身的内容资源搭建内容投送平台,寄希望于能够依赖于内容的独特性吸引用户。但事实是,这些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多为同质化的平台,其涉及的关键技术对各家出版社、出版集团来说也是共性技术,每家出版集团都建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势必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后果,且由于各家平台存在竞争关系,平台之间缺乏合作,任何一家都没法做大规模,也势必影响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1,2]

在电子图书的生产销售环节中,传统出版机构天生缺乏对渠道的掌控,没有互联网渠道、广电网渠道,也没有无线网渠道。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优势是内容资源,因此,各家出版单位应将重点放在内容资源的建设上,同时应聚成合力,改变目前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内容资源的垄断效力。在这种形势下,各出版社、出版集团如果能够共同搭建一个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对所有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是相当必要的。

该平台能够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方提供服务:对内容提供商来说,该平台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内容管理与平台,统一了文件的加工制作标准,实现复合出版,同时可统一电子书的定价规则,并有效监控电子书的销售情况;对内容运营商来说,该平台能够帮其整合全国的电子图书资源,内容销售商可专注于电子图书的销售与推广,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来做内容整合;对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来说,该平台为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审查的电子书版本库,有助于实现对数字内容的有效监管。

1.促使产业链上合理分工

传统出版在图书生产与图书销售环节是有严格分工的,出版社负责图书内容的编辑、审核、出版,而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实体销售渠道及新兴的网络书城,则专注于图书的销售业务。在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战略意义后,各出版社、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都期望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打通电子图书的整个产业链,依托自身的内容资源及当地的销售渠道,建立了一些具有相似功能的数字内容销售平台,覆盖了电子图书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另外,以电商企业、通信运营商为代表的内容运营商,在建立销售网站的同时,还建设了庞大的版权部门与内容加工部门,用来整合各出版社的图书版权,并加工成电子图书。

这种情况下,内容提供商与内容运营商缺乏必要的产业分工,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因此,对内容提供商来说,更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强项,依赖出版社之间的共同合作,建立一个能够专注于整合内容资源的投送平台,通过该平台形成对海量资源的汇集。本文所提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顺应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如图1所示,将内容提供商、内容运营商、内容监管机构这三个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独立出来,解决了数字出版产业中的版权、运营和监管这三个核心问题,使出版企业、渠道商、读者、监管部门等产业链上的主要环节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为建立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2.深化数字内容聚合与管理

我国电子图书的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各家企业使用的电子图书文档标准各不相同,使得内容的共享非常困难,从而形成一个个内容孤岛。而统一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则可规范电子图书的加工、制作、等管理标准,能够聚合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内容,并采用通用的格式对外。出版社通过提交资质证明文件申请平台使用权限,通过接口向平台提交电子书的文档,在线完成加工、校对、审核流程,实现图书内容的统一规范化管理与转化。

3.实现数字内容的分发与透明结算

目前,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内容运营商的数字内容销售网站纷纷建立,并都有各自的结算系统。由于电子图书是可复制的,内容运营商自有的结算系统无法对内容提供商做到真正透明,缺少必要的监督,这种由销售渠道主导的结算导致产业链双方无法真正信任。

我国的电子图书产业需有一个规范的产业规则,电子图书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运营商应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电子图书的真实销售数据,并依据此数据实现公平结算,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电子图书的良性产业链。而统一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为内容提供商和内容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实现运营自主、结算透明,所有的内容运营商均可通过登记备案制获取分销资格,从平台获取数字图书副本,独立开展电子书销售业务,按期同平台结算。

4.加强数字内容的质量监管

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和各地新闻出版局开始加大力度加强互联网出版内容的监管建设,由于目前互联网上的内容平台较多,较为混乱,对这些网站都进行监督管理势必会带来大量的重复工作。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可以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电子图书内容样本库,可通过对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系统为每本电子书分配电子书号,实现规范化管理。平台所有图书对外销售的出口只有一个版本,出版社对平台上的数字内容质量负责,以此实现对电子图书内容的审核与监督。[3]

三、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机制

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建设,需各出版社、出版集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笔者认为以下的机制有利于该平台的深入实施。

1.组建数字出版业的行业协会

目前,电子图书产业中对标准及定价机制掌控的缺失源于各内容提供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因此,各出版机构应着手建立电子图书产业的行业协会,该协会着重在建设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实践中,统一产业所需的相关标准,如电子图书文档格式标准、版权保护标准、内容分发及交易计费标准等,逐步完善电子图书的定价机制,保护内容提供商的合理利益,建立健康的产业环境,并进一步开拓在B2B等领域的收费结算机制。[4]

2.获得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支持

目前,为保护出版机构的合理权益,新闻出版总署已牵头同国内的三家通信运营商签署了协议,规定了内容提供商的分成不少于60%,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处于弱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取了话语权。但由于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同内容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相比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总署更应在宏观层面鼓励出版社之间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建立由内容提供商主导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保护,以此增强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主导权,推动整个产业的均衡发展。

结语

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问题是近年来产业界的热点话题,构建一个可以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各方提供服务的公开、透明的中间性平台有助于解决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本文尝试阐述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主要功能、关键问题及运营机制,相信延续这一路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各出版社、出版集团达成共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形成合力,实现突破,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重要的支撑。

基金项目: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数字内容跨终端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1070203002)

参考文献:

[1]张博,庄子匀,陈敬良.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2(2).

[2]畅榕,陈丹.数字出版公共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2(2).

[3]黄先蓉,郝婷.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3).

[4]杨潮.论数字出版中的两个技术支点[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7

关键词:电子证据特征应用研究

数字化通讯网络和计算机装置使得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等环节实现无纸化。但是,这种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单从证据学角度来讲,就涉及到电子资料的证据力问题。而电子资料的证据力又与电子证据在证据法中的法律地位直接相关;电子数据的证据价值在法学研究与法学实践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这也使得讨论电子证据法律地位问题的时机日渐成熟。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

(一)证据的概念、特性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广泛地运用着证据,常常要举出自己知道的事实,来证明另一些事实的存在。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证据,顾名思义,就是指证明的凭证,用已知的事实来证明未知的事实。但是,仅仅用一般证据的概念来理解诉讼证据还是很不够的,因为诉讼的特殊性,决定着诉讼证据有其特殊的本质和特性。

证据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中搜集的,能够证明案件真相的实事或材料。是分析和确定案件、辩明是非、区分真伪的根据。1

诉讼证据与一般意义的证据不同,其本质特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客观性

这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能证明案件真实真相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

的客观事实。这一客观事实只能发生在诉讼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中,发生在诉讼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过程中,是当时作用于他人感官而被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留在人的记忆中的,或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物品引起物件的变化而留下的痕迹物品,也可能由文字或者某种符号记载下来,甚至成为视听资料等等。客观性是诉讼证据的最基本的特征。2

2、关联性

这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它必须是与案件所要查

明的事实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从而能够说明案件事实。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单独或与其他事实一道证明保证案件真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作为证据的事实与要证明的事实没有联系,即使它是真实的,也不能作为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3

3、合法性

这是指证据必须由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或由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

照法定的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也就是说,诉讼证据不论是当事人提供的还是人民法院主动调查收集的,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不按照法定程序提供、调查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4另外,证据的合法性还包括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对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规定了特定的形式,不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5

这是对证据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一份证物满足了上述要求,那么它就可以成为证据。

(二)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

1、电子证据的概念

为了进行电子证据的研究,避免发生认识上的混乱,只有精确地理解其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从逻辑学角度上来讲,电子证据概念的内涵应当是电子证据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电子证据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电子证据内涵的客观事物的总和。逻辑学没有必要明确回答电子证据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但是电子证据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电子证据的概念。如果不能掌握电子证据的概念,我们就不能正确地指定电子证据的规则、原则,电子证据的采纳性、证明力、归类及其审查判断等方面的研究也就难以作到有的放矢。因此,对电子证据的研究首先要从概念开始。

就目前我国立法情况来说,虽然电子证据在日常审理案件中经常采纳,但由于电子证据的研究在司法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还是一个新课题,电子证据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笔者认为是指“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电子证据要注意区分计算机在证据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计算机只不过是证据产生工具或是载体。所以且勿把保存在计算机及其设备中的数据都看成是电子证据。

2、电子证据的特性

电子证据的特性概括来讲大致可以分为:无形性;客观真实性;可修改性与易破坏性;可保存性;可复制性;存在性、多样性和可活动性。

①无形性

由于电子数据的保存方式只有两种:计算机存储器(一般认定为硬盘)和计

算机外部存储介质(磁盘、光盘等),但其数据的实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堆按编码规则处理成的“0”和“1”,但其可通过计算机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我们通称他们为数据。数据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特征的一种抽象的、符号化的表示,即用一定符号表示从观察或测量中收集到的基本事实。由于其借助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极大地改变了证据的运作方式。6

②客观真实性

客观性是指一切诉讼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不论其表现形式如

何,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一切诉讼证据最本质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人为篡改、差错和故障影响等因素,电子证据是所有证据种类中最具证明力的一种,它存储方便,表现丰富,可长期无损保存及随时反复重现,它不像物证一样会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某种属性,不会像书证一样容易损毁和出现笔误,也不像证人证言一样容易被误传、误导、误记或带有主观性,电子证据一经形成便始终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③可修改与可破坏性

由于电子证据的实质为数据的集合,而数据又是以“bit”而存在的,是非连

续的,数据被人改动、伪造不易留下痕迹,如果没有副本或是映象文件就难以查清,而且计算机的错误的操作,硬件的损坏,病毒的入侵,黑客的盗取会使电子证据失去其法律效力,即无法成为证据。7

④可保存性

虽然电子证据具有可修改与可破坏性,但并不影响电子证据的保存。我们可

以将电子证据制作成为映象文件或存储入外部存储器(例:光盘),对与案卷

的保存与整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⑤可复制性

电子证据可精确的复制,而且复制品和原件无任何差异。

⑥电子证据具有存在性、多样性和可活动性

由于计算机在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ip地址,每次使用均会留下使用活动的记

录。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还会自动保存发件人的发送时间、邮件地址及发送计算机的ip地址。电子信息可以表现为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形式,因此电子证据具有存在性、多样性和可活动性。

二、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一)国际上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与效力的定位

在诉讼或仲裁领域电子证据的效力、作用一直是困扰各国法律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来说,因其对证据的种类限制较少,凡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都可能被法庭采纳,只是立法中缺少对电子证据的规定而已。对于英美法系的国家,由于其奉行“最佳证据规则”,原件才是最可信、最可靠的证据形式,而电子证据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原件”,其原件只是一堆人们无法识别的磁信号,人们看到的只是电子证据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使得电子证据在诉讼或仲裁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在有关电子证据的立法活动中,以联合国贸法会于1996年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最具指导性,该法第5条规定:“不得仅仅以某项信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有效性或可执行性。”对于“原件”该法第8条规定:“(1)如法律要求信息须以其原始形式展现或留存,倘若情况如下,则一项数据电文即满足了该项要求:(a)有办法可靠地保证自信息首次以其最终形式生成,作为一项数据电文或充当其他用途之时起,该信息保持了完整性;(b)如要求信息展现,可将该信息展示给观看信息的人。”此外第9条强调:“如果数据电文是举证人按合理预期所能得到的最佳证据,不得以其不是原件而否定其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电子商务示范法》及拟定中的《电子签字统一规则草案》为各国制定有关电子证据的法案、减少冲突、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

(二)我国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与效力的定位

传统划分的七类证据虽然均有可能以电子的形式出现,但却都无法将电子证据完全囊括,电子证据的存在及发挥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却多有争论。目前基本上有主流观点主要有视听资料说、书证说两种。

1、视听资料说:

目前法律界争论的视听资料的概念目前有两种说法,虽然大致表达意思相同,但意义上却有一定的差异。1、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可用于重现案件原始声响、形象的录音、录象资料和电子计算机的有关资料及其他科技设备提供的信息,用来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92、以录像工具和其他信息保存手段存储的,可以呈现声音、图象资料。包括呈现声音的唱片、录音带、呈现图象的照片、投影片、幻灯片,同时呈现声音和图象的录音带、电影片、视频光盘等。诉讼上做为一种法定证据,对查明案件有重要的意义。10

一部分学者依据《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把电子证据归于视听材料的学者认为,这是电子证据易于被伪造、篡改、拼接,且难以被察觉和发现的特点所决定的,根据此规定,视听资料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待证事实,属间接证据的范畴。

笔者不能同意上述观点。不能因为是电子证据就视它为“间接证据”,因为证据的证明力决定于证据同案件事实的客观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紧密程度,同案件事实存在着直接的内在联系的证据,其证明力较大,反之,其证明力就较小。基于此,如果查明一项电子证据生成以后始终以原始形式展现或留存,则该证据属于原始证据,同时如果该证据与案件事实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则该项电子证据属于直接证据;反之,若该证据不足以单独证明待证事实,则属间接证据。

而且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虽然都必须通过一定手段转换成人们直接感知的形式,但视听资料往往是能够直接体现案件事实情况,而电子证据是从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和资料中提取,而且需要对数据重组、分析和审核、认定后才能反映出案件事实。因此,电子证据不能划分入视听资料范畴。

2、书证说:

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11其与电子证据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基于这一相同点,有学者提出了“电子证据系书证”,该观点在国外的立法实践论证和国内众多学者的推波助澜下,其声势已盖过“视听资料说”,并似乎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传统的书证是有形物,除可长期保存外,还具有直观性、不易更改性等特征,如:合同书、票据、信函等。而电子证据往往存储于计算机硬盘或其他类似载体内,他是无形的,以电子证据的形式存在,呈现出与传统书证不同的地方。

因而,笔者认为,电子证据应是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但在我国目前法律尚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由最高司法机关先做出司法解释予以明确,以便诉讼中使用时有法可依。

三、电子证据的应用

电子证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其调查取证、审查判断都不同于传统证据,

以下笔者对电子证据的应用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电子证据的取证

电子证据的取证不同于其他证据,一般来讲,可分为一下几种:

1、打印

打印文件时,取证人员必须现场监督打印过程,打印完毕可以按照书证的固定方法,予以固定。

2、拷贝

是将计算机文件拷贝到软盘、光盘中。为避免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取证人员应当自备计算机,并在拷贝完毕后进行复查,保证电子证据的完整性、安全性。

3、备份

可对电子证据的备份可有效的防止源数据的丢失与人为破坏等问题。

4、其他

对于高科技犯罪,应及时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协助进行的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固定。

在取证完毕、固定证据后,应当现场制作检查笔录。检查笔录主要记载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情。包括:①案由。②参加检查的人员姓名及职务。③检查的简要过程。主要包括检查时间、检查地点及检查顺序等。④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⑤取证方式及取证份数。⑥参与人员签名。12

(二)电子证据的审查

对收集来的电子证据,要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要素,综合案

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它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逐步认识过程。证据能否通过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审查,从而对案件正确处理起到关键性作用意义重大。

对电子证据来讲,我们可以依照一下步骤进行审查:

1、审查来源

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是否是客观存在的,排除电子证据有否伪造或篡改的可能性。同时围绕电子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制作对象、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审查,明确电子证据所反映的事实是否真实可靠,从而确保证据来源的客观真实性。

2、电子证据的取得是否合法

数字证物具备了客观性的特征后,还应当获得法律的认可。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视听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但是由于数字证物的自身特点,应当对其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定。而电子证据的收集程序是否合法也直接关系到该电子证据的证明效力,因此对电子证据的收集程序必须严格审查。

3、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审查

在结合其他物证、书证或视听资料等其他证据的原则下进行电子证据的审查,审查他们之间是否完全吻合,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环环相扣、相互印证。同时也能使电子证据更有说服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科技日益发达,但与其他立法相对发达的国家对比起来,我国立法还

较为落后,电子证据还未被列入我国立法之中,对于电子证据的使用和确认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匮乏问题

由于电子系统的专业技术性太强,而在司法人员中此类人才相当匮乏,导致

电子证据在审查和采信过程中受到知识的限制。笔者建议:(1)就现实情况培养相对的技术人才,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使之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2)建立专业的鉴定机构,对电子证据进行有效的司法鉴定,确保电子证据的审查和采信在公正、科学的制度中进行。

(二)认定方面

交于能够对电子证据进行有效的司法鉴定机关,确保电子证据的审查和采信

在公正、科学的制度中进行。

(三)证据的保全

目前对电子证据的保全因无法律依据而无法操作,对此,应从立法上建立一

整套完善的电子证据保全的操作规程。电子证据进行保全必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具体操作上亦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但笔者认为可将电子证据交于权威的技术部门对其进行加密、记录、备份。

(四)有争议、瑕疵的电子证据的认定

审判实践中常见的是对有争议的电子证据该如何认定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对当事人对电子证据的争议,结合其他证据进行核查;必要时可交于电子技术方面的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审查,鉴定,并由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证据法律的应用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电子证据的收集、运用、判断有一个逐步完善、逐步规范的过程。因为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和易破坏性的特点,但任何一种传统的证据都存在被伪造、被篡改、被破坏的可能,所以不要对电子证据有那么多的苛刻的要求,同时我国的证据法也应早日明确规定电子证据的证据规则,包括收集证据的规则、保管证据的规则,采用证据的规则,排除证据的规则,使之正式立法。

注释:

1、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72页

2、毕玉谦《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35页

3、毕玉谦《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35页

4、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69页

5、毕玉谦《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36页

6、牛允鹏迟成文《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

第26页

7、《香港设立83名“网上警察”负责调查电脑犯罪案》1999年11月12日《电脑报》a2版

8、李学军《电子数据与证据》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第444页

9、王荣献《开放式教育期末复习资料——合同法》河南电大2001年11月第29页

10、《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917页

11、樊崇义《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二版第79页

12、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第269页

参考文献:

1、《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毕玉谦《证据法要义》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

3、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

4、牛允鹏迟成文《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

5、《香港设立83名“网上警察”负责调查电脑犯罪案》1999年11月12日《电脑报》a2版

6、何家弘《证据学论坛》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

7、何家弘《证据调查》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

8、王荣献《开放式教育期末复习资料——合同法》河南电大2001年11月

9、樊崇义《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二版

10、常怡王健《论电子证据的独立地位》载自《法学论坛》2004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8

电子商务合同同传统合同一样,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才能够产生法律效力,即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要件、意思表示要件、内容要件。但是由于电子合同是通过电子手段订立和履行的,因此电子合同还应当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才能生效。笔者本文主要分析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和内容要件。

一、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

传统合同中合同的内容一般会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电子商务合同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外观表现形式和储存方式,即电子表现形式,成为电子商务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一般形式要件。电子合同是否符合传统书面合同的形式要求,是否具有传统书面合同下纸质文件所应具有的证据功能和文书功能等,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订立电子商务合同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和首要问题。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合同的信息和内容是以电子信息呈现出来的,虽然电子信息所显示的内容是明确具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数据电文只能被保存在计算机系统或者其他的磁性介质中。如果我们严格的按照书面形式所要求的纸质化的要求,很明显数据电文并不能够直接的被归入到书面形式当中。在世界的电子商务立法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方法来解决电子商事交易中电子商务合同的数据电文的书面形式问题:

1.扩大解释法。即立法机构在立法之时将传统合同书面形式的外延进行扩大解释,将数据电文也视为特殊的书面形式,从而将其直接纳入到书面形式的范畴之中。①扩大解释法常见于早期的电子商务立法之中。比如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在第13条规定:为公约之目的,电报和电传亦为书面形式。我国《合同法》在第11条也是通过扩大解释书面形式的外延,从而将数据电文归入书面形式中。扩大解释法这种通过列举方法简单的将新出现的合同形都列入书面形式之中,虽然可以暂时的使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地位得到承认,但它明显的忽视了这种新形式与传统的书面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得书面形式的内涵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给证据法的运用带来了困惑。比如,如果将电子商务合同作为书面合同进行解释,那么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书面合同应属于书证的范畴,但书证存在物理上的原件与复印件之分,而在电子合同中合同内容是以电子信息展现的,而电子信息不存在原件与复印件之分。所以单纯依靠扩大解释法并不能够很好的顺应电子商务法发展的潮流。

2.功能等同法。即通过分析传统合同书面形式所要求的目的和具有的功能和用途,从中抽象出书面形式的一般性功能标准,然后法律要求交易当事人签订的电子合同也必须具备这些功能和用途,而一旦数据电文方式下的电子合同具备了这些标准,法律就必须承认这种电子合同具备了书面形式的要求并且要给予其和传统合同同等程度的法律保护。②该原则最早出现于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该法在第6条对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法律要求某项信息或合同的相关内容只有使用书面形式才能受到法律保护时,则假如某项数据电文中所包含的电子信息和内容可以从磁性介质中调出以备查用,就视为满足了书面形式的要求。在与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紧密相关的电子签名制度上,我国的《合同法》由于忽略了对数据电文与传统合同的书面形式进行功能性对比,因此并没有规定类似于功能等同的相关条款。相反,我国《合同法》通过建议当事人双方事后采用签订“确认书”的方法来避开电子签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合同的书面形式可能会有补救意义,然而在大多数时候却并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在于当事人之所以以采取数据电文的方式来订立合同就是因它具有交易便捷的优势。而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通过建议当事人签订“确认书”的方式回避这一问题,这是我国合同法立法上的考虑不周之处。何况即便当事人签订了确认书对电子商务合同的内容与效力进行了确认或认可,但是如果该确认书本身仍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采用数据电文的方式完成的非纸质数字化的合同,那么又该如何来认定确认书的效力呢?对此,我国合同法并未规定。

我国《电子签名法》对《合同法》的此项立法缺陷做了纠正。在电子商务合同的形式问题上,《电子签名法》紧随电子商务立法的世界潮流放弃了“扩大解释法”而采纳了“功能等同法”。在电子合同也应具备的书面形式要求上,根据《电子签名法》第4条规定,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查备用的数据电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电子签名法》这些规定的表明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重大进步。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内容要求

“传统合同只有在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时才能有效”③。这种要求在电子商务合同中依旧适用。所谓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合同的目和内容都必须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禁止性规定,也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合同法》在第52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如果交易当事人违反了本条规定,则电子商务合同自始无效、绝对无效。另外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合同可撤销的情形,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如果违反了本条规定的,在合同被撤销之前,合同有效;但当合同被撤销后,合同就自始无效。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电子签名法》通过限定电子签名使用范围的方式,对一些具有特殊内容或性质的行为或服务排除在了电子商务合同的调整范围之外。《电子签名法》第3条规定了电子签名不适用于下列文书:(一)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二)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三)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电子签名法》的这些规定突出的表明了电子商务合同规范的是财产交易关系而不规范身份关系,仅规范私人财产关系,而不规范公共服务关系。

结语

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网络的普及,随之带来了电子商务活动的蓬勃兴起。电子合同在这种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电子商务合同掺入了许多的技术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合同理论。我们应当应对机遇与挑战,促进民商事法律理论尤其是合同法理论的创新。本文便是基于此种考虑,对电子合同的生效的形式要件和内容要件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电子商务合同理论有所裨益。(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刘品新:《网络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9

[关键词]CaD、电子文件图纸、设计人员、信息。

我单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使用CaD绘图确实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图纸。电子文件图纸的归档越来要求越高,如何在图纸输出把好最后一关,标准的电子文件图纸管理是一个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走过50多年设计院,如果按照传统的图纸归档管理,会产生大量的图纸,保存需要大量的空间,也不便于去查找。图纸是设计人员最终的劳动成果,同时不仅起到历史凭证和工作查考的作用,而且也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管理体系检查中不可缺少的依据。纸质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电子档案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如今电子文件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来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提高设计工作效率起着极大的作用。保证电子文件图纸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势在必行。

一、现状分析

1、目前,我院采用是图纸出版的统一管理,利用图纸信息动态数据库管理,每个设计人员的出图都有院it信息部的印制出版室完成。存在动态数据库中信息不完整,不能及时的进入生成出图的pLt文件,导致过程中设计人员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造成出版差误。

2、设计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输入动态数据库,自己到出版室出图,给图纸的归档造成不便。

3、部分电子文件图纸错漏:图纸更改但目录没有更改、计算书封面新旧版本不分、图纸版号错误、文字有效版本不详、电子签署不全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主要问题,通过因果图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以下影响因素所在。

1、对实行统一的图纸出版管理重视不够,产生过程中监管不力。

2、动态数据库的维护不到位,给使用着带来不方便,不能继续使用。

3、为了小集体的成本利益,不积极使用动态数据库。

4、出版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到位,没有及时出版或者没有及时通知出图人。

5、任务多、时间紧,人为直接出图,怕走流程耽误时间。

6、计算机的病毒造成系统数据信息丢失。

三、要因确认

从上述已展开的因果图中可以看出,4个原因是影响电子文件图纸归档的主要因素,但是有些原因并不是出版部门可以直接解决的。为解决电子文件图纸归档中存在的问题,从我院出版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我们确定了以下要因。

1、对电子文件图纸的管理不够重视。

2、动态数据库的维护不好,不能保证正常使用。

3、按照质量管理要求,过程管理检查力度有待于加强。

4、出版部门有待于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本职工作。

四、对策制定

1、针对设计人员不重视电子文件图纸归档的观念,平时对设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设计人员的归档意识,加强考核。对新来的员工进行电子文件图纸系统及动态数据库的知识及归档事项培训。

2、it信息部做好动态数据库的维护管理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动态数据库能正常使用,不断地对系统升级,提高使用效率。

3、加强检查力度严格把好电子文件图纸归档关,坚持执行质量控制记录,在接收的同时,认真进行清点核对,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电子文件图纸签署不全、图号错误等问题归档,限期进行修改,不按时修改的按准确率不合格处理。

4、加强出版室职工的教育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熟练掌握动态数据库的使用、维护工作,及时的对动态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实行跟踪的办法,出图、通知服务到位,保证设计人员能准时拿到图纸,提高工作效率。

五、实施效果检查

1、通过电子文件图纸的归档管理,今年在接收全院图纸出版的过程中未查出错漏,大大提高了电子文件图纸归档的质量。

2、动态数据库的入库率、准确率达100%,真正进入了信息管理的良性循环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版本合同的效力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图书营销

我国现代出版发行业已经呈现出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以及高科技化等特征,互联网络的发展、现代物流的成熟、国际出版发行集团的挑战,这些都加速了我国出版发行业的变革,也对出版发行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在图书营销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书业电子商务作为图书发行营销领域中最具现代气息的营销渠道之一,无疑将发挥更大作用。而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图书营销领域中所受的种种制肘表明我国的书业电子商务发展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出版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我国完善的书业电子商务体系已刻不容缓。

据了解,我国每年图书业总价值约1000亿元,在流通中的营业额约700亿元,如果全面推行电子商务,这无疑是一块非常巨大的市场“蛋糕”。图书营销恰恰容易成为电子商务的敲门砖,因为消费者有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加上单本价格低、图书运送几乎不怕碰撞碎裂、不具时效性等种种优势确实适合国内电子商务目前的运作环境。因此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于传统的出版发行领域,既是技术应用和经营方式都比较落后的图书行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图书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战略增长点,更是电子商务得以有效应用的一个非常适用的阵地。一般而言,出版物包括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数字图书等。而图书作为传统出版物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营销意义重大。从营销学角度讲,营销主要包括宣传、销售和售后服务及版权贸易等一系列商业活动。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子商务在图书宣传领域、销售领域,售后服务及版权贸易领域这四大关键领域中的应用。

一、在宣传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具有重要的信息优势,提供了直接接受顾客需求信息的技术支持,出版商在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站,及时、直接、准确获取读者的产品需求信息,提供完善的售前服务读者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互联网络能使出版社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并用较低的价格提供完善的商品和服务。有利于节约读者的总成本、增强出版行业服务质量、提高出版行业的经营效率。在网络宣传中,所谓互动的概念应理解为直接的沟通。网络传播之所以超越大众传播正在于这种互动性。网络宣传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宣传形式的特点,所以在网络中,人可以无屏障地直接同他人交流。因而,网络宣传的互动性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回归,它既具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的特点,又具有大众传播的广泛性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全球范围直接交往的可能性。在人际传播上,基于互联网的直接互动性,电子商务可以贯穿于整个营销环节中,互联网宣传的人际传播特性可以整合图书的营销环节,从图书的目标受众定位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提供售前宣传,使目标受众转化为潜在的购买者,利用电子邮件问询等形式帮助目标受众打消顾虑,鼓励行动并通过便捷的在线销售将他们转换为实际用户,之后的售后服务和个性化增值服务则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使现有用户成为忠诚用户。在这个意义上,书业电子商务达到了一对一的精确营销效果,避免了传统宣传模式的昂贵成本。

二、在销售领域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图书销售模式中,存在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传统的发行方式主要是订单模式,订单几经周折返回,新书变成旧书,不但周期长、成本高,而且信息传递不全其次现货发行模式虽可以较快地发行,但容易造成退货和库存,增加了经营成本,难以提高经营效率。电子商务基于充分的信息收集、研究和利用网络客户征订系统进行出版物的征订,传递速度快,商业信息及时准确,使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缩短了距离,使买卖双方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出版社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简化业务流程,加强与客户交流,同时信息的充分沟通,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实现“按需出版”,科学规划经营策略,不会产生大规模的退货和库存积压,甚至部分图书品种能够实现零库存,从而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传统的发行工作效率所望尘莫及的。

三、在售后服务领域中的应用

售后服务一直是困扰电子商务的难题,也是电子商务模式进一步探讨的要点之一。因为售后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电子商务相对薄弱的环节。电子商务模式往往由于与消费者相距太远或者投资售后服务中心费用太高而很难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大大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如何使物流企业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内容,如跟踪产品订单、提供销售统计、报表等,进一步增加电子商务公司的核心服务价值,提仆电子商务公司的品牌价值和用户忠诚度。因此,电子商务企业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提供人性化的售后服务解决方式,引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开创出全新的电子商务售后服务模式才是上策。